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四十二章經心得 分享 第五‧六課 第一章 出家證果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reflections, summaries and articles for chapter 5 and 6 of 42 chapters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 分享

第五‧六課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

Page 2: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一篇 - 1

我們學佛要知道一個要領,也就是要先依止經法,世尊的教法,然後你要先悟得,悟

得以後才修。我們通常叫作悟後起修。在悟之前,要不要修呢?當然要修,那時候是練習,

未悟之前通通叫作練習,你再怎麼認真,你都不能摸到實際狀況,只有悟道以後才能知道,

未悟之前,我們叫做在學,阿羅漢就證得無學位,就不必再學了。不必再學,但是他要修,

有學位的人就是他還要繼續學,然後繼續修。修到真正的悟,澈悟以後就不必再學了,那

時候只要自己修就好了。所以悟是頓悟,修是漸修,一定慢慢修的。所以我們在未悟之前,

那個修是練習。 辭親出家

就是出家人,你辭掉了親人,離開了家庭。 識心達本

是要瞭解到自己的心性,到達根本的本源、本來面目,瞭解我們的本來面目。 解無為法

明瞭真正的無為法,真如本性是什麼?宇宙人生的實相、本來面目是什麼?那麼走這

麼一條路的人。

我們學佛,學法,學道,念佛,拜佛供養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求保佑,求福報,不錯,

它們都有福報,有無量功德,但是它們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不要執著於相上,修行

它是通過種種手段來達到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識心達本”它是屬於心行外滅,言語道

斷。就像禪中的一些公案。本體的東西沒辦法形容出來。它本體的樣子就是這個樣子。也

就是那個境界,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們要能夠理解,那就是無為法。所以我們不要受到任

何的人為因素所污染。只有求識心達本,才能通達無為法,才是我們學佛的根本所在。

這雖然是世間法,我們要注意,該做的要怎麼做。我們現在就要這樣定義了,以前是

該做的要做,該做的不做是犯戒。現在你要注意啊,該做的要怎麼做,不怎麼做你就犯戒。

該做的你亂做還是犯戒,因為增加你一大堆的煩惱,是不是?那反而你會發覺說,這種該

做的最好還是不要做。不要做是犯戒,你要知道要怎麼做才不會增加你的煩惱。不要太單

純!因為不單純又識性發達,要你單純又自找麻煩,這當中怎麼去拿捏?自己去訓練。所

以師父常在講經中說:戒律是組織,制度,經營,管理。不是用來捆綁人的。

大家要知道,學佛是有境界,不是沒有境界。但是那個境界不是那一種莫名奇妙的境

界,學佛的境界一定從日常生活中出現,那個才是真正的境界,不是那些瞎猜的境界。

Page 3: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一篇 - 2

虛雲老和尚,人家要打他,棍子拿起來他就入定了,這個快不快?虛雲啊,虛雲老和

尚。這種快,叫做飛行,所以飛行變化指的是變化的快,不是一個人飛在天上啊。 飛行變化:的意思,是指我們境界轉變得快,那麼境界要像我們講的這個狀況。

Page 4: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二篇 - 1 壹、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學佛學什麼?學法學什麼?學道學什麼?求道、求法求什麼?要能達到這目標。辭親

出家是手段,目的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追求的理想就是無為法。我們一開始學佛就

要準備知道道體,道的本體就是這「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識心達本」要了解到自己的心性,到達根本的本源,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 「解無為法」明瞭真正的無為法,真如本性是什麼?宇宙人生的實相、本來面目是什麼?

學佛的要領要先依止經法、世尊的教法,在悟之前所學所修是練習,還有得學叫做有學,

然後要先悟得,以後才是真正起修。

譬如供花,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花本身是因。供花就表示要修因。再來花很柔軟、脆

弱,所以在修因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慎始;還有花很圓滿美好,我的因要修得圓滿美好

不要殘缺。到結束也要圓滿,不半途退心要全終。所以在買花的時候就開始在修行了,為

什麼要供花?買花要做什麼?不管是什麼花,鮮花、塑膠花、那乾燥花、或者畫的花都可

以把它觀想,做為修行用的修因。家沒有佛像不要緊,供心佛,藉這花提起觀想,達到我

們所要求的目的,那這個供花就有功德。

供香,香是薰的,薰就是修行,要ㄧ直薰我們的心,許多不當的、不正確的觀念跟行

為就要一直修改這叫普薰。法界蒙薰,讓我們氣質改變過來,所以才要供香。

但是這些都只是枝末手段,假如不能夠藉這些儀式,識心達本,解無為法的話,那些

儀式都是迷信。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手段都可以,透過手段要來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不要執著於相上。 平日生活中由衷的彼此互相人性的尊重,你看我是人性,我看你也是人性,在家裡我

們夫妻跟父母子女大家都建立這個關係。真正要做到這點,就彼此要真的能夠顯現出那種

真心,那個生活就是極樂世界,那是真正的無為法。我們現在都把他污染了,相敬如賓叫

機械式,即使真的是這樣,還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究竟安穩。要讓人性本來的面目,

充分的展現出來,不受到任何有為的人為因素的污染, 這叫無為法。那一個本體的部份叫

做無為法,它本來的樣子是這個樣子,而我們生活要是能夠體會到融入那個境界,本來就

是這個樣子,那真的很好。

法,就是要求識心達本,要通達無為法,才是學佛、學法、求道的根本所在。

Page 5: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二篇 - 2 貳、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持這兩百五十戒的目的就是使我們進止清淨,就是動靜之間都很清淨。進是動,向前

進;止是停止。「有為有守」做與不做,動與靜之間,都很清淨。進止清淨意思也就是佛法

所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攝律儀戒,不該做的、不能做,這個止的清

淨了;眾善奉行就是饒益有情、攝善法戒,所有該做的都要做,有利益於眾生的都要做,

這是進,這個也清淨了。

為四真道行,苦集滅道叫四真道行。就說是堅持兩百五十戒,進止都很清淨,目的是

在追求苦集滅道四聖諦,這樣的目的是成阿羅漢。成阿羅漢是相,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是體。我們修行,能夠真正通達一切無為法,了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能夠饒益無量

無邊的眾生,隨緣應化,來教導、攝受眾生,才叫成佛。所以成佛是相,但那個體最要緊。

叁、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阿羅漢證得的果位,飛行變化是指他生命境界轉變得很快。因為他不生不滅,所以他

的壽命在三界外,叫了生脫死出三界,這個時候壽命很長,住動天地跟天地一樣的成住壞

空。這個世界成住,他就安住在這裡;這個世界壞,要空了,隨著這世界的緣,他就到他

方世界去了。 肆、生命境界改善

學佛的生命境界變化,一定從日常生活中出現,那才是真正的境界。想想看學佛前跟

學佛後,生活、心境跟環境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輕?是不是比較自在?與大眾相處

人際關係有沒有改善?許多不良的朋友逐漸遠離了,不刻意去拒絕,他也不來了!自己的

身、口、意三業有沒有比以前進步?以前沒學佛沒有標準,不能衡量自己的行為,學佛以

後有這樣的標準,把以前的行為就算不全部改善,也逐漸的修正了,經過半年、一年以後

一比較,會發現改善了不少,發現進步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境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清淨。

有沒有改變自己知道,週遭的人也會知道,那是真正的成就。

Page 6: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三篇 - 1

學佛是依止經法、世尊的教法,先悟道然後才開始起修。在悟道之前,叫作練習,無

論再怎麼認真都不能摸到實際狀況,又稱做在學,或者叫做有學;在悟道後就不必再學了。 像阿羅漢就證得無學位,就不必再學了;但還是要修,不是不必再學就不用修了。 有學

位的人,還要繼續學,然後繼續修,修到真正的澈悟以後就不必再學了,那時候只要自己

修就好了。 所以悟是頓悟,修是漸修,一定慢慢修的。 這是學佛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大原

則。 出家人,辭掉了親人,離開了家庭,是要了解到自己的心性,到達根本的本源、本來

面目,明瞭真正的無為法,真如本性是什麼?宇宙人生的實相、本來面目是什麼? 辭親出

家是手段,目的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追求的理想就是無為法。 另外有身沒有出家,但是心能夠通達,想要解無為法,想要識心達本,對於世間法不

再貪染;這就是心出家,那世間法照樣要圓融,過著在家人正常生活,外相要保持一定的

莊嚴,言行舉止就代表佛法,要約束自己一下,要合群,有些慾望不能夠太囂張;獨處時

盡量身口意三業不亂來,不亂想,不亂講,處處要警惕自己。 我們一定要明瞭,「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這八個字它的根本;這個叫道體,即是一般

人所言道的本體。 辭親出家是手段,修持戒、吃素也是,能不能達到這八個字本意?如不

能達到,那最好不要迷信依樣畫葫蘆。修行就在透過種種手段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可

以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不要執著於相上。 識心達本這個心不是肉團心,也不是思想、思考。思考不是心,思考是識性,意識;

思考是分別,作分別用的。 那麼心是什麼呢?既然不是那些,那麼是什麼?這是修學佛

法ㄧ個很重要的觀念,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都把不是的撥開以後,還剩下什麼? 剩

下的那個,那個就對了。那個能不能說?講不出來。 我們要了解實相的地方,心、本,都是我們過去所沒有的經驗。過去要有經驗,你就

已經開悟了,就是過去沒有經驗,在這個地方你必須深深的體會到,凡是你用過去的經驗

來作的答案,絕對都不對。所以禪師在考驗行者的功力的時候,有功夫的行者不作答。但

是投機取巧的人也發現這一點,他也不作答,所以答與不答都不對。那我們就知道,臨濟

宗為什麼要棒喝?一定要你深切地去體會,這是甚深甚深的功夫,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你現在還沒開悟,就是過去的經驗都錯,那你不能用錯的來詮釋開悟的境界。

Page 7: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三篇 - 2

禪宗教學,從來不講為什麼。沒辦法講,一講你就執著,會著相。而且在這個觀照的

時候,有一個要領。心要擺在那個話頭上面,不能夠他緣。「若心他緣,攝之令返,置心一

處,使心不亂。」把心安置在一個地方,使這個心不亂。心跑出去了。把它抓回來擺在這

裡。 法,就是這麼一法,為了讓大家了解,諸佛祖師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使盡渾身解數,

還不見得人人都能開悟,都能識心達本。所以修行上面需要自己用功,再怎麼講,都只是

個方便而已,做個參考,我們要去求識心達本,要能夠通達無為法,這才是學佛、學法、

求道的一個根本所在。 男眾要受持兩百五十條戒,女眾是三百四十八條戒,女眾比較多,什麼原因,世尊當

時沒交代。 持這兩百五十戒的目的就是使我們進止,就是動靜之間都很清淨。進是動,向前進;

止是停止。有句話說「有為有守」 為、守,做與不做,動與靜之間,都很清淨。佛教的術

語來講,進止清淨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即是攝律儀戒,不該做的、不能做,這個止,止的清淨了。 饒益有情跟這個攝善法戒。所有該做都要做,有利益於眾生的都要做,那就是動,就

是進了。該做不做犯戒,不該做的做,不清淨;不該做的,做了犯戒,不該做就是不該做。

為四真道行,四真道行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叫四真道行。就是堅持兩百五十戒,進

止都很清淨,目的是在追求苦集滅道四聖諦,成阿羅漢。我們修行,能夠真正通達一切無

為法,了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能夠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隨緣應化,來教導,來攝

受眾生,這才叫成佛。 學佛是有境界,但不是那一種莫名奇妙瞎猜的境界,其真正的境界一定從日常生活中

出現。你可以比較一下在學佛之前後,你的生活、心境跟環境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

輕?時間是不是比較自在?與大眾相處那人際關係有沒有改善? 身口意三業有沒有比以

前進步?你會感覺到,學佛以後有這樣的標準,把以前的行為就算不全部改善,也逐漸的

修正了嗎?這種情況,就會發現你進步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境界。 要是不學佛,那個業力會卡著你轉不過去,你的境界不會改變。學佛有了那種願力,

絕對會改變,那很自然就調整過來。這是講我們實際境界的變化。這種變化快,叫做飛行,

而不是一個人飛在天上。不要被文字上騙了。

Page 8: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三篇 - 3

曠劫壽命,住動天地….證得果位的阿羅漢他的壽命很長,他不生不滅,如下列四句話。

「我生已盡」.我這一生已經盡了,這是最後生,叫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清淨之行都已經作了,沒有不清淨行,這個叫梵行已立,清淨行,梵行已

立。 「所作皆辦」….該作的通通作完了,世間的緣都盡了。 「不受後有」….沒有來生了,此生已盡,不受後有,就證阿羅漢。這個時候他就出三界,

出三界以後壽命長了,所以他在這裡啊,阿羅漢就講入涅槃,入涅槃就不再來誕生了,所

以叫不生。那不生就不滅,所以他的壽命在三界外,我們叫做了生脫死,出三界,這個時

候壽命長,這個時候 「住動天地」…. 他安住在哪裡呢?跟天地一樣的成住壞空。這個世界成住,他就安住在這

裡;這個世界壞,要空了,壞了,他就到他方世界去了,隨著這世界的緣。所以我們有一

個供養法,叫供養娑婆世界的大阿羅漢。釋迦牟尼佛以來成就的大阿羅漢好多,有這種供

養法,這法會也蠻殊勝的,這是阿羅漢的一個境界。這是最高的成就,我們通常把阿羅漢

叫做四果,第四個果位。 其次就是第三個果位,叫做阿那含。他的意思是指我們在這個地方命終之後,他還沒

有不受後有,阿羅漢是不受後有,所以他能夠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Page 9: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四篇 -1

學佛的目標 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法學什麼?學道學什麼?求道、求法求什麼? 八個字「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這是學佛的目標。識心達本是要瞭解到自己的心性,

到達根本的本源、本來面目,瞭解我們的本來面目。解無為法,明瞭真正的無為法,真如

本性是什麼?宇宙人生的實相、本來面目是什麼? 學佛的手段

辭親出家 ,吃素念佛 ,修持戒律, 拜佛供佛等等都是學佛的手段 ,藉著這個手段

讓我們去「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假如你不能夠藉這些儀式,識心達本,解無為法的話,

那些儀式都是迷信。 學佛就要明瞭這些儀式的實相目的,像吃素增長慈悲心;念佛是為了攝心不亂。持戒

的目的就是使我們進止清淨,意思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前只知道該做的要做,

有利益於眾生的要做,該做不作犯戒;不該做的做了犯戒。現在師父告訴我們要注意,該

做的要怎麼做,不怎麼做你就犯戒。該做的你亂做還是犯戒,因為增加你一大堆的煩惱,

要知道要怎麼做才不會增加你的煩惱。拜佛是要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是要降伏我們的傲慢

心。怎樣供佛,供佛的目的。像供花的意思,我要修因,花很圓滿,很美好!我的因要修

得這麼圓滿!這麼美好!不要殘缺!花很脆弱、很柔軟的,你不能把它捏捏看?所以你在

修因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慎始,到結束的時候要圓滿,不要半途隨便就退心了,那這個供

花就有功德。同樣,供香也是一樣,香是薰的,薰就是修行,我們要ㄧ直薰我們的心,那

麼許多不當的、不正確的觀念跟行為,我們就要ㄧ直修改,這叫普薰。法界蒙薰,薰,讓

我們的氣質把它改變過來,所以我們才要供香啊。那麼在家人,你身沒有出家,但你能夠

通達,想要解無為法,想要識心達本,對於世法不再貪染,就是心出家。 學佛的要領

學佛的要領,要先依止經法、世尊的教法,然後你要先悟得,悟得以後才修。未悟之

前那個修叫作練習,或者叫做在學,你再怎麼認真,你都不能摸到實際狀況,只有悟道以

後才能知道。故師父常說: 學佛要帶薿情,要去悟

還有學佛以後要亮麗!要活潑!不再死氣沉沉!要做世間人的模範,世間法要圓滿。

不要做一個跟世間人相背捨的不合群的獨行俠、獨行客。學佛不要成為自虐狂!不要以為

自己虐待自己是很精進。

念佛,拜佛,供佛,它們都有福報,你要能夠藉著那些儀式轉過來識心達本,解無為

Page 10: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四篇 -2 法,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你以種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所得功德不如識心達本,解無為

法。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手段都可以,透過那些手段要來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不要

執著於相上,你要讓人性的本來的面目,充分的展現出來,不受到任何有為的人為因素的

污染, 你要去求識心達本,要能夠通達無為法,這才是學佛、學法、求道的一個根本所在。

學佛的境界

以前以為境界就是神通 ,有境界就是有神通。以為修行就是修神通。 師父告訴我們: 學佛有境界,但是那個境界不是那一種莫名奇妙的境界,學佛的境界一

定從日常生活中出現,學佛之後,你的生活、心境跟環境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輕?

時間是不是比較自在?與大眾相處那人際關係有沒有改善?那個才是真正的境界,不是那

些瞎猜的境界。你會感覺到說,學佛以後有這樣的標準,把以前的行為就算不全部改善,

也逐漸的修正了。你會逐漸的改善,煩惱會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清淨!

我們學佛,欲能教化親戚朋友,就能提高自己的覺悟,悟性、覺性就起了。逐漸的就

會發現說,你會一再的提昇,生活的境界一再的改善,你會發現願力的重要,那個願力可

以導引你,我的生活要走向怎麼樣的一個方向,我要讓我的生活怎麼樣的改變?那時候的

願力自然會成就你,你只要想說,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它自然就會成就了。這種境界,

也可以叫“神通”吧! 證得果位

師父常說,我們學佛要能成佛,最起碼也要證得阿羅漢,了生死,出三界。 持戒修法,進止清淨,追求苦集滅道四聖諦,目的是成阿羅漢。阿羅漢六通具足,不

像五通仙人還在六道輪迴,不像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恒還需無量因緣再組合。阿羅漢清

淨之行已作,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入涅槃不生不滅,了生死,出三界。

成阿羅漢是相,成佛還是相,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是體。我們修行,修行到成佛,能

夠真正通達一切無為法,了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能夠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隨緣應

化,來教導,來攝受眾生,是用。是我們學佛成佛的真正目的。

Page 11: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五篇-1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出家修行不結婚,或結了婚離開家庭去苦修的都叫比丘,比丘是一般通外道的出家人。

而佛門中把出家人叫做沙門,這比較特別的。 辭親出家有兩種,一種是身出家,心也出家的,像出家人、比丘、沙門。另外一種是

身沒出家,但心是出家的,對於真理熱中追求,想要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像我們在家居

士。在家居士既是有心向道,雖然身未出家,心中一切應以佛法為念,緣念道場緣念善知

識,行為舉止不要漏佛陀的氣,外相上好好做好居士角色,保持一定的莊嚴,把世間法照

樣要圓融,不要像出家人,搞得不倫不類的才好。想想,非出家眾的我們卻能有個地方能

夠薰習佛法了解佛法,在領悟到佛法的真實義之後有機緣再踏上菩提路,是多麼難能可貴

呀! 和上常提醒我們學佛要懂得要領,要去了解本體(道體)是什麼,才不會迷惑於相上,

盡是在枝末上使力,以致搞成本末倒置,無法成就。像有些人辭親出家,他不是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他只是為了吃素念佛,吃素念佛不叫學佛,為增長慈悲心,是學佛的一部份,

念佛是為了攝心不亂,也是學佛的一部份,這不能代表全部的佛法啊!充其量不過占百千

萬分之一哪!,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法學什麼?學道學什麼?就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這乃是學佛所要達成的目標(體),辭親出家、修持戒、拜佛念佛、供花點燈等儀式…….是達成此目標的手段(相),藉著這個手段讓我們去達到「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假如達

不到這目標,盡是在手段上著墨,執著於相上,行於錯誤的方向,是無意義的啊!能夠掌

握到問題的核心、根本的,這麼樣做的人就叫做沙門。

常行二百五時十戒,進止清淨, 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有道是:「欲學定慧,先持禁戒。無量法門,戒學居先。」佛陀將入滅時,侍者阿難問

佛陀,佛陀不在時以何為師?世尊說以戒為師,可見持戒的重要了!因此嚴守佛戒,堅持

佛制,有了準則來規範,修行才能成就。常行二百五十戒,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自我規範,

行為舉止達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清淨境界。以如此清淨心來完成苦集滅道四聖諦,

修得阿羅漢。 學佛是要我們往身內探索,往內看心要純淨,當我們靜心下來之後,看待事情比較深

Page 12: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五篇-2 入,比較清楚,感受力、欣賞力會活躍起來,真的,如和上說的學佛是有境界的,這

個境界會從生活中展現出來,學佛以後這麼一回味,它確實在我的心境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當境界來臨時我不會再像以往情緒化地發飆,不再情緒化就能靜靜地看清楚它深入了解

它,當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之後坦然接受它,不再是壓抑的妥協,化解了煩惱,煩惱變少

了耶!

Page 13: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六篇-1

修習佛法不要被文字騙了 飛行變化:是指我們境界轉變得快,那麼境界要像我們講的這個狀況。 “像剛才講那個虛雲老和尚,人家要打他,棍子拿起來他就入定了,這個快不快?虛

雲啊,虛雲老和尚。這種快,叫做飛行,所以飛行變化指的是變化的快,不是一個人飛在

天上啊”。 說實在話早些年學佛時,就有過這樣的文字直解的過程,就被這樣自我的文字解釋騙

了,牽引著去探索佛法中的神秘東西,時間長了,總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但又說不

出什麼滋味來。好在不敢說佛經所說是假的,只是心中總存有疑惑,但又不敢造次!身邊

佛友實不少有這種學佛求教的啊!今天的學習實在受益,法義與文字義實在不是一回事。

真善知識的指導實不可沒有啊!

也因為不敢造次這個原因,故到處尋尋覓覓,尋覓有真東西的師父(真功夫的師父,神

秘的師父也是一種莫名其妙的心態,說不清楚。)讓我今天能遇到和上,從那時才真正的走

上了回歸之路。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九個字,師父好象知道弟子們的心思似的,費時較長擇要

開示與我們,到最後還專為“飛行變化”下了明確的定義。

過去的學佛到今天的學佛過程,通過今天學習師父本講內容讓我略略明白了學佛方法

的重要性等道理; 1. 千萬莫以自己文化水準比較高明而釋文銷義去研讀佛經; 2. 更不可以以自己的心態,不正的求學心性去讀誦佛經; 3. 亦不可為求神通而學佛法; 4.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是學佛的實作功課。 5. 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是學佛的最終目標。

學佛的境界一定從日常生活中出現

學佛者我想不會沒有人不想有點真實境界,但又確實根本沒有真正明白何為境界,何

為真實境界。

“大家要知道,學佛是有境界,不是沒有境界。但是那個境界不是那一種莫名奇妙的

境界,學佛的境界一定從日常生活中出現,那個才是真正的境界,不是那些瞎猜的境界”。

Page 14: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六篇-2

“我們一定要把佛法的精神告訴各位。學佛會有境界,境界不是遐想的,像電影去剪

接一樣,台灣話說“漫畫”,絕對不是那種“漫畫”的境界,它絕對是在日常生活中。

你學佛以後啊,今天跟昨天比,你大概比不出來,你不知道有沒有進步?但是你可以

今年跟去年比。現在開始學佛了,過了半年,想想看,未學佛之前,跟你學佛之後,你的

生活、心境跟環境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輕?時間是不是比較自在?與大眾相處那人

際關係有沒有改善?這個才是境界啊”。

和上用自己親身的真實生活事例開示弟子,開示求法眾。 “若沒做過比較,我學佛兩年,完全變了!第一個變的是什麼?晚上不做惡夢。這個

不做惡夢自己不知道,你在作夢的時候講夢話,你自己不知道,旁邊的人絕對知道。我開

始結界以後,大概過了半個多月,我太太跟我講:「你最近好像變了。」我說:「怎麼變了?」

「都沒有做惡夢。」我說:「沒作惡夢?」想想看,對,好像好久沒作夢。我從學佛以後就

很少在作夢。她說:「也沒有聽你在講夢話。」從那時以後也沒有了,這是第一個自己改變

的。你有沒有改變?你自己知道,你週遭的人也會知道。

兩年以後呢,這些吃喝玩樂的朋友通通遠離了。通通遠離的時候自己還沒感覺到,是

有一天在街上碰到,「喔好久不見了?怎麼樣怎麼樣!」這才想到「對嗯」我好像頭殼壞掉,

這個人是在哪裡認識的?原來是老同事啊,因為我開始精進學佛的時候,就把工作辭掉了。

剛開始他們還來找我打麻將應酬因,為很多業務上的問題都我辦的。辦業務總要交接啊,

還是會常常出去。後來想,一再的推推推都不要,你看工作辭掉了,交際應酬免了,業務

也免了,薪水照領,領了一年,經濟有沒有改善?改善了太多了, 一直改變。你自己學佛

以後,你自己會去跟前面比較,那是真正的成就”。

在這講座中實感“此處最吉祥,上師曾於此,方便廣開示,成熟當機眾!”弟子也好、

求法眾也好你有多少的根機、你有多少的資糧,師父必定以他的慈悲攝受、加持你的成熟

度。也就是你在聽經中,閱讀中你能相應多少或感悟體驗多少你必定成熟多少!也就是你

會依你感悟的去實施運用與生活中、工作中及社交為人處事上去的,會不知不覺的運用,

這就是成熟的狀態!也就是師父常說的灑掃、應對、進退你必然會有進步與超越!人格也

會在這兒超越改良!

Page 15: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七篇 本章和上特別提到「悟後起修」,而此「悟」非證悟,而是了解經法中談的是指什麼,

開始學習、探索生命的真實存在樣貌。所以,經典的理解是需要的,透過行法摸索的過程,

才得以感受到經典中指的狀況是什麼。 學無為法非出家不可嗎?在社會上久了,甚至佛學知識多了,不一定好,因為在這些知

識中滾來滾去,常常忘了自己要追求的核心是什麼。「辭親出家」是一種手段的話,就表示

它不是唯一到達無學的方法。目前出家因緣不具足的人,只要心在出離,依然可以透過自

我的要求,識心達本。當然,在家學佛的人,因在世俗中生活,就必須要顧及眷屬世間、

器世間的圓融,而不能以學佛為旗幟,來逃避生活中所應擔起的本份,更不能把自己弄的

毫無生命力,因為那是佛教文化的展現,亦是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

在家人學佛更需要用心,要與生活中的族群合和,但不沉膩於世間的歡樂,言行之間

要有警覺性,才不會因為自己不當的言行而使生活中的眷屬誤解佛法。所以要把自己活得

很精神、身心健康,很幸福,為自己的求道之路具足善因緣。 開始學佛之後,「戒」,種種的戒相會跟原來生活中的習慣不同,內心會有許多矛盾和

衝突,要解決這些疑問和對立,就能學到、感受到很多東西。

在修學上一切行為,供養、佈施、唸佛等等,都是「識心達本」的媒介,若無此觀念,

易流於迷信,而失去培養自己善根的機緣。每一個進佛門的人,排除為求福報者,無非就

是要「識心達本」。其實這很矛盾;因為在追求一個不知道那是什麼的東西,或是狀況。不

知道是什麼那就算了,還非常死心眼的想弄明白它,因為對它沒有任何經驗,因此現在所

知道的一切,統統要放在旁邊,不能用,這樣的狀況之下,根本一無所有,唯一能有的只

有疑情;從不斷的練習中,去解開那個東西。

修學佛法常常是很開心的,看見自己原來這樣、原來那樣,以前不自覺的,現在都能

感覺到。在處事上難免有自我衝突的時候,更多是自己知道卻改不了的習慣,這時候苦諦

和集諦就搬出來用,畢竟縱容自己的種種欲望,最後受苦的終究是自己,不會是別人。生

活中的不如意,是助道根源。

建立正知見必須聽聞善知識解經,在看解經的過程裡,會意外的發現到自己不正確的

知見在哪裡,人是看不清楚自己的,甚至以前讀過和上解經的部分,最好都忘掉,重讀,因

為有好多是加上了自我的東西,才存到記憶裡,有許多偏頗和殘缺,需要重新再來一次,

學佛就是一種令人入迷的遊戲。本來以為函授課程 會是一種知識的累積和交流而已,現

在發現透過這樣的學習,可以把自己打破再重組的更恰當,讓自己在知見上更完整。

Page 16: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八篇 – 1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

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勑一一開

悟。合掌敬諾。而順尊勑。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

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

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

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

不復用之。

轉四諦法輪,四諦是指苦集滅道,苦是世間之果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蘊,集是世間之

因指見思煩惱,及有漏善惡不動等業,滅是出世之果,因滅故果滅便得寂靜無為安樂,道

是出世之因要持戒定慧,四諦的擴大則是三十道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轉四諦法輪,輪有三轉,一者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

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者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

此是道汝應修,三者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二百五十戒,在家人受五戒、受菩薩戒、受菩提心戒都是戒,不管是什麼戒,戒是

指規範自己,不是規範別人的,出家人受戒吃素是應當的,在家人受戒吃素就要看環境,

跟自己的福報,福報不夠就不要一直堅持我受戒要吃素,然後跟全家人戰爭,可以先從肉

邊素開始吃,家人一定會擔心身體健康跟營養問題,所以吃素是要漸進式的慢慢來,不要

造成家人的反感,變成大家都是業障鬼就你自己最清高,吃素學佛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要是眷屬世間不能圓滿,你吃在多的草也沒用,你不但障礙了自己的修學之路,更障礙了

家理身邊的至親好友學佛之路,身教比吃素更重要,修行要圓滿修行之路要好走,三世間

一定要修處理好,眷屬世間第一重要,身邊的人都不支持你,那這一路走來你自己會先焦

頭爛額,那還談什麼修行談什麼學佛,世尊也是先尊從大人的意思,娶妻,生子,因緣成

熟了在出家,雖然是逃跑但是一開始他還是先把當兒子應該盡的本份給做好,人世間的做

人應該遵守的本分你都做不好,那出家會有成就嗎?不會的,反過來障礙會比別人多,至親

好友都不能好好溝通,那出家又如何跟眾生溝通呢?不要修到後來身邊的人都跟你敵對,很

多師姐很精進一聽到受戒,就認為自己可以去受戒,偷偷摸摸的去受戒回來,家裡就開始

大戰一場,接著就是冷戰再接著就是我煮素不吃的人不要吃,這受戒吃素有何意義?先想想

三世間怎麼圓滿吧,如何跟眾生相處吧!

Page 17: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八篇 – 2

證阿羅漢不是修行的重點,修行的重點是要如何幫助更多的眾生了解佛法,不是我

修行就一定要證果,目地性那麼強要成就很難,大乗的佛法是要我們從眾生身上學習怎麼

處眾,從眾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點,然後改正自己修正自己,不是要去修正別人,人都

有缺點,要如何去包容、去導正、去善解比較重要,為什麼要別人來配合你,而不是你去

配合別人,什麼事情都要當老大,請問當老大會不會死的比較快?萬般皆因強出頭,何苦呢?

當老二多清鬆,當老二可以永遠當別人的後援不是逃避喔,前鋒讓有能力的發大心的人去,

我們指要好好當後盾,其他時間自己好好修學,這樣就好,不要請你幫忙時一千個一萬個

理由,不去接受自己能力範圍可以幫忙的事情,這不是一個肯承擔的學佛弟子所應該做的

事情,那又如何荷擔如來家業呢?

合掌敬諾,而順尊勑

要恭敬尊重善知識的教導,要三緣念,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

這三個不是表面而已,只有表面做到了,那後面會搞鬼的,那又如何定心呢?又上師的指導

是最可靠,你都不能遵循那不是很浪費了這一輩子的因緣嗎?因緣成熟可以聽聞一乘法,而

又不知道珍惜,反而我行我素那合掌敬諾只是說說而已,又怎麼可能做到順尊勑,所以凡

夫都自以為聰明,那是最大的障道因緣。

Page 18: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九篇 – 1 學佛之前總覺得學佛就是要吃素念佛,不知道吃素固然是學佛的一部分,是要增長慈

悲心,念佛也是學佛的一部分,是為了攝心不亂,但這並不能代表全部佛法,佛的境界是

非常廣大,學佛之後整個人是要非常活潑,記得以前有位師姐每次見到人都是笑容滿面,

人很亮麗,很活潑,而且皮膚也很好,讓人家覺得說:「奇怪,這個人怎麼這麼年輕,人家

一問?妳是擦哪一牌面霜?她就告訴大家,是用三寶面霜」,原來學佛讓她精神很快樂,很

多事如果面臨時能夠轉念,往往就有不同的結果出現。 學佛者與沒有學佛的人對事的看法是不同的,但是生活在這世間,我們還是要以世間

法對治,要做世間人的模範,在世間法要圓滿。和上告訴我們不要做一個跟世間人相背捨

的不合群的,變成獨行俠、獨行客,那就不對了,所以在學佛要懂得要領。例如有些人家

裏老小都不顧,每天在外面做義工,這樣似乎有本末倒置,所以我們要能很清楚的分辨。 學佛有些約束,是要我們能夠日益精進,例如有人問達賴喇嘛「您過午不食,那如果

您肚子餓了怎麼辦?他說到廚房偷吃」非常幽默,很多事要學習變通,不一定非要如何才

可。藥石可以使我們精神煥發,滋養我們色身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法學什麼?學道學什麼?求道、求法求什麼?就是這八個字「識

心達本,解無為法」。平時我們供花的意思,花本身是因。我要修因,先開花後結果,花很

圓滿,很美好,我的因要修得這麼圓滿,這麼美好,不要殘缺。花是怎麼樣?很脆弱的、

很柔軟的,你不能把它捏捏看?所以你在修因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慎始,開始要謹慎;那

麼要全終,到結束的時候要圓滿,不要半途隨便就退心了。看了本章讓我更了解供花意思。

同理供香也是一樣,香是薰的,薰就是修行,我們要ㄧ直薰我們的心,上香的部份是上香

這個部份供佛,上水果是水果這個部份供佛,並不是擺著不算,等點香才算,不是這樣。

當下的心念即是一切。學佛要如何「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那一個本體的部份我們叫做無

為法,它本來的樣子是這個樣子。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這是體。我們修行,修行到成佛,

成佛還是相,能夠真正通達一切無為法,了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才叫成佛,能夠饒

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隨緣應化,來教導,來攝受眾生,這才叫成佛。所以成佛是相,那個

體要緊。也就是我們聽和上常說「體相、用」。 我們學佛以後啊,今天跟昨天比,大概比不出來,不知道有沒有進步?發現生活的境

界一再的改善,那時候就會發現願力的重要,那個願力可以導引我們,讓我們的生活要走

向怎麼樣的一個方向,我要讓我的生活怎麼樣的改變?那時候的願力自然會成就我們,有

願才有力,有力才能行。要去求識心達本,要能夠通達無為法,這才是學佛、學法、求道

的一個根本所在。讀了這些文章之後可以讓自己的一些觀念能夠改變,最重要是當下心念

Page 19: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九篇 – 2

能很清楚察覺。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去面對周遭的一切,尤其是在面對重大的挫折,心裡

比較不再去怨天尤人,凡事以感恩的心去看待,發現心即能很舒服,這是學佛之後最大的

收穫。

Page 20: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十篇 “誠心達本,解無為法”是道體,是根本 “誠人達本”的含義是:瞭解到自己的人性,到達根本的本源,本來的面目 “解無為法”:明瞭真正的無為法,真如本性是什麼?宇宙人生的實相,本來面目是什

麼? 要走這條路的人就叫“沙門”,又叫“比丘”,就是出家修行不結婚或結了婚離家去苦修的

人通通可以叫比丘 辭親出家又分為兩種: 1、身出家是沙門,身心均出家 2、心出家,身不出家,但能通達想要解無為法 識心達本對於世法不再貪染,是心出家,世間照樣要圓融 所以辭親出家是手段,目的是識心達本,能無為法追求的理想是解無為法 出家人就是人、天師,學佛會是養自己的尊貴心,不管是戒律,儀軌都借鑒的跳板,

通過這許多的借鑒,達到本體的現前 但戒律等只是適當的約束,不能讓它捆住我們,因為被它捆住了就不能達本了

吃素也好,八關齋戒也好,這些都只是佛法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這都不是目標。學佛

一定要學得活潑,讓我們的精神煥發,充滿活力,這樣生活才會更有意義。讓我們的生命

散發出芬芳和亮麗。這才沒有歪曲學佛路徑

不出家雖然不能稱人,天師,但可代佛宣揚佛法,得受菩薩戒,這時不能做讓眾生來

譭謗佛法的事,要做一個標準的模範

該做的不做是犯戒,亂做也犯戒,怎麼做才不增加煩惱,不要太單純,不單純又識性

發達,單純又自找麻煩,怎麼拿捏就要靠訓練,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訓練,要將這本

體訓練出來 我們找的“心”不是肉團心,也不是思想。思想是識,不是心,識性,意識是分別 戒律有“開遮”但根本戒不能作調整,輕戒是為人處世的部分,是公序良俗的部分,是

可以改的,所以學佛一定要不離根本,靈活運用

Page 21: Chapter 5 and 6_42 chapters_reflection

【 】 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第十一篇

四十二段經文是佛法中的精華。學佛的要領,是先依止經法、世尊的教法要先悟得,

悟得以後才修。悟是頓悟,修是漸修,一定要慢慢的修。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辭親出家是手段,目的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追求的理想就是無為法。辭親出家有兩種,一種是身出家,叫比丘,也稱沙門;要解無為

法,想要識心達本,就是心出家,心裡出家。吃素固然是學佛的一部分,增長慈悲心;念

佛也是學佛的一部分,是為了攝心不亂。學佛第一個,要先養成自己的尊貴心。學佛,要

抓住重點,不要抓住那個枝末,當獨處的時候身口意三業不亂來,不亂想,不亂講,處處

約束自己。學佛不是要成為自虐狂不虐待自己而以為是很精進,約束是可以使我們精神煥

發,使生活過得更有意義充實。 學佛是要起慚愧心要養成我們的謙卑心,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法學什麼呢?學道學什

麼呢?就是要「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辭親出家這只是手段,修持戒、吃素也只是個手段,

要修因,因要修得圓滿!不能半途而廢隨便就起退心。藉著手段讓我們「識心達本,解無

為法。」藉著那些儀式轉過來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修行應該就在這個地方,透過種種手

段來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不執著於相上。 要把心擺在話頭上面,不能夠他緣。「若心他緣,攝之令返,置心一處,使心不亂。」

把心安置在一個地方,使這心不亂。這個要領是用在觀照的時候把心安置在某一個地方而

不亂。 「為四真道行」,這四真道行就是講四聖諦,苦集滅道也稱為四真道行。目的是在追求

苦集滅道四聖諦,這真正目的是要成為阿羅漢。而成為阿羅漢是相,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這是體。能夠真正通達一切無為法,了脫自在,沒有任何的拘束,才能成佛。學佛的境界

一定是從日常生活中出現,那也才是真正的境界。學佛有的境界,這境界不是遐想出來的,

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現。 當生活的境界一再的出現及改善,這時候會發現願力的重要性,願力自然會成就學佛,

願力也自然就調整過來。如果不學佛業力會卡著讓你轉不出來,然飛行變化指的是境界變

化的快境界轉變得太快。所以學佛的境界,生活的境界與願力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