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编辑/钱红青 美编/杨千红 制作/周开成 要闻 2 本报讯(记者瞿姝宁) 以地方 立法推动落实“三个定位”,云南迈 出新步伐。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办 公厅发布公告,就《云南省生态文 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向 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 2019 年立 法计划,《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 头兵促进条例(草案)》拟于 2019 9 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 第十三次会议进行首次审议。“推 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 进入立法程序是今年我省地方立 法工作的‘重头戏’。”省人大常委 会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 来我省紧扣“三个定位”加强立法 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有力发挥了 地方立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 重要作用。今年初召开的省人代 会通过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区建设条例》,已于 5 1 起正式施行。 此次公布的《云南省生态文明 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全 文共 7 63 条,提出了努力把云 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 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总目标, 围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 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绿色发 展促进、保障与监督以及法律责 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条例 (草案)》明确,云南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 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 民,遵循科学规划、区域统筹、分 类指导、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共 建共享的原则。 根据公告,反馈该《条例(草 案)》意见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信 函(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路 166 号,云 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法规处,邮政编码 650228 )、传真 0871- 64140772 )、电 子 邮 箱 [email protected] )。征求意见截 止时间为 2019 10 2 日。 9 9 日上午,云南省荣誉军 人康复医院集中供养区,一级因 战残疾军人刘卫民静静躺坐在残 疾人三轮车上。左臂严重萎缩蜷 曲在怀里,右臂无力地搭在扶手 上,变形的右手仅拇指和食指可 以轻微活动。他已经这样躺坐了 40 年。 1979 2 16 日晚, 21 岁的 “新兵蛋子”刘卫民奔赴对越自卫 反击战前线, 2 24 日的激烈战斗 中,他在保护首长时负伤。一颗子 弹从后脖梗穿入,左腋下穿出,因 伤及脊柱中枢神经致高位截瘫, 从此终身与轮椅为伴。 即便如此,透过他厚厚的近 视镜,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眼神中 难得的神彩与乐观。 “我父亲是军人, 1950 年作为 陈赓部队一员参加了滇南战役。 哥哥后来也当了兵,所以我从小 就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一心想 着要当兵。”刘卫民讲述。 1977 年和 1978 年,刘卫民为 圆当兵梦争取了两年,却因为种 种原因,没当成, 1979 年终于如 愿。“当兵以前,我是开远自来水 厂的电工,刚拿了两个月的工资 就去当了兵。我是 1979 1 月入 伍, 2 16 日晚上的战场, 2 24 日负伤撤下前线。” 当了不到两个月的兵,却因 为战伤整整躺了 40 年。当年 20 出头的有志青年,如今已是头发 花白的残病老者。刘卫民曾有当 足球运动员的经历,当兵时身体 相当好,如今连翻个身都要人帮 忙,说起话来也有气无力,声音 很低很弱。但在刘卫民看来,能 活下来,实属一种幸运:“牺牲的 人太多了,我有几个一起玩大的 伙伴都牺牲在战场上。 40 年了, 我还记着他们的样子,还记得当 时战争的惨烈场面,还记得小伙 伴的父母听闻孩子牺牲的消息哭 昏过去的情形。我能活到现在,不 容易。比起他们,我觉得自己幸运 多了。” 刘卫民受伤后转入云南省荣 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初期,当时相 爱的对象经常到医院看望并照顾 他,希望可以守护他一辈子。得知 自己没办法给对方幸福生活后,他 狠心将其赶走,拒绝再相见,并终 身未娶。一个人的 40 年,刘卫民热 血不冷,热情不灭,把人生过出了 别人想象不出的积极滋味。 他爱上了看书。一个无法自 己翻身、无法坐起、只有右手两个 手指能轻微活动的人,愣是爱上 了看书,为此还戴上了七八百度 的近视镜。“多亏了这里的护理人 员用心照顾,不然我活不到现 在。”刘卫民说。 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如今休养 40 多位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和照 顾的革命残疾军人,他们有的参 加过长征,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 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也有几位 和刘卫民一样参加了对越自卫反 击战。在他们中间,刘卫民不是最 有故事的人,却能够用自己的言 行举止传递出正能量影响身边的 人,用自己身上星星点点的微光, 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40 年中,刘卫民多次向受灾 群众捐款献爱心,少则数百、多则 数千。这些年到底为灾区捐了多 少抚恤金,他自己也不清楚。身边 人家里遇到困难,他也乐意帮一 把。“我一个人,不用花什么钱,别 人用得着,就帮一把,算不上啥。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 刘卫民说,自己当年负伤从 战场上下来后,很多老百姓带着 红糖、鸡蛋去医院看望,那份温暖 的感动到现在都留在他的记忆 中,他想把这份温暖的感动传递 出去。 本报记者 程三娟 金秋送爽,黄河叠浪,日 前,轩辕故里一片节日欢腾。来 自全国 34 个代表团、 56 个民族 的近万名运动员欢聚黄河岸 边,中原大鼓回荡在山谷,酒樽 还在碰撞,山歌依然清亮,只是 狂欢的人儿醉了,雀跃的心儿 醉了,各民族一家亲的情儿溢 满了。 郑州市黄河风景游览区民 族大联欢的会场沉浸在一片节 日的欢歌里,迎宾的民族队伍 站满了大路的两旁。穿行其中, 犹如穿越到几千年之外,演员 们身着夏朝服饰,金鼓迎客、竹 书传福,浓浓中原炎黄文化风 扑面袭来。 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 任,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 体育运动会组委会副主席郭卫 平宣布民族大联欢活动开始。作 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运动会 民族大联欢着力突出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题, 见证全国各民族同胞在中原大 地齐舞欢歌、联欢互动的盛况。 现场 56 5 6 岁的小朋 友,身着 56 套红色基调的各民 族服装,在舞台上深情唱起《石 榴红了》,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 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着 56 个民族团结情谊代代相传、生生 不息的深厚内涵。 造型古朴的泥咕咕、奇巧瑰 丽的唐三彩、灵动逼真的皮影 戏、青素典雅的汝瓷、特色鲜明 的年画、栩栩如生的面塑…… 100 多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传承人带着 54 项非遗项目精 彩亮相,尽展中原传统文化魅 力。中原盘鼓、舞龙、舞狮让运动 员们亲身体验了中原非遗社火 的独特魅力。 民族大联欢给了我们每一 个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 唱歌、大步跳舞的机会,在这里, 各民族间没有了地域上的不同, 大家手牵手,心连心,民族大团 结的盛况永存! 本报记者 娄莹 本报郑州专电 本报郑州专电(记者娄莹)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育运动会已临近尾声,云南代表 9 14 日在高脚竞速、射弩、 抢花炮三个项目中夺得 6 个二 等奖。 距离本届运动会闭幕只有两 天时间了,武术、龙舟等项目都已 完赛,原本云南在射弩和陀螺两 个项目中有望再夺一等奖,但全 国各省紧追猛赶,参赛运动员的 水平都比往届有了大幅提高,最 终云南队员都与一等奖擦肩。 在昨日进行的射弩最后两 个项目比赛中,李春丽和罗成书 分别获得民族标准弩女子跪姿 二等奖和三等奖。至此,云南射 弩队以 6 个一等奖、 6 个二等奖 4 个三等奖创造了历史最好 成绩。 当日的陀螺女子个人赛上 演惊险大战,云南队洪娜努和广 西小将甘春燕会师决赛。决赛 中,两人势均力敌,比分交替攀 升,每陀都戏剧性地打出相同的 分数。进入加赛,五陀(个人赛最 多只能加五陀)后比分依旧是 29 平,最终只能计算满分陀的情 况,广西队的甘春燕因在第二轮 首先打出 4 分陀而惊险获胜,洪 娜努屈居第二名。这次比赛也是 1995 年陀螺项目立项以来, 唯一一次加赛五陀依旧平分的 局面。 9 15 日,木球、毽球、押加 和民族式摔跤都将落下帷幕。 再现激情岁月 青海师范大学原创 红色话剧《永怀之歌》在 云南师范大学专场展演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 9 12 日,青海师范大学原创红色话 剧《永怀之歌》在云南师范大学呈 贡校区上演。 在隆隆的炮火声和《西南联 大校歌》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演 出缓缓拉开序幕。话剧共分四 —《绝徼移栽桢干质》《赤子 归时抵百师》《英雄仗剑入昆仑》 和《留取丹心照汗青》,分别讲述 了郭永怀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 前往美国深造取得丰硕科研成 果、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国来到 青海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研制以 及从兰州飞往北京途中以身殉国 4 个故事,再现了郭永怀高尚 的情操和品质。舞台身临其境的 场景和音效,为观众们还原了一 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让人仿佛 回到共和国初期那段艰苦奋斗、 舍身创业的激情岁月。 据悉,《永怀之歌》是由青海 师范大学学生自创自编自演的一 部原创话剧。已在省内外演出近 30 场,累计观众超过 10 万人次。 此次演出,是青海、云南两省师范 院校深化人才培养合作的一次有 益尝试,也是促进两校文化建设 与交流的有效载体。 专题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云南团再获 6 个二等奖 金秋送爽 心手相牵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联欢侧记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征程 一级因战残疾军人刘卫民热血不冷 热情不灭 沿边开发开放的德宏风采 整治空心房 腾出新土地 上接第一版 仲秋时分,走进陇川户撒,四 面青山,阳光、绿树、稻田,与蓝天 白云,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稻田里,紫黄绿等不同颜色的水 稻,构成“献礼中国”字样,国旗、党 旗、党徽,阿昌族小伙吹葫芦丝、两 条鲤鱼嬉戏的图案组合成七彩稻 田,描绘出阿昌族人民的幸福生 活,表达了感党恩、心向党的坚定 信念。 说起户撒的优势,陇川县委书 记李林山侃侃而谈。户撒有着悠久 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远 近闻名的户撒刀。四面环山的田园 中,一个 40 平方公里宽阔的大坝 子宽阔美丽。阿昌族有保护生态的 优良传统,坝子周边半山腰以上遍 布大树、森林。即将通车的腾陇高 速从户撒穿过,是滇西旅游环线的 必经之路。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 程,一村一策,保留原有的风貌和 文化。德宏结合实际打造了 300 个美丽乡村,越往沿边方向走,越 是原来贫困的地方,越是精致漂 亮。精准脱贫落细落地到边疆每一 寸土地,各族群众幸福在心底,笑 容挂脸庞。 发展生态旅游、观鸟经济,是 德宏着力的一篇大文章、一个大 产业,推动了保护与开发的相互 促进。 全世界有 5000 种鸟类,中国 1500 种,仅盈江发现的就有 700 多种,观鸟经济氛围渐浓。 “每年十 月到第二年四月观鸟旺季,平均每 天有 1000 元的收入,忙着往保山、 腾冲、芒市机场接送游客。”盈江县 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鸟导” 蔡伍尝到了甜头。现在,村里有鸟 30 多人,农家乐 20 多家,旺季住 宿要提前预订。 “原来我们砍树、打鸟。现在, 我们护林、爱鸟。”蔡伍说,今年盈 江县“村寨生态守护行动”入选了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2019 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名单,成为我省 唯一入选案例。 绿色是德宏的鲜明底色,生态 是美丽德宏的靓丽名片。 德宏开展专项行动,打好青 山保卫战、蓝天保卫战、绿水保 卫战、重要生态功能区保卫战、清 洁家园保卫战,坚决查处自然生 态环境违法行为,连续 19 年无重 特大火灾,天然林商业性停伐收 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 68.96%。空 气质量持续 好 转 ,建 成 犀 鸟 、菲 氏叶猴等 180 多个国家珍稀物种 监测站和全省首家网上动物园, 瑞丽江- 大盈江风景名胜区荣获 全国“魅力生态景区”称号。芒市 生态田园城市核心观光区得到有 效保护, 11 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 态文明乡镇,畹町获全国“魅力小 镇”称号,全州各地更加宜居、清 新靓丽。 “美丽的地方”更美丽 近年来,围绕建设“沿边特区、 开放前沿、美丽德宏”的总目标,德 宏充分发挥沿边开放、民族团结、 生态环境三大优势,突出通道枢 纽、产业基地、交流平台三大功能, 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精准脱 贫三大攻坚战。全州上下满怀激情 干事业,担当尽责有作为,众志成 城促跨越。 今天的德宏,紧紧围绕“两不 愁三保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 坚战,芒市、陇川、盈江 3 个贫困 县已脱贫摘帽,景颇族、阿昌族整 族帮扶整乡推进成效显著,贫困 发生率从 2014 年的 16.05% 下降 1.6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德宏得 到全面落实,各族人民享有参与 管理国家事务和参政议政的权 利,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民族团 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团结和谐、和 衷共济的美好愿景深根厚植在人 们心中。 如今的德宏,从没有任何工 业基础的边疆农业州,实现了从 无到有、从单一向多元、从低层次 向中高端的历史性跨越,从“零星 手工”到“德宏制造”的历史性转 变,工业总产值从 1952 年的 1 万元 增至 2018 年的 175.1 亿元,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从 3080 万元增至 2018 年的 133.32 亿元。瑞丽国家重点开 发开放试验区综合办主任罗宏榆 自豪地介绍:“我们以瑞丽试验区 为引擎,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确立了装备制造、生物 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食品和 消费品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现代物流产业、电子信息、航空八 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大康肉牛、 北汽瑞丽、银翔摩托、上海东方国 际、江苏业勤、雅戈尔、华侨城、凯 喜雅、安琪酵母、深圳宝能、康佳 电子、淘宝、天猫等一批大企业相 继落户德宏。” 乘瑞丽航空、驾德宏汽车、骑 德宏摩托、看德宏电视、打德宏手 机、穿德宏服装已成为德宏产业发 展的生动写照。 跨越发展七十载,而今迈步从 头越。昂首阔步新征程,德宏的明 天一定会更加美丽,绿意永驻。 上接第一版 拆出公平 一把尺子量到底 公平、公正、公开,弥渡县在 “空心房”整治及“一户一宅”推进 过程中,始终秉承“三公理念”,坚 持“一碗水端平”,做到“一把尺子 量到底”。 “不搞特殊,没有特例,政策 面前人人一样,户户平等。”弥渡县 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成瑞介绍,各级 干部带头做表率,做到不存私心、 公正办事。对涉及农户、测量面积、 兑付名单等各项工作环节,做到及 时公开,确保整治工作公开、透明、 规范。 在整治工作中,弥渡加大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云南 省城乡规划条例》《大理白族自治 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弥渡 县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 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 宣传“一户一宅、批新退旧、建新 拆旧”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 人心。 “结合弥渡实际,对‘空心房’ 整治收回的土地,县人民政府采取 ‘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每平方米 75 元(每亩 5 万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 一次性补助,主要用于村内公共设 施配套建设及‘空心房’退出户地 面建筑和地上附着物的合理补 偿。”陆成瑞介绍,全县摸底排查出 “空心房” 10335 多宗,已测量 6816 1704 亩,已拆除 6241 1494 亩, 收回宅基地证 279 户,盘活的土地 已用于土地增减挂 818 亩,解决群 众宅基地刚性需求 259 亩、村庄公 共建设用地 135 亩,各项工作有力 有序推进。 “县委、县政府这样做我们老 百姓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大荒地 村民小组村民张成汉介绍,在全村 “空心房”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过 程中,全村群众看到了公平、公正, 也看到了希望。让他感触颇深的是 2019 年春节,全村“破天荒”地在一 起吃了一顿年夜饭, 270 多人聚在 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吃 好喝好之外,还组织跳绳、捉鱼、捉 鸭等比赛活动,全村人的心凝聚在 了一起。 “幸福就是公平公正,幸福就 是邻里和谐。”张成汉介绍,在综合 整治工作中,村里多次召开村民代 表会、户主会、群众会等,制定出了 《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 制度、监督制度、保障机制等。 拆出空间 新发展用“新土地” 站在红岩镇青土坡村老村寨 上方,村民左云权指着 20 多亩绿油 油的玉米制种基地说:“去年,这里 还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老地 方;现在已变身为‘包谷制种园’。” 左云权介绍,青土坡村共有 66 214 人,因泥石流,全村于 2012 年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 迁户 48 户。搬迁后老房子一直空 着没人照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 多老房子出现倒塌现象,存在较 大安全隐患。 转折点终于来临。 2018 年,青 土坡列入土地增减挂项目,红岩镇 党委、镇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入户 做动员工作,实地测量,签订拆除 协议 66 份,涉及拆除农户 66 户,拆 除房屋面积 14208.7 平方米( 21.3 亩),土地整理后,复垦可耕土地 15334.1 平方米( 23 亩)。 “全村通过村民大会,第一年 500 元承包出去试种,试种成功了, 来年再以整体对外承包的形式承 包,土地归集体所有,承包金用来 全村分红。”左云权看着“复垦”后 的土地,微笑起来。 “红岩镇按照‘空心房’综合整 治腾出的’新土地,解决农村宅基 地刚性需求、满足村内公益事业建 设需要、统筹土地增减挂项目的 ‘三个用途’和‘复垦、复绿、复美’ 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综合整治工 作。”红岩镇党委书记赵登银介绍, 红岩镇“空心房”拆除后,盘活的部 分土地通过合理规划, 40%以上用 于土地增减挂复垦, 60%的土地留 给村集体,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和村庄美化、绿化、亮化。 “弥渡通过‘一户一宅’空心 房整治,起到了‘一石多鸟’的效 应。”陆成瑞介绍,农村闲置土地 有效盘活,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农 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解决了农 村农户建房五年刚需。另一方面, 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村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 私搭乱建、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得到根本扭转,人居环境得到显 著提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报记者 博达 本报讯(记者 伍平) 近日, “第四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 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海峡两岸 100 多名应急管理专家和学者 参加活动。本次论坛,一共收录了 来自两岸学者的论文共计 60 篇,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论坛以中国省会城市“垃圾 围城”风险与对策研究、消防业的 发展与多灾种应急救援趋势、新 科技在应急现场之应用等为题, 围绕海峡两岸共同面对的自然灾 害、生产安全、意外事故、食品安 全、疫情、跨境犯罪、韧性城市建设 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研讨,共同探 讨海峡两岸现代应急管理领域的 理论学术、科技成果、前沿科研,以 及技能经验,共同提高海峡两岸应 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及 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昆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 专家学者还前往云南警官学院、 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历史 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和访问。 海峡两岸应急管理 高峰论坛在昆举行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yndaily.yunnan.cn/images/2019-09/15/02/2019091502_pdf.pdf · 和《留取丹心照汗青》,分别讲述

  • Upload
    others

  • View
    1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yndaily.yunnan.cn/images/2019-09/15/02/2019091502_pdf.pdf · 和《留取丹心照汗青》,分别讲述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编辑/钱红青 美编/杨千红 制作/周开成要闻2

本报讯(记者 瞿姝宁)以地方立法推动落实“三个定位”,云南迈出新步伐。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就《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 2019年立法计划,《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拟于 2019年 9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进行首次审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

进入立法程序是今年我省地方立法工作的‘重头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紧扣“三个定位”加强立法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有力发挥了地方立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重要作用。今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通过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已于 5月 1日起正式施行。

此次公布的《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全

文共 7章 63条,提出了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总目标,围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职责、规划与建设、保护与治理、绿色发展促进、保障与监督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条例(草案)》明确,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遵循科学规划、区域统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根据公告,反馈该《条例(草案)》意见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信函(云南省昆明市滇池路166号,云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规处,邮政编码 650228)、传真(0871- 64140772)、电 子 邮 箱([email protected])。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2日。

9月 9日上午,云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集中供养区,一级因战残疾军人刘卫民静静躺坐在残疾人三轮车上。左臂严重萎缩蜷曲在怀里,右臂无力地搭在扶手上,变形的右手仅拇指和食指可以轻微活动。他已经这样躺坐了40年。

1979年 2月 16日晚,21岁的“新兵蛋子”刘卫民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2月24日的激烈战斗中,他在保护首长时负伤。一颗子弹从后脖梗穿入,左腋下穿出,因伤及脊柱中枢神经致高位截瘫,从此终身与轮椅为伴。

即便如此,透过他厚厚的近视镜,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眼神中难得的神彩与乐观。

“我父亲是军人,1950年作为陈赓部队一员参加了滇南战役。哥哥后来也当了兵,所以我从小就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一心想着要当兵。”刘卫民讲述。

1977年和 1978年,刘卫民为圆当兵梦争取了两年,却因为种种原因,没当成,1979 年终于如愿。“当兵以前,我是开远自来水厂的电工,刚拿了两个月的工资就去当了兵。我是 1979年 1月入伍,2月 16日晚上的战场,2月 24日负伤撤下前线。”

当了不到两个月的兵,却因为战伤整整躺了 40年。当年 20岁出头的有志青年,如今已是头发花白的残病老者。刘卫民曾有当足球运动员的经历,当兵时身体相当好,如今连翻个身都要人帮忙,说起话来也有气无力,声音很低很弱。但在刘卫民看来,能活下来,实属一种幸运:“牺牲的人太多了,我有几个一起玩大的伙伴都牺牲在战场上。40年了,我还记着他们的样子,还记得当时战争的惨烈场面,还记得小伙伴的父母听闻孩子牺牲的消息哭

昏过去的情形。我能活到现在,不容易。比起他们,我觉得自己幸运多了。”

刘卫民受伤后转入云南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初期,当时相爱的对象经常到医院看望并照顾他,希望可以守护他一辈子。得知自己没办法给对方幸福生活后,他狠心将其赶走,拒绝再相见,并终身未娶。一个人的40年,刘卫民热血不冷,热情不灭,把人生过出了别人想象不出的积极滋味。

他爱上了看书。一个无法自己翻身、无法坐起、只有右手两个手指能轻微活动的人,愣是爱上了看书,为此还戴上了七八百度的近视镜。“多亏了这里的护理人员用心照顾,不然我活不到现在。”刘卫民说。

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如今休养着40多位需要长期康复治疗和照顾的革命残疾军人,他们有的参加过长征,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也有几位和刘卫民一样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他们中间,刘卫民不是最有故事的人,却能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出正能量影响身边的人,用自己身上星星点点的微光,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40年中,刘卫民多次向受灾群众捐款献爱心,少则数百、多则数千。这些年到底为灾区捐了多少抚恤金,他自己也不清楚。身边人家里遇到困难,他也乐意帮一把。“我一个人,不用花什么钱,别人用得着,就帮一把,算不上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

刘卫民说,自己当年负伤从战场上下来后,很多老百姓带着红糖、鸡蛋去医院看望,那份温暖的感动到现在都留在他的记忆中,他想把这份温暖的感动传递出去。

本报记者 程三娟

金秋送爽,黄河叠浪,日前,轩辕故里一片节日欢腾。来自全国 34个代表团、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欢聚黄河岸边,中原大鼓回荡在山谷,酒樽还在碰撞,山歌依然清亮,只是狂欢的人儿醉了,雀跃的心儿醉了,各民族一家亲的情儿溢满了。

郑州市黄河风景游览区民族大联欢的会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歌里,迎宾的民族队伍站满了大路的两旁。穿行其中,犹如穿越到几千年之外,演员们身着夏朝服饰,金鼓迎客、竹书传福,浓浓中原炎黄文化风扑面袭来。

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副主席郭卫平宣布民族大联欢活动开始。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运动会民族大联欢着力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题,见证全国各民族同胞在中原大地齐舞欢歌、联欢互动的盛况。

现场 56名 5到 6岁的小朋友,身着 56套红色基调的各民族服装,在舞台上深情唱起《石榴红了》,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着56个民族团结情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深厚内涵。

造型古朴的泥咕咕、奇巧瑰丽的唐三彩、灵动逼真的皮影戏、青素典雅的汝瓷、特色鲜明的年画、栩栩如生的面塑……100多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带着 54项非遗项目精彩亮相,尽展中原传统文化魅力。中原盘鼓、舞龙、舞狮让运动员们亲身体验了中原非遗社火的独特魅力。

民族大联欢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大步跳舞的机会,在这里,各民族间没有了地域上的不同,大家手牵手,心连心,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永存!本报记者 娄莹 本报郑州专电

本报郑州专电(记者 娄莹)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临近尾声,云南代表团 9月 14日在高脚竞速、射弩、抢花炮三个项目中夺得 6个二等奖。

距离本届运动会闭幕只有两天时间了,武术、龙舟等项目都已完赛,原本云南在射弩和陀螺两个项目中有望再夺一等奖,但全国各省紧追猛赶,参赛运动员的水平都比往届有了大幅提高,最

终云南队员都与一等奖擦肩。在昨日进行的射弩最后两

个项目比赛中,李春丽和罗成书分别获得民族标准弩女子跪姿二等奖和三等奖。至此,云南射弩队以 6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和 4个三等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当日的陀螺女子个人赛上演惊险大战,云南队洪娜努和广西小将甘春燕会师决赛。决赛中,两人势均力敌,比分交替攀

升,每陀都戏剧性地打出相同的分数。进入加赛,五陀(个人赛最多只能加五陀)后比分依旧是29平,最终只能计算满分陀的情况,广西队的甘春燕因在第二轮首先打出 4分陀而惊险获胜,洪娜努屈居第二名。这次比赛也是自 1995年陀螺项目立项以来,唯一一次加赛五陀依旧平分的局面。

9月15日,木球、毽球、押加和民族式摔跤都将落下帷幕。

再现激情岁月青海师范大学原创

红色话剧《永怀之歌》在云南师范大学专场展演

本报讯(记者 陈怡希)9月12日,青海师范大学原创红色话剧《永怀之歌》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上演。

在隆隆的炮火声和《西南联大校歌》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演出缓缓拉开序幕。话剧共分四幕——《绝徼移栽桢干质》《赤子归时抵百师》《英雄仗剑入昆仑》和《留取丹心照汗青》,分别讲述了郭永怀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前往美国深造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国来到青海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研制以及从兰州飞往北京途中以身殉国的 4个故事,再现了郭永怀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舞台身临其境的场景和音效,为观众们还原了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让人仿佛回到共和国初期那段艰苦奋斗、舍身创业的激情岁月。

据悉,《永怀之歌》是由青海师范大学学生自创自编自演的一部原创话剧。已在省内外演出近30场,累计观众超过 10万人次。此次演出,是青海、云南两省师范院校深化人才培养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促进两校文化建设与交流的有效载体。

专题报道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云南团再获6个二等奖

金秋送爽 心手相牵——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大联欢侧记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征程

一级因战残疾军人刘卫民——

热血不冷 热情不灭

沿边开发开放的德宏风采

整治空心房 腾出新土地

上接第一版仲秋时分,走进陇川户撒,四

面青山,阳光、绿树、稻田,与蓝天白云,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稻田里,紫黄绿等不同颜色的水稻,构成“献礼中国”字样,国旗、党旗、党徽,阿昌族小伙吹葫芦丝、两条鲤鱼嬉戏的图案组合成七彩稻田,描绘出阿昌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感党恩、心向党的坚定信念。

说起户撒的优势,陇川县委书记李林山侃侃而谈。户撒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远近闻名的户撒刀。四面环山的田园中,一个 40平方公里宽阔的大坝子宽阔美丽。阿昌族有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坝子周边半山腰以上遍布大树、森林。即将通车的腾陇高速从户撒穿过,是滇西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一村一策,保留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德宏结合实际打造了300多个美丽乡村,越往沿边方向走,越是原来贫困的地方,越是精致漂亮。精准脱贫落细落地到边疆每一寸土地,各族群众幸福在心底,笑容挂脸庞。

发展生态旅游、观鸟经济,是德宏着力的一篇大文章、一个大产业,推动了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

全世界有 5000种鸟类,中国有1500种,仅盈江发现的就有700多种,观鸟经济氛围渐浓。“每年十月到第二年四月观鸟旺季,平均每天有1000元的收入,忙着往保山、腾冲、芒市机场接送游客。”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委会石梯村“鸟导”蔡伍尝到了甜头。现在,村里有鸟导30多人,农家乐20多家,旺季住宿要提前预订。

“原来我们砍树、打鸟。现在,我们护林、爱鸟。”蔡伍说,今年盈江县“村寨生态守护行动”入选了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名单,成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

绿色是德宏的鲜明底色,生态是美丽德宏的靓丽名片。

德宏开展专项行动,打好青山保卫战、蓝天保卫战、绿水保卫战、重要生态功能区保卫战、清洁家园保卫战,坚决查处自然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连续 19年无重特大火灾,天然林商业性停伐收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68.96%。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建成犀鸟、菲氏叶猴等 180多个国家珍稀物种监测站和全省首家网上动物园,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荣获

全国“魅力生态景区”称号。芒市生态田园城市核心观光区得到有效保护,11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畹町获全国“魅力小镇”称号,全州各地更加宜居、清新靓丽。

“美丽的地方”更美丽

近年来,围绕建设“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德宏”的总目标,德宏充分发挥沿边开放、民族团结、生态环境三大优势,突出通道枢纽、产业基地、交流平台三大功能,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精准脱贫三大攻坚战。全州上下满怀激情干事业,担当尽责有作为,众志成城促跨越。

今天的德宏,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芒市、陇川、盈江 3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景颇族、阿昌族整族帮扶整乡推进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从 2014 年的 16.05%下降至1.6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德宏得到全面落实,各族人民享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参政议政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团结和谐、和衷共济的美好愿景深根厚植在人们心中。

如今的德宏,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边疆农业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向多元、从低层次向中高端的历史性跨越,从“零星手工”到“德宏制造”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1万元增至2018年的175.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080万元增至2018年的133.32亿元。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办主任罗宏榆自豪地介绍:“我们以瑞丽试验区为引擎,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立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食品和消费品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产业、电子信息、航空八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大康肉牛、北汽瑞丽、银翔摩托、上海东方国际、江苏业勤、雅戈尔、华侨城、凯喜雅、安琪酵母、深圳宝能、康佳电子、淘宝、天猫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德宏。”

乘瑞丽航空、驾德宏汽车、骑德宏摩托、看德宏电视、打德宏手机、穿德宏服装已成为德宏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跨越发展七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昂首阔步新征程,德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丽,绿意永驻。

上接第一版

拆出公平

一把尺子量到底

公平、公正、公开,弥渡县在“空心房”整治及“一户一宅”推进过程中,始终秉承“三公理念”,坚持“一碗水端平”,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不搞特殊,没有特例,政策面前人人一样,户户平等。”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成瑞介绍,各级干部带头做表率,做到不存私心、公正办事。对涉及农户、测量面积、兑付名单等各项工作环节,做到及时公开,确保整治工作公开、透明、规范。

在整治工作中,弥渡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弥渡县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一户一宅、批新退旧、建新拆旧”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结合弥渡实际,对‘空心房’

整治收回的土地,县人民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每平方米75元(每亩5万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一次性补助,主要用于村内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及‘空心房’退出户地面建筑和地上附着物的合理补偿。”陆成瑞介绍,全县摸底排查出

“空心房”10335多宗,已测量 6816宗1704亩,已拆除6241宗1494亩,收回宅基地证 279户,盘活的土地已用于土地增减挂 818亩,解决群众宅基地刚性需求 259亩、村庄公共建设用地 135亩,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县委、县政府这样做我们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大荒地村民小组村民张成汉介绍,在全村

“空心房”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全村群众看到了公平、公正,也看到了希望。让他感触颇深的是2019年春节,全村“破天荒”地在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270多人聚在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吃好喝好之外,还组织跳绳、捉鱼、捉鸭等比赛活动,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幸福就是公平公正,幸福就是邻里和谐。”张成汉介绍,在综合整治工作中,村里多次召开村民代

表会、户主会、群众会等,制定出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保障机制等。

拆出空间

新发展用“新土地”

站在红岩镇青土坡村老村寨上方,村民左云权指着20多亩绿油油的玉米制种基地说:“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老地方;现在已变身为‘包谷制种园’。”

左云权介绍,青土坡村共有66 户 214 人,因泥石流,全村于2012年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迁户 48户。搬迁后老房子一直空着没人照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房子出现倒塌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转折点终于来临。2018年,青土坡列入土地增减挂项目,红岩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入户做动员工作,实地测量,签订拆除协议66份,涉及拆除农户66户,拆除房屋面积 14208.7 平方米(21.3亩),土地整理后,复垦可耕土地15334.1平方米(23亩)。

“全村通过村民大会,第一年500元承包出去试种,试种成功了,

来年再以整体对外承包的形式承包,土地归集体所有,承包金用来全村分红。”左云权看着“复垦”后的土地,微笑起来。

“红岩镇按照‘空心房’综合整治腾出的’新土地,解决农村宅基地刚性需求、满足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需要、统筹土地增减挂项目的

‘三个用途’和‘复垦、复绿、复美’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综合整治工作。”红岩镇党委书记赵登银介绍,红岩镇“空心房”拆除后,盘活的部分土地通过合理规划,40%以上用于土地增减挂复垦,60%的土地留给村集体,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绿化、亮化。

“弥渡通过‘一户一宅’空心房整治,起到了‘一石多鸟’的效应。”陆成瑞介绍,农村闲置土地有效盘活,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农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解决了农村农户建房五年刚需。另一方面,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村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私搭乱建、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扭转,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报记者 博达

本报讯(记者 伍平)近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 100多名应急管理专家和学者参加活动。本次论坛,一共收录了来自两岸学者的论文共计 60余篇,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论坛以中国省会城市“垃圾围城”风险与对策研究、消防业的发展与多灾种应急救援趋势、新科技在应急现场之应用等为题,围绕海峡两岸共同面对的自然灾害、生产安全、意外事故、食品安全、疫情、跨境犯罪、韧性城市建设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研讨,共同探讨海峡两岸现代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学术、科技成果、前沿科研,以及技能经验,共同提高海峡两岸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及科学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昆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还前往云南警官学院、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历史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和访问。

海峡两岸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在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