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幼幼幼 「」 幼幼幼 、、 幼幼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 本本本本本本 本 本本本本本本 本 本 : ( 一 )、、、 本本本本本 本 ;()、 本本 ,。 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本本本本本 本 本本本本 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劉燕雯、鄭束芬、張耀宗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幼稚園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程序及成效,研究參與者包

括具有原住民族籍或原住民教學、研究經驗的部落長老、小學主任、幼教老師和大學教授,共同設計布農族文化教育課程,並由部落長老和幼教師在幼稚園進行協同教學。訪談內容、教學日誌、省思札記、教案、活動照片、幼兒作品和評量單為研究資料的來源。研究結論為:(一)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五個實施程序為分析學

校資源、訂定課程目標、進行課程編輯、實施課程記實及進行多元評量;(二)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成效為幼兒接觸本身的文化資產、學校與部落增進合作關係,以及研究小組及他族幼兒增進對布農族文化之瞭解。

研究建議為:教育機關應補助幼稚園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計畫;母語傳承應聯結家庭、學校及部落力量;以及配合當地文化活動,並將教學場域延伸至部落。

關鍵字:幼兒教育、布農族、文化教育、實施程序與成效

Page 2: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Implementing Bunun Cultur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dure and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Bunun cultural education at a kindergarte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cluded those who were Bunun aborigines and had teaching or

research experiences in indigenous groups. The analyzed data contained

document collections and interview transcription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five implementing procedures: analyzing school resources,

assigning curriculum goals, compiling curriculum contents, recording teaching

processes, and applying multiple assessments.

(2) Three effective results had been achieved: The children had learned their own

cultural assets, the school had increased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tribe, and the research team members and non-Bunun children had

accumulated their knowledge about Bunun cultures.

Three implications were drawn from this study: The authorities should

subsidize the indigenous kindergartens to initiate cultural projects; learning of the

indigenous languag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family, school, and tribe; and

teaching spheres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tribe associating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Bunun tribe, cultural education, implementing procedure and effec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ge 3: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規定,學生可依據意願自由學習母語,高中職原住民重點學校依據學校特色開設相關文化研習活動,以及大學階段可設有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人類學系與民族學系可開設文化課程(吳天泰,2001)。可見從國中小至大學教育階段已將原住民文化教育納入課程中,然而卻鮮見幼稚園將原住民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如全國幼兒教育普查報告(楊國賜、蔡榮貴,2002)顯示,公私立幼稚園教師仍普遍依賴坊間教材,導致未依據幼兒的生活背景、語言、文化特色及幼兒興趣設計與編製課程。張碧如與段慧瑩(2004)亦認為對於少數族群的原住民幼兒而言,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中缺乏文化傳承,是不爭的事實。而洪泉湖則認為(2000)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基礎穩固才是族群文化傳承與民族延續的保障。因此,如何將原住民文化教育融入幼稚園課程並強調文化保存與傳承,讓幼兒有機會接觸文化資產,已成為重要議題。制式學校透過主流課程內容及教學語言,長期削弱原住民語言與文化,使

得原住民兒童在求學過程中,必須切斷自己熟悉的成長背景、語言及文化,因而形成文化斷層(譚光鼎,1998;Bourdieu& Passeron, 1990)。為了避免原住民文化不斷流失及斷層現象,現行的教育方法,必須從「文化適切性」的角度做改變(張建成、譚光鼎、浦忠成、高德義、湯仁燕、鄭勝耀,2000)。在教育體系各階段,發展原住民文化本位的課程與教育設計,將原住民的傳統價值、歷史、語言、藝術、文化等納入課程,並與家庭、部落及生活經驗聯結,以傳承原住民文化(李瑛,2006)。換言之,我們必須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及認知模式,掌握其歷史、語言、藝術及文化的特性,調整師生互動、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增進生活經驗與文化連通性,才能使其文化內涵呈現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湯仁燕,2002)。因此,原住民幼兒教育課程,可依據幼兒生活經驗為主軸,融入文化課程,並結合家庭、學校及社區部落,以增進幼兒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Page 4: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國內有關原住民教育相關研究,近幾年已累積相當的研究成果,但多數研究焦點為探究學習行為、學習型態及學業成就(吳明隆、林慶信,2004;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譚光鼎、林明芳,2002)、幼兒認知能力(黃世鈺,1998)、幼兒學習數學經驗(蔡孟恂,2006)、音樂教育(郭美女,2005)、生活科學(傅麗玉,2004a、2004b、2004c)、母語教學(王國華,2002;吳天泰,1998;吳淑慧,2006;黃志偉、熊同鑫,2003)、族群認同(張守仁,2002;詹淑萍,2006;劉若蘭,2006)、隔代教養(邱珍琬,2002;羅幼蓮,2002)、休閒事業(李富美、顏妙桂,2004;徐國陽、王潔玲,2004),以及鄉土文化教材試教(秦葆琦,2002)。雖已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原住民學童之文化及學習特性(紀惠英、劉錫麟,2000;陳錫湖,2000),兩位探究幼稚園文化教育(林頌恩,1997;宮莉虹,2004),其他有關原住民文化教育議題,則仍停留在政策階段。因此,為提供其他幼教師之參考,並填補現有研究與教學記錄文獻之不足,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即為分析一所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程序及成效。研究問題如下:一、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程序為何?二、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成效為何?

貳、文獻探討一、台灣原住民學前文化教育現況

當前台灣地區之原住民學前教育措施,可從「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及《原住民族教育法》得知政府對於原住民學前教育之重視。1994年制定「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其計畫宗旨以維護原住民傳統優良文化,並能同時輔導原住民適應現代生活作為教育政策實踐之目標(教育部,1995)。1996年教育部召開「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提出優先

Page 5: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於原住民地區設置幼稚園或資源教室,提供原住民學前就學機會,加強培育原住民幼教師資,以及母語教育應提早至幼稚園階段實施(教育部 ,1996)。1998年六月總統公佈《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地方政府普設公立幼稚園,以提供原住民幼兒入學機會;並規定對學前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幼兒,應提供學習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立法院秘書處,1998)。陳枝烈(1998)在《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中,發現原住

民地區仍有九十二個學區或村里,未設有任何幼稚園或托兒所,有 34%的原住民地區幼兒沒有機會在自己的部落接受學前教育。而設有學前教育機構的設備大都和平地學前教育機構相同,並沒有一些符合傳統的設施,也不具有山地文化特色。調查中發現,只有 40.2%的原住民學前教育機構進行雙語(國語及母語)教學,其餘 59.8%未進行母語教學,其中最大的困難為師資及教材之缺乏。段慧瑩、張碧如與蔡嫦娟(2007)進行《台灣原住民地區幼兒園母語及鄉土教學之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教師對原住民母語與鄉土教學雖具有正面的態度,然而專業能力與訓練意願卻顯不足,落實教學也有進步空間;園所對母語及鄉土教學態度不夠積極,也遠比使用漢語及舉辦漢民族的活動少,教師則認為社區及政府對於母語及鄉土教學的支持度普遍不高,也認為相關教學資源不足。雖然地方政府已在原住民地區普設公立幼稚園,但在環境與設備上並沒有

呈現原住民的特色,因此,期望政府要求這些幼稚園應具備傳統風貌的設施。此外,應鼓勵教師設計母語及文化課程,並尋求部落長老及社區人士協助教學。政府則可普設原住民文化認證課程,並長期補助幼稚園經費,讓部落長老或社區人士長期進駐學校,讓幼兒有機會接觸自身文化,進而認同文化。

二、台灣原住民之文化教育(一)原住民文化教育的意義與教育目標

Niteo(2004)認為文化是由具有共同歷史、地理位置、語言、社會階級或/

與宗教所凝聚的一群人,創造、分享、並轉化成共有的價值、傳統、社會政治關係

Page 6: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與世界觀。達西烏拉彎·畢馬與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2003)認為文化是生活的總稱,為一個民族的根與文治教化。而謝世忠(2006)則認為原住民文化教育的「文化」係指原住民教育範疇下,族人部落傳統生活型式的價值和觀念,經由實踐原住民文化才有機會得以維繫。因此,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師應依據部落生活型式、特色、習俗、價值及觀念,落實於教學中,讓原住民文化得以傳承及持續。陳伯璋(1996)認為原住民教育目標應涵蓋下列五點:維護教育機會均等、

提升原住民學童之學業成就、改善原住民學童的自我認同、增進原住民學童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與欣賞,以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第十五條規定:原住民兒童有權獲得國家各種級別和各種形式的教育;全體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和掌管以自己的語言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教育體系和機構(引自李文富,2006)。而 Bruner(1996)則認為教育系統必須使成長於某種文化中的人,在該文化中尋得認同,因為如果沒有認同,那些成長者就會在追尋意義的途中絆跌。因此,原住民有權利接受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教育,以文化素材作為教育內容,增進原住民兒童對傳統文化學習及傳承。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及世界觀,而非在多數族群的壓迫下接受同化教育,進而造成傳統文化的凋零。(二)原住民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及教學實施以發展理念觀之,原住民受特殊環境的影響,發展出獨特文化,而原住民

兒童受到本身獨特文化的影響,擁有特殊的生活經驗及背景(顏國樑2004)。在設計「原住民傳統文化」單元,需要融合語文、傳說、歷史、故事、宗教音樂、舞蹈、藝術等文化素材(譚光鼎,2006)。而為了原住民文化的教育根植,應多利用原住民社區的文化資源,邀請社區中的耆老或專家,針對原住民文化特性共同設計教科書內容(許育典,2006)。幼兒是原住民教導母語的最佳時刻,除了語言外,尚可學習其他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儀式、習俗、信仰、歌曲、舞

Page 7: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蹈、手工藝及服飾等,藉由遊戲方式,打造文化傳承的根基(翁毓秀2000)。因此,幼教師應瞭解及調查原住民特有文化資源,並邀請教師、長老及專家針對各族文化特色設計課程,並融合各族原住民之母語、傳說、歷史、儀式音樂、舞蹈、手工藝、服飾等文化為教學議題。

在實施原住民幼兒課程教學時,需結合幼兒生活經驗,以其本身文化出發,充份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幼兒親身參與的機會(高傳正,2000)。此外,可邀請部落長老述說傳說及歷史,讓幼兒學習原住民老人的智慧,並將教學空間延伸至部落。因此,藉由教學活動的安排及部落參訪,使幼兒瞭解部落的自然環境文化特色及風俗民情,以協助幼兒認同及珍愛自己的文化。

三、布農族社會文化布農族共分為六個部族,分別是巒社群(Taki banuaz)、卡社群(Taki

bakha)、卓社群(Taki tudu)、丹社群(Taki vatan)、郡社群( Isbukun)及蘭社群(Tapukul),分佈於南投縣的信義鄉、仁愛鄉,花蓮縣的卓溪鄉及萬榮鄉,台東的海端鄉及延平鄉,以及高雄縣的桃源鄉及三民鄉(海樹兒 ·犮剌拉菲,2006)。本研究依據幼兒的能力與興趣,以及資源的取得可能性,課程內容將包括布農族的地理分佈、地理環境、人文生態景觀,以及傳說故事等。因為台灣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學和文化傳承皆靠口耳相傳的神話與傳說故事,而布農族口傳文學包括創世神話學、來源說、洪水神話、農耕、狩獵、飲食、織布及器物等(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2003)。因此,本研究將傳說故事融入教學,藉此,讓幼兒瞭解傳說故事及文化資產。布農族傳統住屋大多「居高臨下」,且無法由後方進入,其主要功能是掌握

敵人攻擊的資訊,其次可防止毒蛇、猛獸的侵襲。早期布農族傳統住屋的材料皆就地取材,以石板及原木板為主(霍斯陸曼·伐伐,1997)。在狩獵習俗方面,對布農族男人而言,狩獵武器如弓箭、矛、陷阱、山刀及網等,布農族族人對於

Page 8: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狩獵英雄非常敬重,因為除了取得肉食外,亦探究生命的精神和價值。在服飾習俗方面,他們原始的衣服布料以麻布及皮革為主,後來才使用棉製品,裝飾上採用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項鍊,而百步蛇則是男士上衣的圖騰。在飲食習俗方面以小米為主食,生活方式採取分工合作及共享。在祭典習俗方面,包括射耳祭、驅疫祭、小米進倉祭及小米撥種祭。在娛樂習俗方面,布農族之傳統樂器在構造上及形式上簡單樸實,質材大都就地取材,如弓琴、口簧琴、木杵、木臼、五弦琴及竹琴等,而八部合音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hut),是音樂史上最珍貴的資產之一(田哲益,2002);根據老人口述,幼童常玩的遊戲包括竹槍、弓箭、彈弓、陀螺、芒草及月桃(林頌恩,1998)。因此,透過布農族的狩獵戰術、日常生活器具、傳統服飾、住屋、祭典、樂器、童謠及童玩等課程設計,讓幼兒接觸祖先的生活習俗、智慧及文化。

參、研究方法一、研究場域

精靈 1 國小附設幼稚園位於山區布農族部落,有 2位漢族籍教師,22位 4

歲至 6 歲幼兒,其中男生 18位,女生 4位;布農族籍幼兒 18位、排灣族籍幼兒 1位、鄒族籍幼兒 1位,以及漢族籍幼兒 4位。每日的生活作息包括自由探索團體討論、單元活動、點心時間、學習區等學習內容。平時課程採用單元教學混合學習區型態,以供幼兒進行自發性探索及小組活動。此外,該校經縣政府核定設立「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教室」,館藏以收藏布農族文物為主,目的為配合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且增進學生認識布農族文化,進而傳承原住民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參與者

1 基於研究倫理,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為化名。

Page 9: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研究參與者包括申請專案補助的大學教授、實際教學者、小學部主任和幼稚園原班教師,分述如下:大學教授之專長為原住民與多元文化教育,為此研究之策畫者及課程編輯者。兩位教學者為部落長老和本文第一位作者(在本文中,以「我」稱呼),部落長老為布農族籍教會長老,在此研究中參與課程編輯,教學期間主要負責布農族文化及母語教學;我為教學年資 12年的漢族籍教師、服務於鄰近公幼,亦曾進行原住民隔代教養之研究,在此研究中參與課程編輯,並負責布農族資料蒐集、影像介紹,以及律動、戲劇、學習區活動等教學,撰寫教學日誌、省思札記,並訪談部落長老,以瞭解她的想法。教學年資 16 年的布農族籍小學主任,為布農族教育推動者,為此研究之課程編輯及教學諮詢。原班兩位漢族籍教師,教學期間協助錄影、拍照及協助教學。為探究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程序與成效,研究初期全部參與者共同討論、設計課程,之後以 e-mail

連絡,每月則召開一次研究會議,討論研究、教學內容,並提出改進策略。三、資料蒐集與整理

(一)訪談訪談的目的為瞭解部落長老對布農族文化教育之想法及對課程之建議,為

一對一的半結構式訪談,為真實記錄部落長老的想法,並精確的呈現研究資料,訪談時經過她的同意全程錄音。共訪談兩次,各為57及72分鐘。(二)文件檔案

本研究蒐集與教學實施之有關文件檔案,如:教案、活動照片、幼兒作品及評量單。此外,我撰寫教學日誌及省思札記,從中瞭解教學歷程及實施成效,以作為資料分析。為有效整理龐雜的原始資料,蒐集後的資料,立即以代號及時間做為基準點進行標示與編碼,如(日誌 20071204)表示 2007年 12月 4日的教學日誌;(訪 20071117),表示是 2007年 11月 17日訪談部落長老的逐字稿,其餘依此類推。

Page 10: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就精靈國小附幼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程序及成效,說明如下:一、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課程發展之實施程序

(一)分析學校資源統整運用學校各項相關資源,如邀請小學主任及鄉土教師為教學諮詢者,

兩位幼教師協助教學、拍照及錄影;運用學校「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教室」內所陳列的布農族生活用具類、謀生器材類、樂器類、藝術創作類等,作為教學之教具及教材;到部落觀察地理環境及特色;到部落拜訪長老,並進一步邀請她成為課程設計者與協同教學者。因此,分析學校資源,進一步瞭解地理環境、社區專長人士及文化資源,據以擬定課程。

校長及兩位幼教師同意協助研究,教師提供幼兒基本資料及說明教學模式,幫助我瞭解幼兒之學習脈絡。另外,學校設有「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教室」,可以提供教學實物。至部落拜訪吳老先生2,向他請教原住民的歷史及傳說,想邀請他為幼兒講述傳說故事;並邀請部落長老協同教學,以協助文化及母語教學。(省思20061103)

(二)訂定課程目標從事幼稚園輔導工作時,發現部份原住民地區之教師未依據該族文化及族

語規劃課程。因此,本研究的課程目標為透過文化課程,讓幼兒有機會接觸本身的文化資產,以培養幼兒的文化內涵。

我擔任幼稚園輔導員時,到部落國小附幼觀察教學情形,發現部份教師未依據該族幼兒的生活經驗、語言及文化設計課程,卻採用坊間教材。因此,本研究依據幼兒之生活經驗、語言及文化設計課程,期冀幼兒能瞭解布農族文化內涵及認同文化

2 吳老先生為部落耆老,他曾受邀到國小部講述布農族傳說故事,因此,擬定請他到幼稚園講述傳說故事,但研究期間,他突然生病就醫,所以無法協助教學。

Page 11: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省思 20061117)此外,在訪問部落長老時,她提及應讓幼兒瞭解布農族文化、學習原住民

老人的生活智慧及文化傳承,並加強母語教學。現在很少看到以前布農族傳統住屋、生活器具、編織、樂器、童玩等,孩子逐漸遺忘老祖先的生活經驗及智慧。所以,我們的文化要傳承給下一代。另外,幼稚園可加強母語教學,政府可提供資源,加強母語及文化教學。(訪 20061124)

(三)進行課程編輯整理相關文獻後,研究小組建立課程設計理念及整體規劃原則,並進一步

編輯課程內容。本研究以一年的時間發展布農族文化教育課程,共有十個單元,每單元教學時間約 80分鐘。單元名稱及教學內容如表一:(四)實施課程記實教學歷程中,我與部落長老將布農族文化融入課程內容,包括:傳說故事、

地理位置、狩獵戰術、日常生活器具、傳統服飾、住屋、祭典、樂器、童謠及童玩等。十次課程之教學內容如下:

表一:布農族文化教育課程內容概要週次

單 元 名 稱 教 學 內 容

一 布農族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討論與發表、故事戲劇、學母語、分組活動(故事繪本及食物繪本)

二 精靈縣的布農族 觀賞社區影像檔、討論與發表、學母語、學習區活動(設計布農族之地圖、錄製母語、布農族拼圖)

三 布農族狩獵戰術 介紹狩獵的武器(實物)、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分組活動(武器及陷阱)

四 布農族的日常生活器具

介紹日常生活器具(實物)、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學習區活動(手工麻糬、使用日常生活器具、觀察稻米及小米之差別)

五 布農族的傳統服飾 故事、介紹布農族傳統服飾(實物、影像檔)、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學習區活動(穿傳統服飾、觀賞十字繡、閱讀傳統服飾書籍)

六 布農族傳統住屋 觀賞傳統住屋影像檔、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學習區活動(傳統住屋模型、配對)

七 布農族祭典(收穫祭)

觀賞收穫祭儀影片、討論及發表、學母語、練習祈禱小米豐收歌之合音

Page 12: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八 布農族樂器 介紹傳統樂器(實物)、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分組活動(巨木杵樂、弓琴、口簧琴)

九 布農族童謠 學習母語、童謠、樂器合奏十 布農族娛樂及童玩 介紹休閒生活娛樂及童玩(實物及影像檔)、討論及發表、學母語、分

組活動(陀螺及竹製空氣槍)1. 布農族傳說故事 由部落長老講述「從葫蘆花來的男人」3傳說故事,由我以行動故事,讓幼兒模仿故事角色及情境。對經常上教會的幼兒而言,聖經故事能夠深植記憶,相對的,也希望藉由部落長老口述傳說,幼兒經過討論、發表及運用行動故事之扮演後,幼兒能瞭解布農族由來的傳說故事。

(幼兒圍成一個圈,中間為表演場。)我 :有一天,天空出現了金黃色的葫蘆花(恩聖變葫蘆花),葫蘆花瓣藏了一隻

小蟲(憙鴻變小蟲,東張西望的離開了花瓣)。小蟲慢慢的變形,變成一個強壯、高大的男孩(憙鴻假裝變男生)。當萬物的花草、野獸看到男孩子的時候,都驚訝的喊著:「bunun!bunun!」

幼兒:bunun!bunun!我 :春天裡,男孩在花叢裡與蜜蜂玩耍(蔚騏假裝蜜蜂與憙鴻玩耍);夏天裡,

男孩跑到溪流和魚蝦比賽游泳(喻東假裝是一條魚和憙鴻比賽游泳)。 ……。有一天,陶鍋突然發出「啪!」的一聲,裂開了,男孩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候,從陶鍋裡走出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孩(慧淨假裝成這位女孩),她慢慢的走道男孩的前面。慧淨輕輕的說:「我來了,我們一起在這塊美麗的大地生活吧!」萬物看到美麗的女人也歡呼著:「布農!布農!」。

幼兒:bunun!bunun!我 :兩人長大後,結合生下許許多多的子孫,他們的後代就是「布農族」。布農

「bunun」就是指「人」的意思。布農族有個規定:是火種不能熄,非火日夜不停的燒,另若遇到家屋裡有人過世,則會熄之,待哀悼時間過後,重新以

3 霍斯陸曼·伐伐(1996)。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Page 13: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新的木材燃燒。(日誌 20070413)

2. 精靈縣的布農族我從書籍中翻拍布農族部落分佈圖及精靈鄉分佈圖,並至村內拍攝環境及

人文景觀,製成影像檔,內容包括布農族的六個部族、精靈鄉分佈圖、學校、警察局、文化聚會所、教會、雜貨店、故事牆之傳說故事及部落景觀美化等。教學時由部落長老和我播放每一張影像檔,幼兒則依據內容,回應及討論當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生態景觀。部落為幼兒成長之處,他們對於生活環境已有初部瞭解,如瞭解學校、警察局和文化聚會所是成人聚會的場所,也知道教會是教徒聚會的地方,但不瞭解故事牆之傳說故事。

(以 PPT 檔播放精靈村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長老:布農族共分為六個部族,這是巒社群、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郡社群及蘭

社群,分佈於南投縣的信義鄉、仁愛鄉,花蓮縣的卓溪鄉及萬榮鄉,台東的海端鄉及延平鄉,以及高雄縣的桃源鄉及三民鄉。我們住在哪一鄉?哪一村?

遠致:精靈鄉的精靈村。我 :這是那裡?幼兒:精靈國小。幼兒:警察局。哲孟:有小偷要把他抓到警察局。吉彥:可以打 110報警。長老:這是那裡?幼兒:精靈村文化聚會所。我 :樓上是開會的地方。文漢:樓下可以打桌球。幼兒:這是精靈教會。

Page 14: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鈺齊:我媽媽常帶我上教會。幼兒:這是雜貨店。長老:牆上畫的是什麼故事?諭東:有一個太陽的眼睛被箭射中了。長老:這是「征划太陽」傳說故事,太古時候,有兩個太陽照射大地,因此草木都

枯死了。有一天,有個人在田裡工作,他把嬰兒放在田邊,不過一會兒嬰兒被太陽強烈的陽光曬死了。……。,父子二人去射日的沿路上,以其果粒種植 izuk(橘子或柚子)......。數十年後,終於射到一個太陽眼睛下來。從此人間有白天和晚上,人們也不再為兩個太陽而苦惱。

長老:另外這一張故事牆,牆壁上有什麼圖案?銘子:有鳥。慧淨:螃蟹。長老:這是「洪水」的傳說故事。(日誌 20070416)學習母語後,幼兒於學習區時間可進行下列活動,如:在語文區的錄音機

內,錄下部落長老教導他們的母語;在工作區依據書籍4內的地圖,仿畫部落地圖;或在益智區操作精靈村地理環境及人文生態景觀的拼圖。3. 布農族狩獵戰術部落長老介紹及示範狩獵的武器:弓箭、火槍、捕鼠器、彈弓、火藥袋(圖

一),並解釋狩獵倫理;幼兒學說打獵(hanup),並分成三組製作彈弓,再到風雨教室練習打彈弓。部落長老運用「原住民民族教育資源教室」中的狩獵武器教導幼兒認識狩獵,並由幼兒操作及模擬情境。

布農族人的祖先居住在山上,男人常到山上打獵,女人不能參加打獵,要在家裡工作。這是弓箭,每一位男人都要學習一身技巧與本領,希望每個男人都能成為最優秀的獵人及保護家園(部落長老示範弓箭的使用方法);布農族人自清代從

4 米甘幹.理佛克(2005)。原住民族文化欣賞。台北市:五南。

Page 15: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中國大陸輸入火器以來,以火槍取代弓箭,火槍成為目前狩獵之用。(部落長老示範弓箭的使用方法);火藥袋是裝彈藥的。部落長老介紹狩獵的武器後,幼兒分成三組製作彈弓,到風雨教室練習射擊人造小鳥。(日誌 20070420)

圖一 部落長老介紹及示範狩獵的武器:弓箭、火槍、捕鼠器、彈弓、火藥袋4. 布農族的日常生活器具部落長老介紹日常生活器具及示範使用方式後,幼兒練習使用這些器具。幼

兒依據興趣選擇到烹飪區製作手工麻糬;到娃娃家練習木杵、木臼、篩米濾酒的簸箕、碗、盤子、杯子及湯匙的使用方式;或到科學區觀察稻米及小米的差別。部落長老提及布農族的日常生活器具已被漢化,有些較少見。因此,透過介紹布農族的日常生活器具,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傳統文物、學習老人的生活智慧及文化傳承。

慧淨背上手工背蔞,文漢、進高、銘子及鈺齊主動唱起布農族歌曲。另外,在娃娃家芸心手持木杵及木臼,假裝搗小米;瑋林、恩天和騏蔚用杯子裝酒,邊唱歌邊喝酒;祖耀在旁邊煮飯;宏信用盤子盛菜。他們運用布農族的日常生活器具,扮演生活情境。(日誌 20070423)

5.布農族的傳統服飾

Page 16: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部落長老講述「憤怒的百步蛇」5傳說故事,我則運用影像檔介紹織布程序、織布工具、男子服飾、女子服飾及其他配件等。學習頭飾(tipsi)之母語,幼兒依據興趣選擇到娃娃家穿著傳統服飾,語文區閱讀有關布農族傳統服飾之書籍,科學區觀察羊皮及山羌皮,或到工作區操作整經架6及欣賞編織品。

恩聖和熙鴻在科學區觀察羊皮及山羌皮,恩聖用手輕輕觸摸羊皮;芸心用雙手拿起十字繡的作品,慢慢觀賞;慧靜拿一把椅子坐在整經架前和銘子一起操作整經架;恩聖、雅恩、傑維、進高及文漢帶著頭飾,邊唱原住民歌曲邊跳舞。(日誌20070427)

6. 布農族傳統住屋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

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lumah)之母語。最後,分組設計三種房屋的模型。在精靈村只有一間茅草屋,其他住屋和漢人住屋無異,所以,很難在部落找到傳統住屋,只能透過影像檔向幼兒介紹傳統住屋。

長老:我們以前的布農族人(bunun),我們曾家的房子都很大,因為曾家的人都住在一起,為什麼?

進高:為了打獵。長老:對!布農族人(bunun)是以家族為主。我們要看以前的家族是怎麼蓋的。

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是一塊一塊的石板疊成的,房屋上面也是石板。窗戶是用什麼做的?

鈺齊:是木頭。長老:是用木頭做的,所以是木屋(mai lukis tu lumah)。孔軍:這是用草做的。長老:對!這是茅草屋(tu lumah),這是用蘆葦做的,我們回家的路上可以看到

5 孫大川(2003)。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台北市:新自然主義。6 整經架有底座及支柱兩部分,皆為木製,底座為長方形的厚木板,上鑿六或七個小洞,洞的功用在於安裝支柱,整經架為調理經線之工具。

Page 17: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一間茅草屋。心芸:但颱風來時會不會被吹走?長老:如果很堅固就不會被吹走。我們剛搬到精靈村時,我們建的茅草屋被龍捲

風吹走了,所以現在很少人蓋茅草屋。(日誌 20070430)7. 布農族祭典(收穫祭)觀賞收穫祭儀及演唱(pasibutbut)的祭典活動影片,部落長老介紹收穫祭

的起源、意義及注意事項。學說母語收穫祭(mlntqalal)及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hut)。部落長老介紹八部合音之傳說及練習祈禱小米豐收歌之合音。幼兒對於收穫祭及祈禱小米豐收歌之影片感興趣,他們一面觀賞影片,一面分享參加收穫祭的經驗。練唱的過程,他們投入其中,令我感受音色之美。

透過影片教學,部落長老介紹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之前,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 pasibutbut 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給天神。由於儀式的嚴肅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族人以最虔敬的心情來演唱。部落長老教幼兒練習簡單的 pasibutbut,發現幼兒很有天份,練唱的聲調和諧。(日誌 20070504)

Page 18: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8. 布農族樂器部落長老介紹弓琴、口簧琴、五弦琴、木杵、木臼及驅鳥木棒之演奏方式,幼

兒學習弓琴(latuk)、五弦琴(banhir–latuk)及木杵(durdur)之母語,並依據興趣選擇練習樂器。原住民幼兒具有音樂天份,部落長老教他們操作傳統樂器,他們在短時間內學會操作方法,一面演奏樂器一面唱歌(圖二),並樂在其中。幼兒使用西洋的節奏樂器機會增多,卻很少接觸傳統樂器,因此,透過此課程,讓幼兒體驗及感受傳統樂器之美。

恩天將驅鳥木棒的木枕放於左肩上,右手握住木棒敲打木枕,發出聲音;進高手持木杵往上舉,再槌打在木臼上,發出槌打的聲音,並陶醉其中,在一旁的幼兒則一邊打節奏一邊唱歌;蔚騏彈奏時,以口含弓背,弓琴置於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琴弦,或以左手食指按壓,右手彈,產生 Sol、Do、Mi。(日誌 20070507)

圖二 部落長老教幼兒操作弓琴9. 布農族童謠學習母語數字一到十,由長老教幼兒念童謠「數一數」7,歌詞為「一隻熊、

兩隻山鹿、三隻山豬、四隻山羊、五隻山羌、六隻猴子、七隻飛鼠、八隻狐狸、九隻雉雞、十隻老鷹聚在一起,快快樂樂,唱唱歌,玩遊戲。」當他們唸到動物名稱時,我請他們變成該項動物,並模仿動作,除增進趣味性外,並協助記憶。最後7 高雄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一年級鄉土語言教材資料庫(2001), 2007年 10月 15

日,取自 http://www.bunun.ks.edu.tw/bunun1/third/main_17.htm

Page 19: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再運用樂器合奏此首童謠。部落長老先教導幼兒以布農語唸出數字一到十,再以布農語唸童謠「數一數」。由我和幼兒針對童謠的歌詞設計之動作,並模仿不同動物的動作。(日誌20070514)

10. 布農族娛樂及童玩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的休閒生活娛樂,並說明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

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表示快速成長之意)。幼兒學說打陀螺(pis-

huvias)母語後,部落長老示範打陀螺及竹製空氣槍的玩法,幼兒自由選擇練習打陀螺或竹製空氣槍(圖三)。幼兒對於童玩感興趣,且大多數能精準射擊目標物;傳統陀螺對他們而言並不易操作,但他們依然嘗試練習打陀螺。現代科技玩具取代傳統童玩,因而減少幼兒接觸傳統童玩的機會。

銘子練習打陀螺,陀螺不易轉動,他再拿起陀螺,再練習一次打陀螺;慧淨將竹筷子裝入竹製空氣 槍,對準人工小鳥用力發射,順利打到小鳥。(日誌20070514)

圖三 幼兒自由選擇練習打陀螺或竹製空氣槍(五)進行多元評量

Page 20: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因文獻上並未針對原住民幼兒教育設計評量指標,因此,幼兒學習的形成性評量,評量係依據幼兒對文化的認識、學習態度、創作過程、作品、小組討論等層面加以評估。在設計總結性評量時,則參照《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建構研究》的研究內容(盧美貴等,2003),分成語文、健康、社會、數學、科學和藝術六大領域,在十次課程結束後,經由教師提問及觀察,評量幼兒的學習成效。以語文評量為例,我請幼兒以母語說出字卡內容和唱出數字歌,並說出百步蛇的傳說故事:

我 :這個母語是(手指著字卡)? 銘子:ta ki i sa ka su?sai kin hai ta ki sia akuma.

我 :這個母語是(手指著字卡)?銘子:hanup

我 :請用母語正確唱數數字 1到 10。銘子:tasa、dusa、tau、pat、ima、num、pitu、vau、siva、masan。我 :你可以說布農族百步蛇的故事嗎?

銘子:有一天,卡布斯遇到一隻母的百步蛇,作編織服飾的圖案。但有更多人都借小百步蛇,不小心把小百步蛇弄死了。母百步蛇很生氣,百步蛇進入每一族人家中,遇到人就咬,很多人死了;布農族人很生氣遇到百步蛇,把牠們打死。他們討論後,百步蛇同意把圖案交給布農族,作服飾的圖樣,布農族人也不可再屠殺。(日誌 20070514)

幼兒學習的評量結果,在語文領域方面,有三分之二幼兒能至少說出三個母語單字、可重述聽過的布農族傳說故事、簡要的發言與發問、能聽懂別人用口語敘述的意義;健康領域方面有四分之三幼兒能遵守運動規則及維持身體動作的協調;社會領域方面,有四分之三幼兒能指出精靈村地理位置環境及特色、願意遵守團體遊戲規則、面對衝突時能嘗試思考解決方法;數學領域方面,有四分之

Page 21: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三幼兒能用母語正確唱數 1到 10,以及依指示進行配對;科學領域方面,有三分之二幼兒能觀察羊皮及山羌皮;藝術領域方面,有四分之三幼兒能設計出製作彈弓及練習打彈弓、會隨著音樂以母語哼唱數字歌或展現肢體動作、能欣賞祈禱小米豐收歌之演唱,以及能透過原住民傳統樂器,表現音樂的特色。

二、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成效(一)幼兒接觸本身的文化資產 因漢化之故,在部落裡已少見布農族的住屋及生活器具,只有祭典時,布農族文化得以重現。因此,透過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課程,讓幼兒接觸本身的文化資產。

這十次的課程,主要是幫助幼兒瞭解布農族的生活器具、樂器、童玩、祭典、服飾、住屋等,瞭解祖先辛苦的生活經驗及智慧。但十次課程只能學習初步概念,如果有經費可再延續課程,讓他們從小學習布農族的生活經驗及文化。(訪20070525)

(二)學校與部落增進合作關係部落長老為布農族籍人士,深入瞭解布農族文化,且清楚掌握部落脈動。協

同教學前,我們先針對課程進行討論及分配教學內容。所以,教學時,她主教布農族文化及母語相關課程,而我則負責影像資料之說明,學習區之操作、戲劇、律動之教學等。因此,透過學校與部落長老合作教學,可避免文化衝突及發音不準的問題,且有助課程推展。

閱讀相關文獻時,發現非原住民籍教師在實施課程時,會有發音不標準、溝通問題及文化衝突等困難。所以,我和長老協同教學時,發現她認識很多幼兒,亦瞭解他們的生活經驗及背景,再加上文化經驗是她生活的一部份。所以,在實施課程時,能自然將文化進行傳承。(省思 20070518)此外,部落長老在教學遇到問題時,會請教社區耆老有關布農族的文化資

訊,並尋求教學資源。因此,學校與部落透過課程發展歷程,建立起溝通及合作

Page 22: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關係。在教導幼稚園幼兒時,如果遇到問題,我向老人家請教相關資料及器材,如:傳說故事、借用打獵用的槍及狩獵經驗、生活器具等;在教學時,先準備布農族文物,並運用文物教導幼兒祖先的生活經驗及文化。(訪 20070525)

(三)研究小組及他族幼兒增進對布農族文化之瞭解 身兼課程設計和教學工作的我,並不是布農族籍,相關的專業知識及文化深度不足,因此,透過閱讀相關文獻,以及向部落長老、教授、校長、布農族籍主任牧師及部落長老請益,且透過研究小組共同編輯及設計課程,進而增進彼此合作的默契及成長。

在編輯課程時,透過閱讀相關文獻、布農族傳說、相關影片、記錄片及音樂瞭解相關資訊,但少有為原住民幼兒設計之文化課程,因此,請部落長老協助編輯及設計課程。另外,實地拜訪部落耆老,深入感受布農族傳說故事及歷史;並向教授、校長、布農族籍主任、牧師及長老請益。此外,透過研究會議逐漸釐清研究重點,增加新見解。(省思 20061207)

此外,透過評量發現,他族幼兒在此課程中,亦學習到布農族之文化特色:本班有 1位排灣族籍幼兒、1位鄒族籍幼兒,及 4位漢族籍幼兒。在布農族文化教

育課程中,他們接觸與學習布農族文化。觀察評量過程中,發現他們對於布農族文化有

進一步瞭解,學習到與自己族群不同的文化。(日誌 20070514)

伍、結論與建議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結論(一)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五個實施程序課程發展之實施程序為分析學校資源,據以擬定課程之參考;依據幼兒的

Page 23: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生活背景、語言、文化資源,訂定課程目標;凝聚編輯委員之專長與共識,進行課程設計;記錄教學歷程中,融入布農族文化內容之課程實施情形;平時依據觀察記錄及幼兒作品進行評量,課程結束後,針對幼兒學習內容進行總結性評量。因此,實施程序為五個步驟,包括分析學校資源、訂定課程目標、進行課程編輯、實施課程記實及進行多元評量。(二)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成效實施成效為幼兒接觸自身的文化資產,瞭解祖先的生活經驗及智慧,進而

接納、認同與欣賞布農族文化。其次,經由布農族文化教育之實施,學校與部落在課程發展歷程中,建立起討論、溝通及協調的對話平台,進而增進合作關係。最後,透過課程設計與實際教學,研究小組更進一步瞭解布農族文化;他族幼兒也在此課程中,學習到異於自己族群的文化。

二、建議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教育機關應補助幼稚園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計畫 十次文化教育課程,只能讓幼兒建立初步的文化概念,尚未能將文化深植幼兒內心深處。因此,教育機關可提供經費補助幼稚園推動原住民文化教育計畫,讓有心推動文化教育之幼稚園,聘請部落耆老或社區專業人士協助教學,以深耕文化內容及文化傳承。另外,計畫實施一或二年後,可辦理教學觀摩或教學分享,以提供對話平台,進而肯定實施成效。(二)母語傳承應聯結家庭、學校及部落力量

幼兒期是學習母語的最佳時期,家長應經常使用母語與幼兒交談,負起教母語的責任;而部落可成立「部落教室」,由族人教導部落文化及母語;學校則需落實母語學習環境,鼓勵幼兒使用母語交談。幼稚園可聘請長老或專長人士,以完全沉浸式的型態,教導幼兒母語,且由部落提供文化聚會所,以結合家庭、學校及部落,形成支持網絡。

Page 24: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三)配合當地文化活動,並將教學場域延伸至部落 課程實施地點以室內為主,雖然透過影片觀賞授獵、祭典及住屋等相關知識,然而缺乏讓幼兒親身感受及體驗傳統文化之美的實際情境。因此,應將教學場域延伸至部落進行實地參訪;或配合部落文化活動,讓幼兒實際體驗;亦可敦請部落專長人士,進行專業解說,以分享知識經驗。

Page 25: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參考文獻王國華(2002)。音位分析在母語教學上的應用。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91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33-

654),屏東市。立法院秘書處(1998)。原住民族教育法案。台北市:作者。田哲益(2002)。台灣布農族文化。台北市:師大書苑。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4。

吳天泰(2001)。原住民文化教育的內涵與發展。美育,124,6-9。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師大學報,17,37-55 。

吳淑慧(2006)。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文富(2006)。原住民文化權-相關國際文獻。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 9-12)。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富美、顏妙桂(2004)。文化的邂逅-台灣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35,29-55。

李瑛(2006)。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教育決策倫理之探究。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 35-48)。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頌恩(1997)。台東縣延平鄉布農幼稚園鄉土文化教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邱珍琬(2002)。台灣南部原住民隔代教養特色初探。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Page 26: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91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1-

45),屏東市。段慧瑩、張碧如、蔡嫦娟(2007)。台灣原住民地區幼兒園母語及鄉土教學之現況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76,131-146。

洪泉湖(2000)。台灣原住民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政策月刊,58,17-21。紀惠英、劉錫麟(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

100。宮莉虹(2004)。當漢族老師遇到原住民孩子-看兩位幼稚園教師如何將泰雅

文化融入單元課程與教學中。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徐國陽、王潔玲(2004)。花東地區原住民部落發展休閒事業之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6,93-104。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秦葆琦(2002)。花東地區阿美族六年級兒童鄉土文化教材試教之認知成果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91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01-631),屏東市。

翁毓秀(2000)。二十一世紀台灣地區原住民學前教育的未來與展望。政策月刊,58,9-16。

高傳正(2000)。幼稚園原住民教育的實施。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舉辦之「二千年代幼兒教育的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125-

144),台中市。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

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Page 27: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張建成、譚光鼎、浦忠成、高德義、湯仁燕、鄭勝耀(2000)。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二):需求評估及培用措施的研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碧如、段慧瑩(2004)。台灣偏遠地區原住民學前教保育現況與整合考量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29-36。

教育部(1995)。「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 : 八十二年七月至八十四年十二月執行情形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6)。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台北市:教育部。許育典(2002)。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載於孫大川(主編),

舞動民族教育精靈 -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 13-

33)。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郭美女(2005)。從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實施探討原住民音樂教育現況。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6(2),171-198。

陳伯璋(1996)。原住民課程發展模式其理論基礎之探討。教育部國教司專案報告。

陳枝烈(1998)。原住民地區學前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民委原會。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錫湖(2000)。社會文化脈絡在數學教室裡的意涵-東部一所原住民小學的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傅麗玉(2004a)。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電土燈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3,77-104。

傅麗玉(2004b)。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醃苦花魚篇。原住民教育季刊,34,5-28。

Page 28: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傅麗玉(2004c)。原住民生活世界的科學-泰雅染料。原住民教育季刊,36,5-32。湯仁燕(2002)。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

48(4),75-101。黃世鈺(1998)。遞嬗與轉銜-從認知能力析論原住民幼兒教育。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八十六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229-248),台中市。

黃志偉、熊同鑫(2003)。原住民母語教育的論述:多元文化思潮的反思。原住民教育季刊,30,55-76。

楊國賜、蔡榮貴(2002)。全國幼兒教育普查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

詹淑萍(2006)。都市原住民學童校園人權覺知與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

劉若蘭(2006)。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多元族群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的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307-338。

蔡孟恂(2006)。阿美族幼兒學習數學經驗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盧美貴、陳伯璋、江麗莉、謝美慧、薛曉華、孫良誠、范瓊方(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基本學力指標建構。教育部國教司專案報告。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縣:稻鄉。謝世忠(2006)。導論。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原住民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 4-5)。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

Page 29: 幼稚園實施「布農族文化教育」之研究 · Web view部落長老介紹布農族傳統住屋影像檔,學說石板屋(mai batu tu umah)、木屋(mai lukis tu lumah)、茅草屋(tu

員會。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台灣教育,626,17-

24。羅幼蓮(2002)。由奈的生活世界-隔代教養學童的個案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之「91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573-599),屏東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

譚光鼎(2006)。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二輯:文化教育(頁 63-74)。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Bourdieu, P., & Passreon, J.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2nd ed.). London: Sage.

Bruner, J. S.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iteo, S. (2004).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