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i 從傳統到創新: 臺灣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渡與重建 (頁數:93研究生:楊舜云 指導教授:鄭靜宜博士 共同指導教授:張維安教授 位:理學碩士學位(MS輔仁大學 織品服裝研究所 織品服裝設計與文化研究組 畢業時間:民國 97 7 24 關鍵詞:客家服飾、客家文化、傳統創新、文化重建、傳統再造 這是一個關於傳統再造與文化重建的研究,在紮根理論的基礎上,本研 究透過文獻分析、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重新檢視客家服飾從傳 統到創新的興替流變,目的是要發掘客家服飾文化的特色,並探索出它在當 代社會過渡重建的策略。 本研究從人類在各種脈絡中如何利用外觀管理塑造自我身分認同的服 裝社會心理觀點出發,在分析上,視客家服飾為「客家人在特定脈絡中,集 體選擇以創造客家文化,表達族群身分的符號體系」,先分析那些已經被認 定為「客家傳統」的服飾的物質性特色,再將它置於客家的歷史、社會脈絡 中 探 究 其 物 質 性 特 色 所 表 現 出 的 社 會 意 義 和 文 化 精 神,發 現 客 家 婦 女 簡 潔 樸 實、富機能性的傳統服飾,同時反映並支持客家社會結構和秩序的建立,也 表現並強化客家人的勤儉文化精神,進而發展出的「講求經濟實用,不虛華 矯飾」的衣著觀,和簡約、自然、理性、素雅的審美偏好。

論 文 摘 要 從傳統到創新: 臺灣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渡與 …cloud.hakka.gov.tw/Attachment/1/921615121871.pdf · 當然,也要感謝輔大織研所同窗的好姊妹們——妮妮、小璇、小喬、聖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i

    【 論 文 摘 要 】

    從傳統到創新:

    臺灣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渡與重建

    (頁數:93)

    研究生:楊舜云 指導教授:鄭靜宜博士

    共同指導教授:張維安教授

    學 位:理學碩士學位(MS) 輔仁大學 織品服裝研究所

    織品服裝設計與文化研究組

    畢業時間:民國 97 年 7 月 24 日

    關鍵詞:客家服飾、客家文化、傳統創新、文化重建、傳統再造

    這是一個關於傳統再造與文化重建的研究,在紮根理論的基礎上,本研

    究透過文獻分析、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重新檢視客家服飾從傳

    統到創新的興替流變,目的是要發掘客家服飾文化的特色,並探索出它在當

    代社會過渡重建的策略。

    本研究從人類在各種脈絡中如何利用外觀管理塑造自我身分認同的服

    裝社會心理觀點出發,在分析上,視客家服飾為「客家人在特定脈絡中,集

    體選擇以創造客家文化,表達族群身分的符號體系」,先分析那些已經被認

    定為「客家傳統」的服飾的物質性特色,再將它置於客家的歷史、社會脈絡

    中探究其物質性特色所表現出的社會意義和文化精神,發現客家婦女簡潔樸

    實、富機能性的傳統服飾,同時反映並支持客家社會結構和秩序的建立,也

    表現並強化客家人的勤儉文化精神,進而發展出的「講求經濟實用,不虛華

    矯飾」的衣著觀,和簡約、自然、理性、素雅的審美偏好。

  • ii

    然後,我們將視野轉移到當代,觀察客家服飾文化流變和發展的現象,

    追究傳統和再製客家服飾未能繼續沿用或普遍被認同、接受的原因,最後,

    再根據當代社會脈絡條件下,人們實際的衣著需求,提出形象服飾和時尚服

    飾雙管齊下的重建策略,甚至更進一步地,把客家服飾的文化精神、美學概

    念提煉、創建成客家美學風格,並將其轉換成時裝品牌精神長期經營之,以

    達到重建並延續客家服飾文化的生命力的理想。

  • iii

    ABSTRACT

    From tradition to innovation: The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aiwan's

    Hakka dress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otal pages:93)

    AUTHOR:Yang, Shun-Yun

    SUPERVISOR:Dr. Cheng, Ching-Yi

    Co- SUPERVISOR:Professor Chang, Wei-An

    DEGREE:MA Textiles and Clothing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Textiles & Fashion Design and Culture Studies Section.

    DATE OF GRADUATION:July 24, 2008

    KEY WORDS:Hakka Dress, Hakka Culture, Tradition-Innovation, Culture

    Reconstruction, Tradition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is about tradition-innovation and cultur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his study re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dress

    from tradition to innovation by using documents analysi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purposes wer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dress culture, and to find out the strategies to transform

    and reconstruct i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study began from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lothing that

    how humans in various contexts use appearance management to shape

    self-identity. On the analysis, considered Hakka dress as “the sign system that

    Hakka choose collectively to create Hakka culture and to express ethnic identity

  • iv

    in specific contexts.”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ess which were already regarded as “tradition of Hakka” first, and then

    explored the social meanings and cultural spirits of these dress with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of Hakka, and found that Hakka women's succinct, plain and

    functional traditional dress, simultaneously reflects and supports the

    establishment of Hakka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order, and also express and

    enhance Hakka's industrious and frugal cultural spirit, and then develop the

    dress idea of “emphasizing economy and utility, deemphasizing flauntiness and

    luxury”,and aesthetic preferences toward simple, natural, rational, and plain.

    After that,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of Hakka dress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nvestigated

    the reasons why traditional and remade Hakka dress fail to keep on using or

    being identified and widely accepted.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ut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strategies that Hakka image dress and Hakka fashion dress

    working along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people’s real clothing need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refin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cultural spirits, aesthetic concepts of Hakka dress into

    Hakka aesthetic style, and transformed it into the fashion brand spirit and

    managed it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constructing and continuing the vitality of Hakka dress culture.

  • v

    謝 誌

    五年來一直惦在心理的一件事,終於隨著這篇論文的完成,讓我找到一

    個釋放的窗口。首先當然要感謝兩位指導老師,謝謝靜宜老師服裝專業上提

    供的咨詢與協助,啟發我從象徵性外觀、流行和美學角度思考客家服飾的靈

    感。謝謝維安老師兩年來對我的鼓勵與照顧,即使我是外校學生,仍十分用

    心地指導我,不僅為我的客家論述做了最嚴謹的把關,更是支持我克服各項

    研究困難的最大動力。另外,還要感謝兆華老師領我找到「鑰匙」,替我開

    啟了另一扇門,才讓我看到外面世界的遼闊。我埋下的夢想種子,因為有您,

    才得以發芽成長。

    再來要謝謝清華的客家姊妹團,和妳們一起討論和學習,真的讓我獲益

    良多,特別是亦師亦友的阿蘭妺學姊,總是不吝惜地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

    幫助我解決研究中遭遇的各種疑難雜症,要不是妳讓我頂著「阿蘭妺學妹」

    的名號,我在美濃的觀察和訪談不會如此地順利。

    當然,也要感謝輔大織研所同窗的好姊妹們——妮妮、小璇、小喬、聖

    棻、映淇、毛毛、惠平在求學過程和論文撰寫期的溫馨問候,大家並肩作戰,

    一起努力的感覺真的很貼心。還有一起在走的好友卓小穎,我喜歡我們在線

    上「中西交流」,互相支持的感覺。

    除此之外,也非常感激我親愛的家人對我的支持與包容,謝謝爸爸總是

    對我的研究表現出興致勃勃的樣子,百分之百地支持我逐夢的痴狂。謝謝媽

    媽一直很細心地幫我留意報紙和電視關於客家的報導,更費盡心思的為我烹

    調出一道道補腦、補身的愛心料理,才讓我有足夠的腦力和體力對抗論文的

    難題。也要謝謝姊姊和弟弟包容我這段日子以來,開口閉口都是「客家」的

    疲勞轟炸。

  • vi

    最後,感謝所有接受論文訪談的專家或文化行動者、提供各項研究資訊

    的客家鄉親,還有美濃愛鄉協進會在研究期間給予我的各項幫助,因為有你

    們的幫忙,才讓這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願以這本論文答謝所有曾經給我支

    持、鼓勵和幫助的人,真的非常謝謝你(妳)們。

    謹誌

    民國九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

  • vii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

    目錄......................................................................................................................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族群服飾文化消逝的省思....................................................................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要如何重建客家服飾文化?.................................................1

    第二節 研究目的:重建客家服飾文化......................................................3

    第三節 名詞定義........................................................................................3

    第四節 文獻回顧:服裝、族群、文化和身分的動態關連..........................5

    第五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過程................................................................16

    第六節 章節安排......................................................................................20

    第二章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特質..........................................................22

    第一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物質性特色..............................................22

    第二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社會性特色..............................................28

    第三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精神性特色..............................................32

    第三章 臺灣客家服飾的發展現況..................................................................38

    第一節 客家傳統服飾的式微..................................................................38

    第二節 地方產業的改良式客家服飾......................................................41

    第三節 新建構的客家意象服飾..............................................................45

    第四節 伸展台上的客家創意服飾..........................................................53

    第五節 現況省思:去脈絡的象徵元素....................................................58

    第四章 傳統再生的過渡策略..........................................................................60

  • viii

    第一節 客家形象服飾的過渡策略..........................................................60

    第二節 客家創意服飾的設計轉換方式..................................................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客家美學風格的創建..................................................................77

    第二節 脈絡分析的研究意義..................................................................80

    第三節 未來建議.....................................................................................82

    參考資料............................................................................................................. 84

    附錄一 研究主要參與活動..............................................................................89

    附錄二 正式訪談受訪者基本資料..................................................................91

    附錄三 訪談大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2

  • ix

    圖 目 次

    圖 2-1 「缺裾」的客家女衫...........................................................................................26

    圖 2-2 「五裾齊長」的閩南女衫.................................................................................. 26

    圖 2-3 香腳別釦藍衫...................................................................................................26

    圖 2-4 造型別緻的鎏金釦...........................................................................................26

    圖 2-5 大襠褲和布腰帶...............................................................................................26

    圖 2-6 新竹白麻地客家大衫女衫...............................................................................26

    圖 2-7 苗栗藍棉地客家大襟女衫...............................................................................27

    圖 2-8 新竹黑麻地客家大衫女衫...............................................................................27

    圖 2-9 清末臺灣閩南婦女的服飾外觀.......................................................................27

    圖 2-10 美濃客家婦女的服飾外觀.............................................................................27

    圖 2-11 桃園縣客家婦女的服飾外觀..........................................................................27

    圖 2-12 客家大襟衫的穿法與變化.............................................................................36

    圖 3-1 屏東客家服飾業者改良的藍衫.......................................................................42

    圖 3-2 苗栗客家服飾業者改良的客家服...................................................................42

    圖 3-3 客家花布衣.......................................................................................................47

    圖 3-4 客家桐花衣.......................................................................................................47

    圖 4-1 美濃黃蝶祭.......................................................................................................65

    圖 4-2 穿改良式藍衫的餐廳服務員...........................................................................65

    圖 4-3 佈置於擂茶館的藍衫.......................................................................................66

    圖 4-4 用餐免費提供藍衫試穿拍照...........................................................................66

    圖 4-5 穿藍衫吃粄條的消費者...................................................................................66

    圖 4-6 藍衫手提袋、手機袋.........................................................................................66

    圖 4-7 各式藍衫紀念品...............................................................................................66

  • x

    圖 4-8 袖子裡的金魚...................................................................................................70

    圖 4-9 呂芳智的客家時尚服飾...................................................................................73

  • 1

    第一章 緒論:族群服飾文化消逝的省思

    第一節 研究緣起:要如何重建客家服飾文化?

    寫這篇論文最原始的動機,來自於一個從小穿大眾成衣長大的客家子

    弟,第一次獲知原來客家也有族群傳統服飾的震撼與省思。

    筆者的父母都是客家人,從小在桃園縣客家庄長大,卻不但沒看過,也

    沒聽過客家傳統服飾,更遑論穿過。直到筆者考上大學,主修服裝設計,在

    某一次課堂中,經由授課老師的介紹,才對六堆客家婦女的藍衫、黑褲有最

    初步的認識。

    身為客家人卻從來不知道客家服飾,這雖然是筆者的生命經驗,但絕不

    是單一個案。在現代潮流的趨勢下,西服、洋裝、T 恤、牛仔褲早已成為一

    般人習以為常的日常服飾,失去時效性的傳統客家服飾則日漸被人們輕忽淡

    忘,甚至到後來也徹底的消失在一般客家人的生活之中,以致於在文化傳承

    上,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筆者基於這樣的衝擊及反思,進而興起了探究客家

    傳統服飾文化的動機。2002-2003 年間,筆者走訪南、北客庄文物館、地方

    民俗活動,並拜訪文物收藏家、客家耆老蒐集客家服飾傳世照片及實際文

    物,然後配合相關文獻的對照比較,在 2003 年 4 月完成了一篇描述臺灣南

    北客家傳統服飾形式特質、比較差異及穿用習慣的學士論文,雖然個人因為

    這次的研究,對於客家傳統服飾有了基本的認識,卻更深刻體驗到客家服飾

    文化已面臨斷簡殘篇,老成凋謝的流失危機,而渴望再進一步地探索客家服

    飾所蘊含的文化歷史意涵,以及在當代社會延續的可能性。所以在該篇論文

    完成之後,筆者仍持續關心相關議題及其發展。

    2004 年開始,學術界關於客家服飾的研究一時之間多了起來,在客委

    會的獎助計畫下,挖掘傳統的工作被執行得更加徹底,幾篇圖文並茂的研究

  • 2

    專文或專書,採集到數量更多、種類更豐富的「客家傳統服飾」,昔日

    客家人,無分男女,從出生、婚嫁到死亡全身上下所穿用的衣物、飾品和女

    紅繡件,幾乎都已蒐羅齊備了,對南北客服飾的穿用方式、結構形制、材質

    用色,也有詳細的描述及比較,將殘存下來的傳統文物和記憶彙集整理成一

    套更完整的記錄(葉立誠 2004 ;鄭惠美 2006,2007)。雖然如此,這些文

    獻,對於客家服飾所涉及的文化意義、歷史脈絡,以及在當代社會延續的可

    能性,仍舊未出現較深入地探討。這類傳統服飾的形象記錄作品原則上有其

    重要性,就像興建文物館來保存傳統一樣,是傳承文化的最初步的工作,但

    是若沒有透過文化實作的過程,將它重新再製出來,傳統只是失去實用價值

    的過去,除了知識份子對它的依戀和懷念,通常不太容易獲得一般民眾的關

    注。

    在文化創意產業思潮的帶動下,也有許多人注意到這個缺憾。於是學政

    齊一,不但辦理客家服飾研習課程傳授民眾客家服飾的形制特色暨縫製技

    術,還舉辦過多次創意客家服飾的徵選及比賽 1,藉由具體活動推廣客家服

    飾的創新再製之觀念。地方上也開始有民眾成立工作室響應之,透過實作過

    程將收藏在博物館、文獻中的客家服飾再製出來,並加入個人的創意予以改

    良。這說明了無論產、官、學,對於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想法都更進步,作

    法也更積極了。可惜的是,創意徵選或比賽的作品,多在活動結束之後,就

    沒有後續的發展,而沒能達到更大的影響力。已發表的研究調查結果也顯示

    一般客家服飾工作坊業者,雖然都有延續和推廣客家文化的理想,但是實際

    的經營狀況,卻呈現負面的情形(林瑜蔚 2006;徐秀如、賴顯松 2005)。

    由此可見既有的客家活動和客家研究,仍未能讓客家服飾文化順利過渡地到

    1客委會和地方政府都曾經與大學的服裝科系合辦過客家服飾創意比賽。例如:2006 年的「2006 全國客家意象布料設計競賽」、「流轉客家風華客家創意服飾開發成果展」、2004 年有「客家藍衫創新設計稿及作品徵選」、2003 年的「2003 美濃豐華客家民服設計大賽」,還有苗栗縣政府於2002 年舉辦的「客家服飾徵圖設計比賽」。

  • 3

    當代社會,傳承和推廣文化的工作在實際執行上,還有許多是相關研究尚未

    發現,卻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為了能改善現實的窘境,追根究底地探索

    客家服飾在延續發展上的問題,並根據現實條件,理性地提煉、篩選客家服

    飾文化精髓之研究,具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這亦是激起筆者從事本研究的

    核心關懷。

    第二節 研究目的:重建客家服飾文化

    族群服飾研究領域浮現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它「明顯地消逝」,並被國

    際時裝取代它作為人們日常服裝的地位(Eicher and Sumberg 1995: 298)。由

    於大眾傳播媒體和現代通訊科技空前的效率,以及國與國之間密切的往來和

    依賴,模糊了國際的界線,帶領我們來到所謂的「全球化時代」,服裝的生

    產、配貨和消費也都在全球的規模下進行,讓某些相同或至少非常相似的形

    象流通全球,這是造成區域性與文化性身分的式微,以及族群傳統服飾文化

    保留的困難(Kaiser 1997:807-813)最主要的原因。如同當代客家人不識

    客家服,以及許多客家服飾工作坊呈現負面的經營狀況,都說明了族群服飾

    消逝之後,族群文化流失和族群認同衰微的嚴重性。

    本研究從這樣的關懷出發,反思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過渡與重建的問

    題。嘗試站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重新發掘傳統,並透過參與觀察和訪談,

    思考創新的著力點,以期能達到以下三項研究目的:

    (一)重新發掘客家服飾文化的特質與內涵。

    (二)了解客家服飾文化目前發展的現況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三)提出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過渡與重建的策略。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服裝、服飾、裝扮(dress)

  • 4

    “dress”這個字,可同時包含動詞和名詞二種用法,動詞是指人類改變或

    修飾外觀的動作,名詞則意指和身體本身和身上各種物件有關的整體修飾方

    式。多位學者的研究(Kaiser 1997: 4-9; Eicher, Evenson, and Lutz 2000: 1-34;

    Roach-Higgins and Eicher 1992)指出“dress”這個字,可涵蓋身體修飾(Body

    Modifications)和身體補充(Body Supplements)。身體修飾包含任何暫時或

    永久改變身體任何部位的色彩、型體、質感或氣味的修飾。色彩的修飾包括:

    染髮、刺青、抹粉、彩繪、曬黑、美白、化妝等。質感的修飾包含:燙髮、

    緊緻和軟化肌膚等。型體的修飾包括:髮型的塑造、修剪鬍鬚、健身、塑身,

    改變身體的部分比例(如豐胸、束腰、長頸、纏足)等。身體補充包含身體

    的包覆和配飾,前者包括包裹或覆蓋身體全身或部分的物件,後者包括穿刺

    物(如髮釵、別針、耳環等)、夾著物(如夾式耳環、眼鏡)、附著物(如假

    睫毛、假指甲)、肩負或手提物(如皮包、洋傘、拐杖)。為了方便討論,在

    中文翻譯上,筆者以「服裝」一詞指稱同時包含動詞和名詞意義的“dress”,

    名詞譯為「服飾」,動詞則譯為「裝扮」。

    二、外觀(appearance)

    透過人體及任何視覺上可察覺到的修整、美化或覆蓋所創新出來的整體

    組合形象;包含服裝及身體的視覺結構(Kaiser 1997: 5)。

    三、外觀管理(appearance management)

    思索與具體執行各種動作,以便展現個人外觀的歷程,包括購買及穿戴

    服裝配件的行為,和其他修飾身體的過程。所涵蓋的範圍除了我們在視覺上

    為身體所作的努力之外,還包括了我們如何計畫組織這些行為。「外觀管理」

    比「裝扮」更廣泛地包含了計畫、思索,以及評估個人外觀將帶來哪些社會

    後果等各種過程(Kaiser 1997:7)。

    四、脈絡(context)

  • 5

    本研究運用 Damhorst(1999:83-86)提出的“Model of clothing in context”

    和 Kaiser(1990:29-63)的“contextual perspective”來研究客家服飾文化的

    傳統與創新,其中關鍵的“context”一字,在 1997 年商鼎出版的「服裝社會

    心理學」(Kaiser 1997)之中譯本,李宏偉將它翻譯為「情境」,除此之外,

    他還將書中的另一個關鍵字“situation”也譯為「情境」,但在原文書中,不論

    是 Damhorst(1999:83-86)或 Kaiser(1990:29-63),對“context”一字的使

    用,都不能等同於“situation”,“situation”主要是指人穿著服飾的處境,它包

    含在“context”的範疇中,如 Damhorst(1999:84)所言:元素的結合體與

    “surrounding situations”構成了“context”,“context”不只是一個“situation”,它

    還包括了外觀的知覺元素(perceptual elements)和人們穿著服飾的社會場合

    或更為完整的日常生活架構。除此之外,衣服的穿戴者和感知者的特質,以

    及 他 們 之 間 關 係 的 連 續 歷 史 和 產 生 這 些 互 動 行 為 的 背 景 之 性 質 都 包 含 在

    “context”之內(Kaiser 1990:29-63)。所以在中文翻譯上,為更切合原著者

    的 意 思 , 並和 “situation”的 概 念 區 分 開 來, 筆 者 在 接下 來 的 論述 中 , 均 將

    “context”一字改譯為「脈絡」,從中文字意來看,「脈絡」一詞也更能詮釋出

    人、衣服和處境之間交錯複雜的關係。至於“situation”則維持中譯本的原譯

    「情境」。

    第四節 文獻回顧:服裝、族群、文化和身分的動態關連

    為了重新提煉、發掘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特質,並建構它在當代社會過

    渡與重建的策略,在文獻的討論上,主要集中以下在三個直接相關的議題

    上:首先探討服裝外觀與文化之間的象徵關連,探究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所

    提出的服裝文化的解析方式,以加強筆者發掘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特質的可能

    性;其次,探索社會變遷與族群服飾文化的過渡,藉由理論觀點的回顧和個

    案研究的討論,釐清從小規模社會到大規模社會,甚至是全球化社會,人類

  • 6

    服裝性質的轉變、需求的差異、族群服飾文化的過渡方法,以及從傳統到創

    新存留取捨需考量的要素;最後,回顧客家服飾相關研究,分析前人的研究

    方法和成果,以了解此一議題的發展歷程及待開發的主題。

    一、服裝的外觀與文化

    學術界分析服裝外觀文化的研究頗為豐富,人類學家視服裝為人類物質

    文化中的一個項目,著力於服裝材質本身的物質特性、製作過程與族群文化

    思維的類比,以及穿著展示、贈予交換所產生社會關係的意義。服裝社會心

    理學家則將服裝看作一種非語言的溝通,聚焦在個體或集體如何在不同的社

    會關係下,透過外觀管理建構自我之心理。在此,服裝扮演雙重角色:既是

    某種可見的物質,又是某種符號(Bogatyrev 1976)。對於服裝社會心理學而

    言,符號是任何具有社會意義的東西,事物與符號之間有緊密的關連(Kaiser

    1997),服裝同時被認為是一種表達媒介,一種表達心中特定意念的具體方

    式(McCracken 1988:57-58)。雖然不同學科領域著重的取向有別,但是普

    遍都同意服裝除了具體可見的物質特徵之外,還牽涉了社會和文化意義,是

    一種「社會文化價值觀和符號系統的混合物」(Dant, 1999 as cited in Barnard

    2002/2004)。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服裝不只是物質文化中主要的品項,還能反

    映出抽象的非物質文化,可以說是非物質文化的物化表現(Eicher, Evenson,

    and Lutz 2000: 34-51)。這樣的看法和 Kaiser(1997: 74-79)服裝為文化的表

    現形式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視服裝為文化的表現形式,Damhorst(1999: 3-5)指出服裝可以分別表

    現出文化中人類所製造、行為和認知的物質(artifacts)、社會(sociofacts)

    和精神事物(mentifacts),相似於 Hamilton(1987)的服裝文化模型所提出

    的工藝技術、社會結構及思想意識這三個服裝文化之構成要素。首先,服裝

    作為一個實體的人造物,它本身的形式面貌、材質用料、種類品項(Eicher et

  • 7

    al. 2000),和它被製作出來所運用的生產設備和技術(Damhorst, Miller, and

    Michelman 1999; Hamilton 1987),都屬於是物質層面的討論範疇。社會層面

    意指人類組織自我的行為,Kaiser(1997)認為服裝的形式會涉及各種社會

    關係底下的社會分類,亦即人們如何在諸如性別、階級、年齡和族群性上等

    特質的基礎上與他人產生關係,均可透過整體外觀或服裝樣式具體的分門別

    類。換言之,服裝會標示出個體透過社會化的歷程習得的社會角色、階級和

    地位等外觀區辨工作,這些都和文化的社會結構息息相關(Eicher et al. 2000;

    Hamilton 1987)。最後,精神文化即是思想意識( ideology),意指某種文化

    所擁有的信仰、理念、知識和價值觀,是一套認知的規則,以服裝而言,就

    是一套文化制約的衣著常規──什麼是合宜的、恰當的衣著(Damhorst et al.

    1999; Eicher et al. 2000; Hamilton 1987; Kaiser 1997)?它主導人們對衣物的

    選擇與偏好。例如 Amish 婦女不化妝、不戴珠寶,以保守、樸素、端莊的服

    裝,充分表現出她們對世俗物欲的排斥,強調人性、實用的價值觀,以及對

    宗教的忠誠信仰(Kaiser 1997: 614-616、731)。

    要從服裝這樣一個肉眼可見的「文化表徵形式」解析出它所表現的文

    化,服裝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已顯示出符號學的重要性。依 Saussur 之見,

    符號(sign)可分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兩個部分,若將服

    裝視為一種符號,能指是服裝外觀具體表現之形式,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外

    觀,也可能是特定的單品,譬如:髮飾、上衣、鞋子,或是服裝本身線條、

    色彩、質地、造型等構成元素。所指(signified)則是服裝整體造形的意義

    與拆解後各部份造形或圖像的意義,為一種抽象的概念、想法或意識形態,

    也就是外觀形式所指涉的非物質文化。而能指和所指之間的意指作用是藉由

    符碼(code)來連結(Barnard 2002/2004; Kaiser 1997),所以我們必須透過

    符碼來解讀能指所指涉的意義(所指)。符碼本身並不是具體的物件,而是

  • 8

    一種抽象的形態。它是一種「促使文化形成理所當然的現實」之文化知識。

    符碼這種文化知識同時包含「表達方式與意義的慣例」和「文化潛在的組合

    規則」,它讓特定的表達方式或意義變得習以為常,並能引導人們組合各種

    外觀象徵材料,促成文化的創造與再創造(Kaiser, 1990: 54)。

    然而面對現實世界的複雜多變,服裝、文化以及人類運用服裝劃分的人

    群分類,都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的它會因其所處脈絡而產生許多變化,並

    且饒富意義。所以為了正確解讀服裝外觀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Damhorst

    (1999)和 Kaiser(1990)都強調根據脈絡來檢視外觀含義的重要性,因為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脫離社會脈絡來看待服裝,而且服裝的解釋會依脈絡

    的層次而變。服裝是外觀脈絡的一部分,外觀脈絡則是更大的社會脈絡的一

    部分,而社會脈絡又是在文化歷史脈絡中發生的(Kaiser 1990:63)。Damhorst

    (1999:83-86)提出的服裝脈絡模式,說明了各種脈絡是如何環環相嵌,

    以及如何運用脈絡的方法來研究服裝。服裝和它所有的知覺元素都鑲嵌在更

    廣泛的外觀脈絡中。外觀脈絡包含了衣服與衣服,衣服與配件的各種組合方

    式,和它們與個人身體之間的可見的結合。被觀察者所處的社會情境(social

    situation)提供一個察看其外觀的脈絡,這脈絡可能就群體的關係而制定的。

    文化提供一個更大的架構,讓我們可以根據美學規則、歷史脈絡和流行來解

    釋外觀。了解個體與其所處的脈絡間之動態關係,以及各種脈絡之間的連結

    與轉換,將有助於我們全盤理解人們衍生服裝意義的過程(Kaiser 1990:

    57-58)。

    整合上述的理論基礎來看客家服飾,促使我們將客家服飾視為客家文化

    的表現形式,客家人則是客家服飾和文化的創造者,運用服裝社會心理學和

    社會學在符號文本的成果,應該可以幫助我們透視客家服飾的外觀形式,解

    讀出這些「能指(signifier)」所蘊含的「所指(signified)」——昔日客家人

  • 9

    穿用這樣形態的「客家傳統服飾」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思維。全盤而整合的理

    解 了 涵 蓋 了 人 造 事 物 ( artifacts )、 社 會 事 物 ( sociofacts ) 和 精 神 事 物

    (mentifacts)三者交織出的客家服飾文化。

    二、社會變遷與族群服飾的過渡

    大眾時裝與族群服飾的性質正好是相反的,族群服飾通常會被灌上「傳

    統」之名,而帶著緩慢的改變和較少現代化的影響 (Eicher and Sumberg 1995:

    300)。按 Flügel(1971/1991)的分類,族群服飾是屬於在時間上服裝的變化

    很慢,但空間上服裝的變化很大的「固定式」(fixed)服裝,大眾時裝則是

    在時間上的變化很快,但空間上的變化相對很小的「時髦式」(modish)的

    服裝,前者透過類似的服裝來強調一個群體的同質性以區辨於其他群體的成

    員 , 與 後 者 藉 由 類 似 的 服 裝 來 降 低 外 觀 察 覺 到 的 差 別 界 限 正 好 形 成 對 比

    (Eicher and Sumberg 1995:304),顯然地,這是兩種性質迥然不同服裝。

    Kaiser(1997:599-622)認為捨棄傳統民俗服裝改採量產服裝的過程通

    常(但不是百分之百)會變成現代化的歷程的特色。都市化、工業化和資本

    主義興起的影響涵蓋科學技術、社會組織、思想意識和生活的各個層面。製

    造技術的精進造成服裝的量產化;日趨龐大、複雜的社會,不只存在唯一的

    主流文化,而會伴隨衍生許多次文化;工業資本主義助長了推陳出新與互相

    競爭的慾望,服裝會以變遷為導向並強調交易價值。

    二十一世紀,隨著世界旅遊、國際貿易、電子通訊和大眾傳播媒體在效

    率和範圍上的增加,世界上各種文化的成員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Eicher et al.

    2000),促使各種商品和視覺形象跨越各種文化界限,而為眾人所共享(Kaiser

    1997: 808、862),服裝的製造和分配也在一個全球規模的經濟裡,遍及全世

    界(Eicher et al. 2000:257),族群服飾因而明顯地消逝,人們的日常服裝由

    國際時裝取代而之(Eicher and Sumberg 1995:304)。這似乎是時勢所趨,

  • 10

    誠如 Flügel(1971/1991:123)所言:「『固定的』服裝明顯地有些已在廢棄

    的時期。……除了在有些偏僻之處,下層及比較頑固的階級還穿之。而且是

    為了好奇與古雅,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可以遇見的」。Eicher 和 Sumberg(1995)

    也認 為期 望人 們把 他們 自 己限 制在 只穿 一 種服 飾──族群 服飾 ,是 不實 際

    的,我們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穿著族群服飾,但是可能指定在特定的場

    合或特別的地點穿著。

    許多的研究案例都驗證了這樣的看法,雖然人們不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穿

    著族群傳統服飾,但仍會在特定的節慶或儀式場合保持穿著族群傳統服飾的

    習俗,來延續族群的文化命脈並凝聚族群認同。Seng 和 Wass(1995)的研

    究說明了巴勒斯坦人,如何在以阿戰爭之後,讓巴勒斯坦婦女在婚禮和節慶

    場合,重新穿起曾經被她們視為落後的村落結婚禮服,藉由結婚禮服和儀式

    與土地、農業社群的連結,將流亡在外的自己與祖國聯想在一起,以重申民

    族尊嚴和共有的價值,並維繫民族認同。Seng 和 Wass 認為這是一個「用建

    構過去來強調未來」的例子。Lynch(1999)則以苗裔美國人為研究對象,

    探討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改穿美式服裝,以適應美國這麼一個與他們

    寮國家鄉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為了延續祖國文化信仰和社會

    風俗,而創造了在新年群聚穿著苗式服飾展示族群意識的例行慶典。透過重

    新穿著苗式服飾新年慶典,讓他們得以重申族群尊嚴和認同,並將那些年輕

    苗人從未看過,年長苗人永遠回不去的祖國之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永續不朽

    地傳承下去。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利用創造特定節慶,展示族群服飾的方式,來延續

    族群文化命脈並重申族群認同,似乎暗示了這類「固定式」的族群傳統服飾

    在當代社會必須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放入懷舊的脈絡中,才可能再被穿

    用,如同何兆華(2002:4)的看法:「傳統一旦改變了、過去了,就成為依

  • 11

    戀、回憶和緬懷的部分」,「革新與突破才是建構新世界的必要條件」,所以

    近年來,「傳統創新」、「傳統再造」儼然成為新的價值指標。「『創新』是對

    傳統及改進的策略,其重要性及任務在延續傳統的生命力」(何兆華 2002:

    16),期待造成大範圍的影響,「則需要一種流行、一種運動,才有辦法徹底

    滲透到底層」(何兆華 2002:11)。這意謂的是,「固定式」的族群服飾要藉

    由創新的過程轉化為「時髦式」的流行服裝,才能在當代社會產生更大的影

    響力。

    但是面對「傳統與時尚的激變」、「延續和斷裂的拉距」(何兆華 2002:

    4、8),創新要如何才能「既保持傳統的特質意涵,又順利過渡到現代社會

    的兩全運載?」(江韶瑩 1999:116)這是傳統再造時必然會面對的矛盾,

    也正好呼應了 Simmel(2000, 2001)著名的「模仿」與「區辨」二元性時尚

    社會心理──即一方面期待表現出某種符合主流文化的外觀,另一方面又希

    望能展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Kaiser(1997:843)站在 Simmel 的研究觀點

    上,進一步指出「只要區域性與全球性兩者間的互動持續進行,模仿與區辨

    這兩種社會心理歷程在自我、團體與組織脈絡、次文化,以及更廣大的社會

    脈絡和跨文化脈絡中,將不斷地交錯運作」,而強調在全球化脈絡下,個體

    和群體都必須費點心思地重新建構自己的文化身分認同,其中身分認同是依

    脈絡而決定的,族群風格也不只建築在某種存在(being)感之上,而更必

    須依賴生成(becoming)感(Kaiser 1997:845-913)。也就是說,人類具有

    操弄(manipulate)外觀元件以轉換現實的潛能(Kaiser 1997:80-82),在

    面對傳統和創新的矛盾議題時,我們必須先了解現實脈絡的條件,並重新定

    位自己。

    何兆華和羅麥瑞(1997)從織品服裝整合的取向來探討傳統至創新的議

    題,提出四個關於定位的問題,包含:

  • 12

    文化自覺──「我得到什麼?」;

    文化認同──「我是誰?」;

    文化表達──「我想成為誰?」;

    文化傳達──「我想留傳什麼?」(引自何兆華 2002:15)。

    這四個問題道出人的主體意識之重要性,也為傳統創新的議題,提供了

    一個物質技術層次之外,更進一步地思考:我們的「傳統」是什麼?有何特

    色?要留傳什麼?要創新成什麼樣子?都和這四個定位問題息息相關,顯然

    不論是提煉傳統,或是創新再造,我們都有必要先了解該文化的成員如何運

    用服裝外觀來定位「我群」的集體自我意識,因為族群成員才是其族群文化

    的創造者。如同 Hobsbawm(1983/2002)「創發的傳統」之主張:民族的特

    質不是本質存在的,通常都是「事後」的產物,名義上源自「很久很久以前」

    的傳統,實際上是人類為了現實目的刻意創造、建構而成的。同樣凸顯了「現

    實目的」及人類創造文化、發明傳統的「主體意識」。由此可見,特定族群

    的服裝外觀,並不是一陳不變的「傳統」,而是隨著現實的需要不斷地調整、

    重組的結果。傳統可以新創、可以再造,但不能忽略族群成員在不同情境中,

    表徵自我的集體意識。

    雖然實際形象和外貌的改變是永無止境的,然而服裝社會心理學家認為

    各種文化原則中仍存著某種延續性,代表著各種原則從先前的原則演變而來

    的過程。那是「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抽象概念」,包含了可以表達特定文化或

    群體特色的基本信念與價值觀,它奠定了建構與傳遞文化知識的基礎,這些

    想法彼此類似,但卻 是透過各種不同 的具 體文化物件表現出來 的( Kaiser

    1997:75-79、706)。所以在特定的文化中,服裝風格的變化是漸進的,而

    不是革命性的(Kaiser, Nagasawa, and Hutton 1995)。Kaiser 的觀點,似乎為

    傳統和創新之間的矛盾,找到了一個依循的根據──與時俱進的外在形式和

    不斷延續的文化意識。這也是江韶瑩(1999:156)對傳統工藝美學在當代

  • 13

    社會的流轉與過渡提出的建議:「不能自我設限於傳統題材表現形式或工料

    技法而已,精神和觀念本身才是癥結所在」。

    Jirousek(1997)對土耳其男子服裝轉變歷程的分析似乎可以支持上述

    看法。Jirousek(1997)探討土耳其西南 Çömlekçi 村落男子的服裝從傳統到

    大眾時裝的轉換過程,發現 Çömlekçi 村的男子在土耳其共和黨人革命之後,

    雖然廣泛地採用了歐式服裝,但這些被採用的服裝形式因能適應於土耳其傳

    統的美學和社會意義,所以仍被當地人視為「傳統」。Jirousek 認為這是一種

    「表面的西化」,而不是社會價值實質上的「西化」,是傳統文化挪用了西方

    服裝的形式。這個個案說明了新的服裝形式,只要能適應傳統服飾的文化美

    學和社會意義,仍能被該文化的人認同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統整上述各觀點來思考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渡,促使我們去關

    心客家人在各種脈絡中,因應不同的現實目的,選擇服裝建構身分的自我意

    識,以及表現認同與區辨的社會心理因素,而不再將客家服飾文化拘泥在單

    一形態的「傳統服飾」裡,或試圖追溯出最早、最原始的「真傳統」。我們

    相信文化是人造的,傳統是建構而成的,客家文化特質可能不是本質存在

    的,「最原始」、「最純粹」的客家傳統服飾在今日更是不可考,但是了解客

    家人認知、想像、創造與追求以表現自我族群身分和文化的客家服飾,以及

    日常生活中人們實際的衣著需求,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客家服飾文化在當

    代重建的契機。這也是本研究接下來所著力的方向。

    三、客家服飾相關研究

    客家研究之濫觴始於 20 世紀初,歷經 20 世紀中葉約莫 20 年左右的停

    滯期,至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地方文化與族群認同研究風氣之興盛,而重

    新受到海內外學界的重視(莊英章 2002)。然而在眾多客家研究專文中,與

    客家服飾有關的論述,卻是屈指可數,直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在

  • 14

    施政上對客家學術研究的鼓勵,從而吸引了織品服裝學界的一些筆者對客家

    服飾的關注,才有較多關於客家服飾的研究專文問世。

    臺灣第一部以客家服飾為主題的正式研究,是林成子於 1981 年提出的

    《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之論文,在此之前,客家服飾的相關論述,散

    見於方志或史料之中,或是通論性客家著作中的一小章節,所占的篇幅很

    小,內容也多大同小異,只有概括性的文字介紹。林成子(1981,1990)以

    實地訪查的方式,廣泛地蒐集各類客家服飾實物和傳世照片,加以整理、分

    類、比較,並細述其形式用料和使用方法,還藉由相關文獻史料的引證,分

    析六堆客家服飾的形成因素與演變條件,可以說是臺灣客家服飾研究的奠基

    之作,她的研究方法和論述觀點都對後來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影響。

    之後 20 年,臺灣學界對於客家織品服裝的研究,除了幾本印刷精美的

    文物圖錄(高本莉 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1995;粘碧華 1989),

    提供更豐富清晰的影象資料並補充刺繡女紅的資料以外,對飾品、繡件之外

    的衣服本身的論述並沒有超出林著的內容和觀點。反而在中國大陸有郭丹、

    張佑周(1995)合著的《客家服飾文化》一書,以史料分析的方式,從客家

    人的生活環境與民情風俗切入,雖然實物影像不多,僅概要地介紹客家服飾

    的款式與形制,但對於客家服飾涉及的歷史文化淵源則做了更多的探討,和

    聚焦於服飾本身物性比較整理的林著(林成子 1981;1990)正好可以互補。

    臺灣直到 2001 年客委會成立之後,才有較多的客家服飾相關研究陸續

    問世。目前這些文獻主要有三大研究取向:第一類研究的著力點在「挖掘傳

    統」,藉由文獻分析和田野工作對口述史、傳世照片和實際文物的採集,多

    以圖文對照的呈現方式,重新架構出傳統服飾的形貌,並追究其流變情形。

    幾篇研究加強在北部客家的田野採集工作,補充了過去臺灣客家服飾研究對

    北客資料蒐證之不足,而修正了一直以來學界對臺灣客家服飾的認知(宋佳

  • 15

    妍 2002;楊舜云、彭荻梅 2003;鄭惠美 2006,2007):北部客家服飾因受

    到閩南的影響,衣長較短、裝飾較繁複,沒有六堆客家在衣飾上那樣堅守傳

    統,不曾改變(林成子 1981,1990;高本莉 1995)。宋佳妍(2002)和楊

    舜云、彭荻梅(2003)都提出臺灣南、北客服飾的差異可能在大陸原鄉就已

    形成,不全然是北客來臺灣後受閩南影響才改變的。楊舜云、彭荻梅(2003)

    實際在北臺灣客庄民家採集到的資料則顯示一般民眾穿的「客家傳統服飾」

    仍然十分簡樸,並沒有像過去研究所蒐集到那些博物館、收藏家的「珍藏版

    傳統」那樣「受閩南影響而較南客裝飾繁複」。鄭惠美(2007)則推測臺灣

    南、北客的大襟衫分別承襲自大陸客地之「中長大襟衫」、「短大襟衫」祖型,

    前者將傳統的「中長大襟衫」傳承為客家標誌的藍衫,後者則以原始的「短

    大襟衫」祖型,納入鄰近族群的裝飾形式,而產生單純與繁複並存的裝飾風

    貌。幾位筆者努力「挖掘傳統」的田野工作有很不錯的成效,採集到的實際

    文物累積至今,可能說是已將昔日客家人,無分男女,從出生、婚嫁到死亡

    全身上下所穿用的衣物、飾品和繡件,都蒐羅齊備了,再加上對南北客服飾

    穿用方式、結構形制、材質用色描述、比較的文字論述,完成了將「傳統」

    文獻化保存的基礎工作。

    第二類強調的是「創新設計」。2004 年,屏東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

    (邱魏津、林芸芸,2004)和臺南女子技術學院服裝設計管理系(涂永清主

    持,2004)師生不約而同的發表客家傳統服飾創新設計的研究及作品,兩個

    研究團隊各自從客家傳統服飾上截取元素做創新,也都建議要先了解客家傳

    統服飾文化,在保留住傳統精神的前提上去改良、創新,才能達到文化傳承

    和發揚之目的。這樣的看法呼應了本節在第二個部分討論的結果:族群傳統

    服飾要經過創新,才有可能在當代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面對傳統和創新

    之間的取決,也都認為不能只注意服飾的外表形態,更重要的是服裝文化精

  • 16

    神的保留。

    最後一類關心的則是「產業行銷」。徐秀如、賴顯松(2005)研究客家

    服飾產業資源的現況與需求,指出為了延續與創新客家文化,客家服飾的產

    業化是勢在必行。客家服飾工作坊業者多秉持延續及推廣客家文化的想法而

    開設工作坊,但對於現況及未來的工作態度與想法,卻呈現出負面情形。這

    也凸顯出只有將客家服飾產業轉型及提升經管觀念,才可改善此局面。因此

    林瑜蔚(2006)針對屏東創意藍衫業者現況從 SWOT 分析的方式,思考產

    業未來方向並提出可能的行銷方法。

    整體而言,目前關於客家服飾的研究,大致上已經將客家「傳統服飾」

    的款式、形制、結構等特質勾勒清楚了,也開始意識到傳統創新、開發產業

    是再生客家服飾文化的時勢所趨。這些研究成果和觀點,大體上是不錯的,

    但是若只專注於「傳統服飾」物質性特徵的分析與再詮釋,而忽略了影響客

    家服飾生成、演變、興盛、衰微的社會心理因素──客家人在不同的生存情

    境下,操弄服裝外觀元素,表達身分,建立社會結構,製造或再製造客家文

    化特色的集體意識──便會將人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能動性,侷限在

    特定形制的「傳統」裡,這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因此本研究將回歸人的主體,

    視客家服飾為「客家人在特定脈絡中,集體選擇以創造客家文化,表達族群

    身分的符號體系」,除了關注服飾外觀形貌特徵之流變與消長情形,還將它

    放置在有關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中,探究其物質性特徵所隱含的非物質

    文化特色,以及人們穿或不穿客家服飾的社會心理因素,以期能更全面性的

    了解客家服飾的文化特質,以及將它過渡到當代社會之可能性。

    第五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以客家服飾為例,嘗試探索一個讓族群傳統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

  • 17

    延續再生之可能性,所以既需要從過去客家的歷史脈絡去解析客家服飾的文

    化特色,也要清楚客家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脈絡延續和斷裂的情形,發展的

    阻力和動力,然後才能更進一步的放眼未來,對客家服飾文化後續的經營與

    發展,提出實際的建議。因此在本論文裡,筆者對客家服飾被客家人製造、

    運用、取捨、再製、認同與期許之種種情形,都會各別放在過去、現在和未

    來這三個與時間有關的脈絡中進行觀察和分析。

    首先,針對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特質的探究,基於「傳統」是人力可建構、

    可創造的概念(Hobsbawm 1983/2002),本研究並不企圖用史料考證的方式

    向上溯源出「最傳統」的客家服飾,而是站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重新去探

    討那些被歸類為「傳統客家」的服裝,所展現出的物質性、社會性和精神性

    文化特色。因此在這一部分,筆者主要採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同時重視與客

    家服飾有關的文字論述與影像資料,並配合客家族群背景文獻的檢閱,將客

    家服飾置於客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中一併討論,以期能在服裝形貌描

    述之外,更進一步地探索出服裝物質性特徵所蘊含的非物質文化特色。

    關於文獻資料的選擇,在文字方面,以 20 世紀初,客家研究興起以後,

    討論客家的專著與論文為主,而不鑽研推敲古籍史料;影像方面,除了廣泛

    蒐集已出版的文物圖錄、老照片集和相關研究的影像資料之外,也將筆者過

    去研究實際採集到的客家服飾傳世照片及實際文物照片納入分析討論的範

    疇內。換言之,在這一部分,本研究的著力點,不在於挖掘出更多過去研究

    未挖掘出的史料或文物,而是運用服裝象徵分析的角度,重新分析這些已被

    認定為「客家傳統」的服裝,嘗試發掘出過去相關研究著墨較少、超乎服裝

    物質層面之外的客家服飾文化特質。

    其次,為了洞察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所遭遇的斷層、消逝等問題之癥

    結,並對症下藥地提出實質地改善策略,筆者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現在,確

  • 18

    切地了解客家服飾文化在當代存留興衰的現象、傳承推廣工作的成敗,因此

    本研究採取反映社會現象之紮根研究法(Strauss and Corbin 1990/1997),以

    求能根植於現實脈絡地發現問題,並尋求解答。於是,筆者在創造「族群服

    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再生策略」之企圖下,盡可能地嘗試各種探索,研究初

    期的觀察和訪談,是開放性且非結構式的,避免先入為主的想法,限制研究

    的發展,所以本研究之架構、問題和取樣,都不是在一開始就已設定明確,

    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隨著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的反覆交錯互動,逐漸調整聚

    焦,才慢慢建立起來的。

    就實際經驗的研究過程說明之,由於本研究所要了解的是在臺灣目前整

    個大環境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客家服飾文化傳承推廣,普遍存在的問題,而

    不只是一時一地的推廣活動,所以觀察地點除了桃竹苗和六堆2兩大客家聚

    落之外,又因為臺北縣、市與客委會所在地有地利之便,經常舉辦許多客家

    文化活動,所以也一起列入觀察的範圍。如此一來,研究範圍分佈面積便相

    當廣大,在人力、時間和資源的限制下,筆者設法盡收網路、平面和電子媒

    體報導中有關客家服飾的資訊,大致掌握各地客家服飾文化推行發展的概

    況,包括曾經舉辦過或計畫要舉辦的推廣活動以及重要的關係人,然後從中

    選擇值得追蹤調查或參與觀察的事件,訪談重要關係人,了解事件的前因後

    果,施行後對客家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影響,或由筆者實際參與活動的進

    行,觀察並評估計畫執行後的成效。

    建立在紮根理論之基礎上,研究觀察和訪談所得均以文字勤加記錄。正

    2康熙六十年(1721 年),朱一貴作亂,聚居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為求自保,於是團結鄉勇,以居

    住地為單位,組成六個隊(六堆),協助政平亂。這「六堆」即包括「中堆」竹田鄉,「先鋒堆」

    萬巒鄉,「後堆」內埔鄉,「前堆」麟洛鄉及長治鄉,「左堆」佳冬鄉及新埤鄉,「右堆」高雄

    鄉及美濃鎮等。除了美濃鎮係屬高雄縣外,其餘均屬屏東縣。

  • 19

    式訪談以錄音記錄,並轉譯為逐字稿,然後使用 WinMAX 質性分析軟體,

    將資料逐字逐句地分解譯碼。藉由譯碼的過程,筆者不斷檢視、比較、分析

    所得資料,將其概念化,也從中激發思考,發掘出後續追蹤、發展的議題,

    以幫助觀察與訪談的工作之聚焦。自此開始,觀察、訪談、譯碼和文獻檢閱

    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在四項工作反覆交錯互動的過程中,觀察對象和訪談問

    題都愈來愈聚焦,也愈來愈明確,從日常生活中開放性的觀察、非結構式的

    訪談,逐漸進入到選擇性地追蹤特定的議題,以及對重要關係人量身擬定訪

    談大綱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下,是筆者參與觀察的所關注的焦點(見附

    錄一)

    (一)實際舉辦的客家服飾推廣活動、政策或計畫之性質、施行方式及

    成效。

    (二)再製客家服飾的詮釋重點,延續和變異的情形,以及它們被當代

    客家人認同、接受的程度。

    (三)客家服飾的能見程度,包括使用的人、時、事、地。

    (四)客家服飾工作坊經營的現況和遭遇的困境。

    訪談的重要關係人,主要是積極參與或關切客家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行

    動者,包括:政策、活動與計畫策劃人或推行人、地方文史工作者、研究或

    關注相關議題的專家學者、創新或再製客家服飾者、客家服飾工作坊負責

    人、還有從事客家服飾文化教學工作的老師(見附錄二)。訪談問題依受訪

    者不同的身分及經歷而調整,但重點都在於了解他(她)們從事相關工作的

    動機與目的、實踐的方式和獲得的回響、對現況的看法及評判,以及對客家

    服飾未來發展的期許與建議(見附錄三)。

    筆者藉由上述研究方法,了解目前客家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現況和問

  • 20

    題,而後根據受訪的專家學者的看法,及筆者執行研究之心得與經驗,構思

    改善現況問題、再生客家服飾文化的過渡策略,並據以撰寫成論文。在方法

    學上,紮根法對於「改變現狀」有許多貢獻之處。不同於量化研究要求研究

    者保持中立客觀,才能維持科學的秩序;紮根法學者反而要妥善利用研究者

    個人的經驗、情緒與動機,並收納被研究者對研究的反應,回饋於研究之中。

    所以研究者利用自己的經驗,甚至涉入被研究者的情境以改進研究品質,符

    合當事人的需要,都是被允許甚至被肯定的(徐宗國 1996)。

    事實上,本研究無法全面性的解決當代客家服飾文化傳承發展的所有問

    題,因為許多的細節牽扯到更多的變因和不同的層面,並非一次的研究,就

    能一言以蔽之。本研究由微觀的社會行動及其意義著手,藉資料、應用程序,

    以及筆者的理論觸覺和邏輯判斷而對當代客家服飾文化的傳承發展指引一

    個較適切的推行方向。研究的著力點在於從人類造衣、選衣、用衣的社會心

    理出發,關心個體或群體在當代社會脈絡中,對於日常衣著外觀的考量與需

    求,以重新檢視、發掘客家服飾文化中,可以延續、提煉和發展之處,或者

    是必須淘汰、調整、改進的地方,所處理的是一系列行動之中最前置的、即

    在構思規劃階段必須先釐清的問題,至於更後續的生產製造、行銷管理、產

    業經營等實務之細節處理問題,則不列入本次研究討論的核心範疇中。

    第六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的背景、主要探討的議

    題,所運用的理論、觀點和資料,以及研究的方法、過程和資料分析方式。

    第二章探討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特色,以傳統客家婦女服飾為主要

    分析對象,首先從物質層面著手,看服裝基本的構成元素、配件和衣服如何

    與身體協調互動,構成整體外觀形象,然後將服裝外觀放入客家的歷史、社

  • 21

    會和文化脈絡中,看歷史上的客家人如何運用這樣的服裝建構出社會和文化

    意義,並透過和閩南婦女傳統服飾的比較,以凸顯其特色。

    第三章討論當代台灣客家服飾文化的發展現況,先了解傳統服飾沒能繼

    續被客家人沿用的原因,然後將客家運動興起以後當代行動者再製的客家服

    飾,依其不同屬性分成改良式客家服飾、客家意象服飾和客家創意服飾,分

    別討論它們的表現的方式、被接受與認同的情形和原因,以及相對於傳統,

    延續和變異的情形。

    第四章主要是針對當前再製客家服飾未能廣泛流傳、重新融入現代人的

    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瓶頸,提出改善的策略。

    第五章是本論文的結論。整合研究的發現和心得,提出筆者對客家服飾

    文化在當代社會重建的看法,反思本論文的研究意義並對未來客家服飾的研

    究和發展提出建議。

  • 22

    第二章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文化特質

    根據前一章文獻分析之所得,本文將客家傳統服飾視為客家文化的表現

    形式,首先,從微觀的層次思考客家傳統服飾外觀脈絡本身,將焦點放在服

    裝的色彩、質地和樣式等元素,分析這些元素的性質,以及它們組合而成的

    整體形象,來了解客家傳統服飾的物質性特色。其次我們將分析的層次放大

    到社會,探討客家服飾與客家社會之間互相建構的關係,看客家傳統服飾如

    何反映並支持客家族群的社會現實。然後再把分析的層次放大到客家的歷史

    文化脈絡,整合思考客家族群的服裝、歷史和文化之間的關連性,以求能透

    視客家傳統服飾的外觀形式,更深層的了解客家傳統服飾所蘊含的文化思

    想、意識等精神文化。

    第一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物質性特色

    一般我們所說的「傳統客家服飾特色」,主要都是針對女裝而言,因為

    客家男子所穿的服飾,與閩南男子的服飾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而客家婦女和

    閩南婦女的服飾卻是一看便能分別。其中最明顯的差距在於髮型和天足、纏

    足之別(蘇旭珺 2000),衣物本身的形制結構,基本上仍是大同小異,均以

    直線剪裁、平面構成,上衣也以開右衽的大襟衫最為常見,所不同的是客家

    婦女服飾之用色、用料和裝飾都較為簡單樸實,下半身搭配的也以褲裝為

    主,極少穿裙。

    就上衣的形態來看,無論客家或閩南人都常使用立領,但客家人的領子

    通常不會太高,甚至無領(圖 2-1)的款式也頗為常見,不像閩南婦女常使

    用裝飾性強的高領(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1995:8)。相較之下,客

    家服飾的低領,不僅看起來較樸實,穿起來也有較好的舒適性和較少的束縛

    性。上衣開襟的方式,無分閩、客都以右衽大襟最為普遍,但是在內襟(上

  • 23

    衣右前身大襟覆蓋處)的剪裁,客家婦女為了節省表布用料,即使是禮服仍

    常見「短襟」或「接襟」的作法,但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內襟短缺的「缺裾」

    現象(圖 2-1),與閩南婦女的禮服強調用完美無缺的「五裾 3齊長」,來象徵

    「五福齊全」的作法有很大的差異(圖 2-2)。

    袖子的部分,閩南婦女的大襟衫少有反折袖設計,但在客家大襟衫上,

    卻很常見,尤其是六堆客家婦女,會刻意將大襟衫的袖子做得長過手腕,穿

    時將袖口向上反折 20-25 公分,以暗釦、別針或布紐固定,便能形成一袋狀

    空間,方便隨身存放一些小東西(圖 2-3)。除此之外,客家婦女的衫褲,還

    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只縫釦絆,而不安釦子。平常只用祭拜後留下的

    香腳固定衣物(圖 2-3),遇年節喜慶等重要場合,換上金屬釦子(圖 2-4),

    便能讓「平日常服」變成「正式禮服」,一衣可以二穿。

    其次,在材質方面,傳統客家服飾多以棉、麻為之,絲綢料只用於正裝。

    有趣的是,從傳世的客家禮服中可以發現,即使有能力做綢緞衣衫的客家

    人,仍不厭其煩地在外觀看不到的地方,像是反折袖的內層、大襟衫的內襟、

    襖的襯裡布,經常拼接其他便宜的布料或是用零星碎布拼拼湊湊,以節省綢

    緞的用量,極盡節約之作法,與「稍有能力便喜歡穿綢緞」的閩南人(國立

    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1995:8),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再就材質本身的

    性質而論,棉、麻織品的光澤度、平滑度均不如絲織品,但都有良好的強力,

    耐洗又耐磨,比絲織品更容易保存。相較於綾、羅、綢緞等絲織品的貴氣,

    舒適、堅實、耐用的棉、麻織品,算是一種比較「平民」的材質。

    在服裝用色和裝飾風格方面,有別於閩南婦女服飾用色明亮鮮麗,裝飾

    3 「裾」指的是衣服前後幅下垂部分,前衣身下襬左、右兩裾,及後衣身下襬左、右兩裾,再加上

    右前身疊襟處下襬一裾,總共五片,稱「五裾」。閩南婦女禮服五片同長,故稱「五裾齊長」,

    客家婦女上衣疊襟處(內襟)短缺,則稱「缺裾」。

  • 24

    繁多(蘇旭珺 2000:36)。藍、白、黑三色是客家婦女大襟衫最常使用的顏

    色,一般只有喜慶的場合才會穿著紅色系衣服(圖 2-1)。下身搭配的大襠褲

    則以黑色最為普遍(圖 2-5)。其中黑、白都是無彩色,客家藍衫常用的靛藍

    明度也不高,可見除了喜慶禮服的用色比較鮮豔之外,客家服飾的用色均偏

    向低調、中性、不鮮艷的顏色。此外,客家服飾的緣飾也頗為節制,常以本

    色或黑色為緣(圖 2-6),未婚的年輕女孩可加鑲牙條(圖 2-7),或提花織帶

    裝飾(圖 2-1)年紀愈長的婦女,大襟衫的緄邊裝飾就愈簡單樸素,上了年

    紀的老婦人除了喜慶禮服之外,日常所穿的大襟衫均不加花邊(圖 2-8),遠

    比閩南婦女服裝簡潔樸素。

    在下裝部分,客家婦女除了結婚穿的嫁衣、生產用的產裙和往生時的壽

    衣會準備裙裝之外,一般都以褲裝為主(宋佳妍 2002:41),穿裙子的頻率

    遠比閩南婦女少。褲子是以平面構成的合襠褲,因其褲襠寬大,而有「大襠

    褲」之稱。形制結構與閩南婦女的外穿式褲子相似,但客家大襠褲通常是用

    黑色素布製成,褲管比閩南女褲窄而短,也沒有閩南女褲鮮明的用色及精緻

    的刺繡、鑲緄和織帶裝飾(圖 2-9),不僅看起來較為簡樸,也更方便活動。

    最後,是客家婦女在外觀上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項特質——維持天足。

    光緒 24 年《新竹縣志初稿載》:「粵人雜俗:閩與粵大同小異,閩女多纏腳,

    粵女則纏腳者少。」由此可知,纏足與否在臺灣早期幾乎成為辨別閩、粵婦

    女重要的特徵(鄭惠美 2006:65)。單就外觀來看,相對於纏足對婦女身體

    的戕害、行動力的限制,及呈現出來的傷殘美,維持天足的客家婦女顯然是

    較自然、健康、無束縛性的外觀,也有較佳的行動能力。

    整體而言,相較於閩南婦女傳統服飾「綢緞、緄邊、刺繡、顏色等的爭

    奇鬥艷、滿目繽紛」(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 1995:10),以及纏裹變

    型的三寸金蓮(圖 2-9),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不論在形態、用色、材質或搭

  • 25

    配出的整體外觀風貌都更為簡單、樸實、低調、少束縛性(圖 2-10、圖 2-11)。

    所以不論是田野訪談所聞,或文獻史料上的描述,「簡單樸實」四個字幾乎

    可以說是人們在描述客家傳統服飾特色最常使用的形容詞。在中式服裝相同

    的形制基礎上,立領、右衽、大襟、緄邊和布紐等元素是閩、客傳統服飾共

    有的基本元素,並不能夠將其中任一元素列為客家服飾的特色,然而,當我

    們將形制、材質、色彩、各項設計細節和著裝的身體組合起來——乾淨的素

    顏、不束胸、不纏足、自然健全的身體,穿上寬鬆舒適、素面無紋、質地堅

    牢、用色低調、裝飾簡單、高機能性的衫褲——整體外觀脈絡呈現出一種簡

    約樸實、健康自然、富行動力的風貌,的確迥異於臺灣閩南婦女的整體外觀

    形象,誠如客家文獻所強調的:「客家婦女向不纏足,身體碩健,而運動自

    由,且無施脂粉及插花朵者。這亦其獨特的民俗特色」(劉佐泉 1991:128),

    這或許更有可能、也更有資格成為客家服飾的特色。

    心理學裡的「完形(Gestal)」概念,強調「全象大於各部位的加總」,

    指出人類對於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

    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Köhler, 1998)。同樣的道理,我們從客家

    婦女傳統服飾所知覺到的特色,是來自於所有設計元素、各部分服飾和身體

    的組合,所創造出來的整體形象,而不在於一連串各自獨立的外觀元素。所

    以就服裝外觀本身的物質特性來看,筆者認為相較於閩南或其它族群婦女的

    服裝外觀,客家婦女樸實無華、健康自然、富行動力的整體外觀形象,比大

    襟、盤釦、緄邊等元素的加總,更能凸顯出客家服飾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

    這種由客家婦女整體服裝外觀脈絡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物質文化特色,不僅與

    我們印象中刻苦耐勞、勤勞節儉客家婦女形象頗為相襯,還和昔日客家人的

    社會、歷史脈絡整合、互動,創造出更饒富意義的文化內涵,所以接下來筆

    者要將客家婦女的整體外觀脈絡放入客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脈絡中,再做

  • 26

    更進一步的討論。

    圖 2-1 「缺裾」的客家女衫 資料來源:陳達明收藏,筆者拍攝

    圖 2-2 「五裾齊長」的閩南女衫 資料來源:鄭惠美,《台灣南北客家婦女大

    襟衫比較研究》,頁 186。

    圖 2-3 香腳別釦藍衫 資料來源:鄭惠美,《藍衫與女紅》,頁 29。

    圖 2-4 造型別緻的鎏金釦 資料來源:陳達明收藏,筆者拍攝

    圖 2-6 新竹白麻地客家大衫女衫 資料來源:彭孟煇收藏,筆者拍攝

    圖 2-5 大襠褲和布腰帶 資料來源:莊謙謹收藏,筆者拍攝

  • 27

    圖 2-8 新竹黑麻地客家大衫女衫 資料來源:彭孟煇收藏,筆者拍攝

    圖 2-7 苗栗藍棉地客家大襟女衫 資料來源:陳達明收藏,筆者拍攝

    圖2-11 桃園縣客家婦女的服飾外觀。資料來源:朱陳

    耀提供

    圖 2-10 美濃客家婦女的服飾外觀。資料

    來源:林成子,《六堆

    客家傳統衣飾的探

    討》,頁 43。

    圖 2-9 清末臺灣閩南婦女的服飾外觀 資料來源:粘碧華,《清代臺民間刺

    繡》,頁 40。

  • 28

    第二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社會性特色

    呈前一節分析的結果,客家婦女傳統服飾整體外觀脈絡所表現出的是一

    種簡約樸實、健康自然、富有行動力的形象,這樣的外觀形象,對女裝來說,

    其實是非常特別的。在我們世俗的觀念裡,一般認為女性是柔弱嬌貴、文靜

    優雅、需要被保護的,所以相對於色彩暗沈、線條俐落、少用飾物的男性服

    飾,女性的服裝往往色彩明亮、線條圓融、質地細緻、富於裝飾,甚至還帶

    有束縛性,以襯托並塑造出符合傳統社會規範的女性化氣質,譬如我們在前

    一節討論曾提及的臺灣早期閩南婦女色彩鮮麗、裝飾複雜,偏好絲綢等華麗

    材質(蘇旭珺 2000:36),並將雙足纏裹成「三寸金蓮」的傳統服飾外觀特

    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圖 2-9)。這樣的服飾看起來華麗嬌貴,卻會限制女

    性的活動力,從而把女性塑造成附屬於男性的裝飾品,以支持父權社會中「男

    為主體,女為附屬」的性別角色定位(葉立誠 1997:95-96、99-102;趙平、

    呂逸華 1995:147-152)。

    相較之下,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及其所塑造出的整體外觀形象,似乎就

    不太符合一般既定的「女性化氣質」,她們不僅看起來積極、強健,典型的

    「藍衫、黑褲、天足」之裝扮(圖 2-10),和客家男子的服飾也頗為類似,

    只有在裝飾細節,及衣服的長度上有些許的差異,並沒有對比強烈的性別二

    元區分。雖然看似奇特,然而只要把客家傳統服飾外觀放入客家的社會、歷

    史脈絡中一塊兒思考,即會發現一切都搭配的合情合理。因此我們有必要先

    來了解客家人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

    回顧文獻史籍中的客家人,長久以來,他們幾乎都受迫於生存處境的困

    窘,而不得不輾轉遷徙,向其他的地方另求發展,所以有人稱客家是「遷徙

    民族」(劉還月 1991:80),也有人說他們是「東方的猶太人」(高宗熹 1992),

  • 29

    描述的就是客家人顛沛流離的移墾經歷。建立在移墾、農耕基礎上的客家社

    會,需要靠大量的勞力來支撐,因此不單單男子要下田耕作,客家婦女也被

    要求要「耕田力役,無異男子」。又因為客家居地田少地瘠,耕作不敷糊口,

    許多客家男子不是遠走他鄉,另謀生計,就是以讀書考取功名為志,把家中

    大小事務及田事農務都交給客家婦女掌管(參見高木桂藏 1992:30;羅香

    林 1992:106;羅肇錦 1993:33),更讓客家婦女不得不「內外兼備」、「婦

    兼夫職」(張維安 2001)。所以客家社會對於客家婦女的教育特別重視「四

    頭四尾」四項婦工,這其中除了包含和其他族群婦女一樣,負擔燒飯煮菜之

    「灶頭鑊尾」,裁縫女紅之「針頭線尾」,以及侍奉公婆、教養子女之「家頭

    教尾」等工作以外,客家婦女還被要求要上山下田之「田頭地尾」(邱彥貴、

    吳中杰:2001:108)。昔日客家女子從小就必須學習這些事務,學會了才能

    獲得族人的認同(陳運棟 1992:19)。由此可知,傳統客家婦女的角色是相

    當勞苦的,相較於其他族群的女性而言,她們被賦予更繁重的工作。

    所以,為了適應困窘的生存條件,及移墾的生活形態,客家婦女無法「錦

    衣、羅裙、纏足」,因為絲綢衣料不僅昂貴,也不好保養。裙裝、纏足則會

    限制她們的活動,尤其是纏足,還可能讓她們變成寸步難行的殘廢,連日常

    生活都需要有人服侍4,這對於生活條件困苦的客家人來說,根本是一項既

    奢侈又沈重的負擔;相反的,客家婦女必須穿著質地堅牢的棉布衫褲,因為

    棉布便宜、舒適又耐洗、耐磨、耐穿,才禁得起客家婦女終日勞動穿用,並

    節省置裝費用。她們也必須穿褲裝、維持天足,因為穿褲裝、維持天足能夠

    活動自如,才可能讓她們「耕田力役,無異男子」,成為「客家家庭的支柱」

    4 柯基生(1995:94-95)把纏足對婦女行動的影響分為五個層級:第壹級:生活行動與常人無異毫

    無痛苦。第貳級:家居行動正常,不能遠行,遠行足部會疼痛。第參級:家居行走常須扶牆摸壁,

    出外扶杖而行或須人扶持。第肆級:雙足無力寸步難行,須跪行或由人抱行。第伍級:雙足疼痛

    臥床,不堪點地。

  • 30

    (羅香林 1992:241)、「生產工作上的要角」(鍾鐵民 1991:131)或「精

    力充沛的勞動者」(引自雨青 1987:39)。除此之外,客家婦女也不能像一

    般婦女那樣在外觀裝扮上爭奇鬥豔,因為那會造成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浪

    費;反之,更重要的,是在物資有限的情況下,發揮巧思增加服裝的實用效

    益,就像是大襟衫的反折袖設計,可充當隨身存放物品的置物袋,就不用另

    提包袱增加累贅,可增添婦女勞動時的便利性。

    了解了客家的人文歷史背景,我們再回過頭看客家婦女有別於一般「女

    性化氣質」的無束縛性簡樸服裝,及堅強、健壯、有行動力的整體外觀形象,

    發現它不但不顯得唐突,甚至還十分合適,先前的矛盾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移墾生活的困苦,不允許客家婦女穿著嬌貴的華服,她們必須做最簡樸的打

    扮,來節省家庭開銷,甚至還要實際參與生產勞動,提高生產所得。也就是

    說,在那麼困苦的生活條件下,客家社會期待客家婦女能共體時艱,平日不

    化妝、不纏足、不穿華服,不要在衣著打扮上花費過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而全心全力地投入生產勞動。將客家婦女傳統服飾放入客家的社會、歷史脈

    絡中,一起思考,我們發現客家婦女被賦予的性別角色,不是妝扮華貴以彰

    顯男性親人社經地位的裝飾品,而是一個勤儉、能幹、具有實質生產能力的

    勞動者。所以客家婦女「非典型女性化氣質」傳統服飾外觀,其實是因應客

    家現實生存脈絡所需而發展出來的適應策略,它反映了過去客家人因生存條

    件窘迫,讓婦女必須投入生產勞動的情形,正好呼應了客家族群史上那段篳

    路藍縷的奮鬥史。甚至,不只是單純的反映,它良好的功能性還能促進客家

    婦女的身體效能及工作效率,幫助客家婦女稱職地扮演好客家社會賦予她們

    的社會角色,這對客家社會結構和文化特色的建構,都是十分重要的。

    客家婦女對於客家社會結構和文化特色建構的重要性,可以從許多討論

    客家族群文化的文章中得到印證。如黃榮洛在〈年初二才過年──從客家禮

  • 31

    俗特性漫談客家人〉一文中說:「客家婦女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也是

    一根很重要的家[庭]支柱。客家婦女,在那個僅靠勞力支撐的農墾社會生活

    環境中,實在太重要了。(引自張維安 2001)」另一位筆名心根的作者在《婦

    女半月刊》發表的〈值得注意的廣東客家女子〉一文則提到:「客家婦女是

    家庭的重心,家庭組織賴之鞏固,子女教育賴之維繫,男子事業賴之鼓勵,

    而客族之光榮,亦賴之發揚!(引自羅香林 1992:242)」這兩段引文,都

    十分推崇客家婦女對於其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性,而客家婦女之所以那麼重

    要,主要是因為她們能夠為家庭付出大量的勞動力,「四頭四尾」樣樣包辦,

    既主內又顧外,就算不依靠男人,也可以獨自經營家庭生活。如此一來,客

    家男子就能無後顧之憂的離開家鄉另謀發展,建立起「男外出發展,女留家

    務農」的性別分工模式,來改善原本困窘的生活條件,或是專心讀書,考取

    功名,來提升原本的社經地位,成就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理想。

    由此看來,客家婦女能不能稱職地扮演一個勞動者,對客家家庭的維

    繫、客家社會結構的建立和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她們不僅是家庭支柱,

    也支撐著客家農耕社會的運作。因此所多討論客家族群文化的文章均大力推

    崇客家婦女的勞動能力以及沒有虛華矯飾外觀,並將之強調成一項十分重要

    「客家的特性」,羅香林(1992:242-243)在《客家研究導論》中曾提到:

    「她們從沒塗脂畫眉纏足束胸以取悅男子,也沒故意擴大臀部的規模,增高

    兩乳的身份以誇耀人世;所以到過中國的西洋教徒,都口口聲聲說她們好!」

    劉佐泉(1991:126)也有類似的看法:

    尋常一般婦女,大都願作男子的玩物整日塗脂抹粉,除了替丈

    夫生育子女外,衣食住行,一切都仰給於男子。惟有客家婦女,刷

    洗了這個恥辱,她們不僅不依靠丈夫,大都能獨自經營家庭生活的,

    她們因肯勞動,一切都有辦法……。

    因為客家婦女節省了在外觀的穿著打扮上所耗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 32

    又能付出大量勞動,獨自撐起一個家,才受到那麼多的讚揚。美籍傳教士

    Smith 曾發表一篇關於「中國客家」的文章,文章中對能「役男子之役」(胡

    娜 2005︰122)的客家婦女特別讚賞,他說︰「客家民族是牛乳上的乳酪。

    這光輝,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客家婦女」(雨青 1987︰40;陳運棟

    1992︰16;高木桂藏 1992︰178;高宗熹 1992︰119)。他的看法,普遍被

    用作頌揚傳統客家婦女的資料,也幾乎被所有討論客家族群文化的文章所引

    用,不管歷史上的客家婦女是否真的比其他族群的婦女更為獨立、能幹、堅

    韌、強健,這樣的形象都已成為客家人自我認同的一項重要特質。曾有客籍

    學者認為客家婦女作為一個勞動者,成為族群的特色,可能是其他族群所沒

    有的。「客家婦女」在「客家人的特性」中具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客

    家婦女的特 性抽出,「客家人 的特色」 可 能就無法完 整建構出 來(張維 安

    2001)。

    把客家婦女傳統服飾外觀放入客家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脈絡中一起思

    考,我們看見客家傳統服飾、外觀與客家社會、歷史和文化彼此牽連,互相

    建構的情形。歷史上客家人的生存情境,孕育出客家婦女別具特色的服裝外

    觀風格,而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外觀形象,不僅反映,也支持了客家人的歷

    史、社會和文化的建構,彼此相輔相成,更加凸顯了客家婦女傳統服飾的特

    色在於用樸實無華卻有良好功能性的服裝,塑造出獨立、能幹、堅韌、強健

    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色對於歷史上顛沛流離、歷經千辛萬苦的客家人而

    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節 臺灣客家傳統服飾的精神性特色

    曾經有學者做過調查,不論是客家人或非客家人,對於客家的第一印象

    都是「勤儉」(王雯君、張維安 2004:128-129)。在許多討論客家族群文化

    的文章裡,以及不斷傳唱的客家歌謠裡,「勤儉」二字更被強調為「客家特

  • 33

    性」、「客家精神」或「客家本色」,例如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曾提

    到:「客家是最喜勤勞的民系,無論男女,皆以勤勞為做人唯一本義」、「客

    家可以所是比較儉樸的民系,尤其是他們的婦女,真是節儉樸素極了」、「凡

    百服用,皆以省儉為原則」(羅香林 1992:243、246)。勤勞和節儉似乎是

    在客家人長期與其生存情境抗爭的族群歷史脈絡中養成的,之後又透過社會

    化的歷程建構成為客家族群意識的一部分。因為歷史上,長期顛沛流離,又

    身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的客家人,惟有靠勤於勞動和節

    約儉樸雙管齊下,才可能讓他們脫離貧困,改善生活,所以客家人特別強調

    勤儉持家的德行,尤其是對客家婦女而言。

    在客家傳統服飾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勤儉」二字的體現,它不僅表現

    在具體的外觀上,也主導著客家人的衣著態度和偏好,是客家服飾文化中很

    重要的一項內涵。以服裝本身的設計而言,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無束縛性

    又有良好的活動機能性,還有可以隨身存放東西的反折袖口袋,能展現她們

    的身體效能並提高其工作效率,方便她們從事大量的勞動工作,這就是「勤」

    的體現;服裝的形制單純、線條簡潔、質地堅實、用色低調、甚少裝飾,在

    造型上簡化了所有的繁華富麗,卻能在最節省物資的原則下,讓服裝發揮其

    最大的實用效益,以避免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浪費,便是「儉」的體現。

    最初客家婦女可能因為生存條件使然,不允許她們穿著有束縛性的華

    服,而不得不穿著方便她們日常勞動的簡樸服裝,然而,當「勤儉」二字,

    在客家社會被強化成不論貧富貴賤都必須具備的美德,特別是評價婦德的標

    準之後,簡潔樸實、富有行動力的外觀形象也隨之被道德化為良家婦女合宜

    的裝扮,反之婦德則會遭受質疑:

    客家人傳統來講,說真的怎麼去打扮?打扮會被人罵。……。

    因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