1
教育展台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04 电话:010-82296888 82296879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 10 号 邮政编码:100082 电话中继线:82296688 电报挂号:81108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定价:每月 24.00 元 零售每份:1.00 元 导师制全员管理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 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 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 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启蒙 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 学校推行导师制全员管理模式,坚持 “务必突出关爱”“务必突出服务”的办 学理念,以爱心关怀学生,以尊重教育 学生,以制度加情感管理学生。学校要 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 每名教师“承包”15 名左右的学生,积 极落实“三包责任制”,即包思想教育、 包生活管理、包学习提高。学校积极强化 “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育理念,不 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既从生活、学习、情 感等方面给予关心爱护,又从纪律、学 习、日常表现等方面给予监督管理。每名 教师都有全员管理手册,每名学生都有 “导师银行”。学校的德育工作立足尊重和 关爱,着手赏识和发现,重在激励和改 变,既有制度化的激励规范行为,又有人 性化的软功温暖人心。 学校开展以孝德为切入点的传统文 化进校园活动,将育人的主线贯穿学校 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组织编写了《弟 子规》 和 《论语精选 100 句》,利用每天 预备钟时间,开展“三个一”活动:即 读一段感恩词、唱一首感恩歌、背一段 传统文化语句。规范与引导并重,学习 与力行并重,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 质,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和谐高效课堂 为有源头活水来 和谐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创 新,教学的创新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实 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背 后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新的课堂教学模 式下,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 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课改意味着教师放弃原来驾轻 就熟的惯性思维和教学模式,一切从头 开始。课改是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浴火 重生后才能进入自由境界,课堂驾驭才 能有源头活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让学生想明白、思考明白的教师才 是好教师。”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 赵仁溟校长说。学校强化集体教研和学 生自学,推行导学案制度,鼓励教师不 拘泥于教材和教学规范,根据学情和考 情创新教学方法,制作课程学案,真正 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校 按照学案导入、学生自学、小组反馈、 教师点拨、巩固拓展五环节开展课堂教 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真正实现课堂知识“堂堂清”。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平 台的“自主合作学习”和理实一体的 “项目教学”研究,建设了与教学模式 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匹配的教育 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教学各环 节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诊断教 与学中的各种问题,实施“个性化教 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提高了课堂效 率也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课改实践的 探索加之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提炼,学 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加春季高考 职校生的大学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 加快,职校生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 间。山东省把职校生参加的对口高考正 名为春季高考,开始实行“知识+技 能”的考试,不断扩大面向职校生招考 的本科院校数量,加快构建中专、应用 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 顺应趋势,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春季高 考,探索适合春季高考的教学模式和管 理模式。学校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推动 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学校与龙口市 东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合作打造普职融 通实验班,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 中合作机制。学校与烟台南山学院合 作,大力拓宽与省内外高中的合作范 围,成立南山春季高考培训中心,实现 将普通高中的优质生源与中专的春季高 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本科升学率, 助力更多学子圆梦大学。 学校根据山东省春季高考考试大纲 为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统筹安排课程、 调配师资,注重学生技能训练课程的开 设,综合提高学生春季高考成绩。2017 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成绩揭晓,烟台市南 山职业技术学校1372名学生本科上线, 刘亚倩、谢伟豪、叶任飞和张晓阳等 4 名同学获得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机电 一体化专业山东省春季高考之冠。另有 5 名同学获得山东省春季高考各专业第 二名,4 名同学获得山东省春季高考各 专业第三名。自 2014 年以来,学校已先 后培养出 13 名山东省各专业春季高考的 高分,本科上线人数连续 4 年蝉联山东 省首位。心系万家希望,胸怀教育发 展,借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烟 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把无数学子送入 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 学、烟台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省内本 科院校,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完善产教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人才互通、互 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 融合新模式。2015年起与中通天鸿 (北 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两个客户信 息服务基地:一个用于学生实训,一个 用于对外运营。引进百度外卖、百度金 融、艺龙网酒店预订、二手车交易、美 团等实训业务项目,学校和企业共同商 定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安排到基 地实习实训。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 师全程管理,企业派师傅驻校指导。企 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 接参与职场运营全过程,实现了学校专 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构筑了 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环境,为开展 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 教学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强 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 动了教、学、做的统一。学校被工信部 门授予“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培训中 心”,成为烟台市仅有的一所客户信息 服务专业产教融合的专门学校,为区域 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学校充分发挥示范专业作用,利用资源 优势,牵头成立“烟台市客户信息服务 专业联盟”,带动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 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当地产业布 局、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建 设了行业、品牌企业培训基地。近三年 累计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岗 前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1.6 万余人次。因培训效果好,学校成为行 业和品牌企业的培训基地,被授予“山 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 持的数控基地”“南山铝材总公司新员 工培训基地”等称号。 无限风光,尽在险峰。秉持改革创 新的智慧勇气,承载发展职业教育的历 史担当。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不忘 初心、孜孜不倦,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 的伟大征程砥砺奋进。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 湿。借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浩荡东 风,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潮头,我 们的舞台无比广阔,我们的前景无比光 明…… (王 珠) 弄潮儿向涛头立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时代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无可阻挡; 教育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山东半岛、渤海之滨,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 潮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办学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 人才培养品质,走出了一条品牌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之路。学校是教育 部门认定的首批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是山东省教育部门认定的首批省 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 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优秀呼叫中心教育培训机构”“教书育人先进单 位”“春季高考优生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赵仁溟校长被光明 日报 《教育家》 杂志社评为“中国好校长”优秀奖。由于每年春季高考成 绩突出,本科上线率和上线人数多,学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在中国 职业教育发展的滚滚大潮中,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顺势而为、乘势而 上,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勇当职教大潮的弄潮儿。 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 2017 年春季高考本科上线部分学生合影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学子风采 深入推进“专业人 才培养特区”建设,创 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 校自“升本”以来,一直持续优化调整 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多 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 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 养过程,使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深度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校地联 合,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为突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 碍,2014 年,学校出台加强“专业人才 培养特区”建设的意见,正式启动“专 业特区”建设。“专业特区”是在本科 专业中遴选产学研基础良好、教学改革 成效明显的专业,学校在招生计划、人 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评聘、教研与科 研课题申报、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 政策,鼓励二级学院在这些专业人才培 养中,自主探索,大胆改革和创新,促 进该专业建成“高水平”,并辐射带动 其他专业建设,在全校本科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 量的“高水平”。当年择优遴选制药工 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旅游管理 4 个专业进入“特区”,不断深化“准确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建设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 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 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标 准和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八大探 索任务,鼓励自主探索,勇闯产教融 合、校企深度合作、与政府部门和行业 企业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新路。如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了“四轮 驱动、四面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即 教育资源由政府部门资源、企业资源、 校本资源、学生资源四部分组成,形成 “四面体”的立体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 的综合应用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 “一轴、两翼、三结合、四不断”人才培 养模式,即以工程教育为主线 (一轴), 按照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两翼)方式 培养,专业与行业结合、课程与技术结 合、实践与岗位结合 (三结合),利用行 业、企业资源,在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 方面采用四年不间断企业培养(四不 断),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动的合作运行机 制建设,企业培养四年不间断,实现办 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 开放等。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2017年,学校推进二期“特区”建设, 法学、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进入特区。 “专业特区”建设实现了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丰 收。以“专业特区”为引领,形成了富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结 合、多元主体、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 制和机制。特区专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 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 40 余个;建成了 占地10亩的霍山石斛示范园以及含有 581种植物的大别山药用植物园。近三 年,特区专业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类 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目前学 校有 28 个学生团队项目、9 个教师项目 成功入驻六安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和成 果转化。在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皖西学院取得国赛 铜奖 3 项、省赛金奖 5 项,奖项总数和 综合排序位列全省高校前列 (2015年首 届大赛为全省第 2 名);在 2017 中国工 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该校代 表队取得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 项,二 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的骄人成绩。 精准推进“科研创 新特区”建设,打造应 用型科研高地 如何走出一条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 作的新路,皖西学院有自己的探索。学 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特区”,将科研 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导行业企业发展需 求,不唯论文、项目论英雄,走应用型 科研发展道路,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 大别山上”。 “科研创新特区”本着“鼓励创 新,重点突破,特色发展,服务地方” 的基本原则,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 学建设,实现高水平的应用研究、高水 平的服务社会及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 养的目标。学校主动对接安徽与六安区 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应用性研究为着力 点,以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为基本路 径,以应用性平台为支撑,重点打造建 设 3 个左右独具特色的特区载体,服务 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服务高层次应用型 人才培养,培特色,谋实效,将“科研 创新特区”打造成学校应用型科研的制 高点,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别山林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 发”科研创新特区,坚持“深化拓展大 别山道路,服务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 发展思路,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产业 化开发为典型代表的标志性成果:获批 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制定2项国家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 准,产业年产值 10 亿元;2014 年“中药 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 年获安徽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2015、2016连续两年获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获 六安市仅有的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2017 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 学科 (安徽省“学院”层次的高校仅2 所)。2017 年 《科技日报》 以 《大别山 深处书写闪耀传奇》等为题两次报道我 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创新推进“人才特 区”建设,打造应用型 人才高地 2016年,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 高端人才建设目标,聚焦学校“十三 五”期间“两特一点”(即专业特区、 科研特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建设 点)发展亟需,学校提出“人才特区” 建设构想,经过酝酿论证,出台了 《“人才特区”建设暂行办法》,正式 启动“人才特区”建设,聚焦高水平应 用性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 亟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双能双师 型”人才,实施“大别山学者计划”, 推进大别山学者、大别山工匠和大别山 团队三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以“一 事一议”方式,依据合约进行管理与考 核,精准打造应用型人才高地与学科专 业发展高地。 2017年,学校组建安徽省高校领军 一类人才 1 人、二类人才 2 人、三类人 才 2 人的“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 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 军人才团队(安徽省高校共5个,“学 院”层次的高校仅皖西学院1所),推荐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1 人,已通过初评。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 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及 其补充规定,增加了博士、教授的安家 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和人才津 贴,提高了紧缺人才的待遇。2016 年引 进博士5人,毕业回校工作博士4人; 2017 年引进博士 12 人,另有 5 名博士毕 业回校工作。同时,学校大力实施“双 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建立健 全“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认证、培训培 养、评价与激励等制度,构建了以能力 为主线,融多种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双 能型”教师综合认定考评标准及激励措 施。近三年,共选派107名教师到企 (事)业进修、挂职,通过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 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科 研一线外聘技术专长人才200多人。“双 能型”师资逐年稳步增长,有力地保障 了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近 期,皖西学院利用安徽省实施高校编制 周转池制度成功获批318个人才编制, 内有“人才特区”设计,外有周转池政 策保障,相信“十三五”高水平师资队 伍建设会有更大改观。 皖西学院地处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 六安,是580多万老区人民仅有的本科 高校。学校深度融入国家和安徽省大别 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等重大 战略,以“三个特区”建设为重要抓 手,在深度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 兴发展中,大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特 色发展,形成了引发全国众多高校关注 的“皖院现象、皖院经验、皖院精神、 皖院道路”,近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 全国各地的近百所高校的参观访问,实 现了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安徽省六安市 领导多次把皖西学院誉为“六安人自己 的北大、清华”。 目前,皖西学院正在以饱满的精神 状态、汇聚全校智慧,扎实推进地方应 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使学校改革 发展事业再上新台阶! (张跃志) 以“三个特区”为抓手 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皖西学院近年来改革发展实践探索 皖西学院在国家、安徽省有关转 型发展的政策指引下,牢固树立“地 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人才 培养与服务地方双轮驱动,扎根大别 山,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了一条革命 老区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 2009年获批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示 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4年又一次 跻身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 大学”建设高校。尤其是近年来,学 校大胆探索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 展道路,找准自身创新发展的发力 点,在党的建设、综合改革、现代大 学治理、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整体推 进、高端发力,创造性地提出“专业人 才培养特区”“科研创新特区”“人才特 区”三个特区发展理念,并积极做好顶 层设计,将“三个特区”建设纳入学校 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十三五”事业发展 规划,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待遇,使 “特区”在学校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 才人事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推进了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取 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5月11日 《中国 教育报》头条《安徽:精确分类引导高校 特色转型》 报道指出,“较引人关注的 是,安徽将推动皖西学院……等地方 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变”, “安徽一些地方高校已经走在向应用型 转型的路上,比如,地处大别山区的 皖西学院,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 发展得有声有色”。 皖西学院 二维码 皖西学院官方 微博二维码 皖西学院 招生二维码 联系电话:0564-3305004 3305006 3305015 学校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云路桥西月亮岛 学校网址:http://www.wxc.edu.cn/ 〔高考必读·纪念恢复高考40年

弄潮儿向涛头立 - jyb.cnpaper.jyb.cn/zgjyb/images/2017-07/27/04/ZGJYB2017072704.pdf · 04教育展台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电话:010-82296888 82296879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 Upload
    others

  • View
    2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弄潮儿向涛头立 - jyb.cnpaper.jyb.cn/zgjyb/images/2017-07/27/04/ZGJYB2017072704.pdf · 04教育展台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电话:010-82296888 82296879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教育展台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04 电话:010-82296888 82296879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邮政编码:100082 电话中继线:82296688 电报挂号:81108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定价:每月24.00元 零售每份:1.00元

导师制全员管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学校推行导师制全员管理模式,坚持

“务必突出关爱”“务必突出服务”的办学理念,以爱心关怀学生,以尊重教育学生,以制度加情感管理学生。学校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每名教师“承包”15名左右的学生,积极落实“三包责任制”,即包思想教育、

包生活管理、包学习提高。学校积极强化“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既从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给予关心爱护,又从纪律、学习、日常表现等方面给予监督管理。每名教师都有全员管理手册,每名学生都有

“导师银行”。学校的德育工作立足尊重和关爱,着手赏识和发现,重在激励和改变,既有制度化的激励规范行为,又有人性化的软功温暖人心。

学校开展以孝德为切入点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育人的主线贯穿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组织编写了《弟子规》和《论语精选100句》,利用每天预备钟时间,开展“三个一”活动:即

读一段感恩词、唱一首感恩歌、背一段传统文化语句。规范与引导并重,学习与力行并重,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和谐高效课堂为有源头活水来

和谐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背后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改意味着教师放弃原来驾轻就熟的惯性思维和教学模式,一切从头开始。课改是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浴火重生后才能进入自由境界,课堂驾驭才能有源头活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想明白、思考明白的教师才是好教师。”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赵仁溟校长说。学校强化集体教研和学生自学,推行导学案制度,鼓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学规范,根据学情和考情创新教学方法,制作课程学案,真正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校按照学案导入、学生自学、小组反馈、教师点拨、巩固拓展五环节开展课堂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实现课堂知识“堂堂清”。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自主合作学习”和理实一体的

“项目教学”研究,建设了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匹配的教育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教学各环节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诊断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实施“个性化教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理顺了教与学的关系,课改实践的探索加之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提炼,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加春季高考职校生的大学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职校生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山东省把职校生参加的对口高考正名为春季高考,开始实行“知识+技能”的考试,不断扩大面向职校生招考的本科院校数量,加快构建中专、应用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顺应趋势,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春季高考,探索适合春季高考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学校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学校与龙口市东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合作打造普职融通实验班,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机制。学校与烟台南山学院合作,大力拓宽与省内外高中的合作范围,成立南山春季高考培训中心,实现将普通高中的优质生源与中专的春季高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本科升学率,助力更多学子圆梦大学。

学校根据山东省春季高考考试大纲为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统筹安排课程、调配师资,注重学生技能训练课程的开设,综合提高学生春季高考成绩。2017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成绩揭晓,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1372名学生本科上线,刘亚倩、谢伟豪、叶任飞和张晓阳等4名同学获得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山东省春季高考之冠。另有5名同学获得山东省春季高考各专业第二名,4名同学获得山东省春季高考各专业第三名。自2014年以来,学校已先

后培养出13名山东省各专业春季高考的高分,本科上线人数连续4年蝉联山东省首位。心系万家希望,胸怀教育发展,借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把无数学子送入青岛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省内本科院校,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完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人才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2015年起与中通天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两个客户信息服务基地:一个用于学生实训,一个用于对外运营。引进百度外卖、百度金融、艺龙网酒店预订、二手车交易、美团等实训业务项目,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教学计划,阶段性地将学生安排到基地实习实训。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全程管理,企业派师傅驻校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职场运营全过程,实现了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构筑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环境,为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

动了教、学、做的统一。学校被工信部门授予“全国服务外包技能考试培训中心”,成为烟台市仅有的一所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产教融合的专门学校,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学校充分发挥示范专业作用,利用资源优势,牵头成立“烟台市客户信息服务专业联盟”,带动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当地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建设了行业、品牌企业培训基地。近三年累计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岗前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1.6万余人次。因培训效果好,学校成为行业和品牌企业的培训基地,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基地”“南山铝材总公司新员工培训基地”等称号。

无限风光,尽在险峰。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承载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担当。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砥砺奋进。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借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浩荡东风,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潮头,我们的舞台无比广阔,我们的前景无比光明…… (王 珠)

弄潮儿向涛头立——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时代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歇,无可阻挡;教育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山东半岛、渤海之滨,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

潮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办学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品质,走出了一条品牌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之路。学校是教育部门认定的首批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是山东省教育部门认定的首批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优秀呼叫中心教育培训机构”“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春季高考优生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赵仁溟校长被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评为“中国好校长”优秀奖。由于每年春季高考成绩突出,本科上线率和上线人数多,学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滚滚大潮中,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勇当职教大潮的弄潮儿。

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17年春季高考本科上线部分学生合影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学子风采

深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

校自“升本”以来,一直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使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深度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校地联合,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突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2014年,学校出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建设的意见,正式启动“专业特区”建设。“专业特区”是在本科专业中遴选产学研基础良好、教学改革成效明显的专业,学校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评聘、教研与科研课题申报、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鼓励二级学院在这些专业人才培养中,自主探索,大胆改革和创新,促进该专业建成“高水平”,并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在全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当年择优遴选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旅游管理4个专业进入“特区”,不断深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

伍、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八大探索任务,鼓励自主探索,勇闯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如制药工程专业构建了“四轮驱动、四面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教育资源由政府部门资源、企业资源、校本资源、学生资源四部分组成,形成

“四面体”的立体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构建了

“一轴、两翼、三结合、四不断”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工程教育为主线(一轴),按照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两翼)方式培养,专业与行业结合、课程与技术结合、实践与岗位结合(三结合),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在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方面采用四年不间断企业培养 (四不断),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动的合作运行机制建设,企业培养四年不间断,实现办学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等。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17年,学校推进二期“特区”建设,法学、财务管理两个专业进入特区。

“专业特区”建设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丰收。以“专业特区”为引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多元主体、全程育人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特区专业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40余个;建成了

占地10亩的霍山石斛示范园以及含有581种植物的大别山药用植物园。近三年,特区专业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类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目前学校有28个学生团队项目、9个教师项目成功入驻六安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和成果转化。在两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皖西学院取得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5项,奖项总数和综合排序位列全省高校前列(2015年首届大赛为全省第2名);在2017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该校代表队取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的骄人成绩。

精准推进“科研创新特区”建设,打造应用型科研高地如何走出一条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

作的新路,皖西学院有自己的探索。学校通过设立“科研创新特区”,将科研工作深度融入地方主导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唯论文、项目论英雄,走应用型科研发展道路,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别山上”。

“科研创新特区”本着“鼓励创新,重点突破,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基本原则,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高水平的应用研究、高水平的服务社会及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主动对接安徽与六安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应用性研究为着力点,以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为基本路径,以应用性平台为支撑,重点打造建设3个左右独具特色的特区载体,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培特色,谋实效,将“科研创新特区”打造成学校应用型科研的制高点,取得了良好成效。

“大别山林下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科研创新特区,坚持“深化拓展大别山道路,服务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思路,推出了一批以霍山石斛产业

化开发为典型代表的标志性成果:获批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制定 2 项国家行业标准、10 项地方标准,产业年产值10亿元;2014年“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2016 连续两年获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获六安市仅有的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2017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学院”层次的高校仅2所)。2017年《科技日报》以《大别山深处书写闪耀传奇》等为题两次报道我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创新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打造应用型人才高地2016年,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

高端人才建设目标,聚焦学校“十三五”期间“两特一点”(即专业特区、科研特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点)发展亟需,学校提出“人才特区”建设构想,经过酝酿论证,出台了《“人才特区”建设暂行办法》,正式启动“人才特区”建设,聚焦高水平应用性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亟需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双能双师型”人才,实施“大别山学者计划”,推进大别山学者、大别山工匠和大别山团队三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建设,以“一事一议”方式,依据合约进行管理与考核,精准打造应用型人才高地与学科专业发展高地。

2017年,学校组建安徽省高校领军一类人才1人、二类人才2人、三类人才2人的“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 (安徽省高校共5个,“学院”层次的高校仅皖西学院1所),推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已通过初评。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

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增加了博士、教授的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和人才津贴,提高了紧缺人才的待遇。2016年引进博士5人,毕业回校工作博士4人;2017年引进博士12人,另有5名博士毕业回校工作。同时,学校大力实施“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通过建立健全“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认证、培训培养、评价与激励等制度,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融多种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双能型”教师综合认定考评标准及激励措施。近三年,共选派 107 名教师到企(事)业进修、挂职,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科研一线外聘技术专长人才200多人。“双能型”师资逐年稳步增长,有力地保障了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近期,皖西学院利用安徽省实施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成功获批318个人才编制,内有“人才特区”设计,外有周转池政策保障,相信“十三五”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会有更大改观。

皖西学院地处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六安,是580多万老区人民仅有的本科高校。学校深度融入国家和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以“三个特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在深度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发展中,大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形成了引发全国众多高校关注的“皖院现象、皖院经验、皖院精神、皖院道路”,近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所高校的参观访问,实现了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安徽省六安市领导多次把皖西学院誉为“六安人自己的北大、清华”。

目前,皖西学院正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汇聚全校智慧,扎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使学校改革发展事业再上新台阶! (张跃志)

以“三个特区”为抓手 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皖西学院近年来改革发展实践探索

皖西学院在国家、安徽省有关转型发展的政策指引下,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双轮驱动,扎根大别山,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了一条革命老区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2009年获批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4年又一次跻身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大胆探索地方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道路,找准自身创新发展的发力点,在党的建设、综合改革、现代大学治理、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整体推进、高端发力,创造性地提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科研创新特区”“人才特区”三个特区发展理念,并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将“三个特区”建设纳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待遇,使“特区”在学校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才人事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了学校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5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条《安徽:精确分类引导高校特色转型》报道指出,“较引人关注的是,安徽将推动皖西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转变”,“安徽一些地方高校已经走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路上,比如,地处大别山区的皖西学院,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发展得有声有色”。

皖西学院二维码

皖西学院官方微博二维码

皖西学院招生二维码

联系电话:0564-3305004 3305006 3305015学校地址: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云路桥西月亮岛学校网址:http://www.wxc.edu.cn/

〔高考必读·纪念恢复高考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