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高苗 校检/王涛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6 文化览胜 WENHUALANSHENG 在春日的艳阳天里,我走出户外去寻那花之寺。记忆 中的户县草堂寺、长安青龙寺都曾留给我花之寺的印象,而 在塞北榆林这一方土地上去哪里寻那花之寺? 初识“花之寺”,它只是一本书,一篇淡雅的小说。 记得初次浏览到这本名为《花之寺》的薄书时,顿觉这 是一个无比美妙而别致的名称:是花海中的寺庙呢?还是 寺庙中的繁花呢?总之给人满是一派欣欣向荣的鸟语花 香、古刹幽寺的景象。就为着这满怀诗意散发诱人气息的 名称,索性取来一读。原来《花之寺》是现代女作家凌叔华 所著的一本小说集子,当中共收小说十四篇,其中有一篇名 为《花之寺》的同题小说。而主人公诗人幽泉与倾慕他的女 子幽会的地方便是花之寺。 再识“花之寺”,它是一个迷思、诗意的文学意象。 凌叔华笔下的花之寺在北京西山“西边庄子不远的地 方”。“西山隐隐约约露出峰峦林木寺院来,朝露笼住山脚, 很有宋元名画的风格。”有名的花之寺自然是清初诗家文人 常到的地方。现代人常人春《老北京风情记趣》一书中记 载: “旧京,寺庙很讲究养花,以助净业清修。前人称花木最 繁盛的寺庙为‘花之寺’,许多寺庙因花而出名。”光绪时周 昌寿有《花之寺看海棠》一诗:“花之寺里海棠树,老佛坐看 三百年。虬舞杈枒俯高阁,燕翻红紫烂诸天。偶因微雨破 春寂,便放东风入酒颠。满眼芳菲感禅悦,却听笙磬咽流 泉。”作此诗时的周昌寿正罢官居京师,著书写文,其诗文书 画均负盛名。诗后的注释里说“花之寺”为北京古刹。后世 又有本土奇幻作家骑桶人的小说《花之寺僧》。 初寻“花之寺”,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寺庙。 美丽的花之寺难道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在翻阅典籍时, 我意外地查阅到花之寺并非小说中的虚构之地,而是确有其 寺。据《四库全书》卷二十一《山东通志·沂州府》载:“花之 寺,在县西南一百里”。清人王士祯的《易居录》中也谈到了 此寺,他认为“天下佛寺之名率用梵典,予所经历其名有新异 者,如蜀重庆府有相思寺,青州府沂水县有花之寺,相思者以 寺产相思竹得名,花之二字不可解”。 “曹侍郎秋岳诗云:月明 萧寺梦花之,其长子在浚,字雪客,予门生也,遂取二字以名 其词,太好竒矣!潜山道中有钓鱼寺,则因河上有钓鱼台而 称之,未必是寺本名也。”《分甘余话》中论及花之寺,对其寺 名也是不解其义。一种看法是“张杞园问之土人云,以寺门 多花卉而径路折如之字形,故以为名”。并记“周侍郎栎园诗 月明萧寺梦花之,其长子在浚有花之词一卷”。 再寻“花之寺”,它是那永远的景致。 前几日看那报上图片,孤山的梅、昆明的樱花都陆续开 了,当地的市民们都争相踏春赏花,心里不禁一动:塞北之 春何时来? 花之寺,是何寺?是那到处盛开了春花,长满了嫩草叶 儿的几处幽寺?暂且借着这一寺庙的名称来指代那永远的 景致。 陕北榆林城南有一名为花园沟的村子,村旁有一石泉 寺,寺内牡丹园内专植各类牡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 牡丹盛开,可谓花之寺也。 无独有偶,《榆林寺庙传说》一书中记载在陕北佳县康 家港乡还真有个寺庙叫“开花寺”。此寺山下有一股很大的 温泉,山上常年百花盛开,一片浓香。当人们闻到花香就想 起王莽、石义两位为民除害的侠客,为了永久缅怀这两位侠 客的风范,因此人们就将此寺改名为“开花寺”。 而白草寺则位于清涧县城东 58.5 公里处的解家沟华严 寺的白草山上。这里群山环抱,万壑烘托,烟雾缭绕,一座 主峰突兀挺拔,四周悬崖峭壁,山顶舒展平坦,群众习惯称 作“白草寺原上”。遗憾的是未曾亲往。 是啊,我们何尝不是有着和幽泉一样的感慨:“已经快 到四月了,再不看花,今年的春天又白过去了。再等几日我 们可以到那里看看花去。”到哪里?—花之寺!且去寻那 花之寺。 “杨家将”之称,缘起于杨业。杨业(?~986), 麟州(今神木)人,原为北汉将领,名重贵,北汉主刘 崇赐其姓刘,名继业,因屡建战功,官至建雄军(今 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杨继业随其主降 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 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驻代州抗辽。太平 兴国五年(980),他在雁门关大破辽兵,声威大振, 号为“无敌”,升任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雍熙 三年(986),宋军分三路北伐辽国,西路军以潘美为 督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任监军,刘文裕为护军,全 力北进,连连获胜,但东路军因争功冒进而战败,导 致辽军优势兵力十余万西攻,与西路军形成正面决 战之势。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却遭到王侁嘲讽,并 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降将,最忌讳他人 猜忌,只得率军出战,要求潘美、王侁率兵在陈家谷 (今山西宁武北)接应。此战杨业所部被辽兵包围 于陈家谷,而潘、王却不来接应,致宋军残败,杨业 长子延玉战死。杨业率残部百余人力战,“身被数 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最终中箭被俘, 在押赴辽国途中,为表明忠心,绝食三日而死,年约 六十。宋太宗追赠其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谥忠 武。杨业的忠勇气节也受到辽人尊敬,在古北口 (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南,时属辽地)为他建庙祀奠, 可见古北口可能是杨业被押赴辽国途中绝食而亡 之地。宋诗中鲜见正面描写杨业抗辽的篇什,仅有 寥寥数篇写到了古北口杨业庙。 先看苏辙的七律《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 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与父洵、兄轼合称“三 苏”,均列“唐宋八大家”。元祐六年(1091)拜相。元 祐四年代理吏部尚书时曾出使辽国,途经杨业庙 祠。此诗首联写所见:杨业庙寂寞地耸立于关隘之 门,内中寄寓着他的英灵;庙的四周野草稀疏,仿佛 野草也懂得避开战争的血痕,不忍看到英雄流血牺 牲。“行祠”意为临时的庙祠,因庙在辽地,故云。古 北口为长城关隘的门户,故云“关门”。二句渲染出 清冷苍凉的气氛,特别是将野草拟人化,抒写了对杨 业的悲悼追思之情。颔联为议论,对杨业兵败陈家 谷的原因表明看法:战败不是由于杨业不擅作战招 致的罪过,令人惋惜;战败是由于杨业太过刚正,勉 强出战,令人嗟叹。史载,王侁逼杨业出战时曾云: “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怯阵避敌),岂有他志?” 出语如此阴毒,杨业焉能不畏。可见杨业兵败实则 败于恶语相迫,明知不可战而不得不战。作者议论 中肯恳切,且于议中置入“怜”“嗟”二字,更显不平之 情。颈联仍为议论,写杨业的忠勇气节影响内外:他 生前驱驰于疆场,本为宋朝所用;他死后享祭于异 域,能让辽人尊重。(“中原”犹中土、中国,指宋朝。) 此议指明杨业的气节为各个民族共同尊崇,在一定 意义上道出了人类追求正义的共同理念。尾联仍为 议论,借议周子隐颂扬杨业,谴责奸佞。周子隐即周 处,字子隐,原为吴国大将,吴亡降晋,曾任御史中 丞,纠劾不避权贵,受贵族权臣司马肜等排挤,后任 建威将军,在一次讨羌战事中,主将司马肜不听其避 敌锐气的建议,逼其以五千兵出战羌兵七万,周处力 战至死。作者把杨业比作周处,把王侁之流比作司 马肜,认为应当诛除司马肜之类的奸佞,借以慰藉杨 业的忠魂。全诗由“一见”而引发“三议”,三议层层 递进,切中肯綮而饱含情感,是称颂杨家将诗中的佳 构之一。 再看刘敞的七绝《杨无敌庙》: 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 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 刘敞(1019~1068),新喻(今属江西)人,庆历 六年(1046)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曾奉命出使辽 国,谒杨业庙。此诗题下作者原注:“在古北口,其下 水西流。”这里所谓“水”,应指潮河,源于河北丰宁, 流经古北口,因水流湍急、其声如潮而得名。古人云 “七绝乃偏师”,此诗借咏水而咏庙,即以偏师取胜。 前二句意为:河水天天滔滔向西奔流,一去不返;流 经陇上(陇上指陇山,此借指古北口一带塞上之地), 水声听来仍然像在歌唱杨业的七尺刀(杨业惯用大 刀)。“不返”二字暗含杨业永逝不归之意,“犹歌”二 字写流水一路歌吟,直至庙前而其歌不息。人已逝 而歌不止,足见杨业影响之巨与蒙冤之深。后二句 意为:流水声听来又像恸哭;之所以恸哭,是因为流 水懂得贾谊悲悼屈原的心思—在动乱年代,世人 的生与死都轻如鸿毛,微不足道。贾谊,西汉文学 家,文帝时官太中大夫,受人排挤,被贬长沙,及渡湘 水,经屈原放逐之地,作《吊屈原赋》悲悼屈原。二句 借流水之恸哭引入贾谊之悲愤,从而不仅为杨业之 死鸣不平,也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忧患的诸多联想,可 谓著意深沉。 再看苏颂的七绝《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苏颂(1020~1101),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庆历二年(1142)进士,哲宗时拜相。诗题中“仲巽” 指北宋官员张仲巽,曾任转运使判官,为苏颂友人, 其诗《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已失传。苏颂的和诗先将 杨业喻为西汉“飞将军”李广和东汉大破匈奴登燕然 山勒石纪功的大将军窦宪,给予极高评价;接写他的 威望信誉即使在敌方辽国也流传不灭,辽国至今依 然供奉着他的遗祠(“奚虏”指北方少数民族,此指辽 的建立者契丹)。此诗偏重于议论,体现了宋代以议 论为诗的特点,较之前引刘敞诗,显得明白晓畅,却 也缺少了蕴藉空灵的韵致。 再看彭汝砺的《古北口杨太尉庙》,这是一首 七律: 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 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 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 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颦音。 彭 汝 砺(1042~1095),饶 州 潘 阳(今 属 江 西) 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元祐六年 (1091)曾出使辽国,过杨业庙。此诗首联写杨将军 身经百战而死,其形象犹如高峰巍然耸立;他的祠庙 从古至今也一直高高耸峙。(“嵚岑”意为高峰。“岩 岩”状高耸。)颔联写杨业的威名至今能使万里外的 胡人胆破心惊,他死去虽已百年,天下勇士仍感伤 心。“万里”状范围之广,“百年”显年月之久,足见杨 业誉享中外,名垂古今。颔联以景寓情,写作者过杨 庙时,半夜遇暴雨,仿佛是杨业的英灵因故国来人感 而泻泪,又仿佛因其心有余恨而使阴云蔽日,长久不 晴。作者采用曲笔之法,借阴雨状情感,借杨业之意 抒自家之情,写得委婉细致,可谓曲尽其妙。尾联抒 情更见深沉:我暂住于杨庙前的驿站客舍里,雨 声浸耳,备感凄怆,令人心碎;我只愿与这 雨声相伴,不愿再去听那战场上的鼓 鼙之声。雨声固然惹人伤心,但 杨业死于他明知不可战而 不得不战的战场上,那 战场上的鼓鼙声 更令人断肠, 故尔作者不 忍再闻。全诗写 景、议论、抒情融为一 体,天衣无缝,充分表现出 对杨业的景仰与悲悼之情, 堪称佳篇。 杨业共有七子,长子延 玉战死陈家谷,余者除六 子延昭外,延浦、延 川、延瑰、延贵、延 彬等五子皆为下 级武官,其生平 事迹史无明载。 延昭在父死后, 曾 任 保 州(今 河 北 安 新)团 练 史、 莫 州(今 河 北 任 丘)防御使等职,担 负起河北一带抗辽 重任,多有战功,威 震边庭,但官阶仅为 从五品。杨业生前最 高官阶为“领云州观察 使”,正五品。可见杨家 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加 之杨业又是北汉降将,难免 遭人猜忌。因而宋代从正面 描写杨业及其孙战绩的诗作 甚少,也就不难理解。不过宋 代倒是有少量诗作写到了杨业之 弟杨重勋(亦作重训)的后人,不妨 看看这些诗篇。 先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 志铭》(选铭): 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桓桓侍中 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时平文 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 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墓志铭是一种文体,用于埋葬逝者时刻于石上, 埋在坟前。“志”多用散文撰写,简述逝者的生平事 迹,“铭”则用韵文撰写,内容与志相呼应,故“铭”也 是一种广义上的诗。此铭所写“杨君”名杨琪(976~ 1050),是杨重勋之孙、杨光扆之子,生前为供备库副 使(相当于国家物资供应储备库副总监),官阶银青 光禄大夫,封武原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 阳修在杨琪生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杨琪同 朝为官,二人应有交谊,故为杨琪作墓志铭。铭中 “河西”指黄河之西,即麟州;“桓桓”意为勇武;“屏 毗”意为屏捍辅佐;“太师防御”指杨业,曾为防御 史,追封太师中书令;“温温”意为和蔼可亲;“恺悌” 意为平易近人。“畋”指杨畋,杨琪之子。铭文褒扬 了杨家捍卫边疆、辅佐国家的功劳,赞誉了杨琪平 易可亲、举善无私的品德。该墓志铭是研究杨家将 的重要史料之一。 再看赵抃的五律《闻杨畋病愈》: 湖南杨叔武,消息有人传。 连岁征蛮徼,经秋卧瘴烟。 为时天未丧,勿药病还痊。 云水溶溶去,凭谁寄此篇。 赵抃(1008~1084),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景 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诗中所咏杨畋 (1007~1062),为杨琪之子,字武叔,号乐道,明道 二年(1033)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知 谏院。庆历五年(1033),杨畋为荆湖南路(今江西长 沙)驻泊钤辖,治理南方边患,其间曾染瘴雾之疾,病 愈后赵抃以此诗致贺。“蛮檄”指南方边塞地,多傜 人。“连岁”状杨畋连年征战之艰苦。“经秋卧瘴烟”, 表明杨畋因瘴烟卧病于秋季。“天未丧”谓天意不加 害于杨畋,因而他竟然不用药而痊愈。“云水”句写作 者与杨畋天水远隔,不能亲临探望,故尔寄诗问候。 杨畋属杨业之后第四代,从诗中可知,杨家将在宋代 一直在为国战斗。 最后看看苏辙《杨乐道龙图哀辞》: 嗟夫杨公归来兮,洛之上其土厚且温。 生年五十六,有子以祭兮,何慕而不若人。 天子怜尔,赠金孔多兮,家可以不贫。 平生不为恶,死而有遗爱兮,虽亡则存。 家本将家,有功而不坠兮,配祖以孙。 为人至此,非有不足兮,可以无憾,而人为悲辛。 嗟夫杨公归来兮,家有弱子恃尔神。 杨畋卒于嘉裕七年 (1062)四 月 , 七月归 葬于洛阳杜泽原。卒时有子一人,仅二岁,取名祖 仁。苏辙于当年五月作哀辞供送殡者歌之。哀辞前 有叙,叙中记载:嘉裕五年(1060)三月,苏辙因参加 制科考试(一种高于进士科的考试,参试者须由官员 举荐),与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的杨畋相识,杨 成为苏的应试举荐人。次年苏辙得中,杨畋是其考 官。故二人交谊深厚。叙中还记载:“其(杨畋)为 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 其先,以此得其死力”;“公之与人,谨畏循循,无所 迕”;“素病瘦,甚羸。然平居读书勤苦,过于少年。 好为诗,喜大书,皆可爱”;“既卒,家无遗财,以故衣 敛,仰于官及其友人以葬,以克养其家”。哀辞与叙 文相呼应,褒扬了杨畋节俭、谦和的品格及杨家祖孙 为将的功绩,写得极富情感。 从北宋中叶起,杨家将故事逾传逾广,各种评 书、戏曲、小说等风行天下,至今不绝。文艺作品中 的杨家将故事虽与史实不尽相合,但其中彰显的杨 家将卫国安邦的忠勇气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 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之一。这一亮点生发于麟 州,乃是麟州的骄傲,陕北的骄傲。 宋诗中的杨家将 宋诗中的杨家将 李能俍 且寻花之寺 王芳 清涧举办枣林则沟会议 70 周年纪念活动 本报通讯员康泰山 贺志勤报道 在枣林则沟会议召 开 70 周年之际,3 月 29 日,清涧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主题为 “追忆红色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现 场,与会同志共同追忆了这段光辉的历史,重温了入党誓 词,参观了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1947 年 3 月,胡宗南军队从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解 放区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踏 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3月29日晚到30日下午,毛泽东在 陕北清涧枣林则沟村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会 议根据形势的要求,确定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分工,既保障 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全国各解放 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又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 吴堡县举办首届非遗保护项目 “吴堡唢呐”展演活动 本报通讯员韦江江报道 为了迎接第八届陕西省艺术 节,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吴 堡唢呐的文化内涵,4 月 5 日,吴堡县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项目“吴堡唢呐”展演活动,该县的 14 支传统唢呐乐 队逐一登场表演,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唢呐演奏。 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乐团演出部主任,吴堡籍著名 唢呐表演艺术家牛建党在活动中表演了《信天游随想》《百 鸟朝凤》,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吴堡唢呐于 2011 年成功申报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目前,全县正在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体系,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7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同时还加强了传承人的申报 工作,现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 人1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

宋诗中的杨家将 - ylrbszb.ylrb.com/page/1/2017-04/08/A6/20170408A6_pdf.pdf · 初寻“花之寺”,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寺庙。 美丽的花之寺难道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在翻阅典籍时,

  • Upload
    others

  • View
    1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宋诗中的杨家将 - ylrbszb.ylrb.com/page/1/2017-04/08/A6/20170408A6_pdf.pdf · 初寻“花之寺”,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寺庙。 美丽的花之寺难道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在翻阅典籍时,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高苗 校检/王涛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6 文 化 览 胜WENHUALANSHENG

在春日的艳阳天里,我走出户外去寻那花之寺。记忆中的户县草堂寺、长安青龙寺都曾留给我花之寺的印象,而在塞北榆林这一方土地上去哪里寻那花之寺?

初识“花之寺”,它只是一本书,一篇淡雅的小说。记得初次浏览到这本名为《花之寺》的薄书时,顿觉这

是一个无比美妙而别致的名称:是花海中的寺庙呢?还是寺庙中的繁花呢?总之给人满是一派欣欣向荣的鸟语花香、古刹幽寺的景象。就为着这满怀诗意散发诱人气息的名称,索性取来一读。原来《花之寺》是现代女作家凌叔华所著的一本小说集子,当中共收小说十四篇,其中有一篇名为《花之寺》的同题小说。而主人公诗人幽泉与倾慕他的女子幽会的地方便是花之寺。

再识“花之寺”,它是一个迷思、诗意的文学意象。凌叔华笔下的花之寺在北京西山“西边庄子不远的地

方”。“西山隐隐约约露出峰峦林木寺院来,朝露笼住山脚,很有宋元名画的风格。”有名的花之寺自然是清初诗家文人常到的地方。现代人常人春《老北京风情记趣》一书中记载:“旧京,寺庙很讲究养花,以助净业清修。前人称花木最繁盛的寺庙为‘花之寺’,许多寺庙因花而出名。”光绪时周昌寿有《花之寺看海棠》一诗:“花之寺里海棠树,老佛坐看三百年。虬舞杈枒俯高阁,燕翻红紫烂诸天。偶因微雨破春寂,便放东风入酒颠。满眼芳菲感禅悦,却听笙磬咽流泉。”作此诗时的周昌寿正罢官居京师,著书写文,其诗文书画均负盛名。诗后的注释里说“花之寺”为北京古刹。后世又有本土奇幻作家骑桶人的小说《花之寺僧》。

初寻“花之寺”,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寺庙。美丽的花之寺难道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在翻阅典籍时,

我意外地查阅到花之寺并非小说中的虚构之地,而是确有其寺。据《四库全书》卷二十一《山东通志·沂州府》载:“花之寺,在县西南一百里”。清人王士祯的《易居录》中也谈到了此寺,他认为“天下佛寺之名率用梵典,予所经历其名有新异者,如蜀重庆府有相思寺,青州府沂水县有花之寺,相思者以寺产相思竹得名,花之二字不可解”。“曹侍郎秋岳诗云:月明萧寺梦花之,其长子在浚,字雪客,予门生也,遂取二字以名其词,太好竒矣!潜山道中有钓鱼寺,则因河上有钓鱼台而称之,未必是寺本名也。”《分甘余话》中论及花之寺,对其寺名也是不解其义。一种看法是“张杞园问之土人云,以寺门多花卉而径路折如之字形,故以为名”。并记“周侍郎栎园诗月明萧寺梦花之,其长子在浚有花之词一卷”。

再寻“花之寺”,它是那永远的景致。前几日看那报上图片,孤山的梅、昆明的樱花都陆续开

了,当地的市民们都争相踏春赏花,心里不禁一动:塞北之春何时来?

花之寺,是何寺?是那到处盛开了春花,长满了嫩草叶儿的几处幽寺?暂且借着这一寺庙的名称来指代那永远的景致。

陕北榆林城南有一名为花园沟的村子,村旁有一石泉寺,寺内牡丹园内专植各类牡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牡丹盛开,可谓花之寺也。

无独有偶,《榆林寺庙传说》一书中记载在陕北佳县康家港乡还真有个寺庙叫“开花寺”。此寺山下有一股很大的温泉,山上常年百花盛开,一片浓香。当人们闻到花香就想起王莽、石义两位为民除害的侠客,为了永久缅怀这两位侠客的风范,因此人们就将此寺改名为“开花寺”。

而白草寺则位于清涧县城东58.5公里处的解家沟华严寺的白草山上。这里群山环抱,万壑烘托,烟雾缭绕,一座主峰突兀挺拔,四周悬崖峭壁,山顶舒展平坦,群众习惯称作“白草寺原上”。遗憾的是未曾亲往。

是啊,我们何尝不是有着和幽泉一样的感慨:“已经快到四月了,再不看花,今年的春天又白过去了。再等几日我们可以到那里看看花去。”到哪里?——花之寺!且去寻那花之寺。

“杨家将”之称,缘起于杨业。杨业(?~986),麟州(今神木)人,原为北汉将领,名重贵,北汉主刘崇赐其姓刘,名继业,因屡建战功,官至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北宋灭北汉,杨继业随其主降宋,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因他熟悉边事,仍任他为代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驻代州抗辽。太平兴国五年(980),他在雁门关大破辽兵,声威大振,号为“无敌”,升任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宋军分三路北伐辽国,西路军以潘美为督部署,杨业为副,王侁任监军,刘文裕为护军,全力北进,连连获胜,但东路军因争功冒进而战败,导致辽军优势兵力十余万西攻,与西路军形成正面决战之势。杨业主张避其锋芒,却遭到王侁嘲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降将,最忌讳他人猜忌,只得率军出战,要求潘美、王侁率兵在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北)接应。此战杨业所部被辽兵包围于陈家谷,而潘、王却不来接应,致宋军残败,杨业长子延玉战死。杨业率残部百余人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最终中箭被俘,在押赴辽国途中,为表明忠心,绝食三日而死,年约六十。宋太宗追赠其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谥忠武。杨业的忠勇气节也受到辽人尊敬,在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南,时属辽地)为他建庙祀奠,可见古北口可能是杨业被押赴辽国途中绝食而亡之地。宋诗中鲜见正面描写杨业抗辽的篇什,仅有寥寥数篇写到了古北口杨业庙。

先看苏辙的七律《过杨无敌庙》: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

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均列“唐宋八大家”。元祐六年(1091)拜相。元祐四年代理吏部尚书时曾出使辽国,途经杨业庙祠。此诗首联写所见:杨业庙寂寞地耸立于关隘之门,内中寄寓着他的英灵;庙的四周野草稀疏,仿佛野草也懂得避开战争的血痕,不忍看到英雄流血牺牲。“行祠”意为临时的庙祠,因庙在辽地,故云。古北口为长城关隘的门户,故云“关门”。二句渲染出清冷苍凉的气氛,特别是将野草拟人化,抒写了对杨业的悲悼追思之情。颔联为议论,对杨业兵败陈家谷的原因表明看法:战败不是由于杨业不擅作战招致的罪过,令人惋惜;战败是由于杨业太过刚正,勉强出战,令人嗟叹。史载,王侁逼杨业出战时曾云:

“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怯阵避敌),岂有他志?”出语如此阴毒,杨业焉能不畏。可见杨业兵败实则败于恶语相迫,明知不可战而不得不战。作者议论中肯恳切,且于议中置入“怜”“嗟”二字,更显不平之情。颈联仍为议论,写杨业的忠勇气节影响内外:他生前驱驰于疆场,本为宋朝所用;他死后享祭于异域,能让辽人尊重。(“中原”犹中土、中国,指宋朝。)此议指明杨业的气节为各个民族共同尊崇,在一定意义上道出了人类追求正义的共同理念。尾联仍为议论,借议周子隐颂扬杨业,谴责奸佞。周子隐即周处,字子隐,原为吴国大将,吴亡降晋,曾任御史中丞,纠劾不避权贵,受贵族权臣司马肜等排挤,后任建威将军,在一次讨羌战事中,主将司马肜不听其避敌锐气的建议,逼其以五千兵出战羌兵七万,周处力战至死。作者把杨业比作周处,把王侁之流比作司马肜,认为应当诛除司马肜之类的奸佞,借以慰藉杨业的忠魂。全诗由“一见”而引发“三议”,三议层层递进,切中肯綮而饱含情感,是称颂杨家将诗中的佳构之一。

再看刘敞的七绝《杨无敌庙》: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刘敞(1019~1068),新喻(今属江西)人,庆历

六年(1046)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曾奉命出使辽国,谒杨业庙。此诗题下作者原注:“在古北口,其下水西流。”这里所谓“水”,应指潮河,源于河北丰宁,流经古北口,因水流湍急、其声如潮而得名。古人云

“七绝乃偏师”,此诗借咏水而咏庙,即以偏师取胜。前二句意为:河水天天滔滔向西奔流,一去不返;流经陇上(陇上指陇山,此借指古北口一带塞上之地),水声听来仍然像在歌唱杨业的七尺刀(杨业惯用大刀)。“不返”二字暗含杨业永逝不归之意,“犹歌”二字写流水一路歌吟,直至庙前而其歌不息。人已逝而歌不止,足见杨业影响之巨与蒙冤之深。后二句意为:流水声听来又像恸哭;之所以恸哭,是因为流水懂得贾谊悲悼屈原的心思——在动乱年代,世人的生与死都轻如鸿毛,微不足道。贾谊,西汉文学家,文帝时官太中大夫,受人排挤,被贬长沙,及渡湘水,经屈原放逐之地,作《吊屈原赋》悲悼屈原。二句借流水之恸哭引入贾谊之悲愤,从而不仅为杨业之死鸣不平,也能引发人们对人生忧患的诸多联想,可谓著意深沉。

再看苏颂的七绝《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苏颂(1020~1101),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庆历二年(1142)进士,哲宗时拜相。诗题中“仲巽”指北宋官员张仲巽,曾任转运使判官,为苏颂友人,其诗《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已失传。苏颂的和诗先将

杨业喻为西汉“飞将军”李广和东汉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的大将军窦宪,给予极高评价;接写他的威望信誉即使在敌方辽国也流传不灭,辽国至今依然供奉着他的遗祠(“奚虏”指北方少数民族,此指辽的建立者契丹)。此诗偏重于议论,体现了宋代以议论为诗的特点,较之前引刘敞诗,显得明白晓畅,却也缺少了蕴藉空灵的韵致。

再看彭汝砺的《古北口杨太尉庙》,这是一首七律:

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颦音。彭汝砺(1042~1095),饶州潘阳(今属江西)

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元祐六年(1091)曾出使辽国,过杨业庙。此诗首联写杨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其形象犹如高峰巍然耸立;他的祠庙从古至今也一直高高耸峙。(“嵚岑”意为高峰。“岩岩”状高耸。)颔联写杨业的威名至今能使万里外的胡人胆破心惊,他死去虽已百年,天下勇士仍感伤心。“万里”状范围之广,“百年”显年月之久,足见杨业誉享中外,名垂古今。颔联以景寓情,写作者过杨庙时,半夜遇暴雨,仿佛是杨业的英灵因故国来人感而泻泪,又仿佛因其心有余恨而使阴云蔽日,长久不晴。作者采用曲笔之法,借阴雨状情感,借杨业之意抒自家之情,写得委婉细致,可谓曲尽其妙。尾联抒情更见深沉:我暂住于杨庙前的驿站客舍里,雨声浸耳,备感凄怆,令人心碎;我只愿与这雨声相伴,不愿再去听那战场上的鼓鼙之声。雨声固然惹人伤心,但杨业死于他明知不可战而不得不战的战场上,那战场上的鼓鼙声更令人断肠,故尔作者不忍再闻。全诗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充分表现出对杨业的景仰与悲悼之情,堪称佳篇。

杨业共有七子,长子延玉战死陈家谷,余者除六子延昭外,延浦、延川、延瑰、延贵、延彬等五子皆为下级武官,其生平事迹史无明载。延昭在父死后,曾任保州(今河北安新)团练史、莫州(今河北任丘)防御使等职,担负起河北一带抗辽重任,多有战功,威震边庭,但官阶仅为从五品。杨业生前最高官阶为“领云州观察使”,正五品。可见杨家的政治地位并不高。加之杨业又是北汉降将,难免遭人猜忌。因而宋代从正面描写杨业及其孙战绩的诗作甚少,也就不难理解。不过宋代倒是有少量诗作写到了杨业之弟杨重勋(亦作重训)的后人,不妨看看这些诗篇。

先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选铭):

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桓桓侍中国屏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墓志铭是一种文体,用于埋葬逝者时刻于石上,埋在坟前。“志”多用散文撰写,简述逝者的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撰写,内容与志相呼应,故“铭”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诗。此铭所写“杨君”名杨琪(976~1050),是杨重勋之孙、杨光扆之子,生前为供备库副使(相当于国家物资供应储备库副总监),官阶银青光禄大夫,封武原伯。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杨琪生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杨琪同朝为官,二人应有交谊,故为杨琪作墓志铭。铭中

“河西”指黄河之西,即麟州;“桓桓”意为勇武;“屏毗”意为屏捍辅佐;“太师防御”指杨业,曾为防御史,追封太师中书令;“温温”意为和蔼可亲;“恺悌”意为平易近人。“畋”指杨畋,杨琪之子。铭文褒扬了杨家捍卫边疆、辅佐国家的功劳,赞誉了杨琪平易可亲、举善无私的品德。该墓志铭是研究杨家将的重要史料之一。

再看赵抃的五律《闻杨畋病愈》:湖南杨叔武,消息有人传。连岁征蛮徼,经秋卧瘴烟。为时天未丧,勿药病还痊。云水溶溶去,凭谁寄此篇。赵抃(1008~1084),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景

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诗中所咏杨畋(1007~1062),为杨琪之子,字武叔,号乐道,明道二年(1033)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知谏院。庆历五年(1033),杨畋为荆湖南路(今江西长沙)驻泊钤辖,治理南方边患,其间曾染瘴雾之疾,病愈后赵抃以此诗致贺。“蛮檄”指南方边塞地,多傜人。“连岁”状杨畋连年征战之艰苦。“经秋卧瘴烟”,表明杨畋因瘴烟卧病于秋季。“天未丧”谓天意不加害于杨畋,因而他竟然不用药而痊愈。“云水”句写作者与杨畋天水远隔,不能亲临探望,故尔寄诗问候。杨畋属杨业之后第四代,从诗中可知,杨家将在宋代一直在为国战斗。

最后看看苏辙《杨乐道龙图哀辞》:嗟夫杨公归来兮,洛之上其土厚且温。生年五十六,有子以祭兮,何慕而不若人。天子怜尔,赠金孔多兮,家可以不贫。平生不为恶,死而有遗爱兮,虽亡则存。家本将家,有功而不坠兮,配祖以孙。为人至此,非有不足兮,可以无憾,而人为悲辛。嗟夫杨公归来兮,家有弱子恃尔神。杨畋卒于嘉裕七年

(1062)四月,七月归

葬于洛阳杜泽原。卒时有子一人,仅二岁,取名祖仁。苏辙于当年五月作哀辞供送殡者歌之。哀辞前有叙,叙中记载:嘉裕五年(1060)三月,苏辙因参加制科考试(一种高于进士科的考试,参试者须由官员举荐),与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的杨畋相识,杨成为苏的应试举荐人。次年苏辙得中,杨畋是其考官。故二人交谊深厚。叙中还记载:“其(杨畋)为将,能与士卒均劳苦,饮食比其最下者,而军行常处其先,以此得其死力”;“公之与人,谨畏循循,无所迕”;“素病瘦,甚羸。然平居读书勤苦,过于少年。好为诗,喜大书,皆可爱”;“既卒,家无遗财,以故衣敛,仰于官及其友人以葬,以克养其家”。哀辞与叙文相呼应,褒扬了杨畋节俭、谦和的品格及杨家祖孙为将的功绩,写得极富情感。

从北宋中叶起,杨家将故事逾传逾广,各种评书、戏曲、小说等风行天下,至今不绝。文艺作品中的杨家将故事虽与史实不尽相合,但其中彰显的杨家将卫国安邦的忠勇气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中熠熠生辉的亮点之一。这一亮点生发于麟州,乃是麟州的骄傲,陕北的骄傲。

宋诗中的杨家将宋诗中的杨家将李能俍

且寻花之寺王芳

清涧举办枣林则沟会议70周年纪念活动

本报通讯员康泰山 贺志勤报道 在枣林则沟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3月29日,清涧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主题为

“追忆红色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现场,与会同志共同追忆了这段光辉的历史,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从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3月29日晚到30日下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枣林则沟村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枣林则沟会议。会议根据形势的要求,确定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分工,既保障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全国各解放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又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

吴堡县举办首届非遗保护项目“吴堡唢呐”展演活动

本报通讯员韦江江报道 为了迎接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切实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吴堡唢呐的文化内涵,4月5日,吴堡县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堡唢呐”展演活动,该县的14支传统唢呐乐队逐一登场表演,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唢呐演奏。

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乐团演出部主任,吴堡籍著名唢呐表演艺术家牛建党在活动中表演了《信天游随想》《百鸟朝凤》,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吴堡唢呐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正在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同时还加强了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现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42名。

书法

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