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S51 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研究報告 1) 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96341 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橋頭6 Taimali Research Center,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6 Chiaotou, Dawang Village, Taimali, Taitung 96341, Taiwan. 2) 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10066 台北市南海路53 Division of Economics,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53 Nanhai Rd., Taipei 10066, Taiwan. 3) 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10066 台北市南海路53 Forest Utilization Division,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53 Nanhai Rd., Taipei 10066, Taiwan. 4) 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email protected] 2007 4 月送審 2008 4 月通過 Received April 2007, Accepted April 2008.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林俊成 1,4) 王培蓉 2) 陳麗琴 2) 林裕仁 3)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方式,蒐集網路使用者之環境態度及對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 分別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將填答者歸納為「科技樂觀主義」、「環境友善」、「需求滿足」以及 「低環境感知」等四個環境態度類型。此4個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及對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均 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填答者在較有社會經驗及家庭負擔後,較具環境責任;反之,年輕未婚者則傾 向生活滿足及不關心的態度。就不同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的評價,也以「低環境感知」環 境態度類型對各項服務功能的評價均低。整體而言,填答者在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上,以水土 保持、水源涵養最高,其次為生物多樣性、碳吸存,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產物重要程度較低。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服務、環境態度、森林價值。 林俊成、王培蓉、陳麗琴、林裕仁2008。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台灣 林業科學23(Supplement):S51-62Research paper An Analysi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Cognition by People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iunn-Cheng Lin, 1,4) Pei-Jung Wang, 2) Lih-Chin Chen, 2) Yu-Jen Lin 3) Summar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by Internet users as determined by an Internet question- naire.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4 environmental attitude groups of respondents were classified: “scientifically optimisti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manding satisfaction” and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There were different social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and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 cognitions by these 4 groups. In general, the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1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研究報告

1) 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96341台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橋頭6號 Taimali Research Center,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 tute, 6 Chiaotou, Dawang Village, Taimali , Taitung 96341, Taiwan.2) 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組,10066台北市南海路53號 Division of Economics,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 tute, 53 Nanhai Rd., Taipei 10066, Taiwan.3) 林業試驗所森林利用組,10066台北市南海路53號 Fores t U t i l i z a t i on D iv i s ion , Ta iwan Fo re s t ry

Research Insti tute, 53 Nanhai Rd., Taipei 10066, Taiwan.4) 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 jc@tfri .gov.tw

2007年4月送審 2008年4月通過 Received April 2007, Accepted April 2008.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林俊成1,4) 王培蓉2) 陳麗琴2) 林裕仁3)

摘 要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方式,蒐集網路使用者之環境態度及對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

分別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將填答者歸納為「科技樂觀主義」、「環境友善」、「需求滿足」以及

「低環境感知」等四個環境態度類型。此4個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及對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均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填答者在較有社會經驗及家庭負擔後,較具環境責任;反之,年輕未婚者則傾

向生活滿足及不關心的態度。就不同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的評價,也以「低環境感知」環

境態度類型對各項服務功能的評價均低。整體而言,填答者在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上,以水土

保持、水源涵養最高,其次為生物多樣性、碳吸存,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產物重要程度較低。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服務、環境態度、森林價值。

林俊成、王培蓉、陳麗琴、林裕仁。2008。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台灣林業科學23(Supplement):S51-62。

Research paper

An Analysi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Cognitionby People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iunn-Cheng Lin,1,4) Pei-Jung Wang,2) Lih-Chin Chen,2) Yu-Jen Lin3)

【Summa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cogni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by Internet users as determined by an Internet question-naire.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4 environmental attitude groups of respondents were classified: “scientifically optimisti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manding satisfaction” and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There were different social dem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and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 cognitions by these 4 groups. In general, the

Page 2: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2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respondents who had social experience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had greate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ntrary, respondents who were young and unmarried were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and neglect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 for the valu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by the groups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ortance score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group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groups. Overall, the preferences of respondents’ attitudes about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as follows: soil stabilization, land erosion control, and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were second, and timber produc-tion and forest by-production were the least important. Key words: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forest value.Lin JC, Wang PJ, Chen LC, Lin YJ. 2008. An analysi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cognition by

people with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aiwan J For Sci 23(Supplement):S51-62.

緒言

森林經營觀念反映出人如何看待森林資源

的一種角度與觀點,倘若資源條件改變或社會

變遷等因素均可能導致森林經營的典範變遷(Jen et al. 2000, Wang and Zheng 2005)。林業政策及森林經營模式的改變,表面上僅能從政府林

業政策的更迭來觀察,但事實上社會價值觀的

改變才是促使林業政策改弦易轍的重要因素

(Shands 1991, Jen et al. 2000)。由於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價值觀及關心的

程度,往往受個人態度(attitude)所影響,進而對價值產生不同的評定結果(Catton and Punlap 1978, 1980, Schultz and Oskamp 1997, Schultz and Zelezny 1999),因此,個人對環境態度也將會影響對生態系服務價值的決定。關於環境

態度如何評量,新環境典範(new environmental pa rad igm, NEP)有別於以往的主流社會典範(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DSP),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類與經濟發展會受自然生

態的極限而有所限制。因此新環境典範評分量

表,已被視為有效的環境態度評量工具。新環

境典範評分量表包括12個環境態度問項,每一問項所得的評分值,即為用來評估人們的環境

態度傾向(van Liere and Dunlap 1978, Albrecht et al. 1982, Geller and Lasley 1985, Kuhn and Jackson 1989, Noe and Snow 1990, Scott and Willits 1994)。問項經簡化後可歸併成較少的因素構面,以求扼要地闡釋資料所呈現的訊

息。如Albrecht et al. (1982)與Geller and Lasley (1985)將12個問項可歸納成3個因素構面,即自然界的平衡(balance of nature)、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和人類超越自然(man over na-ture)。Kuhn and Jackson (1989)同樣以新環境典範量表歸納出成長與科技的負面結果(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growth and technology)、人類與自然的相關性(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及生態圈的限制(limits to the biosphere) 3個因素構面。Scott and Willits (1994)使用NEP調查美國賓州(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極限(balance of nature/limits to growth) 2個因素構面。Noe and Snow (1990)應用NEP調查美國西南方的五座國家公園的訪客,結果僅歸納

成自然界的平衡(balance of nature)和人類超越自然(man over nature) 2個因素構面。

由新環境典範為出發點,許多學者投入民眾

的森林價值觀改變的研究中。例如,Schmithüsen et al . (1997)以環境價值改變為研究主旨,蒐集從1960至1995年德國、奧地利和瑞士三國民眾對森林及其社會價值的認知和態度的研究文

獻,分析其內容藉以了解此三國民眾在35年間對森林認知和態度的轉變。歸納出幾個重點:

(1)由60年代起至70年代末出現經營、保育與遊樂設施的社會調查,70年代末迄今則出現各色

Page 3: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3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各樣之社會學取向的新方法。(2)70及80年代是環境意識覺醒的時期,森林議題也躍上國際政

治舞台。(3)民眾意識到森林從受國家控制的資源逐漸轉成為全民共享的遊憩空間,森林同時

需承擔社會責任並滿足民眾對森林的理解。該

文所做的跨時性比較分析,尤能呈現長時間民

眾環境態度改變的事實。Bengston et al. (1999)應用內容分析法以1992~1996年多種出版品的內容分析美國民眾間對國有林四種不同價值的

評價,結果顯示遊憩價值最受重視,其次是商

品價值,再其次是生態價值,最後則是道德與

美學價值。嗣後,Bengston et al. (2001)延長了此一分析取徑,以美國1992~1998年間的1500則即時新聞報導做為研究對象。發現生態系經

營處於焦點週期(issue attention cycle)的下滑階段,從90年代初期的上揚,到90年代中期消退,直到近幾年維持平穩。報導中有78%對生態系經營議題持正面有利的說法。同時,近年民

眾對於參與資源決策過程的意願大幅增長,這

也符合森林生態系經營的基本精神。而Wagner et al. (1998)比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民眾與森林專家間見解的差異,調查環境價值、對森林目標

與方法的同意程度、風險認知與對森林實務的

接受程度等項目。結果顯示森林專家比一般民

眾較不支持環境價值,對環境風險認知較低,

但更相信科學與政府,並更能接受森林施業。

近年來台灣民眾對森林價值的認知亦產生

了極大的改變,如Jen (1992)曾就全台灣民眾森林認知進行調查,發現八成民眾支持以科學方

法經營森林,六成五的民眾認為伐木亦屬正常

森林經營的一環。Jen et al. (2000)由新聞報導分析自1952~1997年之46年間台灣民眾森林價值改變的情形,結果發現森林的經濟及功利價

值呈下降的情形,而維生價值、美學價值、以

及道德及精神價值3種價值在林業專業人員的群體上均有愈來愈重要的趨勢;而森林的維生價

值在一般社會大眾群體上也有愈來愈重要的趨

勢。Wang and Zheng (2002)在調查國內民眾對於森林的態度與偏好,也發現大多民眾傾向於

保育的立場,而在森林經營專業仍仰賴專家解

決的模式。

本研究旨在調查不同環境態度的人們對森

林生態系服務認知之差異。本研究欲從網路族

群對環境 /生態 /森林議題的看法,做一初探,以了解森林價值觀變遷在網路族群的反應。在

研究設計利用新環境典範題項,測量填答者之

環境態度傾向。再將環境態度因素進行集群分

析,以探討不同集群之組成特性。最後分析不

同集群者在各項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之重要性

是否不同,並比較其差異。

材料及方法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分析主要使用Lin et al. (2007)評估不同森林公共服務之重要性與相對貨幣價格之

問卷調查資料。使用在本研究問卷內容包括三

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

認知,包括:1.森林提供場所,保護野生動植物及保育自然生態,維持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2.森林可吸存大氣中之二氧化碳,具減緩溫室效應的效果(碳吸存)。3.提供森林遊憩與生態旅遊的場所(生態旅遊)。4.森林具木材生產功能,提供所需的木材(木材生產)。5.森林副產物及非林木產品(如可食用之菇類、果實、藥用植物等) (森林副產物)。6.森林具水源涵養功能,可提供良好的清淨的水質與水量(水源涵養)。7.森林具國土保安、水土保持功能,具有穩定土壤與控制沖蝕的功能(水土保持)等七項服務功能。第二部分為測量填答者的環境態度:使用

van Liere and Dunlap (1978)的新環境典範的12項評分題目來測量填答者的環境態度。此12道問項包括:1.現在地球的人口數目已接近地球資源所能承受之極限。2.大自然生態平衡是非常脆弱和容易遭受破壞的。3.人類有權利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變自然環境。4.人類生來就有權利去管理使用自然萬物。5.人類的行為如果干擾到大自然的生態,通常會帶來重大傷害。

6.植物與動物的存在主要是供人類使用。7.維護健康的經濟發展,必需控制工業成長速度,

以維持穩定的經濟狀態。8.人類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任意破壞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

Page 4: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4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處。9.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空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10.人類無須適應自然環境,因為人類可以改造自然以滿足自己的需求。11.我們的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成長有其一定的限制。12.人類正嚴重地濫用環境(N1~N12)。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均採用李克特(Likert)五點尺度量表,各題項均要求填答者依所認定之重要性或同意程

度評定等級,例如填答者在該項森林生態系服

務評定其為1表示非常不重要,評定為2表示不重要,3表示普通,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其中第二部分之第3、4、6、10項為反向題,即予反向計分。第三部分為填答者基本資

料,包括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婚姻狀況、

職業、個人月收入,及是否曾修習過生態或環

境等相關課程、是否加入過生態或環境等社團

(如荒野協會、野鳥協會等)等8項題目。

二、樣本及資料蒐集

為確保問卷問題設計和項目陳述讓填答

者清楚而容易作答,在問卷設計時,先組成焦

點團體(focus group)針對問卷內容之可行性進行討論,刪除部分問項及做文字潤飾後始置於

網站提供民眾填答。填答者在正式回答前,需

閱讀關於本研究目的陳述及森林生態系服務定

義等,以確實瞭解本問卷的內容及填答方式,

以提高有效回卷數。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方

式,由填答者上網直接填寫問卷。網路問卷調

查具有方便性、回收時間快、調查成本低、減

少面對面調查焦慮感等優點;但也具有填答者

多為特定群體、須具備電腦操作能力、問卷回

覆樣本可能不具代表性、缺乏抽樣架構等缺點

(Su and Wu 1997, Li 2004)。本研究使用網路問卷主要是因為成本低及回收迅速的考量。根據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所公布之根據2007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2007年1月15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約1,523萬人,整體人口(0~100歲)上網率達66.91%,12歲以上人口的上網率則為67.77%;其中,寬頻網路使用人數約1,240萬人,約佔總人口數之63.36% (TWNIC 2007)。在台灣進行網路問卷相對於各國來說,應是較可行的。Coomber (1997)

認為透過網路所蒐集的資料仍具有相當程度的

可信度,但其結果只能做為網路使用人口特質

的參考,而網路調查的使用與結果推論,必與

事先對目標母體做明確的限制(Couper 2000) (引自Li 2004)。本研究基於時間及成本的考量,嘗試使用網路問卷調查進行調查,以茲建立網

路使用人口對森林生態系重要性認知之基本資

料。問卷進行期間為2004年7月15日至8月20日止,扣除填答不完整以及環境態度問項填答

一致性太高之問卷後,有效回卷數為187份。

三、分析方法

問卷回收後,經編碼及登錄之資料,首先

進行效度與信度分析,以檢測環境態度問項是

否具有可靠性與正確性。本研究以項目分析之

相關分析法(correlation analysis)來檢測問卷中有關遊客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問項之正確性

(效度)。判定準則以問項與總分的相關需達0.30以上,且達顯著水準(p < 0.05或0.01)時方可採用該問項。信度分析則採用Cronbach’s α係數檢定,如刪除個別問項後其總Cronbach’s α值增加,則應刪除該問項。一般研究所採納之α係數必須超過0.5方具有研究價值(Wang 1997)。且根據Henson (2001)的研究成果,若研究目的在編製預測問卷、施測或測量某構念之先導

性研究,信度係數在0.5至0.6已足夠。故本研究採取Cronbach’s α大於0.5為可接受範圍。經效度與信度分析所確定的問項,再以主成份分

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factoring),選取特徵值(Eigenvalue)大於1的共同因素,依最大變異法 (Var imax)進行直交轉軸,以因素負荷量大於0 .4做為選取因素問項之準則。以因素分析所萃取之環境態度因素構面平均值,再用集

群分析將填答者區分為不同的環境態度類型,

以茲檢測不同環境態度類型是否對森林生態系

服務之重要性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層級集群

法(hierarchical methods)與非層級集群法(non-hierarchical methods)做二階段集群分析,將填答者根據因素分析所得之構面結果,劃分成為

不同的環境態度類型。第一階段係以層級集群

法之華德法(Ward’s method)及歐基里德直線平

Page 5: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5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方,以環境態度所得出之因素構面平均值來進

行集群分析,由集群凝聚係數變化量遽增程度

與樹狀圖為判斷適當集群數之原則,以獲得最

佳集群數。第二階段以第一階段所得之最適集

群數作為參考值,進行非層級集群分析之K均值法(K-means methods)找出最適集群數及分群。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了解各集群對各

環境態度因素構面是否有顯著差異,如有顯著

差異,即可知分羣效果為適當。若分群效果適

當,可進一步使用Scheffe多重比較進行各集群在環境態度因素構面間之差異比較。最後應用

卡方檢定檢測不同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是

否不同,並以變異數分析檢測4個環境態度類型在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上是否有差異。

結果與討論

一、填答者特質分析

從187份回收問卷之個人屬性分布,在性別方面以女性稍多,佔55.1%。教育程度以研究所以上的比例為最高,佔48.1%。年齡層以25~29歲比例較高,佔29.9%。推測因採網路問卷,故年齡層較低者較有可能接觸此一訊息。婚姻狀

況以未婚者居多,佔53.5%。職業方面,以公務人員及教師的比例最高,佔44.4%。個人月收入在3~6萬元的比例最高,占50.8% (Table 1)。由此一結果可知,會在網路對環境 /生態 /森林議題感興趣且主動填答問卷者,多為年輕未婚

的公教人員,此一趨勢與台灣關心環保相關議

Table 1. Sociodem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the respondents Items Frequency %

Gender Female 103 55.1 Male 84 44.9Educational level Graduate school and above 90 48.1 University 68 36.4 Below University 29 15.5Age (yr) ≦ 24 27 14.4 25~29 56 29.9 30~34 43 23.0 35~39 25 13.4 ≧ 40 36 19.3Marital status Unmarried 100 53.5 Married 87 46.5Occupation Student 31 16.6 Civil servant, Teacher 83 44.4 Others 73 39.0Income/month (NT$)1) < 30000 62 33.2 30001~60000 95 50.8 60001~80000 16 8.6 > 80000 14 7.5 E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course No 63 33.7 Yes 124 66.3E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group No 136 72.7 Yes 51 27.31) US$1.00 ≒ NT$32.5 in 2004.

Page 6: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6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題的民眾組成相似,故本研究在樣本代表性似

與議題選擇有密切關連(Tseng 2005, Tseng and Chang 2006)。

二、環境態度因素構面萃取結果

填答者對新環境典範12項題目的評分結果如Table 2,其平均數值為4.35,其中以「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空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

(N9)的評分值4.68為最高,其次為「人類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任意破壞大自然,要與大

自然和諧相處」(N8)的評分值為4.79,「維護健康的經濟發展,必須控制工業成長速度,

以維持穩定的經濟狀態」(N7)的評分值最低為3.82。

就效度分析結果,在1 2個環境態度問項中,「維護健康的經濟發展,必需控制工業成

長速度,以維持穩定的經濟狀態」(N7)相關係數僅0.1,未達0.30的水準,故予以刪除。刪除後Cronbach’s α值為由0.759增加至0.775。經Bartlett’s球型檢驗結果卡方值為586.86,達顯著水準(p = 0.000)。KMO係數值為0.71,顯示其餘11個問項具有不錯之樣本適當度,可做為後續因素分析之題項。

經因素分析結果11個問項可萃取為4個因素構面(如Table 3)。因素1包括「人類有權利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變自然環境(N3)」、「人類生來就有權利去管理使用自然萬物(N4)、「植物與動物的存在主要是供人類使用(N6)」等3個問

Table 3. Factor analysis of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Item Factor Eigenvalue Variation Cumulative Standardized loading (%) variation (%) αFac1: Anthropocentrism N4 0.83 2.35 21.34 21.34 0.78 N6 0.79 N3 0.78 Fac2: Growth limitation N2 0.85 1.82 16.52 37.86 0.70 N5 0.70 N1 0.67 Fac3: Re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N12 0.85 1.78 16.14 54.00 0.69 N11 0.82 Fac4: Harmonization and intervention within nature N8 0.86 1.53 13.95 67.95 0.50 N10 0.59 N9 0.52

Table 2. Importance scores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items Items Mean SD N1 4.37 0.76 N2 4.56 0.71 N3 4.13 0.98 N4 4.13 0.97 N5 4.58 0.58 N6 4.09 0.88 N7 3.82 1.01 N8 4.79 0.41 N9 4.68 0.66 N10 4.44 0.84 N11 4.01 0.93 N12 4.60 0.835 = strongly agree, 4 = mildly agree, 3 = unsure, 2 = mildly disagree, 1 = strongly dis-agree. But N3, N4, N6, and N10 are backward scored items.

Page 7: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7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項,可解釋21.34%的變異量。命名為「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代碼Fac1)」。

因素2包括「現在地球的人口數目已接近地球資源所能承受之極限(N1)、大自然生態平衡是非常脆弱和容易遭受破壞的(N2)、「人類的行為如果干擾到大自然的生態,通常會帶來重

大傷害(N5)等3個問項,可解釋16.52%的變異量。命名為「成長的極限(growth limitation,代碼Fac2)」。

因素3包括「我們的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成長有其一定的限制(N11)」、「人類正嚴重地濫用環境(N12)」等2個問項,可解釋16.14%的變異量。命名為「發展的反省(re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代碼Fac3)」。

因素4包括「人類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可任意破壞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N8)」、「地球像一艘太空船,它的空間和資源都是有

限的(N9)、「人類無須適應自然環境,因為人類可以改造自然以滿足自己的需求(N10)」等3個問項,可解釋13.95%的變異量。命名為「與自然的調和及干預(harmonization and interven-tion within nature,代碼Fac4)」。

4個因素構面總累積變異量為67.95%。再次進行Cronbach’s α信度分析,以檢測填答者對因素構面答題之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4個因素構面之Cronbach’s α係數在0.5~0.8間,因此本研究所萃取的因素構面,應具有一致性且具可信。

三、環境態度集群分析

以因素分析所得之4個環境態度因素構面平

均值進行集群分析,建議最佳分群數為4群。接著將此階層集群分析之各集群重心為起始點,

進行第二階段非層級集群分析產生最後4集群之樣本數,分別為10、36、96、45個樣本。並就各因素構面進行one-way ANOVA檢測各集群的因素平均值之差異,4個集群分別在4個因素構面上之環境態度均有極顯著的差異(p = 0.000),結果如Table 4所示。可知分成4個集群具有良好的分羣效果。

再依據各集群在不同因素構面的平均值高

低特性予以命名,另應用卡方檢定,檢測不同

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上是否有所不同,結

果顯示(Table 5)。結果顯示:8項個人屬性中除是否曾修習過生態或環境等相關課程一項未達

顯著水準外,其餘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婚

姻狀況、職業、個人月收入、是否加入過生態

或環境等社團(如荒野協會、野鳥協會等)等7項皆有顯著差異。進一步以個人屬性在各集群的

特性與整體屬性予以比較,4個集群之命名與填答者特性分述如下。

集群1 (group 1)「科技樂觀主義」:此集群含10位填答者,由Scheffe多重比較結果發現此集群在人類中心主義(Fac1)與成長的極限(Fac2) 2個因素之平均值,明顯高於集群2與集群4;在成長的極限(Fac2)之平均值為4個集群中最高。另在發展的反省(Fac3)及與自然的調和及干預(Fac4) 2個因素之平均值,明顯低於集群3;且發展的反省(Fac3)之平均值為4個集群中最低。可見集群1的填答者極同意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且認為自然生態相當脆弱性,但對工業

Table 4. ANOVA test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mong the clusters after a cluster analysis Factor Clusters (Mean) dimension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Group 4 Mean F-value Scheffe

Fac1 4.60 2.87 4.61 3.96 4.12 149.9331) 1,3 > 4 > 2Fac2 5.00 4.23 4.74 4.13 4.51 26.6311) 1,3 > 2,4Fac3 2.00 4.36 4.74 3.84 4.30 169.0081) 3 > 2 > 4 > 1Fac4 4.47 4.36 4.89 4.36 4.64 28.3681) 3 > 1,2,41) Significant at the p < 0.01 level, Group 1: scientifically optimistic; Group 2: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roup 3: demanding satisfaction; Group 4: with low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Page 8: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8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社會發展及成長有其限制及人類使用為環境惡

化的主因則較不認同。換言之,集群1的填答者認為在有限的資源下,藉由人類的努力可改善

或維護自然,故將之命名為「科技樂觀主義」

環境態度類型。其個人屬性以男性為主,教育

程度以研究所的比例較高,年齡層主要集中在

30~39歲,已婚者的比例稍高,職業以軍公教的比例最高,個人月收入集中在3~6萬元,且未曾加入過生態或環境等社團。

集群2 (g roup 2 )「環境友善」:此集群有 3 6位填答者,在 4個因素總平均值為最低

(mean = 3.96)。進一步分析,此集群在人類中心主義(Fac1)、成長的極限(Fac2) 2個因素之平均值,明顯低於集群1及集群3;且人類中心主義 (Fac1)因素平均值為4個集群中最低。另外,在發展的反省(Fac3)、與自然的調和及干預 (Fac4)2個因素構面之平均值,明顯低於集群3,但在發展的反省(Fac3)明顯高於集群4及集群1。由此可見,集群2的填答者對人類為地球的中心的想法認同度較其他集群為低,對環

境惡化認為人類也有責任,故命名為「環境友

善」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上,以男女各

Table 5. χ2-test results of the sociodemographic distributions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 groups Cluster (%) Item Group Group Group Group

P

1 2 3 4 value

Gender Female 100.0 50.0 59.4 40.0 0.0042)

Male 0.0 50.0 40.6 60.0

Educational level Graduate school and above 80.0 30.6 42.7 66.7 University 20.0 47.2 39.6 24.4 0.0121)

Below University 0.0 22.2 17.7 8.9

Age (yr) ≦ 24 0.0 8.3 15.6 20.0 25~29 20.0 25.0 30.2 35.6 30~34 40.0 16.7 30.2 8.9 0.0002)

35~39 40.0 5.6 10.4 20.0 ≧ 40 0.0 44.4 13.5 15.6

Marriage Unmarried 40.0 33.3 55.2 68.9 0.0121)

Married 60.0 66.7 44.8 31.1

Occupation Student 0.0 8.3 14.6 31.1 Civil servant, Teacher 80.0 72.2 38.5 26.7 0.0002)

Others 20.0 19.4 46.9 42.2

Income/month (NT$)3) < 30000 0.0 25.0 37.5 37.8 30001~60000 100.0 55.6 45.8 46.7 0.0042)

60001~80000 0.0 16.7 10.4 0.0 > 80000 0.0 2.8 6.3 15.6

E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course No 40.0 66.7 80.2 68.9 0.583 Yes 60.0 33.3 19.8 31.1

E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group No 100.0 50.0 59.4 40.0 0.0281)

Yes 0.0 50.0 40.6 60.0 1) Significant at the p < 0.05 level.2) Significant at the p < 0.01 level.3) US$1.00 ≒ NT$32.5 in 2004.

Page 9: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59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半,教育程度以大學的比例較高,而大學以下

的比例也較其他集群為高,年齡層大約在40歲以上為主,已婚者的比例高,職業以軍公教的

比例最高,個人月收入在3~6萬元的比例最高,但個人月收入6~8萬元的比例也高於總平均值,曾加入過生態或環境等社團者約有一半,但其

比例高於總平均值。

集群3 (group 3)「需求滿足」:此集群有96位填答者,在4個因素總平均值為最高(mean = 4.74)。就各別項目細究,此集群在人類中心主義(Fac1)、發展的反省(Fac3)、與自然的調和及干預(Fac4)等3個因素之平均值為4個集群中最高,且在人類中心主義(Fac1)、成長的極限(Fac2) 2個因素構面之平均值,明顯高於集群2與集群4;但在發展的反省(Fac3)、與自然的調和及干預(Fac4) 2個因素構面之平均值,明顯低於集群1、集群2、集群4。依此判定,集群3的填答者傾向在有限的資源下,人類為滿足自己

的需求而大量使用自然資源,人類雖可藉由科

技來試圖改善,但對此目標仍有著不確定感,

故命名為「需求滿足」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

屬性上,以男性比例較高,教育程度以研究所

及大學的比例較高,年齡層大約在25~34歲為主,未婚者的比例稍高,職業屬其他類的比例

最高,個人月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比例也高於總平均值,在曾加入過生態或環境等社團的比例

則約有半數,但曾加入生態或環境等社團的比

例亦高於總平均值。

集群4 (group 4)「低環境感知」:此集群有45位填答者,其在人類中心主義(Fac1)因素構面之平均值,明顯高於集群2;在其在發展的反省(Fac3)因素構面之平均值,明顯高於集群1;而成長的極限(Fac2)因素構面之平均值為4個集群中最低。據此推測集群4的填答者對地球資源的極限、自然生態的脆弱及易受傷害的

成長的極限認知較其他3個集群為低,故命名為「低環境感知」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

上,以女性比例較高,教育程度以研究所的比

例較高,年齡層大約在25~29歲為主,未婚者的比例高,職業以其他及學生的比例最高,個人

月收入在3萬元以下及8萬元以上的比例也高於

總平均值,在且是否加入過生態或環境等社團

的比例各半,但曾加入生態或環境等社團的比

例高於總平均值。

綜上所述,男性在環境問題上多偏向樂觀

(集群1)或先滿足生活需求(集群3)為主,女性則呈現低度關懷(集群4)的反應。就年齡層與婚姻狀況分析,35歲以上的青壯年及已婚者較偏向解決環境問題(集群1 and 2),35歲以下及未婚者則偏向對環境不確定或不關心(集群3 and 4)。軍公教族群較其他行業者對環境較有責任(集群1 and 2)。要言之,填答人在較有社會經驗及家庭責任後,較具環境責任;反之,年輕未婚者

則傾向生活滿足及不關心的態度。

四、不同環境態度類型對生態系服務之重要

性認知

以變異數分析檢測4個環境態度類型在7項森林生態系服務的重要性認知是否有所差異。

森林生態系服務分為:生物多樣性(BS)、碳吸存(CS)、生態旅遊(ES)、木材生產(T)、森林副產物(NT)、水源涵養(WS)與水土保持(SS)等7項。分析結果發現:屬於非市場服務的5項服務(BS、CS、ES、WS與SS)平均值均高於屬於市場價值(T與NT)的2項服務。此一結果與Jen et al. (2000)之研究結果相同:人們對森林價值的認知由傳統經濟價值導向轉向為公益價值。其

中碳吸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3項達1%顯著水準,生物多樣性、木材生產、森林副產物

等3項達5%顯著水準(Table 6)。以不同環境態度類型對生態系服務之重要

性認知之結果與總平均值來比較,則集群1「科技樂觀主義」環境態度類型在生物多樣性、碳

吸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4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結果高於總平均值,在相對

重要程度,以生物多樣性、碳吸存、水源涵

養、水土保持較為重要,而以木材生產、森林

副產物、生態旅遊重要程度較低。集群2「環境友善」環境態度類型在生物多樣性、生態旅

遊、木材生產等3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結果高於總平均值。在相對重要程度,以水

源涵養最為重要,其次為生物多樣性、水土保

Page 10: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60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持,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產物重要程度較低。

集群3「需求滿足」環境態度類型在上述7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結果皆高於總平均

值。在相對重要程度,以碳吸存、水源涵養、

水土保持最為重要,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產

物重要程度較低。集群4「低環境感知」環境態度類型在上述7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結果皆低於總平均值。在相對重要程度,以水

土保持最為重要,其次為生物多樣性、水源涵

養,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產物重要程度較低。

進一步以Scheffe法針對碳吸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3項進行事後檢定結果:集群1在上述3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程度明顯高於集群4,集群3在碳吸存、水源涵養2項森林生態系服務之重要程度明顯高於與集群4。顯見歸類為「低環境感知」環境態度類型在對森林生態

系服務的評價也偏低,其他環境態度類型的差

異則並不明顯。

整體而言,填答者在森林生態系服務偏

好上,以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最高,其次為生

物多樣性與碳吸存,而以木材生產與森林副產

物重要程度較低。填答者對水源涵養及水土

保持功能的高度重視,可能因台灣之特殊自然

條件及高人口密度,以致近年來天災人禍接連

發生,森林生態系所能提供的環境保安功能即

在災禍頻傳下,受到較多的關注。其次,雖然

生物多樣性與碳吸存為當前重要議題,但與填

答者較無切身關係,故重要程度稍低。最後,

由於台灣在木材生產與森林副產物的產值相當

低,本項調查也反映出此項功能的重要性已大

不如前。

結論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的方式,蒐集網路使

用者之環境態度及對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之認

知。囿於網路問卷僅能提供電腦使用者填答,

無法顧及完整的樣本代表性,因此本研究資料

為嘗試性了解哪些特定的網路使用族群會關心

環境/森林/生態議題並予以填答。根據問卷回覆結果顯示本研究之樣本相對於全國母體而言,

在年齡及教育程度上有較為年輕且教育水準較

高的情形,因此可能產生樣本選擇上的偏誤

(sample selection bias),由於本研究未進行樣本選擇偏誤修正,因此,本研究結果只適用於本

研究之樣本,不宜過度擴大解釋。另由於此部

分尚未見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可茲比較,或可建

議日後可採行相似調查,以重復驗證本研究所

得資料之可信度。

本研究依新環境典範構面之11個問項進行

Table 6. ANOVA test result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cognition of respondents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attitude groups Clusters (Mean)Item\Group Group 1 Group 2 Group 3 Group 4 Mean F-value Scheffe

BS 5.00 4.78 4.81 4.58 4.76 1.378 CS 5.00 4.75 4.96 4.36 4.78 10.3352) 1,3 > 4 ES 3.80 4.22 4.24 3.91 4.13 2.224 WS 5.00 4.81 4.94 4.58 4.83 8.6382) 1,3 > 4 SS 5.00 4.78 4.96 4.71 4.87 6.1732) 1 > 4 T 3.20 3.86 3.83 3.44 3.71 3.3131) NT 3.40 3.56 3.83 3.49 3.67 3.0161) 1) Significant at the p < 0.05 level.2) Significant at the p < 0.01 level, BM,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SL, soil stabilization and land ero-

sion control; WR,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CS, carbon sequestration; ES: ecotourism; T: tim-ber; NT: forest by-products.

Page 11: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61台灣林業科學 23(Supplement): S51-62, 2008

因素分析共萃取出「人類中心主義」、「成長

的極限」、「發展的反省」、「與自然的調和

及干預」等4個因素構面,進一步做環境態度類型之集群分析,共歸納為「科技樂觀主義」、

「環境友善」、「需求滿足」以及「低環境感

知」等4個環境態度類型。此4個環境態度類型在個人屬性及對生態系服務之重要性認知均

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填答者在較有社會經驗

及家庭責任後,較具環境責任;反之,年輕未

婚者則傾向生活滿足及不關心的態度。就不同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的評價,也以

「低環境感知」集對各項服務功能的評價均

低。但就整體而言,填答者在森林生態系服務

偏好上,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最高,其次為

生物多樣性、碳吸存,而以木材生產、森林副

產物重要程度較低。顯示非市場價值的森林生

態系服務已較受重視,且環境問題的可及性又

是影響森林生態系服務排序的重要因素。

引用文獻

Albrecht D, Bultena G, Hoiberg E, Nowak P. 1982.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Environ Educ 13:39-43.Bengston DN, Fan DP, Celarier DN. 1999. A new approach to monitor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olicy: the case of US national forest benefits and values. J Environ Manage 56:181-93.Bengston DN, Xu G, Fan DP. 2001. Atti-tudes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1998. Soc Nat Resources 14:471-87.Catton W, Punlap R. 1978. Environment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Am Sociol 13:41-9.Catton W, Punlap R. 1980. A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for post-exberant sociology. Am Be-hav Sci 24:15-47.Coomber R. 1997. Dangerous drug adultera-tion -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drug dealers us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World Wide Web (WWW). Int J Drug Policy 8:71-81.

Couper MP 2000. Web survey: a review of issues and approaches. Public Opinion Q 64:464-94. Geller MJ, Lasley P. 1985.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a reexamination. J Environ Educ 17:9-20.Henson R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 a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 Eval Counsel Develop 34:177-89.Jen IA. 1992. Studies on the current level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forests in Taiwan. Bull Taiwan For Res Inst 7(2):12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Jen IA, Lin JC, Tu A, Wu WY, Lai CS. 2000. Study on forest value changes in Taiwa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s. Q J Chin For 33(2):245-5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Kuhn GR, Jackson EL. 1989. Stability of factor structur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 Environ Educ 20:27-32.Li CC. 2004.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ternet-based survey. J Cyber Cult Inform Soci 6:1-2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Lin JC, Lee KC, Lin LC, Lin YJ. 2007. Ap-plication of a paired-comparison method to evaluate forest public service values. Taiwan J For Sci 22(1):69-80.Noe FP, Snow R. 1990.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nd further scale analysis. J Envi-ron Educ 21:20-6.Schmithüsen F, Kazemi Y, Seeland K. 1997.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population towards forests and their social benefits: social origins and research topics of studies conducted in Germany,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between 1960 and 1995. Vienna, Austria: International Union of Forestry Research Organization (IU-FRO) Occasional Paper 7:1-30.Schultz PW, Oskamp S. 1997. The motivational

Page 12: 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Pennsylvania)的居民,僅歸納成人類與自然 (humans-with-nature)和自然界的平衡與成長的 極限(balance

S62 林俊成等―環境態度類型對森林生態系服務重要性認知之研究

bases for environmental concer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Toronto, Canada. USEPA Science Advisory Board. 2000. Towar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EPA-SAB-EC-00-011. Washington, DC: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chultz PW, Zelezny L. 1999. Values as pre-dictor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evidence for consistency across 14 countries. J Environ Psychol 19:255-65.Scott D, Willits F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 Behav 26(2):239-60.Shands WE. 1991. Beyond multiple use: man-aging national forests for distinctive value. Am For 94(324):14-5, 56-7.Su H, Wu SJ. 1997. Survey research using electronic mail. Mass Commun Res 54:75-10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Tseng JK. 2005. A study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bsites’ content influencing on users’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s. [Master thesis]. Taichung, Taiwa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145 p.Tseng WC, Chang YT. 2006. Estimating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Taiwan trout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Agric Econ 37:125-5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

mary].TWNIC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07. Internet broadband usage in Taiwan. Available at http://www.twnic.net.tw/. Accessed on Jan 15 2007.van Liere KD, Dunlap RE. 1978. Moral norm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Schwartz’s norm-activation model to yard burning. Appl Soc Psychol 8:174-88.Wagner RG, Flynn J, Gregory R, Mertz CK, Slovic S. 1998. Acceptable practices in Ontario’s forest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forestry professionals. New For 16:139-54.Wang PJ. 1997.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visi-tors’ questionnaire design for the Shanping Natural Education Area. Taiwan J For Sci 12(2):217-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Wang PJ, Zheng CL. 2002. An analysis of the public’s perception and valuing on differ-ent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aiwan. J Exp For Natl Taiwan Univ 16(2):135-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Wang PJ, Zheng CL. 2005.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ptions on forest management paradigms between the foresters and conservationists in Taiwan. Q J Chin For 38(4):437-4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