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411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 收藏 B11 家住海口市海甸岛三东路附近的小吴, 从小就对军事、国防知识感兴趣,长大后,更 是热衷于军事主题的收藏。他有一件1976 年生产的橄榄绿(OG-107)M65 作战风衣, 就与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主演史泰龙穿的 那件同款;他还有一顶中国58式丛林作战 头盔,轻易不会示人。 去年,小吴从朋友那里交流到了一把 1918年生产的瑞士刺刀。近日,海南日报 记者闻讯前去欣赏一番。 百年如新 小吴收藏的瑞士刺刀全长42.8厘米,其 中刀刃长 29.8 厘米,刃厚 0.6 厘米,刀刃最宽 处 2.8 厘米,刀柄为实木加不锈钢卡口,上面 预留可以连接步枪的卡槽,但握在手中并没 有明显的感觉。拔刀出鞘时,银白的色泽, 锋利的双刃,透出一丝逼人的寒气。 “这件宝贝,接上步枪时是刺刀,拿下来 就是一把匕首,都是短兵相接作战时的利 器。”小吴对记者说。 刚拿到刺刀时,打开包裹的油纸,刀鞘、 刀把上都是发黑、变硬了的黄油,小吴拔出 后,发现刀刃上的也满是黄油,只是黄油的 色泽要鲜亮得多。 “一看就知道是没有用过的。”小吴说, “虽 然将近 100 年了,但是它跟新的一样,没有一 点使用痕迹。据了解,这把刀原先是储存在瑞 士的军械库中,没有下发装备过部队使用。之 前只是听说,到手后一看果然如此,就连刀柄 上都没有人使用过的包浆和光滑感。” 小吴用纸巾擦拭干净后,又涂抹缝纫机 油保养一番,仍用原来的油纸包起来存放。 只有喜欢收藏的好朋友到家里做客,他才舍 得拿出来一起品鉴。 据收藏界人士介绍,M1918 瑞士军用 刺刀国内还是有少量留存于藏家手中,但如 此全新的,还属少见。 小吴的这把瑞士刺刀,有很多细节的精 美工艺很值得玩味,也隐藏着丰富的信息。 譬如,在刀刃顶端,即靠近刀把的地方, 有3行阴刻的铭文,是3个英语单词ELSENER、SCHWYZ、VICTORIA,其 中 VICTORIA的字体稍大。对瑞士军刀历史 了如指掌的小吴说,这3个单词的意思分别 是瑞士刺刀的创始人埃尔森纳、其家乡施夫 州和母亲维多利亚。 在刀把与刀刃之间是护手,在刀刃一侧, 护手上方留有一个圆孔,以便套上步枪的枪 管,当做刺刀使用;下方有一“+”标志,旁边还 有一个“”号,其中一个角直指“+”号。 此外,刀鞘的做工也很讲究,深入了解 之后,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刀鞘也是不锈钢材质,呈黑色,哑光,乍 一看很像是磨砂处理后均匀喷漆的效果,其 实是一种高温“烤蓝”技术,也叫“发蓝”技 术,是将钢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浸在浓氧化 性溶液中,使其表面产生极薄的氧化物膜的 材料保护技术,也称“发黑”。 刀鞘口上方有一个花体的大写英文字 母“P”,刀鞘正面上端有一片长 8 厘米、宽 2 厘米的皮扣,与特制的皮套结合一起,可以 别到使用者的腰带上;末端呈圆珠形,上面 也有一个“+”号标识。 一段军刀史 小吴所收藏的这把 M1918 军用刺刀诞生 于一战时期的1918年,由享誉世界的瑞士军 刀生产商维氏公司生产,可装配一战时期的 K1911 式军用步枪和二战时期的 K31 式军用 步枪。虽然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并未参加一 战,但是其生产的M1918军用刺刀却是那个 时代的产物,其设计结构、风格以及功能,跟世 界上各国所装备的主流刺刀基本一致。 瑞士在一战至二战期间,总共推出了6 款军用刺刀,其中 M1918 的衍生型号 M31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护手上刻 有编号,其他型号则是在刀身上刻有血槽。 说是“血槽”,实际上其真正作用是为了加强 刀身强度,以及减轻重量,而不像一般理解 的那样是为了放敌人的血。 M1918 虽然没有血槽,但在刀身中线 向两刃的面上,却呈略带弧度的内凹形,同 样也起到与血槽一样的作用。由此可见, M1918瑞士刺刀的生产工艺精湛,用料讲 究,实在是一件刺刀收藏的精品。 另一家向瑞士军方供应军刀的主要公 司是威戈(Wenger),此外还有众多厂商生 产的类似刀具。但一般只有Victorinox(维 氏)和 Wenger(威戈)的产品才被认为是正 宗的瑞士军刀。2015年,维氏公司兼并了 威戈公司。 2008年2月,瑞士军备局对包括维氏公 司在内的 7 家国内外厂商提供的新军刀进 行了评估,7 月,有关部门对军刀质量、技术 性能进行分析后,认为维氏公司生产的军刀 性价比最佳。 资料显示,维氏公司的创始人是制帽匠 巴尔特哈沙·埃尔森纳·奥特的第四个儿子 查 尔 斯·埃 尔 森 纳(Charles Elsener),当 时,他下决心当一名刀具工人。在德国南部 Tuttlingen度过了几年的工人生活后,查尔 斯·埃尔森纳于 24 岁回到家乡,并于 1884 年在瑞士施夫州(Schwyz)宜溪镇(Ibach), 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刀具工厂。 当时的施夫州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 因而很多年青的农民被迫移民到北美、澳大 利亚或新西兰。为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埃 尔森纳在 1891 年发起成立了瑞士刀匠大师 协会,其主要目的是联合所有的瑞士刀匠, 以制造当年的瑞士军队用刀。 那时,瑞士军队还必须从德国所林根 (Solingen)购买士兵用刀。1891 年 10 月,该 协会制造出了第一批发往瑞士军队的军刀。 1909年,埃尔森纳的母亲维多利亚去 世,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的名字Victoria,作为产品的商标。 也是在这一年,瑞士政府允许埃尔森纳 在其所有刀具上印上瑞士的标志,即一个嵌 入红色纤维手柄刀面的十字外加盾牌标志, 并沿用至今。 说起瑞士军刀,尤其是 维氏和威戈两家公司的产 品,今天的人们并不陌生,因 为它们几乎是质量、运动、时 尚和品牌的代名词。 顾名思义,瑞士军刀最 早是出于军用目的而横空出 世的,在和平时期才逐渐走 向民用。作为一战和二战的 中立国,不参战的瑞士却生 产出了质量一流的刺刀,而 且是师于德国,却又高于德 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和一段佳话。 瑞士什么时候开始生产 军刀?它的品质好到什么程 度?我们先从一把诞生于近 百年前的刺刀说起。 一件收藏精品100 年前的 瑞士刺刀是啥样?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吴星阳 M1918 瑞士刺刀刀身上的 3 个英文 单词,分别是生产者的名字、家乡的地名 和母亲的名字。 M1918 一些“明星级”的瑞士刺刀,其中右二为 M1918,与小吴收藏的同款。 (资料图片) M1918 瑞 士 刺 刀 ,刀 鞘 口有一英文字母“P”。 M1918 瑞士刺刀,刀鞘 尾端有一“+”标志。

一件收藏精品—— 100年前的 瑞士刺刀是啥样?hnrb.hinews.cn/resfile/2016-04-11/019/hnrb20160411019.pdf2016/04/11  · 产的类似刀具。但一般只有Victorinox(维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主编│陈耿 版式│庄和平 海南刊周 收藏 B11

    家住海口市海甸岛三东路附近的小吴,从小就对军事、国防知识感兴趣,长大后,更是热衷于军事主题的收藏。他有一件1976年生产的橄榄绿(OG-107)M65作战风衣,就与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主演史泰龙穿的那件同款;他还有一顶中国58式丛林作战头盔,轻易不会示人。

    去年,小吴从朋友那里交流到了一把1918年生产的瑞士刺刀。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闻讯前去欣赏一番。

    百年如新

    小吴收藏的瑞士刺刀全长42.8厘米,其中刀刃长29.8厘米,刃厚0.6厘米,刀刃最宽处2.8厘米,刀柄为实木加不锈钢卡口,上面预留可以连接步枪的卡槽,但握在手中并没有明显的感觉。拔刀出鞘时,银白的色泽,锋利的双刃,透出一丝逼人的寒气。

    “这件宝贝,接上步枪时是刺刀,拿下来就是一把匕首,都是短兵相接作战时的利器。”小吴对记者说。

    刚拿到刺刀时,打开包裹的油纸,刀鞘、刀把上都是发黑、变硬了的黄油,小吴拔出后,发现刀刃上的也满是黄油,只是黄油的色泽要鲜亮得多。

    “一看就知道是没有用过的。”小吴说,“虽然将近100年了,但是它跟新的一样,没有一点使用痕迹。据了解,这把刀原先是储存在瑞士的军械库中,没有下发装备过部队使用。之前只是听说,到手后一看果然如此,就连刀柄上都没有人使用过的包浆和光滑感。”

    小吴用纸巾擦拭干净后,又涂抹缝纫机油保养一番,仍用原来的油纸包起来存放。只有喜欢收藏的好朋友到家里做客,他才舍得拿出来一起品鉴。

    据收藏界人士介绍,M1918瑞士军用刺刀国内还是有少量留存于藏家手中,但如此全新的,还属少见。

    小吴的这把瑞士刺刀,有很多细节的精美工艺很值得玩味,也隐藏着丰富的信息。

    譬如,在刀刃顶端,即靠近刀把的地方,有3行阴刻的铭文,是3个英语单词——ELSENER、SCHWYZ、VICTORIA,其中VICTORIA的字体稍大。对瑞士军刀历史了如指掌的小吴说,这3个单词的意思分别是瑞士刺刀的创始人埃尔森纳、其家乡施夫州和母亲维多利亚。

    在刀把与刀刃之间是护手,在刀刃一侧,护手上方留有一个圆孔,以便套上步枪的枪管,当做刺刀使用;下方有一“+”标志,旁边还

    有一个“△”号,其中一个角直指“+”号。此外,刀鞘的做工也很讲究,深入了解

    之后,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刀鞘也是不锈钢材质,呈黑色,哑光,乍

    一看很像是磨砂处理后均匀喷漆的效果,其实是一种高温“烤蓝”技术,也叫“发蓝”技术,是将钢在空气中加热或直接浸在浓氧化性溶液中,使其表面产生极薄的氧化物膜的材料保护技术,也称“发黑”。

    刀鞘口上方有一个花体的大写英文字母“P”,刀鞘正面上端有一片长8厘米、宽2厘米的皮扣,与特制的皮套结合一起,可以别到使用者的腰带上;末端呈圆珠形,上面也有一个“+”号标识。

    一段军刀史

    小吴所收藏的这把M1918军用刺刀诞生于一战时期的1918年,由享誉世界的瑞士军刀生产商维氏公司生产,可装配一战时期的K1911式军用步枪和二战时期的K31式军用步枪。虽然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并未参加一战,但是其生产的M1918军用刺刀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设计结构、风格以及功能,跟世界上各国所装备的主流刺刀基本一致。

    瑞士在一战至二战期间,总共推出了6款军用刺刀,其中M1918的衍生型号M31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护手上刻有编号,其他型号则是在刀身上刻有血槽。说是“血槽”,实际上其真正作用是为了加强刀身强度,以及减轻重量,而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是为了放敌人的血。

    M1918虽然没有血槽,但在刀身中线向两刃的面上,却呈略带弧度的内凹形,同样也起到与血槽一样的作用。由此可见,M1918瑞士刺刀的生产工艺精湛,用料讲究,实在是一件刺刀收藏的精品。

    另一家向瑞士军方供应军刀的主要公司是威戈(Wenger),此外还有众多厂商生产的类似刀具。但一般只有Victorinox(维氏)和Wenger(威戈)的产品才被认为是正宗的瑞士军刀。2015年,维氏公司兼并了威戈公司。

    2008年2月,瑞士军备局对包括维氏公司在内的7家国内外厂商提供的新军刀进行了评估,7月,有关部门对军刀质量、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后,认为维氏公司生产的军刀性价比最佳。

    资料显示,维氏公司的创始人是制帽匠巴尔特哈沙·埃尔森纳·奥特的第四个儿子查尔斯·埃尔森纳(Charles Elsener),当

    时,他下决心当一名刀具工人。在德国南部Tuttlingen度过了几年的工人生活后,查尔斯·埃尔森纳于24岁回到家乡,并于1884年在瑞士施夫州(Schwyz)宜溪镇(Ibach),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刀具工厂。

    当时的施夫州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因而很多年青的农民被迫移民到北美、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为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埃尔森纳在1891年发起成立了瑞士刀匠大师协会,其主要目的是联合所有的瑞士刀匠,以制造当年的瑞士军队用刀。

    那时,瑞士军队还必须从德国所林根(Solingen)购买士兵用刀。1891年10月,该协会制造出了第一批发往瑞士军队的军刀。

    1909年,埃尔森纳的母亲维多利亚去世,为了纪念母亲,他将母亲的名字——Victoria,作为产品的商标。

    也是在这一年,瑞士政府允许埃尔森纳在其所有刀具上印上瑞士的标志,即一个嵌入红色纤维手柄刀面的十字外加盾牌标志,并沿用至今。

    说起瑞士军刀,尤其是维氏和威戈两家公司的产品,今天的人们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几乎是质量、运动、时尚和品牌的代名词。

    顾名思义,瑞士军刀最早是出于军用目的而横空出世的,在和平时期才逐渐走向民用。作为一战和二战的中立国,不参战的瑞士却生产出了质量一流的刺刀,而且是师于德国,却又高于德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和一段佳话。

    瑞士什么时候开始生产军刀?它的品质好到什么程度?我们先从一把诞生于近百年前的刺刀说起。

    一件收藏精品——

    100年前的瑞士刺刀是啥样?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通讯员 吴星阳

    M1918瑞士刺刀刀身上的3个英文单词,分别是生产者的名字、家乡的地名和母亲的名字。

    小吴收藏的M

    1918

    瑞士刺刀。

    一些“明星级”的瑞士刺刀,其中右二为M1918,与小吴收藏的同款。(资料图片)

    M1918瑞士刺刀,刀鞘口有一英文字母“P”。

    M1918瑞士刺刀,刀鞘尾端有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