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主題與目的,本章文獻探討分為成人學習理 論、學習遷移理論與學習遷移相關因素三部分,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成人學習理論 Hiemstra 界定成人為「已達到成熟的人,可以負起對自 己或對他人的責任,並且在經濟上能夠自立。」(引自黃富順, 1989 ),美國成人教育國家顧問委員會(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dult Education NACAE )則將成人定義為在青春 期之後,不再參與全時正規的學校教育,且能負起成人生活 的角色或已達法律或社會所認定的年齡,具有成人權利、義 務和責任的人(引自黃富順, 2002 )。張 春 興( 1995 )指出成 人期大約介於 21 歲到 65 歲之間,在此階段的身、心兩方面 的發展俱已成熟,人格亦漸次定型,個體從開始適應到習慣 於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婚姻生活與職業生活,此一時期是個 體一生中最長的階段,也是對社會最有貢獻的一段時期。由 上述定義可知成人階段具有特殊意義,美國成人教育大師 Knowles 1984 )認為成人具有自我導向的觀念和下列特徵: 一、成人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經驗,為學習的重要資源,但 經驗也可能是學習的阻力。 二、 成人的學習準備與發展任務的改變有關。 三、 成人的學習取向係以生活為中心、任務為中心和問題 為中心。 四、 成人的學習動機大多來自個體內在力量。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rportal.lib.ntnu.edu.tw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6899/2/n088971005… · 同化或調適的結果,都會產生新的認知架構。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 據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主 題 與 目 的 , 本 章 文 獻 探 討 分 為 成 人 學 習 理

    論 、 學 習 遷 移 理 論 與 學 習 遷 移 相 關 因 素 三 部 分 , 茲 分 別 說 明 如 下 。

    第一節 成人學習理論

    Hiemstra 界定成人為「已達到成熟的人,可以負起對自

    己或對他人的責任,並且在經濟上能夠自立。」(引自黃富順,

    1989),美國成人教育國家顧問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dult Education,NACAE)則將成人定義為在青春

    期之後,不再參與全時正規的學校教育,且能負起成人生活

    的角色或已達法律或社會所認定的年齡,具有成人權利、義

    務和責任的人(引自黃富順,2002)。張春興(1995)指出成

    人期大約介於 21 歲到 65 歲之間,在此階段的身、心兩方面

    的發展俱已成熟,人格亦漸次定型,個體從開始適應到習慣

    於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婚姻生活與職業生活,此一時期是個

    體一生中最長的階段,也是對社會最有貢獻的一段時期。由

    上述定義可知成人階段具有特殊意義,美國成人教育大師

    Knowles(1984)認為成人具有自我導向的觀念和下列特徵:

    一、成人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經驗,為學習的重要資源,但

    經驗也可能是學習的阻力。

    二 、 成人的學習準備與發展任務的改變有關。

    三 、 成人的學習取向係以生活為中心、任務為中心和問題

    為中心。

    四 、 成人的學習動機大多來自個體內在力量。

    9

  • 由上述學者的相關理論顯示成人是具備豐富經驗的成熟

    者,所從事的學習活動具備實務性與自我導向的學習特徵,

    以下進一步探索學習的相關因素與學習理論。

    Kim(1993)定義學習是提昇個人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

    此能力涵蓋兩種意義,分別是執行的技術與知其所以然的知

    識。Kolb(1984)解釋學習是透過經驗轉換以創造知識的程

    式。Kimble 認為學習乃由於增強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潛能

    上產生相當持久性改變的歷程(引自張新仁,2002);張新仁

    (2002)認為本項定義可衍生下列四項說明:

    1. 改變必須是持久的。

    2. 只有經由練習所產生的改變,才稱之為學習。

    3. 行為潛能不同於行為表現。但學習後改變的究竟是行

    為?潛能?或知識?由於觀點不同而產生不同學習派

    別。

    4. 增強是否為學習的必要條件?

    張春興(1995)說明學習意指個體經由練習或產生經驗

    後,致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或結果;按此意,

    個體的學習包括行為改變的歷程與行為改變的結果。Mayer

    從認知學派的觀點解釋學習歷程是指學習進行中的學習者內

    在認知歷程(林清山譯,1991),例如學習者如何選擇、組織

    及統整新的訊息於現存知識;而學習結果則為學習者的知識

    或記憶系統內的認知改變,包括最新學到的事實、程式與策

    略;同時 Mayer 以結果表現一詞界定學習者對於最新學到的

    10

  • 事實、程式與策略的遷移量。

    從上述學者所提出的相關定義,可歸納學習典範約可分

    為強調增強作用的行為學派與注重內在心智歷程的認知學

    派。陳李綢(1997)認為 Neisser 在 1960 年代所提出的認知

    心理學乃為當今顯學,此典範強調學習是心智能力的獲得、

    知識的重新建構和概念改變的歷程,以下就認知心理學中的

    重要學習理論論述有關的成人學習概念。

    一 、 Piaget 的發生知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

    Piaget 認為當個體既有的認知基模接觸到新刺激時,就會

    引發與生俱有的失衡需求,所以個體會採取同化

    ( assimilation)與調適( accommodation)的適應作用,

    求取新的平衡,所謂的同化作用是個體既有的知識、經驗

    足以解釋新刺激;而調適作用代表當個體既有知識、經驗

    不足以解釋新刺激時,必須放棄舊基模,以建立新基模。

    同化或調適的結果,都會產生新的認知架構。

    二 、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學說(Sociocultural view of

    perspective)

    Vygotsky 為挑戰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而特別指出個人認知

    會是受到文化、人際互動與語言的影響。其理論包括四個

    重點:

    (一)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近側發展區代表個體經由成人協助與有能力同儕

    11

  • 合作之下,所表現出的問題解決能力將超越單獨時

    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解決能力,到達潛在的發展層

    次。

    (二)鷹架作用(Scaffolding)

    Wood,Bruner 和 Ross 根據近側發展區提出鷹架

    作用,意指成人的協助或有能力的同儕合作能促

    進個體的認知發展。

    (三)內化( Internalization)

    個體將外在的行為規範轉換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準

    則,即透過他人調節到自我調節的後設認知歷程。

    (四)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

    Day 和 Hall(1987)定義動態評量是在教學前、

    中、後,以因應及調整評量情境的方式,對個體

    的認知能力進行持續性的評量,確認教學與認知

    改變的相關;動態評量的特徵包含在評量過程

    中,有大量的人際互動,及著重於問題解決的思

    考歷程。

    從 Vygotsky 的理論可發現其非常強調個體透過人際

    互動,可將外在文化規範與生活經驗加以內化,並逐漸

    提昇其解決問題能力的互為主體性過程。Vygotsky 屬於

    環境中心教育,其認知觀點為情境認知,即在主體與客

    體的交互作用下而產生知識。

    三 、 Suchman 的分佈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

    12

  • 又稱為情境學習理論(Situated learning theory)。此理論

    有四項主張:

    (一)分散式的智慧:智慧分散在不同人身上,各有其強、

    弱勢智慧,所以個體間要持續互動,才能貼近真實的知識。

    (二)真實的工作:真實的意涵有二,學習要發生在真實

    的情境或摩擬的情境中,稱為物理真實性;且需有專家

    的助構,稱為認知真實性。

    (三)合法周邊參與的學習(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透過人際互動如認知學徒制和合作學習,

    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習者漸漸地由週邊知識學習到核心知

    識。

    (四)真實評量:採用能夠真實衡量初學習者真實能力的

    評量方式,如實作評量或檔案評量等。

    從上述論說可知,所謂的學習,基本上是個體處於

    某種情境之下的學習,它是活動( activities)、情境內容

    ( content)和文化( culture)相倚靠的結果。從認知的觀

    點,情境學習的認知意涵至少有二:

    (一)學習關注的重心,不再是單一學習者,而是學習者

    加上周遭環境。周遭環境包括了學習環境、學習活動與學

    習同儕等。

    (二)學習者是主動的知識建構者。學習者會主動與學習

    環境進行互動與協商,以建構所需的知識。

    四 、 Von Glasersfeld 的知識建構論(Radical constructivism)

    13

  • Von Glasersfeld(1994)創造知識建構論,指稱知識建構

    有兩大原則:

    (一)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

    (二)認知的功能是適應,而非組織個體的經驗世界。

    建構知識論的哲學基礎兼具 Descartes 的理性主義與

    Bacon 的經驗主義;社會學論點引伸 Mead 和 Cooley 等

    人的符號互動論;心理學的學理則以 Piaget 的發生知識

    論和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學說為基礎。由於 Piaget 強調

    知識乃是經由個體本身的同化與調適而產生,具備主觀

    性,故又被稱為激進的建構主義、個人建構主義或內生

    建構主義;至於 Vygotsky 則因認為個體與環境互為主體

    性,所以被命名為社會建構主義或辯證式的建構主義。

    五 、 Shannon 的訊息處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IPT)

    Shannon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訊息處理理論。Mill

    根據此項理論界定學習是個體在環境中,經由感覺、知

    覺、轉換、辨識和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知識、

    運用知識和儲存知識的歷程。訊息處理理論即是記憶模

    式,記憶代表學習結果。常見的記憶分類包括兩段式的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和三段式的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

    長期記憶。今將其相關概念分述如下:

    (一)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指以感覺器官察覺

    刺激後保留時間不到三秒的記憶;除非經由注意與形

    之辨識的功能,將訊息傳至短期記憶,否則感官記憶

    14

  • 將會在三秒內消失。

    (二)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凡保留訊息逾

    三秒而不到二十秒者,稱為短期記憶或運作記憶。短

    期記憶編碼方式以聲碼為主,採用復誦方式方能將訊

    息傳送至長期記憶。

    (三)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長期記憶是長久

    保留的記憶,編碼方式以脈絡化的意碼為先,記憶內

    容就是知識。從長期記憶取出知識的過程稱為提取。

    六 、 Mayer 的認知論取向(Cognitive Approach)

    Mayer 認為在教學操弄、學習者特性與學習歷程的交互

    作用之下,將會影響學習歷程,最終造成不同的結果表

    現。其中學習結果是學習者的知識或記憶系統的認知改

    變,包括最新學到的事實、程序及策略。而結果表現是

    指學習者在測驗上的實際表現(即行為),例如,記憶保

    留量對新學習作業的遷移量。其學習模式為

    教 學 操 弄

    學 生 特 性

    學 習 歷 程 學 習 結 果 結 果 表 現

    圖 2-2-1 Mayer 的認知取向學習圖

    資料來源:引自林清山( 1995:5)

    15

  • 雖然上述學習理論彰顯不同的學習歷程,卻指稱相同的

    學習結果與結果表現。學習結果就是知識的獲得與記憶的保

    持,牛津辭典將知識界定為一個人的訊息範圍( a person’s

    range of information),而記憶就是學後保留;此亦等同於

    Baldwin 和 Ford 在其學習遷移概念架構中,所提出的訓練產

    出;結果表現則意味著學習者能將所保留的知識、技能運用

    在實際的問題中,亦即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項表現亦符合

    Baldwin 和 Ford 的遷移狀況意義。至於對學習結果與結果表

    現的評量方式則包括真實評量或動態評量等,黃富順(2002)

    主張針對成人的學習評量,應多使用形成性評量,少用總結

    性評量,形成性評量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習進展,通常在學

    習者的學習歷程中使用。

    自上述六種重要學習理論的分析中,可得知 Piaget 和

    Shannon 主張個人認知和知識的主體性,Vygotsky、Suchman、

    Lave 和 Wenger 與 Von Glasersfeld 等人則特別凸顯出個體所

    處的情境與個體既有認知的交互動態影響所形成的情境認

    知,即強調知識是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之實用論,至於

    Mayer 則自學習歷程說明學習結果與結果表現。基於上述學

    習理論,本研究將以情境認知和形成性評量的觀點,推論成

    人個體變項(如 Piaget 的認知基模和訊息處理理論的記憶歷

    程)與組織情境變項(如 Suchman 的情境真實性和認知真實

    性、Vygotsky 的鷹架作用和社會文化觀點,以及 Von Glaserfeld

    的適應環境概念等)的交互作用與成人學習遷移模式的相

    關,以探討個體如何執行的技術與知其所以然的知識,並最

    16

  • 終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Kim,1993),作為本研究的主題。

    17

  • 第二節 學習遷移理論基礎

    最早被提出的學習遷移理論是由官能心理學者 Payne 和

    Wolf 等人所提出的形式訓練論,此論點主張學校教材的選擇

    應重視其對於心能訓練所具備的形式,人心的官能一經訓練

    之後,就能得到無限制的發展。Thorndike(1913)使用同元

    素論反駁形式訓練論,Thorndike 認為遷移是有限制的,唯有

    前後兩次材料有相同元素時,才有可能產生遷移。而 Judd

    (1908)則自認知理論的觀點提出共原則論,此理論指稱學

    習者在舊經驗中必須學到並瞭解原則,始能對新的學習產生

    遷移作用。至於從完形心理學所發展的轉換論(或稱為關係

    論)則是強調學習遷移是學習元素所組織成的整體關係,在

    新、舊經驗中的轉換。Klausmeier 和 Ripple(1971)解釋遷

    移為能力的增加,若新學習中所需要的能力,早在舊經驗已

    經學到或學到一部份,遷移效果是可被預期的(詳細資料參

    考張春興、林清山 ,1995)。

    從十八世紀中葉就出現與學習遷移有關的形式訓練論,

    可得知教育的應用與產出一直廣受教育學者的重視,如今也

    成為現代人力資源發展部門從事教育訓練的重要討論課題,

    故本章節將分別自學習遷移的定義、類型、模式與內涵加以

    探討之。

    一 、 學習遷移的定義與類型

    (一)定義

    Noe 和 Schmitt(1986)最先自個人因素與企業因素探

    18

  • 討訓練效能,並將訓練效能界定為一項經過計畫的學習經

    驗,為個人知識、態度或技能帶來持久性的改變;並建議訓

    練效能結果可運用 Kirkpatrick(1960)的四項訓練結果階層

    加以評量。

    Baldwin 和 Ford(1988)、Gielen(1995)與 Kim Hanbyul

    (2004)等人則將訓練遷移界定為能夠將在訓練中所得到的

    知識、技術和態度有效地運用在職場上,產生學習遷移才代

    表訓練是有效的。Mayer 和 Wittrock(1996)定義遷移是個

    體先前的知識經驗,會影響其在新情境中的學習與問題解決

    能力。Phillips 和 Broad 則說明學習遷移是學習者自學習活

    動中所得到的知識與技術對於工作績效或其他個體、組織或

    社團責任的有效與持續性的應用(引自 Thompson, Brook &

    Lizarraga,2003)。Eddy 和 Tannenbaum(2003)將學習遷移

    定義為員工將新得到的知識與技術有效地執行在工作上,並

    可藉以強化組織效能的層級。Cheng 和 Ho(1999)另自生涯

    承諾的觀點舉出定義如下:學習遷移為在職場上所需要的新

    知識與技能的應用、通則與保留;他們並進一步指出生涯承

    諾與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和工作涉入具顯著相關。國內學者

    張春興(1995)指出學習遷移或訓練遷移是學習結果擴展或

    類化的現象。陳品華(2000)認為學習遷移,亦稱為訓練遷

    移,是指「某一行為在一新情境中被加以重複的程度」。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將學習遷移或稱為訓練遷移定義

    為學習者將在訓練過程中所得到的知識、技術與態度,有效

    19

  • 地運用在工作問題情境的程度。

    (二)類型

    常見的學習遷移型態可以 Barnard 等人(2001)的分類

    為代表。 表 2-2-1 Barnard 等人的學習遷移型態

    遷移型態 說 明 相關學者 正向遷移 1. 訓練者能夠將得到的知識、技術和態度 Baldwin & Ford,1988

    有效地運用在職場上 Jelsma,1989 2. 既得知識、技術和態度能促進新知識、 技術與態度的學習 負向遷移 1. 課程結束後,產生未預期的結果 Baldwin & Ford,1988 2. 既得知識、技術和態度干擾新知識、 Jelsma,1989; 技術與態度的學習 , 遠端遷移 遷移發生在初始學習任務與併發任務有實質 Gick &Holyoak,1987 差異時 Gielen,1995; Tannenbaum & Yukl, 1992 近端遷移 遷移發生在初始學習任務與併發任務只有 Gick & Holyoak,1987 些許或無差異時 Gielen,1995;

    Tannenbaum & Yukl,1992

    低徑遷移 以集中和相異的訓練為基礎的遷移,將已 Salomon & Perkins,1990 自動化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新情境 高徑遷移 以有意識與抽象的既得知識技術為基礎的 Salomon & Perkins,1990 遷移,將其自某特定脈絡遷至其他脈絡 廣泛性遷移 受訓者所得到的特定方法、知識和技術能 Gick & Holyoak, 1987 可運用在初始學習情境之外 特定性遷移 由於學習任務的特定性,無法產生遷移 Gick & Holyoak, 1987 水平式遷移 從一個任務遷移至其他任務 Patrick,1992 垂直式遷移 在特定任務內的遷移,可提升專業 Patr ick ,1992

    資料來源: Barnard Yvonne F., Veldhuis Gerard J. & van Rooij John

    C.G.M.( 2001: 271)

    20

  • 除 了 Barnard 等 人 ( 2001) 所 提 出 的 遷 移 型 態 外 , Mayer 和 Wittrock

    ( 1996) 將 遷 移 類 型 分 成:一 般 技 能 的 一 般 遷 移、特 定 行 為 的 特 定 遷

    移、一 般 技 能 的 特 定 遷 移 與 一 般 與 特 定 技 能 的 後 設 認 知 控 制。Baldwin

    和 Ford( 1988)運 用 時 間 動 態 的 觀 點 畫 出 最 佳 遷 移 曲 線 是 隨 著 時 間 的

    消 逝 , 訓 練 後 水 準 會 逐 漸 升 高 。 從 各 種 遷 移 型 態 和 遷 移 維 持 曲 線 顯 示

    理 想 的 遷 移 類 型 為 正 向 遷 移 , 遷 移 的 終 極 目 標 則 為 遠 端 遷 移 。 當 學 習

    情 境 與 實 際 情 境 相 仿 時 , 學 習 者 可 能 會 產 生 近 端 遷 移 ; 但 若 初 始 學 習

    任 務 與 併 發 任 務 有 實 質 差 異 時 , 則 期 待 產 生 遠 端 遷 移 。 換 句 話 說 , 由

    於 時 空 的 變 異 性 , 學 習 情 境 難 與 真 實 應 用 情 境 一 致 , 因 此 正 向 近 端 遷

    移 是 訓 練 遷 移 的 近 程 目 標 , 正 向 遠 端 遷 移 可 謂 訓 練 遷 移 的 終 極 目 標 ,

    本 研 究 即 以 正 向 近 端 與 遠 端 遷 移 的 相 關 因 素 做 為 探 討 主 題 。

    二、學習遷移模式與內涵

    由於學習遷移模式包含與學習遷移有關的因素,以下就

    學者提出的相關模型,論述學習遷移的內涵。Baldwin 和

    Ford(1988)是最早提出訓練遷移概念性研究架構的學者,

    他們認為學習遷移是能將工作脈絡通則化,並持續一段時間

    的學習性行為,而影響學習產出的因素包括課程、學習者特

    性與工作環境特質,其內涵為:

    (一)課程:學習原則、學習材料及課程內容與工作的相

    關性。

    (二)學習者的特質:能力、人格與動機。

    (三)工作環境的特質:主管與同儕的支援。 從 下 圖 可 知 訓 練 遷 移 的 結 果 就 是 建 立 與 維 持 通 則 化 , 但 誠 如 對 於 遷 移

    型 態 文 獻( Barnard,2001)的 分 析 , 顯 示 通 則 不 只 能 將 之 應 用 在 類 似

    情 境( 近 端 遷 移 )中,應 該 也 能 夠 使 用 於 差 異 化 的 任 務( 遠 端 遷 移 )。

    21

  • 訓 練 輸 入 訓 練 產 出 遷 移 狀 況

    4

    2

    2

    1

    - 3 6

    5

    圖 2-2-2 Baldwin 和 Ford 的學習遷移概念性架構

    資料來源:Baldwin & Ford( 1988: 65)

    Baldwin 和 Ford 的模式說明有關學習遷移影響因素包

    括課程設計、學習者特性與工作環境三方面,而在 Holton、

    Bates 和 Rouna(2000)廣被引用的組織學習遷移系統量表,

    亦自此三構面建立研究架構。在學習遷移的概念性架構中,

    除了 Baldwin 和 Ford 的模式之外,Tracey 、Tannenbaum 和

    Kavanagh(1995)直接自學習遷移的觀點,主張學習會受到

    遷移動機(符合學習者特性因素)、遷移氣候(屬於工作環境

    因素)和遷移設計(與訓練課程設計因素有關)三構面的影

    受 訓 者 特 質

    人 格

    能 力

    動 機

    訓 練 設 計

    學 習 和

    保 留

    通 則 化

    和 維 持

    學 習 原 則 序 列訓 練 內 容

    工 作 環 境

    支 援 使 用 機 會

    22

  • 響,並造成不同的個人績效與組織結果;學習先會造成個人

    績效的改變,再進一步影響組織結果,Burrow 和 Berardinelli

    (2003)則主張受訓者績效會和學習與組織績效形成連結。

    Tracey 、 Tannenbaum 和 Kavanagh 所 建 立 的 學 習 遷 移 模 式 架 構 圖 如

    下 圖 :

    遷 移 動 機 遷 移 氣 候

    圖 2-2-3 Tracey, Tannenbaum 和 Kavanagh 的學習遷移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Tracey,Tannenbaum& Kavanagh( 1995: 244)

    圖 2-2-3 顯 示 學 習 所 造 成 個 人 績 效 的 結 果 , 將 受 到 遷 移 動 機 、 遷 移 氣

    候 和 遷 移 設 計 的 影 響 , 但 是 學 習 既 是 經 由 產 生 經 驗 , 而 使 得 個 體 行 為

    造 成 持 久 性 改 變 的 歷 程 , 可 見 得 學 習 必 須 先 造 成 學 習 者 行 為 的 改 變 ,

    然 後 才 能 反 應 個 體 績 效 的 改 變 。 在 Rouiller 和 Goldstein( 1993) 所

    建 立 的 學 習( 訓 練 )、組 織 氣 候 和 單 位 績 效,影 響 訓 練 遷 移 行 為 和 工 作

    組 織 結 果 學 習 個 人 績 效

    遷 移 設 計

    23

  • 績 效 等 級 的 相 關 架 構 圖 ( 圖 2-2-4), 亦 符 應 上 述 推 論 。 而 根 據 Don

    Kirkpatrick( 1967) 的 觀 點 , 行 為 層 次 的 改 變 , 代 表 受 訓 者 因 參 與 訓

    練 而 改 變 工 作 行 為 的 程 度 , 即 是 學 習 遷 移 。

    學 習 ( 訓 練 )

    圖 2-2-4 Rouiller 和 Goldstein 的學習遷移架構圖

    資料來源:Rouiller & Goldstein( 1993: 380)

    Noe 和 Schmitt(1986)說明工作環境因素會先影響受

    訓者動機,再造成學習與行為的改變,其對於訓練效能所提

    出的的完整動機性影響概念模式尚包括控制信念、技能評估

    反應與生涯探索如下圖。Noe 認為控制信念會透過影響技能

    評估反應、個人期望和個人生涯/工作態度,進而影響學習動

    機;再基於環境偏好、遷移動機與對學習的反應,最終造成

    行為改變的結果。

    組 織 遷 移 氣 候

    單 位 績 效

    訓 練 遷 移 行 為 工 作 績 效 等 級

    24

  • 遷 移 動 機

    技 能 評 估 反 應

    環 境 偏 好

    - -社 會

    控 制 信 念 期 望 學 習 動 機 學 習 行 為 改 變 結 果

    生 涯 /工 作 態 度

    - -探 索

    訓 練 反 應

    圖 2-2-5 Noe 的學習遷移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Noe( 1986: 500)

    25

  • Tannenbaum 和 Mathieu 說明學習結果會造成訓練後態

    度的改變,包括承諾、自我效能與動機,受訓者績效亦會形

    成相同的改變;自我效能與個體對於實驗的開放性及使用新

    技術的意願有關。

    圖 2-2-6 Tannenbaum 和 Mathieu 的學習遷移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Tannenbaum & Mathieu( 1991: 762)

    訓 練 前 態 度

    - 承 諾

    - 自 我 效 能

    訓 練 者 人 口 變 項

    - 年 齡

    - 性 別

    家 庭 史

    訓 練 後 態 度

    - 承 諾

    - 自 我 效 能

    訓 練 實 踐

    受 訓 者 期 待

    訓 練

    訓 練 知 覺

    訓 練 反 應

    受 訓 者 績 效

    26

  • Tracey 等人(2001)另從工作涉入、組織承諾與工作環

    境的角度,探討如何經由改變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而影響學

    習遷移的模式如圖 2-2-7,影響結果包括使用反應、情意反

    應、陳述性知識和應用基礎的知識。

    圖 2-2-7 Tracey,Hinkin,Tannenbaum 和 Mathieu 的學習遷移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Tracey,Hinkin,Tannenbaum & Mathieu( 2001: 6)

    由以上各研究架構內涵的分析,可得知訓練課程設計、

    學習者特性與工作環境都能成為影響學習遷移的相關因素。

    但究竟如何評估「學習遷移」?誠如 Baldwin 和 Ford 認為

    遷移結果表現在通則化和維持, Rouiller 和 Goldstein 以訓

    練遷移行為解釋結果表現,但另一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是如

    何判斷訓練遷移行為或結果表現的發生。

    工 作 涉 入

    組 織 承 諾 訓 練 前 自 我 效 能

    工 作 環 境

    訓 練 前 動 機

    使 用 反 應

    情 意 反 應

    陳 述 性 知 識

    應 用 基 礎 的

    知 識

    27

  • 根據美國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的研究發現,Kirkpatrick 的訓練評

    鑑是最被廣泛應用模式(Bassi & Cheney, 1997),Kirkpatrick

    (1967)將訓練結果階層分成四項層次:

    (一)反應 reaction:受訓者對訓練課程的喜愛程度。

    (二)學習 learning:受訓者對於訓練課程內容如原理

    principles、事實 facts、技能 techniques 和態度 attitude

    之獲得。

    (三)行為 behavior:受訓者因參與訓練而改變工作行為的

    程度,Don Kirkpatrick 認為行為改變即是訓練遷移。

    (四)成果 results:由於實施訓練對組織所產生的最後結

    果。

    在上述四個層次中,Jim Kirkpatrick(2005)認為最重要

    的訓練價值發生在學習遷移能夠造成持續性的行為改變時。

    Warr,Bird 和 Rackham (1976)另外提出 CIRO model:

    context, input, reaction and outcome。 Context evaluation 是

    將焦點集中於正確的訓練需求內容和有關於組織氣候與組織

    文化的目標設立, Input evaluation 將焦點集中於訓練活動的

    設計與傳遞,Reaction evaluation 是測量人員對於訓練發展的

    反應,Outcome evaluation 的評估層次則有三:

    (一)立即性評價 immediate evaluation:在受訓者回到工

    作前的知識、技術或態度的改變。

    (二)中間性評價 intermediate evaluation:有關訓練對於

    工作績效的影響,和如何將學習遷移到職場上。

    28

  • (三)終極性評價 ultimate evaluation:評量訓練對於部門

    績效或組織績效的最終影響。

    若結合 Rouiller 和 Goldstein 的學習遷移架構圖,所謂的

    訓練遷移行為包含中間性評價與立即性評價。

    由於 Kirkpatrick 的四層次水準和 CIRO model 都是屬於

    因果的線性模式,即是需滿足低層次結果後,依序最終才會

    影響至組織績效,所以很難直接明確評價最終層次。因此

    Easterby-Smith(1986)提出另類模式 CAIPO:Context,

    Administration, Inputs, Process and Outcomes。Context

    evaluation 將焦點集中於訓練課程外或超越訓練課程,例如

    在職場上對於學習者的支援層次;Administration evaluation

    是關於在訓練之前的提名、甄選和說明,與訓練後的跟隨活

    動( follow-up activities)、直線主管說明(指完成任務後)及

    課程後評價;Input evaluation 是檢查訓練內容和方法;Process

    evaluation 指出在訓練活動中所發生的事,與參與者對事件的

    感受;Outcome evaluation 關心建立員工訓練和發展的產出與

    結果:包括個體本身、個體的知識、態度和行為,個體和 /或

    組織績效的改變,或改變的組織文化與氣候。

    Santos 和 Stuart (2003)根據 Easterby-Smith 的 CAIPO

    model 進行個案研究,使用下列的員工知覺評價訓練:

    (一)訓練環境,例如組織承諾。

    (二)訓練結果的知覺,例如工作滿意度、工作動機、有助

    29

  • 於工作任務的完成、有助於成為一個人( training helps me to

    grow as a person)。

    (三)與訓練遷移有關的訓練前、後的活動,其活動施行細

    則為

    在訓練前活動:

    1.進行強、弱勢分析以決定訓練需求。

    2.有機會決定訓練內容和方法。

    3.預備度 /課前活動。

    4.提供準備訓練課程的時間。

    5.與直線主管的課前說明。

    6.設立績效改善的目標。

    在訓練後活動:

    1.與直線主管的跟隨會議

    2.使用新知識或新技術的機會。

    3.擁有使用新知識或新技術的必要資源,例如設備、資訊。

    4.透過教導或回饋的直線主管支援。

    5.同儕對於使用新技術的支援。

    6.被評價對於訓練材料的學習

    7.被評價對於訓練材料的運用

    至於 Brinkerhoff , Robert O.(1988)也因批判 Don

    Kirkpatrick 的評估系統過於籠統,而另外提出六階段人力資

    源發展評估模式,其六個評估階段與建議評估方法如下:

    1.目標設立(需要什麼):組織稽核、績效分析、記錄分

    30

  • 析、觀察法、調查法、研究設計、文件回顧、脈絡性研

    究。

    2.方案設計:文獻探討、專家法、小組討論檢索表、基地

    訪問法( site visit)、前測法、參與探討(participation

    reviews)。

    3.方案執行:觀察法、檢索表法、訓練者與受訓者回饋、

    記錄分析。

    4.立即結果(學到了嗎):知識和績效測驗、觀察法、模

    擬法、自陳、工作樣本(產品)分析。

    5.中間或使用結果(維持和 /或使用它):自我、同儕和主

    管報告、個案研究、調查法、基地訪問法(Site visit)、

    觀察法、工作樣本分析。

    6.影響和價值:組織稽核、績效分析、記錄分析、觀察法、

    調查法、小組回顧和聽證、成本 /利潤比較。

    McMullan, Chrisman 和 Vesper(2001)亦自知覺角度,

    使用三構面衡量訓練績效,分別是:

    (一)參與者滿意度的主觀測量值。此點類似於 Swanson 的

    滿意系統。

    (二)將績效改善歸因於課程的知覺。

    (三)受訓後企業績效改善的客觀測量(objective measures of

    post-assistance business performance),此點類似於 Swanson

    的績效系統。

    31

  • 研究結果顯示主觀測量值與績效歸因和實際績效無相

    關,而參與者對於績效改善歸因於課程的比率與客觀測量值

    有相關。因此依賴於參與者滿意度的主觀測量值,也許會造

    成課程影響企業績效的錯誤結論。相反的,歸因測量值與客

    觀測量值的結合,則有助於建立協助課程與員工績效的因果

    相關。

    Swanson(1996)以系統、心理學和經濟學理論為基礎,

    提出「績效 -學習 -滿意評價系統」(PLS Evalu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Learning-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System)。所謂

    的績效 -學習 -滿意評價模式意義為:

    (一)績效是

    1.企業結果:組織、流程或個人層次的企業結果。

    2.財務結果:根據金錢或財政比率的財務結果或利益。

    而企業結果可轉換為財務結果,例如提高市場佔有率可能

    意味著增加企業的利潤。Swanson 認為若利益與成本之比

    超過 2:1(ROI),表示達成課程目標的高標準。

    (二)學習是

    1.知識:透過完成訊息和概念的測驗所表現的知識,

    即訊息和概念的精熟度。

    2.專業:描述在模擬或實際工作情境中,技術性職場

    行為的專業。

    通常經由紙筆測試或觀察工作行為以瞭解參與者的學習

    狀況,若在 3 點量表中達到 2 點,即是達成學習目標。

    32

  • (三)滿意是

    1.參與者:參與者對於所直接或未直接涉入的介入知

    覺(perceptions of the interventions by the

    participants directly and/or )

    2.監督者:監督者或主管對於參與者所涉入的介入知

    覺。

    Phillips 和 Phillips 認為 ROI 傳達著六項訊息:

    1. 反應、滿意和計畫性行動:學習者必須有正向的反應,

    並企圖採取一些 行動。

    2. 學習:瞭解課程的內容,並且知道如何加以執行。

    3. 應用和執行:更重要的是實際採取行動。

    4. 企業影響:因為應用技術和知識的結果,或執行新程

    式,所以會產生有 效能與有效率使用資源的正向結

    果。

    5. 投資報酬率:當正向結果或課程利益轉換成財務價

    值,並且和課程成本進行比較時,就產生投資報酬率。

    6. 無形資產:無法轉換為財務價值的利益。

    同時,Phillips 和 Phillips(2004)主張最能代表組織績

    效的財務指標就是利益-成本率和投資報酬率。兩者的計算公

    式和意義為

    課程利益

    *利益-成本比率(BCR, benefit-cost ratio)= 成本

    表示課程花費所回收的價值。

    33

  • 投資報酬率(ROI, return of investment)=課程淨利益×100

    成本

    表示扣除成本之後,課程花費所回收的價值。

    Burrow 和 Berardinelli(2003)主張受訓者績效會和學

    習與組織績效形成連結。通常組織績效測量值也包括投資報

    酬率(ROI)和其他測量值如生產力、品質、顧客滿意度和市

    場佔有率的改變等,以改善測量值太過於廣泛的性質;例如

    顧客滿意度可藉由解決顧客問題與客訴案件比率,或以季為

    單位調查顧客知覺,以建立顧客滿意度作為具體衡量指標。

    而有效訓練評價的特質涵蓋以下五點:

    1.訓練是客觀的,並能導致特定預期的結果。

    2.能確認訓練課程的重要元素,以協助改善訓練設計和教學。

    3.評價需配合組織哲學。

    4.評價流程必須是理性的:流程不要太困難及浪費時間,避

    免造成學習者與組織的負擔。

    5.評價焦點包括結果面與流程面。

    Burrow 和 Berardinelle 也深入分析許多相關評價文獻發

    現決定訓練效能的重要關係構面(Kaufman and Watkins, 1996;

    Phillips,1998; Swanson and Houlton, 1999),包括

    1.股東的知覺(可連結至 Kirkpatrick 的反應層次)。

    2.學習收穫(可連結至 Kirkpatrick 的學習層次)。

    34

  • 3.改善工作績效(即所謂的訓練遷移,可連結至 Kirkpatrick

    的行為層次)。

    4.改善組織和投資報酬率(ROI)。

    從上述概念可知其擴大了反應層次的概念由學習者至股

    東的知覺,並認為學習者改善工作績效會影響股東知覺;沒

    有改善工作績效,就不會改善組織和投資報酬率。而員工的

    學習並不保證會對於組織產生價值,所以在工作上的訓練遷

    移是訓練效能的最直接與最有意義的測量值。若經由完整的

    需求評估,將訓練焦點集中於受訓者的重要工作績效元素

    上,則訓練是有效能的,將改善工作績效(Bates,1999)。而

    且其對於 Kirkpatrick 的第三行為層次評價特性有:

    一 、 被設計或被使用成為教育或訓練介入的一部份。

    二 、 所測量的特定工作績效元素是介入的關鍵成分。

    三 、 收集學習者績效的直接證據。

    四 、 當學習者有運用機會時,就能加以執行。

    五 、 在正常工作情況下,代表學習者的典型績效。

    六 、 以組織為工作所設立的特定績效效標為基礎,並且有

    訓練前與訓練後的績效資料作為比較的基礎(Falletta &

    Lamb, 1988., Vella et al.,1998)。

    最後 Burrow 和 Berardinelle 使用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

    法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結果在 Kirkpatrick 的四個評鑑層次中

    的第三個行為層次與第四個結果層次中間,設立第 3.5 個層

    次:績效影響(performance impact)。即訓練(計畫性學習:

    35

  • 在組織中的教育、訓練介入和事件)與系統性工作績效改善

    的相關。

    若要成功測量訓練績效,Emerson(2002)另提出四個有

    效的步驟:

    一、回顧和評價既有部門使命和成本中心目的以確信存在於

    部門內。

    二、指出服務區域(要衡量的課程或服務)

    三、定義服務區域目標(在年度預算中將被執行的量化結果)

    四、確認指標(產出、效率、服務品質和結果)可測量到服

    務區域目標的進步。

    Huang(2001) 以具備組織績效的中小企業為樣本,使

    用結構方程式,探討其與訓練實務的相關,集群分成較佳的

    訓練效能團體與較差的訓練效能團體。較佳的訓練效能團體

    通常會成立專責管理訓練實務的單位或部門,平均每位員工

    的訓練費用亦高於較差的訓練效能團體。訓練效能的集群分

    析是使用下列十項訓練效能構面判斷企業訓練效能的優劣,

    而企業人數和企業資本額與企業訓練效能的優劣無關,但企

    業壽命較長者在下列十構面明顯優於優於生命週期較短者:

    一 、 強化產品或服務品質

    二 、 增加工作動機

    三 、 降低周轉率

    四 、 改善能力和知識

    五 、 提升操作的安全性

    36

  • 六 、 降低耗材率

    七 、 提升獲利率

    八 、 增加工作效率

    九 、 增加工作滿意度

    十 、 降低缺席率

    另 Huang(2001)也說明訓練程式包括需求評估、目的

    和目標設立、訓練服務的傳遞、結果的評價,和訓練活動與

    其他人力資源管理功能(升遷、任務分派、薪資決定)的配

    合。訓練種類和傳遞方法包括工作內訓練(on-the-job),職

    場內的工作外訓練(on-site off-the-job),職場外的工作外訓

    練(off-site off-the-job)。較佳的訓練效能團體較會使用職場

    外的工作外訓練,訓練傳遞方法的廣度與深度與訓練效能具

    強烈的正相關,而管理支援與訓練效能亦具備高度正相關。

    Kraiger, Ford 和 Salas(1993)從教學心理學的領域發

    展出評價訓練的結構導向觀點( a construct-oriented

    approach),將學習成果區分為技術基礎或行為性基礎學習、

    認知性學習和情感性學習等三個範疇。每個範疇包含各式各

    樣的結果,例如技術基礎的結果就有編纂和自動化。認知技

    術與擁有知識的範圍和形式有關,陳述性知識是最基本的認

    知層次。另外至少有兩種訓練反應的型態:情感和使用反應

    ( affection and utility reaction)。情感反應是受訓者是否喜歡

    和享受訓練;使用反應則是個體知覺訓練對於工作績效的應

    用性與可用性(Alliger,、Tannenbaum,、Bennett、Traver&

    37

  • Shotland,1997; Warr & Bunce,1995)。

    Alliger 和 Tannenbaum(1997)發現情感和使用反應之

    間有相關,當個體享受學習經驗時,他們會認為學習是有用

    的,如果個體知覺訓練與工作和專業性發展有關時,將更樂

    於學習。Lim 和 Morries(2006)也從受訓後的立即評量結果,

    發現教學因素與受訓者知覺學習可用性有顯著相關

    在 Holton、Bates 和 Ruona 等人(2000)所編制的學習遷

    移量表(Learning Transfer System Inventory,LTSI)中(引

    自 Hsin-Chih Chen,2003),衍生出衡量學習遷移的五個工具構

    面,並界定遷移系統是影響工作績效的學習或遷移的所有個

    人、訓練和組織的因素。五項構面的項標與意義為:

    (一)次級影響:包括自我效能與學習者預備度。

    (二)動機:涵蓋遷移的動機,學習者相信遷移的努力會

    影響績效,而績效會產生價值。

    (三)工作環境:例如獎賞制度,同儕的支援,主管的支

    援與具變革開放性的團體規範。

    (四)能力:包含課程效度,遷移設計,個人的遷移能力

    與使用的機會。

    (五)結果:表現在學習、個人績效與組織績效。

    Holton 等人認為個人績效會影響組織績效。

    38

  • 此份量表包括兩個部分共 89 個題目,第一個部分有 63

    個題目,11 個次級構面,用以衡量對特定訓練課程的想法,

    第二部份有 26 個題目,5 個次級構面,表示在組織中對於一

    般訓練課程的知覺。16 個次級構面意義如下:

    表 2-2-2 Holton,Bates 和 Ruona 學習遷移系統量表因素定義

    因 素 定 義

    一般量表 General Scales

    學習者預備度 個體進入與參與訓練的準備程度

    遷移動機 使用工作技能和已獲得知識的方向、強度和努

    力的持續性

    正向個人結果 在工作中運用訓練知能,而對於個體產生正向

    結果的程度

    負向個人結果 個體相信未使用訓練中所得到的知識技能,將

    導致負向結果

    遷移的個人能力 個體在工作上擁有能將學習轉化為遷移的改

    變,所需要的的時間、精力與心智空間

    同儕支援 同儕增強和支援個體在工作中運用所學

    主管支援 主管-管理者增強和支援個體在工作中運用所

    39

  • 表 2-2-2 Holton,Bates & Ruona 學習遷移系統量表因素定義(續)

    因 素 定 義

    主管的懲罰 個體在訓練中運用所學技術時,所得到來自於

    主管-管理者的負向反應

    知覺內容效度 受訓者精確地判斷訓練內容足以反應工作需求

    遷移設計 設計遷移的程度包括(1)經過設計與傳遞給受

    訓者的訓練,能夠讓受訓者具有將所學遷移到

    工作上的能力(2)訓練教學能符合工作需求

    使用機會 在工作中提供或讓受訓者所得到資源與任務,

    有助於受訓者將訓練運用在工作上

    遷移努力-績效期待 遷移學習的努力將改變工作績效的預期

    績效-結果期待 工作績效的改變將產生有價值結果的預期

    變革的抗拒-開放 個體所知覺的團體規範是反對或不鼓勵使用在

    訓練中所得到的知識、技術

    績效自我效能 個體相信當他想改變績效時,就能改變

    績效教練 在組織中,關於個體工作績效的正式與非正式

    指標

    資料來源: Holton Ⅲ , Bates&Rouna( 2000: 345-346)

    根據上述意涵,Holton 等人建立學習遷移系統量表的概

    念模式為:

    40

  • 次級 績效的自我效能

    影響 學習者的預備度

    遷移動機

    動機 遷移努力→績效

    績效→結果 個人

    結果─正向

    個人

    結果─負向

    主管懲罰

    回饋

    同儕支援

    主管支援

    開放性變革

    環境

    個人績效 結果 學習 組織績效

    內容效度

    遷移設計

    個人遷移能力

    使用機會

    能力

    圖 2-2-8 Holton Ⅲ和 Baldwin 學習遷移系統量表(LTSI)的概念

    模式

    資料來源 Holton Ⅲ& Baldwin( 2003: 62)

    41

  • 由上述相關學者的論點,可得知學習成果表現需透過績

    效評估加以瞭解,Broad & Newstrom(1996)宣稱如果學習

    無法產生遷移績效,學習就缺乏價值。績效評估又可自個人

    面的績效改善與組織面的企業利潤進行判斷,

    企業績效常以 ROI 進行分析,而個人學習績效最終展現

    在專業層面的問題解決能力。由於大多數的學習遷移研究著

    重於探討學習遷移的影響因素,較少說明學習遷移的評鑑指

    標,且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而言,雖然個人學習遷移未必

    能立即反應在組織績效上,但個人的學習遷移,將有助於提

    升個人績效,最終增加組織績效。

    討論:總結上述文獻,可知 Tracey、Tannenbaum 和 Kavanagh

    以個人績效作為學習遷移的判斷指標,Holton 等人認為個人績

    效會影響組織績效。Rouiller 和 Goldstein 則以工作績效等級

    做為個人績效指標。在 Don Kirkpatrick 的四層次學習評鑑

    中,個人績效層次包含反應層次、學習層次和行為層次, Jim

    Kirkpatrick 認為最重要的學習遷移展現在行為層次,他認為行

    為層次的改變就是學習遷移,即是有能力將保留的知識、技能

    應用在實際情境中。另外 McMullan、Chrisman 和 Vesper 使用

    參與者滿意度的主觀測量值(即 Swanson 的滿意系統)和將績

    效改善歸因於課程的知覺作為績效改變的測量值,結果發現前

    者與實際績效無關,後者與實際績效有顯著相關。而個體對於

    學習的知覺(Lim & Morries,2006;Santos & Stuart,2003;

    McMullan、Chrisman & Vesper,2001;Quinones,1995;Kraiger、

    42

  • Ford & Salas,1993),可藉由受訓者的自陳量表進行瞭解。從上

    述相關理論的歸納,可引伸為學習者對於訓練課程的個人歸因

    與個人知覺的改變可作為學習遷移的指標,下一節就個人知覺

    角度論述學習遷移的相關因素。

    43

  • 第三節 學習遷移相關因素

    由於學習遷移被定義為對於在訓練中所得到的知識、技

    術的維持與通則化( Baldwin & Ford,1988; Salas &

    Cannon-Bowers,2001;Eddy & Tannenbaum,2003;Kim,2004

    等),近來許多研究者認為當必須考慮到訓練後的複雜、無法

    預測和動態的環境時,訓練遷移的通則化會逐漸成為訓練的

    關鍵因子(Ford et al.,1998;Kozlowski et al.,2001),所謂的

    訓練通則化就是 Baldwin 和 Ford 所說的遠端遷移。訓練遷

    移通則化的核心是成為適應性專家(Smith, Ford &

    Kozlowski,1997)。

    Hatano 和 Inagaki(1992)描述心智模式在遷移的重要

    性,並從認知的觀點,將專家分類為具備高度自動化與高效

    率特徵的例行性專家( routine expertise)與能夠建立通則和

    適應環境變遷的適應性專家( adaptive expertise);例行性專

    家是在例行的穩定環境中可以發揮高度的效率,即符合近端

    遷移的特性,而適應性專家代表擁有能修正在訓練中所得到

    的知識、技術等特徵,以有效的面對新穎、困難與複雜情境

    的能力,即符合遠端遷移的能力。由其意涵,可知適應性專

    家實為終極的學習目標。Pulako 和 Arad 等人 (2000)指出

    三項適應性專家的能力指標,分別為(1)能處理緊急或危機

    情境。(2)能應付工作壓力。(3)能處理非特定或無法預測

    的工作情境。Chen、Thomas 和 Wallace(2005)則認為經由

    個體在知識、自我效能與技能三方面的訓練結果,再透過自

    44

  • 我調節歷程,將影響個體訓練後的適應績效,亦即個體成為

    適應性專家的程度。

    Mayer 和 Wittrock(1996)認為一般與特定技能的後設

    認知控制整合了一般技能的一般遷移、特定行為的特定遷移

    與一般技能的特定遷移,所以值得特別期待。Leat 和 Lin

    (2003)認為 Mayer 和 Wittrock 的概念,彰顯了後設認知與

    學習遷移的相關性。

    另 Chen、Thomas 和 Wallace(2005)將訓練績效的評

    量構面分成個體層次與團隊層次,並依訓練結果、訓練後調

    節程序與適應績效三構面建立研究架構。其中團隊層次的訓

    練結果包括團隊知識、集體自我效能與團隊技能,而個體層

    次的訓練結果包括:

    一、角色知識:與個人在團隊中的角色有關的知識,包括陳

    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

    二、自我效能:個人自信能執行在團隊中角色的能力。

    三、個人技能:個人證明可執行特定角色的能力。

    上述三項具備交互作用的元素,成為訓練結果評估的指

    標,接著再經由訓練後自我調節程序包括:目標選擇活動

    (goal choice activities )與追求目標達成的活動(goal

    striving activities),最終產生以適應性專家作為評估項目的個

    人績效。換言之,固然個人技能的變化是重要的績效指標,

    但唯有在學習者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條件下,方能發揮最大

    45

  • 的功能,認知心理學學者認同自我調節是一種後設認知能力

    (Brown & Deloache,1978)。同時,Chen、Thoman 和 Wallace

    認為除了知識與技能的保留與維持之外,自我效能亦屬於訓

    練結果的構面,會影響影響學習者將訓練遷移內容通則化,

    最終成為適應性專家的程度(Baldwin & Ford,1988;

    Tannenbaum & Mathieu,1991,Quinones,1995; Axtell &

    Maitlis,1997;Holton & Bates,2000;Vosburg,2000; Holton、Bates

    & Ruona et al.,2000;Tracey et al.,2001;Cheng & Ho,2001;

    Tracey et al.,2001;Tai Wei- Tao,2003)。以下引用上述論點,針

    對學習遷移的相關因素做一歸納說明。

    一、訓練課程設計

    Baldwin(1992)發現給予員工受訓課程選擇權,並且施

    於所選擇課程訓練的實驗組,具有較高的學習動機。而就課

    程設計的觀點而言,Clark 和 Voogel(1985)認為訓練內容

    與課程越能反映職場,越易產生近端遷移,並建議下列方式

    可增進近端遷移(引自 Yamnill 和 McLean, 2001):

    (一)運用在工作上的訓練,越具備專業性,越會產生近

    端遷移。

    (二)越鼓勵任務的過度學習,越會產生近端遷移。

    (三)越強調任務的程式特質,越會產生近端遷移。

    (四)越將訓練的應用限制在受訓者準備的區域,越會產

    生近端遷移。

    Yamnill 和 McLean(2001)另提出下列增進遠端遷移

    46

  • 的方式:

    (一)受訓者越能瞭解所學習的技術和行為中所強調的原

    則、概念和假設,越能成功產生遠端遷移。

    (二)如果受訓者在不同情境中練習,或在所屬情境中創

    新運用,越能成功產生遠端遷移。

    (三)越鼓勵受訓者在訓練中討論和將訓練運用在所選擇

    的情境中,越能成功產生遠端遷移。

    (四)越鼓勵受訓者在訓練完畢後,將訓練應用在迥異於

    受訓情境處,越能成功產生遠端遷移。

    近端或遠端遷移可被視為反映訓練內容和設計的一系列

    目標或目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與遷移任務的相似性是支

    援學習遷移的必備條件成分(Goldstein &Musicante,1986),

    Wexley 和 Nemeroff(1975)則認為訓練設計應使用自我管

    理與避免復萌策略; Bates、Holton 和 Seyler(1998)更主張

    訓練內容和工作需求一致時,才可能產生訓練遷移。Lim 和

    Morries(2006)認為訓練設計因素應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方

    法,課程設計內涵為學習者回到個人工作崗位時,所能應用

    的通則與特定行為程序的特定學習內容,即學習重點在於學

    習者是否已瞭解,並能運用通則。

    而 Baldwin 和 Ford(1988)曾將訓練設計的相關實驗研

    究整理如表 2-3-1:

    47

  • 表 2-3-1 訓練遷移的實務研究-訓練輸入因素:訓練設計

    作 者 樣 本 任 務 或 訓 練 內 容 變 項 設 計 效 標

    Ba l dw i n( 19 8 7) 72 名 大 學 生 果 斷 技 術 的 行 為 觀 察 學 習 刺 激 多 樣 性 實 驗 訓 練 後 四 周 的 立 即 性 測

    Br i gg s & N ay l o r

    ( 19 62)

    144 名 大 學 生 薪 酬 追 蹤 系 統 的 持 續 控 制 訓 練 條 件 實 驗 追 蹤 精 熟 度 的 立 即 性 測

    Comi n s ky( 1 9 82) 34 名 畢 業 生 教 導 情 感 反 映 共 原 則 論 與

    扮 演

    準 實 驗 完 成 課 程 後 , 立 即 性 的

    角 色 刺 激 多 樣 性

    Cr a f t ( 193 5) 65 名 大 學 生 卡 片 分 類 同 元 素 論 實 驗 測 驗 卡 片 分 類 任

    Decke r ( 1982 ) 24 名 第 一 線 主 管 教 導 與 掌 握 員 工 抱 怨 學 習 焦 點 類

    準 實 驗 技 術 的 立 即 性 複 製 與 立

    即 性 通 則 化

    H agman & Ros e

    ( 19 83)

    軍 隊 人 事 部 門 軍 事 任 務 多 樣 化 經 過 十 三 個

    實 驗

    訓 練 條 件 準 實 驗 立 即 性 熟 練 與 保 留 實 驗

    Macphe r s on ,De e s ,

    & Gr i nd l e t( 19 48)

    200 名 大 學 生 畫 線 , 推 桿 和 壓 摩 爾 斯 鑰 回 饋 實 驗 立 即 性 熟 練

    hor nd i ke & Wood -

    wo r t h( 1 901 )

    5 名 大 學 生 觀 察 字 體 的 特 定 性 質 同 元 素 論 實 驗 字 體 辨 認 的 立 即 性 數 度

    與 精 確 度

    資料來源:部分採自 Baldwin, Timothy T.,Ford, J. Kevin( 1988:71-74)

    48

  • 除 了 上 述 學 者 的 研 究 變 項 外 , 本 研 究 綜 合 其 他 相 關 研 究 , 將 研 究 結 果

    整 理 如 表 2-3-2。

    表 2-3-2 使用訓練課程設計作為研究構面的相關研究

    測 量 指 標 研 究 者

    1. 員 工 具 備 課 程 選 擇 權 Baldwin, Magjuka & Lother( 1991),Cheng

    & Ho( 2001)

    2. 學 習 原 則 、 學 習 材 料 、 課 程 內 容 與 工

    作 的 相 關 性

    Yamni l l & McLean( 2001), Baldwin &

    Ford( 1988),Clark & Vogel( 1985)Warr

    e t a l .( 1976), Axtel l & Mai t l i s( 1997),

    Easterby-Smith( 1986), Goldste in and

    Musicante( 1986), Brinkerhof f( 1988),

    Bates ,Hol ton& Seyler( 1998)Barnard e t a l .

    ( 2001), Huang( 2003)

    3. 遷 移 設 計 如 控 制 、 自 我 管 理 、 避 免 復

    萌 策 略 等

    Tracey & Tannenbaum( 1995),

    Gist ,Schwoerer& Rosen( 1989)Wexley and

    Nemeroff( 197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討 論 : 從 上 述 實 務 研 究 的 歸 納 , 可 得 知 許 多 有 關 訓 練 課 程 設 計 的 訓 練

    遷 移 研 究 , 主 要 以 學 習 原 則 、 學 習 材 料 、 課 程 內 容 與 工 作 的 相 關 性 ,

    作 為 影 響 學 習 遷 移 的 主 要 變 項 , 本 研 究 擬 採 用 Yamnill 和 McLean 所

    49

  • 提 出 的 影 響 正 向 近 端 與 遠 端 遷 移 的 因 素 , 作 為 訓 練 課 程 內 容 的 研 究 構

    面,針 對 學 習 內 容 的 專 業 性,如 是 否 提 供 學 習 原 則 促 進 學 習 者 的 內 化、

    過 度 學 習 的 機 會 和 任 務 的 程 式 特 質 等 方 面 進 行 探 討 。 而 與 遠 端 遷 移 有

    關 的 鼓 勵 創 新 和 在 訓 練 中 、 後 鼓 勵 學 習 者 將 所 學 應 用 於 實 際 情 境 中 的

    條 件 , 則 與 工 作 環 境 有 關 , 所 以 將 在 本 節 第 三 部 分 做 詳 細 說 明 。

    二、學習者特性

    Holton(1996)歸納出影響學習遷移的因素有四類,分

    別是介入實踐( intervention fulfillment)、學習成果、工作態

    度和使用期待。其意義說明如下:

    (一)介入實踐:訓練能達到或完成對訓練的期待和渴望。

    (二)學習成果:訓練時的績效和訓練後的動機有獨立相

    關。

    (三)工作態度:工作涉入(高承諾與高工作滿意度)與生

    涯規劃是學習和行為改變的前置變項。

    (四)使用期待或薪資。

    Holton 的介入實踐接近於學習動機,而訓練後的動機則接

    近於遷移動機。

    Wexley 和 Latham(1981)從訓練能力的觀點提出訓練

    能力的方程式為

    Trainabili ty=f(Ability, Motivation)

    Noe 和 Schmitt(1986)進一步將之修正為

    50

  • Trainabili ty=f(Ability,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Favorability)

    其中訓練能力是指受訓者能夠學習和應用在訓練課程所

    強調材料的程度,亦即同義於訓練遷移;而影響訓練能力的

    因素包括受訓者本身的能力、動機和工作環境。Noe 和

    Schmitt(1986)是最先探討訓練動機者,他們主張訓練遷移

    動機是受訓者將訓練所學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工作上的意

    願。控制信念一詞是由 Rotter(1966)所提出,用以解釋個

    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與環境之間相對關係的看法,可分

    成凡事操之在己的內控型,和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命運的外控

    型,通常內控型者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和較高的學習動機與

    高成就。Weiner(1972)亦自控制信念觀點提出三向度歸因

    論,或稱為成敗歸因論,三向度分別是因素來源、固定性與

    可控制性。此理論主張若將成敗歸咎於可控制的努力因素,

    代表積極的歸因方式,其他歸因因素都屬於消極歸因。

    Quinones(1995)提出努力-績效期望理論( effort-

    performance expectancy),強調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有關,而

    自我效能與訓練前動機又會受到個人特徵影響,如對於過去

    績效的歸因和訓練所產生的學習與行為結果。Quinones 並主

    張學員會以過去的績效作為回饋,導致不同的訓練態度與訓

    練動機,也會影響對於指派訓練的知覺與期望。

    Kontoghiorghes(2002)將訓練者的動機分成兩種型態:

    學習動機-受訓者希望得到高層級學習的內在與外在動機;

    51

  • 遷移動機-受訓者希望將自受訓課程中得到的學習應用於工

    作或任務之中,Lim 和 Morries(2006)除了認為員工工作

    滿意度會影響遷移動機外,亦主張薪酬制度、自我效能、自

    尊、工作位置、相關工作經驗、員工立即性訓練需求和使用

    期待等均會影響訓練遷移。

    Tannenbaum 和 Mathieu(1991)提出「訓練實踐」( training

    fulfillment)作為變項,訓練實踐代表訓練能滿足或完成訓練

    者的期待和渴望,和 Holton(1996)提出的介入實踐

    ( intervention fulfillment)意義相近,Tannenbaum 和 Mathieu

    探討訓練實踐對於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組織承諾的影響。

    組織承諾是個體對於特定組織的認同與涉入的強度,至少擁

    有三個概念上的特徵:

    (1) 組織目的與價值的強烈信念和接納。

    (2) 為組織努力的意願。

    (3) 在組織中維持夥伴關係的強烈企圖。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s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an individual’s identification with and

    involvement in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Conceptually, it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at least three factors:( 1) a strong belief in and

    acceptance of the organization’s goals and values;( 2) a willingness to

    exert considerable effort on behalf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 3)a strong

    desire to maintain membership in the organization.( Mowday, Porter,&

    52

  • Steers,1982,p.27)

    Dweck(1986)的目標導向理論主張目標導向會影響個

    體在成就情境中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又可分成績效導向

    (performance oriented)與精熟導向(mastery oriented);從

    認知的觀點,高績效導向的個體會使用短期與表面層次學習

    策略( short-term and surface-level learning strategies),執行

    任務時,較少展現一致性。在行為方面,高績效導向的個體

    渴望與他人競爭,並得到他人正向的評價;當個體設立低績

    效目標導向(精熟導向)時,訓練動機越高,訓練遷移程度

    也越高。其理論闡釋目標設立的方式將影響策略的運用。

    Tracey、Hinkin、Tannenbaum 和 Mathieu(2001)認為

    個人特質和工作環境會影響訓練結果,個人特質包括工作涉

    入、組織承諾、訓練前自我效能和訓練前動機,工作涉入為

    工作情境處於個體和其認同中心的程度。如果訓練對於個體

    是重要的,則工作涉入會影響訓練前自我效能。

    Vosburg(2000)則歸納出影響從教室到職場的學習遷移

    因素包括三方面:

    1. 工作環境:執行所學的機會、前端需求評估(upfront

    needs assessment)、主管與同儕的支援、組織氣候和文

    化。

    2. 人力資源發展的理論與實務。

    3. 學習者的動機與自我效能。

    53

  • Baldwin 和 Ford(1988)同樣地將與學習者特性有關的

    研究整理如下表:

    54

  • 表 2-3-3 訓練遷移的實務研究-訓練輸入因素:學習者特性

    效 標 學 者 樣 本 訓 練 內 容

    變 項 來 源 和 ( 時 間 ) 測 量 與 結 果

    Baumg a r t e l ,Re yno l d s ,

    &Pa t han ( 19 7 2)

    260 名 美 籍 管 理

    者 研 究 一

    人 際 關 係 人 口 變 項 ( 工 作 等 級 層

    次 ) 人 格 ( 控 制 信 念 )

    自 我 ( 立 即 ) 信

    念 具 高 相 關

    應 用 的 努 力 - 與

    控 制

    動 機 ( 訓 練 價

    值 )

    自 我 ( 未 知 ) 遷 移 成 功 的 知 覺

    - 與 相 信 訓 練 價

    值 具 高 相 關

    Baumg a r t e l ,Re yno l d s ,

    &Pa t han ( 19 8 4)

    246 名 印 度 管 理

    者 研 究 二

    管 理 發 展 課

    人 格 ( 控 制 信 念 , 成 就

    動 機 )

    自 我 ( 立 即 ) 應 用 的 努 力 - 與

    控 制 信 念 和 成 就

    動 機 具 高 相 關

    Eden & Dav i d( 19 82) 60 名 軍 隊 人 事 文 書 技 術 動 機( 自 我 與 教 師 期 待 ) 教 師 ( 立 即 ) 學 習 測 驗 - 與 高

    自 我 期 待 具 顯 著

    相 關

    Eden & Sha n i( 198 2) 105 名 軍 隊 人 事 軍 隊 戰 鬥 指

    揮 課 程

    動 機 ( 教 學 者 的 期 待 ) 教 師 ( 立 即 ) 學 習 測 驗 - 與 教

    師 期 待 具 顯 著 相

    資料來源:部分採自 Baldwin & Ford( 1988: 74-81)

    國 內 學 者 莊 世 傑 和 楊 仁 壽 等 人 ( 2002) 從 受 訓 動 機 與

    Kirkpatrick 所 提 出 的 前 三 項 評 量 層 次 關 係 研 究 發 現 , 受 訓 學 員 在 訓 練

    前 受 訓 動 機 強 弱 會 影 響 課 程 滿 意 度 、 所 知 覺 到 的 學 習 效 果 、 及 將 所 學

    應 用 於 工 作 中 的 意 願 ; 而 對 於 課 程 的 滿 意 度 也 會 影 響 所 知 覺 到 的 學 習

    效 果 。 下 表 為 綜 合 上 述 學 者 理 論 與 其 他 相 關 研 究 的 結 果 。

    55

  • 表 2-3-4 使用學習者特性作為研究構面的相關研究

    測量指標 研究者 1 . 能力 Wexley & Latham( 1981), Baldwin & Ford( 1988), Barnard

    ( 2001), Holton & Bates( 2001) 2 . 人格 Baldwin & Ford( 1988), Barnard( 2001) 3 . 訓練前動機或學習、遷移動機

    Baumgarte l & Reynolds( 1972), Wexley & Noe & Schmit t( 1986),Baldwin & Ford( 1988),Tannenbaum & Mathieu( 1991), Tracey & Tannenbaum( 1995), Quinones( 1995), Axtel l& Mait l is( 1997), Holton & Bates( 2000),Vosburg( 2000),Tracey et a l .( 2001),Kontoghiorghes( 2002)Wei-Tao Tai( 2003), Chiaburu & Tekleab( 2005)

    4 . 自我效能 Baldwin & Ford( 1988), Tannenbaum & Mathieu( 1991),Quinones( 1995), Axtel l & Mait l is( 1997), Holton & Bates( 2000), Vosburg( 2000), Tracey et a l .( 2001), Cheng & Ho( 2001), Tai Wei-Tao( 2003)

    5 . 介入實踐或訓練實踐 Tannembaum & Mathieu( 1991), Holton (1996) 6. 工作態度工作涉入、生涯規劃與探索

    Noe & Schmit t( 1986), Quinones( 1995), Facteau et a l .( 1995) Holton( 1996), Tracey et a l .( 2001)

    7 . 組織承諾 Tannembaum & Mathieu( 1991), Facteau et a l .( 1995),Tracey et a l . ( 2001), Cheng & Ho( 2001)

    8 . 使用期待 Noe & Schmit t( 1986),Tannembaum & Mathieu ( 1991),Holton( 1996) Lim & Morr is( 2002)

    9 . 控制信念 Baumgartel & Reynolds( 1972),Noe & Schmit t( 1986),Cheng & Ho( 2001)

    10.技能評估反應 Noe & Schmit t( 1986), Holton & Bates( 2000) 11.工作績效歸因 Quinones( 1995), McMullan, Chrisman & Vesper( 2001) 12.訓練者的人口變項 (年齡、性別、家庭史、認知

    能力、工作等級、年資 )

    Tannembaum & Mathieu( 1991)、Baumgartel & Reynolds( 1972)

    13.學習者的預備度 Holton & Bates( 2000) 14.目標設立 Chiaburu & Tekleab( 200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討論:由上述分析可知有關學習者特性的研究變數包羅萬

    象,其中又以動機因素是最廣被研究的主要變數之一,因此

    本研究擬採 Kontoghiorghes(2002)所提出的動機分類:學習

    動機與遷移動機作為測量學習者特性的主要變數。而另一主

    要研究變數為自我效能,且可區分成訓練前自我效能和訓練

    後自我效能,即可能成為前置變項或依變項,其意涵值得進

    56

  • 一步在後續章節加以深入瞭解。同時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學

    習者特性在與其他環境變項產生交互作用時,將促進或抑制

    學習者的學習遷移(Tracey、Hinkin、Tannenbaum &

    Mathieu,2001;Holton,1996;Tannenbaum & Mathieu,1991 等),

    故有必要針對影響學習遷移的工作環境因素加以探討之。

    三、工作環境

    Tracey 和 Tannenbaum(1995)提出組織結構中的訓練

    遷移氣候與持續性學習文化等工作環境因素會促進習遷移;

    James et. al(1990)認為氣候可分成心理性氣候(psychological

    climate)與組織性氣候(organizational climate),並將心理性

    氣候定義為“藉由潛在個人價值所引發的高層次基模與從環

    境所知覺的訊息兩者間的互動產品,互動產品的參考架構-

    所獲得的環境屬性價值或意義-是…個人"

    “ product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sensed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higher-order schemas engendered by latent personal valu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s of this interaction- the acquired

    meanings or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 attributes- is… the individual"

    ( p.69-70)

    Tracey 和 Tannenbaum 將其所發展的訓練遷移氣候與持

    續性學習文化量表項目意涵說明如下:

    57

  • 表 2-3-5 訓練遷移氣候與持續性學習文化量表項目定義

    訓練遷移氣候 社會和目標線索:主管和夥伴鼓勵受訓者使用在訓練中所得到的新技

    術和行為設立目標 任務線索:受訓者工作升遷的特徵或提醒受訓者使用在訓練中得到的

    新技術與行為 沒有回饋的結果:主管既不鼓勵,也不支援受訓者使用在訓練中得到

    的新技術與行為 懲罰的結果:受訓者公開地被反對使用在訓練中得到的新技術與行為 外在增強結果:受訓者使用在訓練中得到的新技術與行為會接收到外

    在的獎賞 內在增強結果:受訓者使用在訓練中得到的新技術與行為會接收到內

    在的獎賞

    持續性學習文化

    社會支援:主管和夥伴鼓勵獲得和使用各種相關的新技術和行為

    持續性創新:組織對於創新和進步的持續性努力

    競爭:組織透過營造高層次的個人績效使得組織成為該領域佼佼者的

    意象

    資料來源:Tracey,Tannenbaum & Kavanagh( 1995: 246)

    Holton 和 Bates(2000) 認為心理性的組織氣候會塑造

    個體的行為。Rouiller 和 Goldstein(1993)界定訓練遷移氣

    候會抑制或促進訓練中所學遷移至工作情境的結果,並指出

    正向遷移氣候項目包括情境線索和目標等,其主要解釋內容

    為:

    一、情境線索:情境線索是當受訓者回到工作崗位上,提醒

    受訓者有關訓練內涵,或提供受訓者使用訓練的

    58

  • 機會,情境線索包括:

    (一)目標線索:目標線索是當受訓者回到工作崗位上,

    提醒受訓者使用訓練的線索,例如為新管理者

    設立目標,將鼓勵他們在工作上運用訓練結

    果。

    (二)社會線索:包括主管、同儕和員工等團體成員的行

    為和影響程序的線索,例如新管理者與既有管

    理者的不同訓練監督方式。

    (三)任務線索:工作本身的設計或性質的線索,例如提

    供設備允許新管理者使用在訓練中所得到的

    技術。

    (四)自我控制線索:允許受訓者使用所學的各種自我控

    制程式,例如我被認可練習掌握與工作相關的

    真實問題。

    二、結果線索:員工回到工作崗位,並開始使用習得的行為

    後所產生的結果會影響其使用的持續性。結果線

    索涵蓋:

    (一)正向回饋:訓練者接收到關於使用受訓行為的正向訊

    息,例如新管理者成功地使用訓練,致使薪水

    增加。

    (二)負向回饋:受訓者接收到不要使用習得行為的負面

    結果,例如區域管理者注意到新管理者未遵

    守運作程序。

    (三)懲罰:受訓者因使用習得行為而被懲罰,例如資深

    59

  • 員工嘲笑使用新技術者。

    (四)沒有回饋:沒有提供受訓者任何有關使用或習得行為

    重要性的訊息,例如既有管理者太忙,而未留

    意受訓者已使用習得的行為。

    從上述說明,可知訓練遷移氣候主要反映在工作條件與

    主管、同儕的人際回饋。

    至於在組織結構中的組織文化方面,Dubin(1990)提出

    持續性學習工作環境是所獲得的知識、技術能被社會互動和

    工作關係所支援,他主張擁有持續性學習工作環境的組織會

    發展增強成就和提供個人發展機會的正式系統。

    Facteau et. al(1995)認為社會支援(包括高階主管、

    上司、同事、下屬等支援)、工作限制(如缺少資源等)、訓

    練態度(知覺到的訓練名聲好壞、個人感興趣與否等)、個別

    員工的受訓態度(包括前程探索、前程規劃與組織承諾)會

    影響訓練遷移。

    Taylor(2000)另從工作環境的角度說明影響學習遷移的

    因素包括:

    1.從主管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支援受訓者在

    工作中應用所學的增強物。

    2.立即性環境的干擾會影響學習遷移:包括工作時間壓

    力、權威的不足、無效的工作流程與不恰當的設備。

    60

  • 3.缺乏將課程內容或技術應用於職場的主動支援性組織

    氣候。

    如 前 所 述 , Tracey、 Hinkin、 Tannenbaum 和 Mathieu( 2001) 認 為 個

    人 特 質 和 工 作 環 境 會 影 響 訓 練 結 果 , 其 中 三 項 工 作 環 境 因 素 會 影 響 訓

    練 前 自 我 效 能 , 包 括 管 理 的 支 援 ( 如 管 理 者 和 員 工 之 間 的 專 業 性 與 私

    人 關 係 ),工 作 的 支 援( 如 工 作 設 計 能 否 創 造 實 質 的 需 求 和 對 員 工 形 成

    壓 力 與 工 作 分 派 的 性 質 ) 和 組 織 的 支 援 ( 如 薪 酬 和 獎 賞 制 度 )。 Lim

    ( 2000) 指 出 最 會 影 響 訓 練 遷 移 的 三 項 因 素 為 : 與 主 管 討 論 新 學 習 的

    使 用 、 主 管 對 於 學 習 的 投 入 與 參 與 、 和 主 管 的 正 向 回 饋 , Lim 和

    Morries( 2006)則 主 張 影 響 訓 練 遷 移 的 組 織 因 素 可 分 成 工 作 系 統 因 素

    與 人 際 關 係 因 素 , 其 研 究 結 果 歸 納 出 組 織 對 於 變 化 的 反 應 、 教 育 性 支

    持 、 遷 移 機 會 和 主 管 同 儕 的 回 饋 是 影 響 訓 練 遷 移 的 主 要 組 織 因 素 。

    結 合 相 關 理 論 , 本 研 究 以 下 表 整 合 其 他 使 用 工 作 環 境 作 為 變 項 的

    相 關 研 究 。

    61

  • 表 2-3-6 使用工作環境作為研究構面的相關研究

    測量指標 研究者

    1.管理支援(主管、同儕和下屬的

    支援)

    Baldwin & Ford( 1988), Facteau et a l .( 1995), Vosburg ( 2000)Holton & Bates( 2000), Tracey et a l .( 2001), Barnard( 2001)Taylor( 2000),Barnard( 2001),Cheng & Ho( 2001), Chiaburu & Tekleab( 2005)

    2. 工作支援 Facteau et a l .( 1995), Taylor( 2000) Barnard( 2001), Tracey et a l .( 2001)

    3. 訓練遷移的組織氣候和組織支

    援獎賞制度或績效指標等

    Baldwin & Ford( 1988), Rouil ler & Goldstein( 1993), Tracey & Tannenbaum ( 1995), Holton & Bates( 2000), Taylor( 2000), Vosburg( 2000), Tracey et a l .( 2001), Cheng & Ho( 2001)

    4. 持續性學習的文化 Rosow & Zager( 1988), Dublin( 1990),Tracey & Tannenbaum( 1995) Chiaburu & Tekleab( 2005)

    5. 執行所學的機會 Baldwin & Ford( 1988), Holton & Bates( 2000), Vosburg( 2000)

    6. 前端需求評估 Vosburg( 2000)

    7. 工作環境的偏好 Noe & Schmit t( 1986)

    8.人力資源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的

    應用

    Vosburg( 2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討 論 : 由 上 述 文 獻 可 知 管 理 或 工 作 支 援 、 組 織 氣 候 或 組 織 支 援 與 持 續

    性 學 習 文 化 是 影 響 學 習 遷 移 的 重 要 工 作 環 境 變 數 , 而 本 研 究 又 以 情 境

    認 知 理 論 的 觀 點 探 討 學 習 遷 移 , 故 本 研 究 擬 自 人 際 系 統 如 主 管 對 於 學

    習 的 投 入 與 參 與 、 同 儕 回 饋 , 與 組 織 系 統 如 強 調 變 革 的 氣 候 、 團 體 動

    力 和 使 用 訓 練 的 立 即 性 需 求 與 機 會 等 角 度 , 探 討 其 對 於 學 習 遷 移 的 影

    響 。

    62

  • 四、學習遷移的自我效能

    在學習遷移的相關研究中,自我效能一直是廣被探索的

    變項之一,Mann 和 Robertson(1996)曾延伸 Kirkpatrick

    的模式研究學習遷移成效,發現受訓者在訓練結束前學得越

    多,越可能產生擁有完成任務的高自我效能,而自我效能與

    實際績效則具有明顯相關。

    在 Quinones(1995)所提出的努力-績效期望理論( effort

    -performance expectancy)中,強調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有

    關,最後影響學習績效,而自我效能與訓練前動機又受到個

    人特徵所影響。Tannenbaum 和 Mathieu(1991)曾探討訓練

    前、後態度(包括承諾、自我效能和動機等)的改變,他們

    認為自我效能與個體對於實驗的開放性及使用新技術的意願

    有關,此項研究亦顯示自我效能可能是前置變項或中介變

    項,甚至是依變項。Tracey 等人(2001)就認為訓練前的自

    我效能是中介變項,藉著影響訓練前動機,再影響各種學習

    成效;Tai(2006)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探討其對於運用

    反應、學習和遷移動機的影響。Holton 和 Baldwin(2003)

    則以績效的自我效能作為影響個人績效的次級影響因素。

    Bandura(1977)在其社會學習論中,創造自我效能一詞,

    並將自我效能界定為個體為達成成就所需的組織和執行行動

    任務能力的判斷。他亦提出自我效能可經由下列四個途徑分

    別加以訓練:

    (一)個人的直接性經驗。

    63

  • (二)楷模的替代性經驗。

    (三)言語的說服:書本知識或他人意見。

    (四)情緒的激發:個體的身心激動狀態,即情感的激

    發。

    而自我效能又可分成兩類: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效能

    預期是個體對於自己能力的判斷,結果預期則是當個體的能

    力改變時,預期能夠達成既定的目標的程度。另外,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的期待包括三個構面:

    (一)層次( level):在不同困難度的任務下,自信可達成

    績效的層次不同。

    (二)強度( strength):個體對於執行同一任務能否達到

    特定水準,具有與他人不同的信心。

    (三)通則化(generality):效能信念可以連結在其他活動

    領域或範圍裡。

    高自我效能的通則化可反應自我效能的層次與強度,通

    則化由在不同任務上的自我效能層次和強度所決定,Bandura

    (1997)認為當任務的範圍跨越不同領域時,會產生全球通

    則化(global generality),高自我效能衍生出高動機。Rotter

    (1966)根據 Bandura 的自我效能觀點,提出控制信念( locus

    of control),用以解釋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與環境之間

    相對關係的看法,可分成凡事操之在己的內控型,和凡事操

    之在他人或命運的外控型,通常內控型者擁有較高的自我效

    能和較高的學習動機與高成就。亦即自我效能強度可反應在

    64

  • 控制信念與問題解決能力。基本上,Bandura 認為自我效能表

    現在特定任務上(Smith et al.(2006)),但 Scholz(2002)

    在對於 25 個國家,19,000 個樣本的研究中,提出一般自我效

    能(general self-efficacy)是一個單一構面的普遍性特質。Chen

    et al.(2000)發現特定任務自我效能與一般自我效能具備高

    度的相關,特定任務績效回饋直接影響特定任務自我效能,

    間接影響一般自我效能;易言之,特定任務的自我效能與特

    定任務績效回饋有關,特定任務的自我效能將正向影響一般

    任務的自我效能。

    根據 Holladay 和 Quiňones(2003)的研究發現自我效

    能的強度與層次和近端遷移無顯著相關,員工知覺任務的相

    似性則會影響自我效能通則化;自我效能強度和通則化是影

    響遠端遷移的獨立變項。另 Brown 和 Morrissey(2004)也

    主張自我效能與績效表現具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增加,績

    效也會相對的增加;而 Noe 和 Schmitt(1986)所提出的訓

    練能力無疑地代表著自我效能, Mann 和 Robertson(1996)

    更主張以自我效能作為學習遷移績效改變的測量值。而

    Tracey et al.(2001),Lim 與 Morries(2006)的研究均發現

    受訓者的自我效能和學習遷移的使用反應具備因果關係。

    討論:總結上述各項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與學習遷移呈

    現正相關;因此,自我效能應是學習遷移的主要知覺因素,

    所謂學習遷移的自我效能,結合 Bandura(1986)對於自我效

    能的說明,與 Baldwin 和 Ford(1988)對於學習遷移的解釋,

    65

  • 可將之定義為學習者將在訓練過程中所得到的知識、技術與

    態度,有效地從一個情境類化或持續到另一情境的能力或可

    達到地步的主觀性評價。

    本研究擬以與學習遷移有關的自我效能做為個人知覺遷

    移的研究變項。而學習者在學習遷移的自我效能評估構面,

    又包括層次、深度與通則化;前兩者可能與成為例行性專家

    的近端遷移有關,後者與成為適應性專家的遠端遷移有關;

    同時此三構面與一般自我效能、特定任務自我效能也有相

    關。另除了學習遷移的自我效能外,Leat 和 Lin(2003)認

    為學習遷移和後設認知有關,Chen、 Thomas 及 Wallace

    (2005)也強調的後設認知與自我調節,是與受訓者學習遷

    移有關的知覺內涵,故值得深入探討。

    五、學習遷移的後設認知

    Munby 和 Versnel 等人(2003)認為學校知識大多屬於

    命題(陳述性知識),而職場知識則為行動知識(程序性知

    識),因此建立學校知識的通則化(Baldwin & Ford,1988),

    未必能夠直接促進職場的學習,尚必須建立職場知識的通則

    化。在 Swanson(1995)所建立的 PLS Evaluation System 亦

    指出學習包含訊息和概念精熟度的知識與模擬或實際工作情

    境中技術性職場行為的專業;也就是為了建立遠端遷移, 最

    該被教導的職場知識是培養學習者的後設認知能力,這是使

    生手轉變成專家的關鍵職場知識。而為培養學習者成為適應

    性專家,其不僅必須擁有知其然的知識,更必須擁有知其所

    66

  • 以然的知識與執行的技術(Kim,1993)

    Flavell(1979)是率先提出後設認知概念的學者,並將

    之界定為個體對自己認知歷程的知識和覺察,以及能夠調

    節、評價和監控自己思考的能力。他將後設認知分類為後設

    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後設認知技能

    (metacognitive skill)和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其中後設認知知識包括知人的知識(個體間的

    之事、個體內的知識與普遍性的知識)、知事的知識與知術的

    知識。

    另在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