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 12 17 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王小微 14 Email:jlrbdbf@ 163.com 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东北风 角色访谈 角色访谈 也作 苏显双 题 还 是 在 2015 年 国庆期间,为了解乡 村民俗,我去伊通县 河源镇走访。并不 是公差,而是利用节假日随意游览,向往 享受乡村秋的美景,也想了解一下满族的 乡土民情。 这里,是半山区,站在任何一个山头都 可以看到号称“七星落地”的“七星山”;这 里,是伊通河的源头,流动在长春市区的伊 通河从这里出发;这里,居住着许多满族村 落,满汉交流的乡村文化多姿多彩。经朋 友介绍,我走进居住在伊通河岸高学老人 的家,一个远看青山,近听水流的小院。 高学的小院里很清静,三间砖瓦房距 离伊通河只有几步之远,站在院里可以看 到伊通河源头青项山,可以听到伊通河的 流水声。已经是金秋时节,小院里的大辣 椒红得像火球,茄子、西红柿的枝干依然 生长着,还有延伸到伊通河岸的南瓜秧把 河边铺上一片十几平方米的绿色。把小 院打扮成富有象征意味的还有房顶上紫 色的琉璃瓦,在太阳底下闪烁着银紫色的 光,很美。 高学老人刚刚把 种在园子里的玉米收 割回来,黄澄澄的玉米 穗铺在小院里。我很 想通过老人知道一些 关于满族现代生活的 习俗,于是向他说明来 意。高学老人已经年 近 70 岁,说到民间习 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从仓房里搬 出一个铁器,放在院子里一摇,铁器成为 旋转的东西。我不明白老人的用意,左右 瞧着那个铁器家伙,很简单,有个手摇的 把,有个漏斗式的直径只有20厘米的小铁 筒,似乎是一块废旧的铁疙瘩。老人把一 穗玉米棒放在铁筒里,用手一摇,一穗玉 米完成脱粒过程。 我很惊异,老人微笑着说:“你不是要 了解民俗生活吗?这就是我们当年的劳 动工具。前些年几乎家家有,如今有了现 代化的脱粒机,用不着这个笨东西了,可 我舍不得丢弃,我们家从来没有离开过这 个笨东西。” 他用手抚摸着:“这东西伴随我大半 生,说是用不上了,可是我们这一家人的 生活和这东西一样……” 老人的话让我百思不解,没等我多问, 老人唠起了他的家常。原来老人和妻子是 半路夫妻,高学原是大孤山人,大孤山满语 为“阿勒坦额墨勒”,意思是金色的马鞍 子。当年他前妻身体不好,一家人生活艰 难。每天望着金色的马鞍子,生活中却没 有马儿奔腾的感觉。前妻去世后,他为供 儿子读书到处打工,到河源镇打工时认识 了现任妻子,经人介绍两人组成一个新 家。妻子已有一儿一女,一个家庭要抚养 双方不同血缘的子女,在别人看来很难天 长地久,可他们相互照应着,共同驾驭着生 活之舟,遇到风浪想办法克服。十几年过 去,高学老人的儿子考 上大学,娶妻生子,生活 其乐融融。现任妻子的 一双儿女也相继有了自 己的事业和家庭。他们 双方子女称兄道弟,亲 如一母所生。如今老两 口种田养老,双方儿女 轮流回家探望,那个小 院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 高学老人告诉我:“我们这个特殊家庭 一路走来,靠的是善良和厚道。无论遇到 什么矛盾,我们总是以仁爱之心,慢慢处理 得当。就像我这个轮子的轴,怎么转都离 不开它,离开了轴,这东西就不能用了。我 这个家也一样,离开了厚道就会散伙。” 我聚精会神听老人滔滔不绝叙述往 日的故事,心里很希望他把话题转向民俗 生活。老人继续摇着那个轮子,不一会 儿,已经剥离出一笸箩的玉米。然后他又 自我欣赏:“你看,我这园子里种的玉米多 饱满。有了这个铁家伙,这点玉米很快就 会弄出来。” 说着,老人又从屋里拿出一个小油 瓶,很认真地为那个铁家伙上油。随后又 说:“使用这个笨家伙要勤上油,不然转不 起来。有时候我在想,过日子也是一样 的,原以为有过河的桥、乘凉的树、歇脚的 屋也就行了,现在看不行,日子也得时时 加油,不然儿女们回家看不习惯。” 我用心把那个旧机器与民俗生活相 联系,许久许久才悟出一个道理,轮子无 论转出多少圈,都会与轴相依,老人家的 生活就如同旋转的轮子,转来转去,离不 开一个核心:崇德向善。这是几千年留下 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把那个已 经用不上的笨机器保留下来,他是在那个 手摇轮子中体会独一无二的人生。 生活,旋转的轮子 □孙昱莹 雾霾横行的冬 日,渴望春光。 幻想着溪水潺潺 漫过浅草,凉风微漾 牵起衣角。若掬一缕春光,让沁人心脾的 春之气息涤荡心海,再送给那些在苦难 和困顿中的人们,带给他们温暖与向往。 幻想着落日拥抱海洋,余霞辉映波 浪。若掬一缕春光,轻放于掌上,让明媚 舞在心间,洒在路上,照耀我们前行。 …… 如今,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 们,整日呼吸着汽车尾气,丽日晴空难得 一见。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人们的内 心需要春光的净化。 自然的春光固然让人流连,然而,人 类奉献的春光却更叫人肃然起敬。 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十几年来默 默奉献,用自己的爱心,春风化雨般帮助 了许多人。就是他,化名为“炎黄”,捐款 帮助了一位又一位家境贫寒的学子。若 不是一次意外,人们还不知道默默奉献 了二十多年的他—张纪清。他用平凡 而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炎黄”两个字的内 涵:守望相助,无私奉献。 还有一种春光,那便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母爱。 母爱,是化解冰封的一缕温暖春光。 曾经,一个叫杨乃斌的大学生的故事,感 动了无数人。这个自幼失去听力,不能 正常读书学习的男孩,却有一位伟大的 母亲—陶艳波。为了儿子,母亲辞去 工作,成了儿子十几年的“同桌”,她用母 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十年间,她是那个 最拼命最刻苦的学生,在学校听讲完,回 家再用唇语教授给儿子。十年里,她创造 了奇迹,把儿子“教”上了大学。 这样的母爱,如同暖阳,照亮了孩子 前行的路。 母爱的春光,带给了生命无穷的力 量。 渴望春光 □张馨月 “听说我们穿的耐克鞋 都是你们中国孩子做的,你 们每天的工钱只有 5 美分, 你怎么还有时间学这么多 课程,英语还能学得这么好 呢?” 这是去年暑期女儿去 美国上夏校,班上一位非洲 裔美国同学的疑问。 这样的提问,让女儿非 常不解,也非常不爽,她的 一颗爱国心忽地被激发 了。女儿严肃而又认真地 回答,中国孩子根本不是他 所想象的那样。中国早已 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即 使是贫困地区也同样如此, 孩子们不仅有受教育的权 利,还能吃到免费午餐。 女儿从小就上有外教 的提优班,英语一直貌似不 错。直至这趟第一次去了 美国,她才惊呼:“听不懂!” 一是因为美国英语也各有 口音,加上极快的语速;二 是因为文化差异,虽然同 龄,但谈论的话题,唱的歌 曲,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 同。虽然女儿这一代已经 完全不同于我们所学的“哑 巴英语”,但她的中国口音还是不能轻易与美国同学 多么默契地交流。夏校结束时,美国高中生“搂着抱 着”跳的交谊舞,亚洲孩子们只有一边观看的份。 女儿的室友是秘鲁裔的美国女孩,女儿对她的 评价是“教养不够,其他方面还好。”我暗示女儿说: “我很高兴你能说对方教养不够,这说明你对自己有 要求了,至少,你的教养要好过于她呀。”那女孩的活 泼自我我也是在电话中领教过的,女儿打个电话,她 一直在旁大叫大嚷,据说,她认为中国话太好玩了, 后来,还没征得女儿的同意,在一边录音。 女儿带了绿茶给同学们分享,新加坡同学很是 喜欢那份清香,美国同学则连说味道太苦,加了牛奶 一起喝;同学们普遍不相信中医,认为这是类似于巫 术的迷信。女儿举例说,她感冒都是喝中药好的,他 们认为,那只是感冒本来就要好了;但在他们眼里, 推拿与针灸是可信的。 不过,外国孩子的独立,也让女儿刮目相看,自 叹不如。一位韩裔美国男孩已经用父亲的账户学习 炒股。他读大学的学费将由父母提供,可生活费用 得自己负责;一位美国男孩的“DreamSchool(目标 大学)”是乔治城大学,他选择的第一因素是学校会 给他全额奖学金!他跟家庭的约定是自己承担学杂 费及生活费用在美国孩子看来,即使没有获得 奖学金,使用助学贷款或者跟父母借贷都是非常正 常的正是这份承担让他们面对现实迅速成长。 虽说大多数师生对中国太不了解,但也有例 外。教授“地方性疾病”课程的耶鲁大学校友及教授 John(在美国夏校,师生之间都是直呼直名显示平 等)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让女儿惊讶。女儿本来主 动跟他说英语,他幽默地表示,自己好长时间没说中 文了,能否让他说说中文。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 令人担忧,至于女儿想当然说的“中国孩子想象力 不如外国孩子”,他完全不同意,说这就是一个文化 误区。他说起中文来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女儿“一 开始都不相信是他说的,比我的英语好多了”。他 在耶鲁读本科时学了4年中文,之后在香港及长沙 待过8年。 有一天,我带着女儿更换新一代数码身份证。 年满16周岁,就能拿到有效期10年的身份证了。想 到国人的护照身份证照片大都难看无比,我事先积 极热情地提示:“她要出国读书的,请把她的照片拍 得好一些。”这样的理由在派出所干警听来也似乎合 情合理,她耐心细致地拍了3次,和我们一起挑选了 一张微笑的。至于压扁了变胖了的效果,或许是像 电视机播放的影像那样,是硬件设备问题了。 出国门,你就代表中国,这不是矫情,对于所有 去读美高、读高中国际班的孩子,就是当下的命题。 “一个东方的古老的文明大国的女孩,你想想吧 ……”许多场合,我只要提示这么一句,女儿的叛逆 无赖孩子脾气公主脾气瞬间就消解了。 “你不仅代表自己,出国了,你就代表中国。”多 么富有蛊惑力的励志语录。 师夷长技,任重道远。 是怎样的一 手妙绝书法让他 享誉大江南北? 是怎样的一种对 军队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他克服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上高原下海岛,赢得了战 士们的喜爱和称赞?又是怎样的一种几 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使其成为 一位 “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共和国 60 年功勋文艺家”? 洪海先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 有者,1946年生于天津武清,现为中国 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 长、中书协理事、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上 世纪70年代初,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收其 为门生。多年来,凭着在书法艺术征程 中的好学不倦和奋志修炼,终使今日之 书舒展如灵动羽翼,开阖如江海奔流,昂 扬如万马奔腾。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 李洪海的书法作品就在全国大赛中获得 百余次奖项,获奖书作被多家编辑入册 入集并响誉全军、名扬国内外。1998年 6月,其墨宝被中联部指定为国礼赠送 国外元首。启功先生欣然为其手书赞 道:“舞鹤游天、群鸿戏海,昔先贤论书之 语,今观李洪海同志之笔,宛然如此境 界,乃知此语非夸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让李洪海备受鼓舞,之后,他同 军事博物馆领导一行怀着无比虔诚之 心,来到河南兰考县拜谒焦裕禄陵园,重 温焦裕禄事迹,学习焦裕禄精神,并将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书法作品赠送给焦 裕禄纪念馆,当场拿出 5 万元作为“兰考 坚净助学基金会”启动资金,用于济难助 困。他又积极筹款,拍卖了新创作的书 法作品,将助学基金追加到 100 万元,用 于奖励生活困难、考上大学而不能入学 的学生。 2013 年 5 月,应中国航天控制中心 之邀,李洪海专门为神舟十号发射壮行, 激情创作书法作品“中国梦”。6月26 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经过15天太空飞 行后,安全着陆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 域。为了表达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与祝 福,8月28日,李洪海顶着烈日来到航 天员训练大队,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 为题,精心创作了数幅书法佳作,赠给聂 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旺、刘洋、张晓 光、王亚平等 10 名航天员,同时还为航 天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讲座,让热 爱书法的航天员们备感受益。“神十”飞 天前,他还曾专门赶往航天城,为航天发 射中心创作、赠送书法作品,激励航天英 雄群体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同 年11月25日,其随“神十”飞天的“中国 梦”书法作品和公证书被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收藏。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彊壮 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 海面像哨兵一样。海军战士红心向党, 严阵以待紧握钢枪。我守卫在海防线 上,保卫祖国无尚荣光。”李洪海十分喜 欢这首歌,他还将歌词用书法形式创作 出来,呈送给海岛官兵。南中国海自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伴着中国梦、强军梦的铿锵时代号角的 吹响,2013 年 3 月 18 日,心系国防,情牵 官兵的李洪海又从首都北京一路向南, 奔赴南海前哨某水警区慰问官兵。在海 岛上,他深入了解海军官兵们的训练、工 作、生活、学习和家庭情况,感怀于官兵 “以岛为家、乐守天涯”的报国行动和甘 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带着一种沉甸甸的 责任感、使命感,激情满怀地为海军西沙 某部书写了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努力建 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 人民军队。”翌日,又为某驻岛官兵热情 书写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 书法作品,鼓舞了官兵“以岛为家、乐守 天涯”的坚定信念。 今年 9 月 4 日至 12 日,李洪海参加 了由中央电视台、中书协组织的“万福送 万家翰墨光明行”青海慈善活动。此行 可谓关山遥远。李洪海随团登上海拔 5000米高原险峰,为藏民送福送暖。这 次高原行,深情地写下了一首长诗《班玛 颂》:“蓝天无垠白云镶嵌,草原广袤绿海 无边。玛珂河水蜿蜒流淌,山峦叠翠起 伏连绵。神驹烈烈蹄奋腾远,牦牛黝黝 墨染生烟。原始森林令人神往,矿产丰 富蕴蓄非凡。野生动物繁多种类,水中 熊猫哲罗鲑鲜。文物古迹遍布四野,藏 家碉楼堪称奇观。红军长征途经之地, 播撒火种誓书宣传。佛塔金瓦光芒闪 耀,经幡悬挂五彩斑斓。藏回撒拉满蒙 土汉,民族共融美好家园。高原圣境如 梦如幻,莲丰花艳路长天宽。”从这首诗 中,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位书法艺术家 的文化气度和对祖国人民的一腔大爱。 “南征北战,踏遍边陲海疆洒人间大 爱;泛舟墨海,不息创作激情赞美丽中 国”。这是洪海先生60岁生日时一位文 化名人为他撰写的一副联句,这也是洪 海先生艺耕“书田”40 年来的真实写照。 一位军旅艺术家的墨海深情 □潘洪伟 李洪海,字一鑫,号方 舟,天津市武清人。现任中 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 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 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委 员会委员、国防大学客座教 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 国书法家协会国际友好交流 联络会理事、中国民族画院 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 市武清区政协委员。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师 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 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 经启功多年培育点化,得成 书法名家。其书法清健溢 神,结字开合有致,章法和谐 俊美,其金石篆刻功夫独到, 自成一面,诗词亦工,皆广为 人所称道。 主要创作出版作品有 《李洪海美术书法精品汇 编》《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兰 亭集序》李洪海斗方书法作 品集》《翰海海疆行》《李洪海 学雷锋日记》《李洪海书廉洁 奥运赋》《美丽西沙—李洪 海书法集》等。其多幅作品 先后馈赠予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海、陆、空三军 各大单位,中国驻外领事馆 等单位,亦有多幅作品被国 内外各界人士收藏。

D2DBFc17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5-12/17/14/d2dbfc17c_h.pdf · 2016. 11. 5. · 14 Email:jlrbdbf@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角色访谈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D2DBFc17C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5-12/17/14/d2dbfc17c_h.pdf · 2016. 11. 5. · 14 Email:jlrbdbf@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 角色访谈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责任编辑 王小微14 Email:jlrbdbf@ 163.com热线电话:(0431)88600575 东北风东北风★ 角色访谈角色访谈★

人人人人生生生生故故故故事事事事

名名名名人人人人背背背背后后后后

掌掌掌掌灯灯灯灯时时时时分分分分

私私私私人人人人聊聊聊聊天天天天

姜 也 作

苏显双 题

还是在 2015 年

国庆期间,为了解乡

村民俗,我去伊通县

河源镇走访。并不

是公差,而是利用节假日随意游览,向往

享受乡村秋的美景,也想了解一下满族的

乡土民情。

这里,是半山区,站在任何一个山头都

可以看到号称“七星落地”的“七星山”;这

里,是伊通河的源头,流动在长春市区的伊

通河从这里出发;这里,居住着许多满族村

落,满汉交流的乡村文化多姿多彩。经朋

友介绍,我走进居住在伊通河岸高学老人

的家,一个远看青山,近听水流的小院。

高学的小院里很清静,三间砖瓦房距

离伊通河只有几步之远,站在院里可以看

到伊通河源头青项山,可以听到伊通河的

流水声。已经是金秋时节,小院里的大辣

椒红得像火球,茄子、西红柿的枝干依然

生长着,还有延伸到伊通河岸的南瓜秧把

河边铺上一片十几平方米的绿色。把小

院打扮成富有象征意味的还有房顶上紫

色的琉璃瓦,在太阳底下闪烁着银紫色的

光,很美。

高学老人刚刚把

种在园子里的玉米收

割回来,黄澄澄的玉米

穗铺在小院里。我很

想通过老人知道一些

关于满族现代生活的

习俗,于是向他说明来

意。高学老人已经年

近 70 岁,说到民间习

俗,他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从仓房里搬

出一个铁器,放在院子里一摇,铁器成为

旋转的东西。我不明白老人的用意,左右

瞧着那个铁器家伙,很简单,有个手摇的

把,有个漏斗式的直径只有20厘米的小铁

筒,似乎是一块废旧的铁疙瘩。老人把一

穗玉米棒放在铁筒里,用手一摇,一穗玉

米完成脱粒过程。

我很惊异,老人微笑着说:“你不是要

了解民俗生活吗?这就是我们当年的劳

动工具。前些年几乎家家有,如今有了现

代化的脱粒机,用不着这个笨东西了,可

我舍不得丢弃,我们家从来没有离开过这

个笨东西。”

他用手抚摸着:“这东西伴随我大半

生,说是用不上了,可是我们这一家人的

生活和这东西一样……”

老人的话让我百思不解,没等我多问,

老人唠起了他的家常。原来老人和妻子是

半路夫妻,高学原是大孤山人,大孤山满语

为“阿勒坦额墨勒”,意思是金色的马鞍

子。当年他前妻身体不好,一家人生活艰

难。每天望着金色的马鞍子,生活中却没

有马儿奔腾的感觉。前妻去世后,他为供

儿子读书到处打工,到河源镇打工时认识

了现任妻子,经人介绍两人组成一个新

家。妻子已有一儿一女,一个家庭要抚养

双方不同血缘的子女,在别人看来很难天

长地久,可他们相互照应着,共同驾驭着生

活之舟,遇到风浪想办法克服。十几年过

去,高学老人的儿子考

上大学,娶妻生子,生活

其乐融融。现任妻子的

一双儿女也相继有了自

己的事业和家庭。他们

双方子女称兄道弟,亲

如一母所生。如今老两

口种田养老,双方儿女

轮流回家探望,那个小

院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

高学老人告诉我:“我们这个特殊家庭

一路走来,靠的是善良和厚道。无论遇到

什么矛盾,我们总是以仁爱之心,慢慢处理

得当。就像我这个轮子的轴,怎么转都离

不开它,离开了轴,这东西就不能用了。我

这个家也一样,离开了厚道就会散伙。”

我聚精会神听老人滔滔不绝叙述往

日的故事,心里很希望他把话题转向民俗

生活。老人继续摇着那个轮子,不一会

儿,已经剥离出一笸箩的玉米。然后他又

自我欣赏:“你看,我这园子里种的玉米多

饱满。有了这个铁家伙,这点玉米很快就

会弄出来。”

说着,老人又从屋里拿出一个小油

瓶,很认真地为那个铁家伙上油。随后又

说:“使用这个笨家伙要勤上油,不然转不

起来。有时候我在想,过日子也是一样

的,原以为有过河的桥、乘凉的树、歇脚的

屋也就行了,现在看不行,日子也得时时

加油,不然儿女们回家看不习惯。”

我用心把那个旧机器与民俗生活相

联系,许久许久才悟出一个道理,轮子无

论转出多少圈,都会与轴相依,老人家的

生活就如同旋转的轮子,转来转去,离不

开一个核心:崇德向善。这是几千年留下

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人把那个已

经用不上的笨机器保留下来,他是在那个

手摇轮子中体会独一无二的人生。

生活,旋转的轮子□孙昱莹

雾霾横行的冬日,渴望春光。

幻想着溪水潺潺漫过浅草,凉风微漾

牵起衣角。若掬一缕春光,让沁人心脾的春之气息涤荡心海,再送给那些在苦难和困顿中的人们,带给他们温暖与向往。

幻想着落日拥抱海洋,余霞辉映波浪。若掬一缕春光,轻放于掌上,让明媚舞在心间,洒在路上,照耀我们前行。

……如今,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人

们,整日呼吸着汽车尾气,丽日晴空难得一见。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人们的内心需要春光的净化。

自然的春光固然让人流连,然而,人类奉献的春光却更叫人肃然起敬。

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十几年来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爱心,春风化雨般帮助了许多人。就是他,化名为“炎黄”,捐款帮助了一位又一位家境贫寒的学子。若不是一次意外,人们还不知道默默奉献

了二十多年的他——张纪清。他用平凡而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炎黄”两个字的内涵:守望相助,无私奉献。

还有一种春光,那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

母爱,是化解冰封的一缕温暖春光。曾经,一个叫杨乃斌的大学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个自幼失去听力,不能正常读书学习的男孩,却有一位伟大的母亲——陶艳波。为了儿子,母亲辞去工作,成了儿子十几年的“同桌”,她用母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十年间,她是那个最拼命最刻苦的学生,在学校听讲完,回家再用唇语教授给儿子。十年里,她创造了奇迹,把儿子“教”上了大学。

这样的母爱,如同暖阳,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

母爱的春光,带给了生命无穷的力量。

渴望春光□张馨月

“听说我们穿的耐克鞋

都是你们中国孩子做的,你

们每天的工钱只有5美分,

你怎么还有时间学这么多

课程,英语还能学得这么好

呢?”

这是去年暑期女儿去

美国上夏校,班上一位非洲

裔美国同学的疑问。

这样的提问,让女儿非

常不解,也非常不爽,她的

一颗爱国心忽地被激发

了。女儿严肃而又认真地

回答,中国孩子根本不是他

所想象的那样。中国早已

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即

使是贫困地区也同样如此,

孩子们不仅有受教育的权

利,还能吃到免费午餐。

女儿从小就上有外教

的提优班,英语一直貌似不

错。直至这趟第一次去了

美国,她才惊呼:“听不懂!”

一是因为美国英语也各有

口音,加上极快的语速;二

是因为文化差异,虽然同

龄,但谈论的话题,唱的歌

曲,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

同。虽然女儿这一代已经

完全不同于我们所学的“哑

巴英语”,但她的中国口音还是不能轻易与美国同学

多么默契地交流。夏校结束时,美国高中生“搂着抱

着”跳的交谊舞,亚洲孩子们只有一边观看的份。

女儿的室友是秘鲁裔的美国女孩,女儿对她的

评价是“教养不够,其他方面还好。”我暗示女儿说:

“我很高兴你能说对方教养不够,这说明你对自己有

要求了,至少,你的教养要好过于她呀。”那女孩的活

泼自我我也是在电话中领教过的,女儿打个电话,她

一直在旁大叫大嚷,据说,她认为中国话太好玩了,

后来,还没征得女儿的同意,在一边录音。

女儿带了绿茶给同学们分享,新加坡同学很是

喜欢那份清香,美国同学则连说味道太苦,加了牛奶

一起喝;同学们普遍不相信中医,认为这是类似于巫

术的迷信。女儿举例说,她感冒都是喝中药好的,他

们认为,那只是感冒本来就要好了;但在他们眼里,

推拿与针灸是可信的。

不过,外国孩子的独立,也让女儿刮目相看,自

叹不如。一位韩裔美国男孩已经用父亲的账户学习

炒股。他读大学的学费将由父母提供,可生活费用

得自己负责;一位美国男孩的“Dream School(目标

大学)”是乔治城大学,他选择的第一因素是学校会

给他全额奖学金!他跟家庭的约定是自己承担学杂

费及生活费用——在美国孩子看来,即使没有获得

奖学金,使用助学贷款或者跟父母借贷都是非常正

常的——正是这份承担让他们面对现实迅速成长。

虽说大多数师生对中国太不了解,但也有例

外。教授“地方性疾病”课程的耶鲁大学校友及教授

John(在美国夏校,师生之间都是直呼直名显示平

等)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让女儿惊讶。女儿本来主

动跟他说英语,他幽默地表示,自己好长时间没说中

文了,能否让他说说中文。他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

令人担忧,至于女儿想当然说的“中国孩子想象力

不如外国孩子”,他完全不同意,说这就是一个文化

误区。他说起中文来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女儿“一

开始都不相信是他说的,比我的英语好多了”。他

在耶鲁读本科时学了4年中文,之后在香港及长沙

待过8年。

有一天,我带着女儿更换新一代数码身份证。

年满16周岁,就能拿到有效期10年的身份证了。想

到国人的护照身份证照片大都难看无比,我事先积

极热情地提示:“她要出国读书的,请把她的照片拍

得好一些。”这样的理由在派出所干警听来也似乎合

情合理,她耐心细致地拍了3次,和我们一起挑选了

一张微笑的。至于压扁了变胖了的效果,或许是像

电视机播放的影像那样,是硬件设备问题了。

出国门,你就代表中国,这不是矫情,对于所有

去读美高、读高中国际班的孩子,就是当下的命题。

“一个东方的古老的文明大国的女孩,你想想吧

……”许多场合,我只要提示这么一句,女儿的叛逆

无赖孩子脾气公主脾气瞬间就消解了。

“你不仅代表自己,出国了,你就代表中国。”多

么富有蛊惑力的励志语录。

师夷长技,任重道远。

你就代表中国

木及斋主

是怎样的一

手妙绝书法让他

享誉大江南北?

是怎样的一种对

军队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他克服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上高原下海岛,赢得了战

士们的喜爱和称赞?又是怎样的一种几

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使其成为

一位“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共和国

60年功勋文艺家”?

洪海先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

有者,1946年生于天津武清,现为中国

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

长、中书协理事、国防大学客座教授。上

世纪70年代初,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收其

为门生。多年来,凭着在书法艺术征程

中的好学不倦和奋志修炼,终使今日之

书舒展如灵动羽翼,开阖如江海奔流,昂

扬如万马奔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李洪海的书法作品就在全国大赛中获得

百余次奖项,获奖书作被多家编辑入册

入集并响誉全军、名扬国内外。1998年

6月,其墨宝被中联部指定为国礼赠送

国外元首。启功先生欣然为其手书赞

道:“舞鹤游天、群鸿戏海,昔先贤论书之

语,今观李洪海同志之笔,宛然如此境

界,乃知此语非夸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让李洪海备受鼓舞,之后,他同

军事博物馆领导一行怀着无比虔诚之

心,来到河南兰考县拜谒焦裕禄陵园,重

温焦裕禄事迹,学习焦裕禄精神,并将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书法作品赠送给焦

裕禄纪念馆,当场拿出5万元作为“兰考

坚净助学基金会”启动资金,用于济难助

困。他又积极筹款,拍卖了新创作的书

法作品,将助学基金追加到100万元,用

于奖励生活困难、考上大学而不能入学

的学生。

2013年5月,应中国航天控制中心

之邀,李洪海专门为神舟十号发射壮行,

激情创作书法作品“中国梦”。6月26

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经过15天太空飞

行后,安全着陆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

域。为了表达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与祝

福,8月28日,李洪海顶着烈日来到航

天员训练大队,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

为题,精心创作了数幅书法佳作,赠给聂

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旺、刘洋、张晓

光、王亚平等10名航天员,同时还为航

天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讲座,让热

爱书法的航天员们备感受益。“神十”飞

天前,他还曾专门赶往航天城,为航天发

射中心创作、赠送书法作品,激励航天英

雄群体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同

年11月25日,其随“神十”飞天的“中国

梦”书法作品和公证书被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收藏。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彊壮

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

海面像哨兵一样。海军战士红心向党,

严阵以待紧握钢枪。我守卫在海防线

上,保卫祖国无尚荣光。”李洪海十分喜

欢这首歌,他还将歌词用书法形式创作

出来,呈送给海岛官兵。南中国海自古

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伴着中国梦、强军梦的铿锵时代号角的

吹响,2013年3月18日,心系国防,情牵

官兵的李洪海又从首都北京一路向南,

奔赴南海前哨某水警区慰问官兵。在海

岛上,他深入了解海军官兵们的训练、工

作、生活、学习和家庭情况,感怀于官兵

“以岛为家、乐守天涯”的报国行动和甘

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带着一种沉甸甸的

责任感、使命感,激情满怀地为海军西沙

某部书写了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努力建

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

人民军队。”翌日,又为某驻岛官兵热情

书写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

书法作品,鼓舞了官兵“以岛为家、乐守

天涯”的坚定信念。

今年9月4日至12日,李洪海参加

了由中央电视台、中书协组织的“万福送

万家 翰墨光明行”青海慈善活动。此行

可谓关山遥远。李洪海随团登上海拔

5000米高原险峰,为藏民送福送暖。这

次高原行,深情地写下了一首长诗《班玛

颂》:“蓝天无垠白云镶嵌,草原广袤绿海

无边。玛珂河水蜿蜒流淌,山峦叠翠起

伏连绵。神驹烈烈蹄奋腾远,牦牛黝黝

墨染生烟。原始森林令人神往,矿产丰

富蕴蓄非凡。野生动物繁多种类,水中

熊猫哲罗鲑鲜。文物古迹遍布四野,藏

家碉楼堪称奇观。红军长征途经之地,

播撒火种誓书宣传。佛塔金瓦光芒闪

耀,经幡悬挂五彩斑斓。藏回撒拉满蒙

土汉,民族共融美好家园。高原圣境如

梦如幻,莲丰花艳路长天宽。”从这首诗

中,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位书法艺术家

的文化气度和对祖国人民的一腔大爱。

“南征北战,踏遍边陲海疆洒人间大

爱;泛舟墨海,不息创作激情赞美丽中

国”。这是洪海先生60岁生日时一位文

化名人为他撰写的一副联句,这也是洪

海先生艺耕“书田”40年来的真实写照。

一位军旅艺术家的墨海深情□潘洪伟

李洪海,字一鑫,号方

舟,天津市武清人。现任中

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

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

美术书法研究院书法创作委

员会委员、国防大学客座教

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

国书法家协会国际友好交流

联络会理事、中国民族画院

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

市武清区政协委员。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师

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

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

经启功多年培育点化,得成

书法名家。其书法清健溢

神,结字开合有致,章法和谐

俊美,其金石篆刻功夫独到,

自成一面,诗词亦工,皆广为

人所称道。

主要创作出版作品有

《李洪海美术书法精品汇

编》《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兰

亭集序》李洪海斗方书法作

品集》《翰海海疆行》《李洪海

学雷锋日记》《李洪海书廉洁

奥运赋》《美丽西沙——李洪

海书法集》等。其多幅作品

先后馈赠予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海、陆、空三军

各大单位,中国驻外领事馆

等单位,亦有多幅作品被国

内外各界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