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16/8/30 1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職能治療師 游敏媛 2016 9 6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1.職能治療對輕度認知障礙的介入 2.職能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介入 3.提昇失智者日常生活與認知功能的活動安 4.瑞智學堂的活動設計與安排 5. 瑞智學堂的案例分享 職能治療對輕度認知障礙的介入 輕度知能障礙是位在正常老化和失智症中間的 灰色地帶。這類病人已開始出現知能退化的現 象,但尚未嚴重到失智症的程度。 輕度知能障礙的診斷標準--為自己或是家人發 現病人有知能減退的現象,經檢查發現在知能 測試(記憶力、語言、執行能力、空間辨識能 力等)之其中一項或是多項的表現較同年齡和 同教育程度者差。 患者一般日常生活功能正常,但處理較複雜的 事務可能開始出現能力上的退化,但又還未達 到失智症的診斷標準。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  · 2016/8/30 1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職能治療師 游敏媛 2016 年9 月6 日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6/8/30

    1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

    職能治療師 游敏媛

    2016 年 9 月 6 日

    失智症之職能治療介入

    • 1.職能治療對輕度認知障礙的介入

    • 2.職能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介入

    • 3.提昇失智者日常生活與認知功能的活動安排

    • 4.瑞智學堂的活動設計與安排

    • 5. 瑞智學堂的案例分享

    職能治療對輕度認知障礙的介入• 輕度知能障礙是位在正常老化和失智症中間的灰色地帶。這類病人已開始出現知能退化的現象,但尚未嚴重到失智症的程度。

    • 輕度知能障礙的診斷標準--為自己或是家人發現病人有知能減退的現象,經檢查發現在知能測試(記憶力、語言、執行能力、空間辨識能力等)之其中一項或是多項的表現較同年齡和同教育程度者差。

    • 患者一般日常生活功能正常,但處理較複雜的事務可能開始出現能力上的退化,但又還未達到失智症的診斷標準。

  • 2016/8/30

    2

    • 輕度知能障礙是會得到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每年約有18-20%的人會變成阿茲海默症的患者,

    (正常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只有2-3%)

    • 當長輩開始出現記憶力或是一些智能減退的症狀時,不要認為症狀還輕微而忽視它,如果覺得出現記憶力減退的症狀最好還是先接受完整的評估,以判斷記憶力或智能減退的的程度

    • 評估是否有可控制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或改變生活型態以減緩症狀惡化的速度。同時要接受定期之檢查治療,以及早發現知能退化或進展成為失智症的時機,以利及早開始治療。

    職能治療對輕度認知障礙的介入

    失智症簡介

    • 失智症為神經退化性的疾病,臨床症狀為記憶力及其他方面的認知功能減退,如:語言能力、對於人、時、地的定向感、注意力等,另外還可能出現個性改變(情緒淡漠、易怒等)、重覆行為、妄想或幻覺症狀,

    • 目前還未有明確的藥物可以治療失智症。

    • 八成以上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其餘常見的失智症為血管性失智症,合併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混合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

    陪爺奶打「人體保齡球

    • 陪爺奶打「人體保齡球」 華勛少棒揪甘心#蛋黃解結:好溫馨

  • 2016/8/30

    3

    • 失智症的病程為八到十年,長者可達20年,所需要的人力和金錢支出造成家庭及國家醫療系統沉重的負擔。

    婚禮留下來的花朵

    • 你絕對沒想到,這些婚禮留下來的花朵,原來有這樣的使命...【#精選網摘】你絕對沒想到,這些婚禮留下來的花朵,原來有這樣的使命...

    你知道嗎?在美國,每年平均有225萬場婚禮,每場婚禮平均會留下400~600磅(約180~270公斤)的垃圾,造成極大的浪費。以前是活動企劃的珍妮佛格羅夫(Jennifer Grove),每次都是那個留到活動最後的人,看著大家將大把大把的鮮花丟掉,覺得很浪費,於是她想出了一個點子。

    珍妮佛創辦了「Repeat Roses」,把這些婚禮後留下來的鮮花送到老人院或護理之家,當爺爺奶奶們看到鮮花,臉上的笑容都綻放開來了,就像這些花朵一樣...

    • https://www.facebook.com/yourcitynews/videos/1546071489025386/

    職能治療是採取整體性的介入觀點• 1.評估及處理認知上的障礙• 2.針對疾病引起的其他可能危險狀況或功能適應問題,提供處理。對象包含患者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後者不僅是環境的一部分,也是支持病患從事各項職能的關鍵

    • 3.針對患者的各方面機能進行評估,包含感覺與知覺功能、動作與移動能力、認知處理與判斷能力等。

    • 4.足夠患者平日生活事務的執行,以及獨立性與安全性考量,更著眼於心理社會層面的狀態。

    • 5.針對患者必須從事的自我照顧,和可能的社會參與、學習、休閒、工作等活動,

    • 6.就患者的興趣、角色、生活史、住居環境、家屬意見等,進行需求的評估與了解,以確認最主要或最需要解決的生活障礙,給予訓練與支持。

    https://www.facebook.com/hashtag/%E7%B2%BE%E9%81%B8%E7%B6%B2%E6%91%98?source=feed_text

  • 2016/8/30

    4

    人—環境—職能(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 職能治療師注重「人—環境—職能(PEO)」三者 之間的關係

    • 職能意指每天生活的活動

    • 藉由評估失智者現有的能力,失智者的長處予以凸顯,進而找出環境中失智者能夠參與的職能活動,減少環境上的限制,協助失智者達到其最佳的功能表現,延緩退化速度,減少症狀,使得失智者及其家庭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 不論是為了生活所需,或是為了興趣、角色、信念等而耗時聚神(occupied)的這些投入,都被視為重要的職能(occupation)。

    • 職能治療的介入,希望達到個人、環境、與職能最大的契合,讓患者能做到他想做能做的事(也許是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而提升個人價值感與生活滿意度。

    人—環境—職能(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認知訓練與記憶策略

    • 給輕度患者,提升認知處理能力,無試誤學習(errorless learning)的原則有助於口語記憶與操作記憶的固化,結合家事活動,可提升生活功能。

    • 中度障礙患者,在活動中加強操作與感覺體驗的元素,或結合生活中熟悉的事務,可提升價值感與成就感;對中重度障礙患者提供重複舒適的感覺刺激,多感官療法(Snoezelen)證實有助於睡眠與問題行為改善,(目前國內的多感官屋很少,未來可仿圖書車巡迴方式,建置多感官巡迴車,提高效益)

  • 2016/8/30

    5

    不同階段的處理原則•

    Reisberg (1982) 將失智症的認知退化發展(GobalDeterioration Scale, GDS),分為七個階段,從GDS1的無症狀,到GDS7的晚期失智,稱為retrogenesis(逆行發展)。

    • 此理論描述患者記憶與認知能力隨著病程由正常成人退化至青少年、兒童、幼兒等。

    • Retrogenesis也在實證研究中獲得了支持,這七個階段與兒童發展的成長軌跡幾乎是相反的。

    • 如果以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為例,患者的認知思考特徵,會演變成類似形式操作(GDS 1-2),具體操作(GDS 3),前操作期(GDS 4-6),感覺動作期(GDS 7)這樣的反向軌跡。職能治療依據Retrogenesis與認知發展原則,考量患者大腦可塑性的限制,作為活動簡化的方向,設計符合神經發展理論的活動。

    • 治療者與照顧者須注意的是失智症認知退化主要以海馬迴為主的部份腦區開始,

    • 記憶退化造成認知與功能下降•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驗、與環境、他人交織堆疊的成年人,這存在的事實並不會改變。

    • 功能的下降對應的發展年齡較高,與認知能力不完全相等,而且同一階段的病患彼此功能年齡差異頗大

    • 多參與就可以保存較佳的功能。因此,了解患者會做什麼,想做什麼,積極的協助,確實可以保存較佳的功能。與其擔憂能力的流失,不如專注於可以做什麼,將生命的意義反映在生活參與上,且有益於患者健康的維持。

    不同階段的處理原則

    職能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介入

    • 輕度失智症• 到了診斷輕度失智症時,病人就並非只有記憶力或是一種知能表現不好

    • 病人會開始出現除了記憶力之外另一項知能(如語言、執行能力、空間辨識能力等)的退化,同這些知能的退化確實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

    • 輕度失智症的病患通常還能保有一部分的社交能力和生活玏能。• 病患早期的記憶力不好是以短期記憶力的減退為主,對最近發生的事尤其容易忘記,但因為輕度失智症患者仍保有長期記憶,家屬因覺得長輩連二、三十年前的事情都還記得,

    • 在輕度失智症的時期,短期記憶的衰退程度並非嚴重到所有事物都記不起來,而使家屬誤會長輩是因為一些個人因素而出現選擇性記憶,並非真的有問題,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

  • 2016/8/30

    6

    • 對時間開始產生混淆,弄不清楚今天幾月幾日• 記不清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 方向感開始變差,在較不常去的地方容易迷路• 語言表達出現困難,如講話停頓想不起來要講什麼• 想要講一個物品卻想不起來物品的名稱• 出現判斷力的問題,對事情難以下決定• 無法處理複雜的事情• 對事情缺乏主動性及失去動機• 對於日常生活嗜好及活動出現興趣缺缺的情形,• 不愛出門• 出現個性改變,原來脾氣很好的人,變得急躁愛發脾氣• 變得多疑,懷疑東西被偷或有人想害他。•

    職能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介入

    職能治療的介入策略

    • 1促進失智者的職能參與• 2.提供多感官活動• 3.環境改造• 4.輔具應用• 5.動作訓練• 6.照顧者的教育與支持等

    使患者可以與疾病共存繼續參與每天的日常生活活動。

    職能活動介入

    • 目前實證有效的治療活動,如懷舊治療、運動(健走、太極、瑜珈等有益體能與平衡)、音樂活動等,可讓患者在沒有挫折的情況下,促進認知與行為適應,也提升患者的動機與情緒。

  • 2016/8/30

    7

    1. 促進職能活動參與

    • 促進職能活動的參與,是以活動分析再設計的策略,考量失智者的能力,針對活動需要的能力,可訓練的部份做特定技巧的練習,無法執行的部份則可以輔具、簡化活動的步驟或他人部份協助來代替,使得失智者仍可保有其原有的日常活動。

    • 若失智者的能力已無法應付過去之日常活動,則可藉由創造、安排適合失智者現階段能力及興趣之活動來促進其功能表現。

    2. 提供多感官刺激,維持感官知覺的敏感度

    • 因失智者的感官功能逐漸退化,提供失智者適量的聽覺、嗅覺、視覺及本體覺刺激來增進警醒度,

    • 機構中常見的音樂團體、藝術團體等,增加失智者與環境互動的頻率,同時延長對活動的注意力和持續度,避免白天昏昏沉沉或是四處遊走,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居家職能治療:

    • 個人自理能力(進食、衛生、衣著、如廁、服藥等習慣訓練),• 生活參與(家事與財務、居家休閒活動、親友聚會、外出等活動之安全程序和活動簡化原則),

    • 維持認知、體能、與動作能力之活動處方,• 工作與活動設計簡化原則,• 預防跌倒措施,• 環境調整與施作建議,• 生活輔具使用。• 治療師輔導家屬與患者,依需求擬定相關方案進行訓練、衛教、與成效評估。有許多治療師與輔具中心及資源單位合作,提供服務給家屬,或提供智慧型產品資訊,協助提醒患者自理的事項(如服藥、備餐),生活管理,互動式遊戲與通訊,或緊急求援。

  • 2016/8/30

    8

    3. 環境改造

    • 環境改造及代償已被許多研究證實對各方面之失能者皆有很大的幫助。

    • 隨著失智者病程的變化,環境改造則由以利於失智者在環境中安適生活之導向,漸漸變化為以便於照顧者照顧為目的。

    • 失智者在初期階段,尚可以自由行動,僅有輕度記憶問題時– 1.在家中提供足夠且明確的視覺提示,如:提示重要事物的白板

    – 2.考量失智者的感官調節及動作反應變慢,移除家中障礙物,

    – 3.在廁所安裝防滑條,– 4.在走道設置夜間照明等,降低失智者摔倒的危險性。

    • 失智者在中期階段後,因應記憶減退,在家提供更多的視覺提示及環境調整,

    • 1.標示廁所位置及用品名稱

    • 2.將常用物品擺放於較易取得的位置

    • 3.避免失智者自行外出走失,隱藏大門出口或是加裝內鎖,

    • 4.在廁所及床邊加裝扶手或把手等利於失智者的移動。

    • 5.後期階段,治療師則調整家中擺設,便於助行器、輪椅等輔具之移動為主。

    3. 環境改造

    環境重新再設計

    • 居家環境調整,首重安全,提供其他感官的提示。

    • 常用物品放在明顯處,家具固定勿常變換,將抽屜、櫥櫃內不必要物品清除(避免病人藏東西)

    • 衣櫥內衣褲成套放置,

    • 清除危險物品化學藥劑等,

    • 放防滑地墊。

    • 提供視、聽覺的提示,如:圖示、照片、警鈴。

    • 減少不必要刺激,如燈光太亮、反光質材、噪音。

    • 規律的生活,足夠休息時間並安排活動。

  • 2016/8/30

    9

    • 規律的生活讓病人有安全感。

    • 生活中較少突發的事件,有助於避免病人焦躁、漫游、幻覺、妄念產生。

    • 病人在安全環境中較能自發的發揮尚有功能。

    • 活動應考量病人個性、背景,選擇他熟悉的人、事、物為佳。

    • 鼓勵病人從事休閒嗜好外,焦躁、憂鬱的病人也能藉活動轉移注意力,

    • 研究則顯示,參加活動有助提昇病人自尊。

    環境重新再設計

    環境重新再設計• 確保有效的溝通。改善溝通的技巧包括:• 一致的聲調,• 減緩說話速度,• 給病人理解、反應時間,• 去除環境中噪音,• 使用簡短明確的字句,• 一次問一個問題,• 不與病人爭辯。• 注意說話時的表情,盡量微笑,• 面對面的溝通,• 說話時可加上實際示範。

    改變半世紀大阪公寓高齡不遷也宜居

    • 改變半世紀大阪公寓 高齡不遷也宜居為改善高齡生活所帶來的問題,日本出現了「高齡樣品屋」,裡面的設計都是為了方便高齡長者使用而做的!

    【改變半世紀大阪公寓 高齡不遷也宜居】http://goo.gl/Zs7mlM

    • https://www.facebook.com/tvbsfb/videos/10153308107390933/

    http://goo.gl/Zs7mlM

  • 2016/8/30

    10

    4. 輔具應用• 針對失智者所發明設計的輔具種類及功能也越來越多• 如何選購適合失智者需求且符合經濟效益的輔具• 瞭解及申請政府各種補助項目• 從輕度失智者所需要的輔助性用具• 後期重度失智所倚賴的代償性輔具

    – 如:增加定向感的大字標示時鐘及月曆– 可警示照顧者的離床傳感器– 有走失之虞的失智者需配戴之愛心手鍊– 行動困難失智者所需的各類型輪椅、座墊、床墊均可列於輔具項目。

    • 有政府補助的輔具項目,需依政府規定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再至輔具中心或醫療單位請治療師依其能力及需求編寫輔具評估書,並在家屬購買輔具後,至原評估單位檢測輔具並開立輔具檢測合格書,方可申請補助。

    5. 動作訓練及智能刺激

    • 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的患者,初期最顯著的困難是在動作方面,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單側無力、肢體僵硬、步態不穩等,而導致他們無法有效參與日常活動,因此,當患者合併出現記憶減退或是反應變慢的情形時,家屬較不容易察覺智能方面的變化而錯失及時診斷及介入的時機。

    • 藉由定期動作訓練,積極復健治療,改善動作協調性、肌肉力量及耐力,重新學習動作策略去執行病前所能參與的日常活動

    • 避免患者長時間躺床休憩,期待自然恢復,反而容易造成肢體僵硬變形。

    • 可藉由閱讀書報、編寫日記等現實導向活動,或是紙牌遊戲、麻將、使用金錢等益智活動,讓失智者可主動思考、練習念讀及書寫、主動與人互動。

    5. 動作訓練及智能刺激

  • 2016/8/30

    11

    個案分享

    6. 照顧者的教育與支持• 照顧者同為年長者• 每個失智者的表現也有個別差異• 失智者隨著病程發展在行為及生理功能上會發生變化,照顧者需要隨機應變,察覺失智者的困難點

    • 彈性調整照顧方式與溝通策略• 照顧者自身的情緒及壓力調適• 職能治療師也可給予照顧者衛教諮詢及心理支持,• 提供其他資源的相關資訊• 替主要照顧者向其他家屬說明失智者的病情和目前處理的策略及目標,

    • 如何在失智症的演變過程中,調適疾病帶來的困擾,保有尊嚴及生活品質,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家屬支持:

    • 提供失智症以及照顧者健康的衛教資訊,病友支持團體之諮商,喘息服務轉介,照顧技巧訓練與問題行為辨識與處理,家屬之情緒支持與關節保健建議,以及協助評估患者所需的協助與監督與長照機構安置之需求。

  • 2016/8/30

    12

    提供治療性活動的專業價值及其影響

    • 1.我們如何看待失智症患者?• 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就像個外人一樣;或者就像個殘障者一樣。

    • 2.誰是我們認為最需要協助的?• 失智症患者、患者的親戚/照顧者或者工作人員本身。

    • 3.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進可能維持或恢復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增進日常生活功能最大的獨立、增進其生活品質或提供良好的老人照護(特別在生理層面)。

    失智症患者治療性活動• 1.社交性及娛樂消遣性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在於鼓勵活動、互動及愉悅;包括:運動、問答、唱歌、賓果、烹飪、園藝、教堂服務、手工藝、拼圖、新聞討論、外出…等等。

    • 2.認知治療:許多特定的認知治療都有其不同的效果:reality orientation主要是防止或改善患者的認知障礙;回憶(reminiscence)、生活回顧(life review)及validation therapy都有其特定改善情緒、認知或行為的功能;近來還有resolution therapy。

    • 3.『非主流的』治療:一些新的治療取向目標多是人本主義的、幫助發揮潛能或增進生活品質等,且多看待病人如同殘障者一般。這類活動在文獻中提到的包括Snoezelen multi-sensory rooms、the therapeutic use of dolls、”orientation by seasons” and “interacting” drama therapy等。

    為什麼要提供治療性活動

    • 1.增進心理狀態或防止心理退化:主要是現實感導向活動;或是有恢復效果(restorative effect)的活動,如回憶。

    • 2.減少行為問題:許多學者建議可藉由減少無聊、將體力引導或使分散注意力等活動以降低無目的遊走(wandering)、易怒(agitation)或叫囂(shouting)等行為問題的產生。

    • 3.改善生活品質:許多學者建議活動應該是提供刺激、歡愉的且促進認知功能;並且強調社會化或增進對他人的認識;活動中重要的是失智症患者在當中互動及行為表現,而非活動的成品。

  • 2016/8/30

    13

    • 4.增進工作人員的道德及態度:部分學者認為治療性活動最大的意義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增進了工作人員的道德、態度及個人知識,進而改善了整體的照顧品質。

    • 治療性活動在改善情緒、行為或活動過程中的認知都有較好的療效證實

    • 有些工作人員對此有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容易因看不到長期的療效而感到挫折,研究缺乏對於長期療效實證的現 況並無法鼓勵這些挫折的同仁。

    為什麼要提供治療性活動

    以職能科學為基礎之職能治療計畫

    • 傳統的復健治療方式偏重生物醫學模式

    • 職能治療正是以各種活動為媒介進行治療。

    • 職能治療的介入不僅是著重於個體的身體結構或功能異常方面,而是把焦點放在個體活動、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按照個體的需求,提供有意義的活動,

    • 透過調整個體從事職能活動的情境因素,提升個體的參與程度、生活品質與安適,以維持其健康狀態。

    生活型態再改造計畫

    • 透過個體參與職能活動可以獲得健康的基本概念,以個體為中心,培養社區老人參與有意義之職能活動,讓他們了解職能活動對其生活的重要意義。此計畫強調老人主動選擇及參與,增加其日常生活之功能與獨立性,達到健康之生活型態,避免慢性疾病後失能造成之限制

  • 2016/8/30

    14

    職能治療計畫於失智症患者之相關研究• 1.Dooley 與Hinojosa (2004)

    • 2.Graff 等人(2006)

    • 3.Graff 等人(2007)

    • 回顧過去文獻,發現職能治療介入對於社區失智症患者(居家或社區)及照顧者(正式及非正式)的負擔及生活品質具正向的幫助。

    • 針對失智症患者,職能治療介入可改善其日常生活功能、情緒及生活品質;另外有些質性訪談之研究,描述失智症患者之職能表現之改變,如日常生活活動(基本及工具性)、駕駛、工作以及休閒以及失去生活的控制感。

    以職能為基礎之結構性活動增進失智症病人的身心健康• 游敏媛1,陳其嶸2,鄭中茵2

    • 1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 2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

    • 前言:失智症認知功能損害情形為漸進式下降,且會造成職業或社交功能上嚴重損害。透過職能為基礎之結構式活動安排,不僅能延緩疾病退化、減少行為精神症狀、躁動不安情緒、可以抒發情緒、增強認知、提升自我概念,增進社交互動與生活品質。

    • 研究目的:本研究提供以職能為基礎之結構性活動,包含:藝術性活動,園藝活動,烹飪活動等等,與失智症者互動,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失智者陳述分享其作品,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在製作的過程,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期待透過此研究結果,能提升失智症患者的健康,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參與。

    • 方法:我們邀請在某醫學中心復健科參與的失智症病人參與本研究。接受每周1次,每次90分鐘,為期10周的瑞智學堂職能活動,由3位職能治療師與4位職能治療實習學生協助帶領活動。由職能治療師規劃設計結構性的一系列活動。

    • 結果:總共有11位病人(男性6位,女性5位;平均年齡69.7歲;有5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完成10次瑞智學堂的職能活動並且完成所有測驗。使用三種測驗並且以相依樣本無母數統計來看參加病人瑞智學堂的職能活動後是否有進步。在簡易智能狀態測驗(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有顯著進步(p=0.04);而羅氏職能治療認知評量(老人版)(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 for Geriatrics)分數有進步,但未達顯著意義(p=0.06);在安適感的評量,我們以BradfordWell-Being Profile去評量,以最後一次與第一次的差別,分數有進步,但未達顯著意義(p=0.05)。

    • 結論:以職能為基礎(occupation based)之結構性活動能有效地促進或維持失智症病人的身體與心理健康,促進其人際關係和社會參與。

    團體的目標:不只是認知訓練!

    • 1. 能面對失智症帶來之認知問題:在團體討論中,個案能夠了解認知障礙並非由於老化或智力不足所引起,正向面對疾病帶來的生活挑戰。個案如願意面對自己因失智帶來的種種問題,才能有更高的動機參與活動;在課程結束後也更能將所學應用在生活上。

    • 2. 能分享所遇到之問題:在課程中帶領者可以引導長輩和其他成員分享所遭遇的問題、解決方法與感受,除了可彼此學習問題解決策略外,也期待長輩能在此團體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 3. 能主動尋求協助:在參與團體後個案能更了解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且能表達出來,這樣的成功經驗有助於長輩學習將來遇到問題時懂得主動尋求協助。

  • 2016/8/30

    15

    • 4. 能減緩認知退化速度:透過各種治療性活動的參與及回家的作業,將給予個案大腦更多的刺激與活化,期待能減緩因失智造成之退化。

    • 5. 能增加人際互動:團體有別於個別活動之處即為人與人的互動。透過引導,個案在團體中與其他失智症患者的互動,除了可提供更多認知刺激之外,還可提供同儕之間的支持與鼓勵,是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6. 能增加生活參與:活動結束後加上回家作業的設計,除了希望增加記憶,連結下次課程外,也期待在家屬的協助引導下,個案能將所學帶入生活中,增加生活的主動性。

    • 7. 能增加家屬照顧技巧與能力:期待透過家屬的課程與參與,家屬能得到更多照顧的知能與資訊,在遇到問題時也知道如何尋求協助,也能減輕照顧的負擔。

    團體的目標:不只是認知訓練!

    團體方式

    • 固定時間:固定每週同一個時間進行。一次約120分鐘

    • 固定地點:圓桌,團體成員互動最佳。準備茶水,營造自然的社交互動氣氛。

    • 固定帶領者:帶領者及協助者最好固定,有變動時,一次以變動一位為原則。

    帶領者條件

    • 任何人都有潛力可以引導失智團體

    重要的是他/她

    • 1. 對活動有興趣

    • 2. 對長輩過去人生經驗有興趣

    • 3. 願意傾聽長輩述說

    • 4. 懂得欣賞讚美長輩

    • 5. 願意學習團體帶領技巧

    • 6. 能自我覺察

  • 2016/8/30

    16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流程、固定成員、

    固定引導者

    • 皆是幫助成員 熟悉團體的方式,同時提供足夠線索令長者在此環境中很快知道 要做什麼活動,進而促進成員的參與度。

    座位的安排

    • 1. 盡量讓每位成員都能看到彼此• 2. 將聽力、視力較弱或較需要協助的長者坐在協助者旁

    • 3. 將表達能力好的長者平均分散到整個團體• 4. 需常上廁所的長者安排靠近廁所的位置• 5. 會遊走的長者安排背對門口的位置• 6. 帶領者坐在面對門的位置。由於門有較多人出入的機會,較易令失智長輩分心,且帶領者面對門較能控制干擾因素。

    • 7. 適當光線令每位成員可以看清楚團體所有成員,但避免長者所坐位置面對刺眼光線。

    瑞智學堂的活動設計• 執行架構:• 1. 前置準備(約30分鐘)• 備活動器具、布置環境(桌椅等)以及確認本次活動流程與分工。簽到及戴名牌(或放置桌立名牌)。

    • 2. 暖身(約20~30分鐘)• 可隨著簡單音樂律動、做操或由個案帶領本身所學肢體運動,肢體運動亦可促進個案清醒度及注意力。

    • 在肢體暖身後,請大家就座,開始心理暖身,也是現實導向的一種,包含自我介紹、互相打招呼、介紹日期時間、天氣、季節以及活動介紹等。我們通常在此時重申「身體要動,頭腦也要運動」的重要或是失智後多動腦能讓大腦更活化的概念。

    • 3. 進行活動(約40~60分鐘):• 進行所設計的活動個案將更可專心學習,也較減少因害怕造成的抗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分享及討論上次回家作業(通常與此次活動有關)。

    • 4. 回顧分享(約20~30分鐘):• 活動結束後,可引導個案簡單回顧今天活動內容以增進印象。• 給予正向回饋而非強調記不記得。• 活動過程中,個案或個案間難免發生一些挫折或不愉快經驗,處理及引導個案看到其正向表現。

  • 2016/8/30

    17

    帶領技巧

    • 1. 不急著爭辯、糾正:

    • 2. 提示或示範:

    • 3. 正向的態度:

    • 4. 團體的力量:

    • 5. 增加個案的參與:

    經驗分享及注意事項

    • 1. 活動前評估:

    • 2. 家屬的參與:

    • 3. 家屬與個案間的認知差異:

    • 4. 保持與家屬的聯繫:

    • 5. 安排合適的環境:

    • 6. 並非兒童益智遊戲:

    • 7. 輕度失智的特性:

    活躍老化關鍵從參與文化與藝術活動開始

    • |

    • 2016-03-03 14:33〔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台灣逐漸走向高齡化社會,國外研究顯示藝術和文化活動能促進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醫師則說,活躍老化的關鍵在於鼓勵老人多多參與文化與藝術的活動,透過活動可以保持老人的心情愉快;同時也可以維持他們的行動能力。

    • 活躍老化的關鍵,在於鼓勵老人多多參與文化與藝術的活動。(情境照)• 根據一篇發表於〈ComRes〉刊物的研究指出,抽樣700位65歲以上的英國人口,發現高達7

    成的人認為藝術和文化是開心的重要因素。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透過藝術和文化活動讓他們認識其他人;另一半的受測者則說參與活動讓他們較不孤單。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劉嘉逸醫師指出,不只是藝術或文化活動,其實只要讓高齡者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歌唱班、打橋牌,或社交類型的活動,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情緒低落與孤寂感的心理狀態。

    •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說,老年人需要「被需要」的感覺,子女從老年人的角度思考他可以做些什麼,例如,問問家中老年人晚餐要準備什麼、煮菜可以放哪些材料、子女穿著上的建議等意見。

    • 此外,劉嘉逸也說,藉由參與社區大學或日間照護等機構課程,雖然對於改善高齡者身心調適的過程會較為緩慢,但讓老年人有更多討論、回憶與思考的機會,的確是活躍老年生活的一種方式。

    • 自由電子報 APP 全新上線•

  • 2016/8/30

    18

    瑞智學堂-藝術創作班

    • 藝術創作是人與生俱來自我表達的方式。藝術創作團體運用廣義「藝術創作即為治療」的概念,相信藝術創作的過程具有療癒的能量,讓團體成員一同創作、一起說「畫」;運用藝術創作過程與圖像,幫助失智長輩獲得接納與支持,以回顧、重整、傳承生命經驗。

    • 許多助人工作者已經普遍的在崗位上運用藝術活動;只要本著尊重獨立個體差別性的原則,懂得藝術媒材的特性與運用,真誠關懷並且能鼓勵參與者創作,就可幫助團體成員藉由藝術創作達到紓解情緒的效果。

    • 要提升失智長輩藝術創作的表達性,甚至是療癒性,則需要充分瞭解團體參與者的生理、心理與認知的需求,並且給予適切的引導與支持才能達成。

    瑞智學堂-藝術創作班

    藝術創作團體目標

    • 目標是提升失智症長輩的生活品質與心靈成長,以下為具體目標:

    • (一) 提供非口語的表達方式與增進溝通:

    • (二) 增進自我控制感與問題解決能力:

    • (三) 提升自我概念:

    • (四) 生命經驗的回顧、整合與傳承:

    • (五) 社交互動、經驗的分享與連結:

  • 2016/8/30

    19

    藝術創作的環境營造與媒材運用

    • (一) 環境營造• 良好的環境空間能引發藝術創作的進行;要在無障礙的空間中營造一個能夠自由、安全表達的創作環境,以下為重要的條件:

    • 1. 要通風、光線良好,空間大小適宜。• 2. 舒適的座椅,座位安排讓團體成員能有眼神的接觸,且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創作。

    • 3. 環境佈置可以張貼或陳列團體成員的作品,或是能激發與促進藝術創作的圖像。

    • 4. 避免雜亂的藝術媒材陳列或是藝術作品展示,防止過多的刺激干擾而造成長輩注意力的轉移。

    藝術創作的環境營造與媒材運用

    • (二) 媒材運用• 媒材的選用,是基於對藝術媒材特性以及團體成員個別需求的瞭解,需要慎選品質佳、易於使用的材料。藝術創作團體中運用的媒材區分為:

    • 1. 傳統性藝術媒材• (1) 控制性媒材:鉛筆、彩色鉛筆、粉臘筆• (2) 流質性媒材:水彩、廣告顏料、粉彩• (3) 立體性媒材:陶土、黏土、石膏繃帶• (4) 裝飾性媒材:毛線、珠珠、亮片

    藝術創作的環境營造與媒材運用

    • 2. 非傳統性藝術媒材

    • (1) 生活週遭的現成物:錫箔紙、葉子、樹枝、石頭

    • (2) 回收物:瓶、罐、紙卷

    • 考慮媒材的特質與潛能,

    • 針對失智長輩的個別需求選用媒材。

    • 選擇無毒性的媒材或運用可食性材料(如:使用麵粉混合食用色素代替彩色黏土),並且在通風良好處進行藝術創作。

  • 2016/8/30

    20

    藝術創作團體的活動設計• 設計良好的藝術創作活動能活化大腦,提升創造性、表達力,激發活力、生產力與成就感。

    • 結構化與主題性的藝術創作活動,除了能提供失智長輩安全性架構與創作的起點,更能促進團體共同探索與討論的聚焦。

    • 團體帶領者首先要評估參與對象,包括人數、年齡與個別狀況等問題,再設定目標、選定主題、設計活動,最後做藝術媒材與團體相關事務的準備。

    • 活動設計要有意義,避免讓長輩覺得幼稚、是小孩的玩意,而降低參與意願,

    • 避免在單次的活動中加入太多不熟悉的步驟與元素,活動的設計要能累積之前藝術創作的經驗,再加入新的學習。

    藝術創作團體的帶領與引導技巧

    • 在藝術創作團體的活動流程中,開始前可以午茶形式寒喧,增進長輩間的社交互動,待情境適宜與成員到齊後開始團體。給予藝術創作活動的指示宜簡短、清楚、具體,並且耐心的重複說明、提示與示範。創作完成時請長輩為作品命名,或以開放式的問句引導,都能促進團體成員的分享與討論。團體結束前帶領者可以正面總結活動,感謝成員的參與,並藉由整理環境、媒材,將長輩們由創作情境帶回當下。

    • 一個成功的藝術創作團體活動,帶領者的態度與引導技巧具有關鍵性作用。藝術治療師Edith Kramer所提出「第三隻手」的概念在團體帶領的過程中很重要:「團體帶領者在創作過程中是協助的手,不強加介入的打擾、不扭曲作品的意義、不賦予或強加自己對圖像的偏好」。另外,要對長輩創作的作品持尊重的態度並妥善的保存。團體帶領者更須瞭解,長輩有無作品完成或作品是否完美呈現都不是團體成敗的指標,重要的是團體成員藝術創作的歷程、經驗與分享。

    藝術創作團體的帶領與引導技巧

  • 2016/8/30

    21

    藝術創作團體帶領者的態度• 須擁有正向思考的態度、合宜的幽默感、彈性與靈活度,察覺與尊重長輩的個別差異,並能充分理解與實踐以下的概念:

    • 1.建立信任、安全的關係與創作環境:採取尊重與接納的態度,支持與傾聽,而非去改變,讓長輩瞭解藝術創作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創作出屬於自己喜歡、欣賞的美。尊重長輩分享的意願,避免探究隱私,也不要分析與解讀他們的作品,遵守保密性原則。

    • 2. 注重仍保有的能力,而非失去的功能:瞭解長輩的老化與失智症病程所帶來的改變與失落,但注重失智長輩仍保有的能力,如:長期記憶、主要的肢體神經運動功能、感官功能、社交能力、習慣性記憶與技能等;藉由藝術創作活化與開發他們的長處,讓他們保持希望、活得有樂趣。

    • 3. 團體帶領者可以是成員肢體或心靈的延展:在長輩創作過程中所給予的教導與協助,目的並非提升創作技巧,而是為了能更貼近他所想表達的意念,以促成他們心理的轉化與昇華。

    • 4. 破除無法呈現完美作品的恐懼:對作品要給予同理心的回應,避免比較或批評。嘗試瞭解長輩創作時所覺得不滿意之處,共同討論,找出改進的方法,並適時給予建設性的建議。

    • 5. 鼓勵與引導想法的具像化,以及自發性的創作:活用對藝術媒材特性的瞭解,設計能引發自我表達的活動,給予時間思考而不主動的提供答案。當長輩們有開始創作的困難,則適時提供圖像、影像的提示參考,或是給予創作方向的選擇與部分建議,引發藝術創作的表達。

    引導技巧• 要能有效引導長輩願意動手創作,首先要考量長輩的功能,再設計出操作難易度適中且能引發高度興趣的活動,以提供成功的創作經驗。

    • 引導方式須因人、時、地而加以調整改變。例如:長輩若有遺憾小時候沒能上學,就可以把團體形容成藝術課程,讓他願意來上課學習;團體成員若都是阿嬤,可以詢問大家愛不愛美?再引導大家體認美的不一樣形式,如髮型或服飾的不同與偏好,在團體中創造出屬於自己喜愛的美;長輩若是喜歡與人互動,則可邀請他到團體來和大家一起動手動腦,跨出參與團體第一步。

    引導技巧• 長輩若是拒絕參與活動創作,則須了解長輩抗拒的原因,再換個方式或換句話說來引導

    • 體認即便是正面的活動主題也可能引發負面的經驗連結。給予照顧與安撫是必要的。

    • 當長輩不滿意自己的作品時,也可以引導他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

    • 可以把問題拋給其他的團體成員,除了能夠獲得團體成員的支持與鼓勵外,他們的人生智慧也常能激盪出不同的因應之道。

  • 2016/8/30

    22

    實例分享—豆豆拼貼畫

    實例分享—棉紙撕貼畫

    實例分享—臉譜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