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附件 - s-park.org.cns-park.org.cn › uploadfile › file › 20180114 › ...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 年5 月8

  • Upload
    others

  • View
    3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附件 1

 

 

光谷制造 2025 行动纲要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九月

 

I

目 录

一、背景与形势 .................................................1

(一)全球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 1

(二)光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 2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 4

(二)基本原则 .................................................. 5

(三)发展定位 .................................................. 6

(四)发展目标 .................................................. 7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9

(一)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 9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 12

(三)加强产业配套和基础能力建设 ............................... 14

(四)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 17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 19

(六)推进重点产业国际化发展 ................................... 20

四、重点领域 ................................................... 22

(一)光通信与移动通信 ......................................... 22

(二)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 ....................................... 24

 

II

(三)集成电路 ................................................. 26

(四)激光 ..................................................... 28

(五)智能装备 ................................................. 29

(六)生物医药 ................................................. 34

(七)高性能医疗器械 ........................................... 36

(八)北斗导航 ................................................. 38

(九)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 40

(十)绿色与能源管理 ........................................... 43

五、保障措施 ................................................... 45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 45

(二)加强财政扶持,完善金融支持。 ............................. 46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光谷辐射能力 ....................... 46

(四)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 47

(五)培育“光谷造”文化,弘扬“光谷企业家”精神 ............... 47

附表 1:指标解释说明 ........................................... 48 

 

III

图目录

图 1光通信及装备制造创新链布局图 ......................... 11

图 2 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布局图 ............................... 16

图 3 光通信与移动通信产业链 ............................... 23

图 4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链 ............................. 25

图 5 集成电路产业链 ....................................... 27

图 6 激光产业链 ........................................... 29

图 7 智能装备产业链 ....................................... 32

图 8 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产业链 ............................. 33

图 9 生物医药产业链 ....................................... 35

图 10 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 ................................ 37

图 11 北斗产业链 .......................................... 39

图 12 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41

图 13 绿色与能源管理产业链 ................................ 44

 

 

IV

表目录

表 1光谷制造业 2020 年和 2025 年发展指标 ................ 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

年 5月 8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

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为了贯彻实施《中国制造 2025》,湖北省

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湖北行动纲要》,武汉市政府也发布了《武

汉制造 2025行动纲要》。为了对接《中国制造 2025》  和湖北省、武汉市

的行动纲要,贯彻《东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精神,围绕东湖高新区“5+2”的产业新定位,推进光谷制造业的转型升

级、提质增效,助推东湖高新区“四谷一港”建设,推动“有全球影响力

的创新创业中心”光谷梦的实现,特制定本纲要。 

一、背景与形势

(一) 全球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新一轮产业革命促使工业大国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美国在 2012 年 2

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提出“再工业化”的高端制造业

回归战略;德国在 2013 年 4 月提出《德国工业 4.0 战略》,在我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同时期内,日本提出了《日本再兴战略》,法国提出了《新

工业法国》,英国提出了《英国工业 2050 战略》,韩国提出了《新增动力

战略》等。另外,主要工业大国在创新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硅

谷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我国提出了制造强国的重大规划和系列举措。国家已决定通过三个十

年的努力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强国,《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建设世界制

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全国各省市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纷

纷出台了相关的《行动纲要》。《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动纲要》提出的目

标是“到 2025 年进入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方阵”,《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

要》提出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全面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全部工业

总产值达到 35000 亿元”。从总体举措来看,一是非常强调提升制造业的

创新能力、制造业的质量和品牌建设;二是要求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聚焦智能制造;三是明确要求未来十年制造业在产值总量上要取得全面突

破,成为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

科技园区是推动成果转化、集聚科技人才的产业中枢。美国硅谷以其

独步全球的创新优势,形成了微电子、生物和互联网技术的主导产业体系;

以色列在 IT、生命科学、半导体、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创新生

态系统和差异化优势;中关村凭借其人才优势,已成为全球快速发展的科

技创新园区;深圳打造的两小时经济圈,成为全球智能硬件产品创新成本

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区域。而在光谷及武汉地区,虽然高校资源位居全

国前三,人才优势突出,但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与较弱的成果转化能力不

匹配;虽然一直是工业重镇,但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与较弱的产业配套能

力不匹配。 

(二) 光谷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制造业主导产业发展迅猛。 “十二五”期间,光谷在光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了“131”主

导产业格局,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400 亿元,增长

2.86 倍,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生物产业产值增长 2.23 倍,光谷生物城

综合实力跻身 108 个全国生物产业园区第二名;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

1.65 倍,成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环保节能产业产值增

长 3.51 倍,成为领先全国的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长 5.4 倍,成

为中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光谷在光通信、激光、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医

疗器械等领域培育出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优秀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

和一批知名的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光谷先后引进了多家全国一流企业建

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2016 年,区内累计工商注册企业 4.8 万户,高

新技术企业已达 1393 家,规上工业企业已达 358 家。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东湖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

术创新体系,先后建立了 8 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企业孵化器 53

家,众创空间 65 家,创客文化开始兴起;建立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56 个,

促进了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目前,光谷已经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科技

成果,通过持续推进“3551”光谷人才计划,光谷引进了大批优秀科技领

军人才。

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光谷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比较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光谷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

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与光谷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匹配,重点产业的一些

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化产

业化的能力较弱;二是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两化融合

水平对企业战略和业务支撑力度不够,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智能

化水平不高,不利于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三是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

升;重点产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

领域的配套能力还不足,制造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

进一步提升;四是工业经济结构尚需优化。制造业主要以工业产品为主,高端

消费产品较少;工业附加值不高,服务型收入占比较小,影响制造业的整体效

益和质量;五是光谷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工业产品整体知名度不强,质量优

势不够突出,质量追溯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光谷制造”品

牌形象;六是企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出口产品份

额较低;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型外资企业偏少,外贸拉动能力较弱;缺乏

有影响力的全球化企业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编制光谷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已是十分重要

和非常紧迫。规划既要顺应全球科技发展潮流,贯彻国家及省、市相关规

划的思想,又要充分结合光谷制造业特色和企业发展现状,建立自身的比

较竞争优势,指明光谷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紧抓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接《中国制造 2025》,贯彻《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

动纲要》和《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的思路,围绕光谷系列中长期规划,

以创新为核心,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制

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大力培育制造业新技术、新产

品、新业态、新模式,重塑新常态下光谷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构建光谷

制造业产业生态新体系,强化特色产业优势,提升高端制造能力,壮大产

业规模,为打造“世界光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智造为先。围绕“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

光谷梦,把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实践“光谷梦”的重要推力。破除一

切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技术自由转化、人才自由流动、资本自

由融通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重点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

进智能服务,开发智能产品,深入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发扬特色,强化优势。结合光谷特色产业优势,全面发展光电子信息

产业,细化落实“光联万物行动方案”,发挥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带动

作用。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

成长为支柱产业。强化光谷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

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提档升级,质量为本。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产业、企业、产品和服务等多层面的转型与调整,开发具有差异化优

势的新产品,支持发展高端消费品制造、绿色制造。鼓励企业从技术、工

艺、产品、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强化质量管理。整合相关资源,建成具

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光谷制造的产品质量。

能源优化,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依靠技术进步,推进

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利用、废弃物循环

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

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联动发展,推动

产业集群集聚。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聚焦服务升级,创新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

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产业战略研究、统

一布局和协调指导,做好产业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绿色制造和

节能减排。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制造企业

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社会的创业潜力。通过政府有力

引导和市场有效支撑,把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转化为生产力。

(三) 发展定位

——智能制造使能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光谷在工业软件和工业自动

化技术方面的雄厚优势,紧密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智能制造应

用需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集

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研发形成自主安全可控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

装备,并积极推进本地化应用,建成智能制造使能技术的策源地。 ——特色产业创新引领区。围绕“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的光谷梦,依托光谷特色产业,重点在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激

光、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领

域,围绕特色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链,健全优化创新资源,完善提升创新

体制,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引领区。

——制造业国际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光谷特色产业和高端人才资源优

势,重点发展高精尖、用地少、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支持企业以光谷

为基地,依托互联网建立国际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通过投资、重组、并

购等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把光谷打造成为制造业的国际化示范区。

(四)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初步建成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使能技术集

聚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3500 亿。光谷制造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提档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光电子信息产业初步成为全球龙头,重点产

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

形成 2-3 个在全球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

到 2025 年,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领先

的智能制造使能技术策源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5000 亿元。在光电

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若干领域形成 3-5 个在全球拥有技术主导

权的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到 2035 年,光谷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创业中心,光电子信

息产业成为全球龙头,形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具有全球竞争力、技术

主导权的制造业特色产业,集聚一批全球化标杆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表 1 光谷制造业 2020 年和 2025 年发展指标

指标分类 具体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规模

总量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518 900 1300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2094 3500 5000

产值过百亿企业数量(家) 5 10 15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家) 358 500 700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

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5 6 7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

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1.1 1.5 2.0

高新技术企业(家) 1063 2000 3000

质量

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4.5* 90 95

制造业增加值率(%) 25 28 30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72*

年均增速

6%

年均增速

4%

两化

融合

宽带普及率(%) 75 100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 92 98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0* 80 90

绿色

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下降幅度(%) 12

年均下降

5%

年均下降

4%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

量下降幅度 -

比 2015 年

下降 22%

比 2015 年

下降 4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8.7* 99%以上 99%以上

注:数据来源东湖高新区统计中心;指标说明请参考附件 2;*表示该数据参考《中国制

造 2025》、《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东湖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

划纲要》。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 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坚持创新驱动,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

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整合国

内外优质资源,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在高端光电子芯片、海

陆空天一体化新一代光网络、高端数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实现技

术突破,力争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激光、

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区域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对支撑产业

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

投入。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

站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国内外一流的研发机构强化创新

能力,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重大攻关。鼓励中小企业运用互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开展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支持制造业创客企业

利用“双创”服务平台,开展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创业。 

整体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

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制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

协作,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产业协同创新的良性

循环。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

企业协同配套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产业协同创新效率。加强产业

间的协同与合作,打破创新壁垒,依托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10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

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快推动部

省共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相结合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高

校、科研院所成果与制造企业的对接转化。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

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促

进技术、项目、资金对接。搭建开放式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孵化器、高

校、科研院所等开放实验平台与中间试验基地、创新工场等设施。加大对

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专栏 1 制造业创新引领工程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速推进技

术成果产业化。设立制造业创新专项资金,加大企业研发补助力度。

培育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

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加强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和

关键技术的攻关,逐步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到 2020 年,争创 1-2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5 家省级

制造业创新中心。到 2025 年,力争建成“信息光电子”、“高端

数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三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

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11 

 

图 1 光通信及装备制造创新链布局图

12 

(二)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发展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和产品。发挥本地工业软件和装备制造方面

的优势,坚持自主、安全、可控的原则,集中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

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的研发,

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使能技术,积极开发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

执行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

产线和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 VR  /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

实)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装备和产

品,实现产业化。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鼓励光通信、激光装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

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

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

制造业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主适应控制。

加快信息系统、智能化系统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

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加强危险化学品、新材料、生物制剂、新能源电池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

提高安全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在激光装备、数控机床、消费电子等

重点行业,鼓励企业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发展基于互联网的

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

13 

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应

用。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试点建设一批本地化的工业云及工

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标准、工程服务

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在线服务。 

专栏 2 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设立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重大工程,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

行等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

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

装备等核心技术,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设立智能制造专项,加

快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

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及

应用。设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改,推动企

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

到 2020 年,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

等产业,力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 4家、国家级智能

制造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达到 4 项,重点企业主要业务环节实

现智能化。到 2025 年,力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达到 8

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达到 8项,企业主要

业务环节普遍实现智能化。

 

14 

(三) 加强产业配套和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制造业“四基”配套能力。瞄准光谷制造业发展重大共性需求,

着重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所需

的配套能力和资源,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配套水平。在光通信、新型显示、

集成电器、激光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大产、学、研、用协作力度,加

强创业和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鼓励企业开发影响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满

足先进成型和节能减排等产业基础需求的专用材料。完善重大装备的首台

(套)政策,支持“四基”的推广应用。 

完善产业链的要素配置。围绕光谷重点产业,完善产业链各环节要素

配置,推动产业和创新要素合理分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产业协作体

系,提升光谷各产业之间相互配套能力和水平。在产业链配套方面,加大

精密模具加工制造、3C产业装备、新型材料等上游配套企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制造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培育工业设计、仿真试验、检验检测、维

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区域辐射方面,以“一区多园”为依托,加

强与武汉周边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与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空间互补、打

造光谷两小时产业圈。 

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立足光谷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加快光谷制造

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配套水平。加大水、电、气、地下管网、公共

交通、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基本保障能力。健全完善制造业

全产业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支撑,

15 

为智能装备、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快光通

信、新型显示、数控系统及装备、生物安全、光源与同步辐射等方面的国

家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科

学仪器中心等科教资源向企业开放,加大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设施配套力度。 

专栏 3 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光谷制造业“四基”数据库,明确产业重点和共性技术需求,

推动关键短板环节加快突破。开展创新成果的示范应用,支持核心基础

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的

应用。建立光谷产业协作平台,完善产业链各环节要素配置,建立高效

率、高效益的产业协作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

到 2020 年,力争重点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 30%以上。到 2025 年,

力争重点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 50%以上,主要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

件(元器件)实现自主化、工程化、产业化。

16 

图 2 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布局图

17 

(四)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支持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

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

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支持有能力的

制造业企业提供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专业服务,包括

工业设计、外协加工、仿真试验、增材制造等。支持开展面向制造业的

互联网技术服务,特别是制造业“双创”、协同研发、网络制造、众筹

众包等服务。为制造业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空间、微观装配实验室等新型

孵化载体服务和产业成长全链条服务,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

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 

加强服务功能区和公共平台建设。以产城融合和园区综合体建设为

核心,提升园区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信息、

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一批“光谷智造街区”,针对重

点行业业务需求,支持建设各类专业服务平台,支持建设面向产业集群

协作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业“双创”的支撑平台。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自建、共建或共享工业电商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

质量追溯平台和协同供应链平台,带动整个产业或区域的共同发展。 

18 

专栏 4 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

加快推动光谷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建设,完善

产业链。依托光谷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

造一批“光谷制造街区”,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

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设

立服务型制造示范专项,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服务

型制造示范企业。

到 2020 年,在光电子、激光设备、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

3D 打印等行业形成 25 家能够基本满足区域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企

业。到 2025 年,力争形成 50 家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建成为全国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先试区。

 

19 

(五)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

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性标准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标杆

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

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

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

导活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建立质量标准认证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或采

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夯实生产工艺基础,

针对光通信、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组

织突破长期困扰产品质量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和验证,积极

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

设备等,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

指标。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在生物医药、消费电子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

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 

培育光谷知名品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和鼓励企业潜心钻研生产工

艺,追求卓越品质,加强工业品牌培育,增强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

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加强商标保护,打造一批特色鲜

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围绕光谷重点产业,积极

推进产业标志性品牌建设,逐步将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

品牌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加大光谷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20 

提升“光谷造”国际影响力。 

专栏 5 质量与品牌提升工程

设立“光谷造”品牌专项,建立“光谷造”品牌的准入和退出

机制,实施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

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整合光谷若干已建成的检

测中心和高校的检测设备,建立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

等产业的国家级、世界级的质量检测中心。

到 2020 年,培育 5-10 个国内知名品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

数达到 90%以上。到 2025 年,培育 5-10 个国际知名品牌,制造业

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 95%以上。

(六) 推进重点产业国际化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大路径,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支持

重点领域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全球一流科研院所和

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知

识产权等方面实现国际化发展。

链接全球前沿技术,推动跨国技术转移与国际研发合作。鼓励重点产

业企业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开展委托研发或共同研发。鼓励

全球知名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中心,

鼓励光谷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究机构成立共建研发平台。

开展全球产业布局和海外并购,提升全球竞争优势。鼓励重点领域企

21 

业利用技术、品牌、商业模式等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实现全球发展。

支持领军企业海外并购发达国家优势产业与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加快创新。 

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光谷造”国际名片。鼓励领军企业在

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提高

国际市场占有率。组织企业以“中国光谷”整体形象参加国际知名展会,

宣传“光谷造”国际品牌,扩大光谷制造国际影响力。

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提升“光谷造”国际话语权。鼓励重点领域

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境外注册商标、开展国际认证、主导或参与制定

国际标准。鼓励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跟踪发布世界前沿知识产权注

册信息,为光谷企业提供前沿产业发展动向。

专栏 6 制造业国际化工程

引导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实现全

球化。设立光谷制造业国际化专项工程,推进重点企业的重大技术、

重大产品、重大投资工程加快国际化。以光谷为平台,积极组织具

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性贸易博览会及国际性高端会议,推动光谷制

造企业与全球领先企业的深入交流、全面合作。

到 2020 年,培育 3-5 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到 2025

年,培育 6-10 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22 

四、重点领域

紧抓产业发展制高点,对接《中国制造 2025》、《中国制造 2025 湖

北行动纲要》、《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的重点领域,结合光谷的重点

产业及实际发展状况,重点支持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

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北斗导航、智

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领域,形成完善的“光联

万物”产业生态。

(一) 光通信与移动通信

发展定位:围绕光联万物产业生态,重点布局光通信与移动通信领域,

将光谷打造成全球第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

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光纤光缆,继续巩固和发展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

生产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全球产量第一;着力突破光纤新材料新工艺,

突破海缆技术、光纤材料制备技术,推动光纤预制棒关键设备国产化;重

点发展低损耗、超低损耗通信用光纤及专用领域的特种光纤及解决方案,

微型光缆、有源光缆、光子晶体光纤研发和产业化。光器件,重点发展激

光通信光源、有源光器件、无源光器件、半导体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

半导体芯片、数据通信器件等光电材料和核心器件产品;突破发展硅光子 

23 

 

图 3 光通信与移动通信产业链

(SiP)集成技术、发展低功耗、远距离、高速率的高端光器件和光模块,

发展适应网络演进需求的智能光器件。光通信系统设备及移动通信,布局

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和下一代光接入技术,大力推进超高速率、超大容

量、超长距离、智能化光网络传输设备(包括 OTN、PTN、IPRAN、PON、SDN/NFV

24 

等)、智能光配线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围绕全光网络、海洋通信、

量子通信网络、4G/5G 移动通信、虚拟现实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突破与

产业化的应用。 

关键技术/产品:25G、100G、400G 光电子核心芯片的技术研发;

基于 SiP、InP 的光电混合集成和单片集成技术研发;400G/1T 光模块和

系统开发;海底光缆和海洋通信系统开发;40G/100G 光接入器件和系

统研发;基于 IP+光融合的智能光网络产品开发;面向 5G 的移动回传和

前传解决方案研究;多频多端口电调基站天线和 3D MIMO 技术开发;

满足 LTE 和 5G 需求的地铁、高铁、超高层建筑、大型场馆等特殊场景

的覆盖解决方案研究;自主 PCVD 设备开发;低损耗、大有效面积光纤

光缆产品开发;特种掺杂技术研究;微型光纤的集成化;有源光缆自主

芯片的技术研发;光子晶体光纤的导光理论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完善。 

(二)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

发展定位:在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领域,加大技术研发,力争在先进

显示材料、高端显示制造装备、高世代及柔性显示突破,打造全国规模最

大的中小尺寸显示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发展方向:新型显示,在上游材料端,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的基板

材料、发光材料(特别是蓝光材料)、封装材料;在上游高端装备端,重

点突破高端光刻设备、高端蒸镀设备、封装设备以及围绕 R2R 的涂膜设备;

在产线开发上,围绕 LTPS(低温多晶硅)、AMOLED 领域,重点布局 

25 

图 4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产业链

OLEDLTPS-LCD 和 LTPS-OLED 中小尺寸面板的高世代产线,瞄准布局新一代

柔性显示生产线。智能终端,围绕设备运维、社交娱乐、医疗健康、军用

与特种用途、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等,重点发展高速光接入通讯终端、智能

路由器、智能网关、交换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穿戴式外

骨骼、智能插座等具有规模应用前景的产品;大力发展位置跟踪器、数据

26 

手套、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产品,推进 VR、AR、MR 等技术的应用。

关键技术/产品:高质光学基板材料、高效发光材料、中小尺寸低温多

晶硅(LTPS)显示面板生产技术,集成数控触控技术、LTPS 窄边框技术;

健康护眼技术、智能节电技术、高色域;量子点发光技术,突破全息、激

光、柔性折叠等显示技术。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存储

技术以及 VR 技术、AR 技术、MR 技术。 

(三) 集成电路

发展定位:依托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加快引进和培育设计研发、晶

圆生产、封装测试、应用等上下游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器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研发设计,重点开展 5G 光通信芯片、存储器芯片、SoC

集成芯片、传感器芯片的自主设计研发,完善和丰富集成电路 IP 交易,构

建统一的集成电路专利池。生产制造,重点支持 3D NAND 、NANDController、

SSD 等存储芯片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围绕 DRAM(动态随机存储

器),MRAM(磁性随机存储器)、PCRAM(相变存储器)等新型存储器开展预研布

局未来规模生产,着力推进晶圆厂建设;重点支持自主研发的 40 纳米、28

纳米芯片研发与批量生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重点开展 2 英寸外延片、

通信芯片、MEMS 芯片、BSI 影像智能传感器芯片、光子芯片、红外焦平面

探测器芯片、具有电脑功能的超微型传感器等研发与制造;培育和突破光

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外延炉设备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

化瓶颈。封测环节,加快发展小型封装(SOP)和四边引脚扁平封装(QFP)

等工艺技术,圆片级封装(WLP)、硅通孔(TSV),积极引入球栅阵列封

27 

图 5 集成电路产业链

装(BGA)、芯片尺寸封装(CSP)、多芯片组件封装(MCM)、3D 封装等

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

关键技术/产品:14nm和20nm存储芯片的3D垂直堆叠制程技术;400G

OTN(光传送网)网络通信芯片;北斗/GPS多模亚米级定位芯片设计与制程工

艺;图形显示控制器、高性能图形图像处理器(GPU)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嵌

28 

入式存储器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化合物半导体红外传感器、射频识别

(RFID)、磁电子等传感器及其节点处理器等物联网芯片设计与制程技术。

(四) 激光

发展定位:利用光谷在激光行业方面拥有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

优势,保持武汉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激光

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激光材料及元器件,以激光关键核心部件研发生产为重点,

重点发展用于制造光纤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所用的增益光纤、光子晶体光

纤、碟片激光晶体、非线性晶体、调 Q 开关、锁模器件、光学镜片等;围

绕通用器件如电源器件、光纤器件、控制软件、扫描光学器件等方面重点

发展。激光器及激光设备,重点围绕下一代新兴激光产业发展所需要开发

的新型激光器、激光系统集成,以及与十大重点领域之间协同创新。开发

4 千瓦以上连续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射频激励板条

CO2气体激光器;200 瓦以上长脉冲(毫秒级)半导体泵浦光纤激光器、碟

片激光器;50 瓦以上短脉冲(纳秒级)绿光、紫外激光器、100 瓦以上超

短脉冲(皮秒、飞秒)激光器等。配套装备主要有系列激光切割机、系列

激光焊接机、激光精密加工装备、激光表面强化系统和激光智能工厂等。

激光应用服务,建立激光标准及专利检索平台、激光智能装备产业链创新

创业平台;建立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加工、钢铁冶金等各类

激光加工站服务,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提供激光设备租赁、激光应用创新

技术、激光智能工厂综合解决方案等服务。

29 

图 6 激光产业链

关键技术/产品:工业用先进飞秒/皮秒激光器、紫光激光器、半导体

激光器/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精密微细制造技术及装备、面向国民经济重

点行业的激光先进制造成套装备、电池封装焊接技术与设备、激光清洗技

术与设备、激光 3D 打印技术与设备。

(五) 智能装备

30 

发展定位:依托光谷产业和研发能力的优势,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切入

点,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中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电力装备等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内

有影响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1. 数控机床

发展方向: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开发数控系统、新型驱动电机及其

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数控回转工作台、大型交换工作

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新型气动液压件等功能部件,提升大型

数控机床、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等核心产品技术水平。数

控装备,重点发展重型数控立式车床、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超重型数控

龙门移动镗铣床的发展;开发具备具有自监控、维护、优化、重组等功能

的超重型机床,积极打造中部数控机床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中心城市

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数

控系统及装备服务,发展基于“云服务”模式的数控系统研究,通过大数

据,云计算,接口技术和智能应用来实现加工的智能设计、智能计划、智

能物流、智能加工、智能检验。

关键技术/产品:机床可靠性及长寿命技术、机床静态动态测量技术、

机床热变形及补偿技术、机床震动及补偿技术、主轴挠度补偿技术、直接

驱动技术、高速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多轴联动与复合加工技术、机

器人与数控机床集成应用集成、高速高效精密超硬材料磨削工具制造技术

等。高性能数控机床系统、电主轴、纳米精度光栅等功能部件及整机设计

31 

制造的核心技术。

2. 机器人

发展方向:实现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搬运、喷涂、加工、装配、检测、

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规模化集成应用。加快激光测量和机器视觉系统自主创

新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与智能识别能力,推进智能

机器人的应用。发展基于云计算、传感器网络与移动应用技术,针对智能

工厂应用的智能互联机器人。发展与制造工艺深度融合的专用机器人(工

匠机器人)。关键技术/产品:攻克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机、伺服驱动器

和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

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3. 3D 打印

发展方向:3D 打印材料及产业化,加快 3D 打印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

金属粉末材料的研制;加快 3D 打印关键部件激光扫描系统及喷印系统的自

主创新与研制;向材料、服务等上下游延伸,形成以 3D 打印为核心的产业

链。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金属材料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 3D 打印技术

与装备,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电子材料 3D 打印技术与装备,

微纳 3D 打印制造技术与装备。应用领域,重点发展 3D 打印技术在医疗应

用方面的研究涉及纳米医学、制药乃至器官制造。加快生物 3D 打印机的研

制,用于修复手术,血管、皮肤、软骨等难承载细胞等方向。

关键技术/产品: 3D 打印特种材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3D打印成形高

性能金属粉末制备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高端 3D 打印技术与装备研究。

32 

图 7 智能装备产业链

4. 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

发展方向:围绕智能电网形成产业集群,放大输变电、配点等产业链环节

优势,重点发展超高压变压器、智能变压器、电子式互感器、特高压电网

电力光纤光缆等智能输变电设备;利用已建成智能电站技术优势,加速推

进智能电站建设,积极开发储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推进飞轮储能设备、

空气压缩蓄能装备、超级电容器等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技术和设备发展。加

33 

快发展智能电表及其核心芯片、智能高压开关等智能配电设备以及智能用

电服务系统,形成制造、安装、检修、管理等全程服务体系,针对

图 8 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产业链

耐热输电,高压变电,自动配电等环节打造产业竞争力。

关键技术/产品:智能输变电直接生产和转换电能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

在电力通信、物联网产业,突破终端设备关键共性技术;雷电监测与预警

系统、超特高压直流线路避雷器、纳米改性材料及其衍生产品、复合材料

杆塔、复合绝缘子产品技术。

34 

(六) 生物医药

发展定位: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人福医药、国药集团为龙

头,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产品为核心,加快生物医药领域

技术和产品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生物健康的融合发展,

加快打造“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健康产业高地和创新源泉。

发展方向:基因工程药,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基因工程治疗性抗体、基

因工程疫苗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突破性研究,进一步推动蛋白组学、药

物基因组学在基因工程药研究上的应用;加快基因工程改造和修饰技术、

基因构建、细胞工程、大规模细胞培养及纯化、抗体偶联等技术研发及工

程化。基因检测,推进无创产前筛查、药物靶向治疗,个体化用药指导、

疾病风险评估等领域的基因检测技术开发,重点支持遗传病和出生缺陷筛

查等高通量测序在临床应用的覆盖范围;重点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打造世界领先和高

通量测序平台,构建基于大样本量的基因组数据库和 IT 解读平台,建成武

汉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健康服务,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

算等技术,研制用于健康安全监测、远程医疗监护移动医疗设备以及远程

35 

 

图 9 生物医药产业链

诊疗等智慧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人群电子健康数据,形成的健康监测和

运程监护产品及智慧服务平台,如移动互联健康监测穿戴式设备、居家智

慧健康监测设备、集成式健康监测设备、健康安全云服务平台等。

关键技术/产品: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基因工程治疗性抗体、基因工

程疫苗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诊断试剂、新一代生物荧光标记物和半

36 

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等关键技术的突破;靶向给药系统、缓控释制剂等创

新剂型的研究开发。 

(七) 高性能医疗器械

发展定位:发挥光谷在图像处理、自动化控制等光电子信息领域的技

术和产业优势,围绕预防、诊断、治疗等医疗健康需求,紧跟医疗设备数

字化、网络化、便携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医疗器械领域延伸,努力发展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医疗设备、数字医疗设备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

地。

发展方向:有源医疗设备,加快推动核医学影像设备、高性能彩超成

像设备、电子内窥镜等高端影像诊断设备和高精尖激光治疗设备的发展;

大力推动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质

子治疗肿瘤等建设;推进快速、低成本的高通量基因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等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

及产业化。植入性生物医用材料,重点推动人工血管、人工皮肤等软组织

修复材料、新型伤口敷料等生物医用材料;加快创新成果在微创治疗、术

后康复方面的推广应用。鼓励开展移动医疗、医学信息服务、生物信息服

务等服务业务。诊断设备及试剂,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

大关键技术,重点围绕肿瘤、心血管重大疾病领域,开发高敏感性和特异

性的试剂盒和诊断设备。推进全自动生化检测设备、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

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等设备和配套试剂的产业化。支撑重大疾病

在早期诊断、个体化用药、疾病病情评价以及预后判断等临床应用上的突

37 

破。

关键技术/产品:数字化探测器、超声探头、超导磁铁、高热容量 X射

线管组件等核心部件研发与应用;激光晶体、激光灯等激光材料及配套元

部件、半导体、液体、光纤激光器、质子加速器;植入性纳米材料、心脏

起搏器、血管支架材料、人工血管、仿生软骨组织再生材料、系列冻干脱

骨及仿生多孔可降解人工骨等技术。

 

图 10 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链

38 

(八) 北斗导航

发展定位: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以下简称北斗产业)加快基于北

斗高精度定位与安全驾驶地图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开发基于北斗系统的

终端产品、导航定位服务等,支持光谷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北斗核心

技术的全国创新中心,推动北斗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发展,建成“国家北

斗应用示范区”。

发展方向:数据获取与基础元器件,推广应用新一代北斗基带芯片,

大力发展时空信息芯片,带动生产系统板卡、智能位置传感器、模组、天

线等基础元器件;重点设计研发车载智能片上芯片、手机智能芯片;研发

在交通、物流、农业、城市管理、医疗、社区养老服务以及基于国情监测

的土质、水质等领域相关的专业应用智能芯片。终端与支撑平台,大力开

展面向手机、平板电脑市场的终端设备和终端制造;重点研制基于北斗的

车载智能终端,加速研发并量产集交互式、网络化、智能化功能于一体,

融合数字电视、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3D 触控操作、音视频播放、

智能语音控制等功能的北斗车载智能终端。重点开发生产基于北斗卫星导

航及位置服务、以属性特征分层的具有时空标识的各类数据获取实时化、

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的平台软件和服务平台。智能服务,加快推进北

斗导航航空测量与遥感测绘、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

服务等产业链发展,推动北斗芯片、模块、终端在行业领域和大众市场的

广泛应用,对城市桥梁安全、湖泊、地面沉降、建设工地、环境等实时监

测、预警、诊断,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重点推进车联网、数字城市、物

39 

 

图 11 北斗产业链

流、航天航空、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技术/产品:芯片设计、解算方法、精密数字地图、融合定位技术、

高精度导航技术、终端产品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泛在时

40 

空信息服务云平台;面向物联网、车联网高集成度 SoC 芯片,智能汽车、

无人机中枢控制系统等研制。

(九) 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发展定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及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机

遇,以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和完善

新的产业链,努力成为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1. 智能网联汽车

发展方向:智能化,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 SAE3 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为牵引,加快推进在新型传感器、车载视觉与雷达系统、高精定位系统、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集成控制系统、车辆行为预测及建模仿真,驾驶决策

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产品方面的研发能力;积极开发车载远程终端及其

信息处理系统,加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自适应驾驶系

统等自动驾驶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系统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网联化,

积极发展车联网生态系统、新型车联万物(V2E)技术、基于北斗系统和多模

式通信的智能车载终端,构建基于用户的立体汽车生活圈。针对下一代智

能汽车,研究发展“人-车-路”复杂系统的安全、节能与舒适性多目标智

能切换控制技术,以及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关键软、硬件。鼓励企业开展

大规模电动汽车运营服务和分时租赁服务。 

关键技术/产品:实景三维的移动测量技术;无线充电技术,无人驾驶

技术、基于车载视觉与雷达系统的自主式与协同式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

多维及可变尺度局部场景生成技术、车辆行驶状态及关键参数识别技术、

41 

图 12 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高精度地图及高精度定位定姿技术、车辆行为预测与建模仿真技术、车辆

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技术、整车纵横向动力学的解耦控制技术及多目标的

鲁棒控制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系统集成与测试评价技术等技术。针对智能

网联汽车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与关键零部件、车-路-车通讯互联技术、智

42 

能网联汽车的大数据应用技术、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预测性紧急制动系

统;自动泊车系统;变道辅助系统;队列行驶控制系统;智能座舱与终端;

驾驶脑决策系统;DA、PA、CA 关键技术的研究。

2. 新能源汽车

发展方向:在材料方面,建立先进的锂电和燃料电池实验室,深入研

究电池单体及模块设计、生产工艺,鼓励开展研究石墨烯动力电池,氢能

源电池的研发;加大高强度钢、铝镁合金、碳纤维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轻

量化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在动力及控制系统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电

动车用驱动电机、高效电机控制器、驱动自动变速器、ABS 或 ESP 安全系

统、PWM 智能控制、PTC 加热器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在整车制造

方面,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示范运营、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

在配套设施方面,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充电桩和充电站建设,完善光谷地区

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开展特定社区或是特定大型企业基于电动汽车

充电网络的智能电网试点联网运营。

关键技术/产品:高效集成线控转向/制动系统、集成控制系统等动力

电池、驱动电机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运行安全与

互联互通技术,新能源汽车的自我监控诊断智能维护技术等。整车控制器、

电机控制器、新能源汽车远程监控车载终端与监控系统、新能源汽车辅机

控制器、高效电机、高效电驱动自动变速器总成、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和集成技术、高性能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控制技术。

底盘及车身结构优化设计技术,汽车零部件模块化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

43 

集成技术(CAX)和结构分析等技术。轻量化材料成型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

异种材料连接工艺技术,汽车轻量化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

(十) 绿色与能源管理

发展定位:充分结合光谷已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推动节能环保产

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实现节

能降耗、清洁低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光谷生

态文明建设。

发展方向:环保技术,加大碳捕捉技术的推广;加快对工业烟气多污染

超低排放综合治理、典型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高值化利用技术、污染场地

土壤环境风险控制与修复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环保设备,大力发

展“三废”处理以及节能环保、环境监测系统与装备,大力发展高性能除尘

设备,燃煤烟气高效、深度脱硫脱硝及资源化综合利用设备、机动车尾气净

化等装备。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污泥、建筑垃圾、道路垃圾

等综合利用系统和装备,以及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监测和智能环保方面的视

觉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和PM2.5 传感器等用于污染物、环境

质量在线连续监测以及遥感遥测等仪器设备。节能设备,大力研发高效节能

电动机、工业用节能传感器、高效传动系统、节能变压器、高压变频器、电

机软启动、电网能量补偿等节能机电装备;重点发展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包括

发电和冷热联供、生物质高效发电、与供热及联产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

节能电机及变频装置等装备和产品。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基础设施设备及智能

化终端的研发与制造。节能环保服务,鼓励企业开展智慧能源管理相关产品

44 

图 13 绿色与能源管理产业链

研究和生产,提供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和节能环保综合解决方案,重点发

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节能服

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服务,支持发展区域及城市生态环境实时在线监测、预

报与评价网络平台、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排污权交易、绿

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加快推行合同

能源管理,完善环保节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关键技术/产品:焦化烟气处理及余热利用技术,生物质和垃圾高效清

45 

洁焚烧发电成套装置,生物质和垃圾气化发电成套装备、高参数的发电及

热电联产技术、低热值煤气高参数发电技术及设备,高温固体物料余热利

用技术;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PM2.5 高效控制技术;高浓度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与信息化控制技术,工业与电子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处

理技术,“互联网+环境监测”智能信息平台建立及数据共享技术,平原

河网与湖泊水体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污泥厌氧消化、热干化处理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技术,纳米光催化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

优势,协调全区各方面资源,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财政金融措

施,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培育“光谷造”文化,为组

织实施《光谷制造 2025 行动纲要》提供坚实保障。

(一) 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光谷制造 2025”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由东湖

高新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为成员,负责统筹和协调

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及其配套政策制定和实施等重大问题,强化部门

协同和上下联动,协调跨领域、跨部门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强化后续监

督与评价,研究制定光谷制造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

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重点制造产业发展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动态调整。

推进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健全制造业的质量监督机制、信用评价机制、

46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快知识产权体系建

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成果评价和转换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

律和市场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发

展的法制环境,完善制造业的质量监督机制、信用评价机制、市场准入退

出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二) 加强财政扶持,完善金融支持。

加强财政引导,加大光谷制造业发展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

加大对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政策,采用政府补

贴、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企业的技术升级、软件应用、咨询培训

等工作。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构建并购、股债结合的多层次、多品种金融

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

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全方位、全产业链开展并购与重

组,支持光谷制造企业上规模,提档次、成品牌。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类

优惠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纳税负担;落实首台(套)重大

技术装备政策,推动光谷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三)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光谷辐射能力

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配套

资源一体化建设,实行错位发展,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

生活型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强化用地保障,优先保障重点发展领

域的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建立存量工业用地

及闲置厂房流转机制,“腾笼换鸟”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工业用地投资强度

47 

和产出效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光谷与全市其他园区的优势互补、

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探索与各地市合作开展产业共建、转移

对接,人才共享,培育良好的区域产业配套及创新生态体系。 

(四)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加大引进高端领军人才,结合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

武汉市“城市合伙人”及“黄鹤英才计划”,围绕重大技术、重点产业、

重要岗位,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制造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高端

专业人才引进体系,加大推进“3551 光谷人才计划”的实施,深入开展“楚

才回家”活动,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

专业人才。推进技能人才培育,与职业院校、重点企业开展专项合作,建

设一批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定制培训,为企业培训能操作、

懂调试、会改进的实干型人才,打造一支技艺精湛、持续提升的高技能型

人才队伍。

(五) 培育“光谷造”文化,弘扬“光谷企业家”精神

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

精,全面培育学习型、创新型、精益型的“光谷造”文化氛围,培育众多

“中国工匠”。组织“制造业城市合伙人”、“制造业创客汇”等活动,

加强宣传、推介、示范、引领,建设形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光谷造”

制造文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先行先试,开展新技术、

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特别是国家关键核心领域的的创新活动;营造

宽容失败的氛围,鼓励企业家不畏艰难,锐意进取;挖掘一批勇担国家使

命、光谷使命的优秀企业家、创新企业家。

48 

附表 1: 指标解释说明

具体指标 指标来源 指标说明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

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

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

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东湖高新区 2015

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为 518 亿元,2020 年达到 900 亿元,年均增长 12%;2025

年达到 1300 亿元,年均增长 10%。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包括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三部分。东湖高新区 2015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 2094 亿元,2020 年达到 3500

亿元,年均增长 12%。2025 年达到 5000 亿元,年均增长 10%。

产值过百亿企业数量(家)

东湖高新区国

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是指当年产值超过 100 亿元以上(含)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2015 年 5

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2017 年 7 家;2015-2025 年年均增加 1家。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家)

东湖高新区国

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是指当年产品销售收入 2000 万元以上(含)的工业企业的数量。2015 年高新

区 358 家规上工业企业,到 2020 年,达到 500 家,年均增加 30 家;到 2025

年 700 家,年均增加 35 家。

49 

具体指标 指标来源 指标说明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

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中国制造 2025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规模以上制造企业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5 年东湖高新区比

重为 4.5%;2020 年达到 6%、2025 年达到 7%,每年分别平均提高 0.3、0.25

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

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件)

中国制造 2025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有

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5 年高新区为 1.1(全

国为 0.44,武汉市 0.9),2020 年达到 1.5(武汉市 1.3)、2025 年达到 2.0

(武汉市 1.8),年均分别提高 0.08、0.09 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家)

东湖高新区国

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三五”

规划纲要

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内,持续进行研究

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

活动的居民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的数量。2015-2025 年

年均增加 200 家,到 2025 年可突破 3000 家。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中国制造 2025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

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共计 12 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省、市

暂无该项评价结果,参考《中国制造 2025》。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中国制造 2025

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

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出(现价)×100%。

2015 年高新区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 25%,到 2020 年提高到 28%,2025 年提

高到 30%。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中国制造 2025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高新区暂

无该项统计数据,参照《中国制造 2025》和《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 6%,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 4%。

50 

具体指标 指标来源 指标说明

宽带普及率(%) 中国制造 2025

宽带普及率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固定宽带家

庭用户数/家庭户数。高新区暂无该项统计数据,参照《武汉制造 2025 行动

纲要》,2020 年提高到 100%。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中国制造 2025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省、市、高新区暂无该项数据,参照《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2020 年提高到 92%(武汉市为 90%),2025 年提高到 98%(武

汉市为 95%)。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中国制造 202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的平均值。省、市、

高新区暂无该项数据,参照《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要》。

绿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

耗下降幅度 中国制造 2025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到 2020 年,比 2015 年下降 25%;到 2025 年,比 2015 年下降 40%。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

放量下降幅度 中国制造 2025

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CO2量与前一年的

CO2 量对比/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高新区无该项统计数据,参考《中国制造

202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中国制造 2025

指报告期内企业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

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

利用的往年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固体废

物产生量的百分率。高新区无该项统计数据,参考《武汉制造 2025 行动纲

要》。

 

 

附件 2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推进“光谷制造 2025”

实施方案  

为加快落实《中国制造 2025》、《光谷制造 2025行动纲要》,

推动光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有全球影响力的

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一)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在信息光电子、高端数控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网联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

示等领域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牵头单位:

企服局;责任单位:科创局、发改局、财政局、各园区办) 

(二)支持企业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开

展新材料及技术重大攻关;鼓励企业、孵化器、高校、科研院所等

开放实验平台与中间试验基地等设施。(牵头单位:科创局;责任

单位:发改局、企服局、各园区办) 

(三)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协同配套的产

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强产业间的协同与合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跨界发展。(牵头单位:科创局;责任单位:发改局、企服局、各

园区办) 

 

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一)设立智能制造专项。鼓励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

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

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牵头单位:企服局;责任

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各园区办) 

(二)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使能技术。鼓励开发高档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产线和产品;支持人

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新装备。(牵头

单位:企服局;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各园区办) 

(三)推进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加快培育制造执行

系统、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等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本地

化的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平台。(牵头单位:企服局;责任单位:

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各园区办) 

三、加强产业配套和基础能力建设 

(一)完善产业链各环节要素配置,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产

业协作体系。加大上游配套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升工业设计、仿

真试验、检验检测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牵头单位:企服局;责任

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投促局、各园区办) 

(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着重提升“四基”的研发与制造能

力。鼓励企业开发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可靠性和稳

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完善重大装备的首台(套)政策。(牵头单

 

位:企服局;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投促局、各园

区办) 

(三)加快光谷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配套水平。加

大水、电、气、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基本保障能力;

健全完善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牵头单位:建设局;责任单位:

科创局、企服局、政务服务局、规划局、各园区办) 

四、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一)支持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个性化

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

持有能力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

务。(牵头单位:企服局;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

各园区办) 

(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面向生产制造所需工

业设计、外协加工、仿真试验、增材制造等;发展壮大融资租赁、

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牵头单位:企服局;责

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各园区办) 

(三)打造一批光谷智造街区。建设各类专业服务平台,支持

建设面向产业集群协作的制造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从设计、加工、

制造到推广应用的全产业链创客制造及服务体系。(牵头单位:企

服局;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科创局、各园区办) 

 

 

五、加强质量与品牌建设 

(一)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开展质量标杆和领

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开展质量安全培

训、诊断和辅导活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牵头单位:市场监督局(质监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创局、

企服局、各园区办) 

(二)建立质量标准认证机制,提升产品质量。组织突破长期

困扰产品质量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建设质量追溯体系,覆盖产品

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牵头单

位:市场监督局(质监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创局、企服局、

各园区办) 

(三)建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建设企业品牌文化,

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加大

光谷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光谷造”国际影响力。(牵头单位:

市场监督局(质监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创局、企服局、各

园区办) 

六、推进重点产业国际化发展 

(一)推进研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跨境委

托研发或共同研发;鼓励光谷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究机构成立

共建研发平台;鼓励全球知名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牵头单位:投促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创局、企服局、各园

 

区办) 

(二)支持光谷企业产业布局国际化。支持企业加大发明专利

和标准体系国际化布局;支持领军企业海外并购发达国家优势产业

与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做大做强。(牵头单位:投促局;责任单位:

发改局、科创局、企服局、各园区办) 

(三)加大光谷国际化形象宣传。组织企业以“中国光谷”整

体形象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宣传“光谷制造”国际品牌,扩大光谷

制造海外市场。(牵头单位:企服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创局、

市场监督局(质监局)、各园区办) 

七、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一)成立“光谷制造 2025”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光

谷制造 2025行动纲要》任务落实情况检查和评价机制。(牵头单位:

企服局、组织部(绩效办);责任单位:各内设机构、园区办,其

它有关单位) 

(二)加大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成果

评价和转换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科技成果转

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单位:科创局(知识产权

办);责任单位:各内设机构、园区办,其它有关单位) 

(三)优化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完善制造业的质量监督机制、

信用评价机制、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和法规体系;加大环境保护的监

管力度,深化绿色发展理念。(牵头单位:办公室(法制办);责任

 

单位:各内设机构、园区办,其它有关单位) 

八、加强财政扶持,完善金融支持 

(一)加大光谷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制造

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多种形式支持制

造企业的技术升级。(牵头单位:财政局;责任单位:发改局、科

创局、企服局) 

(二)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构建并购、股债结合的多层次、多

品种金融产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

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发改局;责

任单位:科创局、财政局、企服局、各园区办) 

(三)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类优惠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

切实减轻企业纳税负担;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政策,推动光

谷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牵头单位:国税局、地税局;责任

单位:财政局、发改局、科创局、企服局) 

九、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光谷辐射能力 

(一)优化园区布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

配套资源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保障产业发展用地的同

时,“腾笼换鸟”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牵头单位:规划局、建设局;

责任单位:发改局、投促局、企服局、各园区办) 

(二)推动光谷与全市其他园区的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资源

共享、互利共赢;探索与各地市合作开展产业共建、转移对接、人

 

才共享,培育良好的区域产业配套及创新生态体系。(牵头单位:

科创局;责任单位:发改局、投促局、企服局、各园区办) 

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一)加快制造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国家“千人计

划”、湖北省“百人计划”、武汉市“城市合伙人”及“黄鹤英才计

划”,围绕重大技术、重点产业、重要岗位,加大引进力度。(牵头

单位:组织部(人才办);责任单位:企服局、发改局、科创局) 

(二)引进和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加大推进“3551 光谷人才计划”的实施,深入开展 “楚才回家”

活动。(牵头单位:组织部(人才办);责任单位:企服局、发改局、

科创局) 

(三)推进技能人才培训。与职业院校、重点企业开展专项合

作,建设一批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人才定制培训,打造一

支技艺精湛、持续提升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牵头单位:人社分

局;责任单位:企服局、发改局、科创局) 

十一、培育“光谷造”文化,弘扬“光谷企业家”精神 

(一)大力宣传和贯彻“工匠精神”,全面培育学习型、创新型、

精益型的“光谷造”文化氛围。(牵头单位:政宣中心;责任单位:

各内设机构、各园区办及相关单位) 

(二)弘扬“光谷企业家”精神,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挖掘

一批勇担国家使命、光谷使命的优秀企业家、创新企业家。(牵头

单位:政宣中心;责任单位:各内设机构、各园区办及相关单位)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7 年 9 月 14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