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 1. 支援服务统筹单位: 教育局 质素保证及校本支援分部 校本专业支援组 2. 支援范围及重点 本计划旨在邀请在各主要学习领域或学校总体教学策略上,具优良实践经验的学校 成为专业发展学校,为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服务。专业发展学校将负责领导伙伴学校 进行专业交流活动。透过同形式的协作,例如共同备课、同侪观课、教学经验分 享、教学资源共享等互动活动,提升参与教师的专业能量,优化教学效能,建立同 侪协作文化,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为配合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学制的推行和回应不同学校的需要,在二零一三/一四 学年,「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将会就语文学习、通识教育、小学数学科、小学常识 科、小班教学及照顾学习差异等范畴,为伙伴学校提供校本支援服务。 二零一三/一四学年「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各支援项目如下: 专业发展学校 支援项目 页数 提供予小学的项目: 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 在常识科利用平板计算机促进学生自学 3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 如何从课程规划迈向优质课堂,促进自主学习 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 楚标学校 照顾非华语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具校本特色的 中国语文科课程 7 港澳信义会小学 从常识科建构学生的思维能力 9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学 取长补短-通过设计及调适校本课程,提升非华 语学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11 宝觉小学 优化校本课程及教学技巧,促进非华语学生中文 学习 13 培侨小学 建设「高动机、高参与、高效能」的数学课堂 14 秀明小学 走进数学课堂,实践优质教学 16 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 中国语文科能力导向校本课程规划 18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 于常识科课程融入环境教育 19 圣爱德华天主教小学 建立「发展、实践、资源」伙伴教研文化,迈向中 国语文学习新纪元 20 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 发展读写结合的校本课程加强学生中国语文科 读写迁移的能力 22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 照顾个别差异从中国语文科单元学习,到高阶 思维训练 23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 ) 从探究式学习建构数学概念 24

CM for S P Sp - Sim Chi (Full Version) 2013 4 9 · 每所伙伴学校可选择四至六年级其中一级常识科参与计划 支援计划所需准备的文件:校本课程进度、会议纪录、观课表、教学计划、教学反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 頁

    1. 支援服务统筹单位: 教育局 质素保证及校本支援分部 校本专业支援组

    2. 支援范围及重点

    本计划旨在邀请在各主要学习领域或学校总体教学策略上,具优良实践经验的学校

    成为专业发展学校,为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服务。专业发展学校将负责领导伙伴学校

    进行专业交流活动。透过不同形式的协作,例如共同备课、同侪观课、教学经验分

    享、教学资源共享等互动活动,提升参与教师的专业能量,优化教学效能,建立同

    侪协作文化,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为配合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学制的推行和回应不同学校的需要,在二零一三/一四学年,「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将会就语文学习、通识教育、小学数学科、小学常识

    科、小班教学及照顾学习差异等范畴,为伙伴学校提供校本支援服务。 二零一三/一四学年「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各支援项目如下: 专业发展学校 支援项目 页数

    提供予小学的项目:

    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

    学 在常识科利用平板计算机促进学生自学 3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 如何从课程规划迈向优质课堂,促进自主学习 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

    楚标学校 照顾非华语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具校本特色的中国语文科课程

    7

    港澳信义会小学 从常识科建构学生的思维能力 9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学

    校 取长补短-通过设计及调适校本课程,提升非华

    语学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11

    宝觉小学 优化校本课程及教学技巧,促进非华语学生中文学习

    13

    培侨小学 建设「高动机、高参与、高效能」的数学课堂 14

    秀明小学 走进数学课堂,实践优质教学 16

    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 中国语文科—能力导向校本课程规划 18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 于常识科课程融入环境教育 19

    圣爱德华天主教小学 建立「发展、实践、资源」伙伴教研文化,迈向中国语文学习新纪元

    20

    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 发展读写结合的校本课程—加强学生中国语文科读写迁移的能力

    22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 照顾个别差异―从中国语文科单元学习,到高阶思维训练

    23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

    从探究式学习建构数学概念 24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 頁

    专业发展学校 支援项目 页数 天水围天主教小学 有效的数学教学―从分析教材开始 25

    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 如何营造优质的中国语文课以提升学生学习 26

    将军澳循道卫理小学 通过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在常识科的高阶思维/研习/科学探究能力

    28

    英华小学 「专业发展」自由行 30

    匡智张玉琼晨辉学校 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照顾学习差异 49

    沙田公立学校 「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辅导及教学分享 51

    提供予中学的项目:

    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 非华语中文教学学习社群-课程、教材、教法 32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 善用「教、学、评」-提升高中通识教育科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34

    风采中学 (教育评议会主办)

    缩窄学习差异,提高教学效能 — 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恒常模组」评估设计

    35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

    院第二中学 高中通识教育科校本课程-课程统整、实施及评

    估 37

    保良局李城璧中学 通识教育科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39

    沙田循道卫理中学 高中通识教育科-专题探究为本(IES 模式)的课堂设计及以思维能力为本的教学策略以照顾学习差

    40

    圣嘉勒女书院 高中通识教育科:透过策略性课程及评估设计照顾学习差异

    42

    圣保禄学校 概念化: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学与教工具 43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促进初中及高中通识教育科「学与教」效能 45

    天水围循道卫理中学 北角协同中学 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

    办)

    构建「照顾学习差异」的学习社群:

    课程领导、团队发展、发展学生丰富且全面的学

    习经历及强化学生支持的「学与教及评估」策略

    46

    匡智张玉琼晨辉学校 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照顾学习差异 49

    沙田公立学校 「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辅导及教学分享 51

    3. 查询

    校本专业支援组 邓乐涛先生 电话:2152 3219 电邮:[email protected]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 頁

    项目名称 在常识科利用平板计算机促进学生自学 专业发展学校 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沙田圆洲角路 8 号 支援范围 透过利用平板计算机辅助学习,优化第二学习阶段常识科的学与教策略,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进行探索、重整、分析等,以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支援重点 透过定期交流活动,分享专业发展学校在常识科中利用平板计算机推动学生自学的

    经验,特别在天文的课题 以试点形式,让伙伴学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计划,学生透过利用平板计算

    机,搜寻互联网信息以丰富学习,又运用不同的应用程序(Apps)辅助整理及巩固学习经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

    指导伙伴学校教师推行移动学习的行政支持配套  

    支援模式 支援团队每月不少于一次到访学校,或伙伴学校参观专业发展学校,进行校本或跨

    校交流及分享活动 为伙伴学校试行学与教的设计并提供专业指导 专业发展学校支援团队及伙伴学校教师彼此进行观课,并于课后进行检讨会议,检

    视教学成效  配合学与教的需要,与伙伴学校分享校本资源(如开放数码天文馆)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愿意发展教师专业,校长及教师积极支持及配合校本支援计划 伙伴学校在学期内完成一个学与教的设计,并于课后进行反思,检视教学成效,提

    出优化方案 参与计划的教师乐于尝试利用平板计算机辅助学与教 预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及交流活动 能够开放课堂,进行观课活动,以促进学与教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每所伙伴学校可选择四至六年级其中一级常识科参与计划 支援计划所需准备的文件:校本课程进度、会议纪录、观课表、教学计划、教学反

    思、学生学习成果等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 頁

    本计划会使用苹果平板计算机(iPad)作为主要学与教工具

    查询 陈凤仪主任 电话: 2647 6242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5 頁

    项目名称 如何从课程规划迈向优质课堂,促进自主学习 专业发展学校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将军澳尚德邨 支援范围 小学二至四年级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课程:以校本经验配合伙伴学校的校情,共同规划中文科课程 课堂:运用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教育理念,设计让学生学习建构语文

    知识及阅读策略的课堂,提升学生后设认知/元认知的能力(Metacognition) 课业及教材:借着备课会议讨论课业布置,课后延伸的反思,让教师能设计具自主

    学习元素的课业及教材,培养学生后设认知/元认知的能力

    支援模式 按伙伴学校的发展方向,透过工作坊及教研分享以下重点:

    - 如何设定起步点,规划校本中国语文科的课程 - 设计能建构学生语文知识及阅读策略的课堂 - 分享能培养学生后设认知能力的课业及教材

    通过教研活动,与伙伴学校老师重新设计或修订中国语文科教学单元,渗入不同的

    自主学习策略,包括: - 拼图法(Jigsaw) - 相互教学(阅读策略) - 自设问题(假设、解释、引证) - 有效的分组及分组管理技巧

    建立课研流程及文化:备课、观课、分析、检视、解难、理论 通过工作坊、讲座及/或到校观摩等模式进行教研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预期每所支援学校每学期各重整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即全年共重整两个单元 发展教师专业,让教师成为促导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事项 由于每月最少要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伙伴学校须在行政上作出配合 伙伴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心改革课程并认同本计划理念的学校,且要得到老师的支持 伙伴学校宜为三班或两班一级,且中国语文科采用活动教学 顾及到校支援服务所需的交通时间,期望与九龙东或新界东的学校合作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6 頁

    协作年级以二至四年级为宜

    查询 王敏其老师 电话: 2191 6996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7 頁

    项目名称 照顾非华语学生的学习差异—发展具校本特色的中国语文科课程 专业发展学校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大屿山东涌逸东邨 支援范围 小学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通过教学情势评估,包括访谈、观课、检视课业和学生表现等,与伙伴学校拟定计

    划目标 与伙伴学校发展适合非华语学生学习的中国语文科课程 分享课堂探究及教学经验,促进学与教的交流 促进持续专业发展的学习文化

    支援模式 专业对话、经验交流 共同集体备课、观课、评课 专业交流活动 (校本或跨校)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具有改革课程的热诚 透过有效的行政措施,如时间表的制定、人手编排、共同备课节和资源分配等,提

    供空间予参与教师,以便投入计划 伙伴学校须委派一名科主任负责统筹工作,与固定成员教师成立工作小组 与专业发展学校和其他伙伴学校构建专业学习社群 伙伴学校教师能乐于参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并愿意开放课堂,互相观课 学校于课堂期间收集不同显证,又或访谈、观课及评课等,促进教师反思,检视学

    习成效,以便修订计划 为促进不同地区学校的专业交流,期望与东涌区外的学校合作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约每月一次的定期聚会 支援计划所需准备的文件:教学计划、课程进度、会议纪录、观课表、学生习作等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8 頁

    查询 辛佩儿主任 电话: 2109 0087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9 頁

    项目名称 从常识科建构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业发展学校 港澳信义会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将军澳集福路 4 号 支援范围 利用常识科为各年级设计不同种类的专题研习课程,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经验,

    藉此建立一至六年级的研习阶梯,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以螺旋式学习,掌握各种研

    习技能 学生从不同的学习活动及经历中,学习到各种基本思维技巧,如脑力震荡、脑图、

    列表、新闻新思维、多角度思考等,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高阶思维能力 通过螺旋式学习及有系统的研习阶梯,学生不但能巩固基本思维能力,亦为通识教

    育科要求的高阶思维能力奠下良好的基础

    支援重点 通过定期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本校在设计校本课程的经验,让教师了解设计

    校本课程的概念、策略及技巧 介绍校本思维课程和常识科专题研习课程,包括课程目的、内容、活动等 因应伙伴学校的特色,以试点形式在校内设计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研

    习能力

    支援模式 活动次数为每月一至两次,但会因应个别活动性质及内容作出调适,进行模式如下: 定期小组会议 互相观课、参观及交流活动 分享会或工作坊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领导者有课程改革的热诚,前线老师须对校本课程设计有兴趣 能预留空间予参与的老师,用于共同备课及设计课程之用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学校提供支援,每所学校支援年期为一年 计划评估模式:观察学生上课情况、学生课业、问卷/检讨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0 頁

    查询 曾仲莲副校长 电话: 2701 980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1 頁

    项目名称 取长补短-通过设计及调适校本课程,提升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专业发展学校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九龙牛头角上邨安善道 支援范围 取录非华语学童的学校 任教非华语学童的小学中国语文教师 就读于本地主流学校的非华语学生

    支援重点 运用适切的学习理论,如单元设计配合听、说、读、写技巧训练,协助学生学习语

    文知识 瞭解伙伴学校的校情及学生中国语文能力,针对不同课程设置模式(如融入中文课

    堂、过渡衔接、特定目标学习或综合运用),协助伙伴学校设计及调适校本课程 透过定期专业交流活动,分享设计校本课程及教学经验

    支援模式 透过工作坊及经验分享,让教师能实践各种学习理论于单元设计中 透过定期会议,与伙伴学校老师设计或调适中文科教学单元 进行观课及评课,并于课后进行检讨会议,检视学与教成效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学校愿意发展教师专业,鼓励教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调适课程及选取适切的教

    学策略,提升学与教效能 教师乐于参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及发表意见 预期每所支援之伙伴学校每学期各设计或调适一个教学单元,即全年共两个单元。

    此外,专业发展学校会成为每所伙伴学校的联系网中心,将各校所设计之教学单元

    或教学资源互相交流及分享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明白并认同校本计划理念,并得到参与教师的支持 伙伴学校需在行政上作支持,以便教师进行共同备课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2 頁

    查询 梁慧贤主任 电话: 2757 0854, 2757 4884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3 頁

    项目名称 优化校本课程及教学技巧,促进非华语学生中文学习 专业发展学校 宝觉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香港山光道 9 号、11 号及 15 号 支援范围 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国语文 支援重点 分享发展校本中国语文课程(供非华语学生)的经验 透过专业交流、共同备课、观课及评课,让参与教师掌握课程设计及教学策略 设计能促进非华语学生中文学习的评估

    支援模式 每月进行一次专业发展活动,其中包括:工作坊、共同备课、观课、评课、单元教

    学设计等,但会因应伙伴学校需要作出调整 联校交流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能彼此分享教学经验以促进专业发展 先以一级作为试点,再推展至其他级别 能在课堂中实践集体备课的建议,课后进行检讨及分享 须安排共同备课节,让参与教师进行备课会议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须委派一名科主任为小组成员,并负责统筹工作

    查询 赖嘉欣老师 电话: 2573 7911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4 頁

    项目名称 建设「高动机、高参与、高效能」的数学课堂 专业发展学校 培侨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香港柴湾小西湾富怡道 12 号 支援范围 以小学一至三年级数学科为切入点(可按校情参与其中两级或一级),与伙伴学校共同

    分享及探讨能提升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小组参与及整体学习成效的教学策略 建立教师以至学校之间的伙伴合作及互相学习的关系 分享如何在校内建设专业交流的文化

    支援重点 掌握合作学习的课堂常规及班级经营 设计能引发高学习动机及照顾差异的小组活动 掌握如何利用「六项核心元素」以提高整体课堂成放 通过校本及跨校的定期活动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及校本持续专业发展的学习文化

    支援模式 每月最少一次的定期聚会,内容包括研讨会、工作坊、集体备课、同侪观课及课后

    研讨 着重教学实践:在参与学校之间进行「课堂研究」,共同经历设计、尝试及不断反思

    和改善的学习过程,分享其中的启示及专业成长 伙伴学校可按校情、意愿,安排课堂观摩环节,伙伴学校更可安排其他未参与本计

    划的数学科教师参与观课活动,藉以推动同侪观课的文化 建立电子平台,让教师分享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及心得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积极开放的态度:计划的成效端赖各参与者的投入及主动,并愿意开放课堂,互相

    观课、共同改进 尊重差异:尊重各校的校情,视差异为资源,互相学习 为能更有效达致推动校内学习文化的目标,期望伙伴学校尽量安排科组长参与计划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安排每级(可参与一级或两级)最少一位负责人,在时间表上按事前协议预留时段,让

    负责人能出席定期的聚会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5 頁

    查询 吴佳筠副校长 电话: 2897 7866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6 頁

    项目名称 走进数学课堂,实践优质教学 专业发展学校 秀明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九龙观塘秀茂坪秀丰街 5 号 支援范围 优化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数学科的教学效能 (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级) 支援重点 以单元教学作切入点,协助教师分析教材、确定学习重点,并针对教学难点制定有

    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与教的效能 透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概念,训练学生的逻辑思

    维、表达及协作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及参与 紧扣教学重点,就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及

    交流,促进学与教成效 以级为本,发展数学团队的研课精神,构建学习型学校的交流文化 透过跨校的分享与交流,建立专业学习社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支援模式 每月最少一次交流活动,其中包括:工作坊、共同备课、同侪观课、课后讨论、反

    思及检讨等 于下学期举办联校专业发展及成果分享会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校方须全力支持本计划,提供行政上的配合及足够的空间予伙伴学校教师出席工作

    坊、共同备课、同侪观课及课研活动 安排二至四位数学科核心教师(包括一位中层职位的数学科教师作协调配合)固定出

    席每次活动,以确保本计划的持续性及有效性 教师须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计划,并研习及实践相关教学策略,提升专业发展 教师须能与计划的其他成员建立互信互赖的关系,乐于开放课堂,并与其他伙伴学

    校分享实践经验及教学资源(例如教案及教学材料),共建教学资源平台 伙伴学校教师须定期向校内同侪分享经验,以建构专业学习社群 注意事项 请预留星期四下午作每月的专业交流时段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7 頁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计划评估︰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教学计划及单元规划等

    查询 曾嘉文主任 电话: 2349 3478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8 頁

    项目名称 中国语文科—能力导向校本课程规划 专业发展学校 天主教石钟山纪念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荃湾海滨花园永顺街三十九号 支援范围 小学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校本课程规划及课业评估设计 分享课堂研究教学经验,促进优质的学与教(选其中一级试行)

    支援模式 学校探访:经验交流、共同备课、观课、评课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能设计符合校情的中国语文科—能力导向校本课程 伙伴学校的校长及教师能全力支持及配合校本支持计划 伙伴教师能乐于参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及发表意见 伙伴教师能接受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改善学与教效能

    注意事项 全年将支援三所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会每月最少与伙伴学校会面一次/每月最少举办一次支援活动 支援计划需用的文件:校本课程进度、会议纪录、观课表、教学计划、学生课业等

    查询 梁凤屏主任 电话: 2408 637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19 頁

    项目名称 于常识科课程融入环境教育 专业发展学校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九龙慈云山慈正邨宁华街 支援范围 设计多元化的校本活动,提升学生及教师的环保意识 营造学习环境,让师生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共同策划环保考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从而引起他们对大自然保育的使命

    支援重点 编拟校本「环保课程」,内容包括再生能源、有机堆肥、健康饮食、有机种稙、资源回收

    及再用,以及生态野外考察等 支援模式 协助伙伴学校检讨情势及建立共同目标,并按个别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援 与伙伴学校分享成功经验,并协助伙伴学校继续发展其特色 本计划将为联系学校组织定期的专业交流活动,协助联系学校组织学校网,互相支

    援并交流工作经验 举办学者讲座,为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具有改革课程的热诚 校内设有常识科发展小组 常识科课程须作整合及调适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按计划需要,选择适切的评估模式,如:学生课业、问卷调查、面谈等

    查询 殷洁莹主任 电话: 2320 6226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0 頁

    项目名称 建立「发展、实践、资源」伙伴教研文化,迈向中国语文学习新纪元 专业发展学校 圣爱德华天主教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九龙官塘蓝田庆田街8号 支援范围 本计划主要涵盖三个层面,包括校长、教师及学生︰ 专业发展学校与伙伴学校校长意见交流,分析学校现况,提出改进的建议 为伙伴学校的全体教师提供讲座、工作坊、分享课及评课活动,提升教学技巧和效

    能 通过共同备课,进行课堂研究,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人际互动和学习动机,提升语

    文学习的能力 协助伙伴学校教师利用数据统计软件整理数据,分析学习显证,以促进学习

    支援重点 通过教学情势评估,包括访谈、观课、检视课业和学生表现等,与伙伴学校商讨订

    定计划目标 与伙伴学校发展适合中国语文科课堂研究计划的方案 提供专业参考数据、联校讲座、联校工作坊、联校分享课予伙伴学校,与不同伙伴

    学校组成专业学习社群,促进教师专业交流 探讨如何设计优质课堂教学和课业,加强训练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合作

    和探究的语文学习,以照顾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及提升学生的元认知 发展中国语文科电子学习教材及课件 发展使用普通话教中国语文校本课程 与伙伴学校集体备课、设计教案、观课、评课、检视课业、与教师和学生访谈等,

    以收集证据,印证教学效能

    支援模式 专业对话 工作坊、专题讲座 观课、评课、教案、教材及课件设计  分享会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校长及参与教师对实现优质教学有共同的愿景 通过有效的行政措施,如时间表的制定、人手编排和资源分配等,提供空间予参与

    教师,以便投入计划 课程发展主任、科主任、参与教师成立工作小组,与专业学校和其他伙伴学校构建

    专业学习社群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1 頁

    教师乐于参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及发表意见 伙伴学校于课堂研究期间收集不同显证,促进教师反思,检视学习成效,以便修订

    计划,或进行新的研究方案

    注意事项 每学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须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统筹与专业发展学校协作 每间伙伴学校可选择其中一个年级作为课堂研究项目 计划评估模式:观课、学生课业、访谈、问卷、学习表现数据、反思日志等 

     查询 李瑞娟副校长 电话: 2717 9585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2 頁

    项目名称 发展读写结合的校本课程—加强学生中国语文科读写迁移的能力 专业发展学校 嘉诺撒圣方济各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香港湾仔圣佛兰士街 42 及 44 号

    支援范围 小学三年级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读写范畴校本课程规划及课业评估设计 透过共同备课及经验分享,与伙伴学校教师进行课堂研究,促进学与教的果效

    支援模式 探访伙伴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共同备课、观课及评课 与伙伴学校发展适合中文科读写结合课程研究计划的方案 与伙伴学校集体备课、设计教案、观课、评课、检视课业及与教师和学生访谈等,

    以收集显证,印证学与教效能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愿意设计一套符合校情的读写结合中国语文科校本课程 伙伴学校于课堂研究期间收集不同显证,促进教师反思,检视学习成效,以便修订

    计划,或进行新的研究方案 课程发展主任、科主任、参与教师成立工作小组,与专业发展学校和其他伙伴学校

    建构专业学习社群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专业发展学校会约每月与伙伴学校聚会一次 伙伴学校须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统筹与专业发展学校协作

    查询 丁庄欣惠主任 电话: 2528 176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3 頁

    项目名称 照顾个别差异─从中国语文科单元学习,到高阶思维训练 专业发展学校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大埔安祥路 10 号 支援范围 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以其中一级为试点)中国语文科的校本课程规划(涵盖听、说、读、

    写范畴)、课业评估设计以促进中文科的有效学习 支援重点 专业发展学校为伙伴学校分享发展中国语文科高阶思维的经验 就中国语文科作课程调适,选取适切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通过专业交流、共同备课、观课及评课,让教师掌握全班式资优教育课程的设计及教

    学策略

    支援模式 活动次数基本为每月两次,但会因应个别活动性质及内容作出调节。支援以下列模式进

    行: 每两星期进行一次的共同备课会议 互相观课、评课及交流活动 联校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校长和学校课程领导人员均支持本计划 先以一级作为试点,再推展至其他级别 参与计划的教师有协作文化,愿意与其他学校交流经验和工作的成果 须安排共同备课节,让参与教师进行备课会议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学校提供支援,每所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计划评估模式:学生课业、教师及学生访谈、观课及评课、支援团队的反思

    查询 关倩芬老师 电话: 2665 461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4 頁

    项目名称 从探究式学习建构数学概念 专业发展学校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宝湖道)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大埔宝湖道 7 号 支援范围 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数学科 支援重点 以探究活动为主轴,分享教授不同数学概念的经验及心得提升教师对教授数学概念

    的掌握 设计适切的学与教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能力 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估

    支援模式 共同备课 观课 工作坊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能彼此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能在课堂中实践集体备课的建议,课后进行检讨及分享 能够开放课堂,进行观课活动 预留约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及交流活动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请预留星期二下午作为专业交流时段 为方便举办交流协作活动,期望与新界区及九龙区学校合作

    查询 黎洁贞主任 电话: 2665 233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5 頁

    项目名称 有效的数学教学―从分析教材开始 专业发展学校 天水围天主教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元朗天水围天柏路 28 号 支援范围 以分析教材为基础,对数学科的学与教进行深入讨论 支援重点 透过共同备课分析教学内容,讨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特征,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活

    动,提升数学课堂的互动性 透过教学观摩,让伙伴学校教师反思及优化教学设计与策略,提升团队共进的专业

    态度

    支援模式 共同备课 教学观摩及议课(校本或跨校) 跨校分享会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乐于分享个人教学体验 善于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数学化) 勇于设计及尝试教学「新」构思 敢于开放课堂,互相观摩学习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须委派一名科主任为小组成员,并负责统筹工作 伙伴学校须为小组成员编定于星期三下午进行共同备课 部分教学观摩及分享会会安排为跨校活动

    查询 吴礼昌主任 电话: 2617 8212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6 頁

    项目名称 如何营造优质的中国语文课以提升学生学习 专业发展学校 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天水围天颂苑 支援范围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以课堂出发,透过「说课、观课、评课、备课」,共同探讨如何营造优质的课堂,使

    知识理论立体化 促进充分运用小班教学的有利条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支援模式 活动次数基本每月一次,但会因应个别活动性质及内容作出调节。计划将以下列模式进

    行:

    上学期,大部分支援活动以专业发展学校为基地,伙伴学校教师须到专业发展学校及各伙伴学校进行有关活动,例如共同备课、协作教学、试教、观课、评课及进行

    小组讨论;下学期,探访伙伴学校,协助伙伴学校发展优质课堂的中文科教学策略

    与技巧 定期进行个人反思或检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参与学校能安排固定成员教师(约 3-5 位)出席每次的支援活动 学校须安排参与教师出席星期五下午的专业发展学校支援活动 参与教师认同及支持本计划的理念 参与教师能持开放及互信的态度投入计划 为方便举办网络活动,伙伴学校以位于新界区为佳 伙伴学校能提供行政安排及基本的资源支援 学校在参与计划前能有清晰的目标及期望,并能在讨论过程中拟定能力可达的预期

    成果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计划评估模式包括教师的反思、课堂录像与分析、进行访谈活动等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7 頁

    查询 钟君玲主任 电话: 2448 037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8 頁

    项目名称 通过探究式学习,提升学生在常识科的高阶思维/研习/科学探究能力 专业发展学校 将军澳循道卫理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将军澳唐俊街 15 号 支援范围 小学二年级至六年级常识科(请选其中一级) 与教师探讨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原则,并应用有关的学习策略(如高阶思维、科学探

    究、研习能力导向),以优化课堂教学 建立跨校的学习社群及交流文化

    支援重点 掌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原则及实施策略,以提高教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认知 选取合适单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例如:高阶思维、科学探究、研习能力导向),从

    而让教师掌握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提升教师设计探究式学习教材的能力 实践探究式学习的学与教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研习能力等 通过跨校「备课、观课、评课」活动,缔造协作文化

    支援模式 每月一次聚会,联同伙伴学校进行主题学习、探讨及分享及与任教老师共同备课、

    观课及评课,让教师能体现探究式教学的技巧,并能就教学作出反思 分享计划成果 联校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为有关教师安排共同备课及观课时数,提供空间予参与教师积极参与计划 常识科课程须作整合及调适 乐于参与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及发表意见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伙伴学校须委派一名科主任为小组成员,并负责统筹工作 计划评估模式:学生课业、教师及学生访谈、观课及评课、支援团队的反思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29 頁

    查询 屈嘉曼主任 电话: 2706 077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0 頁

    项目名称 「专业发展」自由行 专业发展学校 英华小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九龙深水埗英华街3号 支援范围 本计划主要涵盖四个层面,包括校长、中层、科组及/或教师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支援重点 本校校长分享领导角色的经验、学校办学理念及如何推动学校的发展 分享交流:

    - 中层或科组同工分享行政、课程特色,包括中国语文科「说话写话」、英国语文科

    「Literacy Programme」、数学科「数学化教学」及常识科「科学探究」,讨论行政、课程编排上所遇到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 分享学校的创意活动,如多元评估、Wa2,探讨使用不同的方法及评估策略,促进学与教的成效

    开放校园,包括梦工场、视艺室、视艺廊、英雄榜、音乐室、Wa2、迷你街市等不同景点

    为有兴趣的科目及/或项目提供建议或进一步专业交流 支援模式 全年支援不多于 6 间学校 获支援的学校,由 8 月份开始,与本校联络,预订专业发展日的日期、时间及支持模式

    (半日或全日参观) 参观日安排:学生大使以两文三语带领嘉宾参观校园、校长讲座、各科观课、重点项目交流及分享

    参观后学校可拣选有兴趣的科目或项目,本校会安排有关老师提供意见或邀请观课或出席有关的活动

    当该学校发展该科项目或举办该项活动时,本校老师可提供意见、观课及互访等支援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提升创意思维及教师之专业发展 注意事项 预早安排,选定参观日期及模式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1 頁

    查询 陈丽萍主任 电话: 2728 332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2 頁

    项目名称 非华语中文教学学习社群-课程、教材、教法 专业发展学校 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屯门旺贤街 3 号 支援范围 高小到初中中国语文科 支援重点 与学者专家、伙伴学校及网络学校透过「共同愿景—协同合作—共同探究—分享实务—

    实践检验—持续改进—检视结果」模式组成专业学习社群 共同协作校本课程、教材设计及分享教学策略 定期出版刊物及专集,总结和分享经验 举办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活动(学习社群学校),例如:朗诵、短讲或写作比赛等

    支援模式 经验分享

    通过学习社群内教师专业交流活动、专家讲座及观课交流,促进非华语学生中文的学

    与教 资源共享平台

    专业发展学校、伙伴学校及网络学校的教材、教学资源将上载至网上分享平台,建立

    学习资源库,让所有学习社群内的学校可分享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减轻教师的

    教学及评估工作 联校协作

    通过共同备课、教材设计、观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 到校支援

    安排计划顾问、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到伙伴学校、网络学校(按需要)进行专业交流及

    协作 组织学生活动

    通过举办与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例如:朗诵、短讲或写作比赛),提升非华语学生学

    习中文的兴趣和表扬学习中文成绩优异的非华语学生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各校教师成立协作团队,须由学校一位主任作负责人,共同协商支援安排 校方持开放态度,并在行政上作出配合和适当安排,如时间表、人手安排及资源分配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3 頁

    等 参与计划的教师乐于分享及愿意尝试不同的学与教策略;教师须能与计划的其他成员

    建立互信互赖的关系,乐于开放课堂,并与其他伙伴学校分享实践经验及教学资源(例

    如教案、教学材料等),共建专业交流平台 各校教师须定期与校内同侪分享经验,以建构专业学习社群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间伙伴学校和网络学校(如有)提供支援,每所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除网络活动外,专业发展学校会为伙伴学校作到校支援,每年约 6-8 次(按需要而定) 网络学校(如有),可参与网上分享平台、分享会及其他专业学习社群的活动 专业学习社群成员包括:专业发展学校、伙伴学校、网络学校、大学专家学者及香港

    教育城

    查询 袁国明副校长 电话: 2461 0304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4 頁

    项目名称 善用「教、学、评」-提升高中通识教育科学习效能的有效策略 专业发展学校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将军澳唐俊街 6 号 支援范围 高中通识教育科教学及评估设计 支援重点 总结学校开办及推行多年的通识教学经验,分享高中通识教育科教学及评估策略 就高中通识教育科的课程设计及推行为伙伴学校提供专业支援 建立各参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专业协作及分享平台 支援模式 经验分享:本校教师分享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教学及考评经验 观课交流:藉观课活动交流经验,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交流:藉学生交流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联校网络:专业网络内的联校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教师积极参与相关交流活动 互相分享相关教材与文件,以作专业交流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间学校提供支援 参与老师须为通识科负责老师及其他任教通识科的老师 计划评估模式:访谈

    查询 许承恩主任 电话: 2191 6022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5 頁

    项目名称 缩窄学习差异,提高教学效能 — 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恒常模组」评估设计 专业发展学校 风采中学 (教育评议会主办)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上水清城路八号 支援范围 支援对象:期望服务对像是一所有意透过专业发展学校计划,优化通识教育教学效

    能的学校 教材设计:分享教材设计的理念及与评估的关系 评估设计:分享如何透过校内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优化教学:交流校本课程设计的经验,以配合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支援重点 检讨第一届及第二届文凭试后的最新试题策略,分享课程规划、课程大纲、教学内

    容及「恒常模组」的评估设计及跟进准则 分享各单元的教材及评估设计 分享处理跨单元议题的评估设计经验 透过专业交流,优化通识教育科的教学技巧

    支援模式 到校支援 共同备课:与伙伴学校进行定期会议,就各单元的课程重点、校内评估及跟进学生

    评估后表现的教材设计、就图象组织的使用以及如何照顾学生能力差异等方面进行

    分享 观课及分享学习活动经验:安排参与跨校观课以提升教学效能 交流评估方法:借着交换测考试题,观摩交流评估经验及讨论不同学校的试题,以

    了解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资源平台 专业发展学校及伙伴学校的教材将上载至指定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库,让所有伙伴

    学校可分享教材,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及评估工作 专业交流活动 在不同阶段,邀请专业伙伴为参与学校进行专业培训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拥有共同分享文化,愿意分享过程中的挑战及经验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6 頁

    积极参与各项课程设计的活动 委派一位代表负责计划统筹,安排不同阶段的工作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由于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如课程进度、学生能力等可能有所不同,计划内容可能需

    要根据学校的个别情况,略为修订以便更能配合参与学校的需要

    查询 林佩仪主任 电话: 2468 368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7 頁

    项目名称 高中通识教育科校本课程-课程统整、实施及评估 专业发展学校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二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大埔富善邨 支援范围 以逆向课程设计的理念为基础,协助伙伴学校教师将课程内容、评估及校本评核作统

    整 以 Bloom 分类法,设计校本评估模式,建立及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以文本议题探究方式完成独立专题探究,以配合课程内容及公开试评估的要求

    支援重点 协助伙伴学校运用逆向课程设计的理念,设计校本课程 以 Bloom 分类法设计校本评估模式以建构及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以文本议题探究方式完成独立专题探究 协助伙伴学校教师在建立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瞭解通识教育科教师的不同需要,从

    而提升学与教成效 透过定期到校支援伙伴学校,以提升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教学效能及信心

    支援模式 到校支援服务:

    以到校支援服务为主,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会定期到访学校,与科主任及教师共同订

    定科本计划及设计校本课程 观课支援服务:

    观课支援可以分为两部分: 1. 伙伴学校教师到专业发展学校进行观课活动 2. 支援老师到伙伴学校进行观课活动

    经验分享服务: 经验分享支援服务可以分为两部分:

    1. 通识教育科教师层面:资深教师分享科组发展的经验 2. 全校各科教师层面:作为全校发展模式,通过分享推行通识教育科面对的

    挑战,让其他老师对推行通识教育科有进一步了解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须委派一位校内任教通识教育科教师负责课程发展统筹,协助推动和落实

    支援项目;其他教师可自愿参与,并积极投入各项支援活动 伙伴学校行政上的配合,安排每月有最少一次(两小时)共同备课节,以便教师一起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8 頁

    设计校本课程及课堂教学 伙伴学校的学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发展工作提供支援(包括人力及其他资源)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按计划目标,选择适切的评估模式(如学生课业、问卷调查、面谈等) 参加者必须为在校内任教通识教育科的教师

    查询 杨映辉主任 电话: 2661 6038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39 頁

    项目名称 通识教育科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专业发展学校 保良局李城璧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荃湾柴湾角荃景围安贤街 12-20 号 支援范围 通识教育科学习社群:体验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支援重点 与伙伴学校分享本校通识教育科的体验学习经验,从而使伙伴学校按自身校情,设

    计适当的体验学习活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 让参与学校的老师掌握如何筹办体验学习活动,例如内地城乡考察团,以及如何将

    体验学习活动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支援模式 经验分享:透过联校教师交流活动、专家讲座与及观课交流,促进教师于高中通识

    教育科应用体验学习 联校协作:藉设计、组织、推行及参与体验学习活动,让教师获得相关的经验及促

    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到校支援:有需要时可安排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到伙伴学校作到校专业交流,和参

    与学校讨论发展高中通识教育科遇到的困难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教师自愿参与,积极投入各互动活动,并愿意分享教学及行政经验心得 愿意将活动所得经验,按校情,回馈学校,从而加强各参与学校内高中通识教育科

    老师的教与学能量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参加者须为任教及计划将会任教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教师 参加者须在活动过程中,愿意分享及设计校本学与教资源以促进专业交流,并欢迎

    友校老师到校进行观课交流活动

    查询 方景乐老师 电话: 2498 339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0 頁

    项目名称 高中通识教育科-专题探究为本(IES 模式)的课堂设计及以思维能力为本的教学策略以照顾学习差异 专业发展学校 沙田循道卫理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沙田新田围邨 支援范围 专题探究为本(IES 模式)的课程设计及发展,包括教材、教学活动及功课设计 透过思辨能力为本的教学策略,照顾学习差异 考卷的选材、剪裁以及评卷交流 其他按伙伴学校的个别要求设计 

     支援重点 设计及发展独立专题探究(IES)是议题为本的探究模式,而探究式的学习,较容易

    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如能以 IES 的探究方式设计教案,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可提升学生做独立专题探究(IES)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设计附有作答指引的工作纸及相应的范例,让学生模仿,最后掌握答题的能力,包括整理、分析资料及评论时事的能力

    独立专题的规划及实践,将独立专题探究的探究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协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专题探究 

    设计及发展促进学习的评估 每所学校的步伐及发展重点有别,于支援上将会因应个别学校的特殊需要而调适

    支援模式 访校支持、研讨会、工作坊、观课及评课、专题讲座、实地考察等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愿意一起进行教学实践及专业发展 愿意开放课堂进行观课及评课,互相取长补短 愿意与其他伙伴学校分享教材 愿意与其他伙伴学校分享经验

    注意事项 每学年最多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支援老师:本校戴伟森副校长、科主任许文忠老师及其他富有经验的通识教育科教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1 頁

    师 研讨会及工作坊至少在每一间伙伴学校举行一次,以便发展每一间学校的教学团队 查询 许文忠主任 电话: 2602 130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2 頁

    项目名称 高中通识教育科:透过策略性课程及评估设计照顾学习差异 专业发展学校 圣嘉勒女书院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香港摩星岭道 50 号 支援范围 在学习范围内的各个单元课程和评估设计 经验分享:

    - 协作学习的教学技巧 - 促进学习的评估

    支援重点 根据课程及评估指引规划各个单元的校本课程 编写各个单元的教与学及评估计划书 探讨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各个单元的教与学及评估计划书,设计部分相关的教学活动,重点为小组协作

    学习活动 为伙伴学校老师就有关「促进学习的评估」内容提供协作

    支援模式 到校支援:与伙伴学校的通识教育科小组(包括科主任)共同编写课程、评估计划书,

    并就部分选定的课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通过工作坊及讲座,分享以协作教学活动及以促进学习评估为重点的教学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参与此计划的小组须包括通识教育科科主任及将会任教通识教育科各个单元的教师 注意事项 本校现有教材大部分均以英语为主,但亦乐意与伙伴学校一起开发中文或英文的教学资

    源 查询 李兆德老师 电话: 2817 1764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3 頁

    项目名称 概念化﹕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学与教工具 专业发展学校 圣保禄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香港铜锣湾礼顿道 140 号 支援范围 就以下各范畴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运用概念化发展更有效的高中通识教育科学与教策略 发展通识教育科概念资料库作为对议题学习及跨单元融合的支援 就建立理念架构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丰富,必须促进教师进行专业交流-于教学法方面与伙伴学校教

    师作反思,发展概念思维,听取学生意见及吸取新知识等  

    支援重点 集中探讨概念思维作为新的教学法,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透过发展校本教材及持续地加强与同侪在教学法上的切磋及反思,从而增强教师在通

    识教育科的学与教成效 于教师羣体中建立分享文化,共同发展一套对学校、教师及学生都有裨益的概念资料

    支援模式 定期探访各伙伴学校并提供个别支援,每年举办最少三次的专业发展网络活动 透过讲座及经验分享会,探讨概念化作为新的教学工具的使用 讨论如何在教案中结合概念 共同发展及分享概念资料库 于课堂示范、观课及议课后,对教学法进行反思 运用「Moodle」网上平台交流并分享资料及意见 收集学生的回应以检讨新教学法的成效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伙伴学校须有兴趣发展概念化作为通识教育科中的一个教学工具,并愿意彼此分享和

    协助 伙伴学校须推荐教师协助建立概念资料库 伙伴学校必须安排参与教师出席每年最少三次(星期三下午)之专业发展网络及互访

    活动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4 頁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 每所颗伴学校支援年期为一年 此计划将以问卷调查及参与的师生的书面回应表作评估

    查询 冯徐蒂绵女士 电话: 2576 1692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5 頁

    项目名称 促进初中及高中通识教育科「学与教」效能 专业发展学校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屯门山景邨屋邨 支援范围 初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与教的设计: 校本课程设计、体验式学习及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与教的设计: 「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公共卫生」、「能源科

    技与环境」及跨单元议题的教学材料发展工作,以及校本独立专题研究(IES)的设计 支援重点 校本初中及高中通识教育科课程的发展、学与教的设计及施教策略 校本独立专题研习(IES)处理的经验分享

    支援模式 校本及跨校的教材设计及其他支援活动 教学材料及经验交流及分享 共同备课及观课 针对学与教的设计而举办伙伴联校工作坊及校本专业发展活动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参与学校须认同以下信念: 最有果效的协作伙伴关系,是透过各参与同工之间的专业交流及共同成长而建立 对于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发展,各校也是同处摸索阶段,每一间学校也有其校本特色和

    强项 计划提供机会让参与的各校同工透过观摩对方所长,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三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支援年期为一年 计划的成效以学生得益为最主要的量度指标

    查询 吴洁容副校长 电话: 2466 5270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6 頁

    项目名称 构建「照顾学习差异」的学习社群: 课程领导、团队发展、发展学生丰富且全面的学习经历及强化学生支持的「学与教及评

    估」策略 专业发展学校 天水围循道卫理中学 北角协同中学 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天水围循道卫理中学:新界元朗天水围天富苑

    北角协同中学:香港云景道二十号

    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新界上水清城路八号

    支援范围

    初中学段/第三学习阶段

    共通支援层面:结合三所专业发展学校教师的不同专长,提供下列主题的分享环节:

    面对多样性的学生需要,学校领导在促进学生学习上担当的关键角色

    建立学习社群和提升团队的工作效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透过全面的支援策略,让学生建立学习常规,培养学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发展高参与的教学设计及促进学习进程的学、教与评估设计

    如何透过实践和经验分享,透彻地了解「照顾学习差异」的校本政策、理念与措施

    备注:专业发展学校可因应伙伴学校的需要及意愿,提供其他分享环节

    个别学校的支援层面(专业发展学校的强项及实践经验)

    I 天水围循道卫理中学 ‐ 在五个主要学习领域中采用「备课-观课及改良-验证再试行-改良」模式以促进团

    队的发展及课程领导

    ‐ 由学校层面带动,有系统地实践科组层面的「策划-推行-检讨」协作模式 ‐ 让教师掌握「照顾学习差异」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并调整步伐,实践共同的期望 ‐ 办学团体的愿景及目标能从学生的支援策略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 强化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的领导,有效推动「照顾学习差异」的措施 

    II 北角协同中学

    ‐ 在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上,学校领导积极承担,并着力发展学教策略 ‐ 针对照顾学习差异,全面及策略性地发展教师专业(关注及能力) ‐ 在主要的学习领域中(英国语文、通识教育及数学)有系统地应用「学生为本」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7 頁

    的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藉以提升学习效能

    ‐ 为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措施,以满足其学习需要

    III 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 ‐ 在学生支援及学校发展工作上有针对性的策略 ‐ 在照顾学习差异的工作上,学校领导的关键角色及其政策 ‐ 在不同学习领域中采用不同策略以促进学生学习 ‐ 培养学生自律及营造校风

    支援重点

    在校内及跨校协作中,建立「照顾学习差异」的学习社群

    透过与专业发展学校的协作,借助不同学校的强项及经验,为伙伴学校分析当前的

    需要

    透过了解「专业发展学校」的理念、策略及方法的发展历程,为伙伴学校提供学习差

    异的参照,协助学校制定由学校层面延伸至学生层面的发展策略

    透过校内及跨校协作,在学生、课堂、学习领域及学校等不同层面,为教师提供「照

    顾学习差异」的专业认知  支援模式 专业发展学校以特有经验为主题,举办网络或到校工作坊  瞭解伙伴学校的需要,然后订定支持范围及计划  配合伙伴学校的需要及关注,编订发展计划的规模和优次  整理有效的实践经验,分享其中的体会和经历  中学校本课程发展组会为专业发展学校的团队提供专业意见,以促进学习社群的发

    展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所有伙伴学校须出席三次会议,包括:计划简介会、中期检讨会及计划总结检讨会  学校可因应自己的需要,出席相关的工作坊或研讨会  因应学校的情况和关注项目,策划照顾学习差异的校本发展方案  与专业发展学校的课程领导和教师协作,互相交流经验  善用学生学习表现数据,制定学校/科组发展策略和工作方案  注意事项 期望所有伙伴学校能透过本计划,建立长远的专业合作和连系,形成专业发展的学

    校网络  中学校本课程发展组会为网络学校的群组提供专业意见,促进学习社群的持续发

    展,并整理学校和教师的实践经验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8 頁

    查询

    中学校本课程发展组

    黄家声先生

    电话:2639 4885

    电邮:[email protected]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49 頁

    项目名称 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照顾学习差异 专业发展学校 匡智张玉琼晨辉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葵涌荔景山路 220 号 支援范围 藉优化具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课程及评估调适,提高学习效能 教导具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技巧 发展校本照顾学习差异的策略

    支援重点 通过会议及观摩交流,协助教师因应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设计课程及评估调适,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定期到校与参与计划的核心教师商讨协作教学详情、进行共同备课、准备教材、教

    具、纪录表和评估表,并透过观课及检讨会议,检视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按需

    要修订计划 与教师进行协作教学及课堂研究,于有需要班级及科目协助教师运用多元策略,例

    如:图像组织作为讨论及思考平台、推行合作学习及运用多元智能等,以提升教学

    效能,照顾学习差异 计划后期,专业发展学校老师会协助核心教师于校内向其他科任教师推展教导有特

    殊教育需要学童的有效学与教策略 为学校设计及举办专题讲座或工作坊,促进教师及家长的成长 透过学校探访及协作,让教师互相观摩及交流,促进以全校参与模式支援具特殊教

    育需要学生的文化及教师专业发展 透过短期适应计划,让有紧急需要的具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到专业发展学校作短期

    学习,创设场景为学生设计课堂学习、情绪管理、沟通、社交等策略,让其可以融

    入主流学校

    支援模式 共同备课、准备教材 到校协作教学及课堂研究 举办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或工作坊 个别/小组学习或辅导 开放专业发展学校课堂及校园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50 頁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各校教师成立协作团队,需要由学校一位主任作负责人,共同协商支援安排 校方持开放态度,并在行政上作出配合和适当安排,如时间表、人手安排及资源分

    配等 参与教师乐于分享及愿意尝试不同的学与教策略

    注意事项 专业发展学校每年可为两所伙伴学校提供为期一年的支援服务 成效检讨: 校长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观课表、学生进度表、会议纪录等

    查询 朱佩雯副校长 电话: 2785 5623

  • 附件 VI

    专业发展学校计划

    附件 VI -第 51 頁

    项目名称 「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辅导及教学分享 专业发展学校 沙田公立学校 专业发展学校地址 新界沙田大围积辉街 15 号 支援范围 分享自闭症学生辅导策略及经验 分享校本课程设计策略及经验

    支援重点 如何辅导自闭症学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如何利用校本课程设计去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

    支援模式 举办讲座及工作坊 接待学校探访及观课  提供外展服务及培训工作

    对伙伴学校的期望 参与学校身须开放及热诚 学校能积极配合,并在行政上作出配合和适当安排,如时间表、人手安排及资源分

    配等

    注意事项 每年可为两所伙伴学校提供支援,每所伙伴学校的支援年期为一年 评估计划:校长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学生支持检视表、各项工作纪錄及统

    计、个别访谈等

    查询 陈志权老师 电话: 2691 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