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 · 2020 5 30 www.jfdaily.com BOOKS 3 1300 —— 。“ 17 19 1789 ), 1826 1828 1847 zoo· Alfred Vance1869 Walking in the Zoozoozoological garden)。 20 · 1937 ”。 2019 1 4000 1906 ”, 1955 ”, 2020 1 》。 2018 4 56 200 # #1.8 ”! —— 。“ ”, 5 6 40 ”; ”—— [ ] · 》,[ ] · —— :“…… 8 8 ……” 1980 1 6 9 30 :“ ?” :“ 。” 2000 20 40 8 :“ ?” :“ 。” :“ 300 。” 1500 :“ 。” 3 4 :“ !” 。”

编辑手记 动物园的前世与今生 · 动物园的前世与今生 雒华 书事·连载·广告 7 2020年5 月30 日星期六 编辑:王一执行编辑:柳友娟 BOOKS 古代动物园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编辑手记 动物园的前世与今生 · 动物园的前世与今生 雒华 书事·连载·广告 7 2020年5 月30 日星期六 编辑:王一执行编辑:柳友娟 BOOKS 古代动物园

动物园的前世与今生■ 雒 华

7书事·连载·广告2020年 5月 30日 星期六www.jfdaily.com

编辑:王一 执行编辑:柳友娟 BOOKS

古代动物园

从人类开始饲养野生动物开始,直到现在世界最领先的动物园,动物园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古代动物园、 近代动物园和现代动物园 3

个阶段。

人类最早开始饲养野生动物,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算起,那时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余, 会把捕猎回来的动物圈养起来陪伴自己。

公元前 1300年前, 人们喜爱饲养大象、 长颈鹿、狮子等有蹄类动物。据壁画和文字记载,法老会圈养狮子陪自己参加战役。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人们圈养动物有了更为明确的目的———观察、研究和展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甚至拥有私人的活体动物收藏场所,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活体动物为他编纂世界上最早的动物百科全书《动物志》奠定了大局。这本《动物志》是古代第一部按照学术体系记录生物学各个领域知识的作品,对近代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在科学史研究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其中吴受彭先生的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当中。

不得不提的是,人和动物的相处,并不总是和谐的。伴随着饲养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普遍,野生动物的猎杀、捕获和转运等血腥的动物商业链逐渐形成。 古罗马时期兴极一时的“人兽决斗” 造成大量野生动物的损耗甚至灭绝。“斗兽场”所饲养的动物不但没有为科学发展做出任何贡献,还招致了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果。

近代动物园

受中世纪思想禁锢的影响,人与动物的相处模式一直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直到 17至 19

世纪的欧洲,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兴起对

动物园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那时,博物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一股热潮,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逐渐形成。

伟大的博物学家布丰、林奈、达尔文、华莱士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自然观, 博物学的兴盛带动了欧洲各国科学发展, 科学学会逐渐取代神学院, 各个学会下属自然历史博物馆逐渐开始酝酿建立专门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园,其中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最为成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唤醒了公众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王室被赶出凡尔赛宫后, 凡尔赛动物园里的动物该何去何从?这个时期的科学家们早已对研究动物尸体、标本或骨骼失去了兴趣,观察活生生的动物、观察动物自然行为的需求呼之欲出,贵族动物园整齐划一的笼舍模式显然不再有科研价值,因此凡尔赛动物园里的动物被送到了巴黎植物园(后来的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在获得国会允许后,巴黎植物园内增设了动物园(后来的巴黎动物园)并逐渐发展壮大,为动物学研究和公众展示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巴黎动物园后来成了法国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动物园,并被欧洲各个国家、地区效仿。

现代动物园

现代动物园的鼻祖,当数今天的伦敦动物园。1826年, 英国政治家来福士组建了伦敦动物学会,1828年, 伦敦动物学会本着科学研究目的建造的动物园落成。起初动物园仅供会员研究动物之用, 直到 1847年才逐步对公众开放。英文中的动物园一词“zoo”的由来,也和伦敦动物园渊源颇深。 英国歌手阿尔弗雷德·凡斯 (Alfred Vance) 在 1869 年发表的歌曲“Walking in the Zoo” 火爆全英, 第一次将“zoo” 这个词带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在此之前,研究领域多使用 zoological garden)。伦敦动物园为现代动物园的发展奠定了方向。

现代动物园关注动物及其自然行为,这样的模式不仅是因为科学研究的需要,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公众的关注。公众在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博物学发展热潮的熏陶后意识逐渐觉醒,人们逐渐转变了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 并强烈要求动物园改善动物的居住环境。

经营压力迫使动物园的建设必须符合公众的口味,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 20 世纪后,

动物园的娱乐化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其中动物商人和马戏团主出身的哈根贝克可谓动物园转型的弄潮儿。他首次提出采用壕沟将动物隔离,无视觉障碍的全景式展示效果一鸣惊人。

连续的两次世界大战近乎摧毁了一切。而英国切斯特动物园却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艰难“成长”起来的典型“现代动物园”代表。切斯特动物园由以乔治·莫莎德为代表的莫莎德家族在 1937年创办, 直到现在已经发展成英国每年接待游客最多的动物园,也被称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物园之一”。

由商务印书馆于 2019年 1月出版的 《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园》既是一部关于莫莎德家族的有温度的回忆录,同时也是记录切斯特动物园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经历过的一切困难与挑战、欢乐与泪水的发展史。书中的乔治年少时的梦想 “建立一座没有围栏的动物园”

便是来自哈根贝克科学建园思路的启发:

卡尔·哈根贝克知道每一种动物的跳跃范围都有自己的极限,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为保证游客安全,围住狮子需要的沟渠宽度和围住老虎或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1902 年,他开始在汉堡郊外建造动物园。这一年,才 8 岁的我爸爸去参观了丽景动物园,并决定想要造一个“没有围栏的动物园”。

中国动物园

虽然早在 4000 多年前中国已有了饲养

野生动物的记载,但多为皇家园林中供贵族打猎赏玩用的,既不能算作动物园,也没有对科学研究起过什么作用。中国最早对老百姓开放的动物园当数北京动物园,建于 1906 年,起初叫作“万牲园”,建造风格几乎照搬了前面提到的巴黎动物园,并于 1955 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后续的修缮与改造都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开,不再作为科研机构的下属研究场所。

在博物学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动物园、博物馆成了博物学最终的落脚点。然而除去“休闲娱乐”功能外,动物园所肩负的“自然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功能不可磨灭,商务印书馆 2020年 1月出版了科普作家、动物园达人花蚀的一本关于中国动物园全景式导览的书,叫作《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

2018年,花蚀独自扛着相机,花了 4个月时间,走遍中国的 56座动物园,拍摄了 200多种动物,并通过微博发起话题 #花老师带你逛动物园#,全程记录了这次声势浩大的探访,这一话题阅读量已超过 1.8亿。在这本书中,花蚀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好的动物园是什么样的、如何参观动物园,以及动物园存在的意义,身体力行地表达了“逛动物园真的是件正经事”!

北京动物园资深工程师张恩权老师在推荐序中这样写道:

动物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动物园收集、展示野生动物,通过行为保障动物福利,使游客感受到动物是神奇的、可爱的;通过保护教育,使游客感受到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行为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

回想起对花蚀老师的初印象, 是在几年前商务印书馆承办“全国第二届博物学文化论坛”时。在众多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严肃的博物学主题演讲中,花蚀老师放着动物园里大猩猩唱歌的视频,告诉大家去动物园里应该怎么看动物,他的语言代入感强,活泼有趣却不失准确严谨, 这在博物学研究和传播领域独树一帜,这种风格也是能够把自然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和大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得较为紧密的表达方式。直到后续的合作及这本书最终的呈现形式,

我们都力求让它保留花蚀老师鲜明的个人风格, 即本书最大的特色———他知道我们读者想看什么。

这本书有诸多亮点,比如它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走遍全中国”动物园的旅游指南,没有具体的路线、购票、攻略,花蚀更像一个干货满满的向导, 分享着自己眼中的动物和动物园,为它们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比如书中提到怎样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 向社会呼吁关注的力量,有技巧,更有思考。这些亮点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对动物的热爱。当对动物园和动物的关注不仅仅是花蚀的兴趣,而是全情投入的热爱时,他便能克服大家在屏幕和书本前看不到的许多困难,也能长久地保有分享的热情和主动的思考。“热爱” 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也是花蚀在动物园这一领域获得优异成绩的 “法宝”, 期待有更多读者通过本书走近身边的动物园和花蚀老师这位宝藏男孩。

对于博物学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探讨,商务印书馆从未停止过脚步,我们借由“自然文库”丛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借由“自然观察” 丛书手把手带你观察身边的花鸟虫鱼,借由“自然感悟”丛书抒发与自然相遇的惊喜。因为,自然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什么是动物园? 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很少有人会对动物园产生这样的疑问。 是的,我们对它的存在太过熟悉,以至于忽略了对它的思考。

今年 5 月的一则有趣的新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动物园的机会: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法国一家动物园在被封锁 6 个月、无人问津之后,动物园里的诸位“大佬”们心态崩了。

在此之前,这家动物园颇受欢迎,每年可接待近 40 万名游客,长颈鹿、犀牛等“大佬”面对游客众星捧月般的热情可谓“爱搭不理”;而现在动物园门可罗雀,动物会主动凑到饲养员面前试图听听人类都在聊些什么。 从这则新闻里,

我们可以看出, 人和动物之间是相互需要的,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主人和访客的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 “陌生人”———动物园,而《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园》和《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便是在重新认识动物园方面的有益尝试。

编辑手记

《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园》[英]琼·莫莎德 著尤丹婷 译商务印书馆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花蚀 著商务印书馆

爱意就在文字中我的外祖母去世后,我的母亲帮着我的

外祖父整理他妻子的物品,并大致整理了一下他家。当我的母亲走进每个房间,打开每个抽屉和橱柜时,她发现自己的母亲几乎把所有东西都保存了下来。外祖母之所以这么做,与其说是眷恋旧物,不如说是过度节俭,这是因为我的外祖父母都拥有“萧条思维”———在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养成的一种节俭的习惯。他们会把空的机油罐切成片,做成饼干切割器。圣诞节的时候,在大家拆开礼物之后,他们会把所有能再利用的包装纸、绳子、缎带,甚至胶带保存起来。外祖母留下的物品摆放齐整,而且大多用手写的便条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但是,我母亲在我外祖父母的房子里发现了一样东西,上面没有贴标签。那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普通纸板盒,静静地躺在一间客房的壁橱最下层,她把这个盒子带回了家。

在外祖父垂暮之年,他开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讲述他和外祖母这段持续了 60 年的婚姻。他说:“我爱了伊丽莎白一辈子,但是她从来没有爱过我。”一些家庭成员认为这种说法完全可信,因为他们认为外祖母的性格和行为可称得上冷酷。

但与我母亲把那个盒子带回家后,一切都改变了。掀开盖子,她打开的不仅仅是一个纸板盒,也是她父母情感关系的一扇窗。母亲伸手进去,触碰到了她母亲和父亲写给对方的大量信件的第一层———1945 年的信件。当时,我的外祖父被派往一个训练营,为一场战争做准备。后来战争结束,他终于能够登船离开了。那个时候,我的外祖父母已经结婚 10 年,有 3 个年幼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和两个舅舅。詹姆斯被征召入伍的那段时间是这对夫妻自十几岁初恋以来唯一一次分居两地。外祖父离开的那些日子,他们每天给对方写 3 封信是很平常的事。

1945 年 5 月,伊丽莎白写给詹姆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

很久。即使战争在 6 个月或 3 个月后结束,我还是觉得不够快。你离开的时间越长,我就越难以忍受,也越寂寞⋯⋯今天我思念着你,感到特别寂寞。写这封信我花了 1 小时48 分钟,但是你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我真的很享受给你写信,因为在给你写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在和你说话,你知道的,我从未厌倦过和你说话。

在这一段文字和其他许多片段中,爱意就在那里,在白纸黑字间流淌着。我们很难定义爱,更难把它量化,但有时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那是爱。它非常清晰地发出了宣告,我们不会把它错认为其他的东西。我的外祖父认为他的妻子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他大错特错了。他对伊丽莎白的记忆出了错。1945 年,在经历了 10 年的婚姻与育儿后,外祖母依然真切地、疯狂地、深深地爱着外祖父。读了这些信,就不会认为我的外祖母只具有那些在晚年时最显而易见的品质。她的冷酷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她的性格特征,或者说只展现了她的一面,而非全部。读了伊丽莎白所写的文字,我的母亲才了解了她的母亲,了解了她父母之间的婚姻,此后她可以带着更少的悲伤,更多的安慰和喜悦继续前行。

(摘自《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英] 伊莱恩·卡斯凯特著,张淼译,海峡文艺出版社)

序言

大熊猫和它的居住环境。 书中插图

中国人不能被人歧视

刚到伦敦不久, 钟南山的指导老师———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就给他写了一封回信:“……按照我们英国的法律, 你们中国医生的资历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到医院进修不能单独诊病, 只允许以观察者的身份查查病房或参观实验室。 根据这个情况, 你想在我们这里进修两年的时间太长了,最多只能 8个月,超过这段时间对你不合适,对我们也不合适。你要赶快同英国文化委员会联系, 考虑在这里 8个月后到什么地方去……”

钟南山人还没到,老师的忠告就到了,

像一盆冷水浇得人透心凉。 他在伊林学院急切联系老师,而回信却如六月飞雪。

1980 年 1 月 6 日, 苏格兰天寒地冻,雪花夹带着冷雨在天地间飘,这里似乎比伦敦阴冷多了。 钟南山永远记住了这一个日子,他在雨雪中一路向北,从英格兰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 找到了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 又找到了弗兰里教授的秘书艾丽丝太太。上午 9时 30分,艾丽丝太太带着他,走进了弗兰里教授的办公室。

弗兰里坐在办公桌前, 身子微微发福,圆脸大眼,看起人来目光如炬,他的傲慢与居高临下的神态也毫无掩饰地随目光压过来。他慢慢转过身,以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走进来的钟南山, 以拒人千里之外的口吻说:“你想来干什么?”

钟南山恭敬又谦和地说: 我是来搞呼吸系统研究的。

弗兰里脸上有着丰富的表情, 他脸上掠过一阵微妙的笑, 口里不冷不热地说:“你先看看实验室,参加查看病房,一个月后再考虑该做些什么吧。”

话到这里,再待下去,钟南山就有些不自在了。自己这么远赶来,在国内拼命复习迎考,参与竞争,出国前又参加英语集训,

临出远门了, 家里两个孩子还小, 要人照料,妻子咬牙硬说不要他操心,让他安心出国进修。

千难万难终于到了学习的地方,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几分钟就被打发了!他来的目的是来学习国外先进的医学。难道这一切都因此而化为泡影吗?钟南山跟教授道别的时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击了一下,血往上涌,

心里有一股难言的抑郁,一直向着脑门顶冲来,让他身子一紧一紧,呼吸都急迫了。

这一夜,钟南山失眠了。他想到了中国人为什么这样被人看不起, 我们真的就那么无知? 中国的医学真的不行吗?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麻黄来治哮喘,而西方的麻黄素直到 20世纪 40年代才从中国的麻黄中提取出来。 明代李时珍时治病就已经运用了曼陀罗, 这些阿托品类药也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这个不眠之夜, 钟南山想得最多的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想到 8个月就要离开,

他要在此期间证明自己的能力! 他的血从

来都是热的, 他的骨血中有着常人少有的倔强!中国人不能被人歧视!

然而,事情还得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

歧视是无处不在的。 钟南山到纤维支气管镜室参观英国医生做支纤镜检查时,

主任瑟特罗就问他:“你们那个国家有这种设备吗?”钟南山谦虚地说:“有。”瑟特罗边做检查边得意地说:“我已经做过 300多例了。” 钟南山做过 1500多例, 但他没有吭声。他知道自己说了他也不会相信。

有一次在胸科查房,钟南山遇到了一位患原发性心脏病Ⅱ型呼吸衰竭顽固性水肿的病人, 英国医生已对他用了一周的利尿剂,但病人的水肿未消,生命处于垂危中。

参加巡查病房的医生们针对这一情况都在发表意见, 许多医生主张继续增加一般性的利尿剂量。 这时钟南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真看了病人的病史,又运用中医辨证的观点观察了舌象, 发现病人舌面干燥、无苔、深红,他判断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他提出改用酸性利尿剂治疗,以促进酸碱平衡,达到逐步消肿的目的。

有人说他是武断, 光凭视觉就判断病人是碱性中毒,一派胡言;还有医生说,如

果贸然使用酸性利尿剂, 有可能加剧病人呼吸的紊乱,导致死亡。

弗兰里这时陷入了深思, 他不时用眼光看一看钟南山, 在他眼里这是个很有信心与执着的中国人, 他的目光变得有些复杂了。他指示给病人做血液检测。检测结果出来了,病人的确是代谢性碱中毒。弗兰里毫不迟疑地说:“按照中国医生钟南山的治疗方案办。”

连续 3天患者服用酸性利尿剂后,病情出现了改变,到第 4天,患者中毒症状全部没有了。水肿也在消退,通气状况也随之改善。

这一件事让英国人改变了看法。 他们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医生。 瑟特罗教授友好地对钟南山说:“看来中国对呼吸衰竭疾病真有点研究啊!”

仅有这些对钟南山是远远不够的。他不能忘记自己来这里的使命, 他是代表自己的祖国来学习的。 他不仅仅要证明中国人的能力, 还要争取留下来多学习一点别人的医术。

为此,他白天参加查病房,参观各种实验室, 晚上就一头扎进资料室里学习基础知识。他从资料里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他发现了一个呼吸生物实验室关于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影响的项目, 这个项目与他的呼吸疾病研究有关, 而且这也是弗兰里教授期待开展的项目。 他思考了一会儿,觉得这是个契机,他要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两周的时间, 他不分白天黑夜都在忙碌,终于拿出了一份“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弗兰里对这个中国医生主动做工作的精神有所触动, 看过设计后,他难得露出了笑容,对钟南山说:

“我们想到一块去了,你就好好干吧。”

(二十一) 连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