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九月 民想.明享 我們期待, 願景的對話與行動永不止息, 為台灣的未來注入希望。 人性科技 優化生活無限可能 雲端運算、綠色科技、醫療照護、新能源, 關鍵之處在於跨領域系統整合, 提供消費者更人性化的服務與生活。 想像2020 年,創新應用將如何從「人性」出發, 運用「科技」整合所有產業!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九月

民想.明享

我們期待,

願景的對話與行動永不止息,

為台灣的未來注入希望。

人性科技 優化生活無限可能 雲端運算、綠色科技、醫療照護、新能源,

關鍵之處在於跨領域系統整合,

提供消費者更人性化的服務與生活。

想像2020年,創新應用將如何從「人性」出發,

運用「科技」整合所有產業!

Page 2: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解碼未來科技:

以人為本,與環境共生

編者的話

盛夏,上海世博園區內,遊客爭相擠進粉色的日

本館,伴隨館內由小提琴奏出的悠揚樂聲,是豐田公

司為了解決日本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問題而研發的夥

伴機器人,舉手投足間,展現如真人的柔軟度與靈活

度,未來不僅能演奏小提琴,還可望能陪年長者聊

天、協助家務、搬重物、打掃…。細數參展世博的各

個先進國家館舍,概念是符合人性需求,為什麼人性

這麼重要,成為未來科技創新應用的主軸?

IT科技歷經二分之一世紀的演進,不論是個人電腦

的普及、網路與電信資訊的開放、乃至於進入數位匯

流時代,科技的創新應用帶來巨變。

而全球經歷金融海嘯、氣候變遷、社會貧富差距加

劇等考驗,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高科技的創新應用,

是否能夠符合人性價值、滿足人性需求,甚至做為邁

向環境永續的解決關鍵。

舉凡環保科技、車用電子、顯示科技等創新科技的

應用,關鍵之處更在於──與不同產業進行跨領域的

系統整合,提供消費者更人性化的服務與生活。未來

十年科技創新將以「人性」為出發點,運用「知識經

濟」整合所有產業。對台灣而言,這更是迫切而重要

的議題。「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第三期,我

們探討二○二○年,甚至更遠未來,台灣科技創新應

用的新願景。

九月份圓桌會議上,我們邀請各界領袖前來,納

智捷行銷協理李昌益、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室

主任李彥甫、政大新聞系專任副教授張寶芳、前台

橡董事長兼執行長黃育徵與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所長詹文男,傾囊分享各自經驗,以及所見的台灣

科技願景。

由醫療照護、綠能、雲端運算到智慧車輛等四大領

域來看,台灣已在鴨子划水,落實以人為中心的出發

點,研發應用更多產品與服務。本刊專家觀點,請來

工研院IEK、資策會MIC與拓墣產業研究所的專家以專

文分析科技的應用創新,台灣能在全球的未來拼圖中

扮演何種角色?

風向球一文,則刊載了工研院研究團隊評析台灣產

業結構之調整;後金融風暴時代,智慧製造夠能處理

大量資訊,協助知識化時代的決策角色;新興能源整

合機制,亦是台灣發展關鍵技術的著力之一。

人物專訪部份,本期有政大科管所溫肇東教授,

漫談服務裝置化概念,及世界對未來議題的想像及

回應,提供台灣未雨綢繆之深思;帶領打造了高鐵

新竹站、蘭陽博物館的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創始

人姚仁喜,期勉台灣能珍惜現下的人事物,保有獨

特的自在與幽默;此次更榮幸邀請到工研院徐爵民

院長,發表對台灣未來的期許,發展三生科技——

生活、生態、生命,在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上,扮

演更積極的角色。

「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季刊今年共發行四

期,10月27日更將舉辦大型論壇,廣邀各界的參與。

我們期待,願景的對話與行動永不止息,為台灣的未

來注入希望。█

01

編者的話

Page 3: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02 03

16 人性科技 優化明日生活

願景專訪

主題故事

風向球

專家觀點

34 預期和突發

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雙股力量

40 創新應用 打造未來科技

目錄

01 解碼未來科技:

以人為本 與環境共生編者的話

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發行人/經濟部技術處

編輯顧問/蘇孟宗、詹文男、張超群、黃楹鈞

出版者/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經中心IEK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四段195號

電話/03-582-0100

網址/www.itri.org.tw

專案統籌/天下雜誌群 政府專案規劃組

(統籌)陳亦珍、白雲香、張桂娟、呂巧涵

(文字)金玉梅、洪明秀、李筑音、

饒怡雲、藍麗娟

(攝影)王竹君、天下雜誌圖庫

(美術)郭怡伶

地址/台北市104南京東路二段139號11樓

電話/02-2507-8627

04 徐爵民|台灣產業科技

在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上

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08 溫肇東|精緻理解人的需求 才是人性科技

12 姚仁喜|科技 「適當」就好!

圓桌論壇與會:納智捷行銷協理 李昌益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室主任 李彥甫

政大新聞系專任副教授 張寶芳

前台橡董事長兼執行長 黃育徵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Page 4: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04 05

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徐爵民

台灣產業科技在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上,

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訴求雖不同,在應用上卻息息相關。比如說,智慧

型手機能為生活帶來便利,但應用在救災中,卻是

一個十分實用的聯絡工具;此外,將來都會人口會

持續快速增加,「三生」科技必須整合發展,合力

解決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安全、以及環境汙染等

問題。

「全世界像台灣同時面臨颱風、地震、水災,卻

又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恐怕也不是那麼多,如果

台灣能多發展生態環境科技來克服這些問題,這些

科技是可以在國際上造福人類社會的。」徐爵民期

許,以台灣所處的環境與目前所累積的產業基礎,

將是發展未來產業科技的機會所在。

對照以色列,天然資源有限,加上艱困的政

治環境,反成了以色列經濟發展的推力:強敵環

伺,淬鍊出優異的安全科技;沙漠貧瘠,也讓以

色列在水資源、沙漠綠化的科技傲視全球,這些

技術除了可以解決以色列的生存問題外,還進一

步輸出國際社會,帶來產業經濟效益。

「產業的發展與存在,是要去滿足社會的需

要、解決社會的問題,不只是為了好玩或賺錢而

已,」徐爵民認為,就像電影對我們的身心娛樂

有幫助,也有教育的功能,不是單純只為了享受

而已。

秉持這樣的信念,徐爵民表示,雖然台灣眼下沒

有糧食短缺的急迫問題,但農業科技除了可以解決

未來可能的糧荒問題外,還可以輸出到國際,解決

其它國家的問題。他強調,科技是要交流的,不見

得什麼科技都非得自己來不可,台灣要發展自己需

要的科技,也要能善用國際上的科技,並輸出有價

值的科技,解決國際的問題。

身處於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不禁會為未來

勾勒出許多美好的想像。作為台灣產業界的開路先

鋒,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對「科技」有不一樣的觀點

和更深層的想法與期許。

「對於未來十年,也就是二○二○年,國際社會

對所要面對的問題,其實已有相當的共識。」徐爵

民一開口破題,就直指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全

球氣候混亂(Global Climate Disruption)、能

源與糧食短缺、水源與環境污染等嚴重的問題,無

論因天災或是人禍造成,都是當今全球各國必須共

同面對的,台灣絕對無法倖免於外。

未來十年,能不能比現在更好?

未來十年,無論所要面臨的挑戰為何,「我們一

定希望未來的生活能夠比現在更好,」徐爵民說。

那麼,什麼是「更好」呢?

徐爵民認為一定要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考

量,包含經濟面、社會面,還有環境面,三方面互

相關聯。雖然我們可以憑「感覺」來看未來是否更

好,但應該要設定一些「客觀的比較基準」,比較

能確知未來是否比現在「更好」。以這樣的方式衡

量,才能避免意識型態或立場不同所造成的主觀認

定,而忽略某些客觀的事實。他舉例,GDP(國民生

產毛額)就是經濟面的一個客觀衡量指標,過去十

年來,台灣在這個指標上進步不多,這是客觀的事

實;而社會面如貧富差距與犯罪率,以及環境面如

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數據,也都是可以考慮的「客觀

比較基準」。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展下了一個註解:無論未來科技為生活帶來多少便

利與舒適,一旦面臨前面所提的天災人禍,這些便

利與舒適便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台灣產業科技在

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上,應扮演更積極的角

色,其實這也是科技研發的社會責任。

徐爵民進一步將科技區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生

活科技」,好比說讓生活更方便、更有趣的智慧型

手機;再來是「生命科技」,如生技醫藥與醫療器

材等;最後則是「生態環境科技」,如再生能源、

節能減碳以及汙染防治等科技。這「三生」科技的

願景專訪

文│洪明秀

Page 5: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願景專訪

06 07

期許工研院扮演

「三生科技」的重要推手

工研院的任務是「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

創造經濟價值」,配合國家的產業發展政策進行相

關科技的研發。行政院所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生

物科技、綠色能源、健康照護、文化創意、精緻農

業、觀光旅遊),以及四大智慧型產業(雲端運算、

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化),

「多半與前面所提的生活、生命、生態環境科技有

關,」徐爵民說,再深入剖析這些產業的發展,徐

爵民認為每一個產業都需要有很好的「資通訊」基

礎建設,資通訊科技就如同人體的神經網絡一般,

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骨幹,如何應用並提供服務

到相關產業將極為關鍵。事實上,要發展「三生」

科技仍得靠跨領域整合,才能產生綜效。最近工研

院成立「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整合再生能源、環

境、節能減碳、溫室氣體減量、資通訊等研發能

量;成立「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整合生醫、資通

訊、電子、光電、材料等資源,就是要強化工研院

在新興產業的引導力量,在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上

扮演更積極與關鍵的角色。

談到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除了新興產業的

推動外,徐爵民表示,在產業轉型中,製造業的精

髓仍應保留,目前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製造業與

服務業的附加價值,要有服務導向的思維,將最終

消費者(End User)的需求反應到最初的產品與製程

設計上。舉例來說,過去的元件製造商,往往依國

際品牌大廠的訂單規格生產,對於最終產品將用在

何處、為誰所用,其實並不清楚,這種代工模式導

致國內許多生產出來的產品差異性不大,附加價值

也無法提高。倘若我們能更了解終端產品使用者的

需求,或尚未被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s),在源頭

設計上,就比較能有創新的機會。「這樣一來,會

促使國內的系統產品更具原創性。」徐爵民分析,

這樣的改變,將不再只是跟隨,而更能跳出代工的

窠臼。「未來,工研院在作研發規劃時,會更重視

系統、應用、服務、軟體的創新,研發比重也會大

幅增加。」

然而,無論未來科技怎麼發展,還是要靠「人

才」。徐爵民語重心長地說,未來十年,人才一定

是關鍵,沒有足夠的優秀人才,產業與社會的發展

都不可能太好,失業率也會居高不下,不是沒有職

缺,而是沒有適當的人才。

人才,台灣未來十年發展的關鍵

「人才從哪裡來?」未來十年,少子化將是台

灣首當其衝的一個嚴重問題,人才的短缺也會凸顯

出來,此外,人才缺乏多元性、創造力或不夠適任

等,都將是棘手的問題,想要徹底解決,需要多管

齊下,除了從教育著手外,也要採用開放的心態與

配套措施去延攬並接納外國人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徐爵民語重心長地

表示,人才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廣納全世界的人

才,國家才會有競爭力。以新加坡為例,該國很早

便體認人才短缺的危機,於是大量廣納外國人才來

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前提是需要設定適當的國際

人才招募門檻。」

工研院深知人才是一切的根本,成立三十幾年

來,對於人才的培育從未間斷過,透過許多研發計

畫的執行,在過程中便已培養出許多產業人才。

「最近,我們特別遴選四十歲以下具有博士學位的

優秀研發人員,設計長期的培訓方案,送他們到國

外研究機構做長期研究。」徐爵民說,由於近年來

海外歸國學人人數減少,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能

夠讓人才有實務的國際研發歷練。

凝思二○二○,徐爵民仍是一本初衷,願景很

簡單,強調「一定要比現在好」,經濟、社會、

環境三方面都要均衡發展,「如果其中一項在某

個時空背景下被過度強調,而忽略其他兩項的均

衡發展就不好了。」徐爵民指出,到二○二○年

如果三方面沒有都進步的話,就沒有「比現在更

好」,「所以,談二○二○年,我們絕對不能只

談科技,」徐爵民下了一個結論。

當然,指標只是一個評量的標準,「我們也應該

捫心自問,生活過得究竟好不好,這是可以感覺出

來的。」徐爵民感性地說,「感覺」仍然是一種印

象分數,不是觀光客短暫旅遊的體認,而是在這塊

土地上長期生活的人,深刻感受的認定。█

「生活科技」,

好比說讓生活更方便、更有趣的智慧型手機;

「生命科技」,如生技醫藥與醫療器材等;

「生態環境科技」,如再生能源、

節能減碳以及汙染防治等科技。

「三生」科技的訴求雖不同,在應用上卻息息相關。

Page 6: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08 09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溫肇東

精緻理解人的需求,

才是人性科技

閱讀心得,讀到哪一頁時令人想哭、想笑,這才是

數位的優勢。

Apple通用設計,切中人心

每一項新產品的問世,必定都經過一段或長或

短的演化過程,但最重要的是──能夠符合人們的

「普遍需求」。工業革命之後發明火車、汽車,但

相關的交通規則還來不及制定,導致發生許多意外

事故,平交道、紅綠燈也是因應「人的需求」才隨

之出現。

將人性科技推到最極致的例子,首推Apple蘋果公

司。Apple每每推出新產品,總能吸引眾人目光、令

全世界驚艷,而且符合人性需求。曾經到美國Apple

總部參訪,溫肇東和多數人一樣好奇Apple設計如何

能夠做到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但顯然

Apple擄獲人心的祕密,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Apple的分工很細,但真正從事工業設計、能夠畫

產品的約莫只有十多人。Apple內部員工半開玩笑對他

說,只要中午在員工餐廳,看到長相怪異、一人獨自

吃飯的,八九不離十是工業設計師。由於他們知道太

多機密,不能隨便跟人聊天,深怕一不小心就洩露公

司天機。比較與眾不同的做法是,Apple的商業模式是

把軟硬體結合在一起,好比iPod跟iTunes,iPhone跟

Apple Store硬體連同服務一併提供給消費者,而不是

先有iPod、iPhone才有服務。

「服務裝置化」才符合人性需求

資策會曾出版「裝置新藍海、服務新商機」一

人類近半世紀以來,拜科技發達之賜,享受無數

創新應用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然而全球在歷經金

融海嘯、氣候變遷、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等嚴峻考驗

之後,如今開始重新思考人性需求與科技的關係。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科

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向來對於科技與人文社

會、管理、環境等多重領域有專精研究。對於「人

性科技」的定義為何?他以二○○八年「科技管理

年會」主題──「創新始終來自於需求」(demand

driven innovation)當中,討論出的定義說:「要

能精緻理解人的需求,生活脈絡、使用情境。」

何謂「精緻理解人的需求」?

他以Kindle電子書為例。Kindle號稱已有百萬用

戶,但對於使用者是誰?在何種場合、情境下閱讀電

子書?在飛機、高鐵旅行途中坐著看?還是在臥室裡

躺著看?電子書看多久眼睛不會累?關於諸多細節、

讀者的閱讀動機,設計者是否有更進一步思考?

電子書真正的殺手級應用,溫肇東認為,「還沒

出現」,目前還陷在「鴻溝」裡。所謂「鴻溝」,

指的是矽谷知名高科技行銷專家傑佛瑞‧摩爾

(Geoffrey A. Moore)九○年代提出的經典理論。

「跨越鴻溝」主要論點是說,高科技產品用戶面對

新產品問世時,大致分成五種不同類型:創新者、

早期採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及落伍者。其中

從「早期採用者」到「早期大眾者」,中間會有很

大的鴻溝。換句話說,許多科技狂熱者願意花錢去

購買剛上市的產品,但他們並不足以代表多數大眾

的喜好,如果產品業者以為那就是市場,肯定跌到

鴻溝裡。

目前電子書的設計,多半是直接從產品面去想,

不斷想模仿傳統紙本書,例如紙張翻頁的特性。然

而這並非電子書的強項,電子書也不可能完全取代

紙本書的閱讀經驗,因此一味想把電子書設計得很

像紙本書,許多產品未來都會變成過度商品。

「人的閱讀經驗,會因為數位閱讀和傳統閱讀

的不同更豐富化。」溫肇東強調。他認為,消費

者真正需要的數位閱讀經驗,應該具備許多「數

位特性」,充分運用數位的優勢,而不只是模仿

「書」。例如透過數位閱讀,能夠讓許多人在線上

同時閱讀一本書,甚至彼此還可以連線互動,討論

願景專訪

文│李筑音

Page 7: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願景專訪

10 11

2020風向球 前身與進程

書,提出許多「裝置服務化」的策略。也就是先設

計裝置,再思考如何以此發展出好的服務。對此溫

肇東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服務裝置化」,

才是比較符合服務的概念。他曾在部落格文章中寫

道,既然是服務,必須從需求缺口或不被滿足的點

出發,收入方式和賣產品也應不同,這是台灣產業

轉型服務很重要的關鍵。

由於服務概念一旦說出來很快就會被複製,若能

將部份的邏輯、運作及介面,鑲嵌在特定裝置上,

此一裝置相關技術就能申請智財權,既不易被模

仿,也較能發揮台灣製造的強項。若是先把硬體裝

置設計出來,再去想服務,通常會受限於硬體或裝

置。「我們很會做硬體裝置,缺的正是前半段的服

務思維。」

台灣科技業者多半還停留在工程製造的思維,只

想到比較誰接到多少iPhone訂單,卻沒有人去理解

iPhone跟Apple Store,背後提供服務的運作模式怎麼

來的,這才是台灣最缺的,他指出。如何達到科技結

合服務,國外已有成功案例。最著名的就是IBM。它靠

著成功轉型科技服務業,提供客戶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的服務收入,超過總營收五○%。

試想,到底是要賣一套服務、解決方案,還是要賣

主機?要賣硬體還是要賣服務?或是賣一套系統並附

帶硬體?如果把服務附帶贈送的,實際仍以賣產品為

主,就不算是真正的服務裝置化。此一概念也適用於

設計、傳統產業等其他產業。

溫肇東舉例,他去年曾參觀

英國一家設計服務公司,公司員

工全部是工業設計出身,但公司

定位為以設計為專業的顧問公司

(consulting company)。換句

話說,他們替客戶從服務流程去

看問題,再透過設計去解決問題。

至於傳統產業,台灣也有先例。以

轉型後的泰豐輪胎為例,由於第三

代相當熱衷賽車的緣故,提供F1車

隊全套服務,成為泰豐輪胎轉型服

務的新契機。與其賣一個個輪胎,

光是提供一個F1車隊整套服務,

一年收入就達二百萬美金,輪胎耗

材、維修都包含在內,這是「服務

裝置化」很不錯的嘗試。

透過想像,開啟未來

至於二○二○年,人類和台灣的未來會走到何種

境地?北歐國家想像未來、未雨綢繆的做法容或值

得借鏡。在北歐、荷蘭、義大利等幾個國家,都設

有「未來學研究中心」。其中荷蘭是最早意識到想

像未來重要性的國家,率先成立「未來中心」。這

些「未來中心」並不是非營利組織,三分之一收入

來自會員,三分之一來自座談會,三分之一來自專

案研究。例如微軟在哥本哈根的分公司也是會員之

一,會員定期可接觸到未來中心最新的研究訊息、

報告等。二○○五年第一屆的「未來中心高峰會」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第二屆選在義大利達文西

城舉行,來自二十多國、五十位代表,在托斯卡

尼的溫泉區、比雅久車廠、及達文西故鄉等不同場

域,分享對未來探索的經驗。

曾到過北歐丹麥、瑞典、芬蘭的「未來研究中

心」,也參與過「未來中心會議」,溫肇東發現其中許

多未來相關研究,有諸多值得台灣參考和深思之處。

今年初,丹麥的哥本哈根未來研究中心主任

歐爾森(Axel Olesen)曾受邀來台演講。他提

出,「開放經濟」(ana r c o n o m y)的未來新概

念。Anarconomy是由無政府(anarchy)與經濟

(economy)連結的新字。簡單來說,「開放經濟」

就是無政府的經濟,一種較不仰賴科層組織與大企

業的經濟。歐爾森也認為,過去實體經濟是一顆蘋

果換一顆蘋果,人們只得到一顆蘋果。但知識經濟

時代,是想法交換想法,然後得到兩個想法,「開

放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型態。例如維基百科就是

一個成功例子。

溫肇東表示,這些創新想法看似極富爭議性,但

其實未來中心的研究都有一套方法論,並非天馬行

空的憑空想像未來,許多創新概念都值得進一步討

論。北歐國家或許由於國家小、資源少,危機感較

重,因此對於未來的各種想像、可能發生危機,都

已有各式各樣的研究。現在台灣遇到的許多問題,

他們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早就遭遇過。

套用未來中心成員的比喻:一四一五年亨利王子延

攬葡萄牙薩格雷什城一群智者,透過想像與創新,他

們促成葡萄牙從陸地轉向遼闊的大西洋,因而發現北

美新大陸,開啟了大航海時代。人類也將靠著無限想

像力和創造力,再次發現無限的新未來。█

北歐國家或許由於國家小、資源少,危機感較重,因此對於未來的各種想像、可能發生危機,都已有各式各樣的研究。現在台灣遇到的許多問題,他們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早就遭遇過。

Page 8: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12 13

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姚仁喜

科技,「適當」就好!

證明存在、避免邊緣化的深層恐懼

回顧過去十年,在姚仁喜眼中,台灣成熟了,褪

去青少年青澀,多了股自在。細究原因,來自人與人

之間的張力變少了,這些年來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

賦予台灣一種獨特的幽默與自在,也讓台灣個別的

人、事、物充滿動人活力,「不過我們似乎做了太多

刻意「節目」、「活動」,而喪失初衷。」姚仁喜以

天燈為例,天燈的內涵,本意是非常浪漫,屬於精神

層面的(romantic and spiritual),放天燈的人從

中得到心靈上的撫慰。現在的放天燈,成了「全民運

動」,往往吸引人潮與車陣,「它精神層面的意味卻

被摧毀了,就像煙火施放,稍縱即逝,卻沒有留下內

涵。」姚仁喜說。

「我們之所以需要那麼多活動(event),其

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有一種隱含的認同危機

(identity crisis),」姚仁喜指「證明存在」是

最大問題,活動舉辦了,人潮聚集了,卻沒能獲得

如預期的體驗及感動。人為何而來?出於不安全感

作祟,唯恐自己不存在的焦慮。「如果能夠多一點

安定,懂得訴諸內在,多多內省,並非所有事情,

都非得成為外在的活動不可,」姚仁喜認為這種焦

慮也許是可以漸漸消弭的。

當環保蔚為全球顯學,「綠」成了重要議題,於

是出現了所謂的「綠建築」,人人都不能免俗地要

了解、實踐,政府亦為其設定了許多規範。類似這

樣的事情,某個角度上是造成了好的影響,能讓大

眾明白綠建築的樣貌,「但現代的綠建築發展,有

時像不願鍛鍊身體的人,以維他命強身,」姚仁喜

科技與生俱來即和創造息息相關,從材料科學到

建築工地流程,建築科技與時創造,與時俱進,對

於融合了科學與藝術的建築設計而言,人性科技所

代表的意義又是什麼?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姚仁喜獲得加州大學柏

克萊分校的建築碩士學位後投入業界,十幾年來獲

獎連連。他所主持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作品是台灣

接案量最高的事務所之一,設計的各類建築,全台

隨處可見。二○○七年更獲台灣文化藝術獎項最高

榮譽「國家文藝獎」得獎肯定,為第一位執業建築

師獲此殊榮者。

實現未來願景 取決在當下

談到二○二○的台灣願景時,姚仁喜首先丟出

了一個問題,「在二○○○年時,想像二○一○

年,有沒有當時的任何一個想法,現在確實被實現

了?」他問。如果聚焦在城市或國家層次上,似乎

進步不大,一樣的焦慮還在,一樣的問題也還在。

「每一天都有未來的十年,重要的是,我們有

沒有時間去沉澱一下,想清楚在談未來願景時,

究竟是什麼意思?願景(vi s i o n )會不會實現,

其實和此刻的心態有關係,它並不是未來的事

情。」姚仁喜舉了一個生動例子,比方他現在不

斷吃著義大利麵及冰淇淋,可以預期的是,未來

他變瘦的願景一定不會達到;換言之,現在所做

之事決定未來(what you are doing here and

now decides future),很多事情除非有果斷的

改變,要不然願景是很容易落空的,結果也是非

常容易被預期的。

宋朝詞人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應到姚仁喜做建築時,他坦言自己是儘量做到沒有

願景的,正因為沒有太多期待(hope),就沒有太多

恐懼(fear)。期待與恐懼看似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卻也是人類煩惱的根源所在。姚仁喜指出,完美的創

作往往是在一個沒有排程(agenda)、自在的狀態下

被捕捉到。訓練最終僅能訓練出妙手,也就是紮好基

本功,而非天成的文章。

反觀時下建築趨勢,「追逐」成了主軸,使得越

來越炫麗(fancy)的建築物在全世界各地焉而誕

生,這卻是一個永遠跟不完的過程,「如果要談願

景的話,我希望我們不要走上那條路。」姚仁喜誠

摯地說。

願景專訪

文│洪明秀 照片提供︱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

Page 9: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願景專訪

14 15

2020風向球 前身與進程

說,失焦的結果,反本末倒置,失了原來的初衷。

古時候老祖宗蓋房子,著重自然條件,看風向、

看方位,把房子放對,就不會西曬,自然通風,這

是綠建築中所謂的「被動的方式(passive)」。為

房子加上風力發電、太陽能板,讓它成為綠建築,

則是一種「主動的方式(active)」。「很可惜,

現代人泰半是捨本逐末,看不見一個房子本身通

風、冬暖夏涼等內在條件,反而追求外在添加的東

西,如加裝太陽能板等。」姚仁喜不禁喟嘆,「環

保對我而言,底限應是一種『不做不必要的事情』

之態度,」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少蓋一些房

子,或是蓋小一點的房子,便是節省能源的最佳方

式。「用得少」是一種很好的節能方法,因為慾望

只會越來越堆積,永不止歇。

回到根本,過簡單的生活,少一點外在的花樣,

雖然台灣人是越來越自在了,不過還是很容易受外

在影響而分心(distract),這仍是源於不安全

感的焦慮,深怕自己不存在,怕自己不被認同所導

致。姚仁喜說,台灣是否被世界承認的問題,也加

深了焦慮,哪怕只有要一點事,也容易放大為「國

際」事件,說穿了,只是在講給自己聽。以盧彥勳

打進溫布頓事件為例,「整件事對他來說是不公平

的,壓力太大了,盧彥勳只是在打球,恰好打進了

決賽,卻因為如此,一時間成為全國家的事情,全

國家的壓力都投注在他身上,證明台灣的存在也似

乎全仰仗於他。」

此外,大陸近年來的一些發展,在有形無形中也

增加了台灣很多焦慮,例如近來年,大陸大規模地

構造如鳥巢、水立方等大建築物,台灣若不跟著也

推出幾座,彷彿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剖析這背後,

實存在著強烈的期待和恐懼。「我們並非得爭第一

第二,讓我們做對的事(let's

make it right),做出台灣的

特色來!而非一個最大、最炫麗

的東西。」姚仁喜表示。

未來科技:

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對於科技,姚仁喜信仰的是

「適當(appropriate)」,指

的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絕非

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這看似簡

單,做起來卻有難度。

建築大老漢寶德,曾分享了一

個哲理的故事。他說:人類自古以

來,蓋房子的文化傳統,一定都有柱子。為了撐起房

子,抵抗地心引力,柱子一定與地面垂直,幾千年來

都是如此。但在近十幾、二十幾年,建築走到一個瓶

頸,索性把柱子弄得歪曲,看似流行的創意,漢寶德

卻認為是種沒有必要、英雄主義的呈現。

現代的建築,引人注目的東西很多,甚至有謂的

「明星建築師(Starchitect)」,遺憾的是,這類

建築常被許多想要有快速知名度或成績的人濫用,

製造出太多沒有必要、流於華麗的建築物,不僅難

經營、更難以維持,是非常不好的現象。

前一陣子,姚仁喜在不丹設計幾棟房子,使用

的是傳統的夯土技法,以土為材質,經過夯實的

作業後,能讓牆更變得更結實。他笑著表示,看

見土牆蓋起時,有股奇異的感受,「讓人有股要

抱住它的衝動!那土牆不僅堅固,摸起來還有溫

度。」他說,即便到現在,不丹還是用這樣的傳統

方式蓋房子,在他看來,就是符合「適切的科技

(appropriate technology)」,不僅環保,即便

遭逢地震,土震垮了仍為土,反而安全。「為了進

步,使用鋼筋混凝土來蓋房子,反倒使住屋變得冰

冷,反而是不健康的。」他語重心長地說。

而被世人視為環保的太陽能源板,姚仁喜轉述了

自德國建築師友人得來的驚人事實——以目前量產

的產品來說,製造一塊太陽能源板,它的生命週期

(life cycle)所消耗的能源,是它自身完全沒有

辦法回復(recover)的。即便德、澳政府鼓勵使用

太陽能源板,但這基本上應是各國政府因地制宜的

政策,姚仁喜擔心此舉變成潮流,眾人跟風,台灣

因而被影響,一窩蜂地去做,卻缺乏深度的理解,

也失去了最初的永續考量。

We are ok!

在台灣買房子很容易陷入品牌迷思,世界上顯少

有人做廣告行銷時,以烘托建築師為主。他搖頭道,

「人們花那麼多錢去買房子,怎可能只是為了設計者

而買?重點該是房子夠不夠好、適不適合」。如果地

球的空間是有限的,是不是真有那個必要去花資源,

蓋這麼多大家可能用不著的東西,「能不能少做一

點?能不能不要做?」姚仁喜反問。

不必要去追逐最高、最大、最豪華、最引人注

目,可是得學會珍惜,此時、此刻、在地的、可愛

的人事物。姚仁喜期許,「不要因為我們不是最

大,或是別人不知道而感到焦慮,」對於這樣急於

被認同的焦慮,姚仁喜給了一個有自信的答案:「We

are ok」。█

「我們並非得爭第一第二, 讓我們做對的事, 做出台灣的特色來! 而非一個最大、最炫麗的東西。」

Page 10: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主題故事

系統整合,提供消費者更人性化的服務與生活。未來

十年科技創新將以「人性」為出發點,運用「知識經

濟」整合所有產業。

為探討二○二○年,甚至更遠未來,台灣科技創

新應用的新願景,《天下雜誌》與工研院IEK共同舉

辦「創新應用、人性科技」圓桌論壇,希望藉由主題

式的深度討論,凝聚產官學研領袖意見,形成具體建

言,以下為論壇精采內容實錄。

主持人:台灣科技產業的強項向來在於元件製造,

好比台灣已經是LED產業全世界第二大產值國家,卻

僅止於做元件。台灣科技業究竟要如何從元件製造走

到系統創新,成為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又該如何走

到生活應用面,成為科技生產和應用大國,怎麼才能

達到這個願景?

張寶芳:不只是台

灣,全球製造業的效率

跟規模發展都會面臨成

長的極限。呼應主持人

剛才的思考,怎樣能有

更宏觀的設計思維?我

認為要回歸到人的需

求,人最根本深處到底喜歡什麼?

我最近在矽谷遇到英特爾(Intel)互動與體驗實

驗室主任,他本身是人類學家,他說第一次和一群英

特爾工程師談話時,感覺自己好像愛麗絲到了夢遊仙

境。因為英特爾工程師們正在研究人們下一個喜歡的

產品會是什麼?怎麼樣去設計人們會喜歡的產品?

從 i T o u c h 、 i P h o n e 到最新的 i P a d ,蘋果

(Apple)的I系列家族我全部都有,我問自己為什

麼會喜歡?它們到底對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以iPad來說,它帶來全新的豐富閱讀經驗(rich

reading experience)。設計應該就要再回歸到人

性,以此切入。

在日本國際牌(Panasonic)大樓內宣揚著「ideal

for life」的設計概念。他們考慮未來的人怎麼生

活?未來老人怎麼生活?節能減碳怎麼做?如何讓

人們過更好的生活?這就是設計上的策略。

從宏觀(design for macro)的角度看設計,就

會考慮到人的消費行為,思考怎樣減少資源浪費,增

加能源效益,才能達到永續經營。如何擁有宏觀、前

瞻、未來的思想?韓國仁川機場的設計,就是從人性

出發的例子。它進出海關很方便,並提供很多細緻服

務,包括從小孩到商務人士的休息等,是從國家角度

來做宏觀的思考設計。

設計從產品到整個社會系統,都要全盤考慮「永

續設計,服務設計(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design for service)」。台灣從個人、公司到國家

都應該共同討論,讓設計能建立在創造力、洞察力跟

文化覺醒上。

從Healing到Zero Waste的十年里程

黃育徵:談到台灣科技創新應用的新願景,我第

一個思考的問題是:到了二○二○年,台灣會變

成怎樣一個社會?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二

○二○年我們是否能把台灣帶向一個懂得真心

人類IT科技歷經二分之一世紀的演進,不論是個人

電腦的普及、網路與電信資訊的開放、乃至於進入數

位匯流時代,科技的創新應用,無一不對人類生活產

生巨大的改變。

尤其全球經歷金融海嘯、氣候變遷、社會貧富差距

加劇等考驗,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高科技的創新應用,

是否能夠符合人性價值、滿足人性需求,甚至做為邁

向環境永續的解決關鍵。

舉凡環保科技、車用電子、顯示科技等創新科技的

應用,關鍵之處更在於──與不同產業進行跨領域的

16 17

人性科技,優化明日生活舉凡環保科技、車用電子、顯示科技等創新科技的應用,關鍵之處

更在於──與不同產業進行跨領域的系統整合,提供消費者更人性

化的服務與生活。未來十年科技創新將以「人性」為出發點,運用

「知識經濟」整合所有產業。

整理│李筑音

金玉梅 (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李昌益 (納智捷行銷協理)

李彥甫 (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室主任)

張寶芳 (政大新聞系專任副教授數位內容學程主任)

黃育徵 (現任台橡董事、前台橡董事長兼執行長)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

與談人:

創新應用、人性科技

圓桌論壇實錄

2010年9月7日

人性科技,優化明日生活舉凡環保科技、車用電子、顯示科技等創新科技的應用,關鍵之處

更在於──與不同產業進行跨領域的系統整合,提供消費者更人性

化的服務與生活。未來十年科技創新將以「人性」為出發點,運用

「知識經濟」整合所有產業。

Page 11: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分享與關懷(sharing

and caring)的社會。

這是一種在「人性價

值」上的改變,當我們

願意不再凡事以自我為考量,而且認為滿足人生的價

值、分享跟關心這個社會的過程便是快樂的來源,那

麼二○二○年的台灣,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充滿愛與歡

笑的社會。

其次就是「人性需求」。在消費市場的價值觀

中,人們的需求都是靠著「擁有某物」(owning

something)來獲得滿足的。我認為未來十年台灣

應該有所轉變,需求的滿足應該重新定位為「care

taker of something」,也就是說,我只是想要「使

用」一個東西,但我不以「擁有」東西為樂。如此一

來,我們就不會購買一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好比說我真的需要一部納智捷(Luxgen)嗎?還是我

只是需要使用一部車子?這就是觀念上的轉變。我們

能否跟下一代說,長大以後不見得要擁有一棟房子,

而是有屋可居。一旦在這一點上有了價值觀的轉變,

那麼便有助於環境的永續。

而在「環境永續」的大方向上,未來十年台灣社

會得有一個從復育(Healing)走向零廢棄物(Zero

Waste)的十年里程。這聽起來遙不可及,但如果大

家有共識,台灣在談科技願景的時候才比較有意義。

我自己從事石化業,台灣的經濟是五十年前由石化

科技(Petroleum Technology, PT)產業帶

動而繁榮起來的。七○年代之後,引領台

灣的產業則轉變為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產業。從PT到IT的台灣

產業發展歷程中,我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

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科技帶來繁榮,也帶

來許多問題。而我認為,我們應該多投注

一些資源發展環保科技(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ET),因為它不僅會創造出

新的產業型態、新的經濟價值,更在第一階段的環境

「復育」中扮演著極端重要的角色。

回到科技的創新應用,我認為應該從與環境保

護相關的部分著手。不同產業當然有不同的做法,

但回歸基本立場,我的經驗告訴我:科技唯有在最

適情境、最適內涵中才能展現價值。(Technology

has no value without right context and right

content.)這麼說對於在座許多學技術出身的人有點

不好意思,但是許多科技人才都容易忽略,技術是工

具,我們應該讓技術能夠細緻地滿足不同情境之下的

不同需求,透過技術帶領人類到達真善美的新境界,

否則技術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至於下一個十年,我們應該擁抱零廢棄物的概念,

也就是說在生活中不應該有廢棄物。零廢棄物的落實不

僅可以從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在產業的生產鏈中也

是一樣。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所產出的多餘能源,應該

要充分運用在其他產業上,而不該被視為是廢棄能源。

例如,台灣的養殖業冬天多怕寒害,如果透過一些建築

設計與規劃,讓化工廠產生的多餘的能源提高蝦池、魚

塭的水溫,便能使能源獲得充分運用,類似這樣的做法

就是我想提出的零廢棄物的概念。

最後,我要提出「5R」的概念。台灣過去二十年已

經在努力落實環保3R──Reduce, Reuse, Recycle

(減量、再利用、再生),但是3R的基本假設是在廢

棄物產生之後,設法降低廢棄量,還沒有真正做到零

廢棄物。

要做到零廢棄物,則需要再往生產流程的前端

推進,也就是Redefine(重新檢視)、Redesign

(再設計)人類生活的需求,前者是我先前談到的

由以「care taker of something」取代「owning

something」。而後者事實上就是一個綠設計(Green

Design)的概念,很多產品早在設計最初就出了狀

況,如果我們從商品設計之初,就能納入對於環境的

關懷,那麼就能從源頭杜絕許多污染的發生。

台灣的OEM很強,未來十年應該在我剛剛談的願

景之下,朝向綠色設計來發展,如此不僅可以提升

OEM的價值到ODM,設計出來的產品也可以再利用,

將污染降到最低,使台灣能夠朝向人類與環境永續

共存的方向發展。

詹文男:台灣科技應

用的願景,誠如張老師

提到,應該放在人的生

活型態上。怎麼讓人的

生活品質提升,科技應

用要奠定在軟實力內涵

上,這也是未來十年國

家施政的重點方向,希望由製造業慢慢轉向「軟性經

濟」。要調整產業的結構,軟性經濟是手段,也是目

的。過去台灣只重製程,輕忽品牌;偏重機器設備的

投資,在無形資產投入較少。

過去政府都是以出口導向或是國外市場為主,近

幾年施政主軸轉變為希望透過內需市場,再加入地

方特色的元素,發展外銷。也就是以外銷為前提,

提升內需市場,再將這些提升國民生活素質的解決

方案,外銷到全球新興的國家。

台灣成為新興市場比如金磚四國(BRICs),

或是非洲、南美洲國家的生活型態標竿,我覺得

18 19

城市越來越擠,

人際關係卻變冷漠,

這是全球趨勢,

如何透過科技讓都市

變得更安全、舒適,

也是未來要努力的。

Page 12: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主題故事

20 21

案。科技不是萬能,例如可以在土石流上裝置很多

感應器,可是當感應器一感應到再通知大家逃難,

速度都太慢,這就是為什麼要有巡邏員。

以上是對台灣未來比較重要的創新需求,更需要

在政策、技術、產品研發和設計上共同集思廣益。

整合跨產業平台,擺脫製造代工

李昌益:幫外商汽車品牌工作將近十幾年,我很

有感觸的是,不管是日本馬自達(Mazda)還是

美商福特(Ford),直到三年前開始做台灣自創

品牌,突然間發現,以前真是巧妙地被剝削。

在外商福特所有獲利

要匯回底特律,就算賺

了一百億台幣,也是全

部移回到國外。外商投

入資金在台灣就是要獲

利,獲利就是移回自己

的國家,繼續做人才培

育研發,台灣只要單純做很簡單的代工。

能夠存活的外商就繼續留在台灣,如果存活不下

去,就把人移走。台灣汽車產業二○○五年銷量還

有五十一萬兩千台,到二○○七年忽然間摔到只剩

二十三萬台,因應辦法很簡單,就是裁員,要不就

是把人才移到大陸去。

定位是一個思維遊戲(mindset game),台灣

到底在全世界人的腦袋裡,佔有什麼位置?坦白

說在印象還沒改變之前,就是代工。講到美國,

我們就想到Apple、Intel,日本有新力(Sony)、

豐田(Toyota),韓國的三星(Samsung)、現

代(Hyundai)最近也有很大突破。德國有寶馬

(BMW)、賓士(Benz),法國有香奈兒(Chanel)、

迪奧(Christian Dior)。然而最近一些國家正在奪

取別的國家的定位。好比韓國正在奪日本的定位,韓

國花了很大精神,要把汽車產業、電影娛樂跟科技的

定位,慢慢從日本轉到韓國。還有新加坡,也花很大

力氣去培植金融、醫療、娛樂三大產業,但它的娛樂

跟台灣不一樣,是經營賭場。

我覺得台灣靠有特色的品牌站上國際,還是最有

效的方式,但相對困難度相當高。

金融風暴過後,台灣所有做代工的企業全部受

傷,唯有自有品牌的企業存活得很好。捷安特、宏

達電、宏碁都逆勢成長,為什麼?因為它們有很大

一塊價值,是基於對台灣品牌的承諾。

談到台灣將來願景,我覺得有幾個選項,第一

是綠能,第二是人性科技,第三是華人娛樂。為什

麼特別講華人,因為對西方來說,除非沒有語言障

礙,外國人學中文的多。為什麼老外願意找周杰倫

拍電影?因為他本身就是個品牌,還有很大的商業

考量就是市場。找他來拍「青峰俠」,將來有很大

機會踏入中國大陸市場。

以綠能來說,全世界第一部電動車Tesla來自美

有機會。但如何實踐?目前我們在做「Ta i w a n

innovation outlook」,在創新需求包含九個主

題,時間關係我只講幾個主軸。

第一、跨越貧窮線。貧富差距是越來越大的議

題,很多人吃不起營養午餐,也有很多人找不到工

作。改善貧窮問題,科技應用應該能扮演一定角

色,再把這些解決方案應用到全球。

第二、永續城市。城市越來越擠,人際關係卻變

冷漠,這是全球趨勢,如何透過科技讓都市變得更

安全、舒適,也是未來要努力的。

第三、小鎮再興。有人開玩笑說台灣的五都十七

縣以後是「五凸十七陷」。當資源、人口一直往五

大都市集中時,其他的十七縣就會陷下去。政府正

努力希望能夠鼓勵「候鳥歸巢、鮭魚回流」,利用

在地資源,讓小鎮活化。

第四、青年活力。也就是「青年活力成就國家競

爭力」的概念。台灣過去跟許多東南亞國家形成姻

親的連結,生育出許多新台灣之子。以前我們叫外

婆的澎湖灣,未來可能是「外婆的河內灣」。二○

二○年新台灣之子預估會超過四十萬人,相當一個

小鎮人口。如何運用這一批新人力拓展新興市場,

讓台灣更有創意活力,轉化可能的社會問題,變成

一種契機。

第五、銀色智慧。到二○三○年台灣六十五歲以

上老人就占總人口四分之一,拜醫療進步所賜,

六十五歲以上或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只有十五到二

○%臥病在床,其他七○到八○%仍然充滿活力。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銀髮族也非常需要貢獻他們

的活力,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因此不論退休制

度,或是員工雇用制度,要思考怎樣更有彈性地運

用銀色智慧?

第六、氣候變遷。台灣已經面臨國土環境被破壞

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從技術去尋找更好的解決方

台灣過去有技術,但是沒有平台,

所以只能一直拱別人的品牌。

台灣產業要從代工轉回品牌,

再走向定位,平台是很重要的一環。

Page 13: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主題故事

22 23

國加州,這部車最重要的供應商是ACP,ACP的老闆

就是台灣人。電動車最重要的是電池、馬達跟控制

模組,全部都是台灣做的。馬達是富田電機,控制

模組是致茂電子,電池是能元科技。

台灣過去有技術,但是沒有平台,所以只能一直

拱別人的品牌。台灣產業要從代工轉回品牌,再走

向定位,平台是很重要的一環。

日本、德國的汽車產業,通常不會去找台灣廠商

合作。譬如德國寶馬、奧迪(Audi)做機電整合,

第一先找博世(Bosch);日本會找新力、三洋

(Sanyo);韓國當然找三星,台灣會被列為第二

順位。就是說當你成本夠低、品質夠穩定時再外包

給你,所以不大容易有大的突破。

要用科技來整合平台,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台

灣自己的品牌彼此先合作。納智捷很多創新,是

來自於宏達電(HTC)的協助。坦白講,沒有宏達

電花了那麼大的精神投入電動車研發,從多普達

(dopod)時代開始付了那麼多學費,我們不會有

一個好的利基點做突破,必須要從頭再走一次宏達

電的路。

我們運氣比較好,很多車用系統幾乎都是宏達電

在協助,然後我們一起做。台灣喊了這麼久想要從

電子產業跨到汽車電子,鴻海也談過,都是因為缺

乏平台,最後只能做零件代工。品牌之間合作最重

要的就是產業面的整合,能互相找到利基點,還有

企業家之間深化的對談,這點台灣目前還很缺乏。

三星跟現代汽車的對話就非常密切,現代也因此

學習很多三星模式。三星之前挖了很多歐美一流設

計人才到韓國,現代也循此模式,最新設計就是挖

角歐寶(OPEL)首席設計師做出來的,所以設計上

有很大突破。

要走品牌的路,就要培植明星品牌。去年十二

月我們到杜拜參展,展場第一排放的是藍寶基尼

(Lamborghini)、法拉利(Ferrari),第二

排是德國寶馬、賓士,第三排是美國通用汽車

(GM),第四排日本豐田,第五排韓國現代,第六

排大陸奇瑞。台灣納智捷被放到最遠的位置,因為

是nobody,沒有知名度。

後來之所以吸引許多當地媒體、企業,有兩個

原因:一是他們發現納智捷用的車用電腦是宏達

電,他們手上都拿宏達電手機,納智捷因此受到了

矚目。另外就是納智捷是全場唯一一台可以移動的

電動車,他們就發現說「哇!台灣原來有這個品

牌。」

最後我想談區域創新中心台灣有何機會。創新有

四種模式,第一種是「漸進式創新」。就像汽車每

天做的都是漸進式創新,在車子上加裝氣囊、安全

帶等。第二種是「突破式創新」,乾脆做一個從來

沒有人做過的新科技,例如MP3、iPod、iPad。第

三種是「商業模式改變」。好比以往都是到零售商

店、百貨公司購物,最近改成電子商務。第四種是

「新事業」。

我非常佩服電影「全面啟動」的導演,他把哲

學、心理學這樣抽象的意念成功轉化成娛樂事業,

所以我覺得商業模式上的突破是很有機會的。

李彥甫:十年前我剛從記者轉到籌辦網路相關事

業,我在政大一場演講中談到從當時的科技,預測未

來的資訊產業會發生怎

樣變化。當時有許多不

同說法,回顧這十年某

些變化很大,某些變化

又不是很劇烈。二○○

○年大家都說WAP未來

會成為主宰行動科技的

載具,可是WAP後來在兩三年內就消失了。還有當時

Linux開放軟體正在發展,大家認為Linux會把微軟打

敗,以後就不用付那麼多權利金給微軟。走到現在,

環境的確越來越開放,但是近兩、三年大受歡迎的蘋

果電腦其實又是一個寡占封閉的體系,所以好像又有

點要回到封閉的趨勢。

未來十年內,我認為手機最重要的變化即將

發生。一是跟地理位置的結合LB S(L o c a t i o n

Based Service),一是跟身份辨識的結合,因

為手機是最適合做身分辨識的載具,但這就跟人

性有非常嚴重的衝突。十年前業界就在談精準行

銷,曾有業者推出「國民卡」,把個人所有資料

記錄在一張卡片,看似方便,其實觸犯了非常多

人性基本面的價值。

未來幾年我認為電視產業也會發生相當大變化。網

路電視不只是改變電視機產業,還包括電視台整個通

路傳輸產業的徹底變化。這也是台灣很大的機會,製

造電視機本來就是台灣的專長,若能成為網路電視代

工大國或者是委託設計大國,或許能在製造過程中,

順便培養出其他專長產業。

品牌之間合作最重要的

就是產業面的整合,

能互相找到利基點,

還有企業家之間深化的對談。

Page 14: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24 25

未來十年我個人最看好的是「顯示科技」,因為它

跟人的接觸最相關。

十年前湯姆克魯斯主演一部電影「關鍵報告」,他

被通緝後逃到電車上,有人正在看報紙USA Today,

那份報紙會動,顯示最新的訊息、照片、影片,電影

「哈利波特」也有類似像這樣的顯示科技。十年前看

這部電影可能覺得是天方夜譚,現在我們感覺快做到

了。軟性材質、捲軸式電子紙等顯示科技也是台灣的

強項,因為很多技術都在台灣做。

投影也是一種可能性。MIT有一項技術,利用可投

射的手機裝置,名片就能投射在對方身體、衣服上,

不用再交換紙張名片,也是一種綠能科技。或是在手

指上戴四個環,手指鑲成一個框就變成相機,拍下來

的影像直接存在手機裡。顯示科技在未來十年內肯定

會造成巨大影響。

主持人:十年變化真的蠻多,資訊科技也跟每個人

的生活息息相關,問題是怎麼樣掌握未來十年?什麼

方式可以達到剛才所提到的科技願景?

張寶芳:有了平板電腦和觸控介面,看到所有

「平」的東西我都覺得充滿機會,因為可以顯示資訊

內容和娛樂。

就像iPad很好用,因為它很輕薄短小,隨時隨

地都能看,不一定要在電腦上。以我個人經驗,過

去買雜誌要到誠品,現在只要用iPad下載,就能看

到當期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這一期封

面故事就是談「the wire is dead」,

意思是將來人們不太需要上網,用行動

裝置很快就能看到資訊。從經濟模式來

說,在網路上看可能不要錢,可是為了

方便跟品質,我就願意花美金三塊九毛

九,透過iPad下載,連線雜誌可以賣到

全世界而不需要運費。

未來十年對消費者來說,科技已經慢慢

變成後台,帶來諸多生活、商業模式的新

契機。

十年前百視達(Blockbuster)就像是

7-Eleven,幾乎每個巷口都有出租店,但最

近傳言倒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好用

的Netflix(網路租片業者),何時看完何

時還,店家還會隨時郵寄新的影片給你。甚至用線上串

流(streaming)直接訂購,透過電腦網路就能觀看。

同樣是影片出租,若是沒有因應時代變化,善用科技創

新做出符合人們需求的改變,就會面臨淘汰。

不只是後台,科技也可以變成平台,納智捷就是

一個很好的例子,運用科技做整合。台灣是有能力

做整合的,例如世界博覽會的主題秀《城市之窗》

就是由總製作人陳琪率領的台灣團隊,運用台灣人

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底蘊,整合相關人才,跟國外接

軌的成果。

主持人:老師在學校教書,你覺得學生整合的能力

如何?

張寶芳:學生很有創意,但現在教導學生要用專

案為本(project-base)的觀念,否則他們學到的

只是片段,不見得知道怎麼用,片段就只能做OEM或

是ODM。

給他們一個專案,透過團隊溝通去整合,才有

機會去思考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人的需求。國外有

些學校老師還會故意讓專案進行一半,然後說不做

了,要學生重新修改計畫,讓學習更符合實際生活

的情境。整合溝通其實是台灣的強項,學生在學校

培養這些能力,將來才能更進一步做國際溝通,漸

漸往那方面走。

黃育徵:未來十年,台灣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和

需求?我們應如何達到二○三○年的願景?要回答這

些問題,我認為應該以「跨領域整合」的方式來做

出回應。台灣的確有朝跨領域整合的方向在做,可

是大家都它當作一個專案,而沒有讓它生根與制度

化(Institutionalized),成為一個穩定邁進的方

向。要建立跨領域知識整合的機制,政府可來扮演領

頭羊的角色。

幾個月前我去日本,正好遇上政府重新改組,總共

有十五個大臣加一個首相。其中幾個大臣的名稱很有

趣,一個是「消費者少子化大臣」,另一個則是「行

政刷新大臣」。也就是說,日本已經開始以「綜合性

地解決社會問題」做為政府組織架構時的考量,而不

像台灣目前仍以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等

「專業分工」的方式,壁壘分明地劃分政府部門。我

並非建議台灣要有消費者少子化大臣,也不是要提倡

未來十年對消費者來說,

科技已經慢慢變成後台,

帶來諸多生活、

商業模式的新契機。

Page 15: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主題故事

26 27

揚棄專業分工,而是認為政府應該思考台灣未來會面

臨哪些問題?而哪些問題需要透過「制度化」的方式

來獲得解決?

要邁向跨領域知識整合,人才培訓十分關鍵。欲培

養跨領域整合的人才,長期來看,得從教育著手,而

且不應該只著眼於大學教育,甚至可以從幼稚園的階

段開始做起,納入跨領域、跨國界的視野。國際化絕

對不是純粹提供雙語課程,更需要教授豐富的國際知

識,讓孩子學習到跨國文化,並且培養孩子擁有容納

多元意見、進行批判思考的能力。

教 育 革 新 應 該 是 台 灣 社 會 脈 動 的 領 導 指 標

(Leading Indicator),而非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我相信,人類未來所面對的問題,必

然是同時涉及科技、經濟、法律、人文、道德、環境

保護等跨領域的棘手難題。我最近跟幾位大學教授提

出建議,成立一個「願景二○三○學院」,這個學院

的目標是為了回應、解決台灣二○三○年所會遭遇的

問題,並且提前培育跨領域人才,把時間拉長到一代

二十年來規劃。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跨領域整合人才的培育,

有助於我們從「製造經濟」,走向「知識經濟」。

若我們具備一支優秀的跨領域知識整合團隊,那麼

台灣便可以結合現有的軟、硬體優勢,透過整廠

輸出(Turnkey)的作法,為新興市場國家目前所

面臨的問題,提供一整套全方位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這將會是台灣一個很大的企業商機。

舉例來說,台灣很多農業科技包括蘭花、芒果的商

業模式,就可以從傳統的生產產業轉換成知識產業。

我們擁有多樣的蘭花品種、培育蘭花的技術,這些都

可以經過整廠輸出的方式賣給荷蘭廠商,再由荷蘭當

地將花賣給歐洲市場。如此一來,台灣就能晉階賺取

知識貿易的產值,而不是生產貿易的產值。

台灣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在OEM上的能力都很強,

我認為,透過跨領域人才與整廠輸出概念的結合,我

們甚至可以把不同產業部門的力量整合起來,讓原本

最為技術導向的OEM,也能迅速走向跨領域整合、具

備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生產模式。

科技與人性的兩難

詹文男:科技進步原本是為了節省時間,可是現

在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查電子郵件,反而變得更

焦慮,科技創新是不是真的提升生活品質呢?

以智慧型科技為例。我聽某建設公司說,一棟三、

四千萬豪宅為了要洗水塔,還發公告通知住戶停水半

天,這很不可思議,其實只要用兩個水塔就能解決問

題,並不需要多麼智慧型的科技。資策會曾設計一間

智慧型的豪宅,晚上只要按一個鍵,所有窗簾直接就

會關起來。沒想到許多貴婦太太說他們不需要這種科

技,因為他們就是要到每個房間看小孩睡覺了沒,自

己關就好。這也是科技至上,導致失去了很多人性基

本面。

還有科技與就業問題,經濟成長可是就業機會沒

增加,這也是科技發展的兩難。好比許多大陸農村

刻意採用一些較低科技,因為高科技需要的人力就

減少,失業的人又無法轉業,會造成農村就業和生

存問題。

我聽聞北京市政府的高官領導也在談到底什麼叫文

化創意產業?想了很久都講不清楚,後來發現以戲院

為例,拍電影的就是創意;放電影的就是文化,因為

放電影的不需要創意;進來的觀眾就是產業,三個搞

在一起才有機會成就文化創意產業。如果電影拍完用

電腦就能傳送影片,非常多人會因此喪失就業機會。

回歸到科技發展,還是要考慮是否抓到人性需求,

否則投資太多,但報酬率不一定很高。什麼意思呢?

科技的發展有兩類,一種叫「超越顛峰型」。日本新

力就是。搞很多投資但獲利卻沒有相對提高,因為科

技有它的極限。任天堂是屬於「枯木逢生型」。它用

現有成熟技術,加上對人性的理解和掌握,創造高利

潤,相對來說卻不需要太過複雜的科技。

最後我想建議台灣的科技發展未來不管是跨領域、

或是轉型,在很多制度、指標上需要調整。不要追求

短期的專利數,卻無法轉換為產業上的成效,否則別

的國家是十年磨一劍,台灣是「一年磨十劍」,磨出

的都是指甲刀,不是寶劍。

甚至落入所謂「四同」的風險。以北京政府為例,

為了鼓勵產學合作,推行讓產界跟學界合作提計劃的

制度。一開始為了要爭取經費,產界跟學界一定是

培養跨領域人才,

台灣的學校需要國際化,

但並非純粹提供雙語課程,

教育裡同時需要結合的是

知識、文化,還有行為。

Page 16: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主題故事

28 29

「同舟共濟」。等到經費申請下來就各做各的,變成

「同床異夢」。做完之後為了智財權歸屬的問題就

「同室操戈」,最後「同歸於盡」。

李昌益:看未來十年台灣產業發展,我認為格局

可以更大一點。舉韓國三星李健熙的例子。四十年

前,父親把他送到日本,這段時間對他影響很大。

日本慶應大學畢業,他能說法語、義大利語、英語

及日本語四國外語。進到企業後更有計畫培養他,

在非洲待兩年、法國待兩年。條件是如果沒有把當

地語言學好,就沒有辦法升遷,這套做法對企業長

期影響相當大。

他經營三星也是同樣模式,二、三十年前就開始

找漢城大學一流人才慢慢培養,語言配合策略上的思

考,到今天才開花結果,在台灣三星的韓國人中文講

得都非常好。早二、三十年前台灣企業如果有這些願

景,今天境況或許會不同。

科技創新不只是為了解決消費者面臨問題,也

是創造新需求。我們最近在開發下一代車種,宏達

電新的觸控式螢幕能讓手機一接上去就直接同步

(synchronize),以後車子就不需要電腦。這個新

介面非常有趣,可以把手錶陀飛輪、三問錶的功能應

用到車上,它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數位時鐘,而是會固

定報時。為了研發新介面,我們還專程拜訪錶店老

闆,經過他專業解釋,我們回去就想出新的創意,創

意不一定要花大錢。

長期來看,企業領導者彼此必須互相了解認識,要

深化,台灣產業才有跨界的可能。

我們第一次跟宏達電合作,若非企業領導者彼此先

有默契、有企圖心要共同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否

則經過財務估算肯定覺得不划算,因為每出一款手機

就賣一百萬台,車子頂多賣三百台,合作就會破局。

企業彼此之間還要能勇於分享未來五年、十年的願

景。比方我們知道宏達電手機未來兩、三年的產品計

劃,才曉得什麼新科技可以應用來創造全世界沒人做

過的車款。當然前提還是必須利益共享,利益互斥雙

方根本無法往下走。就像我們原本要開發新的衛星導

航系統,但是台灣有很強的廠商像是在日本市占率第

一的台灣國際航電(Garmin),兩個系統就會卡在一

起,利益互斥。

當然我覺得也要做出一些實際成功的例子,讓大

家看到這是有錢可賺。如同宏達電發現納智捷車子越

賣越好,他們也與有榮焉,原來跨到一個非手機的領

域,也能讓雙方都有獲利。

科技+管理,軟實力「整體輸出」

李彥甫:回到軟實力的部份,大家覺得華人娛樂

最有希望輸出到中國,可是到底要輸出什麼,而

且短時間不會被大陸追上。我觀察到一些方向,

就是剛剛詹所長、黃董事長都有提到的全方位解

決方案。現在整個華人地區的音樂產業八○%是

來自於台灣過去三、四十年音樂唱片產業蓬勃發

展,所建立出的「整體輸出」優勢。

一位台灣電視圈老將,最近在大陸和一家台灣科技

公司合作,他們開發了一套資料庫系統,把各個省籍

過去的人口結構、學經歷背景、家庭狀況,加上過去

的收視率狀況,通通輸到資料庫,透過資料庫跟電視

台分析研究拍什麼戲會紅。結果他們從湖南一路拍到

江西,所向無敵,每一齣戲都紅,並跟當地業者達成

分紅制度協議,一路分紅一路做。這背後完全是靠科

技跟管理輸出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雲門是另一個例子。雲門最近在杭州西湖演出,除

了編舞人才,背後還有一個很強大的支持體系,幫忙

架設、設計舞台跟管理整個演出秩序和系統的工作團

隊,這是中國大陸短時間沒有辦法追上的,這需要很

多和演出人員磨合的經驗和過程。

台灣娛樂產業的強項,就是科技加上管理。娛樂

產業冰山上可看到的是明星、電視、電影、劇本、導

演,冰山下看不到非常一大塊是科技和管理,大陸娛

樂產業目前的基礎建設跟制度建立還非常弱。

華誼兄弟是大陸非常有名的文化創意公司,公司股

東有馮小剛、李冰冰,而且非常賺錢、已經上市。華

誼兄弟善用香港,甚至接近好萊塢的制度,建立一套

屬於華人特色的娛樂產業管理模式,旗下管理數百位

明星、劇作家跟導演。儘管用的是台灣跟香港經驗,

而非大陸自己建構的,但他們用華人明星、導演,賺

整個中國大陸市場的人民紅利。

我是從娛樂產業的角度來看產業整合,其實我比較

喜歡用「競合」二字。東方人的教育體系畢竟和歐美

科技創新不只是為了解消費者面臨問題,也是創造新需求。

Page 17: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30 31

不同,中國人基本上是在競爭中長大的,所以其實不

太強調合作,尤其在大陸,比較想在競爭中找到進步

力量。所以怎樣塑造一個競爭下的合作條件、機制,

讓台灣更多軟實力的公司和產業做整體輸出。

我個人主張讓中小品牌的文創產業先在台灣競爭,

然後設法在競合制度裡整合出一些具有實力的品牌或

團隊,對外輸出到大陸或整個區域經濟圈,否則再多

中小品牌,一踏出到中國大陸就死掉了,因為它的地

方勢力跟產業環境絕不容許台灣的中小品牌生存。

以出版社來講,台灣登記有案的有四萬多家,中

國因為管制的關係只有六百多家,每一個出版社都

是大巨人,動輒足以影響整個省份,甚至全國的出

版業生態。台灣就算最大的出版社到中國都是小巫

見大巫,如果沒有整合出一個團隊,其實要往外走

的機會不太高。如果有一些市場機制,鼓勵大家整

合之後對外輸出,相信會對台灣輸出軟實力有明顯

幫助。

運用多元優勢,

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主持人:最後請談談台灣要用科技來帶動產業

的創新,帶動十年後產業更好的發展,我們有

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應從哪裡著手進行?

張寶芳:我們的優勢強項是有很好的文化底

蘊,像流行音樂過去三、四十年來底蘊那麼深

厚。但音樂文化是否可以跟顯示科技結合,創造

體驗經濟,不妨思考怎樣結合科技和娛樂,做體

驗經濟的開發。

偶然機會我看了一部非常老的電影「小城故

事」,李行導演、林鳳嬌主演、還有鄧麗君的歌

聲,故事講的是苗栗三義木雕的民間地方藝術。這

些民間活力也是我們的文化創意資產,有許多美麗

的地方小鎮,很多東西卻失落了,應該把它找回來

再利用。以我們豐富的歷史和地理資源,以科技和

服務作為基礎,我們是可以把這些旅遊、觀光、綠

化、流行音樂及我們文化的部份串在一起,我覺得

機會其實是很大的。

黃育徵:其實我十四歲就被送到國外當小留學生,

很多外國朋友問我台灣的優勢是什麼?又問我為什麼

要回到台灣?我的回答很簡單:「台灣一個是會讓我

落淚的地方。」

台灣未來該往那個方向發展?我認為首先應該思考

二十年後台灣會發生什麼事?企業通常是做預測,可

是國家發展不是靠預測(Forecasting),是靠想像與

展望(Envisioning)。國家應該要創造一個令人民感

動的願景,而這正是對於國家領導者的一個大挑戰。

瑞士三十年前污染嚴重,但當時他們就覺得要注重環

境永續,希望下一代能在瑞士的河川游泳,如今他們

真的做到了。

願景一旦訂出來,就要想辦法落實。二十年前我

剛回國的時候,就聽到人人都在談論「亞太營運中

心」,但是到現在為什麼沒有真正落實,一個很重要

的原因就是,沒有用心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優勢才

能戰勝其他競爭者,這牽涉到很重要的「人才」問

題。因而當今天我們在討論台灣要當「區域創新中

心」的時候,便要考慮,我們是否具備跨領域知識整

合的創新人才?

若把成為區域創新中心當作台灣的十大理想之一,

那麼我們便要思考十年之內,教育應該做些什麼調

整,讓今年十歲的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認為

「那就是我的未來!」而等到他們在二十歲的時候,

就能夠擁有支持台灣成為區域創新中心的能力。

其次,台灣要成為「區域創新中心」,就要具備

「原創性」。比如透過綠設計把科技、管理和環保

概念運用在設計之中,不僅跨越了過去「製造即污

染」、「生產即破壞」的困境,使產製流程與最終

產品都能達到零廢棄物,也能夠為人類提供更美好

的環境和生活。

最後,回歸到願景二○二○的落實,打造充滿

希望、關懷和幸福的國度,我認為還有一個關鍵便

是要提振「地方經濟」。也就是重新拾回我們對於

在地的責任和關懷,其中一個最好的切入點便是從

應該有一股力量去思考

二十年後台灣會發生什麼事?

企業通常是做預測,

可是國家發展不是靠預測(forecast),

是靠想像與展望(envision)。

應該有一股力量去思考

二十年後台灣會發生什麼事?

企業通常是做預測,

可是國家發展不是靠預測(forecast),

是靠想像與展望(envision)。

Page 18: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32 33

「農業」著手。

因為我對農業的偏好,過去一、兩年我花了很多

的時間走進台灣三一九鄉,實地認識台灣農業。促進

小鎮再興的過程中,整合土地可能反而是把小鎮破壞

掉,把農業再次工業化。我認為,台灣可走向「小地

主小佃農」,讓在地農產品滿足在地經濟。照顧農民

最好的方式,就是給農民一塊非常乾淨的土地、水資

源、空氣,接下來,農民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詹文男:有三件事情在未來要努力的。第一是「國

際化接軌」。要做全球化公民,國際化接軌非常重

要,包含制度、政策上更開放,甚至實體環境上如何

達到國際水準,讓大家都願意到台灣。

第二是「優質人才」。剛剛大家都提到不管是跨領

域人才、國際化人才,但是我覺得還有教育體制、移

民政策的改變,我們需要的人才不一定要自己培養,

可能需要從國外引進更多的人才。尤其如果要成為區

域創新中心,對大陸、新興市場的移民政策可能需要

更開放。還有留學政策,應該鼓勵更多人出國留學,

才能建立國際人脈網絡。

第三是「智慧資本的投資、建立、累積」。像是

品牌、環境的建立,讓無形的資產有價,建立融資

環境。

李昌益:台灣有幾項優點同時是缺點。第一大家很

願意去做改變,卻缺少長期策略。第二很有創意精神,

卻短視近利。第三看到中國的改變、市場的改變很想

加入,卻沒有深切去想怎樣影響中國。第四是知識上的

侷限。看到iPad很好,可是前端的邏輯他們怎麼思考出

iPad,這段很缺乏。第五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科技是賺

錢最快方式,沒有仔細考慮科技對人文的影響。第六下

一代教育的問題,我個人有很深切的痛。

我的小孩從新加坡回台灣唸國中,教育體系促使我

花了很多時間逼他去補習,我很不忍心,因為我希望他

多看世界,但根本不可能。一個暑假前後都要補習,只

留下七天時間帶孩子去紐西蘭走一走。教育體系改革很

多年,我覺得還看不出結果。

從企業面建議,我覺得當務之急不管是人才、企業

要做多國交流。宏達電周永明就說過,做介面最優秀

的人才都在美國加州跟西雅圖。我問他為什麼台灣沒

有?他說這是整個生長背景的關係,我們只知道畫一

個很漂亮的圖,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畫。

此外對企業來說,現在台灣還是缺乏很多消費者

服務和行為的研究機構。通常企業自己想只能想單

點,我們花很多時間研究消費者需求,可是消費者

行為、服務導向的改變,不只有台灣,還包括全世

界。此外汽車、網路、電腦大平台的創造,這很急

切,有平台才能靠品牌帶動台灣整個產業,讓全世

界認識台灣。

我有時會想二十年後就沒有所謂「台商」的字眼

了,台商的孩子都在大陸落地生根。台灣未來要再

往下走,眼前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

(GDP)還是差新加坡、香港一大截,最實際的是要

把資源帶回來,讓資源、錢跟人才都留在台灣。

李彥甫:我覺得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自由多元。今

天有則新聞是彰化一名國中校長堅持常態分班,導

致將近兩百位的學生全部轉到私校,這位校長還是

堅持不改,很多人打電話、送花籃支持他繼續常態

分班。這就是一個多元選擇。

台灣的自由多元塑造出一個軟實力產業,這是它

蓬勃發展的根基,我相信這樣自由多元衍生出來的

軟實力基礎,會領先中國大陸一段時間。

劣勢就是台灣人口實在太少,市場實在太小了,

所以必須把我們的強項,往人多的市場輸出,對外

整合成一個團隊,但不是公司。軟實力產業跟硬體

不太一樣,彼此之間很難組成公司,創意之間的競

爭其實蠻多的。但是如果變成一個「第三部門」,

有需要隨時可以整合出不同條件人才,組成一個大

團隊,到更大市場競爭更好的商機。

對內我期待可以擴大內需,台灣人少,可是還

是有很強的內需,但內需要用到軟實力上。譬如

電信公司與其拿補貼用在買iPhone手機上,還不

如補貼在買iP h o n e的軟體,同樣可以綁住消費

者。多數人的觀念還是願意花錢買硬體,卻不願

意買軟體。如果能夠更擴大內需,包括用租稅的

方式鼓勵,對很多中小型規模的軟實力公司,包

括出版、文化創意、藝術表演,會有他們自己在

台灣茁壯成長的空間。█

台灣的自由多元塑造出一個軟實力產業,

這是它蓬勃發展的根基,

我相信這樣自由多元衍生出來的軟實力基礎,

會領先中國大陸一段時間。

Page 19: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風向球

從區域結構看台灣未來十年的機會和挑戰面對未來,分析金融海嘯與溫室效應對台灣的影

響之前,研究團隊先觀察區域經濟結構,找出台

灣產業的機會和威脅,並客觀分析發展優劣勢,

以期在動態調整中逐步帶動成長。

外部觀測:

區域整合取代一國獨大、

經濟重心移至亞洲

近年來國際經濟在地理板塊上的消長有兩大趨

勢:區域經濟整合盛行以及亞洲勢力崛起。

區域經濟整合的範疇有大有小,從跨十數國的協

定如歐盟EU、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東協自由貿易

區AFTA(如東協加一,東協加三—中、日、韓,東

協加六—中、日、韓、澳、紐、印度),到規模較

小的中港澳CEPA,以及台灣中國的ECFA。顯示各國

皆相當積極地槓桿化區域內的資源,借區域整合之

力強化自己的競爭力。

全球經濟重心的東移趨勢,則來自亞洲的經濟成長

率、消費力被大幅成長的人口所帶動。預測二○一四

年,亞洲人口將佔全球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屆時亞洲

(不含日本)經濟成長率將冠於全球,年均消費成長

率高達8%;到了二○二○年,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營

收、獲利將有五成以上來自亞洲市場的貢獻。

其中,中國市場開始出現產業轉型,勢必對仰

賴其深的台商造成衝擊和改變。包括,提高勞工薪

資,由倚賴出口轉向仰賴內需;提高環保標準,拒

絕二高一資產業(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從

支持重化工業等的高耗能產業,轉向支持策略新興

產業等。

內部評析:

台灣的優劣勢影響轉型之籌碼

台灣的優劣勢將影響台灣選擇轉型的籌碼,目前,

台灣擁有傳統產業、獨特地理景觀及融合東西方文化

創意等良好基礎;在國際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擁有

良好合作關係;具備高C/P值的人才;具有生產品質

高但平價之生產能力。

然而相較亞太諸國,台灣在金融海嘯中受創相對較

深,突顯台灣產業結構脆弱的問題,包括附加價值逐

漸下降;產業發展集中化—台灣研發投資以製造業為

主,製造業研發投資則高度集中高科技產業,如ICT

相關產業;區域經濟整合關係建立腳程慢;缺乏系統

整合能力與軟體/服務的提供能力;出口導向之貿易

型態,使本土需求和發展較少連結;人口老齡化與少

子化,長期有人力短缺問題等。

借鏡世界:

日本、新加坡的產業轉型策略

儘管一國的產業和區域結構調整,受國際趨勢和自

身條件影響最多,然而標竿國家的經驗,仍具參考價

值,更可避免彼此定位重疊。在此以鄰國日本和新加

坡為例。

全球化在二十世紀後期達到高峰,成本、資金甚

至人才都朝向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地區發展,造就全

球工廠、全球市場的興起,更讓「全球運籌」成為

顯學。台灣也趁勢而起,從高科技零組件的專業代

工切入科技工業生產鏈,到目前資訊通訊產業的製

造優勢。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面對區域整合、

亞洲興起的新格局,台灣如何承續既有的優勢,從

中站穩利基,續創下一個輝煌十年?

另外,金融海嘯和溫室效應堪稱近幾年兩大預

期外的震撼彈,它們的引爆,迫使全球經濟發展

不得不對此回應和調整。首先,進入後金融海嘯

時代,原本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歐美強權,被迫

正視全球化下的產業結構將面臨「再工業化」的

強烈需求,但卻也再次凸顯資源跨國遷移的不可

逆趨勢;而溫室效應除了引發全球氣候異常和海

水高度可能上升外,更快速且關鍵性地改變了各

國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方向,讓綠能產業躍居最蓄

勢待漲的新星,對此也將針對整合性能源的效率

使用趨勢作概略介紹。

34 35

想像二○二○

預期和突發,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雙股力量

文│工研院IEK(饒怡雲採訪整理)

工業製造發展的趨勢雖然快但尚可預測,然而金融風暴和溫室效應的突發性干擾,則讓世界措手不

及。當世界經濟陷入混亂和契機並現的複雜年代,台灣如何從ICT產業的製造優勢成功跨入下一波

世界經濟成長曲線,是未來十年的關鍵。

預期和突發,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雙股力量工業製造發展的趨勢雖然快但尚可預測,然而金融風暴和溫室效應的突發性干擾,則讓世界措手不

及。當世界經濟陷入混亂和契機並現的複雜年代,台灣如何從ICT產業的製造優勢成功跨入下一波

世界經濟成長曲線,是未來十年的關鍵。

Page 20: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日本將其二○二○年之定位為「創造新需求的領

袖」,提出五大產業結構轉型的戰略性領域,希望降

低對汽車產業的過度依賴,分別為新興國家基礎建設

市場開拓、感性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大國、次世代能源

解決方案、社會課題解決性服務業與尖端產業。在區

域經濟發展問題上,則是支援在國際上有高潛在競爭

力的成長產業、創造能發揮區域強項和獲得區域外資

源的區域新事業、培養高吸引力的觀光交流產業,讓

區域成為生活與產業的活力來源。

新加坡因天然資源缺乏、勞動力不足,透過集中與

聚焦,以「提升生產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思

想,選定水資源、生醫、互動多媒體,作為未來十年

的重點產業,藉由提升各行各業的技能、增強經濟活

動的創新能力,將新加坡打造成獨特的環球都市。

台灣區域結構發展的下一步:

區域均衡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貿易國家,國際趨勢與自身產業

結構的優劣條件,綜合影響著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方

向。「區域均衡」的精神則在於「各區域依其條件下

適當發展」,鼓勵各地區發展擅長、適合的定位。

針對既有區域產業的升級策略,可透過區域內產業

連結,善用區域資源創造出新的產業或提升競爭力,或

以區域內強勢企業為核心,吸引國內外投資或人才,擴

大群聚範疇,協助該區域成為亞洲或全球中心。

另外,雖然引入新興產業以帶動區域發展是普遍有

效的作法,但在選擇時,必須注意區域資源與產業發展

關鍵成功要素的搭配。以太陽光電為例,

產業關鍵成功要素是低廉發電成本、高轉

換效率與掌握市場需求,台灣南部擁有充

足陽光、港口、低廉土地成本等天然資源

優勢,搭配當地豐富研究能力,相對台灣

其他區域更適合發展太陽光電。

後金融風暴時代,智慧製造引領「再工業化」製造業的全球遷徙,從歐美遷徙到日本、亞洲四

小龍,再轉到現在的中國。這三波的遷徙改變了

世界經濟的發展面貌,卻也在二○○九年的金融

風暴露出先進國家的空洞化經濟:缺乏製造的實

體經濟,過度仰賴金融、房地產業、高度操作財

務槓桿等虛擬經濟,結果產生連鎖的倒閉風潮,

讓歐美經濟元氣大傷。

後金融風暴時代的

「變」與「不變」

有鑑於此,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推出總額7,870

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企圖以先進的製造業作為重

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也提升對抗金融風險的能

力。美國的例子只是後金融風暴時代的諸多現象之

一,事實上金融風暴的出現,刺激世界不得不改變,

卻也鞏固了現行某些遊戲規則的地位。

「不變」方面,包括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總

體趨勢。世界經濟動能仍受到貿易驅動,長期來

看,世界貿易和跨國投資的趨勢不會改變;國際

分工、全球資源配置優化的產業鏈、全球整體產

業鏈的分工,以及合作與貿易體系將維持,亞洲

國家依然在全球跨國企業下「依賴式發展」;服

務全球化推動服務貿易、外包加快發展的趨勢將

不變;科技全球化推動技術貿易和跨國轉移的趨

勢亦不會改變。

「變」則囊括,歐美等先進國家吸取金融危機的

教訓後轉而重視實體經濟,「再工業化」將為世界

製造業帶來更激烈的競爭;東亞等出口依存度較高

的經濟體,將會致力於擴大內需、鼓勵私人消費,

為本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新的需求空間;

跨國公司成本壓力加大,為了創造新的利潤空間,

將推動製造服務化,加快全球產業鏈的優化重組;

綠色經濟成為世界經濟新亮點,將在未來國際競爭

中占據更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變」與「不變」之間,台灣擁有什麼優勢和機

會,足以發展製造業的利基市場?

由資訊邁向知識,

製造模式更具智慧與彈性

福特汽車以自動化、大規模的生產模式,開啟了

工業化時代的序幕,接著豐田的JIT精實生產,台灣

ICT代工模式的敏捷製造,都為資訊化時代創造了豐

富的內涵。如今,站在資訊化和知識化的交接口,

亞洲新興國家雖是經濟發展明星,然而對於大量又

快速湧入的資訊,在判讀、處理和需求量都大的情

況下,腦力明顯吃緊和不足,因此發展智慧製造以

協助處理大量資訊、減輕中高層腦力負擔的需求和

必然性,應運而生。

36 37

「全球化」的真正含義,

在於體認到,不論是個人或組織,

所使用的產品、能源等尋常決策,

都將對全地球的人類或生活系統產生影響。

Page 21: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風向球

相較資訊化時代,知識化時代最明顯的進展,就是

管理工具將明顯提升決策的角色。智慧製造是指將人

工智慧(AI)技術融入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由智慧

型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人機一體的系統,借助電

腦類比人類專家的智慧來活動,以進行分析、判斷、

推理、構思和決策,取代或延伸製造環境中人的部分

腦力勞動,同時,收集、存儲、完善、共用、繼承和

發展人類專家的製造智慧。

台灣推動智慧製造的三大行動力

預計第四波的製造重心遷徙將往中國內陸或東南

亞發展,勢必牽涉更廣的資源和資訊整合,但因為開

發中國家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不足,限制製造技術發

展,因此增加對電腦人工智慧的依賴。

對此,台灣為鞏固資訊製造業核心優勢,必須掌握

三大「行動力」:

一、更快速:產品生產已轉向小批量、客製化生

產,企業須展現更高的靈活與智慧,以回應市場需求

的瞬息萬變。

二、更精緻:產品的功能與結構更加多樣化、複

雜化、精密化,使得資訊量暴增,加上先進製造系統

由能量驅動轉向資訊驅動,製造系統對於資訊處理的

能力、效率與規模已成為製造系統技術的主流。

三、更有效: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與資訊量暴增,

設計和生產問題的解決方案越來越仰賴人的智慧,腦

力勞動者需要更多樣的知識工作者投入。台灣ICT技

術能量正可充分支援智慧化技術,把各種領域的人才

納進虛擬平台工作。

新興能源整合機制:智慧型能源網此刻,氣候變遷和溫室效應已是全球共同關心

的議題,世界主要國家近幾年也以「節能減

碳」為中心,進行綠能源結構規劃、推動綠能

產業、施行綠色新政,營造永續的低碳社會與

發展低碳經濟。再生能源、智慧電網及綠色運

輸系統亦隨之成為新興的主要投資方向。據推

測,目前每年約有五千億美金投入全球綠能市

場,十年後將成長至每年二兆。

智慧電網是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端

的現代化電力網路,可降低用電量及提升使用端

能源效率。這也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政見主軸之

一。目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中國均積極

推出建置智慧電網相關政策,我國經濟部能源局

及台電公司目前亦正積極推動規劃「智慧型電表

基礎建設」。

除了上述的智慧電網,目前日本與中國學者則提

出範圍更廣的「智慧能源網」概念,除了電之外,

更進一步將不同能源納入系統整合的考量。日本的

「先進能源系統」便是將電、熱、瓦斯與氫等能源

規劃於同一系統中,強調善加利用被浪費的能源,

並利用儲能裝備,讓不同能源產生互動,搭配發電

的分散或集中,提高能源效率。該系統預計可滿足

日本所提出的減碳目標:二○一五年減少五十%的

二氧化碳排放。

中國方面則是「智慧能源網」的概念,包含智慧

燃氣網、智慧電網、智慧水務網、智慧熱力網、智

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工業管理和智慧交互架構

管理等八大子網路,以及輸送、先進儲能、智慧能

源終端與能源服務網路等四大系統、智慧化集中分

層式能源生產等。此「智慧能源網」可望為中國提

高十五%能源效率與龐大商機。

綜觀兩個國家的能源網概念,除了納入智慧電網

ICT、分散式電源與儲能的大量應用外、其特色是加入

不同能源形式網絡的互動,以提高能源效率。由於台

灣缺乏天然能源,須仰賴進口,對節能的需求更顯殷

切。智慧能源網除了需要發展跨能源整合技術,還須

打破目前各能源市場的商業壁壘。研究團隊先以電網

為主,希望歸納國際技術發展潮流及專家意見,找出

台灣較具潛力的技術或產品發展參考。

全球化的真正含意

《你也可以參加的領導高峰會》一書指出「全

球化」的真正含義,在於體認到,不論是個人或組

織,所使用的產品、能源等尋常決策,都將對全地

球的人類或生活系統產生影響。今天組織面臨空前

的挑戰,並非只是適應新技術,或應付全球競爭,

而是改變產業思維,把社會、環境視為與獲利同等

重要,從現在起,就解決未來的問題。█

38 39

「以前講產品創新,現在要看應用創新。 未來產業在生產技術方面只佔小部份, 會邁向軟性經濟。」

台灣ICT技術能量

正可充分支援智慧化技術,

把各種領域的人才

納進虛擬平台工作。

Page 22: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專家觀點

漸漸走入為研發而研發,為科技而科技的窘境。台

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教授林榮泰公開表示,「科

技是設計之本,但是科技必須來自於人性;很多高

科技工具『冷冰冰』且非『親人性』,消費者往往

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資策會MIC高雅玲資深產業分析師也指出,儘管醫

療器材技術日新月異,醫療電子的發明與運用也為醫

療照護產業帶來許多革新,改變自我健康管理、診

斷、治療與照護服務提供的型態;但是,醫療照護產

業的本質仍不應該脫離「人」,因為接受醫療照護服

務的是「人」,提供醫療照護服務的是專業「人」

士,「人來人往」而形成的醫病(護)關係,也是病

人遵從醫囑、完成療程的重要條件。因此,醫療器材

產品的設計、服務的提供、醫護體系的鏈結等,若是

缺乏了「人」的參與,往往會落入「為科技而科技」

或是「無法長久營運」的窘境。

感性的商品與感動的服務

在醫療照護產業,日本是朝人性化開發應用的

先驅。八月甫前往日本參訪醫療照護產業的人

性化創新應用,財團法人中衛中心生活產業部

專案經理胡宥鑫指出,走進日本的養護機構,

大型公共場所,甚至翻開日本的「福祉用品」

型錄,設計精巧的用品與設備都是從年長者生

活所需的角度來開發的。

比如走入無障礙廁所之前,走道上感應來人,便

啟動語音提示男廁或女廁的入口位置與內部設施,

以方便重聽之年長者或視障者。馬桶邊加裝輔助欄

杆方便年長者坐下或起身,而馬桶邊設置洗手台,

年長者坐在馬桶上就能輕鬆洗手,廁所還另外設置

汙物槽以便處理汙物。不僅如此,寬敞的廁所可容

全家人一起使用,內部不僅設置嬰兒尿布台,甚至

還加裝年長者換尿布檯。

「科技不代表一定要很尖端。而是很貼心,體貼

人的需求,創造有感覺的服務、令人感動的商品,

才是真正肯定人性的價值,才真的是大勢所趨。」

胡宥鑫指出。

胡宥鑫最印象深刻的是,踏入日本某家安養中

心,迎面而來的並非台灣常有的消毒藥水、尿臭

味,而是一股清新的檀香味,「所謂的五感並不是

新鮮事,但是日本卻能把嗅覺等五感應用在年長者

照護的商品與服務研發設計,背後都是對人性需求

的貼心考量。」

人本關懷,愛護環境

從人本與人性關懷出發,發展醫療照護服務與

產品,已經是全球風潮。在台灣,國立成功大

學也不落人後,九月初舉辦首屆「2010橘色

科技健康照護博覽會」,從人本主義與人道關

懷的角度探討醫療照護,推出一系列健康照護

的創新應用,如展出「LR Book(隨聽隨讀電

子書)」、「腦波翻書機」、「陪伴型機器

人」、「腦波儀心靈檢測」等多項創新研發,

並命名為「橘色科技」產品。比如,年長者不

需要耗用眼力,只要運用隨聽隨讀電子書,就

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盛夏,上海世博園區,台灣館所在的國家館區域早

被遊客擠得水洩不通,連上廁所也要大排長龍。忽地,

暴雨傾瀉而下,遊客一臉倉皇,紛紛走避躲雨。

然而,同一區域的日本館前,遊客卻不為所動。儘

管雨再大,已然排隊數小時的人龍寧願撐傘、或用報

紙、塑膠袋覆蓋頭部也不願離開。站在粉色的日本館

前,你好奇,她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人們即使全身濕

透也拼了命要入場?

超脫為科技而科技之窘境

踏入日本館,小提琴演奏的中國民謠《茉莉花》

悠揚樂聲傳來,一個身高120公分,重約35公斤

的白色機器人正專注拉奏小提琴,人們睜大眼

睛,驚嘆這機器人舉手投足的柔軟度與靈活度有如真

人。他,就是豐田公司為了解決日本人口高齡化、少

子化問題而研發的夥伴機器人。世博日本館指出,研

發這款夥伴機器人是為了擔任年長者的看護、陪伴老

年人,未來它不只能演奏小提琴,還可望能陪年長者

聊天、協助家務、搬重物、打掃等。

謎底揭曉。真正吸睛的是已經在著手研發、應用

的人性科技。細數參展世博的各個先進國家館舍,

從醫療照護、綠色能源、智慧車輛、到雲端運算等

這四大領域的創新應用,概念是符合人性需求。

為什麼人性這麼重要,成為未來科技創新應用的

主軸?從工業革命起始,科技便持續扮演驅動人類

生活改變的動力;然而,到二十世紀末期,科技卻

40 41

創新應用打造未來科技

文│藍麗娟

自人本出發,優化生活無限可能

Page 23: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博覽會執行長,成大電機系講座教授王駿發首先

提出「橘色科技」概念。他表示,橘色科技就是要

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研發設計一系列橘色

產品,涵蓋老人與兒童的健康照護與疾病預防、低

收入家庭照護與關懷、身心靈障礙照護與關懷等。

目前,橘色科技的觀念已經獲得成大醫院、台南市

政府並與英業達集團、工研院、資策會、南台科

大、崑山科大等產官學響應,不僅推出橘色產品,

還將創造橘色空間、橘色經濟、橘色城市,一舉對

台灣的未來生活提出開創性的想像。

橘色科技不只重視人本,更將關懷面延伸到人類

所在的環境。綠能就是追求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

重要趨勢。從英國與北歐的低碳城市,到台北市的

二○一○年花博未來館都是重要案例。

走進花博未來館,隨處可見建築師郭英釗運用綠

建築與智慧建築的觀念、技術與設備來設計與興建

的巧思。比如,館旁的基隆河向來吹東西向的風,

因此,一開始就先針對風向來設計坐向與開窗,盡

量援引自然風。

屋頂上設置氣象站,窗戶都設置開窗機與氣象

站的電腦主機連線;氣象站隨時偵測並蒐集外界天

氣的溫濕度,電腦主機便會決定室內環境的調節方

式,並下指令給每個窗戶的開窗機。冬季則會自動

關閉。屋頂上還鋪滿太陽能板並種植植栽,成為建

築外觀的重要一環,而且斜屋頂還向地面傾斜,方

便小動物與爬藤攀上屋頂。「面對全球暖化,我們

人類應該找出跟大自然環境共生,共存共榮的方

式。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是唯一的出

路。」郭英釗說。

雲中的真實世界

近年來火紅的雲端運算也是重

新考量人性需求,發展較為完

備,未來精采可期的領域。工

研院IEK陳豫德經理解釋,雲端

運算就是將過去使用者(個人

與企業)日常維護的軟體與硬

體,轉換成服務的概念,使用

者僅在需要服務時彈性付費,

而非一次買斷軟硬體。雲端運算的服務精神,

除了彈性化的付費使用方式外,也必須透過網

際網路的傳遞,讓使用者能透過類似瀏覽器的

簡單介面,即能享受各式各樣的服務。

「隨需應變的彈性調配,就像供應水電般自然與

方便,正是雲端運算的魅力所在,」IBM中國研究

院副院長陳瀅在《雲端策略》一書中分析。

陳豫德同時指出,雲端運算概念所帶來的效率提

升及成本效率,已使雲端運算成為未來IT產業重要

的發展趨勢。全球ICT產業規模最大的頂級盛會,

每年三月在德國漢諾威市舉行的CeBIT,已經回應

此一重大趨勢,二○一一年的展覽主題定為:「雲

端生活與工作」。目前,CeBIT大會正以雲端技術

為主題,籌備一系列會議、演說、展覽與推廣等活

動,而全球科技龍頭:微軟、Google、Amazon等

都將參與。屆時,全球科技產業界將針對人性需求

提供各種雲端應用與趨勢,向人們應許的將是比真

實世界還真實的生活樣貌。

移動於智慧科技之間

事實上,智慧車輛領域早已朝人性化方向研發

創新。拓墣陳清文所長指出,拜半導體產業發

展與雲端運算技術的應用,過去在影集《霹靂

遊俠》中無人駕駛的「霹靂車」已經不再是

夢,智慧車輛是科技回應人性需求的最佳例

證。

陳清文表示,智慧車輛的概念落實於車電系統,

包含車載導航信息娛樂系統及汽車安全系統。比

如,硬體方面,汽車導航升級為車載導航信息娛樂

系統,成為服務平台,對內連接汽車安全、動力系

統等,傳送信息給車外。而車外的信息連接可利用

路邊裝置(Road Site Unit)及中央服務器傳送即

時信息,以保證汽車成為滿足便利、舒適、安全及

環保的移動生活空間。

而且,智慧車輛的人性化應用還不僅於此。比

如,汽車安全系統包含胎壓監測系統、車距警示系

統、停車輔助系統、車道偏離警示系統、智慧型晶

片鎖及主被動無鑰進入裝置,有效幫助人在開車時

提供各種判別道路交通狀況的資訊。而車載導航信

息娛樂系統則滿足人的視聽娛樂,與駕駛人邊開車

邊找路的導航需求。

這些應用也正是台灣資訊產業的未來商機所在。

陳清文指出,根據TRI分析,二○一○年全球智慧

車輛主要車電系統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698億美元,

二○二○年將達到3930億美元。其中,車載導航信

息娛樂系統的全球市場規模最大,預計為815億美

元,二○二○年預估為1572億美元。因此,台灣在

智慧車輛的商機潛力龐大。

從醫療照護,綠能、雲端運算到智慧車輛等四

大領域,台灣已在鴨子划水,落實以人為中心的出

發點,研發應用更多產品與服務。台灣的機會是什

42 43

科技不代表一定要很尖端。

而是很貼心,體貼人的需求,

創造有感覺的服務、令人感動的商品,

才是真正肯定人性的價值,才真的是大勢所趨。

Page 24: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麼?能在全球的未來拼圖中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本刊邀請工研院IEK、資策會MIC與拓墣產業研究所

的專家以專文分析。

資策會MIC陳文棠主任與高雅玲資深產業分析師

期待人性化的醫療照護科技

醫療照護產業的本質無法脫離「人」的因素,產

品設計、服務提供、醫護體系等環節若無法「人性

化」,往往落入「為科技而科技」或「無法長久營

運」之窘境。

於是,「如何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服務?怎麼挖掘

人性對於科技的需求?」是業者懸念已久的問題。美

國知名的國際醫療中心-梅約(Mayo)不僅提供醫療

服務,旅遊配套服務,甚至與親朋好友的多媒體聯繫

平台,情緒與宗教心靈慰藉活動,保險與金融財務管

理等,都設計在國際醫療中心的服務範疇裡。這些軟

硬體設施與延伸性服務大多源於觀察病患及其家屬,

或是問卷調查與訪談而開發得出。

為什麼梅約能做到?

關鍵即為「體察」-「體驗」與「覺察」。其實,

從我們生活周遭就可以觀察到許多科技創新的種子。

以銀髮族為例,年長者隨著年紀的增長,活動力與

生理機能大不如前,開始變得步履蹣跚、步距變小,

就連坐下之後要起身也需要家人的協助;因此,若是

能在長輩常坐的椅子或馬桶周邊加裝協助起身的裝

置,不僅使其能自理生活、保有生命的尊嚴,還能減

少家屬的照護工作量。

事實上,從醫院、健檢中心的儀器設備,醫師出診

或個人居家使用的醫療器材,人性科技都備受重視。

例如可提供高對比醫學影像的MRI(磁振造影),近年

來成為許多醫師的好幫手,除了檢查人體骨骼神經系

統、胸腔、腹腔,也可運用於腦部的檢查、確認過動

兒腦內生理異常之處。但要讓疑似過動兒的小朋友願

意平靜的接受檢查,除了環境的陳設與佈置,還可結

合MRI與視聽設備,讓受檢者忘卻受檢的恐懼與時間,

一邊欣賞影片一邊接受檢查。而不少醫院使用的儀器

設備也朝一機多功發展,或是以小型化、低侵入式的

科技運用,讓慢性病患易於接受血壓、血糖等生理資

訊的長期監控等。

從體察人性需求,到研發設計真正符合需求的產品

與服務,醫療照護產業的創新應用,在於「以人為中

心」之理念的發揚與落實,因此,跨角色、跨領域的

交流是必需的,才能掌握人性需求,活用各式科學技

術,促進人類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

拓墣陳清文所長與劉芳欣研究員

智慧車輛的新生活面貌

過去所謂無人自動駕駛,可與人使用自然語言交

談的智慧車輛,包含:霹靂車及變形金剛等,只能在

風靡一時的電視、電影中得見。近年來為滿足人性需

求,使生活更加科技化及智慧化,各車廠致力於智慧

車輛的研發,並且實現於全球市場。以通用汽車為

例,其已研發出具可靠性的無人自動駕駛汽車,美國

國防部還列選其為唯一可用於未來戰場上的無人自動

駕駛車輛。

智慧車輛不僅能自動停車、也能主動警示車道偏

離,並且加裝多個自動感應的感測器,隨時感測外在

環境同時主動提醒駕駛者。再者,作為車載資通訊系

統(Telematics)的一環:汽車導航信息娛樂平台,可

與外在環境進行高度溝通,協助駕駛者進行安全及智

慧導航駕駛。同時,提供乘車者觀賞電影、電視、上

網及遊戲等娛樂。

這些智慧功能除了滿足安全、舒適及便利的人性需

求外,環保的訴求也不可或缺。近年來電動車風潮再

起,就是對應著智慧車輛的環保訴求。通過鋰電池、

氫燃料電池及太陽能等替代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同時利用智慧導航駕駛,使駕駛電動車能進一步擴大

駕駛便利性及節能減碳的效益。

滿足更人性的需求,不僅有利於消費者,對於汽車

產業的助益也揭開一線曙光。

過去汽車銷售的獲利僅來自每部汽車售出的利潤

累積,如今汽車導航系統衍生出即時導航信息、LBS/

POI、防盜保全、娛樂等等內容資訊服務,創造內容

服務的創新商業模式。每部汽車使用這些內容資訊

服務時,每月繳交信息服務及無線連網費用(3G/4G/

Wimax),如同手機付費一樣。電動車的電池也能利用

此模式收取充電費。換句話說,車廠除了從銷售汽車

來獲利,還能藉由收取月費而獲利。

放眼全球,台灣在車載導航與汽車主被動安全系統

兼具製程研發及產品研發實力,可惜市場規模較小;

而近年來歐美車輛市場並不蓬勃。台灣廠商可以抓穩

中國等新興國家汽車的市場機會,並多方降低成本並

保證產品品質,成為提供優質平價的產品創新中心,

為智慧車輛擘劃出軟硬整合的創新商業模式,才能達

到運用人性科技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願景。

工研院IEK楊致行督導與王孟傑研究員

綠色能源 實現永續

兼具環保趨勢與人性需求的創新應用,首推綠色能

源。其中,以太陽光電產品智慧建築,及綠建築為未

來趨勢。

太陽光電產品最重要的功能為戶外發電,其創新應

用可分三個層次:

一、單一產品之應用:直接將太陽光電模組板應用

於單一產品。最常見為與可攜式3C產品之結合,如手

機、MP3等商品,當戶外無電源供充電時,利用陽光緊

急充電;結合蓄電池也可發展適用於野外的可攜式電

源,在災難發生斷電時或野外露營時皆可使用。

二、異業結合之應用:著重於搭配其他事業所發

展的應用領域。如搭配綠建築設計的太陽光發電系

統,以及可當作綠色建材的建材一體型太陽光電模

組(BIPV),需要建築業配合才能發展較具系統性

的應用。

三、有系統網絡層次之應用:需要有大型網絡系統

的硬體設施支援才能達到的新應用。目前廣為研究的

電動車充電站系統,需要有電網環境的配合與相關充

電點的佈建才能達成。

建築物也是綠能應用的重要載體。建築物動輒使

用上千項產品與設備,包括:能源、家電、照明、家

具、衛浴、廚具等。智慧建築就是藉由自動化系統、

能源管理系統、安全自動化系統等,將建築物中的各

項設備串聯,依氣候、溫度、溼度等各項條件自動調

整設備使用狀況,促進能源有效率的利用。

比如:建築物能依據天氣狀況自動調節中央空調,

使人維持舒適感;無人使用時自動將不必要的設備斷

電,減少不必要的使用以及能耗。

綠建築則是在設計與興建建築時,不論結構體與建

材都考量節能減碳。比如設計建築時考量基地環境條

件,包括日照、風量、風向、建築物通風口設計等,讓

建築物本身減少照明與空調的支出。建材則考慮是否能

44 45

專家觀點

Page 25: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46

節能減廢、採用再生品作為建材、或採納其他領域的技

術。例如:塗料或建物牆面採用隔熱材質,阻隔內外的

冷熱對流,減少空調的能源支出、門窗採用真空玻璃,

或使用隔熱膜以減少室外熱傳導到室內等。

綠能是人類永續生存的關鍵,未來尤應加強太陽

光電產品研發做為輔助能源,並整合智慧科技於建

築物,讓智慧建築與綠建築發揮更多功能,才是人

類福祉。

工研院IEK張超群副主任與陳豫德經理

漫步在雲端

雲端運算概念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及成本效率,

已使雲端運算成為未來IT產業重要的發展趨勢。未

來,當雲端運算相關服務成熟,能解決的用戶人性

需求也將比現階段更多元。試舉例如下:

一、大型跨國企業即時資訊連結

許多大型企業,尤以跨國企業的據點分散各地,

除了資訊系統的分散,可能因為各區域的不同,造

成系統的分歧,使得各地員工溝通使用不便。未來

若大型企業採用雲端的IT架構,包含顧客管理、庫

存管理、產品配銷、營收結算等需要跨國協作的工

作都可透過單一平台,單一資料庫。對於企業員工

而言,能即時跟其他區域市場保持新資訊更新,不

因時差或純粹依賴信件溝通而產生可能的錯誤。對

於管理者來說,可統籌相關資源並掌握全球整體最

新動態,甚至做到每分每秒的即時統計資料,作出

最精準的判斷。

二、中小企業透過雲端運算節省經營成本

新創中小企業最難估算的便是公司推出新產品,

或是公司初成立時所帶來的營收規模。以網站經營

者來說,當新成立網站時,較難估算會有多少流

量,進一步估算所需要添購的IT軟硬體。若採用雲

端架構,可隨著用戶流量逐步增添所需的IT「服

務」(而非採購軟硬體),可保持網站服務在任何

時間能順暢運作。因此,雲端運算能降低對中小企

業的經營成本。

三、一般使用者享受多元無縫應用

個人使用者只需透過終端的瀏覽器、並具備

聯網功能,就可連結到遠端的資料中心(Da t a

Center),透過「雲」來處理包含運算、儲存等

功能,這也讓未來在各種終端出現許多應用的可能

性。比如消費者若擁有一台「雲端運算相機」,拍

照後就能將照片即時傳遞到資料中心加以儲存,不

需擔心記憶卡不足的問題;也能透過社群網路等平

台分享照片,親友可透過認證帳號直接下載或編輯

照片。

不過,雲端運算所帶來服務的願景並非一蹴可

及,包含虛擬技術發展、安全性、系統穩定性、服

務品質保證、頻寬大小等,都對雲端服務發展投入

變數。未來,相關服務的標準、法規與相關品質認

證,都將影響雲端運算的發展,都是政府與產業界

的努力目標。█

智庫觀點

硬實力結合軟性創意

台灣的下一波產業發展動能,就在「軟性經濟創意」,

奠基於台灣製造的硬實力,

融入人文、服務、創意等軟性元素,創造新體驗。

未來十年,

政府與民間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從「代工製造」轉型到「系統整合創新」,

改變產業思維,創新產業結構。

如何善用既有軟、硬實力,加速創新?

如何建立跨領域的合作平台、培育整合型人才?

2010年11月,「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第四期,

讓我們齊想像台灣的「心」體驗經濟!

驅動台灣心體驗

Page 26: 台灣產業與科技趨勢季刊 第三期 出版日期 ...£刊-0… · 台灣產業科技應增加 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之比重 場景對焦到科技,徐爵民為未來產業科技的發

讀者回函

請問您對《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季刊第三期各篇文章的閱讀狀態如何?

願景專訪

P. 4 徐爵民|台灣產業科技在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上 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P. 8 溫肇東|精緻理解人的需求 才是人性科技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P.12 姚仁喜|科技 「適當」就好!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主題故事

P.16 人性科技 優化明日生活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風向球

P.32 預期和突發 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雙股力量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專家觀點

P.40 創新應用 打造未來科技 □ 全部讀完 □ 重要部份讀完 □ 翻一翻 □ 完全沒讀

整體而言,以上文章你最喜歡哪一篇?頁碼

請問您透過何種管道得知《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季刊?

請問您在哪裡取得這本季刊?

依您平時的閱讀習慣,是否有閱讀雜誌?請列舉1~3本 1 2 3

您是否希望繼續閱讀下一期季刊—「軟性經濟創意」? □ 是 □ 否

原因是?

您覺得本期《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可以再加強的地方?

讀者資料

姓名: 性別: 生日:

E-mail:

職務別:

□ 行政總務 □ 經營人事 □ 財務會計 □ 金融專業 □ 業務銷售 □ 壽險業務

□ 國際貿易 □ 醫療保健 □ 廣告行銷 □ 媒體傳播 □ 網路服務 □ 系統軟體

□ 教職人員 □ 學生 □ 顧問/法務 □ 餐旅運輸 □ 客服/售後服務

□ 家管 □ 其他

對於台灣的未來,您有什麼樣的想像?

您的指教,讓《Envision 2020 民想‧明享》季刊更臻完善,也期待您能一同加入願景的對話!歡迎列印填寫,並傳真至

02-2507-8045(呂小姐),日後有季刊或活動相關的訊息,將以E-mail提供給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