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 8 30 日 星期四 编辑武力 校对晓德 组版杨燕 洛阳 · 要闻 03 现场短新闻 昨日下午,一场“群星闪耀”的院士咨询座谈会在洛阳市会议 中心举行。 面对我市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急切愿望、寻求合作的真挚请求, 居于我国科学工程技术发展最高峰的两院院士们结合自身研究领 域一一进行解答,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勇于奉献、不断创新的可贵品质和高尚精神。 本报特采撷其中部分院士的真知灼见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郭东明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 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面临的竞争仍然很激烈。洛阳要在中 原城市群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确立更重要的位置,就要更加重视 创新和人才。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洛阳还要进一步谋划自 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产业创新中进一步聚焦。要想办法吸引国内 外具有高新技术的优势单位来洛建立相应的研究院,并和本地现 有产业结合,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在人才引进方面,洛阳应更加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在引才 工作中,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针对面向未来的产业,即便 人才不常驻本地,人过来建立产业创新基地也可以。人才来了,相 应的投资资金就会跟着进来。 屠海令院士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把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上去,需要统筹利用 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首先,要围绕产业创新出台好的政策,并 为企业服务好,此外还应结合本地禀赋,在较高的层次搞好顶层设 计。其余的可以交给市场,用看不见的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黄庆学院士 (太原理工大学): 围绕创新发展,洛阳应该更加尊重人才,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 和引进工作。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近年引来了一大批清华大 学优秀校友和毕业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引才案例。 产业发展需要引才,以洛阳的钼、钛相关产业发展为例,这些 产业往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的潜力巨大,也更加需要发挥高端 人才的作用。 谈到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工业讲究固本强基、刨根问底、精 益求精,商业是考虑宣传、广告、包装。我们经常把商业文化和工 业文化交织在一起,有时影响了工业做大做强做精。期盼洛阳能 在打造中国“质”造中先试先行,打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 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工业企业。 胡正寰院士 (北京科技大学): 我们团队目前采取轧制的方法制作回转体零件,该项技术在 国内多个省、市得到推广,相对于锻造和切削等传统制造手段,轧 制法的效率能提高数十倍,可以节约材料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 十之多。这样的技术能否与洛阳结合起来?仅以我们参观的几个 大厂而言,该技术均对相关产品的制造有很大应用潜力。另外,河 南科技大学魏世忠教授团队研究耐磨材料,与我们团队的新型工 艺结合紧密,希望将来在洛阳能够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工厂,进一步 助推当地制造业升级。 赵振业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关于洛阳发展,我主要谈三个感想。第一是“跳出来”,即摆脱 既定思维, “另起炉灶”搞创新。搞产业创新,一定要在原有的做事 方法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不能沿着旧路做事。第二是“多聚焦”,想 在跨界大的多个领域同时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地方发展需要“聚 焦再聚焦”,真正找到契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好做强,实现“少而 精”,达到“亮起来”效果。第三是“留人才”,地方发展,培育人才不 能靠别人,一定要靠自己,通过积极发展当地教育,打通产学研流 通机制,摆脱环境不吸引人、地方留不住人的困境。 顾金才院士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 洛阳的许多大厂在历史上十分辉煌,如今的加工制造能力也 非常可观,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对于现代创新来说, 洛阳的现代化工厂数量较沿海城市而言还相对较少,应积极建设 现代化工厂,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持续发力。 此外,在国防工程领域,洛阳产业向深海领域奋斗大有可为。 洛阳注重发展机器人产业,一些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不少成果, 但目前涉及深海环境下的研究还有待提升。建议具备相关基础的 洛阳企业可以针对该方向开展工作,为系列海底防护工程建设提 供必要支持。 曹春晓院士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心脏”之称,决定着整个工业的生命力。 洛阳想要做强现代工业,我建议从“机械工业+”入手,让机械工业 加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将机械工业与信息工业紧密结合,成 为先进的、强有力的增长点。 雒建斌院士 (清华大学): 美国底特律曾经是辉煌的工业城市,有“汽车之城”美誉,但眼 下已陷入萧条,原因在于底特律一直固守传统产业,没有更新发展 理念。而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则是欣欣向荣的活力之城,这两座 城市的创新能力非常强,靠的就是强大的研发团队、产业支撑和科 技金融。科研、产业、金融三结合,使得他们不断更新优势产业,保 持城市发展活力。 洛阳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目前,洛阳引进了一大批 先进的研发团队,有着强大的产业背景,如果再加上金融这只 “手”,相信洛阳很快就能腾飞。 李应红院士 (空军工程大学): 我看了洛阳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机器人 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产业规划,对于洛阳的产 业发展,我认为胆子还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加 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支持力度,真正产生集聚效应,实现 产业大发展。 王建宇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提起洛阳,我并不陌生。今天我参观了洛阳的3家企业,我觉 得洛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基础是非常好的。在中信重工和中 国一拖集团,我看到了原来在国外才能看到的无人生产的大车 间。这说明洛阳在跟踪国际产业的前沿发展上花了很大力气,而 且在机械工业方面洛阳有很多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洛阳提 出进一步创新,我对洛阳的发展很有信心。 干勇院士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部地区在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进步很快,但 是产品仍处于中端,要想往更高端发展仍面临一定难度。 我认为在创新体系中,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有平台经济体。 以轴承为例,从轴承的设计、材料选取、制造、润滑、热处理等环节 都要集聚发展,需要各个环节又精又专,必须有一个平台。建议政 府牵头搭建大数据平台、网络平台,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周围的设 计、材料、评价、制造等企业,形成平台经济体。 洛阳是基础很好的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阶段要冲击高端,整 合大平台,发挥示范领军作用。要想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洛阳需要 在大的产业集群上建设平台经济体,细化产业创新体系,引进高端 团队,打通产业链条,洛阳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爆发期。 本报记者 张锐鑫 陈曦 李冰 昨日的院士咨询会上,两院院士踊跃 发言,为“洛阳创新”建言献策 院士把脉问诊 助力产业创新 “这本《技术需求手册》很实用,未 来我需要进行对接,该和谁联系?”在 昨日下午举办的“2018聚力产业创新 院士洛阳行”院士咨询座谈会上,大连 理工大学的蹇锡高院士高高举起一本 蓝色小册子,认真问道。 “这里有洛阳有关部门的电话和 邮箱,随时联系即可。”旁人的提示,让 蹇锡高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将手册收 进包中。 在咨询座谈会上,围绕如何助力 洛阳企业创新发展,院士们踊跃发言, 刮起了“头脑风暴”。这本 40 多页的 蓝色小册子,更是受到院士们的热捧。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本 手册专门为方便院士后续洽谈技术合 作而设计,内容分为洛阳市重点产业 概况、重点企业技术需求、市情三部 分。其中,重点企业技术需求详细列 举了我市重点企业与院士合作意向 表、我市重大科技需求汇总表、院士合 作站技术合作需求表等。 中国一拖集团发布了“拖拉机驾 驶室内饰材料吸声特性研究”技术需 求,推进拖拉机驾驶室吸声降噪;为了 实现材料升级优化,中航光电发布了 “防霉菌橡胶材料”技术需求;围绕时 下热门的大数据产业,河南省科融科 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大数据挖掘技术” 技术需求…… 走企业、看创新、谈合作……昨日 上午,院士们仔细聆听企业讲解,时不 时翻阅《技术需求手册》,寻找企业技 术需求和自己团队研究方向的契合 点。手册中,信息语言简洁、条目清 晰,让院士们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洛 阳产业创新“卡脖子”问题,并在咨询 会上积极回应“我们团队从事轧制高新技术研 究,在洛阳本地轴承、矿山机械等领域 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北京科技大 学的胡正寰院士说。 “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大大提升 无人机续航能力,洛阳如果有发展无 人机产业需要,我们愿意提供技术支 持。”上海交通大学的丁文江院士说。 “手册里有防霉菌橡胶材料等技 术需求,我们的研究正好涉及高分 子复合材料领域,愿意为洛阳企业 提供服务。”北京化工大学的陈建峰 院士说。 ………… 咨询会结束了,可是院士们技术 服务对接远未结束。一本蓝色小册 子,成功让院士技术合作对接活动延 伸到会场以外……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任姣姣 刘思思 一本蓝色小册子,让技术对接延伸到会场以外 广受热捧的《技术需求手册》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昨日上午, 参 加“2018 聚 力 产 业 创 新 院 士 洛 阳 行”活动的 30 余位院士、专家,分两组 深入我市部分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 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为企业发展建言 献策。 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来 自新材料、化工和冶金组的院士、专 家,详细了解七二五所近年在特种装 备、钛及钛合金、橡塑复合材料、防腐 及水处理、新材料等五大产业板块的 发展情况,对该所在船体结构钢、特种 功能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制品等方向 取得的骄人成果表示赞许,建议七二 五所建设钛产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拉动整个钛产业发展。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铜、钼、钨、钴、铌、磷等矿产开发, 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商,第二大钴、铌 生产商,前五大钼生产商和全球领先 的铜生产商。在洛钼集团,院士、专家 听取了该公司关于业务发展、技术创 新等方面的介绍,对洛钼集团在矿山 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方面 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围绕钼钨 冶炼新工艺等问题与企业人员进行深 入交流,并提出宝贵建议。 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 任公司,院士、专家参观展厅,了解了 黎明院在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等四 大专业领域及开发设计、分析测试两 大服务单元的发展情况,并到黎明院 分析测试中心等处查看分析测试服 务情况。院士、专家建议黎明院坚持 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军民融 合发展,努力做到“军品民用,民品高 端”。 先进装备制造组的院士、专家一 行首先来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 公司的企业研发中心,面对展厅中各 式各样的特种机器人及相关设备,大 家对中信重工从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到全国最大特种机器人研制基地这 一“华丽转身”表现出浓厚兴趣。该 企业另一重大创新产品—18500 吨 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也吸引了院士、专 家的眼光,这个“巨无霸”油压机组在 2011年竣工投产之初,就汇聚一连串 “世界之最”,目前中信重工已构建以 该装置为核心的工艺体系,形成了国 内领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装备制 造能力。 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院士、 专家现场了解了以大轮拖装配线和智 能机加车间为代表的现代农机生产系 统,对机加车间内的现代刀具管理系 统尤为关心,针对刀具寿命判断及相 关数据分析提出一系列中肯意见。 通过大力拓展企业与院士合作, 中国一拖现已与雒建斌院士团队开展 农机刀具强化项目合作,目前已将旋耕 刀等刀具性价比提高一倍以上。同时, 双方在农机专用检测平台开发、土壤检 测等方面也已形成合作研发意向。 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院士、 专家前往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 室、航空精密轴承生产线进行参观指 导。当了解到由该企业负责制造的高 铁轴承正在测试时,院士、专家们仔细 询问了相关技术参数等细节,鼓励企 业加快研发进度,为高铁早日实现完 全国产化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李冰 陈曦 /文 常世 峰 刘冰 /图 通讯员 任姣姣 “2018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走进我市企业调研 科研巨星闪耀洛城 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调研 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调研 在中国一拖集团公司调研 参观中信重工机器人 参观洛阳 LYC 轴承有限公司实验室

科研巨星闪耀洛城 - 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8-08/30/003/20180830003_pdf.pdf2018/02/01  · 业发展,我认为胆子还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加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科研巨星闪耀洛城 - lyd.com.cnlyrb.lyd.com.cn/images2/1/2018-08/30/003/20180830003_pdf.pdf2018/02/01  · 业发展,我认为胆子还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加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编辑:武力 校对:晓德 组版:杨燕洛阳·要闻 03

现 场 短 新 闻

昨日下午,一场“群星闪耀”的院士咨询座谈会在洛阳市会议中心举行。

面对我市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急切愿望、寻求合作的真挚请求,居于我国科学工程技术发展最高峰的两院院士们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一一进行解答,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勇于奉献、不断创新的可贵品质和高尚精神。

本报特采撷其中部分院士的真知灼见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郭东明院士(大连理工大学):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面临的竞争仍然很激烈。洛阳要在中

原城市群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确立更重要的位置,就要更加重视创新和人才。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洛阳还要进一步谋划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产业创新中进一步聚焦。要想办法吸引国内外具有高新技术的优势单位来洛建立相应的研究院,并和本地现有产业结合,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在人才引进方面,洛阳应更加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在引才工作中,可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针对面向未来的产业,即便人才不常驻本地,人过来建立产业创新基地也可以。人才来了,相应的投资资金就会跟着进来。

● 屠海令院士(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政府部门而言,要把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上去,需要统筹利用

好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首先,要围绕产业创新出台好的政策,并为企业服务好,此外还应结合本地禀赋,在较高的层次搞好顶层设计。其余的可以交给市场,用看不见的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黄庆学院士(太原理工大学):围绕创新发展,洛阳应该更加尊重人才,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

和引进工作。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近年引来了一大批清华大学优秀校友和毕业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引才案例。

产业发展需要引才,以洛阳的钼、钛相关产业发展为例,这些产业往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的潜力巨大,也更加需要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谈到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工业讲究固本强基、刨根问底、精益求精,商业是考虑宣传、广告、包装。我们经常把商业文化和工业文化交织在一起,有时影响了工业做大做强做精。期盼洛阳能在打造中国“质”造中先试先行,打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和工业文化,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工业企业。

● 胡正寰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我们团队目前采取轧制的方法制作回转体零件,该项技术在

国内多个省、市得到推广,相对于锻造和切削等传统制造手段,轧制法的效率能提高数十倍,可以节约材料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三十之多。这样的技术能否与洛阳结合起来?仅以我们参观的几个大厂而言,该技术均对相关产品的制造有很大应用潜力。另外,河南科技大学魏世忠教授团队研究耐磨材料,与我们团队的新型工艺结合紧密,希望将来在洛阳能够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工厂,进一步助推当地制造业升级。

● 赵振业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关于洛阳发展,我主要谈三个感想。第一是“跳出来”,即摆脱

既定思维,“另起炉灶”搞创新。搞产业创新,一定要在原有的做事方法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不能沿着旧路做事。第二是“多聚焦”,想在跨界大的多个领域同时取得成就是不可能的,地方发展需要“聚焦再聚焦”,真正找到契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好做强,实现“少而精”,达到“亮起来”效果。第三是“留人才”,地方发展,培育人才不能靠别人,一定要靠自己,通过积极发展当地教育,打通产学研流通机制,摆脱环境不吸引人、地方留不住人的困境。

● 顾金才院士(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洛阳的许多大厂在历史上十分辉煌,如今的加工制造能力也

非常可观,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对于现代创新来说,洛阳的现代化工厂数量较沿海城市而言还相对较少,应积极建设现代化工厂,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持续发力。

此外,在国防工程领域,洛阳产业向深海领域奋斗大有可为。洛阳注重发展机器人产业,一些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不少成果,但目前涉及深海环境下的研究还有待提升。建议具备相关基础的洛阳企业可以针对该方向开展工作,为系列海底防护工程建设提供必要支持。

● 曹春晓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机械工业素有“工业心脏”之称,决定着整个工业的生命力。

洛阳想要做强现代工业,我建议从“机械工业+”入手,让机械工业加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将机械工业与信息工业紧密结合,成为先进的、强有力的增长点。

● 雒建斌院士(清华大学):美国底特律曾经是辉煌的工业城市,有“汽车之城”美誉,但眼

下已陷入萧条,原因在于底特律一直固守传统产业,没有更新发展理念。而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则是欣欣向荣的活力之城,这两座城市的创新能力非常强,靠的就是强大的研发团队、产业支撑和科技金融。科研、产业、金融三结合,使得他们不断更新优势产业,保持城市发展活力。

洛阳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目前,洛阳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研发团队,有着强大的产业背景,如果再加上金融这只

“手”,相信洛阳很快就能腾飞。● 李应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我看了洛阳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机器人

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产业规划,对于洛阳的产业发展,我认为胆子还可以再大一点,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支持力度,真正产生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大发展。

● 王建宇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提起洛阳,我并不陌生。今天我参观了洛阳的3家企业,我觉

得洛阳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基础是非常好的。在中信重工和中国一拖集团,我看到了原来在国外才能看到的无人生产的大车间。这说明洛阳在跟踪国际产业的前沿发展上花了很大力气,而且在机械工业方面洛阳有很多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洛阳提出进一步创新,我对洛阳的发展很有信心。

● 干勇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部地区在工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进步很快,但

是产品仍处于中端,要想往更高端发展仍面临一定难度。我认为在创新体系中,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有平台经济体。

以轴承为例,从轴承的设计、材料选取、制造、润滑、热处理等环节都要集聚发展,需要各个环节又精又专,必须有一个平台。建议政府牵头搭建大数据平台、网络平台,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周围的设计、材料、评价、制造等企业,形成平台经济体。

洛阳是基础很好的工业基地,在转型升级阶段要冲击高端,整合大平台,发挥示范领军作用。要想打造新经济增长点,洛阳需要在大的产业集群上建设平台经济体,细化产业创新体系,引进高端团队,打通产业链条,洛阳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爆发期。

本报记者 张锐鑫 陈曦 李冰

昨日的院士咨询会上,两院院士踊跃发言,为“洛阳创新”建言献策

院士把脉问诊助力产业创新

“这本《技术需求手册》很实用,未来我需要进行对接,该和谁联系?”在昨日下午举办的“2018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院士咨询座谈会上,大连理工大学的蹇锡高院士高高举起一本蓝色小册子,认真问道。

“这里有洛阳有关部门的电话和邮箱,随时联系即可。”旁人的提示,让蹇锡高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将手册收进包中。

在咨询座谈会上,围绕如何助力洛阳企业创新发展,院士们踊跃发言,刮起了“头脑风暴”。这本 40 多页的蓝色小册子,更是受到院士们的热捧。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本

手册专门为方便院士后续洽谈技术合作而设计,内容分为洛阳市重点产业概况、重点企业技术需求、市情三部分。其中,重点企业技术需求详细列举了我市重点企业与院士合作意向表、我市重大科技需求汇总表、院士合作站技术合作需求表等。

中国一拖集团发布了“拖拉机驾驶室内饰材料吸声特性研究”技术需求,推进拖拉机驾驶室吸声降噪;为了实现材料升级优化,中航光电发布了

“防霉菌橡胶材料”技术需求;围绕时下热门的大数据产业,河南省科融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大数据挖掘技术”技术需求……

走企业、看创新、谈合作……昨日上午,院士们仔细聆听企业讲解,时不时翻阅《技术需求手册》,寻找企业技术需求和自己团队研究方向的契合点。手册中,信息语言简洁、条目清晰,让院士们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洛阳产业创新“卡脖子”问题,并在咨询会上积极回应——

“我们团队从事轧制高新技术研究,在洛阳本地轴承、矿山机械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北京科技大学的胡正寰院士说。

“我们的科研成果可以大大提升无人机续航能力,洛阳如果有发展无人机产业需要,我们愿意提供技术支

持。”上海交通大学的丁文江院士说。“手册里有防霉菌橡胶材料等技

术需求,我们的研究正好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愿意为洛阳企业提供服务。”北京化工大学的陈建峰院士说。

…………咨询会结束了,可是院士们技术

服务对接远未结束。一本蓝色小册子,成功让院士技术合作对接活动延伸到会场以外……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任姣姣 刘思思

一本蓝色小册子,让技术对接延伸到会场以外

广受热捧的《技术需求手册》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昨日上午,参加“2018 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活动的30余位院士、专家,分两组深入我市部分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调研产业发展现状,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来自新材料、化工和冶金组的院士、专家,详细了解七二五所近年在特种装备、钛及钛合金、橡塑复合材料、防腐及水处理、新材料等五大产业板块的发展情况,对该所在船体结构钢、特种功能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制品等方向取得的骄人成果表示赞许,建议七二五所建设钛产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拉动整个钛产业发展。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铜、钼、钨、钴、铌、磷等矿产开发,是全球最大的钨生产商,第二大钴、铌生产商,前五大钼生产商和全球领先的铜生产商。在洛钼集团,院士、专家听取了该公司关于业务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介绍,对洛钼集团在矿山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围绕钼钨冶炼新工艺等问题与企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并提出宝贵建议。

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参观展厅,了解了黎明院在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等四大专业领域及开发设计、分析测试两大服务单元的发展情况,并到黎明院分析测试中心等处查看分析测试服务情况。院士、专家建议黎明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努力做到“军品民用,民品高端”。

先进装备制造组的院士、专家一行首先来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研发中心,面对展厅中各式各样的特种机器人及相关设备,大家对中信重工从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到全国最大特种机器人研制基地这一“华丽转身”表现出浓厚兴趣。该企业另一重大创新产品——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也吸引了院士、专家的眼光,这个“巨无霸”油压机组在

2011年竣工投产之初,就汇聚一连串“世界之最”,目前中信重工已构建以该装置为核心的工艺体系,形成了国内领先、全球稀缺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能力。

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现场了解了以大轮拖装配线和智能机加车间为代表的现代农机生产系统,对机加车间内的现代刀具管理系统尤为关心,针对刀具寿命判断及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一系列中肯意见。

通过大力拓展企业与院士合作,中国一拖现已与雒建斌院士团队开展

农机刀具强化项目合作,目前已将旋耕刀等刀具性价比提高一倍以上。同时,双方在农机专用检测平台开发、土壤检测等方面也已形成合作研发意向。

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前往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航空精密轴承生产线进行参观指

导。当了解到由该企业负责制造的高铁轴承正在测试时,院士、专家们仔细询问了相关技术参数等细节,鼓励企业加快研发进度,为高铁早日实现完全国产化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李冰 陈曦 /文 常世峰 刘冰 /图 通讯员 任姣姣

“2018聚力产业创新院士洛阳行”走进我市企业调研

科研巨星闪耀洛城

在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调研

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调研

在中国一拖集团公司调研

参观中信重工机器人参观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