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 作者:于蕙清 1 ,于仁壽 2 緬甸自開放後,吸引眾多的觀光客。許多人認為觀光是無煙囪工業,又有助於提振 經濟發展。然而,根據研究,觀光活動對自然環境之影響極大,無論是資源的過度利用、 遊客製造之污染,以及遊客行為對於所造訪區域消費型態的改變等等,皆說明觀光在世 界各地擴張的結果,觀光產業已經不能再以無煙囪工業來看待。觀光活動所造成的環境 成本,往往被排除在觀光產業的成本計算中,換言之,環境成本並未被內部化,也很難 找到可以精確計算的方式,無法反映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總社會成本,並導致生態系統之 嚴重損害。 本論文以緬甸撣邦的茵麗湖為例,經由田野調查與實際訪談,了解因應國內外觀光 客增加,在茵麗湖四週圍田種植番茄等經濟作物,而造成湖水嚴重優養化,因而嚴重地 影響到與茵麗湖直接相關之經濟活動。然而,面對這種緩慢型環境變化,人多半感到無 奈,也很容易產生得過且過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從事觀光所帶來之收益,對於緬甸此 類低所得國家民眾而言,是相對豐厚的,於是在面對提升所得與環境保育之間,往往以 犧牲後者為代價。 關鍵詞:水,農業,緩慢性環境變化,觀光 一、前言 人類生存不可一日無水,因此人類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水的歷史。根據 1999 年聯合 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報告指出,未來最令 人擔憂的兩大環境問題是淡水不足與全球暖化。 3 臺灣目前的新聞資訊,已漸漸重視全 球暖化的報導。相對地,與之同等重要的淡水危機卻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可能是因為臺 灣看似並無缺水的危機,使一般人忽略了淡水問題之嚴重性。據研究,由 1990-1995 年, 1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2 真理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3 Alex Kirby, “Dawn of a Thirsty Century,” <http://news.bbc.co.uk/hi/english/sci/tech/newsid_755000/755497.stm> (29 February 2004).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

作者:于蕙清1,于仁壽2

緬甸自開放後,吸引眾多的觀光客。許多人認為觀光是無煙囪工業,又有助於提振

經濟發展。然而,根據研究,觀光活動對自然環境之影響極大,無論是資源的過度利用、

遊客製造之污染,以及遊客行為對於所造訪區域消費型態的改變等等,皆說明觀光在世

界各地擴張的結果,觀光產業已經不能再以無煙囪工業來看待。觀光活動所造成的環境

成本,往往被排除在觀光產業的成本計算中,換言之,環境成本並未被內部化,也很難

找到可以精確計算的方式,無法反映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總社會成本,並導致生態系統之

嚴重損害。

本論文以緬甸撣邦的茵麗湖為例,經由田野調查與實際訪談,了解因應國內外觀光

客增加,在茵麗湖四週圍田種植番茄等經濟作物,而造成湖水嚴重優養化,因而嚴重地

影響到與茵麗湖直接相關之經濟活動。然而,面對這種緩慢型環境變化,人多半感到無

奈,也很容易產生得過且過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從事觀光所帶來之收益,對於緬甸此

類低所得國家民眾而言,是相對豐厚的,於是在面對提升所得與環境保育之間,往往以

犧牲後者為代價。

關鍵詞:水,農業,緩慢性環境變化,觀光

一、前言

人類生存不可一日無水,因此人類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水的歷史。根據 1999 年聯合

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報告指出,未來最令

人擔憂的兩大環境問題是淡水不足與全球暖化。3臺灣目前的新聞資訊,已漸漸重視全

球暖化的報導。相對地,與之同等重要的淡水危機卻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可能是因為臺

灣看似並無缺水的危機,使一般人忽略了淡水問題之嚴重性。據研究,由 1990-1995 年,

                                                       1 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2 真理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3 Alex Kirby, “Dawn of a Thirsty Century,”

<http://news.bbc.co.uk/hi/english/sci/tech/newsid_755000/755497.stm> (29 February 2004).

Page 2: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人類用水量增加了六倍,而此時期人口增加只有三倍。4水雖覆蓋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

的面積,但無法飲用的海水就佔了百分之九十七,剩下百分之三的淡水有百分之二封在

極地冰帽中。易言之,人類可資利用維生的淡水不到全球水資源的百分之一。據估計,

到了 2025 年,全世界約有 14 億人(約是開發中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嚴重的水

匱乏(scarcity)中5,因此對水資源之研究具有迫切的需求與重大的意義。

水資源具有許多特性。只要不破壞環境,它是唯一一種可生生不息,循環利用的

資源。其次,地球上所有的物種,不論是動物、植物、或微生物,均要依賴水資源而活,

易言之,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即便有,也絕非目前的型態。第三,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

均需要消耗水資源,而對水質或水量造成影響。第四,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分布極度不均,

而且無法相互支援。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可運到美國,但美國的淡水卻無法解決沙烏地

之缺水難題。因此,「七姐妹」(the seven sisters)可以操控全球石油價格,但沒有公司能

夠操控各地的水價。

許多人將觀光視為無煙囪工業,認為是一種無污染的商機。事實上,為了配合觀

光之需求,各種軟、硬體設施很可能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衝擊。例如,大陸的張家界於

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此後觀光客不絕於途。由於

過度開發,使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張家界發出警告,若再不

改善可能將之從《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除名。張家界市因此啟動「自然恢復工程」,

用三年的時間拆除多處違規建物,並改善水源水質。6湖南鳳凰古城每年原有六百萬觀

光客,為了維護古城,自 2013 年 4 月 10 起改變門票政策,使觀光客人數大幅下降,引

起店家不滿。75 月 1 日該地發生橋傾斜,造成遊客落水事件,突顯了私人維護上的不足

之處。8由此可知,觀光可成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橋梁,而這樣的連結必須以資源永續

為基礎。因此,觀光必須整合在資源管理之中,而此處所稱之資源,包括了文化、經濟、

與生態的。9

                                                       4 Houria Tazi Sadeq, “A Rare and Precious Resource,” UNESCO Courier, Feb. 1999

<http://unesco.org/courier/1999_02/uk/dossier/txt11.htm> (April 7, 2010). 5 David Seckler, Randolph Barker and Upali Amarasinghe, “Water Scarc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Vol. 15(March 1999): 29. 6 〈《小檔案》張家界地質多樣 「阿凡達」取景地〉,《中國時報》,2013 年 4 月 30 日,A3 版。 7 〈進城就要 660 元 遊客卻步 鳳凰古城收門票 商家罷市抗爭〉,《中國時報》2013 年 4 月 12 日,A26

版。 8 樂琰,〈鳳凰古城吊橋側翻引維修質疑:私人修建存漏洞〉,《新浪香港新聞》2013 年 5 月 3 日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503/-9-2958958/1.html> (瀏覽日期 2013 年 5 月 3 日)。 9 Stephen Page, Ross Dowling, 《生態旅遊》,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譯(臺北市:五南,2006),

頁 2-3。

Page 3: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緬甸長期在軍政府的控制下,外界對其十分陌生。位在撣邦(Shan State)中部的鳥

水鎮(Nyaung Shwe)的人民,長期以來依靠茵麗湖(Inle Lake)之水資源維生。因為測量方

式的不同,與雨季、乾季水體變化大,因此有關茵麗湖表面積數據頗有出入。根據研究,

自 1935 年代至 2000 年,表面積已由 69.10 減為 46.69 平方公里,易言之,在 65 年之

中縮減了 32.4%。10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活動的興起,茵麗湖的污染也日漸嚴重。長此以往,將危及居民之生存。有鑑於水資源

之重要性,因而引起本文作者研究之興趣。

本文即以茵麗湖為例,說明觀光活動對湖之影響。本文採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法。

本文作者於 2012 年 7 月份在茵麗湖田野調查三天,除了沿湖進行實際觀察之外,並訪

問三位緬甸人士,由不同的角度談論茵麗湖。

全文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之重要性與研究方法,第二節回顧相關之文獻,

第三節介紹田野調查之經過與發現,第四節為分析,第五節為結論。

二、永續發展文獻回顧

自 1990 年代冷戰結束後,學術界開始將興趣轉移到影響國際安全的原因,如資源

稀有性和尖銳衝突之間的關係。國際安全之理解需擴及到包括人類、物質、社會和經濟

福祉上,因此某些研究將焦點放在因環境退化引發的安全風險上11。生態破壞不只是現

代化成長的陰暗危險面,相反地,生態破壞與貧窮有著緊密的相關性。如果對人口發展

和供養方式、生物種類的減少、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做一個整合研究,便會發現,

所有這些都有相關性,必須系統性地思考。環境議題使人類首次經歷到命運的共同性,

成為一個普世的每日生活意識12。據此,環境威脅應提升到「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

之領域13。

1789 年法國革命後到二十世紀前半,歷史學的領域以國別史(national history)為主

                                                       10 Roy C. Sidle, Alan D. Ziegler, and John B. Vogler,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open water surface area of

Lake Inle, Myanmar. Sustain Sci (2007) 2: 55. 11 Richard A. Matthew and Ted Gaulin,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acts of Resource

Scarcity on Small Island States,”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May 2001), p.48. 12 貝克(Ulrich Beck),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9),頁 54-56。 13 Erika Weinthal, State Making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 Link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2), p.19.

Page 4: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流,將國族國家(nation-state)作為理所當然的研究對象。14這種史學觀以人類為主角,研

究人類的政治活動,而很少思考環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直到 1960 年代以後,污染問

題日漸嚴重,激起了西方國家的環境保護運動,因而興起了環境史之史觀。環境史雖沒

有公認的定義,但環境史學家普遍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依賴生態系統存活,

人不能完全操縱自己的命運。15這反應出人類揚棄歐洲自啟蒙時代以降人定勝天的自信

心,重新思考環境對人類的制約。

其實,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思想起源甚早,然而直到近數十年

才受到重視。例如,環境史學家 J.唐納德‧休斯(Hughes, J.D.)舉孟子(372BC-289BC)

對牛山濯濯之慨,16以及對節用資源為王道之始之主張為例17,讚美孟子「關於資源保

護實踐的建議,以確保資源不會被耗盡,而能年復一年地為人們所用」。18

1980 年,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聯合國環境規畫署、與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WWF)在國際上正式提出「永續」一詞,強調要將「發展」與「保育」整

合,也就是將保育的觀念溶入開發的過程中。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

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在文中正式提出永續發展之定義,乃指「既滿

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並認為永續

發展基本上應包含「需求」與「限制」兩項考量:

「需要(needs)」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

來考慮;

「限制(limitations)」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

上施加的限制20。

爾後在 1992 年到 2012 年的地球高峰會,均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不悖,解決貧

                                                       14 Huang, C.-C., “Some Observa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 1 (2010): 11-35. 15 J.唐納德‧休斯著,梅雪芹譯 ,《什麼是環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6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

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語出《孟子‧告子》,高正一譯註,《正解四書讀本》(臺南:利大出版社,1981),頁 610。 17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語出《孟

子‧梁惠王》,前引書,頁 377。 18 J.唐納德‧休斯著,梅雪芹譯 ,《什麼是環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頁 22。 19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王之佳、柯金良等譯,

《我們共同的未來》,(臺北市: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2),頁 52。 20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頁 52。

Page 5: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窮問題與發展綠色經濟為當務之急。有關永續發展思想之演進,請參見表一。

表一 永續發展思想起源之歸納

年代 思想概念 註

周朝 古中國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觀念與制度 西元前 1122 年。

19 世紀

以前

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人類消費的物資限制,即人的經

濟活動範圍存在於生態的邊界上。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西方生態保育學家提出關於生態與環境永續性的

問題,即在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的平

衡。

永續性這個概念是由生態保育學家

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對於資源的一

種管理策略。

1915 年 加拿大保育委員會提出的「每一世代均有使用自然

資本的權利,但必需恪遵不減損自然資本」的生態

永續性原則。

最早的永續發展實質概念。

1950 年代 當時人們對於環境及其保護的瞭解有限,以為只要

把污染問題解決或改善即可,而且僅作地區性局部

問題的思考。

環境問題地區性的問題。

1960-1970

年代

1962 年卡森(Rachel Carson)發表《寂靜的春天》

一書,喚醒 1960 至 1970 年代的環境保護意識。

指出環境問題不單是地區性的問

題,而是全球性的永續發展與消除

貧 窮 脈 絡 下 之 綠 色 經 濟 (green

economy)並警告人類不可妄想控制

自然。

1972 年 羅馬俱樂部提出「成長的極限」報告書,凝聚國際

環境保護的共識,於 1972 年聯合國召開第一屆人

類環境會議。

第一次由世界各國共同討論當代的

環境問題及保護的策略。

1977 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環境署於伯里西召開跨政府

國際環境教育會議,發表伯里西宣言。

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

1980 年 IUCN、UNEP、WWF 提出「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報告,將保育的觀念溶入發展的過程,但仍停留在

概念性保育觀念。

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永續」一詞。

1983 年 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專責全球

環境與發展議題之研究。

1987 年 WCED 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該書正式提

出「永續發展」理念與定義。

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

與定義。

Page 6: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1991 年 IUCN、UNEP 及 WWF 發表《關心我們的地球》一

書,提出永續發展的「容受力或承載容量」(carrying

capacity)概念。

1992 年 聯合國於里約召開地球高峰會,規畫全球執行永續

發展的工作藍圖。

重視環境與發展的主題。

2012 年 聯合國召開里約 20 年地球高峰會,規畫七大關鍵

議題。

提出永續發展與消除貧窮脈絡下之

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並提出制

度架構。

資料來源:張益誠,〈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臺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頁 11-12;作者自行整理。

環境之特性在於其「不確定性」,在科學上可能尚未具有定論。在地球演進之過程

中,自然環境一直在變化。環境之變化可分慢性環境變遷(creep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與急性環境變遷(acute environmental change)。慢性環境變遷之特點在於,今天和昨天

的情況差不多,甚至比昨天好,所以一般人心理比較不會恐懼,甚至產生得過且過的心

態;例如,氣候變遷、森林砍伐、沙漠化、湖泊優養化等。民眾通常感到害怕的是急性

環境變遷,這種變化通常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大量傷亡,讓人措手不及;例如山崩、地

震、核電廠意外等。21本文討論的茵麗湖之案例,即屬慢性環境變遷。

三、茵麗湖田野調查

本文之二位作者於 2012 年 7 月 9 至 11 日在茵麗湖附近進行田野調查,並在鳥水

鎮與東芝進行訪談。

緬甸撣邦鳥水鎮之茵麗湖,為緬甸第二大湖。茵莎族(Intha)屬藏緬語族,環繞著茵

麗湖而居,發展出獨特的竹編大佛工藝,以及單腳划舟之捕魚方式。茵莎之本意為「湖

之子」(son of the lake),可見茵莎族的文明發展與生活方式與茵麗湖密不可分。鳥水鎮

為茵莎族之文化重鎮,末代國王的宮殿即設於此。因為茵麗湖之風景優美,亦具有各種

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文活動與建築,故成為吸引國內外觀光客之焦點。筆者環湖約五小時,

不論在湖上或登岸至附近村落,不時見到觀光客之身影。

                                                       21 Bortnik, V. N. 1999. “Alteration of Water Level and Salinity of the Aral Sea.” In Creep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al Sea Basin, edited by M. H. Glantz , 47-6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ge 7: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湖的四周高山環繞,擁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因此已設置了許多伐木場。穿越高山

進入鳥水鎮的路上,可看到路旁堆積著大量的圓木。尤其到了下午五至六時,有許多大

卡車載著木材下山。

茵麗湖為鳥水鎮人民生計之所依。除了提供淡水資源,提供 Law Pi Ta 水力發電廠

之水源,亦支撐著農業與漁業等經濟活動。由單腳划舟並以木與竹編製的圓椎狀籠子捕

魚的方式可知,湖水並不深;許多地方可目視見底。

離岸較遠之湖心處,有幾座較大的沙洲為鳥類聚居處,於 1985 年建立了茵麗湖濕

地野生動物保護區(Inle Wetland Wildlife Sanctuary, IWWS)。2004 年已成為東南亞國協遺

產公園(ASEAN Heritage Park),而吸引了愛好賞鳥與生態旅遊之觀光客。

搭船遊湖時可明顯看出,水質很差,優養化非常嚴重,處處充斥著一簇簇的布袋

蓮,湖底與水面均有許多水草糾結成一團團。筆者在環湖時,曾兩次見到官方的清淤泥

船。也見到某些人站在小舟上,或站在岸邊,用長竹竿打撈布袋蓮。

湖的四周與淺水處有許多高腳屋,附近有大量農田,多採用水耕法(floating

gardening)種植。所謂的水耕法,是用大量的粗草、稻桿、與一些中空的植物,做成一

半沈在水中、一半浮在水面上的人工浮島(floating islands)。浮島長度約 2 公尺,寬度 180

公尺,浮在水面上的高度約 20 多公分,可種植農作物。只要仍可浮在水面就可持續種

植,壽命大約 15 年。22浮島上主要的農作物如番茄、馬鈴薯、花卉、大蒜、豆類等。

四周環繞的高山,有許多黃土裸露處。根據裸露處的形狀為整齊之幾何形,可判斷並非

大雨造成之山崩,而應是人為開墾剷除原始植被所致。有些區塊已闢建為梯田。

筆者順著高腳屋與浮島,進入陸上之村落。適逢帕歐族(Pa O)之水上市場,市場中

雖仍大量使用天然之素材為包裝材料,如葉子、植物纖維等,但路邊不時見到丟棄的垃

圾,如塑膠袋、煙盒等。市場中某些年輕女孩,已經穿著樣式較流行的牛仔褲,並塗著

指甲油。

筆者進入一座小學,下課時學生擠在操場旁的露天販賣部挑選商品,販售的商品

如文具、零食、玩具等。某些玩具上印著「憤怒鳥」(angry birds)的圖案,據老闆表示:

「這是大家熟悉的圖案。」

鳥水鎮的民生廢水,直接排放至附近的溝渠中,而最後匯集到茵麗湖中。湖邊跳

貓寺的洗手處,污水如瀑布般落在湖中。

                                                       22 Mu Mu Than, Community Activities Contribution to Water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Inle Lake, <

http://c11kwmug.securesites.net/pdf/0712forum/paper38.pdf>

Page 8: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在鳥水鎮與東芝,均可看到韓國三星電子的廣告。市場上的進口貨,仍以生活日

用品為主。然而,人民開始接受咖啡。筆者觀察到市售的三合一咖啡,因為全是進口貨,

故以緬甸人的收入言,屬高檔商品。在東芝等地,筆者於小吃店點一杯咖啡,並不知原

料為何。咖啡杯中放了一片檸檬片,咖啡味道極淡,喝完之後,杯中仍沈澱著近三分之

一未溶化的糖。

不只在茵麗湖附近,在緬甸各地,不時可見翁山將軍與翁山蘇姬的照片印在衣服、

月曆等處。在茵麗湖附近某些地方,也可見到反抗軍。筆者進入濱蒂雅(Pyndaya)鐘乳

石洞,看到一位年輕男子身著軍服,躺在洞的角落假寐,身邊放著一把槍。聽到筆者一

行人之聲音,眼睛睜開看了一眼,又閉目休息。經詢問,他就是反抗軍,可是由其散漫

的態度,可推斷目前情勢並不緊張。而茵麗湖最南方亦有不錯之美景,但未經許可不得

進入。且在該地緬語已不通,必須另請翻譯員。

訪談對象共計五人。第一位 A 女士,為緬甸華僑,在鳥水鎮經商,生意十分成功。

第二位 B 小姐為緬族人,精通英語與華語,為合格導遊。由其服飾與仰光住宅,可判

斷收入頗豐。第三位 C 女士為緬族人,經營農場與出口貿易,政商關係良好,為富裕

之商人。第四位 D 小姐,乃在東芝市場中工作之年輕華人。第五位為 E 先生,為富裕

之緬人,自小在台灣長大,亦娶了台灣妻子,故經常在台灣與緬甸兩地來往。前述之 A、

B、C、與 D 均在緬甸由二位作者共同訪談,而 E 由第一作者在臺北市單獨進行訪談。

根據 D 小姐之說法,在撣邦的華人多與二戰後國民黨軍隊退到此地之遺族有關,

且人多集居於首府東芝。但因為來臺灣念書的手續變麻煩,且要有 20 萬緬幣存款證明,

故年輕人來臺灣之意願不強。因為工作性質與茵麗湖無直接關係,對她而言,只知道茵

麗湖可吸引觀光客。在 D 小姐的店鋪與鄰近店鋪,充斥著印著「中國製」(made in China)

的商品。筆著觀察販售的物價並不便宜,例如鑲水鑽或塑膠珠的髮夾,經緬人朋友協助

殺價後,一枝約要台幣 30-60 元。B 小姐表示,這些商品應該真的是由中國進口,因為

對緬甸人來說,中國商品代表高水準。

B 小姐為導遊,約 30 歲。據她表示,近年緬甸興起旅遊風氣,國內越來越多人在

國內旅行。而國外的觀光客,約八成會到茵麗湖觀光。尤其在秋天旺季時,飯店要提早

三個月訂,否則一房難求。自 2011 年開放後,國外觀光客變得非常多。筆者在湖中沙

洲上看到保護區之標誌,B 小姐表示到了秋天鳥多的時候,有許多德國與西班牙人來茵

麗湖,「他們歐洲人特別喜歡鳥,純粹來賞鳥」。B 小姐表示已學習西班牙文二年,以

便擴展客源。B 小姐陪筆者雇船遊湖,來到湖心時,見到有幾位茵莎族年輕男性在舟上

Page 9: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休息,B 小姐和其中一位男性講了幾句話之後,該男性起身,表演起茵莎族特有之單腳

划舟捕魚之技術。待筆者一行人遠離後,該男子又坐在船中休息。

筆者詢問 B 小姐是否注意到湖中布滿布袋蓮,表示水質越來越差。她表示政府已

派人打撈。筆者亦提及 2011 年停建密松大壩之事,B 小姐說:「那是為了環境保護的

原因。」

緬甸已開放接收國外之電視頻道,不只在旅館中,一般家庭亦可收訊。B 小姐表

示,像 BBC、CNN、鳳凰衛視等頻道都可以收看,且不會任意斷訊。但有個設在瑞典

的人權團體製作的廣播節目,若用緬語播音時,就不時會斷訊。B 小姐雖有電子信箱之

帳號,但因緬甸連網不普及,且速度慢,所以不常使用電子郵件與他人聯絡。

國內新聞雖比較開放,但仍不能批評政府。B 小姐的手機桌面是翁山蘇姬的照片,

她表示,雖然已可公然談論翁山將軍和翁山蘇姬,但仍不宜有挑釁之舉。

A 女士為客家人,年紀約 60 幾歲,在仰光出生成長,後因婚姻係而嫁到鳥水鎮。

目前經營 2 家飯店和一間中餐廳,並供養某座佛寺。筆者在其餐廳休息後進行訪問。A

女士國語的聽、說能力均不太好,問其家庭語言,她表示仍使用客語,而且很流利。緬

甸語當然不成問題,「文字也很簡單,就那幾個字母啦」。她有些家人住臺灣,記憶中

「去過臺灣兩、三次」。鳥水鎮約有 20 位華人,只有 2 家中國餐館。A 女士身材微胖,

穿著簡單的花布衫,外觀上看不出來十分富裕。B 小姐私下告知筆者,A 女士出資購買

了許多遊湖的船,供員工低利購買,許多員工付清之後,便自行創業。

A 女士表示,自 2011 年之後外國的觀光客開始變多。訪談時(2012 年 7 月)屬淡

季,但客人比前多了約一成。鳥水鎮的觀光客,自 20 年前就逐漸變多。A 女士的飯店

和餐廳雖沒有豪華的裝潢,但不論桌面或地板,均十分清潔,沒有其他緬甸餐廳油膩之

感。她表示,「因為中國人比較勤勞,所以維持的很乾淨」。餐廳供應客家菜與廣東菜,

口味十分道地,口味也較清淡。她表示結婚後,向婆婆學了很多種菜的烹調方式。餐廳

之廚師為緬人,在此餐廳工作數十年,已能掌握中國菜的口味。平常 A 女士與員工均

在餐廳用餐,並沒有烹煮特別的菜肴。筆者詢問為何口味清淡,她說:「因為外國人不

要吃太油膩。」

為了維持道地的中國菜口味,食材來源很重要。A 女士說,餐廳的食材均取自當

地。廚師每天至市場上挑選,並未特定和某家農戶訂購,買回來之後便放在廚房的冰

箱中。因為筆者在菜中看到銀杏等食材,這可能不是當地的農產品,詢問其來源。然

而,A 女士的國語能力不佳,無法理解何謂銀杏,因此無法得知進一步之資料。筆者

Page 10: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10 

詢問鳥水鎮附近的農作物種類,她表示各種食材都有。筆者又問:「是否會種鴉片?」

A 女士表示:「這裡的農民不會種鴉片。」問她是否知道種鴉片之事,她說那是較偏遠

且近邊界之地才會有。筆者問餐廳使用的水由何而來,A 女士表示取自井水。「水質好

嗎?」「很乾淨,沒有問題的。」

餐廳使用的魚,有些是由茵麗湖中打撈的。詢問 A 女士是否注意到茵麗湖的水質

不佳,她表示水質自 20 年前起就日益惡化,而且魚的數量變少,體形也變小。她知道

水質與魚群的變化間具有因果關係。筆者進一步問,當地人是否要求政府處理湖水污染

之事,她說:「有啊,政府在撈水草。」

C 女士和 E 先生為母子,經營農場、礦場、與生質燃料等,經常來往緬甸與臺灣之

間。近幾年生意轉好,變得十分富裕,因而與軍政府高層多名人士有良好的關係。C 女

士表示,因為緬甸菜不用醋,而喜歡用番茄酸酸甜甜的味道來調味,因此番茄的需求量

很大。而自古以來,茵麗湖旁的農田,一直是番茄的主要產地。論及開放,她說:「約

半年前可以去大金塔旁的翁山將軍墓參拜,仰光的翁山蘇姬住宅,也可在外面停留了。」

E 先生和緬甸某些部長熟識。他表示,數年前已聽聞緬甸高層友人表示,茵麗湖的

水質出問題,想要清淤。然而礙於技術不足,有意開國際標,援引外國公司協助處理。

論及緬甸的開放,他說:「目前的緬甸變化快,一天等於十年。2011 年尚未有加油站,

你看到的加油站是目前才出現的。若有意投資的話,趕快去仰光買房子,現在漲的很快

呢。」他說,仰光已有星巴克,而且聽說星巴克已經打算將二分之一的咖啡在緬甸種植。

他也聽說「麥當勞也要來設店了」。因此筆者詢問開放的原因,他說:「經濟是最重要

的考量,必須讓人民過的好一點,才能穩住政權。」

四、觀光、政治、與環境三者關係之分析

根據第三節的調查,筆者提出以下的觀察與分析。

緬甸雖有廣大廉價的勞動力,且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但貨棄其地而未善加利用,經

濟並不發達。在經濟的壓力下,緬甸近二年逐步開放,使民眾普遍感到生活的變化極大。

民眾有更多的管道可接受外界的訊息,即使不能公然地的批判政府,但是已可公開談論

翁山將軍與翁山蘇姬,並使用他們的肖像於衣飾或配件上。

在政治之外,人民也了解外界的生活方式,因而接受了外國的消費品。正如《世界

又平又熱又擠》一書中的論點,資訊的流通,使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也很容易模仿較發

達地區之消費模式。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孩,或是兒童受到憤怒鳥卡通圖案的吸引,都可

Page 11: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11 

說明他們有管道接收外界的消費資訊。23市場上有許多日用品與配件由中國進口,雖價

格較貴,但人民認為是高檔貨,而願意購買。已有一些人開始喝咖啡,市面上進口的三

合一的咖啡包,遂成為高級禮品。由咖啡中添加大量糖,反應出日漸小康的事實。根據

美國中央情報局之資料顯示,緬甸 2012 年之 GDP 雖僅有 1400 美元,但 2010 年到 2012

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百分之 5.3、5.5、6.2。24

隨著開放改善國家形象,緬甸可吸引較多的外國投資者與觀光客。經濟條件改善

後,本國人民也增加旅遊的意願。因此,風景美麗的茵麗湖就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造訪。

觀光雖被稱為無煙囪工業,但是卻用不同於工廠的方式影響環境。茵麗湖的優養化即為

實例。環湖之居民九成務農。本來是在濕地與低海拔之坡地上種植,直到 1960 年代軍

政府上台後才引入人工浮島之水耕法。農民為了維持生產力,而施用大量的農藥、肥料、

與除黴劑。25如今這種獨特的人工浮島已成為觀光的焦點。

因為觀光人口變多,沿湖有許多飯店,甚至蓋成高腳屋,這樣便製造更多的廢水

排至湖中,使湖之污染日益嚴重。為了滿足觀光客之飲食需求,必須種植更多的番茄等

農作物,所以農民會建造更多的人工浮島,且使用更多的農藥與肥料,進一步加重湖的

優養化。而且,為了滿足尤其是外國觀光客的需求,通常會進口一些消費品,如可樂、

瓶裝水、食材等。

根據實地觀察,伐林與水耕應是茵麗湖優養化之主因。農業活動使大量有機物流

入水中,山坡林地砍伐也會造成水土流失,這兩種因素不但使水質優養化而造成大量水

草與布袋蓮蔓延,也會造成湖泊淤積。自 20 年多年前開始,居民已感覺到湖中的魚數

量變少與體形較小的事實,也查覺到和水草與布袋蓮蔓延有直接關聯。可是,茵麗湖的

環境變化是慢性的環境變遷,人民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國家與人民之連結,不只在於代議政府之程序形式,也在於是否能為人民提出經濟

發展之計畫。前者乃指自由形式之政府,國家主權,與主權在民等;後者係指國家運用

主權提升人民之經濟福祉26。以人工浮島水耕、鼓勵觀光,都是提升茵麗湖四周人民生

活福祉的方法。然而,由前面敘述可知,這兩種政策都對茵麗湖有負面的影響,而且兩

者有相互增強之潛能。在緬甸這樣的經濟條件下,自不能要求民眾普遍具有永續發展之

                                                       23 仰光甚至有高檔玩具店,販售美國迪士尼與加菲貓等卡通產品。 24 The World Factbooks,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bm.html> 25 Roy C. Sidle, Alan D. Ziegler, and John B. Vogler,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open water surface area of

Lake Inle, Myanmar.” Sustain Sci (2007) 2: 58. 26 Partha Chatterjee,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03.

Page 12: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12 

環境意識,即使某些人已視環境保護為正面觀念,但並不了解其重要性,而仍以發展經

濟為要務。然而,保護環境之基礎建設與環境教育均欠缺的情形下,引入外界的消費品

與生活型態,將加重環境之壓力。可是,若不能維持茵麗湖健康的生態環境,農漁業和

觀光業都會日趨沒落,而對人民生活造成重大衝擊。如果不能滿足人民之經濟需求,則

必會影響政治與社會之穩定。

五、結論

筆者曾研究中亞鹹海死亡之案例。為了解決人口成長與經濟發展需求,中亞在鹹

海流域引入了種植棉花之政策。長期單作的結果,造成土壤鹽化與生產力降低,農民只

好施加更多的農藥與肥料等,又進一步污染水源。最後使鹹海乾涸,而造成漁業崩潰、

生物多樣性減低、氣候變遷、公共衛生情況惡化等後果。因為這是累積近一世紀之結果,

屬於慢性環境變遷。當健康的自然環境消失時,人類文明也將倒退。

茵麗湖的情形也有類似的情形,為了發展經濟而採竭澤而漁式的發展。當環境負

面徵象日益顯著時,仍不願放棄此種方式。主要因為環境的變遷緩慢,而發展模式已與

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結合,而難以改變。

所幸茵麗湖目前的情形並未惡化到鹹海的地步,政府有意要清污,而聯合國下屬

之單位也展開工程技術之協助。然而,徒以科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必須佐以環境教育,

改變生活形態,才為長遠之計。

參考文獻

J.唐納德‧休斯。《什麼是環境史》。梅雪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Stephen Page, Ross Dowling。《生態旅遊》。郭乃文,黃秋蓮,陳盈樺,呂新發譯。臺北

市:五南,2006。

〈《小檔案》張家界地質多樣 「阿凡達」取景地〉,《中國時報》,2013 年 4 月 30 日,

A3 版。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我們共

同的未來》。王之佳、柯金良等譯。臺北市: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2。

貝克(Ulrich Beck)。《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孫治本譯。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孟子》。《正解四書讀本》。高正一譯註。臺南:利大出版社,1981。

Page 13: 緬甸環境議題之研究-以茵麗湖為例fgumail.fgu.edu.tw/~cseas2013/3-2-4.pdf · 茵麗湖不只提供了民生與農業用水,更支持著當地的自然生態。然而,隨著觀光

13 

〈進城就要 660 元 遊客卻步 鳳凰古城收門票 商家罷市抗爭〉。《中國時報》2013 年 4

月 12 日,A26 版。

樂琰,〈鳳凰古城吊橋側翻引維修質疑:私人修建存漏洞〉。《新浪香港新聞》2013 年 5

月 3 日<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503/-9-2958958/1.html> (瀏覽日期 2013

年 5 月 3 日)。

Bortnik, V. N. 1999. “Alteration of Water Level and Salinity of the Aral Sea.” In Creep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al Sea Basin, edited by

M. H. Glantz , 47-6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tterjee, Partha.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Huang, C.-C., “Some Observation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East Asia, 1 (2010): 11-35.

Kirby, Alex. “Dawn of a Thirsty Century,”

<http://news.bbc.co.uk/hi/english/sci/tech/newsid_755000/755497.stm> (29 February

2004).

Matthew, Richard A., and Ted Gaulin. “Conflict or Cooperati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acts of Resource Scarcity on Small Island States.”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May 2001): 48-70.

Mu Mu Than, Community Activities Contribution to Water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Inle

Lake, < http://c11kwmug.securesites.net/pdf/0712forum/paper38.pdf>

Sadeq, Houria Tazi. “A Rare and Precious Resource,” UNESCO Courier, Feb. 1999

<http://unesco.org/courier/1999_02/uk/dossier/txt11.htm> (April 7, 2010).

Seckler, David, Randolph Barker and Upali Amarasinghe. “Water Scarc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Vol. 15(March 1999):

29-42.

Sidle, Roy C., Alan D. Ziegler, and John B. Vogler. “Contemporary Changes in Open Water

Surface Area of Lake Inle, Myanmar.” Sustain Sci (2007) 2: 55-65.

The World Factbooks,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bm.html>

Weinthal, Erika. State Making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 Link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