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视线 责任编辑 2019 7 16 日 星期二 JIANGXI DAILY 舍弃富贵投身革命 王经燕的父亲是永修的大地主,有“首富”之称; 张朝燮家是官宦之家,父亲是教育局局长。俩人均 出身富贵,家境优越,却为何放弃安逸与悠闲,毅然 走上革命道路? 1919 年春节后,青梅竹马的张朝燮和王经燕喜 结连理。他们一起在院子的柿子树上,深深地刻上 了“连理”二字,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原本,他们可 以这样岁月静好地生活下去。 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南昌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的 张朝燮大为震惊,内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起,他 组织学生,冲破阻挠,参加了震撼全省的游行示威。一 粒为民族谋复兴的种子,在张朝燮心里发了芽。 毕业回乡后,张朝燮创办了含英小学、云秀女 校,公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王经燕不顾家人反对,支持丈夫,到女校学习。在这 里,一个孜孜不倦传播进步思想,一个如饥似渴进行 思想改造,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22 年,张朝燮考入武昌师范大学,在共产党创 始人之一李汉俊的引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 想,他被共产主义的伟大精神所折服, 1924 年,志愿 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丈夫那里,王经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 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共产党是为人 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丈夫的话,让王经燕深 深地陷入了沉思,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吗?!为 了向党组织靠拢,王经燕在南昌第一女子中学读书 期间组织“女青年社”,积极参加革命。1925 年,王经 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张朝燮和王经燕不仅仅是一对鹣鲽情深 的恩爱夫妻,更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他们勇 敢地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异国求学鸿雁传书 离开亲人和祖国赴苏联留学是王经燕作出的一 次重大抉择。 1925 年,党组织决定选送王经燕赴莫斯科中山大 学学习。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不满 周岁,虽然内心充满了牵挂和不舍,但她毅然服从组织 安排,和王稼祥、李立三、向警予等一起远赴苏联。 王经燕(红圈处)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那年秋天,张朝燮从南昌赶来为王经燕送行。 他深情地为妻子整理头发,披上围巾,还送上了前夜 写的一首《念奴娇 · 送别》:“茫茫荆棘,问人间,何处 可寻天国?……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 从此,漫漫天涯路,远在异国他乡的王经燕开始 了与爱人张朝燮的鸿雁传书…… 刚到莫斯科,王经燕饱受风寒和颠沛之苦,卧病 不起,思念亲人,愁绪萦怀。她在信中写道:“我能吃 苦,能牺牲一切,却不能忘掉你,不能抛离我们的孩 子!”正为党紧张工作的张朝燮接到妻子的信后,立 即回信安慰:“……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小孩子, 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 众,尤其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 “我们来革命,就是准备着牺牲的,我决不因现 在政治环境之退步便有灰心”“你晓得无谓的牵挂是 毫无价值的,是会妨害你工作的”……丈夫的鼓励使 王经燕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如今,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仍珍藏着许多 封他们的书信原件。这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既有 夫妻之间的情感依恋,也有同志之间的相互鼓励,更 有真挚博大的家国情怀。 大义灭亲临危受命 对于王济兼而言,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亲生 女儿王经燕会革自己的命。王济兼与省城官员勾 结,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王经燕的三哥王经菑,是 国民党党员,常带着一群家丁,横征暴敛,无恶不作。 “四 ·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朝燮惨遭杀害。正 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发出“欲志伤心唯努力”的誓 言,坚决要求回国战斗。 王经燕从苏联回来,王经菑竟向官府告密,导致 时任永修县委书记的王环心夫妇被捕。他还勾结土 豪劣绅破坏农民运动,在南昌和永修散发反共传单, 污蔑共产党人。 面对父兄的恶行,王经燕在亲情与大义面前,毅 然选择大义。 那一天,农会决定组织农民到王济兼家开仓放 粮,王济兼听说后,立即组织大批家丁试图反抗。一 时间,整个农会充满怒火,但考虑他是王经燕的父 亲,不知如何下手。大伙举旗不定时,王经燕立刻赶 来说:“你们还愣在这干嘛?还不赶快开仓放粮,我 来带路。”在王经燕的带领下,手持大刀长矛的农会 兄弟们直扑王家。 王济兼吓得下跪求饶,突然,他在人群中看到王 经燕的身影,像抓到救命稻草般连连呼喊:“女儿、女 儿,快救救我。”王经燕怒视他说道:“这是你自作自 受,谁也救不了你。”于是,王济兼被农会同志们押到 县城进行批斗、游行。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不为王 经燕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在王环心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王经燕 临危受命,担任永修县委书记。在她的努力下,中共 党员从 200 余人迅速发展到 450 余人,她还将农民自 卫军改编成永修县游击大队,颁布“游击队六大纪 律”,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 1928 6 月,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遭破坏,时任组 织部部长的王经燕不幸被捕。 敌人得知她的身份后,如获至宝,立即审讯,企 图从她嘴里撬出全省地下党组织名单。任凭敌人严 刑拷打、残酷折磨,王经燕宁死不屈,凭着对党的无 限忠诚,始终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秘密。黔驴技穷的 敌人不甘心,又玩起了“亲情劝降”的把戏。 牢房内,王经菑走到王经燕面前,看着遍体鳞伤 的她,落下了眼泪:“你不管自己也就算了,可要想想 3 个孩子,他们不能失去父亲,又失去母亲呀!”王经 燕扭过头去,不理睬他。王经菑继续劝:“他们说,只 要你写一个‘悔过书’表示一下,就可以出去了……” “啪”地一声,王经燕扬手给了他一个巴掌:“我忠诚 信仰,没有什么后悔的。滚!”王经菑捂着嘴巴,匆匆 逃出了牢房。 王经燕在狱中,曾含着眼泪对前来探望的大嫂 说:“为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我愿舍去一切,现在, 我别无牵挂,就是想念孩子们……” 1928 6 月的一个夜晚,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对 王经燕下毒手。王经燕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地跨出 牢房,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敌人用铁块塞住 她的嘴,被她挣扎着吐了出来。敌人残忍地用刺刀 割掉她的鼻子和嘴唇,顿时血流满面,但她仍昂首挺 胸,怒斥敌人。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又用刺刀猛戳她 反绑着的双臂和下体,几番死去活来。 就这样,王经燕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 26 岁。 精神长存光照来人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作为中国十大革命英烈 夫妇之一的张朝燮、王经燕两位烈士的感人事迹犹 如一座丰碑,彪炳历史、光照来人。 如今,九江市委和永修县委在烈士的家乡筹建 了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把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 纯洁党性的鲜活教材;两位烈士的出生地艾城镇、九 合乡分别建了革命烈士陈列馆;在艾城城北的山冈 上,张朝燮王经燕烈士墓正在重新修葺…… 在烈士家乡采访,记者寻访到一个个传承烈士 精神的小故事。 今年 62 岁的袁细生是两位烈士的外孙,从小听 着他们的故事长大。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外公外婆 而骄傲和自豪。我们后辈一定要自食其力,绝不给 先辈丢脸。”这也成为他们的家训。后辈袁小科,坚 持把诚实守信摆在首位,不仅足额准时缴纳税金、发 放工人工资,每年还力所能及地拿出几万元去敬老 院看望老人,给留守儿童送温暖。后辈袁少峰,在填 报志愿时选择了军校,他希望能像先辈那样,为祖国 驰骋沙场。“虽然我们都很普通,但只要努力做一个 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这就是对红色基因的一种传 承吧。”袁小科说。 了解一段历史,继承一种精神。多少年来,烈士家 乡人民始终自觉地把先烈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79 岁的涂远秋是王经燕的家乡九合乡淳湖村 人,也是一名乡土诗人, 15 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 创作并宣讲关于王经燕夫妇的事迹。他组建成立的 九合诗词分会,创作了许多怀念烈士的诗词,并整理 出版了一本介绍烈士事迹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义务给学生们宣讲两位烈士 的感人事迹。这位有着 50 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烈士 事迹充满敬仰,他说:“我做得还不够,只要还有力 气,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革命先烈的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后人不断前 行。90 余年来,这块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涌现 了许多先进模范。其中有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 全省优秀组工干部—高爱红。2015 5 14 日, 永修人、九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爱红因连续忘我 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 51 岁。他信念坚 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公道正派,心系群众,这些 精神与张朝燮、王经燕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学习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以 先烈为镜,铸信仰之基,兴实干之风,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永修县委党校常务 副校长蒋克义说。 怀采访张朝燮、王经燕两位烈士 的事迹,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保 存下来的十几封万里鸿雁的两地 书,经过岁月的洗礼,泛黄的纸张历 久弥新,光辉闪烁。 读懂了这些信,就理解了在艰 苦斗争环境中矢志不渝的爱情。在 信里,张朝燮表白道: “我能吃苦,我 能劳瘁,我能牺牲一切,我却只是不 能忘掉你。”王经燕直言:“我最大的 痛苦,莫过于怕你遭遇到不幸。”他 们放弃安逸与悠闲,在义无反顾中 将爱情和生命定格成绝美的风景。 读懂了这些信,就理解了共产 党人忠诚大义无畏的选择。他们会 在家信里研究正确处理个人、家庭 与解放被压迫民众之间的关系,探 讨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在信里郑 重地写下:“起来吧,我们共同携手 把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一切障碍物, 所有的一切通通把它扫除,打开一 条新的光明的道路,引导人们向那 伟大的路上前进!”共产党人的豪迈 与担当跃然纸上,令人为之感动,为 之振奋。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是革 命先烈的选择和担当。从这对革命 伉俪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 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一种舍小家为 大家的家国情怀,一种为革命甘愿 献身的精神力量。这,也将永远激 励和指引着我们前进。 总策划: 张天清 衷淑英 执行策划: 江西日报政教部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本报记者 本报记者 / /郑文斌 郑文斌 / /记者手记 永修县三角乡党员干部在王经燕组 织干部学院上党课。 扫一扫 观看相关视频 “这世界,因为我,才有了你,我们在一起两小无猜,以心相许。伟大 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人世间,一十百,千万亿里,注定我和你今生相聚,携手风雨。坚定的 信念,奋斗的勇气,让我们相恋相爱,永不分离。 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我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生命才有意义。” …… …… 这是革命烈士、中共江西省委早期重要领导人张朝燮和妻子王经燕, 生前共同谱写的词《我和你》。他们就像词里唱的那样,用沸腾的热血、不 屈的意志、无畏的精神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红色爱情故事,谱写了一曲理想 信念高于一切,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时代强音。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7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8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1925 张朝燮 出生于永修 县艾城街官 宦之家 生于永修县 淳湖王村地 主豪绅之家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19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1921 结婚,在南 昌参加领导 学生运动 结婚,进入 “云秀女 校”读书 在永修创办“含 英小学”,传播 新文化新思想 在武汉加入 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社会 主义青年团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1924 创建中共永修小 组;在国民党江西 省第一次全省代 表大会上,当选为 省党部执行委员 兼工人部部长 加入中国共 产党;赴苏联 莫斯科中山 大学学习 返回永修,任中共永修 支部宣传委员。4 月, 遭遇偷袭,中弹牺牲 回到江西,先后 任中共赣北特 委委员、中共永 修县委组织部 部长、县委书记 2 月,调中共江 西省委机关任 秘书,后任组织 部代理部长、部 长; 6 月,不幸被 捕,惨遭杀害 王经燕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1902

燕扭过头去,不理睬他。王经菑继续劝:“他们说,只 红色恋歌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7-16/05/05.pdf · 持把诚实守信摆在首位,不仅足额准时缴纳税金、发

  • Upload
    others

  • View
    25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燕扭过头去,不理睬他。王经菑继续劝:“他们说,只 红色恋歌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7-16/05/05.pdf · 持把诚实守信摆在首位,不仅足额准时缴纳税金、发

5视 线■ 责任编辑 杨 静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JIANGXI DAILY

舍弃富贵投身革命王经燕的父亲是永修的大地主,有“首富”之称;

张朝燮家是官宦之家,父亲是教育局局长。俩人均出身富贵,家境优越,却为何放弃安逸与悠闲,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1919 年春节后,青梅竹马的张朝燮和王经燕喜结连理。他们一起在院子的柿子树上,深深地刻上了“连理”二字,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原本,他们可以这样岁月静好地生活下去。

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南昌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的张朝燮大为震惊,内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起,他组织学生,冲破阻挠,参加了震撼全省的游行示威。一粒为民族谋复兴的种子,在张朝燮心里发了芽。

毕业回乡后,张朝燮创办了含英小学、云秀女校,公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道德、新文化。王经燕不顾家人反对,支持丈夫,到女校学习。在这里,一个孜孜不倦传播进步思想,一个如饥似渴进行思想改造,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

1922年,张朝燮考入武昌师范大学,在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汉俊的引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被共产主义的伟大精神所折服,1924 年,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丈夫那里,王经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丈夫的话,让王经燕深深地陷入了沉思,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吗?!为了向党组织靠拢,王经燕在南昌第一女子中学读书期间组织“女青年社”,积极参加革命。1925年,王经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张朝燮和王经燕不仅仅是一对鹣鲽情深的恩爱夫妻,更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他们勇敢地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

异国求学鸿雁传书离开亲人和祖国赴苏联留学是王经燕作出的一

次重大抉择。1925年,党组织决定选送王经燕赴莫斯科中山大

学学习。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不满周岁,虽然内心充满了牵挂和不舍,但她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和王稼祥、李立三、向警予等一起远赴苏联。

王经燕(红圈处)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那年秋天,张朝燮从南昌赶来为王经燕送行。他深情地为妻子整理头发,披上围巾,还送上了前夜写的一首《念奴娇·送别》:“茫茫荆棘,问人间,何处可寻天国?……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

从此,漫漫天涯路,远在异国他乡的王经燕开始了与爱人张朝燮的鸿雁传书……

刚到莫斯科,王经燕饱受风寒和颠沛之苦,卧病不起,思念亲人,愁绪萦怀。她在信中写道:“我能吃

苦,能牺牲一切,却不能忘掉你,不能抛离我们的孩子!”正为党紧张工作的张朝燮接到妻子的信后,立即回信安慰:“……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小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的民众,尤其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

“我们来革命,就是准备着牺牲的,我决不因现在政治环境之退步便有灰心”“你晓得无谓的牵挂是毫无价值的,是会妨害你工作的”……丈夫的鼓励使王经燕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如今,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仍珍藏着许多封他们的书信原件。这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既有夫妻之间的情感依恋,也有同志之间的相互鼓励,更有真挚博大的家国情怀。

大义灭亲临危受命对于王济兼而言,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亲生

女儿王经燕会革自己的命。王济兼与省城官员勾结,横行乡里,称霸一方。王经燕的三哥王经菑,是国民党党员,常带着一群家丁,横征暴敛,无恶不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朝燮惨遭杀害。正在莫斯科学习的王经燕发出“欲志伤心唯努力”的誓言,坚决要求回国战斗。

王经燕从苏联回来,王经菑竟向官府告密,导致时任永修县委书记的王环心夫妇被捕。他还勾结土豪劣绅破坏农民运动,在南昌和永修散发反共传单,污蔑共产党人。

面对父兄的恶行,王经燕在亲情与大义面前,毅然选择大义。

那一天,农会决定组织农民到王济兼家开仓放粮,王济兼听说后,立即组织大批家丁试图反抗。一时间,整个农会充满怒火,但考虑他是王经燕的父亲,不知如何下手。大伙举旗不定时,王经燕立刻赶来说:“你们还愣在这干嘛?还不赶快开仓放粮,我来带路。”在王经燕的带领下,手持大刀长矛的农会兄弟们直扑王家。

王济兼吓得下跪求饶,突然,他在人群中看到王经燕的身影,像抓到救命稻草般连连呼喊:“女儿、女儿,快救救我。”王经燕怒视他说道:“这是你自作自受,谁也救不了你。”于是,王济兼被农会同志们押到县城进行批斗、游行。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不为王经燕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在王环心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王经燕临危受命,担任永修县委书记。在她的努力下,中共党员从200余人迅速发展到450余人,她还将农民自卫军改编成永修县游击大队,颁布“游击队六大纪律”,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

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1928年 6月,中共江西省委机关遭破坏,时任组

织部部长的王经燕不幸被捕。敌人得知她的身份后,如获至宝,立即审讯,企

图从她嘴里撬出全省地下党组织名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残酷折磨,王经燕宁死不屈,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始终没有吐露半点组织秘密。黔驴技穷的敌人不甘心,又玩起了“亲情劝降”的把戏。

牢房内,王经菑走到王经燕面前,看着遍体鳞伤的她,落下了眼泪:“你不管自己也就算了,可要想想3个孩子,他们不能失去父亲,又失去母亲呀!”王经

燕扭过头去,不理睬他。王经菑继续劝:“他们说,只要你写一个‘悔过书’表示一下,就可以出去了……”

“啪”地一声,王经燕扬手给了他一个巴掌:“我忠诚信仰,没有什么后悔的。滚!”王经菑捂着嘴巴,匆匆逃出了牢房。

王经燕在狱中,曾含着眼泪对前来探望的大嫂说:“为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我愿舍去一切,现在,我别无牵挂,就是想念孩子们……”

1928年6月的一个夜晚,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对王经燕下毒手。王经燕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地跨出牢房,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敌人用铁块塞住她的嘴,被她挣扎着吐了出来。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割掉她的鼻子和嘴唇,顿时血流满面,但她仍昂首挺胸,怒斥敌人。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又用刺刀猛戳她反绑着的双臂和下体,几番死去活来。

就这样,王经燕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6岁。

精神长存光照来人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作为中国十大革命英烈

夫妇之一的张朝燮、王经燕两位烈士的感人事迹犹如一座丰碑,彪炳历史、光照来人。

如今,九江市委和永修县委在烈士的家乡筹建了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把深厚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纯洁党性的鲜活教材;两位烈士的出生地艾城镇、九合乡分别建了革命烈士陈列馆;在艾城城北的山冈上,张朝燮王经燕烈士墓正在重新修葺……

在烈士家乡采访,记者寻访到一个个传承烈士精神的小故事。

今年62岁的袁细生是两位烈士的外孙,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外公外婆而骄傲和自豪。我们后辈一定要自食其力,绝不给先辈丢脸。”这也成为他们的家训。后辈袁小科,坚持把诚实守信摆在首位,不仅足额准时缴纳税金、发放工人工资,每年还力所能及地拿出几万元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留守儿童送温暖。后辈袁少峰,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军校,他希望能像先辈那样,为祖国驰骋沙场。“虽然我们都很普通,但只要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这就是对红色基因的一种传承吧。”袁小科说。

了解一段历史,继承一种精神。多少年来,烈士家乡人民始终自觉地把先烈的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79 岁的涂远秋是王经燕的家乡九合乡淳湖村人,也是一名乡土诗人,15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创作并宣讲关于王经燕夫妇的事迹。他组建成立的九合诗词分会,创作了许多怀念烈士的诗词,并整理出版了一本介绍烈士事迹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义务给学生们宣讲两位烈士的感人事迹。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烈士事迹充满敬仰,他说:“我做得还不够,只要还有力气,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革命先烈的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90余年来,这块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土地涌现了许多先进模范。其中有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全省优秀组工干部——高爱红。2015年 5月 14日,永修人、九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爱红因连续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 51 岁。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公道正派,心系群众,这些精神与张朝燮、王经燕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我们学习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以先烈为镜,铸信仰之基,兴实干之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永修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蒋克义说。

——碧血伉俪张朝燮、王经燕烈士的家国情怀

采访张朝燮、王经燕两位烈士的事迹,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保存下来的十几封万里鸿雁的两地书,经过岁月的洗礼,泛黄的纸张历久弥新,光辉闪烁。

读懂了这些信,就理解了在艰苦斗争环境中矢志不渝的爱情。在信里,张朝燮表白道:“我能吃苦,我能劳瘁,我能牺牲一切,我却只是不能忘掉你。”王经燕直言:“我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怕你遭遇到不幸。”他们放弃安逸与悠闲,在义无反顾中将爱情和生命定格成绝美的风景。

读懂了这些信,就理解了共产党人忠诚大义无畏的选择。他们会在家信里研究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解放被压迫民众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在信里郑重地写下:“起来吧,我们共同携手把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一切障碍物,所有的一切通通把它扫除,打开一条新的光明的道路,引导人们向那伟大的路上前进!”共产党人的豪迈与担当跃然纸上,令人为之感动,为之振奋。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是革命先烈的选择和担当。从这对革命伉俪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对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一种为革命甘愿献身的精神力量。这,也将永远激励和指引着我们前进。

总策划:

张天清 衷淑英

执行策划:

江西日报政教部

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 胡胡 萍萍 郑郑 颖颖 //文文 郑文斌郑文斌 //图图

记者手记

永修县三角乡党员干部在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上党课。

扫一扫观看相关视频

“这世界,因为我,才有了你,我们在一起两小无猜,以心相许。伟大的理想,共同的志向,让我们生死与共,我就是你。

人世间,一十百,千万亿里,注定我和你今生相聚,携手风雨。坚定的信念,奋斗的勇气,让我们相恋相爱,永不分离。

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我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生命才有意义。”…… ……这是革命烈士、中共江西省委早期重要领导人张朝燮和妻子王经燕,

生前共同谱写的词《我和你》。他们就像词里唱的那样,用沸腾的热血、不屈的意志、无畏的精神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红色爱情故事,谱写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一切,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时代强音。

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1927

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1928

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1925张朝燮

出生于永修县艾城街官宦之家

生于永修县淳湖王村地主豪绅之家

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19 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1921

结婚,在南昌参加领导学生运动

结婚,进入“ 云 秀 女校”读书

在永修创办“含英小学”,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1924

创建中共永修小组;在国民党江西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返回永修,任中共永修支部宣传委员。4月,遭遇偷袭,中弹牺牲

回到江西,先后任中共赣北特委委员、中共永修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

2 月,调中共江西省委机关任秘书,后任组织部代理部长、部长;6月,不幸被捕,惨遭杀害

王经燕

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1902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

红色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