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责任编辑:张桐 马成 版式设计:于荣会 专刊部电话: 27509673 2016 12 24 星期六 天津卫 · 乐活 盘山名字的由来 三国演义不仅是魏蜀吴三 国争霸这么单纯,在争夺地盘的 战争中,有很多小国参与其中, 最后才逐渐形成了三国的格局。 曹操在北方征伐过程中,有 一个对手叫袁绍。袁绍掌管着 幽州(包含天津蓟州)、冀州(今 河北冀县)、并州(今太原)和青 州(今河北青县)等地。 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 大胜袁绍,袁氏残余势力逃亡到 北方与乌桓联合。乌桓,是中国 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经常跑到 中原捣乱。东汉末年,辽西、辽 东、右北平三郡结合,称为三郡 乌桓,其首领为辽西的蹋顿。 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 很好。公元 207 年,曹操为了肃 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 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 远征乌桓。这年五月,曹操亲率 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州)。按照现 在的行政区划,可以说曹操到了 天津地界。当时正值雨季,道路 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 船”,行军很困难。这时,曹操在 无终山找到了一个叫田畴的当地 人做向导,这个田畴选择了一条 已经断绝交通很多年的小道,将 曹操大军带出了无终山,登上了 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 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直指乌 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八 月,曹军大军到达离柳城不足二 百里时,才被乌桓军发现。曹操 趁乌桓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猛 攻,蹋顿与袁氏残余势力仓促迎 击。这时,乌桓军大乱,曹军斩杀 了蹋顿,大获全胜。这是《三国演 义》第 33 回里讲的故事,而这个 故事背后还有故事:曹操要奖赏 田畴 —“表封亭侯,食邑五 百”。但田畴不受,仍然隐居在无 终山中,而这无终山也被称为四 正山、盘龙山,为了弘扬田畴的事 迹,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田盘山, 后来简称盘山。 曹操开挖了两条渠 早在对乌桓作战之前,曹操就考 虑到军粮如何能及时送到前线的问 题了。曹操接受董昭的建议,开凿了 两条水运渠道运输粮草到幽州(今北 京市西南广安门附近)。这在《三国 · 董昭传》里有记载。 公元 206 年,曹操征调大批民 夫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据《天 津通志 · 水利志》记载:平虏渠是现 在青县至独流镇一段南运河的前 身,挖河而筑的大堤形成了当时主 要道路,相当于现在静海区境内的 沿运河大道。其后在平虏渠以北开 凿了泉州渠。泉州渠的走向及其位 置在《水经注》上有记述,根据那时 候《水经注》的记载结合现在天津地 理来说,泉州渠由现在的天津军粮 城一带的海河开始,往北通到宝坻 盐关口,然后溯流而上,即可直抵幽 州城,就是今天的蓟州区一带。平 虏渠自河北青县通达独流镇后入大 清河。也就是说,平虏渠自河北青 县的滹沱河开始,往北到达天津静 海的独流镇,进入大清河,那时候的 大清河通达到天津西沽一带,与北 运河、子牙河汇合通达海河。所以, 平虏渠和泉州渠就是自天津地域通 往幽州的运河,这两条渠道由南向 北贯穿了现在的天津地域。 渠道修通之后,粮草先行。建 安十二年( 207 年),曹操“遂率大小 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这才 开始了前面我们讲的攻打乌桓的 故事。 曹操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 中,疏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 河等几条运输渠道,把华北平原上 几条大河连接起来,使分流入海的 各河在天津汇流入海,初步形成了 海河水系。可以说,海河水系的形 成,确有曹操的一份贡献。 曹操大军走过的路还在 剿灭了乌桓,曹操班师还朝,走 的是哪条道路呢? 说起天津的道路,我们要从秦朝 说起。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 开始在全国修筑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 的“国道”)。在 9 条全国性的驰道中, 有两条和现在的天津地区有关。其中 一条,西起咸阳,往东经河南,往北沿着 太行山麓,经邯郸、中山(定州)、燕京 (北京),通过天津北部的无终(今蓟州) 最后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 汉朝时,通过天津地区的道路有 多条。一是濒临东海(渤海)经过天津 的道路,再过碣石,可达辽东、辽西、真 番(治所在今韩国首尔市);二是往东出 卢龙塞(今喜峰口附近),向东北行,可 达右北平(今唐山往北,承德、赤峰一 带);三是,往北出无终道,向东北行,可 达右北平。 《三国演义》里描述,曹操征讨乌 桓取胜后,收得骏马万匹,即日回 兵。但当时天气寒冷、干旱,二百里无 水,军中又缺少粮食,于是杀马为食。 凿地三四十丈,才能挖到水。曹操回 军时夏季已过(十月),曹操的大军是 沿着秦代的驰道,走河西走廊,过碣石 山;曹操在碣石山观海时留下了《观沧 海》的著名诗篇。 曹操东临碣石,胸中酝酿霸气豪 情之后,经天津东北部,向西南回到 易州(今雄县)。曹操大军走的古道 一直延续到明代,甚至今天的道路、 铁路仍与古道重合。 海河水系形成有曹操的贡献 周醉天 玄泊 一提起名著 《三国演义》,让人 首先想到的是东汉 末年魏蜀吴三国争 霸的故事,可在这 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背后,还有跟天津 息息相关的桥段不 为人知。 初见新浮桥大街的照片,马上就联想到淮军《河北义地碑 记》关于新浮桥的文字记载。在这篇“碑记”中,就河北新浮桥的 设立缘由以及新浮桥所起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述。这篇 《河北义地碑记》乃“诰授振威将军统领天津练军护卫亲军等营 提督衔,记名简放总兵利勇巴图鲁、合肥黄金志”于光绪六年所 作,虽主要是为已故的淮军领袖“追溯前功”,但却为我们留下了 一笔珍贵的史料。 清同治十一年( 1872 ),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率 淮军亲兵营驻守天津,最初扎营在海光寺,后因水患移驻河北 窑洼,围着大悲院扎下营盘。为解决洪水分流的难题,李鸿章 又命淮军疏浚金钟河二十余里,使河水能顺利下泄北塘入 海。窑洼地区本是荒塘野地,民居不多,往日进城可走窑洼摆 渡。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口,又是淮军,又是练军,进 城过河只依靠原窑洼摆渡,马上就显得十分拥挤了。丰水时 渡船还有翻船溺水事件发生。为彻底解决渡河进城的困难, 李鸿章派人在刷纸庙北(距现金钢桥上游三百米处)用桥船搭 建新浮桥一座。一头连着窑洼,一头连着河北关下,车马行人 从此通行无阻。百姓亲切地把这座浮桥叫“新浮桥”。新浮桥 北端连接着原窑洼大道(后为河北三马路),故有些史料也把 新浮桥称为“窑洼浮桥”。 随后又从新浮桥南头修了一条小路直达河北金家窑大街及 大胡同一带,这段路就称为“新浮桥大街”。此路开通后,行人渐 多,日见繁华,精明的商家瞅准时机纷纷在道路两边开设各种店 铺,不久,新浮桥大街也成了店铺林立的大道,成为大胡同商业 区的重要部分。可惜这条繁荣的商业街在 1912 年的“壬子事 变”中被乱军抢掠焚毁,元气大伤,从此繁荣不再。 下期关注:《水浒传》与天津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忆津阁 来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电话:27509673 四大名著与天津 (五)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天津卫更多老故事 金钢桥的前身叫新浮桥 高伟 1912 年,壬子事变,位于大胡同与新浮桥大街交口的“东茂 居”酱园被乱军烧毁 平虏渠自河北青县直通现 天津独流镇入孤河(今大清 河)至天津的一段运河,现称 南运河。 泉州渠由泥沽海口(今军 粮城南)向北,经现今天津市区 向东北躲过大片坑洼水塘在宝 坻城区北侧四里与鲍邱河(故道 今潮白新河)凿通,又凿通泃河 与鲍邱河相连,连接潞河直通 幽州(今北京)。宋朝庆历八年 (1048 年)黄河改道冲积今天津 市地域入海,泉州渠淹没。 制图 玄泊 休闲体验 酷玩地带 为了孙子苦练名人绣像 谈到为何迷恋绣十字绣时,刘锡增 说, 7 年前,他开始尝试自己画图绣人物, 看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细小的针尖 下诞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可比按商 家提供的图纸、丝线,绣苹果、鸭梨有意 思多了。 小孙子天天上小学后,刘锡增经常 帮他辅导功课,看到教材里有关于司马 光、张衡等名人的故事,他萌生了绣古今 中外名人肖像、激励孙子好好学习的想 法。为了让作品更充实,刘锡增到图书 馆查找名人的资料、描画肖像、整理事 迹;把这些文字、图片统筹到一张图纸 上。然后,再把图纸拓印 到绣布上,精心挑选丝线 刺绣。 司马光的人物肖像 完成后,小孙子觉得很新 奇,经常跑去看,由此记 住了不少相关的知识。 刘锡增觉得这种教育方 法不错,于是又接连绣了 贝多芬、莫扎特的肖像, 特意放到孙子的钢琴上, 激励他向大师学习,好好 练琴。 探访名人故乡 寻找创作灵感 兴趣一旦被激发,创 作便停不下来。为了使绣品更生动,刘 锡增除了经常泡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实 地探访徐霞客、吴承恩、朱自清、张仲景 等人的故乡,力争把人物传神的表情、突 出的事迹以及有代表性的物品凝练在尺 余大小的绣布上。 5 年前到淮安探访吴承恩故居时,刘 锡增在后花园看到一块太湖石,它的形 状像一根杆子,高高瘦瘦地立在地上,上 面还写着两个字—神针。据说,就是 这块奇特的太湖石,为吴承恩刻画孙悟 空的金箍棒带来了灵感。了解到这些, 刘锡增赶紧用相机拍下“神针”的全貌, 在绣吴承恩的人物肖像时,他还特意把 “神针”融入了画面,记录这段《西游记》 创作背后的趣闻轶事。 探访名人故居过程中,刘锡增了解 到不少感人的故事,也使他的十字绣作 品有了“温度”。在淄博蒲松龄故居,刘 锡增得知蒲松龄墓曾在特殊历史时期被 挖开过,当时很多人认为墓中一定有金 银珠宝,没想到却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 最“贵重”的陪葬品不过是印章而已,在 创作蒲松龄肖像十字绣时,他把脑海中 那挥之不去的四枚印章也一针一线地 “还原”到了绣布上。 四处采风让刘锡增的十字绣内容更 为饱满、丰盈。站在那些名人故居的土 地上,刘锡增仿佛跟绣针下的人物有了 穿越时空零距离的接触,创作灵感也因 此源源不断。 十字绣让他思维活跃 刘锡增年 轻时喜欢文学, 有时也会画两 笔,不过由于工 作忙,爱好暂且 搁置。退休后, 十字绣像是给 他打开了一扇 门,“创作十字 绣对我的文化 修养有很大提 高,我 不 断 学 习、吸收,真有 一种时间不够 用、只争朝夕的感觉。而且一针一线也 磨练了我的性格,让我感觉无论做什么 事,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果。”刘锡增 深有体会地说。 由于天天穿针引线,刘锡增的手不仅 更灵巧了,而且还锻炼了脑力。如今 70 岁的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由于大脑反 应速度快,就连说话语速都比同龄人快一 倍。“一般绣 40 分钟,我就歇一会儿,看远 处放松眼睛、出去买菜或者锻炼身体。日 复一日,每天如此,生活得十分有规律。” 此外,老年人常见的“退休综合征”在他身 上也毫无踪影,他说: “因为时间被爱好占 满了,我感觉生活得特别充实。做自己喜 欢的事,情绪也特别好。晚年找到十字绣 这个爱好,真让我大大受益!” 办展览收获众多“粉丝” 对于刘锡增的爱好,家人给予了极大 的支持。刘锡增老伴儿早年去世,儿子、 儿媳认为父亲晚年因为十字绣才有了精 神支柱,所以,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晒刘锡 增的十字绣作品,以此鼓励他。刘锡增的 弟弟、妹妹也亲自上阵,帮他裱装作品。 前不久,刘锡增在塘沽博物馆举办 了“中外文化巨匠肖像绣品展”,共展出 104 幅作品。刘锡增说:“看到观众在微 信上反馈‘了不起’‘受教育’‘震撼’等字 眼,我很感动,当初拿起针线只把它当成 一个打发时间的爱好,却没想到还能对 别人产生这么大影响,冲这我也得坚持 绣下去!” 完成了人物肖像系列,刘锡增说,接 下来他要整理、完成自己绣制的山水名 画系列,目前已积累了百余幅作品,预计 明年将会展出。 七旬老汉 十字绣百余名人像 文/杨扬 摄/贾成龙 70 岁的刘锡增有个 特别的爱好—绣十字 绣,他最拿手的是绣名人 肖像。孔子、司马光、哥 白尼、莫扎特……都是绣 品的主角,完全由他自己 设计构图、刺绣完成。前 不久,刘锡增举办了人生 第一次展览,很多参观者 都成了他的“粉丝”。 多肉植物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 盆栽植物,但特别不好养活,于是用 黏土制作的仿真多肉植物便应运而 生。手工达人孙蓓蕾用她灵巧的双 手,用不同种类的黏土做出形态各异 的多肉植物,足可以假乱真。 说起用黏土做多肉植物的创意, 其实与孙蓓蕾的工作也有一些关 系。她是个做翻糖蛋糕的烘焙师, 为了让蛋糕看起来更生动,她经常 在周围配一些翻糖花的造型。她 发现用翻糖做花与黏土制作的手 法很相似,就萌生了用黏土做多肉 植物的想法。 为了让做出的多肉植物形象逼 真,孙蓓蕾用到了不同种类的黏土, 如软陶土、超轻黏土、树脂黏土等。 由于这些黏土的质地不同,在加工时 的工序也不同,软陶土需要在捏好造 型后放到烤箱里烘烤,而超轻黏土和 树脂黏土捏好后,只要在室温下自然 风干就好。超轻黏土干燥后很轻, 树脂黏土干燥后就像塑料一样。由 于这些黏土在干燥前与后的颜色和 硬度有很大区别,所以孙蓓蕾利用 它们不同的特性,捏成多肉植物的 不同部位,等它们完全干燥后再用 一些小铁丝等辅助工具把各个部位 组合在一起。 孙蓓蕾说,制作黏土多肉植物最 让她得意的是,要比养真的多肉植物 具有更多优势。比如她会根据居室 的整体布局来设计黏土多肉植物的 造型和颜色,甚至颜色比真的多肉 植物更漂亮、鲜活。另外黏土多肉 植物不会出现因为阳光、水分等多 种原因枯萎、颜色暗淡等情况,黏土 多肉植物即使经过十几年,颜色和 形态也不会改变,还不用浇水、晒太 阳,完全零负担。 生动而鲜活的黏土多肉 丝竹 竞技叠杯也叫做飞叠杯、速叠 杯,与魔方、悠悠 球 等 一 起 被 称 为 “手部极限运动”。规则很简单,就 是要将杯子按不同的组合打开成为 一个或者几个金字塔的形状,有 3-3-3 叠法、 3-6-3 叠法、 Cycle 法,分为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和接力 项目。该运动于上世纪 80 年代左 右起源于美国。2001 年,世界竞技 叠杯运动协会( WSSA )成立并制定 了规则, 2007 年年底传入中国。竞 技叠杯能锻炼人的手眼协调、左右 大脑活化、身体双边协调等能力,通 过手脑并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该运动不限运动场地,只需要一组 12 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计时器和 一个平面桌子即可完成。现在,中 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竞技叠 杯的训练中,成为一项新兴的个人 或团体运动。 竞技叠杯锻炼手脑配合 刘锡增在十字绣作品展上向参观者讲述创作经历 刘锡增创作的朱自清绣像 刘锡增创作的哥白尼绣像 刘锡增创作的陈景润(左)、茅以升(中)、钱学森(右)绣像

海河水系形成有曹操的贡献 - epaper.jwb.com.cnepaper.jwb.com.cn/jwb/resfile/2016-12-24/10/jwb2016122410.pdf · 10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责任编辑:张 桐 马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10责任编辑:张 桐 马 成 版式设计:于荣会 专刊部电话:2750967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天津卫·乐活

盘山名字的由来三国演义不仅是魏蜀吴三

国争霸这么单纯,在争夺地盘的战争中,有很多小国参与其中,最后才逐渐形成了三国的格局。

曹操在北方征伐过程中,有一个对手叫袁绍。袁绍掌管着幽州(包含天津蓟州)、冀州(今河北冀县)、并州(今太原)和青州(今河北青县)等地。

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袁绍,袁氏残余势力逃亡到北方与乌桓联合。乌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经常跑到中原捣乱。东汉末年,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结合,称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的蹋顿。

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公元 207 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

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州)。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可以说曹操到了天津地界。当时正值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行军很困难。这时,曹操在无终山找到了一个叫田畴的当地人做向导,这个田畴选择了一条已经断绝交通很多年的小道,将曹操大军带出了无终山,登上了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八

月,曹军大军到达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才被乌桓军发现。曹操趁乌桓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猛攻,蹋顿与袁氏残余势力仓促迎击。这时,乌桓军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大获全胜。这是《三国演义》第 33 回里讲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故事:曹操要奖赏田 畴 ——“ 表 封 亭 侯 ,食 邑 五百”。但田畴不受,仍然隐居在无终山中,而这无终山也被称为四正山、盘龙山,为了弘扬田畴的事迹,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田盘山,后来简称盘山。

曹操开挖了两条渠早在对乌桓作战之前,曹操就考

虑到军粮如何能及时送到前线的问题了。曹操接受董昭的建议,开凿了两条水运渠道运输粮草到幽州(今北京市西南广安门附近)。这在《三国志·董昭传》里有记载。

公元 206 年,曹操征调大批民夫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据《天津通志·水利志》记载:平虏渠是现在青县至独流镇一段南运河的前身,挖河而筑的大堤形成了当时主要道路,相当于现在静海区境内的沿运河大道。其后在平虏渠以北开凿了泉州渠。泉州渠的走向及其位置在《水经注》上有记述,根据那时候《水经注》的记载结合现在天津地理来说,泉州渠由现在的天津军粮城一带的海河开始,往北通到宝坻盐关口,然后溯流而上,即可直抵幽州城,就是今天的蓟州区一带。平虏渠自河北青县通达独流镇后入大清河。也就是说,平虏渠自河北青县的滹沱河开始,往北到达天津静海的独流镇,进入大清河,那时候的大清河通达到天津西沽一带,与北运河、子牙河汇合通达海河。所以,平虏渠和泉州渠就是自天津地域通往幽州的运河,这两条渠道由南向北贯穿了现在的天津地域。

渠道修通之后,粮草先行。建

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遂率大小三军,车数千辆,望前进发。”这才开始了前面我们讲的攻打乌桓的故事。

曹操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疏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几条运输渠道,把华北平原上几条大河连接起来,使分流入海的各河在天津汇流入海,初步形成了海河水系。可以说,海河水系的形成,确有曹操的一份贡献。

曹操大军走过的路还在剿灭了乌桓,曹操班师还朝,走

的是哪条道路呢?说起天津的道路,我们要从秦朝

说起。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就开始在全国修筑驰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在9条全国性的驰道中,有两条和现在的天津地区有关。其中一条,西起咸阳,往东经河南,往北沿着太行山麓,经邯郸、中山(定州)、燕京(北京),通过天津北部的无终(今蓟州)最后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

汉朝时,通过天津地区的道路有多条。一是濒临东海(渤海)经过天津的道路,再过碣石,可达辽东、辽西、真番(治所在今韩国首尔市);二是往东出卢龙塞(今喜峰口附近),向东北行,可达右北平(今唐山往北,承德、赤峰一带);三是,往北出无终道,向东北行,可达右北平。

《三国演义》里描述,曹操征讨乌桓取胜后,收得骏马万匹,即日回兵。但当时天气寒冷、干旱,二百里无水,军中又缺少粮食,于是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才能挖到水。曹操回军时夏季已过(十月),曹操的大军是沿着秦代的驰道,走河西走廊,过碣石山;曹操在碣石山观海时留下了《观沧海》的著名诗篇。

曹操东临碣石,胸中酝酿霸气豪情之后,经天津东北部,向西南回到易州(今雄县)。曹操大军走的古道一直延续到明代,甚至今天的道路、铁路仍与古道重合。

海河水系形成有曹操的贡献周醉天 玄泊

一 提 起 名 著《三国演义》,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可在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还有跟天津息息相关的桥段不为人知。 初见新浮桥大街的照片,马上就联想到淮军《河北义地碑

记》关于新浮桥的文字记载。在这篇“碑记”中,就河北新浮桥的设立缘由以及新浮桥所起的作用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述。这篇

《河北义地碑记》乃“诰授振威将军统领天津练军护卫亲军等营提督衔,记名简放总兵利勇巴图鲁、合肥黄金志”于光绪六年所作,虽主要是为已故的淮军领袖“追溯前功”,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清同治十一年(1872),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率淮军亲兵营驻守天津,最初扎营在海光寺,后因水患移驻河北窑洼,围着大悲院扎下营盘。为解决洪水分流的难题,李鸿章又命淮军疏浚金钟河二十余里,使河水能顺利下泄北塘入海。窑洼地区本是荒塘野地,民居不多,往日进城可走窑洼摆渡。突然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口,又是淮军,又是练军,进城过河只依靠原窑洼摆渡,马上就显得十分拥挤了。丰水时渡船还有翻船溺水事件发生。为彻底解决渡河进城的困难,李鸿章派人在刷纸庙北(距现金钢桥上游三百米处)用桥船搭建新浮桥一座。一头连着窑洼,一头连着河北关下,车马行人从此通行无阻。百姓亲切地把这座浮桥叫“新浮桥”。新浮桥北端连接着原窑洼大道(后为河北三马路),故有些史料也把新浮桥称为“窑洼浮桥”。

随后又从新浮桥南头修了一条小路直达河北金家窑大街及大胡同一带,这段路就称为“新浮桥大街”。此路开通后,行人渐多,日见繁华,精明的商家瞅准时机纷纷在道路两边开设各种店铺,不久,新浮桥大街也成了店铺林立的大道,成为大胡同商业区的重要部分。可惜这条繁荣的商业街在 1912 年的“壬子事变”中被乱军抢掠焚毁,元气大伤,从此繁荣不再。

下期关注:《水浒传》与天津

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忆津阁来稿邮箱:[email protected]电话:27509673

四大名著与天津(五)

扫描左侧二维码看天津卫更多老故事

金钢桥的前身叫新浮桥高 伟

秦朝的驰道

1912年,壬子事变,位于大胡同与新浮桥大街交口的“东茂居”酱园被乱军烧毁

平虏渠自河北青县直通现天 津 独 流 镇 入 孤 河(今 大 清河)至天津的一段运河,现称南运河。

泉州渠由泥沽海口(今军粮城南)向北,经现今天津市区向东北躲过大片坑洼水塘在宝坻城区北侧四里与鲍邱河(故道今潮白新河)凿通,又凿通泃河与鲍邱河相连,连接潞河直通幽州(今北京)。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改道冲积今天津市地域入海,泉州渠淹没。

制图 玄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休闲体验

酷玩地带为了孙子苦练名人绣像谈到为何迷恋绣十字绣时,刘锡增

说,7年前,他开始尝试自己画图绣人物,看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细小的针尖下诞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可比按商家提供的图纸、丝线,绣苹果、鸭梨有意思多了。

小孙子天天上小学后,刘锡增经常帮他辅导功课,看到教材里有关于司马光、张衡等名人的故事,他萌生了绣古今中外名人肖像、激励孙子好好学习的想法。为了让作品更充实,刘锡增到图书馆查找名人的资料、描画肖像、整理事迹;把这些文字、图片统筹到一张图纸

上。然后,再把图纸拓印到绣布上,精心挑选丝线刺绣。

司马光的人物肖像完成后,小孙子觉得很新奇,经常跑去看,由此记住了不少相关的知识。刘锡增觉得这种教育方法不错,于是又接连绣了贝多芬、莫扎特的肖像,特意放到孙子的钢琴上,激励他向大师学习,好好练琴。

探访名人故乡寻找创作灵感

兴趣一旦被激发,创作便停不下来。为了使绣品更生动,刘锡增除了经常泡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实地探访徐霞客、吴承恩、朱自清、张仲景等人的故乡,力争把人物传神的表情、突出的事迹以及有代表性的物品凝练在尺余大小的绣布上。

5年前到淮安探访吴承恩故居时,刘锡增在后花园看到一块太湖石,它的形状像一根杆子,高高瘦瘦地立在地上,上面还写着两个字——神针。据说,就是这块奇特的太湖石,为吴承恩刻画孙悟空的金箍棒带来了灵感。了解到这些,刘锡增赶紧用相机拍下“神针”的全貌,在绣吴承恩的人物肖像时,他还特意把

“神针”融入了画面,记录这段《西游记》

创作背后的趣闻轶事。探访名人故居过程中,刘锡增了解

到不少感人的故事,也使他的十字绣作品有了“温度”。在淄博蒲松龄故居,刘锡增得知蒲松龄墓曾在特殊历史时期被挖开过,当时很多人认为墓中一定有金银珠宝,没想到却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最“贵重”的陪葬品不过是印章而已,在创作蒲松龄肖像十字绣时,他把脑海中那挥之不去的四枚印章也一针一线地

“还原”到了绣布上。四处采风让刘锡增的十字绣内容更

为饱满、丰盈。站在那些名人故居的土地上,刘锡增仿佛跟绣针下的人物有了穿越时空零距离的接触,创作灵感也因此源源不断。

十字绣让他思维活跃刘锡增年

轻时喜欢文学,有时也会画两笔,不过由于工作忙,爱好暂且搁置。退休后,十字绣像是给他打开了一扇门,“创作十字绣对我的文化修养有很大提高 ,我 不 断 学习、吸收,真有一种时间不够

用、只争朝夕的感觉。而且一针一线也磨练了我的性格,让我感觉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成果。”刘锡增深有体会地说。

由于天天穿针引线,刘锡增的手不仅更灵巧了,而且还锻炼了脑力。如今 70岁的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由于大脑反应速度快,就连说话语速都比同龄人快一倍。“一般绣40分钟,我就歇一会儿,看远处放松眼睛、出去买菜或者锻炼身体。日复一日,每天如此,生活得十分有规律。”此外,老年人常见的“退休综合征”在他身上也毫无踪影,他说:“因为时间被爱好占满了,我感觉生活得特别充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绪也特别好。晚年找到十字绣这个爱好,真让我大大受益!”

办展览收获众多“粉丝”对于刘锡增的爱好,家人给予了极大

的支持。刘锡增老伴儿早年去世,儿子、儿媳认为父亲晚年因为十字绣才有了精神支柱,所以,他们经常在朋友圈晒刘锡增的十字绣作品,以此鼓励他。刘锡增的弟弟、妹妹也亲自上阵,帮他裱装作品。

前不久,刘锡增在塘沽博物馆举办了“中外文化巨匠肖像绣品展”,共展出104幅作品。刘锡增说:“看到观众在微信上反馈‘了不起’‘受教育’‘震撼’等字眼,我很感动,当初拿起针线只把它当成一个打发时间的爱好,却没想到还能对别人产生这么大影响,冲这我也得坚持绣下去!”

完成了人物肖像系列,刘锡增说,接下来他要整理、完成自己绣制的山水名画系列,目前已积累了百余幅作品,预计明年将会展出。

七旬老汉 十字绣百余名人像文/杨 扬 摄/贾成龙

70 岁的刘锡增有个特别的爱好——绣十字绣,他最拿手的是绣名人肖像。孔子、司马光、哥白尼、莫扎特……都是绣品的主角,完全由他自己设计构图、刺绣完成。前不久,刘锡增举办了人生第一次展览,很多参观者都成了他的“粉丝”。

多肉植物是这两年非常流行的盆栽植物,但特别不好养活,于是用黏土制作的仿真多肉植物便应运而生。手工达人孙蓓蕾用她灵巧的双手,用不同种类的黏土做出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足可以假乱真。

说起用黏土做多肉植物的创意,其实与孙蓓蕾的工作也有一些关系。她是个做翻糖蛋糕的烘焙师,为了让蛋糕看起来更生动,她经常在周围配一些翻糖花的造型。她发现用翻糖做花与黏土制作的手法很相似,就萌生了用黏土做多肉植物的想法。

为了让做出的多肉植物形象逼真,孙蓓蕾用到了不同种类的黏土,如软陶土、超轻黏土、树脂黏土等。由于这些黏土的质地不同,在加工时的工序也不同,软陶土需要在捏好造型后放到烤箱里烘烤,而超轻黏土和

树脂黏土捏好后,只要在室温下自然风干就好。超轻黏土干燥后很轻,树脂黏土干燥后就像塑料一样。由于这些黏土在干燥前与后的颜色和硬度有很大区别,所以孙蓓蕾利用它们不同的特性,捏成多肉植物的不同部位,等它们完全干燥后再用一些小铁丝等辅助工具把各个部位组合在一起。

孙蓓蕾说,制作黏土多肉植物最让她得意的是,要比养真的多肉植物具有更多优势。比如她会根据居室的整体布局来设计黏土多肉植物的造型和颜色,甚至颜色比真的多肉植物更漂亮、鲜活。另外黏土多肉植物不会出现因为阳光、水分等多种原因枯萎、颜色暗淡等情况,黏土多肉植物即使经过十几年,颜色和形态也不会改变,还不用浇水、晒太阳,完全零负担。

生动而鲜活的黏土多肉丝 竹

竞技叠杯也叫做飞叠杯、速叠杯,与魔方、悠悠球等一起被称为

“手部极限运动”。规则很简单,就是要将杯子按不同的组合打开成为一个或者几个金字塔的形状,有3-3-3 叠法、3-6-3 叠法、Cycle 叠法,分为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和接力项目。该运动于上世纪 80 年代左右起源于美国。2001 年,世界竞技叠杯运动协会(WSSA)成立并制定

了规则,2007 年年底传入中国。竞技叠杯能锻炼人的手眼协调、左右大脑活化、身体双边协调等能力,通过手脑并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该运动不限运动场地,只需要一组为 12 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计时器和一个平面桌子即可完成。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竞技叠杯的训练中,成为一项新兴的个人或团体运动。

竞技叠杯锻炼手脑配合

刘锡增在十字绣作品展上向参观者讲述创作经历

刘锡增创作的朱自清绣像

刘锡增创作的哥白尼绣像

刘锡增创作的陈景润(左)、茅以升(中)、钱学森(右)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