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作者/Author頁數/Page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 區為例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lying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n Jhutian Township, Ping Tung County doi:10.29944/PPM.201306_4(1).0004 政策與人力管理, 4(1), 2013 陳定銘(Ting-Ming Chen);潘蓉慧(Jung-Hui Pan) 107-140 http://dx.doi.org/10.29944/PPM.201306_4(1).0004 2013/06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ntusw.ntu.edu.tw/uploads/bulletin_file/file/5c8f60b11d41c860ed0192dc/P... · 「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途徑」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竹田社區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作者/Author:

    頁數/Page: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lying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n Jhutian Township, Ping Tung County

    doi:10.29944/PPM.201306_4(1).0004

    政策與人力管理, 4(1), 2013

    陳定銘(Ting-Ming Chen);潘蓉慧(Jung-Hui Pan)

    107-140

    http://dx.doi.org/10.29944/PPM.201306_4(1).0004

    2013/06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07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

    --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陳定銘*、潘蓉慧**

    投稿日期:2012 年 6 月 25 日;通過日期:2013 年 1 月 18 日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生(通訊作者)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2013 年 6 月 頁 107-140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08

    摘 要

    臺灣自一九九○年代起,社區發展政策重視以社區資產盤點、共識

    與動員的途徑,強調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藉由社會網絡分析方法,

    將社區行動者的位置予以具象化,進而透過網絡判斷資訊、資源與權力

    的流向,將有助於了解社區內個人、組織與社會連結的關係。本研究將

    「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途徑」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竹田社區

    個案之實證探討。首先,對於竹田社區資產進行盤點與歸納;其次,藉

    由社會網絡分析梳理社區中不同行動者(資產)所扮演的角色,並輔以

    深度訪談來了解目前社區發展的概況。研究發現,由於竹田鄉為傳統客

    家村庄,係屬於內聚型的社會資本型態,平時往來互動密切,通常互動

    頻繁的行動者往往亦是信任合作互助的對象,在資源資訊上樂於分享。

    因此,在平時互動與合作互助網絡中,具備相對較高動員能力或資源掌

    握者,在社區中較為活躍。其次,在資源資訊網絡的部分,其來源則是

    以「鄉」、「縣」層級為主。研究建議包括:推動以竹田驛站為核心的社

    區聯盟運作模式、鼓勵以當地產業為推手提供社區拓展的機會,以及強

    調以地方政府作為社區資源輔導與媒合平台。

    關鍵字:社區發展、社區資產、社會網絡分析、竹田鄉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09

    壹、前 言

    近年 來 ,「 以資 產 為 基礎 的 社 區發 展」(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簡稱 ABCD)」途徑(Kretzmann and McKnight, 1993),為社區發展學術與實務論述的焦點,其精神不是專注於社區的欠缺或需

    要,而是強調社區資產發展對於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亦如姚瀛志

    (2011)指出,社區發展乃是社區居民連同地方政府單位,合力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及文化,促進社區與整體社會的融合,及鼓勵、激勵社區

    居民以自動、自發與互助的理念推展工作。因此,要構成一個完整且永

    續的社區除了居民和地理等有形的資產,更包含社區中人與人彼此之間

    的情感凝聚,以及不同組織之間的互動及協助(徐震,1980)。 此外,社區發展更重視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合作與集體行動的基

    礎,稱之為社會資本(Hanifan, 1920),亦是一種促進個人在社區發展及強化人際關係網絡的資源(王中天,2003)。Putman(2000)認為社區內的社會凝聚力端視社會網絡、規範和信任而定,而這些正是構成社會資

    本的要素,且對社區生活品質的改善和社區發展是必要的(陳定銘,

    2011)。至於社區相關的研究也證實,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牽引的關係(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

    綜言之,有關社區發展與社會資本的人際互動或是資源資訊傳遞要

    如何觀察呢?近年來在學術研究方法上,發展出社會網絡分析法,可用

    於探討人際互動關係的社會結構對特定個體所產生之影響(任慶宗,

    2003)。本研究試以將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應用於社區個案當中,並且採用 Fisher、Geenen、Jurcevic、McClintock 與 Davis(2009)歸納 ABCD模型的作法,藉由對社區資產的掌握與動員來達成設定的目標,而施行

    此模型應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應為共同的目標形塑願景(visioning);第二,為能確切地掌握資源,應進行資源的調查(盤點),並且作出最好

    的配置與資源的媒合(mapping);最後,要有效率地動員(mobilizing)資源以執行計畫和達成目標。此外,透過第二步驟所盤點調查的資源,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10

    應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採取平時互動網絡、合作互助網絡,以及資源

    資訊網絡三者的網絡圖呈現結果,以了解社區內個人、組織與社會之間

    的關係,並輔以深度訪談來了解目前社區發展的概況,以及對於社區未

    來的發展提出建議。

    貳、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針對「社區發展目的與途徑」、「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分

    析」,以及「社會網絡分析在社區發展之應用」等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

    一、社區發展目的與途徑

    (一)社區治理的社區發展

    在歷經傳統公共行政的失衡,以及新公共管理的限制下,「治理」一

    詞逐漸成為政府運作之型態。於一九八○年代以後,更強調積極參與、

    提升績效、創新建構與新公民精神的培育,治理概念便成為公共行政理

    論思潮的主要典範之一(孫煒,2007),普遍被用來取代統治的概念,並試圖用來解決因受到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與發展,所延伸出的政治、經

    濟與社會等問題。而在現今第三部門等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公民社會思

    維理念成熟,政府與民間互動的共治關係更為重要(林尚立,2003)。Adams 與 Hess(2001)更是提出社區之重要性乃為新自由主義與社區主義匯集之結果,並於國家、市場與公民社會之間形成新的互動關係。亦

    可視為一種對內用以決定社區公共事務與服務的機制,對外形成表達社

    區集體利益之管道的自我管理方式(丘昌泰,2007)。 社區治理之目的乃為追求一個更好的生活品質與運作機制,進而帶

    動社區發展。而社區發展一詞,係由聯合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協

    助未開發國家之社會經濟政策與措施,其將此界定為「是一種過程,由

    人民自己的努力,並與政府當局配合一致,去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

    文化環境。把社區與整個國家合為一體,以對國家的進步盡最大的貢獻」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11

    (徐震,2004)。此一定義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由人民自己的參與,並靠自己努力以改善生活水準;二是由政府以技術協助或其它服務,以

    促進其發揮更有效的自覺、自助與互助(徐震,1985)。其基本原則為民主與自治及由下而上的工作方式,以協助改善社區生活與問題,亦為永

    續社區所追求之目標(黃源協、劉素珍,2009)。

    (二)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途徑

    伴隨著治理概念的興起和社區意識的抬頭,社區發展的議題已有許

    多的關注與討論。而過去傳統的社區途徑著重於找出社區的問題,並且

    回應社區的需要(problem/need path);另一種強調發掘社區新興能力與資產的路徑(capacity/asset path)是近年廣泛應用的理論基礎,意謂著社區內仍有許多未被善加利用的資源、社區工作朝向在地化或地方化的思

    維,以及透過社區型組織來排除地方發展之障礙等三項觀點(Kretzmann and McKnight, 1993; Green and Haines, 2008;黃源協,2009)。McKnight與 Kretzmann(1993)亦認為,藉由對於社區的優勢和資源的發掘與確認,並且運用於社區發展的策略規劃之中,便能夠減少社區對於外部資

    源的依賴與控制。因此,要如何將社區內的資源進行調查,以及如何了

    解目前資源的應用情形,並且挖掘出隱藏的社區資源以促進社區發展,

    是許多學術與實務研究關注的重點。 陶蕃瀛(1994)曾提出社區發展工作的三項基本原則,分別是從現

    狀出發了解基層社區問題與需要、由下而上的民主參與,以及基層組織

    發展與基層社區領袖。徐震(1985)則提出社區發展的工作模式,有重物與重人兩種目標,且強調兩者必須互相結合,前者目標在於提高居民

    的生活水準,增加居民的經濟收入,主張以物力資源之開發為首;後者

    目標在於增進社區居民的自治能力,主張以人力資源發展為主體,各種

    工作方案以組織民眾、教育民眾及透過各種方案,以發展居民互助合作

    的態度與自助自治的能力為內容。Kretzmann 與 McKnight(1993)則提出 ABCD 模式,強調「社區資產」才是社區永續發展與社區活化的重要關鍵。Healy(2006)更進一步詮釋 ABCD 的四項關鍵性原則為:改變必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12

    須源自於社區內、發展必須奠基於社區既有的能力與資產上、改變應是

    趨動性的關係,以及改變是以永續性發展為導向。 綜言之,ABCD 不但強調社區本身的能力與優勢,更是將社區與政

    府及外部組織視為平等的夥伴關係,而不再是處於被動的需求者。同

    時,為推廣此一模式,Kretzmann 與 McKnight 提出了五項工作策略,分別是:1.建構社區居民之共同歷史,塑造社區的共同記憶與想像;2.以社會資本之建構為焦點,促進社區居民的信任、合作、互惠,建立關係網

    絡,展現公民性格;3.以社區經濟發展作為社區參與的活動,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4.透過社區為主的參與達到社區培力,居民除了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資訊,並經由學習表達訴求、對社區提出建議;5.連結公私部門的資源,強化社區團體與居民的行動力來形塑公民社會。

    由此可知,在愈來愈重視社區發展應由內部發起、培力社區的趨勢

    下,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途徑不但呼應了理念,更具體了提供施作

    的方式,但是此途徑面臨的限制乃是無法將調查盤點出的資源,明確地

    標示出來,亦無法清楚地了解社區本身內部資源,以及社區與外部資源

    的連結狀況。基此,McCashen(2005)主張,由於社區資源的互動關係是 ABCD 的基礎,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應能有助於研究社區內個人、組織與社會結構連結關係的探討。

    二、社會資本與社會網絡分析

    經由以上論述得以了解,一個社區的發展與永續進步,除了社區中

    本身存在的人力與資源條件以外,關鍵更在於社區中各群體的互動以及

    與政府等外部資源的連結。而這樣的互動關係建立於彼此之間社會資本

    的信任基礎,Bourdieu(1997)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彼此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係之永久網絡的實質或潛在資源的總和」。換言之,社會資本係

    指個人藉由參與團體及團體本身的關係所取得利益(黃源協、劉素珍、

    莊俐昕、林信廷,2010)。Putman(2000)對於社會資本的體會為假設愈多人彼此集結在一起,會形成一種強烈的集體傾向,之間的信賴感就愈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13

    強,並讓社會資本累積。而依據社會資本中人與人,以及人與團體之間

    關係的緊密程度來看,Gittell 與 Vidal(1998)參酌 Putnam 概念後進一步將社會資本區分為「內聚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與「橋接型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兩種類別。晚近,由於不同層級的個體、社區、公共組織或團體之間的關係亦受到關注,因而有學者將

    這些超越階層或社區層次的關係歸為「連結型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

    綜觀上述討論已彰顯了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的關係,在黃源協、劉

    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的研究中更證實,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的關聯性,且存在著良性循環作用。然而,我們雖

    了解社會資本對於社區發展的重要性,也知道不同型態的社區資本,其

    內部成員的組成與彼此間的情感綿密程度不一,但對於要如何判斷社會

    資本的類型,並且回應到社區的發展上作為參考,社會網絡分析提供了

    一個將抽象的關係予以具體化的方法。 至於社會網絡之概念,透過個人與組織之間資訊和資源的分享,以

    及社會變遷的動員,社會網絡可說社會資本的核心概念,與社會資本有

    著鑲嵌之功能(Ennis and West, 2010),視為是社會資本存在的結構(McCashen, 2005)。Krackhardt(1992)亦利用網絡的概念,將一團體內的人際網絡分成諮詢網絡、情報網絡及信任網絡等三種;而 Coleman(1988)認為資訊網絡是從個人的角度為出發點,為提供個體行動上便利與利益,個體會信任既有的社會關係,以形成一個資訊網絡以蒐集或

    找尋相關的訊息;至於史美強(2000)更指出網絡中的關係可視為是權力關係,在運作過程中,為居重要位置的行動者將可發揮領導作用,行

    動者透過對資源的控制與掌握,以及協議過程的主控,來維持或提升在

    網絡中的勢力範圍與地位;而這種權力不平衡的關係,可能形成兩者之

    間的資源依賴,也可能形成一方勢力的延展(Laumann and Knoke, 1987)。此外,互動網絡是指利害關係人彼此之間就相關的理念或立場進行互動而形成網絡(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5)。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14

    總之,社會網絡作為一項分析工具,除了以網絡圖型與節點位置來

    說明行動者關聯以外,亦可藉由指標的計算來判斷、解釋行動者於網絡

    中的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為 Freeman(1979)所提出的中心性指標,將中心性分為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與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為觀察某一群體互動關係呈現的基礎應用。首先,程度中心性主要是用來測量行動者間連結的

    方式-連帶的數量(Tichy, Tushman and Fombrun, 1979;楊惠玲,2010)。數值愈高者,表示其在網絡中和較多的行動者有關連,且擁有的非正式權力與影響力也較多(Krackhardt, 1993),於網絡中扮演活耀、受歡迎的角色。其次,中介中心性是藉由衡量行動者之間的距離,來判斷

    行動者是否佔據了聯絡的中介地位,扮演著橋梁(bridge/broker)的角色(Lu, Polar, Luo, and Cao, 2010;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5)。數值較高的行動者,其引導資訊資源流通的機會也較多,即佔據了操縱資訊資源流通的關鍵性位置(Freeman, 1979;劉軍,2009)。

    三、社會網絡分析在社區發展之應用

    綜合以上文獻概念的討論,似乎不難發現社區發展與社會資本的關

    係,以及運用社會網絡方法來探討社區中行動者互動關係的可行性。一

    個邁向永續發展的社區需要以「社區能力」(community capacity)為基礎,其包括存在一個特定社區內的人力資本、組織資源及社會資本之間

    的互動(Chaskin Brown, Venkatesh and Vidal, 2001)。而有形的人力資本與組織資源固然是社區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若缺乏無形的資產(社

    會資本)為後盾,將難以為社區的永續奠定穩固基石(黃源協、劉素

    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 基此,「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途徑」逐漸成為社區發展途徑的圭

    臬,也凸顯了社會資本的重要性。Ennis 與 West(2010)提出,ABCD途徑強調信任是社區的基礎,社區中的資產是透過居民的認知與社區資

    源的媒合與動員所產生。而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之間為雙向的關係同時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15

    是因也是果(Portes, 1998; Phillips and Pittman, 2009);社會資本不僅被視為對貧困社區情境的改善有其重要性(Middleton et al., 2005),也被視為是強化社區生活品質及社區永續發展的必備要素(Newman and Dale, 2005; Kay, 2006 ;蔡必焜、王 俊 豪、卓 正 欽,2004 )。Kavanaugh、Reese、Carroll 與 Rosson(2005)的實證研究發現,較高層次之社會資本的 社 區 要 比 較 低 層 次 者 有 更 佳 的 生 活 品 質 ; 另 一 方 面 , McNeely(1999)檢視美國社區發展的經驗發現,社區營造方案所產生出的凝聚力,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能量和關係網,這種 Edmund Burke 所謂的「凝聚之結」即是社會科學家們所稱的「社會資本」。

    而為能更具體的描繪出社區中社會資本的型態與緊密程度,以助於

    社區的發展來做規劃。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透過社會網絡分析工具,來

    探討解構複雜的人際關係互動或是利害關係人的研究。相關研究包括:

    陳美惠、李來錫、王相華、蘇倍以(2008)《以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社區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的共識凝聚為例》、李宗勳(2008)《以社會網絡深化安全治理的社區民主根基》,以及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等論文。而本研究

    係以採納「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並應用社會網絡為分析工

    具來了解竹田鄉社區發展的概況。

    參、研究架構與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循文獻所介紹之「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之三項

    步驟:第一、型塑願景、第二、進行資源的調查盤點與資源的媒合、第

    三、有效率地動員作為研究架構的軸心。其中,於第二步驟在資源盤點

    調查後,採取 McKnight 與 Kretzmann(1996)對於資產的定義,分為「社區內資產」、「社區內的外控資產」以及「社區外的外控資產」進行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16

    分類歸納,再應用社會網絡的分析工具探討資源彼此間關係,了解目前

    竹田鄉社區發展的現況。最後以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規劃,思考如何將

    資源有效率地動員和提出建議,研究架構如圖 1 所示。

    圖 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取社會網絡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茲簡述如下:

    (一)社會網絡分析

    在社區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以及社區發展協會、社團、地方業者

    之間的互動往往是攸關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而外部資源的取得則是在

    社區發展實際運作的推力。因此,本研究採取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透過

    個案的實證分析,依循研究架構,針對研究個案竹田鄉社區進行資源的

    盤點調查,並將資源予以分類,設計有關社區中個人、組織和政府之間

    的互動關係的行動者,進行社會網絡調查問卷(在分析時稱為平時互動

    網絡、合作互助網絡),題目為「請問您平時與社區中的哪些地方人士或

    社團組織互動最多?」,以及「請問您最常與社區中的哪些地方人士或社

    團組織合作辦理客家活動?」;而關於資源與資訊取得的來源部分(在分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17

    析時稱為資源資訊網絡),則題目為「請問您申請過的政策補助方案有哪

    些?」,以及「請問您在辦理活動或運作的專業知識取得主要來自哪些單

    位?」。 至於社會網絡的指標分析,透過平時互動網絡與合作互助網絡兩者

    的調查,了解社區中核心關鍵的行動者,以及扮演橋梁角色的關鍵者為

    何?故以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兩者作為主要分析指標。其次,對於資源資訊網絡的部分,則是想要了解在目前社區運作上,對於社區協會與

    社團而言,獲取政府政策與專業知識的來源主要集中在哪些單位或組

    織,因此,主要是以程度中心性作為分析指標。 本研究針對所回收的 32 份社會網絡問卷進行分析,而這 32 位行動

    者主要都是平日較活躍參與社區活動之個人、社團協會等行動者。而透

    過採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當中的轉軸功能,由 32 位所填答的矩陣轉換為對稱的矩陣來分析推估,此對稱的矩陣當中包含了未實際填答問卷但被

    這 32 位填答者所勾選之行動者。

    (二)深度訪談

    經由前者社會網絡的分析結果,深度訪談採立意抽樣的方式,主要

    針對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數值較高者進行深度訪談(受訪者一覽如

    表 1),深度訪談的重點環繞於社會網絡問卷之議題,例如,平時與誰或哪些單位互動較多?辦理活動時會找誰合作?以及推動社區活動規劃時

    的資源資訊主要從何而來?等議題,並將此訪談結果應用於輔助說明社

    會網絡的分析結果。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18

    表 1 受訪者一覽表 序號 受訪時間 身分類別

    1 2011 年 11 月 24 日 竹田鄉公所業務承辦人

    2 2012 年 2 月 5 日 竹田驛站經理

    3 2012 年 2 月 5 日 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

    4 2012 年 2 月 6 日 竹田村村長(同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5 2012 年 4 月 2 日 竹田鄉民代表副主席

    6 2012 年 4 月 2 日 美崙村村長(同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肆、研究結果分析

    一、竹田鄉社區資產與資源盤點

    誠如文獻所述,社區資產與資源盤點為社區發展之首要工作,藉由

    對社區之優勢及資源發掘與確認,便能夠將現存的優勢與資產運用於社

    區發展的策略中(McKnight and Kretzmann, 1993)。 為此,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文獻資料蒐集1,著手進行研究個案竹

    田鄉的資產盤點工作,包括:「社區內的資產」,如鄉民代表、村長、社

    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社團協會以及文化產業資源等、「社區內的外控資

    產」,如竹田鄉境內國中小學、教會、農會、基金會等組織,以及「社區

    外的外控資產」,為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各項政策方案,以及其它縣市學術

    單位的資源等,將此彙整如表 2。

    1 本研究個案之資產盤點參考資料來自深度訪談、相關文宣介紹與學者研究資料

    整理。深度訪談於 2011 年 11 月 24 日與竹田鄉公所業務承辦人員進行訪談;

    相關文宣介紹則包含竹田驛站園區簡介、旅遊資訊景點規劃等;學者研究資料

    為賴顯松(200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成果報

    告書。屏東中堆(竹田)地區客家產業與社區發展之研究,子計畫三「建構以

    驛站為核心之竹田客家文化產業行銷策略研究」。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19

    表 2 竹田鄉社區資產與資源盤點 類型 單位/組織名稱 個數

    鄉民代表 (代號 A)

    主席 1 名、副主席 1 名、代表 9 名 11

    村長 (代號 B)

    1.竹田村、2.糶糴村、3.二崙村、4.美崙村、5.南勢村、6.西勢村、7.履豐村、8.頭崙村、9.竹南村、10.永豐村、11.福田村、12.六巷村、13.大湖村、14.鳳明村、15.泗洲村

    15

    社區發展協會 (代號 C)

    1.竹田社區、2.竹南社區、3.糶糴社區、4.履豐社區、5.頭崙社區、6.二崙社區、7.美崙社區、8.西勢社區、9.過溝社區、10.永豐社區、11.福田社區、12.南勢社區、13.大湖社區、14.泗洲社區、15.鳳明社區、16.六份社區、17.六巷社區

    17

    社團協會 (代號 D)

    1.慈恩客家樂舞團、2.辰聲藝術團、3.太陽城客家文化協會、4.米倉文化協會、5.紫岫工坊、6.唐山客家文化藝術協會、7.屏東縣古董協會、8.六堆雜誌社、9.竹田鄉客家文化協會、10.中堆文教協會、11.六堆忠義祠、12.竹田鄉愛鄉協會、13.陽光都市發展協會、14.竹田鄉社區關懷協會、15.竹田鄉老人關懷協會、16.竹田鄉人文關懷協會、17.竹田鄉長青服務協會、18.竹田鄉婦女關懷協會、19.六堆槌球協會、20.竹田鄉民俗舞蹈協會、21.竹田鄉休閒槌球協會、22.竹田鄉老人會、23.竹田鄉社區關懷服務協會、24.竹田鄉社區人文關懷協會、25.竹田鄉社區服務推展協會、26.好姻緣綜藝漢樂研究協會、27.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六堆分會

    27 社區內的資產

    文化產業 (代號 E)

    1.竹田驛站小舖、2.文心蘭產銷第二班、3.頭崙蘭園、4.芸竹手工藝坊、5.中原世紀教學牧場、6.台田醬園、7.豆油伯興業有限公司、8.

    10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20

    廣東食品工廠、9.鵝媽媽美食餐廳、10.甫德客家餐廳

    文化資源 1.六堆忠義祠、2.客家文物館、3.西勢文筆亭、4.履豐武德殿、5.頭崙張萬三祖祠、6.二崙敬字亭、7.糶糴達達港遺跡、8.中崙德修禪寺、9.福田陳氏穎川堂、10.美崙老街

    10

    竹田鄉境內國

    中小學 1.竹田國小、2.西勢國小、3.大明國小、4.竹田國中

    4 社區內的外控資產

    教會/農會/基金會 (代號 F)

    1.泰美親子圖書館、2.竹田教會、3.竹田鄉農會

    3

    中央以及地方

    政府 1.內政部、2.經濟部、3.客家委員會、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5.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6.行政院環境保護署、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8.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9.屏東縣竹田鄉公所

    9

    社區外的外控資產

    其它縣市學術

    單位 1.美和科技大學、2.慈惠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3.屏東科技大學、4.屏東教育大學、5.高雄師範大學、6.高雄餐旅大學

    6

    合計 11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至 2012 年 2 月 6 日截止。(括號內代號是做為社會網絡

    分析辨識用)

    二、竹田鄉社區發展之社會網絡分析

    由表 2 可知,經由資源盤點後竹田鄉社區資產共計 112 個單位,其中包含了個體、社區發展協會、社團協會以及文化資產等,其中文化資

    產其行動者主要多為社區發展協會、社團協會;而表 2 當中的公部門(包含竹田鄉境內國中小學、其它縣市學術單位、中央以及地方政府)

    則是作為社區行動者申請政策方案或專業知識取得的諮詢對象,於社會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21

    網絡問卷之「資源資訊網絡」中視為被填答的選項。因此,扣除表 2 之文化資源(10 個)、竹田鄉境內國中小學(4 個)、中央以及地方政府(9個)、其它縣市學術單位(6 個),其餘具有實際互動能力的 83 位行動者進行社會網絡問卷的填答。而在社會網絡問卷填答者的分類上,A 為「鄉民代表」、B 為「村長」、C 為「社區發展協會」、D 為「社團協會」、E 為「文化產業」、F 為「非營利組織」,以利於網絡圖中進行辨識。

    本研究選擇社區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面向:平時互動網絡、合作互助

    網絡、資源資訊網絡,並以社會網絡作為分析依據,而在網絡分析後輔

    以深度訪談與文獻檢閱以對網絡分析結果有更完整的理解與詮釋。

    (一)平時互動網絡

    人與人的互動建立在信任的基礎,透過彼此相信也會更願意分享資

    訊與提供協助,以發揮社區自動、自助的精神。本研究藉由描繪竹田鄉

    社區資產(源)互動之概況,為能更清楚的觀察社區行動者中主要的資

    源掌握者,因以程度中心性的數值高低作為歸納群集的標準;為能了解

    社區中扮演橋梁角色的關鍵者,以中介中心性進行加權,藉由節點的大

    小來判斷,平時互動網絡圖呈現如圖 2。 透過圖 2 的分析發現主要呈現出三個群集,依據群集內行動者的類

    型與屬性歸納其共通的特質,大致可分為第一類(圖 2 右上方)以「竹田鄉行政中心與竹田驛站為主要的互動範圍」群集,包含 B1、B3、B4、B5、C1、C4、E1、E6、F1 及 F3 等(請參閱表 1 代號),其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相較於其他兩個群集的行動者高,可推估這些行動者

    所能掌握的社區資產與資訊來源相對較多,且彼此間具有連帶關係,舉

    例來說,同為村長和社發展協會理事長的 B4,自 2010 年起擔任竹田驛站志工隊長,無論是 B4 本身或是其所服務之社區與團體,在許多驛站活動與客家節慶上都樂於協助並配合辦理2。第二類(圖 2 左上方)主要是以「竹田鄉的客家文化與歷史為核心」的群集,包含 B2、B6、C3、

    2 作者於 2012 年 2 月 5 日與竹田驛站經理進行訪談;以及 4 月 2 日與 B4 進行訪談。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22

    D11、E2 及 E10 等(請參閱表 1 代號),這些行動者主要集中於二崙村為與西勢村,兩村皆為鄉內客家歷史文化遺跡聞名,其中六堆忠義祠

    (D11)亦包含在內,為竹田鄉客家文化信仰與開拓歷史的指標。第三類(圖 2 中間部分)有別於前兩者,此類行動者主要是因「本身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而在其所互動的領域中較活躍且重要,例如,A1 本身為鄉民代表主席,所能運用的政治資源相對較多;C7、C16 是屬於在閩南人居多的社區中相對積極參與鄉內活動者;E7 則是在 1972 年創立的「六堆釀興業有限公司醬園」,於臺灣建立起相當規模的銷售平台3。

    圖 2 「平時互動網絡」網絡圖

    3 有關此六堆釀興業有限公司醬園之介紹,請參閱 http://www.mitdub.com/,

    2012 年 4 月 17 日搜尋。

    第二類群集

    第一類群集

    第三類群集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23

    接續,將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數值前五名之重要行動者進行整

    理。由表 3 可以發現,部分行動者具有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的雙重角色,代表這些行動者在網絡中掌握了相對較多的資源資訊與聯繫傳達

    的能力,於社區互動網絡中極為重要,分別是 F3、E1 和 D11。

    表 3 「平時互動網絡」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分析表 標準化程度中心性 標準化中介中心性

    1.竹田鄉農會(F3) 32.364 1.竹田鄉農會(F3) 0.650

    2.竹田驛站小舖(E1) 29.456 2.六堆忠義祠(D11) 0.629

    3.竹田村長(B1) 28.330 3.二崙村長(B3) 0.573

    4.六堆忠義祠(D11) 27.486 4.竹田驛站小舖(E1) 0.556

    5.鄉民代表主席(A1) 27.392 5.泰美親子圖書館(F1) 0.556

    整體程度中心性 18.337% 整體中介中心性 0.46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首先,竹田鄉農會(F3)於平時互動中同為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

    性之首。農會在過去一直是地方基層資源與政治權力制衡的重心,以農

    業發展為主的竹田鄉,在早期農會不但是村裡農民申請、諮詢政策補助

    與輔導栽種的對象,更是地方派系權力配置的重點之一。現今,隨著農

    耕面積的減少、技術專業化提升,以及選舉民主化後,農會雖在業務方

    面有所調整以及在地方上的勢力逐漸褪去,但長久以來所建立的互動網

    絡與諮詢的習慣並未因此消失,目前仍以宣導相關政策、提供諮詢服

    務,以及協助辦理或推動中央與地方活動為主。 其次,竹田驛站小舖(E1)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核心。在地方人

    士與鄉民積極爭取保留下,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的成立,以及周邊館舍

    的建設與景點的串聯,讓這個將要消失的老站房以「竹田驛園」的新氣

    象再度活絡了起來,並與鄉公所維持緊密的互動,不但是協辦理活動的

    最佳拍檔,更是落實政策的主要單位,成為了社區工作不可或缺一環。

    例如,竹田驛站小舖是地方農特產品銷售的平台,近年來的鐵馬樂活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24

    風,更促成其扮演景點介紹與提供休息服務之據點4。而園區內的歷史遺

    蹟與火車風情除了是假日休閒的場所,也是每年舉辦農曆新年活動的場

    所,並邀集地方藝文團體、產業一同共襄盛舉。除了善用驛站的人文空

    間,並透過政府多元就業方案與暑期青年工讀計畫,雇用地方失業婦女

    與中高齡長期失業者,希冀能藉由政府補貼薪資的方式來提供就業機

    會;暑假期間招募在地青年協助社區工作的進行,藉由參與過程讓青年

    學子認識體驗自己的家鄉,培養其歸屬感與情感的維繫。此外,2011 年10 月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更標下園區內的餐廳經營權,以「社會企業」之模式,秉持「取之社區、用之社區」的理念來營運5。

    最後,為緬懷六堆先民保家衛國以及象徵褒忠精神之六堆忠義祠

    (D11)。創建至今以歷經 280 幾個年頭的忠義祠,遵循古祭每年舉辦春秋兩大祭祀活動,以喚起六堆人的自我意識,是六堆發展的重要憑藉。

    近年來透過不同的活動類型,例如,客家歌唱比賽、老人槌球比賽等,

    讓忠義祠增添了多元的樣貌呈現於鄉民面前。而客家委員會成立後對於

    客家文化資產的維護與節慶活動的推動,使這個具備人文意涵與歷史遺

    跡的地方,成為繼竹田驛站後第二個舉辦客家大型活動的場域,以及地

    方旅遊觀光的中介平台。

    (二)合作互助網絡

    由於研究個案係屬傳統客家庄,經訪談了解社區合作互助的機會主

    要以客家活動居多,約占 90%,故以辦理客家活動做為合作互助網絡,

    4 竹田鄉公所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各項政策方案的資源協力,於 2009 年配合客委會輔導的優質產業在驛站設置展售窗口,初步規劃了三條自行車道,連結

    地方 16 個旅遊景點。至 2010 年更推出「竹田鄉文化及產業單車之旅」,增加至 4 條自行車路線,分別為客家鐵道線(紅線)、古港醬油線(藍線)、牧場夥房線(綠線)以及河堤綠廊線(橘線),串連起竹田鄉 25 個文化產業景點。資料來源:竹田驛站官方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ptjt7712376/ article?mid=171&next=553&l=f&fid=13,2011/12/28 查詢,以及 2011 年 11 月24 日與竹田鄉公所業務承辦人員之深度訪談。

    5 作者於 2012 年 2 月 5 日與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執行長、竹田驛園(本研究中的竹田驛站小舖代號 E1)經理進行訪談。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25

    將題目設為「請問您最常與社區中的哪些地方人士或社團組織合作辦理

    「客家活動」?」。由於合作互助網絡圖與前者平時互動網絡圖重疊性極

    高,故不再呈現之,僅針對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整理如表 4 討論之。

    表4 「合作互助網絡」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分析表 標準化程度中心性 標準化中介中心性

    1.竹田鄉農會(F3) 36.179 1.鄉民代表(A5) 1.061

    2.竹田村長(B1) 29.404 2.六堆槌球協會(D19) 1.033

    3.六堆忠義祠(D11) 29.133 3.鄉民代表(A4) 0.712

    4.竹田驛站小舖(E1) 28.997 4.六堆忠義祠(D11) 0.700

    5.甫德客家餐廳(E10) 27.236 5.竹田鄉農會(F3) 0.671

    整體程度中心性 20.304% 整體中介中心性 0.86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竹田鄉農會及六堆忠義祠,兩者無論是「平時互動網絡」及「合作

    互助網絡」上皆為主要的行動者,更加凸顯其重要性(請參閱前段之論

    述);除此以外,在「程度中心性」排序前三者亦包含了竹田村長

    (B1)。竹田村為鄉內行政中心也是信仰中心,「伯公」為南部六堆客家族群的信仰之一,致力於客家歌謠藝術創作之文史工作者且同為社區

    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竹田村長,感於傳統風俗記憶的消失,並善用本身具

    備的人際網絡與資源,於每年農曆二月及八月舉辦「祈福」與「還福」

    兩大盛事,以祈求感謝伯公的護土庇佑,象徵著客家人敬天謝土的單純

    與虔誠。並利用舉辦祭典同時擺設「平安宴」,免費提供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享用,祈佑身體健康,彼此關懷噓寒問暖。中秋佳節則是與在地神

    農宮合辦晚會,廣邀竹田鄉所有社區夥伴、社團一同共襄盛舉。連任三

    屆以來深獲地方居民之肯定,並熱心協助他村村長解決問題、協助指導

    行政業務進行,使其成為大家諮詢尋求協助之對象6。

    6 作者於 2012 年 2 月 6 日與竹田村長(同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進行訪談。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26

    而在「中介中心性」的部分,則是可以發現前三者是以鄉民代表

    (A4、A5)以及六堆槌球協會(D19)所組成。竹田鄉客家活動的辦理單位以鄉公所、社區發展協會、社團以及廟宇為主。鄉公所主要以配合

    中央、縣級政府辦理活動;其他單位則是需透過申請程序來籌措活動經

    費之需求,此時鄉民代表便扮演了橋梁的角色,落實選民服務,為地方

    向縣級政府等單位爭取資源7。六堆槌球協會則是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團,

    社員涵括了整個六堆地區,時常協辦各種大小槌球競賽與活動,例如:

    「高高屏暨六堆地區客家槌球競賽」、「101 年度臺灣省屏東農田水利會水利盃全縣農民槌球邀請賽」等,可視為六堆地區間訊息與互動的轉運

    站。 經由「平時互動」與「合作互助」兩者主要針對人與人之間的網絡

    關係梳理,可以勾勒出竹田鄉社區互動概況與重要的行動者。但對於社

    區發展而言,除了來自於社區本身的人力與資源(資產)以外,政府單

    位的各類方案與學術單位等經費與知識的提供亦是重要來源。以下將藉

    由網絡分析的應用,來了解社區外部資源來源有哪些。

    (二)資源資訊網絡

    資源資訊網絡主要是指社區行動者向外取得資源或接受外部資源的

    程度及來源為何?希望透過網絡圖了解社區主要的政府資源以及專業資

    訊來源,而在網絡圖的分析上採用社會網絡中的轉軸功能,以及程度中

    心性的數值加權,著重於觀察這些外部資源或資訊來源所提及的次數比

    重為何,以作為了解整個竹田鄉社區行動者主要的資源資訊來源。

    7 作者於 2012 年 4 月 2 日與竹田鄉民代表副主席進行訪談。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27

    圖3

    「申

    請政

    策方

    案」

    程度

    中心

    性網

    絡圖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28

    圖4

    「專

    業知

    識取

    得」

    程度

    中心

    性網

    絡圖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29

    表 5 「資源資訊網絡」程度中心性分析表 「申請政策方案」程度中心性 「專業知識取得」程度中心性

    1.竹田鄉公所 34.211 1.竹田鄉公所 30.859

    2.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27.368 2.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23.047

    3.客家委員會 18.421 3.客家委員會 21.484

    4.農委會(農業改良場) 16.316 4.農委會(農業改良場) 20.703

    5.文建會(社區營造) 15.789 5.文建會(社區營造) 19.141

    6.內政部(關懷據點) 15.263 6.屏東科技大學 13.672

    7.環保署 8.421 7.經濟部(地方發產業基金) 10.547

    8.經濟部(地方發產業基金) 7.368 8.內政部(關懷據點) 9.766

    9.國營事業(中油臺電) 4.737 9.環保署 9.375

    10.鄉立衛生所 2.632 10.竹田鄉國中小學 8.203

    說明:此部分依程度中心性數值前十者列表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圖 3、4 與表 5 的整理可清楚看出竹田鄉公所、屏東縣客家事務

    處、客家委員會、農委會(農業改良場)及文建會(社區營造),為「申

    請政策方案」與「專業知識取得」的五個主要單位,應與該鄉客家族群

    和農業發展為主體有關。從中心性數值來檢視,由高至低依序為鄉、

    縣、中央的層次。竹田鄉的人口組成以老幼為主,村里的基層代表(村

    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年齡約 50 至 60 歲,在體力與資訊技能有限的情況下,政策資源的取得主要是由鄉公所業務承辦人的服務熱忱與積

    極態度,親自拜訪說明並協助申請而成,然而也凸顯了對內資源的依賴

    性以及對外爭取資源的侷限性。 對於「申請政策方案」的部分,除了前五項以外,其他政策方案則

    可能礙於執行上人力有限,以及運用志工的不穩定性等種種因素,導致

    政策方案僅限定於部分有能力的村庄來辦理8;有的則是依照村里本身的

    8 作者於 2012 年 2 月 6 日與竹田村村長(同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進行訪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30

    需求來申請;經濟部(地方發產業基金)則是針對地方十大產業之推動

    為主,並非一般廣泛大眾得以申請,故指數相對較低。而在「專業知識

    取得」的部分,可發現除了政府部門以外,學校亦是提供專業知識、技

    能和人力的單位,在竹田驛站的運作上便是最佳的寫照。例如,竹田驛

    園的美化與導覽解說是由一群退休老師,發揮美術專長以及善用講授經

    驗,搭配著社區媽媽熱情的親和力所組織的志工團隊來負責;園區餐點

    的部分則是與鄰近的學校合作,研發結合在地食材的餐點,來帶動地方

    產業經濟。此外,亦有不定期的學術研究計畫配合,以及提供學生假日

    服務學習的機會。

    伍、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本研究藉由「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模式之三項步驟,願景形

    塑、資產資源的盤點和媒合,最後發揮有效的資產資源動員,並在資產

    資源盤點後,透過「社會網絡分析」得以了解社區資源資產的現況,進

    而提出建議以發揮有效的動員。而在社會網絡的平時互動網絡圖中,得

    以發現由於研究個案為傳統客家村庄,係屬於內聚型的社會資本型態,

    平時往來互動密切,且通常互動頻繁的行動者往往亦是信任合作互助的

    對象,在資源資訊上有樂於分享。因此,呈現「平時互動」與「合作互

    助」兩大網絡高度相似的結果,若細部將網絡行動者分類,則分別有以

    行政中心為互動範圍、以文化與歷史為核心,以及因本身資源與能力,

    所構成的三個主要群集。 其次,從竹田鄉社區網絡分析結果彙整表(表 6)以及與群集類型

    談。其表示曾有幾次方案運用志工經驗,經常面臨志工異動頻率高以及經濟需

    求考量而產生不穩定性與不持久性。2012 年 4 月 2 日與美崙村村長(同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進行訪談。其提到因該社區老人居多,原想申請內政部社

    區關懷據點,但因為無足夠人力協助送餐服務,導致計畫無法延續。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31

    表(表 7)對照來看,三個群集中有部分的行動者,在平時互動與合作互助的網絡中扮演重要者的角色,這些具有相對較高動員能力或資源掌

    握者,在社區互動網絡中較為活躍,且進入到社區真正的互動核心(例

    如,E1、F3、D11)。而在資源資訊網絡(申請政策方案、專業知識取得)的部分,則可以發現在推展竹田鄉的社區工作中,地方政府的政策

    資源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取得專業知識的來源,特別是以「鄉」、

    「縣」層級為主要的資源,至於「中央」部會等單位之方案則是少數具

    備申請條件與執行能力之行動者較能取得。「專業知識取得」則除了透過

    政府方案的傳遞外,也包含了鄰近的學術單位提供環境規劃、餐飲創

    新、園藝美化等人才技術。

    表 6 竹田鄉社區網絡分析結果彙整表 網絡 程度中心性 中介中心性

    一、平時互動網絡

    1.竹田鄉農會(F3)

    2.竹田驛站小舖(E1)

    3.竹田村長(B1)

    4.六堆忠義祠(D11)

    5.鄉民代表主席(A1)

    1.竹田鄉農會(F3)

    2.六堆忠義祠(D11)

    3.二崙村長(B3)

    4.竹田驛站小舖(E1)

    5.泰美親子圖書館(F1)

    二、合作互助網絡

    (客家活動)

    1.竹田鄉農會(F3)

    2.竹田村長(B1)

    3.六堆忠義祠(D11)

    4.竹田驛站小舖(E1)

    5.甫德客家餐廳(E10)

    1.鄉民代表(A5)

    2.六堆槌球協會(D19)

    3.鄉民代表(A4)

    4.六堆忠義祠(D11)

    5.竹田鄉農會(F3)

    三、資源資訊網絡

    (申請政策方案、

    專業知識取得)

    1.竹田鄉公所

    2.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3.客家委員會

    4.農委會(農業改良場)

    5.文建會(社區營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32

    表 7 群集類型表 群集 行動者

    第一類群集

    (以行政中心為互動) B1、B3、B4、B5、C1、C4、E1、E6、F1、F3

    第二類群集

    (以文化與歷史為核心) B2、B6、C3、D11、E2、E10

    第三類群集

    (本身具有資源與能力)

    A1、C5、C6、C7、C11、C16、C17、D12、D14、

    D17、D23、E7、E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總之,本研究針對社區行動者歸納出兩種態樣,第一種為行動者存

    在於網絡之中,且扮演重要的靈魂角色亦或是資訊資源傳遞的平台;第

    二種則是具有能力擔任重要角色(程度中心性)或穿梭於網絡中(中介

    中心性)的行動者,但並未進入到整體網絡中。第一種類型的行動者,

    相對較容易成為社區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必須思量的是應如何善用這

    些行動者在網絡中優勢,設法拓展與其他行動者或資源資產的連結。相

    反的,當愈來愈多第一種類型的行動者產生時,社區的運作將可能導致

    過於分群或小眾,其結果將導致社區資源的分散且不易集結成為較大的

    力量。

    二、研究建議

    本研究強調 ABCD 的原則,如改變必須源自於社區內、發展必須奠基於社區既有的能力與資產、改變應是趨動性的關係,以及改變是以永

    續性發展為導向,對於研究個案竹田鄉社區的發展建議如下:

    (一)推動以竹田驛站為核心的社區聯盟運作模式

    竹田驛站長久以來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核心交集,在竹田社區營

    造協會的積極運作下設立「竹田驛站小舖」,為各社區農特產品集結平

    臺,遂成為社區間資訊、資源分享交流之場域。此外,與鄉公所維持緊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33

    密的互動合作,不但是協辦理活動的最佳拍檔,更擁有申請並執行中央

    政府部門政策的能力與經驗。 建議應善用其所具備的能力、條件與經驗,分享並教育其他社區如

    何在既有的能力與資產下進行發展,以帶動各社區的成長,進而推動社

    區聯盟的運作模式以凝聚並發揮集體更大的社區整合力量。

    (二)鼓勵以當地產業為推手提供社區拓展的機會

    從研究分析中,可以發現有些具備相當市場規模與資源能力者,並

    未在社區網絡互動中顯現。秉持「改變應是趨動性的關係」原則,當第

    一個建議達成時,也就是各社區內的資源有效的整合,並且具備相當程

    度的條件能力時,社區方能有更完整與具體的規劃,可鼓勵或說服當地

    業者投入對地方的關懷和參與,在建構好的社區規劃中提供相對應的資

    源,亦或是由業者主動成為社區活動的場域。亦期待能在參與的過程

    中,逐漸凝聚社區意識,進而願意朝向「社會企業」的模式經營,拓展

    社區未來發展的機會和潛能。

    (三)強調以地方政府為輔導的社區資源媒合平台

    在推展竹田鄉的社區工作中,政府的政策資源扮演相當重要的角

    色,也是取得專業知識的來源,特別是以「鄉」、「縣」層級為主的資源

    輔助,顯示出社區對於地方政府的資源依賴性,以及對外尋求資源的能

    力條件有限。 而在上述政策建議的實踐,地方政府應扮演傳遞和整合的功能,進

    行政策資訊的公開透明與社區永續發展理念的倡議,並試圖將不同的資

    源類型或網絡群體進行媒合,以發揮政策成效與社區影響力。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第 42 期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34

    第 5 卷,頁 139-163。 丘昌泰(2007),「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北:韋伯文化。 史美強(2000),「組織網絡與治理」,發表於「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

    空中大學。 任慶宗(2003),「集團企業子公司之綜效利益與彈性限制-網絡觀點」,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宗勳,(2008),「以社會網絡深化安全治理的社區民主根基」,2008 臺

    灣政治學會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林尚立(2003),「社區民主與治理:案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姚瀛志(2011),「社區組織理論與實務技巧」,台北:揚智文化。 孫煒(2007),臺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的觀點,收

    錄於丘昌泰主編,「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

    新」,頁 157-203,台北:智勝文化。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徐震(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

    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 107 期,頁 22-31。 陳定銘(2011),南桃園客家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型態與網絡互動之研究,

    「客家公共事務學報」,第 4 期,頁 39-65。 陳美惠、李來錫、王相華、蘇倍以(2008),以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社區

    生態旅遊發展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的共識凝聚為例,「中華林學季

    刊」,第 2 期第 41 卷,頁 221-236。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David Halpern(著),「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台北:巨流。 黃源協(2009),社區資產與網絡建構-兼論社區工作者在網絡建構中的

    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 126 期,頁 136-150。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臺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

    暨政策學報」,第 48 期,頁 155-192。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35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0),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 34 期,頁 29-75。

    楊惠玲(2010),「以社會網絡觀點分析社區組織推動觀光發展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宜君、陳敦源、蕭乃沂、林昭吟(2005),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臺灣社會福利學

    刊」,第 4 期第 1 卷,頁 95-130。 劉軍(2009),「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 軟件實用指南」,上海市:格

    致出版社(原上海高等教育)。 蔡必焜、王俊豪、卓正欽(2004),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臺灣鄉

    村研究」,第 3 期,頁 53-76。 賴顯松(2008),「屏東中堆(竹田)地區客家產業與社區發展之研究,

    子計畫三『建構以驛站為核心之竹田客家文化產業行銷策略研

    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計畫。 英文部分:

    Adams, D., and Hess, M. (2001), “Community in Public Policy: Fad or Foundation.” A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60(2), pp. 13-23.

    Bourdieu, P. (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lsey, H. Launder, P. Brown, and A. Stuart Wells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pp. 46-5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ss, Daniel J. (1984),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Influence in an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4), pp. 518-539.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skin, R. J., Brown, P., Venkatesh, S. and Vidal, A. (2001), Building Community Capacity.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36

    Coleman, J. S. (1988), “The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Law.” Notre Dame J. Law, Ethics, Public Policy, 3, pp. 375-404.

    Ennis, Gretchen and West, Deborah (2010),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Australian Social Work, 63(4), pp. 404-417.

    Fisher, K., Geenen, J., Jurcevic, M., McClintock, K. and Davisn, G. (2009), “Applying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a Strategy for CSR: a Canadian Perspective on a Win–win for Stakeholders and SMEs.” 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 18(1), pp. 66-82.

    Freeman, L. C. (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 pp. 215-239.

    Gittell, R., and Vidal, A. (1998), Community Organizing: 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 California: Sage.

    Green, G. P., and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Hanifan, L. J. (1920), The Community Centre. Boston: Silver, Burdette. Healy, K. (2006),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cognising

    and Building on Community Strengths.” in A. O’Hara and Z. Weber (eds.), Skills for Human Service Practice: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pp. 247-258.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vanaugh, A. L., Reese, D. D., Carroll, J. M. and Rosson, M. B. (2005), “Weak Ties in Networked Communiti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1, pp. 119-113.

    Kay, A. (2006), “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pp. 160-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37

    173. Krackhardt, D. (1992),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Nitin Nohria and Robert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rackhardt, D. (1993), “MRQAP: Analytic Versus Permutation Solutions.” Working paper.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Kretzmann, J. and McKnight, J. (1993),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 Assets. Evanston, IL: Center for Urban Affairs and Policy Researc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umann, Edward O. and David Knoke. (1987), Organizational State: Social Choice in National Policy Domains.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u, Y., Polgar, M., Luo, X. and Cao, Y. (201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a Criminal Hacker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51(2), pp. 31-41.

    McCashen, W. (2005), The Strengths Approach: A Strengths-based Resource for Sharing Power and Creating Change. Bendigo: St. Lukes Innovative Resources.

    McKnight, J. and Kretzmann, J. (1996), Mapping Community Capacity. Retrieved 21 April, 2012, fro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The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stitute. from:http://www.northwestern.edu/ipr/publications/community/mcc.html.

    McNeely, J. (1999), “Community Building.”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 pp. 741-750.

    Mel, E., and Jenny, O. (2007), “Social Capi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 a Community under Threat.” Local Environment, 12(1), pp.17-30.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38

    Middleton, A., Murie, A. and Groves, R. (2005), “Social Capital and Neighbourhoods that Work.” Urban Studies, 42(10), pp. 1711-1738.

    Newman, L., and Dale, A. (2005), “The Role of Agency in Sustainable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cal Environment, 10(5), pp. 477-486.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pp. 1-24.

    Putnam, R. (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Tichy, N. M., Tushman, M. L. and Fombrun, C. (1979),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4), pp. 507-519.

  • 社會網絡分析應用在社區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為例

    139

    The Research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lying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n Jhutian Township, Ping Tung County 

    Ting-Ming Chen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Hakka Political Econom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ung-Hui Pan Graduate Student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Hakka Political Econom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aiwan have focused on asset inventory, unity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community, and emphasiz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activists can be visualized so as to identify the afflux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power,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comprehe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ety.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ase study of Jhutian community, collaborating 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First, to generalize and inventory the assets in Jhutian community. Second, to distinguish the roles of the community activists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order to make a profil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t the mo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raditional Hakka village of Jhutian Township, belonging to a

  • 政策與人力管理 第四卷第一期

    140

    bonding social capital, usually between interact frequently actors are also the objective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and willing to share in the resources information. Among dail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network, many activists that have more mobilizing power or hold mor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ownship’ and ‘county’ level. Thus, the paper suggests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league operating mode centered by Jhutian post station, encourage local industry to provide chances of community expansion, and emphasize on making local government the stage of consult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Keywor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asset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Jhutian Tow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