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1 便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

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居士慈悲:

慚愧凡愚弟子甘肅省驪靬古城金山寺學佛班開啟,今天恭

敬報告的題目是:行究竟方便,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大乘無量壽經》學習心得報告之二「世尊現瑞放光與

寶蓮佛光」之義海蠡測

提綱:

甲一、開篇語:我們本來都是佛!

甲二、世尊現瑞放光之表法意義

乙一、放光益眾,徹上徹下

乙二、內重己靈,授記作佛

乙三、外慕諸聖,信願持名

丙一、法藏菩薩之他力

丙二、法藏菩薩之自力

丙三、合法藏菩薩之「他力」與法藏菩薩之「自

力」,為今淨土法門之「他力」

乙四、直徹心源,即心即佛

甲三、蓮花表法,佛號功德

甲四、諸佛共讚,萬善同歸

甲五、末法時期的恆懺悔人

甲六、帶業往生,別無選擇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Page 2: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父上人開示說:「什麼是真實利?這一句名號是真實利,說

得更清楚、更明白了,這是祖師大德全程肯定真實的教誨。

我們把這句名號看得一文不值,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

自己就不肯念,認為佛法高妙,這一句阿彌陀佛比不上八萬

四千法門。錯了,真錯了!」蓋淨宗法門是智慧之門,難信

易行之法,故《彌陀經》列智慧第一之文殊師利菩薩居最初,

以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又特呼大智舍利弗三十

六次而與之言,以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故本篇報告淺

談一下念佛法門的殊勝和一句佛號之究竟圓滿的功德利益。

是會集稿,有點長。

甲一、開篇語:我們本來都是佛!

我們學佛、念佛,不是為了人天福報,而是為了超越六

道十法界往生作佛去!我們要堅信彌陀稱性大願,為我而

發;長劫大行,為我而修;四土為我嚴淨,三身為我圓滿,

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我今感恩、

發願,直趣淨土,當仁不讓!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

今念佛,必定成佛!然不可有怯懦之心,常起我業障很重之

思,而不敢承當。如有此心,既是不信佛,不信自,不信理

事因果。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

故信之一字,可不急急講求?是故師父上人在講席中常常勸

Page 3: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3

導大家。

師父上人說:「《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容易成就?就

是因為你本來是佛,所以阿彌陀佛才能幫上忙;你本來不是

佛,他幫不上忙。學佛的人要承認這句話,不要客氣,我不

敢當,那就壞了,不曉得到哪一劫你才能成就,就要希望你

直下承當,聽到之後,對,我就是,你這一生就能作佛。在

這個世間無論幹什麼要謙虛客氣,這句話可不能客氣,這不

是一般人說的,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真的是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當作佛。所以作佛是應當

的、應該的,人人都可以作佛,只要你信得過,信這個字是

關鍵,不信就難了,一定要相信。」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

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

現前。」印光大師曰:「是知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

由煩惱障蔽,無智慧照了,則全體成煩惱業苦海。今以智慧

覺照之,則即煩惱業苦海,成智慧功德海。」在當今末法時

代,欲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轉煩惱成菩提,當生恢復本

具之如來智慧德相,離念佛一門無有是處,所以世尊懸記末

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念佛得度生死。所以印光

大師曰:「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

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

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又云:「吾人但

Page 4: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4

以淨土法門為一座大須彌山,全身靠倒,庶幾不被一切知識

所奪,而現生可以了脫矣。否則隨風倒流,了無已時。」「大

眾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吾保將來,成佛有分。

勉之哉,勉之哉!」

以上是略明相信我們本來是佛,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如

真的真信、真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真實慧,亦即

是經中所云:明信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有此信願,阿彌陀佛必接引我們往生,

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下面將進一步說明本來是佛之旨及速

圓佛道之法。

甲二、世尊現瑞放光之表法意義

乙一、放光益眾,徹上徹下

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

阿難之問端,並令聞者生稀有想,生難遭想,依教奉行,求

生淨土。按圓頓諸經,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今經亦然。

《魏譯》中,兩度云「光顏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

譯》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漢

譯》曰:「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今佛面

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

佛放光,按《佛學大辭典》:「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獄道的

眾生,膝蓋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眾生,小腹放光,是利益

Page 5: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5

餓鬼道的眾生,肚臍放光,是利益修羅道的眾生,胸口放光,

是利益人道的眾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眾生,口裡放

光,是利益小乘的眾生,眉間放光,是利益大乘的眾生,肉

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機。」是故大凡佛的種種放光,都

對眾生有利。

如是則上文「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一句之「身體」

二字。「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

嚴」之色身諸根(色根、身根,指一切根)四字,尤應著眼。

正是標明世尊欲說一乘無上妙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之淨土

法門,遂從足底之至肉髻通身放光,光所利益眾生之範圍正

如印光大師所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

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令眾生了生脫死耳。……唯此一法(念

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論何種根性,

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即生死即了。」又「念佛法門……攝機

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

《科註》曰佛光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表法。因佛

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是故世尊色身諸根,放光顯瑞,

是表法意,是破闇意,是智慧之相。以此智光能照破眾生無

明長夜,斬斷生死根本。進言之,實表當來一切含靈皆因彌

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脫者,真實之利也。能顯此

真實之際,惠此真實之利者,即此真實之慧也,此真實之慧,

即是信願持名也。

又光中現瑞者,《宋譯》有云:「面色圓滿,寶剎莊嚴。」

Page 6: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6

此一句更有深意!大慈念老釋曰:「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

十方寶剎,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

師父上人開示「寶剎莊嚴」時說:「這一句好!光中見

到十方諸佛剎土,像我們看電視一樣,在螢幕上能看到全世

界各地方的傳播。佛的光中能夠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剎

土,清淨、莊嚴。」老法師又說:「像此地《宋譯》的「寶

剎莊嚴」,這一句很重要,其他譯本裡頭沒有,會集裡頭圓

滿,統統都有。」由是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

乙二、內重己靈,授記作佛

上文佛光中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者,即是現在諸

佛、過去諸佛、未來諸佛,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在當下,

時無先後,延促同時,故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十方世界不

離當處。如《大教緣起品》云:「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

由此,「寶剎莊嚴」之殊勝瑞相,實是顯示如華嚴經所云:「一

切眾生本來是佛」之旨。亦是本經「汝自思惟」、「汝自當知」、

「汝應自攝」,此三個「自」字皆是指當人自性,開顯妙心。

亦正是《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之玄旨。《科註》曰:

「此三個『自』字但欲一切眾生內重己靈,明此根本,方能

生起無量無邊自覺覺他之妙行。」亦正是本經:佛對一切念

佛眾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所謂「念佛是因,成佛是

果!」

Page 7: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7

師父上人說:「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聲極樂世界我們

聽到了,我們記在心上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將

來成佛的因。我們過去有因,這一生當中遇到緣了;換句話

說,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去作佛去了。」老法師接著說:「『經

中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定當作佛。復指是諸大士

廣為眾生授記作佛。』這句話特別注意,是諸大士廣為眾生

授記作佛,我們得佛授記了,我們讀這個經就是佛給我們授

記。我們要常常勸導一切眾生,要真信佛,要真信有極樂世

界、有阿彌陀佛,要真正發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必定

作佛。這是我們為別人授記了。佛給這些菩薩授記,菩薩給

祖師授記,祖師給我們授記,我們現在給大眾授記。說明什

麼?說明這部經是真經,這部經是第一經,這部經是直捷成

佛,一生成就的大經,再找不到第二部。」

「授菩提記」,老法師說:「授就是給予,記是預先告訴

你,你在什麼時候成佛,在哪個世界、在什麼時間,佛的名

號,可以預先告訴你。」據《首楞嚴三昧經》授菩提記有四

種:「一、未發心而與授記。二、發心即與授記。三、密授

記。四、現前授記。」若據本經則四種授記全部具足,蓋因

過現未來,佛佛相念,諸佛成佛皆因念佛故。如《文鈔》曰: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

念佛而生。」本經「願力宏深品」云:「無量壽佛意欲度脫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

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

Page 8: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8

不可復計。」如是輾轉,不可復計之意,《華嚴經行願品》

亦云:「若人誦此願者。……是人臨命終時,……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

可說世界,……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

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又,本經「十方佛讚品」云:

「……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何以故?欲

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

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又,「必成正覺第七」

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成佛,是指虛空法界一

切有情、無情悉皆成佛,此正是四十八願之本體,故科註讚

曰:「此一句子,剖出三藏十二部心髓,道破宗門一千七百

公案玄旨,直顯密宗大圓勝慧、大圓滿之密意。」過現未來,

諸佛成佛皆因念佛,後文(甲四)更有詳說。

今尤應注意者,經中「寶剎莊嚴」現十方三世一切佛剎,

正是世尊授予與會大眾以及現前當來一切含靈授記(當然包

括您、他、我,我們將來成佛之佛剎也在佛光中顯現。)

乙三、外慕諸聖,信願持名

世尊但欲一切眾生內重己靈,即是「是心是佛」。世尊

放光顯瑞,寶剎莊嚴,阿難喜悅請問,繼而演出一部凡聖齊

Page 9: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9

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

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

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中法藏菩薩請佛廣演,即是「是

心作佛」之旨。《科註》曰:「此乃法藏菩薩自開他力門也。」

丙一、法藏菩薩之他力

經曰:「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

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

修習,誓滿所願。」《科註》釋曰:「『斯義弘深,非我境界』

請佛廣演,是即外慕諸聖也。法藏菩薩此答,此乃法藏菩薩

自開他力門也。雖有不同之三義(三義見科註),但總是『拋

卻己分,專歸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拋卻己分,請佛

明示,即是專求佛力也。」「專求佛力」者如經文所示:「世

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

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

法時,經千億歲。」

丙二、法藏菩薩之自力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

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此段經文是表法藏菩薩之自力。下

面對照經中三個「自」句,表明法藏菩薩開顯淨宗綱宗:信、

Page 10: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0

願、行。

經文:「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即是

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導法藏比丘「汝自思惟」,正是淨土法門

三資糧之「信」。

經文:「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即是世間

自在王如來教導「汝自當知」,正指淨土法門之「願」。

經文:「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即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導:「汝應

自攝」,即表淨土法門之「行」。

丙三、合法藏菩薩之「他力」與法藏菩薩之「自力」,為今淨

土法門之「他力」

今法藏比丘欲度十方一切含靈,仗世間自在王佛之他力

與自己遍參十方佛國,經五劫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

之自力,取人之長,捨人之短,結四十八大願,感得清淨佛

土,圓滿成佛。今又以佛地果德大悲願力,作十方眾生之他

力,若眾生具彌陀大願所示之信願行,就必與彌陀大願相

應,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其第十八願曰:「十方眾生,聞我

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大願正是本經之綱宗,確指

信願持名:「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此表「信」。「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願生我國」表「願」。以下「乃至十念」,表「持

Page 11: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1

名」。是故印光大師曰:「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

攝受之力(他力),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信願行,是

自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

《科註》曰:「世稱淨宗為他力法門。……淨宗之所以

究竟方便者,即以彌陀無上果覺,作為眾生因地初心,因達

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時,感應難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

更加以外聖易信,己靈難明。是以具縛凡夫但能信『有世界

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深信此兩個「有」字,切

願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願,逕登不退。」故經云: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聞說

阿彌陀

佛,執持名號,若一念、若十

念(一念、十念指臨終),乃至若一日,或二或三,或四或

五,或六或七(七是不定數,功夫圓滿的一日是七,表圓滿),

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

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

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

土。又《悲華經》曰:「所有眾生,若聞我聲(聲者名也),

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

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

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

喜。其心喜故,得寶窴(ㄊㄧㄢˊ

)三昧。以三昧力故,令

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是經均顯他力妙

用,彌為明顯。經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其心喜故,

得寶窴三昧……令心得念及無生忍」,是為淨宗之心髓。因佛

Page 12: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2

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亂。於是一念乃至十念相續,便得往生。

故稱淨土為果教,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是普被萬類之慈

航,均在是也。

乙四、直徹心源,即心即佛

或有人問,何故臨終十念一念,如此微小之「行」,即

得往生淨土圓證三不退之殊勝妙果耶?實因此句名號乃彌

陀歷劫無量無邊萬德所形成,故名由德成,名具萬德,名即

萬德。故《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

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

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此地黃念老有

三個很巧妙的譬喻來說明名具萬德、名以召德:「如蜜蜂採

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直接吃花粉。

我們念佛,同於吃蜜。這是佛採集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

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

滿的果實。佛成佛了,成就了名號,所以這個佛號就具有了

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召來名號中的萬德。」

如果還不容易體會,黃念老又說:「例如人們修房子,

房上有了師父,你做他的助手。師父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

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榔頭把榔頭拿上

去。師父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召來所要的物品。

Page 13: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3

說灰就召來灰,說瓦刀就召來瓦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召

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

再有道綽大師《安樂集》中的兩個例子。他說,人要是

被狗咬傷了,有個治法。把虎骨弄熱,然後按在被咬的地方

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時,就可把自己的手弄

熱,然後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裡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

也能治好。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嗎?底下還有道綽大師親自

實踐過的例子。扭傷了腳可以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

瓜,就口念木瓜,道綽大師本人腳傷就是這樣治好的,把手

弄得很熱,按在傷處揉,嘴裡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這

就說明了名字能起實際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於佛的功德

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

是知眾生信願持名,彌陀萬德全入眾生介爾心中,由彌

陀萬德,莊嚴念佛人之自心,由是自心頓具彌陀萬德。故《觀

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

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淨宗十二祖徹悟大

師云:「……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

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

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

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

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

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其猶攝相機攝像,山河大

Page 14: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4

地盡攝於機中轉為數字信息,而此信息又於電視、電腦中復

轉為山河大地。今此一句佛號亦復如是,極樂淨土三種莊嚴

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是此句佛號。若十方眾生心念口言求生

淨土,此句洪名所具之無量功德、智慧、德相復轉為極樂世

界依正莊嚴,猶彼電視轉數字信息為山河大地。然猶不可思

議者,正當轉時自身亦在其中,親得受用,是以《觀無量壽

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是心作貪瞋痴

慢,是心是貪瞋痴慢,貪瞋痴念則轉為三途地獄境界,自身

亦在其中,備受大苦,無歸無救。所以印光大師云:「以吾

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

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

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

致其報之苦樂迥異。」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云:「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

之果佛,因果從來交徹,心佛法爾一如……信願持名,即是

以佛知見而為知見,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見,治眾生知見

也。熾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即轉生界緣起,

為佛界緣起。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

心肉眼,所能知見者也。及乎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

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

之成,豈此時乎。」師父上人講科註,「蓋發起至心,必含聖

果」時說:「為什麼因果是同時的?我們凡夫看不到,聖人

看到,佛菩薩看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我們還有些煩惱、

Page 15: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5

業障障礙住,如果煩惱、業障沒有的話你立刻看到。所以佛

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表因果同時。」

因此信願持名,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以彌陀

無上果覺,作眾生因地初心,因達果海,果徹因源,因果同

時,感應難思!故大慈念老曰:「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

即成佛時。」亦可曰:念佛時即是導師之行,念佛時即是最

勝之道!《科註》云:「名號即實德。」正是此義。《文鈔》

曰:「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則阿彌陀佛,我

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則感應道交,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夏蓮老詩

曰: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以上略明「名以召德」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信願持

名,自心頓具彌陀萬德,因果同時,即心即佛。是故大慈念

老講:「因眾生根基不夠,佛才說三乘法,是權說,善巧說

法,不能把真實法向大家和盤托出,而到最後究竟處就會三

為一,統統都成佛,叫一乘法。佛最真實說法,最究竟法,

表佛境界的法,就是《無量壽經》即是一乘法,老實念佛即

可達到。」以下略明名號功德如何不可思議。

Page 16: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6

甲三、蓮花表法,佛號功德

蕅益大師《要解》曰:「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

所願而證所信。」又曰:「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

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

德因緣。」由此我們要注重信願,有信願必然會有持名,因

為持名正是表達信願的一種行持,互相含攝,如鼎三足,缺

一不可,方為資糧。又,三資糧中,若具真信切願,持名功

夫未斷煩惱,亦可往生凡聖土。三資糧中,念佛功夫若斷見

思、塵沙、無明,則可隨其斷證,往生上三土。故蕅益大師

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

深淺。」

蕅益大師又曰:「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蓋此「無

上菩提心」即是信願持名之心。有一念此心即是不可思議之

因,必起不可思議之果。當知不可思議之因,即是不可思議

之果,因果同時,是以此心才發,極樂便生一寶蓮。印光大

師曰:「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佛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

願憶念相感,必致彌陀慈悲誓願攝受。故此間發心念佛求生

西方,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華,倘精進不退,則其華

漸見廣大,待至其人臨終,佛與聖眾,即執此華,接引往生。」

師父上人說:「此地這一發心『執持名號、求願往生』,經

上說得很清楚,那一邊是『蓮花化生』。我們這一發心,這

Page 17: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7

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這朵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決定錯

不了的!」

由上可知,一念發心求生西方是因,極樂七寶池生出一

朵蓮花是果,因果同時,然不可思議者,此蓮才生即具無量

功德,此亦正顯發心念佛之無量功德。如《寶蓮佛光品》云:

「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

億佛。……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三十六者,非數

位,表無量。《科註》曰:「如是境界,非僅示現妙相而已,

而實具有無邊妙用。說微妙法,安立眾生於佛正道,正是真

實之利也。」「佛正道」有三個階層,初級、中級、高級,初

級是阿羅漢,中級的是菩薩,高級的是佛陀。故知佛說微妙

法,即是宣說無量法門及淨土法門,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

種法門而度之,其最後歸宿必為極樂世界,如華嚴之十大願

王導歸極樂,正是真實之利也。如是則一花具如是功德利

用,正顯一句名號亦具如是功德力用!

又此蓮花,黃念老在《科註》中從依正、因果、主伴、

一多等皆是皆非,說明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

法,佛佛相念,住於彌陀之所住,是「奇特法」,其最後總

結說:「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

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蓋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蓮花

乃極樂依報之一種,一朵蓮花尚有如是功德利益,如是則極

樂國中,有無數蓮,蓮放無量光,光現無量佛,佛現十方國

Page 18: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8

土,土中又有無數蓮,蓮復放光現佛,佛說法,重重無盡,

無量功德,只是這一句佛號所流現。雖只是一句佛號,而復

成就種種之國土莊嚴、菩薩莊嚴、佛莊嚴,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之莊嚴。故《科註》曰:「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

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諦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

名號之中,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

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復不可思議。」又「極樂乃如來妙心

之所現,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

相。……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

又,《要解》云:「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

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

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橫是講空間,

橫遍十方;豎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豎窮三際。是

故「橫豎交徹」表十方三世一切佛剎,亦即是本經「二十一

俱胝佛土」之意,如何得知?如《科註》曰:「經中二十一

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科註》繼曰:「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

為一極樂淨土,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

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是為十玄之總門,實亦本經之總相。」

綜上所述,故知彌陀名號是法界之體,是當人之自性,

是十玄之總門,是本經之總相,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要

解》復云:「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

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念老釋曰:「起心念

Page 19: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19

佛,是為始覺。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云持名即是始覺

合本。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由此是顯持名功德不

可思議,由此正顯一句名號圓滿含攝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

依正莊嚴,他們從初發心直至成佛所信、所願、所學、所解、

所修、所證、所讚、所傳、所弘揚、所教化眾生的核心、精

華,乃至於教化眾生的無量功德也都在這句名號裡頭。此亦

正是師父上人常講的:「一句佛號,包括了戒定慧三學,包括

了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德

號,包括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這一句佛號是總綱

領,八萬四千法門,無量功德都是細目,它統攝了。」

印光大師曰:「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

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

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

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

無不盡。」「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

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

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曰:「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

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

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

盡。」 是

知信願持名一法,乃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於圓頓

中更顯圓頓,廣攝六度萬行。圓攝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號,

攝盡普賢無邊行門,會歸文殊一行三昧。是故本經之末,世

Page 20: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0

尊重勸念佛,十方如來本心,一時和盤托出。經中「福慧始

聞、微妙法、救世行、智慧海、難中難、行超普賢」等,均

指此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至於念佛法門之妙,縱饒盡大地

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

說、熾然說、無間說,窮未來劫,演說不絕,亦難道得少分,

故不多說,(此段會集《科註》與《文鈔》之說)唯恭錄靈

峰大師《要解》中二則,以作本小節之結語:

一、《要解》云:「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

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

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二、《要解》云:「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

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

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

異生。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

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

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甲四、諸佛共讚,萬善同歸

或問:「徹悟人還須往生淨土否?」

蕅益大師曰:「普賢願王,導歸極樂;初地至十地,皆云

『不離念佛』。《怡山發願》:『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百

丈清規》:課誦、送亡等事,無不指歸淨土。故天如云:『若

果悟道,淨土之生,萬牛莫挽。』蓮池大師云:『悟後不願往

Page 21: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1

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淨土者,皆是增上慢人,

非真入菩薩位者也。」

印光大師曰:「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

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

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

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

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

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

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以此法門,

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

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

「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

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

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

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謂易行道,速

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

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

師父上人講經時說:「念老說得好,這個法門是純一無

雜,淨土法門。純一是什麼?是一乘法。像《法華經》上所

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換句話

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在六道、在十法界,教化這一切

眾生用什麼方法?就是用《無量壽經》這個方法。附帶說其

他法門,那是對這個法門不相信的,佛才說,那些都是枝葉。

Page 22: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2

如果你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發願,佛決定不會囉嗦。」

又說:「『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

道教,其義明矣。』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怎麼樣?最後統統

歸淨土,沒有一門不歸淨土。修八萬四千法門的人,修成了,

修無量劫,往生到哪裡?往生到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

後,會遇見文殊、普賢,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

嚴經》上有,到極樂世界這才叫證得究竟圓滿。」

《彌陀要解》序品曰:何故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

乾陀訶提菩薩(此云不休息),常精進菩薩四大菩薩與如是

等諸大菩薩亦發願往生淨土?蕅益大師釋曰:「此等深位菩

薩亦必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

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所以師父上人說:「不管學哪一

宗、學哪個法門、學什麼樣的宗教,只要見到自性本定,回

歸自性,我相信都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世尊釋此一大事因緣即是本經「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

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即是六道。真實之利者,

《科

註》曰:「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大師所謂法藏因中所

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

號。……『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

上涅槃妙果。」蓋謂如來出世本懷,即為宣說彌陀一乘願海,

六字洪名,普度一切眾生也。印光大師說:「五逆十惡極重

Page 23: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3

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

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為下根。若論

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

法身大士,皆須念佛迴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

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是知極樂淨土,念佛法門,

全顯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之本心,彌陀無盡大悲之勝願,方

便至極之大慈,力用難思之果德,十方共讚,凡聖齊收,利

鈍俱被,下至十惡五逆,餓鬼畜生,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

脫,廣被一切含靈,普惠真實之利,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

是究竟方便。如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曰:「是以一音始

唱,千佛同賡(賡:繼續、連續的意思),三學高僧,九流名

德,若幽若顯,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

北,方之捷徑,號曰普門,豈虛語哉,決志求生,無容擬議

者矣。」

以上引用了經論、祖師註疏和師父上人的開示,說明了

淨土念佛法門之無比殊勝、不可思議,或有人疑,說的是不

是太過了!?且看《文鈔》如何回答,印光大師說:「須知淨

土法門,為一切諸法匯歸之法海。若能如是信者,其人現生

即可高登九品,將來決定圓滿三覺。有謂此語有過者,余謂

此過非我所敢承任,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承任

也。」

甲五、末法時期的恆懺悔人

大慈念老和師父上人在講經時曾說,應當要把曇鸞大

Page 24: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4

師和道綽大師列入到淨宗祖師之位。關於末法時期眾生修行

法門,乃至於如何懺悔業障,道綽大師《安樂集卷上》據《大

集月藏經》有這樣的開示:「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

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

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

即是恆懺悔人也。」又曰:「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

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

是兼。」道綽大師主張教法應該和時機相應,所以他在《安

樂集》說,佛滅度後第四五百年後末法時期,主張應該修福

懺除罪障,並認為念佛一門最為應機。他把佛的教法分為聖

道、淨土二門。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只有淨土

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淨土,所以他一生宣揚

淨土法門。大師一生宣講《觀無量壽經》,前後累計達二百

遍之多,大師每日自己念佛,以七萬遍為限。

現前很多人想盡各種辦法,求消業障,增福慧。消除

業障的方法很多,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修持,

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

於念佛,但是很少人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業障太重了。但

於諸多業障當中豈不知生死是為最大的業障!若欲究竟快速

了脫生死,當今只有念佛法門。是故大集經云:「末法億億

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印光大師云:「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

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

Page 25: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5

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

得,……善體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則縱說的多,汝仍是

心無定見,有何益乎?」又曰:「佛以眾生之心口,由煩惱

惑業致成染污。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洪名聖號,令其心口稱

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之久久,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顯現。」

生死即能了,其他一切業障直是雞毛蒜皮,印光大師形

容說:「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

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

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

殊勝。」「固當唯精唯一,執持彌陀聖號,真信切願,企其

往生西方,綿綿密密,長時憶念。久而久之,宿業消滅,善

根增長,種種惡習,當皆逐漸消滅矣。」

《文鈔》又曰:「念佛功德,不但能往生西方,並能

消除奇災橫禍。凡怨業病,醫不能治者,若至誠念佛,

久之皆得痊癒。以醫者只能醫病,不能醫業。惟念佛則

身病心病,無有不治也。」「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梵語

阿伽陀,華言普生,亦云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能除

八萬四千煩惱,亦復如是,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

藥王也。」

師父上人在八十八歲高齡,學習經教六十三年,講經五

十六年,於講經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勸導大家:「圓滿的圓

滿就這一句佛號,佛號功德無量無邊無有邊際。我們要想消

Page 26: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6

業障、要想積功累德,怎麼修?這個經上告訴我們,老實念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積功累德,就是消除無始劫來一切業

障,完全在這句佛號。沒有人相信,為什麼?無量劫來我造

的罪業太重了,哪有一句佛號能消得了的?總以為要經懺、

要念咒,許許多多的法門幫助你消業障。殊不知那些方法消

業障都少,消不乾淨,只有一句佛號能把業障、習氣乾乾淨

淨清除掉,不要再用第二種方法。」

師父上人又引清朝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

指》裡的開示告訴我們:「世間人業障、罪障很重,所有一

切經法、懺法都消除不掉的,最後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

把罪障消除得掉。這句話是很不容易說出來的,他對於這些

法門要是認識不清楚,不能夠透徹了解,他怎麼曉得這句佛

號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我們今天想求消業障、斷煩

惱、滅罪業,不必求其它的經咒,這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一

切經咒力量達不到的,沒有辦法的,最後還得求阿彌陀佛,

我們為什麼不用這句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相信這句阿彌

陀佛?」

如果大家還是不能相信,老法師又引海賢老和尚做證

明:「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專持這一句名號,二十年,也就

是四十歲,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

心見性,罪業消盡了。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戒、念定、念慧,

圓滿的戒定慧,怎麼不消業障?五逆十惡業都能夠消乾淨。

念佛懺悔是徹底懺悔,把罪根都拔掉了,這個要知道。我們

Page 27: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7

今天敢說這個話,是因為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

才敢說。他做到了,真做的,就是一句佛號,簡簡單單,一

點也不囉嗦。」

現在人不能相信這一句佛號的不思議功德力,是因不知

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所以印光大師說:「淨土法門,乃佛

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

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

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

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

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

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甲六、帶業往生,別無選擇

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煩惱很多,若能皈依

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號,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此是彌陀至極之慈悲,亦是淨土法門無比之殊勝。《無量壽

經》曰:「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然當今之時,整個世界動盪不安,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

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但未燒至其身,轉瞬則全體熾燃,

遍界無逃避處,是故印祖有曰:「尚猶悠忽度日,不能專志求

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雖念佛懺悔功德如上文所說不可思議,但眾生無量劫所

造罪業無量無邊,如經云:「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

Page 28: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8

不能容受。」所以一般念佛往生者,多是帶業往生到凡聖同

居土,但凡聖同居土也不離常寂光土,此正是極樂世界之殊

勝處!是故《要解》說:「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

補佛。」《科註》舉七事以顯極樂之超勝,今簡述其四,略

顯帶業往生之獨妙:「四、『令五乘齊入報土故』。五乘者,(一)

人、(二)天、(三)聲聞、緣覺、(四)菩薩、(五)如來也。

報土乃法身大士之所居。五、『二乘、根缺、女人類,頓轉

一乘故』。一登彼土,悉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永不退

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無論男女老少智愚忙閒,

人人能行。甚至五逆罪重,地獄相現,臨終苦迫,觀想難成,

仍可稱名,而得往生。故云『易修』。信願持名,十念必生,

故曰『易獲』。七、『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五逆十惡,

臨終十念,即得往生,逕登不退。故曰『太頓』。帶惑凡夫,

橫生彼土,便是阿鞞跋致,位齊補處。故云『太高』。此誠

十方之所無,故云『獨妙』。」

又徹悟大師曰:「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

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

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餘

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

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

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

印祖在《文鈔》中關於帶業往生的開示很多,下面恭錄

Page 29: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29

少許幾段與大家分享: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

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絕無此義。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

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

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

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念佛法門則不然。只要至誠懇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臨命終時,自能蒙佛接引。品位高下由修持之深淺定之。極

樂四土,雖生同居,位亦不退,即能頓超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地。帶業往生,全仗佛力,喻如有大石百千萬個,欲

過海者,裝於大火輪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否則撮土之

沙,亦即下沉。自力欲了生死,猶如捨舟過海,除非有羽能

飛,否則未有不墮溺者。仗佛力了生死,猶如穩坐船中,片

刻即到彼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

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

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

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

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

登九蓮。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捨此一法,則

Page 30: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30

絕無希望矣。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時當末

法,人根陋劣,匪仗如來宏誓願力,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

見本性而證無生乎?……是知當此時節,唯此一法,最為合

機。若捨此仗佛力之法門,而修仗自力之法門,勿道中下根

人,莫由冀望,縱令上根,亦斷難以一生成辦,多皆但種來

因,難得實益。以故古今知識,極力宏揚此法,以期上報佛

恩,下度同倫也。」又曰:「是以愈向後,愈宜專修淨業也。」

大慈念老更是常常勸勉大家說:「我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

呀!我從不勸人放棄他所修的本門,另換一個。但是我常

勸:不管你修什麼,你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拿你的功德迴向

往生。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我

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絕無希望!」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大慈念老講:「信力圓

時,全成佛力!」淨土法門為末法眾生主要得度法門,然以

微妙難思,故致易行難信,有賴歷代高僧大德出世表法,樹

立典範,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堅定信願,同得往生淨土,

圓成菩提。河南南陽來佛寺賢公老和尚為當代稀有難得之淨

宗高僧,於五濁惡世以九十二年之深信切願篤行,行住坐臥

一句彌陀念到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以此果覺全

體授與末法濁惡眾生:念佛成佛!正如《文鈔》所指:「了

生脫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門,是佛法中特別的

Page 31: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31

一法門。……唯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

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

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又「念

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

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真信切願,執持名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

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

則化功歸已,實為往生最勝資糧。」「須知吾人欲了生死,

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

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縱觀海賢老和尚一生老實專念一句佛號,沒有涉獵其他

法門,實實給我們做出修行人的最好榜樣。賢公於往生前曾

手捧《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的書照相,為末法九千年

眾生證明: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是真的!

復又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是真經不是假

的,一絲毫懷疑都不可以有;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正知正

見,也不能懷疑,更不能毀謗。最後就是他為我們證明,我

們這些年,十幾、二十年,依照這個本子修行沒有錯誤,是

正確的。以上證明是阿彌陀佛囑咐賢公表法的,換句話說就

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證明,如果我們還有絲毫懷疑,就是

我們沒有善根、沒有福報啊!本經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

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

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今亦

Page 32: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32

可曰: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阿彌陀佛(一

切諸佛)咐囑賢公(亦指一切淨業學人)作大守護……當令

是法,久住不滅!!!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

說到賢公的成就師父上人就非常讚歎,曾說:「我們這

一生沒有任何目的,就是求生淨土。我們有圓滿的信心,百

分之百的信心,一心嚮往。……絲毫懷疑沒有,你的身體就

是金剛不壞身,現在就證得。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

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海賢老和尚有沒有得

到?得到了。我估計他在四十左右,理一心;三十左右,事

一心。他那個成就,跟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大徹大

悟,那個境界是平等的;跟六祖惠能大徹大悟也是平等的。

他要是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可以作佛。要是生在唐朝,

跟惠能大師同時代的,他是一代祖師。」

昔日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描繪自性說了二十字:「本自

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師父

上人說此二十字展開即是整部《華嚴經》,《華嚴經》展開即

是虛空法界一切法,《華嚴經》是能大師五句話的濃縮。上

官老師於學習班一三二集中稱《淨修捷要》為口袋(袖珍)

本《華嚴》,老法師肯定說:確實像她所比喻的,這是《無

量壽經》的口袋書、袖珍本,跟《華嚴》、《無量壽》、《彌陀

經》內容完全相同,只是說法有詳略之分。審如是,今則更

有小小袖珍本《華嚴》者,尊為四字華嚴:阿—彌—陀—佛。

Page 33: 甲七、結束語:四字《華嚴經》 甲六、帶業 ...€¦ · 這次的報告是從師父上人一次講經結束時的一段話開 始。《 科註》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師

33

最後恭錄印光大師《阿彌陀經塔讚》做為這次報告的結

束: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

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

六方諸佛常讚歎,九界眾生盡朝宗。

歸根結頂高深處,只在洪名一句中!

以上是慚愧凡愚弟子開啟粗淺的學習心得報告,報告過程

恐有錯誤,懇請尊敬的師父上人以及諸位善知識惠予慈悲指

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凡愚弟子開啟頂禮感恩!

恭祝

尊敬的師父上人

法體安康

光壽無量

早日葉落歸根

講經說法

廣度眾生

慚愧凡愚弟子開啟頂禮敬呈

二O一五年八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