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68 69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只能參觀一個絲路遺址,那麼非敦煌莫屬!位於甘肅西部敦煌郊外的莫高窟,一處南北長 1600 多公尺的山麓斷崖上,自公元四世紀至十四世紀整整一千年間, 開鑿了上千座大小不一的洞窟,櫛次鱗比,形如蜂 窩,極其壯觀。洞內藏有精采絕倫、美不勝收的雕塑和壁畫,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尤其融合印 度、伊朗、中國及中亞等地的風格和元素,見證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演化和逐漸本土化的過程,以及位於古 代絲綢之路樞紐的敦煌曾經輝煌燦的歲月。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化和兼容並蓄背景下 的巔峰藝術創作 余小蕙(Yu Hsiao Hwei/ 洛杉磯採訪報導 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於201657日在洛杉磯蓋蒂中心揭 幕。左起:蓋蒂研究所所長Thomas Gaehtgens;蓋蒂保護研究所所長Tim Whalen;敦煌基金會主席Mimi Gardner Gates;何鴻毅先生;蓋蒂研究所首席策展人Marcia Reed;蓋蒂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James Cuno和蓋蒂保護研究 所資深首席項目專家Neville Agnew.(圖片 / 何鴻毅家族基金提供) 5月初,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Getty Center)盛大推出【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由敦煌研究 院、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及敦煌基金會(Dunhuang Foundation)等中美四個機構聯合主辦。在文化遺址無法搬動的前提下,如何讓洛杉磯觀眾體會到莫高窟的壯觀與洞窟內精 湛絕倫的塑像和壁畫?歷時五年、耗資300萬美元組織,這項號稱北美迄今最大規模的敦煌藝術展,從不同視角切入,試圖 為民眾創造有別於傳統模式,更為活潑生動、互動性更強的觀展體驗。展覽由三部分組成:手繪複製洞窟、多媒體電影與3D 虛擬實景體驗,以及包括藏經洞文物和85窟壁畫保護工作介紹的展覽,分別在蓋蒂中心園區三個不同展區舉行。除了通過精 美絕倫的複製洞窟和戴著虛擬實境眼鏡觀看盛唐典型代表的45窟彩塑與壁畫,讓從未到過敦煌的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外, 洛杉磯【敦煌莫高窟】展締造的另一項里程碑的成就是,破例同時獲得英國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 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私家機構首肯借展,43件藏經洞文物一百多年後首度重逢。1900年,道士王圓在莫高窟意外發現 一間密室,面積不到三平方公尺的洞內藏滿了各種佛教經卷和文物,總數量超過45萬件,震驚中外。不過,其中上萬多件 立即遭到英、法、美、日、俄等國的探險家以各種方式取得並自此流失海外。因此,對藝術、考古、歷史愛好者,甚至敦煌 學的學者專家來說,這都是一次能夠近距離欣賞大批珍貴史料和文物的難得機會。展覽結束後,這些多數首次現身美國的文 物都將返回收藏機構,並且因其珍貴性和脆弱性,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靜靜躺在黑暗的庫房中⋯⋯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68 69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只能參觀一個絲路遺址,那麼非敦煌莫屬!位於甘肅西部敦煌郊外的莫高窟,一處南北長

1600 多公尺的山麓斷崖上,自公元四世紀至十四世紀整整一千年間, 開鑿了上千座大小不一的洞窟,櫛次鱗比,形如蜂

窩,極其壯觀。洞內藏有精采絕倫、美不勝收的雕塑和壁畫,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尤其融合印

度、伊朗、中國及中亞等地的風格和元素,見證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演化和逐漸本土化的過程,以及位於古

代絲綢之路樞紐的敦煌曾經輝煌燦爛的歲月。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化和兼容並蓄背景下

的巔峰藝術創作余小蕙(Yu Hsiao Hwei) / 洛杉磯採訪報導

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於2016年5月7日在洛杉磯蓋蒂中心揭幕。左起:蓋蒂研究所所長Thomas Gaehtgens;蓋蒂保護研究所所長Tim Whalen;敦煌基金會主席Mimi Gardner Gates;何鴻毅先生;蓋蒂研究所首席策展人Marcia Reed;蓋蒂基金會總裁兼執行長James Cuno和蓋蒂保護研究所資深首席項目專家Neville Agnew.(圖片 / 何鴻毅家族基金提供)

5月初,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Getty Center)盛大推出【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由敦煌研究院、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及敦煌基金會(Dunhuang Foundation)等中美四個機構聯合主辦。在文化遺址無法搬動的前提下,如何讓洛杉磯觀眾體會到莫高窟的壯觀與洞窟內精湛絕倫的塑像和壁畫?歷時五年、耗資300萬美元組織,這項號稱北美迄今最大規模的敦煌藝術展,從不同視角切入,試圖為民眾創造有別於傳統模式,更為活潑生動、互動性更強的觀展體驗。展覽由三部分組成:手繪複製洞窟、多媒體電影與3D虛擬實景體驗,以及包括藏經洞文物和85窟壁畫保護工作介紹的展覽,分別在蓋蒂中心園區三個不同展區舉行。除了通過精美絕倫的複製洞窟和戴著虛擬實境眼鏡觀看盛唐典型代表的45窟彩塑與壁畫,讓從未到過敦煌的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外,洛杉磯【敦煌莫高窟】展締造的另一項里程碑的成就是,破例同時獲得英國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

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私家機構首肯借展,43件藏經洞文物一百多年後首度重逢。1900年,道士王圓箓在莫高窟意外發現

一間密室,面積不到三平方公尺的洞內藏滿了各種佛教經卷和文物,總數量超過4、5萬件,震驚中外。不過,其中上萬多件立即遭到英、法、美、日、俄等國的探險家以各種方式取得並自此流失海外。因此,對藝術、考古、歷史愛好者,甚至敦煌

學的學者專家來說,這都是一次能夠近距離欣賞大批珍貴史料和文物的難得機會。展覽結束後,這些多數首次現身美國的文

物都將返回收藏機構,並且因其珍貴性和脆弱性,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靜靜躺在黑暗的庫房中⋯⋯

Page 2: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70 71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這次展覽除了呈現莫高窟從開鑿、興盛到衰微,並於20世紀在國際團隊參與下,受到修復保護的「重生」過程,並試圖從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全新角度,去重新梳理敦煌的歷史,並強調敦煌藝術所見證和體現的國際化、多樣性和包容性。通過包括經卷、

文書、刺繡、繪畫、雕塑等43件莫高窟珍貴文物,展覽旨在探索一千年當中,在連通東西方要道的絲綢之路上所發生的豐富頻繁的交流活動;中國在與外密切交流和相互影響下,宗教、語言、文化、藝術、 科學、工藝、習俗等各方面的變遷;佛教沿著絲路在中國的傳播與演進;佛教與佛教藝術的實踐與特點等不同議題。

展覽一開始聚焦藏經洞出土的古籍善本,重要展品包括以藏語和漢語撰寫、為一名到印度朝聖的漢僧使用的介紹信;古突厥文

占卜書;希伯來文的《猶太教祈禱詞》殘卷;漢語翻譯的《景教三威蒙度讚》暨《尊經》手抄本;婆羅米文書暨粟特文音譯之梵

文本《大悲咒》; 藏文書《愣伽經》暨漢文經疏等。一個小小的藏經洞收藏了這麼多語種和宗教的文獻,著實令人驚嘆,這不僅是絲綢之路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多宗教往來交織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同時也是敦煌作為國際都會所具有的兼容並蓄的明

證。另有手繪本為往來絲路的僧侶以及承載人們穿越沙漠的馬與駱駝等動物保留下了形象(形貌為中亞人的〈遊方僧〉、生動描

繪動物進貢的〈馬、駱駝像〉)。

藏經洞的繪畫與經籍文本縮影呈現了佛教在中國流傳與演變。海外保存數量最多敦煌文物的機構——大英博物館,這次出借了

多件重要珍品,包括唐代絹畫〈樹下說法圖〉,此幅構圖嚴謹,對稱工整,描繪驚喜,法相莊嚴,堪稱唐代敦煌絹畫之精華,也

是藏經洞出土的繪畫中時代最早、保存狀態最好的作品之一。唐代絹本〈引路菩薩圖〉,色彩鮮艷,蓄鬍、男身形象的觀音和渡

亡者均刻畫得生動別緻。三件幡畫描繪了佛陀的一生:出生即步步生蓮、洗禮時有九龍灌頂、告別父母、剃髮出家、過苦行生活

等等。高241公分,寬159公分的巨幅刺繡〈涼州瑞像〉(另有一說為〈靈鷲山說法圖〉),堪稱亮點之作,這是目前所發現中國刺繡作品中最大的幾件之一。此作材質為苧麻布,上面綉滿了絲線,工藝細緻精湛,內容呈現佛祖立於蓮台,裸露右肩,右手下

垂,左手握衣角,兩側有弟子阿難與伽葉相從,外側為觀世音與韋馱,佛祖頭上有珠玉瓔珞的寶幔,兩側各一飛天,圖下方兩側

各綉一群體型甚小的男女供奉人。這件年代斷定為八世紀的刺繡,儘管距今一千多年,但除了因存放藏經洞時摺疊印跡落在阿難

與伽葉二人身上而形象嚴重損毀外,整體保存狀態甚佳。

展覽現場(圖片 / 何鴻毅家族基金提供)

西元800年晚期 馬、駱駝進貢圖 水墨設色 紙本 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西元851-900年 馬德拉舞圖 水墨 紙本 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西元700年 涼州瑞像(靈鷲山說法圖)局部 刺繡 苧麻布綉絲線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西元700年 涼州瑞像(靈鷲山說法圖) 刺繡 苧麻布綉絲線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Page 3: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72 73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來自法國收藏的敦煌藏經洞瑰寶包括:〈觀音經變圖卷〉,以橫捲連環故事畫的形式講述《妙法蓮華經》第25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以神通力救濟諸般苦難,又遊諸國土,以三十三現身度化眾生的故事。此卷為法國著名漢學家和探險家

伯希和(Paul Pelliot)於1908年從敦煌帶走,現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另一件同樣由伯希和帶回法國的絹畫珍品為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典藏的〈觀音經變〉,畫筆細膩、色彩亮麗、佈局清晰、保存完好,是唐代敦煌絹畫中十分珍貴的作品之一,也是

少有的男相觀音像。

然而整個展覽最稀罕無價的珍品,莫過於策展人口中「沒料到真能借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現為大英圖書館所收藏。

這件木板印刷印本卷首是扉畫〈釋迦牟尼說法圖〉,技法遒美純熟,卷尾則有「咸通九年」(868年)的年款,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完整印刷品——藏經洞還有比這個更早的木板印書,但為殘片。事實上,中國人在八世紀初即發明了這種印

刷術,甚至早於西方古騰堡數百年。這件〈金剛經〉,由六塊雕版、6張紙印刷,再加一張扉頁畫,連綴成一幅長卷,原為唐懿宗時代一位佛教徒王玠以父母的名義為利益眾生而出資之作。

與西方藝術強調原創性不同,臨摹與複製一直是中國和佛教藝術的重要傳統。對於佛教徒而言,準確地遵循並散播佛教教義和

儀軌,忠實複製或再現圖像、經典、儀式與壇場非常重要。在此脈絡下,即可理解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及佛教傳佈間的密切關聯。

這次展品中,在紙捲上不斷重複印製佛像而成的木版畫長卷〈說法千佛捺印〉(大英博物館藏); 為誦讀經文之便而一再複製經文的〈佛說佛名經〉(大英圖書館藏),並因配有插圖而格外稀罕珍貴;根據手印畫稿作出種種手勢,都可視為佛教儀式中常見

的「複製」形式。

通過這次敦煌藝術展的籌備與展示,「蓋蒂」旗下各研究和展覽機構再次證實了它們在教育、研究、展覽以及遺址和文物保護

上享有的國際聲譽,絕非浪得虛名。從內容豐富、展品珍貴、展示角度多元、學術性強以及結合尖端科技等各方面來看,【敦煌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心,將為敦煌藝術在世界的知名度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期持續至9月4日。

幕後重要推手 談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余小蕙(Yu Hsiao Hwei)/ 採訪整理

敦煌基金會主席 咪咪·蓋茲 Mimi Gardner Gates

敦煌基金會於2010年成立,旨在協助敦煌研究院在美國的募款活動,並促進提升美國民眾對敦煌文化和藝術的認識。現任主席蓋茲女士早在成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家族一份子(是後者的繼母)之前,即在美國藝術界以中國藝術史家和博物館策展人和館長的專業受到尊重。耶魯大學畢業、博士論文研究元朝道家畫家方方壺(方從義),蓋茲女士自卸任西雅圖美術館館長一職後,

全身投入推廣敦煌文化,她表示,「這次展覽最大的意義在於:讓美國觀眾看到敦煌和中國豐富精湛的藝術與文化,尤其是這一

豐富性乃基於敦煌在那麼早的年代、且長達一千年間,早已是一個全球化的國際大都會。」這次展覽中以立體虛擬實境影像呈現

洞窟的塑像和壁畫,想法出自蓋茲。她指出,「虛擬實境影像提供了觀眾認識敦煌的另一扇窗戶,能聚焦於塑像和壁畫的局部細

節,對展覽其他部分做了極佳的補充。通過尖端的3D數位技術,我們也意在傳達一個信息:敦煌除了擁有一段輝煌的歷史之外,也對今天具有重要意義。敦煌能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促進美國對中國的了解。」

蓋蒂研究所首席策展人 瑪莎·瑞德 Marcia Reed

瑞德女士自蓋蒂研究所於1983年成立即在此工作,她表示這是她至今組織過最大規模的展覽。「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呈現為什麼莫高窟及窟內的藝術和雕塑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就像埃及文物或蒙娜麗莎一樣,都是世界藝術史的偉大成就。這次敦煌藝術

展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莫高窟遺址的故事,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洞窟具有哪些作用?窟內文物具有哪些意義?佛

教的故事和佛教所扮演的角色?何謂絲綢之路?修復和保護所扮演的角色?它們處理莫高窟的哪些問題?等等這些不同的故事,

用切合一貫的方式闡述出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

「像敦煌這樣好的古代世界文化,內容如此博大,繪製如此精采的佛教遺址不多。我們一個洞就是一個美術館,有太多的內

容,不僅故事,還包括怎麼畫的,立體感怎麼做出來的,衣服是怎麼穿的,沒有任何敦煌學者看過一切,瞭解一切。中國和西方

博物館雖藏有許多中國繪畫,但多是宋代以後,唯有敦煌保存了大量唐和唐以前的山水畫、人像與建築,而且沒有贗品的爭論。

這次有很多來自英法收藏的文物,平時都保存起來,這次能夠親炙實物,花時間細細品味研究,機會實在難得。就連我,許多過

去都只是書上看的,這次事先做了功課,終於見了實物,但看書和看實物還是不一樣。」

何鴻毅家族基金創辦人 何鴻毅

旨在推廣中華文化和佛教哲學的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是這次展覽的主要贊助方,創辦人何鴻毅先生表示,「身為佛教徒,對於

能在蓋蒂中心這樣知名的機構看到佛教藝術展深感光榮和喜悅。」長期住在溫哥華的他指出,「國際間一般都聽過絲綢之路,但

對敦煌和佛教普遍陌生,這次展覽能促進美國和國際觀眾理解到莫高窟在國際文化交流,以及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再東傳至

日本、韓國,往南至泰國、緬甸整個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若觀眾逗留時間久些,中國畫師以精湛技術臨摹複製的壁畫描繪了許多佛傳故事,也能讓人對佛教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

敦煌基金會主席

咪咪·蓋茲 Mimi Gardner Gates攝影 / 余小蕙

蓋蒂研究所首席策展人

瑪莎·瑞德 Marcia Reed攝影 / 余小蕙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

攝影 / 余小蕙

何鴻毅家族基金創辦人

何鴻毅

攝影 / 余小蕙

西元800-1000年 佛說佛名經 水墨 紙本 大英圖書館藏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西元851-900 年 行僧圖 水墨設色 紙本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西元701–750年 樹下說法圖 水墨設色 絹本大英博物館藏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西元850–900年 金剛手菩薩像水墨設色 絹本 大英博物館藏©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Page 4: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74 75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這是蓋蒂中心首次為了展覽需要,在園區增置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體,以容納三個按真實尺寸複製的敦煌石窟──275窟(五

世紀),285(六世紀)和320窟(八世紀),均由敦煌研究院畫師手工繪製而成,讓觀眾能親身體驗融建築、彩塑和壁畫

為一體,宏偉而壯麗的莫高窟藝術。事實上,敦煌研究院於1944年成立後,即開始對壁畫進行臨摹,並且針對一些狀況特

別脆弱的洞窟進行複製,供遊客參觀,以期減少客流及對壁畫的損毀,至今已經複製了8個洞窟。這次展出的3個複製窟,

其中第275窟早於1994年完成複製,並且多次在不同地方展出過,但285窟和320窟則是敦煌研究院專門為這次洛杉磯展覽

而進行複製。這三個不同時期開鑿的洞窟,見證了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如何影響中國繪畫與雕刻藝術,西域與中原風格

交融在一起,並隨時間逐漸「中國化」的過程。此展區的參觀需要另索限時入場券,每個洞窟停留時間至多不超過五分鐘。

三座手繪複製窟

見證佛教與佛教藝術的中國化文 / 余小蕙(Yu Hsiao Hwei)

建於十六國晚期北涼時期的275窟,是莫高窟現存時代最早的洞窟之一。不論位於西壁中央的菩薩塑像,其造型風格及坐具、服飾,或是南北壁拱龕或壁畫講述的佛傳故事中的人物,均帶有濃厚的西域風格,形象較為古樸粗獷,體現出早期敦煌石窟中的

西域佛教藝術元素。

285窟於西魏時期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北壁有西魏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藝術水準最高的洞窟。受到中原風格的影響,佛、菩薩形象變得修長清

瘦。然而天井則是此窟的精華所在,為流蘇紋樣分成四個區,繪滿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四壁

壁畫不論菩薩、諸天、神將、力士或是佛傳故事連環畫,形象飄逸多姿,氣韻生動。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包含中國與印度的

傳統神靈,有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也有印度的諸天與中國的神怪,共聚一窟, 宛若一座萬神殿。而南壁的〈五百強盜成佛〉不僅繪出五百強盜和官兵作戰的壯觀場面,而且還描畫了遠山近水,鴨子、鴛鴦、鹿、狐狸等宛如一幅情趣盎然的山水畫。

我們在此窟可觀察到西域與中原、佛教與婆羅門教、道教等不同文化和藝術風格的匯流和演變。

320窟是盛唐代表窟之一,中唐、宋、元重修。主室為方形覆斗頂,窟頂藻井畫雲頭牡丹團花井心,結構細密,色彩絢麗,極富裝飾性。西壁龕內置典型盛唐佛、弟子、菩薩塑像。尤其南壁一鋪釋迦說法圖,繪有四身兩兩相對飛舞的飛天,造型優雅輕

盈,線描流暢,是莫高窟飛天藝術中的傑出之作。此窟有一截壁畫不見了,是1920年代美國人華爾納(Longdan Warner)用膠布和特殊化學溶液剝下,運回美國;蓋蒂中心現場提供的文字介紹也特別對此說明。

敦煌壁畫常以連環形式的壁畫出現,主要是佛教內容的尊像畫、故事畫、經變畫、供養人畫和裝飾圖案畫,間或穿插社會眾

生相和世俗場景──官員、庶民、外僑、旅客、男女老幼、僧尼道俗,應有盡有;亭臺樓閣、宮殿城池、橋樑水榭以及農耕、漁

獵、舞蹈和競技,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寶貴的形象資料。

西魏時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285窟內部 攝影: Wu Jian ©Dunhuang Academy

十六國晚期北涼時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275窟菩薩像攝影: Wu Jian ©Dunhuang Academy

盛唐時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 320窟無量壽經 © Dunhuang Academy

十六國晚期北涼時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275窟彌勒菩薩像攝影: Wu Jian ©Dunhuang Academy

盛唐時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320窟阿彌陀經 © Dunhuang Academy

Page 5: 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 呈現古代敦煌多元文 …...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足為敦煌藝術在世界上展出的一次里程碑。我們也相信每年超過170萬人次參觀的蓋蒂中

76 77

佛教藝術專輯 Buddhist Art 洛杉磯蓋蒂中心

洛杉磯蓋蒂中心舉辦【敦煌莫高窟: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的其中一個宗旨,在慶祝蓋蒂保護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以下簡稱為保研所)和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遺址保護上近30年的合作。展覽一個重要部分即以85窟為例,全面介紹中美雙方合作在壁畫保護領域的重要建樹。

原敦煌研究院長,現為名譽院長,樊錦詩女士自1960年代北京大學畢業後投入敦煌研究保護40餘年,甚至博得「敦煌女兒」的封號。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是蓋蒂保研所首席項目專家,1988年首次造訪中國後與敦煌繫下不解之緣,領導蓋蒂保研所的中國項目,至今造訪敦煌不下60次。

訪談間,樊院長屢屢以「老阿」暱稱這位近三十年的合作伙伴與朋友,阿格紐言詞間也對同年齡、中國生肖一樣屬虎的樊院長

流露敬佩之意。這樁中美官方和民營機構之間逾25年成功合作的案例,可追溯到1988年;在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居中牽線下,阿格紐代表蓋蒂保研所赴中國洽談合作,並與中國國家文物局簽訂協議,自1989年與敦煌研究院展開敦煌的保護工作。事實上,蓋蒂保研所在世界不同地區參與了多項遺址和文物的合作保護項目,包括中國另一重要佛教遺址雲崗石窟,但唯有與敦煌

的合作最長久。對於能克服距離遙遠、文化和語言差異等種種困難,長期緊密合作,阿格紐認為關鍵在於「相互誠信,有共同的

目標——即保護莫高窟永續長存。」樊院長則指出「那是因為敦煌研究院同樣起勁、下功夫!」;而非坐待美方提供一切保護妙

方。她舉治沙為例,風沙造成莫高窟崖體的風化和壁畫的磨蝕,長期以來是一項難題。「老阿」 原先建議噴一層原油,樊院長認為會破壞石窟美觀,於是主動聯繫中科院寒區旱區研究所,在崖頂設置全自動氣象站,通過系統的氣象監測,掌握莫高窟風沙活

動的規律,並逐步發展到建立礫石鋪壓、麥草方格沙障和沙生植物固沙林帶等綜合性風沙防護體系,有效地解決了莫高窟長期的

沙害問題。

然而樊院長推崇蓋蒂團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首先是將西方先進的保護理念介紹到中國。你腦瓜兒不對,做什麼都不對。

比方說,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遺址以確保遺址原真性和完整性為前提的可持續性利用。以及盡量文物原狀保護,減少干預;不應

該過度發展旅遊,得把遺址留給我們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其次是先進的經驗和技術。」阿格紐說明,「事實上我們給的不是

錢, 不是硬件設備,而是軟件,是更實際、更有價值的專業經驗和知識。」他一再強調,「遺址保護必須始於人!」

除了中國,阿格紐同時在埃及、非洲等地參與文化遺址的修復保護。敦煌莫高窟是否得利於蓋蒂保研所在其他遺址保護修復的

經驗和技術?「保護不存在一種所謂的萬靈丹!每一處遺址、壁畫的問題都不一樣,我們無法將某處壁畫的治療方法直接用在另

一處壁畫上。話說回來,方法論是相同的!亦即凡事遵循一定的程序:首先對整個環境和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了解損毀的方方

面面,同時紀錄與攝影。這就像醫生診斷病症,要清楚掌握病害的肇因、性質、過程等等,之後才開始思考治療的辦法,用什麼

材料修護。之後要試驗:先在實驗室利用複製品和模擬病害現場反覆試驗,之後在洞窟進行局部試驗,經過數年的試驗、觀察、

分析和紀錄,在一切順利、確定不會產生任何損壞的情況下,才應用在石窟的壁畫上。之後還得回去監測結果,記錄一切,出版

發表。光莫高窟第85窟我們就寫了厚厚一本書!」

這次展覽深入介紹了85窟壁畫研究和修復的過程。當初為何選擇以85窟作為發展保護方法論的範例?阿格紐表示,他們希望一個壁畫精美、在保護上具有挑戰性的洞窟。85窟是莫高窟規模較大的洞窟之一,保存完整,壁畫內容題材豐富,色彩繽紛,佈局結構緊湊嚴密,藝術視覺效果強烈。更重要的是,它幾乎集中了敦煌壁畫的所有病害:顏料層龜裂、起甲、酥碱、霉變、空鼓等

等。通過對85窟的研究,雙方不僅提出壁畫的保護對策,同時為中國壁畫修復和保護的科學化、規範化開了先河。樊院長不無驕傲地表示,「這套壁畫修復保護的程序步驟和規範,如今成為莫高窟其他洞窟以及中國其他遺址壁畫修復的借鑑和典範!」

敦煌千百年來經歷過地震、風沙、洪水,或是二十世紀初藏經洞文物被外國人拿走等種種災難。阿格紐指出,這些威脅今天不

少已經受到控制,例如洪水、沙害等問題,但同時出現其他新的威脅,即大量的遊客。莫高窟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時, 一年約二十萬名游客,如今已衝破一百萬名人次的關卡,遠遠超出洞窟的接待承載能力,勢必對洞窟產生影響和損害。除了噪

音、臭味、污染外,遊客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提高窟內空氣濕度和溫度,潛在地對壁畫和彩塑造成侵蝕。然而,不論樊院長或

阿格紐都認同遺址必須供人使用,不論是教育或休閒上的需要。他們一方面通過反覆調研,將每日遊客人數限定在6000人,並在窟內設監測,以期合理控制客流量,同時也對整個遺址進行了整體規劃,在遺址外邊設立一座服務中心,提供遊客首先通過多媒

體設備和高清數位電影觀賞和認識莫高窟歷史和藝術特點,改變以往進窟參觀的單一模式。「關鍵在於使用和保護之間取得適當

的平衡。如何小心使用遺址而不造成損害?」阿格紐指出,「遊客管理,為遊客構想和提供另類、豐富的經驗,是今天莫高窟保

護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樊院長也表示,「保護必須和開放旅遊結合起來, 保護和管理,不能脫節。」

專訪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蓋蒂保護研究所首席項目科學家 阿格紐談莫高窟保護的國際合作經驗與今天面臨的新挑戰文 / 余小蕙(Yu Hsiao Hwei)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

攝影 / 余小蕙

蓋蒂保護研究所首席項目科學家

內維爾.阿格紐 Neville Agnew攝影 / 余小蕙

唐晚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85窟樂伎局部圖 攝影: Lori Wong. © J. Paul Getty Trust

唐晚期 中國敦煌莫高窟,85窟內部 © Dunhuang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