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报/文武于印文武广西1477 国古3600 1300 日去层布 讲解西文武从大莫能便用于顶端石狮便块刻雕的便扇上栩栩 西乡贤先贤的地的地便赫赫殿子坐便殿琉璃辉煌殿殿殿。“殿殿。”讲解西1603 ),熙五1720 1862 殿殿殿2100 1146 国古110 当地讲解的地访》《》《栩栩柱直筑之在藻使殿殿琉璃殿。”族自文物所所文武得到道的。”国古 当地的育有庙门殿秀秀灵灵”。助之 。”479 27 耀往往廿2016 典的代代 族自业一广西1994 117 村村73 了两广 西2016 学学680 广西2018 676 广西。“家家可看关公。”壮族为武关公西会活关公关公大大关公定动”。 定动关公关公线 浩浩荡荡沿关公关公众瞩吹吹打打呼后当地—— 36 24 当地关公。“。”源远和湖和湖的地。”和湖仍然。”80 和湖1872 ),l84 殿广 西一一当地朝成1478 ),1723 1600 1040 殿殿殿琉璃辉煌栩栩。”使使并产殿尝尘怀殿世时”。有咏千秋怀乡贤”。 的诞寿关公。”。“。”族自2010 和湖广西的党国共迹及 。“。”2020 6 9 3 族自县县早在 618 ),萧铣621 ),从此沿976 ),村大);1264 ),1477 ),分繁广西国古500 2006 文物关公当地化基代传和湖广西关公

力量 - Guilinlife.comepaper.guilinlife.com/glrb/images/2020-06/09/03/RB03.pdf · 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孔庙的庄严。正 面是照壁,没有开大门。据说是有人中了状元,

  • Upload
    others

  • View
    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力量 - Guilinlife.comepaper.guilinlife.com/glrb/images/2020-06/09/03/RB03.pdf · 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孔庙的庄严。正 面是照壁,没有开大门。据说是有人中了状元,

□本报记者汤世亮 通讯员梁辉 文/摄

恭城文武庙:庙宇承载的崇文尚武传统至今未衰

说起恭城镇的古建筑,最知名的莫过于位于印山脚下的文武庙了。

恭城文庙是广西目前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文庙。据了解,恭城文庙始建于 1477 年,是为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的庙宇,占地 3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300平方米。记者近日去庙里走了一圈,发现整座庙宇气势恢宏,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逐层布置,显得庄严肃穆。

讲解员告诉记者,如今供游客出入的状元门以前是不开的,来人都是由两边耳门出入,东向门叫礼门,西向门叫义路,门外立禁碑一块,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孔庙的庄严。正面是照壁,没有开大门。据说是有人中了状元,才在照壁中间开大门,称状元门。想从大门步入庙宇内的棂星门,非状元莫能。

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群众游览,才把状元门打开了。跨过状元门就是棂星门。棂星门相传是汉高祖命祀棂星而移用于孔庙,以尊天者尊孔为本意。该门全用青石砌筑,上面刻有“棂星门”三个大字,还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浮雕。棂星门的六根大石柱顶端有六只小石狮互相对视着。过了棂星门便是泮池,又叫月池,料石砌就,周围以青石为栏,有石拱桥跨过池面,称状元桥,意为状元才能通过。桥面有一块刻有云纹浮雕的青石,为“青云直上”之意。由棂星门步上两层平台,便是大成门。大成门由十一扇组成,木质结构,门扇上镂空的花鸟虫鱼雕刻栩栩如生。大成门东面是名宦祠,西面是乡贤祠,是供奉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计有一百四十三个灵位。大成门后面是天井,前有宽大的平台,叫杏坛,又叫露坛,传说是孔子讲学的地方。露坛之上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坐像便安置在这里。孔子像的四周还有“四配”像,即颜子、曾子、子思子和孟子。整个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砖柱十根,木柱十八根,大门十四扇,门窗、檐口均饰以木雕。屋面飞檐高翘,重檐歇山,脊施花饰,泥塑彩画,琉璃瓦盖,金碧辉煌。

大成殿后是崇圣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崇圣祠与大成殿在建筑构造上很讲究,大小高低有别。“崇圣祠纪念的是孔子的父祖,所以地基比大成殿高,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又没有孔子那么卓著,所以崇圣祠最终的高度又不如大成殿。”讲解员说。

出了孔庙,往西百米就是武庙了。武庙也称关帝庙,是供奉和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据史料记载,恭城武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 1603 年),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年)、同治元年( 1862 年)两次重修,由戏台、雨亭、头门、正殿、后殿和两侧配殿组成,占地面积 2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146 平方米。据讲

解员介绍,中国古代文庙和武庙通常是分开而建,而恭城武庙与文庙相距仅 110 米,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

从外观看,武庙造型也比较另类。外观是一座下为硬山顶、上为歇山亭的二层楼阁,没有大门,只在两侧围墙各开有一个小门。据当地人介绍,武庙不开大门,主要是风水讲究,不然外面的气流直入破坏武庙的气场。

从侧面进入武庙,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一个古戏台。据讲解员介绍,这个古戏台是过去节日演戏酬神的地方,台基由青石砌成,正中镶有《渭水访贤》《魁星点斗》《三顾茅芦》石刻三幅,台顶置斗八藻井,正中绘太极图饰,意味阴阳相济。脊上彩绘泥塑内涵丰富,栩栩如生,四条金柱直通顶层承托屋顶荷载,四角翼角挽天,造型奇巧,气势雄伟,建筑之精,令人叫绝。据传,戏台板下曾安放三十六口水缸,当台上敲锣打鼓时,声音由水缸从不同角度向上反射,集中在藻井中产生共鸣,可扩大音响,使声传十里之遥。

武庙的正殿名曰“协天宫”,布局结构和脊上人物花草泥塑均为传统工艺,浪漫夸张。窗棂格扇镂空雕花,图案精美,巧夺天工。殿内的关羽塑像分为坐像和行像,最里边的是坐像,行像的两旁塑有关平、周仓、王甫、赵磊四辅将塑像。所有泥塑形象逼真,威严肃穆。神龛案花繁多,八仙雀替及前后风檐镂雕细致,琉璃瓦泛翠流金,整座殿宇装饰华丽,叹为观止。

“既崇文,又尚武,先文后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秦保义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在恭城文武庙都得到了体现。

“恭城文庙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很丰富,其中在我们本地影响最深的应该还是尊师重道的崇文传统。”秦保义说。秦保义告诉记者,中国古代文庙大都学宫一体,承载了祭祀和学校教化的双重功能,恭城文庙也是如此。尊儒祭孔风气的

流行,客观上对当地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据记载,恭城自古就

有崇文传统,文庙门前有一副对联生动地写着:“庙殿归秀秀盈恭邑辈出文苑精

英,文宫钟灵灵佑瑶鹏代有儒林志古”。北宋时期,官居监察御史的周渭对家乡的帮助之一,就是开发民智、兴办乡学。清光绪丁丑科举人王秉礼撰写的《重修文笔塔序》记载:“北宋中叶,别驾邹公浩曾谓,昭州四邑,唯恭城人士最多,自御史周公以来,力学知名,以决科入仕者不乏矣。”有学者统计,恭城光是明清两朝的士人就达 479 人,宋元两朝的进士也有 27 人,且多入仕途,最高者官至御史。科举作为旧时读书人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出路,也是一个家族兴盛的象征。秀才获得功名即可获得政府所赐的牌匾,如果能够成为举人或者进士,更能立牌坊彰显全族荣耀。所以在恭城,培养读书人往往是一个家族全族的大事。由文庙培养起来的风气也促进了恭城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而这种笃学风气至今未衰。正因如此,每年孔子诞辰日即农历八月廿七日,恭城人都会到文庙举行祭孔仪式。 2016 年起,恭城恢复古代祭孔大典的规制,每年小学生在这里举行开笔礼,高中生在这里举行成人礼,读书成了恭城一代代人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据恭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县的教育事业一直位居广西前列。令人惊叹的是,恭城于 1994 年创造了“教育神话”:这一年,恭城全县 117 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大学生。自恢复高考以来,恭城中学共有 73 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近三年来,恭城就出了两个广西高考状元: 2016 年,恭城中学学生孟笛箫以680 分的成绩夺得广西高考文科状元; 2018年,恭城籍学生周君柔以 676 分荣登广西高考文科榜首。

恭城文庙有祭孔大典,恭城武庙则有关帝庙会。“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逛庙会,不仅家家户户做好吃的,还可看到热闹的关公巡游。”恭城关帝庙会理事长罗来瑞说,恭城的汉族和壮族、瑶族都敬奉三国名将关羽,尊为武圣公,建祠称武庙或关帝庙。恭城的关公庙有好几座,除了县城的武庙,在莲花镇、栗木镇、西岭镇、龙虎乡也有武庙。罗来瑞介绍,庙会活动一般为三至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九至十二。据罗来瑞介绍,恭城关公节小庆和大庆活动规模不同,小庆关公神像不出游,人们到庙里上香,那个大大的香炉积满的香灰昭示出人们对关公的敬意;而三年一次的大庆活动则庄重而热烈,还有一套传统流传下来的“规定动作”。

而“规定动作”中,关公神像巡游仪式又是恭城关帝庙会的重头戏。每年在农历五月十二日关公生日那天,罗来瑞引领巡游队伍按巡游路线行进。巡游队伍有护神师公队、罗伞彩旗队、牌匾旌幡队、鼓乐队、龙狮队等几十支队伍。巡游队浩浩荡荡,气势恢宏,阵容威武雄壮。沿街两边有数万观众,人山人海,秩序井然。此时,恭城街头关公神像将要停留的各码头(祭拜点)已将各式供品准备就绪,恭候关公出游。

在万众瞩目之下,巡游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在县城大街小巷巡游,接受百姓祭拜,以佑百姓安康。巡游所到之处,群众摆上猪、牛、羊三牲和各种水果迎接,并按照当地习俗,准备酒水、油茶等供巡游队伍和游客免费享用。最有意思的是当年添丁家庭要供奉红蛋———若家中喜添男丁,得备熟蛋 36 个,喜添女娃,则备熟蛋 24 个。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备蛋数量、祭品种类也随之变化。

近年来,为推动恭城文化旅游业发展,恭城将当地瑶族文化传统的油茶节和关公节合二为一,节日更加热闹。“这也是儒家文化与恭城本地瑶族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秦保义说。

周渭祠:廉政文化源远流长

如今在恭城镇,除了文、武庙外,最为大家知晓的古建筑就是周渭祠和湖南会馆了。

“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所在地才是恭城镇老街区所在地,也是古代最为繁华的地方。”罗来瑞说。周渭祠和湖南会馆位于恭城镇老街之一的太和街上。据罗来瑞介绍,历史上恭城水运发达,商业繁荣,依托茶江发展出了以太和街、吉祥街、傅家街为主的传统商业街。这些街道由青石板铺就,两侧多为历史建筑,现保存较好的民居主要集中在太和街两侧。在傅家街两头,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青石结构的张氏和周氏两座贞节牌坊。

“这些街道原来都很繁华的,每条街两边都有门楼。”年近 80 岁的罗来瑞跟老伴现在还住在太和街的老房子里。但随着陆上交通的兴起和茶江水运的衰落,这条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喧嚣与热闹,原来的青石板路有些已被水泥路取代,而两边的古民居也破旧不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就是周渭祠和湖南会馆了。

湖南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 1872年),为当时水路商务繁华时期由三湘同乡会集资所建,占地面积为 l84 平方米,由门楼、戏台、正殿和两边厢房组成。因结构独特,造型奇巧,雕饰丰富,花草人物繁杂,故有“湖南会馆

一枝花”之美称,它是恭城“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中至今保存完整的唯一一座。

紧挨着湖南会馆的就是周渭祠,当地百姓又称它为周王庙,是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它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 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 1723 年)重修。

现存的周王庙占地面积 16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040 平方米,由门楼、大殿堂、后殿、左右厢房组成,整体建筑气势宏伟,颇具艺术价值。从门楼到大殿堂,屋檐、梁柱、门窗都有精美细致的木雕和壁画艺术,屋顶琉璃金碧辉煌,脊山泥塑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周王庙的门楼,是全庙的建筑精华之所在。”罗来瑞介绍,周王庙的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颇有明清古建特色。门楼檐柱承托下檐,全柱通顶支承上面重檐,形体在中间骤然收小,五层斗拱逐层出挑,使屋顶飞檐高翘,显得雄伟壮观。斗拱单体形似鸡爪,使上层重檐空气流畅并产生回流,不时发出轰鸣之声,令鸟雀们不敢在此筑巢造窝,蛇鼠不敢驻留,不仅起到了自然保护免遭虫鸟侵害的作用,又明显地寓意着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一代廉吏周渭的浩然正气。

周王庙的正殿是祠庙的核心,是人们拜谒周渭和纪念周渭的重要场所。正中塑巨型周渭造像,两旁楹联“幼历苦孤尽尝尘世炎凉志存高远;官居显赫永葆仕途廉洁心佑庶民”,是周渭跌宕起伏的人生和清廉爱民情怀的概括和写照。正殿墙壁镶嵌有十二组古色古香的铜浮雕,讲述着一代廉吏十二个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周渭是北宋恭城路口(炉口村)人,官至监察御史,是恭城镇古代做官最高的人。周渭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以至于去世时家中办理丧礼的钱都没有,最后是皇上资助十万钱才得以安葬,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据传,周渭不仅为官清廉,还关心家乡人民疾苦,曾经奏请朝廷免去繁重税役,新定田赋,他还竭力兴办乡学,开发民智。家乡百姓感戴他的清操硕德,敬奉他为周王,在他亡故后为他建庙塑像,历代崇祀不衰。如今周渭祠里还有咏赞周渭的一副对联:“百代相传周御史,千秋怀念古乡贤”。

“农历六月十五是周渭的诞辰,以前每年这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为周渭暖寿,像关公节一样,抬着周渭的塑像在恭城镇的大街小巷巡游。”罗来瑞说,神像被抬着巡游时,前有仪仗开道,后有道士吹奏十番,香烟缭绕,锣鼓喧天,极为隆重热烈。

如今,这节庆活动已经中断,但周渭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为官精神依然在恭城大地上流传。“周渭公正廉明,两袖清风,又体恤百姓,是后人敬仰的榜样。”恭城瑶族自治县党史县志编撰办公室党支部书记黎宝壮说。2010 年,恭城县委、政府将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打造成为广西廉政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到这里参观、学习,传承周渭的廉政精神。

据了解,目前基地内设置有周渭生平简介、中国廉政发展史、桂林地方历史廉政文化及历代清官展示馆、中国共产党反腐历程展示馆、时代先锋事迹及廉政成果展示馆等。“恭城周渭祠蕴涵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依托周渭祠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目的就是把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古为今用,知古鉴今。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个廉政教育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活动,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黎宝壮说。

2020 年 6 月 9 日 星期二

文化桂林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找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力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量 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挖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掘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桂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林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价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值

责任编辑 唐淼 版式 姚昆 责任校对 邓新明3

桂林古镇 系列

核心阅读

恭城镇,恭城瑶族自治县县治所在地,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早在

隋大业十四年( 618 年),萧铣称梁帝,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恭城瑶族

自治县建县之始,治所就在今恭城镇凤凰山下。唐武德四年( 621 年),茶城

县更名为恭城县,隶属乐州,从此恭城一名沿用至今。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

年),恭城县治由凤凰山下迁北乡龙渚市(今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南宋景定

五年( 1264 年),复迁旧址;明成化十三年( 1477 年),县治迁至黄牛岗,

即如今恭城镇老街区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古代恭城镇区域狭小,仅有拱辰、太平、吉祥、兴隆、太和五

条街道,但依托茶江发达的水运,商业十分繁荣。恭城镇内建有广东、湖南、江

西、福建多家会馆,这里还有文庙、武庙和周渭祠等承载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三

大庙宇,成为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瑶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

如今,承载了 500 多年历史的恭城镇“三庙一馆”古建筑群(“三庙”为

文庙、武庙和周王庙,“一馆”是湖南会馆)仍保存完好,并于 2006 年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围绕着“三庙一馆”流传几百年的祭孔大

典、关公节和周王庙会,将恭城镇当地崇文尚武、为官崇尚公正廉明的儒家优秀

文化基因世代传承下来。

恭城镇:儒家优秀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

▲恭城武庙 ▲周渭祠和湖南会馆鸟瞰

▲恭城文庙是目前广西保留下来规模最大的孔庙。

▲关公节是恭城镇每年最盛大的传统节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