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三章 中共對國際環境認識 冷戰前,東西兩大陣營敵我分明、意識型態迥然不同。冷戰後,蘇聯 瓦解、東西德統一,敵我意識界線模糊,大規模的作戰可能性已降低。但 由於華沙集團力量急劇萎縮,相對北約力量大幅擴張,中、俄兩國仍感覺 「北約」與美國潛在威脅的存在。雖然軍事壓力減少,但仍需要有相當國 防實力作為政治籌碼或大國象徵。 中共嚇阻戰略的運用手段,在核子武器發展成熟前,仍抱持著以人民 戰爭為主的戰略思想。在這個階段,核子武器只是增強人民戰爭戰力的有 利武器之一。但隨著中共洲際彈道飛彈東風 4 型、東風 5 型的發展完備, 如以陸基機動發射的東風 31 型,射程達 8,000 公里,可涵蓋美國西北部及 俄羅斯等國境內, 1 使全球除少部份區域外,皆在其射程涵蓋範圍之內,其 嚇阻能力令人心生恐懼。 共核武實力日益提高後,中共將不再是被嚇阻對象,在必要的時候, 將主動的嚇阻對手。例如,中共突遭襲擊,遭受敵人侵略,被迫須因應時, 中共可能在適當的時機首先使用核武對敵人先行反擊。未來中共核武將朝 「主動核子嚇阻」方向發展。這種型態打擊方式,大多使用的是戰術核子 武器的打擊,例如戰術彈道飛彈的核子打擊、巡弋飛彈的打擊,與戰略飛 彈作為戰術武器對海上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打擊等等。 2 中共自 1964 年第一次試爆以來,在正式場合陳述發展立場只限於下 述三點:一、不首先使用的承諾;二、防禦自衛目的;三、全面禁用的理 想。中共本身也少談論其戰略思想,直至 20 世紀 1980 年代後期,逐漸發 表其理論。西方文獻中有關核子戰略最常見名詞「deterrence」,台灣翻譯 為「嚇阻」,中共稱之為「威懾」。 中共威懾意涵不等同「嚇阻」,中共認為「威懾」=嚇阻+脅迫;概 括有下列三點意涵: 3 一、威懾並不完全等於嚇阻,而還另有其積極意義。 二、威懾要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嚇阻並不含有使對方屈 服之意圖。 三、認定威懾思想萌生於中國,並非舶來品。 中共綜合國力提升後,國際地位日益崛起,周邊國家由於歷史情結問 題,仍有潛藏敵對國家,較具威脅的則是俄羅斯,而印度與北韓為前在威 1 《2001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0 12 月),頁 8762 趙雲山,《中共導彈及其戰略-解放軍的核心武器》(台北:明鏡出版社,1997 4 月),頁 1073 鈕先鍾,〈中共核武發展的評估〉,《國防雜誌》,第 11 卷第 11 期(1996 5 8 日),頁 53~5449

第三章 中共對國際環境認識 - nccur.lib.nccu.edu.tw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44/8/202508.pdf · 「主動核子嚇阻」方向發展。這種型態打擊方式,大多使用的是戰術核子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第三章 中共對國際環境認識

    冷戰前,東西兩大陣營敵我分明、意識型態迥然不同。冷戰後,蘇聯

    瓦解、東西德統一,敵我意識界線模糊,大規模的作戰可能性已降低。但

    由於華沙集團力量急劇萎縮,相對北約力量大幅擴張,中、俄兩國仍感覺

    「北約」與美國潛在威脅的存在。雖然軍事壓力減少,但仍需要有相當國

    防實力作為政治籌碼或大國象徵。

    中共嚇阻戰略的運用手段,在核子武器發展成熟前,仍抱持著以人民

    戰爭為主的戰略思想。在這個階段,核子武器只是增強人民戰爭戰力的有

    利武器之一。但隨著中共洲際彈道飛彈東風 4 型、東風 5 型的發展完備,如以陸基機動發射的東風 31 型,射程達 8,000 公里,可涵蓋美國西北部及俄羅斯等國境內,1使全球除少部份區域外,皆在其射程涵蓋範圍之內,其

    嚇阻能力令人心生恐懼。

    共核武實力日益提高後,中共將不再是被嚇阻對象,在必要的時候,

    將主動的嚇阻對手。例如,中共突遭襲擊,遭受敵人侵略,被迫須因應時,

    中共可能在適當的時機首先使用核武對敵人先行反擊。未來中共核武將朝

    「主動核子嚇阻」方向發展。這種型態打擊方式,大多使用的是戰術核子

    武器的打擊,例如戰術彈道飛彈的核子打擊、巡弋飛彈的打擊,與戰略飛

    彈作為戰術武器對海上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打擊等等。2

    中共自 1964 年第一次試爆以來,在正式場合陳述發展立場只限於下述三點:一、不首先使用的承諾;二、防禦自衛目的;三、全面禁用的理

    想。中共本身也少談論其戰略思想,直至 20 世紀 1980 年代後期,逐漸發表其理論。西方文獻中有關核子戰略最常見名詞「deterrence」,台灣翻譯為「嚇阻」,中共稱之為「威懾」。

    中共威懾意涵不等同「嚇阻」,中共認為「威懾」=嚇阻+脅迫;概

    括有下列三點意涵:3

    一、威懾並不完全等於嚇阻,而還另有其積極意義。

    二、威懾要求不戰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嚇阻並不含有使對方屈

    服之意圖。

    三、認定威懾思想萌生於中國,並非舶來品。

    中共綜合國力提升後,國際地位日益崛起,周邊國家由於歷史情結問

    題,仍有潛藏敵對國家,較具威脅的則是俄羅斯,而印度與北韓為前在威

    1《2001 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0 年 12 月),頁 876。 2 趙雲山,《中共導彈及其戰略-解放軍的核心武器》(台北:明鏡出版社,1997 年 4 月),頁 107。 3 鈕先鍾,〈中共核武發展的評估〉,《國防雜誌》,第 11 卷第 11 期(1996 年 5 月 8 日),頁 53~54。

    49

  • 脅。在過去十年間,中共對北方策略已有重大改變。北京與莫斯科間已從

    可能爆發核戰衝突邊緣轉變成「戰略夥伴關係」。4中俄兩國關係緩解表現

    有幾方面;首先是兩國間長達 4,340 哩的邊界線完全劃定,且兩國的邊境將非軍事化。其他尚有限制軍事演習不能超過 4 萬名部隊,超過 3 萬 5,000人則需事先告知與派遣觀察員,以及一年只能有一次超過 2 萬 5,000 人的軍演等相關軍事互信機制,中俄之間在 1994 年簽署「核武不瞄準協議」、「防止軍事意外事件協議」的雙邊協議來穩定與強化彼此安全。5本章針對

    中共潛在對手──印度與北韓核武發展看法,與其發展核武對中共所造成

    威脅程度來討論。

    第一節 未來戰爭發展趨勢

    冷戰結束後,像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型態不復見,較有可能方式

    為局部性衝突,並且是基於邊界、宗教信仰、種族等因素;需要使用大規

    模殺傷力的武器動機降低,取而代之則為遠距、精準尖端武器。基於美國

    在波灣戰爭與科索沃等戰役經驗,使得高科技精準的傳統武器又被重視。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就曾說:「我認為核武已很不實用,必須增加傳統性武器,如此會變得更有效」。6以他曾擔任過美軍參謀聯席

    會議主席,任內策劃第一次波灣戰爭經驗,樹立了美軍運用科技與精準武

    器打贏戰爭作戰模式;其表示核子嚇阻雖仍有其一定重要性,但在戰場它

    的重要性已被其他傳統高科技精準武器所稀釋。

    冷戰中沒有發生核大戰,主要歸功於「相互確保摧毀」理論。在世界

    大戰和核大戰打不起來的前提下,地區或局部戰爭/衝突的可能性增加,

    傳統武器仍然是低強度戰爭的主要工具。俄羅斯已決定將 60%的武器購置預算用於傳統武器裝備,美國也決定發展高精度的「非核打擊武器」。7

    基於上因素,美國調整其傳統核三角的角色,也就是洲際彈道飛彈

    (ICBMs)、潛射彈道飛彈(SLBMs)及攜帶核彈的戰略轟炸機;配合飛彈防禦體系的規劃,傳統「核三角」(Nuclear Triad)成為新軍力三角中的小三角(mini triad);新軍力三角是由一、非核武與核武實力;二、以指揮、管制、通信、情報、偵查、蒐整系統構成的防禦體系;三、反應能力的基

    礎結構所構成(Responsive Infrastructure)。在這新三角架構下,美國將進行核裁減,將目前現存的 6,000 枚核武器於 2007 年裁減至 3,800 枚,至 2012

    4 Sherman W. Carmett , eds., Limited Partnership :Russian-China Relationship in a Changing Asia(Washington, D.C.: Carnegic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98). 5《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 年 10 月),頁 178~179。 6 Donald C. Whitmore,“Revisiting Nuclear Deterrence Theory,"(Voice of Abolition, March), 1998,in http://www.abolishnukes.com/short_essays/deterrence_theory_whitmore.html,7 楊成緒,前揭書,頁 153。

    50

  • 年美國計畫保留 1,700~2,200 枚核武,但美國也同時計畫研製新一代核武。8

    近幾十年來,資訊革命突飛猛進,對於部隊運作產生重大影響,其中

    又以指揮控制受到影響程度最為巨大。電子戰(electronic warfare)的概念擴充成為資訊戰。其重點將電磁光譜應用在實際軍事用途,相關設施無線

    電波、雷達與紅外線等等,為克服黑暗濃霧與距離造成的視覺障礙,部隊

    必須借雷達、紅外線以及其他類似偵查裝備,如此,戰場敵人很難找到其

    藏身之處。9

    一、資訊戰運用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爭時間日益縮短,戰爭成果日益增大,戰爭

    型式從平面向立體空間擴展:由陸地到海洋在到空中和太空,從有形空間

    到無形的電磁和資訊空間,形成了陸、海、空、天四維一體、有形空間與

    無形空間相互交錯的新型作戰環境。這種網路化戰場是大縱深、高立體

    的,前後方區別淡化,時空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既有傳統的陸戰、海戰、

    空戰,也將出現全新的以資訊戰為主的型態。10中共為適應世界軍事變革

    和國家戰略發展要求,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推動國防現代化;

    並據此制定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實現「有中國特色之軍事變革」:置重

    點於機械化、資訊化之複合式轉變,其達成跨越式的現代化發展。11

    中共飛彈之父錢學森曾指出,軍事作戰經歷徒手、冷兵器、熱兵器、

    機械化後,已進入一個資訊化時代,中共在這個階段應以核子嚇阻下的資

    訊化戰爭為發展重點。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之後,在發展和製造新型洲際飛

    彈與巡弋飛彈方面投入龐大的人力與物力等資源。目前,中共當務之急,

    主要是提升和擴充洲際彈道飛彈的打擊能力、發展新型的巡弋飛彈為主。

    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事務局甚至認為中共已經具有發展精密度高和「隱

    形」的彈道及巡弋飛彈製造能力。12

    第一次波灣戰爭(1991 年)中,美軍資訊化武器僅佔 8%左右,主戰武器依然是機械化武器,尚未達到資訊(信息)化作戰水平;阿富汗戰爭

    (2001 年)中,美軍投入過半數資訊化武器,可謂資訊化作戰實質意義;伊拉克戰爭(2003 年)中,美軍使用 90%資訊化武器,接近完全資訊化

    8 楊念祖,〈美核武新策左右全球安危〉,《中央日報》,2002 年 3 月 18 日,版 6。 9 Joshua S. Goldstein,胡祖慶、毆信宏合譯《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頁書廊,2003 年 7 月),頁 239。 10 張志國,《爭奪 21 世紀制高點》(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頁 144。 11《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 年 12 月),頁 25。 12 余永章,〈從中共軍力成長論述-台海不對稱戰爭對我之威脅與省思〉,《國防雜誌》,第 20 卷第1 期(2005 年 1 月),頁 99。

    51

  • 作戰意義。中共認為,至少未來三、四十年或更長時間,應尋求使用傳統

    武器和非先進資訊化武器作戰的制勝之道。13中共資訊化戰爭與機械化戰爭

    型態區別如表 3-1。

    表 3-1 中共資訊化戰爭與機械化戰爭型態區別

    區分

    項次 比較因素 機械化戰爭 資訊化(信息化)戰爭

    一 軍事技術基礎 以提高物理能量為主的

    機械技術

    以提高資訊能量為主的

    資訊技術

    二 戰爭物資基礎 機動快、殺傷人的機械

    化武器平台

    資訊靈、射向廣的資訊

    平台

    三 主要作戰方式 集中兵力,火力突擊為

    主,戰場對抗決定勝利

    控制資訊,精確打擊為

    主,資訊對抗貫穿全程

    四 作戰指揮體制 主要以作戰部隊多層次

    縱向傳遞資訊的樹狀結

    構指揮體制為主

    趨向作戰單元與指揮控

    制中心橫向傳遞資訊的

    扁平網路化結構

    五 戰場基本特點 戰爭充滿迷霧的四維空

    間進行

    戰爭單向透明,全維空

    間進行

    六 戰爭主要進程 戰爭進展緩慢,持續較

    長時間,進程難以控制

    戰爭進展迅速,持續時

    間短暫,進程易於控制

    七 戰場主要力量 以機械化的陸海空諸軍

    兵種聯合作戰部隊為主

    以資訊化的多能一體聯

    合作戰單元為主

    八 戰場主要目標

    打擊敵人軍隊和重要軍

    事或政治目標

    打擊敵人眾要軍事、政

    治目標必要時,轉以粉

    碎敵人經濟潛力為主目

    九 戰爭軍事目標 以打垮敵國,消滅敵軍

    為主

    以癱瘓敵國、打敗敵軍

    為主

    資料來源:薛安國、王海,《世界軍事變革熱點問題解答》(北京:解放軍

    出版社,2004 年 1 月),頁 175~176。

    13 楊民青,〈信息化作戰離中國軍隊有多遠〉,《瞭望週刊》,2004 年第 11 期(2004 年 8 月 10 日),頁 13。

    52

  • 資訊技術在波灣戰爭中的主要應用可以分為下述三個方面:14

    (一)ISR-情報蒐集(intelligence collection)、監聽(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三者的綜合。

    (二)C4I-指揮(commend)、管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電腦處理(computer processing)、情報的整合系統(intelligence)。

    (三)精密兵力(precision force)-是一種能以較大速度、射程和精密度,來使用威力強大的武器的能力。

    機械化是資訊化的基礎,資訊化是機械化必然的發展;只有以資訊化

    為目標來提升機械化水準,才能爲資訊化提供堅實的發展基礎;在大力推

    進軍事資訊化進程,對中共解放軍而言,以資訊時代為背景的軍事變革,

    但其資訊化基礎建構仍不足,全軍仍處於機械化與半機械化狀態,現階段

    仍是資訊建構階段。而以「資訊化」為中心的軍事變革,就是解放軍具有

    「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15

    中共在未來的戰爭中,若要完整地接收台灣的政、經、軍建設,及避

    免接觸戰場所遺留下來的放射線物質,運用中子彈是一個可能的方式。中

    子彈的發明人──美國核武專家柯恩(Sam Cohen)就曾分析「以目前台海的政治緊張局勢,中共有可能以彈道飛彈針對台灣的軍事目標,發動中子彈

    突襲,然後渡過海峽佔領台灣,如此,並不會摧毀他們所追求的戰利品。

    因此,以中子彈攻擊台灣的邏輯是無懈可擊的」。16

    資訊戰的戰爭目的會「軟化」,戰爭將由掠奪財富和土地轉為搶佔資

    訊空間和爭奪資訊資源;由消滅敵人、保存自己轉為控制敵人、尋求雙方

    利益平衡點;戰爭的方式由大量流血犧牲,轉為儘可能的少流血犧牲;決

    定勝負的主要因素將由物資和人力的擁有量轉為資訊的擁有量,取決於制

    資訊權和資訊戰能力,戰爭與和平的存在方式將由排他性轉為共生平衡狀

    態。資訊戰的戰爭主體將由以國家為主體演變為非國家主體的多元化;戰

    爭力量對抗將由「血」與「火」的殺戮轉為以「軟殺傷」為主的高層次「鬥

    智」;戰爭空間將由陸、海、空立體三維空間,朝向陸、海、空、天、電

    多維一體滲透。17

    當代以資訊戰為主要特徵的高技術戰爭的一切活動,都是以戰場上的

    一體化資訊系統(C3I系統)、智能化的精確制導武器與全面的資訊對抗為基礎,也是有別其他戰爭型態主要方面。18解放軍具有「中國特色」的軍

    14 鈕先鍾,《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1999 年 8 月),頁 144。 15 陳子平,〈共軍「新軍事變革」之研析:戰略思維的轉變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 6 卷第 4 期(2005 年 9 月冬季號),頁 276。 16 轉引自梁文興,〈中共彈道導彈發展之研究-兼析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7 月,頁 73。 17 沈偉光,《戰爭新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 1 月),頁 26。 18 朱幼文、徐德池、馮毅,《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戰》(北京:軍事科學社,1994 年 2 月),頁

    53

  • 事變革,就是以「資訊化」為中心。

    針對中共中央 2006 年中央財政國防支出 2,807.29 億元,比前一年成長 14.7%,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長廖錫龍上將不諱言解釋說,科學技術特別是以資訊技術為主要的高新技術發展及其軍事領域的廣泛應

    用,特別改變著戰鬥力要素內涵,從而深刻也改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現在

    加強以資訊化為主要的軍隊質量建設,成為世界軍事發展趨勢,要實現由

    機械化向資訊化的跨越式發展,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19可研判中共投入

    資訊化發展是目前爲其建軍發展重點。

    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軍事革命使軍隊的作戰效能大幅度提高,在未來

    戰爭中既能以較小的傳輸迅速達成預定的目標,又避免了核戰爭的同歸於

    盡。因此,導致核戰略在軍事戰略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弱化,特別是資訊

    技術使傳統的常規戰略的內涵有更新的解釋。雖然核戰略的影響力仍然存

    在,但各主要國家軍事戰略關注的重點還是以高技術常規戰爭為主,這實

    際上也是軍事戰略從核戰略趨向常規戰略。現在,世界各主要國家一般因

    應新軍事革命的戰爭--高技術戰爭特別是資訊戰做為戰略籌畫的基本

    點。20

    美軍計畫將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改裝成裝備普通彈頭的導彈,以便

    能在全球進行常規作戰。「快速全球打擊」的目的在於一小時內對威脅作

    出反應的非核武器系統,這一時間還包括請示總統批准實施打擊的時間。

    美國提出改裝洲際導彈打常規「閃電戰」後,將使得洲際飛彈投入實戰的

    機會大增。這使得對手更難防範,且很難分辨它是核彈頭還是常規彈頭,

    如果引起有關國家的誤判,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21

    雖然外界已有質疑核嚇阻的聲音出現,但目前並無其他更具有嚇阻方

    法來確保護國家安全;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曾說:「核子嚇阻會繼續在美國

    國家安全戰略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若要提高核子嚇阻的效果,必須在

    傳統尖端武器保持一定優勢。22

    二、中共核武戰略發展

    由於中共軍事不透明,外界難窺其堂奧,尤以戰略核武政策僅有「不

    首先使用」之口頭宣示,未來如進一步掌握預警發射能力,是否改變其口

    84。 19《瞭望週刊》,2006 年第 11 期(2006 年 3 月 16 日),頁 15。 20 張鋒,《潮頭:全維信息化戰爭:21 世紀初葉全球戰爭展望與中國的前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年 10 月),頁 134。 21 昊天,〈美軍力圖實現「快速全球打擊」構想〉,《鏡報月刊》,350 期(2006 年 9 月),頁 58~59。 22 David C. Gompert,“Rethinking the Role of Nuclear Weapons," in http://www.abolishnukes.com/short_essays/deterrence_theory_whitmore.html. 54

  • 頭宣示不得而知。依據學者林中斌研析中共核戰略原則及戰略核力量有五

    個特點:23

    (一)含蓄的處理方法:包括大量的隱蔽或保密,有選擇地、審慎地以及多次重複地進行零星的透露。在核武發展過程的重大事件,不是低調處

    理,或發布不涉及實質性內容。

    (二)對非軍事因素的重視:強調純軍事領域之外的因素;對非軍事因素的重視表現在兩個方面:降低軍事上的重要性,擴大非軍事效益。

    (三)跳躍式前進: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1.與任何一個核國家不同,中共軍事是跳躍式前進,從一支「小米加步槍」的落後軍隊變成擁有洲際彈道飛彈能力的部隊,期間並沒有經歷首

    先發展系列型武器的階梯。

    2.中共核彈頭發展是跳躍式前進,與其他核大國不同,他縮短獲得原子彈、氫彈,即使它們小型化的過程。

    3.中共核武器發射系統方面是跳躍式前進的,通過獲得戰略轟炸機系列跳躍到中程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潛射巡弋飛彈甚至是多彈頭分導

    式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中共擁有龐大發射系列。比英、法兩國的發射系

    統更齊全。

    (四)反對擴充武力及增加軍備:反對手段和目的逐步升級。極小原則,簡單表示就是「少即多」或是「以少勝多」;他表現在兩個方面:限制武

    器部署的數量和反對增加對武器發展的投入。

    (五)積極地利用消極因素:與其他國家不同,總是提出一些消極的因素,然後將其轉化成有利因素。中共清楚表明,無論任何條件下都不首先

    使用核武器的否定性條款。並指出發展核武器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打破核壟

    斷以徹底銷毀核武器;以否定的方式解釋追求戰略武器的正當理由。

    中共於 1995 年 7 月飛彈演習中並未使用中程飛彈,中共中程飛彈射程可涵蓋到美國位於南韓和日本的主要軍事基地,顯示其可執行嚇阻與報

    復能力,假如美國考量以核子武器支援台灣時,中共更具有長程、洲際彈

    道飛彈,其涵蓋範圍甚至到美國本土。在這波飛彈演習當中,對於美軍的

    介入,中共採取克制態度,未使情勢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來說,中共對

    毛澤東所謂「最小程度嚇阻」原則有所修正;使用核武到底意在嚇阻,或

    在用不同衝突屬性上保持彈性。中共認知是「有限度的嚇阻」含意是包括

    作戰性質,如果嚇阻不成,就必須用核子武器防止緊張情勢升高。24中共

    23 林中斌,《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 年 2 月),頁 182~188。 24 李潔明(James R. Lilley)、唐思(Chuck Downs)合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台灣有沒有明天? —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年 2 月),頁 223~224。

    55

  • 軍事現代化指向「核威懾陰影下高技術局部戰爭」,顯示核武在未來的主

    要功能是扮演威懾角色,而真正的作戰方式則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

    爭。25

    中共近年來內部有人建議朝有限核武威懾的方向修訂戰略,提高使用核武的彈性;26現有戰略準則採用較為基本的第二擊報復,以「最低嚇阻」

    為核心,最低嚇阻的核心為「摧毀城市」的報復攻擊;有限嚇阻的目標範

    圍則較為廣泛,除了反制目標外,亦涉反擊能力;反制目標包括:戰略飛

    彈基地、指管中心和通情中心;同時還要保留足夠的武力以防止衝突擴

    大,則其所需飛彈數量遠超過北京現有核武實力,以中共目前實力與有限

    嚇阻戰略需求之間,仍有段不小的差距。27

    中共在核武嚇阻戰略運用,筆者依所蒐集資料大膽概分二個時期;不

    同時期代表著其發展核武實力的成長,其中包含著戰場存活力提高、第二

    擊報復能力的提升、科技強化其精準度、射程範圍加大與多彈頭重返大氣

    層能力、軌道改變等。

    一、最低嚇阻時期(1970~1978)

    中共早期核武戰略是針對美、蘇,免於遭受其核勒索,但核武實力不

    足,故僅能以對手重要城市、人口中心作為報復攻擊之目標;這種不論對

    手核武實力多強大,也承受不住核報復攻擊,因此不敢實施核武攻擊;28這

    種以對手城市等「軟目標」作為報復攻擊目標的特性,就是最低嚇阻策略。29

    中共最低程度嚇阻就要讓敵人搞不清楚的戰略,係基於不確定性上,

    而非其庫存核武器的絕對數量上。中共嚇阻邏輯乃是,其核子武力必須有

    能力在遭受第一擊後,仍足以進行報復還擊,並造成對手無法接受的傷

    害。這個邏輯就是「最低嚇阻」(minimum deterrence)戰略。

    中共強調其核武戰力目的是「打破核壟斷、加強自衛力、防止戰爭」,

    奉行所謂「不率先使用核武」的政策,30惟遭受核武攻擊後再以核武反擊

    對手,亦即中共的核武戰略是源自於「核威懾」,即「以小搏大」的方式,

    25 殷天爵,〈變動中全球核武力量與發展〉,《國防雜誌》,第 19 卷第 10 期(2004 年 10 月),頁38。 26 Iain I. Johnston,“China’s New ‘Old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Limited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3.(Winter 1995/1996, )5-42. 27《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年 1 月),頁 371~372。 28 Russell D. Howar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hort Arms and Slow Legs(Colorado: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1999), p. 27. 29 Bates. Gill, James Mulvenon, and Mark A. Stokes, The Chinese Second Artillery,p.548.

    30 “ China’s Nuclear Doctrine, "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CNS),in-http://cns.miis.edu/research/china/coxrep/doctrine.htm

    56

    http://cns.miis/

  • 使潛在敵人明白發動核武攻擊後,中共將仍有殘存的核武器,對其造成無

    法承受的損害。31

    不過,中共在廿世紀 1980 年代所組建的核部隊遭受到攻擊時存活率是非常低的,且其在科技上還達不到能夠支持「最低嚇阻」理論。其所宣

    示「不首先使用」政策,所持的理由是從被動立場來看待,認為美、蘇核

    武雖有絕對優勢,但也不可能在第一擊時就將所有中共的核部隊摧毀殆

    盡。換句話說,這種理由就是「不對稱均勢」之延伸。

    北京方面重複其長期之「不首先使用」核武承諾後,陳述如下核武準

    則:中共為了防制來自其他國家的可能核武攻擊,而維持一支規模小但有

    效的核子反擊武力,任何侵略攻擊都將遭受中共報復性反擊。中共一直維

    持最低規模的核武數量,中共核武規模、組成與發展都謹守著積極防禦的

    軍事戰略。32

    中共在面對如美、俄核武大國時,將引用法、英二國「最低嚇阻」

    (Minimum Deterrence)之核武戰略。「核威懾」概念之討論,經常提到「有限核威懾」一詞,從中共之專家學者的討論內容來分析,中共明顯地仍以

    傳統的軍事觀點來運用「嚇阻」,嚇阻是可能失敗的,而戰爭一旦爆發,

    為對嚇阻與防禦作區分,重視「損害限制」(Damage Controlled)措施,中共仍將以「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強調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將尋求

    贏得戰爭的「實戰」準備,作為嚇阻之基礎,使敵人感到攻擊中共並無法

    獲得太多獲勝或取勝,因而放棄攻擊意圖。中共嚇阻戰略,目標為「求勝

    於本土之內」;目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思維的備戰準備下,

    如何調和其核武實力及其戰略思維的落差,實為目前第二代核武發展之重

    要目標之一。33

    二、有限核威懾(1978~迄今)

    在難以改變敵強我弱之情況下,中共核報復之特點乃「有限」,此乃

    中共學者探討核戰略最常用的一詞。其看法乃基於其核實力難以超越核強

    敵,其核武發展政策亦只打算發展「有限」的核力量,由於「數量、規模

    有限,核反擊所要達成的戰略目標、作戰手段、報復的能力與打擊的戰略

    目標,也只能是有限的。」34其目的在尋求力量均勢與平衡,在確保自身

    31 Brigadier Vijai K Nair,“China’s Nuclear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n Security,"Asia Media: The Asia Pacific Media Network,in http://www.asia media.ucla. edu/article.asp?parentid =7521;張雅君,〈中共外交政策的核元素〉,《中國時報》,1998 年 6 月 5 日in http://www.taiwan watch.org.tw/env-news/199806/8706051.htmedu/article.asp?parentid=7521;曾復生,「當前中共國防安全的戰略性趨勢」in http://www.oxun.com/sixiang/9910285.htm 32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2000(Beijing: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6. 33 陳世民,〈中共核武現代化與全球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 21 期(2006 年 1 月),頁 152。 34 王琦,《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年),頁 169。

    57

    http://www.asia/http://www.taiwan%20watch.org.tw/env-news/199806/8706051.htmhttp://www.taiwan%20watch.org.tw/env-news/199806/8706051.htmhttp://www.asia/

  • 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謀求國際環境的穩定,是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最好選

    擇,因此,「有限」是中共核力量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共的核武戰略出於「有限發展」的思想,這一點從鄧小平對核武的

    論點可看出,他認為:「威懾力量,你有我有,也不能搞多了。威懾力量

    有了就行,戰略武器威懾力量,嚇唬點人,絕不能先打就是。但我有了,

    就可以起作用。核武器有一點,這本身就有壓力作用……你要毀滅我們,

    你自己也要受到點報復」。35以中共擁有之少量戰略核武,故其戰略設計乃

    是針對敵人之城市與人口中心實施報復性攻擊,使對手因代價太高而打消

    第一擊之企圖,因而達到嚇阻之目的。36

    中共核武戰略在其軍事現代化與綜合國力提升過程中與日俱進漸次

    修訂,中共起初於 1970 年代末至 1978 年採行「最低核威懾」(minimum deterrent)的核武戰略,其後於 1987 年提出所謂「限制性威懾」(limited deterrent)核戰略,37並逐漸朝向「綜合性威懾」調整,擴充其核武庫。冷戰結束後,中共加速高科技戰爭研究與準備,除積極研發新一代戰略飛彈

    -「東風-31 型」、「東風-41 型」與「巨浪-2 型」等飛彈外,意圖加強太空武器研製,其戰略力量已由原陸、海、空三位一體結構,朝向陸、海、空、

    天的「四位一體」方向發展,未來將致力其核武器質的提升,增強核武嚇

    阻能力與效能。38

    在有限核威懾戰略理論與實踐方面,中共認為雖然對敵方造成的損失

    無法相當或大於敵方對己方所造成的損失,但仍可使敵方的核武挑釁蒙受

    相當程度的損失,39並將會大幅增加中共的核武數量,俾使中共能對各種

    階層的攻擊(從戰術階層至戰略階層)作出反應。中共擁有更多數量的核武後,將可在某種程度上具備控制衝突升高的能力。40

    中共擁有第二擊核武報復能力後,再度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

    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或無核地區使用核武器。自稱發展與

    35《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94 年),頁 297。 36 曾錦城,《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 年 7 月),頁125。 37 最低核威懾綜合定義是一種依靠少量夠對敵人予以有限的卻承受不住的打擊的戰略核力量,以阻止一場蓄意進攻的戰略。而限制性威懾目的在使敵人確信,如其欲透過攻擊實現其目的,

    如佔領領土,進行政治報復或獲取軍事利益等,敵人將付出沉重代價,限制性威懾使用包括傳

    統武力戰術水平的各種反擊力量,亦包括戰略核層次的報復性或先發制人力量,且不排除佔場

    首次使用核武器以粉碎敵人優勢傳統力量的進攻。參閱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

    力》,頁 270 與 275。 38 殷天爵,《拒絕毀滅-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預防與因應》(台北:時英出版,2005 年 5 月),頁140~141。 39 轉引自陳文政,《嚇阻:理論與政策》,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碩士論文,1997 年6 月,頁 141。 40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11 月),頁 42。

    58

  • 擁有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帝國霸權的核威

    脅。並爭取透過國際協商,實現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41

    學者薛理泰(Litai Xue)以嚇阻政策、發展政策、部署政策和運用政策四個面向,論述中共發展核武戰略:42

    一、嚇阻政策-其中包括三項原則;(一)是有能力進行核武報復還

    擊,以保障國家安全;(二)是以報復作威脅,達到嚇阻的效果;(三)是保

    持不確定性,此即是中國會採取何種程度報復是模糊的。

    二、發展政策-其中涵蓋五項原則;(一)小而全,發展多種核武器系

    統,而不追求高產量;(二)發展三合一的戰略武力;(三)高輻射武器之

    發展;(四)戰術核武之發展;(五)生存力及穿透力之加強。

    三、部署政策-北京指示所有戰略性武器,必須符合隱密性及分散性

    之原則,在此原則下,中共核武部署有以下之特點:(一)隱密性,力求飛

    彈能部署於「海底或洞穴」之中;(二)隨時警戒和待命之機動原則;(三)

    游擊戰術,迅速移動和發射之要求;(四)強調防禦方法,以減少核武器受

    戰略武力之損害。

    四、運用政策-中共的核武運用受到下列五項原則規範:(一)不首先

    使用核武;(二)集中指揮;(三)區域目標論,即是以攻擊軟性目標為主的

    理論;(四)無預警發射,此即言中共在偵測到即將來臨的侵襲時,即會予

    以還擊,而非是等敵彈爆炸才行動;(五)拒絕「外科手術」;一旦中共遭

    受核子的「外科手術」加諸於其他戰略要點,將會竭盡所能實施還擊。

    多年來,中共的核武原則一直陷入爭論。早年中共主張維持「最低嚇

    阻」武力即可,現在則有不少人主張維持「有效嚇阻」實力。華府方面目

    前也難以釐清中共核武策略。中共內部對此也爭論不休,雖然目前仍是「最

    低嚇阻」占上風,但是印、巴兩國於 1998 年相繼成功試爆核彈,43中共的「有效嚇阻」派也漸受重視。44

    中共同時也認為嚇阻是有可能失敗,只要戰爭爆發,就應有計劃與策

    略尋求勝利,且核戰可能是持久對峙,期間戰爭性是可能被控制,此一控

    制視為核戰略重要任務之ㄧ,在重視「後核時期」的作戰,也不放棄傳統

    軍事思想的「武力」目標,但又不清楚指明其目標為何,繼續採行「不確

    定性」,以增加嚇阻效力。45

    41《倚天-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紀實》(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年 3 月)頁 414。 42 薛理泰(Litai Xue),張寧倫譯〈中共核武戰略之演變〉,《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1996 年3 月),頁 178~182。

    43〈中國的反應對印度的核試驗〉in 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44〈中共全球戰略重心仍在台灣議題〉in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6/2000060707.htm45 陳世民,〈中共核武現代化與全球安全〉,中國崛起與全球安全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國際衝突與危機管理研究室主辦,2005 年 6 月 10 日,頁 8。

    59

    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6/2000060707.htm

  • 第二節 未來軍事準則調整

    中共是由人民戰爭起家,多年一直維持數量龐大軍隊,期以人海戰勝

    火海,以因應常規作戰,但長期並未發生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加上軍隊

    之膨脹無效率問題,自 1980 年中期以後,中共進行裁員與精簡組織機構以提高作戰效率,並進行裝備現代化及加強研發,謀求解放軍力的重點由

    「量」轉移至「質」,逐漸轉變為可因應現代戰爭之正規戰為主體的態勢。

    依此基本方針,乃裁減過去陸軍為主的兵員,進行以核武戰力和海、空軍

    為中心的全軍現代化。

    鄧小平認為國際社會在 1980 年代出現相對穩定的和平時期,體認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世界大戰的可能性減小與降低;46於是他初

    步提出了延緩戰爭的論斷;從此中共的安全觀念開始從政治、軍事為核心

    轉向重視經濟安全。47

    中共在軍事方面,為了獲得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勝利,採取謀求

    提高軍事作戰能力,以「新時期的積極防禦」為軍事戰略方針。48此種謀

    略是敵若不先行動手,我方則不主動攻擊;萬一受到攻擊則採取攻勢反

    擊。另外,關於核武政策,中共則稱擁有少量核武全為自衛之用,他國若

    對中國大陸採核武攻擊,則必定受到中共報復性的核子反擊。

    解放軍強調其軍事準備重點在於「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

    爭」,因為中共評估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愈來愈低。49基此,從毛澤東所講的

    要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鄧小平強調要準備「打核威懾條件下的

    局部戰爭」,江澤民調整到要準備「打贏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

    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50

    解放軍改善作戰能力、增加機動力、火力、及精準武器裝備,使成為

    科技「信息化」部隊,正呼應胡錦濤要求的「跳躍向前」。51有關中共高技

    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定義、目的、目標與特徵,如表 3-2。

    46 王成斌主編,《鄧小平現代軍事理論與實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68~73。 47《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77。 48 日本防衛廳編,黃朝茂、宋一之譯《2003 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3 月),頁 108~109。 49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年 4 月),頁 178~179。 50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 月),頁 42。 51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ashington, DC:US DOD,2003), p. 24.

    60

  • 表 3-2 中共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定義、目的、目標與特徵

    定 義 為達成特定的政治目標,運用有限的資源與高科技的武器及載台

    以及先進獨特作戰準則,因應區域的衝突。

    目 的 保持交戰的局部化,避免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保持國家經濟

    的發展。

    目 標 在事前完成交戰準備,並在局部戰爭中達到全面性的勝利。

    特 徵

    *有利的思維

    *資訊的操控

    *增加不確定因素

    *傳統戰爭的轉型

    *聯合作戰

    *高節奏、快速、精準的打擊

    *人民戰爭思維的改變

    *透過局部武裝衝突所產生的嚇阻效應

    *只投入小規模與機動性單位

    資料來源:譚傳毅,〈中共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政治與戰爭關

    係〉,《中華戰略學刊》(1999 年夏季刊),頁 39~74。

    波灣戰爭對中共而言有深刻的體認。首先認知,到無論其軍事理論與

    科技與美國有段差距。其次,確認鄧小平時期因應新戰略安全環境所規劃

    之密集快速局部性衝突的戰爭理論之正確。再者,人民戰爭的防禦戰略已

    經不符現代化戰爭環境。52因此在 1993 年軍委擴大會議中,針對世界局勢評估,認為冷戰結束後仍潛藏著區域衝突危機,並據此調整軍事戰略,要

    求加速解放軍的質量建設,提高快速反應作戰能力,具體作為包括:53(一)

    未來戰爭立基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二)軍事鬥爭重點調整

    52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 2 卷第 8 期(台北:展望與探索社,2004 年 8 月),頁 38。 53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楊智出版社,2003 年 11 月),頁 151。

    61

  • 至東南沿海、南海水域、中印邊界,實施彈性正確的戰略指導;(三)以

    海空軍為發展重點,同時提升二砲威力。中央軍委會也分別提出「科技強

    軍」以及「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要求;所謂「兩個根本性轉變」就是

    要求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轉向質量效能、人力密集轉向科技密集。54

    戰爭威脅規模程度,美國將未來戰爭型態按高、中、低強度劃分為核

    戰爭、大規模常規戰爭、小規模常規戰爭和低強度戰爭等四種;前蘇聯按

    使用武器類型分為核戰爭和常規戰爭;按規模大小區分為分為世界大戰、

    局部戰爭和小規模軍事事件。今後 20 年可能發生的戰爭將主要是核嚇阻條件下的中、小規模戰爭。從戰略武器的發展來說,核國家的核戰略發展

    史上,每一種戰略類型的研製,都是與其掌握的核武器數量、技術水平相

    對應並受其約束的。當今核大國武器的發展水平,已使用其既可實行「核

    威懾」,又可實施次核打擊,又可實施「第二次核打擊」;既可打城市目標,

    又可打軍事目標;既可打核戰爭,又可打核嚇阻條件下的常規戰爭。55

    當前中共所推動之軍事現代化,定調於精簡現有組織架構下,以提升

    海、空軍與二砲現代化為主,建構「外向型」與「攻擊型」的海、空軍武

    力,以「謀求作戰力量結構協調發展,提高奪取制海制空權以及戰略反擊

    能力」。56共軍在未來台海軍事衝突,其軍力將朝建構「外向型」與「攻擊

    型」的海空軍武力,與二砲武力升級列為優先,基本上脅迫台灣、嚇阻美

    國與實施本土防衛三方面的作戰重點。57中共軍事現代化採跨越式發展,

    不但壓縮美、日聯盟在亞太區域的戰略利益,未來台灣也勢必直接面對解

    放軍現代化成果的軍事壓力。

    自 1990 年代初起,中共為因應東南沿海(特別是台灣海峽與南中國海)可能的偶發軍事狀況而調整其戰略重心,並體認未來戰爭趨勢,趨向

    局部性、限制性的小型戰爭;於是中共把戰略焦點從打一場大規模的「全

    面戰爭」轉移到打有限的「區域戰爭」。有鑑於此,中共的軍事目標在建

    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能在周邊地區的軍事衝突中,具有贏得在高科技條

    件下區域性戰爭的能力。58

    1996 年 3 月中共在台灣海峽舉行的軍事演習,造成亞太區域不安,間接促使美日安保同盟強化。中共窮兵黷武「霸權」形象,令周邊國家感到

    不安。因此,江澤民一方面控制共軍在政治方面影響力,一方面為維護和

    平穩定的局面,向國際上提出「新安全觀」。所謂「新安全觀」即是中共

    54《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年 12 月),頁 291~307。 55《高科技對軍事的影響》(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 年 8 月),頁 46~47。 56 曾祥穎,〈對中共「跨越式新軍事變革」之評析〉,《中華戰略學刊》,2006 年夏季刊(2006 年6 月),頁 103。 57 施子中、張洋培,《中共未來 15 年至 20 年軍力發展對我國國防安全影響之研究》,(台北:國防部,2003 年)。 58《中國時報》,1999 年 1 月 3 日,版 14。

    62

  • 與周邊國家建立協商、相互合作的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外交政策。相繼與

    周邊國家對話、建立溝通管道,並提出建立互信機制及開創對話管道等積

    極手段,緩和緊張局勢。故自 1997 年至 1999 年 3 月間,中共所有政治活動皆環繞此議題來進行滅火,以修補軍演所造成的負面形象。59

    中共洲際飛彈是美國最大威脅,美國專家認為中共東風 31A足以攜帶3 個彈頭,具備多彈頭戰力,可突穿美國防禦飛彈防禦網的第二擊報復能力。60美國國防部近年來對中共戰略飛彈部隊「質」與「量」的提升,表

    達關切,認為中共正試圖建立具可信度與存活度的核威懾與核反擊能力,

    並判斷在「東風 31」與「東風 41」等新型洲際彈道飛彈服役後,共軍核飛彈部隊的戰力將大幅提升。

    在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由於採攻勢的

    一方機動速度加快,防衛的編組準備與敵人發起攻擊的「時間差」大大縮

    短,既可能在預先準備好的基礎上進行防禦,也可能在臨機準備和被迫性

    下進行防禦,這就努力提高防禦的積極性、主動性、靈活性、時效性以及

    抗摧毀的能力。著眼點要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基本目的、基本手段

    和基本途徑。61

    由於高技術武器廣泛應用於戰場,使戰役力量具有高速度、高立體、

    遠距離、大縱深、全方位的機動、突擊和抗擊能力,並有與其可依恃的偵

    察、保障、電子對抗、指揮控制和後方勤務的能力。戰役力量的發展,應

    堅持全面而有重點的發展方向;所謂全面,就是使陸、海、空三軍和戰略

    核武部隊的戰役力量都能有所發展;所謂重點,就是軍種中重點發展空

    軍,兵種中重點發展電子對抗部隊;確實把地面快速作戰、海上機動作戰

    力量、空中遠程打擊力量等技術密集型部隊有系統發展建立,作為高技術

    條件下戰爭、戰役骨幹力量。62

    中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主政期間(1992~2004),中共與周邊國家並未發生重大利益衝突,外在國際環境尚屬平穩,惟受波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

    影響,「軍事現代化」之戰略思維,確實有助於提升了人民解放軍遂行「高

    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能力;並倡行軍事事務革命、有系統的採用高

    科技武器及運用其新戰術戰法。以「科技強軍、科技練兵」為建軍政策,

    進而實踐所謂「有中國特色之軍事變革」,企圖以達成國防現代化目標。63

    其所強調的「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著重資訊、聯合作戰、精準打擊等

    各方面。

    59 廖文中,〈中共軍隊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全民看國防》,第二期(台北:麥田,1999 年 12 月),頁 77~78。 60 Jane’s Defense Weekly, July.19. 2006, p. 15. 61《打的贏的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 194~195。 62《高技術局部戰爭與戰役戰法》(北京:國防大學,1993 年 5 月),頁 40。 63《2005 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桃園: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54 年 12 月),頁 293。

    63

  • 胡錦濤於 2004 年 9 月取代江澤民任中央軍委會主席,成為第四代領導人,十六大後,各部會首長均為新人擔綱,成為第四代領導群。研判以

    胡氏為首的領導架構,體認「一超多強格局仍將持續、經濟全球化相互依

    存、國際體系多元化、反恐與亞太地緣戰略重組」的國際環境,在現實國

    際情勢與台海問題上等,爲確保其經濟建設持續發展、解決內部矛盾,其

    策略思維暫不脫離「加速軍事現代化、爭取亞太區域強權」之範疇。64

    中共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意義、目的、目標與特徵,即江、胡二

    人軍事戰略思維背景,分析而言,運用高科技的武器載台來因應區域衝

    突,侷限於局部戰爭,運用「核武」等精準打擊能力與武器,作為軍事威

    懾與嚇阻。一般認為中國有 20 枚左右之液態燃料洲際彈道飛彈可攻擊美國本土,中國方面的態度是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當然美國是有能力鎖定並

    摧毀已知的這 20 枚左右戰略核武,但也要擔心是否有其他掌握不到的。65

    江、胡二人軍事戰略思維背景如表 3-3。

    表 3-3 江、胡二人軍事戰略思維背景

    時期

    區分 江澤民至胡錦濤時期

    戰略環境評估

    1.大國外交。 2.戰略機遇期(十六大)。 3.新安全觀。 4.和平崛起與發展。

    軍事思想 1.科技強軍,科技練兵。 2.「三非」與不對稱作戰。 3.積極防禦,跨越式發展。

    軍事戰略理論1.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2.高技術條件下發揮人民戰爭傳統優勢。 3.機械信息化複合發展,以信息戰貫穿全程。

    作戰指導 1.軍事威懾與嚇阻-核武與戰略、戰術導彈。 2.以信息戰為核心之聯合作戰。 3.正反面不對稱作戰。

    資料來源:陳子平,〈美國 2005 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 戰略思維的轉變〉,《國防雜誌》,第 20 卷第 10 期(桃園:國防大學,

    2005 年 10 月),頁 79。 64《九十三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 年 8 月),頁 26。 65 Bin Li“The Impact of U.S. NMD on Chinese Nuclear Modernization, "read at the Pugwash Conference April 2001 , in http://www.pugwash.org/reports/rc/rc8e.htm 64

  • 基本上,從 19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共國防與軍事戰略思維轉向「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了支持與進行此一構想,中共認為應

    以「速戰速決」的方式來進行「高技術局部戰爭」,而飛彈在軍事性效用

    上,由於精確導引技術的改良,已使得「精確制導武器已經發展成為全時、

    全目標、全時空和多方式運用的基本裝備」。66而且,中共更認為「飛(導)

    彈戰」是高技術戰爭的一種作戰型態,且有如下的作戰特點:一、全方位

    縱深打擊:由於飛彈的射程速度與突穿能力再加上現代化C3I系統可形成全方位的打擊敵縱深目標;二、穿然性大:飛彈的部署方式多樣,便於掩蔽

    與機動,可在敵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發動攻擊;三、作戰節奏快:飛彈

    是超音速飛行,可使作戰行動時間在很短時間內結束,達到速戰速決之效

    果;四、打擊效果良好:飛彈武器的精準度不斷提高,可獲得極佳的打擊

    成效;五、對戰局影響大:因飛彈都是針對戰略目標加以打擊,例如指揮

    控管系統或重要的軍事基地,可對戰局形成決定性發展。67

    中共也一直認為它是五大核武國中,數量最少、精度也算較差的,擁

    有核武只是防範「核勒索」,因此,目前仍承諾無條件不使用核武或威脅

    使用核武對付非核國家。68依此分析可知,中共核武政策使用核武嚇阻對

    象是對方有無核武而定,換言之,有核武國家就是中共核武嚇阻對象,反

    之則不是。

    中共對不同國家核威懾運用手段建立在不同力量基礎上,其構成的威

    懾情形亦不相同,大約有以下情形:69

    一是最大限度核威懾。其特徵是:以強大的核優勢為後盾,以大規模

    核襲擊相威脅來遏止對手。它所要求達到的目的是:能夠通過第一次核打

    擊解除對方的核武裝;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所受的損失;能夠在核危

    機對抗中掌握主動權,並能在核打擊之後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威懾敵方

    的核武器要擁有數量上和技術上的優勢,擁有對應目標、點目標進行核打

    擊的多樣化武器系統,並有完善的戰略防禦體系。

    二是有限核威懾。這是處於最大限度核威懾和最低限度核威懾之間的

    一種狀態。其戰略構想不是謀求同對手在核力量上的均等,而是要保持一

    支符合足夠原則的核報復力量,足以給對方造成一定的但同樣是無法承受

    的破壞,以此來威懾對手,制止核戰爭。法國「以弱制強」的核戰略,就

    是一種有限核威懾的典型代表。

    66 朱奎玉、侯魯良、羅有禮,《高技術局部戰爭法探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年),頁182~183。 67 《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7 年 5 月),頁 495~497。 68 Bin Li“China: A Crucial Bridge For the 2005 NPT Review Conference China on Key Nuclear Issues ,"in 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05_01-02/Li.asp69《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1999 年 5 月),頁 359~360。

    65

  • 三是最低限度核威懾。其基本思想是:由於任何國家都難以承受最低

    限度的核打擊,所以,只要擁有少量的、單一型號的核武器,對準對方城

    市目標,把對方的人口數和社會財富當作「人質」和「抵押品」,就足以

    對對方構成有效的核威懾,從而為本國的安全提供保障。

    中共自知目前國力仍不足以挑戰美國的霸權,而且必須繼續維持一個

    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經濟以提升綜合國力,因此中共一方面必須避免與

    美國攤牌,這可以由當時中美軍機擦撞事件後,中共在對美關係上保持低

    姿態,甚至對美國宣佈潛艇等先進武器軍售台灣,也未採取報復行動,目

    的是希望能夠妥善處理美中關係。另一方面,中共為了反制美國的圍堵,

    積極建立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係。中共、俄羅斯與中亞四國(塔吉克、

    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於 2001 年 6 月 15 日在上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時,表明反對美國發展國家飛彈防禦體系(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system),隱然成為抗衡美國在東亞同盟體系的一股力量。中共操作俄羅斯牌的目的,是在於增加對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70

    第三節 中共對印度與北韓核武發展看法

    前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局勢中,是唯一超級強權,除

    了傳統武力凌駕各國之上,核武實力不論質與量上,俄羅斯也是望塵莫

    及,故其作為其他國家只被動因應,採取因應措施。在亞洲地區,中共已

    是新興區域強權,對於周邊國家具有實質影響力;本節針對印度與北韓二

    國發展核武,提出中共觀點探究中共、印度與中共、北韓間雙邊關係。

    核武力量除了保衛國家安全外,也多了政治性,代表一個大國象徵,

    可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換言之,對於新興國家,核武能力的建立,對內

    不僅鞏固民心,團結國內各種力量,型塑國家共同信念;對外更如同擁有

    國際政治權力上貨幣,只要擁有核武,國際上不得不重視該國的權利。71是

    故,有的國家不顧國際民生積極發展核武力量。

    印度是中共在南境上一個和本身同時正在崛起的力量,而且有實力挑

    戰中共,也是美、日積極拉攏制衡中共一張政治牌;北韓則是中共鄰近國,

    政經不穩定的國家,民生幾乎靠著外國援助的維繫政權,但在發展核力量

    也是不遺餘力的一個國家。所以印度與北韓二國政治發展,關係到中共邊

    境上的安危。本節討論中共對印度與北韓發展核武的看法。

    一、中共對印度核武發展看法

    70 林文程,〈美國東亞戰略下的中共政策〉in 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china/t_c_a.doc71 Paul Bracken, “Asia’s Militaries and the New Nuclear Age,"Current History, vol. No 98:632(December 1999), p. 145.

    66

  •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

    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

    經濟體;在軍事方面已擁有中程飛彈,且具備核能力。721949 年 10 月中共宣佈建政後,同年 12 月印度承認其政權,並在 1950 年 4 月 1 日雙方正式建交,成為第一個與中共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73

    在 1998 年 5 月 11 日,印度進行了三次核試驗,印度官員聲稱核試驗關係到國家安全,主要係針對防備巴基斯坦的核武發展和中國核武軍事嚇

    阻力量的增長。74巴基斯坦在中共的扶助下,於 1997 年 7 月成功試射射程可達 8,000 公里的「哈特夫三型」(Hatf-3)飛彈後,印度政府隨即將射程可達 2,500 公里的「火神」(Agni)飛彈計畫列為國防戰略優先順序,試圖以飛彈擴散以求得對傳統「平衡與非平衡」(Balance Imbalance)關鍵因素瓦解,對於巴基斯坦幕後支持者中共更加防範。75

    印度的戰略部署對各戰略方向採取不同的方針。西部的巴基斯坦是重

    點,北部的中國是次重點,南部的印度洋地區是未來擴張努力方向,戰略

    縱深地帶則是配置戰略機動力量,以應付國內外突發事件。對北方的中國

    採取的是嚇阻防禦戰略,以核報復為後盾。76

    印度面對所謂「中國威脅論」,發展核武也就成為印度面對中共核武

    威懾的反嚇阻重要考量。77而且印度體認到中共在 1964 年擁有核武後,立即受到西方大國的重視;換言之,核武對印度而言,是有助於與中共解決

    糾紛重要後盾;故歷屆印度政府長期以來都將核武發展視為大國象徵與區

    域強權重要手段。78印度軍隊規模為全球第四位,無形中對中共南疆造成

    無比挑戰。79

    中共對於印度的核試爆有極負面的反應,因為印度原先係以中共的核

    武與戰略威脅作為其進行試爆的理由。印度部分戰略專家進一步指出,只

    有海基的核武能力才足以對付中共的「威脅」,而最好是擁有彈道飛彈的

    核子動力潛艦;如同美、英、中、法的「三合一」(triads)戰略核武部隊係包含了飛彈、空中投射及海上發射能力一樣,80藉完整戰略體系確保國

    72 〈印度〉 i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5.8E.86.E5.8F.B273 葉正佳,〈五十年來的中印關係經驗和教訓〉,《國際問題研究》,1999 年第 4 期,頁 17~21。 74 中國的反應對印度的核試驗 in 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75 Ben Sheppard,著,曾祥穎譯〈南亞彈道飛彈發展競賽〉(Too Close for Comfort:Ballistic Ambitions in South Asia),《國防譯粹》,第 25 卷第 8 期,1998 年 8 月,頁 18。 76 曹永勝、羅健、王京地,《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2 月),頁 107 與 113。 77 王福春等箸,《核陰影下的南亞》(北京:新藝術出版社,1998 年 8 月),頁 349。 78 Michael Pillsbury著,肖歡容、張梅譯《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5 月),頁 172。 79《中國時報》,2001 年 3 月 1 日,版 9。印度軍隊規模僅次於中國、美國及俄羅斯。 80 史蒂芬.柯恩(Stephen Philip Cohen)《印度:成型中的強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12 月),頁 309~312。

    6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6%B4%B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6%AC%A1%E5%A4%A7%E9%99%86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F%AD%E8%A8%80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AD%E4%B9%B0%E5%8A%9B%E5%B9%B3%E4%BB%B7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8F%E6%B5%8E%E4%BD%93&action=edithttp://www.nti.org/db/china/nsascris.htm

  • 境安全與有效嚇阻力量。

    中共內部曾評估未來中國安全環境面臨的新形勢可能為「東急西

    重」,所謂「東急」指的是台海問題,因 1997 年美日簽訂的「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中的周邊有事概念隱約涵括台海情勢,對中共而言是增加困難

    度;所謂「西重」就是印度核試爆後,對中共構成的明顯威脅形勢。81中

    共與印度都是國力提升的國家事實,彼此競爭在所難免,北京方面近來採

    取睦鄰策略試圖和印度打交道,改善彼此關係,雙方都不希望製造火花;

    因為彼此都擁有核武事實,如果稍有不慎加上西藏問題,就有嚴重惡化兩

    國關係的可能性,雙方承擔的風險不亞於冷戰時期美俄關係。

    中共近來積極修睦亞洲周邊國國家關係之際,俄羅斯與美國亦爭相拉

    攏印度。中印曾經交惡,一直以來,印度是世界少數有實力與中共競爭的

    國家;近年來互釋善意,雙方採取「戰略性交往原則」,兩國於於 2006 年7 月 6 日重啟中印邊境可連接西藏自治區亞東縣與印度錫金段的乃推拉山口。中印兩國「以邊貿代替屯兵」,不僅有助雙方經濟合作,也逐步擴大

    雙方政治互信和政治關係。82

    中俄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強調「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但美國的地區安全戰略無疑對中俄兩國構成了重大威脅,促使兩國在反對美國的戰略

    擠壓和遏制方面相互借重,相互配合。83至於印度與日本之間,尤以在聯

    合國要擴大安理會理事國一事上,中共表明支持印度而反對日本,主動對

    印度表達善意,並藉此分化印度與日本,避免印度與美日結合成為圍堵中

    共的聯合陣線。84

    西方觀察家認為中共與印度的競爭及印度對中國的猜疑也是制約俄國對中國軍售的重要因素。與中國相比,印度的崛起不致影響俄國國內針

    對外交政策的輿論。印度憑藉其與俄國深厚的關係有利影響俄國的軍售政

    策。《漢和防務評論》分析判斷中國可能在蘭州軍區部署了殲-11 中國重型戰鬥機(中國國產化的Su-27 型號);殲-11 作為中國軍方制空/制海的王牌之一,按慣例只部署在沿海及海南島一線。這種佈局西移,在一定程度上是

    中國對美軍深入中亞的警惕態勢,同時對印度也存在一定的威懾性。85

    印度致力發展海、空軍以及航母、長程飛彈等,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中共軍力;這對美國在全球軍事反恐之際,解除中共乘機在區域的軍事

    擴張或挑起事端的一個潛在遏阻力量,美國因此這個時候更會拉攏印度。

    81 張文木,〈科索沃戰爭與中國新世紀戰略〉,《戰略與管理》,1999 年第 3 期,頁 4。 82《聯合報》,2006 年 7 月 7 日,版A13。 83 繆鵬年、李瀅潔鋆,〈中俄關係發展中的制約因素〉,《中國評論》,2005 年 8 月,頁 44~46。 84 沈明室,〈從溫家寶訪問印度看中國戰略意圖〉,《展望與探索》,第 3 卷第 5 期,(2005 年 5 月),頁 11。 85《文匯報》電子報刊,2006 年 5 月 13 日。

    68

  • 86

    美國透過加強與印度之間的合作,可作為圍堵中國戰略之一環。畢竟,印度地緣戰略上,能扼控中共海陸能源運輸線,美國若能成功拉攏印

    度成為戰略夥伴,除能對中國大陸能源運輸管道發揮牽制作用外,並且在

    東南亞地域確實圍堵中共。故 2005 年 3 月布希訪問印度,簽署聯合聲明中表示,印度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做為一個擁有先進核技術的負責國

    家,印度和其他國家一樣需要獲得同等的利益和優勢。87換言之,在拉攏

    印度的前提下,美國恢復了與印度間中斷長達 30 多年的核合作,而印度的核國家地位,也初步獲得了美國的承認。

    在美國的南亞戰略佈局,不但將印度拉進以美國為首的亞太戰略版圖,同時要維持印巴關係穩定,以促使南亞地區的戰略情勢到達平衡。在

    美國的戰略觀點中,印度正是位居於維持戰略平衡的關鍵角色,同時也是

    協助美國掌握區域戰略優勢的核心。這種佈局明確地傳達訊息給北京,美

    國仍然堅持保護其在亞洲的利益,並與區域中重要盟友合作維持其區域主

    導者的角色。

    中共為保護能源利益並為安全目標著想,中共擬定珍珠鏈戰略計畫從中東到南海的海上航道沿線建立戰略關係。珍珠鍊戰略除南海與高棉外,

    其他都在印度洋地區。中共珍珠鏈戰略範圍涵蓋印度洋,必然引起印度的

    不滿。一向以印度洋國家自居的印度,無疑具有利的周邊安全環境。近來

    美國積極拉攏印度,尤其美國與印度簽署核能民用協定為一大突破。美國

    將印度視為世界強國,並為在亞洲牽制中共的一擊。印度雖是最早承認北

    京政府的國家非社會主義國家,但美國因素卻是越來越介入中印關係。88

    中共之所以不願意和印度交惡,在外交層面有幾個綜合面向考量:89

    (一)安全面向:中共若與印度交惡,不但無法促使印度停止發展核武,可能進一步刺激印度,升高對中共的敵意,甚至誤判情勢,攻擊邊境或製

    造西藏暴動,以先期掌握與中共談判籌碼。

    (二)地緣戰略面向:中共若與印度關係緊張,中共自陷南亞遭印度圍堵的危險困境;屆時印度聯合南亞其他國家共同對抗中共或抵制中共,中

    共勢必被迫加強南亞方面國防軍事投資,或被迫對巴基斯坦投入更多援

    助;中共更擔心印度聯合美、日或俄羅斯,在戰略上夾擊中共。

    86 高凡,〈美國制約中共秘密武器:印度〉,《動向》,2001 年 12 月,頁 58。 87 “Joint Statement Between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White House,July 18,2005, in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2005/07/20050718-6.html.88 歐錫富,〈競爭日趨激烈的中印關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2005 年 11 月 9日),頁 5~7。 89 張雅君,〈印巴核武試爆後中共的南亞安全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 43 卷第 2 期(2000 年2 月),頁 29~30。

    69

  • (三)雙邊關係面向:如中印邊關係倒退,將導致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經貿各領域,累積雙方關係正常化後多年現實利益。如果印度偏離了

    「一個中國」政策,以印度為南亞大國勢力下,其他東南亞國家有可能對

    「一個中國」政策抱持著觀望態度,這對中共完整主權政策是一項重大打

    擊。

    (四)國際關係面向:中共必須考量另一重要因素,是印度長期盟友俄羅斯態度,現實國際環境下,俄羅斯想必樂見中印交惡,以利在其矛盾國

    際局勢中獲利。就中共言之,維持印度與俄羅斯良好關係,可確保西南與

    北方國境安全,進一步穩定區域安全。

    二、中共對北韓發展核武態度

    北韓國土面積有 12 萬 540 平方公里,全國總人口有 2,291 萬 2,177 人(2005 年);於 2005 年 2 月 10 日正式宣佈擁有核武器。90

    北韓一向視擁有核武為自保依靠,同時也是「作為主權國家不可剝奪

    的象徵」,91因此,很難與國際規範來妥協,加上北韓態度反覆不定,遊走

    於美國設定的「戰爭邊緣」。南亞地區已經有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公認

    核武國家,未來東亞地區因北韓發展為核武國家既定事實模式,台、日、

    韓三國難保不會採取相同模式發展核武,92屆時東亞地區將是世界最易爆

    發核戰地區之ㄧ。

    中國目前的核心利益,是掌握新世紀初期有利的發展機遇期,爭取和平崛起。為此最需要的周邊穩定,自然不希望朝鮮半島燃起戰火或出現核

    武裝化;故針對 2006 年 7 月 4 日北韓飛彈試射,中共在聯合國 7 月 15 日投票加入了安理會 15 個成員國一致譴責北韓試射導彈的第 1695 號決議;93這一舉動引起北韓不悅,顯然與金正日的戰略方針有所矛盾。

    北韓不顧中國主張朝鮮半島無核的立場,在 1990 年代秘密發展核武器與飛彈,引發世界關注與危機。美國以朝鮮半島核武問題和飛彈問題為

    由,加緊構建飛彈防禦系統,其意不僅對北韓更在於對中共。日本藉北韓

    問題以圖恢復軍事大國地位,並以受到核彈、飛彈威脅為藉口增強軍備,

    甚至籌建核武裝。94

    中共與北韓近年來外交關係並不順遂,北韓自 1991 年起即曾多次批 90〈朝鮮〉i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B2%9C%E5%86%9B%E4%BA%8B91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 147 期,(2000 年 3 月),頁 9。 92《中國時報》,2006 年 10 月 22,版A12。美國《外交政策》期刊點名未來五個核武可能國,台、日、韓名列其中,而且各有其發展原因。 93 朱鋒,〈聯合國 1695 號決議後的朝核問題〉 in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2006-07/17/content_642493.htm 94 仲一平,〈中國對朝鮮局勢的新戰略〉,《鏡報月刊》,350 期(2006 年 9 月),頁 56。

    7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6%AD%A6%E5%99%A8

  • 評中共為修正主義,未堅持社會主義路線;加上中共近期已全力發展經濟

    為要務,北韓卻積極發展核武,牽連中共被國際指責勸阻不力。中共對北

    韓發展核武立場是強調朝鮮半島的非核化,對中共而言,如果北韓擁有核

    武,南韓與日本基於自保可能都會跟進加入核武俱樂部,而目前中共周邊

    國家已有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三個核武國家為鄰,加上北韓就增加為

    四國;如情勢未控制得宜,中共將被核武國家包圍。95

    北韓於 2006 年 10 月 9 日實施核試爆,對北京而言,最主要是北韓無視中共利益,在核問題上與北京唱反調。中共希望北韓能自我克制與遵循

    核不擴散要求,另一方面力擋美國於聯合國運作強力制裁北韓動作,但卻

    得到北韓如此地回應。其次是北韓破壞中共主導與協商的六方會談,96迫

    使中共駐聯合國代表在安理會表示,要對北韓採取「適當」甚至「懲罰性」

    行動,此乃北京對北韓罕見強硬表態。97同時中共解放軍也要提防北韓發

    展核武的企圖,雖然表面上是針對美國,但也可能隨時會對準中國。98

    雖然北韓挑起朝鮮半島的不穩定,引起世界各國撻伐,但基於長期傳統邦誼與朝鮮半島穩定,中共與俄羅斯兩國仍會堅持透過外交協商方式解

    決北韓核試爆議題;且在這次核試爆尚未證實是否為真正核試爆,日本、

    南韓經檢測後未發現異常,美國則在北韓上空採樣化驗含有輻射殘餘物,

    證明北韓曾進行核彈試爆,不過核試爆是失敗的。99故在 2006 年 10 月 15日聯合國通過制裁北韓決議時,決議中表明不會動用軍事手段。100

    從北韓立場觀察國際現實面,北韓瞭解本身東亞國際地位,深知美國與中共二個大國盤算;在北京方面,利用北韓核武問題牽制美國、壓制台

    灣、拉攏韓國;同時美國利用台灣問題牽制北京、壓制台獨、拉攏日本。

    這二個問題相互影響,目前中共夾在美國和北韓中間,既不願看到美國強

    行改變北韓政權,或使用軍事力量攻打北韓,使東北亞出現動盪局面,也

    不願看到朝鮮半島核武化,給中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101因此,中共將聯

    合俄羅斯共同敦促北韓放棄核武發展計畫,並主張美國透過外交協商方式

    解決此一問題。美國也會透過中共對北韓施壓,迫使北韓放棄核試爆與重

    回談判桌;金正日於 2006 年 10 月 19 日接見胡錦濤特使唐家璇後,隨即表明只要美國作出某種讓步,北韓願意返回談判桌。102

    95 朱松柏、李明峻,〈朝鮮半島情勢與亞太安全:理性計算的不理性遊戲〉 in http://iir.nceu.edu.tw/pdf/tpaper/paper2.htm 96 李明,〈面子裡子 中共盡失〉,《聯合報》,2006 年 10 月 12 日,版 14。 97《聯合晚報》,2006 年 10 月 11 日,版 4。 98 李實然,〈北韓核子試驗對中共的影響和衝擊〉,《中共研究》,第 40 卷第 11 期(2006 年 11 月),頁 84。 99《自由時報》,2006 年 10 月 15 日,版 14。 100《中國時報》,2006 年 10 月 15 日,版 15。 101 伍凡,〈北韓核武危機中的中國〉,《明報》,第 38 卷第 9 期(2003 年 9 月),頁 44。 102《中國時報》,2006 年 10 月 21 日,版 17。

    71

  • 其實中共也樂於美國施壓,其出發點有:103一、解除北韓核武威脅立場上,北京因其本身利益願意與美國合作,並希望藉華府之手解除平壤的

    核武裝。二、中、美聯手處理北韓核問題上,中共並非一味打壓北韓,而

    將其引導走向國際體系,以其在北韓核武問題解決後,中共對美國關係影

    響力,以遏阻美國在東亞戰略。三、保留北韓政權,將維持朝鮮半島現狀,

    實質上也符合北京在東北亞長期戰略利益。

    歸納起來中共對朝鮮半島核武危機處理基本分針為:更多的談判、更

    多得對話、更多的勸說是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的唯一途徑。另外在

    北韓核問題上有兩大目標:實現朝鮮半島非核化和維護保持本地區得和平

    與穩定。104

    中共所推動的多邊會談延伸至今,美國、中共、俄羅斯、日本、南韓、

    北韓六國參與的「六方會談」(six party talk),其實「六方會談」的「參與者」,即是東亞局勢的「影響者」,只是這六國並非因為「共同的利益」而

    相結合,反而是因為「共通的危機」才相聚,以致形成東亞的一盤「困境

    棋局」!105

    對於核武不擴散國際態度而言,北韓核武試爆是伊朗觀察,為最好的

    時機,此次北韓核試爆問題,聯合國安理會快速回應,這對伊朗是一項警

    訊,尤其伊朗是還是禁核擴散條約簽署國之一。106

    第四節 小結

    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中美國是世界唯一超級強國,中共在俄羅斯國力衰退後,乘勢而起成為區域中舉足輕重新興強權,目睹西方國家用兵技

    術與軍事科技進步及軍事事務革新,深感人民戰爭已不符現代戰爭思維,

    其次體認國際局勢中大戰的可能性降低;解放軍強調其軍事準備重點在於

    「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因應戰爭型態改變、科技進步與軍事理論的革新,以人民戰爭起家的解放軍,進行多次的裁軍;從 1995 年當時的 300 萬人,接著在 1997 年至2000 間裁掉約 50 萬人,後來在 2003 年至 2005 年間又裁減 20 萬人。根據中共資料顯示,在 2005 年底,解放軍兵力總員額將近約 230 萬人。過去10 年解放軍現役兵力雖裁減近 23%,但是官方公佈的國防預算卻增加為四倍左右,從 1995 年的 640 億元人民幣,至 2005 年增加 2480 億人民幣。

    103 邱震海,〈借美國之手解除北韓核武〉,《明報》,第 38 卷第 10 期(2003 年 9 月),頁 42。 104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洲研究》,第 40 期(2001 年 9 月),頁 101。 105 馬準威,〈北韓飛彈試射後的東亞國際局勢評估〉in 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paper.php?paper_id=1138&vol_id=124

    106《青年日報》,2006 年 10 月 18 日,版 5。

    72

  • 解放軍用「具中國特色之軍事事務革新」一詞來展現中共意圖以「機械化

    及資訊化」方式,建立更精簡、更具科技化的先進武力。機械化是資訊化

    的基礎;所謂資訊化,主要注重於將資訊科技應用在作戰程序及裝備上,

    以加強戰力。解放軍承認,其具中國特色之軍事事務革新迴異於先進國家

    的軍事事務革新。107

    資訊化戰爭是資訊時代的基本戰爭型態,高技術戰爭是從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過渡時期的基本戰爭型態,兩者的意涵都不同。整體觀之,現在

    人類文明正由工業時代向資訊時代轉變,全球資訊時代尚未到來,當前的

    戰爭主要是高技術戰爭;資訊化戰爭只有等到多數國家進入資訊社會或資

    訊時代,一些國家建成資訊化隊之後才能出現。

    中共認定未來戰爭中,將以資訊戰貫穿其不對稱作戰全程戰略構想,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的階段性成果,而且促成戰爭型態從機械

    化向資訊化快速轉換。108

    近年來中共高層對未來戰略武力進行辯論,針對核武架構予以重新定為與思考,江澤民曾對未來核武提出「五個必須」:1.中國大陸必須擁有足夠確保國家安全之質與量的戰略核武器;2.遭受敵國攻擊及損害造成戰鬥效能降低下,中國大陸必須確保戰略核武器基地之安全;3.中國大陸必須確保戰略核武器在高度的戰備狀態;4.當有侵略者對我發動核武攻擊時,中國大陸必須能夠發動核子反擊及核子再擊;5.中國大陸必須注意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之情勢,以及依據情勢之變化及時調整我國戰略核武器

    發展。109這是中共高層近年來對於未來核武戰略有調整意見談話。後續發

    展尚待觀察,但有青壯派將領朱成虎接受外國媒體訪問,針對外國對台海

    情勢干預時,公然表達美國必須做好芝加哥以西城市遭受報復心理準備;110可知中共對其核武實力愈發有信心。

    中共國防現代化動力有二個主要原因,一個是武力衝突中存活能力,

    另一個就是因應在台海與美國一戰。依據中共看法,如果中共與美國交

    火,最關鍵問題就是台灣;中共希望憑藉飛彈優勢而達成戰略目標,所以

    在台灣對岸部署飛彈有增無減。111中共軍備擴充,不僅嚇阻美國,亦能威

    107 Dennis J. Blasko,歐冠宇譯〈共軍現代化概況〉(Chinese Army Modernization : An Overview),《國防譯粹》,第 33 卷第 4 期,(2006 年 4 月),頁 83。

    108《2004 高技術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2004 年 3 月),頁 302~304。 109 From“Jiang Zemin Defines Position of China’s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in Tai Yang Pao(Hong Kong), July 17,2000,in FBIS CPP20000717000021;and also Yang Huan ,“China’s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in Michael Pillsbury ed., 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1997),pp.131~135.

    110〈朱成虎一言引發中美戰略關係“核震盪"〉, 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 in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en/index.cfm,《華盛頓觀察》週刊 2005 年第 26 期。 111〈中共全球戰略中心仍在台灣議題〉,in http://www.future-china.org.tw/200006/2000060707.htm

    73

  • 脅台灣,預估中共在 2015 年將對「台灣形成可信的威脅」。112

    中共積極發展飛彈與核武來提升軍事嚇阻能力,相對於西方國家差距

    較少且算是現代化,然在數量上與性能上仍不及於美國,惟其核打擊力已

    經能夠深入美國本土,並且加劇美國在東亞駐軍的威脅。也由於中共核武

    技術的進步,使美國摧毀及攔截能力,即所謂防彈防禦體系愈發困難,因

    而形成對美國不對稱的核嚇阻,也牽動台海戰略格局變動。113

    美國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於 2005 年 11 月國防新聞週刊指出,中共在俄羅斯協助及自行研發下,正進行軍事「大躍進」;軍事上特別著重航

    太核武及新觀念武器,希望在資訊戰中有能力能打贏美國,迫使美國勢力

    退出亞太地區。114

    112 潘錫堂,〈中共是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最大變數〉,in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021.htm

    113 馬振坤,〈中共二代核武對台海戰略格局之影響〉,《復興崗學報》,第 78 期,(2003 年 9 月),頁 162。

    114 林寶慶,〈中共提升軍力 逼美退出亞太〉,《聯合報》,2005 年 11 月 9 日),版A1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