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闻 02 2021.01.05 星期二 责编:史小静 电话: (010)67164950 传真: (010)67113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报通讯员陈昊 记者钟奇振 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广东省低碳 试点成效如何?有哪些作为?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获悉, 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以来,广东省超额完 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十年累计下降 超 44%。其中,“十三五”前四年广东省碳 强度累计下降 20.1%,接近完成国家下达的 下降 20.5% 的目标。 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截至2020年,广东 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69亿吨,累计 成 交 金 额 34.89 亿 元 ,占 全 国 碳 交 易 试 点 的 38%,继 续 位 居 全 国 第 一 。 多层次试点示范:低碳发展 融入日常生活 在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 “低碳驿站”,一个完整的低碳生活系统在 这里建立起来,低碳发展成为了这里的日 常生活,几乎寻觅不到碳足迹。 不仅如此,福兴新村独栋住宅格局让 家庭光伏发电也成为了可能。作为广东全 省首个试点家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社区, 福兴新村目前已有 25户家庭安装了太阳能 光伏发电系统,用户占比达20%,年发电量 约8.5万度,减少二氧化碳约44吨/年 。 “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除了供给居民 的日常使用外,还可以‘发电上网’产生收 益,为居民带来实质性收益。”中山市小榄 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介绍。 北区社区是广东省开展多层次试点示 范的缩影。2010年广东省被列入首批国家 低碳试点省,深圳、广州、中山市先后被列 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不能 ‘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广东省生态环境 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理念下,广东深 入开展低碳市县、园区、社区试点,探索不 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2014 年 ,广 东 状 元 谷 电 子 商 务 产 业 园 等 开 展 省 级 低 碳 产 业 园 区 试 点 ;2015 年 在 中山小榄北区社区等5个市县开展省级低 碳 社 区 试 点 ;2016 年 在 广 州 等 6 个 城 市 率 先开展碳普惠试点,明确碳普惠制项目的 减排量,可用于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抵消 机制及大型活动的碳中和。 2018 年 起 ,汕 头 等 5 个 区 域 陆 续 开 展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韶关、梅州 两市开展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并 已编制相关指南。 如今,低碳发展已融入广东人的日常 生活:屋前的光伏发电系统供给小屋日常 使用,以及太阳能充电桩供电;通过餐厨堆 肥与雨水收集系统为社区农园施肥、灌溉;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与小屋内的闲置物品交 换区,引导居民进行闲置资源再配置…… 探索碳排放交易:累计成交 额居全国第一 “瞧,每吨最终成交价为 28.10 元!”南 方航空战略规划投资部能源环保室相关负 责人介绍说,2020年7月,公司将近几年通 过节能减排节省下来的约 90万吨碳排放配 额进行拍卖,经过激烈竞争,最终被6家控 排企业和5家投资机构购得,取得收益 2500多万元。 在广东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通过碳 市场中灵活的市场机制,广东逐步将占全 省碳排放近 70%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 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50家控排企业纳 入 碳 市 场 范 围 ,覆 盖 全 省 约 70%的 能 源 碳 排放量。 “广东是国内唯一实行配额免费和有 偿 发 放 制 度 相 结 合 的 试 点 ,2013 年 企 业 免 费 配 额 的 比 例 为 97% ,2014 年 电 力 企 业 进 一 步 降 低 到 95%,企 业 既 获 得 了 大 部 分 免 费的碳资产,又承担了一定的减排压力。” 中山大学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 任曾雪兰介绍,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的建立,体现了“资源稀缺、使用有价”的理 念,提高了企业主动减碳的意识,为全国碳 市场配额有偿发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 参考和借鉴。 这一制度激活了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 和企业减排动力。碳市场运行以来,已有 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 改 造 项 目 ,超 过 60%的 控 排 企 业 实 现 单 位 产品碳强度下降,其中,电力、水泥、钢铁、 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 降 11.8%、7.1%、12.7%、15.9%、5.4%。 “经测算,与没有碳市场的情景相比, 我省实施碳交易使控排行业二氧化碳减排 提升约10%。碳交易机制推动节能减碳工 作成效明显。”广东碳排放交易所相关负责 人介绍。 碳普惠制度:让民众成为生 态发展的受益者 两年前,广州花都区梯面林场的村民 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碳汇林”,更想不到不 用砍一棵树,单靠卖树林的“呼吸”量就能 赚钱。 梯面镇是名副其实的林业镇,这里的 森林覆盖率高达83.5%,广州首个碳普惠林 业项目落户这里。2018年,梯面林场3万亩林 地的碳普惠项目获得广东省批准备案,成为 了广州首个依托碳普惠开发的碳汇林。 梯面林场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核算减 排量、网上公开竞价等措施,最终将 13319 吨核证减排量卖给一家企业,获得碳汇收 益20多万元。 无形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但转 化为有形的经济效益,更为梯面镇带来了 绿色发展的信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我们要加倍爱护好山林。”现在,梯面镇 村民时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而不久前,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的红 光村通过“卖空气”再度获得乡村发展资金 120万元,这让去年才脱贫“摘帽”的村民们 大为振奋。 “一开始政府部门说这是‘卖空气’,我 们都不敢相信,直到收到省生态环境厅发 的 3804 吨 碳 普 惠 减 排 量 的 备 案 通 知 ,大 家 才放下心来。”红光村村支书欧新华介绍, 这些减排量通过竞价拍卖,实现碳汇收入 12.4万元。 广东省不断推出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 品,不仅拓宽收益资金使用途径,有效盘活 了“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更探索出了公 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碳普惠制度建成至今,控排企业累计 购买了150多万吨的林业碳汇、分布式光伏 类等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贫困地区、革命 老区、民族地区的省定贫困村以及生态发 展区带来 2500万元收入。 事实上,碳普惠制度也正让更多公众在 日常生活中受益。乘坐公交地铁、走路1万 步、骑单车,然后转换成碳币兑换双肩包、文 具盒等,这样的“低碳收益”已经在广州发生。 目前,广州已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碳普 惠平台,通过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 为,就可获得碳币,兑换商品,部分碳减排 量经过核证后还可以进入广州碳排放交易 所交易变现。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 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 诺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承诺推向新高 度。离国家承诺的时间不多了,广东未来 发展面临的碳空间逐步缩小、对能源消费 和碳排放仍有刚性需求的挑战,但同时也 将迎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湾区、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 多方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广东低碳试点十年超额完成碳强度目标,累计下降超44%,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34.89亿元 低碳减排见实效 创新试点成体系 党政领导 党政领导 抓落实 抓落实 本报记者周雁凌 王文 硕济南报道 2020 年 12 月 31日,山东省政府召开 “‘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 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以全 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情 况为主题。山东省副省长 于国安在发布会上指出,全 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 扎实成效,攻坚战确定的阶 段性目标任务和国家下达 的9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 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 显改善。 于 国 安 强 调 ,2021 年 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山 东省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 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 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 不减。全省要持续推进 结构调整,研究编制山东 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 案,启动新一轮“四减四 增”行动,从源头上大幅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持 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 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 卫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 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持续强化生态 保护修复,充分运用“三线 一单”成果,优化国土空间 开发保护格局,构建生态环 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生态 安全边界。加快构建现代 环境治理体系,突出精准治 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 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 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 新台阶。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 到 ,2020 年 山 东 省 PM2.5 均 浓 度 较 2015 年 下 降 37%,优良天数比例较 2015 年 提 高 14.2 个 百 分 点 ,改 善 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6省市中排名第二,均为有 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水环境方面,山东省地 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 例 达 到 72.3% ,优 于 年 度 目 标 10.8 个 百 分 点 、优 于 2015 年 近 20 个 百 分 点 ,劣 Ⅴ类水体全部消除,也是有 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部署“十四五”污染防治 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 本报记者潘骞蚌埠报 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黄 晓 武 自 2020 年 12 月 22 日 上任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 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0 年 12 月 25 日,安 徽省蚌埠市召开市委常委 会扩大会议,黄晓武主持会 议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 先、绿色发展,不断增强人 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 2020 年 12 月 30 日,强 冷空气抵达蚌埠,黄晓武顶 着寒风、踏着积雪,赴五河 县、禹会区,深入调研安全 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黄晓武实地考察了五 河县沱湖生态环境整治和 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详细 了解沱湖水质变化,得知湖 面围网已经全部拆除、水面 餐饮船已经统一搬迁,沱湖 水质正逐渐转好,他要求五 河县和有关部门再接再厉, 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大 工作力度、强化日常管理, 持续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 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河(长制和林长制,着力打造 “河湖清亲两岸绿”的良好 生态。 2020 年 12 月 30 日 下 午 ,蚌 埠 召 开 全 市 生态环境 保护委员会会议,黄晓武主 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播放了 2020年长江 (安徽) 经济带生 态环境问题警示片等视频短 片,审议了《蚌埠市市直有关 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 单》《蚌埠市生态环境领域 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 施方案》,听取了市生态环 境局和部分县区、部门关于 大气污染防治和突出环境 问题整改的情况汇报。 黄晓武在会议中明确,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 高站位强使命,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 到“两个维护”,树牢“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 理念,不折不扣把生态文明 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到 实处,打造生态文明建设 “蚌埠样板”。 蚌埠市委书记一上任就部署环保工作强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多举措治理长江水环境,岸上破解“化工围江”,水上力推船舶“净小宜”,宜昌 江段水质逐年好转,被誉为“水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的江豚数量逐年递增,在葛洲坝下游 大约1公里的庙嘴江段,几乎每天都有江豚跃出水面嬉戏觅食。 人民图片网供图 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上接一版 一是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 络。加快构建和完善陆海统 筹、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全 国生态监测网络。通过推动部 门监测站点资源共享、推进环 境监测站点向生态环境监测综 合站点改造升级、补充设置新 的生态监测站点和生态监测样 (带)等方式满足生态保护监 管工作需要。 二是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 复评估体系。包括开展全国生 态状况、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 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 生态功能区五大评估,建立从 宏观到微观尺度的多层次评估 体系;适时开展海洋污染基线 与生态本底调查评估;制定指 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生态 系统保护成效评估;构建生态 修复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覆盖 各个重要监管环节的生态修复 标准和生态修复评估指南等重 点任务。 三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 线监管。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保 护红线调查、监测、评估和考核 等监管制度,出台生态保护红 线监管办法,完善监管指标体 系和标准规范。开展生态保护 红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本底 调查,核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 功能基线水平。加强生态保护 红线面积、功能、性质和管理实 施情况的监控,开展生态保护 红线监测预警。 四是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 监管。实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加强自 然保护地设立、晋()级、调整、 整合和退出的监管。深入推进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强 化对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重 点区域自然保护地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 题台账,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 度。开展常态化监控,坚决遏制 新增违法违规问题。 五是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 护水平。推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 安全监管立法,建立健全转基因 生物自然生态风险评价、检测监 测和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提升生 物技术环境安全监管能力。更新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 计划。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 保护国家委员会的领导和统筹协 调作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履约工作合力。组织实施生物多 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六是加强生态破坏问题监督 和查处力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 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生态监督执 法制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对生态 破坏行为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 施的监督。强化生态保护综合执 法与相关执法队伍的协同联动,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案件移 送标准和程序。 七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 建设。首先是完善生态文明示范 建设体系,强化示范建设的载体平 台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入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有机 融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全面落实 生态保护监管目标任务。其次 是严格示范建设监督管理,不断 完善示范建设指标体系和管理 规程,严格示范建设准入,不断 提升示范建设质量。最后是强 化示范建设引领带动作用,通过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快构建生 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问: 如何保障《意见》各项 任务的实施? 答: 为强化组织保障,《意 见》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加强 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统筹领 导,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的部门 联动协作,推动生态保护和污 染防治协同增效。二是提升监 管能力,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监 管平台建设,整合生态保护红 线监管、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监管、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 重要水体水生生物调查平台。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推动健全 生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重点向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 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 地倾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营 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 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 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生态环境部 门的神圣使命,《意见》提供了 一般性的指导,还需要各地结 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 断开创新局面。 上接一版 扎实推进十年禁渔,让长江 得以休养生息截至 2020 年 12 月,长江流域 共 核 定 退 捕 渔 船 11.1 万 艘 、渔 民 23.1 万人;集中开展涉渔“三无” 船舶大排查,累计处理了3万多 艘“三无”船舶;2020 年 6 月底以 来,沿江执法机构累计查处非法 捕捞案件 7160 起,清理取缔“三 无”船舶 3.2 万艘,查获涉案人员 7999人…… 数 据 显 示 ,2020 年 1 月 -11 月,长江干流全部实现Ⅱ类及以 上水质,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 Ⅰ类-Ⅲ类)比 例 为 96.3%,同 比提高 3.0 个百分点;《长江保护 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的劣 Ⅴ类国控断面已实现动态清零, 长江流域年底有望基本消劣。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橘 子洲头到扬子江畔,长江流域的生 态环境正发生着可喜的改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出台多项措施,为长江经 济带高质量发展增添 动力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绿色,才是 长江的最动人底色。 一个时期以来,生态环境部 等有关部门及沿江省市综合运用 法治、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层 层压实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各项 措施落实落地,努力把长江经济 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的主战场。 推动“三线一单”落地实 推进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 编制工作,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 指示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政府 推进绿色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推动 下,截至 2020 年 12 月,长江经济 带 11省()及青海省已全部完 成了“三线一单”发布工作,全面 进入落地实施应用阶段。 据统计,12 省()共划分综 合管控单元1万余个,重点地区 空间管控精度达到乡镇及园区级 别,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 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 率要求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差别 化生态环境管控要求。 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2020年7月,作为落实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和推 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 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 海正式揭牌运营。 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 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国家绿色发展基 金,首期总规模达到885亿元,重点 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绿色发展, 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 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 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 此外,2017 年至 2020 年,中央 财政共下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 复奖励资金 180亿元。 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逐月开展包括长江经济带在内 的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建立 形成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督导帮扶 相结合的流域环境管理综合督导 机制; 加强指导帮扶,组建国家长江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 推进 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 推进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和 2020 年 排 污 许 可 发 证 登 记 工 作 ,长 江流域共核发排污许可证约11.04 万张,登记排污企业68.87万家…… 2020 年 ,面 对 国 内 外 的 复 杂 形 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 江沿线省市积极应对,大部分省市 的经济增速很快由负转正。上半 年,长江经济带 11个省市地区生产 总值合计超过2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 总量的46.3%,为全国经济稳步增长、 强劲复苏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这是一场攻坚战,突破利益藩 篱、构建长效机制,为高质量发展集 聚动力; 这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一张蓝图 干到底,更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 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深 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 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保 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 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长江经济 带必将走上绿色、生态、永续的发展 之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必将永葆 生机活力,成为民族生生不息、永续 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报记者高岗栓太原报 山西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 日前对9家存在问题的污染 源在线监控设备运维机构集 中进行了约谈,要求这些运维 机构在2021年1月底前全部 整改到位。 自 2020 年 4 月以来,太原 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了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运维专 项质控核查,累计下发8期质 控核查通报,共移交属地生态 环境部门各类问题186个:通 过每日超标信息报送和各级 部门的质控核查,针对污染源 自动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和 超标排污,已累计处罚近300 万元。 经核查梳理,9家污染源 运维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包 括:在线设备故障频繁,且未 按照规范要求补充手工监测; 部分行业特别是水泥、焦化行 业质量控制比对误差较大;工 控机数据、数据采集仪器的数 据与监控平台数据不一致,误 差超过规范允许范围;分析仪 产生的废气、废液未配备收集 排放装置;运维缺少校验记 录,运维台账无企业负责人签 字,标气标定记录缺项,试剂 更换记录缺失;部分在线监测 站房缺少运维人员信息、排放 标准、监测设备关键参数等公 示牌,标气瓶配备不齐全,站 房内过期药品、试剂、闲置设 备未及时清理;站房卫生脏乱 差,线路杂乱,废水进出水管 线无对应水流方向标识;部分 企业掉线频繁,且无法按时补 传数据,导致传输率低。 记者在约谈会上了解到, 被集中约谈的9家运维机构 中,既有省内运维机构,也有 上海、江苏等省外运维机构, 运维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 运维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也 有运维污水、固废污染处理设 施的。另外,参会的还有太钢 等3家重点排污企业。 太原市要求,各运维机构 在整改过程中必须坚守“四个 不放过”:问题查找不准确、不 透彻的不放过;整改责任不明 确、不落实的不放过;整改措 施不切实际、没有力度的不放 过;整改效果不明显、企业不 满意的不放过。 太原约谈 9 家污染源在线监控运维机构 要求2021年1月底前完成问题整改

低碳减排见实效 创新试点成体系epaper.cenews.com.cn/html/1/2021-01/05/02B/2021010502B...2002/01/05  · 02 要闻 2021.01.05 星期二 责编:史小静 电话:(010)67164950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要闻022021.01.05 星期二 责编:史小静 电话: (010)67164950 传真: (010)67113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报通讯员陈昊 记者钟奇振

    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广东省低碳试点成效如何?有哪些作为?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以来,广东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目标,十年累计下降超 44%。其中,“十三五”前四年广东省碳强度累计下降 20.1%,接近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 20.5% 的目标。

    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截至 2020 年,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 1.69 亿吨,累计成交金额 34.89 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多层次试点示范:低碳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在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低碳驿站”,一个完整的低碳生活系统在这里建立起来,低碳发展成为了这里的日常生活,几乎寻觅不到碳足迹。

    不仅如此,福兴新村独栋住宅格局让家庭光伏发电也成为了可能。作为广东全省首个试点家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社区,福兴新村目前已有 25 户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户占比达 20%,年发电量约 8.5万度,减少二氧化碳约 44吨/年 。

    “发电系统产生的电量除了供给居民的日常使用外,还可以‘发电上网’产生收益,为居民带来实质性收益。”中山市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介绍。

    北区社区是广东省开展多层次试点示范的缩影。2010 年广东省被列入首批国家

    低碳试点省,深圳、广州、中山市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发展不能

    ‘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一理念下,广东深入开展低碳市县、园区、社区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2014 年,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开展省级低碳产业园区试点;2015 年在中山小榄北区社区等 5 个市县开展省级低碳社区试点;2016 年在广州等 6 个城市率先开展碳普惠试点,明确碳普惠制项目的减排量,可用于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抵消机制及大型活动的碳中和。

    2018 年起,汕头等 5 个区域陆续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韶关、梅州两市开展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试点,并已编制相关指南。

    如今,低碳发展已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屋前的光伏发电系统供给小屋日常使用,以及太阳能充电桩供电;通过餐厨堆肥与雨水收集系统为社区农园施肥、灌溉;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与小屋内的闲置物品交换区,引导居民进行闲置资源再配置……

    探索碳排放交易:累计成交额居全国第一

    “瞧,每吨最终成交价为 28.10 元!”南方航空战略规划投资部能源环保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0 年 7 月,公司将近几年通过节能减排节省下来的约 90 万吨碳排放配额进行拍卖,经过激烈竞争,最终被 6 家控排 企 业 和 5 家 投 资 机 构 购 得 ,取 得 收 益2500 多万元。

    在广东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通过碳市场中灵活的市场机制,广东逐步将占全省碳排放近 70%的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 250 家控排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覆盖全省约 70%的能源碳排放量。

    “广东是国内唯一实行配额免费和有

    偿发放制度相结合的试点,2013 年企业免费配额的比例为 97%,2014 年电力企业进一步降低到 95%,企业既获得了大部分免费的碳资产,又承担了一定的减排压力。”中山大学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兰介绍,碳排放配额有偿分配机制的建立,体现了“资源稀缺、使用有价”的理念,提高了企业主动减碳的意识,为全国碳市场配额有偿发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这一制度激活了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企业减排动力。碳市场运行以来,已有超过 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超过 60%的控排企业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其中,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 11.8%、7.1%、12.7%、15.9%、5.4%。

    “经测算,与没有碳市场的情景相比,我省实施碳交易使控排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提升约 10%。碳交易机制推动节能减碳工作成效明显。”广东碳排放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碳普惠制度:让民众成为生态发展的受益者

    两年前,广州花都区梯面林场的村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碳汇林”,更想不到不用砍一棵树,单靠卖树林的“呼吸”量就能赚钱。

    梯面镇是名副其实的林业镇,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83.5%,广州首个碳普惠林业项目落户这里。2018年,梯面林场3万亩林地的碳普惠项目获得广东省批准备案,成为了广州首个依托碳普惠开发的碳汇林。

    梯面林场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核算减排量、网上公开竞价等措施,最终将 13319吨核证减排量卖给一家企业,获得碳汇收益 20多万元。

    无形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但转化为有形的经济效益,更为梯面镇带来了

    绿色发展的信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加倍爱护好山林。”现在,梯面镇村民时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而不久前,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的红光村通过“卖空气”再度获得乡村发展资金120 万元,这让去年才脱贫“摘帽”的村民们大为振奋。

    “一开始政府部门说这是‘卖空气’,我们都不敢相信,直到收到省生态环境厅发的 3804 吨碳普惠减排量的备案通知,大家才放下心来。”红光村村支书欧新华介绍,这些减排量通过竞价拍卖,实现碳汇收入12.4万元。

    广东省不断推出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不仅拓宽收益资金使用途径,有效盘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资产,更探索出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碳普惠制度建成至今,控排企业累计购买了 150 多万吨的林业碳汇、分布式光伏类等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省定贫困村以及生态发展区带来 2500 万元收入。

    事实上,碳普惠制度也正让更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受益。乘坐公交地铁、走路 1 万步、骑单车,然后转换成碳币兑换双肩包、文具盒等,这样的“低碳收益”已经在广州发生。

    目前,广州已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碳普惠平台,通过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就可获得碳币,兑换商品,部分碳减排量经过核证后还可以进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交易变现。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承诺推向新高度。离国家承诺的时间不多了,广东未来发展面临的碳空间逐步缩小、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有刚性需求的挑战,但同时也将迎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多方面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广东低碳试点十年超额完成碳强度目标,累计下降超44%,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34.89亿元

    低碳减排见实效 创新试点成体系党政领导党政领导

    抓落实抓落实

    本报记者周雁凌 王文硕济南报道 2020 年 12 月31 日 ,山 东 省 政 府 召 开

    “‘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场以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情况为主题。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在发布会上指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攻坚战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国家下达的 9 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于 国 安 强 调 ,2021 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山东省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 发 展 、构 建 新 发 展 格局 ,坚 持 方 向 不 变 ,力 度不 减 。 全 省 要 持 续 推 进结 构 调 整 ,研 究 编 制 山 东省 碳 达 峰 、碳 中 和 行 动 方案 ,启 动 新 一 轮“ 四 减 四增 ”行 动 ,从 源 头 上 大 幅减 少 污 染 物 排 放 量 。 持续 加 大 污 染 防治力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充分运用“三线一单”成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生态安全边界。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 年山东省 PM2.5 年均 浓 度 较 2015 年 下 降37%,优良天数比例较 2015年提高 14.2 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 省市中排名第二,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水环境方面,山东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72.3%,优于年度目标 10.8 个 百 分 点 、优 于2015 年近 20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部署“十四五”污染防治

    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

    本报记者潘骞蚌埠报道 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黄晓 武 自 2020 年 12 月 22 日上任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0 年 12 月 25 日,安徽省蚌埠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黄晓武主持会议 并 强 调 ,要 坚 持 生 态 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 年 12 月 30 日,强冷空气抵达蚌埠,黄晓武顶着寒风、踏着积雪,赴五河县、禹会区,深入调研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黄晓武实地考察了五河县沱湖生态环境整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沱湖水质变化,得知湖面围网已经全部拆除、水面餐饮船已经统一搬迁,沱湖水质正逐渐转好,他要求五河县和有关部门再接再厉,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日常管理,持续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

    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河(湖)长 制 和 林 长 制 ,着 力 打 造

    “河湖清亲两岸绿”的良好生态。

    2020 年 12 月 30 日 下午,蚌埠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黄晓武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播放了2020年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等视频短片,审议了《蚌埠市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蚌埠市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听取了市生态环境局和部分县区、部门关于大气污染防治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的情况汇报。

    黄晓武在会议中明确,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站位强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折不扣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到实 处 ,打 造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蚌埠样板”。

    蚌埠市委书记一上任就部署环保工作强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多举措治理长江水环境,岸上破解“化工围江”,水上力推船舶“净小宜”,宜昌江段水质逐年好转,被誉为“水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的江豚数量逐年递增,在葛洲坝下游大约 1公里的庙嘴江段,几乎每天都有江豚跃出水面嬉戏觅食。 人民图片网供图

    只为一江清水向东流

    上接一版

    一是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 。 加 快 构 建 和 完 善 陆 海 统筹、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全国生态监测网络。通过推动部门监测站点资源共享、推进环境监测站点向生态环境监测综合站点改造升级、补充设置新的生态监测站点和生态监测样地(带)等方式满足生态保护监管工作需要。

    二是加快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评估体系。包括开展全国生态状况、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五大评估,建立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多层次评估体系;适时开展海洋污染基线与生态本底调查评估;制定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构建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覆盖各个重要监管环节的生态修复标准和生态修复评估指南等重点任务。

    三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调查、监测、评估和考核等监管制度,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本底调查,核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功能、性质和管理实施情况的监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

    四是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

    监管。实行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设立、晋(降)级、调整、整合和退出的监管。深入推进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强化对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重点区域自然保护地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问题 台 账 ,严 格 落 实 整 改 销 号 制度。开展常态化监控,坚决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

    五是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监管立法,建立健全转基因生物自然生态风险评价、检测监测和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提升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管能力。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工作合力。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六是加强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生态监督执法制度,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对生态破坏行为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监督。强化生态保护综合执法与相关执法队伍的协同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

    七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首先是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强化示范建设的载体平台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有机融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全面落实

    生态保护监管目标任务。其次是严格示范建设监督管理,不断完善示范建设指标体系和管理规程,严格示范建设准入,不断提升示范建设质量。最后是强化示范建设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问:如何保障《意见》各项任务的实施?

    答:为强化组织保障,《意见》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加强生 态 保 护 监 管 工 作 的 统 筹 领导,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的部门联动协作,推动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协同增效。二是提升监管能力,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整合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管、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重要水体水生生物调查平台。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推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渠道,重点向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倾斜。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生态环境部门的神圣使命,《意见》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还需要各地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开创新局面。

    上接一版

    扎实推进十年禁渔,让长江得以休养生息——

    截至 2020 年 12 月,长江流域共核定退捕渔船 11.1 万艘、渔民23.1 万人;集中开展涉渔“三无”船舶大排查,累计处理了 3 万多艘“三无”船舶;2020 年 6 月底以来,沿江执法机构累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 7160 起,清理取缔“三无”船舶 3.2 万艘,查获涉案人员7999 人……

    数 据 显 示 ,2020 年 1 月 -11月,长江干流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

    (Ⅰ类-Ⅲ类)比例为 96.3%,同比提高 3.0 个百分点;《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的劣Ⅴ类国控断面已实现动态清零,长江流域年底有望基本消劣。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橘子洲头到扬子江畔,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可喜的改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出台多项措施,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绿色,才是长江的最动人底色。

    一个时期以来,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及沿江省市综合运用法治、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各项措施落实落地,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推 动“ 三 线 一 单 ”落 地 实施 ——

    推进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地方政府推进绿色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 生 态 环 境 部 的 大 力 推 动下,截至 2020 年 12 月,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及青海省已全部完成了“三线一单”发布工作,全面进入落地实施应用阶段。

    据统计,12 省(市)共划分综合管控单元 1 万余个,重点地区空间管控精度达到乡镇及园区级别,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要求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差别

    化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2020 年 7 月,作为落实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运营。

    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总规模达到 885 亿元,重点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的绿色发展,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

    此外,2017 年至 2020 年,中央财政共下达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 180 亿元。

    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逐月开展包括长江经济带在内

    的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建立形成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督导帮扶相结合的流域环境管理综合督导机制;

    加强指导帮扶,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推进 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

    推 进 固 定 污 染 源 清 理 整 顿 和2020 年排污许可发证登记工作,长江流域共核发排污许可证约 11.04万张,登记排污企业 68.87万家……

    2020 年,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沿线省市积极应对,大部分省市的经济增速很快由负转正。上半年,长江经济带 11 个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2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6.3%,为全国经济稳步增长、强劲复苏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这是一场攻坚战,突破利益藩篱、构建长效机制,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动力;

    这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更要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

    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长江经济带必将走上绿色、生态、永续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必将永葆生机活力,成为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报记者高岗栓太原报道 山西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对 9 家存在问题的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运维机构集中进行了约谈,要求这些运维机构在 2021 年 1 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

    自 2020 年 4 月以来,太原市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运维专项质控核查,累计下发 8 期质控核查通报,共移交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各类问题 186 个:通过每日超标信息报送和各级部门的质控核查,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和超标排污,已累计处罚近 300万元。

    经核查梳理,9 家污染源运维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在线设备故障频繁,且未按照规范要求补充手工监测;部分行业特别是水泥、焦化行业质量控制比对误差较大;工控机数据、数据采集仪器的数据与监控平台数据不一致,误差超过规范允许范围;分析仪产生的废气、废液未配备收集排 放 装 置 ;运 维 缺 少 校 验 记

    录,运维台账无企业负责人签字,标气标定记录缺项,试剂更换记录缺失;部分在线监测站房缺少运维人员信息、排放标准、监测设备关键参数等公示牌,标气瓶配备不齐全,站房内过期药品、试剂、闲置设备未及时清理;站房卫生脏乱差,线路杂乱,废水进出水管线无对应水流方向标识;部分企业掉线频繁,且无法按时补传数据,导致传输率低。

    记者在约谈会上了解到,被集中约谈的 9 家运维机构中,既有省内运维机构,也有上海、江苏等省外运维机构,运维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运维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也有运维污水、固废污染处理设施的。另外,参会的还有太钢等 3家重点排污企业。

    太原市要求,各运维机构在整改过程中必须坚守“四个不放过”:问题查找不准确、不透彻的不放过;整改责任不明确、不落实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切实际、没有力度的不放过;整改效果不明显、企业不满意的不放过。

    太原约谈9家污染源在线监控运维机构要求 2021 年 1月底前完成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