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03 9 2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高雄榮總心臟內科)郭風裕 醫師 醫學教育 冠狀動脈的介入史 冠狀動脈的介入史可以追朔至 1977 年, Andreas Gruentzig 施行,當時單純只有施行 冠狀動脈的氣球擴張術,並沒有支架的置入。 第一個冠狀動脈人體支架的置入則於 1986 Sigwart 施行,相較於單純的氣球擴張,置 放金屬支架可將再狹窄比例由 40~50% 降低至 20%~30%。至於 DES (Drug eluting stent, 藥物 塗層支架 ),則於 1999 年問世。第一代的 DES Sirolimus eluting stent (Cypher) Paclitaxel- eluting stent (Taxus Express), 相較於 BMS (Bare Metal stent, 單純金屬支架 ) 第一代的 DES 確降低了 TLR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的比例。 (TAXUS I, II-SR, IV & V,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 RAVEL, SIRIUS, E-SIRIUS, C-SIRIUS, Stone GW et al. NEJM 2007;356:998–1008),但是相較於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 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 Landmark Analysis 也呈現有較高的心肌梗塞比例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而第 二代的 DES 在不影響 efcacy 的情形下也 確降低了 VLST 的比例 (Kereiakes DJ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1:7:74-83),但是其長期 (4~5 ) TLR 比例約在 8~10% 左右,冠狀 動脈的介入史可參照下圖 Fig. 1新一代藥物性支架的思維 對於介入性心臟科醫師來說,DES 的再 狹窄或 VLST 是相當頭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 可能與下列之因素有關: 1. Uncovered stent struts (thrombosis) 2. Persistent stimulation of SMCs, from adherent fibrin and/or loss of normal vessel curvature 3. Abnormal shear stress from protruding struts and/or loss of cyclic strain relief (compliance mismatch) 4. Chronic inflammation due to late foreign body reactions and polymer hypersensitivity 5. Positive remodeling with strut malapposition 6. Strut fracture 7. Neoatherosclerosis 而新一代的 DES 發展方向可能朝向下列 的方向: 1. Metallic DES with bioabsorbable polymers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103 年 9 月2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高雄榮總心臟內科)郭風裕 醫師

醫學教育

冠狀動脈的介入史

冠狀動脈的介入史可以追朔至 1977 年,

由 Andreas Gruentzig 施行,當時單純只有施行

冠狀動脈的氣球擴張術,並沒有支架的置入。

第一個冠狀動脈人體支架的置入則於 1986 年

由 Sigwart 施行,相較於單純的氣球擴張,置

放金屬支架可將再狹窄比例由 40~50% 降低至

20%~30%。至於 DES (Drug eluting stent, 藥物

塗層支架 ),則於 1999 年問世。第一代的 DES

有 Sirolimus eluting stent (Cypher) 及 Paclitaxel-

eluting stent (Taxus Express), 相較於 BMS (Bare

Metal stent, 單純金屬支架 ) 第一代的 DES 的

確降低了 TLR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的比例。 (TAXUS I, II-SR, IV & V,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 RAVEL,

SIRIUS, E-SIRIUS, C-SIRIUS, Stone GW et

al. NEJM 2007;356:998–1008), 但 是 相 較 於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 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 Landmark

Analysis 也呈現有較高的心肌梗塞比例 (Stone

GW et al. JACC CV Int 2011;4:530-42)。 而 第

二代的 DES 在不影響 efficacy 的情形下也 的

確 降 低 了 VLST 的 比 例 (Kereiakes DJ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1:7:74-83), 但 是 其 長 期

(4~5 年 ) 的 TLR 比例約在 8~10% 左右,冠狀

動脈的介入史可參照下圖 Fig. 1。

新一代藥物性支架的思維

對於介入性心臟科醫師來說,DES 的再

狹窄或 VLST 是相當頭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

可能與下列之因素有關:

1. Uncovered stent struts (thrombosis)

2. Persistent stimulation of SMCs, from

adherent fibrin and/or loss of normal

vessel curvature

3. Abnormal shear stress from protruding

struts and/or loss of cyclic strain relief

(compliance mismatch)

4. Chronic inf lammation due to la te

foreign body reactions and polymer

hypersensitivity

5. P o s i t i v e r e m o d e l i n g w i t h s t r u t

malapposition

6. Strut fracture

7. Neoatherosclerosis

而新一代的 DES 發展方向可能朝向下列

的方向:

1. Metal l ic DES wi th b ioabsorbable

polymers

Page 2: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3

醫學教育

2. Metallic DES, polymer-free

3.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RS)

目前國內已經許可的藥物性支架中,以

上三種均已經上市,第一種如 Biolimus-eluting

stent,第二種如 Tacrolimus-eluting stent;而

第 三 種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BRS 則

為目前國外積極發展的治療方式 , 可完全吸收

不留永久植體,其歷史則可追朔西元的 2000

的 Igaki-Tamai stent,而第一例的 Igaki-Tamai

stent 在 10 年後以 OCT 追蹤,仍保有相當好之

效果 (Onuma Y et al. EuroInt 2009)。本文將對

今年才上市之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進

行說明:

2014 年 7 月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正式

在台灣上市。對於血管產生病變狹窄的病患來

說,在傳統單純金屬支架或塗藥支架之外,有

了新的選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可以發揮

暢通血管的功能,模架支撐力至少維持 6-9 個

月,一旦原本狹窄的血管強度固定後,全吸收

式生物血管模架逐漸被吸收、分解,三年後完

全的消失,由身體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由聚乳酸 (PLA)

構成,此材質已成功用於多項醫療用途,例

如生物可吸收縫線、骨科螺絲等醫療產品。

Fig. 1

Page 3: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103 年 9 月4

PLA 會由身體的自然代謝程序吸收。約 200 種

醫療裝置和產品以 PLA 或含 PLA 的共聚合物

製造。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使用與前一代

要物性支架輸送系統相同,塗覆抗增生藥物

Everolimus。Everolimus 會由生物吸收塗層中

釋出,釋放速率則與現行的 Everolimus 冠狀動

脈塗藥支架系統相近。

新一代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在植

入的一年後開始降解,慢慢失去支撐性,而

在 2~3 年內被完全吸收,進而減少再狹窄的產

生。更重要的是,還能讓血管回到原來的狀

態,對於病患在未來的 5 到 10 年,能有更好

的成效。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問市之所以受

到廣泛重視,在於它不僅僅只有改善血路的通

暢,最重要的是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還可以

讓血管恢復原來的彈性,使得血管恢復正常的

收縮與動態,幫助血管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

氮,對於血管健康有一定的重要性,這也是傳

統金屬血管支架無法辦到之處。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還可以降低慢性

血管發炎的發生,減少或消除非常晚期支架內

血栓形成。此外,植入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

後,也可發現後期管腔截面積增加與斑塊退化

的現象,可降低病灶處進行血管重建術的機

率。長期臨床證據顯示血管變化的成效,隨著

模架被吸收,血管獲得正向重塑,管腔容量改

善,血管不受束縛,可逐漸適應管腔與斑塊的

變化。

不同於傳統的心臟支架,冠狀動脈如果

再度發生阻塞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時,由於不

受植入物的干擾,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變得比

較多,而這是過去經驗中所沒有的。過去病人

接受心導管支架手術後,若血管再堵塞,需要

進行繞道手術時,可能因為植入過支架,而影

響繞道手術。而這種全吸收支架模組於 2~3 年

會全部降解,病患未來可較以往有更多元的治

療方式。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完全分解後,

會在動脈內留下兩對非常微小的白金標記。經

由這些標記,可以找出置放全吸收式生物血管

模架的位置,此同時也是手術介入治療後,常

規追蹤照護的一部分。

臨床試驗結果

ABSORB Cohort A

ABSORB 的首次人體試驗,針對 BVS

Cohort A 裝置與 Cohort B 裝置,進行的第一

次安全性與效能臨床評估。首次人體臨床試

驗為前瞻性、開放標記、非隨機分配、多中

心試驗,分為 ABSORB Cohort A 試驗 (n=30)

與 ABSORB Cohort B 試驗 (n=101)。ABSORB

Cohort A 試驗的 29 名患者中,第 5 年 MACE

發生率 3.4%,來自試驗剛開始的 6 個月內,

發生的唯一一例缺血性 MACE 事件 ( 非 Q- 波

MI),41, 42 未曾發生缺血引發之病灶處血管

重建術 (ID-TLR)。

更新 ABSORB EXTEND/COHORT B 試驗的

最新臨床結果(發表於 EuroPCR 2014)

ABSORB COHORT B 試驗納入 101 名

患者,均置入一組 Absorb 模架;試驗目標為

Invasive parameter,例如血管造影後期管徑減

醫學教育

Page 4: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5

少 (late loss)、以血管內超音波 (IVUS) 或光學

同調斷層掃描 (OCT) 量測 CSA (cross section

area, 管腔面積 ),以及採用血管舒縮檢測確

認血管功能;其中半數患者於第 6 個月及第

2 年時接受侵入性追蹤,另外半數患者則在

第 1 年及第 3 年時接受追蹤。除了侵入性參

數之外,該試驗也全面完成了每個時間點的

臨床結果追蹤,目前所有的患者已追蹤達第 3

年。ABSORB EXTEND 試驗納入了 800 名患

者,這些患者可接受雙重血管治療,且病灶

較長,使用的模架重疊;目標為量測臨床結

果最長 5 年。截至 2014 年 5 月 ( 即 EuroPCR

2014 會議時間 ),兩項試驗中共計 548 名患

者已追蹤達 2 年。因此,這 2 年的 ABSORB

EXTEND/COHORT B 患者合併臨床結果已於

20014 EuroPCR 會議中發表,並採用傾向校正

配對,以 SPIRIT 試驗中使用 EES (Everolimus

eluting stent) 的患者作為對照。其中兩組病人

在 baseline Demographics 並無明顯之差別,病

灶之狀況如下表 1 所示:( 摘錄自 Didier Carrie

醫師於 EuroPCR 2014 會中所發表的數據資料 )

ABSORB EXTEND/COHORT B 試驗合併

之 Absorb 2 年臨床結果,並採用傾向校正配對

之 XIENCE EES 的患者族群作為對照,如表 2

所示。

在第 2 年時,雖然 Absorb 組患者目標血

管治療失敗 (TVF) 發生率的數值低於 Xience

EES 組患者,但 ABSORB EXTEND/COHORT

B 試驗之合併患者結果相較於 XIENCE EES 試

驗之患者結果,兩者沒有顯著差異 (8.4% 相對

於 11.3%;p=0.106)。很顯然,Absorb 的安全

性和新一代 XIENCE EES 支架相似,在心臟病

死亡、心肌梗塞或支架栓塞發生率上沒有差

異。

歐 洲 C o s t o p o u l o s 與 C o l o m b o 經 驗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期刊)

近期《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期刊 (CCI;2014 年 6 月 6 日 )

刊出一項雙中心、針對實際複雜病灶族群置

入 Absorb 之試驗報告,由 San Raffaele 及

EMO-GVM Cento Cuore 醫院的 Costopoulos 與

Colombo 團隊共同發表。該試驗提出了前瞻性

的數據資料,全面性收錄所有參與試驗接受

Absorb 模架治療的患者族群,於術後 6 個月完

成所有患者追蹤,並且採用傾向校正方法進行

醫學教育

表 1

表 2

Page 5: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103 年 9 月6

醫學教育

病例配對,納入了置入 DES 的對照組。

共計 184 名患者參與該試驗,其中 92 名

置入 Absorb,92 名配對受試者則置入 DES

( 含 Everolimus 的塗藥支架 ),全數完成 6 個

月的追蹤期。實際患者族群中,29.3% 患有

糖尿病、53.3% 曾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

療、51.1% 患有二尖瓣疾病。雖然大部分患

者患有慢性穩定型心絞痛 (89.1%),病灶複

雜性高 ( 參見表 3 與 4),平均 Syntax 分數為

17.2、83.9% 為 Type B2 或 C 型病灶、45.2%

為 Bifurcation、20.4% 有嚴重鈣化病灶、19.7%

使用 Scoring/cutting balloon 或 Rotablator 之病

灶、7.3% 有 CTO,5.8% 有 ISR。

相較於 DES 組,Absorb 組進行 IVUS/

OCT 造影、預先擴張及術後擴張的次數較頻

繁。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置入全吸收式血管生

物模架的患者幾乎均採用耐高壓不變形氣球進

行術後擴張,99.3% 的手術均採用,平均最高

擴張壓力為 20.9 ATM。

臨床結果如表 5 所示。

作者群的結論是:「只要配合嚴謹的病灶

準備和謹慎的模架置入技術,並採用術後擴

張,在複雜病灶使用全吸收式血管生物模架所

達成的手術效果及早期臨床結果近似於傳統支

架。」作者群也指出,此結論對 Absorb 很重

要,理由是:「吾人可推論,只要血管重建持

續有良好成效且血管生理功能回復,即可減少

未來的介入性治療,並改善長期臨床結果。」。

ABSORB II:歐洲隨機分配對照試驗

ABSORB II 為 ABSORB 試驗中的樞紐

表 3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4 Jun 6.

表 4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4 Jun 6.

表 5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4 Jun 6.

Page 6: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7

醫學教育

試驗,目的為與已核准上市的活性對照支架

XIENCE PRIME 比較,證實 Absorb 至少有一

項特性較佳。

ABSORB II 是一項隨機分配、活性對照、

單盲、多中心臨床試驗,在歐洲約 40 個試驗

機構,收錄約 501 名受試者。其結果已發表於

今年的 9 月 的 The Lancet。 重點如下:

1. Acute gain by angiography and IVU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Absorb arm

than in the Xience arm, (QCA, Absorb

1.15 ± 0.4 mm vs Xience 1.46 ± 0.4

mm, p<0.001 ; IVUS, Absorb 2.9 ± 1.3

mm2, Xience 3.6 ± 1.3 mm2, p <0.001

2.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ree sets of

myocardial biomarkers did not indicate

substantial difference of myonecrosis

despite differences in strut thickness

and width of the two respective devices;

however, the per protocol peri-procedural

MI rates based on WHO definition were

3.9% in the Absorb arm and 1.2% in

the Xience arm (p=0.16) respectively.

Application of more contemporary

enzyme thresholds for MI criteria such as

SCAI (CKMB >10 x ULN; 0.6% vs 0.6%,

p=1.0) or TUD (Troponin > 5 x ULN;

29.8 % vs. 25.6 %, p=0.33) did not reveal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rms

3.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angina status

as assessed by SAQ were comparable,

however a difference in nitrate use was

observed at 6 months (17.8% vs 26.7%,

p=0.02) and 12 months (19.5% vs 26.2%,

p=0.09) in favor of the Absorb arm

4. The difference in cumulative rates (21.8%

in the Absorb arm vs 30.5% in the Xience

arm, p=0.04, 16.4% vs 25.6%, p=0.015

if episodes during index hospitalisation

were excluded) of angina according to AE

reporting (recurrent or worsening angina)

is a post-hoc, hypothesis generating

observat ion tha t warrants fur ther

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

5. At one year, DoCE (cardiac death, TV-

MI and TLR, Absorb: 4.8% vs Xience:

3.0%, p=0.35), PoCE (all death, all MI

and all revascularization, Absorb:7.3%

vs Xience: 9.1%, p=0.47) and their

component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arms

作者群最後下了一個結論,以一年的臨

床事件而言,Absorb 可降解支架模組與現行的

everolimus-eluting 金屬支架有著一樣的臨床效

益。

未來尚有其他的臨床試驗進行,包括

逾 2,000 名患者的 ABSORB III 試驗 ( 至 2015

年 )、逾 400 名患者的日本 ABSORB 試驗

(2015)、逾 400 名患者的中國 ABSORB 試

驗 (2015)、逾 3,000 名患者的 ABSORB IV 試

驗,以及逾 5,000 名患者的 ABSORB III 與

ABSORB IV 合併試驗。

Page 7: 冠狀動脈介入的新興勢力--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2014/09/30  · BMS,第一代的藥物塗層支架有較高的VLST (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 rate) (Stone GW

103 年 9 月8

創新的臨床效益

血管重塑 (Remodeling)

這效應與使用血管內超音波 (IVUS) 進行

評估,ABSORB Cohort B 試驗的資料顯示,第

1 組在第 6 個月和第 2 年之間,以及第 2 組在

第 12 個月和第 3 年之間,管腔之截面積均有

增加。Absorb 可增加管腔截面積增加,但永久

性金屬支架卻沒有辦法;使用金屬支架會束縛

血管,無法產生重塑,因此無法適應影響管腔

大小的斑塊負荷變化。Absorb 被吸收後,區段

的血管不再受到束縛,可讓管腔增大。

血管舒縮 (Restoration of Vasomotor Func-

tion)

Absorb 吸收後,接受治療的血管區段,

可對運動或服藥後導致的血流變化及生理刺激

產生反應。不再支撐或束縛血管,可讓血管對

生理刺激產生自然反應,提供獨特的效益。數

項試驗已經評估過使用 DES 的血管舒縮,並

證實支架區段對藥物及生理刺激,並不會產生

血管運動反應。

置放全吸收式血管生物模架有幾項應該

注意的事項,茲分述如下

1. Prepare the lesion : 必須有良好的病灶

預先處理,如以 reference vessel 1:1

size 選擇氣球進行擴張

2. 以 1 比 1 的方式選擇模架大小

3. 注意模組置放時壓力限制

4. 用高壓氣球進行後擴張

5. 給予雙重抗血小板藥物

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