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学院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学院

Page 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

教学大纲目录第一部分 专业课教学大纲..............................................................................................................63020002 世界中世纪史 教学大纲...............................................................................................63020006 中国古代史(1) 教学大纲.......................................................................................103020007 中国古代史(2) 教学大纲.......................................................................................143020013-1 史学概论 教学大纲.................................................................................................173020013-2 史学概论 教学大纲.................................................................................................233020014 北京史 教学大纲.........................................................................................................263020015 历史教育学 教学大纲.................................................................................................283020016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313020018 中国古代文化史 教学大纲.........................................................................................333020019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教学大纲.................................................................................373020023 中国古代货币史 教学大纲.........................................................................................393020024 中国历史地理 教学大纲.............................................................................................413020027 敦煌学概论 教学大纲.................................................................................................493020028 資治通鑒 教学大纲.....................................................................................................523020031 魏晋南北朝史 教学大纲..............................................................................................573020034 明清史 教学大纲.........................................................................................................593020038 中国近代思想史 教学大纲.........................................................................................613020042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教学大纲.....................................................................................643020043 中国近代史料学 教学大纲.........................................................................................683020044 中国现代史料学 教学大纲.........................................................................................713020046 抗日战争史 教学大纲.................................................................................................733020050 西方古典文明 教学大纲.............................................................................................753020052 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813020055 法国文化史 教学大纲.................................................................................................903020056 美国现代化历程 教学大纲.........................................................................................933020060 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教学大纲.....................................................................................973020061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 教学大纲...................................................................................1013020062 史学文献检索及利用 教学大纲...............................................................................1043020063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1063020065 西方史学史 教学大纲...............................................................................................108302007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教学大纲...............................................................................1153020084 世界宗教问题 教学大纲...........................................................................................1173020090 战后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1183020091 中国城市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1223020098 世界城市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1293020099 世界上古史 教学大纲...............................................................................................1303020101 世界近代史 教学大纲...............................................................................................1353020121 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学大纲.......................................................................................1373020122 社会学概论 教学大纲...............................................................................................1393020124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1413020129 秦汉史 教学大纲.......................................................................................................145

Page 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

3020131 隋唐五代史 教学大纲...............................................................................................1463020132 中国古代史通论 教学大纲.......................................................................................1503020142 近代中国人物研究 教学大纲...................................................................................1573020145 综合文科课程概论 教学大纲...................................................................................1633020154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1653020162 全球史导论 教学大纲...............................................................................................1673020165 法国史专题:启蒙、革命与重建 教学大纲............................................................1693020180 文艺复兴史 教学大纲...............................................................................................1723020184 博物馆学概论 教学大纲...........................................................................................1753020185 现代办公技术与多媒体制作 教学大纲...................................................................1813020230 艺术史与图像学研究 教学大纲...............................................................................1833020231 先秦史 教学大纲.......................................................................................................1843020239 世界文明史 教学大纲...............................................................................................1853020251 美国史专题 教学大纲...............................................................................................1883020264 夏商周考古 教学大纲..........................................................................................1933020273 中国古钱币 教学大纲...............................................................................................1993020278 古文字 教学大纲.......................................................................................................2023020279 考古文物摄影绘图 教学大纲.............................................................................2033020288 史学方法论 教学大纲...............................................................................................2063020290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2083020295 中学历史教师技能讲座 教学大纲...........................................................................2103020296 师范教育学术实践 教学大纲...................................................................................2113020296 文化遗产专业学术实践 教学大纲...........................................................................2123020297 历史学专业英语阅读 教学大纲...............................................................................2133020298 网络专业课(文化遗产学概论) 教学大纲............................................................2153020298 网络专业课(世界史) 教学大纲...........................................................................218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中国史基地班) 教学大纲............................................................220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文化遗产) 教学大纲...................................................................221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学大纲.................................................2233020299 史学基础与规范 教学大纲.......................................................................................22430203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双语) 教学大纲...................................................................2253020303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学大纲.......................................................................................2273020306 英国近代外交史(英文教材)教学大纲................................................................2303020308 日本外交史 教学大纲...............................................................................................2383020312 世界现代史 教学大纲...............................................................................................2413020313 世界当代史 教学大纲...............................................................................................2443020314 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 教学大纲...........................................................................2473020315 英国法律史 教学大纲...............................................................................................2533020316 美国外交史 教学大纲...............................................................................................2573020317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 教学大纲...........................................................................2603020318 12 世纪文艺复兴 教学大纲.....................................................................................2633020319 拉丁语基础 教学大纲...............................................................................................2643020321 古代埃及文明 教学大纲...........................................................................................2663020322 宏观世界史 教学大纲...............................................................................................271

Page 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

3020323 世界史专题(英语)教学大纲................................................................................2763020324 地中海史 教学大纲...................................................................................................2813020325 美国宪政史 教学大纲...............................................................................................2823020326 美国移民史 教学大纲...............................................................................................2853020327 战后法国外交史(1945-1991) 教学大纲..........................................................2873020328 20 世纪国际冲突与大国外交 教学大纲.................................................................2893020329 中美关系史 教学大纲...............................................................................................2913020330 古代罗马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2993020331 简明世界环境史 教学大纲.......................................................................................3033020332 启蒙运动史 教学大纲...............................................................................................3063020333 法国政治史 教学大纲...............................................................................................3093020334 全球史与西方文明 教学大纲...................................................................................3123020335 日本近代史 教学大纲...............................................................................................3153020401 城市社会学 教学大纲...............................................................................................3183020402 西方社会史 教学大纲...............................................................................................3213020403 北京历史地理 教学大纲...........................................................................................3243020404 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 教学大纲...............................................................................3373020405 文化政策与法规 教学大纲.......................................................................................3393020406 文化产业概论 教学大纲...........................................................................................3423020407 两性社会学 教学大纲...............................................................................................3453020408 文化人类学 教学大纲...............................................................................................3473020409 文化遗产学概论 教学大纲.......................................................................................3493020411 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 教学大纲...............................................................................3523020419 文化产业概论 教学大纲...........................................................................................3553020420 中国科学技术史 教学大纲.......................................................................................3583020421 金银鉴赏与收藏 教学大纲.......................................................................................3613020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3643020424 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 教学大纲...............................................................................3663020425 中国文化遗产概览 教学大纲...................................................................................3753020426 北京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3773020427 文化遗产专业英语 教学大纲...................................................................................3793020428 城市学概论 教学大纲...............................................................................................3803020429 甲骨文通论 教学大纲...............................................................................................3863020430 北京建筑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3983020431 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大纲...........................................................................................4003020432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教学大纲...................................................................................40230204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大纲...............................................................................4053020434 中国城市发展史 教学大纲.......................................................................................4073020502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 教学大纲...................................................................................4093020505 西方新文化史经典讲读 教学大纲...........................................................................4113020506 史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教学大纲.......................................................................4133020507 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4163020508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4183020509 历史有效教学问题探讨 教学大纲...........................................................................420

Page 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

3020510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 教学大纲...................................................................................4223020601 宋史 教学大纲...........................................................................................................4233020603 出土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4253020607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4263020608 中国科举文化史 教学大纲.......................................................................................4283020609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教学大纲...............................................................................4323020610 书目答问研讨 教学大纲...........................................................................................4373020611 奖章的历史 教学大纲...............................................................................................4423020612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教学大纲...................................................................................4463020613 中国古代思想史 教学大纲.......................................................................................4493020614 中古制度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4513020615 魏晋南北朝文献研读 教学大纲...............................................................................4543020616 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籍研读 教学大纲.......................................................................4573020617 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教学大纲.......................................................................4603020618 日本中国史研究导读 教学大纲...............................................................................4623020620 全球史视野下的汉唐中国与世界 教学大纲............................................................4683020621 中国童蒙教育与传统文化 教学大纲.......................................................................4713020702 青铜器鉴赏 教学大纲...............................................................................................4743020704 玉石器鉴赏 教学大纲..........................................................................................4773020705 丝绸之路考古 教学大纲...........................................................................................4823020706 中国古代陶瓷 教学大纲...........................................................................................4853020707 动物考古 教学大纲...................................................................................................4883020708 考古学导论 教学大纲...............................................................................................4913020709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4943020710 夏商考古 教学大纲...............................................................................................4963020712 秦汉考古 教学大纲...................................................................................................5023020711 两周考古 教学大纲...................................................................................................5043020713三国至隋唐考古 教学大纲.......................................................................................5073020714 宋元明考古 教学大纲...............................................................................................5093020716 古文字学 教学大纲...................................................................................................5163020717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教学大纲...........................................................................5173020719 文物学概论 教学大纲...............................................................................................5183020720旧石器时代考古 教学大纲.......................................................................................5213020721 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 教学大纲............................................................5233020722 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教学大纲...........................................................................5253020801晚清改革与革命 教学大纲.......................................................................................5283020802 新文化运动史 教学大纲...........................................................................................5333020803 民国社会史 教学大纲...............................................................................................5353020804 中国近代史 教学大纲...............................................................................................5383020805 中国现代史 教学大纲...............................................................................................5423020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学大纲...................................................................................5493020807 近代中国女性史 教学大纲.......................................................................................5533020808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 教学大纲...............................................................................5553020905 世界考古学概论 教学大纲.......................................................................................557

Page 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

3027001 中国古代史 教学大纲...............................................................................................5593027002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教学大纲...................................................................................5623027004 世界近现代史 教学大纲...........................................................................................5653027003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大纲...........................................................................................5743027005 教育见习 教学大纲...................................................................................................5883027006 教育实习 教学大纲...................................................................................................5893027009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5913027010 宏观世界史 教学大纲...............................................................................................5943027011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5993027012 世界近现代史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6013027014 基督教思想发展史 教学大纲...................................................................................6033027015 世界历史要藉选读(英语) 教学大纲...................................................................6053027016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俄语) 教学大纲...................................................................6073027017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法语) 教学大纲...................................................................6083027018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日语) 教学大纲...................................................................6113027020 世界史工具书与数据库 教学大纲...........................................................................614302702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教学大纲...................................................................................6163027023 新石器时代 教学大纲...............................................................................................6183027024 文物摄影与绘图 教学大纲..................................................................................6203027026田野考古学 教学大纲...............................................................................................6233027027 科技考古概论 教学大纲...........................................................................................6273027030 城市经济学 教学大纲...............................................................................................6293027035 汉唐考古 教学大纲...................................................................................................6313029003 考古专业考察 教学大纲...........................................................................................6343029003 文化遗产专业考察 教学大纲.......................................................................................6353029004 考古学专业实习 教学大纲.......................................................................................6363029004 城市传统与城市文化管理专业教学实习 教学大纲................................................6373029004 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实习 教学大纲...........................................................................639第二部分 通识课教学大纲..........................................................................................................6413021003 中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6413021007 北京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6453021020 民国社会史 教学大纲...............................................................................................6463021023 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 教学大纲...........................................................................6483021027 文化遗产概览 教学大纲...........................................................................................6543021029 考古:探索与发现 教学大纲...................................................................................6573021030 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 教学大纲...............................................................................6593021031 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 教学大纲...............................................................................6623021032 世界博物馆赏析 教学大纲.......................................................................................6653022002 世界文明概览 教学大纲...........................................................................................6673022003 中华文明概览 教学大纲...........................................................................................6693022004 中华人共和国历程 教学大纲...................................................................................6713022005 社会学基础 教学大纲...............................................................................................675

Page 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

第一部分 专业课教学大纲3020002 世界中世纪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讲授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前夕(公元 1640年)的历史。以唯物辩证主义史学观为指导阐述全球范围内人类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着重讲授中世纪时期西欧、东欧、西亚、东亚的历史。本课程以分析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原始资料、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发展一般趋势为主。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中世纪史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中世纪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西欧封建社会总论(9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世纪概念、中世纪分期、中世纪文明格局等重要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西欧中世纪社会的性质与基本特征。 本章基础知识:中世纪概念、中世纪分期、中世纪文明格局、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生活、形成原因等。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是一个适用于特定地域与特定时间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同时期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世纪的内涵与分期 一、中世纪内涵。 二、“黑暗时代”提法的开始与结束 三、 中世纪的起止年代 四、中世纪史内部的分期 五、中世纪文明格局 第二节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封建一词的内涵 二、封建主义与封建化 三、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四、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五、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 六、封建国家的政治特点 七、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八、封建社会生活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9 课时)

Page 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罗马帝国灭亡、蛮族入侵的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并结合上述背景讲授蛮族是如何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各自建立蛮族国家的。 本章基础知识:蛮族入侵、日耳曼建国、法兰克人的兴起于查理曼帝国的成型、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是一个过时的称谓,其中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这几个概念都有其本身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源头问题。第一节 民族大迁徙与日尔曼建国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与加洛林帝国第三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第三章 基督教会与封建社会(9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世纪与基督教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了解基督教在古代世界的起源以作为中世纪部分的学习背景,掌握基督教在促使中世纪社会基督教化方面做出的努力,掌握中世纪基督教的组织系统,掌握教会大分裂的事实,掌握中世纪基督教会与世俗君主国家之间就权威问题形成的斗争。 本章基础知识:基督教会的起源及其在古代的发展、西欧社会的基督教化与基督教会组织系统的形成、东、西基督教会的大分裂、教权与王权、天主教会大分裂与宗教会议运动、宗教异端运动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中世纪教会与王权的斗争的原因。第一节 基督教会的起源及其在古代的发展第二节 西欧社会的基督教化与基督教会组织系统的形成第三节 东、西基督教会的大分裂第四节 教权与王权第五节 天主教会大分裂与宗教会议运动第六节 宗教异端运动第四章 东欧的封建国家(9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拜占廷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罗斯国家的形成及其封建关系的确立、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等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本章基础知识:查士丁尼的统治、俄罗斯的起源与基辅罗斯国家的统治、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俄罗斯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活动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五至六世纪拜占廷帝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及其后果,引导学生考察拜占廷帝国向封建制过渡和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 一、五、六世纪时的拜占廷帝国二、查士丁尼的统治第二节 俄罗斯 一、俄罗斯的起源与基辅罗斯国家的统治二、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的兴起三、俄罗斯的统一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四、沙皇俄国的对外扩张活动第五章 西亚、中亚的封建帝国(9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简述伊斯兰教、

Page 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及其后果和影响有基本的掌握。 本章基础知识: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初期哈里发和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塞尔柱突厥人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蒙古的西征与伊尔汗国。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印度封建制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印度教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蒙古三次西征的方向与路线,及其影响等问题。第一节 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三、初期哈里发和阿拉伯帝国四、阿拉伯文化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的起源二、塞尔柱突厥人国家三、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四、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三节 中亚封建帝国一、蒙古的西征与伊尔汗国二、帖木尔帝国三、伊朗 第六章 东亚、南亚的封建国家(9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比较朝鲜与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的封建制,理解大化改新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本章基础知识:农民起义和高丽王朝的建立、大化改新、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德川幕府时期、北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思考班田制的实施及其历史意义,印度封建化的过程与特点,日本文化发展的情况及其特点等问题。第一节 朝鲜 一、原始社会和古代国家 二、封建制度的形成 三、农民起义和高丽王朝的建立 四、田柴科制度第二节 日本 一、原始社会 二、大化改新 三、奈良和平安时期 四、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 五、德川幕府时期第三节 印度 一、北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 二、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 由于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门专业课,且高中时期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

Page 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

容了解较少,因此,要求同学们先预习教材,注重课外延伸阅读。老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六、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70%。2、 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30%。七、参考资料1.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魏凤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马塞斯·莫尔:《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东方出版社,2003年。5.威尔·杜兰:《凯撒与基督》,东方出版社,2003年。 6.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7.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8.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9.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10.黄春高:《西欧封建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版。11.刘 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12. [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13. [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14. [俄]A·古列维奇:《中世纪文化范畴》,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15.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 1996年版。16. [美]查尔斯·哈斯金斯:《12 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17.马克垚:《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 1期。18.刘心勇:《欧洲中世纪历史地位之反思》,载《史学理论》1989年第 1期。19.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 6期。20.王亚平:《论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基础》,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 6期。21.刘新成:《再议英国议会的起源》,载《世界历史》1991年第 3期。22.刘新成:《西欧基督教婚姻观》,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 3期。八、重要思考题1、“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这一概念是否合理?2、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与蛮族入侵之间的关系?3、如何理解匈奴西迁造成的连环后果?4、如何把中世纪初期的蛮族入侵放在游牧文明与农耕问明互动的大背景中去?5、西欧 feudalism 概念的起源与其意义之变迁?6、如何理解 feudalism 与“封建主义”此二概念的对接及其效果?7、中世纪初期是否有罗马帝国残留的城市?8、日耳曼城市是如何兴起的?9、封君封臣制的基本内涵?10、如何理解封地的占有性质?12、如何理解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13、英国封建制来源问题探讨?14、英法等级会议的异同思考?

Page 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

15、德国、意大利特殊发展模式成因思考?16、如何评价教会在中世纪的作用?17、中世纪的哲学有何大的成就?18、如何理解中世纪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关系?19、如何理解黑死病的后果?

Page 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

3020006 中国古代史(1)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学院本科一年级专业必修基础课。课程以史学界主流观点为根据,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史前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并展开讨论。二、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史前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基础知识;通过初步接触原始史料与研究论著,锻炼学术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一年级各专业(世界史专业除外)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

课程 64 学时,实际 48 学时左右。内容分为 24 讲,每讲 2 学时。第一讲 史前文明

一、从炎黄传说到满天星斗说(新时期时代的文化遗存)二、近年来重要的史前遗址发现与早期文明形态三、传说中的夏代

第二讲 商代一、甲骨文的发现与先公先王二、殷代早期历史三、商代的地理范围与统治方式四、甲骨文所见的商代社会(农业、祭祀)五、殷墟与商晚期历史

第三讲 西周的建立一、先周历史与武王克商二、二次克商与西周的分封三、西周的政体(册命与徙封)

第四讲 西周的灭亡与遗产一、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周的东迁二、西周的遗产(宗法制、井田制、礼制)

第五讲 春秋时代一、春秋时代的开始二、春秋五霸与春秋的政治格局三、春秋时代的卿与大夫

第六讲 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一、战国七雄的形成和变法运动二、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第七讲 统一的君主专制帝国——秦一、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二、秦的暴政与速亡

第八讲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一、西汉初年无为而治方针的确立二、文景之治

第九讲 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一、汉武帝巩固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Page 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

二、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与“昭宣中兴”第十讲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一、王莽篡位的历史背景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第十一讲 东汉的建立与皇权旁落一、东汉初期的政治二、外戚、宦官与皇权旁落

第十二讲 士的“群体自觉”与“党锢”事件一、士的“群体自觉”二、清议与“党锢”三、东汉的世家大族

第十三讲 三国鼎立一、黄巾起义与曹魏兴衰二、蜀汉的兴亡三、孙吴建国的道路

第十四讲 西晋与东晋一、西晋的短暂统一二、东晋门阀政治三、六朝士族社会

第十五讲 南朝政治社会一、北府兵与刘裕代晋二、宋齐的皇权三、梁武帝及其时代四、南朝的没落

第十六讲 从十六国到拓跋魏一、冲突与融合中的五胡十六国二、拓跋魏的崛起三、北魏平城时代

第十七讲 北魏洛阳时代一、孝文帝改制二、六镇之乱与东西魏分裂

第十八讲 周齐并立与南北一统一、东魏北齐:胡汉矛盾二、西魏北周:关陇集团

第十九讲 专题: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济一、技术与经济二、户口与赋役三、阶级结构与依附关系四、江南的开发

第二十讲 专题: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官僚制度一、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二、地方行政制度三、选举制度四、品阶与爵位

第二十一讲 专题: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

Page 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

一、法典与法律体系二、刑名体系的变迁三、法律的儒家化

第二十二讲 专题: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一、北境各民族二、西域的经营三、氐与羌四、越、蛮与西南夷

第二十三讲 专题: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思想与文化一、战国诸子的影响二、六经与经学三、魏晋玄学四、道教与佛教

第二十四讲 专题: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一、古史分期中的秦汉魏晋南北朝二、“南朝化”与“北朝主流”三、课程复习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建设在线课程。

六、考核方式考勤占 10%,平时作业占 30%,期末闭卷考试占 60%。

七、参考资料(一)教材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二)基本参考书目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繁体竖排)。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全十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各卷序说、综述部分。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三)推荐参考论著林甘泉等著《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Page 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11年版。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全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全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版。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全五册)第一册“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全十卷),第一卷“通论”,北京:

中华书局,1992年版。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全十卷),第二卷“专论”,北京:

中华书局,1993年版。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全五卷)(1)总论·上古史·秦汉史 ,(2)魏晋南

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台北: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90年版。

Page 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

3020007 中国古代史(2)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古代史》(2),主要包含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以及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

期的历史。大体上以时间为轴分为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清四个部分。各个部分首节为叙说,介绍这个时代的阶段性社会特征、基本史料与研究现状,然后基本将这一时代按横向分为政治演替与制度、经济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加以展开。二、教学目标

通过相对系统的讲授,使历史学院一年级的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基本线索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基本史料、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学术动态,学习和体悟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初步基础。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一年级本科生(世界史专业学生除外)四、内容、学时导论 中国古代史(2)概说 学时 1第一章 隋唐五代 学时 15

第 1节:叙说第 2节:隋唐政治与制度第 3节:隋唐时期的学术、文化与教育第 4节:唐代中外关系概说第 5节:五代十国的兴替

第二章 宋辽夏金 学时 18第 1节:叙说第 2节:北宋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第 3节: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第 4节:辽和西夏概况第 5节:女真兴起及金宋对峙第 6节:两宋时期的学术与文化概说

第三章 元 学时 8第 1节:叙说第 2节:从大蒙古国建立到元朝兴亡第 3节:元代经济、文化与中外关系概说

第四章 明清 学时 22第 1节:叙说第 2节:明代政治与制度第 3节:明代国防与明清易代第 4节:清代政治与边疆治理第 5节:明清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第 6节:明清时期的学术与文化第 7节: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Page 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

《中国古代史(1)》作业注重培养学生史学基本功;鼓励学生课外考察良乡校区附近古迹,与课堂教学相

结合。六、考核方式平时考勤和作业占 40%,闭卷考试占 60%

七、参考资料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15年点校本。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2015年点校本。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2016年点校本。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叶隆礼:《契丹国志》,中华书局,2014年点校本。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蒙古秘史》余大钧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马可波罗行纪》 (法) 沙海昂注 ,冯承钧译,中华书局,2004年。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谈迁:《国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标点本。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王先谦:《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魏源:《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2008年点校本。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点

校本。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点校本。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侯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中华书局,2015年。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包弼德(Peter Pol)原作,魏希德(Hilde De Weerdt)修订:《宋代研究工具书

刊指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刘浦江:《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陈得芝:《蒙元史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Page 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

刘晓:《元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故宫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 ,江苏人民

出版社,1981年。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 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杜家骥:《清史研究概说》,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周惠民主编:《1945-2005年台湾地区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 马钊主编:《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山根幸夫:《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东洋文库,1960年。山根幸夫:《明代史研究文献目录 1993-2003》,汲古书院,2005年。森正夫等:《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周绍泉、栾成显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年。

Page 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

3020013-1 史学概论 教学大纲任课教师:邓京力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的阐释,从整体上介绍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历史学的学科结构与性质、历史认识的一般过程与形式、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专业的理论素养,提高其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建构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同时,强调将史学理论分析与中西方史学发展的实践相互结合。二、 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史学理论学科的基本范畴,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与研究观念;2. 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历史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其理

论素养;3.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史学思潮与流派,增强其对历史学的历史与

现状的反思意识,并使其在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具备一定的辨别、思考、批判与建设能力。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四、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

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第 1-2 周 6 学时)

一、史学理论在历史学学科结构中的地位二、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三、史学理论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四、学习史学理论的意义与方法

复习思考题:1.简述历史学学科的基本结构。2.试比较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史学史的区别。3.简述史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范畴。4.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5.简述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6.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立及其代表著作。7.简述西方史学理论的变迁及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8.名词解释:史家“四长论”、“二重证据法”、“整理国故”。

第二章 历史本体论(第 3-8 周 18 学时)

第一节 历史是什么(上)一、 历史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二、 常识中“历史”一词的含义三、 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四、历史是偶然事件的堆砌五、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的生活

Page 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

六、历史是主观和客观双层意义的联合七、历史是一种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广泛的学问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偶然因素论、英雄史观、《史学要论》、鲁宾逊《新史学》。

第二节 历史是什么(下)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二、 历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三、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

四、 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经济因素起了决定作用。五、 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复习思考题:1. 自然史与人类史的区别与联系。2. 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3. 列举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的基本观点。4. 试述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有关争论。5. 试述历史规律问题的有关探讨和争论。

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第 9-13 周 15 学时)

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上)一. 历史认识客体 I——原型客体二. 历史认识客体 II——中介客体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历史认识的原型客体;从其存在状态上看,它又可以划分为哪两种不同的类型?

2.什么是历史认识的中介客体,它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3.史料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史料其历史认识价值如何?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下)一. 历史认识主体的意识构成及其对历史认识的影响二. 历史认识主体的特征三.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认识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复习思考题:1.历史认识主体的意识构成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历史认识?它们是如何影响主体的历史认识的?

2.举例说明历史认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3.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一般过程一. 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二. 对历史经验的认识三. 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四. 对规律性历史的摹写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具有怎样的特点?2. 什么是历史经验?历史经验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何种关系?3. 什么是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规律的意义何在?

Page 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

4. 以中西方史学发展史说明历史认识的一般过程。第四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一.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二. 历史认识的检验复习思考题:1.历史认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何关系?2.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是什么?其具体的检验途径是什么?

第五节 历史认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的理论建设一. 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学术缘起二. 历史认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三. 价值认识的突显与历史学性质的质疑四. 向历史学特性的回归复习思考题:

1. 列举历史认识论研究所讨论的主要问题。2. 试析有关历史学性质问题的争论。

第四章 历史价值论(第 14 周 3 学时 )

第一节 史学界关于历史评价的若干争论(讨论)一. 关于李后主、宋徽宗等帝王的历史评价二. 关于秦始皇、隋炀帝等暴君的历史评价三. 关于好皇帝与清官的历史评价四.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评价五. 关于岳飞、史可法、陆秀夫、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历史评价六.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活动的历史评价七.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与革命的历史评价八. 关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梁、孙中山、袁世凯等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九.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评价十. 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价值的评价

第二节 历史价值论的兴起(结合网络课堂内容自学)

一. 西方价值论的兴起二. 当代中国价值论与评价论的研究热潮三. 西方历史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四. 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深入探索

第三节 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一. 历史认识的基本形式二. 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之区别三. 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之联系四. 历史评价的科学化

第四节 历史评价的本质与特征(结合网络课堂内容自学)

一. 价值与历史价值

Page 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

二. 历史评价的本质三. 历史评价活动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历史评价标准(结合网络课堂内容自学)

一. 历史评价标准的产生与来源二. 历史评价标准的种类与等级三. 历史评价标准中存在的矛盾四. 历史评价标准的特征复习思考题:

1. 试析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与联系。2. 列举不同类型的历史评价标准。

第五章 史学方法论(第 15-16 周 6 学时)第一节 传统史学方法

一. 传统的历史研究法与传统史学二. 传统历史研究法的主要内容——史料收集、辨伪、校勘及史事的考证方法三. 传统历史研究法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复习思考题:1. 试述史料的收集、辨伪、校勘、考证方法的具体内容。2. 试析传统史学方法的特点及其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法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复习思考题:1. 试述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2. 试述历史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3. 举例说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4. 试析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法的特点及其价值。

第三节 新史学方法一. 新史学方法的特征二. 比较史学方法三. 口述史学方法四. 心理史学方法五. 计量史学方法复习思考题:1. 名词解释:比较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计量史学。2. 从新史学方法的特点试析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变化。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本课为专业基础课,学生通常应在学习过一年通史和相关基础课之后必修。2、本课教学课时分配为课堂讲授 15 周,专题讨论 1 周,共 16 周,共 48 课时。每学期教学计划具体安排详见《教学日历》。3、本课教学过程中,围绕讲解的中心问题一般组织四个小组的专题讨论,采用分组课下

Page 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

讨论、网上讨论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讨论内容具体包括(1)历史学是怎样一门学科:读布罗代尔的《论历史》;(2)如何成为一名专业历史学者:读马克·布洛克的《历史学家的技艺》;(3)历史学的方法是什么:读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4)如何评价历史:反思我们的历史评价观。4、本课的课外辅导包括三种形式:(1)网络课堂通过BB 学堂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学习要点、参考资料和答疑互动等环节进行网上课外学习;(2)通过设置课下的专门辅导时段来进行有关平时作业、专题讨论和答疑解惑的环节,以提高和延伸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3)任课教师设有“口述史创新学习小组”,专门指导对口述史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相关口述史大赛与本科生科研课题研究。六、考核方式1、本课设有平时作业 1 次,内容一般结合专题讨论完成,形式为讨论提纲、读书报告或相关问题综述,要求 1500-2000 字。占总评成绩的 10%。2、本课设有课堂考核 1 次,内容一般结合史学理论文选阅读或课堂讨论问题展开,要求学生当堂以口头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 10%。3、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试题包括基础知识与理论分析两部分。考试内容按照《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由题库中抽取。卷面考试成绩为 100 分,占总评成绩的 80%。七、参考资料(一)经典著作类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人民出版社(二) 教材类宁可:《史学理论研讨讲义》鹭江出版社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葛剑雄等:《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学典:《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山东大学出版社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三) 专著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庞卓恒:《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赵帙峰:《历史理论基本问题》东北师大出版社邓京力:《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美)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英)G.R.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Page 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

(法)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波)托波尔斯基:《史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美)伊格尔斯:《20 世纪的历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英)凯斯·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四)文选、论文类刘北成、陈新编:《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宁可:《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研究》1984,3。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6,2。庞卓恒:《历史学是不是科学》,《史学理论研究》1997,3。何兆武:《 历史学两重性片论》,《史学理论研究》1998.1赵世瑜: 《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历史学》1998.1 (五) 工具书类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吴怀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牛润珍:《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Page 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

3020013-2 史学概论 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江湄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的阐释,从整体上介绍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分析结合中西方史学发展中历史观、历史哲学、史学范式的变化等实践性内容来展开。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史学理论学科的基本范畴,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研究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历史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其理论素养;使学生了解近代的史学思潮与流派,增强其对历史学的历史与现状的反思意识,并使其在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具备一定的辨别、思考、批判与建设能力。三、授课对象本科生二年级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学习史学理论与方法 3 课时1、史学概论课的沿革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3、“史学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二章 历史观及其变革 12 课时1、史学家要有自觉的历史观(1 课时)2、古代的历史观(1 课时)3、进步史观(2 课时)4、历史主义(1 课时)5、唯物史观(2 课时)6、文明形态史观(1 课时)7、全球史观(2 课时)8、后现代主义的批判(2 课时)第三章 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一) 3 课时1、从人文主义史学到浪漫主义史学2、“历史科学”的成立3、实证主义史学第四章 现代历史学的自我认识(二)12 课时1、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狄尔泰和克罗齐(3 课时)2、马克斯 ·韦伯:历史学与社会科学(3 课时)3、年鉴学派与历史科学的重建(3 课时)4、后现代主义的挑战(3 课时)第五章 基本的史学方法 12 课时1、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2 课时)2、史料的搜集与运用(3 课时)3、史料的考据(2 课时)4、对历史的解释(3 课时)5、当代史学新趋势(2 课时)

Page 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2 次,一次结合 讨 论完成讨 论提纲 及 有 关 问 题 的 综述。一次 与 学 生自学内容有关,主要检查学 生的自学情况及效果。两次 作业共 30 分,占总成绩的30%。2、期末考试: 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的方式。试题 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 础知识,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卷面成绩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90 年;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共产党宣言》 收入四卷本《马恩选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 1988 年;戴维 麦克莱伦:《卡尔 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 1991 年;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尼采:《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 2007 年; 《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 2007 年;

《尼采、系谱学、历史学》(论文),有多种译本;刘北城:《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 2004 年;列奥 ·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三联书店 2006 年;J .H.班特利、夏继果主编:《全球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商务印书馆 2008 年、2009 年;徐蓝:《从西 方中心史 观到文明形态史观和全 球史 观》,《历史 研究》2004 年 4期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狄尔泰:《精神科学导论》,译林出版社 2012 年; 《历史中的意义》,译林出版社 2011 年;克罗齐:《历史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 2008 年;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 1997 年;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三联书店 1987 年;

《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 2005 年;《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斯图亚特 ·修兹:《意识与社会》,台湾麦田出版;

Page 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 2007 年;洪汉鼎:《理解的真理:洪汉鼎解读〈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爱德华 ·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1981 年;雷蒙 ·阿隆:《论治史》,三联书店 2003 年;J .勒高夫等:《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费尔南 布罗代尔:《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保罗 ·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年;玛格丽特 ·雅各布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海登 ·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 2004 年;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彼得 ·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 :“客观 性 问 题”与 美 国 历 史 学 界》,三联书店2009 年;王晴佳等:《后现代与历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年;张文杰主编:《历 史 的话语——现 代 西 方 历 史哲学译文集》广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社2002 年;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年;G.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彼得 ·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彼得 ·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王晴佳:《新史学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约翰 ·托什:《史 学 导 论 : 现 代 历 史 学 的 目 标 、 方 法和新 方向》,北 京 大 学 出版社2007 年;齐世荣:《史料五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Page 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

3020014 北京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教学体系分成“导言”、“北京历史沿革”、“北京历史专题”三大单元。“导言”部分重点向学生明确“北京”的概念,讲述北京史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

特点,介绍北京史研究现状,使学生了解学习北京史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历史沿革”则主要参照通史讲授体例,按时间、朝代顺序将北京历史的演进过

程交代清楚。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自远古“北京猿人”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五十多万年的历史概况,尤其要对辽金以来北京历史的内容、特点及作用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导言”课上讲述的北京史体系内容为第三单元的专题讲授做好铺垫工作。

“北京历史专题”包括“北京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北京人口变迁与社会发展”、“北京城市经济的历史演变”、“京师文化与京味文化”、“北京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 等五个北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由于有了上一单元讲授的基础,对五个专题的讲授不再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就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如:对辽金以来北京地理环境变迁与北京政治地位的上升、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人为因素是地理环境变迁的重要原因,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科学性、乡土性、现实性”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旨在系统地阐述北京历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北京史的发展脉络及体系结构,掌握本课程讲授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资料,并对发生在北京历史上的各种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特点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以北京的乡土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基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努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北京历史知识,并掌握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导言(3 课时) 一、“北京”的概念 二、北京历史的分期及基本特点三、北京史研究概述第一单元 北京历史沿革(15 课时)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北京(五十多万年前至公元前二二二年) 第一节 北京的先民及其文化遗存

第二节 封国的兴衰及其早期城市 第二章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北京(公元前二二一年至九三七年) 第一节 秦汉 ——中原封建王朝的北方边城 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封建势力割据中心与北方游牧族南进据点 第三节 隋及唐前期——经略东北的军事重镇 第四节 唐后期及五代——藩镇割据的中心 第三章 辽宋金时期的北京(九三八年至一二一五年) 第一节 辽代的陪都——南京(燕京) 第二节 北宋边郡——燕山府

Page 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

第三节 金代的统治中心——中都 第四章 元明及清中期以前的北京(一二一五年至一八四零年) 第一节 元代的大都 第二节 明代的北京(京师) 第三节 清中期以前的京师 第五章 清中期以后暨民国时期的北京(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京师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北平(北京)

第二单元 北京历史专题 (30 课时)第一章 北京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 第二节 北京人文地理环境发展举要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北京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北京的人口变迁与历史发展第一节 北京的历代人口发展状况及其特点第二节 近代北京人口的结构及其影响第三节 人口与北京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演变第一节 京师经济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北京(平)城市经济

第四章 京师文化与北京(平)近代文化第一节 京师文化第二节 北京(平)近代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三节 北京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化的分析评价(讨论)

第五章 北京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第一节 北京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 民族融合与北京历史发展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中国通史。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加强教学考察,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1 次。期末闭卷考试。七、参考资料教材《北京史》(增订本)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 北京出版社 2012年版史料及专著《析津志辑佚》 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日下旧闻考》 于敏中等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光绪顺天府志》 周家楣、缪荃孙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燕都丛考》 陈宗藩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年版《北平市志稿》 吴廷燮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明实录〉北京史料》 赵其昌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4年版《北京通史》 曹子西主编 北京书店出版社 1995年版《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侯仁之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年版

Page 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

《北京城市发展史》(五卷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年版

Page 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

3020015 历史教育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包括:历史课程的编制、历史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分析、历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历史教师的备课、历史考试试卷的编制、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师的素养等。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要求,以及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如何上好历史课。二、教学目标本科生历史教育专业基础课,必修。该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如下:  1、使学生了解历史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课题,了解理论和课题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意义,具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2、使学生从国际的视野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广泛关心本学科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态度。  3、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培养他们有投身基础教育的热情。  4、扎实学生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培养基本的实践能力。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教育信念,提高他们自觉充实学科知识的欲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三、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三年级四、内容、学时第一讲 绪论

1.历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2. 历史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3.学习历史教育学的意义 4. 学习历史教育学的方法第二讲 历史课程论

1.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演变2.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3.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4.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课程

第三讲 历史教育目标论1.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2.制订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依据3.新课改中的历史教育目标4.历史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表述

第四讲 历史教材论1.历史教材的类型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3.当代历史教科书的体系与结构4.新课改的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第五讲 历史学习论1.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2.中学历史学习策略3.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Page 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

4. 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第六讲 历史教学论

1.中学历史教学过程2.中学历史教学原则3.中学历史教学模式4.中学历史教学方法5.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6.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7.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第七讲 历史教学评价论1.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价值与一般原则2.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3.历史学科考试试卷的编制与评判

第八讲 中学历史教师论1.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2.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3.历史教师的素质和修养4.历史教师的进修与提高

第九讲 历史教育研究论1.历史教育研究的方法2.历史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方式  基本上采用三种方式:课堂回答问题与讨论(随时记分);书面作业(优、及格、不及格);抽查(口试)。总积分 30%。  2、期末考核方式  笔试。主要三种方式:限定题(20%)、材料分析(30%)、非限定题(20%)六、参考书目: 1、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周法增、张显传等:《历史教育学新论》,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3、赵恒烈:《历史教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  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1991年。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7、同上《教育的使命──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8、同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9、同上《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10、施方良:《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  1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12、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  13、梅里尼·唐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年。  14、丹尼斯·劳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  15、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3年。  16、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Page 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

  17、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  18、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  19、山内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  20、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

Page 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

3020016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学院选修课。课程讲授中华帝国的主要政治制度,提炼其特质和发展线索。内容安排分为两部分,专题讲授为主,史料研读为辅。二、教学目标

掌握中华帝国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研读、比较原始史料,锻炼史料功夫。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二年级以上各专业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

课程 32 学时。内容分为 12 讲,专题 9 讲, 26 学时;史料研读 3 讲,6 学时。第一讲 导论(3 学时)

一、研究对象与具体内容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三、基本史料四、参考论著五、各讲简介

第二讲 皇帝与皇权(3 学时)一、开国与传承二、尊君卑臣三、以一人而率天下

第三讲 宗室、外戚与宦官(3 学时)一、天潢贵胄二、外戚横恣三、宦寺盗柄

第四讲 史料研读:《汉书·百官公卿表》(2 学时)第五讲 史料研读:《通典·职官典七·诸卿上》(2 学时)第六讲 史料研读:《历代职官表·大理寺》(2 学时)第七讲 宰相制度(上)(2 学时)

一、宰相的内涵二、宰相的名号三、丞相与三公

第八讲 宰相制度(下)(3 学时)四、三省制五、中书门下与一省制六、明清的相权

第九讲 品阶勋爵制度(上)(3 学时)一、先秦爵禄二、秦汉二十等爵与秩石三、西晋以降爵制的演变

第十讲 品阶勋爵制度(下)(3 学时)四、官品与特权五、勋官与其它

第十一讲 荫任、察举与征辟(3 学时)一、历代选官途径

Page 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

二、历代荫任之法三、察举与征辟

第十二讲 清代地方政治(3 学时)一、历代政区层级变迁二、清代督抚政治三、清代的州县官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中国古代史(1)、中国古代史(2)。

六、考核方式考勤占 10%,平时作业占 60%,期末报告占 30%。

七、参考资料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西晋 ·司马彪《续汉书 ·百官志》,附于刘宋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版。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清·纪昀《历代职官表》,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影印武英殿本

版。清·允裪等《(乾隆朝)大清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Page 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

3020018 中国古代文化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线索、规律及其主要内容,整个课程分为九章:概论、远古传说时代的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统帝国与统一文化模式的形成、分裂战乱中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传统文化的高涨与中国文化的局部更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古典文化的大总结。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并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精神有所了解。

2、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辉煌而灿烂的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情操。

3、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能树立一种大文化史观。三、授课对象

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绪 论 学时 2

一、文化问题的缘来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方法、意义

第一章 远古传说时代的文化 学时 2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第二节 原始的物质文化与观念文化第三节 上古文化的分布

第二章 夏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学时 2第一节 夏商神本文化第二节 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学时 5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二节 百家争鸣第三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鼎定与华夏族的形成

第四章 秦汉:一统的帝国与统一的文化 学时 4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第二节 统治思想的抉择第三节 礼文化的建构第四节 文化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学时 5第一节 文化背景第二节 玄学的兴起第三节 佛教的流传第四节 道教的兴起与改革

Page 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

第五节 文化的自觉第六章 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时代 学时 4

第一节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第二节 文化气派第三节 文化汲取与文化辐射

第七章 两宋:中国文化的局部更新 学时 4第一节 文化变更的时代环境第二节 理学的建构第三节 文人天地:以宋词为代表第四节 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八章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学时 2第一节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的双重效应第二节 文化成就与文化特点第三节 中外文化的相激相荡

第九章 明清: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学时 2第一节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第二节 封建文化的沉暮气息第三节 早期启蒙思潮的涌动第四节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第五节 西学东渐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原典著作,相互交流心得,与学科教学结合。

六、考核方式考查:撰写期中小论文和期末小论文。

七、参考资料: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世界书局 1935年。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8年。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张凯:《中国文化史》,燕山出版社 1992年。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1——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2年。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王玉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

Page 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武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张岱年等主编:《传统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陈玉龙等著:《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 1985年。张淼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出版社 1987年。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 1997年。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宋新潮:《殷商区域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李新泰主编:《齐文化大观》,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论集》,荆楚书社 1987年。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 1984年。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祝瑞开主编:《秦汉文化与华夏传统》,学林出版社 1993年。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 1992年。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年。赵文润主编:《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 1957年。郑学檬主编:《唐文化研究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陈植鄂:《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陈宝良:《悄悄散支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冯天渝:《明清文化史散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 1986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 1996年。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年。赵吉惠:《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1——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张岱年:《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杨镜江:《文化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郭齐勇:《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

Page 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

[法]安田朴、谢和耐等:《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 1993年。

[日]木宫正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年。[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年。[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美]怀特:《文化的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年。[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 1971年。[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八、思考与练习题:1、试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两方面分别列举出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段文化发展的典

型代表形式。2、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3、简论唐文化的时代精神。4、简评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5、简论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社会条件。6、试论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7、简述道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8、简述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9、试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10、试从世界文明史演进过程评价中国文化的地位。1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大总结时代?12、试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与融汇。13、试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4、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5、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Page 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

3020019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演变脉络。课程采用分专题讲授的方式,兼顾时代特色与历史沿革,力图既彰显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独特风貌,又充分注意各时期社会风貌的延续与变迁。二、教学目标 讲授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与演变脉络,引领学生阅读相关的古代史料,学习有关社会史的理论知识。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课程引言 学时:3第 1节 历史学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第 2节 社会生活史课程的内容取向第 3节 重要参考书与作业要求

第二讲 社会生活与中国文明的曙光 学时:3第 1节 动植物驯化与文明产生第 2节 周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特性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亲属与姓氏制度 学时:4 第 1节 婚姻与亲属制度 第 2节 宗法制与姓氏之分第四讲 两汉时期的复仇之风 学时:4 第 1节 汉代的文化背景 第 2节 伦理观念与复仇之风 第 3节 复仇之风与汉代社会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 学时:3 第 1节 世家大族的形成 第 2节 婚宦与士庶之别 第 3节 谈玄与放诞之风第六讲 唐代的行第之称 学时:3 第 1节 古代行第之称的流行 第 2节 唐代行第的称用方式 第 3节 行第之称的社会基础第七讲 避讳与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学时:4 第 1节 古代避讳的主要方式 第 2节 国讳、家讳与唐宋社会生活 第 3节 宋代以后避讳趋于松弛第八讲 中国古代饮食起居方式的重要变化 学时:3 第 1节 从席地而坐到垂脚高坐 第 2节 聚餐分食变为合食第九讲 唐宋时期的婚姻与社会 学时:3 第 1节 唐代的婚姻与社会风貌 第 2节 宋代的婚姻与社会观念

Page 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

第十讲 古代妇女的再嫁与守节 学时:3 第 1节 中原汉族的婚姻传统 第 2节 北方民族的收继婚 第 3节 元代以后妇女守节趋严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饮食的变迁 学时:3 第 1节 主食的历史变迁 第 2节 菜肴与饮料的变化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情况辅以报告发表、小组讨论、史料研读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六、考核方式 提交作业,分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总计至少 2 次。平时作业得分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作业得分占课程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系列丛书”,宋镇豪、朱大渭、李斌城、朱瑞熙史卫民、陈宝良等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著,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国社会史论》,周积明、宋德金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

Page 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

3020023 中国古代货币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

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状况等等。课程纲目:

导 言(2 学时)一、什么是货币二、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三、 学习中国货币史的价值和意义四、 有关中国货币史的参考书目

第一章 中国货币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的货币(3 学时)一、原始社会中的物物交换二、 实物货币的产生三、 夏、商、西周的贝币四、 金属货币的滥觞

第二章 刀、布、蚁鼻、圜钱——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3 学时)一、 金属货币产生的条件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三、春秋战国货币形制的几个特点四、 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的确立五、义利观的演变六、官私借贷活动的开展七、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思想

第三章 半两钱——秦至汉初货币(3 学时)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币制条件二、 秦半两的形制与铸造三、 秦代钱币的购买力与大小钱之谜四、 西汉初年的半两钱

第四章 五铢钱——汉武帝至隋朝的货币 (3 学时) 一、五铢钱制度的建立及意义

(一)汉代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五铢钱制度建立的政治经济意义 二、王莽币制改革三、东汉的货币四、魏晋南北朝币制的混乱五、隋五铢钱及其流通

第五章 通宝钱——唐代至清代流通的钱币 (3 学时)一、唐朝“开元通宝”钱制的创立

(一)唐代的社会经济状况(二)唐前期的私铸与恶钱流通问题

Page 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

(三)安史之乱期间的铸币膨胀(四)唐代中期的钱荒及其出现二、五代十国的钱币混乱情况三、宋代的铜钱及铁钱流通四、辽、西夏、金、元的货币五、明代的铜钱流通:明中叶的钱价波动与明末的铸币膨胀六、清朝的制钱制度与流通

第六章 纸币的产生与发展——宋代至清代纸币的发行与流通(3 学时) 一、两宋的交子和会子 二、金交钞 三、元代钞法 四、明清宝钞第七章 银两、银元和铜元——宋元明清的金属货币(3 学时) 一、唐末、五代贵金属白银正式进入流通 二、宋元时期白银货币性的增强 三、明清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 四、银元的产生 五、大清银币和龙洋 六、银辅币 七、铜元的产生 八、铜元的形制 九、铜元的兴衰第八章 黄金和谷帛货币——中国古代的其他货币(3 学时) 一、爰金和卢金——最早的金铸币 二、西汉大量使用黄金 三、黄金的货币职能 四、谷帛货币的使用第九章 古钱的铸造技艺(3 学时) 一、工艺流程 (一)陶范

(二)石范(三)模盒二、工艺演变

第十章 古钱的鉴定与收藏(3 学时) 一、鉴定的内容(一)鉴定真伪(二)鉴定年代(三)区分国属 二、鉴定的方法(一)在异常钱里找(二)在少见钱中找(三)鉴定应具备的知识

Page 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

3020024 中国历史地理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历史地理”是面向历史学院全体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历史地理概貌,包括中国自然历史地理、中国人文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理论和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等几个大部分。在讲授这四个部分之前,还要简单介绍沿革地理与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历程。

一个重要的讲解内容是有关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不是历史,只不过是将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到历史时期而已。

中国自然历史地理主要讲授中国历史时期重要河流变迁、湖泊的变迁、植被的变迁、动物分布地域变迁、沙漠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以及气候的变化。人文历史地理主要探讨历史时期都城的变迁,可以称之为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化。还有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古代交通的变迁,重要城镇的演变。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人口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该课程要涉及的。

学完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后,将会对历史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会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基本的演变过程和规律特点。体会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互动平和的人地关系问题。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预期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掌握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主要专题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初步掌握用历史地理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环境变迁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从中发现和初步培养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进入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比如上研究生继续深造等。本课程适合修完中国通史或对历史地理学有兴趣的同学选修。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1)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地理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和它

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方法、与历史地理学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2)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大致脉络,对中国历史地理及其古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能把今天看到的北京地理状况与历史时期相联系。

(3)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历史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的知识,介绍部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的兴趣。

(4)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5)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在每个章节后面开列有关本章节的参考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并能从所查到的书目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三、授课对象

“中国历史地理”面向历史学院本科生所有年级开设。适合对历史地理感兴趣并有地理基础的学术选修。四、教学学时安排:

1、本课程 2个学分、32 学时(30 课时学习,2 课时课堂讨论),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2、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3:1 。

Page 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

3、如有变动,再作要求。五、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 课时)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一、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二、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手段

第二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一、 传统沿革地理发展阶段二、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阶段三、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阶段

第三节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概况一、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概况二、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概况三、 历史地理理论研究概况四、 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概况

本章参考资料: 1.专著王 恢:《中国历史地理》,世界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四年(195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至 1988年。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侯勇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李恩军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刘盛佳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0年。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2年。蓝 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出版社,1997年。徐建春等:《王士性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论文:

Page 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

史念海:《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3期。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有利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侯仁之:《师承小记——忆我师顾颉刚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 4期。上官鸿南:《试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关系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 3期。谭其骧:《历史地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复旦学报》,1980年,第 2期。黄盛璋、钮仲勋:《今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1973年,第 3期。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学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 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集体讨论、史为乐执笔:《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949-1984)》,《中国史研究概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 533-563页。杜 瑜:《建国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 10期。谭其骧、葛剑雄:《回顾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四十年》,载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 552-571页。谭其骧、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0年,第 2期。陈桥驿、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近十年来历史地理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年增刊。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禹贡》半月刊 1934-1937年。史念海:《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2期。吴宏岐:《金元时期的“山前”、“山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 2期。姚公书:《三五时代之代表人物及其地理环境》,《贵大学报》1946年,第 1期,第 4-12页。陈寄生:《黄帝族地考》,《东方杂志》,1944年第 40卷第 24期(51-57)。姜蕴刚:《黄帝及其时代》,《东方杂志》,1946年第 42卷第 3期,第 38-43页。孙作云:《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中央亚细亚》,1943年第 2卷第 1期,第 13-21页。翦伯赞:《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群众周刊》,1942年第 7卷,第 5期,第 105-109页。姚公书:《沿革地理学广义》,《国师季刊》,1939年第 4期,第 1-16页。高矜细:《历史里面的地理因素》,《现代青年》1942年第 6卷第 6期。童书业:《古燕国辨》,《文史杂志》,1943年第 2卷第 90期,第 75-76页。刘雁声:《北平城池变迁的三个时代》,《广播周报》(复刊),1947年,的 37期,2-3页。那波利贞著、刘德明译:《辽金 南京燕京故城疆域考》,《中和》, 1941、12-1942、1,第 2卷第 12期-第 3卷第 1期。程佩萱:《谈北京的辽金土城》,《新光杂志》,1941年,第 1卷第 5期。

Page 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

崇 璋:《辽金土城谈》,《中和》,1941年第 2卷第 12期,第 68-73页。周肇祥:《辽金京城考》,《中和》,1941年,第 2卷第 11期,第 4-11页。驹井和爱著、薛兰译:《元大都上都平面考》,《中和》,1943年,第 4卷第 1期,第15-21页。周荫棠:《清代顺天府各厅州县建置考》,《斯文》,1941年,第 1卷第 13期,第 7-9页。启 蕴:《北京城墙的由来》,《吾友》,1942年,第 2卷第 41期,第 4-5页。木内信藏、张资平译:《北京的都市形态》,《中日文化》,1941年第 1卷第 1期,第79-106页。苏天钧:《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畿辅建置沿革考》,《中华旧事存真》,第四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亦见《北京考古集成》第一册。思考题: 名词解释: 历史理学、沿革地理、竺可桢、侯仁之、《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中国历史地图集、人地关系、古地理学 论述题: 简述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概况。 中国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变迁(2 课时)第一节 三四千年前的温暖湿润容气候第二节 三四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龚高法等:《北京地区自然物候期的变迁》,《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思考题: 名词解释:物候、雪线、末次冰期 问答题:简述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

第三章 历史时期中国稀有动物的分布变迁(2 课时)第一节 孔雀和鹦鹉的分布变迁第二节 犀牛、象和麋鹿的分布变迁第三节 猕猴、猩猩和长臂猿的分布变迁第四节 大熊猫和竹鼠的分布变迁第五节 扬子鳄和马来鳄的分布变迁参考资料: 《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的初步研究》,《湖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2期。 《试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象、鳄、孔雀灭绝时期》思考题: 名词解释:历史稀有动物 问答题:简述中国历史时期稀有动物的地理分布变迁

第四章 中国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2 课时)

Page 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第二节 草原和荒漠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第三节 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参考资料: 郦道元:《水经注》 周叔昆等:《吉林省敦化地区沼泽的调查及其划分分析》,《地质科学》1977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荒漠、绿洲、沙漠化 问答题:简述中国主要沙漠地区的变迁

第五章 历史时期中国水系的变迁(2 课时)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影响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第三节 海河水系的历史变迁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参考资料: 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王克英主编:《洞庭湖治理与开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禹贡大河、汉志大河、筒瓦厢决口、云梦泽、彭蠡泽、震泽 问答题:简述历史时期我国黄河下游河段的变迁

第六章 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的变迁(2 课时)第一节 辽东湾海岸的变迁第二节 渤海湾海岸的变迁第三节 苏北海岸的变迁第四节 长江口海岸变迁第五节 杭州湾海岸线变迁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王一曼:《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我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1982年 2期。 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 14辑,1998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淞北岗身 郁洲 范公堤 问答题:简述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 历史时期中国沙漠的变迁(2 课时)第一节 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沙漠的形成和变迁第二节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地区的变迁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环境的变迁》,《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Page 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

赵永复:《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历史地理》创刊号,1982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统万城 伊盾城 问答题:简述我国主要沙漠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 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2 课时)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中原王朝的实力范围及其周边民族第二节 先秦时期华夏诸国的疆域第三节 秦汉时期统一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变迁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的变迁第五节 隋唐统一帝国疆域的形成第六节 宋辽金时期各分裂政权的疆域第七节 元代的疆域第八节 明时期中国疆域第九节 清帝国疆域的形成参考资料: 各种正史地理志、郡国志等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中国 中原 幽云十六州 南诏 河西四郡 问答题: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特征

第九章 中国历代政区的变迁(4 课时)第一节 秦统一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出现第二节 郡县制的确立第三节 州郡县三级制的确立与解体第四节 道路制度的出现与演变第五节 行省时代与中阳集权的加强参考资料: 谭其骧:《金代的路制》,《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谭其骧:《秦郡新考》,同上 周振鹤:《县制起源三阶段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 3期。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思考题: 名词解释:县、郡、行省、九州、五服、羁縻州县、改土归流、侨州郡县 问答题:简述中国历史政区发展的几个大阶段和他们各自的特点

第十章 中国古都地理(2 课时)第一节 六大(七大、八大)古都的变迁第二节 中国古都地理变迁特征参考资料: 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 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 1、3期。 《中国古代都城概说》,《考古》1982年第 5期。

Page 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

思考题: 名词解释:丰镐 长安 洛阳 咸阳 邺城 开封 郑州 杭州 南京 北京 安阳 问答题:论述我国历史上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原因分析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地理(2 课时)第一节 战国到两汉时期的人口变迁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人口变迁第四节 宋辽金时期的人口变迁第五节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人口变迁参考资料: 葛剑雄:《西汉人口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宋辽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五卷《明、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龚高法等:《北京地区自然物候期的变迁》,《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思考题: 名词解释:永嘉之乱 五胡乱华 料民 问答题:简述我国历史人口变迁的特征

第十二章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2 课时)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第二节 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第三节 城市分布和交通线(陆路、水路)的历史变迁参考资料: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长水集》1987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吴洪岐:《元代农业地理》,西岸地图出版社,1997年。 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彭邦炯:《商代农业初探》,《农业考古》1988年第 2期。 李辉柄:《唐代邢窑窑址考察与初步探讨》,《文物》1981年第 9期。思考题: 名词解释:农牧交错带 均窑 邺城 陶 鸿沟 五尺道 秦驰道 阳城 问答题:试述我国农业地域的历史变迁 简述我国历史时期工矿业的地理分布特征 论述我国历史时期交通线的发展概况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2 课时)第一节 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第二节 方言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的地理原因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龚高法等:《北京地区自然物候期的变迁》,《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思考题: 名词解释:物候、雪线、末次冰期

Page 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

问答题:简述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六、先修课要求和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对历史地理感兴趣,有地理学的基础。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的模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论题互动环节相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选或老师指定难度始终的论文题目,完成一篇小型学术论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教师讲授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必要的基本知识。②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专著,了解历史地理专家。③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历史地理方面的学术论文。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课题查找参考书目。七、考核方式

最终得分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释成绩按一定的比率核算,再参考平时的课堂出勤率的得分。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Page 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

3020027 敦煌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介绍敦煌的历史概况,敦煌莫高窟的兴衰大势,了解敦煌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产物;敦煌莫高窟文物和藏经洞文献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敦煌艺术的历史演进,敦煌文献的史料价值;以及国内外“敦煌学”的百年历程。二、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敦煌学”的产生及其百年历程,使学生了解到:A.敦煌不仅是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和一般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也是能够提供给我们

学习和研究中国中古历史社会方方面面宝贵的原始材料的学术宝库。B.接触和领会到敦煌学作为“国际显学”的原因和特质,开阔学术视野,自觉关注国

际学术前沿。C.介绍敦煌的历史沧桑和敦煌学的兴衰,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坚持求真求

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三年级。四、内容、学时

本课程为 2 学分选修课。每周 2 学时。具体内容导论:何谓敦煌学?

1、定义之难与约定成俗 2、内涵与特性第一章:敦煌的历史沧桑

第一节: 敦煌简史1、两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时期 4、吐蕃占领时期 5、归义军时期 6、西夏元明清时期

第二节:敦煌与丝路1、丝路的开通 2、莫高窟的开凿 3、华戎所交一都市 4、吐蕃与归义军的贡献 5、丝路改道与敦煌的衰落第二章 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流散

第一节 藏经洞的封闭与重见天日1、藏经洞重见天日 2、封闭原因的推测

第二节 敦煌文物的流散1、早期的流散 2、斯坦因劫经 3、伯希和盗宝 4、北京图书馆之劫余 5、大谷的搜购 6、奥登堡席卷 7、华尔纳未遂第三章 敦煌文物与文献的价値

第一节 敦煌文献的价値1、宗教经卷:(1)佛经:入藏与未入藏的经卷 (2)道经:中古与近世道教的不同 (3)三夷教经典与艺术品:景教、祆教、摩尼教2、四部书(经、史、子、集) 3、政治经济文献 4、社会史文献5、民族史与中外关系史文献 6、语言文字类 7、科技史文献

第二节 敦煌文物的价値1、写本与印本(附写本学) 2、石窟艺术(建筑、雕塑、壁画)第四章 国际学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

Page 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

第一节 中国敦煌学的发展:从“伤心史”到“知耻而后勇”1、早期敦煌学及其特点与局限 2、八十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国际敦煌学概览1、 日本 2、法国 3、英国 4、俄国 5、德国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七、参考资料1.工具书类:王重民等《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商务印书馆,1962年。施萍婷、邰惠莉《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商务,1958年;中华书局,1979年。黄永武《敦煌古籍叙录新编》,新文丰。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2.入门读物类: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荣新江《话说敦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刘诗平、孟宪实《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霍普柯克著、杨汉章译《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上海书店重印本。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神田喜一郎《敦煌学五十年》,日文 1958年,北京大学 2004年中译本。郝春文《敦煌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敦煌讲座丛书》,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3.基本资料类:《英藏敦煌文献》(14册)、《俄藏敦煌文献》(17册)、《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50册)、《北京大学藏敦煌文献》(2册)、《上海图书馆藏敦煌文献》(4册)、《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2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7册)、《甘肃藏敦煌文献》(6册)、《浙藏敦煌文献》1册。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0年。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册),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郝春文主编《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7册)。

Page 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

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1-12辑),宗教文化出版社。《敦煌文献分类录校丛刊》,江苏古籍出版社。4.研究论著: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八卷《敦煌学》,新文丰,2004年。周一良《周一良集》第三卷《佛教與敦煌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1979年;中华书局 1984年中译本。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荣新江《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探讨》,新文丰,1999年。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荣新江《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1987年。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姜伯勤《敦煌遗书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新文丰,1992年。王永兴《敦煌经济文书导论》,新文丰,1994年。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华书局,2000年。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2003年。日本学者集体编著《讲座敦煌》,大东出版社。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戴密微《吐蕃僧诤记》,1952年法文版,耿昇中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谢和耐《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年法文版,耿昇中译本。童丕《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法文 1995年,中华书局中译本,2003年。梅维恒《唐代变文——佛经对中国白话小说与戏剧兴起的贡献之研究》,英文 1989年,中译本,香港,1999.5.研究专刊:《敦煌吐鲁番研究》(首都师大历史学院)、《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敦煌研究》(敦煌研究院)、《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敦煌学》(台湾,敦煌学会)

Page 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

3020028 資治通鑒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通过对《资治通鉴》作者、成书经过、流传情况、学术史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这

一名著有基本了解;通过《资治通鉴》篇目和若干题目的讨论课,让学生在接触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梳理、史料考辨、史源探析、史法分析、史观批评等方面的展开,引导学生从中长时段的角度去看历史。这是《资治通鉴》的特色。也是本课的初衷。从深层次阅读原著,是本课的根本设计思想。带动学生读《资治通鉴》,就是本课的目的。

教学目标:带动学生阅读《资治通鉴》,让学生在接触原著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梳理、史料考辨、

史源探析、史法分析、史观批评等方面的展开,引导学生从中长时段的角度去看历史教学方法:提供学生较为丰富的带研究性质的课程资料 30万字,两个目的,一,利

用材料来说明观点说明问题;二,要求选课学生读书,讨论,写出注释和评论,概括起来就是动手、动嘴、动脑;勤读,勤查,勤讨论。

本课程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讲授部分逐年减少,学生参与讨论和对话的比例逐年提高。教学安排:第一章:司马光和他的时代第一节 北宋的时代特色和北宋中期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司马光生平第三节 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学术地位和文学成就第四节 简评本章要点在北宋文化建设尤其是政治文化建设的特色,以及司马光在此过程的作用和

《资治通鉴》的贡献。参考书:

《司马光传》,《东都事略》卷 87;《宋史》三三六,第 10755-10770页(第 31册),中华书局,1977。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苏轼文集》卷 16,第 475—页,中华书局,1986。范镇《司马文正公光墓志铭》,《琬琰集删存》卷 2,第 203-204页,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0。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苏轼文集》卷 17,第 511-页,中华书局,1986。

《刘攽传》,《东都事略》卷 76;《宋史》卷 319,第 10385-10388页(第 30册),中华书局,1977。

黄庭坚《刘道原墓志铭》,《黄豫章集》卷 23,四部丛刊本,商务印书馆。《刘恕传》,《东都事略》卷 87;《宋史》卷 444《文苑传》6,第 13118-131页,

第 37册,中华书局,1977。《范祖禹传》,《东都事略》卷 77;《范祖禹传》,《宋史》卷 337,第 10794-页

(第 31册),中华书局,1977。(清)顾栋高编、刘承幹校《司马温公年谱》,刘光胜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明)马峦《司马温公年谱》,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与顾栋高

《司马温公年谱》合刊。程应璆:《司马光新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邓启:《司马光学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叶坦:《传 统 经 济 观 大 论 争——司马光与王安石 之 比 较》,北 京 大 学 出版社,

Page 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

1990。杨洪杰、吴麦黄:《司马光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宋衍申:《司马光大传》,长春出版社,1999。第二章《资治通鉴》的成书经过第一节 《资治通鉴》修撰的主要阶段第二节 参与人员的基本情况第三节 《资治通鉴》编修的历史经验参考书目:司马光《答范梦得》,《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 63;《资治通鉴大辞典》下册,第

1295.1-129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司马光《又与范梦得》,见元张氏晦明轩刻《增节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卷

1;《资治通鉴大辞典》下册,第 1298页。司马光《通鉴释例》,《四库全书》史部;《资治通鉴大辞典》下册,第 1303页。刘羲仲《通鉴问疑》,《资治通鉴大辞典》下册,第 1298-1301页。司马光“《资治通鉴》稿”录文,邬国义《〈宋司马光通鉴稿〉研究》,第 144-

145页,刘乃和主编《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翦伯赞:《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司马光资治通鉴稿》,《人民日

报》1961年 6月 18 日。翦伯赞:《为通鉴编写分工问题释疑》,《人民日报》1961年 8月 18 日;《历史

问题论丛》,人民出版社,1962。曹家琪:《资治通鉴编修考》,《文史》第 4辑,中华书局,1964。程应璆:《司马光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雷绍锋:《帝王的镜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宋衍申:《司马光评传——忠心为资治 鸿篇传万古》,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赵冬梅:《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北京三联书店,2014。第三章 《资治通鉴》的构成与流传第一节 《资治通鉴》的构成:正文、《目录》《考异》第二节 注本第三节 节本改编本第四节 整理本和新注本参考文献:《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四部丛刊影宋本。司马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古籍出版社,1956;中华书局,1972年以后

据古籍社版印刷本;中华书局第 2版,2011年。雷绍锋:《帝王的镜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吕叔湘: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中国语文》,1979年第 4期;《资治通鉴标点斠例》,《标点古书评议》第 1-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吕叔湘:《关于〈通鉴〉标点琐议》,《中国语文通讯》,1979年第 4期。

第四章 《资治通鉴》的学术史第一节 史炤《通鉴释文》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和胡三省《音注》第二节 严衍《资治通鉴补》

Page 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

第三节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四节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第五节 二十世纪后半以来的主要著作参考书目:课程资料(1)。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孝宗朝浙江刻本,

1984。(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傅林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王应麟著作集成,

2013;张保见:《通鉴地理通释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张须:《通鉴学》,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58年初版;1979年第 3版;修订本,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中华书局,1962;沈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文库,1997;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11。

林嵩:《通鉴胡注论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张谦:《资治通鉴与中国政治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李则芬:《泛论司马光资治通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初版;1986

年 2版。左桂秋:《明代通鉴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潘英:《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资治通鉴之中心思想》,台北,明文书局,

1987。陶懋炳:《司马光史论探微》,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施丁(评):《司马光评论》,刊《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第 229-265页;《历代

贤哲评论》,第 267-288页。黄金铸:《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资治通鉴史论解读》,南京,凤凰出版

社,2013。姜鹏:《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张国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华书局,2016。

第五章《通鉴》正统观与年代学方法第一节 历代正统观与司马光论正统第二节 《通鉴》的纪年第三节 纪年与历法参考书目:孙文泱:《通鉴年代学方法举例》,《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 1-2期合刊。吴玉贵:《资治通鉴疑年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第六章问题讨论第一节 赤壁之战:裴松之问题与司马光回应第二节 两税法的内容:梳理材料的方法与评价两税法条史学水平的原则参考书目:课程资料(2)之《赤壁之战》《两税法》部分。张靖龙:《赤壁之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第七章 导读(一)李世民与贞观之治第一节 李世民的自我评价和贞观之治的泡沫

Page 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

第二节 贞观君臣论政的概况第三节 贞观之治的另外一些侧面1.封禅之议;2.执法与杀人;3.封建制的纠结;4.继承人之痛;5.谋反是贞观常用词;

6.李世民的心机;7.贞观名臣及其子孙的下场第四节 历史的比较第一节 文景之治、元嘉之治与贞观之治第二节 唐太宗与隋炀帝第三节 对《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的整体评估1.《通鉴纪事本末》的缺失;2.《通鉴》的选材特色与史料处理;3.《通鉴考异》的

梳理。参考书目:汪篯:《唐太宗》,《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新版,

2017。胡如雷:《李世民传》,中华书局,1984。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人民出版社,1984。

黄中业:《唐太宗李世民传》,吉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帝王传记丛书》,2010。 孟宪实:《孟宪实讲唐史:唐太宗——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中华书局,1980。章群:《唐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2)民 47;(3),民 69。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高明士等:《隋唐五代史》增订本,台北,里仁书局,2006。

第八章 导读(二)武则天的时代第一节 武则天问题的由来和学术意义第二节 永徽政治速写第三节 废王立武的背后第四节 武氏的膨胀与称帝第五节 酷吏政治第六节 私德第七节 宰相层面的政治波浪第八节 继承人问题的危机与处理第九节 大局的思考:边疆、民生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第十节 复杂的政治遗产第十一节 姚崇的总结第十二节 对《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的评估1.《通鉴纪事本末》的局限性;2.司马光的倾向性对《资治通鉴》的影响;3.《资治

通鉴》与武则天评价的关系参考文献: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中华书局,1980。章群:《唐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2)民 47;(3),民 69。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高明士等:《隋唐五代史》增订本,台北,里仁书局,2006。

Page 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

蓝文徵:《武则天》,重庆,文信书局,1948。(?)林语堂:Lady Wu, a true story. London,1957. 有宋璧云(台湾,远景,

1979)、张振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等译本。熊德基:《论武则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雷家骥:《狐媚偏能惑主——武则天的精神与心理分析》,台湾,联鸣文化有限公司,

1981;《武则天传》,人民出版社,2008。胡戟:《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86;修订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武则天本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胡明曌、尹君、胡戟:《武则天的世界》,中华书局,2012。吴枫等:《女皇武则天》,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赵文润等:《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孟宪实:《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九章 导读(三)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第一节 后武则天时代的终结第二节 周边环境的变化与大唐帝国地位第三节 经济和经济政策第四节 宰相制度与行政运转第五节 政治的转折与李林甫杨国忠第六节 大国之病第七节 安史乱起与大唐的对应第八节 相持第九节 动荡在混乱中结束第十节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的得失参考书目: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8。崔占华:《唐玄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阎守诚、吴宗国:《唐玄宗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Page 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

3020031 魏晋南北朝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讲述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属性、政权的特质,晋武帝的统治与“八王之乱”,十六国历史与东晋门阀政治,南朝政权的嬗递、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孝文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南北对立的大势和典型战争等内容。以史学大师陈寅恪弟子万绳楠根据陈先生抗战后在清华大学魏晋南北朝史讲义和笔记为主整理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为主要参考文献,同时根据讲授内容适当介绍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研究概况。二、教学目标

使听课学生通过阅读和讲授体会学术大家对魏晋南北朝史重大问题的分析理解,体会真正的历史研究所具有的高度,通过听讲和课外阅读使学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的认识在通史课程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进而培养个别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进入本专业研究生打下良好基础。三、授课对象

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介绍 学时:2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述 学时:2第三章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学时:4 第一节曹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属性及曹魏政权的特质 第二节西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属性及西晋政权的特质第四章 西晋政治与“八王之乱” 学时:4 第一节晋武帝的统治与“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第二节“八王之乱”及其后果第五章 五胡十六国 学时:4 第一节“五胡”历史变迁 第二节十六国政权的嬗递第六章 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 学时:6 第一节东晋门阀政治 第二节南朝政权的嬗递 第三节南朝的统治第七章 北魏政治与“汉化”问题 学时:4 第一节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前期统治 第二节北魏孝文帝改革

Page 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

第三节北魏后期政治与六镇之乱第八章 南北对立与统一 学时:4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南北对立的大势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南北之间的典型战争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学生分组讨论、课外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提问,相互交流心得,重在思考,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

平日作业、读书报告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七、参考资料[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唐]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唐]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2011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书局,2011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2007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祝总斌:《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

Page 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

3020034 明清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明清两代经历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高峰,感受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昙花一现,见证了我国封建统治由汉族到少数民族异代的震荡,走过了强盛与衰落,品尝了历史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西学的摇撼;有帝王将相的功德与声色,也有市井小民的风情与愉悦;有胜利者的骄矜,也有英雄的末路;有盛世的高歌,也有衰世的无奈与振作。其间,其思想、学术与文化,既宏大磅礴,又深微细腻;既波澜壮观,又平稳沉着,与政治张力有如伴侣,相随左右。

本课程意从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揭示其思想学术文化内涵,认知中国历史如何走向近代,探究中国知识分子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希冀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掌握有关明清史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基础上,具备独立学习明清史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三、授课对象不限

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重视明清史研究 学时 2第一节 明清历史大势及时代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第三节 研究明清史的意义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明朝总貌 学时 2第一节 各代概述第二节 哲学思想第三节 文学艺术及大型书籍第四节 科学技术第三章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 学时 4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第二节 革旧鼎新,权力归一第四章 明中后期的政治与张居正改革 学时 4第一节 宣德以前的政治第二节 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第三节 张居正改革第三节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第五章 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 学时 4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节 万历时期工商业者反税监矿监的斗争第六章 明朝的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学时 2第一节 蒙古与畏兀族地区第二节 乌斯藏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Page 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

第七章 崇祯及南明 学时 4第一节 崇祯时代第二节 南明时代第八章 清朝的建国 学时 4第一节 从金到清第三节 明清的战争第四节 满族崛起时代女性在社会与家族中的地位第九章 清代前期的政治文化 学时 4第一节 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第二节 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第三节 军制刑法及其文字狱第十章 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 学时 4第一节 平定“三藩”之乱第二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统一台湾第三节 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第四节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第五节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第六节 “改土归流”第七节 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十一章 清代史馆、幕府与修书 学时 4第一节 清代的史馆第二节 清代的幕府第三节 清代的修书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

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布置如读书笔记之类的书面作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参观和社会考察;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到教学中。六、 考核方式自学、作业、讨论及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

的 30%,期中、期末成绩合计占 70%。期中、期末成绩以所交论文优劣定。七、参考资料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2.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3.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4.孟森《清朝前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5.孟森《满洲开国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7.孟森《清史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9.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10.汤刚、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Page 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

11.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齐鲁书社,1987

Page 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

3020038 中国近代思想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从 1840到 1919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进步思潮和著名思想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诸多领域。

二、教学目标通过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讲述,使同学们了解并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流程、梗概

及其规律,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出近代哲人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屈辱富强的迫切感受,体会近代思想家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当前的国情和面临的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现代化理想,激发同学们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三、授课对象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授课对象为历史学院高年级本科生。这门课程是为他们开设的一门

选修课课,授课时间为周 2 学时,一个学期,共 32 学时左右。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二节:明末清初的学风第二章 屈辱中的反抗与探索——鸦片战争时期的经世改革思潮第一节: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第二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第三节:“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第四节:“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第三章:从东西方的比较到走向开放——太平天国农民思想 与洋务思潮第一节:由传统到近代的启动第二节:“杀尽不平方太平”的洪秀全第三节:向往“新天新地新世界”的洪仁玕第四节:“中兴”重臣曾国藩第五节:洋务旗手李鸿章第六节:洋务思想家郭嵩焘第 7节:王韬、薛福成与郑观应第四章:追欧逐美唱自由的社会巨变——从戊戌思潮到辛亥思潮第一节:近代化中的救亡与启蒙第二节:维新巨匠康有为第三节:力倡民权的梁启超第四节:“天演哲学家”严复第五节:“冲决网罗”的谭嗣同第六节:革命理论家章太炎第七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八节:国学大师王国维 第五章:中西文化的再反思,民族出路的再探索——民初社会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民初社会思潮

Page 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

第二节:康、梁、严、章的后期思想第三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第四节:新文化诸巨匠的苦心与思索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小组讨论,并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对于对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产生研究兴趣的同学,老师积极鼓励,并予以一定的指导。

这些学生或选择这些题目为学年论文,获选作毕业论文。六、考核方式在考试和考查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以平时课堂成绩和期末小论文为主要

成绩依据。尝试两者之比为 30%与 70%。七、参考书目

(1)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9月版。(2)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 10月版。(3)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5月版。D 092/22(4)许光枨(cheng)、林浣芬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0年 3月版。D 092/34(5)《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齐鲁书社,1982年 8月版。(6)涂鸣皋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评传》。重庆出版社,1981年 1月版。

D 092/26(7)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月版。(8)陈少明、单世联、张永义:《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中山大学

出版社,1995年 5月版。(历史系J/1659)(9)徐宗勉、张亦工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月版。(10)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

月版。(11)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8月版。(1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月版。(13)《中国前途的探索者——现代中国思想家》。(台湾)巨人出版社。D

292/3(14)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年 5月版。K 250。7/12(15)《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1月版。K 203/61(16)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8月版。K

203/75(17)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10月

版。K 203/84(1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 8月版。 (1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月版。(20)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5月版。

Page 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

(21)《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 2月版。K 203/98(22)李振钢:《文化忧思录》。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K 203/152(23)张锡勤:《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9月版。K

203/141 (24)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9月版。K

203/99(25)《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年 5月版。K 203/93(26)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 9月版。(27)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8月版。(28)胡宾:《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29)《中西 500年比较》。k107/13.(30)冯天瑜:《近代民族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近代史研究》94:4(31)吴祖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西学东渐”中的郭嵩焘》。《社会

科学战线》。95:2

Page 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

3020042 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教学大纲 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关注社会现实,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内容及差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关注和讨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

课程内容提要第一讲 中西宗教观念比较

(一) 宗教的概念中国古代汉文化典籍中没有“宗教”一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文 religion一词被

译为宗教。宗教学迄今尚未能对宗教做出公认一致的定义。可以说,宗教是试图通过对超自然神圣实体的信仰和崇拜来超越人的必然性与有限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的发展可以分为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个阶段。

(二) 古希腊奥林匹斯宗教和俄尔浦斯教派古代希腊的国教是奥林匹亚宗教开始反映出了的西方人“天人相分”宇宙观的特点。

其诸神具有极强的人性和个性;其“命运”观念孕育着西方人关于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一种形上实体的观念。俄尔普斯教派,在人神同源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义。它认为每一个个人都有一个永恒的精神载体,即灵魂,灵魂不死。

(三) 基督教宗教观念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和犹太神学是它的思想来源。基督教创立了作为其核心教义的上帝“三位一体”说,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色,是一个理性的宗教。就思维方式而言,基督教与巫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矛盾性。

(四) 中国的宗教观念 中国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为全民所共同信仰的宗教,儒家体系由于缺乏作为宗教基本特征的超自然信仰、崇拜仪式、宗教组织以及非理性的神秘体验,很难说是一种宗教。中国文化中对于“祖”和“天”的崇拜具有某种宗教性质。道教被称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基本追求是长生不老、肉体成仙。禅宗是“中国的佛教”,不立文字,不读佛经,主张“不修之修”,无得之得,具有明显的入世性。

(五) 中西宗教观念比较 中国人宗教观念薄弱,缺乏对超自然神灵的真诚信仰。中国宗教与西方基督教相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功利性与伦理性、内在性与超越性、非理性与理性、群体性与个人性的差别。

第二讲 中西伦理观念比较 (一)伦理的概念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乃是人们对于人生最高价值的判断以及基于这种判断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围绕道德的起源、内容和标准等问题,伦理学中存在着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自由论与必然论和动机心与效果论的分歧。

(二) 中国与西方对于人的不同设计 西方人强调人的个体性,区分人的自我与角色;中国人强调人的群体性,将人视为各种社会关系。

(三) 西方的个人主义伦理观 西方个人主义伦理观的基本特点在于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其感性主义路线认为个人感性欲望的满足是至善,代表人物为伊壁鸠鲁边沁、葛德文和密尔等。

Page 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

它认为个人快乐是至善,同时追求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强调个人与群体利益的一致性。其理性主义路线认为至善是服从于一种外在的、一般的道德准则,苏格拉底、基督教和康德的伦理观是其代表。

(四) 中国传统的群体主义伦理观 基本特点在于缺乏个体灵魂与个人身体有机结合的个人观念,其理性主义路线认为至善在于服从于一种以群体和谐为基本内容的理性原则,它在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扼杀个性和人格不平等等弊病。其感性主义路线认为至善在于尽可能多地向外索取,具有物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特点。

(五) 中国传统伦理的积极成分 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以他们的道德理论和亲身实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树立了一种仁人、志士、君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形象。这种理想人格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勇敢地承担起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能够做到道德自主,具有“勇”和“乐”的生活态度。中国传统伦理中存在着建设现代伦理的良性根基。

(六) 西方与中国传统伦理之优劣得失西方伦理观念缺乏内在的亲和感,义务观念相对薄弱,20 世纪以来且呈现出某种物质

化倾向。但它推崇独立、平等和积极进取,人我、群已界线清楚,能够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中国传统伦理强调群体和谐,具有内在的亲和感。

(七) 中国伦理现代化的出路中国传统伦理存在宗法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根本缺陷,这种缺陷在近代更趋严重。中国

在伦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应尊崇独立人格观念和精神价值,应吸取包括儒家、佛教、道教以及西方伦理观念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来建设自己的新伦理。第三讲 中西政治法律观念比较 (一)国家和政治的概念 现代汉语中之国家,与西文 Country、 Nation、 State、 Government意相近。Country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所组成的、在公共权力统治之下的、具有固定地域的社会组织。在国家性质问题上,社会学中的“冲突论”与“功能论”有不同看法,前者强调国家的政治功能,后者强调国家的社会功能。古汉语“政治”一词有义为国家职能国家职能的履行,西文“政治”一词的含义是社会各阶级围绕公共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和形成的结构。 (二)西方主流文化关于国家和政治的观念 西方主流政治观念认为国家起源于若干个人为了自身利益的自愿联合,法律是人们之间自愿订立的社会契约,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作为个人的公民,国家权力应实行分立和制约原则。公民平等地享有各种民主和自由权利。

(三)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国家和政治的观念 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认为国家起源于原始群体的道德化和政治化,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在于特殊人格者对于原始群体的教化与统治。国家主权的所有者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天、民君。主张治权治权属于君主和官僚,而后者治权的合法性源于前者的任命,官僚是君主的私人雇员、奴才、走狗、“驯服工具”。国家的职能触角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政体方面崇尚中央集权,崇尚君主制。重义务而轻权利,不过根据儒教正统的政治理论,人民有私下议政权和革命权。

(四) 两种法治观念 源于西方法治文化的现代法治观念强调法律具有普遍性、至上性、确定性和形式上的合理性。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观念不同,其主要内容在于统治者以“法”为工具来对人民实行严厉统治,以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西方具有法治传统,其社会基础在于以个人和个体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结构。

Page 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9

三.思考题第一讲 中西宗教观念比较1. 什么是宗教?宗教有什么社会功能?2. 从进化学派的立场看,宗教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麽?3. 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宗教蕴含着西方宗教观念的哪些基本特点?4. 为什麽说古希腊的俄尔浦斯教派是西方宗教传统的一个重要渊源?5. 谈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6. 分析基督教宗教观念与希腊哲学观念之间的关系。7. 为什么说基督教是一种个人主义宗教?8. 什么是巫术,它在思维方式和功能方面与宗教有什么不同?9. 分析基督教与科学在思想体系方面的同一性与差别。10. 殷商的祖崇拜与周以后的天崇拜有什么不同?11. 谈谈道教的基本教义和礼仪。12. 谈谈道教的主要思想来源。13. 谈谈佛教的基本教义。14. 谈谈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15. 谈谈禅宗的主要特点。16. 为什么说禅宗是“中国的佛教”?17. 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什么?18. 比较中国与西方在宗教观念方面的差异。第二讲 中西伦理观念比较1.什么是伦理?2.在伦理学领域存在着哪些基本分野?3.对于“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何种不同理解。4.西方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谈谈西方感性主义伦理观的根本特点和主要德目。6.西方感性主义伦理观是如何看待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7.谈谈基督教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8.谈谈康德的伦理学观念。9.谈谈中国传统感性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0. 谈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1. 什么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你是否推崇这种人格?12. 你如何看待西方个人主义的伦理观?13. 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伦理观?14. 试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之间在伦理观念方面的差异。15. 你对中国伦理的现代化问题有何见解?第三讲 中西政治法律观念比较1.什么是国家?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承担着何种功能?2.“自然法学派”是如何看待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如何评价他们的有关理论?3.西方主流政治理论是如何看待国家主权问题的?4.西方主流政治理论是如何看待国家治权问题的?5.谈谈西方的公民观念。6.中国传统政治理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法律起源的?7.正统儒家是如何看待国家主权的?

Page 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0

8.谈谈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的治权观念。9.正统儒家是如何看待人民权利问题的?10.谈谈现代法治观念的主要特点。11.谈谈法治化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1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法家的政治主张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13.分析西方法治传统的社会基础。考核方式:形式为小型论文或开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

学知识分析社会和文化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独立思考,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参考书目:1.《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80年版2.《孟子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60年版3.《韩子浅解》 梁启雄 中华书局 1960年版4.《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辑》 周辅成编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商务印书馆 1981年6.《政府论》 〔英〕洛克 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7.《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8.《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9.《金枝》 〔英〕弗雷泽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10.《人论》 〔德〕卡西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版

11.《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 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12.《基督教概论》,〔英〕麦格拉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13.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美〕施密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14.《展望二十一世纪》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年

版15.《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学林出版社 1987年版

16.《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 17.《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8.《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19. 《宗教研究指要》,张志刚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0.《西方思想宝库》 〔美〕艾德勒等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2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德〕斯威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22.《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23.《宗教学通论》 吕大吉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4.《西方伦理思想史》 章海山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25.《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魏光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Page 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1

3020043 中国近代史料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近代史料学》是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近代史的史料来源、形成以及整理情况,介绍近代史料的价值及作用。内容包括:中央官书、各级官员文书、人物史料、地方志、私家著作、各种专题史料等。二、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近代史料基本概况的前提下,提高学生阅读原始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以史料说明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注重史料的科学性。要求学生阅读一定的原始材料,并熟练运用各种参考书、工具书。

1、加强史料学基本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一些基本知识。 2、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学术规范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3、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原始资料。希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能有所帮助,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绪论 (4 课时)

一、史料与史料学二、史料与史学三、史料的鉴别与考释

第二讲 中央官书 (8 课时)清代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奏章,发布谕旨,这就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以皇帝的谕旨和

臣下的题奏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主要以这些档案为根据修成的官书,我们称之为中央官书。一、现存的档案材料概况二、阅读档案材料应具有的一些基本知识三、综合类中央官书官书可以其内容分类,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内容的,我们把它

们归纳为一类,可以称之为综合类中央官书。包括:《实录》、《圣训》和《起居注》以及《东华录》。

四、方略(军事类)《方略》是由中央政府编纂刊行的关于用兵打仗的政府官书。如《钦定剿平粤匪方

略》、《钦定剿平捻匪方略》等。五、夷务和外交《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等。六、按专题编成的档案材料汇编包括:《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清

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七、 民国政府公报《政府公报》是中华民国政府刊行的公布法律、命令的机关报,这是继清朝《邸报》

而来的。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曾刊行《中华民国公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创刊发

Page 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2

行了《临时政府公报》;袁世凯的北京临时政府发行《临时公报》,1912年 5月 7 日,《临时公报》改名为《政府公报》。这是有关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和民国初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第三讲 各级官员文书 (2 课时)

一、奏议二、公牍

第四讲 私家著作 (8 课时)私家著作所记载的是私人活动、感受、见闻、议论等,能够反映官方文件所涉及不到

的许多方面。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专著、诗文集、信札、日记,以及野史笔记等,各具特色。

一、专著二、诗文集三、书信四、日记

日记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或见闻,按年月日顺序所作的随手记录,一般不是为了公之于世,属于一种私人著述。旧时的日记,目的在于自行策厉,偏重于修身、为人之道。日记所记载的是当日的行事、见闻、思想、心情,比其他私人撰述更有真实性原始性。

五、野史、笔记、回忆录等野史、笔记是作者根据传闻、亲身经历、读书心得,触时感事随手记录的杂记,凡属

个人经历的就是回忆录。野史相对于正史而言,没有官书正史的格式和体例;与私家专著有差别,不象专著那样全面、系统和完整。近代笔记甚多,有记人、记事的,有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有记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的。其中,以记亲身经历和直接见闻的可信性强;记间接传闻的,则需要考虑。 第五讲 人物史料 (4 课时)

一、人物传人物传就体裁来分,有传记、碑铭、行状、年谱和弟子记。二、人名录

人名录只记录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再加上其人的简历,至多包括家庭情况和社会关系。主要有两大类:职官录、科名录。近代学堂兴起,又有同学录。 第六讲 地方志 (2 课时) 第七讲 报刊史料 (2 课时)

报纸和杂志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史料,它是特定历史时代对于社会公开的记录与反映。

中国近代报刊开始是由西方来的外国人创办的,稍后才有中国人创办的。到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受到读者欢迎,形成一个报刊高潮。进入二十世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报刊宣传反满革命,形成又一个报刊高潮。

第八讲 专题史料 (2 课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要求先修《中国近代史》。 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2、方法建议:重在实际运用及学科基本规范的练习。六、考核方法

平时考查(包括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查)相结合。

Page 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3

七、参考资料教材:无参考书目:1、《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十一卷第一章《文献资料》。2、《中国近代史料学稿》,陈恭禄著,中华书局,1982年。3、《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姚佐绶等编,中华书局,1996年。4、《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张德泽著,学苑出版社,2001年。5、《清代地方官制考》,刘子扬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6、《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编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7、《中国近代史料学稿》,张革非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8、《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Page 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4

3020044 中国现代史料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介绍中国现代史料学的内涵、组成部分及其价值和运用方法,介绍现代史料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版本学、金石学、档案学等学科区别与联系;介绍现代史料与古代史料的不同特点,并通过个案分析,阐释档案、文集、日记、回忆录、标语等史料的价值,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史料的收集、研读、利用方法,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意识、运用史料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能力,打下史学基础。二、教学目标

(1 介绍中国现代史料学的概念、特点,学科发展历程及其最新成果,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意识。

(2)结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最新成果,通过案例教学方式,解读档案、文集、书信、日记、回忆录、实物等不同史料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史料学的价值与作用。

(3)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科研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三、授课对象

本科 2-4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绪论 3 学时一、什么是史料学 二、中国现代史料学概念 三、中国现代史料的分类 四、中国现代史料学研究方法: 五、中国现代史料学研究状况 六、中国现代史料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中国现代史档案史料 5 学时一、关于“档案”概念 二、中国现代史档案保存与出版 三、档案史料的研究利用 第二章 文集资料 4 学时一、文集的概念及其价值 二、中国现代史主要文集的出版 三、文集运用示例 第三章 日记史料 4 学时一、日记史料的概念 二、日记的史料价值 三、中国现代史日记史料的运用 第四章 中国现代史中的回忆录 4 学时一、回忆录概念 二、回忆录的史料的特点 三、回忆录运用举例 第五章 口述史料 4 学时

Page 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5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二、使用口述史料原则 三、口述史料运用示例 第六章 影像史料 2 学时一、什么是影像史料? 二、影像史料的特点 三、使用影像史料需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报刊史料一、什么是报刊史料 2 学时二、报刊史料的价值 三、报刊史料运用示例 第八章 其他史料 4 学时一、地方史志 二、年鉴史料 三、书信 四、年谱 五、实物史料 六、中国现代史各种工具书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应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基础课程。

1、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共计 16 周,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读书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次,1-2 课时;

2、课外读书报告 1-2 次。六、考核方式 出勤、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与期末以小论文相结合。 期末考试:论文占总成绩的60%。七、参考资料; 1、张注洪著:《中国近现代史料学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Page 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6

3020046 抗日战争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 1931至 1945年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基本内容,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抗日战争的基本动态;分析 1930年代东亚形势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阐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揭示中国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历程,比较国共两党处理九一八事变与卢沟桥事变的方针,分析国内主要政党对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认识的变化;阐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状况,阐明持久抗战的战略与作用;分析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指出中国抗战对于战胜东方法西斯的作用。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抗日战争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基本状况,了解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2)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理论、国共两党对抗战的基本路线等,评价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科研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三、授课对象

本科 3-4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2 学时

第二讲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6 学时一、1930年代的东亚与世界 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三、全国抗日救亡高潮的形成

第三讲 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8 学时一、 日本侵略触角伸向华北 二、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三、 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 四、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讲 汪伪政权的建立及覆灭 4 学时一、日本调整侵华策略 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建立 三、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统治 第五讲 华侨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3 学时一、华侨与抗日战争 二、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六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 5 学时一、 抗战初期中国的外交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外交三、 战时中国外交评价第七讲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4 学时一、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Page 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7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三、以史为鉴开辟未来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应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基础课程。

1、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共计 16 周,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读书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3 次,2 课时;

2、课外读书报告 1-2 次。六、考核方式:出勤、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与期末以小论文相结合。 期末考试:论文占总成绩的 60%。七、参考资料; 1、胡德坤、韩永利著:《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Page 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8

3020050 西方古典文明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了解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的历史发展、政治制度及其文化成就,特别是希腊人的城邦制度(包括古典民主政治)和罗马共和政制,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等。主要目的,是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真阅读若干参考书籍。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古典文明的基本内容,掌握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源流关系。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方古典文明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及专题一(2 课时)导论:1、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2、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3、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专题一:希腊“东方化革命”——想象的概念及其表述形式

第二章 荷马及荷马史诗(3课时)一、荷马史诗简介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伊利亚特》《奥德赛》二、《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关系1、《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区别 2、《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相似 3、《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互补三、荷马诸问题 ——荷马史诗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什么环境下创作的 1、古代的观点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3、后期学者4、《伊利亚特》中的矛盾5、《奥德赛》中的矛盾6、方言7、荷马史诗的故乡小亚8、希腊人向小亚的移民9、北部希腊最初的短诗

Page 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79

10、荷马时代文明与后期希腊文明的比较11、“迈锡尼”文明12、《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创作时间:约公元前 900-700年13、荷马其人14、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对史诗的分节第三章 希腊城邦制度(3 课时)一、城邦相关问题1、城邦的概念2、城邦的自然基础3、城邦的社会元素二、希腊殖民运动1、殖民运动的性质2、殖民运动的范围3、殖民运动与城邦制度的形成三、城邦政治类型1、民主制2、寡头制3、僭主制四、城邦制以外的其他政制类型五、城邦制度的命运第四章 希腊神话与赫西俄德(3 课时)一、神话1、神话的定义2、两个典型的神话思维模式(1)用最熟悉的自然法则来解释问题(2)基于理性的物质考量,或者说政治力量的本性反映3、希腊神话的特点(1)神人同姓同性(2)没有一个关于神话的标准或者正统观点(3)与宗教联系密切(4)政制神话4、关于希腊神话的两个重要问题(1)理性主义兴起后神话的命运(2)后世对神话的解释二、赫西俄德1、赫西俄德其人2、《神谱》3、《工作与时日》第五章 希腊抒情诗 (3 课时)一、挽歌与抒情诗1、挽歌的概念2、挽歌的特点(1)这种文学形式,以及众多传统主题和方法,在整个希腊世界有数以百计的人进行尝试过

Page 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0

(2)文本和伴奏的相对重要性(3)几乎所有这类诗歌作品都只以分散的残篇存在3、挽歌与抑扬格诗二、主要抒情诗人及其作品1、阿基洛库斯、狄奥根尼斯、西蒙尼德斯等2、萨福3、品达4、巴库里德斯、西蒙尼德斯第六章 雅典民主政治(3 课时)一、雅典民主政体的形成1、雅典民主政体形成的背景2、梭伦改革(1)颁布“解负令”,一次性取消所有拖欠私人和国家的债务(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3)设立新的政府机关四百人议事会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4)改变权力产生的具体程序3、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4、克里斯提尼改革二、雅典民主的政权机构1、公民大会2、五百人议事会3、民众法庭4、行政和军事机构(1)通过举手选举产生的公职(2)通过抽签选举产生的行政官三、雅典民主的局限第七章 希腊戏剧(3 课时)一、戏剧的起源二、戏剧的类型三、悲剧1、悲剧的起源与发展2、主要悲剧作家及作品(1)埃斯库罗斯(2)索福克勒斯(3)欧里庇得斯3、悲剧诗歌四、萨提洛斯剧五、喜剧1、戏剧的起源与发展2、阿里斯托芬3、米南德第八章 希腊历史学家(3 课时)一、历史学的诞生二、希罗多德

Page 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1

1、希罗多德的史学成就2、《历史》的主要内容3、希罗多德如何获取信息?三、地方志与编年史四、修昔底德1、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的比较2、修昔底德的方法来自于何处?3、修昔底德的局限性五、色诺芬1、色诺芬及其作品2、《希腊史》六、为国王而作的历史七、希腊化时代第九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3 课时)一、背景:公元前 5 世纪的哲学1、赫拉克利特2、埃利亚学派3、“智者”二、苏格拉底1、苏格拉底其人2、苏格拉底哲学三、柏拉图1、柏拉图及其作品2、柏拉图哲学四、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2、亚里士多德哲学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比较第十章 希腊宗教 (3 课时)一、希腊宗教的起源二、希腊宗教中的主体1、神2、人3、英雄(半神)三、宗教在希腊社会中的地位四、希腊宗教的主要内容1、崇拜2、祭祀3、祈祷五、宗教和社会1、课堂教学:约 30 学时。2、课堂讨论:1次,2 学时。3、课外作业:2次。4、复习考试:2 学时。

Page 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2

5、其他教学环节: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选课要求:世界上古史教学方法建议1、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和参观教学等活动为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 贯彻“两基一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针。尽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六、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至少 4 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40%。2、期末考试:开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60%。七、参考资料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喜剧两种》,罗念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埃斯库罗斯:《悲剧两种》,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斐多》,杨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四卷本),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03年。荷马:《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路吉阿诺斯:《路吉阿诺斯对话集》,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周作人译,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悲剧集》,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年。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西塞罗:《论神性》,石敏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希罗多德:《历史》(新译本),徐松岩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希罗多德:《历史》,周永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古希腊悲剧戏剧全集》张竹明,王焕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陈恒、耿相新:《古典传统与价值创造》(《新史学》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奥弗洛赫蒂:《尼采与古典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刘小枫选编: 《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2008年。维拉莫维茨:《古典学的历史》,三联书店,2008。贝纳尔:《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1996年。

Page 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3

麦克金德里克:《会说话的希腊石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孙道天:《古希腊历史遗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基托:《希腊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希腊与东方》,《思想史研究》(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肖厚国:《古希腊的思想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洛德:《故事的歌手》,中华书局,2004年。晏绍祥:《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陈中梅:《神圣的荷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恒:《希腊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黄洋:《古代希腊土地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时,2009年。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商务印书馆,2001年。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以欣:《神话与竞技:古希腊体育运动与奥林匹克赛会起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三联书店,2001年。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三联书店,2001年。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伊迪丝•汉米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华夏出版社,北京:2008年。约翰•格里菲思•佩德利:《希腊艺术与考古学》,李冰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Page 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4

3020052 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现代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状况。本课程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研究国际关系领域中出现的重大的,对世界全局发生影响的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揭示人类社会日益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即全球化的进程。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并能够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正确结论,从而深刻理解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两极格局的演变过程,以及历史发展的多极化趋势。 在讲授过程中以史料说明问题,避免空谈泛论,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

给学生一定的书目知识,在每个专题后面开列有关本专题的中外文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关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几个问题(2 学时)一、 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与特点二、 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困难和方法 研究的主要困难

基本研究方法三、内容线索四、国际关系理论与流派介绍第一部分 现代国际关系史概论(24 学时)第一章 20 世纪初的国际关系第一节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本格局一、一幅宏观的世界历史画卷二、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三、列宁主义在俄国的诞生和亚洲的觉醒四、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五、日本进入帝国主义大国行列第二节 世界优势掩盖下的欧洲列强争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欧洲共管均势体制的崩溃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二、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与要求和平的呼声三、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 20 世纪初的国际关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Page 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5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一、争取盟国、分割世界领土的秘密外交二、日本、美国的参战与俄国退出战争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一、欧洲开始衰落二、殖民主义步步后退三、美国与苏联的崛起复习思考题: 1.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在矛盾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与内在矛盾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凡尔赛体系?分析凡尔赛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什么是华盛顿体系?分析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第四章 苏联的国际影响复习思考题: 1.谈谈你对苏联的诞生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节 20年代国际关系的调整——短暂的和解与和平一、欧洲国际关系的有限调整鲁尔危机与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与胡佛“延债宣言”洛迦诺公约与欧洲安全裁军与非战公约

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日本的“协调外交”英国的“圣诞节备忘录”

三、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与战争的隐患第二节 30年代的国际关系——萧条、危机与走向战争一、经济大危机与西方世界的再次分裂二、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与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苏联从集体安全到中立自保政策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1.试对道威斯计划作出评价。

2.什么是洛迦诺公约?你如何评价该公约的签订?3.何为“协调外交”?你如何评价日本外交政策的这一调整?4.试分析绥靖政策的产生原因。5.试分析 30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国际关系及其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Page 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6

第一节 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战争中诞生第二节 从欧洲中心到美苏两极格局一、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二、美苏力量的空前强大第三节 雅尔塔体系及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三、雅尔塔体系与冷战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复习思考题: 1.何为雅尔塔体系? 它是如何建立的? 2.试分析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6 课时)说明:①从下述专题中选出 3-4个专题作具体论述,向学生讲述写作学术论文的方法。② 下述所列专题,均有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应当掌握的基本内容线索和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并列出有关本专题的参考书目,以便于学生自学。(各专题参考书目集中列出)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的各种看法 苏联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看法 西方学者对一战起源问题的看法二、西方学者对一战起源的研究 早期西方学者对战争“责任问题”的争论 早期西方学者对战争基本原因的分析 当代西方学者的研究情况三、如何认识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 大战的世界规模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大国争霸斗争是世界大战产生的可能条件

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及其原因四、参考书目介绍五、思考题: 1.如何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2.西方学者的研究有什么可取之处?存在什么问题? 3.如何认识列宁关于世界大战起源的论述? 4.如何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专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组成 华盛顿体系的组成二、巴黎和会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协约国对德国的基本态度 对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的分析

Page 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7

三、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对华盛顿体系的分析四、对国际联盟的评价五、参考书目介绍六、思考题: 1.如何认识凡尔赛条约和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及其评价。 3.如何评价国际联盟?专题三:苏俄初期的对外政策和热那亚会议一、“和平法令” “和平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列宁对“兼并”的定义 列强对“和平法令”的反应二、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苏俄与德国的停战谈判 苏德和平谈判的过程 苏俄党内的争论及条约的最后签订三、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热那亚会议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热那亚会议 拉巴洛条约四、参考书目介绍五、思考题: 1.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现实意义。 2.如何评价热那亚会议? 3.拉巴洛条约评价。专题四:20年代的欧洲和平问题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杨格计划与胡佛缓债令—赔款和协约国债务体系的崩溃二、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 什么是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的历史背景 对洛迦诺公约内容的分析 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三、国际联盟的裁军活动四、非战公约五、参考书目介绍六、思考题: 1.如何认识道威斯计划? 2.洛迦诺公约与 20年代欧洲和平的关系。 3.如何评价国联的裁军活动?专题五:20年代的中国与东亚政治

Page 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8

一、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外交政策的改变 “币原外交”的内容及其实质 “田中外交”二、20年代的中国与列强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列强的冲击 美、日在华势力的发展 英国对中国的让步政策—“圣诞节备忘录”三、参考书目介绍四、思考题: 1.“币原外交”的实质及与“田中外交”的关系。 2.分析列强对华让步政策。专题六:绥靖政策研究一、对绥靖政策研究情况的介绍 国际史学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状况 国内史学界的研究 什么是绥靖政策二、绥靖政策的起源三、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从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 德国的毁约扩军与英法的纵容态度 意埃战争与英法的纵容政策 西班牙内战与西方的“不干涉”政策 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的顶点 二战前夕英国对波兰的政策四、美国中立法的实施及其实质五、参考书目介绍六、思考题: 1.如何认识绥靖政策的起源? 2.慕尼黑协定评价。 3.试对美国的中立法进行分析。 4.分析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专题七: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一、列强与九一八事变 世界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列强对事变的反应与国联的消极态度 英国与史汀生声明 一二八事变与英美态度 列强、日本与李顿报告书 列强纵容日本的原因及其后果二、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初步形成 英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提出 “天羽声明”与英国的反应 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形成三、列强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与中国的货币危机

Page 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89

李滋—罗斯代表团与中国的币制改革 承认“满洲国”方案的破产四、抗日战争的爆发与布鲁塞尔会议 列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应 不肯制裁日本的国联大会 布鲁塞尔会议及其评价五、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 津秦海关问题 江海关问题和英日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六、天津租界危机与“有田—克莱琪协定” 租界危机的爆发 有田—克莱琪协定及其评价七、英国在东西方推行绥靖政策的比较八、参考书目介绍九、思考题: 1.如何认识英国在东方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 2.试分析绥靖政策在东西方实行的不同特点和原因。专题八:三国同盟形成始末一、柏林—罗马轴心的形成二、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和意大利的加入三、德意钢铁同盟四、德意日三国条约分析五、参考书目介绍六、思考题: 1.试析三国同盟形成的原因。 2.试析三国同盟的特点。专题九:30年代的苏联外交一、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行二、集体安全政策的实行 苏联与国联 苏联在欧洲寻求集体安全三、从集体安全到“中立自保”政策 苏联对英法苏谈判的态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四、对苏联 30年代外交活动的评价五、参考书目介绍六、思考题: 1.如何认识苏联从寻求集体安全到实行中立自保政策的转变? 2.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日中立条约。专题十:美日关系研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日关系 亚太地区成为美国扩张的又一中心 门户开放政策

Page 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0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日关系 美国对 21条的态度 兰辛—石井协定三、建立战后“新秩序”中的美日关系 巴黎和会上的美日冲突与妥协 华盛顿会议上的“协调”与对日“抑制”四、20年代美日关系的发展—从协调到不协调五、30年代的美日关系 满洲危机与史汀生主义 美国的白银政策与日本的从中渔利 日本退出裁军会议和扩张海军政策 美国与抗日战争的爆发 罗斯福“隔离”日本的思想六、通向珍珠港之路 日本的南进态势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 美日谈判——逐步摊牌七、参考书目介绍八、思考题: 1.试析史汀生主义。 2.如何分析美日谈判?专题十一:反法西斯大同盟形成的若干问题一、英美结盟的曲折过程 美国从中立到经济援助英国 英美军事结盟的过程 “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形成二、美英中的合作 中美英三国合作建议的提出 丹尼斯的使命 英美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三、美英苏同盟的形成 苏德战争的爆发与英苏关系的改变 美苏关系的发展与租借法案用于苏联 胜利计划四、参考书目介绍五、思考题: 1.试析“先欧后亚”战略。 2.试析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大同盟的形成原因和各国间的矛盾。专题十二:战时外交若干问题一、大西洋宪章——盟国战争目的宣言二、阿卡迪亚会议——先欧后亚战略的再次确立三、德黑兰会议——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斗争四、雅尔塔会议——大国对战后的安排与冷战起源五、波茨坦会议——最后的胜利

Page 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1

六、参考书目介绍七、思考题: 1.试分析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 2.分析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局势的关系。 3.比较联合国与国际联盟。 4.分析冷战的起源。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先修课要求:

世界现代史2. 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开展讨论相结合。包括:⑤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⑥ 教师指导并要求针对某个专题进行准备并展开讨论;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专著并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⑧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最好是结合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查找参考书目;⑨ 通过一些具体的专题讲述,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六、考核方式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课堂讨论,查找研究参考书目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教材1.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方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2.蒋相泽主编:《简明现代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石磊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5.颜声毅等:《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年。 以上教材可以任选一种。6.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基本参考书目1.迪罗塞尔:《外交史 1919-1978》,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2.维戈兹基:《外交史》,第三、第四卷,三联书店,1979年。3.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4.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5.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外交政策 1932-1945》,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6.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8.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9.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吴伟、徐蓝:《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11.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全六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0年;《20 世纪的历史巨变》(专著),学习出版社,2005年。13.E.H.Car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 1919-1939.

Page 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2

Hong Kong 1986.14.Stephere Ambrose, Rise to Globalis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38-1980. New York,1980.15.Marc.William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ader. New York,1989.16.William R. Keylor,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and Beyon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since 1900, Fifthe edition, Oxford Univ.Pr.2005 )

Page 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3

3020055 法国文化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法兰西文化拥有独特的精神魅力,她曾经并且至今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法国文化在显赫的王权侧畔,获得了整个欧洲的瞩目。启蒙时代的降临和法国启蒙哲人散播的知识之光,进一步确立了法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受到启蒙思想滋养的大革命创生了独特的法兰西政治文化,后者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后法国的大国地位趋于衰落,法国文化自 80年代以来也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本课程试图通过讲述法国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变迁,揭示出法国文化的独特内蕴。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国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变迁,进而认识到法兰西文化的特性。在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研读和讨论相关著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学习。三、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四、内容、学时共计 32 学时 第一章 法国文化的源起:蛮族、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2 学时第一节 蛮族文化的影响第二节 罗马文化的影响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第二章 中世纪法国人的日常生活      2 学时第一节 祈祷、战争与劳作第二节 节庆与狂欢 第三章 贵族的生活世界及其价值观念    2 学时第一节 从封建领主到凡尔赛宫的廷臣第二节 礼仪与文明的进程 第四章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文化     2 学时第一节 绝对王权对艺术的扶持与控制第二节 理性时代的建筑与园林第五章 启蒙时代的降临 2 学时第一节 学院、沙龙、咖啡馆与与公共领域的转型第二节 对科学和进步的信仰第六章 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与“文人共和国”     2 学时读书讨论课:达恩顿《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第七章 伏尔泰与卢梭:启蒙运动的两幅面孔(上) 2 学时第一节 启蒙时代的“旗手”伏尔泰 第二节 伏尔泰与“开明专制”

Page 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4

第八章  伏尔泰与卢梭:启蒙运动的两幅面孔(下) 2 学时第一节 卢梭的孤独与感伤第二节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第九章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的政治文化(上) 2 学时第一节 自由、平等、博爱第二节 从不断革命走向专制第十章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的政治文化(下) 2 学时第一节 二元对抗的法兰西政治风格第二节 走向共和的漫长道路第十一章 浪漫主义思潮对启蒙和大革命的反思  2 学时第一节 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批评第二节 19 世纪初宗教情感的复苏第十二章 19 世纪巴黎的城市改造与文化遗产政策  2 学时第一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第二节 奥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改造第十三章 大众时代的娱乐消遣:从电影到印象派绘画 2 学时第一节 电影、大众报刊与文化生活的民主化第二节 印象派绘画的兴起第十四章 二战后的法国思想文化    2 学时第一节 二战后法国大国地位的衰落第二节 法国思想界的“左转”第十五章 1968年的学生运动 2 学时第一节 青年人的苦闷与造反运动第二节 1968年的思想遗产第十六章 全球化时代的法国文化:美国化或坚守法兰西模式? 2 学时第一节 全球化的冲击与美国化的压力第二节 如何坚守法兰西模式?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

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方式

Page 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5

考试方法  ①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进行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②平时成绩占 50%;期末论文占 50%平时成绩包括:读书讨论课的发言;平时上课发言

七、参考资料教材: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法国文化史》(四卷),吴模信、潘

丽珍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主要参考文献:罗芃、冯棠、孟华:《法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基佐:《欧洲文明史》,程洪逵 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 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 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裴程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年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 世纪与 20 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勒戈夫:《1968年 5月,无奈的遗产》,胡尧步等 译,中国青年出版,2007

年理查德·库索尔:《法兰西道路 法国如何拥抱和拒绝美国的价值观与实力》,言予

馨 、付春光 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乔治· 杜比主编:《法国史》(三卷),吕一民、沈坚、黄艳红等译,商务印书

馆,2010年

Page 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6

3020056 美国现代化历程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侧重美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史研究。也是适用于本科高年级的美国通史课,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勾画从 16 世纪晚期到 21 世纪初美国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并特别注重对以下五个主题的探讨:美国政治的发展,包括美利坚国家的形成、联邦和州关系的演变、政党政治以及民主制度的演进;不同种族、族裔、阶级和性别的美国人的经历和多元公民身份的形成;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全球和跨国视角下的美国与世界的互动,特别是跨国力量和世界环境对美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和体悟美国发展现代化、经济转型的趋势和相关理论。 (2)知道和了解美国历史基本历史、线索、人物; (3)体会美国历史发展趋势,重大事件与脉络。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殖民地时代的美国(1607—1763)2 学时第三章 独立战争(1763—1783)2 学时第四章 建国与制宪(1781—1789)2 学时第五章 奴隶制、地区冲突与内战(1840s—1865)2 学时第六章 南方重建(1865—1877)2 学时第七章 工业化、镀金时代与进步主义运动(1870s—1910s)2 学时第八章 美国作为世界强权的崛起(1890s—1920)2 学时第九章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20s—1930s)2 学时第十章 二战与“美国世纪”的到来(1930s—1945)2 学时第十一章 冷战中的美国(1945—1961)2 学时第十二章 战后民权运动(1954—1968)2 学时第十三章 1960年代的社会反叛运动(1960s—1970s)2 学时第十四章 保守主义的复兴(1970s—1980s)2 学时第十五章 当代美国:从老布什到特朗普(1991至今)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读书方法指导和示范、课外延伸讲座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和参考书展开延伸阅读,与相关课程(如英语《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文献选读》)互相参照借鉴。六、考核方式:读书报告七、参考资料1、基本通史教材:--埃里克 ·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上、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Page 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7

2013年。--加里·纳什等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上、下),刘德斌等译,北大出版社 2008年。--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6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单卷本:☆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张友伦:《美国独立与初步繁荣》,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丁则民:《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余志森:《崛起和扩张的年代》,人民出版社 2001年 9月版。 刘绪贻主编:《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人民出版社 1989年。)

2、主要通史教材和参考书:☆--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2002年。☆--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册,王琛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1—3册),时殷弘、谢延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其他参考书:① 通史:--资中筠:《美国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资中筠:《20 世纪——美国世纪?》,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上),三联出版社,2001年。(新版为:资中筠:《20 世纪的美国》,三联出版社,2007年)--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3月。② 政治史--资中筠:《资中筠集》,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2年。--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詹姆斯·麦格雷戈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 1991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2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赫伯特·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瞿菊农译,1982年--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商务印书馆2010

Page 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8

③ 外交史--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海南出版社 2008年。--韩徳:《美利坚独步天下:美国是如何获得和动用它的世界优势的》,牛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约翰·加迪斯:《冷战》,翟强、张静译,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年。--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乔治·凯南:《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沃尔特·米德:《美国外交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 2003年。--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 1992年。--(美)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 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 2003年。--William Williams,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9.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外政策:以 20 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⑤ 社会经济史☆-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孙宏哲、张聚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商务印书馆 1984年。--约翰·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8年。--南开大学历史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6年。--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 1985年。--W·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3年。--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罗伯特·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2006年。-- (美)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 2005。--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年。--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郑一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艾明如:《幸运之家: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百年传奇》,高岳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维多利亚·格拉齐亚:《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 20 世纪欧洲的扩展》,何维保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2008年。--杜波依斯:《黑人的灵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Mary Beth Norton,et al, A People and A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三联书店 1995年。4、资料集:--钱满素:《美国文明读本:缔造美利坚的 40篇经典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教师公邮所发材料5、地图:

Page 1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99

--马丁·吉尔伯特:《美国历史地图》,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张津瑞、林广著:《地图上的美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

3020060 历史教育比较研究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通过对国外和境外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情况的介绍和研究,扩展视野,比较各国历史教育的异同,从而探讨历史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信息和思路,更新教育的观念,从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历史教学中现有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途径。本课从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育目标、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历史考试、历史教育学研究等方面,对国外的历史教育情况进行介绍,提供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特点,力图使学生开拓眼界,加强反思,获得更多的历史教育方面的信息,提升对历史教育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对国外和境外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情况的介绍和研究,扩展视野。将我国的历史教育及其发展置于全球性历史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社会学科课程发展中加以研讨,从而深化对历史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信息和思路,更新教育的观念,从中进一步探讨我国历史教学中现有的问题以及改革的途径,以创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学历史教学的新局面。教学内容提纲:导言一、 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 进行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的目的三、 学习本课的方法和要求四、历史教育比较研究的回顾第一讲 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比较一、 课程概论

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

二、 历史课程的设置及课时1、一些国家的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概况2、我国解放以来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演变

三、 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及其类型1、国外的课程编制理论2、历史课程的编制及类型

四、 国外历史课程综合化的发展状况五、 改进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思路第二讲 历史教育目的的比较一、 历史的价值功能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二、 国外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1、日本2、英国3、美国4、法国

Page 1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0

5、俄罗斯6、中国的香港和台湾

三、 历史教学目标的共通性四、 国外历史教学目标的特色五、 对我国历史教学目标的思考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学标准的比较一、 历史教学标准的类型及作用二、 历史教学标准的编排体系三、 国外历史教学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四、 国外历史教学标准中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1、英国的历史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中能力成就目标的体系2、美国的历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中对历史思维的阐述3、日本的历史教学指导书中对学科能力的概括

五、 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思考第四讲 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一、 教科书制度

1、国定制2、审定制3、认定制4、选定制

二、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三、 国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分析四、 国外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五、 对我国历史教科书的评析第五讲 国外历史教学方法的介绍一、 对传统教学理论的反思二、 国外近五十年来的教学理论

1、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2、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3、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4、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5、暗示教学(Suggestive Teaching)6、范例教学(Exemplary Teaching)7、问题教学(Problem Teaching ,Question Solving)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三、 当代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四、 国外历史教学方法的介绍

1、作业纸(Worksheets)2、角色扮演(Role Playing)3、模拟(Simulation)4、讨论(Disscussion)5、辩论(Disputation)6、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7、史料教学方式的一般原理及步骤

Page 1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1

美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

五、 有关学法指导的思考第六讲 国外历史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一、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学手段的改进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种类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影视史学的兴起2、历史教学中的电化教学3、历史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4、计算机互联网络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四、国外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研究与争论五、我国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七讲 国外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一、 国外的乡土史教学的地位二、 国外注重乡土史教学的原因三、 国外对乡土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四、 我国乡土史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第八讲 国外的历史考试一、 国外对考试理论的研究二、 关于中学升学考试制度三、 美国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

1、SAT 历史学科考试2、AP 历史学科考试

四、 英国的考试制度及历史考试1、GCSE 历史考试的目标及标准2、GCSE 历史考试的题型

五、 我国高考历史试卷的改革与发展第九讲 国外历史教育学的研究一、 历史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二、 国外历史教学研究的团体及刊物三、 历史教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第十讲 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 对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二、 改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途径三、 创建 21 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在具体介绍国外中学历史教学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采用讲授、讨论、观摩、阅读、论文写作等方式,侧重于视野的开拓和观念的更新,侧重于研究问题探讨规律,以提高本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时数: 本课的教学时数为 36 课时,实际教学周数为 17 周。考试要求及试题:

Page 1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2

由于本课的特点是介绍及研究国外历史教学的发展状况,以比较研究为主,因而本课的考试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和照抄书本,而是强调学习上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注重对所学内容与自身教学实际的结合与应用。故为开卷。 参考书目:1、《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2、《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白月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3、《比较教学论》,吴文侃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5、《当代国外教育思想研究》,毕淑芝、王义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6、《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7、《中小学比较教育学》,商继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8、《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9、《八十年代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述评》,王一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0、《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王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11、《当代国外教育理论》,巨瑛梅、刘旭东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12、《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赵亚夫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13、《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汪霞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14、《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钟启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年版。15、《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大卫·A·威尔顿著,吴玉军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16、《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著,长春出版社 2012年版。

Page 1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3

3020061 中学历史教学技能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掌握和运用教书育人的技巧和方法的能力,也是教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心智德能的中间环节和行为系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高等师范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码要求,也是突出“师范”特色,培养合格师资的前提条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提高其从师任教的素质,为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是帮助历史系师范生掌握历史教学方法的一门基础课。二、教学目标

1.提升职前历史教师教育课程应对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能力2.有效提升师范生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关键核心教学技能3. 有效提升职前历史教师的职业信念业职业认同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导论一、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1. 新课程改革概述2.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二、 整体理解历史课堂教学1. 历史学科的本质与特性2. 历史教学课程的本质与特点3. 历史教学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 备课技能第一节 教学立意的选择与目标的制定一、 教学立意选取与目标制定前期基础

1. 历史课程观与课标解读2. 学生观与学情研究3. 教材观与教材分析

二、 教学目标理论与三维目标理解三、教学立意选择标准与目标制定技术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取舍与补充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二、 课程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第三节 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外化一、 学习结构设计

1、基本教学原则的理解与运用2、关键问题串与认知阶梯的搭设3、归纳结构设计4、演绎结构设计5、对比结构设计

二、 教学结构设计1、导入设计2、高潮设计3、结课设计

Page 1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4

4、时间设计5、过渡设计

三、 板书与课件设计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 讲授法的功能与运用二、 讨论法的功能与运用三、 角色扮演法的功能与运用四、 图示法的功能与运用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第六节 教案

一、 教学计划与单元备课二、 教案的格式与修改

第三章 授课技能第一节 教学语言一、讲故事与教学语言二、概念教学与教学语言三、教学基调与教学语言

第二节 教学组织一、教学的提问与回应二、教学规则的制定与训练三、教学的机智与生成

第四章 说课技能第一节 说课一、说课的类型与功能二、说课的误区

三、说课的注意事项第五章 评课技能

第一节 评课一、好课的标准二、评课的类型与功能三、评课的注意事项四、课后记与反思

五、反思与教师成长四、教学方式

1.关注时代发展与课程教学改革前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课程以当代教育与课程理论为基础,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关注师范生

培养的时代新要求,吸收借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改变原有教学法课程的思路与框架,突出课程的时代性与前瞻性。

2.注重整体素养提升与关键能力突破有机结合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因素,而是一个整体有机的整体。因此,本课程

将关注师范生的整体发展和素养提升,努力做到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强化师范生职业信念、激发学习动机有机结合,在整体建构与综合培养的理念框架中,进行重点关键能力与技能的突破。

3.坚持以学生主体,采取参与式教学

Page 1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5

本课程以当代课程论为指导,坚持尊重师范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采取参与式教学理念与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建构,注重同伴群体的资源挖掘与利用,注重课程的互动与生成,注重过程探究与自我内化,以促进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学习。

4.充分发挥课例教学的优势与功能课例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有效载体。本课程将充分挖掘典型课例的意义和价

值,使课例成为促进师范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课例教学中,将进行三个途径的探索: “集思广益,对比构课”,即让师范生通过与优秀教学课例进行对话与教学设计异

构,促进师范生整体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借题发挥,就课论道”,即坚持以小见大,深掘精选课例,帮助师范生从课例中

提炼共性规律与理论,实现从经验到理性、理论的上升。 “持续跟进,不断反思”,即通过自主学习与团队互助学习有机结合,课前学习与

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内化和巩固。5.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互动,将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与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将本课的理论学习与课例分析、微格教学实践练习以及教育见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

合,努力让师范生做到:在优秀课例的观察中感知,在微格教学的做中体验,在教师与同伴的互助点拨中提升,以实现知识建构与技能提升的双向建构。

6.注重职后教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促进职前、职后教师一体化发展本课程将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中学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充分参与本课程

的设计、实施与教材编写,在此过程中辐射带动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与历史教师发展,最终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多赢发展。五、考核方式

日常作业、课堂表现、考试

Page 1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6

3020062 史学文献检索及利用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属于专科文献检索课,内容主要讲授史学文献检索原理与检索技法。具体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史学工具书的介绍;10个方面史学文献检索举例;历史学站点的搜索与评介等。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材料为依据,除了系统知识讲授之外,更加突出实践环节,结合学年论文的开题加强相关文献的检索指导和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此外,通过网络与相关历史网站进行互联检索,进一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使课程内容达到最大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一、文献、历史文献、史学文献二、史学文献检索的重要性三、我国文献检索课的缘起及现状

第二章 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10 学时)第一节 文献的类型和级别第二节 检索工具的职能及类型划分第三节 检索工具类型之一——书目第四节 检索工具类型之二——索引第五节 检索工具类型之三——文摘第六节 文献检索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第三章 史学文献检索举例(20 学时)第一节 史学文献检索工具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 古今史籍的检索第三节 报刊资料的检索第四节 字词的检索第五节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地名的检索第六节 不同历法年、月、日的检索第七节 典章、条约和统计文献的检索第八节 文物、历史图录的检索第九节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国外汉学文献的检索第十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的检索

第四章 互联网上的史学文献及其检索途径(4 学时)一、网上历史学站点的搜索二、国内外主要历史学站点评介三、利用历史学站点开展文献检索及应注意的问题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Page 1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7

2、方法建议: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与互联网检索结合。六、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2 次。七、参考资料教材:本课程属于选修课,不指定专门教材。参考书目:1. 《史学文献检索》,孟宪恒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再版。2.《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贵等,书目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

Page 1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8

3020063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系统讲授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每一时代的史学思潮、史学名著和史家;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当前史学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认识我国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和基本面貌,建立自觉的学科意识,增强对史学的反思意识,自觉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我国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和基本面貌,建立自觉的学科意识,增强对史学的反思意识,自觉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三、授课对象二、三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1、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和“中国史学史”2、树立学术史意识3、方法和要求第二章 中国史学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2 学时1、“诗亡而后《春秋》作”2、《春秋》与《左传》3、先秦史学三系4、战国史学与子学第三章 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石:《史记》与《汉书》4 学时1、司马迁其人其世其书2、“通古今之变”3、班固对《史记》的批判4、秩序井然的历史世界第四章 魏晋隋唐时代的史学 4 学时1、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发展2、唐代史馆制度3、刘知几与《史通》4、杜佑与《通典》第五章 宋元时代的史学 4 学时1、中唐史学思潮的转变与《新五代史》2、宋代史学的思想流派3、历史笔记、地方志、考据学的兴起4、本朝史撰述5、理学家的史学第六章 明清时代的史学 4 学时1、明末清初的新思潮与史学2、乾嘉考史学派3、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七章 中国现代史学的历程 6 学时1、晚清“新史学”

Page 1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09

2、中国的“科学史学派”3、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4、当代史学趋势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七、参考资料金毓黼:《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蒙文通:《中国史学史》,巴蜀书社 1995年;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商务印书馆 2000年;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 2000年;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台北东大图书 1981年;汪荣祖:《史传通说》,中华书局 1989年;罗志田主编:《20 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胡逢祥等:《中国近代史学的思潮与流派》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 2003年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Page 1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0

3020065 西方史学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西方史学从古典时期至当代的整体发展过程,重

点讨论西方史学的起源、希腊罗马史学、基督教神学史学、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文化形态史学、分析历史哲学、年鉴学派与新史学、后现代史学、微观史学、新文化史等内容。授课方式注重结合英文文献的阅读与史料分析,促进学生思考不同时代的史家进行历史研究与历史写作的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目标1、重点讲解西方史学发展各个阶段的著名史家、史著及其历史观念与方法论。2、在史学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运用原始材料的专业素养。3、发展学生解读和运用英文文献,并进行相关历史写作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选修的专业课。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章 导论 (3 学时) 一、“西方”概念的建构 二、“历史”与“历史学”的概念内涵 三、西方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四、中国史学界对西方史学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古典史学 (3 学时) 一、古希腊史学 二、希腊化时代的史学

三、古罗马史学

第三章 中世纪基督教史学(3 学时) 一、思想背景 二、基督教的历史哲学 三、基督教史家的历史写作 第四章 文艺复兴与近代早期的史学发展(3 学时)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史学 三、英法的人文主义史学

第五章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与近代史学(3 学时) 一、什么是启蒙精神? 二、理性主义与史学 三、法国的理性主义史学

Page 1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1

四、英国的理性主义史学 第六章 历史哲学的兴起(3 学时) 一、维科与《新科学》 二、孔多塞与《人类精神进步史纲》 三、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 四、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五、赫尔德的反启蒙思想 第七章 19 世纪西方现代史学的发展(6 学时) 一、历史学的世纪 二、浪漫主义史学

三、兰克及其学派四、实证主义史学

第八章 新史学(3 学时) 一、分析历史哲学 二、美国的新史学 三、文化形态史学与世界历史的编纂 四、年鉴学派 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历史学的挑战(3 学时) 一、叙事史的复兴 二、日常生活史与微观史学 三、“语言学”转向与历史学 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本课程为探究性双语教学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史学概论课程之后选修,并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与成果展示三个环节。讲授部分主要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术语和研究状况的讲解,讨论则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英文材料进行专门问题的研讨,最后在期末阶段由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

3、本课程在学校 BB 学堂设有相应的网络课堂,以各种学习和讨论模块完成课下辅导和课外的延伸学习。

六、考核方式1、本课程的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环节的参与度为主要考核内容,占总评成绩的

10%。2、本课程要求在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写作 1 次,字数在 3000-5000 字,占总评成绩

的 40%。3、本课程的期末考评采取口试和成果展示的形式进行,每个同学需提交自己的专题

研究成果,并通过 PPT 展示、讲解、答辩完成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50%。

Page 1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2

七、中文参考书目(一)译著类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 1959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1980年。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 1979年。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 1990年。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 1997年。伏尔泰:《路意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 1997年。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 1997年。兰克:《教皇史》,商务印书馆 1962年。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 1956年。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79年。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1987年。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 1995年。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 1989年。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 1982年。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 1998年。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 1997年。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1982年。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年。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年。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 1987年。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 1989年。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 1989年。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1998年。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凯斯·詹京斯:《历史的再思考》,台北麦田 1996年。(二)文选类吴于廑主编:《外国史学名著选》(上、下),商务印书馆 1986-1987年。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张文杰:《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 1999年.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Page 1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3

年.(三)教材与专著类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派到新史学》,香港三联 1988年。葛懋春、姜义华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年。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杨豫:《西方史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罗凤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年。鲍绍霖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于沛主编:《现代史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三联书店 1997年。

Western Historiography

Professor Deng Jing-li

Fall Semester Syllabus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hrough to the present in English background. Students will be encouraged to think over related issues in English, and assess sources that have been used to record the past along with examining the various methodologies employed by historians in studying history.

Course Objectives:

A. To introduce major historians in different ages, as well as their works,

historical ideas and methodologies.

B. To use discussion sessions as an opportunity to encourage a critical study of opinions and perspectives on issues raised by original materials.C. To develop analytical skills in assessing the past, and to apply these in discussions and in written assignments.

Course Format:This course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lectures, discussions, and presentations. During the formal

Page 1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4

lectures, some original materials are often offered, a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about how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se source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also assigned to give presentations about their essays.

Grading:Discussion Participation 10%Essays Writing 40%Final Test and Presentation 50%

Course Calendar: (total hours 32)Week 1(3h) Chapter 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What is “West”;

What is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Eastern Echoes to Western Historiography

Week 2(3h) Chapter Ⅱ Ancient HistoriographyClassical Greek Historiography; Hellenistic Historiography; Roman Historiography

Discussion: “The Greek and Persian Ways of War”

Week 3(3h) Chapter Ⅲ Medieval Historiography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Christian Historiography;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History;

Christian WritingDiscussion: “The Life of Clovis”;

“The Emperor's Private Life”

Week 4(3h) Chapter Ⅳ Renaissance and Early Modern HistoriographyRenaissance and Humanism; Humanist Historical Writing in Italy; Humanist Historical Writing Outside of Italy

Discussion: “The Political Uses of Religion”

Week 5(3h) Chapter Ⅴ Enlightenment, Rationalism and HistoriographyWhat is Enlightenment;Rationalism and Historiography; French Rationalist Historians;English Rationalist Historians

Discussion: “ On the Usefulness of History”

Week 6(3h) Chapter Ⅵ The Rise of Philosophy of HistoryVico;

Page 1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5

Condorcet; Kant; Hegel;Herder

Discussion: “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 with a Cosmopolitan Purpose”;“Sketch for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Mind”

Week 7&8(6h) Chapter Ⅶ Historiography in 19th century General Background of the “Golden Age”;

Romanticism and History;Ranke and His School;Positivism and History

Discussion: “Preface of Histories of the Latin and Germanic from 1494-1514” ;“On History”

Week 9(3h) Chapter Ⅷ New History Schools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 American “New History”;

The Multiple Cultures Model and World History;The Annals Group

Week 10(3h) Chapter Ⅸ Postmodernism and the Challenge to Historiography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and Micro-history;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Historiography

Discussion: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

Week 11(2h) Final Examination and Presentation

Textbook: Michael Bentley, Modern Historiograph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Course Reference Books:Penguin Reader: The Western World,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2002.Fritz Stern, ed. The Varieties of History: From Voltaire to the Present,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65.Keith Jenkins, ed. 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 Routledge 1997.John Tosh, ed. Historians on History, Pearson Education 2000.Ernst Breisach, 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Peter Novick, That Noble Dream: The ‘Objectivity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Profession, Cambridge, 1988.

Page 1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6

Arnaldo Momigliano, The Clas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Berkeley, 1990.Jerzy Topolski ed., Historiography betwee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Amsterdam, 1994.Frank Ankersmit and Hans Kellner ed., A New Philosophy of History, Chicago Press, 1995.Michael Bentley ed., Companion to Historiography, London, 1997.

Page 1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7

302007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历史学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社会风尚进行介绍、分析、评论,探究它与中国政治、经济等社会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规律。二、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感性认识,更全面地了解近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加深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与国情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历史系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总学时 36

第一章 近代的日常生活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12 课时)第一节 物质生活演变概况第二节 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

介绍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说明衣、食、住、行、器用等物质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新的发展趋势,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的变化对社会的反作用

第二章 近代社会的精神生活(8 课时)第一节 近代中国人生活信仰与精神品格第二节 近代社会文化娱乐的变迁第三节 近代社会礼俗及其演变

介绍传统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叙述在新的社会性质的作用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新的变化,说明其中的进步与不足,阐明其社会影响与作用。

第三章 近代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8 课时)第一节 近代中国人的自然观第二节 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感受第四节 近代社会政治观念的变革对近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一些重要社会问题上的看法和价值取向,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问题,同时对各个阶级在各个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风尚进行论述和评判。

第四章 中国近代社会问题及治理(6 课时)第一节 近代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概况第二节 近代社会问题的成因探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为就近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几种主要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吸食鸦片、娼妓、赌博、溺婴、械斗、帮会等状况进行介绍,分析其危害与影响,并对近代统治者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进而研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五、先修课及教学方法:本科无先修课要求。鉴于本课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历史知识,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授和适当编写讲义完成教学,在讲授的同时利用图片、录像以及其他电教手段,增强本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六、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检查和

Page 1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8

课后作业为主,占总成绩的 3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70%。七、主要教学参考书目:⑴乔志强编《中国近代社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⑵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民国卷)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Page 1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19

3020084 世界宗教问题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讲授世界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展简史,其中重点教授基督宗教,包括基督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基督宗教的思想文化渊源、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历史地位、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在此基础上,讲授宗教的概念、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宗教的社会功能。二、教学目标

传授关于宗教史、宗教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宗教理论和宗教史实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第一章 世界三大宗教 学时 15第二章 宗教的概念 学时 4第三章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学时 6第四章 宗教的功能 学时 5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选修要求:世界通史2、方法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组织 2—3 次课堂讨论;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给予辅导和解答。六、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 5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讨

论中的表现;期末要求同学写一篇规范的小型论文。七、参考资料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苏]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美]斯潘塞·J。帕默:《世界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黄心川、戴康生:《世界三大宗教》,三联书店 1979年版杜继文:《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唐逸:《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卓新平:《宗教与文化》,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罗竹风:《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罗竹风:《宗教经籍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罗竹风:《人·宗教·社会》,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Page 1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0

3020090 战后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战后国际关系史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相互关系的发展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爆发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国际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状况。本课程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国际关系的某些理论分析研究国际关系领域中出现的重大的,对世界全局发生影响的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以揭示人类社会日益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即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揭示国际关系格局从欧洲中心——两极格局——多极化的演变过程。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重大事件并能够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正确结论,从而深刻理解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两极格局——多极化的演变过程。 在讲授过程中以史料说明问题,避免空谈泛论,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给学生一定的书目知识,在每个专题后面开列有关本专题的中外文阅读书目。要求学

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关于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4 学时一、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1.研究对象 2.战后国际关系史的特点二、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的困难和方法

1.困难2.基本研究方法

三、国际关系理论与流派介绍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4 学时第一节、从欧洲中心到两极格局

1.欧洲的衰落和美、苏的崛起2.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关系

第二节、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的建立1.新的国际秩序结构在战争中孕育2. 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雅尔塔体系。

2.试论联合国的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作出评价。

第二章 冷战起源研究 4 学时第一节、国际冷战研究简介

1.什么是冷战2.冷战起源研究介绍

Page 1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1

第二节、冷战起源考察 1.什么是“大战略”

2.美、苏大战略与冷战爆发复习思考题: 1.试对冷战的起源作出分析。第三章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4 学时第一节、冷战的爆发(1945-1947)

1.美、苏对立的加剧2.美、苏冷战政策的出台3.杜鲁门主义——冷战信号

第二节、冷战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1947-1955) 1.马歇尔计划及其对东西方关系的重大影响

2. 强化冷战的其他因素3.冷战的最高潮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4.两极格局的不对称与不完整

复习思考题: 1.何为杜鲁门主义,分析它的出台背景。

2.试析马歇尔计划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第四章 冷战的相对缓和与两极格局的动摇 4 学时第一节、美国与苏联的国家战略与政策调整 1.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政府的对外战略与政策 2.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第二节、既缓和又对抗的东西方关系 1.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2.冷战对抗第三节、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发展 1.西方集团的分化

2.东方集团的分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3.第三世界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看法。 2.两极格局是如何发生动摇的?请作出分析。第五章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 学时第一节、美苏关系的缓和与紧张的重新加剧

1.从尼克松到里根第一任期美国战略与政策的调整2.苏联国家战略的变化3.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重新对抗

第二节、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功调整

2.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展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4.东欧国家的改革5.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Page 1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2

1.如何认识尼克松主义?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里根第一任期美国外交战略的变化原因。3.试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并分析原因。4.请对西欧一体化进程作出评述。5.试对苏东关系作出评述。6.第三世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出如何,请给以分析。

第六章 两极格局的终结 4 学时第一节、美国与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

1.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

第二节、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对话第三节、苏东、苏中等关系的变化第四节、苏东剧变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1.苏联剧变与冷战结束

2.东欧剧变与欧洲联合进程的发展3.中国继续改革开放4、冷战结束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第五节、以“一超多强”为特点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复习思考题:

1.试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作出评价。2.苏东剧变原因何在?请作出分析。3.请对国际格局从两极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作出评述。

第七章 对冷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思考 4 学时第一节、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第二节、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思考

1.经济全球化问题2.世界多极化问题3. 和平与发展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对 911事件后的国际格局的思考1.国际格局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2.911事件并未改变“一超多强”的世界多极化格局

第四节、对中美关系的思考第五节、20 世纪留给 21 世纪的主要问题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你认为中美关系走向如何?3.你认为当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国际格局?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先修课要求:

世界当代史2. 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开展讨论相结合。包括:⑩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⑪ 教师指导并要求针对某个专题进行准备并展开讨论;

Page 1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3

⑫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专著并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⑬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最好是结合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查找参考书目;⑭ 通过一些具体的专题讲述,向学生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六、考核方式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课堂讨论,查找研究参考书目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教材1.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当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宫少朋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4.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基本参考书目1.《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2.《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3.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9年4.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5.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6.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7.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增订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10.А·С·阿尼金等编:《外交史》第五卷上下册,三联书店,1983年11.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20 世纪的历史巨变》(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 李一文等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3.John Lewis Gaddis, The Long Peace: Inquir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4. 杜攻主编:《转换中的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15.William R. Keypor,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and Beyond: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since 1900,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age 1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4

3020091 中国城市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中国城市文化概览是主要面向对中国城市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历史学院同学开设的选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即在师生交流互动的授课模式下,带领同学们初步了解、感知、思考和研究历史时期中国城市文化的概观、风貌、特点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具体包括对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发展、演迁、融合、交流、扬弃的思考研究;对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的讨论;影响中国城市文化流变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探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巨大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等。教学目标期望通过对以上中国城市文化研究课程的讨论学习,使大家对中国城市文化中已消亡

或正在消失的文化有了解之同情,对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诸现象有深刻之思考,对未来中国城市文化之发展寄有一份不可或缺之人文关怀。课程大纲第一讲 郁郁乎文哉——感知中国城市文化之魅力(2 学时) 课程介绍 城市文化研究与相关领域研究的关系

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中国城市文化之魅力第二讲 格物致知——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相关概念的厘定(2 学时)

城市诸概念的了解(1 学时)文化诸概念的分类(1 学时)

第三讲 蔚为大观——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分期及特点(15 学时)神人之际:早期城市文化的起源(2 学时)作邑营国:三代城市文化概观(1 学时)城郭相连:秦汉以来城市文化的发展(2 学时)有容乃大:隋唐时期的城市文化气象(2 学时)市井新风:宋明以来的城市文化嬗变(4 学时)沉沦升华:近现代城市文化的艰难转型(4 学时)

第四讲 因果微妙——影响中国城市文化演迁流变的诸多因素(5 学时)中国城市文化的表徵(1 学时)城市文化流变的诸多因素(2 学时)专题讨论:四方之极:历代都城文化研究(2 学时) 厚重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备选)

第五讲 旧邦新命——当代中国城市文化(4 学时)当代中国城市文化概观(1 学时)都市里的新文化(1 学时)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机遇与挑战(2 学时)

复习答疑(2 学时)考核方式成绩评定:一、平时课堂讨论或小组报告:50%;

二、一份读书报告或论文任选:50%;参考和推荐书目

Page 1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5

《尚书·禹贡》《周礼·考工记》《管子》《吕氏春秋·慎势》《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三辅黄图》《洛阳伽蓝记》《长安志》《雍录》《唐两京城坊考》《洛阳名园记》《梦梁录》《东京梦华录》《汴京遗迹志》《宋东京考》《河南志》《都城纪胜》《武林旧事》《武林坊巷志》《析津志辑佚》《帝京景物略》《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宛署杂记》《长安客话》《春明梦余录》《人海诗区》《日下旧闻考》《鸿雪因缘图记》《唐土名胜图绘》《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历代宅京记》《汉唐地理书钞》《马可波罗行纪》《利玛窦中国札记》《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大象出版社,2006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李翔宁等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

Page 1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6

张永安:《城市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江美球等编著:《城市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开发和文化景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邢义田等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城市与乡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董鉴泓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顾朝林等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一丁等编著:《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亢亮,亢羽编著:《风水与城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高介华,刘玉堂著:《楚国的城市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中华书局,2006年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陕西师范大学,1998年程存浩:《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Page 1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7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杨万里:《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 伊永文编著:《宋代城市风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史卫民著:《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赵世瑜:《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曹洪涛,刘金声编著:《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赵永革,王亚男:《百年城市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编:《中国的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高瑞泉,[日]山口久和主编:《城市知识分子的两重世界——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视域》,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邓云乡:《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华书局,1998年吴建雍等:《北京城市生活史》,开明出版社,1997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尹钧科等著:《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同心出版社,2002年陈学霖:《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汪光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三联书店,2008年毛曦:《先秦巴蜀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伯重等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 960—185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编:《江苏城市历史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美]韩起澜著,卢明华译:《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日]小滨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法]安克强著,张培德等译:《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Page 1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8

[法]安克强著,袁燮铭等译:《上海妓女——19—20 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卢汉超著,段炼等译:《霓虹灯外——20 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郭蕴静主编:《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皮明庥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隗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年沈崇麟,杨善华主编:《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景怀斌等著:《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中国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1995年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郑信哲主持:《少数民族人口流迁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0年李实,佐藤宏主编:《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唐钧:《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张正河:《农业国的城市化——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王兴中等著:《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新星出版社,2006年韩小蕙主编:《城市批评:北京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王干主编:《城市批评:南京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老枪:《中国城市口水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刘致平著,王其明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日]中村圭尔,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比]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岳麓书社,2003年王旭,黄剋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Page 1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29

顾朝林编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钟汝等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孙逊等主编:《都市、帝国与先知》,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叶骁军编:《中国都城历史图录》(全四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故宫博物院编:《清代宫廷版画》,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陈晓兰:《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王梆:《映城志——电影中的城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真瑜:《城市文化与戏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英] 托马斯·阿罗姆绘图,李天纲编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 世纪英国铜版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意]L·贝纳沃罗著,薛钟灵等译:《世界城市史》,科学出版社,2000年[美]施坚雅著,王旭等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著,宋俊岭,吴建华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华夏出版社,1987年[美]马克·吉罗德著,郑忻,周琦译:《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美 ]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汉口:一个中 国 城 市 的 商 业和社 会 ( 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P·霍尔著,邹德慈,金经元译:《城市和区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美]威廉·J·米切尔著,吴启迪等译:《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年[美]卡尔·艾博特著,王旭等译:《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商务印书馆,1998年[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美]肯尼迪·科尔森著,游宏滔等译:《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美]理查德·桑内特著,黄煜文译:《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Page 1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0

张岱年,程一山著:《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英]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英]迪耶·萨迪奇著,王晓刚等译:《权力与建筑》,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年[英]R.J.约翰斯顿著,蔡运龙等译:《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英]R.J.约翰斯顿主编,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美]段义孚著,周尚意,张春梅译:《逃避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科学出版社,1985年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徐苏斌:《日本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崔林涛、罗亚蒙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合编,《城市史研究》,连续期刊

Page 1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1

3020098 世界城市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从世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入手,重点介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达国家郊区化历史进程,分析城市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城市化、郊区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了解西方城市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高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周次 章 节 题 目 内 容 上课日期

备注(课堂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题

目)1 第一章 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讲授2 第二章 前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城市第一节 讲授3 第二章 前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城市第二节 讲授4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欧美各国的城市化第一、二节 讲授5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欧美各国的城市化第三、四节 讲授6 第三章 工业化时代欧美各国的城市化第五、六节 讲授7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一、二节 讲授8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三、四节 讲授9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五节 讲授10 第五章 当代欧美国家的郊区化第一节 讲授11 第五章 当代欧美国家的郊区化第二节 讲授12 第六章 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第一、二节 讲授13 第七章 欧美城市社会文化第一、二节 讲授14 第七章 欧美城市社会文化第三、四节 讲授15 第七章 欧美城市社会文化第五、六节 讲授16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没有先修课可要求六、考核方式考勤 20%,期中考试(开卷)1 次 30%,期末考试(闭卷)50%

Page 1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2

Page 1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3

3020099 世界上古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在世界范围内,从人类的起源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的历史。以唯物辩证主义史学观为指导阐述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着重讲授古代时期西欧、东欧、西亚、东亚的历史。本课程以分析古代时期的主要原始资料、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发展一般趋势为主。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上古史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上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 前言(1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世界上古史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 原始社会(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国家、私有制产生的过程以及原始社会衰亡的原因。 本章的基础知识: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早期人类考古发现的具体情况;石器时代的特点等;母系、父系社会的基本特征;金属工具的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本章的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材能力和制作原始社会综合分期表能力。 第一节 人类起源 一、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 二、人类的进化 第二节 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 一、石器时代 二、原始公社 第三节 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社会大分工 二、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三、国家的出现 第二章 古代埃及(3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奴隶制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并对古代埃及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章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古代埃及历史分期以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本章的能力培养:通过本章教学培养学生制作历史年表的能力和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力。

Page 1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4

第一节 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时期 一、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二、“州”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出现 三、古王国时期 第二节 统一国家的重建和埃及帝国 一、中王国时期 二、新王国时期 第三节、后王朝时期和希腊、罗马的统治 一、后期埃及 二、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第三章 古代西亚(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亚一些主要国家,例如:苏美尔、古巴伦、亚述、腓尼基、巴勒斯坦、波斯等国家的古代奴隶制的主要特点,并对这些国家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杰出贡献有所了解。 本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西亚上述早期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并对这些国家在古代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突出贡献有所掌握。 本章的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作历史大事年表的能力。西亚国家众多,线索繁杂,通过作年表培养学生整理历史基本线索的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第一节 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国家 一、苏美尔奴隶制城邦 二、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第二节 古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二、汉谟拉比的统治及其法典 第三节 亚述帝国 一、亚述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亚述帝国的建立 第四节 新巴比伦王国 一、新巴比伦的建立 二、新巴比伦的社会经济 第五节 赫梯、腓尼基、巴勒斯坦和波斯帝国 一、赫梯 二、腓尼基 三、巴基斯坦 四、波斯帝国 第六节 西亚文化 一、文字 二、文学 三、科学 第四章 古代印度(3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奴隶制度发展过程,并对早期佛教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本章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古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时代的基本特点,并对早期印度佛教创立的历史背景、主要教义有所了解。

Page 1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5

本章能力培养:本章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印度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世界宗教的影响。 第一节 印度河文明和早期吠陀时代 一、哈拉巴文化 二、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 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的发生和发展 一、奴隶城邦的产生 二、列国时代城邦的发展 三、早期佛教和其他宗教流派 第三节 统一的奴隶制帝国 一、孔雀帝国 二、统一帝国的瓦解和奴隶制的崩溃 第四节 贵霜帝国 一、贵霜帝国的兴衰 二、大乘佛教 第五章 古代希腊(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对古代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并对古代腊文化的特点有所了解。 本章基础知识:希腊城邦形成的历史过程;希波希波战争;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形成;亚力山大东侵;古代希腊文化等。 本章能力培养:通过写小论文“试分析雅典主民主制度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论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节 爱琴文明 一、克里特文明 二、迈锡尼文明 第二节 荷马时代 一、《荷马史诗》 二、荷马时代的社会 第三节 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的希腊 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海外殖民 二、斯巴达 三、雅典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 古典时代 一、希波战争 二、希腊奴隶制的发展 三、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 五、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城邦的衰落 第五节 马其顿、亚力山大帝国 一、马其顿的兴起及对希腊的征服 二、亚力山大东侵及其帝国的兴衰 三、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 第六节 希腊文化 一、文学

Page 1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6

二、神话和寓言 三、哲学 四、史学 第六章 古代罗马(3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有明确的了解,从而掌握古代西方奴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章基础知识: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奴隶对奴隶主的起义,前三头与后三头同盟;屋大维元首政治;隶农制;古罗马帝国的衰亡。 本章能力培养:通过史料分析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一节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罗马奴隶制城邦的产生 二、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三、罗马对外征服和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共和国的衰亡 一、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二、苏拉独裁 三、斯巴达克起义 四、前三头同盟与凯撒独裁 五、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衰亡 第三节 前期罗马帝国 一、 屋大维元首政治 二、 罗马帝国前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奴隶制危机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 公元三世纪的危机 二、 基督教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三、 后期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第一门专业课,且高中时期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了解较少,因此,要求同学们先预习教材,注重课外延伸阅读。老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六、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至少3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40%。2、 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60%。七、参考资料1.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魏凤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马塞斯·莫尔:《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东方出版社,2003年。5.哈里斯主编:《埃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基托:《希腊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Page 1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7

9.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威尔·杜兰:《凯撒与基督》,东方出版社,2003年。 八、重要思考题1、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2、印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3、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4、古埃及宗教崇拜的特点5、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6、古希腊城邦的特点7、古希腊殖民运动的原因、范围和影响8、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9、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和影响10、亚历山大东征的经过和影响11、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12、古希腊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3、概述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14、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15、奥古斯都的内外政策及其评价。16、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和影响。17、基督教兴起并迅速传播的原因,以及罗马帝国政府对基督徒的政策。18、比较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

Page 1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8

3020101 世界近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 16 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世界历史。重点讲授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定型及在全世界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主要包括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兴起、大西洋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现代政治思潮等内容。二、课程目标 1、掌握基本知识 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资料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世界历史整体观的近代史体系结构。  2、学习基本理论 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规律、整体历史观、现代化和“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一些西方有代表性的史学理论。  3、提高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资料、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打好从事本课程中学教学的坚实基础和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4、进行素质教育 结合本课程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世界上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献身四化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面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现实责任感。三、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二年级。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学时 9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节 美国革命第三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四节 欧洲大陆国家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第五节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  第二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学时 10第一节 工业革命第二节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革命运动第三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和改革运动  第三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学时 8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趋向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  

Page 1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39

第四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学时 10 第一节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第二节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三节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与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第五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学时 9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三节 第二国际  第六章:近代国际关系 学时 8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第二节 维也纳会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关系 五、先修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手段: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指导,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在一些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进行计算机教学、播放光盘和相关的录音、录像等相关的音像资料和组织观看世界名著影视片等,逐步加大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加讲授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教法建议:根据本课程各章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可分别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详略结合与纵横交错讲授、以理论进行宏观分析、开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外学习、及引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学活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平时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 50%。  2、期末考试:闭卷,自学部分约占期末考试的 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七、参考资料

1、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3、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4、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6、英国剑桥大学:《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 6、7、8、9、10、11卷),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Page 1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0

3020121 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人民的经济活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中国古代经济史会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史。因此,一方面,本门课程就是要使学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基础上,按照各个专题(如人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对中国古代史上的经济变化(先秦至清代)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个方面,今天的中国经济是昨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继续,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传统和特色有所知晓,无疑对我们真正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大有裨益。二、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史上的经济变化(先秦至清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希望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主要是经济学)使历史学出身的同学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及相关问题有一些初步了解,以便对他们日后学习和研究经济史有所帮助。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础知识 学时 4

第 1节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史料第 2节中国古代的数字、数词与度量衡第 3节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力资源 学时 2第 1节经济活动中的“人”第 2节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压力”第 3节中国古代的人力资源质量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学时 4第 1节 经济史视野中的“自然环境”第 2节 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的变化

第 3节 国古代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学时 4

第 1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 2节 中国古代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第 3节 中国古代技术进步与工业经济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商人与商业 学时 4第 1节 中国古代商人的界定第 2节 中国古代商人与商业发展第 3节 中国古代的“抑商”与商人社会地位

第六章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金融 学时 4第 1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 2节 中国古代货币与货币制度的演变第 3节 中国古代的金融业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经济区与经济重心 学时 4第 1节 经济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Page 1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1

第 2节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区及其划分第 3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移动

第八章: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交流——以明清时期为中心 学时 4 第 1节 明清以前中外经济交流概说 第 2节 明清时期新作物、新习惯的传入 第 3节 明清时期中外贸易的扩大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1)、(2)》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读书,相互交流心得,并组织教学参观

六、考核方式课题发言占 50%课程论文占 50%

七、参考资料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承明:《中国经济史》,收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经济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与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华书局,2008年。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中华书局,2008年。梁方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华书局,2008年。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一至四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九卷本《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 1版;2007年第 2版。朱伯康, 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下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 960-2030年》,伍晓鹰, 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Page 1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2

3020122 社会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具有独特并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社会学具有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不同于经济视角和权力视角的第三种社会科学视角。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采用微观和宏观两种手段去观察、研究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社会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社会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进而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社会机制和社会规律。学习社会学基础,还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从而有助于学习者适应和改良社会。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2、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社会学知识、术语和理论3、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习惯4、确立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三、指导思想1、对社会学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旨在为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不囿于社会学本身,同时介绍相关学科的知识了理论3、加大案例分析的力度,避免空洞的理论阐述4、结合目前发生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

四、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社会角色第四章:社会化第五章:社会互动第六章: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七章:性与性别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五、主要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社会学介绍和社会学史第二环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社会学基本范畴第三环节:微观社会学和基本社会组织第四环节:社会分层的社会结构

六、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一次,30 分期末开卷考试一次,70 分。

七、阅读书目亚历克斯·英克尔斯 《社会学是什么》 罗伯特·路威 《文明与野蛮》费孝通 《乡土中国》 费孝通 《生育制度》 兰德尔·柯林斯 《发现社会之旅》第三部分 *

Page 1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3

乔恩·威特 《社会学的邀请》

Page 1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4

3020124 中国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讲述考古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等内容。通过课堂理论传授与方法引导,使学生掌握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概况,把握学术前沿,指导学生阅读专著等,并学会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具备课题意识,学会如何从个案研究掌握研究思路。课程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的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读书情况、文献检索能力与科研能力等。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理论传授与方法引导,使学生掌握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概况,把握学术前沿,指导学生阅读专著等,并学会撰写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具备课题意识,学会如何从个案研究掌握研究思路。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考古、城市文化管理专业、历史学基地、师范班等二年级本科生。四、内容与学时安排(共 48 学时)

第一讲 什么是考古学?(3 学时)一、考古学的概念1、概念2、研究对象3、研究目的4、研究方法二、考古学简史三、考古学文化四、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文献史学、古文字学等2、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五、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六、中国考古学的分期

第二讲 旧石器与旧石器文化研究(3 学时)一、人类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二、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概念三、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与年代序列四、旧石器的研究方法第三讲 聚落视野下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3 学时)一、新石器时代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二、新石器时代起始标志问题的讨论三、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与分区四、中国史前聚落的发展脉络五、史前埋葬制度的演变

Page 1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5

六、史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史前稻作农业的起源与扩散2、史前粟作农业的起源与扩散3、农业起源与环境变迁七、文明起源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讲 夏文化探索(3 课时)一、“夏文化”的提出及其考古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及内涵三、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及特征四、二里头文化的多学科视野五、关于夏商分界问题的研究第五讲 商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6 学时)一、商族起源与“先商文化”二、商王世系及殷商年代学研究三、早商文化的分布与特征1、早商文化的分布与分期2、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与夏商王朝的更替四、中商文化的分布及其类型五、晚商文化的分布、分期及特征1、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2、殷墟的布局及文化内涵3、殷墟文化分期问题六、商代的物质文明七、殷墟甲骨文与金文八、夏商时期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第六讲 西周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3 学时)一、周族起源与“先周文化”二、武王克商与西周分封三、西周世系与西周年代学研究四、西周重要考古发现五、西周考古学的年代分期问题六、西周宫室制度研究七、西周墓葬制度与礼乐文明八、西周的物质与文化第七讲 东周考古学(3 学时)一、东周列国的陶器与青铜器二、东周列国都城研究三、东周列国的墓葬四、东周列国的艺术五、东周列国的经济六、两周时期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第八讲 秦代考古发现与研究(3 学时)一、秦国历史与考古发现二、秦的统一

Page 1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6

三、秦始皇陵园四、秦国文物反映的秦国史第九讲 汉代考古(3 学时)一、汉代城市考古:长安与洛阳二、汉代诸侯王陵墓三、汉代一般墓葬四、汉代文物反映的汉代史五、汉代经济第十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3 学时)一、 城址的发现与研究二、墓葬发现与研究1、王陵2、世家大族墓葬和一般墓葬三、窑址和矿冶遗存四、文物反映的断代史1、石窟寺与佛教遗存2、墓志与地券3、手工业遗物五、文物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第十一讲 隋唐考古(3 学时)一、隋唐史概述二、城址遗存1、长安城的布局2、洛阳城的布局3、其他城址遗存三、隋唐墓葬1、帝陵2、一般墓葬四、唐代的文物珍品1、金银器2、铜镜3、瓷器4、货币五、唐代的佛教艺术第十二讲 宋元明清考古(3 学时)一、 概述二、宋元明清的城市三、宋辽金的墓葬四、明清帝陵五、文物珍品赏析1、瓷器2、铜镜3、仿铜器六、明清的建筑艺术

Page 1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7

第十三讲 中国都城发展史简论(3 学时)一、史前时期中国城址二、夏商时期城址三、西周时代城址四、东周城址发现与研究五、秦汉时期城址发现与研究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址七、隋唐时期长安城和洛阳城八、宋元明清时期的都城变迁第十四讲 中国墓葬发展演变史简论(3 学时)一、史前时期墓葬发现二、夏商周时期的墓葬三、秦汉时期的墓葬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发现与研究五、隋唐时期墓葬六、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七、墓葬研究方法介绍

五、修课要求与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包括影像和图片资料等。4、加强教学参观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周

边遗址考察。六、考核方法 考核学生掌握的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读书情况、文献检索能力与科研能力等。主要分配比例为:读书报告 20%,期中考核 30%(论文),期末考试 50%。七、参考文献教材:张之恒:《中国考古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2.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3.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4. 张宏彦:《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 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8. 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9.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10. 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11.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12.

Page 1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8

3020129 秦汉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专题的形式,重点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阶段——秦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民族、思想与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演变,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概况,共十一讲,分别是:秦汉王朝与世界;秦汉王朝与中国;强国之梦: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统一;刘邦与汉初政治; “文景之治”与盛世;汉武帝与“独尊儒术”;王莽改制评说;东汉社会与文化;传世文献与秦汉史;简帛文献与秦汉史;秦汉考古与秦汉史。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秦汉史诸专题的讲授,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学习、研究秦汉史,知晓中国文化之源,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历史、考古、文化遗产等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 一 章 秦汉王朝与世界 学时:8第 二 章 秦汉王朝与中国 学时:6第 三 章 强国之梦:商鞅变法与秦始皇统一 学时:2第 四章 汉承秦制:高祖刘邦与汉初政治 学时:2第 五章 盛世隐忧:文景之治与武帝罪己 学时:2第 六章 汉家制度:霸道与王道 学时:2 第 七章 新朝旧政:王莽篡汉与改制 学时:2第 八章 东京盛衰:东汉政局演变学时:2 第 九章 传世文献与秦汉史 学时:2第 十章 出土文献与秦汉史 学时:2第十一章 秦汉考古与秦汉史 学时:2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重视方法教学,培养基本认识能力;重视理论教学,提高认识规律能力;重视以史为

鉴教学,提高经世致用能力。六、考核方式

考查。任选题目,提交秦汉史研究论文,不少于 3000 字。七、参考资料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秦汉时期(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龚留柱:《评半个世纪以来〈秦汉史〉编纂之得失》,《史学月刊》1997年第 6期。

Page 1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49

3020131 隋唐五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门提高课,是在中国古代通史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向选修同学讲授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具体进程、细节、特点和地位,其中会涉及到关系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通贯性的理论问题,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隋唐五代历史的整体性认识。二、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唐代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理解制度创新、社会开放在推动隋唐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初步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历史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四、内容与学时第一讲 序曲:隋唐帝国的形成(2 学时)一、大分裂的时代二、武川镇集团

第二讲 隋文帝及其时代(2 学时) 一、隋的建立

二、开皇之治三、仁寿乖政四、总评

第三讲 隋炀帝的功过(2 学时) 一、夺嫡继位

二、骤建大业三、三征高丽四、江都宫变五、功过评说

第四讲 升平之世(2 学时) 一、唐朝建立

二、唐太宗与魏征三、永徽政局四、升平之世五、“天可汗”

第五讲 武周代唐(2 学时) 一、临朝称制

二、大周革命三、女皇的统治四、去周复唐

第六讲 走向盛唐(2 学时)一、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Page 1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0

二、李隆基的继位三、开元盛世

第七讲 帝国的政务运行(2 学时) 一、三省六部制 二、文书行政第八讲 长安气象(2 学时) 一、长安城

二、何家村窖藏三、女扮男装

报告及作业讲评(2 学时)第九讲 乡村社会(2 学时) 一、组织

二、户籍三、赋役四、生计

第十讲 盛唐内外形势的变动(2 学时)一、军事体制改革二、东西用兵的不同态势三、安史之乱

第十一讲 中唐危局与秩序重建(2 学时) 一、中唐危局

二、秩序重建三、战略龟缩

第十二讲 元和中兴(2 学时) 一、整顿经济

二、平定藩镇三、科举与入幕

第十三讲 新政治格局的形成(2 学时)一、中书门下体制二、北司权势日盛三、翰林学士

第十四讲 帝国的最后岁月(2 学时) 一、晚唐物情

二、黄巢起事三、朱温灭唐

第十五讲 尾声:隋唐帝国的历史地位(2 学时) 一、五代更替与十国分立

二、南朝化与历史出口论三、唐宋变革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是关于隋唐五代历史的断代史,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对魏晋

南北朝历史有大致了解。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对隋唐五代史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对较为熟悉的内容少讲或不讲

Page 1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1

重点放在制度性建设记历史大势的把握上。课程中间会安排一次作业,由学生来汇报作业并进行讨论。六、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察。学生须按教学日程积极跟进教学内容,选择阅读教师开列的

参考文献。教师将根据二项指标来评定学生的成绩:1)期中作业及报告,占总成绩的30%;2)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Antonino Fort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eventh Century (七世 纪末中 国 的 政 治宣传 与意识形态), Naples: 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1976. Edwin G. Pulleyblank (蒲立本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london,1955.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陈明光《20 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 10期。陈寅恪:《武曌与佛教》,1935年初刊,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53-174页。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266-295页。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戴伟华《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戴显群《唐五代政治中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韩昇《隋文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二、四、五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六章《李武政权》。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霍俊江《中唐土地制度演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金滢坤《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雷家骥《武则天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天石《唐宪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第 2、3 章,齐鲁书社,2004年。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第 4、5 章

Page 1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2

陆 扬《9 世纪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领袖——以梁守谦和刘弘规为例》,《清流文化与唐帝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陆 扬《唐代的清流文化——一个现象的概述》,收入《清流文化与唐帝国》。毛 蕾《唐代翰林学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妹尾达彦著、高兵兵译《长安的都市规划》,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妹尾达彦著、高兵兵译《长安的都市规划》,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孟彦弘《“姑息”与“用兵”——朝廷藩镇政策的确立及其实施》,《唐史论丛》第 12辑,2010年。孟彦弘《唐前期的兵制与边防》,《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宁欣《唐代选官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牛致功《唐高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孙英刚《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全集》第 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唐长孺《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唐长孺的《唐书兵制笺正》,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汪 篯《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汪篯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王 静《唐大明宫内侍省及内使诸司的位置与宦官专权》,《燕京学报》新 16期。王庚武著,胡耀飞、尹承译《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第 2、3 章,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游自勇《魏徵历史地位探赜——以魏氏家族在唐代的沉浮为中心》,《唐研究》第 1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袁 刚《隋炀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文津出版社,1994年张国刚《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 2期张国刚《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 4期。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张国刚《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 5期,112-125页。张文昌《唐德宗重建礼制秩序与<大唐郊祀录>的编纂》,《兴大历史学报》第 19期,

Page 1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3

2007年。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 年

Page 1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4

3020132 中国古代史通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先修课程:无 “中国古代史通论”是历史学院本科高年级的选修课,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门提高课,是在中国通史基础上着重向选修同学讲授各断代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以及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通贯性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性认识。

所谓“通”是和断代史研究比较而言的,主要指关注的是长时段的问题,或用长时段的眼光观察各断代史的特点。二、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自秦至清格朝代的特點及歷史地位,了解帝制時代主要通貫性問題。三、授課對象:本科生四、教学内容、學時与讲授提纲:学分:2 分,总学时 36

第一讲: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9學時)1 讲授内容此讲以欧洲为参照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使选修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特殊性有一个概略的了解。2 讲授提纲(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特征——地主土地所有制(三)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 儒家是占统治地位官方意识形态2 汉字统一,语言各异第二讲:隋唐五代时期历史的特点和地位(7學時)1、讲授内容此讲介绍隋唐五代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点和地位,使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交流史的重要发展时期。认识到隋唐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当时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不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讲授提纲(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二)、隋唐五代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三)、隋唐王朝是一个世界性国家第三讲:辽宋夏金元历史的特点(7學時)

Page 1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5

讲授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了解自唐后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到北宋时期最终完成,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识由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政权的对峙和元代统一,奠定了我国现代边疆的基本规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自北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后期,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前的历史特点。讲授提纲宋代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在政治制度方面,宋代仍然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宋朝是一个国力积贫积弱时代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但只是在北宋时,自北宋末至南宋开始衰落,另外还有地区不平衡),居于世界文明的最前列是科学的昌盛时期是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辽夏金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元代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第四讲: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7學時)讲授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是我国皇帝时代的最后阶段,是中华民族和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形成时期;讲授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高峰,但与西方相比我们已经逐渐地落后了;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时代。讲授提纲(一)明朝历史的特点(二)清朝历史的特点(三)明清时期的世界(四)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五讲: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3學時)讲授内容:

通过古代民间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分析中古时间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讲授提纲(一)魏晋南北朝隋代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二)唐五代时期传统私社与佛教的关系第六讲:北朝至隋唐五代间的女人结社(3學時)讲授内容:通过分析中古时期存在的女人民间团体分析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

Page 1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6

讲授提纲(一)关于中古时期女人结社的学术史(二)中古时期女人结社的时空分布(三)女人社组织结构的演变(四)女人社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五、考核方式:以撰寫小論文方式評定成績六、参考论著目录中国古代社会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历史研究,85.1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及其成因,中国史研究,84.1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中国史研究,83.1中国历史的特点,益阳师专,85.3中国封建社会个性问题初论,云南社会科学,86.3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江西大学,82.3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模式,中国史研究,86.4略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及其政治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安徽大学,80.1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国家政体殊异的原因,上海师大,91.2对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基本特征的思考,法学,86.11试论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之特点,新疆师大,89.1浅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问题,安徽大学,87.3简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贵州社会科学,88.6浅谈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问题,安徽大学,87.3论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的选择,学术月刊,87.6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历史研究,1997.1论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特征,琼州大学学报,2001.4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3.4从政治角度解读先秦社会形态,河南大学学报,2003.4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3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上),文史知识,2007.1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下),文史知识,2007.3“封建”新辨——关于近年来中国秦汉以后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争论的述评,河北大学学报,2008.2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史学月刊,2008.3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史哲,2009.1中国古代国家、宗教关系历史特点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发展及其特征,史学史研究,2012.3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中原文化研究,2013.6论秦汉至明清中国社会为小生产社会,史学月刊,2013.8中西方封建政治制度形成原因比较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中古士族文化的下移與唐宋之際的社會演變,中华文史论丛,2014.1

Page 1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7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科学,83.5试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华南师大,85.2论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的政治运行机制,人文杂志,95.6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其功能,云南社会科学 86.87(?)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机制,天津社会科学,93.6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关系初探,南昌大学,96.1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动乱与人口运动的关系,求索,85.4浅议历史周期率,党建研究,94.10中国古代循环论种种,贵州社会科学,96.4论制度变迁中的适应效应——兼对中国历史治乱循环的一中和解释,佛山大学,97.1中国历史大循环的动力——重读农民战争问题,史学理论研究,97.2中国古代社会反腐周期率,求索,96.1略论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若干特性,福建论坛,97.3试论中国封建地主制度的特点,云南民族学院,87.2汉唐历史进程相似原因初探,陕西师大,84.4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上海师院,80.4发展的充分化是社会形态长期延续的原因(兼谈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长),复旦学报81.4(历史学年鉴 82年第 4页)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性与长期延续的原因,历史研究,81.6论中国封建经济成熟甚久,瓦解特慢的原因,经济研究,81.6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基本原因,中国经济史研究,86.4小农与专制集权政府的作用力方向及其影响(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云南社会科学87.1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殊性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人文杂志,87.2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再探讨,理论学刊,89.4内忧外患与气候变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探源之四),地理知识,89.6再谈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社会科学(兰州),85.3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决定因素,宝鸡师院学报,87.1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思考,经济地理,89.1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假问题(从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谈起),百科知识,89.5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是假问题吗,学术论丛,94.3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求索,81.3中西继承制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的原因),世界历史,88.3中西封建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湖南师院,84.2中西领土分封制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88.1略论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兼谈中国),华南师大,84.3中西封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沪),85.10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北大学报,91.2西欧、中国封建社会比较概述,邵阳师专,87.1中西封建政治结构的巨大差异和启示,贵州日报,88,11.28中国和欧洲古代史学比较试析,社会科学(沪),84.8中西文官制度比较研究,光明日报,88.7.12中西科技史对比研究,安徽史学,96.4

Page 1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8

封建社会后期的中西专制主义国家商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北京师院,86.1隋唐手工业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北易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文史哲,1999.3小农经济与传统农耕社会的有机运行,江西社会科学,2003.10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殷都学刊,2004.1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中国农史,2004.2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史林,2004.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学术月刊,2007.9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兰大学报,2008.4小农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清华大学学报,2008.6论唐宋水利事业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确立,农业考古,2011.3经济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以明清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的流动为中心,中国农史,2011.3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史研究,2013.4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研究,2001.1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1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二三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3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金市场的几个问题——对科大卫先生文的商榷和补充,文史哲2003.3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学术界,2003.4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文史哲,2004.3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比较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5.116至 18 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史研究,2005.3比较方法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与杨师群先生商榷,浙江社会科学,2006.1再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答曹守亮先生,浙江社会科学,2006.4再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及其研究的史学意义——与杨师群先生再商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3“资本主义萌芽”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中国史研究不能离开世界史的知识,青年论坛,85.6中国文化的三次高潮及其原因,求是学刊,87.4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问题,文史哲,94.5中国古代治国方略史引论,中南财经大学,86.5中国古代政治谋略论要,社会科学探索,94.1汉唐之际天人范畴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研究,85.4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的救亡思潮,历史研究,94.2从元典的“客变通久”到近代的“更法自强”,天津社会科学,94.3汉唐陵寝制度之异同,南昌职业技术学院,96.2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名称的由来,中州今古,94,2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湖北人民,1990中国古代史方法论略,广东人民,1990中国历史体系新论,文史哲,95.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论集,陕西人民,1982

Page 1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59

办好历史系的几点意见,高教战线,82.4明清时期的敦煌,史学集刊,94.1

中央集权:中国和古希腊、罗马国家政体殊异的原因,上海师大,91.2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社会科学战线,85.2小农与专制集权政府的作用力方向及其影响(兼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云南社会科学87.1论封建中央集权在两个问题上的利弊,理论学刊,87.3宋代的中央集权与阶级矛盾的特点,广东教育学院,92.1明清封建专制集权的理论反思,许昌师专,89.3关于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问题,西北师院,83.4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南开学报,84.3国家政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论,历史教学,86.9论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和若干制约因素,天津社会科学,96.4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论,中国社会科学,83.1

地理环境:再谈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社会科学(兰州),85.3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决定因素,宝鸡师院学报,87.1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87.6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86.6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思考,经济地理,89.1

民族:关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问题的几点思考,民族研究,1997.1艰难的抉择与融合——浅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文史哲,2001.1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甘肃社会科学,2001.3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2004.2古丝绸之路与各民族的融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中州学刊,2005.2元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杂居与民族融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烟台大学学报,2006.1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西域研究,2006.2《诗经》所反映的华夏早期民族融合,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西北师大学报,2010.1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西北师大学报,2010.5中古空间绝后的民族大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1论汉宋间翟氏的民族融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1论元代的“华化”与民族融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1

文化:宋元诗社与宋元文化,文学遗产,1997.6

Page 1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0

浅析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南京理工大学报,2000.2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江苏社会科学,2001.4“夷夏观”与“文明圈”——秦汉民族文化问题片论,浙江社会科学,2003.1宋元以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文化风尚及其思想史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3.5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1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河北学刊,2004.2明清苏州、徽州进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互动,史林,2004.2敦煌儒典与隋唐主流文化——兼谈隋唐主流文化的“南朝化”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1东汉文化中心的东移及东晋南北朝南北学术文艺的差别,文学遗产,2006.5明清文化特征刍议,兰州学刊,2006.12论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多元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4论隋唐时期的文化特征,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08.3论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特点及历史演变,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魏晋隋唐时期僧侣的文化生活,陕西师大学报,2009.1魏晋南北朝士族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河北学刊,2009.2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大学院,2009.5宋元话本与运河都城文化现象研究,社会科学在线,2009.12秦汉时期方术、方士与政治文化之关系,河北大学学报,2010.3略论隋唐文化的主要特点,兰台世界,2012.33南北朝墓葬文化的正统争夺,考古,2013.12秦汉时期晋文化形态研究,中原文化研究,2014.4汉唐散佚乐书概论,中国音乐,2016.3上清珠:佛道文化汇流的文学趣例,浙江大学学报,2016.4唐代汉字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播,浙江大学学报,2016.4论魏晋南北朝礼仪用乐中的“以俗入雅”和“变俗为雅”,文艺评论,2016.5论汉代《易林》古歌中的谣谶及其与谶文化的融通,理论月刊,2016.7

Page 1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1

3020142 近代中国人物研究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晚清与民国,中国传统社会崩溃,但新的秩序和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传统的社会阶层逐渐退隐,新的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而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就在这样一个大变动大动荡而人们又对未来充满憧憬期盼的时代,演出波澜壮阔、生死悲欢的活剧。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系列讲座,选取晚清民国初最有影响的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张謇、孙中山、宋教仁、毛泽东等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活动,结合教师的研究心得,深入分析其思想,以及他们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考察他们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特质。通过本讲座,听者可以了解那段纷纭复杂历史的多面性,可供历史爱好者发思古之幽情,可为今天的现实提供借鉴。(每次讲授,会结合具体情况,选取 6—7个人物)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学生对这些人物共同展开分析与研讨,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研究及思维能力,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要求已修完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程四、内容、学时 主要为活跃于晚清民初政治舞台的人物。36 学时 。纲要第一章 曾国藩 学时 6

第一节 湖湘文化与曾国藩及湘系势力的崛起第二节 曾国藩的学问、思想与精神追求第三节 改革军制战胜太平天国第四节 自强新政创始人第五节 曾国藩与晚清人才第六节 曾国藩的影响第七节 曾国藩的研究和评价

第二章 李鸿章 学时 6第一节 从曾国藩幕成长第二节“用沪平吴”—淮军之兴起第三节 自强新政第一人第四节 外交四十年第五节 李鸿章事业总结:中国现代化第一阶段第六节 李鸿章的研究和评价

第三章 张之洞 学时 6第一节 清流党人第二节 湖北建设第三节 张之洞的政治风格第四节 理论—《劝学篇》与中体西用第五节 维新与拳乱——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

Page 1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2

第六节 清末新政的力行者第四章 慈禧太后 学时 6

第一节 聪明的贵妃第二节 辛酉政变,登上权力顶峰第三节 与奕訢斗法第四节 帝后党争与世纪之交的政局

第五章 张謇 学时 6第一节 状元、清流、帝党—艰难的成长第二节 状元办实业——大生集团第三节 初步参加政治活动第四节 新绅士领袖第五节 恩恩怨怨袁世凯

第六章 袁世凯 学时 6第一节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第二节 袁世凯与直隶新政第三节 袁世凯军事政治集团第四节 袁式政治及其失败

第七章 梁启超 学时 6第一节 多变的一生第二节 舆论界骄子第三节 宪政民主与开明专制(权威主义)的两难选择第四节 新民——改造国民性第五节 新史学与“史界革命”

第八章 孙中山 学时 6第一节 独特的出身和早年经历第二节 革命初期——边缘人的革命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第四节 二十年代的政治转变

第九章 陈天华 学时 6第一节 困顿中求学第二节 留日生涯第三节 民族主义第四节 华兴会与同盟会骨干第五节 陈天华之死

第十章 宋教仁 学时 6第一节 书生革命第二节 民族主义新知识人第三节 革命党骨干第四节 民主政治思想第五节 为宪法流血

第十一章 毛泽东 学时 6第一节 家庭环境及少年生活对毛泽东个性的影响第二节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第三节 权威主义与民本主义

Page 1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3

第四节 阶级斗争与斗争哲学第五节 理想主义第六节 西方与东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要求修完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课程再选修此课。教学活动中,尽量多进行互动。设计:在选修学生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近现代中国人物(包括对

中国有影响的来华外国人),讲 8 分钟左右。学生事先写好讲稿,经教师指点修改;学生做 PPT 课件;学生讲课后再修改讲稿,作为作业上交。六、考核方式 考察七、参考资料

1、 《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出版。这是目前版本较好的曾国藩文集,但印刷有不少错误。

2、朱东安:《曾国藩传》。这是文革后的第一本曾国藩传,作者对曾国藩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思想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对曾的评价较低。

3、史林、迟云飞:《曾国藩大传》,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出版。这是较通俗的传记,但写出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和思考,专业工作者和非历史专业都可以阅读。

4、唐浩明:《曾国藩》(小说)。作者(真名)邓云生是《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也是一个学者。我认为此书虽有虚构的事件和人物,但比较符合历史“真实”,与一般小说家不懂历史而任意编造不同。

5、杨国强:《曾国藩简论》,《历史研究》1987年第 6期。这是一篇比较好的关于曾国藩的论文。

6、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载范著《中国近代史》上册。范文澜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此文在 1949--1978年之间有很大影响,可由此了解曾国藩研究史。

7、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这是目前最详实的关于李鸿章的学术传记。

8、(美)刘广京、朱昌崚:《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9、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 1987年出版。10、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11、梁启超:《李鸿章》(又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载梁启超《饮冰室合

集·专集之三》。12、杨国强:《没有义理之学的洋务巨擘》,载杨著《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

社会》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出版。13、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光绪末年印行,民国年间重印,有台湾文海出

版社影印本。14、顾廷龙 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出版。这是目前

最全的李鸿章文集。15、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出版。16、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湾出版。

Page 1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4

17、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出版。18、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出版。19、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出版。20、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传》,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21、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 1993年出版。22、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23、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出版。24、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出版。2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26、《饮冰室合集》,出版于民国年间,有中华书局影印本。梁启超文集,未收书

信,应与年谱结合阅读。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可以一读。27、康有为:《大同书》,有中华书局版;三联书店版(取名《康有为大同论二

种》)等。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可一读。28、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

社 1997年出版。29、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 1986年出版。30、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年出版。31、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 1985年影印。32、《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年出版。该书校对不佳,错字甚多。另民

国年间印有《张季子九录》。33、孙孝恩:《光绪帝传》,人民出版社。34、徐彻:《慈禧大传》35、宝成关:《奕訢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36、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37、侯宜杰:《袁世凯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出版。侯先生的袁世凯传有不

同版本。38、(加)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 1980年出版。39、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年出版。40、《袁世凯史料汇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41、(美)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出

版。42、(美)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6年出版。4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社会科学

院孙中山研究所《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出版。44、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45、迟云飞:《宋教仁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46、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47、郭汉民编《宋教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48、《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中华书局已有新版。49、日本学者松本英纪、片仓芳和研究宋教仁有成就,有专著,惜无中译。50、牛力、朱庆葆《邹容 陈天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51、彭国兴、刘晴波《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52、读毛泽东文集,有极重要的一点应注意,即毛泽东在出版文集时对其文章多作

精心修改,有的改动非常大,这些修改反映了毛泽东本人思想和对许多问题认识的变化,

Page 1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5

但对历史家来说,已不能反映最初发表时的原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有高水准的专家,他们的著作可读。

53、(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 1987年出版。54、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55、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资料极丰富。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上、中、下 3

卷57、汪澍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7年出版。58、汪澍白:《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

社 1983年出版。59、亚历山大•潘佐夫《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60、萧延中:《晚年毛泽东》,春秋出版社 1989年出版。61、李锐:《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版本甚多。62、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香港出版6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出版。6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卷

八、思考题 1、如何看宋明理学?如何看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 2、经世观念如何与近代“师夷”改革对接?如何看经世致用理念? 3、如何看太平天国?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势力?它迅速崛起的原因何在?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 4、湘淮军集团是一种什么样的势力?

5、为什么湘淮集团能够众多的团练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战胜太平天国。6、自强新政时期改革应怎么改,今天应如何吸取教训?7、曾国藩的思想和观念有何价值?8、怎样认识李鸿章的改革?怎样理解和评判李鸿章的改革思想?如何理解李鸿章的

“变局”观?9、洋务运动的局限何在?甲午战争失败,与洋务运动的局限有何关系?10、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哪些异同?一成功一失败的原因何在?11、我们今天的改革应该从洋务运动吸取哪些经验教训?12、梁启超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你如何理解和评价梁

的这一评价?13、如何理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念?“中体西用”模式对后世有何影响?

14、在社会的转型和巨变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5、观察曾国藩、李鸿章到张之洞,你能体验到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及官员的哪些变化?16、如何理解个人的作为和社会的潮流的关系。17、 试将曾、李、张以及恭亲王奕訢等中国改革者与同时期日本的伊藤博文等进

行比较。18、以梁启超为例,如何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的特点?19、外来思想究竟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20、中国传统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变革中发挥了什么影响?21、外来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如何冲突、融汇,从而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Page 1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6

思想决定行动?还是利益决定行动?22、你如和理解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观念?23、从张謇的身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士绅阶层的转变?24、如何观察新绅士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及社会影响?25、张謇的个人品质与其事业的成功有什么样的关系?26、近代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尤其与现今企业家相比,具有什么特点?27、如何理解袁世凯复杂的历史作为?28、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领导的北洋系究竟是怎样一种势力?29、比较 1927年以后的国民党、共产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北洋系有何特点?30、试将袁世凯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作比较。31、袁世凯政权与以往历代亡后建立的军事政权有何异同?与世界近代各国革命后短暂的独裁时期政权有何异同?32、比较湘淮军,北洋新军的近代化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33、孙中山的出身背景对其成长道路和政治选择有何影响?34、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思想? 35、为什么孙中山成为同盟会的领袖?36、如何理解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变化?37、孙中山希望对苏俄模式选择什么,拒绝什么?38、现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是如何产生的?他们的思想有何特点?

39、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人的民族主义?40、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有何差异,怎样理解这些差异?41、如何理解清亡后各派势力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Page 1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7

3020145 综合文科课程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社会科课程概论(原称综合课程概论)是历史专业大学本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课程的宗旨是阐述社会科教育基本原理和实施策略,拓展学生社会人文学科的教育域,既能够借助社会科教育原理深化、改进传统的历史教育,也能够胜任社会科课程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本课程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完整阐述社会科课程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从课程成立史、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基本研究课题和课程设计原理等,概述为什么存在这门课程)及实施部分(从课程设计模式、实施方法,以及我国的“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政治”实施经验,着重分析该课程施教特色)二、教学目标了解综合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熟知社会科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任务,对公民教育的

宗旨、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三、授课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的性质、理念、任务;社会科的研究课题、内容;社会科的课程的教学策略;社会科评价。共 36 学时。第一章 人文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时 2

第一节 人文学科 第二节 人文素养第三节 人文与通识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学时 2第一节 何谓社会科第二节 国内外的社会科课程第三节 社会科教育=公民教育

第三章 社会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学时 6第一节 人们对社会科课程的探索经验第二节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科课程第三节 社会科课程的困境与前景

第四章 历史课程与社会科课程 学时 4第一节 为什么人们尝试将历史课程归于社会科课程体系——以美、日为例第二节 作为综合课程中的历史教育与单一课程中的历史教育有何不同第三节 为拥有历史知识

第五章 社会科课程教材论 学时 6第一节 社会科教材理论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我国现行社会科教材的样式与研讨第三节 国外现行社会科教材的样式与研讨第四节 社会科中历史教材的特征与单一课程历史教材的比较

第六章 社会科课程教学论 学时 6第一节 社会科教学理论基础第二节 我社会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第七章 社会科课程评价论 学时 2

Page 1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8

第一节 社会科教育或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或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开放的社会科课程 学时 4第一节 社会科教学设计原理第二节 社会科教学设计方法

第十章 开放的社会科 1 学时 2第一节 教育与课程第二节 教育与教学第三节 教学与设计第四节 预设与生成第五节 问题与思考

第十一章 开放的社会科 2 学时 2第一节 批评性思维:判断、理解、反思第二节历史思维:时序、理解、解释、行动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考核论文,结合所学写一篇 3000 字以上的论文或调研报告。七、参考资料《学会行动——社会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北师版《品德与社会》;美国皮尔森版《美国史》、《世界史》;日本东京书籍《社会》、《世界史》、《日本史》;

Page 1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69

3020154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历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史学基本功。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史籍的主要门类与发展,并在带领同学精读其中的重要篇目。二、教学目标本课目标,是使历史专业的新生对历史要籍有基本了解,并掌握阅读古书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三、授课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大学一年级中国史基地班、师范班、文化遗产班、考古班所有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讲 导论(3 学时)1.“书”与“史籍”2.古书的制度与整理3.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原则第二讲 先秦史籍的形成(12 学时)1.左史记言:《尚书》2.右史记事:《春秋》3.先秦史学书写的勃兴:《左传》4.《左传》选读:城濮之战5.“语”类书籍及其意义:《国语》、《战国策》第三讲 纪传体史书的出现(9 学时)1.《史记》简介2.《史记·秦始皇本纪》选读3.表的读法:《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选读第四讲 纪传体正史的形成与发展(12 学时) 1.《汉书》简介2.《汉书·艺文志》与先秦秦汉的学术3.《汉书·艺文志》选读4.《三国志》、《后汉书》与“二史八书”5.唐以后的纪传体正史第五讲 编年体的再兴(6 学时)1.《前汉纪》与《后汉纪》2.《资治通鉴》简介3.《资治通鉴》选读:司马光论正闰第六讲 地理书(3 学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书2.地理总志与方志3.《水经注》选读:江水第七讲 政书的编纂与使用(3 学时)1.“十通”2.会要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Page 1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0

无先修课要求。要求学生细读课本选读的课文,鼓励课上讨论。六、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含课堂讨论)占 40%;期末闭卷考试占 60%。七、参考资料《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上、下),赵淡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中西书局,2014年。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2003年。

Page 1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1

3020162 全球史导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全球史是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盛行于北美的学科和大学教学课程。《全球史导论》是国内第一门全面介绍全球史的课程,它主要介绍全球史的定义、兴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研究的主题和方法、对世界通史编撰和各国(包括中国)世界历史教学及研究的影响等。二、教学目标本课程将使学生全面了解以北美为主的西方新兴学科全球史的基本知识,从而紧跟西方史学界发展的新趋势。三、授课对象燕都学院高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周次 章 节 题 目 内 容 上课日期

备注(课堂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题目)

1第一章 全 球 史 的 概

念 什么是全球史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异同 讲授

2第二章 全 球 史 兴起

的背景第一节 时代背景——全球化全球化的定义全球化发端的时间全球化的内容

讲授

3 全球化的利弊全球化对西方和美国史学界的影响 讲授

4 第二节 学术背景一、西方世界历史编撰的历史 讲授

5 二、美国大中院校的世界历史教学历程 讲授

6第三章全球史研究的主题 长途贸易 讲授

7 大规模移民 讲授8 物种交流 讲授9 宗教流传 讲授10 疾病传播 讲授11 环境史 讲授12 第四章 全 球 史 的 研

究方法以 杨斌《彩云之南季风之北》为例说明 讲授

Page 1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2

13第五章 全 球 史 的 影

响 对各国的世界历史教学的影响 讲授14 对世界通史编撰的影响 讲授15 打破欧洲中心论 讲授16 谈谈你对全球史的认识及对本课程

的意见建议 课堂讨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策略: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所以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无先修课要求。方法建议:学生可以阅读近年国内译介的全球史论著。六、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考核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备注

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小测验期中考试 30%期末考试 60%

出勤 10%总评

七、参考资料(美)柯娇燕 著;刘文明 译 什么是全球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 等译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第 7版)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编著, 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美)麦克尼尔 著,施诚 赵婧 译 世界史:从史前到 21 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中信出版社,2013年 [美] 艾尔弗雷德 W.克罗斯比 著;郑明萱 译,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 大分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德)贡德•弗兰克 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Page 1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3

3020165 法国史专题:启蒙、革命与重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解放运动。然而革命者并未顺利地实现其目标,大革命爆发后,法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动荡才最终确立稳固的共和国。本课程侧重讲述法国旧制度的危机、革命的曲折历程、19 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对革命的反思以及对革命后社会重建的设想,从而揭示出法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进程及影响。通过介绍法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使学生认识到法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在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研读法国思想家的著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学习。三、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四、内容、学时共计 32 学时 第一章 法国的旧制度 2 学时第一节 何为旧制度?第二节 旧制度的危机第二章 启蒙哲人对旧制度的批判 2 学时第一节 对天主教会的攻击第二节 对绝对王权的批评第三章 启蒙哲人关于新秩序的设想 2 学时第一节 对英国式自由的崇尚第二节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第四章 启蒙与法国大革命 2 学时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文化起源第二节 启蒙与革命的关联第五章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 学时第一节 贵族的反叛与三级会议的召开第二节 攻占巴士底狱第六章 君主立宪制的尝试 2 学时第一节 关于国王否决权的争论第二节 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第七章 吉伦特派与共和国的确立 2 学时第一节 8月 10 日起义第二节 对国王的审判第八章 雅各宾派的革命专政 2 学时第一节 恐怖政治第二节 丹东之死第九章 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 2 学时第一节 热月政变与督政府第二节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的掌权

Page 1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4

第十章 拿破仑帝国 2 学时第一节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确立第二节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第十一章 反思革命(一) 2 学时第一节 英国保守主义者对革命的批判第二节 法国极端保守派对革命的批判第十二章 反思革命(二) 2 学时第一节 自由派对革命的阐释:从断裂到延续第二节 19 世纪初法国的“崇英派”第十三章 反思革命(三) 2 学时读书讨论课: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第十四章 反思革命(四) 2 学时第一节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第二节 反思个体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兴起第十五章 反思革命(五) 2 学时第一节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宗教复苏的潮流第十六章 当代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国大革命 2 学时第一节 史学界关于大革命的几种阐释第二节 历史社会学的革命研究:巴林顿·摩尔与斯考切波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  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考试方法  ①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进行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②平时成绩占 50%;期末论文占 50%平时成绩包括:读书讨论课的发言;平时上课发言

七、参考资料1. 威廉·多伊尔:《何谓旧制度》,熊芳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 莫尔内:《法 国革 命的 思想起源( 1715-1787)》,黄艳红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1年3. 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洪庆明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4. 乔治·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洪庆明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5. 乔治·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顾良,孟湄,张慧君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6.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河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拿破仑时代》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7.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译,中信出版社

2014年

Page 1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5

9. 费伦茨·费赫尔编:《法国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罗跃军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弗朗索瓦·孚雷:《思考法国大革命》,孟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11.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张芝联、桂裕芳校,商务印书

馆,1996年12.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3.埃德蒙·伯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14.约瑟夫·德·迈斯特:《论法国》,鲁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5.孔德:《实证政治体系》,载于《圣西门选集》第二卷,王燕生、徐仲年、徐基恩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16.

Page 1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6

3020180 文艺复兴史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详细介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概念、历史背景、人文主义思想家及其思想、文学家及其成就、艺术家及其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培养学生从历史学角度分析文化现象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高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周次 章 节 题 目 内 容 上课日期

备注(课堂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题目)

1 前言一、“文艺复兴”的含义及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的研究二、国外文艺复兴研究的状况三、国内的文艺复兴研究

2

第一章 欧洲中 世 纪的 历 史 文 化遗产

一、 庄园生活和经济二、 贸易的城市的发展三、 封建主义四、 基督教和天主教会五、 中世纪的思想和大学六、 中世纪的文学和艺术

3

七、 中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八、 东方文化和十字军九、 教皇制和神圣罗马帝国十、 封建君主国的兴起

4

第二章 文 艺 复 兴 的故乡——意大 利 的 城 市国家

一、 中世纪意大利政治简史二、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政治

结构城市国家的兴起城市国家从共和向专制的演变

5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主要城市国家

罗马和教皇国那不勒斯和西西里

6 米兰威尼斯

Page 1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7

7佛罗伦萨曼图亚费拉拉

8 四、 意大利战争与现代外交的起源

9

第三章 意大 利 文 艺复 兴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一、 人文主义的含义二、 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人物

10

三、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

五、 意大利的方言文学11

第四章 意大 利 文 艺复 兴时期的艺术

一、 绘画

12二、 雕刻和建筑三、音乐

13第五章 文 艺 复 兴时

期的 科 学和技术

一、 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二、 亚里斯多德和科学方法三、 艺术和科学

14四、达芬奇五、科学革命的前提六、数学和科学成就

15七、哥白尼和天文学八、印刷术九、巫术、占星术和炼金术

16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没有先修课要求六、考核方式考勤 20%,期中考试(英文材料中译)30%,期末考试开卷(读书报告,2000 字以上)50%七、参考资料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海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E.H.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G.桑迪纳拉《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光明日报出版社世界美术馆巡览 系列丛书,外文出版社

Page 1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8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三联书店出版社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苏珊·伍德福特等《剑桥艺术史》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米凯尔·列维《文艺复兴盛期》,重庆出版社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背景》三联书店出版社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出版社陈小川《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天才复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艾玛·阿·里斯特《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三联书店,1998年齐世荣主编《精粹世界史·文艺复兴》,中国青年出版社麦克尔·怀特《列奥那多·达·芬奇——第一个科学家》三联书店,2001年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Andrea Aromatico著,李晓桦译《炼金术——伟大的奥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理查德·詹金斯《罗马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施 诚《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艺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Page 1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79

3020184 博物馆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博物馆学概论是历史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系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考古、文化遗产专业二、三年级本科生。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博物馆陈列设计、藏品保管与保护、博物馆科学研究、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博物馆等内容,有些内容实践性很强,需要在学习中配合实践才能有更好的效果,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把握。二、教学目标

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功能、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博物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科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目录学、管理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过中国博物馆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对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概念、发展历史、工作方法、博物馆学的研究体系与方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藏品管理、文物法规、科学管理、博物馆营销、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问题有细致的了解和掌握, 了解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培养专门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具备课题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三、授课对象

教学对象: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四、内容与课时安排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3 学时) 博物馆发展历史与现状(3 学时) 博物馆与观众(3 学时)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9 学时) 博物馆展览设计(6 学时) 博物馆与相关文物法规(3 学时) 博物馆营销(3 学时)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3 学时) 数字化博物馆(3 学时) 博物馆建筑(3 学时)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3 学时) 高校博物馆(3 学时)

课程共 48 学时,计划理论教学 45 学时,部分章节可结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资源进行现场教学,随堂讨论约 3 学时,参观国家博物馆或首都博物馆 3 学时。如有条件请国内外学者做关于博物馆学前沿报告。第一讲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3 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对博物馆学、博物馆、博物馆文化和新博物馆有较清楚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博物馆定义、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新博物馆学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一、 博物馆的定义1. 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定义的表述。

Page 1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0

2. 中国对博物馆定义的表述。二、博物馆应具备的条件。三、博物馆的性质。四、博物馆的使命、目的。五、博物馆的特点。

第二节 博物馆的类型 一、划分类型的意义。

二、划分类型的依据。三、博物馆类型的划分

1、社会历史类;2、自然历史类;3、科学技术类;4、造型艺术类;5、综合性博物馆

第三节 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一、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二、充分发挥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作用。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四、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五、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 什么是博物馆文化一、博物馆文化的定义。二、博物馆文化的主要内容。三、如何发展博物馆文化。四、发展博物馆文化的主要途径。

第五节 什么是博物馆学一、 博物馆学的定义。

1. 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2. 中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

二、博物馆学的研究目的。三、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四、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2、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目录学、管理学关系。

五、博物馆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博物馆学研究。2、应用博物馆学研究。

(1)博物馆藏品管理学;(2)、博物馆教育学;(3)、博物馆陈列学;(4)、博物馆管理学;(5)、博物馆建筑学;

3、专门博物馆学 (1)、民族博物馆学;(2)、遗址博物馆学;(3)、私立博物馆学; (4)、社区博物馆学;(5)、数字化博物馆学;(6)、生态博物馆学。六、博物馆学的热点研究课题。

第六节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新博物馆学的定义二、新博物馆学诞生的时代背景三、新博物馆学的主要内容。

Page 1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1

第二讲 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世界近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动力与现状;理解博物馆是社

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熟悉国外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便重新思考与构建中国博物馆学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起源与时代背景 当代世界博物馆的现状与趋势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一、博物馆的起源与文物收藏。二、文艺复兴后的博物馆的发展。三、十九世纪以来的博物馆。四、当代世界博物馆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与现状一、中国古代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二、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初步发展。1、张骞与中国第一座博物馆。2、中国近代博物

馆的初步发展(1905-1949)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博物馆学体系的建立、发展与研究四、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讲 博物馆与观众(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对观众的调查研究,理解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博

物馆的社会功能,同时懂得协调博物馆与观众的对策与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观众的关系 可行性对策分析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参观实习、课外调查、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的特征。 第三节 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博物馆功能与观众。第三节 博物馆与观众心理学

第五节 提高博物馆观众参观率的可行性对策分析。第四讲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9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把握博物馆征集藏品的方法和程序,增强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和工

作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藏品的征集 藏品保护技术与方法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藏品的征集 一、征集工作的重要性。 二、征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藏品征集的基本途径。 四、藏品征集的意义。 第二节 藏品的管理 一、藏品的鉴定。 二.藏品的分类。 三、藏品的登记。 四.藏品的编目。

Page 1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2

五、藏品的分级。 六、藏品的建档。 七、藏品的提供、注销和统计。 八、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 第三节 藏品的保护 一、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三、藏品保护技术。 四、藏品的修复。 五、藏品的复制与自然标本的制作。第五讲 博物馆展览设计(6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博物馆展览设计相关程序。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研究与设计、形式研究与设计

第一节、组织陈列的基本程序与基本程序第二节、总体研究与设计第三节、内容研究与设计第四节、陈列艺术形式设计第五节、展览设计项目管理第六节、动态陈列的理论与设计

第六讲 博物馆与相关文物法规(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相关法规,增强学生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相关的文物法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多媒体 第一节 国际公约。 第二节 中国制定的全国适用之相关法规。 第三节 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第七讲 博物馆营销(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博物馆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让学生懂得博物馆经营之道,懂得

如何谋求博物馆的生存发展之路,增强学生市场化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处理好博物馆发展与市场化的关系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营销的对策 旅游文化产业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营销的必要性。 第二节 博物馆营销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博物馆经营对策与实践。一、 国外博物馆筹资方式。二、 中国博物馆经营管理对策

第五节 博物馆经营的特点。第六节 博物馆与旅游文化产业。

第八讲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把握博物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管理

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以便适应将来的博物馆工作。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管理

Page 1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3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多媒体第一节 博物馆管理的基本任务一、 宏观任务;二、 博物馆的具体管理。

第二节 博物馆管理的目标第三节 博物馆管理的模式比较一、 国外博物馆管理模式;二、 中国博物馆管理模式;三、 中国博物馆科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第五节 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与培训第九讲 数字化博物馆(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与特征,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及其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 基本功能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技术特点

第四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第十讲 博物馆建筑(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博物馆建筑的特点,熟悉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博物馆

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原则 智能化系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建筑的概念。第二节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第三节 博物馆建筑的特点。第四节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原则。第五节 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第六节 博物馆建筑的管理。

第十一讲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概况,掌握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尤

其新时期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新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遗产概念与分类一、 文化遗产二、自然遗产三、 文化景观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第三节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十二讲 高校博物馆(3 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高校博物馆的现状,熟悉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思考高校博物馆

Page 1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4

的发展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高校博物馆的功能 发展对策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高校博物馆的现状第二节 高校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节 高校博物馆的标本采集第四节 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对策第五节 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前景

五、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基本工作方

法,以及具备从事博物馆学调查与研究工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博物馆发展史、博物馆陈列设计、藏品保管与保护、博物馆科学研

究、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博物馆。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实物教学、参观实习、课堂讨论、课外调查等多

种方式相结合。六、考核方式 课堂与课下阅读 20%,期中调查论文 40%,期末考试 40%。七、参考资料

教材: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目: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9月。国家文物局: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郝国胜、黄琛著:《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知识出版社,2005年 8月。

《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曹兵武、崔波主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 9月。

Page 1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5

3020185 现代办公技术与多媒体制作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办公的规范、报告的设计策划与制作、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公文写作、数码摄影与后期图片处理、数码摄像与视频编辑、音频处理、互联网综合应用等。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现代办公的理解,并能掌握现代办公的基础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二、教学目标掌握现代办公的规范、报告的设计策划与制作、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公文写作、数码摄影与后期图片处理、数码摄像与视频编辑、音频处理、互联网综合应用等。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讲:(3 学时)第 1 章 报告设计、策划与制作[教学要求]讲授从结论说起-金字塔原则、建立中心思想、逻辑论证的基本方法、逻辑组合的基本方法、周密完整(MECE)性、规范-把事物分类、如何传递讯息、问答模式等。第二讲:(3 学时)第 1 章 报告设计、策划与制作[教学要求]讲授图表的选择、字体和色彩使用、图片和视频的使用等。第三讲:(3 学时)第 1 章 报告设计、策划与制作[教学要求]讲授 PPT 制作、动画设计、高级应用等。第四讲:(3 学时)第 2 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教学要求]讲授单元格数据的格式设置、公式引用与名称等。第五讲:(3 学时)第 2 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教学要求]讲授函数及其应用、数据图表处理等。第六讲:(3 学时)第 2 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教学要求]讲授数据的排序与筛选、数据的汇总、合并与透视、数据的查询与核对、数据分析及其工具应用、打印报表、Access数据库介绍、数据库中的对象、表和查询、Excel和Access数据共享等。第七讲:(3 学时)第 3 章 公文写作[教学要求]讲授商务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常用商务公文写作规范等。第八讲:(3 学时)第 3 章 公文写作[教学要求]讲授商务电脑写作规范、商务写作原则与技巧。第九讲:(3 学时)第 4 章 数码摄影与后期图片处理[教学要求]讲授数码相机类型简述、性能甄别、拍摄技术等。第十讲:(3 学时)

Page 1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6

第 4 章 数码摄影与后期图片处理[教学要求]讲授构图与图片策划等。第十一讲:(3 学时)第 4 章 数码摄影与后期图片处理[教学要求]讲授图片处理、图片数码特效、电子相册制作等。第十二讲:(3 学时)第 5 章 数码摄像与视频编辑[教学要求]讲授摄像机类型简述、摄制技巧等。第十三讲:(3 学时)第 5 章 数码摄像与视频编辑[教学要求] 讲授视频采集、脚本制作等。第十四讲:(3 学时)第 5 章 数码摄像与视频编辑[教学要求] 讲授视频编辑、制作输出等。第十五讲:(3 学时)第 6 章 音频处理[教学要求]讲授音频的原理、声波与录音等。第十六讲:(3 学时)第 6 章 音频处理[教学要求]讲授音频处理、MP3 专辑制作实例等。第十七讲:(3 学时)第 7 章 玩转网络[教学要求] 讲授家庭网络、办公网络、手机网络等。第十八讲:(3 学时)第 7 章 玩转网络[教学要求] 讲授国际互联网、万维网技术等。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加生动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2.加强课外的辅导和训练。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3.改进授课方法,实行愉快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六、考核方式1.考勤考核: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 20%。2.期中考试:无3.作业与考试: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 30%。七、参考资料1.多媒体素材制作与使用 韩春明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 7月出版2.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邵伟琳,杜敏伟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2月出版

Page 1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7

3020230 艺术史与图像学研究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此课程主要介绍艺术史与图像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要讲授方式,以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为中心,特别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二、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艺术史与图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相关学术领域的兴趣和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主要授课对象为高年级本科生,有兴趣的研究生也可旁听参与。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艺术史与图像学的基本概念 学时:18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史研究?第二节 图像学研究的缘起和现状第三节 艺术史研究的西方传统与中国传统第四节 艺术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艺术史与图像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学时:18第一节 艺术家、艺术史与艺术史家第二节 图像学与艺术史的关系第三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争论第四节 艺术创造中的“逐渐进步论”第五节 图像学研究跨学科特性及相关争论第六节 艺术史论的历史局限性第七节 中国艺术史与世界艺术史第八节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第九节 考古学与艺术史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生独立研究、口头发表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从事独立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口头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强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考核方式课堂讨论参与度、研究论文的质量、口头表达的清晰度和说服力。七、参考资料根据课堂讲述重心和进程,随机选择。

Page 1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8

3020231 先秦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以系列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先秦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领域的演变情况,包括姓氏名字的来历,服饰、饮食、住所、交通的起源和发展,兵器与作战,国家形态等问题,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先秦史的研究状况等等。 教学目标:以系列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先秦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领域的演变情况,包括姓氏名字的来历,服饰、饮食、住所、交通的起源和发展,兵器与作战,国家形态等问题,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当今先秦史的研究状况等等。课程纲目: 第一章 先秦的姓氏名字(6 学时)

一、姓和氏 二、名与字

第二章 先秦的服饰(4 学时) 一、服饰的起源和发展

二、先秦社会的服饰 三、秦汉以后服饰的演变 第三章 先秦的饮食 (4 学时)

一、主食 二、肉食

三、酒和调料 四、炊事器具

五、饮食习惯第四章 宫室和起居 (6 学时)

一、住所的起源和发展二、前堂后寝型的宫室

三、起居制度四、贵族官吏居住制度的演变

五、古代的闾里坊市制度第五章 车马和交通(6 学时)

一、车马二、步行

第六章 先秦的兵器与作战(6 学时)一、兵器的起源二、青铜时代的兵器与作战三、战国至五代兵器的演变四、北宋——清中叶的冷兵器

参考书目: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3.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4.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Page 1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89

3020239 世界文明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本课程首先选择最新出版的、最简短的美国大学世界历史教材《简明全球史》;而且选取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主题作为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二:第一,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主要线索和事件;第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包括英语听说读写和历史专业英语。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主要线索和重大事件;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和历史专业英语水平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学院高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周次 章 节 题 目 内 容 上课日期

备注(课堂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题目)

1 Chapter 1Chapter 2

First Peoples: Populating the Planet, to 10000 BCEFirst Farmers: The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10000bce—3000bce

lecture

2 Chapter 3

First Civilizations: Cities, states, and unequal societies 3500 bce—500 bce lecture

3 Chapter 4Eurasian Empires 500BCE—500CE lecture

4 Chapter 5Eurasian Cultural Traditions 500BCE –500CE lecture

5 Chapter 8Commerce and Culture 500—1500 lecture

6 Chapter 9China and the world: East Asian Connections 500—1300 lecture

Page 1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0

7 Chapter10Chapter 11

The Worlds of European Christendom: Connected and Divided 500—1300The Worlds of Islam: Afro-Eurasian Connections 600—1500

lecture

8 Chaper 12Chapter 13

The Mongol Moment 1200—1500The worl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lecture

9 Chapter 14Empires and Encounters 1450—1750 lecture

10 Chapter 15 Global Commerce 1450—1750 lecture

11 Chapter 16 Religion and Science lecture

12 Chapter 17Atlantic Revolutions and their Echoes 1750—1914 lecture

13 Chapter 18Revol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1750—1914 lecture

14 Chapter 19

Internal Troubles, External Threats: China, Ottoman Empire, and Japan, 1800—1914

lecture

15 Chapter 21The Collapse and Recovery of Europe 1914—1970s lecture

16 Chapter 24Accerating Global Interaction: Since 1945 lecture

学生成绩考核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备注

课堂讨论 1 20%课堂提问小测验期中考试 1 20%期末考试 1 50%

Page 1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1

出勤 16 10%总评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的先修课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上教学策略:由于课时紧张,所以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以课堂提问和小论文写作的方式掌握和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学习方法建议:学生应该及时预习教材,发现问题,与同学交流和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勤、2篇读书报告、期末英语材料翻译组成:考勤:10%2篇读书报告:40%期末英语材料翻译:50%七、参考资料教材:Ways of the World----A Brief Global History with Source世 界 历 史 大事年表: HISTORY TIMELINE : WORLD HISTORY TIMELINE FROM ANCIENT HISTORY TO 21ST CENTURY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set for the senior students of the Honors School. Instructor chooses the shortest and up to date American college world history textbook ‘Ways of the World----A Brief Global History with Source’ as the textbook, and selects major events and themes as the teaching contents, because the teaching time is limited and the content is numerous. There are two objectives in this course: firstly, it helps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history process and important events; secondly, it helps students to improve English level, including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specially their specialized English of history.

Page 1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2

3020251 美国史专题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适用于本科高年级的美国通史课,课程将按照时间顺序勾画从 16 世纪晚期到21 世纪初美国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并特别注重对以下五个主题的探讨:(1)美国政治的发展,包括美利坚国家的形成、联邦和州关系的演变、政党政治以及民主制度的演进;(2)不同种族、族裔、阶级和性别的美国人的经历和多元公民身份的形成;(3)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4)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5)全球和跨国视角下的美国与世界的互动,特别是跨国力量和世界环境对美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1)知道和了解美国历史基本历史、人物和事件; (2)体会美国历史发展趋势,重大事件与演进脉络; (3)指导和体会美国历史的重要特点和重大学术研究意义上的问题。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燕都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殖民地时代的美国(1607—1763)2 学时第三章 独立战争(1763—1783)2 学时第四章 建国与制宪(1781—1789)2 学时第五章 奴隶制、地区冲突与内战(1840s—1865)2 学时第六章 南方重建(1865—1877)2 学时第七章 工业化、镀金时代与进步主义运动(1870s—1910s)2 学时第八章 美国作为世界强权的崛起(1890s—1920)2 学时第九章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20s—1930s)2 学时第十章 二战与“美国世纪”的到来(1930s—1945)2 学时第十一章 冷战中的美国(1945—1961)2 学时第十二章 战后民权运动(1954—1968)2 学时第十三章 1960年代的社会反叛运动(1960s—1970s)2 学时第十四章 保守主义的复兴(1970s—1980s)2 学时第十五章 当代美国:从老布什到特朗普(1991至今)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读书方法指导和示范、课外延伸讲座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和参考书展开延伸阅读,与相关课程(如《美国现代化历程、》英语《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文献选读》)互相参照借鉴。六、考核方式:读书报告七、参考资料1、基本通史教材:--埃里克 ·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上、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加里·纳什等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上、下),刘德斌等译,北大出版社 2008年。--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6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单卷本:☆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张友伦:《美国独立与初步繁荣》,人民出版社 1993年。

Page 1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3

丁则民:《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余志森:《崛起和扩张的年代》,人民出版社 2001年 9月版。 刘绪贻主编:《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人民出版社 1989年。)

2、主要通史教材和参考书:☆--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 2002年。☆--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册,王琛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从殖民到民主的历程》(1—3册),时殷弘、谢延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3、其他参考书:① 通史:--资中筠:《美国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资中筠:《20 世纪——美国世纪?》,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上),三联出版社,2001年。(新版为:资中筠:《20 世纪的美国》,三联出版社,2007年)--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翻译组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 3月。② 政治史--资中筠:《资中筠集》,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2年。--李道揆;《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詹姆斯·麦格雷戈等:《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路易斯·哈茨:《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 1991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2年。--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赫伯特·斯托林:《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瞿菊农译,1982年--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商务印书馆2010③ 外交史--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海南出版社 2008年。--韩徳:《美利坚独步天下:美国是如何获得和动用它的世界优势的》,牛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约翰·加迪斯:《冷战》,翟强、张静译,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年。--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

Page 1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4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乔治·凯南:《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沃尔特·米德:《美国外交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 2003年。--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 1992年。--(美)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 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 2003年。--William Williams,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9.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外政策:以 20 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⑤ 社会经济史☆-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孙宏哲、张聚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商务印书馆 1984年。--约翰·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8年。--南开大学历史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6年。--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 1985年。--W·桑巴特:《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3年。--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罗伯特·威布:《自治:美国民主的文化史》,商务印书馆 2006年。-- (美)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 2005。--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年。--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郑一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艾明如:《幸运之家: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百年传奇》,高岳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维多利亚·格拉齐亚:《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 20 世纪欧洲的扩展》,何维保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信出版社,2008年。--杜波依斯:《黑人的灵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Mary Beth Norton,et al, A People and A Nation: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三联书店 1995年。4、资料集:--钱满素:《美国文明读本:缔造美利坚的 40篇经典文献》,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教师公邮所发材料5、地图:--马丁·吉尔伯特:《美国历史地图》,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张津瑞、林广著:《地图上的美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

Page 1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5

※3020256 世界近代人物研究 教学大纲一、讲授提纲导 言: 研究历史人物的意义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 课程的内容和讲授范围二、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三、 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第一讲: 伊丽莎白一世与近代英国的崛起一、 从伦敦塔囚徒到英格兰女王二、 伊丽莎白的海上政策三、 伊丽莎白与海盗活动四、 伊丽莎白与英西战争

第二讲: 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 克伦威尔步入政坛 二、 克伦威尔的内外政策

三、 克伦威尔的评价四、 克伦威尔评价的几点思考

第三讲: 华盛顿、杰佛逊、汉密尔顿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一、 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二、 华盛顿、杰佛逊、汉密尔顿与美国宪法三、 华盛顿的两任引退四、 杰佛逊、汉密尔顿与美国建国道路

第四讲: 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一、 拿破仑军事思想与拿破仑战争 二、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 三、 拿破仑法典 四、 拿破仑评价第五讲: 彼得一世与俄罗斯帝国 一、 彼得一世改革 二、 彼得一世对外政策 三、 彼得一世评价第六讲: 俾斯麦与德国统一 一、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二、 俾斯麦的欧洲同盟体系三、 俾斯麦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四、 俾斯麦评价二、参考书目保 利:《伊丽莎白女王》(上、下),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宋 华:《克伦威尔传》,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余志森;《华盛顿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希纳尔:《杰佛逊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Page 1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6

艾得尼:《杰佛逊》(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司美丽:《汉密尔顿传》,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年。桑德堡:《林肯传》,三联书店,1978年。刘文涛:《伟大的解放者林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陈崇武:《罗伯斯比尔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78年塔尔列:《拿破仑传》,商务印书馆,1976年。卡斯特罗:《塔列朗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布里昂:《拿破仑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艾密尔·鲁特维克:《拿破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巴甫连科等:《彼得一世的改革》,商务印书馆,1997年。帕甫连科:《彼得大帝传》,三联书店,1982年。特鲁瓦亚:《彼得大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艾密尔·鲁特维克:《俾斯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帕麦尔:《俾斯麦传》,商务印书馆,1982年。皮库里:《俾斯麦和他的对手》,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约夫楚克、库尔巴托娃:《普列汉诺夫传》,三联书店,1980年。三、思考题1 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说明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思考。3 如何理解和评价伊丽莎白的对外政策。4 你怎样认识“伊丽莎白时代”?5 简析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地位与作用。6 简评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7 试论华盛顿的政治军事作为。8 简析杰佛逊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9 试评汉密尔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贡献。10 如何认识和评价拿破仑战争的性质?11 说明拿破仑法典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原则。12 分析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13 简论彼得一世的改革的性质和特点。14 简评彼得一世改革的意义和影响。15 试论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16 简评俾斯麦时期的内外政策。17 分析日本倒幕派从“尊王攘夷”转变到“倒幕开国”的原因。18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9 试论《大日本帝国宪法》。20

Page 1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7

3020264 夏商周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夏商周考古,时间范围起自公元前 21 世纪迄至公元前 5 世纪。本课程主要讲述有关夏、商、西周、春秋的考古发现,内容包括夏商周年代学、 夏商周时期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夏商周物质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以夏商周为历史时空框架,讲述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掌握夏商周考古学的最新进展及学术动态,并以形象的考古资料,阐释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于夏商周历史文物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视觉形象资料,尽量避免空泛的概念、理论叙述。结合课后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在写作的程中,指导学生搜集检索资料。三、授课对象:考古学、历史学方向本科生。四、内容与学时: 第一讲 绪论 学时 2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1.夏商周考古的基本概念 2.夏商周考古研究的时空范畴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1.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2.纵向分期与横向类型相结合 三、夏商周考古年代学研究及分期 1.夏商周年代学研究概况 2.夏商周考古学分期研究 四、夏商周考古学简史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夏商周考古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由中国考古学的产生谈夏商周考古学的重要意义。第二讲 夏文化的提出与发现 学时 2 一、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与历史传说 二、“夏文化”的提出及其定义 1.“古史辨运动”与夏代有无问题的争论 2.考古学上“夏文化”问题的提出与探索 三、夏文化探索的方法问题 1.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2.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察 四、相关考古发现及学术界主要观点 1.与夏文化相关的考古发现 2.学术界对夏文化的不同认定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夏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2.我们探索“夏文化”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Page 1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8

第三讲 夏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学时 2 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历程 二、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及内涵 1.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 2.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内涵 三、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及特征 1.分期研究的历程 2.各期主要文化特征 四、关于夏商分界问题的研究 1.“夏商分界”问题提出的背景 2.关于“夏商分界”不同的学术观点 五、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及其文化内涵。 2.评述学术界关于“夏商分界”问题的研究概况。第四讲 商的文献记载与传说 学时 2 一、商族起源与“先商文化” 1.史学界对于商族起源的各种说法 2.考古学上“先商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二、文献记载中的商人迁徙 1.文献中的“商人屡迁,前八后五” 2.关于商都屡迁原因的解说 三、商王世系及殷商年代学研究 1.《史记》及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朝世系 2.关于商王朝的绝对年代问题的研究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学术界关于商族起源问题的说法。2.谈谈“前八后五”的具体内容及商人迁都的原因。第五讲 早商文化的考古发现 学时 2 一、“早商文化”的提出及定义 1.商文化的“两期说”与“三期说” 2.考古学上“早商文化”的提出及确立 二、早商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1.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2.早商文化的类型划分 三、早商文化的分期及其特征 1.早商文化分期研究概况 2.早商文化的分期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早商文化”的提出过程及其定义。 2.谈谈早商文化的分期研究情况及各期特征。第六讲 早商亳都的考古学研究 学时 2 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 1.郑州商城的发现及其文化内涵 2.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文化内涵

Page 2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199

二、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性质的争论 1.“隞都”与“亳都”之争 2.“西亳”、“桐宫”与“军事重镇”三、文献记载中的诸种“亳都说” 1.诸种亳都说的来源及其可信性 2.“郑亳说”与“西亳说”的理论依据 3.郑亳与西亳的考古学研究 四、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与夏商王朝的更替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对“郑亳说”与“西亳说”的认识。 2.试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对于研究夏商分界问题的意义。第七讲 中商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学时 2 一、“中商文化”提出及定义 二、中商文化的分布及其类型 1.中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2.中商文化的类型划分及特征 三、中商文化与隞、相、邢三都的关系 1.郑州小双桥遗址与“仲丁迁隞” 2.邢台中商遗存与“祖乙迁邢” 3.洹北商城遗址与“河亶甲居相” 四、复习思考题: 1.“中商文化”的概念及其提出的意义。 2.中商文化的整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第八讲 晚商文化发现与研究 学时 2 一、“晚商文化”的提出及定义 1.“晚商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2.“晚商文化”的定义及时空范畴 二、“晚商文化”的分布及类型 1.晚商文化的分布状况 2.晚商文化的类型划分 三、“晚商文化”的分期及内涵 1.晚商文化的分期历程 2.晚商文化分期及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晚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类型。 2.对比晚商文化各家分期的异同。第九讲 晚商都邑遗址的考古发现 学时 2 一、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 1.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的发现 2.小屯殷墟与洹北商城的关系 二、殷墟的布局及文化内涵 1.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2.殷墟的主要文化遗存 三、殷墟文化分期问题

Page 2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0

1.殷墟陶器分期 2.殷墟青铜器分期 3.殷墟甲骨文分期 四、复习思考题: 1.谈谈殷墟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2.比较殷墟陶器、青铜器及甲骨分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十讲 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 学时 2 一、黄淮下游地区 1.岳石文化 2.斗鸡台文化 3.珍珠门文化 二、长江下游地区 1.马桥文化 2.湖熟文化 三、四川盆地及峡江地区 1.三星堆文化 2.朝天嘴类型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岳石文化的分期及类型。 2.试论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关系。第十一讲 夏商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 学时 2 一、甘青地区 1.卡约文化 2.四坝文化 二、晋陕高原地区 1.白燕文化 2.朱开沟文化 三、燕山南北地区 1.夏家店下层文化 2.魏营子文化 四、辽中及辽东半岛 1.庙后山文化 2.双砣子文化 五、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及内涵。 2.试述北方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共性及差异。第十二讲 周的文献记载与传说 学时 2 一、周族起源与“先周文化” 1.史学界对于周族起源地的推测 2.“先周文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武王克商与西周分封 1.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2.西周分封与周人的政权结构 三、西周世系与西周年代学研究

Page 2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1

1.文献所见西周世系 2.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考古界与史学界对于周族起源研究的概况。2.试述西周分封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第十三讲 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学时 2 一、西周考古与研究简史二、西周的主要考古发现及其内涵 1.周原及沣镐的考古发现 2.洛邑成周的考古发现 三、西周考古学的年代分期问题 1.西周青铜器分期研究 2.沣镐地区遗址墓葬陶器分期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周原地区先周及西周遗存的考古发现。 2.比较西周青铜器分期与陶器分期二者之间的关系。第十四讲 西周的文化与制度 学时 2 一、西周宫室制度研究 1.宫殿宗庙建筑的考古发现 2.宫室制度研究概况二、西周墓葬制度研究 1.西周墓地发现评述 2.西周墓葬等级制度 三、西周文化艺术发展概况 1.西周金文、甲骨文与盟书 2.西周礼乐制度的考古学观察 四、西周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概况 1.农业生产2.采矿与冶铸 3.其他手工业 五、复习思考题: 1.简述西周墓葬的用鼎制度。 2.比较西周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的异同。第十五讲 春秋列国文化发现与研究 学时 2 一、西周分封与春秋列国始封地考察 1.西周分封的文献记载与传说 2.西周诸侯国的始封地的考察 二、春秋时期都城的考古发现 1.东周王城的考古发现 2.列国都城的考古发现 三、复习思考题: 1.简述春秋列国都城城市布局的异同。第十六讲 春秋文化与制度 学时 2一、春秋列国青铜器分期与陶器分期

Page 2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2

1.东周青铜器分期及国别研究 2.东周列国陶器分期 二、东周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概况 1.铁农具的使用与农业生产的进展 2.冶铁术的发明及其意义 三、东周墓葬制度研究 1.东周墓葬分期及等级 2.东周墓葬制度与社会等级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春秋列国青铜器分期与陶器分期研究成果。 2.从墓葬制度看春秋时期的礼制第十七讲 两周时期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 学时 2 一、北方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二、两周时期的巴蜀文化 三、两周时期的吴越文化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论吴越文化的内涵及其来源。 2.评述两周时期中原与周边文化之间的关系。期末考查:2 课时五、选课要求及教法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2.方法建议: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②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课堂讨论。 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若干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 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搜集检索相关参考资料的书目。六、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笔记、检索资料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成绩,确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 1979年。张之恒:《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陈 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 2001年。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年。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郑杰祥:《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 1957年。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 2004年。

Page 2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3

3020273 中国古钱币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中国古钱币”课程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A.中国古代钱币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B.中国古代钱币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物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古代钱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求真求

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 2、课程主要内容主要讲述先秦至共和国今天近四千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历朝发行的铸币概况,并与之

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了解中国古代钱币在中国文物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 3、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4、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考古现场工地等),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二、课程内容简介

第一讲 绪论讲述教学目标、特点及基本内容第二讲 先秦钱币讲述先秦钱币概况第三讲 秦汉钱币讲述秦汉钱币概况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钱币讲述魏晋南北朝钱币概况第五讲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讲述隋唐五代十国钱币概况第六讲 宋辽金夏钱币讲述宋辽金夏钱币概况第七讲 元明清钱币讲述元明清钱币概况第八讲 中国古代纸币

Page 2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4

讲述中国古代纸币概况第九讲 民国货币讲述民国时期货币概况第十讲 共和国货币讲述共和国货币基本概况第十一讲 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讲述历代农民起义军铸币概况第十二讲 周边国铸币

讲述周边国铸“中国式”钱币概况第十三讲 民俗钱讲述历代民俗铸币概况第十四讲 中国古钱与中国文化(上)讲述中国古钱币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十五讲 中国古钱与中国文化(下)讲述中国古钱币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十六讲 中国古钱鉴别基本知识讲述中国古钱币鉴别基本知识三、课程主要参考文献1、入门读物李佐贤编著 《古泉汇》,清同治三年印。丁福保主编 《古钱大辞典》(上、下册),1986年版唐石父主编 《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李如森 《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周卫荣 《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戴建兵 《中国近代纸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张新知主编 《人民币纸币集藏指南》,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萧清 《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魏建猷 《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出版社 1986年版。张家骧主编 《中国货币思想史》(上、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黄锡全 《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1年版。2、相关刊物《中国钱币》,中国钱币博物馆主办《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

Page 2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5

《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原文物》,河南省博物院主办《南方文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主办

Page 2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6

3020278 古文字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以通论和材料选读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古文字资料的独特学术价值。教学目标:

希望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学生辨认常见古文字字形和阅读常见古文字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古文字资料的独特学术价值。授课对象和学时:

本科生(选修),54 学时,每周 3 学时课程纲目:

一、古文字学简介(3 学时)二、古文字研究简史(3 学时)三、汉字的起源(3 学时)四、汉字的演变(6 学时)五、《说文解字》与小篆(6 学时)六、甲骨文选读(9 学时)七、金文选读(9 学时)八、春秋文字选读(3 学时)九、战国文字选读(6 学时)十、简帛选读(6 学时)

考核方式:期末提交论文或读书报告参考书目:

1朱顺龙:《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 1985年。3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1989年。4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 1979年。5陈炜湛等《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6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 1965年。8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 1985年。9汤馀惠等《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10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年。1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1963年。

Page 2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7

3020279 考古文物摄影绘图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考古文物考古摄影绘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要教学目标文物考古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室内文物与田野考古绘图技巧与方法,室内文物及田野考古摄影技巧与方法。基本授课安排包括两部分:一、基础理论授课,主要讲解绘图与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教学实践指导,主要为课堂实习和田野考古实习。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室内文物及田野考古绘图与摄影技术,前半学期以课堂授课和基础理论讲述为主,并适当安排课堂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半学期着重于结合田野考古实习,促进学生掌握绘制器物图及遗迹图的方法,以及室内文物摄影和田野考古摄影的主要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视觉形象资料,增加实际动手的机会,避免空泛的理论叙述和讲解。结合课下实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促进学生掌握绘图与摄影技术,并提高对于专业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投影原理与考古绘图 学时 2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中心投影 2.平等投影 二、正投影与斜投影 1.正投影 2.斜投影 三、考古绘图中的投影原理应用 1.考古绘图类别 2.不同投影原理的应用第二讲 绘图基本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一、绘图工具介绍 1.主要绘图工具 2.主要绘图仪器 二、绘图方法与技巧 1.绘图主要程序 2.投影制图的要求 三、绘图的几种主要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3.远距离灯光投影法 4.光学仪器投影法第三讲 室内文物绘图——陶瓷器 学时 2 一、陶瓷器绘制的要求 二、陶瓷器绘制方法

Page 2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8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 第四讲 室内文物绘图——青铜器 学时 2 一、青铜器绘制的要求 二、青铜器绘制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第五讲 室内文物绘图——小件器物 学时 2 一、小件器物绘制的要求 二、小件器物绘制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 第六讲 田野考古绘图——遗址平面图 学时 2 一、遗址平面图的种类与绘制要求 二、遗址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1.遗址位置图 2.遗址地形图 3.遗址总平面图 第七讲 田野考古绘图——遗迹平剖面图 学时 2 一、遗迹图种类与绘制要求 二、遗迹平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1.导线垂距法 2.距离交会法 三、遗迹图举例 第八讲 摄影原理与相机构造 学时 2 一、相机的投影原理 1.中心投影 2.透镜的结构 二、相机的类别 1.胶片相机 2.数码相机 三、相机的构造 1.机身主要结构 2.镜头主要结构第九讲 室内文物摄影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Page 2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09

一、室内文物摄影的基本要求 二、室内文物摄影基本方法 1.光线运用方法 2.视角、取景与色彩 三、照片的后期处理 1.胶片暗室处理技术 2.数码照片电脑处理技术 第十讲 田野考古摄影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一、田野考古摄影的基本要求 二、田野考古摄影基本方法 1.光线运用 2.视角、取景与色彩 第十一讲至第十六讲,结合田野考古实习,实地参加绘图与摄影实践 学时 12五、选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2.方法建议: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概念、理论和知识点。 ② 教师指导学生课堂参与绘图与摄影实践。 ③ 教师指导学生在考古实习中学会运用课堂知识。 ④ 要求学生对实践活动写出心得和体会。六、考核方式: 主要依据学生参加绘图和摄影的实践情况,并且参照学生课堂表现及考勤情况,综合评定期末成绩。七、参考资料: 马鸿藻:《考古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刘智海:《基础摄影》,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 1982年。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 2002年。 瞿彩康:《常备摄影数据手册》,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6年。 永昌:《彩色摄影入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年。

Page 2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0

3020288 史学方法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选修课程《史学方法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授、引导和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理论知识、基本手段与学术规范,使其尽早进入科研领域从事专业写作活动。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对“历史”含义与任务的解释,史学作品的分类与体例,引书和注释的方法,史料的分类与性质、作用及其特点,考据学的任务、方法和工作步骤,历史研究的归纳、演绎、分析方法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史学论文的类型、选题、准备工作和写作过程。二、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引导和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理论知识、基本手段与学术规范,使其尽早进入科研领域从事专业写作活动。三、授课对象 二、三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 绪论 学时:21.史学方法就是把材料变成智识的工具与途径2.读史与阅世3.最好的方法是向典范学习4.史学方法与时俱进

第二章 大学时代通识的培养 学时:21.关心时代思想状况2.重视阅读史家传记和通史3.培养学科意识4.怎样做读书札记

第三章 提出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学时:41.”问题”先行还是”资料”先行?2.重视前人研究成果3.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第四章 史料的搜集与运用 学时:41.学会使用工具书2.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3.史料的基本分类与特点4.史学的发展与史料的不断扩充

第五章 史料的考据 学时:41.正误与辨伪2.考据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考史与释史 学时:41.考史与释史一体相成2.“充实而有光辉”3.”以小见大”与”聚小为大”

第七章 历史学与理论 学时:41.社会史的兴起与历史学的开放2.运用社会理论的四种基本方法

Page 2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1

3.新文化史第八章 论文的写作规范 学时:4

1. 学术规范2.选题与结构3. 引证,注解与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专门史优秀论文选读(上) 学时:41.政治史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田余庆《论轮台诏》

2.思想史蒙文通《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第十章 专门史优秀论文选读(下) 学时:43.社会史与文化史

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E•P•汤普森《时间.工作纪律和工业资本主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写作一篇小论文,题目由授课老师布置或自选。七、参考资料

1.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2.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3.孟庆顺、彭卫:《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4.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5.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6.乔 默等编:《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中国青年,1985年。7.赵光贤:《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青年,1988年。8.梁启超:《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岳麓书社,1985年。

9.宁可、汪征鲁:《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

Page 2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2

3020290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

本课程共 10 章,精心挑选 10个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剖析其优劣,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历史教学案例,掌握评课的技巧与规范,促进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历史教学案例,掌握评课的技巧与规范,促进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三、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 4年级学生(选修科目)四、内容、学时

精心挑选 10个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剖析其优劣,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共 32 学时。

第一章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几种技巧。第二章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第三章 《新航路开辟》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史料教学的基本要求。第四章 《洋务运动》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以人带事的基本技巧。第五章 《斯大林模式》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学术研究与历史教学的联系与区别。第六章 《十月革命》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第七章 《革命与建国》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理解公民教育的基本诉求。第八章 《1787年美国宪法》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技巧。第九章 《罗斯福新政》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情境教学的技术。

Page 2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3

第十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案例分析 学时 3教学目标:掌握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方法建议:课堂观摩和讨论;师生共同研究六、考核方式交一份论文。与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合成总成绩。

Page 2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4

3020295 中学历史教师技能讲座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讲座是学生实习前的准备性课程,主要由所在实习学校的一线教师传授教师教学技能,旨在对接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讲座采用主题化内容,并结合不同类型实习学校、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特点,具体阐释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接触教学现场,了解和认识操作性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与一线教师对话,知道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做的准备。二、教学目标

1.本讲座是学生实习前的准备性课程,主要由所在实习学校的一线教师传授教师教学技能,旨在对接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

2.本讲座采用主题化内容,并结合不同类型实习学校、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特点,具体阐释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接触教学现场,了解和认识操作性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直接与一线教师对话,知道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做的准备。三、授课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由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开设历史教学技能的专题讲座,包括评课或研讨活动。共 16 学时。

专题讲座的内容范围:1.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从教学技能的视角2.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若干技能(初中)3.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的若干技能(高中)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问题——以教学案例为中心5.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个案分析6.初中历史教材分析7.高中历史教材分析8.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

(具体讲座题目及主讲人视每学期的具体情况而定)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要求与见习教学大纲同。 方法建议:在参加讲座前,查找并学习与讲座主题相关的资料;讲座过程中,认真记录,积极与主讲人互动;讲座后认真反思,形成学习报告。六、考核方式

提交一份的学习报告;在讨论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并向全班汇报。3020296 师范教育学术实践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通过《学术实践》课程,学生将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学术论文。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与主要课题;2.掌握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Page 2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5

3.了解并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三、授课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 4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学生通过先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了解和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与主要课题;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掌握进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独立完成学术论文。

学生按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保证论文工作时数。学术论文写作建议1、掌握文献综述、篇题句和段落主题句的写法;掌握正文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介

绍摘要的写法及其与导言之间的联系,了解写好引言和结论的重要性。2、掌握论文主题部分各成分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与导言、结论之间的关系,段落的结

构和上下连接手段,掌握论文写作修改和定稿的技巧。3、掌握开题报告的结构和意义,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4、掌握论文引用、标注的格式,学会引用他人观点的方法。5、掌握专题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和风格,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论文写作思路和方法。6、欣赏往届优秀毕业论文,点评每篇论文优点与不足。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参加学术实践前,须修完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 方法建议: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教育主要课题及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兴趣与特长合理选题;做好文献综述与数据收集工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根据论文写作情况适时调整论文结构,注意学术规范;论文完成后,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认真修改。六、考核方式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的完成情况与质量给出教学成绩。

Page 2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6

3020296 文化遗产专业学术实践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的实践必修环节。学生通过参加与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或传习实践、研究或创新实践等形式,取得一定的认证成果,以熟悉文化遗产领域的学界动态与社会机构、保护力量,并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意义。二、教学目标希望通过第二课堂实践,使学生深化对文化遗产课堂知识的理解,提倡知行合一的学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体悟,强化学术训练的实践应用能力。三、授课对象本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本实践必修环节安排在文化遗产专业大三春季学期完成。学生可通过传习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持本科生科研项目、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发表专业学术文章、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创新学分、旁听一门研究生课程并获得教师认可、参加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获得课程学分。由学生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并撰写一份学术实践报告,交专业负责人确认成绩。相关材料报学院本科生教学办公室备案。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先修课:本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必修课程。2、方法建议:可以 2-3 人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项学术实践,相互协作,相互交流,重在实操,重在应用。六、考核方式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学术实践报告以及相关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计。并计入相应的学分。

Page 2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7

3020297 历史学专业英语阅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界与西方学界的接轨和交流,通过直接阅读英文文献和专著来了解

西方学界,已成为非世界历史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必须掌握的技能有鉴于此,本课程试图以中国通史为经、以西方汉学研究为纬,向学生介绍有关西方汉学界的重要学派、思想、人物和论著。该课程采取课下阅读、翻译和课上分析、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期望学生在当下学术全球化的机制下,增强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历史学院各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如下:(1)突出中西互动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海外汉学发展的基本线

索、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了解海外汉学的基本理论。

(2)重视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了解海外汉学的基本学术动态;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着重训练学生自学专业知识、查阅和使用英文文献、初步了解英文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西方基本的学术规范。

(3)贯彻素质教育观念。通过对几代汉学家的分析,培养和启发学生认真客观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而不盲从的意识、勇于突破和创新的品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进学生的人格修养,尤其是要增进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感。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中国史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绪论:海外汉学家谱系及其代表人物和重要观点,学时:2第二章 费正清及其冲击-回应理论 2第三章 费正清及其冲击-回应理论 2第四章 费正清及其冲击-回应理论 2第五章 费正清及其冲击-回应理论 2第六章 费正清及其冲击-回应理论 2第七章 柯文及其中国中心论 2第八章 柯文及其中国中心论 2第九章 柯文及其中国中心论 2第十章 柯文及其中国中心论 2第十一章 柯文及其中国中心论 2第十二章 杜赞奇及其复线历史理论 2第十三章 杜赞奇及其复线历史理论 2第十四章 杜赞奇及其复线历史理论 2第十五章 杜赞奇及其复线历史理论 2第十六章 杜赞奇及其复线历史理论 2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给同学讲授海外汉学基本脉络、关键人物及其代表作。讲授过程中侧重讲解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2、自第二次课开始,采取学生上课逐段翻译和总结的方式,认真阅读海外汉学家的经典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在翻译的同时,教师会介绍英文论文的写作方法、史料分析

Page 2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8

和观点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比海外汉学和国内中国史研究的异同。3、教学中所有需要阅读的材料都会提前上传至该课程的公共邮箱。4、教学中应积极辅以现代化教学、课堂讨论等手段或方式。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考核方式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翻译及平时作业决定。平时成绩应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30%。

2、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

Frederic E. Wakeman Jr. Telling Chinese History: A Selection of Essay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John King Fairbank: China: A New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Jonathan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W.W.Norton&Company, 1999; Paul A.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age 2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19

3020298 网络专业课(文化遗产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介绍: 网络专业课程-文化遗产学概论是面向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专业课,本课程以网络教学的方式,介绍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国际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主要议题,使考古专业学生掌握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在掌握国际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了解文化遗产的各个类型的特点及其价值,了解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体系形成初步认识。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共 32 学时,每周 2 学时。

1. 概述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2. 国际保护历程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3. 中国保护历程(一) ( 2 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产生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4. 中国保护历程(二)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5. 文化遗产分类 ( 2 学时)教学要求:以《世界遗产公约》和《文物保护法》为基础,分析文化遗产目前分类的问题,并探讨分类的意义。

6. 基于价值的保护——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一)(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价值分析的意义及其技术方法。

7. 基于价值的保护——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二)(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及其意义。

8. 保护原则 ( 2 学时)教学要求: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几项主要原则的内涵及对保护工作的指导意义。

9. 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实施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

10.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与行规 ( 2 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公约宪章及其主要内容,以及中

Page 2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0

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及其主要内容,整理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

11. 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与机制 ( 2 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系统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并参照国际其他主要国家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12. 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的重要意义及其原则、方法。

13. 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保护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文化景观类型及其特征和价值,认识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在保护和管理上的难度和特点。

14. 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大遗址的特征和价值及其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问题。

15. 文化遗产实地考察 ( 2 学时)教学要求:选择北京市内或京郊一处文化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具体时间根据实际安排)

16. 总结 (2 学时)教学要求:总结本次课程的全部内容,梳理各个类型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促进学生对文化遗产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本课程没有先修课程的要求。2. 本课程为网络平台课程,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3.组织北京市内或京郊一处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六、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平时考核形式主要为期中作业,任选文

化遗产相关的问题撰写一篇不少于 1500 字的论文。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采用开

卷、笔试。七、参考资料主要参考书:1. 【芬兰】尤嘎·尤基莱托著, 郭旃译, 建筑保护史. 2011: 北京: 中华书局.2. 国家文物局编, 中国文物事业 60年. 2009, 北京: 文物出版社.3.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 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1935-2005. 2005, 北京: 文物出版社.4. 仇保兴, 风雨如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年. 2014,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国家文物局等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6. 国家文物局编,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法规文件汇编 1949-2009(上、下). 2009, 北京:

文物出版社.7.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著, 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上、下编). 2016, 北京: 文物

出版社.8.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200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丁援, 文化线路:有形与无形之间. 2011,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Page 2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1

10.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2009, 北京: 科学出版社.11. 吕舟编著, 文化遗产保护 100. 2011,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网站:1. 世界遗产中心网站:http://whc.unesco.org/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网站:http://www.icomos.org/en/ 3.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CHINA 网站:http://www.icomoschina.org.cn/

index.php 4.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网站:http://www.iccrom.org/ 5. 国家文物局 http://www.sach.gov.cn/ 八、重要思考题1. 论述古迹保护“法国派”、“英国派”和“意大利派”的特点。2. 论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阶段。3. 试述文化遗产的分类。4. 论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涵。5. 试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6. 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7. 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8. 概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9. 论述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Page 2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2

3020298 网络专业课(世界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耶鲁开放课程、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以唯物辩证主义史学观为指导理解全球范围内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能够学会分析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原始资料、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发展一般趋势。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理事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三、授课对象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由于网络专业课的特殊性,学习内容和学时由学生自主安排)1、国家精品课程:世界近现代史主讲人:徐蓝电子资源内容:一共 18 章,从近代早期的世界讲到,冷战后的世界。每章有电子教案(文本),混合媒体的电子课件(图片);另有教学大纲、试卷习题、教学视频和参考文献目录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b-19cc4aab-0119-cc4aac7e-00832、超星学术视频:古典世界的民主与共和制度主讲人:晏绍祥电子资源内容:三组视频共 20集(仅罗马的第一集有字幕)(1)雅典人与他们的民主政治七集(2)斯巴达与斯巴达社会六集(3)罗马共和政制七集http://ssvideo.chaoxing.com/playvideo.asp?id=7001&d=20666055dc74e3984d4be582991ae20a3、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中世纪早期史主讲人:Paul Freedman电子资源内容:视频 22集,从“罗马的第一次危机”讲到“加洛林王朝的危机”,中间有三集内容讲阿拉伯和伊斯兰。网易公开课的资源 16集有中英文字幕,17-22集暂只有英文字幕http://open.163.com/special/opencourse/earlymiddleages.html新浪公开课有全部视频及中英文字幕,但是排序比较混乱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1050耶鲁开放课程网上可以下载相应的教案,非常详尽,包括讲义、阅读书目等http://oyc.yale.edu/history/hist-210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Page 2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3

先修课要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教学方法建议:1、以学生自学为主,集中讨论和答疑等活动为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贯彻“两基一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针。尽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接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六、考核方式期中考察:写一份 2000 字以上的学习报告,主要写学习内容、过程、体会期末考察:写一份 3000以上的学术论文,选题不限,内容密切结合所学课程,七、参考资料http://ssvideo.chaoxing.com/playvideo.asp?id=7001&d=20666055dc74e3984d4be582991ae20ahttp://open.163.com/special/opencourse/earlymiddleages.html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1050http://oyc.yale.edu/history/hist-210

Page 2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4

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中国史基地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历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面向本科二年级中国史基地班的学生,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史学基本功。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进入更广阔的平台,体验知名大学优秀学者的代表性课。本年度的课程为北京大学阎步克、邓小南两位教授合开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这门课从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贯穿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问题。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二、教学目标

使选课同学开阔眼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问题有初步了解,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史学基本功。三、授课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二年级中国史基地班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 1 讲 阎步克 从爵本位到官本位(2 学时) 第 2 讲 阎步克 先秦诸子的政治学说(2 学时) 第 3 讲 阎步克 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2 学时) 第 4 讲 阎步克 儒生、文吏、士大夫(4 学时) 第 5 讲 阎步克 中古士族门阀(2 学时) 第 6 讲 阎步克 玄学与名士(2 学时) 第 7 讲 阎步克 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2 学时) 第 8 讲 邓小南 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4 学时) 第 9 讲 邓小南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的交流(2 学时) 第 10 讲 邓小南 新型士人的境界与情怀(2 学时) 第 11 讲 邓小南 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完善(2 学时) 第 12 讲 邓小南 学术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 学时) 第 13 讲 邓小南 从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2 学时)

第 14 讲 邓小南 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分合(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建议学生在线下多与主管教师交流。六、考核方式

期中作业(含课堂讨论)占 50%;期末口试加作业占 50%。七、参考资料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Page 2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5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Page 2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6

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文化遗产)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网络专业课程-文化遗产学概论是面向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专业课,本课程以网络教学的方式,介绍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国际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主要议题,使考古专业学生掌握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教学安排:(1)选修MOOC(慕课)课程。学生登录 Coursera 网络课程在线平台或手

机APP,免费注册美国耶鲁大学开设的慕课课程“Roman Architecture”(罗马建筑),按照慕课修习进度,自主安排网络学习。(2)平时通过微信群互动、发布相关通知。每两周安排一次辅导课(暂定周二上午第 3节,文科楼 203),进行线下辅导与作业讨论。最后安排一次总结讨论。

成绩评定:(1)平时作业 6 次:60%。每篇作业不少于 1000 字。通过手机 APP小风筝云作业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并查看成绩。(2)期末考试:40%。开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程大纲: Lecture 1: Introduction to Roman Architecture Lecture 2: It Takes a City: The Founding of Rome and the Beginnings of

Urbanism in Italy Lecture 3: Technology and Revolution in Roman Architecture Lecture 4: Civic Life Interrupted: Nightmare and Destiny on August 24,

A.D. 79 Lecture 5: Lifestyles of the Rich and Famous: Houses and Villas at

Pompeii Lecture 6: Habitats at Herculaneum and Early Roman Interior

Decoration Lecture 7: Gilding the Lily: Painting Palaces and Villas in the First

Century A.D. Lecture 8: Exploring Special Subjects on Pompeian Walls Lecture 9: From Brick to Marble: Augustus Assembles Rome Lecture 10: Accessing Afterlife: Tombs of Roman Aristocrats, Freedmen,

and Slaves Lecture 11: Notorious Nero and His Amazing Architectural Legacy Lecture 12: The Creation of an Icon: The Colosseum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Rome Lecture 13: The Prince and the Palace: Human Made Divine on the

Palatine Hill Lecture 14: The Mother of All Forums: Civic Architecture in Rome under

Trajan

Page 2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7

Lecture 15: Rome and a Villa: Hadrian’s Pantheon and Tivoli Retreat Lecture 16: The Roman Way of Life and Death at Ostia, the Port of

Rome Lecture 17: Bigger is Better: The Baths of Caracalla and Other Second-

and Third-Century Buildings in Rome Lecture 18: Hometown Boy: Honoring an Emperor’s Roots in Roman

North Africa Lecture 19: Baroque Extravaganzas: Rock Tombs, Fountains, and

Sanctuaries in Jordan, Lebanon, and Libya Lecture 20: Roman Wine in Greek Bottles: The Rebirth of Athens Lecture 21: Making Mini Romes on the Western Frontier Lecture 22: Rome Redux: The Tetrarchic Renaissance Lecture 23: Rome of Constantine and a New Rome

教材及拓展学习资料教材、参考书目提供便于查阅的 PDF扫描版本,部分为国外出版的 e-book。鼓励学

生根据兴趣对拓展慕课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打开“互联网 +教育”自主学习的新视野。教材Diana E. E. Kleiner, Roman Architecture: A Visu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e-book)

参考书目1.(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吴葱等译,世界建筑史丛书,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2.王其钧、郭宏峰:《图解西方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3.(法)Claude Moatti:《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郑克鲁译,发现之旅丛书,上

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4. Peter Chrisp, e.explore Ancient Rome ( 探 索 古 罗 马 ) , Penguin Group,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2006. (e-book)5. Christ Scarre, Historical Atlas of Ancient Rome(古罗马历史地图集), Penguin

Group, 1995.6.(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黄宜思、黄雨石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7年。7.(英)格雷格·沃尔夫主编:《剑桥插图罗马史》,郭小凌、晏绍祥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Page 2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8

3020298 网络专业课程(有效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共 4 章,包括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学习测量的评价,历史教学个案分析四部分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从历史理解、教学目标、学业评价、案例分析等四个角度,把握有效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教学目标

能从历史理解、教学目标、学业评价、案例分析等四个角度,把握有效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授课对象

历史师范专业本科 2年级学生(必修科目)四、内容、学时

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学习测量的评价,历史教学个案分析。

共 32 学时。第一章 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 学时 8

第 1节 历史、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第 2节 理解什么及如何可能第 3节 理解之于历史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时 8第 1节 课改理念——目标取向的航标第 2节 聚焦灵魂——目标统合的纽带第 3节 企划创意——目标愿景的格调第 4节 适切有度——目标达成的基础

第三章 学生学业测量的评价 学时 8第 1节 聚焦点——设计的原则与依据(80 分钟)第 2节 适切性——设计的选择与策略(75 分钟)第 3节 多元性——设计的途径与方式(27 分钟)

第四章 历史教学个案分析 学时 8第 1节 观摩叶德元老师《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第 2节 观摩郭富斌老师《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建立》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方法建议:网络学习,完成作业,课堂讨论。

六、考核方式交一份历史教学案例评析。与网络学习、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等合成总成绩。

Page 2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29

3020299 史学基础与规范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该课程是为历史学院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

为了让历史学院本科生在一年级主学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了解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一些历史学术前沿的研究问题,初步了解一些历史学习的资料及使用等情况,了解历史学院诸多有学术潜力的年轻教师的情况,为他们在大学二年级能够尽快进入历史学科的专业学习打些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转为历史学院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而设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获得

如下知识,提高如下能力。第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掌握大学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

不同,了解相关的学术知识和研究方法。第二,在拓展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们增强历史学习的研究兴趣,关注历史学科的

前沿研究热点。第三,开阔同学的学术视野,逐步了解历史学院教师的研究状况,引导他们把历史的

学习方法和自身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授课对象

史学理论与规范是为历史学院大学本科文科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仅限于历史学院中国史基地、世界史基地、考古、文化遗产和历史教师教育 5个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学习。

四、内容、学时该课程每 2 周一讲,共 8 讲,16 课时,1 学分第一讲 培养方案与课程选择第二讲 历史学系与历史研究第三讲 图书目录与文献检索第四讲 网络资源及其利用第五讲 本科生论文选题与写作第六讲 学术论文格式与规范第七讲 本科生科研项目与申报第八讲 大学毕业求职与深造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后看书,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六、考核方式

本课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主要依据学生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将两者综合考虑给分。七、参考书目:

(略)

Page 2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0

30203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双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该课程旨在向学生全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历程和重大事件为主线,重点分析战争的根源和战争责任问题;战争过程;战争遗产和战争启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通过学习,力求使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实,对战争原因和战争责任等重大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二、授课对象:本科生二三年级三、内容、学时 第一章:战争的根源 (第二、三周) 一、大事记:影片 二、主要观点分析: 三、阅读资料四、思考题:谁最应对二战爆发负责?希特勒、张伯伦还是斯大林?课堂讨论 1:战争原因的多元解释?(第四周 ) 第二章:战争的爆发:1939-1940 (第五、六周) 一、大事记: 二、战争进程 三、阅读资料思考题:法国迅速败亡原因? 第三章 大战扩大:1941 (第七、八周) 一、大事记: 二、“巴巴罗萨”与“虎虎虎”:背景与史实 三、阅读资料 四、思考题:苦肉计?珍珠港事件真相述评课堂讨论:美国纪念二战之争?(第九周) 第四章 战争转折 1942-1943 第十、十一周 一、大事记: 二、重大战役介绍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太平洋战场:珊瑚海战役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阅读文献 四、思考题:试析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战略转折 第五章 战争反攻与胜利 1944-1945 第十二-十四周 一、大事记:电影 二、三大战场的战略反攻 1944 苏德战场:苏联十次打击/东欧各国解放 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 太平洋战场:越岛反攻与滇缅联合作战 三、意德日投降 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投降 欧战结束: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

Page 2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1

亚洲战场:波茨坦会议/日本挣扎/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投降 四、阅读文献 五、思考题:中国远征军的贡献 六、思考题: 原子弹的使用利弊 七、思考题:苏联出兵东北对中国的影响课堂讨论:中国抗战纪念:形式与内容?(第十五周) 第六章 战争遗产:罪行、惩罚与记忆 第十六、十七周 一、战争损失 二、战争遗留问题(介绍) 钓鱼岛/慰安妇/遗留化学武器/战争赔偿等 三、大屠杀 四、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 对战犯的不同处置与后人的记忆 五、阅读文献 六、思考题:中日南京大屠杀论争根源何在 结束语:战争启示 第十八周 一、历史记忆与现实 二、推介历史纪实书目 三、思考题:我们应该如何纪念二战?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五、考核方式:考查六、参考资料(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卷本,南方出版社 2005年。(英)A.J.P.泰勒著,何抗生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美)威联·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2005年第 2版。(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006 重印。(英)伊恩·肖克著,赖兴等译:《希特勒》上下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版。(中)赵文亮著:《二战研究在中国》,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法)马塞尔·博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书》,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中)杨玉文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英)阿诺德 ·托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 1939-1946》1-1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Weinberg, Gerhard L. . A world at arms :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rmer, Alan. The Second World War. Teach yourself 2004.

3020303 西方政治思想史 教学大纲

Page 2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2

一、课程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史讲述西方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演变,揭示西方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脉络及其发展规律。该课程有助于历史专业的本科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政治文化,拓展他们对西方政治史的认识,同时也能为他们思考当代政治发展问题提供思想资源。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古希腊政治思想”、“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当代政治思想”四个部分,共 10 章。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掌握分析政治思想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深化对西方历史,尤其是西方政治史的认识。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二、三、四年级同学。四、内容、学时教学内容:导论:西方政治思想演变的脉络 第一部分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第一章 城邦制度与民主实践第二章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第二部分 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古罗马的政治思想第五章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第三部分 近代政治思想第六章 近代国家观第七章 近代自由观第八章 近代民主理论第四部分 现当代政治思想第九章 当代自由主义第十章 批判的政治思想学时: 3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已修完世界通史类课程。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丰富的文献阐释思想史中的重要问题,避免空谈泛论,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2、方法建议:运用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研读重要的文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4:1。六、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专题论文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1、教材类著作(中文)

Page 2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3

(1)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盛葵阳、崔妙因、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6年中文版;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列奥·施特劳斯著:《政治哲学史》(上、下),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思想史》,秦传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约翰·罗尔斯:《政治哲学史讲义》,杨通进、李丽丽、林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萨尔内·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阿兰·瑞安:《论政治》,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版。克里斯托弗·罗:《剑桥希腊罗马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马克·戈尔迪:《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2017年版。特伦斯·鲍尔:《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浦兴祖主编,《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徐大同主编:《20 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2.原著(中文)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中文版。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 1978年中文版。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 1998年中文版。 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 、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中文版。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 1986年中文版。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中文版。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中文版。洛克:《政府论》(上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埃德蒙·柏克:《自由与传统》,蒋庆、王瑞昌、王天成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中文版。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中文版。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 1986年中文版。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杰弗逊:《杰弗逊文选》,王华译,商务印书馆 1963年中文版。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中文版。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秦力文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中文版。

Page 2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4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2000年中文版。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 1996年中文版。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 1984年中文版。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文版。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中文版。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2年中文版。傅立叶:《傅立叶选集》,汪耀三译,商务印书馆 1982年中文版。欧文:《欧文选集》,商务印书馆 1984年中文版。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中文版。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中文版。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2003年中文版。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中文版。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年中文版。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 1、2、3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年中文版。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 2002年中文版。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91年版。3.研究性著作(中文)(1)沙伦·M·凯等:《奥古斯丁》,周伟弛译,中华书局 2002年中文版。萨利·肖尔茨《卢梭》,李中泽、贾安伦译,中华书局 2002年中文版。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 1996年中文版。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列奥·施特劳斯著:《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C.沃伦•霍利斯特:《西方传统的根源》,河南人民出版社 1950年。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中文版。乔治•霍兰•萨拜因:“什么是政治理论?”,载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编:《现代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 1985年。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 2003年中文版。(2)李强著:《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李小兵:《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版。

Page 2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5

3020306 英国近代外交史(英文教材)教学大纲课程介绍:英国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步发展起来的。英国作为世界近代史上最强的国家,在地理发现、海外扩张、工业革命及列强全球争霸、瓜分世界的世界一体化的四个进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依靠岛国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先后战胜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登上“海上霸主”的宝座,英国最先开始和最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中后叶,成为“世界工厂”、“国际金融中心”和“日不落帝国”。因此,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配合世界近代史的教学,深入理解近代史上欧洲如何冲击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入理解欧洲列强如何把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深入理解世界近代一体化进程。英国自恃有强大的海上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在近代史上长期奉行“均势外交”,即和平时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通过支持欧洲大陆的次强,扼制首强以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通过“均势外交”,英国专心致志向海外发展,并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但是,19 世纪 7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海上霸权地位面临着严重威胁。在 19、20 世纪之交,英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以“有限同盟政策”和“区域性结盟政策”代替“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是与大英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目标: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均势外交”、“强权政治”、“弱国无外交”以及“经济外交”等外交理论,进而认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课程内容:导言内容概要: 简单扼要地介绍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有关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基本问题、英国近代外交的研究概况等。通过导言的讲授,使学生增强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的兴趣;理解英国近代外交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初步理解英国近代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学习要领和方法。讲授提纲:一、 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和民族国家形成二、 英国近代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三、 英国近代历史发展特征四、 学习英国近代外交史的意义和参考书目思考题:1 概述英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和近代英国史的分期。2 简析英国近代对外政策的基础和特征。第一章:近代英国的崛起与英国海上战略的定位(1558—1688)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在伊丽莎白一世及克伦威尔时期,英国充分借助地理大发现对英国的影响及给英国带来的机遇,利用西班牙、法国、荷兰之间的矛盾,先后击败早期海上强国西班牙和荷兰,为英国的崛起、冲出岛国的地理限制、步入海上强国行列奠定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特殊意义;英国“力量均势”的外交政策在伊丽莎白时期初见端倪;克伦威尔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

Page 2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6

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向海外发展的重要作用;英国殖民帝国的由来及基础。讲授提纲:一、 地理发现对于英国的意义二、 伊丽莎白时期的对外政策与英西战争三、 克伦威尔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三次英荷战争思考题:1 分析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2 分析和评价 1588至 1603年的英西战争。3 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4 试论三次英荷战争对英国的意义。第二章: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和巩固 (1689-1815)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从“光荣革命”至拿破仑战争结束的 100 多年中英国所实行的大陆同盟政策,英国在失去北美第一殖民帝国以后,如何建立起第二殖民帝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建立的政权采取适合岛国利益的大陆同盟政策,在世界范围内与欧洲大陆霸权国家—法国进行角逐。通过一系列王朝战争和殖民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英国把法国逐出北美和印度,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而法国则继续称霸欧洲大陆。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同法国再次进行较量,最终巩固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同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建立起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英国大陆同盟政策的实质及其发展;“七年战争”为什么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的决定性战争,在七年战争中,“外交革命”和“逆转同盟”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对于英法争霸的影响;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确立与演变。讲授提纲:一、 欧洲王朝战争与英法争霸二、 “七年战争”与外交革命三、 英国与北美独立战争四、 英国与拿破仑战争五、 维也纳会议与国际关系新格局思考题:1 分析七年战争中英普同盟建立与破裂的原因。2 七年战争对于英国的意义和影响。3 如何看待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外交的孤立?4 评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海上封锁”与法国的“大陆封锁”。5 评维也纳会议与英国“均势外交”的实质。 第三章:英国与“东方问题”(18 世纪末至 1878)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随着 18 世纪晚期“东方问题”的出现,在英法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英俄矛盾急剧上升。由于内阁认识上的分歧,“东方问题”初期,英国的政策处于徘徊之中,但从小皮特、卡斯尔累、坎宁到帕麦斯顿,逐渐形成了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保持地中海“均势”、确保英国在东方利益的中近东政策。英国中近东的战略重点在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苏伊士运河、埃及和波斯湾等通往印度的航路上。为了保证这条航路的畅通无阻,英国在 1856年与奥国、法国结成克里米亚同盟,向俄国开战,在

Page 2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7

1875年至 1878年的近东危机中又与俄国达到了战争的边缘。近东危机中,英国逐渐以有限瓜分土耳其取代维持土耳其领土完整,将欧洲土耳其与亚洲土耳其分开,以适应新形势下英帝国的利益。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长达 100 多年的“东方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问题;围绕着“东方问题”,欧洲各大国、特别是英俄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和实质;英法矛盾与英俄矛盾的关系;英国维持奥斯曼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的缘由及演变;英国的海峡政策及运河政策在英国中近东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英国“欧洲均势”原则的关系。讲授提纲:一、 “东方问题”概述二、 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三、 英国与克里米亚战争四、 英国与近东危机思考题:1 什么是“东方问题”?2 简析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3 概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的同盟政策。4 分析近东危机时期英国的对外政策第四章:英国与欧洲同盟政治(1871-1914)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 19 世纪 70年代至 20 世纪初,欧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等国发展相对缓慢。英国虽然仍是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际金融中心,但随着工业垄断地位逐渐丧失,总体实力有所下降。德国、意大利统一以后,欧洲的同盟体系发生变化,“三皇同盟”、“三国同盟”、“法俄协约”等相继建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英国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游离于两大同盟之间,不与任何一方保持或发展明显的关系。第一,它认为现有的两个集团可以根据形势需要而加以利用,不必入盟承担义务和约束自己的手脚,英国奉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第二,它在殖民地争夺中同法国和俄国有着尖锐的矛盾,又不愿意看到德国的过分强大。但总体更倾向于与三国同盟接近,并一度与三国同盟中的奥、意签订《地中海协定》,实际意味着英国采取了有限同盟的政策。世纪之交,英德海上对抗的加剧,迅猛发展起来的德国强烈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殖民利益和海上霸权,英国逐渐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走上了结盟道路。首先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随后调整与法、俄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英国虽然没有与法俄正式结盟,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法俄的协约国集团对德奥作战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19 世纪晚期欧洲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不平衡规律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英国为什么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订《地中海协定》;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英国最终调整与法俄的关系、签订《英法协约》、《英俄协约》的原因及实质;欧洲同盟体系的变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讲授提纲:一、 普法战争后的外交格局与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二、 英国与《地中海协定》三、 英国与“法俄协约”

Page 2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8

四、 英国与“英日同盟”五、 三国协约的建立及其性质思考题:1 19 世纪晚期欧洲同盟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2 分析英国首先选择与奥匈、意大利签定《地中海协定》的原因。3 分析法俄协约和英日同盟的矛头所向。4 简析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5 分析英国与法俄签定协约的原因及实质。第五章: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内容概要:

本章重点讲授英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英国的策略及参战争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在 1904、1907年与法俄签定协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法俄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并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展开剧烈的殖民争夺和霸权角逐,在地中海周围酿成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危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两大对立集团都准备发动战争。英国一方面鼓励法俄保卫塞尔维亚,另一方面又对德国示意,一旦发生战争,它将袖手旁观、保持中立。德国对法俄宣战后,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英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要击败竞争对手德国,保住世界霸权,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它还要肢解土耳其帝国,夺取小亚细亚及巴勒斯坦地区。为了达到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一起积极开展争取盟邦的斗争。以领土、贷款为诱饵,先后将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国拉入对同盟国作战的行列。此外,英国为使法俄在欧洲大陆的东西两线牵制德国军队,与俄国秘密达成关于黑海海峡的协定,放弃了阻止俄国走出黑海海峡的传统政策;与法国签订了《萨克斯皮科协定》,就土耳其西亚地区的归属和法国达成协议。英国还利用制海权,发起了破坏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并积极促使美国参战。1918年 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通过战争,一方面,英国获得了德国殖民地的大部分,从而增强了在地中海和中东的优势。另一方面,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遭受的打击也很沉重,赖以称霸的实力大为削减,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发生动摇。英国争霸的对手德国虽然被打败了,然而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它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大超过英国,是英国更加潜在和危险的对手。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重点理解:一战的起源及相关学术探讨;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英国与法俄争取中立国和盟邦的意义;英俄 1915年海峡协定及英法《萨克斯—皮柯协定》的性质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对英国的影响。一、 英国与一战起源及相关学术争论

“英德矛盾说”与“俄德矛盾说”二、 英国与一战期间的大国外交思考题:1 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 分析大战初期英国的策略和参战目的。3 简析英国及其盟国争取同盟国的策略。英文教材:Grahamd.Goodlad, British foreign and Imperial Policy,1865-1919 , London, 2000参考书目(中文):1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

Page 2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39

2 马克思:《帕麦斯顿勋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9卷3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 1-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4 赫沃斯托夫、波将金等编:《外交史》中译本第 1卷、第 2卷上册,三联书店,19785 计秋枫等著:《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7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译本,求实出版社,19888 A.J.P. 泰勒著:《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9 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10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1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9812 朱嬴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 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参考书目(英文): 1 Paul. M.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al mastery, London, 19762 William.L.langer,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New York, 19513 Paul.M.Kennedy, The Rise of the Anglo-German Antagonism, 1860-1914 , London,19824 Z. S. Steiner, Britai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19775 J. Charmley, Splendid isolation? Britain,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1999英国近代外交史著作节选 ① 英国的岛国政策

The desire for a balance of power in Europe was fundamental in 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At a time when powerful military states were developing on the continent, British politicians feared that one state would dominate Europe and threaten Britain’s security. Britain usually opposed France, the strongest European state, although at times other states threatened European peace and stability as well.

In dealing with the balance of power, British leaders had to decide between maintaining alliances with one or more European powers ( the continental policy ) or conducting foreign affairs independently ( the insular policy ). As an island country with a powerful navy, Britain was normally safe from invasion and free to choose the insular policy. However, other interests drew British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policy. … The insular foreign policy required a maritime (“blue water”) military strategy relying on Britain’s powerful navy to destroy the enemy’s fleet, cut off its trade, and capture its colonies. The blue water strategy was popular in Britain, for it was seen as a way to acquire coloni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rade. However, this strategy also created problems. A powerful navy required bases 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Caribbean and other strategic locations, which contributed to tensions with France and Spain. Disputes concerning blockades and neutral trade could escalate into ugly confrontations with neutral stat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a combination of the French and

Page 2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0

Spanish fleets could challenge Britain’s control of the sea and even threaten invasion of the British isles. In Britain’s most successful war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Seven Years’ War, the continental and maritime strategies were masterfully combined. In the Wa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ritain lacked a continental ally, and Britain’s enemies were able to concentrate their efforts because they were not distracted by a continental land war. For a time the royal navy even lost control of the seas. The result for Britain was a bitter defeat.

Earl A. Reitan,《Politics, War, and Empire: The Rise of Britain to a World Power 1688-1792》,P3 ② 英荷三次战争: The three wars fought against the Dutch were basically economic in origin. In all three England rather than the United Provinces was the aggressor, because she asserted claims to sovereignty on the seas and challenged Dutch assumptions of a monopoly in world markets. The third war had least meaning for the participants—and won the least support in England—because by 1674 both nations we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at each of their economics might be allowed to flourish. Their alliance of 1678 confirmed the growing common fear of Frenc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hegemony and crystallize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for the following century. G.M.D. Howat, 《Stuart and Cromwellian Foreign Policy》, P5③ 1763-1775年英国的孤立: …Why Britain was unable to secure continental allies during the years 1776—83 is more a matter of diplomatic than of naval history. Prussia, still annoyed at the Anglo—Prussian split of 1762, had no wish to become involved in a war with France as Britain’s ‘continental sword’, particularly when his country’s diplomatic position was now secure. Austria was tied too closely to France. Russia, although hardly in a position to influence a war in western Europe, appeared the most promising partner, bu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could never bring itself to pay Catherine II’s price. …When the British therefore sought to resume their old ways after 1778, they provoked a reaction in the form of the ‘Armed Neutrality’ (1780) so powerful that they were forced to give way on the point. …By 1783,when even Portugal and the Two Sicilies had joined Russia, Sweden Prussia, Austria and Denmark in the pact, Britain was totally isolated—‘the dominating factor’, in the opinion of one scholar, for her eventual defeat in the war. P. M. Kennedy,《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al mastery》,P110-111

注 Catherine II 叶卡特琳娜二世 Two Sicilies 两西西里岛 ④ 印度的防御 Most of the great issues which determine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Page 2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1

nineteenth century began in the eighteenth. The loss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 encouraged British trading and strategic interests to turn to Asia, and especially to India. The defence of India was omnipresent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foreign policy. Russia, under Catherine the Great, began a new advance against the Turks and so confronted Europe with the Eastern Question—the problem of what was to replace the Ottoman empire when it finally collapsed. The Easter Question not only dominated much of nineteenth-century diplomacy but was also, arguably, the immediate cause of the First World War. Muriel E.Chamberlain,《‘Pax Britannica’?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789—1914 》,P5⑤ 英国的海上霸权

The battle of Trafalgar of October 1805 is rightly remembered as one of the decisive battles of history. Britain’s dominance at sea was not seriously challenged for nearly a century but, by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ritain was in the position of having to defend every ocean in the world. The British began to realize that they were over-extended. 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 of 1902 was a conscious attempt to find a partner who would provide some security in the Pacific Ocean so that Britain could concentrate more of her forces in home waters against the new threat from Germany. But the ultimat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in the British position were more fundamental. With the coming of the railways, and later air power, the balance of advantage began to swing away from shipping and so from the coastal states back to the great continental powers. Muriel E.Chamberlain, 《‘Pax Britannica’?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789—1914 》, P10-11 注: Trafalgar: 特拉法加 (地名) ⑥ 柏林会议英国的成就

The congress came to a close on July 13, and the delegates returned home, some satisfied, others profoundly disappointed. ---

The association of Disraeli and Salisbury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fortunate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diplomacy, for the one supplied the vision and energy, while the other conducted the actual negotiations with the greatest good sense and the finest appreciation of the value of compromise. Russia could hardly have been more effectively checked even by war. The Turkish Empire in Europe had been preserved as a viable fa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hile the huge Bulgaria of San Stefano hand been pushed back over the Balkans. What gains Russia had made in Asia Minor had Been counterbalanced by the revived alliance of England with Turkey an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British control, first in the Suez Canal, and then in the island of Cyprus. The British and the British posit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was stronger than it had ever been since the time of Napoleon III and the

Page 2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2

construction of the canal at Suez. In the broader sense England had once more appeared as a decisive force in continental affairs and had made clear to the powers that she still valued her European position in spite of her larger would interests.

William L. Langer 《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1890》 P161-162 注: Asia Minor 小亚细亚 Suez Canal 苏伊士运河 Cyprus 塞浦路斯 ⑦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信

Moreover, like Lansdowne, Grey was acutely aware of Britain’s diplomatic weakness and isolation. From 1895 onwards, Grey had repeatedly argued in favor of an agreement with Russia; he had never shared Rosebery’s preference for the policy of the ‘free hand’. In a remarkable letter written in 1895, Grey summarized his views:

“ The fact i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British race has upset the tempers of the rest of the would and now that they have ceased quarrelling about provinces in Europe and have turned their eyes to distant places, they find us in the way everywhere. Hence a general tendency to vote us a nuisance and combine against us. I am afraid we shall have to fight sooner or later, unless some European apple of discord falls amongst the Continental Powers, but we have a good card on hand to play and I think a bold and skilful foreign secretary might detach Russia from the number of our active enemies without sacrificing any very material British interests.” Zara S. Steiner, 《Britai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P39-40

注:Grey 格雷 Lansdowne 兰斯多恩

Rosebery 罗斯伯里⑧ 关于“光辉的孤立”的几种解释:

Nevertheless, ‘ isolation’, with or without the epithet ‘splendid’, is a term concerning which there has been much disagreement. Was Britain’s ‘isolation’ really an attitude—even a policy? Or was it merely an embarrassing but entirely involuntary situation in which she happened to find herself? From whom was Britain supposedly isolated? Was it simply from the other great powers of Europe? If not, from whom? Was ‘isolation’ Britain’s characteristic position during a considerable or even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r one of which it would be incorrect to speak with reference to any period before the closing years of that century? In short, Was Britain’s ‘isolation’ as ‘traditional’ as it is often stated to have been? Was Britain’s ‘isolation’ something for which Salisbury should be regarded as especially responsible, or has his partiality in this respect been exaggerated? When did Britain’s ‘isolation’ come to an end? Finally, what, if anything, is the significance in this connexion of the adjective ‘splendid’?

Page 2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3

Very answers have been given to these questions. The view that ‘isolation’ was a deliberate policy has been maintained by numerous historians. Someone held that ‘in so far as Britain was isolated--- her isolation was a fact rather than a policy’; the so-called ‘policy of isolation’ was, he maintained, no more than a ‘legend’. Those writers who favor the term ‘isolation’ usually employ it to describe Britain’s attitude towards other powers in general.

Christopher Howard, 《 Splendid Isolation: A study of ideas concerning Britain’s international position and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the third Marquis of Salisbury》 XII

Page 2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4

3020308 日本外交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互动为背景,讲授条约体系在东亚形成后,日本近代外交外交机构的设立、职能演进及作用;讲授日本外交与军事侵略的互动关系,近代日本惯以外交手段巩固侵略战争中获得的利益,形成了战争可以发财、外交为武力扩张服务的恶性循环;比较近代日本不同发展阶段外交的手段、政策的异同,揭示外交的根本方针与目的;讲授战后日本以美国为重点外交形成的背景、演进及其作用,指出日美同盟关系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日本外交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状况,了解日本外交史的全貌。

(2)结合日本外交历程,解读文献资料,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日本外交的重点事件、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日本外交与日本国家发展的关系;了解日本外交与日本地位、世界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

(3)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撰写读书报告,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本科 3-4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古代日本的对外交流与中日关系 4 学时

一、古代日本的对外交流开始 二 、隋唐时期日本的对外关系 三、力争与中国实行对等外交 四、宋代以后的中日交流 五、中日交流中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讲 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关系 6 学时一、“锁国”体制的形成与危机

1、危机四伏的“锁国”体制 2、“黑船”叩开日本国门

3、幕末中日交流——以“千岁丸”上海行为例 二、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1、日本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天皇制意识形态的形成 3、岩仓使团出访与“内治优先”政策 三、明治初期日本对外扩张理论1、“失之俄美,补之东亚”——吉田松阴的中国观

2、“与西方文明共进退”——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3、独享霸权的“亚洲一体论”

四、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扩张1、近代中日关系的正式建立与日本吞并琉球 2、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在东亚国际地位的转换 3、日俄战争——“同文同种”幌子下的侵略

Page 2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5

4、“大正天佑”——借一次世界大战扩大在华利益 5、各种扩张理论与对外侵略

第三讲 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外交与对外关系 10 学时一、三十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政策 1、在“协调”名义下扩大权益

2、 从“协调外交”走向“自主外交” 3、“满蒙领有论”与伪满洲国的建立 4、“满蒙放弃论”

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日本对外关系1、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与全面侵华战争 2各种侵略理论(1)“鹰惩”中国论 (2)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出笼

(3)东亚新秩序与东亚联盟论 三、“大东亚共荣圈”与太平洋战争 1、“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 2、“大东亚共荣圈”的崩溃 3、台湾的皇民化运动

第四讲 战后日本外交的发展 8 学时一、战后日本外交方针与对外政策

1、美国对日战略政策与对日改革 2、旧金山媾和与日本对外方针 3、战后日本的主要外交关系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1、中日民间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2、“越顶外交”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3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4、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日台关系 三、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确立与“大国外交”政策 1、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确立 2、后“蜜月时期”的中日两国关系 第五讲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与展望 4 学时一、中日两国外交政策与两国关系的发展 二、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 1、充分认识和利用中日关系中的有利因素

2、克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3、以史为鉴,开辟未来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应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基础课程。

1、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共计 16 周,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读书报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3 次,2 课时;

2、课外读书报告 1-2 次。

Page 2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6

3、考核方式:出勤、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与期末以小论文相结合。 期末考试:论文占总成绩的 60%。七、参考资料:

1、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Page 2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7

3020312 世界现代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该课程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主线,课堂讲授重点在 20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困境、危机等重大历史事变和进程的宏观性知识,微观细节提供书目,留待学生课外自由阅读。课程主要内容有:二十世纪初的世界;资本主义国际竞争与战争;战后资本主义的困境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资本主义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定位,明确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代特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否定欧洲中心论。课程内容:导言:解读世界现代史一、何谓“世界现代史”1、世界现代史的断限与标准2、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和主线二、如何解读现代史1、相关概念资本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以资本主义视角解读世界史 把资本主义发展作为主线,课堂讲授重点在 20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的困境、危机等

重大历史事变和进程的宏观性知识,微观细节提供书目,留待学生课外自由阅读; 其他衍生的问题放在附属的地位,连带进行讲述,但不作为课上重点,但要求学生课

下自学教材相关知识; 明确资本主义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定位,明确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代特

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否定欧洲中心论第一章、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第一节、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一、表现二、原因三、评价

第二节、整体化的世界一、世界连成一体二、亚洲的觉醒

重要概念:世界现代史、思考题: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世界优势地位表现及其评价? 整体化世界的特点?第二章、资本主义国际竞争与战争第一节、新老帝国主义的矛盾与竞争一、新老帝国主义矛盾二、新老帝国主义的竞争:军备竞赛与结盟

第二节、资本主义世界竞争的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

Page 2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8

一.战争根源与条件二.战争爆发与进程三.战争结果与影响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挑战:理想主义的实践一.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三.世界革命的失败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四.苏联的对外政策与西方的反应

重要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 十月革命 和平法令 布列斯特和约 四月提纲思考题: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必然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三章、战后资本主义的困境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战后资本主义的困境一、战后国际格局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二十年代国际关系主流一、英法关于凡尔赛和约的战略异同二、二十年代赔偿与安全问题的解决1.债务和赔偿问题2.安全问题

第三节、经济危机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应一、经济危机的冲击二、各国自救的方法与措施

第四节、两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一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二、二十世纪前半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总结

重要概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洛桑条约 华盛顿会议 五国海军协定 四国公约鲁尔危机 道威斯计划 洛加诺公约 杨格计划 非战公约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 埃及独立运动 罗斯福新政 思考题:如何评价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它的实质和局限在哪里?对后世的影响如何?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主流是什么?经济危机的历史影响是什么?罗斯福新政评价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独立运动高潮为什么会出现?第四章、走向大战: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法西斯的兴起与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走向一、法西斯上台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走向

第二节、资本主义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战争进程

Page 2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49

二、战争结果三、战争遗产与启示

重要概念法西斯 绥靖政策 意埃战争 莱因兰危机 慕尼黑协定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但泽危机 东方战线 敦刻尔刻撤退 卡廷事件 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苏日中立条约 大西洋宪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 珍珠港事件 26 国联合宣言 联合国 雅尔塔协定 雅尔塔体制 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 东京审判 纽伦堡审判思考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和影响?如何评价二战的教训和启示?二战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冷战的起源与二战的关系?

Page 2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0

3020313 世界当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教学内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进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包括冷战的发展与终结,苏联的发展与解体,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的发展,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等主要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洞察复杂多变的今日世界。二、教学目标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世界当代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辩证地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认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前进的必然性和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与艰巨性。学生应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国际格局的演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把握现实社会运动的能力,并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大三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 学时 3

第一节 当代历史发展的特点第二节 当地历史的主题

第二章 冷战的形成 学时 3第一节 冷战形成的背景第二节 冷战形成的过程

第三章 冷战的发展 学时 3第一节 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第二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第四章 冷战的终结 学时 3第一节 世界多极化趋势第二节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五章 当代美国 学时 3第一节 战后美国经济、政治第二节 当代美国社会运动与外交

第六章 当代西欧与日本 学时 3第一节 当代西欧第二节 当代日本

第七章 当代苏联 学时 3第一节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第二节 苏联的衰亡

第八章 当代东欧国家 学时 3第一节 当代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节 东欧剧变

第九章 当代亚洲 学时 3

Page 2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1

第一节 战后亚洲国家的独立第二节 当地亚洲国家的发展与矛盾

第十章 当代非洲 学时 3第一节 战后非洲国家的革命与独立第二节 当代非洲国家的发展与困难

第十一章 当代拉美 学时 3第一节 战后拉美国家的革命第二节 当代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学时 3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二节 第三世界的发展

第十三章 当代科技革命 学时 3第十四章 当代文化 学时 3第十五章 冷战后的世界 学时 3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教学方法建议:讲课方式上,改变灌输的教育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增加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并专门开设实践课,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做的专题报告,锻炼学生能力。辅助以大量视频、事例和故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思考,为学生的作业和讨论提供材料和论证上的指导。六、考核方式1 出勤占总成绩的 10%。2 学习表现:对教学全过程各教学环节参与情况的考查,如问题回答情况,讨论时的发言情况,遵守课堂纪律等,占 10%。3 作业:书评或专题论文,做 PPT,10 周前上交,择优上台做专题报告,占 30%。4 期末考试占 50%。5 学期总评成绩满分为 100 分,每个人的总评成绩为各项得分之和。七、参考资料选用教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王斯德 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图书资料: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丁建弘,《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阿尼金,《外交史》,第 5卷,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汤季芳,《冷战起源与战后欧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Page 2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2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三联书店,1974年版。陈乐民,《战后西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绪贻,《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履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日本现代化研究》,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周尚文,《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陈之骅,《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畅征、陈峰,《第三世界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陈启达、朱贵重,《美欧日与第三世界》,时事出版社,1991年版。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艾周昌,《非洲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申钟编,《战后中东四次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杜攻,《转换中的世界格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杨华,《东欧剧变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齐世荣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人民出版社, 2000年。金重远主编,《20 世纪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Page 2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3

3020314 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世纪日常生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世纪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分三个层面介绍中世纪日常生活:第一层面是“生存环境”,即在每个人降生之日既已规定其一生生存方式的种种外在因素。生产水平、继承关系和风俗习惯是这一层面的主要内容;第二层面为“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第三层面为“精神状态”,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网素——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意识观念、宗教生活、社会评价等都是这一层面需要考察的内容。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本科一至四年级四、内容、学时 前言(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前言: 1、日常生活的概念 2、日常生活史的兴起 3、日常生活史的内容 4、日常生活史的特点 5、日常生活史的本质 6、日常生活史研究综述

第一章 西欧中世纪生存背景(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欧人的“生存环境”,即在每个人降生之日既已规定其一生生存方式的种种外在因素。生产水平、继承关系和风俗习惯。 本章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古代埃及历史分期以及生活等级、身份继承和职业选择、社会风俗。 本章的能力培养:通过本章教学培养学生对中世纪阶级、等级、身份、社会风俗等问题的考察能力。 第一节 生活等级

Page 2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4

一、作战的人二、祈祷的人三、劳动的人

第二节 身份继承和职业选择一、身份二、继承三、职业

第三节 社会风俗一、社会时间节律二、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三、各阶层的社会风俗

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生活质量(上)(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 本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中世纪西欧人的饮食,其中主要包括食品种类、各阶层的饮食不同、烹饪方式、餐桌礼仪。 本章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分析食物与阶级的关系,住房条件与阶级的关系,餐桌礼仪与文化习惯等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节 饮食

一、食品种类二、各阶层的饮食不同三、烹饪方式四、保存与储藏五、餐桌礼仪

第二节 生活环境一、农村二、城市三、城堡四、教堂五、餐桌礼仪

第三节 住房条件一、建材与建筑技术二、设施与设备三、装饰与家具四、等级差别五、各阶层民居的形制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生活适量(下)(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 本章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休闲,主要包括大众性体育活动、大众性游戏、大众性游乐活动、各阶层休闲活动特点。 本章能力培养:本章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中世纪服装的特点,服装与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

Page 2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5

娱乐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服装

一、原料二、种类三、各阶层着装特点四、等级差别五、各阶层民居的形制

第二节 休闲一、概况二、大众性体育活动三、大众性游戏四、大众性游乐活动五、各阶层休闲活动特点

第三节 医疗与卫生一、个人卫生二、健康水平三、疾病与医学理论四、医生与治疗

第四章 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欧人的“精神状态”,也即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意识观念、宗教生活、社会评价等内容。 本章基础知识:社会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关系、意识与心态。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重点考察中世纪西欧人的意识与心态中的时空观与社会观,通过阅读《奶酪与蠕虫》分析中世纪普通人的时空观与宗教观。 第一节 社会人际关系

一、农村二、农村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三、城市四、城堡

第二节 家庭婚姻关系一、婚姻二、夫妻关系三、各阶层的婚姻四、教会的角色五、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意识与心态一、时空观与社会观二、宗教生活三、社会评价四、妇女地位

第五章 中世纪的财产、骑士与修女(6 课时)

Page 2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6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世纪的法律、武力与修道现象有所了解。 本章基础知识:骑士的起源、武器、精神、比武大会;普通法、长子继承制、继承习惯。 本章能力培养:通过史料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修道院规则与修士修女对修道院规则的违背,及其原因。 第一节 骑士

一、起源二、分封制三、盔甲武器四、战争五、骑士精神、六、比武大会

第二节 财产一、财产分类二、普通法继承规则三、家产分配方案四、非主流继承习惯五、各阶层的继承规则

第三节 修道院与修士一、修道院的变迁二、修士与修女三、修士与修女的生活四、修士与修女的违规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由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世界中世纪史的基础上继续了解西欧中世

纪史的进阶选修课,相对而言,更深入,也更有趣。但考虑到高中时期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了解较少,因此,要求同学们先预习指定的参考图书,注重课外延伸阅读。老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六、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至少3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100%。七、参考资料(一)英文参考图书:1.J. L.Goff, The Medieval World.Collins & Brown.1990.2 . David Chaney , 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Palgrave.Publishers,2002.3.C.B Bouchard,Life and Society in the West.vo1.1.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8.4 . Hans-Werner Goetz ,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 translated by Albert Wimmer,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3.5 . Richard Britnell (ed.), Daily Lif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 Sutton Publishing,1998.6.Georges Duby (ed),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vo1.2,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7.Alno Borst,Medieval World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age 2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7

8.David Nicholas,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Longman.1992.9 . David Knowles , Christian Monasticism . McGraw . Hill Book company,1969.10.C.H.Lawrence,Medieval Monasticism.Longman.1989.1 1. Brenda BoRon, The Medieval Reforma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1983.12. Jeffrey L.Singman,Daily Life in Medieval Europe,Greenwood Press, London l 999.13.Joseph & Frances Gies,Life in a Medieval Castle.Harper & Row 1979.14 . Joseph & Frances Gies , Life in a Medieval Village . Harper Perennial.1991.15.Joseph & Frances Gies,Daily Life in Medieval Times.1998.16 . Paul B . Newman , Daily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 McFarland Compaby,Inc.,2001.17.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Joseph R.Strayer,ed.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85.Vol 3 & Vol 6.18. Christopher Dyer, Everyday Life in Medieval England, Hambledon and London, 2000.(二)中文参考图书: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美]贝内特,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法]罗伯特·福西耶,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5、[法]罗伯特·福西耶,李增洪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950-125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6、[法]罗伯特·福西耶,郭方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7、[英] 佩里·安德森著,郭方、刘健译:《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比]亨利·皮朗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9、[美]汤普逊著,耿淡如、徐家玲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1997年版。10、[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 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三联,1998年版。11、[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等译:《蒙塔尤》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2、[美] 里克·M·加德纳(Rick M.Gardner)著; 刘军等译:《日常生活心理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英]本·海默尔(Ben Highmore)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14、[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 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age 2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8

15、[匈] 赫勒(Heller,A.)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6、[法] 罗贝尔·福西耶主编;许钧、陈青瑶译:《中世纪劳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7、[德] 汉斯-维尔纳·格茨著,王亚平译:《欧洲中世纪生活:7-13 世纪》,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18、[法] 布瓦松纳著,潘源来译:《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至十五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8、M. M. 波斯坦,H. J. 哈巴库克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经济史(第一卷):中世纪农业生活》,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9、[法]达尼埃尔·亚历山大-比东著,陈劼译:《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13-16 世纪》,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八、重要思考题1、什么是日常生活?2、日常生活史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特点?3、列举一些经典的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的著作,分析其研究方法的优劣?4、如何理解中世纪的餐桌礼仪?5、如何理解中世纪游戏中的文化因素?6、如何理解中世纪骑士精神?7、怎么看待中世纪骑士之爱?8、如何理解中世纪的财产继承制度?9、如何理解中世纪的时空观与社会价值观?10、阐述中世纪的居住条件与阶层之间的联系?

Page 2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59

3020315 英国法律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讲授爱德华一世之间的英国法律,主要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法律、诺曼王朝的法律和金雀花王朝前期的法律三大部分内容。侧重考察中世纪英国普通法的形成、特点与意义,考察英国判例法体系的特点,通过对法律文本等法律原始文献的分析,考察英国法律与社会,考察多元复杂的英国司法体系中包含的教会法、罗马法因素。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英国法律史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英国法律与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英国法律史上的重大历史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本科一至四年级四、内容、学时 前言(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英国法律史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英国法属于英美法系二、英国法的构成三、本课程仅涉及中世纪早期普通法相关内容四、英国法特征之一:自由与多元五、英国法特征之二:程序正义六、英国法特征之三:遵循先例七、英国法特征之四:能动的自我修正第一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法律(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诺曼征服之前的英国法律与社会,主要包括对三个法律文本即伊尼法典、阿尔弗雷德法典与卡纽特法典的解读。 本章的基础知识:伊尼法典、阿尔弗雷德法典、卡纽特法典。 本章的能力培养:主要培养阅读原始法律文本的能力,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阅读资料以解决问题,如本章中,可以引导学生考察盎格鲁撒克逊法律中的货币、罚金与赔偿额度问题。 第一节 伊尼法典 The laws of Ine

第二节 阿尔弗雷德法典 The Laws of Alfred第三节 卡纽特法典 The Laws of Cnut

第二章 普通法(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普通法的形成、特点与意义。 本章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普通法形成的过程、令状制度、陪审制、巡回法庭。 本章的能力培养:通过解读普通法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令状、敕令、制定法来培养学生解

Page 2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0

读原始文本的能力。本章解读以下文本。Assize of novel disseisin; Assize of mort d’ancester。 第一节 从威廉一世到爱德华一世

第二节 普通法形成的过程第三节 普通法特征:令状制度第四节普通法特征:陪审制第五节 普通法特征:巡回法庭

第三章 普通法与土地(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普通法与土地的关系,例如土地的保有制度、土地的占有概念、土地的占有量与占有时长、土地的继承与转让等。 本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普通法的实质即为土地的管理,注意分析普通法中的占有概念与罗马法的所有权概念的区别。 本章的能力培养:通过解读普通法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令状、敕令、制定法来培养学生解读原始文本的能力。本章解读以下文本:1166年的 Assize of Clarendon。 第一节 土地保有制

第二节 占有的概念第三节 土地传承第四节 土地的转移

第四章 大宪章与早期宪政(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宪章的形成过程,及其大宪章中的诸多法律理念。 本章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大宪章的形成过程、大宪章解读与英国宪政、章中的自由观念、大宪章中的契约观念。 本章能力培养:本章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大宪章中所讲述的自由与平等是否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理念相一致。 第一节 大宪章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大宪章解读与英国宪政第三节 大宪章中的自由观念第四节 大宪章中的契约观念第五节 大宪章中的法制观念

第五章 教会法与衡平法(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对中世纪英国多元复杂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认识到中世纪英国除了占有主流地位的普通法之外,还有教会法、罗马法与衡平法体系存在。 本章基础知识:衡平法的起源、衡平法的法庭、衡平法原则、教会法。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分析中世纪教会法、衡平法体系与普通法体系之间的关系,侧重考察教会法、衡平法的存在对于普通法的意义。 第一节 衡平法

一、衡平法的起源二、衡平法的法庭三、衡平法原则四、衡平法的实践

第二节 教会法

Page 2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1

一、婚姻二、动产三、遗嘱四、私生子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在学习了世界中世纪史之后对西欧中世纪史进一步了解的进阶课程,本课程因主要涉及英国法律,包括诺曼征服之前与之后的英国法律,相对专业、艰深难懂,故希望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间,深入阅读本课程大纲之后所列举的书目。老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六、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至少3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100%。七、参考资料1.柏拉图著:《法律篇》2.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3.梅因著:《古代法》4.格罗索著:《罗马法史》5.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6.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7.梅利曼著:《大陆法系》8.霍姆斯著:《普通法》√9.卢埃林著:《普通法传统》10.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11.哈特著:《法律的概念》12.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13.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14.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15.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16.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17.诺纳特等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18.麦考密克著:《制度法论》19.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20.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21.德沃金著:《认真地对待权利》22.德沃金著:《法律帝国》23.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24.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25.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26.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27.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28.波斯纳著:《超越法律》29.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30.考特、尤伦著:《法和经济学》说明:带√标记的为重要,带☆标记的为特别重要

Page 2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2

八、重要思考题1、普通法形成的背景分析?2、普通法中的创新因素?3、盎格鲁撒克逊法律中的私力救济?4、什么是国王的和平?5、盎格鲁撒克逊法律与教会之间的关系?6、盎格鲁撒克逊法律中的誓言机制?7、普通法中的令状制度?8、普通法中的陪审制度?9、教会法与普通法之间的互动关系?10、什么是衡平法,衡平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关系?

Page 2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3

3020316 美国外交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在当今世界,美国无疑仍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了解美国外交的发展演变,对把握现今的美国外交战略、促进中美关系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着重探讨美国外交在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并在这种发表和变化中寻求美国外交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课程按美国外交演变的基本特征,分区域扩张、海外扩张、全球扩张三个阶段来对美国外交史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美国外交史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了解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各种因素,为认识美国外交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外交史的基本线索及史实外,还在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与课外阅读。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绪论 学时 4

第一节 美国外交史的分期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机构第三节 美国外交的核心目标第四节 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主要取向第五节 主要分析模式

第二章 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孤立与扩张(1776-1815) 学时 4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的渊源第二节 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的确立第三节 杰伊条约第四节 汉杰之争与美国的外交传统

第三章 大陆扩张时期(1815-1860年代) 学时 4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第二节 从门罗咨文到门罗主义第三节 大陆扩张与内战外交

第四章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1860年代-1898) 学时 4第一节 镀金时代第二节 海外扩张思潮的泛滥第三节 西沃德与太平洋帝国第四节 美国与拉美

第五章 海外扩张时期(1898-1914) 学时 4第一节 美西战争与美国外交第二节 门户开放政策第三节 大棒政策与金元政策

第六章 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外交(1914-1945) 学时 4

Page 2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4

第一节 从中立到参战第二节 威尔逊与国联之争第三节 20年代的美国外交第四节 美国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第五节 二战与美国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

第七章 全球扩张时期(1945-1991) 学时 4第一节 关于冷战史的研究第二节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第三节 70年代的外交第四节 里根政府的外交第五节 美国与冷战的结束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要求教学方法建议:讲课方式上,改变灌输的教育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增加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并专门开设实践课,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做的专题报告,锻炼学生能力。辅助以大量视频、事例和故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思考,为学生的作业和讨论提供材料和论证上的指导。六、考核方式1 出勤占总成绩的 15%。2 学习表现:对教学全过程各教学环节参与情况的考查,如问题回答情况,讨论时的发言情况,遵守课堂纪律等,占 25%。3 作业:书评或专题论文,做 PPT,12 周前上交,上台做专题报告,占 60%。4 学期总评成绩满分为 100 分,每个人的总评成绩为各项得分之和。七、参考资料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下册,北京 ·世纪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孔华润主编,《桥美国对外关系史》新华出版社,2004年。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 ; 《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 3月, 第 1版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 2004年》,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 20 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人民出版社 2007年。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 重庆出版社,1993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50-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中信出版社,2004刘丽云、张惟英、李庆四著:《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李剑鸣:《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Page 2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5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乔治·凯南:《美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S. F. 比米斯:《美国外交史》,第三分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里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隋丽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年版。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 1974年版。 冬梅 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3.7)》,北京·时事出版社 1982年版。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 亨利·基辛格、顾淑馨 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 亨利·基辛格、杨静予等译:《白宫岁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年版。 罗伊·沃森·柯里、张玮英等译:《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理查德·尼克松、裘克安等译:《尼克松回忆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托马斯·佩特森、李庆余译:《美国外交政策》,上下册,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斯帕尼尔、段若石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布鲁斯特·丹尼:《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贝科威茨:《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孔华润、入江昭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第一部,三联书店,2000年版。

Page 2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6

3020317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从全球史视角来重新审视西方文明,通过将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及其重大问题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进行比较与分析,对西方人文主义、封建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加深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并进而克服以往世界历史叙述中的“欧洲中心论”。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全球史视野下的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使学生能够运用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分析西方文明史中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在今日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文明多元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三、四年级。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 3 学时1. 世界史的认识变迁2. 全球化进程3. 全球史的兴起第二章 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早期文明的比较 3 学时1.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2. 社会类型与区域分化3. 文明史的开端与文明演化第三章 “轴心文明”与世界历史 3 学时1. 所谓“四大文明”2. 轴心期概念与理论3. 从宏观视野看世界历史的结构第四章 欧亚大陆历史互动第一期:帝国竞争 3 学时1. 欧亚大陆的古代交往2. 帝国竞争与兴替3. 战争与贸易4. 气候与历史第五章 欧亚大陆互动第二期:世界帝国的形成 3 学时 1. 蒙元帝国的扩张2. 13 世纪的世界体系3. 基督徒与穆斯林的互动第六章 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相遇 3 学时1.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大陆2.欧洲人的扩张3.所谓“哥伦布大交换”第七章 早期全球化:西方的兴起(1) 3 学时1.帝国主义的不同模式2.商人、公司与帝国3.新的交往网络:大西洋世界

Page 2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7

第八章 早期全球化:西方的兴起(2) 3 学时1. 欧洲的奇迹/欧亚大陆的奇迹2. 重新转向东方:“加州学派”3. 欧洲社会转型的新视野第九章 现代世界的形成(1) 3 学时1.工业化、现代化、西化2.工业革命的世界地图3.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第十章 现代世界的形成(2) 3 学时1.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2.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和社会第十一章 近百年的世界 3 学时1.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2.殖民体系的解体3.宗教与世俗的变动关系4.1979年的全球史第十二章 我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 3 学时1. 文明的冲突?2. 大世界与小地方3. 多元文化主义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选课同学应修过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讲授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加以解决,并用 ppt形式做课堂介绍。 六、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ppt 答题,期末小论文。七、参考资料1. 史蒂夫·奥尔森:《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三联书店,2008。2.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4。3.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2001年。5.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 麦克尼尔:《文明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9.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10.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11. 布罗代尔:《15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 1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已出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14.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5. 彭慕兰:《大 分 流 : 欧洲、 中 国 及 现 代 世 界 经 济 的 发 展》,江苏人 民 出版社,

2003。

Page 2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8

16.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7. C.A.贝利:《现代世界的诞生》,商务印书馆,2013。

Page 2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69

3020318 12 世纪文艺复兴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12 世纪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西欧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包括法学、历史学、科学、哲学等方面。自 20 世纪初以来,这一术语日益被西方学术界所接受。本课程主要讲述 12 世纪文艺复兴得以发生的原因,12 世纪文艺复兴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西方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历程。本课程是研究型课程,除课堂讲授外,学生课下要阅读文献资料并多次组织课堂讨论。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授,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中世纪西欧的文化发展史;第二,从中体会如何看待中世纪西欧的历史地位;第三,思考外部因素在西欧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第一章 12 世纪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学时 6第二章 拉丁古典文化的复兴 学时 6第三章 法学 学时 6第四章 历史学 学时 4第五章 科学 学时 4第六章 哲学 学时 4第七章 大学的创建 学时 4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选修要求:世界通史2、方法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组织 2—3 次课堂讨论;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给予辅导和解答。六、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 5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讨

论中的表现;期末要求同学写一篇规范的小型论文。七、参考资料

1.【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12 世纪文艺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朱迪斯·M. 贝尼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版。3.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00年》,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4.R. W. Southern, The Making of the Middle Age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

Page 2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0

3020319 拉丁语基础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中古拉丁的入门课程,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中古拉丁文献的阅读能力,并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讲授中古拉丁的基本语法和阅读拉丁文圣经,以课堂翻译练习和课外练习为主,每两周小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以阅读圣经短句为主,系统讲授拉丁语基础语法,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 1000单词,适当介绍中世纪作家的著述片段。

内容、学时:第 1 讲 教会拉丁的发音和名词第一变格第 2 讲 名词第二变格、动词 sum、直接陈述句、主语和动词搭配第 3 讲 中性名词第二变格、sum过去时和将来时、表示所有关系的与格第 4 讲 形容词概说、形容词变格、形容词与名词的一致关系第 5 讲 动词概说、动词词根和时态、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第一变位、与格与夺格用法第 6 讲 现在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第二变位、第三变位、第四变位、夺格的用法(2)第 7 讲 现在时陈述语气被动语态、夺格的用法(3)期中考试第 8 讲 过去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主句和从句关系、简接陈述句第 9 讲 将来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不定时作为主语第 10 讲 完成时、完成时陈述语气主动语态、qie, quae, quod

第 11 讲 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夺格的用法(4)、间接引语第 12 讲 助动词 possum、不定式用作宾格、完成时被动语态第 13 讲 过去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被动语态、Ablative absolute、动词小结第 14 讲 名词的第三变位、让步从句第 15 讲 名词的第三变位(2)、宾格的用法

Page 2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1

参考书目:基 本 教 材 : John E. Collins, A Primer of Ecclesiastical Latin; The Vulgate Bible (Novum Testamentum Latine. Romae: Sumptibus Pontifici Instituti Biblici, 1951)John C. Traupman, The New College Latin and English Lati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5.以上为基本工具书,可以在外文书店或者网上购买《拉丁语基础》(肖原编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J. B. Greenough et al., New Latin Grammar. New Rouchelle: Aristide D. Caratzas, 1983.E. C. Woodcock, A New Latin Syntax. Oak Park, Illinois: Bolchazy-Carducci, 1985.

Page 2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2

3020321 古代埃及文明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系各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也可作为其他院系本科生通识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古代埃及历史为主线,首先介绍古代埃及文明的起源及其

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古代埃及的宗教、建筑和艺术、文学以及日常生活等内容。

二、学时与学分2 学分。总 36 学时(学期课,每周 2 学时)。三、授课对象:历史系各专业的本科生,或者其他院系选修跨专业课程的本科生。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的整个过程,认识一个文明生成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以及它衰亡的内因和外因,掌握若干重要的解释文明和文化的理论学会以历史的视角审视逝去的文明。

2、使学生了解有关古代埃及文明的最重要外文和中文资料,掌握查阅、运用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必要和可能的地方比较古代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它旺盛的生命力。

五、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32 学时。2、课堂讨论和辅导:2 学时。3、复习考试:2 学时。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1、以古代埃及历史线条为课程的脉络,借助多媒体把文字和图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介绍国外学界对文明问题尤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讲述热点和有争议的问题,促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2、分发英文复印材料,锻炼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为日后研读专业文献打下基础。

3、通过电子邮件和微博进行答疑,组织兴趣小组对古代埃及文明的一个具体问题做深入了解和探讨。

七、考试:1、其中考试:计期末总成绩的 40%;2、期末考试:闭卷,计期末总成绩的 60%。

二、教学内容序言: 单元一:

文明的起源王朝的更迭

单元二:王权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官吏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单元三:

Page 2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3

创世与神话神庙与节日

单元四:宗教虔诚

单元五:来世观念的形成和演变墓葬和祭奠单元六:

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单元七:平日与节日妇女的地位婚姻与家庭单元八希腊文化与埃及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单元九:罗马征服产生的影响单元十:希腊、罗马统治下的日常生活单元十一:埃及与外族之间的通婚单元十二:希腊、罗马经济模式产生的影响三、参考书目C. Aldred, Egyptian Art, London 1980.C.A.R. Andrews, Egyptian Mummies, London 1984.D. Arnold, Building in Egypt. Pharaonic Stone Masonry, New York 1991.D. Arnold, The Encyclopaedia of Ancient Egyptian Architecture, London 2003.J. Assmann, The Mind of Egypt, Cambridge and London 2002.J. Baines and J. Malek, Atlas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1979.K. A. Bard (e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Malden, MA and Oxford: Blackwell, 2007.K. A. Bard (ed.), Encyclopedia of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N. Grimal, 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1992.G. Hart, 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 London 1986.M. Hoffman,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London 1979.E. Hornung, Conceptions of God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1983.E. Hornung,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New York 1990.T.G.H. James, Ancient Egypt. The Land and its Legacy, London 1988.M. Lichthei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3 vols. Berkeley 1973-1980.G. Robins, The Art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1997.W. Wendrich (ed.), Egyptian Archaeology, Malden, MA and Oxford: Blackwell,

Page 2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4

2010.

Course Name: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Time: Winter Semester 2017-2018Course Hours: 36Lecturer: Prof. Jin Shoufu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prepared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oth from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from other schools. The lecturer is going to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Egyptian history. After having a rudimentary outline of the pharaonic history, the students will get to know the ancient Egyptian civilization through different topics, including religion, art, architecture etc.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lecturer will explain the bureaucracy and administrationof ancient Egypt. The students will be asked to read material in English and through this they will get familiar with important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Egyptology and have some idea of rec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Course Requirements:There will be an exam in the middle of the term and follows the final exam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Grading:The note of the mid-term exam will take 40%, and that of the final exam will take 60% of the final note.Course Calendar:Unit One:Investigate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of the Old, Middle, and New kingdom periods, arguing how these events shaped the Egyptian monarchy and state.Unit Two:Investigate how ancient Egypt was shap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in it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Old, Middle, and New kingdom periods, arguing what factors helped form Egyptian identity at home and abroad.Unit Three:Investigate the religious role of the pharaohs during the Old, Middle, and New kingdom periods, arguing how this role influenced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Unit Four:Investig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araonic military during the Old, Middle, and New kingdom periods, arguing how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erns shaped the Pharaonic military and the military role of the pharaoh.Unit Five: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Pharaonic and Graeco-Roman states, arguing how the 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 helped structure ancient Egyptian society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ose periods.Unit Six:Egyptian relations with rival empires in the Near East and Middle East (Hittites,

Page 2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5

Assyrians, Babylonians, and Persians)Unit Seven:Investigate the Greek occupation of Egypt under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arguing where the occupying Greeks were successful or unsuccessful in their efforts to dominate, integrate, and administer the region.Unit Eight: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of Greeks both within the Ptolemaic administration and in the Egyptian countryside, arguing to what extent Egypt became “Hellenized” or remained a dominated native region.Unit Nine:Investigate the Roman occupation of Egypt, arguing in what ways the Romans maintained or changed the Ptolemaic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social/religious identity that they inherited.Unit Ten:Investigate how the Romans integrated Egypt into their empire and utilized the region’s resources, arguing how the Romans administered domestic policy, trade, and defense to their benefit.Unit Eleven:Investigate what roles Ptolemaic and Roman military forces and officers played in ancient Egypt, arguing how these forces were either successful or unsuccessfu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Unit Twelve:Investigate the challenges that native Egyptians, Greeks, and Romans faced in administering the various regions of Egypt, arguing whichadministrative or logistical practices/innovations in the Pharaonic, Greek, and Roman periods succeeded and which failed.Unit Thirteen: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of economics and class in ancient Egypt during the Pharaonic, Greek, and Roman periods, arguing how certain groups dominated the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and how that affected social structures and class relations.Slected Readings:C. Aldred, Egyptian Art, London 1980.C.A.R. Andrews, Egyptian Mummies, London 1984.D. Arnold, Building in Egypt. Pharaonic Stone Masonry, New York 1991.D. Arnold, TheEncyclopaedia of Ancient Egyptian Architecture, London 2003.J. Assmann, The Mind of Egypt, Cambridge and London 2002.J. Baines and J. Malek, Atlas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1979.K. A. Bard (ed.),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Malden, MA and Oxford: Blackwell, 2007.K. A. Bard (ed.), Encyclopedia of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N. Grimal, A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 Oxford 1992.G. Hart, A Dictionary of Egyptian Gods and Goddesses, London 1986.M. Hoffman,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London 1979.

Page 2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6

E. Hornung, Conceptions of God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1983.E. Hornung,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New York 1990.T.G.H. James, Ancient Egypt. The Land and its Legacy, London 1988.M. Lichtheim,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3 vols. Berkeley 1973-1980.G. Robins, The Art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1997.W. Wendrich (ed.), Egyptian Archaeology, Malden, MA and Oxford: Blackwell, 2010.

Page 2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7

3020322 宏观世界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在学生已经修习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上一些全局性的问题做鸟瞰性论述,尤其注重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与现象,例如农耕游牧世界的关系、等级与阶级、封建主义、启蒙运动、现代化、世界大战与冷战、20 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等重大历史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的宏观和整体认识,加深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生与发展进程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的宏观和整体认识,加深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生与发展进程的理解,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内在联系意义的重大事件与重大问题的理解。借助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学术问题综述等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概括能力与分析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3 课时一、农耕游牧世界的形成二、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特征三、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与影响第二章 希腊城邦民主 4 课时一、希腊城邦的形成二、雅典民主政治三、斯巴达政制中的民主因素参考书目吴于廑: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斯塔夫里亚诺斯:1500年以前的世界: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芬利:《古代世界的政治》,晏绍祥、黄洋译,商务印书馆,2013芬利:《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郭小凌、郭子林译,商务印书馆,20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5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9思考题1、农耕游牧世界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及其影响。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影响4、斯巴达奇迹及其影响

Page 2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8

第三章 英国与法国封建社会 4 课时一、“封建主义”定义二、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

1、作战的人2、祈祷的人3、种田的人4、封建社会中的城市

三、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1、贵族政治2、等级君主制

第四章 中世纪的教皇权 3 课时一、教皇国与教皇权二、教皇选举制度与天主教会大分裂三、宗教会议运动参考书目赵文洪:《中世纪西欧三个等级的观念初探》,史学月刊,2005年第 5期赵文洪:《中世纪西欧城市社会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 4期刘林海:《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6期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黄春高:《分化与突破:14-16 世纪英国农民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彭小瑜:《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历史研究》2000年第 2期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刘城:《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世界历史》2004年第 4期刘城:《英国教会:从双重纳税义务走向单一纳税义务》,《历史研究》2002年第 6期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法庭与国王法庭的权力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 3期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塞西尔·莫里松:《十字军东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马克·布洛赫(著),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封建社会》(上下两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施诚:《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世界历史》2003年第 1期赵文洪:《英国国王收入的演变与贵族专制政治体制的发展:11 世纪末—13 世纪初》,《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 8期刘新成:《再议英国议会的起源》,《世界历史》1991年第 3期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R.N.斯旺森:《不列颠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历史大观》(Aspects of Late Medieval British and European History),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诺曼·戴维斯:《欧洲史》(Europe: A History),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思考题1、中世纪西欧的人口划分方法和意义2、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与政治体系

Page 2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79

3、三个等级观念的起源、内容、意义4、中世纪西欧二元权力体系的理论与实践5、教皇选举制度对教皇权力的影响6、宗教会议运动的起源与意义7、中世纪西欧的核心价值第五章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 3 课时一、“姊妹革命”:两场革命的比较二、什么是历史社会学?三、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革命研究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与未完成的民主 3 课时一、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几种阐释二、托克维尔对大革命的历史社会学分析三、19 世纪上半叶:未完成的法国民主第七章 民主在美国 3 课时一、历史语境与民主的内涵二、美国民主的独特起源三、平等与自由的内在矛盾:托克维尔对极权主义的预见参考书目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顾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张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皮埃尔·罗桑瓦龙:《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高振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中国和俄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杨小刚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涂永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剑鸣:《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 5期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 1期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崇明、倪玉珍等:《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倪玉珍:《<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倪玉珍:《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 3期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陈敦全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思考题1、比较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异同

Page 2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0

2、什么是历史社会学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联4、比较马克思和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阐释5、美国民主的独特起源6、 美国的乡镇自治与联邦体制7、托克维尔如何论述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第八章 20 世纪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格局 3 课时一、20 世纪前半期欧洲中心地位的终结二、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三、冷战的结束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九章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3 课时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维护和平的努力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安排三、二战后的“冷战”和“热战”第十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 3 课时一、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改革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三、第三世界的发展参考书目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当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年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98)、1982、2007年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996年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金重远主编:《20 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 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再版吴伟、徐蓝:《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3卷 6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中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自 2009年开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组织翻译并分 5册陆续出版该书第 10版,书名为《帕尔默现

Page 2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1

代世界史》(5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思考题

1. 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是如何终结的?2. 如何理解后冷战的国际格局走向?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没有维护世界和平?4. 为什么绥靖政策未能维护和平?5. 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6. 二战后世界维持长期和平的原因是什么?7.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变化?8. 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世界历史意义。9. 试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世界历史意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世界通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三者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阅读、思考、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训练。六、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学术论文,开卷考试。七、参考资料(见“内容、学时”)

Page 2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2

3020323 世界史专题(英语)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前四到五周分主要讲授 1500年间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原因。讲义采用牛津大学英文系原版教材,分别从古英语、中古英语、近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各个阶段来介绍和解读英语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句法特征;其余十一到十二周期间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句法理论基础之上,主要引领学生直接接触和研读中世纪文献名篇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部分,以期培养学生最终能够具备阅读原版中古英语文献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图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认识现代英语语法和语言现象的形成,加深对现代英语的理解。在学生知晓掌握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基本句法理论的同时,引领学生实际读懂中古英语文献,使其进一步认识理解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英语现象特征以及它们同现代英语的紧密联系,为他们将来不论是从事中古英语文学研究还是中世纪历史的研究,打下基本的语言基础,并养成对一手历史文献的甄别、鉴定和整理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世界史专题(英语)总计 48 学时 第一章 课程概论及英语史概观 学时 3

第一节 印欧祖语和格林法则Grimm(英语) 第二节 三个民族的侵入和混血英语 第三节 英语的时代划分(OE, ME, ModE和 PE)及划分根据

第二章 古英语概况 学时 3

第一节 公元五至十一世纪的英国 第二节 古英语重要文献 第三节 古英语特殊文字

第三章 古英语:格(1) 学时 3

第一节 名词的主格属格 第二节 名词的对格与格 第三节 名词的词尾变化

第四章 古英语:格(2) 学时 3

第一节 定冠词的主格属格 第二节 定冠词的对格与格 第三节 定冠词的具格及其今天的化石表现

Page 2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3

第五章 古英语:格(3) 学时 3

第一节 指示代名词的词尾变化 第二节 疑问代名词的词尾变化 第三节 形容词的词尾变化

第六章 古英语:法 学时 3

第一节 动词的直说法 第二节 动词的假说法 第三节 动词的词尾变化

第二章 古英语到中古英语 学时 3

第一节 综合性(synthetic)到分析性(analytic)的转换 第二节 海盗和英语 第三节 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第七章课 中古英语 学时 3

第一节 中古英语重要文献和乔叟 第二节 中古英语的音读 第三节 中古英语的混合特征第八章 中古英语基本句法学时 3

第一节 助动词和否定辞 第二节 不定式、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第三节 SVO 语序确立

第九章 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 学时 3

第一节 长元音推移(Great Vowel Shift) 第二节 印刷术的影响力以及标准英语的逐渐形成 第三节 莎翁和《钦定圣经》

第十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 学时 3

第一节《坎特伯雷故事》亨瑞特写本(Hengwrt) 第二节《坎特伯雷故事》艾莱斯莫写本(Ellesmere) 第三节 古文书字体的辨识和确认

第十一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1) 学时 3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骑士 第三节 骑士的侍者

第十二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2) 学时 3

Page 2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4

第一节 僧尼院长 第二节 修道僧 第三节 托钵僧

第十三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3) 学时 3

第一节 贸易商 第二节 学僧 第三节 律师

第十四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4) 学时 3

第一节 乡绅 第二节 行会众人 第三节 厨司

第十五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5) 学时 3

第一节 船长 第二节 医生 第三节 巴斯妇

第十六章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总序歌>》(6) 学时 3

第一节 教区祭司 第二节 农夫 第三节 磨坊主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课程第一至九周的前半部分以授课老师为中心,讲授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第十至十六周的后半部分将要求学生参与中古英语文献《坎特伯雷故事》的实际阅读和小组讨论。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大胆直接接触一手的历史文献,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阅读,与学科教学结合。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从学生的出席、课堂讨论、发言和三到五次作业等方面来衡量判断,占总

评成绩的 30%;2. 期中考试要求学生在课下用现代英语逐字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坎特伯雷

故事》引言的前五十行,占总评成绩的 20%;3. 期末考试包含有两种形式,学生自由二择一。在课下,学生或者用现代英语逐字翻

译十五世纪文献《帕斯顿书简》中由老师指定的一封信件;或者以《帕斯顿书

Page 2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5

简》的一处或若干处的实际语言现象为参照,论述该现象所体现出的中古英语特殊的句法特征及其与今天所使用现代英语相关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篇幅长度至少要达到 2000 字,占总评成绩的 50%。

七、参考资料1. Freeborn, Dennis 2006.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Palgrave Macmillan.2. Benson, Larry D (ed.) 2008. The Riverside Chaucer (reissue of 1987

vers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Crystal, David 2001.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 李赋宁 1988,《英语史》,商务印书馆。

A World History (English Language and Intensive Reading on Medieval Materials)Associate Professor Xiaojun ShiSpring Syllabus:This cours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1500-year-long English and various syntactic features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elping students recognize the formations of the grammar and phenomena of present English more objectively from the diachronic viewpoint. lecture goes with the traditional and authoritative textbook used in Faculty of English of University of Oxford, explaining the detailed syntactic characters of OE, ME and ModE;secondly, after the general learning on the syntax of OE and ME, this course guides students to directly touch and intensively read the original medieval materials, a well-known work by Chaucer, Canterbury Tales, developing their abilities of reading various historical material relatively freely and independently. The essential purpose is to make them catch th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old languages and present English from the old materials, and to promote them in their future researches both in mediev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ields.Course Requirements:Regular, intelligent and constructive class discussion is highly encouraged. You will learn more and enjoy the course more if you are an active learner rather than a passive one. Regular and punctual attendance at classes is expected. An excused absence requires a written medical excuse or written approval from your college/school’s administration office. Unexcused absences will affect your grade. No tardiness acceptable. 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mester,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prologue is required before each lecture.

Grading:

Page 2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6

There will be Mid-Term exercise around the ninth or tenth week, 20%; the deadline of the final work (translation or report) will be the end of June, 50%, the attendance, contribution, attendance, feeding back, classroom performance in class will decide the other 30% of score. The grading system works like: 90-100: excellent/superior; 80-89: good/above average;70-79: satisfactory/average; 60-69: poor; <60: failure.Please bear in mind: Excellence is RARE. If everyone got a mark above 90, then the mark could no longer represent excellence. Your final score depends on your efforts but NOT on your need for a higher mark/GPA. For those who might want to raise your final score (2-5 marks), you will be given opportunities by the instructor to do additional work during the whole semester, for example, make a presentation related to a certain issue before class, etc.

Readings:All of the reading assignments are drawn from two sources. The textbooks are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by Dennis Freeborn (2006, Palgrave Macmillan) and The Riverside Chaucer, reissue of 1987 version, ed. by Larry D Benson(20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he work book also includes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ritten by David Crystal (200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RING TERM COURSE CALENDAR:Your section leader may not stick with this schedule exactly, but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keep up with the readings on at least a week-by-week basis.

1. 2017/03/10 Course introduction and general picture of English Language history

2. 2017/03/17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Old English3. 2017/03/24 Old English: Case (1) noun4. 2017/03/31 Old English: Case (2) definite article5. 2017/04/07 Old English: Case (3) pronoun, interrogative pronoun and

adjective6. 2017/04/14 Old English: Mood: verb7. 2017/04/21 From Old English to Middle English (synthetic to analytic)8. 2017/04/28 General picture of Middle English9. 2017/05/05 Fundamental syntactic rules of Middle English 10.2017/05/12 From Middle English to Modern English11.2017/05/19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

Page 2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7

12.2017/05/29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General Prologue (1)13.2017/06/02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General Prologue (2)14.2017/06/09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General Prologue (3)15.2017/06/16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General Prologue (4)

16. 2017/06/23 Chaucer and Canterbury Tales・General Prologue (5)

Page 2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8

3020324 地中海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从人类“互动”的角度来讲授地中海从古至今的历史,注重地理距离相隔遥远的不同社会间的联系,尤其是以下四个方面:商业网络的形成;囊括诸多民族的帝国的构建;人口的流动,其中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更有朝圣、奴隶买卖或旅游等小规模的人口流动;宗教的传播。鉴于此,本课程所关注的是地中海本身、地中海岛屿以及一些沿海城镇。这与以往的“地中海周边地区史”形成区别。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授,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作为一个“互动区”的地中海发展史;第二,从中体会全球史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第三,通过阅读一些具体材料,初步培养用材料来说明观点的能力,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第一章 公元前 22000年—公元前 1000年的地中海 学时 6第二章 公元前 1000年—公元 600年的地中海 学时 6第三章 公元 600—1350年的地中海 学时 8第四章 1350—1830年的地中海 学时 6第五章 1830—2010年的地中海 学时 4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选修要求:世界通史2、方法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组织 2—3 次课堂讨论;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给予辅导和解答。六、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 5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课堂讨

论中的表现;期末要求同学写一篇规范的小型论文。七、参考资料

1.[英]约翰·朱利叶斯·诺威奇:《地中海史》(上、下册),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3.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4.[比利时]亨利·皮朗:《穆罕默德与查理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5.David Abulafia, 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London, Pengu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6.Peregrine Horden and Nicholas Purcell, The Corrupting Sea, a Study of

Mediterranean Hist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7. S.D. Goitein, revised and edited by Jacob Lassner, A Mediterranean

society : an abridgment in one volum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age 2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89

3020325 美国宪政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以美国宪政发展史为讲授和讨论对象。通过讲授本课程,探讨美国宪政变迁之路,从文本精读、时空演进、比较研究等多重视角,如实地探索美国宪政历程,理性地认识美国宪政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宪政的英国渊源与本土经验;《邦联条例》与邦联制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订与批准;《权利法案》与人权保障机制;奴隶制、内战、重建与宪政改革;罗斯福新政、联邦最高法院与社会变革等。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宪政史的基本线索及史实外,还在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与课外阅读。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 学时 2

第一节 美国宪政史是什么?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宪政史? 第三节 如何学习美国宪政史?

第二章 美国宪法的起源与基础 学时 2 第一节 美国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 第二节 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弗吉尼亚与马萨诸塞 第三节 美国革命与《独立宣言》 第四节 《邦联条例》 第三章 美国宪法的制定与批准 学时 2 第一节 制宪过程 第二节 制宪中的主要辩论

第三节 宪法的批准 第四章 马歇尔与美国早期的宪法实践 学时 2 第一节 党争与马伯里案 第二节 契约自由与达特茅斯学院案(1819) 第三节 联邦至上 弗莱彻案(土地舞弊案,1810)、麦卡洛克案(国家银行案,1819)、柯恩案(州发彩票案,1821) 第四节 州际商务与吉本斯案(汽船垄断案,1824) 第五章 奴隶制与内战 学时 2 第一节 奴隶制在美国的发展 第二节 林肯-道格拉斯辩论 第三节 德雷德·斯科特案(1857) 第四节 美国内战 第六章 重建与宪法修正案 学时 2 第一节 内战结束与南方的改造 第二节 林肯与约翰逊的重建计划

Page 2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0

第三节 国会与宪法修正案(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 第七章 种族隔离与国家的工业化 学时 2 第一节 民权案(1883)、普莱西案(1896)与吉姆·克劳法 第二节 铁路与美国的工业化 第三节 文官改革与州际商务委员会 第四节 自由竞争与反垄断 第八章 进步主义运动与一战 学时 2 第一节 美国的改革时代 第二节 战争时期的言论自由 第三节华人与印第安人的宪法地位 第四节 洛克纳时代 第九章 罗斯福新政 学时 2 第一节 大萧条与政府对策 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与最高法院的反应 第三节 最高法院改组之争 第十章 二战前后的美国宪法 学时 2 第一节 国旗案与美国的爱国主义 第二节 日裔隔离案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国会与总统的外事权 第四节 麦卡锡主义与共产党间谍案第十一章 消除种族隔离 学时 2 第一节 布朗案与学校隔离 第二节 民权运动与黑人权利 第三节 1964年民权法 第十二章 沃伦法院与公民权利 学时 2 第一节 表达自由与宗教自由 校园祷告、诽谤案 第二节 刑事司法改革 第三节 第十四修正案与《权利法案》的关系 第十三章 水门事件 学时 2 第一节 尼克松的政治生涯 第二节 窃听与掩盖 第三节 国会调查与法院审判 第十四章 堕胎与女权 学时 2 第一节 隐私观念与避孕 第二节 堕胎与女性权利 第三节 罗伊案之后的演变 第十五章 肯定性行动 学时 2 第一节 什么是肯定性行动 第二节 教育与就业领域的肯定性行动 第三节 争论与反思 第十六章 新世纪的美国宪法 学时 2 第一节 新联邦主义与新司法联邦主义 第二节 9·11以后的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反恐战争中的宪法问题

Page 2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1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要求教学方法建议:讲课方式上,改变灌输的教育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增加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并专门开设实践课,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做的专题报告,锻炼学生能力。辅助以大量视频、事例和故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思考,为学生的作业和讨论提供材料和论证上的指导。六、考核方式1 出勤占总成绩的 15%。2 学习表现:对教学全过程各教学环节参与情况的考查,如问题回答情况,讨论时的发言情况,遵守课堂纪律等,占 25%。3 作业:书评或专题论文,做 PPT,12 周前上交,上台做专题报告,占 60%。4 学期总评成绩满分为 100 分,每个人的总评成绩为各项得分之和。七、参考资料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查尔斯·比尔德 (Charles A. Beard):《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汉密尔顿等 (Alexander Hamilton):《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路易斯·哈茨 (Louis Hartz):《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詹姆斯·伯恩斯等著、陆震纶等译:《民治政府》,199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9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任东来等:《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任东来等:《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 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Page 2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2

3020326 美国移民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主要以时间为序,分别讲述欧洲裔白人、非洲裔黑人、华人、日本人等亚裔、犹太人、墨西哥人等移民迁移美国的历程、他们在美国奋斗的历史、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以及移民给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等,揭示美国移民史中合众为一与多元共存的矛盾关系,认为移民虽然带来种族矛盾和分歧,但总体上移民和美国是共生体,二者应该是双赢的关系。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移民史的基本线索及史实外,还在于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课堂参与与课外阅读。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 学时 2

第一节 美国移民史是什么?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美国移民史? 第三节 如何学习美国移民史?

第二章 欧洲裔白人(一) 学时 2第一节 英格兰裔第二节 其他西北欧裔

第三章 欧洲裔白人(二) 学时 2第一节 德意志裔第二节 爱尔兰裔

第四章 欧洲裔白人(三) 学时 2第一节 东南欧裔第二节 俄国裔

第五章 非洲裔黑人 学时 2第一节 黑奴贸易第二节 黑奴制第三节 黑人自由斗争

第六章 印第安人 学时 2第一节 原住民第二节 两种文明冲突

第七章 华人 学时 2第一节 华人劳工第二节 如今的华人

第八章 日本人等亚裔 学时 2第一节 日本裔第二节 越南裔

第九章 犹太人 学时 2第一节 传统文化第二节 继承与改变

第十章 拉丁裔 学时 2

Page 2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3

第一节 墨西哥裔第二节 古巴裔

第十一章 美国移民政策(一) 学时 2第一节 建国前的移民政策第二节 建国初期至 19 世纪末期的“自由”移民政策第三节 移民归化与公民资格授予政策第四节 美国对亚洲的移民政策第五节 排外狂飙的兴起及其社会根源

第十二讲 美国移民政策(二) 学时 2第一节 移民限额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第二节 移民限额制度的修订与发展第三节 难民法的演变与实质第四节 禁而不止的非法移民第五节 新时期的改革与未来的走向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要求教学方法建议:讲课方式上,改变灌输的教育方法,注意与学生互动,增加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并专门开设实践课,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做的专题报告,锻炼学生能力。辅助以大量视频、事例和故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思考,为学生的作业和讨论提供材料和论证上的指导。六、考核方式1 出勤占总成绩的 15%。2 学习表现:对教学全过程各教学环节参与情况的考查,如问题回答情况,讨论时的发言情况,遵守课堂纪律等,占 25%。3 作业:书评或专题论文,做 PPT,12 周前上交,上台做专题报告,占 60%。4 学期总评成绩满分为 100 分,每个人的总评成绩为各项得分之和。七、参考资料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美国种族简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月第 1版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古巴墨西哥移民历程及双重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吴泽霖著,《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吴景超著,筑生译,《唐人街:共生与同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剑鸣著,《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约翰·富兰克林 (John Hope Franklin):《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黄兆群:《纷然杂陈的美国社会与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Page 2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4

3020327 战后法国外交史(1945-1991)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法国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大国,其外交对世界局势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课程介绍战后到 1991年法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它一方面处理法国外交史的延续与变化,另一方面也讨论法国外交决策的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有关法国外交史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由此了解战后局势的动荡起伏变化,增强学生的世界视野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战后法国外交史一般知识;法国外交决策机制。由法国在两极格局的外交

选择及其困境,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

一、战后法国外交史的基本特点二、学习战后法国外交史的注意事项三、考核与作业

第一章 战后法国外交决策机制 学时 4第一节 第四共和国时期第二节 第五共和国时期

第二章 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外交 学时 10第一节 从大战到冷战:第四共和国外交的背景第二节 对美外交第三节 对欧外交第四节 从印度支那到阿尔及利亚第五节 苏伊士运河危机

第三章 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外交 学时 10第一节 对美外交与北约问题第二节 对苏东国家外交第三节 第三种力量的欧洲第四节 承认中国问题第五节 第三世界

第四章 后戴高乐时代 学时 8第一节 蓬皮杜时期第二节 德斯坦时期第三节 密特朗时期第四节 法国外交的延续与变化

第五章 战后法国外交的选择及其困境(讨论课) 学时 2

Page 2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5

主要讨论题:战后法国外交为何如此选择,面临哪些困境?如果你是法国领导人,在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会做出何种决定?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先修课要求:

修完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2. 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讲授、读书报告、学生课上交流心得六、考核方式(一)考核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10%、30%、60%。(二)考勤:随机点名或签到三次。全勤 10 分;缺勤一次 5 分;缺勤两次以上,不给考勤分数。(三)平时作业:交一份关于法国外交史的读书报告。(四)期末作业:就法国外交史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七、参考资料

[法]雅克·夏普萨尔、阿兰·朗斯洛:《1940年以来的法国政治生活》,全康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 世纪 40-60年代中法关系》,合肥:黄山书社,2014年。

吴国庆:《法国政治史(1958-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张台麟:《法国总统的权利》,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张台麟:《法国政治与政治》,台北:汉威出版社,1990年。刘嘉甯:《法国宪政共治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法]阿尔弗雷德·格鲁塞:《法国对外政策(1944-198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89年。吴圳义:《戴高乐与现代法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

Page 2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6

3020328 20 世纪国际冲突与大国外交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有关国际危机的基本理论以及案例分析两部分。前者介绍学术界有关国际冲突研究的基本动态和主流理论,后者结合 20 世纪不同类型的重大国际冲突,着重分析大国在冲突的爆发、应对和化解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以及在处理不同国际冲突过程中各国外交的特点和作用,为当今国际冲突的预防和解决提供历史借鉴。具体案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边界冲突等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 20 世纪不同类型的重大国际冲突,着重分析大国在冲突的爆发、应对和化解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以及在处理不同国际冲突过程中各国外交的特点和作用,为当今国际冲突的预防和解决提供历史借鉴。内容、学时:导言 2 学时国际冲突概说:概念和种类 国际冲突研究的意义第一部分:理论与历史 4 学时国际冲突研究的经典理论 2 学时学术研究动态综述 2 学时第二部分:专题 30 学时一、日俄战争:英日同盟研究 3 学时 新:老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参战的决策研究 3 学时 大国混战三、中日战争:中日宣战的决策研究 3 学时 弱:强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战争的起源 3 学时 妥协失败五、朝鲜战争:中美参战决策研究 3 学时 1:多六、越南战争:美国的参战与退出 3 学时 外部干预七、中东战争:英国、美国与苏伊士运河危机 3 学时 大:大八、印巴冲突:宗教与民族主义 3 学时 弱:弱九、英阿马岛战争:英国的战争决策研究 2 学时 强:弱

Page 2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7

十、海湾战争:美国的决策 2 学时 大:小总结 :两类冲突 三种战争 2 学时课堂讨论: 新中国战争:中印边界冲突、中苏边界冲突、中越自卫反击战 4 学时 参考书目理解国际冲突

Page 2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8

3020329 中美关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美关系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之一,其发展历史更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国与国际关系的面貌。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美关系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将对中美关系史上重大问题的进行专题讲述,还会对当今中美关系以及未来趋势做一定的探讨,再结合学生研讨和对学术前沿的介绍,以期能够给大学生介绍一段完整的历史知识、一种结合了现实关怀的历史意识和一些学术理论方法的训练。本课程特别注重对中美关系中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的考察,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观察和研究中美关系史的新角度。本课程作为世界历史专业国别史(美国史和美国外交史)的重要延伸,和国际关系史综合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方法训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中美关系史当中的重大事件和发展阶段,加深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现实国际政治的理解。 2 讲授过程中以史料说明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意识;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书目知识,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书目的方法。 3 介绍相关研究的方法、理论和观察角度,启发学生精读深思,训练问题意识。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中美关系史的主要趋势和研究问题(2 学时)一研究对象和主要的趋势、特点二研究的方法与困难三本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中美关系史主要的阶段、趋势和特点是什么?第二章 中美早期交往(1784—1894)(2 学时)一中美早期贸易交往二《望厦条约》、蒲安臣与甲午战争前的美国对华政策三赴美华工与“排华法案”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 1 本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与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的差别和联系是什么? 2 如何理解美国政府蒲安臣为代表的对华友好平等的外交姿态? 3 美国出台排华法案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章 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及其影响(1830—20 世纪初)(2 学时)一主要传教士介绍二传教士在华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三参考书目介绍四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作用?2 如何理解传教士传教的真实动机?

第四章 “门户开放”政策与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美关系(1894—1941)(4 学时)一八国联军侵华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

Page 3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299

二中国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从“九一八”到“珍珠港”:美国与中日关系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

1 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本质,与同时代列强帝国主义政策的异同,与美国外交传统的关系?

2 华盛顿体系(会议)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中外关系的影响?3 美国为何未调和中日关系、阻止日本侵华,以及维持华盛顿体系?

第五章 美国与中国的抗日战争(1941—1945)(2 学时)一中美结盟二战时政治与军事关系三开罗会议与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

1 中美结盟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外交意味着什么?对于美国外交意味着什么? 2 中美特殊关系指的是什么?其中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因素有哪些?第六章 战后国际秩序与中美对抗的形成(1945—1953)(3 学时)一美国对中华民国战后角色的设计二冷战的爆发与国共内战形势三新中国成立与中苏结盟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四朝鲜战争五参考书目介绍六复习思考题:

1 美国设计的战后全球战略中,中国的角色为何?如果真能够实现,会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有何不同?

2 美苏对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什么?3 美国为何不承认新中国?其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什么?4 美国为何要干涉朝鲜内战?中国为何要卷入朝鲜战争?这场战争对中美关系和国际

政治的影响是什么?第七章 尼克松访华与大国格局的变动(1953—1989)(3 学时)一朝鲜战争后的中美关系二尼克松访华与大国格局的变动三建交之路四中美缓和与冷战的终结五参考书目介绍六复习思考题:

1 1954—1958年中国对外政策的缓和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2 中美领导人是如何从敌对迅速达成和解的,如何深入理解这一“戏剧性的过程”?3 中美在当时是否算是结盟?中美缓和(或结盟)对冷战走势和最后终结有何影响?

第八章 课堂讨论:从历史中预见中美关系的未来(2 学时)第九章 当代两国关系(1989—2013)与中美关系的前景(2 学时)一政治风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二美国对华的“人权外交”三中美关系的前景

Page 3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0

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以及今后的走势?第十章 美国与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侨(2 学时)一美台同盟的缔结、发展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二亚洲冷战的基地:美国对香港政策的演变三“华夷之辨”:美国对海外华侨的冷战宣传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

1 美台同盟的对美国和台湾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其中的文化因素与意识形态原因为何?美台同盟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 香港在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3 美国为何在冷战时期对东南亚华侨群体给予重视?对华侨的宣传政策与美国的冷战

战略有何关系?第十一章 中美之间的文化传播、知识交往(4 学时)一传教士与新式学堂、教会大学的建立二美国返还庚子赔款与中国自由主义(亲美)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三美国政府在中国的“文化试验”(1941—1949)四改革开放后中美文化交流:以赴美留学生和体育活动为例五参考书目介绍六复习思考题:

1 教会大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2 美国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是什么,这种关联性对

中国历史以及中外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3 “文化试验”与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工程”的关系?这种“文化试

验”背后美国的身份意识和对中国角色的建构是怎样的?第十二章 相互形象、意识形态与中美关系(4 学时)一美国的中国形象的发展演变二中国的美国形象及其影响三意识形态因素与中美关系四参考书目介绍五复习思考题:

1 美国是如何认知中国的形象和自身的角色的?什么是“中美关系的神话”,这种神话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有何影响?

2 历史和现实中,美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观念、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对其中国政策产生了何种影响?第十三章 中美经贸关系(2 学时)一 20 世纪前半期美国的资本主义与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二 20 世纪后半期(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的中美经贸关系三参考书目介绍四复习思考题:美国资本主义与政府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关系?第十四章 美国与中国的中美关系史研究(2 学时)一美国的中美关系研究

Page 3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1

二中国的中美关系研究三参考书目介绍四复习思考题:美国的中国专家在冷战时代的命运,其对政府冷战决策的影响?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读书方法指导和示范、课外延伸讲座相结合。建议先修课:《美国史》、通史基础课。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和参考书展开延伸阅读,与相关课程(如英语《美国史》、《美国外交史文献选读》、《美国外交史》)互相参照借鉴。六、考核方式:读书报告七、参考资料1 教材: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2 中文书目:(一)基本文献:

1.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2004年。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译:《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

中华书局 1981年版。3.(美)包瑞德著:《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4.(美)布鲁尔等编:《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江苏人

民出版社 1990年版。5.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6.阎广耀、方生译:《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二)著作与论文集:*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 1981年版。2.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3.(美)韩德著,项立岭等译:《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4.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5.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出版社 1997年版。*6.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9)》,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5和 6 书目已补充第三卷并在 2004年统一出版为:*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汪熙主编:《中美关系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8.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 1辑,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9.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复旦大学历史系主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

2辑,重庆出版社 1988年版。10.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编:《中美关系史

论文集》,第 3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12.陶文钊、梁碧莹主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版。13.欧内斯特·梅和小詹姆斯·汤姆逊编,齐文颍等译:《美中关系史论》,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Page 3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2

*14.陶文钊编:《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15.入江昭、孔华润编:《巨大 的转变: 美 国 与东亚》,复旦大 学 出版社

1991、1997年版。16.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版。17.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8.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19.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20.吴心伯:《金元外交与列强在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21.罗伊·柯里著:《伍德罗·威尔逊与远东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22.项立岭:《中美关系史上的一次曲折: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复旦大学

出版社 1993年版。*23.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24.(美)马丁著:《抉择与分歧:英美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胜利的反应》,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 1990年版。25.(美)肯尼思·休梅克著:《美国人与中国共产党人》,郑志宁译,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版。26.(美)菲斯著:《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27.(美)伊·卡恩著:《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28.时殷宏:《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南京大学出

版社 1995年版。*29.袁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30.(美)唐耐心:《艰难的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31.(挪威)文安立:《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年版。32.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33.约·斯·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34.罗斯·凯恩:《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35.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王宁、周先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36.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37.宫力:《跨跃鸿沟: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版。38.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5年版。39.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40.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41.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十年》,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42.(美)罗伯特·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1969-1989)》,中央编译出

版社 1989年版。*43.姜长斌:《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44.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福建人民出版社

Page 3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3

1992年版。45.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3年版。46.陶文钊主编:《中美文化交流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47张注洪主编:《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48.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 2

版。4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1991年版。50.杰西·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51.杨国标等著:《美国华侨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52.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53.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54.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55.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时事出版社 1999年版。56.胡国成主编:《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57.杨玉圣编《中华美国学论文综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58.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 20 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 英文书目:(一)史料与档案文献:1. Jules Davids, ed., 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eries 1: The Treaty System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42-1860, Wilmington, Delaware, 1973; Series 2: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Imperial Rivalries, 1861-1893, Wilmington, Delaware, 1979; Series 3:The Sino-Japanese War to the Russo-Japanese War, 1894-1905, Wilmington, Delaware, 1981.2.Paul H. Clyd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Diplomatic and Public Documents, 1839-1939,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0.3.US Dept. of State, ed.,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1910-1929(Microfilm),The National Archives Microfilm Publications, 1960.4 . Dept. of State,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internal affairs, 1930-1939, 1940-1944, 1945-1949, 1950-1954, 1955-1959, 1960-1963(Microfilm).5 . Dept. of State,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US-China:relation, 1940-1949(Microfilm).6.Dept. of State,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50-1954, 1955-1959, 1960-1963, foreign affairs (Microfilm).7.Dept. of State, 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Republic of China, 1945-1949,1950-1954 (Microfilm).

(二)著作与论文集:

Page 3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4

1. Hugh Deane, Good Deeds and Gunboats: Two Centuries of American-Chinese Encounters, 1990*2.James C. Thomson, Jr., et, al, Sentimental Imperialist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East Asia, 1981.*3.Akira Iriye. Across the Pacific: An Inner History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1967.4.William Hubert Morken, America looks West: The Search for a China Policy,

1980.5.Marilyn J. Young,Rhetoric of Empire, The American China Policy, 1895-1901, 1969 *6.Jerry Israel, Progressivism and the Open Door: American and China, 1905-1927, 1971 7.Michael Hunt, 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1895-1911, 1973 .

*8.Akira Iriye,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1965,1990. 9.Akira Iriye, Pacific Estrangement: Japanese and American Expansion, 1897-1911, 1972, 1994. 10.John K. Fairbank, Chinese-American Interactions: A Historical Summary, 1975 *11. James Reed, The Missionary Mind and American East Asia Policy 191 l-1915, 198312.David L Anderson, Imperialism and Idealism: American Diplomats in China, 186l -1898, l985. 13.Dennis Noble, The Eagle and the Drago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in China, 1901-1937, 1990. 14.William O. Walker, Opium and Foreign Policy: Anglo-American Search for Order in Asia, 1912-1954,1991.*15.DorothyBorg and Waldo Heinrich, ed., Uncertain Years: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949-l950,1980. 16.William W. Stueck, Jr.,Road to Confrontati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 1981 .*17.Xiaobing Li, ed.,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 New Cold War History, 1998. 18. Robert Blum, Drawing the Line: The Origin of American Containment Policy in East Asia,1982. 19.Warren Cohen and Akira Iriye,America, China, and Japan in Wartime, 1931-1949, 1990.*20.John Fairbank,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 1974 21.Philip West, Yenching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916-195 l, 1976 22.John Fairbank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 198523.Jessie G. Lutz, Chinese Politics and Christian Missions: 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of 1920-28, 1988.

Page 3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5

*24.Harold R. Isaacs, 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1980 25.Patricia Neils,China Images in the Life and Times of Henry Luce, 1990*26.Patricia Neils, ed., United States Attitudes Toward China: The Impact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1990.*27. Jonathan Goldstein,ed., American Views China: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then and now, 1991. 28.R. David Arkush and Leo Lee, ed, Land Without Ghosts: Chinese Impressions of America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1993.*29. T. Christopher Jespersen,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 1996.*30.Hongshan Li and Zhaohui Hong, ed, Image, Perception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 1998.31.Thomas J. Christensen, Useful Adversaries: Grand Strategy, Domestic Mobilization, and Sino-American Conflict,1947-1958,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6.32.Shu Guang Zhang, 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 China and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1995.33.Qiang Zhai, The Dragon, the Lion and the Eagle: China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1994.*34.Jian Yang, Congress and US China Policy, 1989-1999, 2000. 35.Robert Gars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49: A Troubled Affairs, 1994. 36.Leonard A. Kusnitz,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America's China Policy, 1949-1979, 1984. 37.Michel Oksenberg and Robert Oxnam, ed., Dragon and Eagle: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Past and Future, 1973.

38.Robert G.Sutter, The China Quandary: 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U.S.China Policy, 1972- 1982, 1983..

*39.Harry Harding,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1992.

40.Nancy B. Tucker,China Confidential: American Diplomats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 1945-1996,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2001.

*41.David M. Lampton,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 2001.

42.James 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1999.43.Martin L. Lasater, The Taiwan Conundrum in USChina Policy, 2000.44.John Fairbank,China Perceived: Images and Policies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1976 *45.David Shambaugh, Beautiful Imperialist: 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 1990, 1991.注:带*号的书籍为重点书目。

Page 3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6

3020330 古代罗马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系统介绍古代罗马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让学生对古代世界这个重要文明的发展及其在

历史上的影响有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教材:无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罗马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罗马在西方

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共和制度与帝国传统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同时,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具体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初步掌握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主要文献与学术史。三、授课对象本科历史专业 2、3、4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一、古代罗马历史的重要性 (3 学时)1、共和传统的渊源2、帝国之梦3、基督教4、罗马法5、罗马传统二、古代罗马历史的主要资料(3 学时)1、历史文献2、文学、哲学和政论文献3、考古资料4、人类学资料5、罗马史研究:历史与现状三、意大利与罗马(2 学时)1、罗马的起源2、意大利的背景3、伊达拉里亚人4、希腊人四、王政时代(2 学时)1、有关罗马诸王的传说2、王政时代的罗马3、王政的崩溃与共和国的建立五、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冲突(4 学时)1、平民的起源2、贵族的特权3、平民的不满与基本要求4、保民官与十二表法5、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6、霍腾西阿法案7、平民贵族斗争的影响六、罗马征服意大利及其统治政策(4 学时)

Page 3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7

1、罗马人与拉丁人2、维爱战争3、与萨莫奈人的较量4、击败皮洛士5、统治意大利七、布匿战争(2 学时)1、罗马与迦太基2、第一次布匿战争3、第二次布匿战争4、第三次布匿战争5、罗马队东方的征服6、征服的后果八、鼎盛时期的罗马共和国(4 学时)1、显贵阶层的形成2、制度变革与改革的努力3、社会与经济变迁4、罗马文化的发端5、行省与属民九、共和国的危机(4 学时)1、格拉古兄弟改革2、朱古达战争与马略改革3、同盟者战争4、苏拉独裁5、寡头统治的恢复6、恺撒与独裁7、屋大维与共和国的灭亡十、共和国末年罗马的文化(2 学时)1、希腊文化及其影响2、拉丁文化的成熟:西塞罗3、共和国时代的史学十一、奥古斯都与早期帝国(4 学时)1、共和国的“恢复”2、元首3、行省与边疆4、继承问题5、早期帝国时代的政治与经济6、帝国早期的文化十二、基督教的起源和演变(2 学时)1、犹太人与犹太教2、犹太教到基督教3、保罗4、教父5、从迫害到国教

Page 3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8

参考文献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文献史料如李维的《自建城以来》、波利比阿的《通史》、狄奥尼修斯的《罗马古事记》和狄奥多罗斯的《历史集成》等,除李维的第一卷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拉丁—中文对照本(穆启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和王焕生选译的 1-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年)外,都尚无中文译本。有条件的读者可以参考英文译本。恺撒、撒路斯特的著作和阿庇安《罗马史》的中译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已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加图和瓦罗的《论农业》也都已在同一套丛书中有中译本。波里比阿的《罗马帝国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是源自企鹅丛书的简写本;西塞罗最重要著作《论共和国》和《论法律》,除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中译本可供参考外,还可以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拉丁—中文对照本(王焕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此外,西塞罗的《论演说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罗 马 的部分戏剧(《古 罗 马戏剧选》,杨宪益等译,人 民 文 学 出版社,1999);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都有了中文译本。维吉尔的《牧歌》尚无全译本,请参看“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之杨宪益卷《奥德修纪》,后附《牧歌》10卷。共和国的综合性史料见商务印书馆的“世界史资料丛刊”中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上册为任柄湘,下册为杨共乐选译)。关于罗马帝国的主要文献,塔西陀的《编年史》、《历史》、《阿古利可拉传》,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都已经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强者的温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收入了塞涅卡的部分道德论文;《哀歌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是普罗佩提乌斯的哀歌全集;《路吉阿诺斯对话集》上下册(中国对外翻译城邦公司,2003)是吕西安的对话录;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由刘黎亭翻译。但另有些重要文献,尤其是铭文,仍无中译本,有条件的读者请参考西文译本。关于罗马共和国的通史目前尚付阙如,但有关古代罗马的通史性著作都有关于共和国时代的论述,可以参看杨共乐《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1994)和科瓦略夫的《古代罗马史》。蒙森的《罗马史》已出版前 3卷(商务印书馆,1994—2005)。杜兰的《凯撒与基督》(东方出版社,2003)是一部罗马通史,虽是通俗读物,仍有一定参考价值。霍兰的《卢比孔河》(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重点在于共和国末期的历史,尤关注共和国的衰亡;朱龙华的《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对罗马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宫秀华的《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更像一部共和国的通史。关于罗马史学的发展,请参看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96)。关于罗马文学的发展,参看王焕生:《古罗马文艺批评史纲》(译林出版社,1998)。关于罗马共和国的专题著作近年出了不少,下列著作较有参考价值:杨俊明:《古罗马政体与官制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陈可风:《罗马共和宪政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杨共乐:《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基弗:《古罗马风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格罗索:《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杨俊明、张齐政:《汉尼拔与布匿战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布洛克:《罗马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格里马尔:《西塞罗》,商务印书馆,1998。勒博埃克:《凯撒》,商务印书馆,1995。乌特琴柯:《恺撒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Page 3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09

雷梅治:《罗马艺术——从罗慕路斯到君士坦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许均、户思社主编:“西方文明溯源丛书”收入了不少有关古代罗马的著作,包括内罗杜的《古罗马的儿童》、萨雷丝的《古罗马人的阅读》、罗伯特的《古罗马人的欢娱》和《从罗马到中国——凯撒大帝时代的丝绸之路》等,涉及罗马社会的某些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韦戈尔:《尼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张晓校:《罗马军队与帝位嬗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詹金斯主编:《罗马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霍普金斯和比尔德:《罗马大角斗场》,商务印书馆,2008

Page 3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0

3020331 简明世界环境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环境史是在战后环保运动推动之下在美国率先出现的。它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的一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新学科。环境史研究力求理解自然如何为人类行动提供选择和设置障碍,人们如何改变他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它的出现与战后生态危机也有密切联系,其发展受到生态学思潮变化的明显影响。本课程将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人类、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反思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观和发展观,进而阐述超越现代文明的必然性。二、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通过分析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非人类世界的不同文化观念如何深刻地塑造信念、价值观、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重构人类文明史的基本框架,给学生一个新的、后现代的文明观。环境史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分野,其整体论和有机论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学习环境史对更好地理解严重的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也有智慧性的启迪。三、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二、三、四年级。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绪论 学时 3第一节 当前全球环境危机第二节 环境史出现以前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第三节 环境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史建设第二章: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 学时 3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文明进程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物质文明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政治文明第三章:环境与狩猎采集和游牧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狩采社会的能量流动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 游牧主义与生态系统第四章:环境与农耕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耕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节 发达农业文明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第五章: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文明进程中的气候第二节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

Page 3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1

第三节 气候变迁与世界文明第六章:疾病与人类历史 学时 3第一节 工业化以前的地方性传染病第二节 新疾病及其影响第三节 疾病与殖民征服第七章:绿色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 学时 3第一节 哥伦布引起的交流第二节 殖民主义与环境破坏第三节 殖民主义与环境主义的起源第四节 饮食与物种交流第八章:人类的污染治理史 学时 3第一节 工业化与环境的破坏第二节 欧美国家的环境治理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能源的利用史 学时 3第一节 环境与能源的利用模式第二节 技术变革与环境第三节 经济变革与环境第十章:环境变迁与城市 学时 3第一节 环境与人口增长第二节 世界史上的移民第三节 城市的能量链与新陈代谢第十一章:人类文明与环境观的变迁 学时 3第一节 古代宗教影响下的环境观第二节 科学主义与近代环境观的形成第三节 绿色思潮第十二章:环境思想与政治 学时 3第一节 国际政治、环境与战争第二节 环境政治与政策第三节 绿党与生态社会主义五、先修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手段: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指导,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在一些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进行计算机教学、播放光盘和相关的录音、录像等相关的音像资料和组织观看世界名著影视片等,逐步加大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加讲授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教法建议:根据本课程各章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可分别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详略结合与纵横交错讲授、以理论进行宏观分析、开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

Page 3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2

和课外学习、及引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学活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平时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 50%。2、期末考试:开卷,自学部分约占期末考试的 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50%。七、参考书目

1、唐纳德•休斯 著,梅雪芹 译,《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贾雷德•戴蒙德 著,谢廷光 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0年。3、贾雷德•戴蒙德 著,江滢,叶臻 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8年。4、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著,许友民,许学征 译,《生态扩张主义:欧洲 900----

1900年的生态扩张》,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5、唐纳德•沃斯特 著,侯文蕙 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99年。6、约阿希姆•拉德卡 著,王国豫 付天海 译,《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4年。7、克里斯托弗•卢茨 著,徐凯 译,《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山东

大学出版社,2005年。8、萨拉•萨卡 著,张淑兰 译,《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Page 3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3

3020332 启蒙运动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讲述启蒙运动的起源、内涵及影响。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的思想成果,推动了 18 世纪末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政治革命,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原则与价值观念。本课程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启蒙哲人及其学说、启蒙与革命的关联,以及 19 世纪初欧洲思想界出现的反启蒙思潮。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起源、内涵、基本特点及影响。通过介绍启蒙运动的主流学说以及反启蒙思潮的主要观点,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矛盾。在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研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拓展学习。三、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四、内容、学时共计 32 学时第一章 什么是启蒙? 2 学时第一节 康德关于启蒙的定义第二节 福柯论启蒙第二章 启蒙运动史的研究路径 2 学时第三节 彼得.盖伊的经典启蒙思想史研究第四节 罗伯特.达恩顿的“观念的社会史”第三章 启蒙运动的源起 2 学时第三节 宗教战争、海外探险和科学革命第四节 新教徒的抵抗与光荣革命的影响第四章 启蒙运动与 18 世纪的社交网络 2 学时第一节 沙龙与咖啡馆第二节 社团与地下文学世界第五章 启蒙运动的国际性 2 学时第一节 英、美、德、意等国的启蒙运动第二节 作为启蒙运动中心的法国第六章 启蒙哲人及其学说(一) 2 学时第一节 伏尔泰其人第二节 伏尔泰的思想

Page 3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4

第七章 启蒙哲人及其学说(二) 2 学时第一节 孟德斯鸠其人第五节 孟德斯鸠的思想第八章 启蒙哲人及其学说(三) 2 学时第一节 卢梭其人第二节 卢梭的思想第九章 启蒙哲人及其学说(四) 2 学时第一节 百科全书派第二节 读书讨论课:狄德罗关于“权威”的百科全书词条第十章 启蒙哲人及其学说(五) 2 学时第一节 亚当.斯密其人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思想第十一章 启蒙与革命 2 学时第三节 启蒙哲人与“开明专制”第四节 启蒙促成了革命?第十二章 反启蒙思潮的兴起 2 学时第三节 大革命遭遇的挫折第四节 卢梭的错?伏尔泰的错?第十三章 对启蒙的批判(一) 2 学时第一节 保守派的攻击第二节 自由主义对启蒙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第十四章 对启蒙的批判(二) 2 学时第一节 社会主义对启蒙思想的批判与继承第二节 反思个体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兴起第十五章 启蒙运动与宗教 2 学时第三节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第四节 浪漫主义与宗教复苏的潮流第十六章 启蒙时代的文学与艺术 2 学时第三节 《老实人》与批判精神第四节 《新爱洛绮丝》与感伤的时尚第五节 音乐与建筑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Page 3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5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  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考试方法  ①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进行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②平时成绩占 50%;期末论文占 50%平时成绩包括:读书讨论课的发言;平时上课发言

七、参考资料1. 赖尔,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刘北成,王皖强编译,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4年 2. 彼得·盖伊:《启蒙时代》,汪定明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3. 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上) 现代异教精神的兴起》,刘北成译,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5年 4. 彼得·盖伊:《启蒙时代(下):自由的科学》,王皖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 达恩顿:《旧制度时期的地下文学》,刘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 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叶桐,顾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7. 希梅尔法布:《现代性之路:英法美启蒙运动之比较》,齐安儒译,复旦

大学出版社,2011年 8.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9. 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10.卢梭:《新爱洛漪丝》,伊信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 11.伏尔泰:《伏尔泰精选集》,丁世忠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12.狄德罗:《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梁从诫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1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14.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1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6.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洪丽娟,孙易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 17.卡尔·贝克尔:《18 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18.布罗迪编,《剑桥指南:苏格兰启蒙运动》,贾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Page 3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6

3020333 法国政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法国政治史讲述法兰西国家建立以来其政治的发展、演变历程。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法国政治的历史演变,揭示法国政治变化脉络及其发展规律。该课程有助于历史专业的本科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国历史,拓展他们对近现代历史的认识,同时也能为他们思考当代政治发展问题提供思想资源。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法兰西国家的建立”、“君主制下的法国政治”、“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建”、“共和制的确立与完善”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了解法国政治的演变历程,掌握分析政治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深化对西方历史,尤其是西方政治史的认识。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二、三、四年级同学。四、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专题论文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五、内容、学时教学内容:导论:法国政治演变的脉络 第一部分 法兰西国家的建立第一章 法国疆域上的早期政权第二章 法兰西国家的产生第二部分 君主制下的法国政治第三章 王权的建立与加强第四章 等级君主制第五章 绝对君主制第三部分 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建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第七章 立宪君主制第八章 第二帝国的帝制第四部分 共和制的确立和完善第九章 共和制的确立第十章 民主政治的拓展在讲授过程中结合丰富的文献阐释政治史中的重要问题,避免空谈泛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学时:3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已修完世界通史类课程。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文献深入分析法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

Page 3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7

2、方法建议:运用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研读重要的文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4:1。六、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专题论文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1、通史类乔治·杜比 主编:《法国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上)》,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基佐:《法国文明史》(第一、二、三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基佐:《法国文明史》(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专论类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郭华榕:《法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吴国庆:《当代法国政治制度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吴国庆:《战后法国政治史》(1945-198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弗朗索瓦·基佐:《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皮埃尔·罗桑瓦隆:《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皮埃尔·罗桑瓦隆:《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Le Roy Ladurie, Emmanuel, L'Ancien Régime : de Louis XIII à Louis XV, 1610-1770, Paris : Hachette, 1991.Mousnier, Roland, The institutions of France under the absolute monarchy, 1598-1789,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1984.Baker, Keith Michael, etc.,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3vols, Pergamon Press, 1987-1989.Doyle, William,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Gauchet, Marcel, La Révolu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Gallimard, 1989.Faguet, Emile, Politiques et moralistes du dix-neuvième siècle, 3 vols, Boivin, 1890-1899.Agulhon, Maurice, 1848, ou, l'Apprentissage de la République 1848-1852, Editions du Seuil, 1992.Girard, Louis, La Deuxième République et le Second Empire : 1848-1870, Association pour la publication d'une histoire de Paris, c1981.Price, Roger, The French Second Empire : an anatomy of political pow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1.Zeldin, Theodore,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Napoleon III, W.W. Norton Co., 1971.Fortescue, William, The Third Republic in France, 1870-1940, conflicts and

Page 3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8

continuities, Routledge, 2000.  Agulhon, Maurice, La République : de Jules Ferry à François Mitterrand : 1880 à nos jours, Hachette, c1990.Agulhon, Maurice, The French Republic, 1879-1992, B. Blackwell, 1995.Avril, Pierre, La Ve République : histoire politique et constitutionnell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4.Chevallier, Jean-Jacques, et Guy Carcassonne, Olivier Duhamel, La Ve République, 1958-2004 : histoire des institutions et des régimes politiques de la France, Armand Colin, 2004.Rémond, René, La Droite en France de la Première Restauration à la Ve République, Aubier, Éditions Montaigne, c1968.

Page 3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19

3020334 全球史与西方文明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从全球史视角来重新审视西方文明,通过将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及其重大问题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进行比较与分析,对西方人文主义、封建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加深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并进而克服以往世界历史叙述中的“欧洲中心论”。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全球史视野下的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使学生能够运用全球史理论与方法分析西方文明史中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在今日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文明多元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三、四年级。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 导论 3 学时1. 世界史的认识变迁2. 全球化进程3. 全球史的兴起第二章 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早期文明的比较 3 学时1.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2. 社会类型与区域分化3. 文明史的开端与文明演化第三章 “轴心文明”与世界历史 3 学时1. 所谓“四大文明”2. 轴心期概念与理论3. 从宏观视野看世界历史的结构第四章 欧亚大陆历史互动第一期:帝国竞争 3 学时1. 欧亚大陆的古代交往2. 帝国竞争与兴替3. 战争与贸易4. 气候与历史第五章 欧亚大陆互动第二期:世界帝国的形成 3 学时 1. 蒙元帝国的扩张2. 13 世纪的世界体系3. 基督徒与穆斯林的互动

Page 3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0

第六章 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相遇 3 学时1.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大陆2.欧洲人的扩张3.所谓“哥伦布大交换”第七章 早期全球化:西方的兴起(1) 3 学时1.帝国主义的不同模式2.商人、公司与帝国3.新的交往网络:大西洋世界第八章 早期全球化:西方的兴起(2) 3 学时1. 欧洲的奇迹/欧亚大陆的奇迹2. 重新转向东方:“加州学派”3. 欧洲社会转型的新视野第九章 现代世界的形成(1) 3 学时1.工业化、现代化、西化2.工业革命的世界地图3.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第十章 现代世界的形成(2) 3 学时1.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2.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和社会第十一章 近百年的世界 3 学时1.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2.殖民体系的解体3.宗教与世俗的变动关系4.1979年的全球史第十二章 我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 3 学时1. 文明的冲突?2. 大世界与小地方3. 多元文化主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选课同学应修过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讲授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加以解决,并用 ppt形式做课堂介绍。 六、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ppt 答题,期末小论文。

Page 3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1

七、参考资料

18. 史蒂夫·奥尔森:《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三联书店,2008。19.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4。20.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2001年。22.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3. 麦克尼尔:《文明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26.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27.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28. 布罗代尔:《15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 29.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已出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0.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31.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2. 彭慕兰:《大 分 流 : 欧洲、 中 国 及 现 代 世 界 经 济 的 发 展》,江苏人 民 出版社,

2003。33.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34. C.A.贝利:《现代世界的诞生》,商务印书馆,2013。

Page 3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2

3020335 日本近代史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般来说,日本近代史是指 1853年到 1945年的日本历史,学习该段历史可以准确把握日本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同时可以对日本近代国民国家的成立及其本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根源及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本课程除本人讲授外,并计划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讲授其中部分章节,不仅让听课者掌握特定国家在特定阶段的历史发展,而且也对世界各国相同发展阶段历史进行比较分析。

二、教学目标中日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特殊关系,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对话扩张和侵略的历史,

使得中国学者和大众对日本历史、文化保有特殊的关注。本课程力求为历史学院本科生勾勒初步的历史图景,并为有志于深入学习日本近代史的同学提供最前沿论著的基本情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选课学生能够比较完整的掌握日本近代史的发展脉络、重大变革及核心人物的历史地位等基础史实,同时对国别史的研究路径有初步的掌握。

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序章 学时 2

第一节 课程介绍及考核要求第二节 日本近代史学习导论

第一章 明治维新的国内背景 学时 2第一节 德川时代的日本社会第二节 德川时代的思想文化

第二章 明治维新与外来压力 学时 2第一节 佩里来航第二节 日本开国

第三章 明治新政府的改革 学时 2第一节 政治改革第二节 社会改革

第四章 岩仓使节团与文明开化 学时 2第一节 岩仓使节团第二节 文明开化

第五章 自由民权运动 学时 2第一节 有司专政第二节 自由民权运动

Page 3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3

第六章 教育体制与民族意识 学时 2第一节 教育改革第二节 精神改造

第七章 帝国宪法与政治体制 学时 2第一节 颁布宪法第二节 政治改革

第八章 政府与工业化 学时 2第一节 殖产兴业第二节 经济增长

第九章 对外扩张的基础 学时 2第一节 大陆情节第二节 民族主义

第十章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日本社会 学时 2第一节 甲午战争第二节 日俄战争

第十一章 一次大战与民主运动 学时 2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节 大正民主运动

第十二章 协调外交的推进 学时 2第一节 中日外交博弈第二节 对欧美协调

第十三章 法西斯主义运动 学时 2第一节 世界大萧条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抬头

第十四章 战争体制的形成 学时 2第一节 军部暴走第二节 全面侵华

第十五章 全面战争与崩溃 学时 2第一节 日美开战第二节 帝国崩溃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辅助于影像资料

Page 3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4

2.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专著3.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4. 安排期末考试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堂提问、读书报告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7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采用闭卷、笔试。七、参考资料1、步平、北冈伸一主编:《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近代史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冯玮:《日本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3、坂野润治著:《近代日本的国家构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王晓秋著:《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年。5、俞辛焞著:《近代日本研究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6、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李玉、汤重南主编:《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8、福泽谕吉著:《福泽谕吉自传》,商务印书馆,1980年。9、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2009年。10、陆奥宗光著:《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Page 3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5

3020401 城市社会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社会学和城市学、地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的发展的规律,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逐渐发展的一门科学,而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城市化。可以说,城市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的主体。城市中的社会问题是本课程重点学习和探讨的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思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思考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思考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对社会的影响。在课程的最后,将研究和谈到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城市社会问题,如交通、住房、城市住房、城市贫困和城市犯罪等问题。二、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2、熟悉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学说3、了解城市社会学的简要发展历史4、熟悉城市社会学对一些常见的城市社会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思路5、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指导思想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是,通过学习,使同学掌握最基本的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现象和城市中的社会问题,从而有助于同学以理性的方式来进行思考。本课程的另一个目的是,鉴于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将会在城市中生活,也希望这门课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讨论气氛。教师鼓励同学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学生不必请示即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教师在讲解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将会更多地采用“设问式”的授课方式,即先把问题交由同学们讨论然后再介绍学者们的见解,供同学们参考。

本课程将努力把对现实中的问题的讨论和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将提供大量的实例来佐证理论观点。另外,在基础理论讲授基本完成之后,会利用几个单元的时间重点讨论几种目前较为紧迫的城市社会问题。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在课堂上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那些积极踊跃发言的同学,

要鼓励他们发言,对于那些较为被动的同学,也要提供机会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多向他们提问。也可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上由同学们进行的 presentation。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多选择一些直观的教学材料如图片录像等,加深同学们

的感性认识。另外,在备课时注意搜集各种教学材料,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和趣味性。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给他们知识。因此,育人什么时候

都重于教书。本课程将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如写作能力、公开演讲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

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杜绝上课看杂书和交头接耳现象。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并不是通过硬性的几率约束,而是提高课堂授课的吸引力。

本课程采取日常考察和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另外,学生进行 presentation 的成绩会和学生的最终成绩有机结合起来。一、 基本教学内容1、什么是城市2、城市社会学概论

Page 3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6

3、城市的起源和发展4、古典人类生态学5、新正统生态学6、文化生态学7、城市性理论8、城市的规模与类型9、城市社会结构10、城市化11、城市化的路径12、中国的城市化13、城市问题概述14、城市的犯罪问题15、城市的住房问题16、城市的交通问题17、城市的移民问题二、 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起来,参与讨论、提出问题,他们可以质疑教师的材料和观点。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同学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会列举大量的实例来佐证理论和观点。教师注意搜集各种具体的材料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将具体对目前较为紧迫的城市社会问题进行集中的讨论(参见上节内容)。

2、本课程增加了请同学们进行 presentation 的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大约在第 9 周的时候,给同学们留作业,请他们就“城市的犯罪问题”、“城市的住房问题”、“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的移民问题”写出作业。同学们将会被分成四个组,每一个组针对一个专题写作。挑选其中内容充实,写作质量高的同学进行 presentation。同学们也可以毛遂自荐。如果某一个专题没有同学自愿进行 presentation,则由教师指定某人进行。对于那些进行 presentation 的同学们,教师会给他们的打一个分数。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同学 presentation 的成绩可以代替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具体做法是,在进行相关内容讲授的时候,先请同学进行讲述,时间不短于 40 分钟。第二节课时,由教师进行讲评和补充。

三、 教学手段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师每年必须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修改,补充新的材料和知识,避免教学课件年年不变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注意搜集各种教学参考材料,如图片,录像等。

2、每一次讲课都必须准备纸质讲稿,以备在教学器材出故障时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这一纸质讲稿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等方式发给学生,

3、公布教师的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把课后师生时间的沟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 主要教学环节本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总论、城市社会学思想发展史、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

论和城市社会问题。1、总论(约 3 周):主要讨论城市的定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等问题。

Page 3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7

2、城市社会学发展史(约 4 周):主要讨论城市社会的数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成果,如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和城市性理论等。

3、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约 5 周):探讨几个基本的城市社会学的理论问题,如城市规模、城市化,城市化的路径、城市社会结构等。

4、城市社会问题(约 5 周):具体讨论四个城市社会问题,如交通问题、贫困问题、移民问题和住房问题等。

五、 考试方式和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包括两部分,及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又包括作业成绩和

presentation成绩两部分。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即同学的作业成绩。教师将同学们分成四个组,每一个组就上述四个城市社会问题进行写作,教师经过认真评阅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这一部分成绩占全部成绩的 40%

2、Presentation成绩:进行 presentation 的同学,教师会给他们打出一个分数,这一分数可以代替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过 presentation 的同学也可以参加期末考试,但成绩取两者中分数高者。

3、期末考试成绩:授课结束后,在期末安排一次开卷考试。这一部分的成绩占全部成绩的 60%,加上平时成绩构成学生的总成绩。考试题将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主要考察同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中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言之成理,即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试题中也会包括一些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督促同学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

六、 参考书目1、《城市社会学》,郑也夫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城市社会学》,向德平著,武汉大学出版社。3、《城市社会学》,王颖著,上海三联书店。4、《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5、《城市社会学文选》,于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Page 3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8

3020402 西方社会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西方社会史是一门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选修课,借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来阐述西方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历史。本课程主要按照专题学习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社会问题。包括古代雅典的社会分层、古代希腊社会中的性别关系与情感生活、古代罗马人的娱乐生活、古代罗马妇女与婚姻家庭、欧洲社会的基督教转型、中世纪西欧日常生活、基督教婚姻观与中世纪西欧婚姻生活、西欧社会的现代转型、欧洲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1918年流感与西方社会、现代欧洲社会中的性别关系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基本上掌握用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西方社会史,并由此加深对西方社会变迁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西方社会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西方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历史,主要按照专题学习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社会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基本上掌握用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西方社会史,并由此加深对西方社会变迁与西方文明的深刻理解。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与启发、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学相长。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四、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 3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考察等,具体形式和次数可根据情况而定。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 50-70%,采用考察的方式。五、大纲细目(一)导言1、关于“社会史”的分歧与界定2、社会史的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二)雅典社会中的性别关系与情感生活1、雅典人的性别观念2、雅典妇女的生活与地位3、夫妻情感生活4、雅典社会中的同性恋(三)古代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与娱乐1、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2、罗马公民的日常生活3、罗马人的公共娱乐活动(四)古代罗马的性别关系、婚姻与家庭1、罗马社会变迁与性别关系变化2、罗马人的婚姻生活3、罗马人的家庭(五)基督教兴起与欧洲社会文化转型

Page 3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29

1、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问题2、妇女与基督教的兴起3、欧洲社会文化转型: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六)中世纪西欧社会结构1、欧洲中世纪概述2、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3、“封建”问题及其与中国古代的比较(七)基督教的婚姻观与中世纪婚姻生活1、圣保罗的婚姻观2、奥古斯丁的婚姻观3、阿奎那的婚姻观4、中世纪婚姻生活(八)早期现代西欧社会转型与日常生活1、西欧社会转型与 early modern 概念2、中世纪晚期的社会阶层与生活观念3、早期现代西欧的家庭与婚姻4、早期现代欧洲人日常行为的文明化(九)19 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思想1、工业化引起的社会问题2、圣西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思想(十)20 世纪欧洲的战争、疾病与生活1、西方文明与战争2、流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欧的生活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西方社会生活(十一)西方国家的后现代思潮与社会问题六、推荐阅读书目1、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约翰·巴克勒 等,《西方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安德列·比尔基埃等,《家庭史》,三联书店,19984、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商务印书馆,20015、刘文明,《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6、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7、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8、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9、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东方出版社,200210、 刘新成主编,《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11、 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13、 布罗代尔,《15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14、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199815、 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东方出版社,200416、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

Page 3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0

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7、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刘文明 ,《全球史理论与文明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Page 3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1

3020403 北京历史地理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北京历史地理”课是面向历史学院四个年级本科生开始的选修课。这门课主要教授以北京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历史地理内容,包括北京历史自然地理和北京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各部分又分若干章节,如果时间允许,还将介绍与北京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北京历史地理文献等相关内容。鉴于《北京历史地理》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是一门新课,所以,在绪论中还要适当介绍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以及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基础上学习以今天北京地区为主、当然也包括周围在地理区位上与之紧密联系的若干区域的历史地理内容,了解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人文地理格局的变迁概况。初步认识北京历史地理的基本特点。从而达到对北京历史的沿革和未来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可以说,《北京历史地理》是《北京史》这门必修课的延续、深入和专业化,适合已经修完《北京史》、且又有历史地理兴趣的同学选修。当然其他只要有学习历史地理的愿望和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修。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第一, 了解并掌握北京历史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地理学的一般常识、概念

和它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方法、与历史地理学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学习北京历史地理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二,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北京历史地理发展的大致脉络,对北京历史地理及其古环境有个初步的了解。能把今天看到的北京地理状况与历史时期相联系。

第三, 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历史地理学和北京历史地理的知识,介绍部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学和北京历史地理的兴趣。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在每个章节后面开列有关本章节的参考阅读书目。要求学生

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并能从所查到的书目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三、授课对象和要求 “北京历史地理”的授课对象是历史学院四个年级所有的本科生。四、学时安排 1、36 学时(32 课时学习,4 课时讨论、复习),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2、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3:1 。 3、如有变动,再作要求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包括参考资料和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4 课时)第一节 历史地理的学科属性、理论与方法概述第二节 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现状一、 北京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概况二、 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概况

本章参考资料:

Page 3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2

1.专著王 恢:《中国历史地理》,世界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四年(195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至 1988年。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侯勇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李恩军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刘盛佳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0年。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2年。蓝 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曹子西等主编:《北京通史》,中国书店,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出版社,1997年。贾兰坡:《中国猿人》,龙门联合书局,1950年。徐建春等:《王士性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2.论文:史念海:《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3期。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有利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侯仁之:《师承小记——忆我师顾颉刚教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 4期。上官鸿南:《试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人地关系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 3期。谭其骧:《历史地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复旦学报》,1980年,第 2期。黄盛璋、钮仲勋:《今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1973年,第 3期。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学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邹逸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复旦学报》,1984年,第 5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集体讨论、史为乐执笔:《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949-1984)》,《中国史研究概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 533-

Page 3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3

563页。杜 瑜:《建国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 10期。谭其骧、葛剑雄:《回顾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四十年》,载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 552-571页。谭其骧、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0年,第 2期。陈桥驿、邹逸麟、张修桂、葛剑雄:《近十年来历史地理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年增刊。朱士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禹贡》半月刊 1934-1937年。史念海:《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解之缘》(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2期。陈 光:《北京市考古五十年》,见《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15-32页。靳枫毅、鲁 琪、齐 心:《十年来北京考古的新成果》,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36-45页。陈 旭:《北京建城年代及地点论证工作综述》,《北京文博》,1995年,第 1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51-54页。苏天钧:《十年来北京市所发现的重要古代墓葬和遗址》,《考古》,1959年,第 3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55-58页。于德源:《北京古代农业的考古发现》,《农业考古》,1991年,第 1、2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59-69页。王九龄:《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的森林》,《农业考古》,1983年,第 2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70-75页。鲁 琪、葛英会:《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览巡礼》,《文物》,1987年,第 4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95-104页。葛建军:《北京三千余年灿烂历史的见证——<北京历史文物陈列>》,《首都博物馆丛刊》,1998年总第 12期;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105-108页。顾炎培:《文化局文物组在天坛举办“北京重要出土文物展览会”》,亦见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第 1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 133页。韩光辉、尹钧科、俞美尔:《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理论实践河社会评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3期。吴宏岐:《金元时期的“山前”、“山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 2期。姚公书:《三五时代之代表人物及其地理环境》,《贵大学报》1946年,第 1期,第 4-12页。陈寄生:《黄帝族地考》,《东方杂志》,1944年第 40卷第 24期(51-57)。姜蕴刚:《黄帝及其时代》,《东方杂志》,1946年第 42卷第 3期,第 38-43页。孙作云:《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中央亚细亚》,1943年第 2卷第 1期,第 13-21页。翦伯赞:《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群众周刊》,1942年第 7卷,第 5期,第 105-109页。

Page 3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4

齐思和:《燕吴非周封国说》,《燕京学报》,1940年第 28期,第 175-196页。顾拮刚:《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责善半月刊》,1940年第 1卷第 5期,第 2-5页。化 若:《齐燕即墨之战》,《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第 5期,第 128-132页。郑家相:《燕布之新发现》,《泉币》,1944年第 23期,第 8-10页。姚公书:《沿革地理学广义》,《国师季刊》,1939年第 4期,第 1-16页。高矜细:《历史里面的地理因素》,《现代青年》1942年第 6卷第 6期。童书业:《古燕国辨》,《文史杂志》,1943年第 2卷第 90期,第 75-76页。刘雁声:《北平城池变迁的三个时代》,《广播周报》(复刊),1947年,的 37期,2-3页。那波利贞著、刘德明译:《辽金 南京燕京故城疆域考》,《中和》, 1941、12-1942、1,第 2卷第 12期-第 3卷第 1期。程佩萱:《谈北京的辽金土城》,《新光杂志》,1941年,第 1卷第 5期。崇 璋:《辽金土城谈》,《中和》,1941年第 2卷第 12期,第 68-73页。周肇祥:《辽金京城考》,《中和》,1941年,第 2卷第 11期,第 4-11页。驹井和爱著、薛兰译:《元大都上都平面考》,《中和》,1943年,第 4卷第 1期,第15-21页。周荫棠:《清代顺天府各厅州县建置考》,《斯文》,1941年,第 1卷第 13期,第 7-9页。启 蕴:《北京城墙的由来》,《吾友》,1942年,第 2卷第 41期,第 4-5页。木内信藏、张资平译:《北京的都市形态》,《中日文化》,1941年第 1卷第 1期,第79-106页。赵则诚:《北平、天津、保定》,《知识》,1948年第 9卷第 5期,第 18-19页。嘉 陵:《南口的今昔》,文化先锋,1942年第 1卷第 17期,第 15-16页。苏天钧:《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畿辅建置沿革考》,《中华旧事存真》,第四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亦见《北京考古集成》第一册。思考题:名词解释: 蓟 燕国 全新世大暖期 历史地理学 沿革地理 《北京历史地图集》 侯仁之 《北京历史城市地理》论述题:简述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概况。北京历史地理的特点是什么?

上篇 北京历史自然地理第二章 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4 课时)

第一节 现代北京地形的形成第二节 北京的地貌特征参考资料:张秀萍:《北京地区全新世埋藏河、湖、沟、坑的分布及演变》,《北京史苑》第二辑,1984年,北京出版社,第 222页。李学杰:《中国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现状》,《海洋地质》,1992年,第 1期。徐海鹏:《北京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刊,1992年。陈 萱:《四万年以来河北平原古海岸线的变化》,《河北社科院学报》,1992年,第 3

Page 3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5

期。彭玉鲸:《试论古气候的宏观演化》,《吉林地质》,1994年,第 3期。张凤荣:《北京山前地带的两种古土壤及其古气候条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 1期。张丕远:《中国近 2000年来气候演变的阶段性》,《中国科学》,B辑,第 9期。吕金波:《北京西山新生代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徐海鹏等:《北京方庄地下古船的发现及其埋藏环境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1994年,第 2期。思考题:末次冰期(大理冰期) 北京五大水系 军都山 东灵山 昌平-北京台地简述北京的的质、地貌特点。

第三章 北京地区的历史环境变迁(3 课时)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地表水)河流、湖泊变迁第二节 北京地区的气候变迁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植被变迁第四节 北京东部的海岸线变迁第五节 北京地区的地震参考文献专著:唐亦功:《金至民国时期京津唐地区的环境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钮仲勋:《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测绘出版社,1995年。贺树德:《北京地区地震史料》,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菜 蕃:《北京古运河与城市供水研究》,北京出版社,1987年。论文: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 2期。孙秀萍、赵希涛:《北京平原永定河古河道》,《科学通报》,1978年,第 16期。施雅凤:《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阶段的气候与环境》,《中国科学》,1993年,第 8期。蒲余庆:《中国三万年的气候变化》,《自然杂志》,第 3卷 3期。1980年。赵希涛等:《北京平原 30000年以来的古地理演变》,《中国科学》B集,1984年,第6期。邓 辉:《全新世气候最宜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变迁研究》,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李济贤:《明末北京王恭厂灾异地震说质疑》,《北京史苑》(第四辑),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 38-52页。倪根金:《试论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第 1期。韩嘉谷:《论第一到天津入海的古黄河》,《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 3期。周昆叔等:《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泽的调查即孢粉分析》,《中国第四纪研究》第四卷第 1期,科学出版社,1965年。

Page 3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6

华北地址研究所第四纪孢粉室:《全新世时期天津古地理和气候》。刘金陵等:《燕山南簏泥炭的孢粉组合》,《中国第四纪研究》第四卷第 1期,科学出版社,1965年。孔昭宸等:《北京地区 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植物学报》第 24卷第 2期,1982年。陈方吉:《北京地区全新世地层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中国科学》,1979年,第 9期。邢嘉明、王会昌:《京津唐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开发过程》,《地理集刊》第十八号(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专辑),科学出版社,1987年。邢嘉明、李宝田:《京津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18号。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 5辑。李元芳:《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地理集刊》18号。景 爱:《平地松林的变迁与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 4期。于希贤:《北京史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景 爱:《木兰围场的破坏与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 2期。章 珊:《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的结晶》,《历史地理》,1995年,总第 12辑。王 文:《历史时期海面变化初探》,《地理研究》,1995年,第 1期。袁行云:《谈朱笥河》,《北京史苑》(试行),第一期,1982年,第 21页。于希贤:《北京历史上的鸟类》,《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227页。李 瑚:《北京的河水与园林》,《北京史苑》第三辑,北京出版社(以后同),1984年,第 307页。 常 征:《京城何处高粱河》,《史苑》第一辑,1983年,第 38页。吴建雍:《从永定河的命名谈起》,《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166页。王北辰:《妫水河名考》,《北京史苑》第一辑,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 270页。徐兆奎:《古代的温余河——〈水经注〉氵纍余水试析》,《北京史苑》第二辑,第 233页。段天顺:《永定河引水工程史话》,《北京史苑》(试刊)第一辑,1982年,第 16页。于德源:《也谈郭守敬与惠通河》,《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231页。侯 墉:《官厅水库话沧桑》,《北京史苑》第三辑,1984年,第 232页。侯 墉:《京密引水工程史话》,《史苑》第一辑,1983年,第 80页。朱玲玲:《明清时期滹沱河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 1期。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 3期。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周昆叔等:《中国北方全新统花粉分析与古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第 4期。金小凤:《渤海西部及沿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地层、古地理研究》,载《海洋科学》,1984年,第 3期。王一曼:《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第 1卷第 2期,1982年第 6期。张子斌等:《北京地区一万三千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地质科学》1983年,第 1期。

Page 3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7

华北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室孢粉组:《天津区第四纪气候探讨》,1975年,第 10期。思考题:北京历史自然地理的特征是什么?北京地区第四纪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起源的关系是什么?北京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状况有什么变化?

下篇 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第四章 北京政治历史地理(6 课时)

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行政界限第二节 北京地区的政区地理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长城第四节 北京地区的军事地理第五节 北京地区的民族分布地理概况

参考资料:专著: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1994年。尹钧科:《侯仁之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第二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葛剑雄:《行路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史念海:《河山集》,第四辑,陕西示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曹云忠:《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王 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省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论文: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与发展》,《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 3期。史念海:《班固对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 3期。侯仁之:《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文物》,1959年,第 9期。常 征:《北京史论文集》,北京史研究会,1980年。徐兆奎:《北京附近几个汉魏故城位置的商榷》,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史苑》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第 44-51页。

Page 3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8

于德源:《北方各少数民族始据蓟城的年代》,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史苑》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第 114-118页。张震泽:《燕王职戈考释》,《考古》,1973年,第 4期。《燕下都第二十三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文物》,1982年,第 8期。《热河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现的古代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 8期。《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第 5期。郭 仁、田敬东:《琉璃河商周遗址为周初燕都说》,《北京史论文集》。《北京市房山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3年,第 3期。《河北省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 2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5年,第 11期。《河北容城县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82年,第 3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 3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 5期。《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纪略》,《文物》,1959年,第 9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 1期。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 6期。《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考古》,1976年,第 4期。《北京广安门外发现战国和战国以前的遗迹》,《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 7期。《建国以来北京市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第 11期。《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览巡礼》,《文物》,1979年,第 4期。《房山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第 1期。《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器时代两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河北境内几处商代文化遗存纪略》,《考古学集刊》,第 2辑。邹 衡:《关于夏商时期北部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金 岳:《亚微罍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 2期。晏 琬:《北京、辽宁出土铜器和周初的燕》,《考古》,1975年,第 5期。《京津地区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的一点线索》,《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河北玉田县新发现的新石器和青铜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 1期。《1979年朝阳地区文物普查发掘的主要收获》,《辽宁文物》,1980年,第 1期。《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考古》,1972年,第 4期。葛英会:《燕国的部族及部族联合》,《北京文物与考古》第 1辑,1983年。《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第 3期。《有关河北长城区域原始文化类型的讨论》,《考古》,1982年,第 12期。《河北承德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第 12期。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第 4期。《河北省三十年来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行唐李家庄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1963年,第 4期。《河北省发现的青铜短剑》,《考古》,1975年,第 4期。《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 5期。《河北张家口市泥河子村出土一批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 7期。靳枫毅:《论中国东北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1983年,第 1期。

Page 3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39

林 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考古学报》,1980年,第 2期。董文义:《巴林右旗发现青铜短剑墓》,《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佟柱臣:《赤峰附近新发现之汉前土城址与古长城》,《历史与考古》第一号(沈阳博物馆专刊),1946年。布尼阿林:《河北省围场县燕秦长城调查报告》,《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项春松:《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李殿福:《吉林省西南部的燕秦汉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 3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地区旧石器的新发现》,《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三辑,1992年。景 爱:《金中都与金上都比较研究》,《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245-260页。吴建雍:《清初诗人笔下的京师》,《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261-277页。景 爱:《清代木兰围场的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3期。王灿炽:《北京的建置沿革》,《北京史苑》(试刊)第一、二连载《史苑》第一辑连载完,1982年,1983年。浦善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概况》,《地名知识》,1987年,第 1期。冯永谦:《明万里长城东端七点的发现与研究》,《历史地理》,第 10辑,1992年。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历史地理》,第 12辑,1995年。景 爱:《北京旧名永安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1期。阎 忠:《战国策燕国降雨辨析》,《史学集刊》,1995年,第 3期。孟宪军:《试论金代的行省》,《辽宁示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 5期。鲁西奇:《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 1期。韩光辉:《蓟聚落起源与蓟城兴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1期。常 征:《说孤竹——幽燕古居民研究之一》,《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13页。葛英会:《关于燕国历史上的几个问题》,《北京史苑》第三辑,1984年,第 1页。王北辰:《北京历史上的居庸关》,《北京史苑》(试刊)第二期,1982年,第 45页。李登科:《西山考察纪略》,〈史苑〉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的第一、二辑都是此出版社)1983年,第 209页。王北辰:《汉魏时期的居庸关》,《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161页。赵其昌:《辽代玉河县考》,《北京史苑》第一辑,1984年,275页。尹钧科:《北京的地名群》,《北京史苑》第二辑,1984年,第 240页。路 梁:《明初移民对河北聚落地名的影响》,《地名知识》,1989年,第 1期。王北辰:《黄帝史迹考——涿鹿城、釜山、桥山考》,《北京史苑》第三辑,1984年,第 176页。於福顺:《蓟镇长城的几个问题》,《北京史苑》第三辑,1984年,第 193页。郁金城、李超荣:《北京平谷首次发现旧石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第 22—26页。李超荣、郁金城:《北京怀柔发现旧石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第 27—31页。田敬东:《北京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初步研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第 97—98页。

Page 3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0

《北京市顺义县牛栏山出土一组周初带铭文铜器》,《文物》,1983年,第 11期。陈 平:《试论历史上‘山戎’及其有关问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第 98—99页。张秀荣:《古山戎考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1994年,第 100—115页。韩嘉谷:《燕史源流的考古学考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 1—24页。靳枫毅:《下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的探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 65—103页。钱佳燮:《我国首都位置的比较研究》,《人文地理》,1989年,第 2期。常 征:《京西涿鹿、阪泉非炎、黄、蚩尤战地说》,《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 3期。高思栋:《齐古长城》,《文史知识》,1989年,第 3期。王彩梅:《论炎黄阪泉之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拒马河考古队:《北京市窦店古城调查与试掘报告》,《考古》,1992年,第 8期。徐自强:《关于北京先秦史的几个问题(续)》,《北京史论文集》第二集,1982年。于光度:《辽宋高粱河战役及其战场》,《北京文物与考古》。名词解释《禹贡》 九州 冀州 燕亳 蓟城北京从早期聚邑发展为我国首都的过程中,其城市地位逐渐上升,这在地理上有什么样的表现?简述燕国的疆域。简述北京历史政区地理的发展沿革。

第五章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6 课时)第一节:北京城市的起源第二节:北京城址的变迁第三节:北京城城市建筑布局及其变迁第四节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同其它城市的比较研究参考文献:专著:侯仁之主编、唐晓峰副主编:《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朱耀廷 崔学谙主编、朱祖希编著《北京城演进的轨迹》,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叶晓军:《都城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论文:常 征:《辨蓟丘》,《中国故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0-32页。阎崇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述议》,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 33-56页。张红梅:《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北京经济了望》,1995年,第 2期。韩光辉:《原代中国的建制城市》,《地理学报》1995年,第 4期。叶新民《元上都的凉亭》,《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 2期。

Page 3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1

刘晓明:《北京“风水”评说》,《中国方域》,1995年,第 1期。龚胜生:《元明清时期北京燃料供销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 1期。王剑英等:《论从元大都到明北京的演变和发展》,《燕京学报》新 1995年,第 1期。茹竟华:《紫禁城的总体规划——兼谈古代宫殿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 3期。曲英杰:《说燕》,王伟杰:《论明北京城与元大都城的关系》,《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107页。胡兆量:《中国国都变迁的规律性》,《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年,第 3期。陈桥驿:《中国的故都研究》,《杭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 1期。陈桥驿:《聚落·集镇·城市·故都》,《河洛史志》,1992年,第 3期。李江浙:《北京建城始年考》,《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1-21页。于德源:《中国城市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46-69页。张宗平:《北京与东京城市发展比较》,《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88-110页。尹钧科:《略论北京、长安、洛阳三大古都之异同》,《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214-229页。徐自强:《试析北京成为首都的原因和过程》(上),《北京文物与考古》。于德源:《辽南京(燕京)城坊宫殿苑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 4期。思考题:简述北京城城址的发展变迁?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特点是什么?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特点的主导思想是什么?不同的思想对城市的建设有何影响?

第六章 北京历史经济地理(3 课时)第一节 北京农业历史地理第二章 北京手工业地理第三章 北京商业历史地理(含交通)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历史研究》,1995年,第 5期。张 芳:《明清时期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 4期。武玉环:《北京的水利建设》,《北方文物》,1989年,第 3期。李辅斌:《清代河北陕西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 1期。阎 忠:《燕北长城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 2期。冯嘉苹:《万里长城的地理界限意义》,《人文地理》,1995年,第 1期。《蓟县九山发现北齐长城》,《文汇报》,1995年,第 2版 2。【日】川久保悌朗著,柳边译:《柳条边墙管见》,《历史地理》第 12辑,1995年。李辅斌:《清代直隶山西口外地区农垦述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 1期。冯佐哲:《元明清时期的京通粮仓》,《史苑》第一辑,1983年,第 12页。

Page 3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2

周继忠:《元大都地区的屯田》,《史苑》第一辑,1983年,第 1页。王 玲:《略论北京古代经济的几个特点》,《北京史苑》第一辑,1983年,第 212页。高松凡:《历史上北京城市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地理学报》1989年,第 2期。景 爱:《木兰围场建置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 2期。岳升阳:《双榆树古渠遗址与车箱渠》,《北京文物与考古》,第 4辑,1994年。于光度:《北京的官仓》,《北京文物与考古》。思考题:北京历史经济地理的特点是什么?北京历史经济地理在北京地区内部有什么样的结构?历史时期北京的经济同北京的政治第位有什么样的关系?简述北京历史经济地理的多样性?

第五章 北京历史文化地理(含旅游)(3 课时)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人才分布第二节 北京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第三节 宗教历史地理第四节 风俗文化区的地理特征

参考文献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编:《北京名胜故迹》,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年。伍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地理研究》,1992年,第 3期。史念海:《中国古都的变迁与文化融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 4期。思考题:北京历史文化地理的特征是什么?北京历史文化地理同北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第六章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3 课时)第一节:历史时期北京的人口发展第二节:历史时期北京人口的地区分布地三节: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变迁特征第四节:北京历史时期人口迁徙概况参考资料专著: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论文: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 4期。唐亦功:《京津唐地区金代人口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 1期。韩光辉:《明清时期北京城市户籍管理》,《北京档案史料》,1995年,第 3期。刁书仁:《论清代东北流民的流向及对东北的开发》,《清史研究》,1995年,第 3期。张宝诚、杨乃超:《北京市三十年来人口增长概况》,《北京史苑》(试刊)第二期,1982年,第 6页。崔永福、谭列飞:《漫谈历史上的北京人口》,《北京史苑》第二辑,1983年,第 343

Page 3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3

页。韩光辉:《辽金元明清代户籍制度研究》,《北大专刊》,1992年。韩光辉:《历史上北京地区人口周期性锐减的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 1期。刘浦江:《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历史研究》,1994年,第 2期。韩光辉:《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户籍制度研究——兼论北京城市户口的隶属关系》,《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 362-379页。韩光辉:《古代北京城市户籍管理与户口统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期。思考题:1、简述北京历史人口变迁的几个主要阶段。2、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特点是什么?3、北京地区历史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是什么?六、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对北京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基础。2、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⑮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⑯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专著,并将所读知识用于课堂讨论⑰ 教师辅导学生利用所学历史地理知识观察、理解北京地区的地理现象。⑱ 实地考察的野外教学方法。七、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Page 3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4

3020404 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文化活动的运作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成功地开展活动,如何把握活动带来的商机,如何应对和规避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活动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是正在形成的文化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本课程从实证案例出发,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重点对文化营销、文化市场环境、消费者、文化项目策划的原理与技巧、文化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分析讨论。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初步掌握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制作不同类型的文化项目策划案。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共十六讲,每讲 2 课时,共计 32 课时。第一讲 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第二讲 文化营销的重要性及基本概念(上)一、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二、营销的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交换和交易等等)

第三讲 文化营销的重要性及基本概念(下)三、 营销管理的含义四、 公司对待市场的导向

第四讲 文化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上)一、人文统计环境二、经济环境三、自然环境

第五讲 文化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下)四、技术环境五、政治、法律环境六、社会/文化环境

第六讲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上)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七讲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下)一、购买过程

第八讲 行业与竞争者分析一、决定细分市场结构吸引力的五种力量二、识别公司的竞争者三、评估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

第九讲 确定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一、市场细分二、目标市场选定。

Page 3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5

第十讲 文化项目策划的技巧(一)——基本策略一、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特点二、目前项目策划存在的问题三、项目策划的技巧(聚众效应与分散效应;平衡原理等)四、实用性广告和形象广告

第十一讲 文化项目策划的技巧(二)——稀缺市场和名人效应一、稀缺市场二、名人效应

第十二讲 文化项目策划的技巧(三)——媒体篇一、策划中的媒体选择二、调查媒体的影响力三、注意策划的整体性和联动性

第十三讲 文化项目策划的技巧(四)——价格篇一、定价技巧二、价格策略三、降价与涨价的技巧

第十四讲 文化项目策划的技巧(五)——消费者篇一、改变消费者习惯的技巧(赠品;优惠的价格;广告行为;新颖的活动)

第十五讲 文化项目策划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与现状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基本任务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讲 文化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技巧一、提供增值服务二、团队建设、员工培训三、志愿者组织与管理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考察,期末论文上交。

七、参考资料1、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2、吴粲:《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3、邱菀华、邓达、刘晓峰:《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

版。4、陈杰、闵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5、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6、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7、(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8、李德成:《文化传媒业政策法规精解》,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9、叶取源等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Page 3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6

3020405 文化政策与法规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课题。本课程从文化产业的体制、法规与政策出发,不仅介绍国内的文化产业法规,也涉及国外如欧美、日本等国的文化产业立法和政策,并加以对照和分析。在讲授文化法规与相关政策时,结合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个案,让学生从真实案例中加深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法规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文化政策与法规主要探讨文化方面的有关政策和相关法律关系。政策与法律是现代社会调控和治国互为补充的两种手段,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体系,其中包括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文化产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和案例的能力,加强对文化产业领域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共十八讲,每讲 2 课时,共计 36 课时第一讲 文化、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一、政策与法律的概念、区别、关系二、文化政策与法规的研究范围三、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政策、文化产业政策的定义与特点

第二讲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上)一、国际公约和国际法中的文化产业政策;二、西方文化产业政策概述

第三讲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下)一、西方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二、国际公约和国际法中的文化产业政策;

第四讲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上)一、中国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第五讲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概述(下)一、中国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第六讲 中国出版类法律法规(上)一、出版物市场管理二、音像出版与市场管理三、电子出版物管理

第七讲 中国出版类法律法规(下)一、出版物市场管理二、音像出版与市场管理三、电子出版物管理

第八讲 中国演出市场管理类法律法规(上)一、演出市场管理

Page 3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7

二、涉外文化艺术表演管理第九讲 中国演出市场管理类法律法规(下)一、演出市场管理二、涉外文化艺术表演管理

第十讲 中国广播影视类法律法规(上)一、电影类法规二、广播电视类法规

第十一讲 中国广播影视类法律法规(下)一、电影类法规二、广播电视类法规

第十二讲 中国文化娱乐与休闲服务类法律法规一、文化娱乐市场管理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

第十三讲 中国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类法律法规一、互联网审查制度二、场所管理及相关法律责任

第十四讲 中国美术品市场管理及拍卖类法律法规一、美术品市场管理二、艺术品拍卖管理

第十五讲 中国广告类法律法规一、广告法律关系的主客体二、广告准则三、广告审查

第十六讲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类法律法规(上)一、著作权法二、商标权法三、专利权法

第十七讲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类法律法规(下)一、著作权法二、商标权法三、专利权法

第十八讲 文物保护类法律法规一、文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二、文物保护的概念、性质和范围三、文物所有权和文物管理四、文物经营与入出境管理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置书面作业,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六、考核方式期末考试

Page 3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8

七、参考资料陈杰、闵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06年第二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版。于海防、姜沣格:《知识产权官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年版。曾宪义:《以案说法》(著作权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曾宪义:(新版)《以案说法》(知识产权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杨富斌、王天星、韩玉灵:《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年版。李德成:《文化传媒业政策法规精解》,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顾江:《文化产业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叶取源等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欧阳友权、柏定国:《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年版。邱菀华、邓达、刘晓峰:《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吴粲:《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Page 3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49

3020406 文化产业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活动的发展。本课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经营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入手,介绍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兴起的背景,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让学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变迁、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本课程以文化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基本支撑,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教学和自学弄清什么是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思考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二、教学目标

文化产业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随着文化市场的全面扩容和开放,随着知识经济价值的被发现,而凸现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化产业这个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重点理论、产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能逐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辨识文化产业、认识和分析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等方面得到训练。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共 18 讲,每讲 3 课时,总计 54 课时第一讲 西方文化产业研究理论及产业发展历程简介一、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二、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理论及产业发展历程简介一、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历程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讲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上)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案例分析: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运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

第四讲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下)三、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文化方式四、人类文化进入了影像的、形象的或视觉的时代:介绍体验经济

第五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一、文化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二、文化产业的功能与特征:探讨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第六讲 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上)一、文化产业结构与产业价值链二、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动介绍案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

第七讲 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下)

Page 3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0

三、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相互关系第八讲 文化产业投资(上)一、中国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二、文化资本与文化投资

第九讲 文化产业投资(下)三、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四、文化企业资本运营:财务案例讨论

第十讲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上)一、文化资源:探讨历史文化资源的资本化

第十一讲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下)二、文化竞争力三、文化品牌案例介绍

第十二讲 文化产业经营(上)一、文化产业经营的范围二、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案例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经营

第十三讲 文化产业经营(下)三、文化产业经营的经营人员四、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与规律案例介绍:《财富》、《福布斯》杂志的产业运作

第十四讲 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上)一、历史文化的内容、性质与价值二、世界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国案例介绍

第十五讲 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下)二、世界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国案例分析续)三、合理高效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产业案例讨论

第十六讲 案例讨论课(一)(一)默多克与新闻集团

第十七讲 案例讨论课(二)(一)村山龙平与《朝日新闻》;(二)正力松太郎与《读卖新闻》

第十八讲 案例讨论课(三)(一)凤凰卫视的文化经营;(二)民营资本“光线传媒”的经营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置书面作业,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七、参考资料

Page 3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1

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顾江:《文化产业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叶取源等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陈杰、闵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欧阳友权、柏定国:《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年版。邱菀华、邓达、刘晓峰:《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吴粲:《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产业导论》

Page 3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2

3020407 两性社会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性、婚姻和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性别现象也是社会生物学研究的总要领域。婚姻和家庭制度是人类最古老和最基本的社会制度。这一制度是人类其他制度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功能已经发生的巨大的改变,原来由婚姻和家庭所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已经改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但这一制度仍然是和每一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制度。大量的社会问题也源自于这一社会领域。本课程将从动物界的性和性别现象讲起,探讨作为社会人的人类与动物的性行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探讨人类婚姻制度中的配偶制度和居住制度,探讨婚姻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类别和功能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最后探讨历史上的男性主义传统和新兴的女性主义思潮。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性别问题对社会的重要性2、 获得观察社会问题的性别视角3、 了解性别问题的主要内容4、 对学习者的婚恋起到指导作用

三、授课对象1、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专业学生2、其他专业学生也可选修

四、内容、学时第一讲:两性社会学概论(2 学时)第二讲:动物界的性别现象(4 学时)第三讲:性心理与性健康(4 学时)第四讲:性禁忌与配偶选择(4 学时)第五讲:婚姻制度与居住制度(4 学时)第六讲:家庭社会学(4 学时)第七讲:性与家庭中的社会问题(4 学时)第八讲:费孝通《生育制度》学习(2 学时)第九讲:婚姻家庭与经济(2 学时)第十讲:婚姻家庭与政治(2 学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没有先修要求2、以课堂教学位主要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片和音像

等教学资料。辅以分组讨论。六、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小论文(40 分)2、期末成绩:书评(60 分)

Page 3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3

七、参考资料费孝通《生育制度》波伏瓦《第二性·序和第一部》李银河《两性关系》大卫·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林诺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伯特兰·罗素《婚姻革命》

Page 3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4

3020408 文化人类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人类学是基础性社会科学之一。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可以获得观察人类历史和社会的独特眼光和视角。文化人类学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类从哪里来的问题和人类基本社会制度的起源问题。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文化是怎样起源的?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具有哪些特性?不同社会的人类文化为何差异如此巨大?是否存在普适性的人类文化要素?这些都是人类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学习人类学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当前世界和中国所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其背后都存在着文化的原因。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拥有一个文化敏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试图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维方式。另外,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任何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与这三个文化体系密不可分。在这三大系统之中,文化的影响又是基础性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会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也会成为一个人的一项思维优势本课程将试图在上述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同学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理解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本课程将鼓励同学们与教师的互动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教师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就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争论。

教师通过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出勤率。本课程鼓励同学们扩大阅读范围,鼓励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本课程主要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考核。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什么是人类学(4 课时)第二讲:人类的生物起源(4 课时)第三讲:文化(4 课时)第四讲:技术与经济(4 课时)第五讲:等级与分层(4 课时)第六讲:性与婚姻(4 课时)第七讲:家庭与继嗣群(4 课时)第八讲:政治制度(4 课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无先修要求2、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位主要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运用

图片和音像等教学资料。辅以分组讨论。六、考核方式

1、期中小论文撰写(40 分)2、期末开卷考试(60 分)

七、参考资料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罗维《初民社会》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

Page 3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5

林耀华《金翼》阎云翔《礼物的流动》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原始人的性生活》

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

Page 3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6

3020409 文化遗产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学概论是面向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一年级的专业课,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国际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主要议题,使学生掌握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基本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和管理相关问题。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在掌握国际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案例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及其分类,了解文化遗产的各个类型的特点及其价值,了解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体系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共 48 学时,每周 3 学时。

17. 概述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18. 国际保护历程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19. 中国保护历程(一) ( 3 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产生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20. 中国保护历程(二)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21. 文化遗产分类 ( 3 学时)教学要求:以《世界遗产公约》和《文物保护法》为基础,分析文化遗产目前分类的问题,并探讨分类的意义。

22. 基于价值的保护——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一)(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价值分析的意义及其技术方法。

23. 基于价值的保护——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二)(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及其意义。

24. 保护原则 ( 3 学时)教学要求: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几项主要原则的内涵及对保护工作的指导意义。

25. 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实施的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

26.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与行规 ( 3 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公约宪章及其主要内容,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及其主要内容,整理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

Page 3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7

架。27. 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与机制 ( 3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系统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并参照国际其他主要国家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28. 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的重要意义及其原则、方法。

29. 文化遗产实地考察 ( 3 学时)教学要求:选择北京市内或京郊一处文化遗产点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具体时间根据实际安排)

30. 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保护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文化景观类型及其特征和价值,认识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在保护和管理上的难度和特点。

31. 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 ( 3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出的背景及其目的,使学生能够认识大遗址的特征和价值及其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相关问题。

32. 总结 (3 学时)教学要求:总结本次课程的全部内容,梳理各个类型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促进学生对文化遗产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组织北京市内或京郊一处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平时考核形式主要为考勤和课堂讨论,考勤占 5%,课堂讨论形式为从第 5 讲开始,每一讲由学生分组就每次主题做 15 分钟报告,并就其报告进行 5-10 分钟讨论。。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采用开卷、笔试。七、参考资料主要参考书:12. 【芬兰】尤嘎·尤基莱托著, 郭旃译, 建筑保护史. 2011: 北京: 中华书局.13. 国家文物局编, 中国文物事业 60年. 2009, 北京: 文物出版社.14.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 中国文物研究所七十年:1935-2005. 2005, 北京: 文物出版社.15. 仇保兴, 风雨如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年. 2014,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6. 国家文物局等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17. 国家文物局编,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法规文件汇编 1949-2009(上、下). 2009, 北京:

文物出版社.18.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著, 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上、下编). 2016, 北京: 文物

出版社.19.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2001,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 3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8

20. 丁援, 文化线路:有形与无形之间. 2011,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1.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2009, 北京: 科学出版社.22. 吕舟编著, 文化遗产保护 100. 2011,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网站:6. 世界遗产中心网站:http://whc.unesco.org/7.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网站:http://www.icomos.org/en/ 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CHINA 网站:http://www.icomoschina.org.cn/

index.php 9.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网站:http://www.iccrom.org/ 10. 国家文物局 http://www.sach.gov.cn/ 八、重要思考题10. 论述古迹保护“法国派”、“英国派”和“意大利派”的特点。11. 论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阶段。12. 试述文化遗产的分类。13. 论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涵。14. 试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5. 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16. 论述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17. 概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18. 论述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

Page 3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59

3020411 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解读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宪章以及国内文化遗产相关法规等几十余份重要文件,讨论文化遗产法规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理念变化及我国的遗产保护法律现状。二、教学目标

法律与政策是现代社会治国和调控互为补充的两种手段,文化遗产从认定、保护、申报等各环节都离不开管理手段的完善,其中也必然包括相关的政策法律体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解读文化遗产相关的国际公约、宪章以及国内文化遗产相关法规等几十余份重要文件,讨论文化遗产法规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理念变化及我国的遗产保护法律现状。

教学过程中穿插大量的案例讲解,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相关法律条例的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内容涉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装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文物返还、非遗保护、知识产权等文遗保护领域的热点法律问题。同时围绕国际公约增加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讨论。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共十六讲,每讲 2 课时,共计 32 课时第一讲 文化遗产法规与政策释义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二、法律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三、文化遗产法律与政策的研究范围

第二讲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与国际公约的形成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构成及发展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与国际条约的形成

第三讲 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的发展历程一、1930s-1960s:确立纪念物保护原则二、1970s-1980s:确立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方法三、1990s-2000s:保护和管理遗产地及其环境

第四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世界遗产与非遗的保护一、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第五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二):武装冲突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一、解读《海牙公约》二、讨论《海牙公约》的适用范围以及后续发展

第六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三):武装冲突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一、 解读武装冲突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制度和法律责任二、讨论各类公约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第七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四):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一、解读《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二、介绍国外司法实践

第八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五):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Page 3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0

一、讨论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二、探讨对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和实践的影响

第九讲 解读国际公约和国际文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六):文物返还国际争议解决机制一、解读国际公约框架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双边合作机制、诉讼机制、非诉讼机制二、讨论文物返还国际争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十讲 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一、法国、意大利二、美国、英国三、日本、韩国四、中国文化遗产法的基本渊源和框架

第十一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一):侵犯文物的犯罪及法律责任一、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二、相关法律责任的案例讨论

第十二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二):讨论文物拍卖中的问题一、解读《拍卖法》二、文物拍卖的案例解析

第十三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三):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一、国际公约和国际法中的文化政策二、案例讨论

第十四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四):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一、解读《著作权法》二、著作权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第十五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五):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一、解读《专利权》与《商标权》二、文化遗产的专利权和商标权保护

第十六讲 解读中国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规二、案例讨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积极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认真备课,并针对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置书面作业,并通过课外及线上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七、参考资料1、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法规文件汇编》(1949-2009)(上、下册) ,文物出版社 2009年版。2、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资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年版。3、张松主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4、彭跃辉主编:《世界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 2014年版。

Page 3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1

5、王云霞主编:《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年版。6、王云霞主编:《文化遗产法教程》,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7、刘丽娜:《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年版。8、赵亚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傅崐成、宋玉祥:《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法律出版社 2006年。10、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11、蒋万来:《传承与秩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12、曾宪义:《以案说法》(著作权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3、曾宪义:(新版)《以案说法》(知识产权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14、Nout van Woudenberg and Liesbeth Lijnzand: Protecting Cultural Property in Armed Conflic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0.15、Francesco Francioni James Gordley: Enforc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16、Ana Filipa Vrdolfak: International Law, Museums and the return of Cultural Objec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17、Irini A. Stamatoudi: Cultural Property Law and Restituti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2011.18、Anastasia Strati: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n Emerging Objec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5.19、Sarah Dromgoole: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6.20、Jiri Toma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Unesco Publishing, 1996.21、Roger O’keef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Armed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age 3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2

3020419 文化产业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活动的发展。本课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经营现状和已有研究成果入手,介绍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兴起的背景,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让学生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变迁、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有较为直观的了解。本课程以文化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基本支撑,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教学和自学弄清什么是文化产业、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思考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二、教学目标

文化产业概论教学科学地、系统地探讨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研究中的主要内容及基本问题。中国文化产业及其理论与政策建设,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提出后而被提出来的。文化产业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随着文化市场的全面扩容和开放,随着知识经济价值的被发现,而凸现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主题之一。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化产业这个新兴产业的相关概念、重点理论、产业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能逐步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辨识文化产业、认识和分析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等方面得到训练。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共十六讲,每讲 2 课时,共计 32 课时第一讲 序 言一、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兴起的背景第二讲 西方文化产业研究理论及产业发展历程简介一、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二、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第三讲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理论及产业发展历程简介一、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历程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第四讲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上)一、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二、经济增长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案例分析: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运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第五讲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下)三、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文化方式四、人类文化进入了影像的、形象的或视觉的时代:介绍体验经济第六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上)一、文化产业的含义与分类二、文化产业的功能与特征:探讨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第七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下)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Page 3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3

第八讲 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上)一、文化产业结构与产业价值链二、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动介绍案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第九讲 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下)三、文化产业结构与文化产业组织的相互关系第十讲 文化产业投资一、中国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二、文化资本与文化投资三、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四、文化企业资本运营:财务案例讨论第十一讲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上)一、文化资源:探讨历史文化资源的资本化第十二讲 文化资源与文化竞争力(下)二、文化竞争力三、文化品牌案例介绍第十三讲 文化产业经营一、文化产业经营的范围二、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案例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经营三、文化产业经营的经营人员四、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与规律案例介绍:《财富》、《福布斯》杂志的产业运作第十四讲 案例讨论课(一)(一)默多克与新闻集团第十五讲 案例讨论课(二)(一)村山龙平与《朝日新闻》;(二)正力松太郎与《读卖新闻》第十六讲 案例讨论课(三)(一)凤凰卫视的文化经营;(二)民营资本“光线传媒”的经营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努力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和布置书面作业,并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效果。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七、参考资料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Page 3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4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顾江:《文化产业研究》(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叶取源等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版。彭兴业:《首都城市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胡惠林:《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陈杰、闵锐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欧阳友权、柏定国:《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年版。邱菀华、邓达、刘晓峰:《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吴粲:《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菲利普·科特勒等著,梅清豪译:《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01年版。人大复印资料《文化产业导论》

Page 3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5

3020420 中国科学技术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历代各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特点、重要的科技贡献和科学思想,力求将祖国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讲解历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分析科技活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原因,让学生明白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进取精神。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参观实践,使学生具备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交叉学科的综合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和相关社会现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二、教学目标

掌握科学、技术的涵义及其联系和区别,科学技术史与历史、考古、社会学、自然科学的关系,理解科学技术史的学科特点和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意义。三、授课对象:本科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2 学时)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的涵义第二节 科学技术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内容第四节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远古和夏商西周时期)(2 学时)第一节 远古科学技术萌芽第二节 青铜冶铸业第三节 铁器制作技术第四节 天文和地学第五节 农学与生物学第六节 中医理论的创立

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3 学时)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第二节 铁器时代到来第三节 水利工程第四节 《考工记》、《墨经》第五节 天文、数学和地学第六节 医学理论的建立第七节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3 学时)第一节 农业第二节 手工业的发展第三节 天文第四节 数学和地理的进步第五节 农学和医学

Page 3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6

第六节 建筑、交通、纺织第七节 学术思想第八节 中外科学技术交流

第五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和提高(魏晋南北朝)(2 学时)第一节 农业技术第二节 制瓷技术第三节 冶金技术与矿产第四节 城市建筑第五节 佛教建筑第六节 机械制造成就第七节 天文学第八节 数学第九节 地学第十节 医学第十一节 化学第十二节 科学思想与宗教文化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2 学时)第一节 农业生产技术

第二节 冶金技术第三节 纺织和瓷器

第四节 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第五节 天文、地理、数学第六节 医药学

第七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第八节 学术与交流

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发展(宋辽金元时期)(4 学时)第一节 四大发明及其发展第二节 冶炼业第三节 瓷器制造第四节 建筑技术第五节 沈括及《梦溪笔谈》第六节 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七节 中外科技交流

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4 学时)第一节 造船和航海技术第二节 冶金技术第三节 治河、治运与盐碱地改造第四节 农业技术与农书第五节 建筑技术第六节 商业数学与珠算

Page 3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7

第七节 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第八节 医药学第九节 地方志、天文与地理第十节 火器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其他(明清时期下)(2 学时)第一节 西学东渐第二节 康熙和清初地图测绘第三节 医药学第四节 地学的新成就第五节 其他科技成就第六节 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十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4 学时)第一节 18 世纪和 19 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节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第三节 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第四节 各种自然知识的传入第五节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第六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第七节 中国近代农学的确立第八节 20 世纪初期中国的科学和技术

第十一章 李约瑟难题 (2 学时)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简介第二节 近代科学产生的背景第三节 “李约瑟难题”研究现状第四节 “李约瑟难题”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影响第五节 “李约瑟难题”的启示

第十二章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若干问题(2 学时)第一节 科学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第二节 以时间为线索总结各领域科学技术成就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相互交流经验,重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六、考核方式

论文七、参考资料1.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2. 吾淳:《中国古代科学范型》,中华书局,2002年;3.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Page 3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8

3020421 金银鉴赏与收藏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金银的使用从古代到当今,一直是人们作为财富储藏和进行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媒介,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金银器饰和货币,使用金银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蕴含着大量的科技、历史、文化和政治信息。对金银的不断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金银器饰和货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我们透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载体。了解并掌握历代金银器饰和货币的基本情况、目前社会对拥有金银的态度和追求方式,对于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程从器饰和货币两个方面,对历代金银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重点讲授其时代特征、基本类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贵金属文化。为使课程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还对现代金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讲述金银首饰和纪念币,近代银元和古代银锭等贵金属的收藏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参观实践,使学生具备金银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文化和艺术的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和文化价值观。二、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基本类型、区域特点、时代特征和各个时期的基本制作技术,理解金银器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技术、文化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科学认识金银器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三、授课对象:本科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 古代金银器的特点(2 学时)

第一节 金银的性质第二节 古代金银的开采第三节 古代金银的冶炼第四节 最早的金银器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器(4 学时)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的区域特点第二节 北方少数民族金银器第三节 金银工艺的多样化第四节 象征财富的金银货币

第三章 秦汉时期金银器(4 学时)第一节 金银器皿和医疗用具第二节 等级分明的金银印玺第三节 统一环境下的金银货币第四节 独立发展的金银工艺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金银器(4 学时)第一节 动荡中的发展情况第二节 鲜卑金银器

Page 3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69

第三节 域外金银器的输入第四节 佛教金银器

第五章 隋唐五代金银器(4 学时)第一节 隋唐金银器兴盛的原因第二节 官署金银作坊的成就第三节 服食丹丸的金银药具第四节 佛教茶具与金银棺椁

第六章 宋代金银器(4 学时)第一节 时代特征第二节 宋代金银器的商品化第三节 尚古之风盛行第四节 寺院遗物与信徒供养

第七章 辽代金银器(2 学时)第一节 冠带佩饰和日常器皿第二节 马具第三节 葬具冥器 第四节 宗教用具

第八章 西夏金元金银器(2 学时)第一节 西夏金银器第二节 金代金银器第三节 元代金银器的宋代遗风 第四节 名器与名匠

第九章 明清金银器(2 学时)第一节 集历代之大成的金银工艺第二节 极尽奢华的金银发饰第三节 象征地位的金银冠饰第四节 金银陈设皇家礼仪

第十章 古代金银器的收藏(4 学时)第一节 古代金银器的价值第二节 金银器收藏投资现状第三节 金银器的地域特征第四节 收藏金银器的技巧 第五节 收藏金银器的常见问题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相互交流经验,重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六、考核方式

论文七、参考资料1. 张静、齐东方:《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

Page 3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0

2.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 杨小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科学出版社,2008年;4. 张景明:《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5. 唐克美、李苍彦:《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大象出版社,2004年;6. 汤国彦、洪天福:《中国历史银锭》,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7.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金银币卷》,中华书局,2011年;8.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Page 3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1

3020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各类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政策与法规等。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研究和调查的基本技能,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二、授课对象: 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三、内容和学时

本课程计 12 讲内容,每讲 2 课时;教学参观 4 课时,复习答疑 2 课时,随堂考试 2课时,共 32 课时。

第 1 讲 导论介绍遗产、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本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第 2 讲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价值与保护意义第 3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介绍国际公约、理论研究、国家立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第 4 讲 民族语言与民间文学介绍民族语言与神话、传说、歌谣、史诗等民间文学形式第 5 讲 传统表演艺术介绍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等第 6 讲 民俗介绍人生礼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岁时节日等第 7 讲 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介绍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民间信仰、禁忌、民间知识、医

药卫生、物候天象、数理知识等第 8 讲 传统手工艺技能介绍各种民间传统工艺、工具和机械制作、造纸印刷等第 9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方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调查方法等第 10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政策与

法规等

Page 3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2

第 11 讲 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第 12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遗产与当代国计民生的关系 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32 学时(16 周)。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1— 2 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1— 2 次。 4.教学参观: 一学期 1-2 次, (1)北京民族博物馆。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课外辅导:每周 1 次。 6.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视频、教学考察等。 7.复习考试: 2 学时。 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结合本课程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到北京民族博物馆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 四、 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 2 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8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闭卷考试。

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月。五、参考书目: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 5月。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8月。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月。

Page 3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3

3020424 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是文化遗产本科专业的一本必修课,其课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的规划与管理,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简单的文化遗产规划理论与方法,能够初步实施某一类型文化遗产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文本。 文化遗产规划方面,在理论上,向学生讲授文化遗产规划的中西方理论,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各自的规划理念。特别是建筑类文化遗产如历史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区的规划思想。在法规依据方面,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开展相关历史文化遗产规划文本的编制。从方法上,本课程将讲授 auto cad电脑软件的使用方法,为文化遗产规划的实际操作步骤作技术准备。 文化遗产的管理方面,首先讲解管理的含义,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意义。然后讲授如何编制一部合格的文化遗产管理条例,参照中国有关法规规定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开展某一文化遗产管理文本的撰写。遗产管理文本的撰写要和遗产规划文本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文本的编制与撰写的方法,在文化遗产的学习方面更进一步。 本课程注重文化遗产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全球史的角度、人类文化史的角度以及遗产学的视角审视人类创造文化遗产的过程、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规划文化遗产的过程以及管理文化遗产的过程。 第二,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介绍国际上和中国有关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立法依据、原则。以及对文化遗产规划的理念、宗旨、方法、过程、目的等。 第三,本课程的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自学大学教材的能力;基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能能力;熟练掌握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专业知识和术语的能力;利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查阅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基本内容的能力等。

第四,本课程的教学要力争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通过各种手段的教学,例如教学参观、教具的制作、教学研讨会的组织等,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概念,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以及管理学的角度掌握对文化遗产进行规划与管理的全过程,为我国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史观的方法论对文化遗产的规划与管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明确文化遗产的规划与管理虽然在操作层面是个技术业务,但是实际上需要多种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做支持才能顺利开展的特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规划设计能力,能够对某一文化遗产进行简单初步的规划与设计,从有利于保护和宣传的角度展开文化遗产的规划,明确文化遗产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将某一文化遗产在进一步挖掘其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规划,并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管理模式。(二)基本要求:

Page 3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4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授课教师将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目的、性质、依据、原则、方法、程序、过程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全面准确地讲授。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研讨式、多媒体式、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等。三、授课对象

本课程是面向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学术需具备一定的文化遗产基础,也欢迎文化遗产专业研究生选修。四、课时安排

1、本课程总计 32 学时(30 课时学习,2 课时课堂讨论),每周 2 学时,2个学分,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2、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3:1 。 3、如有变动,再作要求。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 论学时安排:本绪论 2 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文化遗产规划的目的、性质、方法、手段是重点内容,同时,文化遗产的管理,分管理政策、条例及其实施过程。最后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即结合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的方式和文化遗产本身建立一种密切接触的关系。

文化遗产规划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由于其性质的差异,对它们进行规划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差异,因此要进行分类规划与管理,如对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城市文化遗产、文物遗产、建筑文化遗产、人类文化遗产等,对自然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中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等的规划与管理。

我国目前规定,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讲授提纲:

一、 关于文化遗产规划的概念二、 关于文化遗产管理的概念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是根据世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法规、政策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保护管理的过程。

三、 目前国内外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况四、 学习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对文化遗产的意义五、 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立法与公约

Page 3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5

课时安排:本章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立法与公约。基础知识:了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

内容、创立背景、时间、意义和作用。重点学习其中的关键条款以及与中国密切相关的条款。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查找先关资料和图片的能力教法建议:着重讲解对规划与管理有实际意义的条款。讲授提纲: 第一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规划与管理内容

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订立背景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意义

第二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规划与管理内容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创立时间、背景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保护规划意义

参考书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划与管理的条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中规划与管理的条款复习思考题: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名词解释: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划与管理的条款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划与管理的条款

第三章 《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颁布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的基本内容和

条款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基础知识:《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创立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能力培养:继续培养学生了解、学习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方面基础概念和教学内容的

能力。教法建议:主要理解法规《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中的最重要条款,着重介绍与

中国文化遗产具体内容相关的条例和规定。讲授提纲: 一、《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创立的时间、背景。 二、《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对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参考书目:

《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 复习思考题:

1、《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Page 3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6

2、《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的内容和意义?名词解释:

《世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办法》第四章 《雅典宪章》中建筑类文化遗产规划管理的条款

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雅典宪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基础知识:重点《雅典宪章》与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相关的主要内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理解条例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和对《雅典宪章》形成的历史根

源进行分析的能力。教法建议:着重分析《雅典宪章》历史背景;重点讲《雅典宪章》对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

所起的作用。讲授提纲:

一、《雅典宪章》创立的背景二、《雅典宪章》中有关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三、《雅典宪章》中规划与管理内容的意义

参考书目:《雅典宪章》

复习思考题:1、《雅典宪章》创立背景是什么?2、《雅典宪章》中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雅典宪章》有什么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名词解释:《雅典宪章》

第四章 《威尼斯宪章》中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内容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威尼斯宪章》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及意义。基础知识:重点讲授《威尼斯宪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立法、公约及宪章条款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 教法建议:着重分析《威尼斯宪章》对于历史估计建筑师的有关规定。讲授提纲:

一、《威尼斯宪章》产生的背景二、《威尼斯宪章》中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三、《威尼斯宪章》有关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的规定四、《威尼斯宪章》的规划管理意义

参考书目:《威尼斯宪章》

复习思考题:《威尼斯宪章》的背景、有关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名词解释:《威尼斯宪章》

Page 3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7

第五章 《华盛顿宪章》中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华盛顿宪章》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

史意义。基础知识:重点讲授《华盛顿宪章》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前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以及课堂记笔记的能。教法建议:重点分析资《华盛顿宪章》的历史背景和有关历史古迹保护的概念。进一步明

确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讲授提纲:

一、《华盛顿宪章》的产生二、《华盛顿宪章》中有关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三、《华盛顿宪章》的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参考书目:《华盛顿宪章》

复习思考题:1、《华盛顿宪章》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华盛顿宪章》所扩大的历史古迹保护、规划和管理的概念与内容是什么?3、《华盛顿宪章》在遗产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名词解释:《华盛顿宪章》

第六章 《内罗毕建议》中有关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内罗毕建议》的产生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重点讲《内罗毕建议》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和剖析条款的能力。教法建议:重点分析《内罗毕建议》提出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

的保护措施。把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规划的重点工作。讲授提纲:

一、《内罗毕建议》的背景二、 《内罗毕建议》中有关遗产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与意义。

参考书目:《内罗毕建议》

复习思考题:1、《内罗毕建议》产生的历史背景。2、《内罗毕建议》中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3、《内罗毕建议》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名词解释:《内罗毕建议》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立法与法规

Page 3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8

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重点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

条例》的各条条款内容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文化遗产规划

与管理立法的主体。教法建议: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

条例》主要内容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讲授提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关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

例》的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意义与作用。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复习思考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有关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什么?名词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八章 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与实践课时安排:本章 6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方案是如何制

定出来的,整个过程有那些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基础知识:重点讲授文化遗产规划中需要规划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规划本身的目的、性

质、方法和规律。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步骤和分类。不同类型遗产在规划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了解既成文化遗产规划和管理案例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制作一个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文案及其写作过程。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作支撑和指导。

教法建议:在讲授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对某一文化遗产进行规划与管理的文案设计,并写作成可以实施的方案。

讲授提纲:1、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与规律。

(1)规划与管理的性质与目的(2)规划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熟悉规划管理的相关软件,autocad电脑制图等)(3)规划与管理的规律

Page 3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79

2、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文案写作的步骤、过程及注意事项。(1)对文化遗产本身相关情况的事先了解(2)掌握并统计文化遗产的各方面特殊性(3)借助相关法规与政策对文化遗产各个方面提出初步规划方案(包括文字稿和图片

设计或地图形式的设计)(4)从空间规划与季节时间规划方面进一步深入细化、修改规划初稿(5)空间、时间、各种特殊要求规划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3、不同类型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设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1)历史文物遗产的规划与管理

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2)历史建筑遗产的规划与管理

古建筑(石结构、木结构、土木结构、钢筋水泥结构等)(3)人类文化遗址遗产的规划与管理

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等(4)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参考书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2012年。

复习思考题:1、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性质、目的、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2、简述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方案制定的过程与注意事项。名词解释:

1、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2、规划学

第九章 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要课时安排:本章 8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世界各国主要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借鉴

的经验。基础知识: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大区特鲁埃尔的穆德哈风格建筑群、法国物质文化遗产巴黎

等城市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规划举要。英国物质文化遗产伦敦等城市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规划举要。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意大利威尼斯城市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实例。印度阿旃陀石窟群的经验。美国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和独立大厅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例,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城市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例。包括优点与不足,可以借鉴的经验。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识别、认识、理解文化遗产规划管理实例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教法建议:重点分析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在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优点。讲授提纲:

一、 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大区特鲁埃尔的穆德哈风格建筑群二、 法国巴黎、英国物质文化遗产伦敦等城市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规划举要三、 埃及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四、印度阿旃陀石窟群的经验

Page 3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0

五、 美国梅萨维德印第安遗址和独立大厅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例六、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城市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例七、意大利威尼斯城市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实例

参考书目: 《埃及金字塔》、《美国史》

复习思考题:1、 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经验是什么?2、 世界各国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

名词解释:1、穆德哈风格建筑群 2、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3、耶路撒冷旧城及其城墙

4、墨西哥城、5、意大利威尼斯城 第九章 中国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举要

课时安排:本章 8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中国主要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借鉴的经

验。如何对某一个文化遗产进行规划管理。基础知识:长城遗产的规划与管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元上都遗址、福建土楼。云冈石

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秦始皇兵马俑、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等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识别、认识、理解文化遗产规划管理实例的能力,课堂记笔记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进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能力。

教法建议:重点分析中国著名文化遗产在规划和管理方面的优点。将这些优点和经验如何融入学生今后进行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之重是最为关键的。讲授提纲:

一、长城遗产的规划与管理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规划与管理三、元上都遗址、福建土楼的规划与管理四、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规划与管理五、秦始皇兵马俑、明清皇家陵寝的规划与管理六、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等的规划与管理七、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的规划与管理

参考书目: 《秦始皇兵马俑》、《清东陵》、《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猿人遗

址》复习思考题:

1、中国各地文化遗产的经验是什么?2、中国各地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

名词解释: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元上都遗址、福建土楼、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

石窟、秦始皇兵马俑、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自学部分:

Page 3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1

课堂上没有涉及到的世界各国及中国的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实例。六、先修课要求和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学习了文化遗产基础课程。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的模式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论题互动环节相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选或老师指定难度始终的论文题目,完成一篇小型学术论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⑲ 教师讲授有关历史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知识。⑳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文化遗产规划方面的专著,了解国内一些从事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和学术机构。

㉑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学术论文。㉒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课题查找参考书目。八、考核方式

“文化遗产规划与管理”是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期中撰写小论文。最终得分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释成绩按一定的比率核算,再参考平时的课堂出勤率的得分。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Page 3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2

3020425 中国文化遗产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文化遗产专业必修课, 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文化遗产的构成、类型、主要内容及其文化价值进行介绍、分析、研究,着重从历史、艺术和科技等角度,对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进行个案研究。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概况与重要价值,丰富有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世界遗产的申报、价值提炼、保护与管理、遗产展示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升学生相关专业素养与技能。三、授课对象文化遗产专业 2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32 学时主要内容第一章 中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构成第一节 中国文化遗产制度的建立回顾第二节 中国文化遗产的类型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第一节 泰山、黄山第二节 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第三章中国的古建筑及建筑群第一节 古城、古镇、古村(上)第一节 古城、古镇、古村(下)第二节 古建筑群(上)第二节 古建筑群(下)第三节 石窟、石刻第四节 古楼 古塔 古桥第四章 中国古代遗址第一节 古人类活动遗迹第二节 重要都城遗址第三节 王陵与墓葬(上) 第三节 王陵与墓葬(下)第五章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第一节 庐山 五台山第二节西湖 左江花山岩画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世界遗产文献,多进行实地考察,相互交流心得。重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联系实际对象进行练习。六、考核方式:考勤:10%平时作业(2 次):40%期末考试(闭卷):50%

Page 3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3

七、参考资料于海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袁广阔、钱益汇编著:《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丘富科:《中国文化遗产词典》,文物出版社 2009年。刘世锦:《文物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彭兆荣:《文化遗产学十讲》,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 蔡靖泉:《文化遗产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单霁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5

Page 3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4

3020426 北京文化遗产概论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即系统介绍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主要包括北京文化遗产的历史变

迁,北京文化遗产的现状,北京文化遗产的分类,北京文化遗产的地域及历史文化特点,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北京文化遗产的调查实践,北京文化遗产的发展展望等。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和讨论,使大家对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有初步之了解,并对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北京文化遗产演迁寄有一份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北京文化遗产概论主要是为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计划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北京文化遗产演迁过程中的文化底蕴及诸多影响因素,并认识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能初步参与北京文化遗产的田野社会调查和文献文化研究工作。

先修课程要求 要求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已修完《北京史》和《文化遗产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本课程讲授时,对涉及这两方面的相关背景内容将不再详细介绍其基本史实和理论。

课程基本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即系统介绍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主要包括北京文化遗产的历史变

迁,北京文化遗产的现状,北京文化遗产的分类,北京文化遗产的地域及历史文化特点,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北京文化遗产的调查实践,北京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展望等。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和讨论,使大家对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有初步之了解,并对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北京文化遗产演迁寄有一份人文关怀。

课程大纲一、北京文化遗产的概况二、北京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北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1、北京地区的典型文物遗存2、北京地区的建筑群3、北京地区的文化遗址4、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名镇(村)

(二)、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北京地区的口传传统和传说2、北京地区的典型民俗活动3、北京地区的典型表演艺术4、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三)、北京地区的自然遗产(四)、北京地区的文化景观(五)、北京地区的线性遗产(六)、北京地区的记忆遗产(七)、北京地区的农林园艺遗产(八)、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与国家遗产

三、北京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四、北京文化遗产专题研究

(一)、北京地理环境与文化遗产

Page 3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5

(二)、北京风俗演生与文化遗产(三)、北京族群融合与文化遗产(四)、北京人口迁移与文化遗产(五)、北京宗教发展与文化遗产(六)、北京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七)、北京京师文化与文化遗产(八)、北京皇家文化与文化遗产(九)、北京文学艺术与文化遗产(十)、北京地名文化遗产(十一)、北京语言文化遗产

五、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考核方法 一、小组讨论和读书报告:30%; 二、期末闭卷考试:70%;

参考书目于敏中等敕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10卷本),中国书店,1994年;王岗主编:《北京专史集成》,人民出版社;朱耀廷主编:《北京文化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朱耀廷主编:《北京文化史》,中华书局;陈文良主编:《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石振怀主编:《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汇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石振怀主编:《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论证报告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北京文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北京文物百科全书》,京华出版社,2007年;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

Page 3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6

3020427 文化遗产专业英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这项事业的从业者,需要与世界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也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非常大。因此,这一行业的从业者需要与外国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也需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文献,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为进行上述活动,必须熟练地掌握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二、教学目标

文化遗产专业的英语学习,主要教学目标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专有名词。世界各地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名字均为专有名词。另外,要掌握这些专用名词,还需要熟悉与这些遗产相联系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二是学习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相关的地理和历史知识,有关人物和历史背景,以及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三、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美洲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二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三讲: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四讲:南亚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五讲:中东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六讲:非洲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七讲:东欧的文化遗产(4 课时)第八讲:西欧的文化遗产(4 课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无先修要求。2、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位主要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观看

英语资料片来学习,同时结合英文教材的学习。辅以学生读书后进行 presentation 的方式。六、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学生结对进行 presentation(40 分)2、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60 分)

七、参考资料BBC电视纪录片《世界八十宝藏》

Page 3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7

3020428 城市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从宏观和概括的角度阐述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从城市的特征与本质、结构与运行、功能与作用、城市网络与社区发展、城市更新与改造及城市化与现代化等多个侧面,揭示城市的现代内涵。使同学们能够明了城市这一人类居住的高级形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即与历史系所学专业内容相关,又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强的教

书育人特色。第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掌握城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

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特点,了解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事实,能够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使学生们了解北京市城市化和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了解北京市城市规划和远景目标,增强学生对北京城市发展现实状况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北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志愿。

第三,开阔同学的视野,引导他们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历史学与城市科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作为作业题目,把书本所学内容和切身感受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授课对象城市学概论是历史系为“城市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本科生特设的一门必修课

或,授课时间为周 2-3 学时,一个学期,共 32-64 学时。授课对象是历史系“城市历史与文化”班的本科生,也是历史学院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4 课时)

第一节:城市学的提出一、人类对城市的认识二、现代城市科学的形成三、城市学的产生第二节:城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城市学的定义二、城市学的研究对象三、城市学研究的内容:第三节:城市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一、城市学的研究方法二、研究城市学的意义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6 课时)第一节:城市的起源一、关于城市的几个概念二、城市的形成三、城市形成的原因四、城市形成的制约因素

Page 3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8

五、最初城市形成的途径及形式六、城市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含义二、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第三节: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特点一、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二、封建时代的城市三、近代城市状况四、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五、日本侵华时期我国的城市状况六、现代城市格局的奠定七、关于我国现在的城市规模划分第三章 城市的特征与本质(8 课时)第一节:城市的特征一、集聚是城市的根本特征二、集聚理论的阐释三、集聚的内容四、集聚的条件与机制第二节: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本质能够产生集聚效益二、集聚效益的表现形式三、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者的矛盾与统一第三节:城市集聚效益的综合评价一、衡量城市聚集效益的指标体系二、城市集聚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第四章 城市结构及其运行(6 课时)第一节: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一、城市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二、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第二节: 城市内部结构一、城市经济结构二、城市杜会结构三、城市设施结构四、城市空间结构五、城市生态结构六、城市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城市的运行 一、城市结构与城市运行二、城市运行的动力和原因三、城市运行的内容四、城市运行的条件

Page 3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89

五、城市运行的调节机制第四节: 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及决定因素二、最佳城市规模三、确定城市规模的方针第五章 城市的功能和作用(6 课时)第一节:城市的功能一、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含义二、主导功能三、基础功能四、实用功能五、潜在功能第二节: 城市体系与区域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二、城市体系与网络第三节:城市作用一、城市的中心作用二、城市中心作用的类型三、城市中心作用的表现形式四、城市中心作用的制约因素第四节:城市政府职能一、保证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二、宏观调控城市经济 三、监督协调社会行为 第六章 城市化、现代化与社会化(6 课时)第一节:城市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一般概念一、关于城市化二、关于现代化概念三、关于社会化概念第二节:城市化的特点及规律一、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特点三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一、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二、城市现代化的规律和问题第四节 城市社会化一、城市社会化的内涵二、实现城市社会化的途径第五节 城市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一、内涵侧重点和交互作用各不相同二、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Page 3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0

第六节:城市现代化的成就与挑战一 、城市化的成就二 、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三、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第七章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6 课时)第一节 未来城市的设想一、城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关于未来城市的设想三、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四、城市更新的内涵与方式五、 城市人生活质量的构成要素和制约因素第二节: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城市发展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理论二、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并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无先修课要求。对于对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产生研究兴趣的同学,老师积极鼓励,使他们带着相关的城

市学课题继续学习,并予以一定的指导。这些学生或选择这些题目为学年论文,获选作毕业论文,有些还作为学生的科研立项,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心组织,取得相应的成绩。

六、考核方式在考试和考查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加大平时作业成绩在期末总分数中

的比例,相对缩减期末考试在总分数中的比例。尝试两者之比为 30%与 70%或 40%与60%。

在期末考试的试题中,着重考察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适当增加原课堂教材、讲义中并不直接涉及的考题,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大关于北京发展的问题等等,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每次均有试题难度相同的 A、B卷,并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在阅卷时,严格按评分标准判分。考试命题难度适中。

七、城市学概论调查讨论题目1、北京奥运场馆的现状与利用2、北京与伦敦奥运场馆利用的比较研究3、北京垃圾分类的政策与现状4、北京城市雕塑的起源与现状5、北京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举措6、北京外地打工子女的教育状况7、北京城市建设与灾害预防8、北京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9、北京博物馆现状与利用

Page 3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1

10、北京的外地饮食文化11、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八、城市学参考书目:

1、[美]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2、[美]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3、[苏]斯捷潘年科著,姜典文等译:《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88年版。4、[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5、[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6、[美]詹姆斯·特拉菲尔著,赖慈芸译:《未来城:述说城市的奥秘》,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年版。7、[美] 路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

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8、梅保华等:《城市学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9、储传亨、王长升主编:《城市科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10、黄孝春编译,许红编译:《人 .都市.美:城市美学漫谈》,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11、江美球等编著:《城市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12、黄继忠、夏任凡著:《城市学概论》,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13、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14、蒋年云、王冀民著:《中等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版。15、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版。16、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7、顾朝林等:《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8、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版。19、奚从清:《社区研究》,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20、吴铎等:《社区建设:热土上的宏伟工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21、苏景辉:《社区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2、王辉等:《城市社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3、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4、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25、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26、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钱学森著,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

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28、叶骁军、温一慧著:《控制与系统:城市系统控制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29、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0年版。30、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Page 3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2

31、周文建:《产生社区建设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2、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3、周沛:《社区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4、沈耀泉主编:《现代城市管理》,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年版。35、向德平编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6、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7、朱翔主编:《城市地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8、章友德主编:《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9、马彥琳、刘建平主编:《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0、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42、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3、姚士谋等编著:《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4、于海:《城市社会学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46、唐亦功:《永恒的城市与建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47、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48、焦铭起、鹏飞编著:《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与文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49、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50、赵海涛、陈华钢:《中外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Page 3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3

3020429 甲骨文通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甲骨文通论”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开设的面向本院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甲骨文是中国古文字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

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19 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可见甲骨文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 20 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在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向学生重点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发掘、收藏、

著录、研究和甲骨文对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的贡献。重点放在甲骨文的释读、临摹、占卜活动、卜辞结构、卜辞内容、甲骨所见商代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社会、战争、巫术、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通过学习,可以初步掌握常见甲骨文字的释读问题。会辨认和书写常见甲骨文字。

作为中国古文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甲骨学是最早的,也是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所以危以后其他门类古文字材料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甲骨文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古古文字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还要涉及到甲骨文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的关系,即文字起源的问题,并结合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关注甲骨文的方方面面。并建立起甲骨文同其他类型古文字材料(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之间的关系。拓展学术的学术视野和知识背景。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甲骨文通论的课程,就是要将甲骨文和甲骨学介绍给学生,让学

生了解中国甲骨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第四, 了解并掌握甲骨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

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五,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重点放在甲骨文。并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第六, 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甲骨学知识,要求学生达到能够阅读甲骨卜辞的能力,并能够初步读懂与甲骨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从而能够把学到甲骨文知识作为继续扩大中国古文字知识的一条途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作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查找、整理一些甲骨卜辞的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在甲骨学学方面的兴趣。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在每个章节后面开列有关本章节的参考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

Page 3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4

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并能从所查到的书目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三、授课对象

以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为主,也包括所有在校的历史学院四个年级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四、学时安排: 1、共 40 学时(课堂教学 36 学时,2 课时复习,2 课时考查或考试),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部分,请参考每章题目之后的括号内容。 2、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 3:1 。 3、期末考释或考查:2 课时。 4、如有变动,再作要求。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包括参考书和复习思考题)

绪论 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3 学时)一.甲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甲骨文的概念 甲骨学概念和它的研究对象二.学习甲骨文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基本方法 学习甲骨文的意义三.总结、讨论四.参考书目: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郭沫若:《卜辞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2,科学出版社,1983年。唐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年。裘锡圭:《古文字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李学勤:《古文字初阶》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

五.复习思考题目:1.什么是甲骨文?2.甲骨学的概念是什么?3.学习甲骨文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章 甲骨文的发现与收藏(3 学时)一、甲骨文的概念

1.甲骨文的性质2.甲骨文的质料构成3.甲骨文的表现形式(龟甲、兽骨、照片、拓片、摹本、抄本、著录本)

三、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地点和发现者1、发现时间问题

Page 3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5

2、发现地点问题3、甲骨文的发现者讨论

三、甲骨文发现地——殷墟的介绍1.殷墟的地理位置2.殷墟的政治地理意义2.殷墟遗址的空间构成3.殷墟出土甲骨的具体地点4.殷墟称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甲骨文材料的发现过程 1.偶然的发现时期时期

2.认出后的混乱盗掘3.前中央研究院的 15 次科学发掘时期

五、甲骨文的收藏 1.私藏

2.古董商人的收藏3.考古机构的收藏4.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收藏5.个人收藏

第二章 甲骨文的初步研究(6 学时)一、甲骨文研究史

1.甲骨文的认出(王懿荣)2.早期研究(清末-民国)(1)王懿荣、刘鹗、孙诒让等的研究(2)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罗王之学3.1949年至 20 世纪 80年代(1)甲骨文研究全方位展开(2)集大成著录书《甲骨文合集》的出版(3)五期断代与两系说的提出4.20 世纪 80年代以后

二、甲骨文的创制研究 1.甲骨文依托的质料

2.质料的整治(甲骨的加工、修整、整治契刻所以工具)3.龟甲的结构(1)腹甲(中缝、中线、千里路、首甲、中甲、前甲、后甲、尾甲)(2)背甲(脊甲、边甲)4.牛肩胛骨的结构(1)左、右肩胛骨的定义(2)肩胛骨的构成(骨臼、臼角、骨颈、骨脊、骨扇、骨条、对边、扇缘、)

三、甲骨卜辞的研究1、甲骨卜辞占卜的过程2、甲骨卜辞的性质、种类和结构3、甲骨卜辞在龟甲、骨面上的行款与分布4、甲骨卜辞的契刻情况

5、甲骨卜辞的内容分类

Page 3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6

农业 军事田猎祭祀自然天象疾病往来刑错称谓畜牧业地名时间职官数字6、甲骨卜辞与殷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关系

参考书目介绍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金同祖:《殷契遗珠》,上海中法初版委员会初版,1939年五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1988年。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1931年。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1955年。丁 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1956年。胡厚宣:《殷墟发掘》,1955年。王宇信等:《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发掘、王懿荣、兆纹、卜辞、田猎卜辞、商先公先王、贞人、洹水、小

屯村、商代王畿、临摹、1.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总共有哪几大类,并简要介绍每一类。

2.殷墟甲骨文单字的释读中可以把甲骨文字分成几大类,并给每一类举出两个以上的例字。

第三章 甲骨文的分类与断代(3 学时)一、什么甲骨卜辞的分期与断代

1、什么是甲骨卜辞的断代2、什么是甲骨卜辞的分类

二、董作宾的五期分法(1)提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2)五期分法的依据,十项标准(3)五期分法的评价和影响

三、对五期分法的检验和修正(1)文武丁时代卜辞的断代问题 陈梦家 李学勤

Page 3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7

(2)历组卜辞的断代问题的提出四、两系说的提出

(1)断代标准的审视和思考 A 字体、坑位、钻凿、测年、天文 B贞人、刻手与王世的对应关系问题(2)先分类再断代思想的提出(3)几种两系说的构架 李学勤 彭邦炯、林澐、黄天树(4)新的分类断代对甲骨学研究的影响

第四章 甲骨卜辞占卜文例研究(2 学时)1、殷商占卜制度(1)一事多卜(4)三卜制(5)习卜制(6)卜筮并用2、甲骨卜辞的文例(1)同文卜辞(2)成套卜辞(3)正反对贞(4)同事异问、选贞3、龟甲文例(1)腹甲文例(2)背甲文例4、肩胛骨文例5、郑州二里岗、殷墟、西周甲骨文例的异同

第五章 甲骨卜辞的语法研究(2 学时)一、甲骨文语法框架的建立二、早期甲骨文语法研究的成果

1、甲骨文语音研究2、甲骨文词法研究3、甲骨文句法研究4、甲骨文语法研究

三、卜辞是否为问句的讨论第六章 西周甲骨文研究(2 学时)

一、西周甲骨的发现 1、发现地点 2、发现数量二、西周甲骨的特征和分期 1、西周甲骨的形态特征 (1)整治与钻凿 (2)施灼与呈兆

Page 3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8

(3)行款走向 2、西周甲骨的分期问题三、西周甲骨文所反映的族属问题

1、周原出土甲骨的族属问题2、周公庙出土甲骨的族属问题3、其他散地出土甲骨的族属问题

四、西周甲骨的学术意义第七章 甲骨文释字研究(3 学时)

一、甲骨文释读的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甲骨文字释读概述 总数、已释字、疑难字、不识字、死文字2、甲骨文字释读的主要学者介绍

(1)罗振玉 王国维 孙诒让 (2)郭沫若 (3)于省吾 (4)董作宾 (5)唐兰 (6)裘锡圭

3、甲骨文字的造字方式(1)象形(2)会意(3)形声(4)指事(5)假借2、甲骨文与金文等其他类型古文字的关系二、甲骨文字分类释读1、干支类

2、数字方向类3、人体类4、动物类5、植物类6、农业食物类7、自然地貌类8、行动类9、军事类10、职官类11、天象类12、器用类13、建筑城邑类14、刑错灾病类15、时间类16、祭祀占卜类17、称谓类

Page 4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399

第八章 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3 学时)一、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

1、王室贵族(1)先公、先王、先妣(2)父母、兄弟(3)诸妇与诸子2、官僚阶层 (1)内服官员:殷正百辟 (2)外服官员:殷边侯甸3、下层受统治阶层

(1)各类奴隶 (2)众人 (3)邑人 (4)战俘

4、刑法与监狱 (1)刑法的种类 (2)监狱5、商代的军队和军事制度

(1)军事体制 (2)军队的编制 (3)军队兵种 (4)军队的训练

6、商代的纳贡制度 (1)纳贡用词 (2)纳贡物品种类 (3)纳贡者构成及其地域分布二、商代的家族形态和宗法制度

1、家族形态2、宗法制的

第九章 甲骨文内容分类研究(6 学时)一、甲骨文宗教祭祀研究

1、祖先神祭祀(1)高祖神祭祀(2)先公先王、先妣的祭祀(3)商代对祖先神的周祭制度2、自然神祭祀(1)对日神的崇拜与祭祀(2)对东母、西母的祭祀(3)对云神的崇拜与祭祀(4)对风神、雨神的祭祀(5)对四方神的祭祀

二、甲骨文战争与田猎研究1、甲骨文战争研究

Page 4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0

(1)战争的主体、对象、方式和进程 主体:商王、多子族、贵族 对象:对方国族 方式与过程:侦查敌情、祭祖、选将、聚众、物资供给、战争布阵、战争进行、凯

旋、献俘、告祖(2)战争的分期与研究概况(3)武丁时期的对外战争(3)帝乙帝辛征人方2、甲骨文田猎研究(1)田猎与战争的关系(2)田猎方式研究(3)田猎地研究(4)田猎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三、甲骨文经济活动研究1、农业经济(1)农作物品种(2)农业生产工具(3)农田分布(4)农业从业者(5)农业生产过程(6)农业管理2、畜牧业经济(1)家畜种类(2)畜牧业生产方式 有较固定牧场的人工放牧 圈栏饲养技术 牲畜的阉割(3)畜牧业从业者和管理体制

牧官体制 放牧与敌情 牧官与商王的沟通

3、渔猎经济(1)渔猎技术(2)渔猎者构成(3)渔猎所获动物种类(4)渔猎活动的组织管理4、商代的手工业经济(1)冶铸业(2)建筑业(3)纺织业(4)木工业(5)治玉业(6)酿酒业(7)手工业者和管理体制

Page 4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1

5、商代的商业经济(1)商品交换(2)商业交通

四、甲骨文地理研究1、卜辞地名的确定方法2、卜辞地名的种类和数量(1)自然类地名(2)人文类地名3、商代政治地理结构4、商代的地理观念和思想

五、甲骨文天文气象、历法研究1、甲骨天文文气象研究(1)甲骨文气象材料概况(2)商代气象材料的类别 月食、日食、星象、之日(3)商代气候研究2、甲骨文历法研究(1)历日的研究与复原(2)历日的研究与探索(3)历年的研究

六、甲骨文医疗研究1、甲骨文所见疾病种类2、甲骨文所见医疗知识

参考书目介绍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赵 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3年。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沈颂金:《20 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李 济:《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2。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殷历谱》,1945年。唐 兰:《殷墟文字记》、《中国文字学》唐 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79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录》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七、八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出土的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 7期。

Page 4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2

李学勤:《安阳小屯村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 11期。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锡台:《周原甲骨综述》,三秦出版社,1991年。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王玉哲:《陕西周围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 1期。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徐中舒:《周原甲骨文初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集),1982年。高 明:《略论周原甲骨文的族属》,《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 10期。田昌五:《周原出土甲骨文反映的商周关系》,《文物》,1989年,第 10期。杨升南:《周原甲骨族属考辨》,《殷都学刊》,1987年,第 4期。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 3期。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1955年第 9、10期,1956年第 1-4期。王世民、陈公柔:《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陈佩芬:《青铜器辨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 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名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年。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 7-9期。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4年。何琳仪:《长沙楚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 1、2期。李学勤:《长沙楚帛书通论》,收入《楚文化研究论集》,第 1 集,荆楚书社,1987年。李 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李 零:《楚帛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1994年,第 10期。李 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补正》,《古文字研究》第 10辑,中华书局,2000年。庞 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十.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西周甲骨、甲骨四堂

问答题:1. 简述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2. 简述唐兰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3.简述胡厚宣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4.简述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5.简述建国后甲骨文的研究状况。 6.今后甲骨文研究的发展概况如何?

第十章 海外学者甲骨文研究概况(3 课时)

Page 4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3

一. 20 世纪前的相关研究明义士的甲骨学研究

林泰辅的甲骨学研究二. 20 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研究岛邦男的甲骨学贡献松丸道雄的贡献赤塚忠的贡献

三.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甲骨学研究台湾地区的甲骨学研究香港地区的甲骨学研究

四. 参考书目介绍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相关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明义士:《甲骨研究》,方辉整理,齐鲁书社,1996年。明明德:《甲骨研究》序,齐鲁书社,1996年。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昭和 23年(1958),温天河、李寿林翻译,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白川静:《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东京平凡社,昭和 47年,1972年,温天河等翻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7年。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

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林泰辅、明义士、《殷虚卜辞》、《甲骨研究》、岛邦男、《殷墟卜辞研

究》、《殷墟卜辞综类》、伊藤道治、松丸道雄、董作宾、石璋如、严一萍、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殷历谱》、《甲骨文编》、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检》

问答题:1.简述 20 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研究?

2.台湾甲骨文研究的概况如何? 3.香港地区甲骨文研究的概况怎样?六、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最好要对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国古文字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定

的相关基础知识。2、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㉓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㉔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有关中国古文字学的论著,㉕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有关古文字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运用。㉖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查找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论文。

Page 4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4

七、考核方式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

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终成绩。

具体做法是:期末实行闭卷考试或考查论文的方式,考试或考查成绩占学终总成绩的60%,教学其间作一或二次课外作业,成绩占 30%(或每次 15%);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检查)、出勤及课堂纪律占 10%。

Page 4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5

3020430 北京建筑文化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建筑为研究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城市建筑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分析、研究,总结其内在的文化发展历程、特点与规律,探讨建筑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对营建制度、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学术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北京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与重要价值,提升相关专业素养与技能。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建议同学在听课的同时,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相关论著,自觉地运用有关方法理论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二年级及以上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总学时 36 绪言(2 课时)介绍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 辽代以前北京建筑文化(6 课时)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北京建筑文化第四节 汉唐时期的北京建筑文化

介绍辽代以前北京建筑文化的发展状况,说明它是与中国文化发展同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产物。

第六章 辽金时期的北京建筑文化(4 课时)第四节 辽南京城第五节 金中都 介绍辽南京、金中都的城市建筑发展状况,对其中的多民族文化融合进行剖析。。第七章 元代北京建筑文化(4 课时)第五节 元大都的营建第六节 元大都的建筑特色与价值对元大都的营建活动以及建筑特点、成就等进行分析介绍。

第八章 明清时期北京建筑文化(8 课时)第三节 明清北京城市建筑第四节 皇家园林的兴修第五节 明清北京建筑的文化特点

对明清时期北京的建筑活动进行介绍,说明其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第九章 晚清时期北京建筑文化(8 课时)

第一节 1895年以前的北京建筑 第二节清末北京城市建设着重说明这一时期北京建筑文化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化,以及在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六章 民国时期北京建筑文化(8 课时)

第一节 1928年前的北京建筑文化第二节 1928年后的北京建筑文化对民国时期北京建筑文化的发展变革以及停滞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Page 4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6

无先修课要求。鉴于本课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历史知识,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授和适当编写讲义完成教学,在讲授的同时利用图片、录像以及其他电教手段,增强本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检查和课后作业为主,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60%。主要教学参考书目:刘叙杰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版张复合著《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Page 4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7

3020431 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为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是分门别类地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外(西欧各国、日本、亚非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第二让学生了解国外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

周次 章 节 题 目 内 容 上课日期

备注(课堂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题目)

1 第一章 绪论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三、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讲授

2 第二章 世 界 文 化 遗产评介 第一节 历史城市 现代都市

3 第一节 历史城市 现代都市4 第二节 皇宫、王宫5 第三节 皇家园林和墓地6 第四节 城堡、要塞7 第五节 宗教建筑8 第五节宗教建筑9 第六节 考古遗址10 第七节 工业景观、农业景观11 第八节 文化景观(大学、博物馆)12 文化景观(大学、博物馆)13

第三章 国 外 世 界 文化 遗 产 保 护的经验

第一节 西欧各国14 第二节 日本15 第三节 亚非拉各国16 期末考试

Page 4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8

学生成绩考核项目 次数 所占成绩比例 备注

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小测验期中考试 1 20%期末考试 1 60%

出勤 16 20%总评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没有先修课要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外阅读除了教材,还应该适当阅读一些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外文论著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勤 16 次、期中考试 1 次(英语论著翻译一篇,中文字数 2000 字以上)、期末考试 1 次考勤:2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

Page 4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09

3020432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所承袭下来的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又是今天的财富,还是明天的希望。我国历史悠久,历代遗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使之能更长久地保留下去,必须掌握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本课程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内容、保护原则以及历史进程和现状。重点讲授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保存环境;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及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揭示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过程。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具备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术与科学方法,为今后走上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掌握文化遗产的基本涵义,理解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关系,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技

术。三、授课对象:本科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 文化遗产基本概念(2 学时)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定义第二节 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关系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二章 文化遗产保护概况(2 学时)第一节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与现状第三节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第四节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与措施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与措施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 (2 学时)第一节 文物成分分析常用方法第二节 物质结构分析与鉴定第三节 碳十四与释光测年第四节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第五节 现代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章 金属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第一节 青铜文物保护技术第二节 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节 金银文物保护技术第四节 铅锡文物保护技术第五节 保护与修复实例—大钟寺古钟、蒲津渡铁器群、战国贴金银铁器

第五章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

Page 4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0

第一节 石质文物的分类及特点第二节 石质文物风化的主要原因第三节 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第四节 保护修复实例—天宁寺塔、云冈石窟、乐山大佛

第六章 纸质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第一节 纸质文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第二节 纸质文物的损毁机理第三节 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第四节 保护实例——西交民巷中国钱币博物馆历代纸币

第七章 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第一节 陶器砖瓦类文物损蚀的主要原因第二节 陶瓷砖瓦类文化的保护与修复第三节 保护修复实例——长城

第八章 纺织类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第一节 纺织品文物的分类和组成原料第二节 纺织品文物易腐朽的主要原因第三节 纺织品文物的保护

第四节 保护修复实例——首都博物馆馆藏纺织品保护研究第九章 漆器竹木类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

第一节 漆器竹木文物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第二节 漆器竹木腐朽的主要原因第三节 漆器竹木文物的脱水定形与加固修复

第四节 保护修复实例——楚国漆器脱水保护第十章 彩绘壁画泥塑类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

第一节 彩绘壁画发生病变和损坏的原因第二节 彩绘泥塑的保护与修复第三节 壁画的保护和修复

第四节 保护实例——敦煌壁画科技分析与保护第十一章 皮革骨角类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

第一节 皮革类文物保护第二节 骨角质、象牙、琥珀类文物保护第三节 保护实例——周口店出土的骨器

第十二章 宝石玉器文物保护技术(2 学时)第一节 宝石玉器的化学组成和分类第二节 宝石玉器文物的保护第三节 保护实例——清代宫廷宝石玉器的保护

第十三章 玻璃珐琅文物保护技术 (2 学时)第一节 玻璃文物的化学组成及性质第二节 玻璃器的损毁原因第三节 玻璃珐琅器的修复与保护第四节 保护实例——昌平沙河镇出土蜻蜓眼玻璃珠的科技研究与保护

第十四章 古建筑保护 (2 学时)

Page 4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1

第一节 古代建筑遭受的破坏和出现的病害第二节 古代建筑抢修保护维修遵守的原则第三节 古代建筑勘查第四节 古代建筑保护维修第五节 古代建筑自然灾害的预防第六节 保护维修实例——北京社稷坛文物保护规划;天坛文物保护规划

第十五章 土遗址保护 (2 学时)第一节 土遗址的调查和研究第二节 土遗址主要病害及其原因第三节 土遗址的保护第四节 古代墓葬遗址的保护第五节 保护实例——元大都遗址、北京站明代城墙、皇城根遗址

第十六章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2 学时)第一节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稳定性处理与环境控制第二节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采集、提取与包装运势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实验室分析、实地考察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相互交流经验,重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七、参考资料1. 李晓东:《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文物出版社,2012年;2. 刘乃涛, 董育纲:《北京文物保护报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3. 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4.于海广, 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Page 4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2

30204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与方法,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社会参与、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传统村落、文化产业等。二、授课对象

文化遗产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三、教学目标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强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并在本地区非遗项目保护现状的实地调研中锻炼学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能力,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田野调研的基本操作。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 22 学时(11 周)。2.课堂报告及讨论: 每人 PPT报告 1 次。3.教学参观: 一学期 1—2 次,(1)北京联合大学非遗保护中心;(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非遗专家进课堂: 一学期 2 次,(1)中国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专家讲座:《世界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思考》;(2)渤海大学非遗研究专家、民间艺术家传授非遗技艺:满族剪纸。5.其它教学环节:分组负责北京市内各区县实地非遗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本课程计 11 讲内容,共 22 课时。国庆节放假 1 次,教学参观 1 次,专家专题讲座 1次,非遗进课堂 1 次,复习 1 次。课时安排见教学日历。

第 1 讲 导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世界非遗巡礼第 2 讲 中国的前非遗时代与非遗保护法制化第 3 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第 4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机制第 5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与社会参与第 6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亚太经验第 7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第 8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第 9 讲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第 10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第 11 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五、教学手段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交互式、启发式教学环节,采取课堂报告、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非遗项目视频资料,注意典型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邀请非遗研究专家、非遗民间艺术家进校园、进课堂,开设专题讲座,传授剪纸技艺,给学生带来在非遗保护的研究、传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近距离体验。

4. 结合本课程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到北京联合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

Page 4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3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认知。5.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考察,安排学生分组在本系相关教师的带领下赴北京各区县

分工负责访问非遗传承人,实地开展非遗保护现状调研,训练学生开展非遗保护的实践能力。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考勤(10%)、课堂PPT报告(1 次,10%)、课外调研(20%)。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6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闭卷考试。七、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汪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年(2003-2013)》,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年。2.参考书目: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陈平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刘承华主编:《守承文化之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15年。邹启山主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于海广主编:《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编:《北

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国家级》,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编:《北

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北京市级》,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

Page 4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4

3020434 中国城市发展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主要面向对中国城市史及其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历史学院同学开设的选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即在师生交流互动的授课模式下,带领同学们初步了解、感知思考和研究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概观、风貌、特点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具体包括对中国城市的起源、发展、演迁、兴废及其城市文化的融合、交流、扬弃的思考研究;对中国城市发展分期及其特点的讨论;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探讨;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巨大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思考等。教学目标期望通过对以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课程的讨论学习,使大家对中国历史中已消亡或正

在消失的城市及其文化有了解之同情,对当下中国城市诸现象有深刻之思考,对未来中国城市之发展寄有一份不可或缺之人文关怀。教学大纲第一讲 郁郁乎文哉——感知中国城市之魅力(2 学时) 课程介绍 城市研究与相关领域研究的关系

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中国城市之魅力第二讲 格物致知——中国城市及其文化研究中相关概念的厘定(2 学时)

城市诸概念的了解(1 学时)文化诸概念的分类(1 学时)

第三讲 蔚为大观——中国城市发展分期及特点(16 学时)神人之际:早期城市的起源(2 学时)作邑营国:三代城市概观(2 学时)城郭相连:秦汉以来城市的发展(2 学时)有容乃大:隋唐时期的城市气象(2 学时)市井新风:宋明以来的城市嬗变(4 学时)沉沦升华:近现代城市的艰难转型(4 学时)

第四讲 因果微妙——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5 学时)中国城市的表徵(1 学时)城市文化流变的诸多因素(2 学时)专题讨论:四方之极:历代都城文化研究(2 学时) 厚重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备选)

第五讲 旧邦新命——当代中国城市(5 学时)当代中国城市概观(2 学时)都市里的新文化(1 学时)当代中国城市的机遇与挑战(2 学时)

复习答疑(2 学时)考核方式:成绩评定:一、平时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30%;

二、一份期末论文任选: 70%;论文截至期:待定;

Page 4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5

一、中期讨论和小组报告范围和要求:1、小组报告人员以 1—3 人为限,撰写一份 PPT报告;2、小组报告的内容以中国城市发展史涵盖的范围为主。

二、期末论文的写作范围和要求:(1)、论文范围(任选):

1、借助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城市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某一座中国城市在历史时期内(长、短时段均可)的城市形态演进,试着勾勒复原出城市的历史景观,并初步描述出城市物质形态或文化内涵演变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论文;

2、举例论述当代中国城市在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巨大进程中应当怎样做好城市文化的扬弃发展;如何处理好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都市现代化的关系,请就你的洞见卓论试为一宏文;

3、请结合自身文化观感,阐述你对当前北京都市化发展和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高论;4、请就自身文化体验,介绍你所感兴趣或经历的都市新文化现象;5、请结合自身学术积累与听课感受,谈一谈你对中国城市发展史这门课程的讲授要

求、批评、建议与期望。(2)、要求:

1、论文的字数不限,最好能配以图像;2、养成良好学术素养,注释和徵引须符合学术规范;3、恪守学术良知,切勿抄袭。

参考和推荐书目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李翔宁等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戴均良:《中国市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张永安:《城市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董鉴泓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庄林德等编著:《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顾朝林等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新星出版社,2006年[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年

Page 4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6

Page 4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7

3020502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系统讲授中国现代史学成立以来主要的思潮流派,主要的发展阶段。重点讲授 20 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学家,将之置于时代思潮的背景之下,通过生平与著作,阐析他们在史学思想上的独到见解,在史学方法上的典范意义。力求使学生通过具体史学家的生活、思想与著述了解并体会历史学的实践及其意义,打开学术思想的视野,具备学术史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学科意识。 二、教学目标

力求使学生通过具体史学家的生活、思想与著述了解并体会历史学的实践及其意义,打开学术思想的视野,具备学术史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学科意识。三、授课对象 二、三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导论——20 世纪的史家、史学与时代1、 阅读 20 世纪中国优秀史家与史著2 、史家、史学与时代3、本课内容简介第二章:20 世纪中国革命与知识分子——中国现代史学的思想语境1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场2 、“ 抗战”与中国知识界的分化3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4 、“文革”中的“知青文化” 5 、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 6 、“市场威权主义”时代的自由思想空间第三章:晚清“新史学”1、 维新运动唤起“救亡”意识2、 “国家”、“国民”、“群”、“社会”3、 梁启超的《新史学》宣言4、 “中国史”概念的形成5、 撰写《中国通史》第四章:傅斯年、史语所与中国近代实证史学1、傅斯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2、移植现代“科学”于中土3、“科学史学”派的严重危机第五章:陈寅恪及其“中古政治-文化史”1、陈寅恪与晚清民国政治2、陈寅恪史学的三个阶段3、 陈寅恪的“中国大历史”第六章:钱穆及其“中国文化史”1、 回应中国现代文化危机2、 对“新文化运动”的纠偏指正3、 对“新史学”的批评4、 钱穆的“文化史学”

Page 4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8

第七章:中国近代的社会科学史学及其影响1、社会学的“燕京学派”:求得“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科学知识2、《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的变迁和困境3、 中国社会科学的移植性及其问题第八章: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1、 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特殊性”?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的成就和局限3、 突破教条化的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繁荣第九章:我们时代的史学与思想1、 时代的变革和史学的变革 2、 社会史和文化史3、 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史学概论 史学方法论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写作一篇小论文,题目由授课老师布置或自选。七、参考资料张岂之:《中国现代史学学术史》,中华书局,1996年;罗志田:《20 世纪中国的学术与社会 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王学典:《20 世纪后半叶中国史学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余英时:《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视野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胡逢祥等:《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Page 4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19

3020505 西方新文化史经典讲读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西方“新文化史”是 20 世纪 60、70年代兴起的史学思潮,不同于以政治、经济为关键内容的传统史学路数,其总的特点是眼光向下,注重微观与日常的分析。新文化史的流行,不仅开拓了历史学的领域,在史学叙事风格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创新,是 20 世纪西方历史学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本课程以 20 世纪下半叶的文化史、社会史经典研究著作为讲解对象,梳理这一史学潮流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中各国的变化和趋向。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重点是通过细读文本,了解西方史学前沿动向,欣赏并学习其杰出作品的治史思维和写作方法的优长之处。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三、四年级。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 课时安排:2 课时

一、何谓“新史学” 二、何谓“新文化史” 三、 新文化史在英法德各国的不同表现四、著名史家与史学经典

第二章 文化史研究的早期经典课时安排:1 课时。

一、 19 世纪的历史学科学化二、 19 世纪的文化史三、 布克哈特四、 赫伊津哈五、 埃利亚斯

第三章《马丁·盖尔归来》精读课时安排:6 课时。

一、什么是历史人类学二、娜塔莉·戴维斯的学术经历三、 马丁·盖尔的故事 四、故事的讲述者 五、证据与叙事

第四章 《屠猫记》精读课时安排:6 课时。

一、达恩顿的文化史研究 二、屠猫故事三、仪式与象征四、达恩顿与夏蒂埃的讨论

第五章《蒙塔尤》精读课时安排:6 课时。

一、 法国年鉴史学的流变二、勒华拉杜里与区域社会研究

Page 4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0

三、《蒙塔尤》的心态史追求四、微观史与年鉴史学的总体史

第六章 《奶酪与虫子》精读 课时安排:6 课时。 一、金玆堡与意大利微观史学 二、《奶酪与虫子》的方法与特征 四、微观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第七章 书籍史、阅读史课时安排:3 课时。

一、 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二、 “书史”的形成和发展三、 中世纪抄本文化四、 比较视野下的欧洲印刷业 五、 大众阅读与识字率六、 图书流通与启蒙运动七、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

第八章 新文化史其他经典研究的介绍课时安排:6 课时。讲授提纲:中英文选读文献,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行选择,阅读、概括并讲评。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讲授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加以解决,并用 ppt形式做课堂介绍。六、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ppt或word解答问题。七、参考资料1.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 1997年。2. 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3. 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 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 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 2005年。6. 林·亨特:《新文化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年。7. 蒋竹山:《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五南出版公司,2012年。8. 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 娜塔莉·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二版。娜塔莉·戴维斯:《档案中的虚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Page 4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1

3020506 史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学术写作的规范形式,为从事历史学的专业研究培养基本的表述技巧,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意识。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熟悉历史学各种类型的学术文本,了解学术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是学术写作的基本步骤和表述形式的规范要求。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书评、综述、评论、论文等各种文本的基本规范形式,通过对范文示例的评析以及适当的写作实践,使学生逐渐了解史学论文选题的原则,掌握查阅史学信息与文献资料的方法,熟悉史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培养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论文写作的兴趣。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鉴别分析原始资料、汇编成果、创新成果,培养学术创新的意识。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基本的学术道德,以便为未来的科研打下基础。三、授课对象 本科三、四年级。四、内容、学时第 1 章 导 论 2 课时一、 学术写作的多种形式:书评、综述、评论、论文二、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第 2 章 学术研究的基本步骤 2 课时六、 问题领域的选择七、 文献的收集、分类八、 文献阅读与记录所得九、 学术史的回溯与问题的调整十、 写作的设计与尝试十一、 文章的修改与润色 第 3 章 文献与引用文献 2 课时一、 文献的类型二、 工具书与专题文献索引三、 文献引注规范 第 4 章 引文 2 课时一、 引文的类型二、 注释规范第 5 章 原始文献与研究文献 2 课时13. 选择论文14. 整理文献的练习第 6 章 史料分析的示例 2 课时一、中国近代史示例二、世界史示例 第 7 讲 历史研究的网络资源 2 课时一、中国史示例二、世界史示例

Page 4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2

第 8 章 个案研究过程的示例 2 课时一、中国近代史示例二、世界史示例 第 9、10 章 人物小传 4 课时一、选题二、取材三、写作练习第 11、12 章 书评(上、下) 4 课时一、书评制度的运作模式 二、书评的类型:短书评与书评论文三、书评写作的注意事项第 13 讲 批评商榷的文章 2 课时一、中国近代史示例二、世界史示例 第 14、15 讲 论文典范 4 课时六、 论文范例:明清史七、 论文范例:美国史八、 论文范例:政治思想史第 16 讲 论文的结构设计 2 课时一、 论文内容:引言、正文、结语二、 论文形式:标题、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三、 摘要与关键词四、 文章的灵魂:一个问题与一个答案第 17 讲 不当引用学术剽窃 2 课时一、 抄袭的定义二、 不规范的引用三、 学术操守与职业道德第 18 讲 关于论文发表 2 课时一、 国内期刊的体制二、 论文评审的程序三、 代表性期刊的介绍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讲授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加以解决,并用 ppt形式做课堂介绍。六、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各种小题目的写作练习,期末小论文。七、参考资料1. 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 王力等:《怎样写论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3. 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 林庆彰:《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5. 萨利·拉姆奇:《如何查找文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Page 4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3

6. 约瑟夫·吉鲍尔迪:《MLA 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 韦伯:《学术与政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 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 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 Rampolla, A Pocket Guide to Writing in History,Bedford/St. Martin's,

2012。 每节课根据内容需要,指定阅读中国史或外国史的相关论文。

Page 4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4

3020507 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历史教学设计是一门系统科学,是建立在有机融合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都非常强的教育科学。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于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是面向历史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与名师交流和讨论,教学见习等途径,使学生对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要素和流程有深入地了解,在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精选案例分析中习得教学设计的技能与技巧,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中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三、授课对象本科三年级四、内容、学时

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意义建构原则、过程开放原则等)、要素(学习对象、教学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等)与流程。绪论 历史教学设计概述 学时 4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概念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历史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第四节 历史教学设计的意义第一章 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时 4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概念和依据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第二章 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学时 6第一节 历史教学策略设计概述第二节 历史教学策略的设计第三节 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案例与评析

第三章 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 学时 6第一节 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第二节 从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方法 第三节 教学方法设计需注意的事项

第四章 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 学时 6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二节 探索中的历史教学方法第三节 历史教材专题内容的讲授方法第四节 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五章 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案的编制 学时 4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第二节 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考核方式期中小组展示 期末完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七、参考资料《教学设计原理》 (第五版)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版

Page 4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5

《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 研究 模型》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年版

Page 4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6

3020508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与课程标准的理论、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功能、课程标准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选择、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等内容。指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性质、目标、内容选择、叙述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基于历史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估。二、教学目标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性质、目标、内容选择、叙述方式,在教

学实践中能够基于历史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估。三、授课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与课程标准的理论、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功能、课程标准的目标、

课程标准的内容选择、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等内容。共 32 学时。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 学时 4第一节 课程的定义 第二节 课程的分类第三节 课程标准的内含

第二章 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学时 4第一节 历史课程的性质第二节 中、美、英三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功能的阐释

第三章 历史课程的目标 学时 6第一节 历史课程目标的概念第二节 制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第三节 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

第四章 历史课程的内容选择与主题建构 学时 4第一节 选择历史课程内容和建构主题的原则第二节 各国历史课程内容与主题的特色

第五章 历史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 学时 6第一节 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二节 历史课程标准的叙述方式第三节 各国外历史课程标准的叙述特色

第六章 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估 学时 6第一节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第二节 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第三节 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估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临摹,相互交流心得,重在实际练习,与学科教学结合。六、考核方式提交不少于 3000 字的论文。与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合成总成绩。

Page 4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7

七、参考资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全美历史课程标准》《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Page 4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8

3020509 历史有效教学问题探讨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共六章,学生将学习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目标、史料教学、情境教学、历史教学评价等内容,并由此了解有效历史教学的内涵,较为深入地探讨有效历史教学若干重大问题,理解这些教学问题背后的理论,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巧,为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

了解有效历史教学的内涵,较为深入地探讨有效历史教学若干重大问题,理解这些教学问题背后的理论,掌握相应的方法与技巧,为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打下基础。三、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 3年级学生(必修科目)四、内容、学时

以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目标、史料教学、情境教学、历史教学评价为主体构建基础的学习内容,每年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有所调整。

共 32 学时。第一章 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学时 2

第 1节 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第 2节 历史教育的基本价值

第二章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学时 6第 1节 历史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第 2节 国内外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第 3节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第三章 如何制定有效的历史教学目标 学时 6第 1节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第 2节 教学目标的功能第 3节 教学目标的拟定第 4节 教学目标的叙述与教学目标的检测

第四章 如何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 学时 6第 1节 史料教学的定义第 2节 史料教学的意义第 3节 史料教学的模式第 4节 史料教学的方法

第五章 如何制定有效的历史教学目标 学时 6第 1节 情境教学的定义

Page 4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29

第 2节 情境教学的意义第 3节 情境教学的分类第 4节 情境教学的方法

第六章 如何制定有效的历史教学评价 学时 6第 1节 教学评价的定义第 2节 教学评价的分类第 3节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第 4节 教学评价的工具与方法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方法建议:讲解;示范;实践;讨论。

六、考核方式每个专题各留一次主题作业,学生任选其中两次作业,平时作业的成绩与课堂表现及

出勤情况合成总成绩。

Page 4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0

3020510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共 5 章,主要分为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两大模块。教学实践包括备课、说课、授课、听课等四个学习专题,以分组实践与交流为主,由此涉猎相关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案例分析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备课、说课与授课的流程和规范,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策略,为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

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案例分析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备课、说课与授课的流程和规范,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策略,为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打下基础。三、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 3年级学生(必选科目)四、内容、学时

以案例分析和亲身实践为主体构建基础的学习内容,每年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有所调整。共 32 学时。

第一章 案例分析 学时 6第 1节 什么是案例分析第 2节 如何做案例分析第 3节 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章 如何备课 学时 8第 1节 备课的流程与规范第 2节 分组进行备课与交流第 3节 分组进行备课展示与点评

第三章 如何授课 学时 8第 1节 分组模拟授课第 2节 师生点评授课

第四章 如何说课 学时 6第 1节 观说课的流程与规范第 2节 分组准备说课第 3节 分组说课并点评

第五章 如何听课 学时 4 前往中学观摩与座谈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方法建议:讲解;示范;课堂观摩和讨论;现场观察和调查;师生共同研究。

六、考核方式案例分析和亲身实践各留一次主题作业,两次作业的成绩与课堂表现及出勤情况合成总成绩。

Page 4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1

3020601 宋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了解宋代历史的特点、历史地位、基本文献、宋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妇女、宗教、经学、思想)二、教学目标了解宋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宋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帮助考研。三、授课对象面向大学全体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讲 导论(3 学时)第二讲 北宋建立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3 学时)第三讲 北宋中期的社会发展与士大夫的崛起(2 学时)第四讲 王安石变法与北宋后期政治(3 学时)第五讲 宋代的“外患”与积弱国势(2 学时)第六讲 偏安江左的南宋及其历史性转折(5 学时)第七讲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3 学时)第八讲 财计与民生(3 学时)第九讲 妇女与宋代社会(2 学时)第十讲 宋代经学与思想与宗教信仰(3 学时)第十一讲,宋代科技的进步与文明高度(3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以课堂讲述为主,制作 ppt。根据课堂讲述内容,介绍相关的宋史研究代表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六、考核方式开卷,根据本人讲授内容出参考题 10道,或者学生可以自命题,作一不少于 1500 字的短文。七、参考资料1.学习宋史的古籍参考书《宋史纪事本末》2.了解宋史研究基本状况的参考书: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年》商务出版社 2003年;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 2004年;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3.学习宋史的基本参考书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二版,

现今正重修第三版。本书虽是 1988年出版,但是集当时宋史学界众多优秀学者编撰,有长词条概述宋史、辽史、西夏史、金史的发展大势,并按政治史、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史、历史地理、中外关系、文化、史籍史料分类分条对辽宋西夏金史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及典章制度的阐释,一册在手可以作为宋史学习的入门书。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人民出版社 2010年。本书分政治军事、典章制度、

社会经济(上下)、教育科学文化、周边民族与政权、宗教风俗、文物考古史料等七卷,参与编撰的作者达七十多人,且能反映学界的最新研究状态,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全面描述 10-13 世纪中国历史的著作。

Page 4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2

王曾瑜《王曾瑜说辽宋夏金》(《大家说历史丛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陶晋生、黄宽重、刘静贞《宋史》,(台湾空中大学 2004年),这两部书都是学术造诣精深的研究者所撰写,除了重点论述宋代历史的发展大势外,带有作者研究的鲜明特色,并以议论见长,对于深入学习宋史颇有启发意义。

Page 4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3

3020603 出土文献导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以综述近代以来我国境内各地各类出土文献的重要考古发现与整理研究成果为主。所讨论和总结的主要对象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黑水城文书、墓志等大宗出土文献以及盟书、封泥、骨签、镜铭、陶文等其他重要出土文献,所涉及的方面包括各类出土文献的考古发现、著录整理、载体形态、文字、文例、内容、价值以及重要出土文献的选读等。二、教学目标引导、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出土文献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出土文献的概况,

掌握出土文献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关注和正确利用出土文献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三、授课对象

历史、考古、文化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绪论 学时:12第一节、出土文献的概念 学时:2二、出土文献的价值 学时:4三、出土文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时:2四、出土文献的范围与种类 学时:2五、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面 学时:2

第二章:甲骨文 学时:3第三章:金文 学时:3第四章:简牍 学时:2第五章:帛书 学时:2第六章:敦煌文书 学时:2第七章:吐鲁番文书学时:2 第八章:黑水城文书 学时:2第九章:墓志 学时:2 第十章:其他重要出土文献 学时:2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增加互动、讨论、实践等环节,真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动手、动脑、探究

式学习。六、考核方式

考查。任选一类出土文献,分析其史料价值,写一篇不少于 3000 字的短文。七、参考资料蔡万进:《考古实习与出土文献类课程教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 6

期。蔡万进:《出土文献探研》,《郑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 2期。蔡万进:、《出土文献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

第 5期。

Page 4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4

3020607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侧重政治与文化两条线索,择取中国古代重大的、基础性的历史问题,进行介绍和剖析。课程采用分专题讲授的方式,注意结合当今史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二、教学目标

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史、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引领学生阅读相关的古代史料、研究论著,学习独立去探究、讨论有关议题。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引言 学时:3第 1节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第 2节 本课程的内容取向第 3节 重要参考书与作业要求

第二讲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体制 学时:3第 1节 周代贵族政治第 2节 战国:选贤任能的开端第 3节 秦汉帝国:以吏治天下

第三讲 战国秦汉的儒家、法家与道家 学时:3 第 1节 先秦的儒家、法家与道家 第 2节 秦政与汉初的黄老无为 第 3节 独尊儒术与儒法合流第四讲 秦汉时期的儒生与文吏 学时:3 第 1节 儒生与文吏的渊源 第 2节 儒生与文吏的分化与冲突 第 3节 儒生与文吏的合流第五讲 中古士族门阀政治 学时:3 第 1节 东汉魏晋士族的形成 第 2节 门阀政治与中国士族制度 第 3节 南朝皇权重振与士族没落第六讲 胡化、汉化与北朝主流论 学时:3 第 1节 民族冲突与十六国政治 第 2节 北朝的胡化与汉化 第 3节 南北地位与时代出口第七讲 隋唐时期大一统的重建 学时:3 第 1节 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第 2节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 第 3节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第八讲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学时:3 第 1节 丝绸之路与敦煌 第 2节 “丝路”概念的扩大 第 3节 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Page 4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5

第九讲 新型士人群体的风貌 学时:3 第 1节 唐宋科举制的发展 第 2节 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 第 3节 综合型官僚群体的成长第十讲 唐宋文官制度的完善 学时:3 第 1节 宰相、内廷与外朝 第 2节 唐宋时期的中枢体制 第 3节 文书制度与政务运行第十一讲 防弊之政与祖宗家法 学时:3 第 1节 历代的“祖宗家法” 第 2节 赵宋的“防弊之政” 第 3节 “祖宗家法”与宋代政治第十二讲 元朝的文化融合与历史走向 学时:3 第 1节 蒙元的统治 第 2节 君臣关系的变化 第 3节 再嫁问题与妇女守节观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情况辅以报告发表、小组讨论、史料研读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六、考核方式 提交作业,分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总计至少 2 次。平时作业得分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作业得分占课程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陈苏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著,三联书店,2014年。《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04年。《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姚大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Page 4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6

3020608 中国科举文化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但长期以来未受学界重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使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和系统化,刘海峰等学者倡导的“科举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科举制度研究的蓬勃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开设中国科举制度史的课程。本课主要讲授内容:首先,对科举制度的定义、起源、确立、变革、僵化、废除的过程进行概述,包括各个阶段开设的科目、考试程序、机构等等。其次,从科举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讲述科举对历代选举制度、婚姻观念、社会阶层变迁、古代官僚政治、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辽、金、元科举的民族性。最后,讲述科举对周边国家、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公正地看待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改变以往对科举制度歪曲、教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学习和钻研兴趣。课程内容:第一章 科举制度的起源第一节 科举定义 一、科举起源的争论

(一)“分科举人”说 (二)“以进士科设置”起始说 (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说 (四)“投牒自举”说

二、科举制度的界定(一)统一考试(二)“以文取士”的实行

三、科举制度的渊源 (一)先秦的选贤观(二)“投牒自进”的出现(三)国家统一考试初步建立(四)“以文取士”

第二节 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常举科目的设置与变化

(一)秀才科(二)进士科

二、制举科目的设置与变化(一)制举的产生与分科(二)唐代制举的考试形式

三、吏部科目选(一)科目选诸科的产生时间(二)吏部科目选的考试内容(三)吏部科目选的变革

第三节 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Page 4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7

一、馆学考试和府试(一)馆学考试(二)府试

二、省试(一)行卷与投谒 (二) 知贡举主司(三)锁院制度初步设立(四)中书省复核初步设立(五)省试的发榜

第四节 唐代科举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关系一、唐前期的诸色入仕与铨选的变迁

(一)唐前期的主要入仕途径变化(二)唐前期流外、门荫在铨选中的衰落

二、中晚唐五代科举出身与铨选的关系三、中晚唐五代科举与清望官的关系第五节 唐代科举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唐代科举制度与士族向城市迁徙的关系 (一)唐代科举与士族向城市迁徙的关系(二)中晚唐五代士族向城市迁徙过程

二、唐代进士科与若干大士族的仕宦关系三、五代科举出身者的经济特权与社会阶层变迁的关系

(一)科举出身者和举人阶层的经济特权(二)中晚唐五代科举与衣冠户的关系

第六节 唐代科举与婚姻观念的变革一、唐代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二、唐代科举与婚姻观念变迁的关系

(一)唐代选婿标准的变化(二)唐代世人选婿喜择科名者的实质

三、唐代科举与选婿的关系(一)唐代榜前择婿的出现(二)唐代榜下择婿风气的形成

第二章 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 宋代科举的改革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一)确立糊名法(二)创立誊录法(三)双复位等第法

二、考试程序的完善(一)禁止公荐(二)殿试制度的建立(三)健全别头试(四)扩大取士名额,促进社会流动

三、科举中的经术与文学之争 (一)争辩的开端

Page 4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8

(二)司马光、王安石与欧阳修、苏轼的之争(三)经义进士与诗赋进士的分立

第二节 元科举的民族色彩一、辽代科举

(一)辽朝科举的兴起(二)科场面向汉人

二、金朝开设女真进士科(一)从南北选到南北通选(二)策论进士科

三、元代分设左榜与右榜(一)科举行废之争(二)右榜与左榜

第三章 科举制的盛衰与革废第一节 科举考试的僵化一、八股取士的定型

(一)科举与荐举的反复(二)科举程序的进一步完善(三)八股文的形成

二、南北卷与贡院制的形成(一)南北榜与南北卷(二)贡院——科举制的具体象征

第二节 清代科举的革废一、科举的变革

(一)康乾年间的改革努力(二)清末的科举革新

二、科举时代的终结第三节 科举的东渐与西传一、东亚科举文化圈

(一)日本科举的兴亡(二)朝鲜科举的盛衰(三)越南科举的兴废

二、科举对欧美国家的影响(一)科举对法国的影响(二)英国对科举的效法(三)美国对科举的赞誉与学习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传统与变革 一、积极向学与读书至上

(一)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二)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二、教育机会下移与区域举额均衡 (一)科举的公平性与教育机会下移 (二)分区定额取才与区域均衡

三、公平选才与考试发展规律 (一)统一考试与考察德行的矛盾

Page 4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39

(二)公平竞争与考试发展规律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统一

Page 4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0

3020609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世界的今天,各国文化战略纷呈。而文化之争本质上是国本之争。作为千年来东方文化的代表我国,文化是否仍能持雄距之势,获得话语权;文化身份何在;我国现代化的意义如何描述;21 世纪的形象谁来塑造,呼唤着国人建设东方精神家园的重任,历史文献学(“广义的史学”——梁启超)适逢其会。

基于此,本课程在对历史文献学传统继承之外,走跨学科的道路,把历史文献学与思想、文化、学术以及社会史结合起来探讨,既培养扎实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功,又希冀赋予历史的智慧,以期达至实践与思想的合一,以期为造就谨严求实之风基础上的思想者服务以期充分发挥历史文献学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的整体特征,拓展其自身与学习者未来之路。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基本文献,以及文献学知识与理论基础上,具备独立阅读文献及知晓学习传统文化途径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版本鉴定能力,且能独立从事研究。三、授课对象不限

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20 世纪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与不足 学时 4第一节 源流第二节 问题与解决之道第三节 发展前瞻第四节 如何开创新局面第五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现今治史风尚?(①经世致用②考据③社会学)什么叫创新?如何发挥?2,如何看待历史文献的发展史?3,如何开展历史文献学史的研究?

课后预习:历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史、古典文献学、史料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总论 学时 4第一节 历史与历史文献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史第四节 历史文献资料与历史文献学第五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史、古典文献学之间的关系。课后预习:

传统文化与历史文献学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历史文献学与传统文化 学时 2第一节 传统与文献的关系第二节 史学传统与史学典籍 课堂讨论:

文献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Page 4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1

课后预习:对辨伪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章 文献的作伪辨伪 学时 2第一节 辨伪的内涵第二节 辨伪的意义第三节 辨伪精神第四节 辨伪方法第五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伪书是否有价值2,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三书

的优劣课后预习:

文献聚散与政治的关系。查“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则西域之法,非中国韵书所有矣”的出处。

第五章 文献检索 学时 2第一节 常用古籍目录第二节 图书目录的检索第三节 工具书课堂讨论:

文献聚散的原因课后预习:

有哪些对象可以做专学研究?第六章 专体研究 2 学时第一节 纪传体史书的研究第二节 编年体研究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研究第六节 其他史籍研究第七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谈自己如何开展专体研究2,王锦贵《纪传体文献研究》优劣

课后预习: 结合课前阅读书目认识中国目录学的发展

第七章 目录学 学时 4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第二节 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第三节 我国图书分类法的演变第八节 图书目录的种类第九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古代图书分类法发展历程及原因

Page 4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2

课后预习:了解一般的辑佚方法、辑佚资料的主要来源 掌握历代古籍的散佚情况、重要的辑佚成果

第八章 辑佚学 2 学时第一节 辑佚的产生及意义第二节 历代古籍的散佚简况第三节 辑佚学概貌第十节 辑佚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一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辑佚 辑佚学 《昭明文选》 《文苑英华》 《一切经音义》;2,说说历代古籍散佚的几大原因;3,谈谈我国古代文献的特殊保存形式;4,清代的主要辑佚成果有哪些?

课后预习: 找出《四库全书》的《五代史记》提要在《四库全书》书前提要、《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中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第九章 校勘学 4 学时第一节 校勘及其校勘学源流第二节 校勘的意义、方法和原则第三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校勘 校勘学 死校法 活校法2,古书为何要进行校勘?校勘的原则是什么?3,陈垣《校勘学释例》所提出的校勘四法的内容是什么?4,谈谈校勘学与版本学、目录学之间的关系;5,阅读现代出版的图书需要懂得校勘知识吗?为什么?6,记住常用的校勘术语,学会读懂整理出版的古籍中的校勘记。

课后预习:查“关中大儒”的出处

第十章 版本学 2 学时第一节 版本学溯源第二节 历代版本学家及其著作第十一章 史源学 2 学时第一节 史源学及其方法第二节 陈垣的史源学研究第三节 史源学的功用及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什么叫“史源学”?陈垣是如何讲授这门课的? 2,根据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总结一下考寻史料来源的方法;3,谈谈史源学的功用;

课后作业及预习:1,陈垣先生认为赵冀《廿二史札记》中引证史实错误较多,试就其中一个问题学习

撰写一篇考证短文。

Page 4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3

2,古籍传注有哪些方式?找出《十三经注疏》的正文、注、疏各一条。第十二章 传注学 学时 2第一节 传注诸名称第二节 传注的源流演变第三节 传注的内涵第六节 古籍今注方法六则第七节 必读文献课堂讨论:

1,“传”与“注”有何区别,古书注释大体有几种?它们的内涵各有何不同?2,汉代注释古籍的特点以及郑玄校注群经的成就;3,什么叫“疏”?清人的注疏特点与成就;4,“集解”、“集释”、“集注”一类注释的特点是什么?5,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其注释特点如何?

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无

教学方法建议:把现代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知识、古代语言文字方面、文献及文献学方面、实习课四个方面内容的讲解,同时注重教学实习,注重思想教育,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在教学及其实习中渗入思想教育。六、考核方式自学、作业、讨论及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

的 30%,期中、期末成绩合计占 70%。期中、期末成绩以所交论文优劣定。七、参考资料各史经籍志或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1.王欣夫《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2000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陈垣:《史讳举例》,载《援庵先生全集》,新文丰出版社,19935.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6.张舜徽选编《文献学论著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7.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8.陈高华、陈智超《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出版社,19839.张家璠等《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1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汪辟疆《目录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华书局,196314.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15.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200416.周少川《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Page 4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4

17.陈垣《校雠学释例》,中华书局,195918.蒋元卿《校雠学史》,黄山书社,198519.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中国书店,198620.倪其心《校雠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196222.钱基博《版本通义》,古籍出版社,195723.吴孟夏《古书校读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24.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齐鲁书社,197925.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书店,199826.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Page 4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5

3020610 书目答问研讨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本课程通过通读《书目答问》原文,了解传统目录学的学术框架与文化渊源,从纵的方向把握《书目答问》的目录学地位;了解经史子集丛五大类图书的代表作品与相关研究从点线面的结合上把握传统文化与古典学术的代表作品。通过阅读实践、课堂讨论和小作业等形式,实际具体系统地接触传统目录学及基本典籍,弥补今天学生过分依赖文献检索和网络搜索造成的对中国原有知识体系认知的贫乏,拓宽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了解最新成果,包括国际汉学界的有关成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1)通读《书目答问》原文,(2)了解传统目录学的学术框架与文化渊源,从纵的方向把握《书目答问》的目录学地位;(3)了解经史子集丛五类图书的代表作品与相关研究,从点线面的结合上把握传统文化与古典学术的代表作品。通过阅读实践、课堂讨论和小作业等形式,实际具体系统地接触传统目录学及基本典籍,弥补今天学生过分依赖文献检索和网络搜索造成的对中国原有知识体系认知的贫乏,拓宽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了解最新成果,包括国际汉学界的有关成果。教学对象:面向大二以上本科生,研究生课时:36 课时。教材:孙文泱《增订书目答问补正》,北京,中华书局,2011。或任意版本《书目答问补正》。课程参考资料(1),为课程基本阅读资料及相关练习。课程参考资料(2),为本人编著的《书目答问》读本。参考书:《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1965年缩印浙江书局本,或 1997年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四库简明目录》。中华书局排印本,1964。简体字本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图书馆馆藏文献丛刊”本,2016。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错误较多,且有删节,不可参考。一、《书目答问》的价值参考文献:柴德赓《重印书目答问序》、张新民《古代书籍世界的目录学窗口——书目答问校补前言》、孙文泱《增订书目答问补正序》、《百年前的“好书榜”——<书目答问>的文化地位和阅读价值》。思考题:《书目答问》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书目答问》对今天的读者有哪些参考意义?二、《书目答问》的作者和版本陈垣《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罗继祖《枫窗脞语 ·书目答问作者》《墐户录·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一文之补充》《枫窗三录·诸家论书目答问与文襄自述》、张舜徽《爱晚庐随笔 ·缪荃孙与书目答问》、徐雁《苍茫书城 ·书目答问》、郑伟章《书林丛考(增订本) ·书目答问版刻校补纪略及著作人归属问题》、杨洪升《缪荃孙研究》、孙文泱《增订书目答问补正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瞿凤起、潘景郑点校本《书目答问补正》,以 1935年南京国学图书馆修订重印本为底本,以 1879年贵阳王秉恩刻本和中华书局影印本为校本。瞿、潘

Page 4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6

两位都是版本目录学名家,此本汇集众长、点校精良,甚便读者,奠定了汇集众家《书目答问》及《补正》版本的整理思路,把《书目答问》的版本层次提升了一个台阶,也成为此后《书目答问》整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徐鹏先生的序言也很详细。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翻印本,2003年版,删去徐鹏序言,题“蒙文通点校”。在瞿、潘本的基础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改为简体字横排本出版,题徐鹏导读本《书目答问补正》,将原前言改为“导读”,收入《蓬莱阁丛书》。对于大陆年轻一代读者,简体字本的推出应该是更加方便参考了。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出此书的插图本,作为古籍版本基本知识丛书的一种,书后附新校勘记 10条。瞿、潘点校本的最新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世纪文库”本,然未采纳 2007年插图本的 10条校勘记。 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瞿、潘点校本为基础的,还有高明路点校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版和 2008年第 2版,错字均较多。其中第 2版在版式上有所改进,但旧版错讹相沿多未订正,又增加了一些失误,估计都是采用电子扫描与校订不细所造成的。 此间比较特殊的有朱维铮点校《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此本为繁体字竖排,优点很多,比如注意了《輶轩语》与《书目答问》的关联,合为一册点校出版;增加索引,极便利用;将叶德辉《书目答问斠补》《书目答问斠补之馀》附入;附录《书目答问》辑评等。缺点是《輶轩语》的标点断句错误太多。可见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的转换,连当年针对生员、秀才的发落语,通俗读物、普及读物,今人读起来也很容易出现理解障碍了。 广陵书社版《书目答问补正》(2006),不出校记,版面大方醒目,便于阅读,适合一般参考。孙广权点校《张之洞全集》本,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第 12册第 9823—9987页。脚注附有很详尽的校记,尤其是充分利用《张文襄公全集校勘记》。可思考题:《书目答问》著作人问题的争议有哪些主要意见?简述《书目答问》常见版本及特点?三、《书目答问》与传统目录学的联系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思考题:四部分类法的由来。《书目答问》的目录学特色。《书目答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比较。四、《姓名略》概览《国朝著述家姓名略》的学术视野与参考价值。思考题:《姓名略》最欣赏哪些学者?遗漏哪些学者?试就一类名录例举其著作或治学特色。五、《书目答问》研读(1)经部十三经、五经四书、说文解字的代表性著作与得失。参考书:《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上海古籍出版社,黄怀信等点校《尚书正义》等本,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点校本,2000版不精,繁体字版有改进;上海古籍出版社,黄寿祺程俊英等译注本,2004。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郑杰文、傅永军主编《经学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刘起釪等《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Page 4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7

蒋伯潜《经学纂要》、朱剑芒《经学提要》,岳麓书社,1990。屈守元:《经学常谈》,巴蜀书社,1992;北京出版社,2014。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朱维铮选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增订本,1996。思考题:儒家经学有哪些主要典籍?各书有什么特点?经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经学对于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清代经学主要成就?民国以来经学处境如何?有哪些变化?清代《说文》学的主要代表?六、《书目答问》研读(2)史部正史的参考意义与利用价值,金石类的特殊意义,地理类对历史学的参考价值,目录学的代表作,其他类别的史料及文献价值。参考书: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出版社,1983;第 2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安作璋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第 1版,1998;第 2版,2005;第3版,2010。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版,2004。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1982。思考题:传统史学有哪些特点?与今日历史学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著述与记注的区别有何意义?正史的价值如何?《资治通鉴》的价值何在?古史类在图书分类上有何意义?别史类有何特色?杂史类的价值?地理类反映了学术上的哪些变化?如何评价《水经注》?政书类哪些书史料价值较高?哪些则史料价值较低?谱录类那些书最值得注意?金石学作为清代最富成果的领域,在《书目答问》有哪些反映?史评类著录的是些什么书?《史通》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七、《书目答问》研读(3)子部诸子学书目简介,儒家类的主要学术特色,杂家小说家的价值与利用,释道家的特点,参考书:黄永年《子部要籍概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思考题:周秦诸子类著录各书有哪些学术价值?20-21 世纪有哪些主要成果?儒家类对于了解儒家思想学术史有哪些帮助?考订家在儒家类如此大的比重说明什么?兵家、法家的代表作品是什么?现代学术这这方面有哪些重要成果?如何看待术数类?艺术类的特点什么?杂家概念在学术史有何变化?在《书目答问》里子部杂家类的设置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判断小说家的学术界限?释道家的著录原则?在不同时代,类书的作用和价值有哪些变化?你认为子部有哪些学术问题值得关注?有哪些资料较有特色?八、《书目答问》研读(4)集部《楚辞》《文选》别集总集词集诗文评的代表,以及《书目答问》忽略或遗漏的方面。参考书:曾枣庄《集部要籍概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2005。思考题:楚辞类为什么会作为集部的一类在目录学占据特殊地位?《书目答问》别集类有哪些特

Page 4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8

点?如何看待总集的价值?如何看待常见的古诗文选本?《文选》的价值如何?《文选》的主要注本各有何特点?诗文评包括哪些作品?《文心雕龙》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九、《书目答问》研读(5)丛书《丛书》的演变与价值。参考书:吴家驹《古籍丛书发展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丛书综录》增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思考题:丛书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书目答问》著录丛书的价值。新出丛书有哪种较好?试举例说明。《书目答问》为代表的传统目录学对今天治学有何帮助?《书目答问》的局限性是如何体现的?十、作业讨论与点评:(1)就《书目答问》任选一部或一小类书做较为深入的版本与研究综述;(2)经史子集选段的专题研究和讨论。成绩:平时讨论 30 分,小作业 30 分,期末作业 40 分。总评成绩百分制。关于本课特色的说明:本科与历史文献学的区别在于以目录为纲,名著为例,不强调文献学的体系;与目录学课的区别在于提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书目和延伸著作,不以目录学史的演变为主要体系;与史料学课的区别在于从元典原著出发,而不是从学科或课题出发;与文献检索课程的区别在于本课从四部的知识体系出发,而不是从文献线索和检索手段出发。与文学院类似课程的区别,尽量减少泛泛介绍,多结合具体书籍和学术史例证。利用教师熟悉四部目录之学的学术专长,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与弱点,设计一门强调原著阅读和课堂讨论的课程。课程比较强调历史专业角度对经史子集的审视,我们的专业特点,也包括现代学术专业分工造成的容易忽视某些问题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课程介绍:通过《书目答问》的通读与精读,使同学对(1)传统目录学,(2)版本学,(3)经史子集的知识体系,(4)常见古籍的整理及出版现状等问题有初步了解,为检索书目、选择版本提供知识积累,培养学术习惯和专业意识。《书目答问》研讨课教学计划第一讲 阅读与书目1.阅读与阅读史。2.阅读与阅读学。3.书目与推荐书目。4.近代著名推荐书目举例。第二讲 目录学简史1.《太史公自序》。2.《七略》与《汉志》。3.《隋志》。4.《四库全书总目》及《四库简明目录》。第三讲 《书目答问》的历史地位1.《书目答问》的成书。2.《书目答问》的结构与分类。3.《书目答问》是清代学术史的总结。4.《书目答问》的国学教育观。第四讲经部简介(一)1.以《论语》为例介绍经部要籍的目录学常识。2.《四书》类。

Page 4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49

第五讲 经部简介(二)1.《易》。2.《书》。3.《诗》。4.《礼》。5.《春秋》三传。第六讲 经部简介(三)1.《孝经》。2.《尔雅》.3.《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小学。第七讲 史部简介(一)1.正史类。2.编年类。2.纪事本末类。第八讲 史部简介(二)1.古史类。2.别史类、3.杂史类。4.载记类。5.传记类。6.诏令奏议类。第九讲 史部简介(三)1.地理类。2.政书类。3.谱录类。4.金石类。5.史评类。第十讲 子部简介(一)1.周秦诸子类。2.儒家类。第十一讲 子部简介(二)1.兵家类。2.法家类。3.农家类。4.医家类。5.天文历算类。6.术数类。7.艺术类。8.杂家。第十二讲 子部简介(三)1.小说家。2.释道家。3.类书第十三讲 集部简介(一)1.楚辞。2.别集(汉魏六朝至唐五代)。3.别集(国朝)第十三讲 集部简介(二)1.别集(北宋至国朝词家)第十四讲 集部简介(三)1.总集。2.诗文评。第十五讲 丛书简介重点是《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目》第十六讲 《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的学术意义和检索作用1.《姓名略》分类的学术意义。2.《姓名略》的检索功能。3.《书目答问》的结构与功能。4.《书目答问》的路径意义与其在网络时代的参考价值。

Page 4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0

3020611 奖章的历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西方和中国奖章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奖章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的任务是对各种勋章、奖章的制造材料、图案、样式、题词、颁发规则、社会影响以及与其有关的事件、人物进行全面的考察。奖章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憾,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视角。奖章大多凝聚着设计师与工匠的心血,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欣赏它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奖章又是功勋荣耀的代表,是缅怀先烈的光荣、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扩充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领域的认识,并培养和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操。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系列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奖章制度的演变情况。奖章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它的任务是对各种勋章、奖章的制造材料、图案、样式、题词颁发规则、社会影响以及与其有关的事件、人物进行全面的考察。奖章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憾,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视角。奖章大多凝聚着设计师与工匠的心血,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欣赏它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奖章又是功勋荣耀的代表,是缅怀先烈的光荣、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的宝贵素材。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扩充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领域的认识,并培养和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操。

(二)基本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授课教师将世界中国奖章制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重大事件、人物与社会背景讲授准确、明晰。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研讨式、多媒体式等等。

二、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首先,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为指导,从世界角度审视近代以来中国奖章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其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对中国范围内,奖章、勋章制度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研讨。 第三,本学科的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自学教材及参考资料的能力;基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史学论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工具书的能力及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和等等。 第四,本学科的教学要力争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通过各种手段的教学,例如教学参观、教学研讨会的组织等,使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三、教学大纲细则

本课程计划一学期讲授完毕,周3学时,总计 40 学时,实际授课 36 学时,每学时为40分钟。 第一章 奖章的起源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一、古代罗马的战功奖赏标志

Page 4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1

二、奖章诞生的另一途径:金银奖币 三、近世欧洲奖章的诞生 四、近世奖章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 列强侵华战争的奖章 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鸦片战争的英法奖章 二、法国 1883-1885年中国作战奖章 三、八国联军的奖章 四、英国西藏作战奖章 五、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奖章

第三章 清朝末年奖章制度的诞生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从印符节杖到金银铜牌 二、明清的赏功牌制

三、清朝西式奖章的诞生四、清朝勋章制度的建立五、清末赏功金银牌的演变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讲授提纲:

一、革命先声——四川保路运动奖牌 二、武昌起义后各省军政府的奖牌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奖章

第五章 北洋政府的勋章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讲授提纲:

一、北洋政府的勋章 二、北洋政府的奖章 三、北洋时期奖章制度的特点 第六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讲授提纲:

一、国民革命——“大革命” 二、奖章、徽章的时代特点 三、北伐战争奖章(纪念章) 四、带有共产党标识的工会农会证章 第七章(上) 国民政府的奖章制度(十年内战时期)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勋章制度 二、奖章制度 三、反共题材的奖章

Page 4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2

四、早期抗日奖章(1931-1937) 第七章(下) 国民政府的奖章制度(全面抗战时期)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抗战期间新增之勋章 二、抗战期间颁发之奖章 三、抗战胜利颁发之勋奖章 四、战役奖章(纪念章) 五、战区司令长官颁赠的奖章 六、负伤流血奖章(荣誉章、纪念章) 第八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1 课时。讲授提纲:

一、苏区和红军各部队颁发的奖章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央军委的勋章奖章 第九章 中共抗战时期的军政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2 课时。讲授提纲:

一、红军改编后军服徽章的变化 二、八路军、新四军的臂章、证章 三、八路军的奖章 四、陕甘宁边区的奖章 五、新四军的奖章

第十章 解放战争的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中共军队的战功奖章 二、中共军队战役奖章(纪念章) 三、国民党军政奖章

第十一章 朝鲜战争的奖章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志愿军的立功奖励制度 二、北朝鲜颁发的勋章奖章 三、中国军政部门颁发的纪念(奖)章 四、联合国军队颁发的奖章

第十二章(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奖章(改革开放之前)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建国初期的英模纪念(奖)章 二、西藏解放平叛奖章纪念章 三、军事行动奖章和纪念章 四、1955年授衔颁发的勋章奖章 五、五好战士和”三手”证章

Page 4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3

六、没有勋奖章的黑暗时代——文化大革命第十二章(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奖章(改革开放以来)课时安排:本章 3 课时。讲授提纲:

一、军队奖章制度的体系化 二、对越作战奖章、纪念章(1979—1989) 三、功勋荣誉章(1988年)

四、共和国卫士系列纪念章 五、航空航天军工科技奖章纪念章教学参考书: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证章图录》,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2.李焱胜:《徽章及其收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3.蔡宁、李彤:《中国徽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4.赵力成:《中国近代徽章图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6.周春生:《军功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7.孟中洋:《徽章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8.李共青:《中国勋章》, Regen International Inc. Canada 2009.9.吴家德:《国民政府勋奖章图说》,延色坊(台北),2009年。10.姜廷玉:《军事证章史话》,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11.赵晖:《抗战十四年徽章收藏图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2.张树华、潘晨光:《中外功勋荣誉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3.孟中洋:《中国百年徽章图鉴》,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

Page 4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4

3020612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专题形式,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发展演变脉络、民间诸神谱系、信仰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内容。通过对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了解,丰富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立体认识,加强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历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本课程希望通过介绍这些现象,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扬弃庸俗的单线社会进化论。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四、内容与学时第一讲 导论(2 学时)一、关于“中国是否有宗教”的争论二、什么是“民间信仰”三、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意义

第二讲 宇宙生成(2 学时)一、阴阳五行的世界二、气化宇宙论三、天人合一

第三讲 天上世界(4 学时)一、“天”的概念二、中国本土观念对于天上世界的建构

1、天帝2、太一3、西王母4、诸神

第四讲 死后世界(4 学时)一、中国本土的生死观

1、鬼与神2、魂魄

二、中国本土观念对地下世界的建构1、黄泉、蒿里2、泰山

三、佛教的轮回说四、道教的死亡观

1、重生2、地狱3、尸解成仙

第五讲 诸神谱系(4 学时)一、正祀与淫祀二、官方对于民间诸神的降伏三、宋以后的造神运动

Page 4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5

四、三教融合下诸神谱系的建构第六讲 岁时禁忌(2 学时)一、岁时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二、中国古代的节日及狂欢精神三、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第七讲 占筮卜祝(4 学时)一、中国古代占卜法的体系二、《日书》所见的信仰世界三、天文星占与古代政治四、风水与古代社会

第八讲 厌劾百怪(4 学时)一、鬼神充斥的世界

1、宅中鬼怪2、山海精怪3、祟病4、行路难

二、神怪专书的编纂1、从“铸鼎象物”到《日书·诘》篇2、《白泽图》与《百怪图》

三、厌劾之法1、符镇法2、祈禳法3、醮祭法

第九讲 民间佛教(2 学时)一、宋以后民间佛教的发展二、弥勒教—白莲教三、罗教四、民间佛教的样式

第十讲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4 学时)一、宋以后地方社会力量的崛起二、江南社会中的五通神三、泰山女神信仰四、南方沿海地区的天后信仰五、广东的双忠公信仰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察。学生须按教学日程积极跟进教学内容,选择阅读教师开列的

参考文献。教师将根据二项指标来评定学生的成绩:1)期中作业及报告,占总成绩的30%;2)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吕宗力、栾保群编《中国民间诸神》,台北学生书局,1991

Page 4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6

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蒲慕州编《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 :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余英时著,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Page 4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7

3020613 中国古代思想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也是本专业学生的思想史入门与方法论训练的基础课程。本学期主要内容集中于中国古代思想是的上半段(从先秦到隋唐),在知识体系上涉及上古时期思想文化、儒家与六经、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魏晋及隋唐佛教、隋唐经学及古文运动等。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脉络与基本方法,把握每个历史时期的核心人物、核心典籍、核心论题与核心概念。以知识性的思想史入门为基础,同时结合特定的思维方法及概念分析训练。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导论——中国古代思想史方法论 学时 2第二章 上古及商周时代的思想与文化 学时 2第三章 孔子与六经 学时 4第四章 孟子、荀子 学时 2 第五章 老子、庄子、韩非 学时 4第六章 两汉思想史概论 学时 2第七章 汉代儒学、董仲舒 学时 2第八章 杨雄、王充及今古文经之争 学时 2第八章 魏晋玄学(何晏、王弼) 学时 2第九章 南北朝佛教史 学时 2第十章 隋唐佛教史 学时 2第十一章 隋唐经学思想及古文运动 学时 2学期总结与答疑 学时 2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选择思想史的重要学派及人物,让学生整体性地了解思想史的重要概念,重视方法论训练。 六、考核方式3000-5000 的学术论文七、参考资料(仅列部分)《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校点本。《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1978。《荀子集解》,王先谦,《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盐铁论校注》,王利器.中华书局,1992。《白虎通疏证》,陈立,中华书局,1994。《王弼集校释》,楼宇烈,中华书局,1980。《阮籍集校注》,陈伯君,中华书局.1987。《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中华书局。《高僧传校注》,汤用彤,中华书局,1992。

Page 4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8

《弘明集》,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文选》,中华书局影印本,1977。《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Page 4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59

3020614 中古制度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首先简要介绍中古时期中国制度史的概况,并对记载制度史的专门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献作一概述,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古制度史最基本典籍《通典》及《唐六典》和正史“志”的若干内容进行阅读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大体了解中古制度史的概貌,知悉中古制度文献的基本状况,尤其是通过具体文献的阅读讲解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制度的实际情况,初步掌握古代制度文献的解读方法和理解能力。除了具体阅读的历史文献外,建议选修者适当选择若干篇(部)现当代学者的经典论著进行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中古制度史和制度文献的认识。二、教学目标

1. 掌握中国中古制度史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加深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理解。2. 了解中国中古时期制度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初步掌握古代制度文献的阅读方法与

解读能力。3. 初步掌握中国中古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三、授课对象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中古制度史概说 学时:2第二章 中古制度文献概说 学时:4 第三章 《通典》选读——《食货典》选读 学时:2第四章 《通典》选读——《选举典》选读 学时:2第五章 《通典》选读——《职官典》选读 学时:6 第六章 《通典》选读——《州郡典》选读 学时:2第七章 《通典》选读——《边防典》选读 学时:4第八章 《唐六典》选读——《吏部》选读 学时:4 第九章 《唐六典》选读——《礼部》选读 学时:2 第十章 正史志选读——《魏书·食货志》选读 学时:2 第十一章 正史志选读——《新唐书·兵志》选读 学时:2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主要包括如下环节:1 教师介绍中古制度史与中古制度文献的概况

Page 4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0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献3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4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讨论六、考核方式

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撰写读书报告和开展课堂讨论的情况,以上各项综合之后为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1、古代文献(唐)杜佑撰:《通典》,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校点本。(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梁)沈约撰:《宋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北齐)魏收撰:《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唐)令狐德棻等撰:《五代史志》,收入《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岳纯之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点校本。2、今人著作(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排列)(1)综合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职官制度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祝总斌:《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下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3)选举制度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Page 4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1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法律制度程树德:《九朝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礼制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任爽:《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吴丽娱:《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经济制度陈连庆:《〈晋书·食货志〉校注 〈魏书·食货志〉校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日)堀敏一著,韩国磐等译:《均田制的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7)军事制度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Page 4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2

3020615 魏晋南北朝文献研读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通过专题讲授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文献书写的演变包括正统观的转向、个体人物及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变、故事结构的充实与流衍等,帮助同学了解文本分析的基本范式,并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形成过程有所思考。成绩分配:课堂表现占 10%;期中报告占 30%;期末作业占 60%

① 课堂表现:包括出席情况、课堂及网络上的提问与讨论。② 期中报告:选取三国时代的任意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通过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书写差异,探讨其变化过程及原因,完成报告并在课堂发表。

③ 期末作业:在期中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成不少于 3000 字的研究文章。注释格式参考《历研究》的注释规范。

内容安排第一讲 陈寿与罗贯中一、陈寿生平二、《三国志》的成书三、罗贯中生平及著述第二讲 《三国演义》的成立一、唐代以前的三国故事二、宋元时代的讲史平话与杂剧三、《三国演义》的形成第三讲 谁是正统(上、下)一、“帝魏”亦或“尊蜀”:《三国志》的正统观二、正统观的转向: 从《汉晋春秋》到《通鉴纲目》三、“贬曹拥刘”:《三国演义》正统观的确立第四讲 “奸雄”曹操:多元底色上的形象变迁一、唐代之前的曹操像二、宋元时代的曹操像三、“奸绝”曹操像的确立第五讲 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的历代变迁一、《三国志》中的刘备像二、此消彼长:魏晋以下刘备像的转变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像第六讲 孙坚、孙策与孙权一、从“国史”到“前朝史”二、平话与杂剧中的吴主像三、《三国演义》的再书写第七讲 “智绝”诸葛亮形象的生成史一、陈寿之诸葛亮评

Page 4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3

二、诸葛亮“多智”形象的历代累积三、“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像的确立第八讲 从单一面相到多元形象:周瑜形象的历代变迁一、《三国志》中的周瑜像二、周瑜形象的历代变迁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第九讲 若干重要事件的对读(上):官渡之战第十讲 若干重要事件的对读(下):赤壁之战备选:第一讲 汉末群雄行状一、张角、董卓、吕布二、二袁与二刘三、汉末群雄的再认识第二讲 超凡入圣:关羽形象的历代变迁一、《三国志》中的关羽二、华容道:《三国演义》的创作三、从武圣到财神:关羽的神格化第三讲 三国时代的武将一、“莽”张飞像的形成二、赵云:武将的理想三、五虎将与五子良将第四讲 三国时代的文臣一、谋士与词臣二、庞统、张昭、郭嘉三、暗淡的词臣群第五讲 政治化的三国女性一、从无到有:貂蝉与孙夫人二、隐显之变:政治关怀下女性形象的变迁第六讲 《三国志》中的陈寿一、旧主抑或伪朝:陈寿的踌躇二、诸葛亮的争议三、曹丕与曹植四、“奢靡”魏明帝

Page 4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4

参考书目: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罗贯中著、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何兹全:《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华书局,2004版。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Page 4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5

3020616 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籍研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以先秦核心史籍为研读对象,研读对象包括《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传世先秦史籍以及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为代表的重要出土史籍。课程力图使学生对先秦重要史籍有较好了解,具备独立运用先秦史籍的能力。同时,通过介绍最新出土文献,使学生关心与了解出土文献的史料学价值及研究现状,初步掌握运用出土文献史料的能力。为学生科学使用先秦史料、研究先秦历史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二、教学目标:以先秦核心史籍为研读对象,研读对象包括《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传世先秦史籍,以及清华大学藏竹书《系年》为代表的重要出土史籍。课程力图使学生对先秦重要史籍有较好了解,具备独立运用先秦史籍的能力。同时,通过介绍最新出土文献,使学生关心与了解出土文献的史料学价值及研究现状,初步掌握运用出土文献史料的能力。为学生科学使用先秦史料、研究先秦历史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三、授课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一节 导论(1 学时)

一、历史与史书二、先秦古书的编辑与流传三、抄本、刻本与点校本四、本课要旨

第二节 先秦史史料概述之一:传世文献之部(1 学时)一、“史记”类史料二、“语”类史料三、汉人记叙与编集的先秦史

第三节 先秦史史料概述之二:出土文献之部(2 学时)一、甲骨文资料二、金文资料三、简帛所见古史资料四、先秦史籍的主要特征与特殊性

第四节 编年类史籍之一:《春秋》(2 学时)一、《春秋》与《春秋》三传二、《春秋》与先秦的“大事记”传统

第五节 编年类史籍之二:《竹书纪年》(1 学时)一、《竹书纪年》的发现与整理二、今古本《竹书纪年》三、有关《竹书纪年》的研究与争论

第六节 谱牒类史籍:《世本》与早期谱牒(1 学时)

Page 4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6

一、《世本》的成书与研究二、谱牒类史料的先秦传统

第七节 “语”类史籍(1 学时)一、《国语》二、《战国策》与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三、出土文献中的“语”类史料选读

第八节 “史记”类史籍之一:《左传》(2 学时)一、《左传》的成书与流传二、《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再认识三、《左传》的年代与史料特征

第九节 “史记”类史籍之二:《系年》(1 学时)一、《系年》与出土古史材料二、《系年》的篇章结构与主要特征三、《系年》的时代、性质与定名

第十节 先秦史籍中的西周历史(一):西周建国(2 学时)一、《西伯戡黎》研读二、清华简《耆夜》与西伯戡黎的历史三、考古发现中的黎国

第十一节 先秦史籍中的西周历史(二):周的东迁(2 学时)一、《系年》第二章研读二、《系年》与《左传》、《史记·周本纪》相关记载的比较

第十二节 先秦史籍中的晋国历史(一)(2 学时)一、《史记•晋世家》的晋国历史线索二、《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研读

第十三节 先秦史籍中的晋国历史(二)(2 学时)一、《系年》第六章研读(晋献公与晋国的兴起)二、《系年》第七、八章研读(晋文公与晋国的称霸)三、《左传》、《系年》与《史记》中晋国历史的异同

第十四节 先秦史籍中的晋国历史(三):三郤之乱(2 学时)一、《系年》第八章研读二、上博楚简《古成家父》与《左传》中的三郤之乱三、比对“史记”类文献与“语”文献中对同一事件的书写

第十五节 先秦史籍中的楚国历史(一):巫臣出奔与吴的兴起(2 学时)一、《系年》第十五章研读二、《左传·成公二年》研读三、《系年》、《左传》与《史记·楚世家》的对比

第十六节 先秦史籍中的楚国历史(二):出土文献中的“简大王”(2 学时)

Page 4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7

一、《系年》第二十一章研读二、上博简藏《柬大王泊旱》泛读三、比对“史记”类文献与“语”文献中所载的同一人物

第十七节 先秦史籍中的秦国历史(2 学时)一、《秦本纪》与《秦记》二、《系年》中的秦国与秦国的兴起

第十八节 《史记》与先秦史学(上)(2 学时)一、《史记》诸《世家》所见战国史料二、《史记》诸《表》与战国史料

第十九节 《史记》与先秦史学(下)(2 学时)一、先秦史籍编纂的两种传统二、《史记》与先秦史学的发展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建议先修“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课程,要求课前预习教师发放的阅读材料。

六、考核方式:期中作业(含课堂讨论)占 50%;期末作业占 50%①期中作业:由教师选取数节传世史籍和出土史籍,分配给学生,完成注释与翻译。

学生分组在课堂上做发表和讨论。② 课堂表现:包括出席情况、课堂及网络上的提问与讨论。期中作业发表和讨论占重

要比重。③期末作业:根据课程讲授的主要史料,选取自己关心的主题,完成不少于 3000 字

的研究报告。注释格式参考《历史研究》注释规范。七、参考资料: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春秋左氏传》,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汉]宋衷著、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顾颉刚等:《古史辨》(全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Page 4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8

3020617 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在中国受到外强侵略而揭开近代史的序幕之前,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是持续不断的,而且其历史画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先秦时期以游牧民族为中介的交往,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国与西方的直接联系,汉唐间丝路贸易和中亚人的大批来华定居,胡人和"胡化"对隋唐社会的影响,宋元海上丝路的开通,明清耶稣会士的东来与中国文化的西传,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篇章。本课程主要讲述先秦至清代中外关系史的一些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利用文献、出土文书、考古、图像等资料,来研究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料,自己动手来研究某些问题。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每学期讲授的内容略有不同。课程内容:第一讲 导论一、中国与西方二、中西文化关系的历史分期三、中西文化交流的条件与渠道四、课程设置第二讲 先秦文献中的西方世界一、商周神话中的西方世界二、上古文献中的西方世界三、东西方彩陶文化的关系第三讲 古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一、神秘的希波里安人二、“秦奈”的传说三、“赛里斯”的故事第四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萌芽二、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三、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第五讲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一、两汉时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二、六朝时期对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扩展三、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第六讲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一、造船技术的发展二、航海技术的发展三、中西航线的开辟第七讲 丝绸之路与中外关系一、汉唐时期与中亚的交往二、汉唐时期与西亚的交往三、汉唐时期与印度的交往四、汉唐时期与罗马的交往第八讲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的碰撞一、中西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

Page 4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69

二、中西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三、中西之间艺术的交流四、中西之间宗教的交流第九讲 宋元时期的陆路交通与对外关系一、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二、蒙古西征与中西往来二、元代中西陆路交通的再次繁荣第十讲 海路交通的繁荣一、两宋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二、元代海路交通的繁荣三、海上的香瓷贸易第十一讲 宋元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一、中国科技的西传二、阿拉伯科技的传入三、异域宗教的传入第十二讲 明前期的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一、明代的陆路中西交通二、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前期的海外政策三、明代前期的中西交往第十三讲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中欧交往的新变化一、欧洲的崛起与新世界的开辟二、明代中后期的澳门政策三、清代前期的闭关锁国第十四讲 中欧交往的新媒介一、西方使团来华二、东印度公司与中欧贸易三、天主教教士来华及其传教策略第十五讲 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一、传到欧洲的中国知识二、中国形象与欧洲的启蒙时代三、欧洲的中国趣味与洛可可风格第十六讲 欧洲文化对明清社会的影响一、中国人对欧洲的基本认识二、中国对欧洲实用科学的兴趣三、欧洲艺术的东传

Page 4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0

3020618 日本中国史研究导读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日本中国史研究是国际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内中国史研究最为重要的参考对象,产生了一批卓越的学者和极富特色的学术成果。本课程将引导学生阅读 20 世纪以来若干日本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论著,除让学生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及重要学者的基本观点有基本了解外,同时鼓励他们亲自阅读,以熟悉、掌握日文学术论著的一些常用词汇、语法等语言表述形式。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20 世纪以来若干日本

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论著,使学生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脉络、重要学术命题及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业绩有基本了解。

成绩分配:课堂表现占 10%;期中作业占 30%;期末作业占 60%④ 课堂表现:包括出席情况、课堂及网络上的提问与讨论。⑤ 期中报告:阅读各讲相关材料(包括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发表报告。⑥ 期末作业:1.发表期中报告的同学修改、充实报告,形成正式论文;2.未发表期

中报告的同学撰写一篇与 20 世纪日本中国史研究相关的文章,可以是书评、研究综述或与日本学者的对话。注释格式参考《历史研究》的注释规范。

内容安排第一讲 二战前的中国史研究一、从“汉学”到“中国学”二、中国史研究的确立三、帝国主义下的中国史研究第二讲 二战后的中国史研究一、战后历史学的反思二、中国史时代分期的大论争三、战后史学的克服与超越第三讲 白鸟库吉:东京学派的奠基人一、白鸟库吉的生平二、白鸟库吉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東洋時報》第 131号,1909年;中译收入刘俊

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 1-9页。参考文献:

1. 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第一章《三皇五帝》、第二章《尧舜》,夏应元选编《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夏应元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 13-47页。

2. 顾颉刚《三皇考》,《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 1-248页。

3. 李孝迁《日 本“尧舜禹抹杀论”之 争议对民 国 古 史 学 界 的 影响》,《史 学 史 研

Page 4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1

究》2010年第 4期。第四讲 内藤湖南:京都学派的奠基人一、从记者到学者二、内藤湖南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歴史と地理》第 9 卷第 5 号,1922 年;中译收

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 10-18 页;氏著《东洋文化史研究》,林晓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103-111 页。参考文献:

1. 张广达《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唐妍究》第 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5-71页;后收入氏著《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 57-133页。

2. 柳立言《何谓“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 1期;后收入氏著《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 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河北学刊》2010年第 4、5期;后收入氏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代绪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 1-39页。

第五讲 桑原骘藏:从东京到京都一、从东京到京都二、桑原骘藏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桑原骘藏《蒲寿庚考》第二章《蕃客侨居中国之状况》,陈裕菁译订,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 35-85页。参考文献:

1. 陈垣《元西域华化人考·绪论、结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燕京学报》专号之二,1933年,后收入氏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3-121页。

3. 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初刊 2004年,后收入氏著《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 1-10页。

第六讲 加藤繁: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一、加藤繁的生平二、加藤繁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桑原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弘文堂,1931年,

后收入氏著《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39-277页。参考文献:

Page 4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2

1. 施坚雅《导言:中国帝国的城市发展》,收入氏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 3-36页。

2. 成一农《“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再思考》,《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 2期;后收入氏著《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 66-93页。

3. 包伟民《唐宋城市研究学术史批判》,《人文杂志》2013年第 1期;后收入氏著《宋代城市研究·绪论》,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 1-41页。

第七讲 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奠基人一、成长之路二、从法制史到社会史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仁井田陞《〈唐令拾遗〉序论》,栗劲等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第 801-

883页。参考文献:

1. 戴建国《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 3期。2. 大津透《北宋天圣令的公布出版及其意义》,《東方学》104,2007年,薛轲译,《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 9期。

3. 赵晶《唐令复原所据史料检证——以令式分辨为线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86 本第 2 分册,2015年。

第八讲 宫崎市定:二战后京都学派之领袖一、学术领袖的成长之道二、无所不及:宫崎市定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篇第二章《魏晋的九品官人法》,韩昇、刘建英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 55-110页。参考文献:

1. 韩昇《宫崎市定与<九品官人法研究>》,收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 李毅婷《20 世纪以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 1期。3. 中村圭尔《六朝贵族制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黄金山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 359-391页。

第九讲 西嶋定生:二战后东京学派之代表一、西嶋定生的生平二、西嶋定生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初刊 1965年,中译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中国史论著

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李开元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 585-617页。参考文献:

Page 4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3

1. 田余庆《论轮台诏》,《历史研究》1985年第 1期,后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 30-62页。

2. 辛德勇《制造汉武帝》,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3. 杨勇《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种政治史与思想史的联合考察》,《清华大学

学报》2016年第 2期。第十讲 京都二雄:谷川道雄与川胜义雄一、谷川道雄的生平二、谷川道雄的研究三、川胜义雄的生平四、川胜义雄的研究五、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谷川道雄《中国的中世——六朝隋唐社会与共同体》,氏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

体》,马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 61-106页;又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专论》

2. 川胜义雄《贵族制社会的成立》,初刊 1970年,后收入氏著《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芃、李济沧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 53-82页。参考文献:

1. 谷川道雄《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李济沧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 19辑,2002年。

2. 徐冲《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评介》,《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 1期。3. 范兆飞《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学术月刊》2014年第 3期;又收入氏著《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 1-18页。

第十一讲 预流:日野开三郎与堀敏一一、日野开三郎的生平与研究二、堀敏一的生平与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堀敏一《藩镇亲卫军的权力结构》,初刊 1959年,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

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索介然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85-648页。参考文献:

1.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编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 25-48页。

2. 仇鹿鸣《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历史研究》2012年第 2期;增订收入《存思集: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论文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68-202页。

3.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绪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第十二讲 “简学泰斗”大庭脩一、大庭脩的生平

Page 4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4

二、大庭脩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大庭脩《居延出土的诏书册和诏书断简》,初刊 1961年,《简牍研究译丛》第 2辑,谢桂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 1-34页;又见氏著《秦汉法制史研究》第三篇第二、三章,林剑鸣等译,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3-233页。参考文献:

1. 大庭脩《汉简研究 ·序章》第四、五节,徐世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10-20页。

2. 沈刚《居延汉简册书复原方法述论》,张德芳主编《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 163-174页。

3. 凌文超《走马楼吴简采集簿书整理与研究》第九章《吴简文书学研究刍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 455-472页。

第十三讲 池田温的世界一、池田温的生平二、池田温的研究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初刊 1968年,

中译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四《六朝隋唐》,韩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 445-513页;又收入氏著《唐研究论文选集》,孙晓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 122-189页。参考文献:

1. 全汉昇《唐代物价的变动》,初刊 1944年,后收入氏著《中国经济史研究(上)》,稻乡出版社,第 143-208页。

2.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第一编《唐前期的财务行政及财政机构》第一章《唐前期的财务行政》六《管理市场、控制物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4-第 225页。

3. 赵贞《唐代的“三贾均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 1期。

第十四讲 森正夫及其地域社会论一、森正夫的生平与研究二、地域社会论及其影响三、阅读与讨论

阅读文献:1. 森正夫《中国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会视角》,初刊 1982年,沟口雄三编《中国

的思维世界》,马一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499-524页。参考文献:

1. 岸本美绪《场、常识与秩序》,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罗冬阳译,浙江

Page 4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5

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 315-330页。

2. 山田贤:《中国明清时代“地域社会论”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初刊 1998年,中译载《暨南史学》第 2号,太城佑子译,1999年。

3. 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 2期。

参考书目:李庆:《日本汉学史(全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稿》,学苑出版社,2009年。佐竹靖彦总编:《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殷周秦汉卷、宋元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

明清卷)》,中华书局,2008、2010年,商务印书馆,2014年。

Page 4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6

3020620 全球史视野下的汉唐中国与世界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全球史观的其本理论与方法,并在其指导下对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认知与互动进行重新认识。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全球史的基本理论与方式。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互动是全球史的核心理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

动力。3、通过教学,使学生重新认识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4、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与分析中国史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对象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导 论 学时 2

一、全球史的兴起与挑战二、全球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三、全球史对中国史研究的启示

第一章 中国中心观与自我中心意识:古代各文明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学时 4第一节 天下观、华夷观与九洲论: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基本认识第二节 自我中心意识:古代其它文明对世界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从“天下”到“世界”:汉代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学时 8第一节 域外探索与文明互动:张骞通西域与汉代中国对世界认知范围的扩大第二节 从中国到罗马:班超对西域的经营与汉朝对世界认知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第三节 自合浦到已程不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汉朝对南海诸国的认知第四节 中国与外国:汉朝认知世界的新视角

第三章 从“天下”到“世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学时 8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对域外世界的探索与认知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中国对域外世界的探索与认知第三节 求法僧与西行求法活动高潮的掀起第四节 传统变革与外来挑战:中古时期中国对世界认知观念的变化

第四章 先秦至汉唐时期的西极地理观 学时 7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西极地理观第二节 汉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极地理观:从条支到大秦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西极地理观:从大秦到拂菻

Page 4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7

第五章 古代东方文献中关于世界诸王的论述 学时 7第一节 中国皇帝与阿拉伯商人的对话第二节 关于对话内容的分析 第三节 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关于世界诸王的其他记载第四节 中国、印度和中亚流传的“四天子说”

六、考核方式考查:撰写期中小论文和期末小论文。

七、参考资料: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 1957年版。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

响》,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1-4册),中华书局 2003年版。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 2004年第 2版。石云涛:《三到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版。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1-9编),中华书局 1957年版。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 2001年版。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岳麓书社 1987年版。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 1998年版。丘进:《中国与罗马——汉代中西关系研究》,黄山书社 2008年版。杨共乐:《早期丝绸之路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 2011年版。张绪山:《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关系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版。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中华书局 2006年版。林英:《唐代拂菻丛说》,中华书局 2006年版。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08年版。方汉文:《比较文明史——新石器时代至公元 5 世纪》,东方出版中心 2009年版。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古代阿拉伯]:《中国印度见闻录》,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华书局 1983年

版。[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文献辑录》,耿昇译,中华书局 1987年版。[法]费琅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中华书局 1989

年版。[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张绪山译,

中华书局 2008年版。[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年

版。

Page 4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8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第三版),赵轶峰等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魏凤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梁侃、邹劲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美]费雷德里克.J.梯加特著:《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丘进译,大象出版社 2009年版。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美]劳费尔:《中国伊郞编》,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英]阿·克·穆尔:《一五五○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蒋本良校,中华书局

1984年版。[英]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英]G.F.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李申、张毅译,中华书局 1995年版。[法]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冯承钧译,中华书局 2003年版。[法]让—诺埃尔·罗伯特著:《从罗马到中国:恺撒大帝时代的丝绸之路》,马军、宋

敏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耿昇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年版。[法]费琅:《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冯承钧译,2002年版。[德]夏德:《大秦国全录》,朱杰勤译,大象出版社 2009年版。[日]藤田丰八:《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何健民译,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日]长泽俊和:《丝绸之路史研究》,钟美珠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日]崛敏一著:《隋唐帝国与东亚》,韩昇、刘建英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耿世民译,中华书局 2005年版。八、思考与练习题:1、什么是全球史?2、全球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3、全球史对中国史研究的启示。4、如何理解欧洲中心论与中国中心观。5、为什么古代各文明对世界的基本认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7、早期中国对世界的基本认识。8、汉唐时期的中国是如何对域外世界进行探索的。9、汉唐时期的中国对世界的认知有何变化。10、为什么说互动促进了中外文明的发展。

Page 4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79

3020621 中国童蒙教育与传统文化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童蒙教育是中国童蒙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童蒙文化,是指以儿童启蒙教育为核心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主要包括养育、启蒙、教育、游戏、交友、礼俗、选拔等一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相关历史、思想和文物遗存等。中国童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始终承担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传承的任务。无论是古代贤哲、伟人,还是普通民众都离不开童蒙教育和文化启蒙。时值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际,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继往圣之绝学”的转折点,总结历代童蒙文化的精髓和经验,可以为当今传统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提供借鉴,对培养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战略和现实意义。本课的总体讲授思路,是探讨中国童蒙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分析其每一时段发展的特点和内涵,着重探讨作为家庭、教育机构和社会等主体在儿童养育、教育及生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为构建中国童蒙教育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公正地看待中国童蒙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历史作用,改变以往对中国古代童蒙教育与文化传统歪曲、教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童蒙教育和传统文化学习和钻研兴趣。课程内容:第一讲 中国童蒙教育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一、中国童蒙教育的定义

二、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现状三、中国童蒙教育的研究方法四、中国童蒙文化的起源

第二讲 先秦童蒙教育的起源一、三代童蒙教育的机构二、前秦神童与童蒙教育三、诸子百家与童蒙教育四、先秦百家经典与童蒙教育的思想第三讲 秦汉童蒙教育确立一、大一统思想与童蒙教育格局的确定二、秦汉学校教育与童蒙教育三、私人讲学与童蒙教育四、神童与童蒙教育五、蒙书与童蒙教材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童蒙教育的胡汉交融一、士族社会与童蒙教育二、胡汉政权的教育机构与童蒙教育三、玄学发展与童蒙教育四、童蒙教材的发展第五讲 隋唐五代童蒙教育的兴盛一、家学、私塾、寺学等私学发展与童蒙教育二、科举制度确立与发展对童蒙教育的影响三、经学与文学之争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Page 4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0

四、童蒙教材的大发展第五讲 两宋童蒙教育全面发展一、官学发展与童蒙教育二、家学、村学和书院等私学的发展与童蒙教育的普及三、理学开创与童蒙教育四、科举考试对童蒙教育的影响五、宋代童蒙教材编撰的特点与新趋势第六讲 辽金西夏元童蒙教育的民族特色一、民族政权的学校建设与童蒙教育二、理学的推广与童蒙教育的世俗化三、科举不兴对童蒙文化的影响四、民族政策对童蒙教育的影响五、民族文化对童蒙教材的影响第七讲 明代童蒙教育的世俗化一、私塾、族学、社学等私学与童蒙教育二、心学的兴起与童蒙教育的世俗化三、八股考试对童蒙教育的影响四、童蒙教材的特点第八讲 清代童蒙教育的极盛与转型一、家学、家塾、族学、村学等私学与童蒙教育二、科举极盛而衰对童蒙教育的影响三、民族政策与童蒙教育 四、西学传入与童蒙教育的转型五、宋学、汉学和考据学等学风转变与童蒙教育六、社会转型与童蒙教材的编撰第九讲 民国童蒙教育的新纪元一、私塾教育向新式学堂的转变二、现代学校教育对童蒙教育影响三、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四、童蒙教育的西化五、传统童蒙文化的衰落第十讲 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一、《论语》《孝经》与童蒙教育二、五经与童蒙教育三、九经与童蒙教育四、童蒙教材编撰与儒家经典第十一讲 诗赋与童蒙教育一、《千家诗》《神童诗》与童蒙教育二、《王梵志诗》等格言诗与儿童教育三、古代诗赋与儿童训蒙四、儿童属文、属对与诗赋写作训练五、儿童诗赋作品第十二讲 家训与童蒙教育

Page 4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1

一、家训的起源二、古代经典家训三、家训与童蒙教育四、家训与社会变迁第十三讲 传统礼俗与童蒙文化一、成童礼与童蒙文化二、起居礼仪与童蒙文化三、交友礼仪与童蒙文化四、拜师礼仪与童蒙文化五、儿童服饰与童蒙文化第十四讲 儿童游戏与童蒙文化一、儿童玩具与童蒙文化(一)鸠车、木马等运动类玩具(二)连环锁、七巧板益智类(三)鸟哨、牧笛等音乐类(四)风筝、灯笼等观赏类(五)泥人、布偶等玩偶类(六)小狗、马驹等宠物类二、儿童游戏与童蒙文化(一)运动游戏(二)智力游戏(三)语言文字游戏(四)科技游戏(五)文艺游戏(六)娱乐游戏第十五讲 儿童文艺一、儿童诗二、儿童著述三、儿童书画四、儿童音乐舞蹈第十六讲 儿童教育对周边影响一、古代童蒙读物在周边民族、国家的传播二、古代童蒙教育对周边民族、国家童蒙教育的影响三、古代童蒙教育的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

Page 4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2

3020702 青铜器鉴赏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此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商周至战国等各时段等基本特点,和古代青铜器中兵器、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各类器物的时代特征和基本面貌,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各时段纹饰和铭文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以及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断代和鉴定等相关知识,从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中国文物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特别是中国先秦史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青铜器鉴赏和保护”课程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

A.中国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B. 中国青铜器相关内容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史的重要组成

部分。 C.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

求真求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 2、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中国青铜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中国青铜器各类器物的特征,中国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特点,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以及中国青铜器的分期断代和鉴定等相关知识,从而了解中国青铜器在中国文物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 3、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4、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程内容

导论: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概述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范围和特点

第一讲 中国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讲授中国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中国青铜器发现和研究简史第二讲 中国青铜器发展简史分别讲授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四个阶段青铜器特征和相关内容第三讲 中国青铜器类别研究讲授中国青铜器分类,以及青铜兵器、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等各类青铜

器的特征第四讲 中国青铜器纹饰特点讲授中国青铜器纹饰特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功能第五讲 中国青铜器铭文讲授中国青铜器铭文的发展和演变特征,以及中国青铜器铭文内容和研究价值

Page 4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3

第六讲 华夏民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特征讲授华夏民族以外地区的青铜器特征和相关问题第七讲 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讲授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和发展概况第八讲 中国青铜器的分期和断代讲授中国青铜器的分期和断代意义和方法第九讲 中国青铜器的鉴定讲授青铜器作伪史和鉴定初步方法

参考文献1、工具书类:北京大学考古系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年),文物出版社,197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2004年,共 20册),文物出版社2、入门读物类: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1月版。杜迺松著:《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2005年 6月版。张懋镕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 1993年 12月版。杜廼松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5月版朱凤瀚 《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李建伟、牛瑞红 《中国青铜器图录》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年 6月版刘正成等 《中国书法全集·卷 2·卷 3 》 荣宝斋出版社 1993年 4月版刘启益 《西周纪年》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月版陈振裕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年 7月版张廷皓、王建琪等 《盛世吉金》 北京出版社 2003年 3月版邱东联 《海内外最新拍卖图录·中国古代铜器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 9月版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8月版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青铜器全集》(16集) 文物出版社 1996年 7月版方诗铭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 5月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 11月版李学勤《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 4·青铜器》(英文版) 文物出版社 1987年 12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1984年孔祥星、刘一曼 《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1984年文物出版社编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容庚等著:《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 1984年版(据容氏《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燕京学社 1941年版重编)。郭沫若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 1957年版。

Page 4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4

李荣誉、华觉明、李克敏、卢本珊著:《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1995年版。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 1983年版,1999再版。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 196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 1984~1994年版。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 中华书局 2004年3、相关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原文物》,河南省博物院主办《南方文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主办

Page 4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5

3020704 玉石器鉴赏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玉石器是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瑰宝,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内涵,玉石器鉴赏是文物鉴赏中一个重要的门类,中国有着丰富的传世古玉及考古发掘品,古玉器同时也有较为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本课程的讲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以考古发掘材料和传世古玉为依据,按时代综述中国各时期玉器的发现、特征及文化内涵;二、从文物学的角度讲授玉石器的分类、制作工艺、作伪方法、鉴定技巧等。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讲授主要从考古学、文物学两方面进行,首先以时代为线索讲述中国各时期玉石器的发现与基本特征,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玉石器的感性认识;其次从文物学的角度讲述玉石器分类、制作及鉴定,培养学生对玉石器的鉴别欣赏技能。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视觉形象资料,增加实际接触玉石器的机会,尽量避免空泛的理论叙述。 结合课后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找资料,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古玉与古代玉器概述论 学时 2

一、玉、玉器与玉文化 1.玉石器的定义 2.玉文化的含义 二、玉石的基本类别 1.玉石的概念分析 2.玉石的类别举例 三、中国玉石器发展简况 1.中国古代玉石器发现 2.玉器与古文化的关系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玉器的定义及其与古代玉文化的关系。 2.简述玉石器鉴赏的基本知识框架与学习方法。

第二讲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玉器 学时 2 一、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 1.查海·兴隆洼文化玉器 2.红山文化玉器 二、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玉器 1.仰韶·大汶口文化玉器 2.龙山文化玉器 三、复习思考题 1.比较各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讲 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玉器 学时 2 一、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玉器

Page 4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6

1.良渚文化及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玉器 2.凌家滩及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玉器 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 1.石峡文化玉器 2.卑南·圆山文化玉器 三、复习思考题 1.简述新石器时代玉器类别与特征。 第四讲 夏商玉器综述 学时 2 一、夏代玉器 1.夏代玉器的考古发现 2.夏代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二、商代玉器 1.商代玉器的考古发现 2.商代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三、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夏商周时期中国玉石器发展的特征。 2.概述夏商周时期玉石器的种类与基本特点。 第五讲 两周玉器综述 学时 2 一、西周玉器 1.西周玉器的考古发现 2.西周玉器和种类及特征 二、春秋玉器 1.春秋时期玉器的考古发现 2.春秋列国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三、边远地区夏商周时期玉器的发现 1.三星堆玉器 2.金沙玉器 第六讲 战国秦汉玉器综述 学时 2

一、战国玉器 1.战国玉器的考古发现 2.战国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二、秦代玉器 1.秦代玉器的考古发现 2.秦代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三、西汉玉器 1.西汉玉器的考古发现 2.西汉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四、东汉玉器 1.东汉玉器的考古发现 2.东汉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五、复习思考题 1.比较战国时期列国玉石器造型特征的异同。 2.试论两汉玉器纹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七讲 魏晋隋唐玉器综述 学时 2

Page 4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7

一、魏晋南北朝玉器 1.魏晋南北朝玉器发现概况 2.魏晋南北朝玉器种类及特征 二、隋代玉器 1.隋代玉器发现概况 2.隋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三、唐代玉器 1.唐代玉器发现概况 2.唐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试述佛教思想对魏晋隋唐玉器装饰风格的影响。 2.谈谈隋唐玉器在制作工艺上的进步性。

第八讲 宋辽金元玉器综述 学时 2 一、宋代玉器 1.宋代玉器发现概况 2.宋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二、辽代玉器 1.辽代玉器发现概况 2.辽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三、金代玉器 1.金代玉器发现概况 2.金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四、元代玉器 1.元代玉器发现概况 2.元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辽金及元代玉器中体现出来的民族风格。 2.比较宋代玉器与辽金玉器造型及装饰风格的异同。

第九讲 明清时代玉器综论 学时 2 一、明代玉器 1.明代玉器发现概况 2.明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二、清代玉器 1.清代玉器发现概况 2.清代玉器种类及特征 三、明清玉器艺术成就与手工业成就 1.明清玉器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2.明清琢玉工艺的进步及其影响 四、复习思考题 1.谈谈明清玉器的种类及特征。 2.简述明清琢玉工艺的发展与进步。

第十讲 玉石器制作工艺 学时 2 一、中国古代琢玉技术概说 二、玉石器加工工具与设备

Page 4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8

三、玉器雕琢的基本工序与方法 四、玉器常见造型与图案 五、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琢玉技术的发展。 2.谈谈玉器加工的程序和方法。

第十一讲 和田玉鉴赏 学时 2 一、和田玉的概念 1.透闪石玉与和田玉 2.透闪石玉的产地 二、和田玉的分类 1.按产状分类 2.按颜色分类 三、和田玉的鉴别 1.和田玉仿品概述 2.和田玉仿品的鉴别第十二讲 翡翠鉴赏 学时 2

一、翡翠概述 1.翡翠的名称 2.翡翠的矿物特征 二、翡翠的色彩与成因 1.翡翠色彩的分类 2.翡翠色彩的成因 3.翡翠色彩的评价 三、翡翠的仿品与鉴别 1.翡翠的仿品类别 2.翡翠仿品的鉴别概述

第十三讲 独山玉与岫岩玉鉴别 学时 2 一、独山玉鉴别 1.独山玉概述 2.独山玉的矿物属性 3.独山玉的色彩与品种 4.独山玉的鉴定与评价

二、岫玉鉴别 1.岫玉概述 2.岫玉的矿物属性 3.岫玉的色彩与品种 4.岫玉的鉴定与评价

第十四讲 古玉沁色与作伪 学时 2 一、古玉沁色 1.沁色的分类 2.沁色的特征 二、沁色作伪方法 1.传统的沁色作伪方法 2.现代科技染色与沁色

Page 4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89

三、伪作沁色的鉴别 1.古玉沁色的传统鉴别方法 2.古玉沁色的现代科技鉴定 四、复习思考题 1.试述玉石器沁色的分类与特征。 2.谈谈辨别真伪沁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十五讲 古玉鉴定与辨伪 学时 2 一、古玉器的作伪概述 1.伪古玉的传统方法 2.伪古玉的现代方法 二、伪古玉的鉴定 1.古玉的传统鉴定方法 2.古主的现代科技鉴别 三、复习思考题 1.概述玉器作伪的主要方法。

2.谈谈古玉器鉴定的基本要素与理论。 课堂考核 学时 2

五、选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2.方法建议: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概念、理论和知识点。 ②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课堂讨论。 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若干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 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课题搜集相关参考资料书目。

六、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笔记、检索资料等内容的考查;综合以上各方面,确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 方 泽:《中国玉器》,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尤仁德:《中国古代玉器通论与鉴赏》,紫禁城出版社 2004年。 廖宗廷等:《中国玉石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中国玉器全集》6卷,河北美术出版社 1992年。《中国出土玉石全集》16卷,科学出版社 2005年。《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 1981年。杨伯达:《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李更夫:《玉器鉴定全集》(台湾出版)1997年。赵永魁:《中国玉石器雕刻工艺技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年。余平等:《翡翠及商贸知识》,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年。赵振岭、陈康德:《宝玉石》,东方出版社 1992年。唐延龄等:《中国和阗玉》,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年。赵永魁等:《玉器鉴赏与评估》,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年。岫岩满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中国瑰宝岫玉》,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年。

Page 4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0

3020705 丝绸之路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丝绸之路考古是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以丝绸和陶瓷贸易为主体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本课程将从丝绸之路探险史入手,以中外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为基础,有代表性地讲授先秦至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以及宋元以来海陆瓷器贸易路线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勾勒丝绸之路文化交通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二、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陶瓷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本课程意在帮助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提高对华夏文明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鉴赏力,培养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视域。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二、三年级。四、内容与学时: 1. 总学时:36 学时。含课堂教学: 30 学时;课堂讨论:1 次,2 学时;教学参观:2 次,4 学时。 2. 课题教学: 绪 论: 2 学时 绪论作为引导内容,主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厘清基本概念,系统回顾近代丝绸之路探险和考古的重要发现和成就,简要介绍丝绸之路考古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条列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同时公布课程大纲和考核方式。

第一节.丝绸之路的定名第二节.近代丝绸之路考古

第一章.绿洲珍珠——丝绸之路干线上的遗址撷英: 10 学时 本章基本按年代顺序,选取丝绸之路干道西域段北、中、南三道上最具代表性的区

域文明,并通知关注被称为“丝路起讫点”的长安,从史前阶段一直讲述到汉唐时期,回顾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区域上的文化特点。

第一节. 楼兰——四千年的睡梦第二节. 于阗——昆山寻宝第三节. 高昌——炙热的画廊第四节.长安——不朽之都。

第二章.文化流动——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传播 : 6 学时 本章关注欧亚大陆内部区域性的民族和文化流动,概括讲解丝绸之路形成和繁荣历

史过程中发生在其覆盖区域内的族属迁徙、政治军事扩张和文化传播。第一节.铁马疾风——草原之路上的民族大迁徙第二节.蓝氏城起——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第三节.商贾东来——粟特人的东迁及华化

第三章.凿空蹈海——东西方世界的交往与通路:12 学时本章将上两阶段中介绍的丝路沿途文明点串联起来,选取若干典型阶段,勾勒出不

同历史阶段中西交通的线路走向。第一节.先秦时期东西方的文化接触

Page 4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1

第二节.两汉时期与三大帝国的交流第三节.陶瓷之路:唐宋陶瓷的海外贸易第四节.海陆通及: 蒙元时期的文化与贸易交流

第五节 世界的产品:明清陶瓷的大量外销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先修课程:汉唐考古;宋元明考古 2.方法建议: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课下答疑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互动;重视辅导和答疑,采用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创造性和规范性; 3.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积极安排教学参观,充分利用首都文化遗产与文博展陈资源。 六、考核方式 1.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 50%。考核形式为分组讨论及课堂发言,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为 18 周,开卷、笔试。 七、参考书目1.威廉•兰格主编 刘绪贻等译:《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2.《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3.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4.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5.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6.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7.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8.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9.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0.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11.格鲁塞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3.布尔努瓦著、耿升译:《丝绸之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14.李约瑟著、孙燕明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5.冈崎敬:《增补东西交涉の考古学》,平凡社,1980 年版。16.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丛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7.哈尔马特等主编:《中亚文明史》(汉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8.劳费尔著、林筠因译:《中国伊朗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9.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0.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21.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22.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Page 4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2

23.新疆档案馆与佛教大学合编:《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24.米斯基著、田卫疆等译:《斯坦因考古与探险》,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年。25.伯希和著、耿升译:《伯希和西域探险记》,昆明:云南出版社,2001年。26.斯文赫定著、王安洪等译:《罗布泊探秘》,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7.贝格曼著、王安洪译:《新疆考古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8.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北京:1930年。29.斯坦因著、赵燕等译:《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0.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1948年。31.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丛刊之一,1948年。32.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33.黄文弼,《新疆发掘报告(1957-195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34.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呼大型氏族墓地发掘报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35.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1-2卷,京都:小学馆,1996-1999年。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37.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合编:《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3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3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中国新疆山普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

Page 4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3

3020706 中国古代陶瓷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陶瓷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本课程不仅是对陶瓷制品及相关遗迹的简单描述与分类,也不限于单纯的器物鉴定与甄别,而是力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系统复原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销售-使用这一完整的经济链条,同时探讨陶瓷器作为文化载体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并通过外销瓷专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全球性的视角,认知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和东西交融中的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陶瓷器这一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门类有概观性认知,初步了解其发展进程、主要门类,了解陶瓷器在古代社会与文化交通中的重要功用;并通过课程推进,使学生在文献检索、研究选题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初步学术训练。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史等专业本科二、三年级。

四、内容与学时 1.总学时:48 学时。含课堂教学:39 学时;课堂讨论:2 次,6 学时;教学参观:1次,3 学时。 2.课堂教学: 绪 论: 3 学时 绪论作为引导内容,主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厘清基本概念,回顾中国古代陶瓷考古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条列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同时公布课程大纲和考核方式。

第一节.概念界定:学习中国古代陶瓷的有关问题第二节.知行之间:陶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澄泥淬火-陶器的发展与原始瓷器的创烧: 6 学时 本章按年代顺序,以三彩、紫砂和法华这三类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产品为例,回顾中

国古代陶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同时介绍由陶向瓷转变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生产特点。

第一节. 石火凝华:中国古代陶器的发展过程与代表类别。3 学时第二节. 溯始循迹: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瓷器。3 学时

第二章.历史积淀-成熟瓷器的发展与创新: 21 学时 本章是课程讲授的重点,自东汉晚期成熟瓷器的创烧始,一直到清前期三代官民窑

的生产作结,详细讲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和代表品类。第一节.由南及北:魏晋南北朝瓷器生产的扩展与交流:3 学时第二节.南青北白: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6 学时第三节.名窑林立:两宋陶瓷生产的全面繁荣:6 学时第四节.官民并举:异彩纷呈的明代瓷器:3 学时第五节.极致工巧:成就卓然的清代制瓷业:3 学时

第三章.文明使者-中国瓷器的外销: 9 学时 本章教学关注外销瓷这一特殊群体,将陶瓷器纳入整个世界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体

系,介绍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外销种类、交通路线、销售区域,以及对世界各地文化面貌和

Page 4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4

制瓷工艺的影响。第一节.陶瓷之路:唐宋陶瓷的海外贸易:3 学时第二节.世界产品:明代陶瓷的外销与影响:3 学时第三节.白银资本:清前期瓷器的大量外销:3 学时

第四章.看图说瓷:陶瓷器装饰图样的题材解读: 3 学时 本章教学以专题研究为主,选取中国古代陶瓷的若干代表性问题,小切口深探讨,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论思考和解决问题,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初步基础。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先修课程:秦汉考古、宋元明考古 2.方法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课下答疑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互动; 积极安排教学参观,充分利用首都文化遗产与文博展陈资源。 3.教学策略: 重视辅导和答疑,采用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创造性和规范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考勤记录:不占总成绩,但出勤率不足 60%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2.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 40%。考核形式为分组讨论及课堂发言,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期末考试时间为 17-18 周,闭卷、笔试。 七、参考文献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陈万里 :《中国青瓷史略》,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陈显求、陈士萍:《唐新会官冲窑》,《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 ISAC‘92》A-19,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 [清] 程哲:《窑器说》,《丛书集成续编》,第 90册,应用科学类,陶瓷卷。 [日]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國立博物館,1975 年。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日] 弓场纪知:《埃及福斯塔特遗迹出土的晚唐至宋代的白瓷》,《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稿》,上海博物馆,2002年。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广东省博物馆:《西沙文物》,文物出版社,1975年。韩槐准:《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星加坡青年书局,1960年。[英] 杰西卡·罗杰:《中国银器和瓷器的关系(公元 600-1400年)—艺术史和工艺方面的若干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 4期。

Page 4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5

John Carswell, Blue &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栗建安:《从水下考古的发现看福建古代瓷器的外销》,《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 1期。李知宴:《唐代瓷窑概况与唐瓷的分期》,《文物》,1972年第 3期。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欧志培:《中国古代陶瓷在西亚》,《文物资料丛刊》第二辑,文物出版社,1978年。PQ秦大树:《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的中国陶瓷》,《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 1期。权奎山:《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考古学集刊》,第 11辑,中国大白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日] 三上次男(李锡经译) :《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Seattle Art Museum, Porcelain Stori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孙沛权:《明代青花瓷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澳门理工学院,2007年。汪庆正编:《越窑、秘色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汪庆正:《中国陶瓷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谢明良:《日本出土唐宋时代陶瓷及其有关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1996年。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 13期,2002年。谢明良:《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熊海棠:《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民国]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国陶瓷名著汇编》,中国书店影印本。 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物出版社 2006年。张东:《唐代金银器对陶瓷造型影响问题的再思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张俊彦:《古代中国与西亚非洲的海上往来》,海洋出版社,1986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 1辑,厦门大学,1981年。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 3辑,厦门大学,1983年。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Page 4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6

3020707 动物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动物考古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鉴定考古遗址出土常见动物骨骼的技能,在能够鉴定骨骼基础上掌握分析动物骨骼的常用方法并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该课程还将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动物考古研究的形成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动物考古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有全面的把握,进而加深学生对考古学研究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鉴定考古遗址出土常见动物骨骼的技能,能够判断常见哺乳动物骨骼的种属、部位和左右,能够提取骨骼蕴含的动物个体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鉴定骨骼基础上掌握分析动物骨骼的常用方法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三,通过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够读懂我国当前的动物考古学研究报告,了解研究现状,进而丰富考古学知识。三、授课对象

本科三、四年级。四、内容、学时前言 学时 3

第一节 什么是动物考古第二节 动物考古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动物考古的主要研究问题第四节 学习动物考古的方法

第一章 动物考古的历史和理论 学时 3第一节 动物考古的历史

一、早期古生物研究 二、动物考古学的形成第二节 动物考古的理论

一、人类学理论二、文化生态学

三、环境决定论第二章 生物学基础 学时 4

第一节 生物分类学——系统命名法第二节 解剖学知识

一、脊椎动物二、无脊椎动物

第三节 骨骼功能与结构第四节 骨骼的个体差异

Page 4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7

一、大小 二、季节 三、季节 第五节 现代科技方法 一、生物体古 DNA 研究 二、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第三章 生态学 学时 2第一节 动物行为

第二节 动物的生活史策略第三节 生物的生态系统

第四章 骨骼埋藏学 学时 4第一节 骨骼堆积的地点第二节 埋藏学的一级改变第三节 埋藏学的二级改变

第五章 骨骼鉴定 学时 6第一节 家养动物的骨骼鉴定

一、猪的骨骼 二、狗的骨骼 三、牛的骨骼

四、羊的骨骼五、马的骨骼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骨骼鉴定 一、鹿的骨骼 二、兔的骨骼第六章 鉴定结果的整理 学时 8

第一节 种属列表 第二节 数量统计

一、可鉴定标本数 二、最小个体数 三、数量比例

第三节 年龄与性别信息 一、定龄方法 二、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 三、性别信息

第四节 估算肉食量第五节 骨骼表面痕迹

一、人工痕迹 二、动物啃咬 三、风化痕迹

四、病理现象 第六节 测量数据的分析第七章 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 学时 3

第一节 世界家养动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第二节 家养动物的判定标准

Page 4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8

第三节 我国家养动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第八章 古代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时 3

第一节 古代人类对动物资源的肉量需求 第二节 古代人类对动物二级产品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古代人类的动物祭祀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本科涉及动物考古学理论知识,也涉及动物骨骼的鉴定知识,后者需要利用我系收藏动物骨骼现生标本进行比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六、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七、参考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学(第二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2013年。罗运兵:《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科学出版社,2012年。西蒙•赫森(著),侯彦峰、马萧林(译):《哺乳动物骨骼和牙齿鉴定方法指南》,科学出版社,2013年。袁靖:《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安格拉•冯登德里登(著),马萧林、侯彦峰(译):《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科学出版社,2007年。Elizabeth J. Reitz and Elizabeth S. Wing.(2008). Zooarchaeology(second edi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ge 5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499

3020708 考古学导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考古学是一门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主要通过对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的分析来研究人类历史。由于人类自身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获得更多的人类活动信息,又会用到很多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古学是一门介于人文社会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考古学导论》基于上述基础开设,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各个分支门类及其研究状况,当代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流派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并拟配合教学进度安排考古遗址与博物馆参观;目的在于使同学对考古学整个学科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随后各门类考古学课程提供一个广阔的学科背景。由于考古学研究范围的广泛性,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四、内容、学时

1.课堂教学: 32 学时(8 周)。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3—5 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1— 2 次。 4.教学参观: 一学期 1-2 次, (1)首都博物馆。 (2)北京市内或近郊田野考古发掘现场。 5.课外辅导:每周 1 次。 6.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视频、教学考察等。 7.复习考试: 2 学时。

教学内容本课程计 15 讲内容,每讲 2 课时,共 30 课时。上篇:考古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概述简单介绍考古学学科特点以及基本内容

第二章 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以考古学家为中心对考古学史的介绍

第三章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介绍考古学资料的形成、分类与特性

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介绍考古学调查、发掘的基本方法与考古地层学

第五章 考古学的室内研究方法介绍考古学室内整理的过程与考古类型学

第六章 考古学文化研究

Page 5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0

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分期与分区,区系类型学说的基本内容下篇:考古学专题研究与个案分析

第七章 考古年代学研究考古断代的基本内容、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各种测年技术手段

第八章 环境考古学研究古代人类居住址的选择,人类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

第九章 聚落考古学研究介绍聚落考古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十章 埋葬制度研究介绍古代墓葬的分类、不同时期的特点,墓制与社会制度

第十一章 技术与经济研究介绍石器、陶器、金属器等的制作与加工技术以及由此所反映的经济贸易等状况

第十二章 生物考古学研究生物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个案分析

第十三章 人类体质的研究体质人类学的基本内容,人类种族谱系的研究

第十四章 现代考古学的主要流派现代考古学的各种理论流派,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发展

第十五章 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发掘成果的展示与公众考古学,文化遗产的大众化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多举考古案例,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结合本课程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安排考古发掘现场和博物馆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考古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大家对古代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5%。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 2 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75%。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必卷考试。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1.(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 钱耀鹏主编:《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考书目:1.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2.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年。3.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6年。

Page 5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1

4. 严文明:《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5. 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6. Sharer,R.J.& Ashmore,W.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9年。 7. 保罗•巴恩著, 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译林出版社,2013年。

Page 5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2

3020709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考古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分期、分区,各个阶段和地区的主要考古发现,人类起源等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点课题;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分区,各个阶段和地区的主要考古发现,农业起源、陶器起源、文明起源等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点课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旨在使得学生掌握中国史前考古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48 学时(16 周)。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3— 5 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3— 5 次。 4.教学参观: 一学期 1-2 次,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或首都博物馆。 (2)国家博物馆史前部分陈列。 (3)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资料 5.课外辅导:每周 1 次。 6.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视频、教学考察等。 7.复习考试: 3 学时。

本课程计 15 讲内容,每讲 3 课时;教学参观实习 3 课时,复习答疑 3 课时,随堂考试 3 课时,共 48 课时,。

第 1 讲 导论介绍史前考古的框架、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等第 2 讲 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概述介绍旧石器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概念,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简史,分期与分区第 3 讲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介绍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容第 4 讲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介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容第 5 讲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容第 6 讲 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述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简史,分期与分区第 7 讲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介绍中国北方、南方的重要发现第 8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9000-7000年间的考古学文化

Page 5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3

第 9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9000-7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0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7000-5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1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7000-5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2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5000-4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3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5000-4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4 讲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介绍关于国家起源、文明起源的概念、理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 15 讲 国外史前考古概况简介东亚、西亚及欧洲史前考古的概况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结合本课程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到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史前考古学的感性认识,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 2 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8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闭卷考试。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年 8月。参考书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0年 7月。张之恒主编: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月。张之恒主编: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月。

Page 5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4

3020710 夏商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夏商考古,时间范围起自公元前 21 世纪迄至公元前 12 世纪。本课程主要讲述有关夏、商时期的考古发现,内容包括夏商年代学、夏商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夏商物质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夏商时期边远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以夏商为历史时空框架,讲述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掌握夏商考古学的最新进展及学术动态,并以形象的考古资料,阐释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与发展,加深学生对于夏商的历史文物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视觉形象资料,尽量避免空泛的概念、理论叙述。结合课后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在写作的程

中,指导学生搜集检索资料。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历史学方向本科生。四、内容与学时: 第一讲 绪论 学时 2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1.夏商考古的基本概念 2.夏商考古研究的时空范畴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1.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2.纵向分期与横向类型相结合 三、夏商考古年代学研究及分期 1.夏商年代学研究概况 2.夏商考古学分期研究 四、夏商考古学简史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夏商考古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由中国考古学的产生谈夏商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讲 夏文化的提出与发现 学时 2 一、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与历史传说 二、“夏文化”的提出及其定义 1.“古史辨运动”与夏代有无问题的争论 2.考古学上“夏文化”问题的提出与探索 三、夏文化探索的方法问题 1.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2.在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察 四、相关考古发现及学术界主要观点 1.与夏文化相关的考古发现 2.学术界对夏文化的不同认定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夏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Page 5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5

2.我们探索“夏文化”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三讲 夏文化的考古学研究 学时 2

一、关于早期夏文化的研究 1.王湾三期文化 2.陶寺文化 3.新砦期文化 二、二里头文化城址研究 1.郑州大师姑城址 2.新郑望京楼城址 3.郑州东赵城址 4.平顶山蒲城店城址 三、关于夏商分界问题的研究 1.“夏商分界”问题提出的背景 2.关于“夏商分界”不同的学术观点

第四讲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 学时 2 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历程 二、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及内涵 1.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 2.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内涵 三、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及特征 1.分期研究的历程 2.各期主要文化特征

第五讲 商的文献记载与传说 学时 2 一、商族起源与“先商文化” 1.史学界对于商族起源的各种说法 2.考古学上“先商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二、文献记载中的商人迁徙 1.文献中的“商人屡迁,前八后五” 2.关于商都屡迁原因的解说 三、商王世系及殷商年代学研究 1.《史记》及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朝世系 2.关于商王朝的绝对年代问题的研究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学术界关于商族起源问题的说法。

2.谈谈“前八后五”的具体内容及商人迁都的原因。第六讲 早商文化的考古发现 学时 2

一、“早商文化”的提出及定义 1.商文化的“两期说”与“三期说” 2.考古学上“早商文化”的提出及确立 二、早商文化的分布与类型 1.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2.早商文化的类型划分 三、早商文化的分期及其特征 1.早商文化分期研究概况

Page 5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6

2.早商文化的分期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早商文化”的提出过程及其定义。 2.谈谈早商文化的分期研究情况及各期特征。

第七讲 早商亳都的考古学研究 学时 4 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 1.郑州商城的发现及其文化内涵 2.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文化内涵 二、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性质的争论 1.“隞都”与“亳都”之争 2.“西亳”、“桐宫”与“军事重镇”

三、文献记载中的诸种“亳都说” 1.诸种亳都说的来源及其可信性 2.“郑亳说”与“西亳说”的理论依据 3.郑亳与西亳的考古学研究 四、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与夏商王朝的更替 五、复习思考题: 1.谈谈对“郑亳说”与“西亳说”的认识。 2.试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对于研究夏商分界问题的意义。

第八讲 中商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学时 2 一、“中商文化”提出及定义 二、中商文化的分布及其类型 1.中商文化的分布范围 2.中商文化的类型划分及特征 三、中商文化与隞、相、邢三都的关系 1.郑州小双桥遗址与“仲丁迁隞” 2.邢台中商遗存与“祖乙迁邢” 3.洹北商城遗址与“河亶甲居相” 四、复习思考题: 1.“中商文化”的概念及其提出的意义。 2.中商文化的整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第九讲 晚商文化发现与研究 学时 4 一、“晚商文化”的提出及定义 1.“晚商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2.“晚商文化”的定义及时空范畴 二、“晚商文化”的分布及类型 1.晚商文化的分布状况 2.晚商文化的类型划分 三、“晚商文化”的分期及内涵 1.晚商文化的分期历程 2.晚商文化分期及特征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晚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其类型。 2.对比晚商文化各家分期的异同。

Page 5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7

第十讲 晚商都邑遗址的考古发现 学时 4 一、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 1.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的发现 2.小屯殷墟与洹北商城的关系 二、殷墟的布局及文化内涵 1.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2.殷墟的主要文化遗存 三、殷墟文化分期问题 1.殷墟陶器分期 2.殷墟青铜器分期 3.殷墟甲骨文分期 四、复习思考题: 1.谈谈殷墟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 2.比较殷墟陶器、青铜器及甲骨分期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讲 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 学时 2 一、黄淮下游地区 1.岳石文化 2.斗鸡台文化 3.珍珠门文化 二、长江下游地区 1.马桥文化 2.湖熟文化 三、四川盆地及峡江地区 1.三星堆文化 2.朝天嘴类型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岳石文化的分期及类型。 2.试论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关系。

第十二讲 夏商时期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 学时 2 一、甘青地区 1.卡约文化 2.四坝文化 二、晋陕高原地区 1.白燕文化 2.朱开沟文化 三、燕山南北地区 1.夏家店下层文化 2.魏营子文化 四、辽中及辽东半岛 1.庙后山文化 2.双砣子文化 五、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及内涵。 2.试述北方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共性及差异。

Page 5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8

期末考查:2 课时五、选课要求及教法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2.方法建议: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②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课堂讨论。 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若干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 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搜集检索相关参考资料的书目。

六、考核方式: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笔记、检索资料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成绩,确定学生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 1979年。张之恒:《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陈 旭:《夏商考古》,文物出版社 2001年。赵丛苍、郭妍利:《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年。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郑杰祥:《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

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 1957年。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 2004年。

3020712 秦汉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秦汉”课程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A.秦汉考古学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B.秦汉考古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重要组成部分。 C.此期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和求真求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 2、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秦汉考古学中有关秦、两汉此时段中,主要都城和城市遗址考古概况和此时段中各朝代的主要墓葬考古文化的特点,以及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而了解秦汉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 3、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4、考核方式和要求

Page 5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09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考古现场工地等),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二、课程内容导论:秦汉考古学的特点

讲述汉唐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第一讲 秦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秦都城考古发现和研究概况第二讲 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秦陵及秦墓葬考古第三讲 两汉都城考古研究讲述两汉都城考古概况第四讲 两汉地方城市考古与研究 讲述两汉地方城市考古研究第五讲 两汉帝陵考古研究讲述两汉帝陵考古概况第六讲 汉代墓葬文化考古与研究 讲述两汉贵族墓及中小型墓葬考古文化特征第七讲 秦汉物质文化考古与研究 讲述秦汉画像石、壁画、帛画、铜器、漆器等物质文化特征,以及秦汉简牍考古和玺印、封泥等物质考古发现与研究三、参考文献3、工具书类:北京大学考古系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年),文物出版社,197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田静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2004年,共 20册),文物出版社《北京考古集成》2、入门读物类:查瑞珍 《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化成、高崇文 《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罗宗真 《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贺西林 《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1984年孔祥星、刘一曼 《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1984年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

Page 5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0

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杨泓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周天游 《秦汉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3、相关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原文物》,河南省博物院主办《南方文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主办

Page 5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1

3020711 两周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该课程是历史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系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考古产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先周文化与周原、西周时期分封制与考古学文化、西周考古学文化特征、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及其特征、周边地区的两周时期、两周时期相关研究介绍等内容。二、教学目标

两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有文献记载的发展连续的朝代,包括西周和东周时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两周考古学的基本考古发现,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熟悉考古学上西周、春秋和战国文化族属、起源和发展历程,熟悉两周时期对应的考古学分期与历史年代,掌握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文化上的互相影响、交流与融合,理解该时期礼制的发展变迁,学会对两周时期的青铜器、城址、墓葬等开展初步的综合研究,并充分理解和认识两周时期的生产技术发展变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学会关注资源与环境对于两周时期的文化发展变迁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授课对象

教学对象: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学等专业本科学生。四、内容与课时安排(共 32 学时)第一章 概述(2 课时) 第一节 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

第二节 两周考古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两周考古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两周考古的文化分期与年代第五节 两周考古的发掘与研究史

第二章 先周考古学文化与周原(2 课时)第一节 周族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 先周文化的概念第三节 先周文化的分期与年代第四节 先周文化的分布第五节 先周文化的重要发现与认识

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4 课时)第一节 西周时期陶器分期第二节 西周时期铜器分期第三节 西周时期分封制第四节 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多样性

第五章 西周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特征(4 学时)

Page 5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2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墓葬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城市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铜器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玉器

第六章 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8 课时)第一节 东周时期陶器分期与年代第二节 东周时期铜器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西周王权的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第四节 三晋两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晋文化第五节 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楚文化第六节 齐鲁文化和燕文化第七节 东南地区的吴越文化第八节 关中及西部地区的秦文化第九节 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东西差异

第七章 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特征(6 学时) 第一节 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城市

第二节 东周时期的墓葬第三节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第四节 东周时期的玉器

第八章 两周时期的周边地区(2 学时)第一节 西北与北部地区的羌戎、北狄第二节 西南地区的巴蜀第三节 南方地区的百越文化

第九章 两周时期相关研究前沿(4 学时)第一节 西周的用鼎制度与礼制第二节 西周时期用玉制度与礼制第三节 两周时期的生产技术变迁第四节 东周的长城研究第五节 两周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第六节 两周时期的科技考古进展第七节 两周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

五、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两周考古学的基本年代框架和考古学的基本

研究方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讲授+实验/实验教学

六、考核方式 期末成绩占 50%;期中成绩占 30%;平时成绩占 20%。

Page 5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3

七、参考资料教材:井中伟、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参考书目: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朱凤瀚 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洛阳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大百科出版社,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玉器》,开明文教出版社,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12月。赵丛苍、郭妍丽:《两周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10月。张辛:《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月。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2月。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7月。朱凤瀚:《中国古代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科学出版社,200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侯马乔村墓地(1959~1996)》,科学出版社,2004

年 7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1975-1993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Page 5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4

3020713三国至隋唐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三国至隋唐考古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址、墓葬和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二、教学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一时期都城的主要布局、特点及演变规律;了解帝陵、贵族墓葬和其他墓葬的形制和葬俗特点;了解这一时期陶瓷、金属、铸造等手工业发展情况。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概论 学时 2第二章 三国时期都城 学时 2

第一节 曹魏邺城第三章 三国时期墓葬 学时 4

第一节 帝陵及贵族墓葬第二节 其他墓葬

第四章 隋唐时期城址 学时 8第一节 隋大兴唐长安城第二节 洛阳城第三节 扬州城第四节 高昌故城第五节 交河故城第六节 北庭古城

第五章 隋唐墓葬 学时 8第一节 隋代帝陵第二节 唐代帝陵第三节 唐代北方墓葬第四节 唐代南方墓葬

第六章 手工业 学时 8第一节 瓷器第二节 金银器第三节 铜镜第四节 货币

第七章 中西文化交流 学时 2第八章 石窟寺 学时 2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无要求。2、方法建议:

Page 5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5

六、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七、参考资料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冉万里:《隋唐考古》,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王巍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隋唐史》,中华书局,2009年。《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刘庆柱:《地下长安》,中华书局。

Page 5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6

3020714 宋元明考古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宋元明考古是历史时期断代考古的重要一环,课程旨在从考古学视角系统地勾勒中国10至 15 世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讲授内容以考古调查和发掘为基础,广泛涉及墓葬遗址、手工业遗迹、宗教文物及其他相关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课程力求通过各个相对独立又内在相关的文化专题,了解中国近世阶段考古学研究的成果现状,并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制度建制、工艺水平、文化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形成基础认知。 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史等专业本科二年级。

四、内容与学时 1.总学时:48 学时。含课堂教学:42 学时;课堂讨论:1 次,3 学时;教学参观:1次,3 学时。 2.课堂教学: 绪论 3 学时 作为引导内容,主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厘清基本概念,明确了宋元明考古在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研究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简要介绍 考古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条列课程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同时公布课程大纲和考核方式。

第一节.宋元明考古的特点第二节.宋元明考古的资料来源

第一章. 抚今追昔——城市考古及大型建筑遗迹 : 9 学时 本章按年代顺序,系统复原了宋元明时期都城的空间设置和功能划分,回顾中国近世

以来城市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第一节.汴京大观——北宋开封的布局 3 学时第二节.四时捺钵——辽金五京的建制 3 学时第三节.大斡尔朵——元代三都的兴建 3 学时

第二章. 生死之间——陵墓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15 学时 本章从帝后陵园到庶民墓葬,按照不同时段、不同阶层划分,从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实

物资料出发,详细讲解中国宋元时期墓葬制度和丧葬风俗的发展历程。第一节.权利与秩序——帝王陵墓的踏查和研究 6 学时第二节.礼俗的博弈——士庶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9 学时

第三章. 格物要览——经济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 15 学时 本章教学关注宋元明阶段类别多样、行销九域的手工业产品这一特殊对象,将手工业

生产纳入整个宋元社会乃至世界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体系,介绍以陶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的生产格局、流通路线、销售区域,以及对世界各地文化面貌的影响。

第一节.器走天下——商业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6 学时第二节.工巧梦华——手工业遗迹、遗物撷英 9 学时

Page 5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7

五、先修课程及教法建议 1.先修课程:无 2.方法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课堂提问、课下答疑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互动; 积极安排教学参观,充分利用首都文化遗产与文博展陈资源。 3.教学策略: 重视辅导和答疑,采用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创造性和规范性;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考勤记录:不占总成绩,但出勤率不足 60%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2.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 40%。考核形式为分组讨论及课堂发言,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期末考试时间为 17-18 周,闭卷、笔试。 七、参考资料一)总论

1. 《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北京。2. 《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北京。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2年。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六章,文物出

版社,1984年。5.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6.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7. 本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8.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9.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10.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11. 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3.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年。14.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15.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16. 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17. 王世襄编著:《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18.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 19. Lee Yu-Kuan, Oriental Lacquer Art, New York, 197220. 岡田讓:《東洋漆芸史の研究》,中央公論美術,19782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22. 席龙飞、杨熺、唐锡仁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科学出版社,2004

年。23. 刘旭:《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24.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25. 孟晖:《花间十六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Page 5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8

26. 倪亦斌:《看图说瓷》,中华书局,2007年。27. 车文明:《20 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28. 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29. 宿白:《中国佛教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30. 徐苹芳:《僧伽造像的发现和僧伽崇拜》,《文物》1996年 5期,50—58页。31. 张勋燎, 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线装书局 2006年32. 胡文和:《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3. 马文宽,孟凡人:《非洲发现的中国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34. 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 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5. 段鹏琦:《三国至明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 9期。36. 马文宽:《中国古瓷考古与研究五十年》,《考古》,1999年 9期。37. 雷德侯:《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8.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9. 羅世平、廖暘:《古代壁畫墓》,文物出版社,200540. 宿白:《中国美术全集 ·绘画编》,卷 12《墓室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41. 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42. Patricia B.Ebrey,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二)两宋考古1.徐苹芳:《现代城市中的古代城市遗痕》,载《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

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2.开封市文物工作队编:《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3.开封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年 12期。开封

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内城的初步勘探与测试》,《文物》1996年 5期。开封宋城考古队:《明周王府紫禁城的初步勘探与发掘》,《文物》1999年 12期。

4.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8月。5.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南宋临安府衙署遗址》,《文物》2002年 10期,32

—46页。6.马时雍主编:《杭州的考古》,杭州出版社,2004年。7.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南宋太庙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8.宿白:《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载《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9.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府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第 8卷第 1期,1988年,90-96页。

10.傅熹年:《〈静江府修筑城池图〉简析》,载《傅熙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314—325页。

11.庄为玑:《泉州历代城址的探索》,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79年,367-379页。

12.徐俊鸣:《宋代的广州》,《中山大学学报(自)》1964年 6期, 248-258页。13. 李海根,刘芳义:《赣州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93年 3期。14.宿白:《青州城考略》,《文物》1999年 8期,47-56页。

Page 5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19

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6.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17.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北宋陕州漏泽园》,文物出版社,1999年。18.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年。19.秦大树:《宋代丧葬习俗的变革及其体现的社会意义》,《唐研究》第十一卷——“唐

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黄义军:《湖北宋墓分期》,《江汉考古》1999年 2期。21.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年 5期。杨琮:《福建宋元壁画墓初步研究》,《考古》1996年 1期,75-81页。

22.陈云洪:《试论四川宋墓》,《四川文物》1999年 3期。洪剑民:《略谈成都近郊五

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考古》1959年 1期。 23.徐萍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考古》1963年第 2

期. 2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宋金壁画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5. 韩森:《宋代的买地券》,邓广铭、漆侠主编:《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石

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26. Patricia Ebrey, “Cremation in Sung China”, The American Historial

Review, Vol.95, No.2.(Apr.,1990) 27. 白彬:《四川五代两宋墓葬中的猪首人身俑》,四川文物 , 2007 年第 3期 28.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29.胡悦谦:《繁昌县古代冶铁遗迹》,《文物》1959年 7期。3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鹤壁市古煤矿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60年 3期。31.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宋代水磨遗迹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9年 2期,页

90—95。32.《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33.王连茂:《泉州学与海交史研究刍议》,《海交史研究》1999年 2期,1—11页。34.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净众两塔地宫文物》,《文物》1997年 10期,9—24页。35.秦大树:《宋元时期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装饰工艺的成就及其所反映的问题》,载北

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杭州市文37.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文物》2002年 10期,4—31页。38.北京大学考古系等:《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Page 5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0

39.秦大树、杜正贤主编:《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

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40.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41.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4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宋韵——四川窑藏文物辑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43.萧梦龙:《试谈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文物》1986年 5期。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 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中华书局,2006.44.吴文良原著,吴幼雄增订:《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科学出版社,2005年。45.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三)辽代考古1.辽宁省巴林左旗文化馆:《辽上京遗址》,《文物》1970年 5期。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510—536页。

3.辽中京发掘委员会:《辽中京城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年 9期。4.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

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5.姜念思等:《辽代永州调查记》,《文物》1982年 7期。6.李逸友:《辽代城郭营建制度初探》,《辽金史论集》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45—94页。7.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庆陵》,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1953年。8.王秋华:《辽代墓葬分区与分期的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 3期,9.李逸友:《略论辽代契丹与汉人墓葬的特征和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

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0年;《辽代契丹人墓葬制度概说》,《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10.杨晶:《辽代汉人墓葬概述》,《文物春秋》1995年 2期。1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3.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文物出版社,2008年14.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5.杨晶、乔梁《辽陶瓷器的分期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

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16.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 2期。17.贾洲杰:《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 4期。18.刘景文、王绣兰:《辽金兵器研究》 《北方文物》2004年 1期,49-59页。19.苏芳淑:《松漠风华:契丹艺术与文化》,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馆,2004

四) 金代考古

Page 5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1

1.许子荣:《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 1期。敬斋:《金代上京会宁府》,《黑龙江史志》1984年 1期。

2.阎文儒:《金中都》,《文物》1959年 9期,8-12页。3.贾洲杰:《金代长城》,《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4.王永祥、王宏北:《黑龙江金代古城述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 2期,页 36-45。吕遵禄等:《黑龙江省的金代古城》,《辽金史论集》8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5.肇东县博物馆:《黑龙江肇东县八里城清理简报》,《考古》1960年 2期。6.黑龙江省文物工作队:《松花江下游奥里米古城及其周围的金代墓群》,《文

物》1977年 4期。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金代皇陵》,文物出版社,20068.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考古工作队:《北京房山区金陵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2004年 2期,26-40页。

9.齐心:《揭开金朝皇陵之迷——金陵考古调查的重要发现与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秦大树:《金墓概述》,《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 2期。11.刘晓东等:《试论 金 代女真贵族墓葬的 类型及演变》,《辽海 文 物 学刊》1991年 1期;《金代土坑石椁墓及相关问题》,载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12.赵光林等:《金代瓷器的初步探索》,《考古》1979年 5期。13.秦大树:《金代磁州窑的繁荣及其原因探讨》,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庆祝邹衡先生七十五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杨富斗:《稷山、新绛金元墓杂剧砖雕研究》,《考古与文物》1987年 2期。15.柴泽俊:《山西琉璃》,文物出版社,1991年。

五)元代考古1.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文物》1977年 5期。2.魏坚:《元上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3.叶新民, 齐木德道尔吉:《元上都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贺勇等:《元中都遗址认定及其历史考古价值》,《文物春秋》1998年 3期。任亚珊等:《元中都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文物报》1999年 12月 29 日,第一版。郑绍宗:《考古学上所见之元中都——旺兀察都行宫》,《文物春秋》1998年 3期,页 55-63。

5.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与发掘》,《考古》1972年 1期。6.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 1期;《北京

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址》,《考古》1973年 5期。7.赵正之:《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研究》,载《科技史文集》第二辑,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79年,14—27页。8.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元代集宁路遗址清理记》,《文物》1961年 9期。9.李逸友:《元应昌路故城调查记》,《考古》1961年 10期。10. 马耀圻等:《内蒙古境内的元代城址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

Page 5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2

11. 李逸友:《内蒙古元代城址所见城市制度》,《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143-152页。

12.宿白:《永乐宫调查日记》,杜仙洲:《永乐宫的建筑》,朱希元:《永乐宫元代建筑彩画》,《文物》1963年 8期。

13.王大方等:《百眼窑石窟综合考察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 6月 19 日 1版。

1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韩森寨元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15.河北省文物局等:《徐水西黑山:金元时期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716.苏州市 文 物 保 管委员会等:《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 理 简报》,《考

古》1965年 6期。1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后太保村史氏家族墓发掘报告》,载河北省文物研

究所编:《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18.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文

物》1996年 2期。19.张玉兰:《杭州市发现元代鲜于枢墓》,《文物》1990年 9期。20.北 京 市 文 物工作队:《元铁可父子墓、张弘纲墓发掘报告》,《考 古 学报》1986年 1期。

21.谢明良:《北方部分地区元墓出土陶器的区域性观察》,《故宫学术季刊》19卷 4期,2002.

22.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23.刘新园:《元文宗—图贴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文物》2001年 11期。24.齐东方:《“黄金部落”与蒙元金银器》,载赵丰、尚刚主编:《丝绸之路与元

代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艺纱堂/服饰工作队,2005年。25.

Page 5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3

3020716 古文字学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以通论和文献选读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古文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古文字资料的独特学术价值。教学目标:

(1)、希望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文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培养学生辨认常见古文字字形和阅读常见古文字材料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古文字资料的独特学术价值。授课对象和学时: 本科生(选修),32 学时,每周 2 学时课程纲目:

一、古文字学简介(2 学时)二、古文字研究简史(2 学时)三、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学时)四、《说文解字》与小篆(2 学时)五、甲骨文选读(4 学时)六、金文选读(6 学时)七、春秋文字选读(2 学时)八、战国文字选读(4 学时)九、简帛选读(6 学时)

考核方式:期末提交论文或读书报告参考书目:

1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 1985年。2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1989年。3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 1979年。4陈炜湛等《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6黄德宽《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7 夏含夷等《中国古文字学导论》,中西书局 2013年。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年。9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012年。

Page 5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4

3020717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考古学的辉煌成果使古代文明的研究有了可能,古代文献传说中不少记述的与考古发现关系越来越密切。20 世纪 20年代以来殷墟、二里头、郑州商城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使清代以来极端的疑古思潮已经淡出史学领域,商代以来的中国史为信史、中国文明的起源在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等观点已为学术界接受。本课程从梳理各地考古发现,分析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考古的重要考古发现,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二、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明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梳理新石器时代文化从公元前 10000 多年至公元前 19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的基本文化特征,以及长江、黄河流域各文化系统的发展与交流状况。总结各地区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三、 授课对象

本科生四、 内容、学时

共 32 学时,每周 2 学时。第一讲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现状,2 学时第二讲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阶段划分,2 学时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步阶段, 2 学时第四讲 陶器的发明与意义 2 学时第五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2 学时第六讲 仰韶时代的聚落与社会结构 2 学时第七讲 姜寨与西坡遗址 4 学时第八讲 龙山时代的聚落与社会结构 4 学时第九讲 陶寺文化与石家河遗址 4 学时第十讲 良渚文化 4 学时第十一讲 王湾三期文化 2 学时第十二讲 二里头文化与早期国家的出现 2 学时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 无先修课要求。2. 教学策略: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六、 考核方式期中考试:考核期末考试:开卷考试七、 参考资料1. 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3. 中国社会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4. 袁广阔、马保春:《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5.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Page 5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5

3020719 文物学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文物学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A.文物学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B. 中国古代文物的相关内容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古代社会历史、

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古代文物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求真

求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 2、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中国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具体包括文物学概述、文物研究简史、文物学的定名和分类、文物研究的价值和作用、文物保护与管理、文物收藏与拍卖,以及具体的古代各类文物的基本特征和特点等相关知识,从而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研究的现实作用。3、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4、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二、课程内容 第一讲 文物学概述讲述文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对象及任务第二讲 文物研究简史讲述中国文物发现和研究简史第三讲 文物的定名和分类讲授中国文物定名和分类的目的及标准第四讲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讲授中国古代文物研究的科学价值及今天生活中积极作用第五讲 文物的发现与鉴定讲述不同文物所发现的方式及鉴定的不同要求和相关内容第六讲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讲述不同文物所要求的保护及管理的不同要求和相关内容第七讲 文物的收藏与拍卖讲授文物收藏和今日文物市场中的相关内容第八讲 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古代陶俑文化讲述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的中国古代陶俑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第九讲 古墓丹青-历代墓室壁画讲述历代墓室壁画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第十讲 生命的符号——古代生肖文物 讲述古代生肖文物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第十一讲 摇钱树的变迁——早期佛教遗迹的发现和研究

Page 5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6

讲述早期道教和佛教文物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及相关问题第十二讲 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的文物解读-—二十四孝文化流变史讲授中国古代孝道文物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从而了解二十四孝文化流变史第十三讲 鉴古知今——古代铜镜讲授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和演变特征第十四讲 权力的象征——古代玺印和封泥讲述古代玺印和封泥的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第十五讲 异域的色彩——丝绸之路上的外国文物讲授 中国境内考古所发现的,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外国文物的特点和时代特征第十六讲 古人的传记——墓志与碑刻讲授中国古代墓志和碑刻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概况第十七讲 文物中唐诗、宋词和元曲讲授 中国古代文物中所包涵的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学,及所反映的民本色彩三、参考文献1、工具书类:北京大学考古系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年),文物出版社,197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2004年,共 20册),文物出版社2、入门读物类:吴诗池编著:《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李晓东:《文物学》,学苑出版社 2005年版。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1月版。杜迺松著:《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 2005年 6月版。张懋镕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 1993年 12月版。杜廼松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5月版朱凤瀚 《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杨泓:《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孔祥星、刘一曼:《古代铜镜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徐自强、吴梦鳞:《古代石刻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叶其峰:《古代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版。后晓荣等:《中国玺印真伪鉴别》,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年版。陈振裕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1年 7月版邱东联 《海内外最新拍卖图录·中国古代铜器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 9月版方诗铭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年 5月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 11月版文物出版社编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Page 5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7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李荣誉、华觉明、李克敏、卢本珊著:《中国上古金属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1995年版。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 1983年版,1999再版。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 196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 1984~1994年版。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 中华书局 2004年3、相关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原文物》,河南省博物院主办《南方文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主办

Page 5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8

3020720旧石器时代考古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特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旧石器时代的地质背景,人类起源与进化,旧石器的制作与类型,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旧石器时代考古是考古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

本课程科学地、系统地阐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特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旧石器时代的地质背景、人类起源与进化。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30 学时。

2.课外作业: 1 次。 3.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录象、教学考察等。 4.复习考试: 2 学时。旧石器时代考古(30 学时)第一章 导言(3 学时)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1 学时)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特点(1 学时)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1 学时)第二章 地质背景(4 学时)第一节 地史与古生物(1 学时)第二节 第四纪的基本特征(1 学时)第三节 更新世期间的中国(1 学时)第四节 旧石器遗址的地貌学特点(1 学时)第三章 人类起源与进化(4 学时)第一节 概述(0.5 学时)第二节 人猿超科化石的发现(0.5 学时)第三节 南方古猿(1 学时)第四节 直立人(1 学时)第五节 早期智人(0.5 学时)第六节 晚期智人(0.5 学时)第四章 分期与分区(3 学时)第一节 旧石器年代学(1 学时)第二节 分期与分区(1 学时)第三节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时空特点(1 学时)第五章 旧石器制作、使用与分类(3 学时)第一节 石器的生产(1 学时)

Page 5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29

第二节 分类与类型学(0.5 学时)第三节 使用与微痕分析(0.5 学时)第四节 拼合研究(0.5 学时)第五节 人工与非人工品的区别(0.5 学时)第六章 旧石器时代早期(5 学时)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与文化(1 学时)第二节 北京猿人遗址(1 学时)第三节 中国北方其他遗址(1 学时)第四节 中国南方(1 学时)第五节 小结(1 学时)第七章 旧石器时代中期(4 学时)第一节 概述(1 学时)第二节 中国北方(1 学时)第三节 中国南方(1 学时)第四节 小结(1 学时)第八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4 学时)第一节 概述(1 学时)第二节 中国北方(1 学时)第三节 中国南方(1 学时)第四节 小结(1 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努力获取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信息; 3.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考勤、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7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采用闭卷、笔试。

七、参考书目1.王幼平著,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科学出版社,2005。2.王幼平著,石器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Klein, R. Human Care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Page 5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0

3020721 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本课程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世界遗产相关的主要议题,主要涉及“世界遗产”项目提出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标准、世界遗产申报的流程和要求不同类型的世界遗产及其保护以及世界遗产的动态管理等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熟悉世界遗产的公约和相关文件,理解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要求,了解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和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编写世界遗产申报资料和保护管理规划的方法。二、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授课、课堂讨论以及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了解世界遗产,了解世界遗产概念和保护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世界遗产的公约和相关文件,了解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和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编写世界遗产申报资料和保护管理规划的方法。三、 授课对象

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四、 内容、学时世界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管理 (32 学时)1. 导言( 2 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2. 世界遗产:历程和意义( 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遗产”项目的提出背景、发展历程,认识世界遗产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其目前的发展情况。3. 世界遗产在中国(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后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了解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法律文件和制度结构,熟悉中国各个世界遗产地及其突出普遍价值。4.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评估标准5. 真实性和完整性(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6. 特殊类型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文化景观及其特点、价值,了解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问题7. 特殊类型的世界遗产:遗产运河(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文化线路及其特点、价值,了解文化景观类型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问题。8.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列入(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申报的流程和时间要求,以及申报文件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并模拟一个遗产项目的申报过程。9. 世界遗产的动态管理:监测、濒危名单和定期报告(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动态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理解动态管理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了解不同遗产地的监测内容、方法和技术。10.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4 学时)

Page 5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1

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保护管理规划对于世界遗产的作用,了解保护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11. 参观教学(2 学时)教学要求:在北京一处世界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12. 回顾与总结(2 学时)教学要求:回顾课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本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3.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

效果和质量。4.组织北京一处世界遗产的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六、 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和课堂报告,出勤占总成

绩的 10%,课堂报告占总成绩的 40%,采取学生进行课堂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2. 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采用开卷笔

试的方式。 七、 参考资料相关书目19. 【英】费尔登 FEILDEN B. M., 【芬】朱可托 JOKILEHTO J. 著., 刘永孜等译. 世界

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20. 晁华山.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1. 单霁翔.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22. 张杰, 吕舟.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有关世界遗产的重要公约和文件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2. 《操作指南》3.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 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2005)4. What is OUV?Defining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2008)5.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3.6. 国家文物局等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重要机构网站11. 世界遗产中心网站:http://whc.unesco.org/12.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网站:http://www.icomos.org/en/ 13.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CHINA 网站:http://www.icomoschina.org.cn/

index.php 14.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网站:http://www.iccrom.org/ 1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网站:https://www.iucn.org/ 八、 重要思考题

Page 5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2

1. 试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程。2. 试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评估标准。3. 试述对世界遗产的真实性的理解。4. 概述申报世界遗产的流程。5. 试述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的关系。6.

Page 5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3

3020722 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教学大纲一、 课程介绍本课程涉及考古学和考古遗址的关系、考古遗址的保护规划、考古遗址的阐释和展示、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等基本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知考古遗址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以及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的综合价值,了解与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对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二、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授课、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考古学和考古遗址保护的关系认知考古遗址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一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以及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的综合价值,了解与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如遗址重建、遗址的阐释和展示考古现场遗址保护等,培养学生对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三、 授课对象 考古和博物馆学专业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四、 内容学时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32 学时)1. 导论:考古学和考古遗址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现代考古学诞生和考古遗址保护观念的形成,明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安排以及考核形式2. 保护观念下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是学生认识到遗址保护的要求对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影响,了解考古发掘对认知遗址及其价值的作用3. 考古遗址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组织构架 (2 学时)教学要求:介绍中国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管理的管理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机构设置,《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学生了解中国考古遗址保护相关的法律依据和组织管理4. 考古遗址的保护规划:价值认知和现状评估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保护规划案例,是学生明确考古遗址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了解保护规划中关键内容制定的原则和方法、遗址的价值分析和现状评估等内容5. 考古遗址的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保护规划案例,让学生熟悉保护规划编制的流程和步骤,理解如何制定考古遗址的保护范围,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6. 案例:哈德良长城的保护管理规划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分析哈德良长城历年的保护规划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考古遗址保护规划制定过程以及相关问题7. 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梳理相关政府文件,使学生了解大遗址提出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经济背景,理解大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8. 水下考古遗址的保护 (2 学时)教学要求:介绍国际社会和中国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和保护实践的历程,让学生认

Page 5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4

识到水下遗址在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9. 遗址重建:保护还是破坏?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国际保护领域关于重建的一般性原则,并重点分析一些重要的重建案例及其背景10. 考古遗址的现场保护 (2 学时)教学要求: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和遗址本体所面临的威胁因素,基本的文物科技保护原则和方法11. 考古遗址的阐释和展示 (2 学时)教学要求:展示的原则和常见的方法和技术,考古遗址阐释和展示需要注意的问题12. 保护大棚和遗址博物馆 (2 学时)教学要求:介绍中国遗址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有代表性的国际和国内遗址博物馆,分析遗址保护大棚和遗址博物馆建设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13. 公共考古:作为社会资源的考古遗址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考古遗址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使学生了解公共考古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14. 案例:殷墟的考古和保护 (2 学时)教学要求:介绍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以及殷墟遗址保护、展示的现状和问题,讨论关于遗址保护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关系15. 参观教学 (2 学时)教学要求:选择北京市内或京郊一处考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具体时间根据实际安排)16. 回顾和总结 (2 学时)教学要求:简要回顾课程的全部内容

五、 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2.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3. 组织一次参观教学,选择北京市或京郊的一处考古遗址

六、 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出勤和课堂讨论。2.期中作业:期中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 40%,形式为任选一个与考古遗址的保护与管理相关的议题,完成一篇不少于 1500 字的论文。3. 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采用开卷、笔试。七、 参考资料主要书目1. 孟宪民等编著. 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2. 陈同滨. 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Page 5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5

3. 陈理娟.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制度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4. 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土遗址保护初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 林明美. 日本遗址博物馆田野手记 [M]. 台北: 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 2003.6. Demas, M. 2003.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Project Bibliographies. Los Angeles: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7. Smith, L. 2004.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8. Teutonico, J. M. and Palumbo, G. (eds) 2002.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Getty Conservation. Los Angeles: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9. Archaeological Dimension of World Heritage: From Prevention to Social Implications / edited by Alicia Castillo.10. Universal ideals, local challenges: Approaches to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at World Heritage sites / Marni Blake Walter.

重要国际、国内法律、文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3.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2、2015)4. 关于适用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1956)5.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6.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2001)7. 西安宣言(2005)8. 考古遗址的阐释和展示宪章(2008)相关网站1. 盖 蒂 保 护 研 究 所 (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 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 http://www.getty.edu/conservation/publications/pdf_publications/ 2. ICOMOS http://www.icomos.org 3. ICCROM http://www.iccrom.org 4. 世界遗产中心(World Heritage Centre) http://whc.unesco.org/

八、 重要思考题1. 试述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的关系。2. 试述对遗址重建的看法。3. 试述以一处考古遗址为例,试论述其价值。4. 试述大遗址的提出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5. 试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一般公园的异同。

Page 5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6

3020801晚清改革与革命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 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以及辛亥革命。任课教师对新政改革及革命有深入的研究,所讲授内容多教师自己的研究心得。任课教师认为,1901年以后,清政府大力推行了旨在实现现代化的改革,其力度和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前此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但是改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由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和新思想观念的传播,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而清政府对各阶层要求应对的失误,加剧了社会的不满并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统治。由此革命爆发,清王朝退位。可以说,革命很大程度上是改革引起的。教师希望通过此课程的讲授和研讨,使学生深入认识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并探索历史上政治变动的一些规律或共性,并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吸收历史的教训。要求:不需机械记忆史事,但求思考反问历史。学习、思考、再思考。二、教学目标

1、在了解晚清改革与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晚清改革与革命的发生原因及其结局,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了解晚清改革与革命有关的学术研究状况和学术动态,并介绍教师的研究心得。3、 思考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从中借鉴经验与教训。4、 思考晚清开关以来中国的发展方向。5、针对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和讨论结合。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院本科生,要求已修完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程

四、内容、学时导言 学时 2 第一节 改革解

第二节 “革命”解析第三节 革命与改良第四节 清末革命的起源

第一章 近代以来清政府的衰败 学时 4第一节 清政府统治力量的削弱第二节 清政府威信的下跌第三节 在列强的冲击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

第二章 不得不推行的改革——新政及其影响 学时 8第一节 晚清改革溯源——自强新政与维新变法

第二节 新政的发端第三节 前期新政第四节 后期新政——预备立宪第五节 改革对清政府命运的影响

Page 5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7

第三章 新社会势力的勃兴——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与革命运动的兴起 学时 4 第一节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第二节 新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产生第三节 同盟会的成立第四节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五节 启蒙的不足与革命的早熟第六节 同盟会的反清活动

第四章 新社会势力的勃兴——新绅士 学时 4第一节 绅士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第二节 新政与绅士阶层的变化第三节 预备立宪与新绅士——立宪派的形成第四节 立宪派与清政府的分歧和冲突第五节 新绅士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统治阶层内的异己力量----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学时 4 第一节、 湘淮军以来地方势力的成长和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第二节、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第三节、 袁世凯与直隶新政第四节、 袁世凯政治军事集团

第六章 没有统治核心的政权——清政府的进一步衰败 学时 4第一节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与政局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和袁世凯的被罢免第三节 皇族内阁

第七章 革命的爆发和结局 学时 6第一节 革命的爆发和各省的响应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袁世凯获取临时大总统职位、袁世凯政权第四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走向附 关于辛亥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要求修完中国近现代史基础课后,才能选修本课程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若选修学生不超过 18 人,可请每位学生选择清末专题,上台讲 8至 10 分钟。讲前教师审读修改讲稿,讲后修改作为作业。学生并做 PPT 课件。六、考核方式 考察七、参考资料

1、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三卷),人民出版社 1980-1981年出版。

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此书为前书的缩写,适合做教材)。3、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两册),中华书局 1981-1982年出版。4、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1991

Page 5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8

年出版。以上各书代表了现今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体系——资产阶级革命说。

5、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6、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 1991年出版。7、章开沅主编:《国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纵览》,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1年出版。以上两书介绍了到 1990年为止的辛亥革命研究状况。

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 1992年出版。这是一本写法国革命的书,其中所述,与我们一般从教科书上所了解的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不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9、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以上两书是关于辛亥革命的争论。

10、《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册),中华书局 1983年出版。11、《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两册),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12、《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 1994年出版。13、《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 1996年出版。14、《辛亥革命与 20 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出版。以上及书是关于辛亥革命的重要论文集,标志 80年代以迄 20 世纪初的研究水平。15、(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 1989年出版。16、(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以上两书是近年在中国颇有影响的关于现代化和政治学的著作。除以上诸书外,可参考各国革命史,以及各种政治学著作、辞典。

17、郭汉民:《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述论》,《湖南师大学报》1999年第 3期。18、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 1期。19、(法)白吉尔:《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21、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22、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 3月出版。23、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本书有关于清末新政的六篇论文)。24、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25、萧公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出版。26、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27、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出版28、(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出版(本书探讨日本对清末新政的影响)。29、(美)鲍威尔:《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

Page 5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39

版社 1979年出版。30、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出版。31、(美)史扶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这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好的关于孙中山的传记。32、史扶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6年出版。33、《孙中山和他的时代》(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9年出版。34、林增平:《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历史研究》1987年第 1期。又载林增平著:《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35、(美 )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36、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2008年重印。37、张玉法(台湾):《清季的革命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75年出版。38、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 1995年出版。3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出版。40、陈天华:《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41、邹容:《革命军》,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42、(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43、张朋园(台湾):《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近代史所专刊,1969年出版。44、张玉法(台湾):《清季的立宪团体》。45、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年出版。46、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47、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48、(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出版。49、(日)市古宙三:《乡绅与辛亥革命》,载《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总第18辑。

勒文森(美):《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50、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51、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 1986年出版。52、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 1980年出版。53、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年出版。54、(加)陈志让:《军绅政权》。 55、陈志让:《袁世凯》,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56、侯宜杰:《袁世凯评传》。57、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 1981年出版。

八、思考题

Page 5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0

1、 二十世纪中国的变革、历史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地位。2、 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与辛亥革命3、 革命、改良的含义,革命与改良的异同及相互关系4、 世界各国革命与改良(改革)发生的原因5、列强的冲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列强的冲击对清政府命运的影响。7、太平天国起义和湘淮军的兴起对清政府命运的影响。8、你怎样看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9、 比较 1900年以前,你认为 1900年以后清政府的政策变好了还是变坏了。10、思考晚清新政对后世的影响。11、新政、立宪与革命的发生有什么关系?12、改革、革命与现代化是什么关系?13、思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14、孙中山代表什么社会阶层?孙中山早年的经历及其求学对他的思想、行为方式有

什么影响?15、同盟会的纲领与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的观念及二十世纪初典型的西方政治理论

有何异同?16、同盟会代表的什么社会势力17、辛亥革命与同盟会是什么关系18、立宪派代表什么社会势力,它是资产阶级吗?19、立宪派在近代中国的作用20、应怎样评价立宪派的活动21、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22、从辛亥革命前后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分析他的政治理念。23、袁世凯能代表某种政治势力吗?或他的阶级属性?24、如何评价袁世凯的一生活动?25、立宪派为什么选择了袁世凯? 26、辛亥革命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2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状况与英、法、美等国革命后的状况有何异同?28、辛亥革命对其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29、辛亥革命的性质?30、

Page 5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1

3020802 新文化运动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属历史学专业选修课,主要讲授 20 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中国在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教学重点突出对新文化运动历史价值的再认识,使学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术思潮、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术思潮、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

2、培养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民国各种学术思潮之间的论争,并将之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实际走向及当今思想文化的实际状态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绪论(2 课时)一、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 课时)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目标与对象的选择第三节 《新青年》与北京大学

第二章 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6 课时)第一节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三节 《学衡》与反白话文运动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的现代思想史意义

第三章 反传统——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思潮(4 课时)第一节 清末的反传统思想言论及其与五四思想的渊源第二节 反儒学与反传统——五四新文化性质辨析第三节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

第四章 调和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4 课时)第一节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第二节 整理国故——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第三节 文化调和——东西互动与创造新文明第四节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派别

第五章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4 课时)第一节 晚清无政府主义的引进与传播

Page 5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2

第二节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的兴盛与发展第三节 “个”与“群”的矛盾:无政府主义的破产第四节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社会改革——五四时期的社会改革思潮(4 课时)第一节 人的觉醒——个人主义的兴起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潮

结论 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2 课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2、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3、方法建议:实行课堂教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1、考勤记录:采取灵活方式记录考勤,学生出勤状况计入总分,占总成绩的 10%。2、期中作业:布置一次课外作业,查阅一本有关新文化运动史的学术研究专著,撰

写一篇读书报告或书评,占总成绩的 20-30%。3、期末作业:围绕新文化运动史的相关内容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占总成绩的 60-

70%。七、参考资料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3.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5. 张宝明:《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学林出版社,1998。6.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8. 李怡:《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9. 欧阳哲生 :《新 文 化 的 传 统——五四人 物 与 思 想 研 究》,广东人 民 出版社,

2004。10. 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11.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 洪俊峰:《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五四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2006。15. 刘黎红:《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6. 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新星出版社,2007。17.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吴虞、刘半农、钱玄同、吴宓等人的文集

Page 5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3

3020803 民国社会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属于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民国时期(1912-1949年)社会生活的演变历程。教学重点突出“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出现的新式生活理念与社会改革思潮对于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互动关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职业、社会边缘群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的前沿学术动态,学会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认识民国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

2、培养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学术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原始资料,分析民国各种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专业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绪论 社会史概念界定(2 课时)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6 课时)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第二节 交通工具的改进第三节 电影、公园:公共娱乐方式与娱乐场所

第二章 缠足与妇女解放的呼声(6 课时)第一节 缠足的始末与痛苦的身体经验第二节 缠足陋习盛行的原因第三节 近代社会废除缠足的历程第四节 缠足陋俗最终消失的原因第五节 有关缠足与反缠足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婚姻生活(6 课时)第一节 现代爱情观念的兴起第二节 自由恋爱的歧途第三节 以自由的名义——民国社会的离婚与妇女被抛弃问题

第四章 一夫一妻主义与民国时期的纳妾问题(6 课时)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废妾呼声第二节 纳妾之风在民国社会的盛行第三节 民国社会妾的类型第四节 妾的法律地位与家庭地位

第五章 男女平等与妇女职业问题(6 课时)第一节 近代以来男女平等的呼声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贤妻良母主义第三节 家务或职业:娜拉的两难选择

Page 5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4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播放音像资料。3、实行课堂教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1、考勤记录:采取灵活方式记录考勤,学生出勤状况计入总分,占总成绩的 10%。2、期中作业:布置一次课外作业,翻阅民国报刊,集中某一个专题,搜集整理文献

目录索引,占总成绩的 20-30%。3、期末作业:根据整理的文献目录索引,围绕该专题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占总成绩

的 60-70%。七、参考资料

18.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19. 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20.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21.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2. 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3.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24.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25.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26. 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版。27.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28. 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29. 〔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 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

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30. 〔法〕安克强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 世纪中国的卖淫与

性》,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31.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权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 1995年版。32. 陈文联:《冲决男权传统的罗网——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3. 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34. 复旦-密歇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编,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5.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三联书店 1997年版。

36. 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37.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38. 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39. 刘亚铁选编:《冰心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年版。

Page 5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5

钱虹编:《庐隐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Page 5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6

3020804 中国近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从鸦片战争至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展示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斗争,揭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革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并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二、教学目标

1、突出“通史”教育。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2、重视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着重训练学生自学专业知识、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初步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巧。

3、贯彻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求知和治学的科学精神;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的人格修养。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各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绪论: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和基本线索(3 课时)一、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和时限二、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第一章 国门洞开(6 课时)第一节 鸦片战争与条约制度的形成第二节 边疆危机与藩属剥离第三节 从“瓜分”到“以华治华”

第二章 清统治的衰落(6 课时)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 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

第三章 师夷之长技(6 课时)第一节 “睁眼看世界”第二节 洋务新政

第四章 民族主义的兴起(6 课时)第一节 戊戌维新运动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第三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

第五章 王朝倾覆前的改革(6 课时)第一节 清末新政第二节 预备立宪第三节 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9 课时)第一节 革命派的形成

Page 5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7

第二节 同盟会及其革命活动第三节 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第四节 清室退位与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文化运动(6 课时)第一节 袁世凯政权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应先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对中外传统社会有一深入了解,以便

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2、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讲授过程中侧重讲

解线索和重要知识点;给学生安排必要的课外辅导。3、学习方法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主要通过启发式课堂教学、介绍学术动态、课

堂讨论、各种作业训练等环节和方式进行。4、教学中应积极辅以现代化教学、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等手段或方式。

六、考核方式1、考勤记录:采取灵活方式记录考勤,学生出勤状况计入总分,占总成绩的 10%。2、期中作业:布置一次课外作业,撰写一篇学术性论文,占总成绩的 20-30%。3、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60-70%。

七、参考资料(一)、史料类

1. 龚书铎(总主编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

2. 中国史学会自 1950年代以来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正续编3.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 1987年。

(二)、通史类1.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中华书局 1999年。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华书局 2016年。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4.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2007年版。5. 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6.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3年版。7.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三)、断代史类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三联书店 2005年。2.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3.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4.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5.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4册),中华书局 1991年。6.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 1988年。7.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8.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

Page 5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8

9.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 2005年。10. 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11. 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3册),人民出版社 1980-1981年。12.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二版。13.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14.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 1993年。15.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6.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

(四)、专史类1.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2.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3.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 49, 1985年。

4.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840-1894》,人民出版社 1989年。5.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6.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7.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 1992年。8. 郑师渠:《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9.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11. 桑兵:《清末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12.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 1995年。13.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4.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

社 1996年。15.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 1997年。16.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17. 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18. 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9.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0. 彭明、程啸:《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21.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2.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23.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24.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 2003年。

25.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26.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27. 李泽厚:《中国线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28.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29.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

Page 5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49

人民大学 2006年30. 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 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31.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

社 2009年。32.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三联

书店 2010年。33.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34.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1832-1985》,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13年。35.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

(五)、传记类:1.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2.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3.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 1986年。4. 夏东元:《盛宣怀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5. 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 1989年。6. 冯天瑜等:《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7. 苑书义:《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 1991年。8. 马勇:《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年。9. 侯宜杰:《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年。10. 姜义华:《章太炎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 崔志海:《蔡元培》,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13. 夏春涛:《从塾师、基督徒到王爷:洪仁玕》,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14. 耿云志等:《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5. 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16. 萧致治:《黄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六)、工具书类:1. 荣孟源编:《中国近代史历表》,中华书局 1953年。2. 章伯锋编著:《清代将军都统大臣年表》,中华书局 1965年。3. 丁守和主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 1958-1959年。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81年。5. 姚佐授等编:《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中华书局 1996年。6. 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7.

Page 5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0

3020805 中国现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历史学主干课程之一,讲授作为中国通史一部分的、从“五四”运动至新中

国成立期间的中国历史。重点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典章制度、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政党、社会集团、个人的重要活动等。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院大学本科二年级。三、 教学目标本科生历史专业基础课,必修。该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如下:(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代史(1912—1949年)的主要内容,包

括: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重大事件的过程及其评价,重要人物、党派和团体的思想、活动及其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

(2)结合教学,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并要求尽可能地阅读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和接触一定数量的原始材料,了解基本的学术动态。

(3)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查阅文献、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从事科研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4)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继承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给学生以历史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四、 教学环节及课时安排1.课堂教学:48 课时。2.课外作业:3 次。3.复习考试:6 课时。五、 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1.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讲授过程中侧重讲解线索和重

要知识点;给学生自学以必要的课内外指导,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基本能力和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启发式课堂教学、介绍学术动态、课

堂讨论、各种作业训练(至少一次论文写作)等环节或方式进行。3.教学中应积极辅以现代化教学、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等手段或方式。六、 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作业 3 次(1 次论文、2 次练习)作

为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40%。2.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60%。七、 教学内容绪论(2 课时)第一章 中华民国的建立(2 课时)

第一节 武昌起义

Page 5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1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第三节 清帝退位

第二章 北洋军阀的兴衰(3 课时) 第一节 袁世凯政权

第二节 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兴衰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 课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四章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6 课时)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

第三节 国共分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6 课时)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统一 第二节 国民党的训政和新军阀的混战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外交

第五节 中间政派的活跃第六章 苏维埃革命的发展和曲折(5 课时)

第一节 苏维埃革命的兴起第二节 苏区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第三节 “左”倾机会主义与红军长征

第七章 日本武装侵华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 课时)第一节 日本武装侵华步步深入第二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浪潮第三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八章 全面抗战(10 课时) 第一节 全面抗战的开始和两个战场的形成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第三节 国统区和解放区

第四节 傀儡政权 第五节 战时对外关系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九章 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 课时)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第二节 解放战争的开始和转折第三节 国共决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八、学生自学内容(任课教师参考安排)1.北洋军阀统治和军阀势力演变的基本史实2.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概况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的基本史实

Page 5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2

3.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基本史实4.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反“围剿”的基本史实5.三十年代的文化论争和左翼文化成就概况6.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基本史实7.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日作战的基本史实8.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宪政运动概况9.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概况10.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进程九、重要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洪宪帝制 筹安会 中华革命党 护国运动 “麦克马洪线” “二十一条” 护法运动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国民军 “三一八惨案”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民主革命纲领 “二七”罢工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廖仲恺案件 西山会议派 戴季陶主义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政变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训政纲领》 法币 “四行二局”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苏维埃 遵义会议 延安整风 三三制 减租减息 中共七大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国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一二九运动东北抗日联军 两广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洛川会议 《抗战建国纲领》 平型关战役 台儿庄大捷 南岳军事会议 中国远征军 豫湘桂战役 百团大战 汪伪政权 中国民主同盟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中国之命运》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中美商约”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条反蒋战线 金圆券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文化运动 新三民主义(二)思考题1.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同时,它又有哪些局限性?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哪些政策?成效如何?3.试述北洋军阀政权更迭的概况,分析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原

因。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5.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6.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7.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建立的?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实现合作?最后又为什么会

分裂?8.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9.试述南京十年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如何评价这些政策?

Page 5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3

10.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能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

11.中国革命为什么会遭遇挫折而被迫进行长征?12.试述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和中国人民

进行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13.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建立的?两次国共合作有什么异同?14.试析 1927——1937年间中间势力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5.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16.试述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17.分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抗日战争中期解放区军民是如何克服严重困难的?19.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治经济政策的两面性及其对国民党前途的影响。20.试述中间势力对抗日战争的贡献。21.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和作

用。22.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概况。23.抗战胜利后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最后行不通?24.试述苏维埃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民土地问

题上的主要政策。25.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十、参考书《毛泽东选集》第 1—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 2版。《毛泽东文集》第 1—4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第 4版。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21、2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马敏、彭南生:《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张宪文:《中华民国史》(4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全 7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年。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分为《伟大的开端》、《国民革命

的兴起》、《北伐战争》、《星火燎原》、《抗日潮流的起伏》、《从内战到抗战》、《全民抗战,气壮山河》、《坚持抗战,苦撑待变》、《同盟抗战,赢得胜利》、《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转守为攻》、《最后的决战》共 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李新:《中华民国史》(36卷)(含《中华民国史》16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12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8册),中华书局 2011年。

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年。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茅家琦等:《中国国民党史》(上、下),鹭江出版社 2005年。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

2010年。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

Page 5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4

邱钱牧:《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曾健民:《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中国民主同盟史:民盟历史文献》,群言出版社 2012年。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共 10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4年。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含开国战史、北伐战史、抗日御侮、戡乱战史共四部

22卷),(台)黎明文化事业印行 1980版。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人民出版社 2001年。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华书局 2012年。彭明、程歗:《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年。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 1990年。黄逸平、虞宝棠:《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5年。(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ll一 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成汉昌:《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4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张静如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1925-1945——中国政治与社会变

迁》,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日)波多野善大著、林明德译:《中国近代军阀之研究》,(台)金禾出版社

1991年。(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谢本书:《西南军阀史》(全三卷),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欧阳哲生:《五四的历史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年。(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台)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台)中研院近代史所 1993年。曾宪林等:《北伐战争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年。《北伐战史》(全五卷),(台)国防部史政局 1959年。(美)罗伯特·诺思、津尼亚·尤丁:《罗易赴华使命:1927年的国共分裂》,中国人民

Page 5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5

大学出版社 1981年。郭德宏:《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全 12卷),(台)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982年。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4年。谭克绳《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1979年。(美)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华散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年。李蕙兰等:《七•七事变的前前后后》,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年。(日)安井三吉:《卢沟桥事变》,香港科华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日)铃木隆史:《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台)金禾出版社 1998年。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 1、2册, (台)综合月刊社 1973年。萧一平、郭德宏:《中国抗日战争全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揭密西安事变》,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2008年。余子道等:《汪伪政权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梁星亮:《陕甘宁边区史纲》,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2年。《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出版社 1985年。孙宅巍:《南京大屠杀全纪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2年。(美)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东方出版社 2005年。《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年。武原、陈伟德:《远东审判》,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师博:《外蒙古独立内幕》,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3年。《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 1983年。《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 1989年。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 .读者.新知三

联书店 2006年。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共 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1993年。《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共 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992年第二版。《中共党史参考资料》24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1985年与其他几所军事院校

合并成立国防大学)党史教研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共五辑:第一辑《辛亥革命》和第二辑《南京临时政

府》合 1册、《北洋政府》17册、《从广州军政府至武汉国民政府》2册、《南京国民政府》三编 70册),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大象出版社 2009年。(另备《民国史料丛刊总

目提要》,大象出版社 2010年。)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全二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5年。《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资料选编》(9辑),(台)唐山出版社 1999——2002年。

Page 5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6

罗家伦、秦孝仪等:《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陆续出版。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共 7编 26册),(台)中国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委员会 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双月刊)中共党史研究史《中共党史研究》(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月刊)

Page 5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7

30208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历史学院各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建立至今的历史发展进程,包括国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制度、思想、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意在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发展进程,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至今的历史的基本内容,包括 60 多年来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评价、重要理论观点的评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教训等。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参与当前改革、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各系本科学生。四、内容、学时导言(3 学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7 学时)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国民经济的恢复(8 学时)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初步巩固,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三、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  四、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文教建设,外交工作的初步开展  第二节 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9 学时)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发展民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国家计划建设的开始  三、反对高岗、饶漱石反党篡夺权力阴谋的斗争,肃反运动  四、对外关系的新进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7 学时)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 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 学时)  一、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与曲折  四、平定西藏的叛乱和西藏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阶级斗争扩大化(6 学时)

Page 5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8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调整方针的提出  二、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四、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第三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7 学时)  第一节 “文革”的发动(5 学时)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二、“文化大革命”的准备  三、“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节 全面动乱 九一三事件(6 学时)  一、红卫兵运动 全面动乱的开始  二、全面夺权 动乱深入  三、中共九大和“斗、批、改”运动  四、“九一三”事件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终结(6 学时)  一、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中共“十大”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四、“文革”期间的外交工作

第四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0 学时)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4 学时)  一、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各条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3 学时)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  三、政治、军事建设的加强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  四、“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五、中共十三大  六、十三大以后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学成就(3 学时)  一、哲学、社会科学上的重大成就

二、自然科学、体育事业上的重大成就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

六、考核方式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平时作业:1—2篇作业,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Page 5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59

七、参考资料(一)教材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庞松主编:《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增订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5年。(二)国史著作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2009)》,人民出版社 2009年。郑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6卷),人民出版社 2010年。刘国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共 9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有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通鉴》(共 4卷 18册),红旗出版社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每年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出版 1949年卷,2006 年 出 版 1950 年 卷 , 2007 年 出 版 1951 年 卷 , 2009 年 出 版1952、1953、1954、1955年卷。计划 2011年出版 1956、1957、1958年卷。《1949—1989年的中国》(4册: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王洪模:《改革开放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1989、1988、1989年。沈志华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 10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7、9卷尚未出版)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可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内目前有多个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比较好。(只写到 1982年)金春明:《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杨胜群、田松华:《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1949—1965)》,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谢忱:《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回顾与思考》(上、下),新华出版社 1999年。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年。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韩泰华主编:《探索与代价(1956—1966)》,北京出版社 1998年。石仲泉:《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朱地:《1957:大转弯之谜—整风反右实录》,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失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胡绳:《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北京出版社 1998年。郑谦、韩钢:《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朵生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下卷),红旗出版社 1998年。(三)资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 1983年。

Page 5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0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1998年。《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 1982年。《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986、1988年。《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991、1993年。《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996、1997、1999年。《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2000、2001、2003年。《毛泽东文集》第 6~8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共 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1998年。《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共 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2008年。《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 1981、1985年。《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 1984年。《邓小平文选》共 3卷,人民出版社 1989、1994(1983 第 1版)、1993年。《陈云文集》共 3卷,人民出版社 2005年。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萧克等:《我亲历过的政治运动》,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其他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朱德、叶剑英、李先念、彭真、万里、胡乔木等)的文集、选集、回忆录、研究总结等。《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 1983——199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49——1978),济南出版社 2002年。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炎黄春秋》、《百年潮》、《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当代史研究》等。《党的文献》中登录了一些重要文献。国防大学编辑的内部资料《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 19—24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四)网络资源当代中国研究所 http://www.iccs.c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http://www.hprc.org.cn/gsyj/yjjg/zggsyjxh/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http://www.wxyjs.org.cn/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全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全国政协网 http://www.cppcc.gov.c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

Page 5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1

3020807 近代中国女性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近代以来,对女性的动员成为整个国家民族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话语影响之下,传教士、近代维新知识分子、革命家、政党等社会各阶层分别对女性进行动员和宣传,其议题包括反缠足、提倡女性教育、女性职业发展、女性经济独立、婚姻和家庭、生育和养育等一系列内容。在此过程中,近代中国女性完成了从传统为女为妻和为母的家庭定位到现代的以职业、平等、自由为主的社会定位。本课程以女性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发展和转变为切入点,试图描绘和呈现近代以来中国女性生活的丰富图景。二、教学目标: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近代中国妇女史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现代化史观掌握近代女性从封建到解放的历史过程,为我国宣扬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近代中国妇女史的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历史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本课程每周 2 学时,总计 32 学时。第一章:近代中国妇女研究基本线索 学时:2第二章:传教士对中国妇女解放的作用 2第三章: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2第四章:近代维新派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2第五章:维新派妻女对妇女解放的实践 2第六章:革命派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2第七章:近代早期女学的创立 2第八章:近代早期女性报刊的出版 2第九章:清末民初女性的解放 2第十章:新文化运动与女性议题 2第十一章:五四运动与女性参与 2第十二章:1920年代的女性与消费主义 2第十三章:抗日战争与女性 2第十四章:国共内战时期女性图景 2第十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女性 2第十六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女性 2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师要将近代中国妇女史的基本线索以及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讲授准确、明晰。

Page 5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2

2、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研讨式、多媒体式等等。3、教学中所有需要阅读的材料都会提前上传至该课程的公共邮箱。六、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考核方式按照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席及发言决定。平时成绩应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30%。2、期末考核:写一篇研究性论文或者研究性综述,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李奇志:《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

Page 5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3

3020808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国家之间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频繁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书写了许多动人的史话。本课程主要讲授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为中心的历史,以文化为主轴,探讨双方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事、物的交流以及文学、艺术、宗教、思想等精神层面的交流。试图让学生把握每个阶段的特点及重要内容,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大势发展演变的内在历史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现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每个阶段的特点及重要内容,感受文化交流的魅力,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大势发展演变的内在历史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现状。内容、学时:第一章:中日文化交流的时代区分与研究史一、前言二、中日文化交流的时代区分三、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史(一)、中国大陆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二)、台湾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三)、日本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二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问题点一、稻作东传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关系二、册封体制与中日交流三、日本对中国律令的受容四 、汉字与中国文化五、佛教与中日文化交流第三章:汉魏、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一、汉魏及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二 、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三、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第四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全面摄取一、飞鸟、奈良、天平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摄取(一)佛教的东传(二)、遣唐僧对日本佛教的贡献(三)、鉴真的东渡与日本佛教艺术的发展(四)、唐代文学、艺术对日本的影响(五)、唐代建筑、书法及工业技术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平安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一)、文学领域的交流(二)、宗教领域的交流第五章:中国文化对「大化革新」的影响一、「大宝律令」的 颁布二、圣德太子的重要政迹三、中国文化对大化革新的影响

Page 5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4

第六章:从元僧渡日看中日文化交流一、前言二、无学祖元与中日文化交流第七章:清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之影响一、从领域别看清朝文化对德川文化的影响二、清代的思想、文化影响日本之途径第八章:汉籍的东传对德川文化的影响一、前言二、德川时代的中日贸易概况三、德川幕末「开国」前日本的西化过程第九章:「日本教习」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色一、前言二、「日本教习」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成立目的三、「日本教习」人数及分布情况第十章:晚清留日学生与中日文化交流一、前言二、晚清派遣留日学生的时代背景三、晚清留日学生人数的变迁四、留日学生与中日学术交流活动第十一章:辛亥革命与日本一、前言二、孙中山及其日本友人三、黑龙会及其活动

Page 5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5

3020905 世界考古学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介绍世界考古发展史、世界考古主要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不同地区人类演化与发展,涉及最早人类起源、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农业的起源以及文明起源等重大问题。 二、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级。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讲授在世界整体格局中人类的演化与文化发展,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系统介绍世界考古发展史、世界考古主要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分别介绍世界不同地区人类体质、文化、技术、社会等方面的演化与发展,涉及最早人类起源、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农业的起源以及文明起源等重大问题。希望通过学习,使历史学院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对人类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全球化的认识,并初步形成通过外文文献研究外国考古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30 学时。

2.课外作业: 1 次。 3.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录象、教学考察等。 4.复习考试: 2 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努力获取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信息; 3.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考勤、课外作业、课堂报告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采用提交论文的形式。七、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导论1. 世界考古导论2. 世界考古简史3. 外国考古理论与方法

Page 5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6

第二部分 早期人类起源与早期人类文化1. 早期人科2. 能人与直立人3. 海德堡人与尼安德特人4. 早期人类的文化与行为

第三部分 现代人起源与现代人文化1. 现代人起源2. 现代人行为3. 现代人文化4. 现代人扩散第四部分 农业起源

1.西亚2.欧洲3.美洲

第五部分 文明起源1.西亚早期文明2.埃及3.赫梯、克里特与迈锡尼文明4.罗马帝国之前的欧洲5.中美洲文明6.安第斯文明

第六部分 余论八、参考书目

1.Fagan, B. People of the Earth: 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Prehistory. Pearson. 2.Fagan, B. 方辉等译, 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 13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3.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 文物出版社,19874.Klein, R. Human Care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1999,2009.

Page 5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7

3027001 中国古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大势为主要线索,兼顾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迁,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勾勒出较为全面、清晰的演变脉络,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致力于前后贯串,重点阐述中国历史发展延续性,讲清重大历史变迁来龙去脉的同时,本课程也注意把握、凸显各个历史时期鲜明的阶段性特色。讲授中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希望能增强学生兴趣,引发进一步的思索。二、教学目标

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大势,引领学生接触相关的古代史料、研究论著,初步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时:4第 1节 引言:课程介绍与作业要求第 2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第 3节 文明进程与文化兴衰第 4节 三皇五帝与古史传说

第二讲 夏商与西周 学时:4第 1节 夏与殷商文明第 2节 西周的兴衰第 3节 周代典章制度

第三讲 春秋与战国 学时:4 第 1节 春秋大国争霸 第 2节 战国政治形势 第 3节 战国变法运动第四讲 诸子百家概说 学时:4 第 1节 孔子与战国士阶层 第 2节 墨家与道家 第 3节 儒家、法家与阴阳家第五讲 秦帝国的兴亡 学时:4 第 1节 秦的立国风貌 第 2节 秦的统治措施 第 3节 秦的暴政与速亡第六讲 汉初至昭宣中兴 学时:4 第 1节 西汉前期的政治 第 2节 汉武帝的功业 第 3节 轮台诏与昭宣中兴第七讲 新莽与东汉兴衰 学时:4

Page 5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8

第 1节 复古思潮与王莽改制 第 2节 东汉皇权强化与旁落 第 3节 清议与党锢之祸第八讲 三国与魏晋 学时:4 第 1节 东汉崩溃与三国鼎立 第 2节 西晋与东晋 第 3节 玄学与门阀士族第九讲 南朝与北朝 学时:4 第 1节 南朝政治概况 第 2节 北魏的汉化改革 第 3节 北齐与北周第十讲 杨隋与盛唐 学时:4 第 1节 隋代的统一 第 2节 隋亡唐兴 第 3节 武周至天宝第十一讲 唐代典章制度 学时:4 第 1节 政治与军事制度 第 2节 唐代的法典体系 第 3节 税收与赋役制度第十二讲 唐代的文化交流 学时:4 第 1节 民族关系与边疆局势 第 2节 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第 3节 佛教的发展与本土化第十三讲 唐后期与五代 学时:4 第 1节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第 2节 唐后期的政治困扰 第 3节 短促的五代十国第十四讲 北宋政治概括 学时:4 第 1节 北宋的立国 第 2节 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第 3节 宋代政治制度第十五讲 辽金与南宋 学时:4 第 1节 契丹与金朝 第 2节 南宋政治概况 第 3节 宋代经济与文化第十六讲 蒙元历史概况 学时:4 第 1节 大蒙古国的建立与扩张 第 2节 元朝建立与皇权强化 第 3节 汉化迟滞与元朝的早衰第十七讲 明代政治述略 学时:4 第 1节 明的建立与初期政治 第 2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 3节 边疆局势与对外关系第十八讲 清代前期概况 学时:4

Page 5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69

第 1节 清代前期的政治 第 2节 明清的经济与文化 第 3节 “盛世”的危机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上注意引领学生阅读史料,讲授中穿插介绍基本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课下加强沟通与交流。无先修课要求。六、考核方式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作业至少 1 次,得分占总成绩的 30%。期末

考试,得分占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樊树志《国史概要》(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方诗铭编《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中国断代史系列”,王玉哲、胡厚宣、杨宽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剑桥中国史”,(美)费正清、(英)崔瑞德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尚未出齐。

Page 5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0

3027002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授在世界范围内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公元1640年)的历史。以唯物辩证主义史学观为指导阐述全球范围内人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讲授这个时期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历史,尤其以古代的埃及、印度、希腊、罗马和中世纪西欧、亚洲为重点。本课程以分析世界上古、中古时期的主要原始资料、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发展一般趋势为主。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第一,掌握古代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史实。第二,了解人类的产生、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动力、特征,特别是古代世界游牧、农耕世界并立的基本特征,古代文明基本为分地区发展,因此各自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三,了解古代人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第四,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特别是不要拘泥于中学历史知识和基本结论,而应开放思维,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并且使用恰当的史料证据,包括文献的、考古的、人类学的等多种资料,说明和论证自己的结论。课程内容第一章 古代西亚一、西亚文明的起源与苏美尔城市国家二、阿卡德王国与古巴比伦王国三、赫梯、亚述与新巴比伦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化第二章、古代埃及一、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古王国时代的埃及二、古王国三、中王国与新王国四、后期埃及五、古代埃及文化第三章 古代希腊一、爱琴文明二、荷马社会三、古风时代四、古典时代五、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文化第四章 古代罗马一、王政时代的罗马二、罗马共和国三、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四、罗马帝国

Page 5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1

五、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六、古代罗马文化参考书目一、历史学的性质、特点,历史研究的方法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背景大学出版社,2008。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汤普逊:《历史著作史》,上下两卷 4册,1988-1993.李振宏:《当代史学平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埃文斯:《捍卫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格拉夫敦:《脚注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于沛主编:《西方史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二、通史类教材崔连仲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83刘家和主编:《世界上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朱龙华、马克垚等:《世界历史》(上古和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陈隆波、罗静兰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古代分册和中世纪分册,湖南人民

出版社,1989.吴于廑、齐世荣总主编,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部分上下卷册)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黄洋、赵立行、金寿福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晏绍祥:《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11年重印)。《世界上古史纲》(该书编写组),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1.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瑞布里克:《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鲍尔:《古代世界史——从苏美尔王表从天而降到古罗马帝国慢慢衰亡》,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1年。刘家和、廖学盛:《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通论性个人文集与专著吴于廑:《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胡钟达:《胡钟达史学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日知:《日知文集》,5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王敦书:《贻书堂史集》,中华书局,2003。廖学盛:《廖学盛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Page 5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2

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日知:《日知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编:《古代世界城邦问题译文集》,时事出版社,1985。张树栋、刘广明主编:《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编写组:《中西古典文明研究——庆祝林志纯教授 90华诞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

社,1999。施治生、刘欣如主编:《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施治生、徐建新主编:《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崔格尔:《理解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四、原始资料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和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

196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上古中古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第

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五 地图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人民出版社,1988.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85。张芝联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2001。另外,每章后都会提供最新的参考文献。

Page 5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3

3027004 世界近现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世界近现代史讲述的是 1500年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近代、现代和当代阶段,是世界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世界近现代史不仅是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文理各专业本科生的基础选修课。   本课程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和基础课程,并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本课程更成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和其他高级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指导,站在国际学术界最新发展的高度,以世界全局的眼光,摆脱"西欧中心论"的束缚,综合考察自 15、16 世纪以来的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揭示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从而勾勒整个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和人类历史走向全球化的进程。 人类的历史从 15、16 世纪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资本主义在欧亚大陆农耕世界内部的萌芽生长、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闭关自守状态。经过 17、18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现代化浪潮的涌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和对外扩张,20 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非殖民化进程与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力量的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国际组织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化问题,恐怖主义与反恐战争等等,是决定这个长时段历史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本课程讲述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使用自编教材《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7月版),该教材是国家级精品课“世界近现代史”的配套教材,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 育精品教 材”。同时以国 际 学 术 界 的不同的 " 全 球 史 " 代表著作,如 L. S. Stavrianos, 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 Englewood Cliffs, 2004. W.H. Mc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Univ. Press, 1963. Jerry Bentley,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s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AHR(1996)等为扩展阅读书目。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近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并能够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做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正确结论,从而深刻理解近代世界从15、16 世纪以来开始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两极格局--多极化的演变过程。  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世界史专业一年同学。四、内容、学时

Page 5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4

教学内容:导言 世界近代史的定位与特征、叙述世界近代史的主要模式、世界近代历史的基本内容第一章 近代早期欧洲的转变第一节 文化变革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兴起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二章 全球联系的建立第一节 欧洲人的海上探险第二节 全球相连的世界第三章 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建第一节 现代民主政治的渊源第二节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第一节 工业革命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转换第五章 现代民主政治的扩展第一节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的革命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壮大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统治机构的调整第六章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第一节 早期工人运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节 国际工人运动第七章 殖民扩张与殖民体系的建立第一节 欧洲的殖民扩张第二节 殖民体系的建立第三节 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第八章 世界现代史(20 世纪世界历史)导论第一节 “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差异和相同点第二节 20 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线索和趋势第三节 20 世纪的历史背景:1870—1914年的欧洲与世界第九章 20 世界上半期的战争与危机:“一战”和“二战”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进程第二节 对欧洲和非欧洲的影响第三节 绥靖政策与“二战”前国际关系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进程第五节 “二战”的全球影响第十章 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第一节 历史背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大萧条”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和理论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第四节 德国纳粹主义

Page 5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5

第五节 日本军国主义 第十一章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 十月革命第二节 “二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三节 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第四节 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第十二章 20 世纪下半期的战争与危机:“冷战”第一节 “二战”后格局与美苏对立(1947—1955)第二节 冷战缓和第三节 冷战与第三世界第三节 “第二次冷战”第四节 冷战终结第十三章 非殖民化进程第一节 前殖民地国家的独立革命第二节 东亚的发展与崛起第三节 印度与东南亚第四节 拉丁美洲第五节 中东 第六节 非洲 第七节 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问题与成就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欧洲一体化第一节 欧洲统一运动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根源第二节 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进程第三节 成就与影响第十五章 冷战后的世界第一节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第二节 恐怖主义的兴起与“文明的冲突”第三节 21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学时:64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已修完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  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包括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课题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期末考试考成绩和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 基本教材:   

Page 5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6

1、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基本史料选辑:1、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商务印书馆,1983年。 2、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996年。 4、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主要参考教材: 1、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潘润涵、林承节、王建吉:《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本书有英文原版的影印本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影印本名为《现代世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影印本名为《近现代世界史》)5、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希瑟·斯特里兹:《简明新全球史》(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布莱恩·帕夫莱克:《西方文明简史:历史中的主导权和多样性》(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皮特·N. 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9、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第 4版 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弗兰克·萨克雷 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5卷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2、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3、李植楠主编:《20 世纪世界史》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4.、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当代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5、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6、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 17、菲立普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文明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创意》,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 18、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综合参考书目 1.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5.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郑家馨、何芳川:《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Page 5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7

7.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史世界史》(上中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 8.莫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2、3、7、8、9、10、11、1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9.布罗代尔:《15-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二、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两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两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5.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16.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觉非:《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19.杨生茂:《美国史新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0.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1.丁建弘主编:《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122.孙成木、刘祖熙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3.吴廷谬:《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24.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25.萨尔瓦托雷利:《意大利简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26.陆庭恩、艾周昌编著:《非洲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7.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28.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1-4卷),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29.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布劳恩塔尔:《国际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31.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2.《列宁选集》一、二、三、四卷 33.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0年34.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35.关绍纪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精要》,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36.金重远主编:《20 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37.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 世纪的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38.马丁·吉尔伯特:《20 世纪世界史》(全 6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39.保罗·约翰逊:《现代:从 1919年到 2000年的世界》(上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41.张芝联等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2年版42.李世安:《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43.李世安:《世界当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Page 5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8

44.刘淑春等编:《"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年版45.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46.吴秉真:《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47.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全 6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48.阿瑟·林克:《一九OO年以来的美国史》(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9.伯恩斯:《罗斯福传》,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50.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51.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52.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上、下册,北京出版社 1986年版53.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年版54.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55.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 1991年版56.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下编),商务印书馆,1992-1997年。57.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同心出版社 1998年版58.A. J. P.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商务印书馆,198759.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760.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全 1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200461.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62.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 5册),南方出版社 2002年版63.李巨廉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64.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年。 65.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上、下66.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67.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外交文件:日本 1931-194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8.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 69.吴伟、徐蓝:《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70.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71.列夫·别济缅斯基:《交战前夕的希特勒和斯大林》,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72.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1919-1984年)》(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7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1998年版74.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75.韩莉:《新外交·旧世界--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同心出版社 2002年版76.王晓德:《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77.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78.吕一民、张忠其、戴成钧选译:《一九一八--一九三九年的法国》,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79.张炳杰、黄宜选译:《一九一九--一九三九年的德国》,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80.黄德禄、黄安年选译:《一九一七--一九三九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Page 5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79

81.威廉森·默里、阿伦·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 2001年版82.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83.胡德坤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84.包奕诚:《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集》,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85.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 6册),时代文艺出版社86.《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5-,多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7.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88.肖月等主编:《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89.顾关福编著:《战后国际关系(1945-2003)》,时事出版社 2003年版90.提莫·邓恩等主编:《八十年危机:1919-1999年的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91.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92.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93.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94.张锡昌等:《战后法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95.宋成有等:《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96.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97.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98.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99.陈之骅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100.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01. 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版102.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103.《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10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105.雷切尔·沃克:《震撼世界的六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怎样葬送了苏联》,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106.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107.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年版108.马细谱主编:《战后东欧--改革与危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109.本·福凯斯:《东欧共产主义的兴衰》,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110.钱乘旦等:《日落斜阳--20 世纪英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111.陈晓律等:《当代英国》,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112.计秋枫等:《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版113.萨本仁等:《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114.洪邮生:《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与演变》,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115.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回忆录》,远方出版社 1997年版116.沈坚:《当代法国》,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117.丁建弘等:《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人民出版社,1996年118.克劳斯·格林:《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年版119.郭华榕、徐天新主编:《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年120.胡瑾等:《欧洲早期一体化思想与实践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Page 5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0

121.潘琪昌主编:《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22.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123.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124.戴维·麦卡洛:《杜鲁门传》(上下),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版125.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年版126.埃德蒙·莫里斯:《里根传》(上下),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年版127.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全 4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128.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128.牛军主编:《克林顿治下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0.林珏:《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131.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里根》,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132.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133.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134.陆镜生编著:《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年版135.唐小松:《遏制的困境--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36.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137.蔡佳禾:《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138.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139.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140.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141.李节传:《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142.张顺洪:《大英帝国的瓦解--英国的非殖民化与香港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143.梁守德等主编:《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144.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145.王士录等:《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 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146.徐向群、宫少朋主编:《中东和谈史 1913-1995 年》,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版社,1998年147.张士智:《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版148.刘竞等:《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149.新华社国际部编:《中东问题 100年》,新华出版社 1999年版150.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51.余建华:《民族主义》,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152.彭树智:《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153.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154.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155.多勃雷宁:《信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年版156.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157.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158.刘金质:《冷战史》(全 3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版

Page 5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1

159.奥尔洛夫:《超级大国的秘密决战》,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版160.沃捷特克·马斯特尼:《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1.文安立:《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62.杨存堂编著:《美苏冷战的一次极限--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3.沈志华编著:《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原因及其结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4.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165.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版166.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167.刘同舜编:《"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68.崔丕主编:《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中华书局 2002年版169.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增订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170.李巨廉:《战争与和平》,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171.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下),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172.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173.齐世荣主编:《世界五千年纪事本末》,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174.齐世荣主编:《15 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175.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 2005年版176.周钢:《牧畜王国的兴衰-美国西部开放牧区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Page 5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2

3027003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是历史学院本科生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核心必修课程,也是燕都学院历史专业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增强通识观念。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历史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程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和国情,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正确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和历史发展。

2、通过讲授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本课程特色有三:第一、突出“通史”教育。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结构。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重点认知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第二、重视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着重训练学生自学专业知识、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初步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

第三、贯彻素质教育观念。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讨,培养和启发学生认真客观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而不盲从的意识、勇于突破和创新的品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进学生的人格修养,尤其是要增进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感。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世界史基地班、考古专业、历史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燕都学院历史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

序论: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与基本线索(2 课时)一、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念和学科发展

Page 5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3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范式与基本线索第一章 国门洞开(2 课时)

提要:清代前期长期实行“闭关政策”。1840年后,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与之订立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侵害中国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第一节 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一、藩属制度二、西洋贸易管理三、对俄事务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条约秩序”的形成一、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简单过程二、战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华获得的权益三、清政府对外观念、态度、措置的转变四、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节 边疆危机与藩属剥离一、沙俄侵占我东北领土二、阿古柏入侵、中俄伊犁交涉三、日本侵台和吞并琉球四、英国侵略云南、西藏和占领缅甸五、葡萄牙侵占澳门六、法国侵越、中法战争七、日本侵朝、甲午战争第四节 从“瓜分”到“以华治华”一、三国干涉还辽二、列强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章 清统治的衰落(4 课时)提要:鸦片战争前,清统治已经开始衰落。19 世纪中叶,爆发了太平天国、捻军为

主体的全国性反清起义,使得清统治受到沉重打击。咸同以后,清政府的统治格局发生重要变化,洋务派逐渐成为主流派,地方督抚专擅军政权力,清统治进一步衰落。

第一节 太平天国战争一、背景二、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和传教活动三、太平天国战争四、太平天国政权五、捻军及各地反清起义第二节 清后期的统治格局一、中央政局二、洋务派成为统治集团的主流派二、督抚专权

第三章 “师夷之长技”(4 课时)提要:鸦片战争后,中国士人开始摆脱“华夏中心”观念,一些人提出学习西方军事

生产技术的主张。自 19 世纪 60年代起,清政府实行洋务新政,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现代工业、交通、通讯,开办新式教育。在此过程中,一些人进一步提出借鉴西方制度以改革中国传统政体的主张。

Page 5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4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一、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二、外国史地知识的介绍第二节 自强新政一、洋务新政的基本宗旨二、军事工业三、新式海陆军四、民用企业五、新学堂和派留学第三节 早期维新思潮一、代表人物二、基本主张

第四章 民族主义的兴起(4 课时)提要: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出于不同理念、运用不同

方式奋起救亡,民族主义兴起。康有为等开明士人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以农民为主的下层民众发起义和团运动,国内各界和海外华侨还开展了体现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收回利权抵制美货运动。

第一节 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派基本主张二、公车上书和宣传组织活动三、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一、民教冲突与教案二、义和团的兴起和活动三、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口号、迷信、排外第三节 收回利权与抵制美货一、收回利权运动二、抵制美货运动

第五章 清末改革与现代化的推进(4 课时)提要:为了应对民族危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先后宣布“变法”

和实行“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现代的行政、教育、军事、司法体制开始建立,并就建立宪政体制做出一些尝试。由于历史局限,这种改革未能顺利完成,并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一、新政的背景、推出、主持者和主要内容

二、预备立宪的背景、推出、主持者和主要内容第二节 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一、官制改革二、现代性质

第三节 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一、普通教育体制的确立二、科举制度的废除

第四节 现代军队的编练

Page 5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5

一、小站练兵二、常备陆军的编练

第五节 司法改革一、新法律的编定二、司法体制改革

第六节 建立宪政体制的尝试一、《钦定宪法大纲》二、各省谘议局与资政院三、地方自治

第七节 清末改革与社会矛盾 一、民变

二、立宪运动三、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帝制的终结(4 课时)提要:20 世纪初,由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清政府的腐败,反清革命迅速高涨。伴随

新式教育而产生新知识分子层趋向革命,他们从事反清宣传,成立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室退位,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但政权落入袁世凯之手。

第一节 民主革命派的形成一、新知识分子层的出现二、反清革命的宣传三、反清团体的建立第二节 同盟会一、同盟会的成立二、同盟会的纲领三、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第三节 武昌起义与南京临时政府一、武昌起义二、各省“光复”三、南京临时政府第四节 清室退位与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一、袁世凯复出二、南北议和三、清室退位四、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2 课时)提要:民国时期,政治动荡,国家分裂。1912年,袁世凯控制北京政府。1916年

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割据纷争,皖系、直系、奉系军阀先后控制北京政权;孙中山与西南军阀联合,在广州另立政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但一些省区为实际上为地方实力派所控制。与此同时,中共在一些地方实行武装割据,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第一节 袁世凯政权一、民初政争

二、二次革命

Page 58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6

三、洪宪帝制 四、护国运动

第二节 列强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和苏俄策动外蒙独立 二、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活动 三、日本占领山东与“二十一条”交涉

第三节 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兴衰 一、皖系专权

二、直系专权 三、奉系政权与混乱的北方政局

第八章 新型政党的兴起与国民革命(4 课时)提要: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一个信奉马列主义的新知识

分子层,他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也进行改组,实行“联俄、联共、辅助工农”政策。国共两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由于政纲以及阶级基础不同,两党最终分裂。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新知识分子层的政治转向 一、五四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三、信奉马列主义的新知识分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初期活动 一、中共成立和二大

二、领导工人运动第三节 国民党的改造一、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二、国共合作的酝酿三、国民党一大与国共合作成立

第四节 国民革命 一、国民会议运动

二、五卅运动三、北伐战争四、工农运动

第五节 国共分裂 一、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

二、中共内部的路线矛盾三、“四·一二”政变与宁汉合流

第九章 国民政府前期的内政外交(4 课时)提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治上实行集权的“训政”体制,同时在经济、财政、

金融等方面进行整顿、改革和制度建设,民族经济有所发展。国民政府同美、英保持了大致良好的关系;与苏、日则关系疏远、紧张。“二战”期间,中国废除了与外国的不平等条约。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训政一、“训政”体制二、“清党”三、编遣军队

Page 58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7

四、“中统”与“军统”五、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六、文化政策第二节 经济建设与金融改革一、清理财政二、颁行土地法三、统制经济政策四、法币政策五、民族经济发展第三节 外交关系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一、对英、美、苏、日关系二、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从改定新约到二战期间)

第十章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4 课时)提要:国共分裂后,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在对抗国民政

府“围剿”的战争失败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确立了毛泽东在军队和党内的领导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敌后根据地政权,发展抗日武装力量。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整编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区也不断扩大和巩固。

第一节 工农苏维埃与土地革命一、武装起义和根据地的开辟二、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三、反“围剿”战争四、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一、根据地创建与政权体制二、延安整风三、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四、中共七大第三节 抗战结束后的解放区一、解放军建制二、土地改革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4 课时)提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国民政府和中共的内外政策都发生

变化。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本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九·一八后中国军民抵抗二、国民政府、中共对日政策的演变三、一二·九运动四、西安事变第二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七·七事变二、八·一三事变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

Page 58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8

第三节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军事一、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各会战二、敌后战场情况三、汪伪政权和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一、战略反攻二、日本投降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统治的崩溃(4 课时) 提要:1938年,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大,确定坚持抗战,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但仍坚持“训政”体制,国共军事磨擦时有发生,中间力量成立了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强化独裁统治,人民离心离德。国民政府的财政金融崩溃,军事失败,政权最终崩溃。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内政一、国民党临时全大和五届五中全会二、国参政政会和宪政运动三、国共磨擦、皖南事变四、后方经济发展第二节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的爆发一、战后政治形势二、重庆谈判三、停战协定、政协召开四、内战爆发第三节 国民党的独裁与民主党派的离心一、制宪国大、行宪国大(追述“五·五宪草”)二、民主党派离心、国统区民主运动第四节 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的崩溃一、通货膨胀二、币制改革三、限价政策第五节 国民党的军事失败一、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失败二、解放军战略反攻三、三大战役四、国民党南京政权崩溃

第十三章 近代文化思潮与论争(2 课时)提要: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也从中吸收新的营

养。如何评判中国传统思想和各种外来思想的价值,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中国文化开出现代化之路,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第一节 西化思潮一、民主与科学二、二三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一、国粹派

Page 59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89

二、学衡派三、新儒家第三节 国民党的政治哲学一、民生史观与三民主义二、戴季陶主义三、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与新生活运动第四节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一、唯物史观二、社会史论战三、《新民主主义论》

第十四章 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 课时)提要: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变革旧的经济制度,并很快向社

会主义制度过渡。第一节 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一、新政协召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镇反、三反、五反第二节 经济制度的变革一、没收官僚资本二、土地改革三、工商业调整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二、社会主义改造三、一五计划的实施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挫折(4 课时) 提要:十年社会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出现的失误。

(一) 中共八大前后的理论探索 (《论十大关系》、八大路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 “反右派”运动 (整风、反右)(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制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四)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庐山会议、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4 课时)提要:在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发动了一系列

政治和经济社会运动,最后开展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些运动给中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害。

第一节 “反右派”运动一、整风二、反右第二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一、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

Page 59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0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经济困难与庐山会议四、国民经济调整五、七千人大会第三节 “阶级斗争”的展开一、八届十中全会二、四清三、文化界批判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一、“文革”的发动二、法制与经济社会秩序的破坏三、林彪集团的败亡四、毛泽东去世与“四人帮”垮台

第十七章 改革开放(2 课时)提要: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左”的错误,国家进入改革开放

新时期。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批判“两个凡是”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历史问题决议》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城市经济改革三、对外开放

第十八章 新中国的外交(4 课时)提要: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

友好关系。1960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1970年代,中国调整外交政策,摆脱了外交鼓励局面。改革开放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第一节 “一边倒”与抗美援朝一、毛泽东访苏二、抗美援朝第二节 对外关系的发展一、日内瓦会议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万隆会议第三节 中苏交恶与中印边界冲突一、中苏论战二、中苏关系恶化三、中印边界冲突四、珍宝岛战斗

第四节 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外交新局面一、基辛格访华二、恢复在联大席位三、尼克松访华

Page 59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1

四、中日邦交正常化五、中美建交第五节 “一国两制”设想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一、“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二、香港回归三、澳门回归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讲授过程中侧重讲

解线索和重要知识点;给学生安排必要的课外辅导。2、学习方法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介绍学术动态、深入分

析重点历史事件或人物、课堂讨论、各种作业训练等环节和方式进行。3、教学中应积极辅以现代化教学、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等手段或方式。

六、考核方法1、平时考核: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平时成绩应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30%。2、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70%。

七、参考资料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19、20、21、2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陈振江、江沛:《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出版。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中华书局 1999年出版。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上、下),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 2版。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共 1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共 7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年。张注洪、王晓秋:《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年。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二版。《1949—1989年的中国》(4册:林蕴晖等:《凯歌行进的时期》、丛进:《曲折

发展的岁月》、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王洪模:《改革开放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1989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费正清等(美国):《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费正清等(美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0年。费正清等(美国):《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2年。金春明:《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龚书铎(总主编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12 专题:《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

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

Page 59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2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6册)及各册《补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共 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彭明、程啸:《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 1997年。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2册),人民出版社 1989年。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三册),人民出版社 2000年。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 1985、1990、1993年。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年。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 1992年。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杨公素:《晚清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邱钱牧:《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刘健清:《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李云汉(台湾):《中国国民党史述》(共五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

会 1994年。马齐彬:《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年。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三联书店 2005年。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3、1986年。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73、1981年。罗尔纲:《太平天国史》(4册),中华书局 1991年。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1988年。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 1993年。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3册),人民出版社 1980-1981年。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二版。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二版。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 1992年。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上、下),人民出版社 1990年。刘继增:《武汉国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刘勉玉:《土地革命战争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美)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95年。王道平:《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解放军出版社 1991、1994年。陈国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年。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第二版。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与失败》,人民出版社 1996年。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1996年。

Page 59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3

胡绳:《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北京出版社 1998年。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租界 门户开放 “拜上帝教” 《天朝田亩制度》湘军 《海国图志》 辛酉政变 总理衙门 洋务派 “公车上书” 强学会 《万国公报》南学会 保国会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天津教案 义和团 拒俄运动 《钦定宪法大纲》咨议局 资政院 “皇族内阁” 保路风潮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军政府宣言》 《民报》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约法》 “二次革命” 洪宪帝制 筹安会 中华革命党 护国运动 “麦克马洪线” “二十一条” 护法运动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国民军 “三一八惨案”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民主革命纲领 “二七”罢工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 五卅运动 北伐战争 廖仲恺案件 西山会议派 戴季陶主义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政变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训政纲领》 法币 “四行二局”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苏维埃 遵义会议 延安整风 三三制 减租减息 中共七大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国华北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一二九运动东北抗日联军 两广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洛川会议 《抗战建国纲领》 平型关战役 台儿庄大捷 南岳军事会议 中国远征军 豫湘桂战役 百团大战 汪伪政权 中国民主同盟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中国之命运》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中美商约”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条反蒋战线 金圆券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文化运动 新三民主义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三反”“五反” 镇压反革命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北戴河会议 庐山会议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四清运动 《二月提纲》 “五一六通知”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红卫兵 “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 九一三事件 “四人帮” 批林批孔运动 四五运动 两个“凡是” 抗美援朝 中苏论战 “一国两制” 林则徐 洪仁玕 左宗棠 奕訢 张之洞 谭嗣同邹容 黄兴 宋教仁 吴佩孚 李宗仁 阎锡山张自忠 蔡元培 胡适 叶挺 李大钊 彭德怀鲍罗廷 李德思考题:

Page 59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4

1、你是否同意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试述理由。2、你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以来迄今的中国历史的整体特点和主要发展方向?3、概述鸦片战争以至 20 世纪初的民族危机,这种民族危机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带来

了什么样的影响?4、试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5、晚清时期历次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6、试述晚清督抚专权的由来、状况及其对政局带来的影响。7、太平天国为什么不能战胜清政府?8、评洋务运动。9、试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10、百日维新为什么会失败?保守派的强大与政治体制有什么关系?与中国文化传

统有什么关系?11、你怎样看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如何解释最后十年的清政府实行了改革却

又灭亡了? 12、晚清的革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13、为什么辛亥革命能够推翻清政府却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制?14、晚清时期,中国在哪些方面开始向现代化方向变化发展,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

种变化和发展?15、试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实质与特点。它与历代王朝灭亡后到新的一代王朝统一

之间的割据有何异同?16、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它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带来了那些积极

和消极的影响。 17、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最后又为什么会破裂?18、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9、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对中国政治现代化有什么影响?20、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什么影响?21、中共领导的革命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有那些异同?22、简述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并

比较其异同。23、请你谈谈中共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得与失。2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后为什么会破裂?25、如何看待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26、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27、分析重庆谈判前后中国政治的特点。28、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内容有那些?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

影响?29、叙述三民主义的发展情况。30、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情况。31、如何认识革命和改良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是哪些因素在其

中发挥了作用?33、如何看待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34、简述“一五”计划时期形成的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35、简述中共“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方面的成就。

Page 59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5

36、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教训。37、简述“文革”发动前毛泽东在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38、为什么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39、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40、结合近代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请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总结几点历史经

验。

Page 59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6

3027005 教育见习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学生通过前往实习基地,观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了解并熟悉见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情况。从而对教师职业和历史学科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志向;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初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材、教和教法,找到独立从事教学的着眼点;检验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育见习,对教师职业和历史学科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志向;

2.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学教学实际,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3.观摩见习学校历史教师的教学,初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材、教和教法,

找到独立从事教学的着眼点;4.检验自己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能

力。三、授课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前往实习基地,观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了解并熟悉见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

情况。共 16 学时。教育见习之前,组织学生对观摩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分析,初步拟定教学目标、重

点、难点,并对教学方法、手段、过程有自己的设想,拟定见习计划;见习期间随堂听课接受见习学校教师指导,内容包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见习结合后应该提交具体的见习报告书。

见习期间应观摩课堂教学 3—4节,并进行教学实况录制。 回校后全班交流见习成果,选取教学实录进行重点分析,以便提升见习经验。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参加教育实习课程前,须先修教师教育类课程。 方法建议:前期准备时,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见习计划和相关的教学设计;听课过程中注意做好听课记录,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保留好见习过程中各项资料;认真进行见习总结。六、考核方式

1.提交一份课堂实录;2.提交见习报告;3.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由见习单位对学生进行鉴定。

3027006 教育实习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教育实习包括教育(班主任)与教学(授课)两部分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将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情况,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通过教学实习初步掌握教学技能,提升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二、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情况,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

Page 59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7

2.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3.通过教学实习初步掌握教学技能,提升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授课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 4年级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教育实习包括教育(班主任)与教学(授课)两部分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对每一项

实习任务,制定计划要全面、工作准备要充分、具体实施要认真、方法运用要科学,做细做好每一个环节。

共 32 学时。(一)教学实习的内容及要求1、教学实习的内容内容包括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活动;

课外辅导、批改作业;个人辅导、参加教研室活动等。2、教学实习的要求(1)备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认真

编写教学设计等。教学设计写好后教实习校指导审阅,通过后方可上课。如果需要修改,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意见,教学设计(或教案)需经指导教师审批签字后才算通过。

(2)试讲:试讲是每个实习生必须经历的上课过程,它既确保实习生上课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实习生全面检验自己学习水平、提高专业认识的必要途径。所以要求实习生每次上课前都要有试讲环节,即不试讲不能上讲台。试讲时,应该有双方指导教师和同教案的同学在场,试讲后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是否需要再次试讲也由指导教师决定。

(3)上课:经过试讲和默讲等认真准备后,按照课表上课。除上课同学外,其他实习生也要互相听课,做好听课笔记,以便在课后评议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实习学校应该为每位实习生准备至少一次的评议课。

(4)评课:评课是实习生相互学习机会,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实习学校各自进行的教学评议活动;二是全班的示范性观摩课,由学院统一组织和评议。前者由各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组织实施,对象是所在校的每位实习学生;后者由学院主管实习工作的副院长和专业负责教师组织实施,对象是各实习学校的学院指导教师、学生组长和公开课所在学校的全体实习生。

(5)教学设计(或教案)、实习总结:实习之后要上交四个课题的教学设计及个人实习总结。

(二)实习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要求1.班级管理工作实习的内容制定班级管理工作计划、观察和了接学生、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组织班会和指导学生

的课外活动、做好个别教育等。2、班级管理工作实习的要求(1)每个实习生均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制定班工作计划,并送原班主任审定;(2)对于工作情况和学生情况要做好记录,如班会、学校主题活动、调研计划、学

生个案分析等;(3)实习期间至少组织一次班(队)会活动;(4)实习结束时,向原班主任全面汇报工作情况;(5)由实习学校给出实习班主任工作成绩。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Page 59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8

学生参加教育实习课程前,须修完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 方法建议:指导学生做好实习计划,积极备课、试讲,认真听取指导教师意见,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六、考核方式 (1)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备课、上课效果给出教学成绩;(2)所在实习学校班主任教师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态度、工作计划、工作效果等给出实习班主任成绩;(3)学院根据实习生的整体情况,综合上述两个成绩评定实习生的最终实习成绩。

Page 60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599

3027009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教学设计基础、演示型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制作、摄影技术概述、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等内容,既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指导。二、教学目标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的关系。2、掌握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应用。3、了解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大规模改革和试验成功案例。让学生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也了解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还能更好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4、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的最新动向。5、注重“教”与“学”的结合,体现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即体现以“学”为中心,教师有效引导的教学理念。6、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环境的整合应用,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师范专业。四、内容、学时第一讲:(2 学时)第 1 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学要求] 讲述课程概论、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内涵、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必要性、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内容与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及将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重要性。第二讲:(2 学时)第 2 章 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要求] 讲述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的一般流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简介,合作学习的几种方式,合作学习的操作要素。[学习重点] 掌握自主学习型课件制作的方法及要领。第三讲:(2 学时)第 2 章 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要求] 讲述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探究性学习的由来及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的 18条原则,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探究性学习实施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基本概念,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体验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创新学习的概念。[学习重点]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的方法。第四讲:(2 学时)第 2 章 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要求] 讲述三大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发展及理论内容。[学习重点]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五讲:(2 学时)第 3 章 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教学要求] 讲述信息时代下的教育变革,信息素养概述,信息素养内涵;网络信息资源,

Page 60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0

搜索引擎,常用搜索引擎应用介绍,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概述,获取教与学的信息资源途径。[学习重点] 学术型及公众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第六讲:(2 学时)第 4 章 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教学要求] 讲述图形、图像素材的相关概念,图形、图像文件的格式和特点,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图形、图像的处理;动画概述,动画素材的获取,动画素材制作与编辑;音频素材的相关概念,音频素材的处理;视频素材的相关概念,视频素材的处理。[学习重点] 在互联网中获取图形和动画素材的技巧;流媒体格式的音频和视频的转化方法。第七讲:(2 学时)第 5 章 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要求] 讲述教学设计的定义与特征,教学设计基础理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学习重点] 掌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案。第八讲:(2 学时)第 5 章 教学设计基础[教学要求] 讲述讲述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阐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规划,板书设计或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教学设计方案格式,教学设计案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模式,信息化教案案例分析。[学习重点] 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第九讲:(2 学时)第 6 章 演示型课件的制作[ 教 学 要求 ] 讲述讲述 PowerPoint 2010 的功能 、工作 界面与工作 环 境;使用PowerPoint 制作课件的一般流程,PowerPoint 课件中多媒体素材的使用,PowerPoint课件设计原则,PowerPoint 课件中的动画设计与导航设计;讲述使用 PowerPoint 制作判断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讲述知名中学历史教师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制作案例分析。[学习重点] 掌握使用使用 PowerPoint 制作课件的关键技巧;理解宏代码的编写的语法结构。第十讲 :(2 学时)第 7 章 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学要求] 讲述网络课件的定义,基于 PowerPoint 的网络课件制作,基于 FlashPaper 的网络课件制作,基于其他流行工具的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的发布。[学习重点] 理解网络课件的内涵及发布方法。第十一讲 :(2 学时)第 7 章 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学要求] 讲述讲述微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网络课程制作基本流程,网络课程设计的内容,网络课程开发,网络课程的发布。[学习重点] 掌握网络课程制作的流程和基本方法。第十二讲:(2 学时)第 7 章 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制作[教学要求] 讲述基于开发源代码CMS 的网络课程制作,以DEDECMS为例。[学习重点] 掌握CMS 的安装部署及配置的方法。

Page 60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1

第十三讲 :(2 学时)第 8 章 摄影技术概述[教学要求] 讲述摄影设备的购置与选型,包括数码单反相机主机的各项参数性能详解,镜头类别及性能详解;摄影技术详解,包括白平衡、拍摄模式、拍摄参数设置等内容。[学习重点] 掌握拍摄参数的设置技巧。第十四讲:(2 学时)第 8 章 摄影技术概述[教学要求] 讲述构图的方法,拍摄角度;色温与数码照片的色彩;典型样片拍摄手法详解。[学习重点] 掌握数码相机色温设置的技巧。第十五讲 :(2 学时)第 9 章 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教学要求] 讲述微课的设计思路,内容规划,开发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微课的实践演示等。[学习重点] 微课录制软件的使用,视频编辑功能的使用。第十六讲:(2 学时)第 10 章 初中历史课程整合[教学要求] 讲述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重点] 掌握课程整合的关键点。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加生动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2、加强课外的辅导和实践。3、加强网络远程辅导。六、考核方式1、考勤占 10%2、课堂表现占 10%3、大作业占 80%七、参考资料1、何克抗、吴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月 1 日第 1版。2、关文信、于晓波、苗青,《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月第 4版。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月第 1版。

Page 60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2

3027010 宏观世界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在学生已经修习世界通史的基础上,就世界历史上一些全局性的问题做鸟瞰性论述,尤其注重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与现象,例如农耕游牧世界的关系、等级与阶级、封建主义、启蒙运动、现代化、世界大战与冷战、20 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等重大历史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的宏观和整体认识,加深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生与发展进程的理解。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的宏观和整体认识,加深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发生与发展进程的理解,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内在联系意义的重大事件与重大问题的理解。借助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学术问题综述等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概括能力与分析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第二章 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3 课时一、农耕游牧世界的形成二、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特征三、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与影响第二章 希腊城邦民主 4 课时一、希腊城邦的形成二、雅典民主政治三、斯巴达政制中的民主因素思考题1、农耕游牧世界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2、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及其影响。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影响4、斯巴达奇迹及其影响第三章 英国与法国封建社会 4 课时一、“封建主义”定义二、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

1、作战的人2、祈祷的人3、种田的人4、封建社会中的城市

三、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1、贵族政治2、等级君主制

第四章 中世纪的教皇权 3 课时一、教皇国与教皇权二、教皇选举制度与天主教会大分裂

Page 60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3

三、宗教会议运动思考题1、中世纪西欧的人口划分方法和意义2、封建主义的社会结构与政治体系3、三个等级观念的起源、内容、意义4、中世纪西欧二元权力体系的理论与实践5、教皇选举制度对教皇权力的影响6、宗教会议运动的起源与意义7、中世纪西欧的核心价值第五章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 3 课时一、“姊妹革命”:两场革命的比较二、什么是历史社会学?三、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革命研究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与未完成的民主 3 课时一、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几种阐释二、托克维尔对大革命的历史社会学分析三、19 世纪上半叶:未完成的法国民主第七章 民主在美国 3 课时一、历史语境与民主的内涵二、美国民主的独特起源三、平等与自由的内在矛盾:托克维尔对极权主义的预见思考题1、比较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异同2、什么是历史社会学3、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联4、比较马克思和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阐释5、美国民主的独特起源6、 美国的乡镇自治与联邦体制7、托克维尔如何论述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第八章 20 世纪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格局 3 课时一、20 世纪前半期欧洲中心地位的终结二、冷战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三、冷战的结束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九章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3 课时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维护和平的努力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安排三、二战后的“冷战”和“热战”第十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 3 课时一、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改革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三、第三世界的发展思考题

10.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是如何终结的?11.如何理解后冷战的国际格局走向?

Page 60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4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没有维护世界和平?13.为什么绥靖政策未能维护和平?14.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15.二战后世界维持长期和平的原因是什么?16.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变化?17.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世界历史意义。18.试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世界历史意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世界通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三者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阅读、思考、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训练。六、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学术论文,开卷考试。七、参考资料吴于廑: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斯塔夫里亚诺斯:1500年以前的世界: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晏绍祥:古典民主与共和传统,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芬利:《古代世界的政治》,晏绍祥、黄洋译,商务印书馆,2013芬利:《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郭小凌、郭子林译,商务印书馆,20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5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8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9赵文洪:《中世纪西欧三个等级的观念初探》,史学月刊,2005年第 5期赵文洪:《中世纪西欧城市社会等级及其相互关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 4期刘林海:《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6期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黄春高:《分化与突破:14-16 世纪英国农民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彭小瑜:《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历史研究》2000年第 2期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刘城:《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世界历史》2004年第 4期刘城:《英国教会:从双重纳税义务走向单一纳税义务》,《历史研究》2002年第 6期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法庭与国王法庭的权力关系》,《世界历史》1998年第 3期

Page 60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5

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塞西尔·莫里松:《十字军东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马克·布洛赫(著),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封建社会》(上下两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施诚:《论中古英国“国王靠自己过活”的原则》,《世界历史》2003年第 1期赵文洪:《英国国王收入的演变与贵族专制政治体制的发展:11 世纪末—13 世纪初》,《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 8期刘新成:《再议英国议会的起源》,《世界历史》1991年第 3期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R.N.斯旺森:《不列颠与欧洲中世纪晚期历史大观》(Aspects of Late Medieval British and European History),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诺曼·戴维斯:《欧洲史》(Europe: A History),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当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 世纪的历史巨变》,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年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98)、1982、2007年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996年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当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金重远主编:《20 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 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 1931-1941》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再版吴伟、徐蓝:《从萨拉热窝到东京:两次世界大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英)马丁·吉尔伯特:《二十世纪世界史》(3卷 6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中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自 2009年开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组织翻译并分 5册陆续出版该书第 10版,书名为《帕尔默现代世界史》(5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Page 60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6

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顾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张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皮埃尔·罗桑瓦龙:《法兰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会与雅各宾主义的对立》,高振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中国和俄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杨小刚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伯纳德·贝林:《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涂永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剑鸣:《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 5期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 1期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崇明、倪玉珍等:《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 倪玉珍:《<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倪玉珍:《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 3期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孙福生、陈敦全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Page 60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7

3027011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指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历史文献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学习,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研究方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提供一条途径,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

本课程阅读内容力图反映古代中世纪世界历史全貌,内容涉及政府机构、王权理论、宪政文件、宗教活动、军事战争、经济契约等。课堂讲解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1)英文文献版本;(2)文献作者、成书经过、学术流派介绍;(3)历史背景简述;(4)注释;(5)练习。二、教学目标

1.提供接触英文原始资料的机会,初步掌握阅读英文原始资料的能力。2.培养运用历史资料阐述历史的能力,为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打下基础。3.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的特点,了解中世纪史学著述流派。

三、授课对象: 历史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1、The Mission of Augustine 4 学时一、 Bede其人其事二、 历史背景介绍──基督教如何传入不列颠三、 中世纪西欧的纪年方法

2、Einhard’s Life of Charlemagne 4 学时一、 艾因哈德──作者简介二、 《查理大帝传》与中世纪的传记史学

3、The Coronation of Otto the Great 4 学时一、威杜金德与他的《萨克森史》二、神圣罗马帝国创立者奥托一世4、The Winning of the Charter 4 学时 一、Roger of Wentover 与圣奥尔本斯学派 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国王约翰的统治5、Extracts from the Charter 4 学时 一、关于缔结《大宪章》的几个问题

二、《大宪章》的基本内容6、The Golden Bull of Charles IV 4 学时

一、《黄金诏书》颁布的历史背景 二、《黄金诏书》的基本内容

7、John of Paris on the French Monarchy 4 学时

Page 60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8

一、John of Paris 与《论王权与教皇权》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中世纪的影响

8、Sir John Fortescue on the English and French Monarchies 4 学时 一、sir 与 lord 二、约翰·福蒂斯丘与他的著述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要求: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延伸阅读,三者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依赖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阅读、思考、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隆得到有关研究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训练。六、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学术论文,开卷考试。七、参考资料

1、自编教材:《世界中世纪史文献选读》2、[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3、[法兰克]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4、[古罗马]塔西陀:《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5、[古罗马]凯撒:《高卢战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6、[法兰克]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Course Title:Selected Readings on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 HistoryCourse IntroductionThis course will teach students how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historical documents. Explanations and introductions on classes will include the information on the translation and editorial of the documents, the biography of the autho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producing the documents, the school of historiography. The reading material will cover religion, war and military service, activities of kings and kingdoms, constitutional documents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for doing historical research.Chronological Coverage: from Classical to Medieval times, especially on Medieval Europe.Geographical Coverage: Roman Empire, western Europe (Britain, France, Spain, Italy, Germany) and some Slavic kingdo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Bohemia, Poland).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It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major in the subject of history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s a whole by examination of chronicles, biographies, theoretical works, charters and bulls produced in classical times and medieval Europe.Teaching Purpose and Goals: (1)Provid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historical documents produced in classical times and medieval Europe.

Page 61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09

(2)Providing opportunities to students to read chronicles, biographies, theoretical works, charters and bulls, to examine the religions, the war and military service, the activities of kings and kingdoms, the constitutional thought through the reading of historical documents.Learning Targets: (1)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some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are clearly referred to in chronicles, biographies, theoretical works, charters and bulls ; (2)to look at some aspects of the writings produced in classical and medieval times which expanded and enrich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3)to develop historical skills of analyzing evidence.

Page 61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0

3027012 世界近现代史文献选读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指导学生阅读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历史文献。教师从文献的作者及历史背景、知识与语言难点、史料价值等方面加以讲解和指导。学生通过对重要历史文献的精读和泛读,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制度、人物及时代潮流,并逐步提升运用史料和研究文献的专业能力。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解读和运用史料和研究文献的基本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世界史专业二年级同学。四、内容、学时教学内容:导言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解读(文本考辨和意义阐释)历史文献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近代早期的世界第二章 现代民主政治的创建第三章 工业化和社会转型第四章 现代民主政治的扩展第五章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第六章 殖民扩张与殖民体系的建立第七章 20 世界上半期的战争与危机:“一战”和“二战”第八章 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运动第九章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十章 20 世纪下半期的战争与危机:“冷战”第十一章 非殖民化进程第十二章 冷战后的世界学时:32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已修完世界上古中世纪史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课题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方法建议:引导学生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解读关键文献,同时大量接触相关领域的文献,逐步培养使用文献的专业技能。六、考核方式包括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课题讨论,撰写专题论文和文献评论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期末考试成绩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七、参考资料基本史料选辑(中文):  1、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商务印书馆,1983年。   2、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3、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二、三分册,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996年。

Page 61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1

  4、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1、R.R.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第十版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 希瑟·斯特里兹:《简明新全球史》(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布莱恩·帕夫莱克:《西方文明简史:历史中的主导权和多样性》(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第 4版 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英文影印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Page 61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2

3027014 基督教思想发展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基督教思想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信仰形成的历史。本课程借助于讲授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于基督教的思想发展史获得初步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信仰与基本教义的形成和发展,涉及的时间范围包括使徒时代、中世纪的西欧、16 世纪宗教改革时代,涉及的内容范围是基督教教义的一些基本概念(上帝、耶稣、人、末日审判、天堂、地狱、炼狱、三位一体、化体、人的自由意志、上帝之城)。二、教学目标

基督教思想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研究西方历史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构成基督教思想的基本要素和发展进程获得了解,对世界古代、中世纪、近代历史加深理解,完善和促进世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章 《圣经》讲述的教义 9 课时

1.上帝2.人3.耶稣基督4.玛丽亚5.末日审判与基督教历史分期6.天堂、地狱

第二章 宗教会议阐述的教义 9 课时1.关于“耶稣基督”2.关于“圣灵”3.关于“圣母”玛丽亚4.关于“三位一体”5.关于“化体”6.关于“炼狱”

第三章 宗教神学的思辨 9 课时1.万恶之源:自由意志2.从“末日审判”到“先定论”3.上帝之城:天国与基督教会

第四章 16 世纪新教改革思想 5 课时1、“基督徒皆为司祭”与教士职业功能的转变2、“唯信称义”与灵魂救赎的单一路径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 教学方法与策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与课外延伸阅读。六、考核方式 读书报告,学术论文。七、参考资料《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Page 61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3

张久宣译:《圣经后典》,商务印书馆 1996年西奥多·H·加斯特(英译),王神荫[中译]:《死海古卷》,商务印书馆 1995年杰弗里·乔叟 [著],方重 [译]:《坎特伯雷故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但丁·亚利基利 [著],王维克 [译],《神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赵敦华:《基督教哲学 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J.B.加百尔 & C.B.威勒:《圣经中的犹太行迹》,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维尔纳·克勒尔:《圣经:一部历史》,三联书店 1998年[英]戴维·罗尔:《圣经:从神话到历史》(“时间的检验”丛书第一卷),作家出版社2000年戴维·罗尔:《传说:文明的起源》(“时间的检验”丛书第二卷),作家出版社 2000年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商务印书馆 1981年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耶稣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马丁·开姆尼茨:《基督的二性》,译林出版社 1996年莫尔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幸德秋水:《基督何许人也》,商务印书馆 1982年帕利坎:《历代耶稣形象》,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K.巴特:《教会教义学》,三联书店 1998年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许志伟:《基督教神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G.F.穆尔:《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 1981年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牛津基督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刘城:《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诺曼·戴维斯(著),郭方,刘北成 等(译):《欧洲史》上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Page 61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4

3027015 世界历史要藉选读(英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有两项主要内容:第一,采用讲评的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理解与翻译(英译中)能力,并根据具体内容,穿插讲授关于英译中的一些专题;第二,阅读一些世界历史名篇,一方面培养理解原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阅读中掌握老一辈翻译家的翻译技巧,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授,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提高理解原著的能力;第二,提高对英文论著的翻译水平。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阅读 学时 30主要阅读材料如下:1. Jerry H. Bentley,“The New World History,” in Lloyd Kramer and Sarah Maza, eds. A Companion to Western Historical Thought (Oxford: Blackwell, 2002), pp. 393-416. 2. Jerry H. Bentley,“Cultural Exchanges in World History,” in Jerry H. Bentle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343-360.3. William H. McNeill. “The Changing Shape of Worl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34 (1995): 14-26. 4. Gregory of Tours, The History of the Franks, Oxford,1927.5. Eginhard & the Monk of St.Gall, Early Lives of Charlemagne, London,1922.翻译实践 学时 22翻译内容每学期都有变化。在同学们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穿插讲一些专题。主要专题如下:专题一:工具书的使用专题二:可恶的名词专题三:标点符号专题四:被动语态的翻译专题五:成语的运用专题六:直译还是意译专题七:常用词的翻译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选修要求:无2、方法建议:每次课后都有阅读和翻译的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翻译实践阶段由同学轮流讲,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Page 61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5

六、考核方式考核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期末没有考试或作业。

七、参考资料夏继果:《全球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思 果:《翻译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年版。思 果:《翻译新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年版。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年版。

Page 61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6

3027016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俄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通过重要典籍文献阅读,培养学生有机结合外文学习和世界史学习的能力。文献的阅读也将深化学生对俄罗斯与苏联历史的理解。二、教学目标学生对俄文文献史料较为系统了解,俄文文献阅读能力提升,对待俄文史料有一定内部批判能力。 三、授课对象 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总课时 48 学时,共十六周

3.8 导论:俄语史料学3.15 俄罗斯史学、史家与史籍3.22 古代编年史3.29 宗教性传记4.5 早期纪事性历史文学4.12 罗斯各公国文书与外交文书4.19 金帐汗国时期的俄文文献4.26 15至 17 世纪法律、社会与经济文书5.3 15至 17 世纪俄罗斯地方编年史5.10 帝俄政治、法律、制度性文献5.17 官方话语 vs 社会思想5.24 帝俄的经济、地理与军事调查5.31 帝俄外交文献6.7 重要的苏联官方档案

6.14 苏联时期宣传文献6.21 不同政见者的声音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讲授式,辅以文献细读与讨论

六、考核方式 百分制;作业评定

平时作业:布置五次,为课后作业,每篇 10 分,共 50 分 期末翻译作业:列夫•古米廖夫著《从罗斯到俄罗斯》(俄文版),翻译章节大家自选,共 50 分七、参考资料: 教师自编,随堂发放

Page 61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7

3027017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法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法文史料精读课,史料的时间跨度为 18 世纪至 20 世纪,材料的主题涉及旧制度、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大革命史学、宗教与现代社会等。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法文史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理解法文史料的方法及技艺,并了解与法国史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充分预习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参与对阅读材料的翻译,以便教师作点评并共同展开对阅读材料的讨论。 二、教学目标《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法语)》课旨在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法文史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理解法文史料的方法及技艺,并了解与法国史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观点。 三、授课对象二外修习法语的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共计 48 学时 第一周阅读 Sieyès 的 “Qu’est-ce que le tiers état?”           3 学时◆重点掌握: 法国旧制度下的社会状况如何?这种社会状况如何引发了大革命?第二周 继续阅读 Sieyès 的 Qu’est-ce que le tiers état?       3 学时◆重点掌握: 法国旧制度下的社会状况如何?这种社会状况如何引发了大革命?第三周 阅读 Marc Belissa 的 La faut à Voltaire? La faute à Rousseau? 3 学时◆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是什么?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有何关联?第四周继续阅读 Marc Belissa 的 La faut à Voltaire? La faute à Rousseau? 3 学时◆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是什么?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有何关联?第五周 阅读 Voltaire 的 Candide 3 学时◆重点掌握:基督教信仰衰落之后,18 世纪的法国启蒙哲人如何看待世界的秩序?第六周 继续阅读 Voltaire 的 Candide 3 学时◆重点掌握:基督教信仰衰落之后,18 世纪的法国启蒙哲人如何看待世界的秩序?第七周阅读 Denis Diderot 的 “ Autorité politique”, Article de l’Encyclopédie 3 学时◆重点掌握:18 世纪的法国启蒙哲人如何看待个体和政府的关系?

Page 61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8

第八周继续阅读 Denis Diderot 的 “ Autorité politique”, Article de l’Encyclopédie 3 学时◆重点掌握:18 世纪的法国启蒙哲人如何看待个体和政府的关系?第九周 阅读基佐的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ivilisation en Europe 3 学时◆重点掌握:基佐关于欧洲文明进程与自由的关系的论述第十周 继续阅读基佐的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ivilisation en Europe 3 学时◆重点掌握:基佐关于欧洲文明进程与自由的关系的论述 第十一周 阅读“Les nobles victimes de la Révolution?” 3 学时◆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前后的贵族问题第十二周 继续阅读“Les nobles victimes de la Révolution?” 3 学时◆重点掌握:法国大革命前后的贵族问题第十三周 阅读“Une absence de révolution pour les femmes?” 3 学时◆重点掌握:妇女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角色及其命运第十四周 继续阅读“Une absence de révolution pour les femmes?” 3 学时◆重点掌握:妇女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角色及其命运第十五周 阅读“Les passions et les intérets: valeurs économiques et valeurs religieuses aux Etats-Unis(et en France)” 3 学时◆重点掌握:宗教在当今法国及美国社会中的作用 第十六周 继 续 阅 读 “ Les passions et les intérets: valeurs économiques et valeurs religieuses aux Etats-Unis(et en France)” 3 学时◆重点掌握:宗教在当今法国及美国社会中的作用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读书报告。  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

Page 62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19

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1. 论文 1篇(2500 字以上,最晚第 16 周交,要求上交打印稿);2. 期末考核:翻译法文文献3. 论文成绩占 50%,期末成绩占 50%

七、参考资料1. Abbé Emmanuel Joseph Sieyès, Qu’est-ce que le tiers etat? Paris : Alexandre Correard, Libraire, 1822, Réédition de l’ouvrage original de 1788.2. Marc Belissa, “La faut à Voltaire? La faute à Rousseau?”,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une histoire toujours vivante, Paris: Tallandier, 2010. 3. Voltaire, Candide ou l’optimisme, Traduit de l’allemand de M. le docteur Ralph, MDCCLIX, 1795.4. Denis Diderot, “ Autorité politique”, Article de l’Encyclopédie, in Oeuvres en 5 volumes édité chez Robert Laffont – collection Bouquins par Laurent Versini. Volume III.5.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6. Karine Rance,“Les nobles victimes de la Revolution?”,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une histoire toujours vivante, Paris: Tallandier, 2010. 7. Martine Lapied,“Une absence de revolution pour les femmes?”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une histoire toujours vivante, Paris: Tallandier, 2010. 8. Francois Guizot,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ivilisation en Europe depuis la chute de l’empire romain jusqu’à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Bruxelles : Lacrosse, Libraire-Éditeur, 18389. Eric Fassin, “Les passions et les intérets: valeurs économiques et valeurs religieuses aux Etats-Unis(et en France)”, La laicité, une question au present, Edition Cécile Defaut, 2006

Page 62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0

3027018 世界历史要籍选读(日语)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世界史专业选修日语二外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学生研读、翻译日文学术原著,提高学生的专业日语水平。传统的日本近代史教学多以中文教材或论著为基本教学材料,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基本历史知识,但弊端也很明显。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应该体现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历史学院世界史选课传统优势专业为国际关系史,该专业目前特别通过多语种文献对课题进行研究。因此,根据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的特色,本课程将以日文原始材料为基础,培养学生梳理、把握日文学术前沿和利用日文材料的能力。  本课程使用东京大学三谷博教授等日本史知名专家编写的『大人のための近現代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 年),该书集中了当前日本学界研究东北亚史的一线专家,分别就自己专长的领域专属一章,且读者受众以日本大学生及社会人为目标,比较适合具有一定日语基础和日本历史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使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示范、引导学生阅读日文原版书,核心目标是锻炼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英、日

专业语言能力、培养国际学术视野,从而拓宽对日本近代史的理解。  在讲授过程中以翻译日文原著的形式培养学生研读日语论著能力,同时讲解相关专业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导言 日本近现代史概论 3 学时

第一节 课程介绍第二节 日本近现代史学习入门

第一讲东亚前近代的国际秩序 3 学时第一节 传统国际秩序的特征第二节 中日朝对传统秩序的态度

第二讲晚清中国社会 3 学时第一节 晚清中国的政治第二节 晚清中国的经济文化

第三讲幕末日本社会 3 学时第一节 幕末日本的政治第二节 幕末日本的经济文化

第四讲近世朝鲜社会 3 学时第一节 近世朝鲜的政治

Page 62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1

第二节 近世朝鲜的经济文化第五讲近代中日朝三国改革比较 3 学时

第一节 李氏朝鲜的改革第二节 德川幕府的改革

第六讲 日本对西洋冲击的回应 3 学时第一节 尊王攘夷第二节 锁国与开国

第七讲 近代中日朝国家关系的再构建 3 学时第一节 旧有秩序的危机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重组

第八讲 日本外交政策的转换 3 学时第一节 朝鲜、琉球问题第二节 清日的对立

第九讲 沙俄的东方政策与中日 3 学时第一节 对中国的蚕食第二节 叩关日本

第十讲 日本近代领土的确定 3 学时第一节 北方边境的确立第二节 吞并琉球

第十一讲 中国近代版图的确定 3 学时第一节 新秩序概念第二节 疆域与领土

第十二讲 1880年代的朝鲜与东亚国际政治 3 学时第一节 壬午兵变第二节 甲申事变

第十三讲 甲午战前中日军备竞赛 3 学时第一节 北洋成军第二节 日本备战

第十四讲 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秩序 3 学时第一节 清朝的危机第二节 日本的崛起

第十五讲 百年中日朝关系的回顾 3 学时第一节 东亚内部的关系转换

Page 62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2

第二节 重新认识传统秩序五、先修课要求及教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1.选课同学应至少学习日语 320 学时。2.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并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3.注意课堂上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使学生以多

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六、考核方式

1.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检查与考查作为平时成绩的判断依据;2.以翻译指定的日文材料为期末考试形式。

七、基本教材和参考教材 基本教材: 三谷博ほか編『大人のための近現代史』(19 世紀編)、東京大学出版会、2005 年。

参考资料: 1、步平、北冈伸一主编:《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近代史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坂野润治著:《近代日本的国家构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2009年。5、陆奥宗光著:《蹇蹇录:甲午战争秘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Page 62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3

3027020 世界史工具书与数据库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将介绍人文社科领域一般工具书以及数据库的用法,并针对世界史专业学生的特点,介绍世界史(分时段、国别、专题等)专门的工具书和数据库。基本工具书的选择,以国内有馆藏或在线可阅览为基础;数据库的调查则基本限于北京地区的资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相当程度上解决查找文献和利用文献方面的困难。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世界史学习和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书与数据库的用法。

三、授课对象世界历史专业学生

四、内容、学时导论 学时 2

一、课程介绍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三、考核与作业

第一章 书目之编制 学时 4第一节 书目之查找(图书)第二节 书目之查找(论文) 第三节 书目之编制本章练习题

第二章 原文之查找 学时 12第一节 图书第二节 期刊论文第三节 学位论文第四节 报纸第五节 原始档案本章练习题

第三章 世界史研究基本工具书与数据库 学时 12第一节 上古中世纪第二节 世界近现代史第三节 地区国别史第四节 专题史第五节 小语种资源本章练习题

第四章 研究问题及其解决 学时 6第一节 人名问题第二节 地名与地图问题第三节 其他问题本章练习题

Page 62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4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先修课要求:

至少修完一学期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2. 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讲授、学生课下实践(尤其是赴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地实地考察)、学生课上交流心得。六、考核方式(一)考核由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作业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10%、30%、60%。(二)考勤:随机点名或签到三次。全勤 10 分;缺勤一次 5 分;缺勤两次以上,不给考勤分数。(三)平时作业:每节课布置随堂练习,老师抽查,根据学生的完成次数、质量给分。 (四)期末作业: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或其他有兴趣的题目,编制参考书目。 七、参考资料

朱建亮、毛润政编著:《文科文献检索(第三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赵国璋、朱天俊、潘树广主编:《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祝鼎民编著:《中文工具书及其使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林铁森主编:《中国历史工具书指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陆宏弟编著:《网络环境下的文科信息检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Page 62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5

302702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介绍研究中国古代史时需要掌握的基本史料,包括这些史料的编纂、性质 、版本、价值等内容;同时,也介绍寻找史料、鉴别史料和利用史料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历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史学基本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史料与史学、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了解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史料,认识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掌握史料生成的不同路径初步培养独立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四、内容与学时第一讲 导论(3 学时)

1、什么是史料2、史料的作用3、如何搜集、使用史料

第二讲 史书(24 学时)1、纪传体2、编年体3、纪事本末体4、政书5、地理书、方志6、杂史、传记7、宗教史籍

第三讲 档案(3 学时)1、甲骨文2、明清档案3、利用档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讲 简牍帛书(6 学时)1、简牍帛书的发现2、简牍帛书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意义

第五讲 敦煌吐鲁番文献、黑水城文献(3 学时)1、敦煌文献的发现与研究2、吐鲁番文献的发现与研究3、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与研究

Page 62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6

第六讲 金石资料的收集与利用(3 学时)1、金文与石刻2、石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石刻资料的解读

第七讲 谱牒与民间契约(3 学时)1、家谱、族谱2、民间契约

第八讲 传说、图像与仪式(3 学时)1、从传说中看历史2、图像证史2、礼书与仪式

第九讲 类书、文集与域外史料(3 学时)1、类书2、文集3、域外史料

考试(3 学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无先修课要求。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展现史料的鉴别及应用。课程中间会安排一次动手查找史料的作业。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察。安排课堂作业一次,占总成绩的 30%,期末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陈高华、陈智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2版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经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2版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郝春文主编《敦煌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徐自强《古代石刻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Perter Burke《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Page 62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7

3027023 新石器时代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内容涵盖从距今约一万年至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境内所发生的诸考古学文化,因此在讲述时以时间和空间为主线,在分期的基础上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在分区的前提下理解中国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地区性。内容主要涉及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着重于用考古资料解读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起源的过程。本课程为文物博物馆专业和历史学专业选修课程。 二、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也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考古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分区,各个阶段和地区的主要考古发现,农业起源、陶器起源、文明起源等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点课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60 学时(20 周)。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3— 5 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3— 5 次。 4.教学参观: 一学期 1-2 次, (1)国家博物馆史前部分陈列。 (2)首都博物馆史前部分。 (3)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资料 5.课外辅导:每周 1 次。 6.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视频、教学考察等。 7.复习考试:6 学时。

本课程计 10 讲内容,每讲 2-4 课时;教学参观实习 4 课时,复习答疑 2 课时,随堂考试 2 课时,共 32 课时。

第 1 讲 导论介绍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环境背景、自然状况;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特点等第 2 讲 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述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简史,分期与分区第 3 讲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介绍中国北方、南方的重要发现第 4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9000-7000年间的考古学文化

Page 62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8

第 5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9000-7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6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7000-5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7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7000-5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8 讲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介绍华北地区距今 5000-4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9 讲 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介绍华南地区距今 5000-4000 的考古学文化第 10 讲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

介绍关于国家起源、文明起源的概念、理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结合本课程特点,配合教学进度,安排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处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感性认识,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2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 2 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8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闭卷考试。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年 8月。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0年 7月。张之恒主编: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月。

Page 63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29

Page 63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0

3027024 文物摄影与绘图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物摄影与绘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要教学目标文物考古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室内文物与田野考古绘图技巧与方法,室内文物及田野考古摄影技巧与方法。基本授课安排包括两部分:一、基础理论授课,主要讲解绘图与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教学实践指导,主要为课堂实习和田野考古实习。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室内文物及田野考古绘图与摄影技术,前半学期以课堂授课和基础理论讲述为主,并适当安排课堂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半学期着重于结合田野考古实习,促进学生掌握绘制器物图及遗迹图的方法,以及室内文物摄影和田野考古摄影的主要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视觉形象资料,增加实际动手的机会,避免空泛的理论叙述和讲解。

结合课下实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促进学生掌握绘图与摄影技术,并提高对于专业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三、授课对象: 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第一讲 投影原理与考古绘图 学时 2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中心投影 2.平等投影 二、正投影与斜投影 1.正投影 2.斜投影 三、考古绘图中的投影原理应用 1.考古绘图类别 2.不同投影原理的应用

第二讲 绘图基本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一、绘图工具介绍 1.主要绘图工具 2.主要绘图仪器 二、绘图方法与技巧 1.绘图主要程序 2.投影制图的要求 三、绘图的几种主要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3.远距离灯光投影法 4.光学仪器投影法

第三讲 室内文物绘图——陶瓷器 学时 4

Page 63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1

一、陶瓷器绘制的要求 二、陶瓷器绘制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 第四讲 室内文物绘图——青铜器 学时 4 一、青铜器绘制的要求 二、青铜器绘制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

第五讲 室内文物绘图——小件器物 学时 4 一、小件器物绘制的要求 二、小件器物绘制方法 1.直角坐标法 2.轴对称法 三、线条的处理与绘制 1.器物绘制与比例 2.纹饰的绘制与处理

第六讲 田野考古绘图——遗址平面图 学时 4 一、遗址平面图的种类与绘制要求 二、遗址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1.遗址位置图 2.遗址地形图 3.遗址总平面图

第七讲 田野考古绘图——遗迹平剖面图 学时 4 一、遗迹图种类与绘制要求 二、遗迹平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1.导线垂距法 2.距离交会法 三、遗迹图举例 第八讲 摄影原理与相机构造 学时 2 一、相机的投影原理 1.中心投影 2.透镜的结构 二、相机的类别 1.胶片相机 2.数码相机 三、相机的构造 1.机身主要结构

Page 63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2

2.镜头主要结构第九讲 室内文物摄影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一、室内文物摄影的基本要求 二、室内文物摄影基本方法 1.光线运用方法 2.视角、取景与色彩 三、照片的后期处理 1.胶片暗室处理技术 2.数码照片电脑处理技术

第十讲 田野考古摄影技巧与方法 学时 2 一、田野考古摄影的基本要求 二、田野考古摄影基本方法 1.光线运用 2.视角、取景与色彩第十一讲至第十六讲,结合田野考古实习,实地参加绘图与摄影实践 学时 24

五、选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2.方法建议: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概念、理论和知识点。 ② 教师指导学生课堂参与绘图与摄影实践。 ③ 教师指导学生在考古实习中学会运用课堂知识。 ④ 要求学生对实践活动写出心得和体会。

六、考核方式: 主要依据学生参加绘图和摄影的实践情况,并且参照学生课堂表现及考勤情况,综合评定期末成绩。七、参考资料: 马鸿藻:《考古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刘智海:《基础摄影》,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 1982年。 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 2002年。 瞿彩康:《常备摄影数据手册》,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6年。 永昌:《彩色摄影入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年。

Page 63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3

3027026田野考古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本课主要讲述田野考古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等一些基础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实际操作方法。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学理论、地层学与类型学、考古调查与考古钻、探方发掘与原则墓葬发掘方法等。并以此为基础上,讲述考古资料的整理编写过程,内容包括:遗址(墓地)的历史沿革、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考古报告中文字、插图、表格、图版的排版等。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标要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以及考古报告的阅读和编写方法。

该课程一般要和田野考古实习结合进行。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真实的实物资料,教会如何利用田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避免空泛的概念、理论叙述。理论和实践结合,指导学生从事田野考古实践,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三.学时安排 16 周,每周一次 3 课时,共 48 学时,其中教学 42 课时,实践 6 课时。具体安排见教学日历。四.教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1、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田野考古发掘。3、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和编写考古发掘报告。4、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发掘出土的资料写出田野实习报告。

五.考试方式 书面考试。六.教学内容

第一讲 田野考古学概述主要介绍田野考古学的概况;国内外田野考古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讲 地层学与类型学以介绍地层学和考古类型的理论为基础,用地层学指导学生考古调查、发掘。用考古

类型学理论指导学生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第三讲 考古调查 它是田野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调查包括地

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第四讲 考古钻探 主要介绍田野考古钻探的方式和意义。

Page 63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4

第五讲、考古测量介绍地图学基本知识;考古发掘及调查所涉及测绘的基本要求;考古测量主要工具的

使用方法;遗址测绘与遗迹测绘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与 3S 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第六讲 探方发掘原则 较详细的介绍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和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第七讲 墓葬发掘方法 介绍墓葬发掘的基本原则和清理步骤。第八讲 遗物收集与样品提取方法介绍遗址中各类型人工遗物的收集方法;特殊遗物(如人骨、动物骨、土样等)的采集

方法;测年、环境研究等所涉及样品的取样方法。第九讲 考古记录与室内整理 主要包括:发掘日记、小件登记表、遗迹登记表、照片和照相记录、绘图记录、探方

记录和发掘工地记录等方面整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一些操作方法。第十讲 考古报告编写的现状与阅读方法 介绍考古报告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考古报告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意义;阅读方

法方面,包括已有考古报告的分类、典型考古报告介绍、考古报告阅读的要点与方法。 第十一讲 考古报告编写的要求 1、《考古工作手册》对发掘报告的具体要求 2、《田野考古工作规程》中发掘报告编写的要求。 3、新形势下考古报告的要求

4、复习思考题第十二讲 出土资料的整理 以地层学为基础对出土器物性质分类整理。第十三讲 出土资料的研究 包括器物的性质分类和定名;依据地层关系对遗物排序;相对年代的推断等。第十四讲 报告的编写与田野考古实习相结合,在田野考古的基础之上,老师指导学生编写出报告,字数依

照发掘资料来确定,一般不少于 5000 字,并附有文物线图。参考教材1)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 2009年。2)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第二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要参考书目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2)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Page 63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5

3) 日本文化厅文物保护部:《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文物出版社 1989年。4) 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文物出版社, 1990 年。5) Museum of London Archaeology Service. 1994. Archaeological Site

Manual, 3rd ed.6) Peter L. Drewett. 1999. Field Archaeolog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7) (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

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8) 刘建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7年。9) 马鸿藻:考古器物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刘建国:考古测绘遥感与 GIS,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1) 马鸿藻:田野考古绘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2012年。进一步阅读文献1) 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 1987年。2)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3) 策拉姆:《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三联书店 2012年。4) Gordon Willey and Jeremy Sabllof: 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New

York: Freeman, 1993 3nd ed.5)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简史”词条(王世民撰)。6)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 1997年。7) 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 2012年。8) 滨田耕作:《考古学通论》(俞剑华译),商务印书馆 1931年。9)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 2002年。10) 严文明:《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收入《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11)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收入《考古学是什么》。12)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收入《中国北方考古文集》。13) 赵辉:《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文物季刊》1998年第 2期。14)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五讲“谈聚落形态考古”。15) 孟德鲁斯(即蒙特柳斯):《考古学研究法》(郑师许、胡肇椿译),上海世界书局

1936年。16) 苏秉琦:《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瓦鬲的研究》,收

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17)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收入《考古学是什么》。18) 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收入《走向 21 世纪的考古学》。19)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四讲“考古分类”;《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

念和理论的再思考》,第一章“再思考古学”、第五章“类型学与比较方法”。20) 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收入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

(一)》,文物出版社 1992年。21)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收入《林沄学术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22) 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 1989年。23) William Adams and Ernest Adams: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Practical

Reality: A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Artifact Classification and Sorting,

Page 63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24) 苏秉琦:《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结语》,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25)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四编“年代”,科学出版社 1959年。26) 俞伟超:《楚墓分期研究的新方法》,收入《考古学是什么》。

Page 63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7

3027027 科技考古概论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目前考古研究中涉及较多的科技考古分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古 DNA 分析、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制作工艺研究。科技考古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生物、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课程按专题分别讲授,每个专题包含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和研究现状。二、教学目标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家已经建立并完善我国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和区系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如何从有限的考古遗物获取更多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信息、复原古代人类的各种行为,科技考古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考古学利用到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科技考古的研究领域,掌握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具备在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开展科技考古的意识和思路。三、授课对象

本科大三、四年级学生。四、内容、学时第一章 概论 学时 2第二章 考古勘探 学时 3

第一节 遥感技术第二节 物探技术

第三章 年代测定 学时 3第一节 碳十四测年第二节 树木年轮定年

第四章 环境考古 学时 3第一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五章 人骨研究 学时 4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与人骨研究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六章 植物考古 学时 4第一节 研究简史及现状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七章 动物考古 学时 4 第一节 研究简史及现状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八章 食性分析 学时 4第一节 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1. 原理及方法 2. 研究案例

Page 63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8

第二节 锶同位素研究1. 原理及方法

2. 研究案例第九章 古 DNA 分析 学时 3

第一节 研究简史及现状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十章 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 学时 3 第一节 土壤成分分析

第二节 陶瓷成分分析第三节 金属器成分分析

第十一章 制作工艺研究 学时 3 第一节 玉器、绿松石制作工艺研究

第二节 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已修过 4门以上的断代考古课程。2、方法建议:第一,在对断代考古有一定了解之后,学习科技考古能够对研究考古学的方法和内容有更深入认识。第二,不要看到“科技”两字就望而却步,科技考古是考古人的方法,文科同学也能学好科技考古。六、考核方式考试七、参考资料赵丛苍:《科技考古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杨晶、吴加安:《科技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陈铁梅:《科技考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科技考古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科技考古 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科技考古 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袁靖:《科技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汤卓炜:《环境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蔡大伟:《分子考古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刘建国:《考古测绘、遥感与 GI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Page 64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39

3027030 城市经济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多学科融会综合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到授课的对象主要是历史学院非经济学专业的城市文化管理方向的本科生,本课主要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经济学基本原理。让学生首先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此为基础进入城市经济的深入学习;二、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相结合向学生阐述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等宏观和微观的理论性问题;在第二部分中则注意加进中国城市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有一个了解。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在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其将来从事城市经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授课对象

历史学院城市传统与文化管理专业本科生四、内容、学时导论 3 学时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现状与学习方法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 学时 21

第 1节:经济学基本问题第 2节:经济学原理(1-2:决策理论)第 3节:经济学原理(3-4:供求定理等)第 4节:经济学原理(5-6:人们如何相互贸易)第 5节:经济学原理(7-8:市场失灵及宏观经济学初步)第 6节:经济学原理(9-10:通货膨胀及相关的金融学基础知识)第 7节:博弈论基础知识

第二章 城市经济专题 学时 24第 1节 城市的产生及城市化的经济学阐释 第 2节: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第 3节: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第 4节:城市人口经济第 5节:城市土地与住宅经济第 6节: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城市学概论》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方法建议: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调查

Page 64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0

六、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与考勤占 40%,期末闭卷考试占 60%

七、参考资料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傅崇兰等:《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 7版。(我校图书馆有第 6版,国图有最新版,2015年 9月补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 4版。阿瑟・奥莎利文:《城市经济学》,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6 版。张琦主编:《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冯云廷主编:《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尹均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年。

Page 64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1

3027035 汉唐考古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此课程主要讲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学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该时段考古学中有关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在内将近八百多年,主要的都城和城市遗址考古概况,以及此时段中各朝代的主要墓葬考古文化和各朝代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而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 1、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汉唐考古”课程的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到:A.汉唐考古学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内容。B. 汉唐考古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重要组成部分。 C.此期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和求真求新学术精神和品格的极好教材。 2、课程主要内容 主要讲述汉唐考古学中有关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延续至宋元明此时段中,主要的都城和城市遗址考古概况和此时段中各朝代的主要墓葬考古文化的特点,以及各朝代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而了解汉唐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和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 3、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

辅导和答疑。4、考核方式和要求

本课程将要求学生完成一至两篇作业,作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本课程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考古现场工地等),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二、课程内容导论:汉唐考古学的特点

讲述汉唐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第一讲 秦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秦都城考古发现和研究概况第二讲 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秦陵及秦墓葬考古第三讲 汉代城市考古与研究 讲述两汉都城考古和两汉地方城市考古研究第四讲 汉代墓葬文化考古与研究 讲述两汉帝陵考古和两汉贵族墓及中小型墓葬考古文化特征第五讲 秦汉物质文化考古与研究 讲述秦汉画像石、壁画、帛画、铜器、漆器等物质文化特征,以及秦汉简牍考古和玺印、封泥等物质考古发现与研究第六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此期的城市考古和墓葬文化,以及此期的物质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文化遗存第七讲 隋唐考古发现与研究

Page 64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2

讲述此期的城市考古文化和墓葬文化考古特征,以及此期物质文化的考古学特征和边疆地区的考古文化第八讲 北京历史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述北京地区的城市、墓葬考古和物质文化基本特征三、参考文献4、工具书类:北京大学考古系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年),文物出版社,197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71-1982年),文物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编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83-1990年),文物出版社,2001年田静 《秦史研究论著目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郑阿财、朱凤玉主编《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2004年,共 20册),文物出版社《北京考古集成》2、入门读物类:查瑞珍 《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化成、高崇文 《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罗宗真 《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罗宗真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秦浩 《隋唐考古》,南京出版社,1992年。齐东方 《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秦大树 《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4年。贺西林 《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郑岩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1984年孔祥星、刘一曼 《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1984年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 《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 宿白 《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杨泓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周天游 《秦汉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张国光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3、相关刊物《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

Page 64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3

《文物》,文物出版社主办《考古与文物》,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华夏考古》,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原文物》,河南省博物院主办《南方文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主办

Page 64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4

3029003 考古专业考察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学生前往实习基地或各中学,观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向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技巧,了解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从而掌握听课与评课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专业考察,对教师职业和历史学科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2.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学教学实际,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和要求;3.观摩中学历史教学,初步了解听课与评课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学科知识、

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三、授课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师范)专业本科生。

四、内容、学时前往实习基地或各中学,观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听课、评

课及集体讨论活动,共 32 学时。在进行专业考察之前,向学生系统介绍听课、评课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出示分析课堂

实录及听课记录样例,并组织学生对观摩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分析,初步拟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并对教学方法、手段、过程有自己的设想,拟定见习计划;考察期间随堂听课,接受见习学校教师指导,内容包括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考察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根据课堂实录及听课记录进行总结反思,并组织集体评课活动。

见习期间应观摩课堂教学 3—4节,并进行教学实况录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学生参加教育实习课程前,须先修教师教育类课程。 方法建议:前期准备时,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见习计划和相关的教学设计;听课过程中注意做好听课记录,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保留好见习过程中各项资料;在评课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发言,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并进行反思。六、考核方式

1.提交一份课堂实录;2.提交一份听课记录;

Page 64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5

3029003 文化遗产专业考察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为文化遗产专业学生的实践必修环节,旨在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到两周的文化遗产线路实地田野考察,开阔学生视野,熟悉相关文化遗产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考察计划编制、考察过程实施、考察报告撰写等流程,着重分析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现状,并练习考察宣传文稿撰写。二、教学目标希望通过考察实践,使学生树立亲近田野的思想意识,熟悉实地踏查与书本知识并重的训练方法,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调研能力,锻炼文化遗产实地采访的基本技能,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宣传的基本意识。三、授课对象本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学生自愿参加集体组织的专业考察。有特殊情况未能参加集体考察的学生,撰写一篇家乡所在地的文化遗产点“考察报告”或非遗项目“调研报告”,亦可获得此学分。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先修课:《文化遗产学概论》。2、方法建议: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开展专业考察,读书与行路结合,学生分组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行程中汇报、采访调查与教师点评、考察讲解相结合,突出文化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现状的研究特点。六、考核方式学生根据所负责考察的文化遗产点或非遗项目的具体情况,撰写考察报告,并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完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察行程计划、考察途中表现以及考察报告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计。并计入相应的学分。

Page 64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6

3029004 考古学专业实习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按照考古学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在第五学期进行 1-2个月的专业实习,学生可按自己学术兴趣,选择田野考古实习或到北京市内进行博物馆实习。

本院 2013级考古学专业共 17名同学,经个人申报,并经专业负责人审核,确定朱静宜等 11 人赴陕西汉中龙岗寺进行田野考古实习;王洋等 6 人在北京市内进行博物馆实习。时间为 2016年 4月中旬至 5月底,为期一个半月。

根据我校教务处的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次专业实习大纲如下:一、田野考古实习1、队伍组成: 指导教师:王涛、陈宥成、朱光华,另聘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马明志副研究员为校

外指导教师; 实习学生:朱静宜、武彤、李晗玉、贺蕾、贾楠、梁萌、李梦瑶 郭思思、任泓涛、臧硕、白天阳 2、实习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陕西考古研究院执行的汉中龙岗寺国家遗址公园发掘项目。通过实习,让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后能够独立

从事考古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在田野发掘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知识。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二、博物馆实习1、指导教师:钱益汇,首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关工作人

员。2、实习学生:王洋、马懿莹、王子怡、李皓晨、焦阳3、实习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首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博物馆或

文物修复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博物馆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后能够

独立从事博物馆或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相关具体工作。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

Page 64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7

3029004 城市传统与城市文化管理专业教学实习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专业实习是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六周,实习地点为北京市文博、文化的相关单位或企业。二、教学目标本专业实习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实习巩固和拓宽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独立工作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管理、协调、组织工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既要搞好实习,又要育人,在工作中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实习生巩固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端正态度,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专业实习质量。要热爱实习单位,尊重双方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领导、员工,虚心学习,保证搞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严格遵守各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三、授课对象 本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专业实习的内容由本系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具体向实习生布置,由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实习共 22 学时。专业实习的组织管理 1. 成立由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的实习工作。 2. 审批有关教研室拟订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及指导教师名单。3. 联系实习场所,建立实习基地。4. 具体布置、检查、指导本院系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并深入现场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5. 组织好实习前的动员会,加强安全第一的教育。6. 检查实习质量,进行实习总结。指导教师的职责1、 根据实习大纲,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拟订实习实施计划和日程、路线安排。2、 讲授实习大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与要求。3、 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4、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实行考勤制度,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应及时处理,严重者停止其实习。5、 与实习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对方的指导和帮助。6、 按实习经费开支原则,负责实习队的经费开支,并注意合理节约使用。7、 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的质量和考核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填好有关表格,并连同学生实习成绩、实习报告交院(系)保存备查。对实习学生的要求1、 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指挥,遵守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2、 在实习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及实习单位安全、保密、劳动纪律等

Page 64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8

有关制度。3、 学生在实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及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4、 按时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实习项目,按时交实习报告和思想小结,以便参加考核。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先修课:本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必修课程。2、方法建议: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开展专业实习。六、考核方式1、 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成绩以及纪律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实习成绩,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计。并计入相应的学分。2、 实习成绩的评定标准:优:全部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报告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并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深入的分析,无违纪现象者。合格: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有主要的实习材料,内容基本正确,比较完整、系统,无违纪现象者。不合格: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以不合格论)未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混乱,分析有原则性的错误;实习中缺勤达三分之一以上;实习中严重违反纪律。实习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实习,否则不能毕业,补做实习只限一次,且所需经费由该生本人自己负担。

Page 65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49

3029004 文化遗产专业教学实习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专业实习是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进行,为期八周,实习地点为北京市文化遗产部门或相关单位或企业。二、教学目标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及国内文化遗产状况,将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竞争力。其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独立工作的初步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管理、协调、组织工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既要搞好实习,又要育人,在工作中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实习生巩固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实习的意义,端正态度,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专业实习质量。要热爱实习单位,尊重双方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领导、员工,虚心学习,保证搞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严格遵守各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例。三、授课对象 本专业学生。四、内容、学时专业实习的内容由本系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具体向实习生布置,由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实习共 48 学时。专业实习的组织管理 1. 成立由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的实习工作。 2. 审批有关教研室拟订的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及指导教师名单。3. 联系实习场所,建立实习基地。4. 具体布置、检查、指导本院系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并深入现场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实习中的问题;5. 组织好实习前的动员会,加强安全第一的教育。6. 检查实习质量,进行实习总结。指导教师的职责8、 根据实习大纲,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拟订实习实施计划和日程、路线安排。9、 讲授实习大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与要求。10、 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11、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实行考勤制度,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应及时处理,严重者停止其实习。12、 与实习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对方的指导和帮助。13、 按实习经费开支原则,负责实习队的经费开支,并注意合理节约使用。14、 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的质量和考核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填好有关表格,并连同学生实习成绩、实习报告交院(系)保存备查。对实习学生的要求5、 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指挥,遵守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

Page 65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0

6、 在实习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及实习单位安全、保密、劳动纪律等有关制度。7、 学生在实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及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的培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8、 按时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实习项目,按时交实习报告和思想小结,以便参加考核。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先修课:本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必修课程。2、方法建议: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开展专业实习。六、考核方式3、 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实习作业、实习报告成绩以及纪律表现等情况综合评定实习成绩,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计。并计入相应的学分。4、 实习成绩的评定标准:优:全部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实习报告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并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以深入的分析,无违纪现象者。合格: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有主要的实习材料,内容基本正确,比较完整、系统,无违纪现象者。不合格: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以不合格论)未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混乱,分析有原则性的错误;实习中缺勤达三分之一以上;实习中严重违反纪律。实习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实习,否则不能毕业,补做实习只限一次,且所需经费由该生本人自己负担。

Page 65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1

第二部分 通识课教学大纲3021003 中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

课程介绍本课程通过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空间和人群、中国皇帝制度、科举制度、中国饮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和信仰、中国小说与社会生活等专题的讲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诠释中国历史的文化特征和中国文化的历史面貌,注意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比较的视野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科学全面客观认识,培养健康的爱国主义情感,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民族自大和狭隘民族主义。讲授中听课阅读、讨论、写作并重,教师负责认真推荐比较详细的参考书目,要求同学自行阅读,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网络讨论,按照学术规范和论文要求写作期末作业(小论文)。课上还给在“我的家乡”和“旅行见闻”等讨论区有精彩发言的同学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课程内容第一讲 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时间 一,从社会形态对中国历史的概括;二,中国历史分段;三,中国历史上的纪年(干支纪年、王位纪年、年号纪年)四,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变化。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空间 一,中国历史上的空间位置;二,历史上的疆域;三,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四,历史上的交通;五,中国文化的区域特征。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人群 一,种族与民族;二,等级和阶级。参考书: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韦东超、王瑞莲:《中国民族流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提问:1、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变革?2、中国所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哪些影响?3、历史上的等级、阶级有哪些特点?第二讲 中国皇帝制度 第一节 中国皇帝制度简史 一,由来;二,名目。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构成 一,皇子制度与嫡长子继承,二,皇后妃嫔和太后,三宦官制度。第三节 皇帝权利和义务。第四节 皇帝的地位和皇帝制度的影响参考书:白 钢:《中国皇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秦海轩、卢路:《中国皇帝制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周良霄:《皇帝与皇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提问:1、中国皇帝制度基本特点是什么?2、中国的皇帝制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有哪些影响?第三讲 中国科举制度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Page 65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2

第二节 科举的制度建设和经验教训第三节 科举与社会生活参考书:王道成:《科举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8。张晋藩、邱远猷:《科举制度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4。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李尚英:《科举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许树安:《古代科举与科举制度概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于景祥:《金榜题名:清代科举述要》,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校图 D691.3/7)。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提问:1、如何理解历史上科举制度的合理性?2、科举制度执行过程中主要出现哪些问题?3、你如何理解清末科举制度的终结?第四讲 中外文化交流第一节 中原文明的兴盛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一,商文明;二,两汉文明鼎盛;三,唐文明的辉煌;四,元朝辽阔疆域与东西文明交融。第二节 近代前后东西文明的深入接触 一,郑和下西洋;二,传教士东来与东西文明冲突;三、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四,鸦片战争前后中英外交历程。第三节 近代以来外部世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社会性质的突变 二,衣食住行的改观参考书: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新版,2005。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 1793-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法)雅克·布罗斯:《发现中国》,耿升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香港,中华书局,1988。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下册,长沙,岳麓书社影印繁体字本,1987。王绍坊:《中国外交史(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 1840-1911)》,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杨公素:《中华民国外交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提问:1、为什么说中原文明的兴盛发达于其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关系极为重要?2、为什么说隋唐佛教和明清天文学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3、清朝前期的中外交流为什么没有给中国社会带来质的变化?4、从你的观察举例说明外来文明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第五讲 中国历史的宗教和信仰第一节 一,佛教的原始形态和早期发展 二,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发展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 一,禅宗;二,汉传佛教寺院的格局第三节 道教的体系和特征第四节 民间杂信仰 一,关公;二,灶王爷;三,月老;四,门神;五,厕神;六,孔庙和文昌帝君参考书:

Page 65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3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插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北京出版社的排印本,收入“大家小书”丛书,2002年版。周叔迦:《法苑谈丛》,中国佛教协会出版,北京法源寺流通处,1985。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圣 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张中行:《禅外说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中国冥界诸神》、《中国佛教诸神》、《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修订增补本,上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郝铁川:《灶王爷 土地爷 城隍爷——中国 民间神研 究》,上 海,上海 古籍 出版社,2003。郭春梅等:《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提问:1、中国人信仰的世界有哪些特点?2、佛教的“中国化”从文化角度看有哪些意义?3、汉传佛教寺院格局的特点有哪些?第六讲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节 中国茶 一,中国茶的特色 一,中国茶简史;二,中国茶分类;三,中国茶道的要点与实践。第二节 四大菜系 八大菜系 十大菜系 一,菜系特色与代表菜品 二,各地小吃第三节 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参考书: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1988。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王仁湘:《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马宏伟:《中国饮食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3。(日)中山时子:《中国饮食文化》,徐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缨、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王国安、要英:《茶与中国文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范增平:《中华茶艺学》,台海出版社,第 2版,2001。范增平:《生活茶艺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黄志根主编:《中华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王玲《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书店,1992)。Wang Ling: Chinese Tea Culture,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 3版,2002。刘勤晋:《茶文化学》,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

Page 65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4

王从仁:《玉泉清芬:中国茶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冈夫:《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何满子:《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沈汉、朱自振:《中国茶酒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刘军等:《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提问:1、中国茶大致可以分几类?2、简述乌龙茶和绿茶的冲泡要领。3、概述四大菜系的基本特点。4、你如何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参考书目:孙文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参考书目》第 17版。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所附文化史书目值得参考。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陈登原:《中国文化史》,2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钱 穆:《国史大纲》(第二次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樊树志:《国史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 1版,1998;第 2版,2000;第 3版,2004。 王 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王力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增订第 4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Page 65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5

3021007 北京历史与文化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该课程主要通过普及化、通俗化的北京地域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给非历史学专业且主要为北京生源的同学们介绍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主要特点,同时兼顾到非北京生源同学对北京基本历史、地理情况的了解。以北京历史沿革为主线,结合北京历史发展的特点,分专题重点展示和介绍北京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民族交流与融合经济文化发展、城市扩展和布局等诸多历史文化现象。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既努力达到基本知识的普及和介绍,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又通过学生最熟悉和亲近的地方感教育,引导同学关注自身生活区域的变迁,深化通识教育所予人的人文关怀。授课对象:全校良乡校区大一年级人文选修内容、学时:第一讲 北京历史与文化导言 2 学时第二讲 先秦时期的北京 2 学时第三讲 秦汉魏晋北朝时期的北京 2 学时第四讲 隋唐五代时期的北京 2 学时第五讲 辽宋金元时期的北京 2 学时第六讲 明代北京 2 学时第七讲 清中期以前的北京 2 学时第八讲 晚清北京 2 学时第九讲 民国时期的北京 2 学时第十讲 北京历史地理 2 学时第十一讲 北京历史上的人口 2 学时第十二讲 北京历史上的民族与宗教 2 学时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策略:授课、播放纪录片、随堂小测验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 2、方法建议:让学生在观看北京相关历史纪录片的同时激发思考,提交随堂纪录片观后感作为小测验代替大课堂点名,以此亦可以增进对北京及房山的情感认同。考核方式: 平时课堂考勤:10%;随堂小测验:30%;期末课程小论文:60%。参考资料:

罗哲文等:《北京历史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北京史》[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9年。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Page 65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6

3021020 民国社会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属于人文系列通识选修课,面向学校理科院系一年级本科生开设。课程重点讲授民国时期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教育职业等日常生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引导学生对民国时期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致历程。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大致了解民国时期日常生活的基本面貌。2、使学生清楚认识到民国时期新思想的萌发对于日常生活所起的巨大而又复杂的影

响。3、培养学生基本的史学思维,通过分析民国各种社会现象,并将其与当今社会问题

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三、授课对象 理科院系一年级本科生。四、内容、学时

绪 论 民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2 课时)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6 课时)第二章 近代交通工具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6 课时)第三章 缠足与妇女解放的呼声(6 课时)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婚姻生活(6 课时)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离婚问题(6 课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方法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播放音像资料;实行课堂教

学与专题研讨相结合。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布置 3-4 次随堂作业,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共占 30-40%。 2、期末考核:期末作业一次,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占 60-70%。七、参考资料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Page 65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7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陈文联:《冲决男权传统的罗网——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长沙:中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

Page 65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8

3021023 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世纪日常生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世纪日常生活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分三个层面介绍中世纪日常生活:第一层面是“生存环境”,即在每个人降生之日既已规定其一生生存方式的种种外在因素。生产水平、继承关系和风俗习惯是这一层面的主要内容;第二层面为“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第三层面为“精神状态”,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网素——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意识观念、宗教生活、社会评价等都是这一层面需要考察的内容。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的发展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古代和中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析的初步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三、授课对象本科一至四年级四、内容、学时 前言(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前言的讲授,使学生对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讲明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前言: 1、日常生活的概念 2、日常生活史的兴起 3、日常生活史的内容 4、日常生活史的特点 5、日常生活史的本质 6、日常生活史研究综述

第一章 西欧中世纪生存背景(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欧人的“生存环境”,即在每个人降生之日既已规定其一生生存方式的种种外在因素。生产水平、继承关系和风俗习惯。 本章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古代埃及历史分期以及生活等级、身份继承和职业选择、社会风俗。 本章的能力培养:通过本章教学培养学生对中世纪阶级、等级、身份、社会风俗等问题的考察能力。 第一节 生活等级

一、作战的人

Page 66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59

二、祈祷的人三、劳动的人

第二节 身份继承和职业选择一、身份二、继承三、职业

第三节 社会风俗一、社会时间节律二、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三、各阶层的社会风俗

第二章 中世纪西欧生活质量(上)(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 本章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中世纪西欧人的饮食,其中主要包括食品种类、各阶层的饮食不同、烹饪方式、餐桌礼仪。 本章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分析食物与阶级的关系,住房条件与阶级的关系,餐桌礼仪与文化习惯等重点难点问题。 第一节 饮食

一、食品种类二、各阶层的饮食不同三、烹饪方式四、保存与储藏五、餐桌礼仪

第二节 生活环境一、农村二、城市三、城堡四、教堂五、餐桌礼仪

第三节 住房条件一、建材与建筑技术二、设施与设备三、装饰与家具四、等级差别五、各阶层民居的形制

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生活适量(下)(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质量”,这里关注的是物质生活,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闲暇劳动、医疗卫生等等。 本章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休闲,主要包括大众性体育活动、大众性游戏、大众性游乐活动、各阶层休闲活动特点。 本章能力培养:本章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中世纪服装的特点,服装与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娱乐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等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服装

一、原料

Page 66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0

二、种类三、各阶层着装特点四、等级差别五、各阶层民居的形制

第二节 休闲一、概况二、大众性体育活动三、大众性游戏四、大众性游乐活动五、各阶层休闲活动特点

第三节 医疗与卫生一、个人卫生二、健康水平三、疾病与医学理论四、医生与治疗

第四章 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世纪西欧人的“精神状态”,也即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关系、意识观念、宗教生活、社会评价等内容。 本章基础知识:社会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关系、意识与心态。 本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重点考察中世纪西欧人的意识与心态中的时空观与社会观,通过阅读《奶酪与蠕虫》分析中世纪普通人的时空观与宗教观。 第一节 社会人际关系

一、农村二、农村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三、城市四、城堡

第二节 家庭婚姻关系一、婚姻二、夫妻关系三、各阶层的婚姻四、教会的角色五、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意识与心态一、时空观与社会观二、宗教生活三、社会评价四、妇女地位

第五章 中世纪的财产、骑士与修女(6 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中世纪的法律、武力与修道现象有所了解。 本章基础知识:骑士的起源、武器、精神、比武大会;普通法、长子继承制、继承习惯。 本章能力培养:通过史料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修道院规则与修士修女对修道院规则的违背,及其原因。 第一节 骑士

Page 66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1

一、起源二、分封制三、盔甲武器四、战争五、骑士精神、六、比武大会

第二节 财产一、财产分类二、普通法继承规则三、家产分配方案四、非主流继承习惯五、各阶层的继承规则

第三节 修道院与修士一、修道院的变迁二、修士与修女三、修士与修女的生活四、修士与修女的违规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无先修课要求。由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世界中世纪史的基础上继续了解西欧中世

纪史的进阶选修课,相对而言,更深入,也更有趣。但考虑到高中时期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了解较少,因此,要求同学们先预习指定的参考图书,注重课外延伸阅读。老师要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六、考核方式1、 平时考核:至少3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100%。七、参考资料(一)英文参考图书:1.J. L.Goff, The Medieval World.Collins & Brown.1990.2 . David Chaney , 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Palgrave.Publishers,2002.3.C.B Bouchard,Life and Society in the West.vo1.1.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8.4 . Hans-Werner Goetz ,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 translated by Albert Wimmer,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3.5 . Richard Britnell (ed.), Daily Life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 Sutton Publishing,1998.6.Georges Duby (ed),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vo1.2,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7.Alno Borst,Medieval World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8.David Nicholas,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eval World.Longman.1992.9 . David Knowles , Christian Monasticism . McGraw . Hill Book company,1969.10.C.H.Lawrence,Medieval Monasticism.Longman.1989.1 1. Brenda BoRon, The Medieval Reforma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1983.

Page 66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2

12. Jeffrey L.Singman,Daily Life in Medieval Europe,Greenwood Press, London l 999.13.Joseph & Frances Gies,Life in a Medieval Castle.Harper & Row 1979.14 . Joseph & Frances Gies , Life in a Medieval Village . Harper Perennial.1991.15.Joseph & Frances Gies,Daily Life in Medieval Times.1998.16 . Paul B . Newman , Daily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 McFarland Compaby,Inc.,2001.17.Dictionary of the Middle Ages,Joseph R.Strayer,ed.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85.Vol 3 & Vol 6.18. Christopher Dyer, Everyday Life in Medieval England, Hambledon and London, 2000.(二)中文参考图书: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马克垚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美]贝内特,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法]罗伯特·福西耶,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5、[法]罗伯特·福西耶,李增洪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950-125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6、[法]罗伯特·福西耶,郭方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7、[英] 佩里·安德森著,郭方、刘健译:《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8、[比]亨利·皮朗著,乐文译:《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9、[美]汤普逊著,耿淡如、徐家玲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1997年版。10、[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 王佩莉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三联,1998年版。11、[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等译:《蒙塔尤》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2、[美] 里克·M·加德纳(Rick M.Gardner)著; 刘军等译:《日常生活心理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英]本·海默尔(Ben Highmore)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年版。 14、[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 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5、[匈] 赫勒(Heller,A.)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16、[法] 罗贝尔·福西耶主编;许钧、陈青瑶译:《中世纪劳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7、[德] 汉斯-维尔纳·格茨著,王亚平译:《欧洲中世纪生活:7-13 世纪》,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18、[法] 布瓦松纳著,潘源来译:《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五至十五世纪》,北京:商

Page 66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3

务印书馆,1985年版。18、M. M. 波斯坦,H. J. 哈巴库克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经济史(第一卷):中世纪农业生活》,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9、[法]达尼埃尔·亚历山大-比东著,陈劼译:《中世纪有关死亡的生活:13-16 世纪》,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八、重要思考题10、 什么是日常生活?11、 日常生活史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特点?12、 列举一些经典的中世纪日常生活史的著作,分析其研究方法的优劣?13、 如何理解中世纪的餐桌礼仪?14、 如何理解中世纪游戏中的文化因素?15、 如何理解中世纪骑士精神?16、 怎么看待中世纪骑士之爱?17、 如何理解中世纪的财产继承制度?18、 如何理解中世纪的时空观与社会价值观?19、阐述中世纪的居住条件与阶层之间的联系?

Page 66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4

3021027 文化遗产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文化遗产概览是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的通识核心课,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案例,生动、直观地介绍考古遗产、历史城市、工业遗产等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各类型文化遗产的特点、内涵、价值及其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情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在掌握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文化遗产案例使学生认识文化遗产及其分类,了解文化遗产的各个类型的特点及其价值,认同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伦理,增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历史人文素养。三、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 文化遗产概览 ( 32 学时)

33. 概述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34. 考古遗址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考古遗址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考古遗址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35. 岩画石刻 ( 2 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岩画石刻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岩画石刻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36. 历史建筑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历史建筑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建筑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37. 历史城市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历史城市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历史城市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38. 传统村落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传统村落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传统村落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39. 农业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农业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农业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0. 工业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工业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工业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1. 宗教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宗教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遗产类型的文

Page 66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5

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42. 文化景观 ( 2 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文化景观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文化景观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3. 文化线路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文化线路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文化线路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4. 遗产运河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遗产运河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遗产运河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5. 20 世纪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 20 世纪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 20 世纪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6. 水下文化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处具体水下文化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水下文化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7. 非物质文化遗产 ( 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 2个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文化遗产及其特征和价值。

48. 总结 (2 学时)教学要求:总结本次课程的全部内容,梳理各个类型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价值,促进学生对文化遗产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认同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伦理。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2.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平时考核形式主要为考勤。2. 期中作业占总成绩的 40%,形式为任选一处世界遗产(非自然遗产项目),整理

其世界遗产资料,并完成一份报告。3.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采用开

卷、笔试。七、参考资料主要参考书:23. 晁华山.世界遗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4. 单霁翔.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25. 国家文物局等编.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26. 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网站:

Page 66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6

16. 世界遗产中心网站:http://whc.unesco.org/17.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网站:http://www.icomos.org/en/ 18.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ICOMOS-CHINA 网站:http://www.icomoschina.org.cn/

index.php 19.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 网站:http://www.iccrom.org/

主要视频资料:1. CCTV 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2. NHK 纪录片《世界遗产》八、重要思考题23. 试述文化遗产的分类。24. 试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5. 概述历史城市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26. 概述工业遗产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27. 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28. 概述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29. 概述文化线路的内涵和特点,并举例说明。30. 论述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Page 66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7

3021029 考古:探索与发现 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向广大同学介绍考古学的基础知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通过对考古学发现资料的整合,展现古代人类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与习俗等广阔的生活图景。希望通过学习,使大家对考古学整个学科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认识,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二、授课对象

全校非考古学专业本科生。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拟结合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通过专题讲座形式,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辅以个案影视背景资料,旨在向广大同学介绍考古学的基础知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通过对考古学发现资料的整合,展现古代人类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与习俗等广阔的生活图景。希望通过学习,使大家对考古学整个学科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了解考古与文物研究的背景,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 36 学时(12 周)。 2.课堂讨论: 每学期 1— 2 次。 3.课外作业: 每学期 1— 2 次。 4.其它教学环节:播放教学视频、教学考察等。

本课程计 8 讲内容:第 1 讲 考古学是什么?介绍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基本内容第 2 讲 探索与发现的历程通过介绍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方法与技术第 3 讲 古代人类——用通过石器、陶瓷器、青器、金银器等古代生活用品展现古代生活第 4 讲 古代人类——住介绍房屋、宫殿与城址等古代人类的居住第 5 讲 古代人类——食通过植物、动物资源等介绍古代人类的生计与饮食第 6 讲 古代人类——进化通过人类化石的发现介绍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第 7 讲 古代人类——环境介绍环境与人类文化演进的相互关系第 8 讲 古代人类——文明介绍西亚、古埃及、古希腊、玛雅等古代人类的灿烂文明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

Page 66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8

2.多举考古案例,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六、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等,具体形式由任课教师安排,每个学生应有 2 次以上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 70%。期末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本课程拟采用开卷考试。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

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参考书目:钱耀鹏主编:《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保罗•巴恩著, 覃方明译:《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译林出版社,2013年。

Page 67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69

3021030 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 教学大纲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变化的各种表现和深层次原因,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思考和理解。该课程将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思想史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平、经典著作及其重要思想;同时注重时代背景的考掘和社会思潮的讲叙,为学生构建起较为丰富和宏观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框架。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存在的不同思想、观点和理论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与相互间的联系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社会变化的各种表现及其原因,增进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思考。课程纲目:

导言和通论(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

古代思想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基本线索。第一章:中国思想的起源(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在起源时期的特征,如鬼神观念的

重要地位,以及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第一节:自然崇拜第二节:祖先崇拜第二章:商与西周时期的思想(2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商代的神、祖崇拜与王权思想,以及周代王权观

念的新发展和敬德、保民、慎罚等思想。第一节:宗教思想第二节:王权思想第三节: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

征,而且能够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实际,解读各家思想的产生原因和不同功用。第一节:春秋时期一、社会的变迁与当时思想的特点二、老子三、孔子思想述略四、孔子与六经五、《孙子》十三篇略说第二节:战国时期一、儒家(一)孟子(二)荀子

Page 67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0

二、墨家三、道家四、法家五、阴阳家——驺衍六、名家——惠施、公孙龙七、兵家——吴起、孙膑八、杂家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思想(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家思想的在秦王朝统治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

响、秦统一后皇权至上理论的新发展以及《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特征、汉代各种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发展变迁的密切关联。

第一节:皇权专制第二节:《吕氏春秋》第三节:汉初黄老思想与儒法的新发展第四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第五节: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第六节:《白虎通义》名教与神学相结合第七节: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第八节:东汉末年的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魏晋南北朝社会变动时期各种思想流派产生的原

因及其与当时社会现实的互动与影响。第一节:魏晋玄学的形成及思想特征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第三节:葛洪的丹鼎派道教理论第四节:陶洪景与南朝道教改革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思想(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隋唐新的大一统时代社会思想和统治思想产生的

新变化,以及佛道两教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第一节: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思想文化政策第二节:佛学的兴盛与反佛思想第三节:进步思想家的反神学思潮第四节:道教的发展与流变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思想(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理学这一社会思潮产生于宋代的历史原因以及其

自身的成就和特点。第一节: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周敦颐的思想第三节:张载的思想及相关学派第四节:程颢、程颐的思想及洛学学派

Page 67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1

第五节: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第六节:陆九渊心学思想第七节:元代儒学思想简述第八章:明代思想与思潮(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新的高峰后,理学

如何从盛行走向衰微的历史进程。第一节:明初朱学第二节: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第三节:阳明学派与东林学派第九章:明清之际的社会变动与思想变化(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明清之际社会新思潮的兴起和各种代表思想。第一节:明清之际的社会变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第二节:黄宗羲的思想与学术第三节:顾炎武的思想与学术第四节:西教、西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第五节:王夫之的思想第十章:清代的思想和学术(4 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总危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产生以及西学入侵的大背景下,清代思想由考据走向对封建制度猛烈抨击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乾嘉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思潮第二节:颜李学派及其思想倾向第三节:汉学及其代表人物第四节:中西思想文化的早期交流

Page 67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2

3021031 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环境史是在战后环保运动推动之下在美国率先出现的。它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的一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新学科。环境史研究力求理解自然如何为人类行动提供选择和设置障碍,人们如何改变他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它的出现与战后生态危机也有密切联系,其发展受到生态学思潮变化的明显影响。本课程将从文明史的角度分析人类、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反思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观和发展观,进而阐述超越现代文明的必然性。

二、课程说明本课程将通过分析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关于非人类世界的不同文

化观念如何深刻地塑造信念、价值观、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重构人类文明史的基本框架,给学生一个新的、后现代的文明观。环境史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分野,其整体论和有机论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学习环境史对更好地理解严重的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也有智慧性的启迪

三、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绪论 学时 3第一节 西方环境史的兴起和研究现状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旨趣第三节 环境史的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第二章: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 学时 3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文明进程第二节 生态环境与物质文明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政治文明第三章: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文明进程中的气候第二节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 第三节 气候变迁与世界文明第四章:疾病与人类历史 学时 3第一节 工业化以前的地方性传染病第二节 新疾病及其影响第三节 疾病与殖民征服第五章: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 学时 3第一节 饮食与物种交流第二节 殖民政治与物种交流第三节 生态帝国主义

Page 67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3

第六章:环境与狩猎采集和游牧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狩采社会的能量流动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 游牧主义与生态系统第七章:环境与农耕文明 学时 3第一节 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耕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节 发达农业文明对环境的利用和破坏第八章:人类的污染治理史 学时 3第一节 工业化与环境的破坏第二节 欧美国家的环境治理第三节 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能源的利用史 学时 3第一节 环境与能源的利用模式第二节 技术变革与环境第三节 经济变革与环境第十章:环境、城市与人口 学时 3第一节 环境与人口增长第二节 世界史上的移民第三节 城市的能量链与新陈代谢第十一节:人类环境观的变迁 学时 3第一节 古代宗教和环境观第二节 近代以来环境观的形成第三节 绿色环境观的发展第十二节:环境思想与政治 学时 3第一节 国际政治、环境与战争第二节 环境政治与政策第三节 绿党与生态社会主义五、先修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手段: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课堂讨论和课外学习指导,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在一些适合多媒体教学的章节,进行计算机教学、播放光盘和相关的录音、录像等相关的音像资料和组织观看世界名著影视片等,逐步加大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加讲授的直观性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教法建议:根据本课程各章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可分别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详略结合与纵横交错讲授、以理论进行宏观分析、开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外学习、及引导学生参与部分教学活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六、考核方式

Page 67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4

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平时考核计入期末总成绩 50%。 2、期末考试:开卷,自学部分约占期末考试的 1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50%。七、参考资料

1、卡特:《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国环科出版社,19872、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3、麦茜特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4、沙别科夫:《滚滚绿色浪潮》,中国环科出版社,19975、候文孝:《征服的挽歌》,东方出版社,19956、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东方出版社,19887、古迪:《人类影响》,中国环科出版社,19898、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Page 67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5

3021032 世界博物馆赏析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世界博物馆是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本课程通过对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世界博物馆发展脉络,同时对具有代表性博物馆的建馆历史、特点及博物馆教育情况的介绍,对学生的学术视野的拓展、人文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程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参观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世界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和教育中去。二、教学目标掌握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的基本要素和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了解学习博物馆的基本

发展过程。三、授课对象:本科四、内容和学时第一章 博物馆的基础知识(2 学时)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第二节 博物馆的基本要素第三节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第四节 美第奇家族收藏历程

第二章 博物馆发展历程(2 学时)第一节 早期博物馆发展历程第二节 近代博物馆发展历程第三节 当代博物馆发展历程

第三章 中国博物馆史(2 学时)第一节 中国博物馆的起源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第四讲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第四章 大英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大英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大英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第五章 卢浮宫发展史(2 学时)

第一节 卢浮宫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卢浮宫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卢浮宫的教育职能第六章 大都会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

第一节 大都会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Page 677: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6

第二节 大都会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大都会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第七章 艾米塔什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艾米塔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艾米塔什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艾米塔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第八章 史密森尼博物院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史密森尼博物院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史密森尼博物院的教育职能

第九章 梵蒂冈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梵蒂冈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梵蒂冈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梵蒂冈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第十章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第十一章 美国盖蒂博物馆发展史(2 学时)第一节 美国盖蒂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美国盖蒂博物馆的成功管理经验 第三节 美国盖蒂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第十二章 世界著名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实验室(2 学时)第一节 世界主要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实验室第二节 各类文物的基本修复流程第三节 常用科学分析和修复设备的工作原理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1. 教学策略: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2. 方法建议:鼓励学生多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相互交流经验,重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六、考核方式

论文

Page 678: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7

3022002 世界文明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核心课程,主要学习世界各文明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要求从全球史观掌握西方文明的发展及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西方文明史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初步能力。二、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世界各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从全球史观掌握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培养面向 21世纪的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第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三、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四、内容、学时

上篇 古代文明第一章 史前人类(1 课时)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1 课时)第三章 古代埃及文明(1 课时)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明(1 课时)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1 课时)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1 课时)第七章 中世纪的西欧文明(1 课时)第八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1 课时)第九章 中世纪的东欧文明(自学)第十章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文明(自学)第十一章 古代美洲文明(自学)下篇 近现代文明第一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1 课时)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1 课时)第三章 近代的亚非拉(1 课时)第四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课时)第五章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 课时)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 课时)第七章 两战之间的世界(1 课时)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 课时)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自学)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自学)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自学)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先修课要求:无教学方法建议

Page 679: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8

1、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和参观教学等活动为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贯彻“两基一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针。尽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迎接 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六、 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至少 2 次,计入期末总成绩,占 30%。2、期末考试:开卷,成绩计期末总成绩的 70%。七、参考资料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朱龙华 著:《世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3、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8年版。4、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三联书店,1965年。5、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7、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8、马克垚主编、高毅副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李世安主编:《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马文•佩里等:《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11、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3、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中心,1978年 。14、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5、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九、重要思考题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2、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比较。3、试分析古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意义。4、分析十字军运动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5、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6、简述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后果。7、简述北美独立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的性质和意义。8、世纪 30年代,美、德两国为摆脱经济危机所选择的道路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试分析促进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Page 680: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79

3022003 中华文明概览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该课以中华民族的诞生、繁衍与发展、振兴为主线,以中华民族璀璨的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为主要内容,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展示社会发展的进程。该课程设置以专题立意,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和起来,将古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融合起来,力图多层次、多画面、深入浅出地勾络出中华文明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展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可贵品质和深邃睿智、宽宏包容的的哲学思想及恢宏博大、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

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转为大学一年级本科生而设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获得如下知识,

提高如下能力。第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文明发展的纵向基本线索,

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对中华文明的产生、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和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这四大模块,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在拓展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们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感,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志愿。

第三,开阔同学的视野,引导他们把历史的学习方法和自身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授课对象《中华文明概览》是为大学本科文科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文科类学生通过

这门课的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自身的文科素养。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四、内容、学时第一讲 人类文明与中华文明第二讲 传说的先民与先民的传说第三讲 从上古神话到文字与宗教第四讲 从石、玉器到铜、铁器第五讲 从五胡乱华到民族自治第六讲 从三公九卿到六部内阁第七讲 古代都城与都市文化第八讲 从姓氏名谁到尊号、绰号第九讲 从古代科举考试到现代公务员制度从第十讲 从华夏美食到西洋快餐第十一讲 从把酒问盏看民族情怀第十二讲 从神奇树叶到健康国饮第十三讲 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第十四讲 从吸烟吃糖看百姓休闲第十五讲 从秦砖汉瓦到高楼大厦第十六讲 从旧车马舟桥到新交通运输第十七讲 从四大发明到科技兴国第十八讲 从大刀长矛到现代武器第十九讲 从市井瓦肆到都市生活第二十讲 从家庭妇女到社会半边天

Page 68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0

第二十一讲 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第二十二讲 琴棋艺术与文人雅趣第二十三讲 书画篆刻与文字艺术第二十四讲 从健身养生到体育强国第二十五讲 丝绸之路与维族服饰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后看书,查找资料,将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课外

延伸阅读相结合。无先修课要求。对于对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产生研究兴趣的同学,老师积极鼓励,使他们带着相关的历

史课题继续学习,并予以一定的指导。六、考核方式

本课是通识课,股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分别平时成绩和期末作业成绩,将两者综合考虑给分。两者之比为 30%与 70%。

在期末考试的试题中,着重考察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历史书籍和历史论文及其历史写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参考书目:1、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月版。2、刘东:《中华文明读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 1月版。3、姜义华:《中华文化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月版。4、金元浦:《中华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月版。

5、林岷:《中华文化史概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月版。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月版。

Page 682: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1

3022004 中华人共和国历程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全校通识核心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至今天的基本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基本进程,重大事件的评价,重要理论观点的评析,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等;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方针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参与当前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读书、写作水平。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至今的历史的基本内容,包括 60 多年来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评价、重要理论观点的评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教训等。

2、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参与当前改革、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三、授课对象 1、教学性质:全校通识课

2、授课对象:全校各系本科 1年级学生3、学分与学时:2 学分;总 36 学时

四、内容、学时 前 言(1 课时)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重要参考书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7 课时)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一、新中国的成立二、解放军的进军和镇压反革命三、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恢复五、抗美援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二、社会主义改造三、“一五”计划建设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第四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建设一、共和国初期的文化教育方针二、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

Page 683: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2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第五节 共和国初期的外交

一、 “一边倒”外交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日内瓦会议四、亚非会议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0 课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与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跃进”的准备和发动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三、“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和曲折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和调整方针的提出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三、十年建设的成绩

第四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二、四清运动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第五节 对台湾政策的调整和西藏的民主改革一、对台湾政策的调整二、西藏的民主改革

第六节 对外关系的转折与新发展一、中苏论战二、对印自卫反击战三、对外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8 课时)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一、“文革”的起因二、“文革”的准备三、“文革”的发动

第二节 全面动乱 九一三事件一、动乱的蔓延二、全面“夺权”三、中共“九大”和“斗、批、改”运动四、“九一三”事件五、“文革”以来经济的起伏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延续与终结一、中共对“左”倾错误的一定纠正二、中共“十大”和“左”倾错误的延续三、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和“文革”的终结

Page 684: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3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外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二、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三、“三个世界”的理论

第四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课时)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徘徊中前进的两年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全面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共“十二大”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三、精神文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四、“一国两制”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无先修课要求。

1、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2、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讲授过程中侧重讲

解线索和重要知识点;给学生安排必要的课外辅导。3、学习方法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介绍学术动态、深入分

析重点历史事件或人物、课堂讨论、各种作业训练等环节和方式进行。4、教学中应积极辅以现代化教学、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等手段或方式。

六、考核方法1、课堂教学:30 学时左右。其他教学环节:2 学时左右。2、课程考试:以作业形式为主,包括小论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3、学生成绩计算包括课堂出勤、平时讨论交流与期末作业等,以期末作业成绩为主。

七、参考资料 (一)教材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版)。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 4版)。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1年。(二)著作郑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6卷),人民出版社 2010年。刘国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共 9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有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通鉴》(共 4卷 18册),红旗出版社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每年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以后陆续出版。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郭德宏、林小波:《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

八、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 抗美援朝

Page 685: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4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四马分肥”日内瓦会议 《论十大关系》 成都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北戴河会议 庐山会议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四清运动 《二月提纲》 “五一六通知”“十六条” 红卫兵 “一月风暴”“二月逆流” “七二○”事件 “九一三”事件“四人帮” “批林批孔”运动 “四五”运动两个“凡是” “五讲四美” “一国两制”(二)思考题1、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策略方针。2、用史实阐述共和国初期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3、分析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缺陷。4、简要叙述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并分析其意义和不

足。5、简述“一五”计划的特点、主要内容和建设成就。6、试述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人民政协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简述“八大”前后中共理论探索的主要成绩。9、1957年反右派斗争为什么会扩大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10、“大跃进”运动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会发生“大跃进”的错误?11、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什么?人民公社化的后果有哪些?12、列举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文化领域中开展错误批判的重大事件。13、简述 1957——1966 十年探索和建设的两个趋向。14、分析“文革”的起因和性质。15、为什么说“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16、简述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7、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怎样开展起来的?有什么意义?18、试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19、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20、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进程。

Page 686: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Web view方广锠《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方广锠《敦煌学与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

685

3022005 社会学基础 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具有独特并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社会学具有独特的学科视角,是不同于经济视角和权力视角的第三种社会科学视角。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采用微观和宏观两种手段去观察、研究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社会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社会学基础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进而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社会机制和社会规律。学习社会学基础,还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身,从而有助于学习者适应和改良社会。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2、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社会学知识、术语和理论3、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的习惯4、确立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三、授课对象1、本课程为通识课程2、所有专业学生均可选修,特别欢迎理工科学生

四、内容、学时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4 学时)第二讲:什么是社会学(4 学时)第三讲:社会学简史(4 学时)第四讲:社会与文化(4 学时)第五讲:角色与社会化(4 学时)第六讲:社会互动(4 学时)第七讲:群体与组织(4 学时)第八讲:社会分层(4 学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1、无先修要求2、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电化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片和音像

等教学资料。辅以课堂讨论。六、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小论文(评论一段视频或一篇文章)(40 分)2、期末成绩:开卷考试(60 分)

七、参考资料亚历克斯·英克尔斯 : 《社会学是什么》 罗伯特·路威 : 《文明与野蛮》费孝通: 《乡土中国》 费孝通:《生育制度》 兰德尔·柯林斯:《发现社会之旅》第三部分 *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