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 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系统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 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 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 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更新知识、追踪新 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 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 基本方法,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了解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 发能力。 三、主干学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模型与数学 实验、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数值计算方法、运筹学与最优化、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数据库 原理与应用、离散数学、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等。 五、学制和学分 学制 4 年,完成 176 学分(含课外 6 学分)。 六、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表 (每学期教学 18.5 周,考试 1.5 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 - snut.edu.cn · 高级语言编程实 训 Java、Web动态网页设计 校内 6 2 2 15-16 10092007 专业实习 专业知识综合实习 校外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

    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系统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

    算中的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

    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

    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更新知识、追踪新

    技术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

    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

    基本方法,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了解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软件开

    发能力。

    三、主干学科

    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学模型与数学

    实验、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数值计算方法、运筹学与最优化、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数据库

    原理与应用、离散数学、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等。

    五、学制和学分

    学制 4 年,完成 176 学分(含课外 6 学分)。

    六、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表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码

    课 程

    名 称

    开 课 学 期

    (每学期教学 18.5 周,考试 1.5 周)

    其 中 考 核

    授 实 调 考 考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时 课 验 研 试 查

    100191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2 32 32 1

    10019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 3 48 32 16 2

    100191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48 48 6 96 64 32 4 3

    100191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48 3 48 36 12 1

    10019105 形势与政策 10 10 10 2 30 30(大报告) 34

    10209106 大学英语 60 68 68 60 16 256 200 56 124 3

    10179107 大学计算机基础 40 2.5 40 20 20 1

    10049108 大学体育 30 30 30 30 4 120 96 24 1234

    10019109 军事理论 36 2 36 36 2

    小 计 40.5 706 510 100 60

    素质教育课开课计划见《陕西理工学院素质教育课程开课计划表》,学生 4学年共选修 112

    学时,修够 7学分。

    10099301 数学分析 80 88 80 14.5 248 248 12 3

    10099302 高等代数 60 94 9 154 154 2 1

    10099303 解析几何 60 3.5 60 60 1

    10100303 大学物理Ⅲ 48 32 5 80 80 23

    10100306 大学物理实验Ⅱ 18 18 2 36 36 23

    1009930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54 3 54 40 14 3

    10099305 运筹学与最优化 54 3 54 54 4

    小 计 40 686 636 50

    1017040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 40 2.5 40 32 8 2

    1017040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40 2.5 40 26 14 2

    小 计 2.5 40

    备注:学生修够 2.5学分。

  •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码

    课 程

    名 称

    开 课 学 期

    (每学期教学 18.5 周,考试 1.5 周) 学

    其 中 考 核

    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0092501 离散数学 56 3.5 56 56 3

    10092502 数据结构 58 3.5 58 46 12 4

    10092503 数据库原理及应

    用 56 3.5 56 46 10 4

    10092504 数值计算方法 56 3.5 56 50 6 4

    10092505 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 64 4 64 64 5

    小 计 18 290 262 28

    10091601 Matlab 程序设计 32 2 32 16 16 3

    10092601 组合数学 32 2 32 32 3

    10092602 组合优化 48 3 48 48 4

    10092603 常微分方程 48 3 48 48 4

    10092604 模糊数学 48 3 48 48 4

    10092605 数学建模与数学

    实验

    48 3 48 32 16

    5

    10092606 微分几何 48 3 48 48 5

    10092607 图论及其应用 32 2 32 32 5

    10092608 网络原理与应用 48 3 48 32 16 6

    10092609 信息系统开发工

    48 3 48 32 16 6

    10092610 软件工程 48 3 48 32 16 6

    10092611 信息专业英语 32 2 32 32 7

    10092612 模式识别 32 2 32 32 7

    小 计 18 288

    备注:第 3、4、7 学期各选修 1门,第 5、6学期各选修 2门,学生修够 18学分。

  •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码

    课 程

    名 称

    开 课 学 期

    (每学期教学 18.5 周,考试 1.5 周) 学

    其 中 考 核

    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0092701 算法分析与设计 48 3 48 36 12 5

    10092702 信息论基础 40 2.5 40 40 6

    10092703 数据分析与处理 48 3 48 40 8 6

    小 计 8.5 136 116 20

    10092801 数据挖掘 32 2 32 24 8 6

    10092802 软计算方法 32 2 32 24 8 6

    10092803 保险精算 48 3 48 48 7

    10092804 信息安全与密码 48 3 48 48 7

    10092805 金融数学 48 3 48 48 7

    10092806 编码理论 48 3 48 48 7

    小 计 16 256 240 16

    备注:学生第 6学期选修 2学分,第 7学期选修 6学分;修够 8学分。

    10092701 算法分析与设计 48 3 48 32 16 5

    10092702 信息论基础 40 2.5 40 40 6

    10092704 数字图像处理 48 3 48 32 16 6

    小 计 8.5 136 104 32

    10092802 软计算方法 32 2 32 24 8 6

    10092807 人工智能 32 2 32 24 8 6

    10092808 Java程序设计 48 3 48 32 16 7

    10092806 编码理论 48 3 48 48 7

    10092809 数字信号处理 48 3 48 32 16 7

    10092810 数据挖掘 48 3 48 32 16 7

    小 计 16 256 192 64

    备注:学生第 6学期选修 2学分,第 7学期选修 6学分;修够 8学分。

  • 八、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编号 名 称 内 容 地点 学期

    周数

    学分 起止周数

    10000001 入学教育 专业介绍,学籍管理教育等 校内 1 1

    10000002 国防教育 军事训练,国防教育 校内 1 2 1

    10000003 公益劳动 劳动意识培养与劳动技能训练 校内 2 0.5 周末安排

    10000004 社会实践 专业知识社会应用能力培养 校外 3 课外学分

    10092001 计算机技能训练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强化训练 校内 3 2 2 17-18

    10092002 课程设计Ⅰ 数值计算设计 校内 4 2 2 15-16

    10092003 课程设计Ⅱ 数据库设计 校内 4 2 2 17-18

    10092004 数学软件实训 数学软件应用实训 校内 5 3 3 14-16

    10092005 数学建模实训 数学建模实训 校内 5 2 2 17-18

    10092006 高级语言编程实训

    Java、Web 动态网页设计 校内 6 2 2 15-16

    10092007 专业实习 专业知识综合实习 校外 6 4 3 暑期

    10092008 毕业设计 专业知识应用与科研综合训练 校内外

    8 12 9 1-12

    10092009 毕业调研 专业发展方向与趋势调研 校外 8 3 3 13-15

    10000005 毕业教育 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教育 校内 8 1 16-16

    10000006 毕业派遣 校内 8 1 17-17

    合 计 40 29.5

    九、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时数 学分数 比例(%) 备注

    2386 142.5 100 %

    公共基础课程 必修课 706 40.5 29.6 34.3

    素质教育课程 选修课 112 7 4.7

    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课 686 40 28.8

    30.5 选修课 40 2.5 1.7

    专业课程 必修课 290 18 12.2

    24.3 选修课 288 18 12.1

    专业方向课程 必修课 136 8.5 5.7

    11.1 选修课 128 8 5.4

  • 1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1301 课程名称 数学分析 考试、考查 考试和考查

    总学时数 248 实验学时数 学分数 14.5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其性质是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讲述

    极限理论、一元微积分学、多元微积分学和无穷级数理论;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分

    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

    想方法,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是中学数学和解析几何,后继课程有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微分方程、概率论与

    数理统计等。

    数学分析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继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数学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方法,

    能解决本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作好必要

    的知识准备。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教学内容:实数;数集确界原理;函数概念;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基本要求:(1)掌握实数的基本性质。(2)理解确界的定义及确界原理,并能在有关命题证明中

    正确地加以运用。(3)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复合函数、反函数、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周期函数

    和初等函数的定义,熟悉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4)掌握初等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实数集、函数、确界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难点是确界的定义及应用。

    第二章 数列极限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的概念;收敛数列的性质;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

    基本要求:(1)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数列极限的“ N ”定义,并会应用其证明数列的有关命题,

    深刻理解数列发散、单调、有界和无穷小数列等有关概念。(2)理解并掌握收敛数列的性质。(3)掌

    握收敛数列的四则运算以及单调有界定理。(4)理解并会运用数列的柯西收敛准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求数列的极限;难点是应用 “ N ”的定义。

    第三章 函数极限

    教学内容:函数极限概念;函数极限的性质;函数极限存在的条件;两个重要极限; 无穷小量与

    无穷大量。

  • 2

    基本要求:(1)理解函数极限的“ ” 与“ M ”定义,并会用函数极限来证明有关命题。

    (2)理解并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3)掌握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4)掌握并会运用海涅定理和柯

    西收敛定理。(5)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6)理解无穷小(大)量的概念以及性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函数极限的概念、性质及其计算;难点是柯西准则和海涅定理的运用。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内容:连续性概念;连续函数的性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基本要求:(1)掌握连续函数的概念。(2)理解间断点的概念及其分类。(3)理解并掌握连续

    函数的局部性质。(4)深刻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4)掌握用基本定理证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

    大值、最小值、介值性定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理解函数一致连续的概念。(6)掌握闭区间上连

    续函数的重要性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连续函数的概念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难点是一致连续函数性的概念。

    第五章 导数和微分

    教学内容:导数概念;求导法则;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微分;参变量方程所确定的函数

    的导数。

    基本要求:(1)准确掌握导数的概念和几何意义。(2)熟记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熟练地掌

    握求导法则。(3)理解微分的概念并能解决某些计算问题。(4)理解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的定义,并

    会求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

    重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以及求法,特别复合函数导数的求法。

    第六章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拉格朗日定理和函数的单调性;柯西中值定理和不定式极限;泰勒公式;函数的极值与

    最大(小)值;函数的凸性与拐点;函数图像讨论。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三个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弄清三者之间的联系。(2)会应用中

    值定理证明有关命题,掌握通过构造辅助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3)了解导函数的极限定理。(4)熟

    练掌握罗比塔法则。(5)会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6)深刻理解泰勒定理,掌握泰勒公式。(7)

    熟记一些常用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式,并能够加以运用。(8)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的方法,能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某些不等式。(9)理解极值的概念,掌握极值的必要条件和第一、第

    二充分条件,会求极值。(10)理解凸(凹)函数的概念,会求拐点。(11)掌握描绘函数图象的一般

    方法和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个微分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凸性;难

    点是用辅助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

    教学内容:关于实数集完备性的基本定理。

    基本要求:(1)掌握区间套、聚点、开覆盖等重要概念。(2)掌握实数完备性的六个基本定理,

    理解其实质意义和基本定理的相互等价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是实数完备性的六个基本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第八章 不定积分

    教学内容:不定积分概念与基本积分公式;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和可化为有理函数

    的不定积分。

  • 3

    基本要求:(1)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关系。(2)熟记基本积分表中的

    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线性运算法则。(3)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4)掌握有理函数、

    三角函数以及某些无理函数的积分。

    重点:不定积分的计算。

    第九章 定积分

    教学内容:定积分概念;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积条件;定积分的性质;微积分学基本定理定积

    分计算。

    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定积分的概念,特别是定积分的思想: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进

    而会利用定义解决一些问题。(2)搞清楚可积的必要条件以及上和、下和的性质,掌握可积的充要条

    件及可积函数类。(3)理解并熟练应用定积分的性质。(4)理解并掌握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熟练应用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5)熟练地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定积分的定义、性质、微积分学基本定理;难点是可积的条件。

    第十章 定积分的应用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面积;由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与曲率;旋转曲面的面积;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某些应用。

    基本要求:(1)掌握连续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下的面积计算方法。(2)

    理解并掌握由截面面积求空间立体体积的计算公式。(3)掌握曲线弧长的计算公式。(4)理解并掌握

    利用微元法计算旋转曲面的面积。(5)掌握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空间立体体积、曲线弧长和旋转曲面的面积;

    难点是微元法的理解和应用。

    第十一章 反常积分

    教学内容:反常积分概念;无穷积分的性质与收敛判别;瑕积分的性质与收敛判别。

    基本要求:(1)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掌握无穷限反常积分和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计算方法。

    (2)掌握反常积分的性质,以及收敛的判别方法。

    重点:反常积分收敛的判别方法。

    第十二章 数项级数

    教学内容:级数的收敛性;正项级数;一般项级数。

    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级数、部分和、收敛、发散的概念。(2)理解级数收敛的柯西准则及

    其性质。(3)熟练掌握正项级数的敛散性的判别法。(4)牢记等比级数、调和级数、P级数的敛散性,

    且能灵活应用。(5)理解交错级数的概念并掌握莱布尼茨判别法。(6)弄清楚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

    概念,理解阿贝尔判别法和狄利克雷判别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级数的敛散性的概念和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法;难点是一般项级数敛散性的

    判别法。

    第十三章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

    教学内容:一致收敛性;一致收敛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性质。

    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函数列(或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函数项级

    数一致收敛性的判别法。(3)掌握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和函数的连续性、可积性、可微性,并能应用

    它们去解决问题。

    重点:函数列(或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 4

    第十四章 幂级数

    教学内容:幂级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基本要求:(1)掌握幂级数的概念、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和一致收敛性。(2)熟练掌握

    幂级数收敛半径的计算方法。(3)理解幂级数和函数的性质,掌握幂级数的有关运算。(4)理解泰勒

    级数的概念,熟练掌握一些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并能把一些简单的函数展成幂级数。

    重点: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和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第十五章 傅里叶级数

    教学内容:傅里叶级数;以 2l 为周期的函数展开式;收敛定理的证明。

    基本要求:(1)掌握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以及傅里叶系数的求法。(2)熟练应用收敛定理。(3)

    会将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4)掌握以 2l 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5)掌握奇、偶函数傅里

    叶级数。

    重点:将一个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第十六章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教学内容:平面点集与多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限;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基本要求:(1)掌握平面点集的有关概念,并能求出函数的定义域,绘出其图形。(2)理解并掌

    握二元函数的极限,搞清楚重极限与累次极限的关系。(3)理解二元函数的连续性,掌握有界闭区域

    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平面点集的有关概念与二元函数的连续性;难点是二元函数极限的求法。

    第十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教学内容:可微性;复合函数微分法;方向导数与梯度;泰勒公式与极值问题。

    基本要求:(1)理解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梯度等概念,搞清可微、连续、偏导数存在、

    偏导数连续之间的关系。(2)熟练掌握求偏导数,特别是求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3)会求空间曲

    线的切线方程、法线方程、空间曲面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4)理解泰勒公式的意义和用途,并

    能写出简单函数的泰勒公式。(5)掌握求二元函数的极值和最大(小)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全微分的概念、偏导数的计算;难点是复合函数偏导数的计算和二元函数的泰

    勒公式。

    第十八章 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隐函数;隐函数组;几何应用;条件极值。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隐函数的概念,掌握隐函数(组)定理及反函数组定理,要求能运用定

    理验证方程(或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或隐函数组)的形式,能熟练而准确地求隐函数(或隐函数组)

    与反函数组的偏导数,了解隐函数存在的几何意义以及坐标变换的一些结果。(2)熟练掌握求条件极

    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并能把实际中的某些极值问题抽象为数学中的条件极值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隐函数定理;难点是隐函数定理的证明。

    第二十章 曲线积分

    教学内容:第一型曲线积分;第二型曲线积分。

    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2)理解并掌握第二型曲

    线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3)了解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联系。

    重点: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

  • 5

    第二十一章 重积分

    教学内容:二重积分概念;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二重积分的变量变换;三重积分;重积分的应用。

    基本要求:(1)与定积分比较,掌握重积分的概念、可积条件、性质等。(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

    算方法,能熟练地将二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能根据积分区域和被积函数的特征进行适当的变量替换计

    算二重积分,特别熟练地极坐标替换。(3)会应用累次积分的方法计算三重积分,并能根据积分区域

    和被积函数的特征进行适当的变量替换计算三重积分,会应用柱面坐标、球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4)

    会应用二、三重积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的体积等。(5)理解并掌握格林公

    式及曲线积分与路线无关的条件,并能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二重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与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难点是变量变换与

    三重积分的计算。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教学内容:第一型曲面积分;第二型曲面积分;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2)理解并掌握曲面的侧

    的概念,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3)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4)理解并掌握

    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能用它们解决某些计算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曲面积分的计算;难点是第二型曲面积分。

    4.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备注

    第一章 实数集与函数 8

    第二章 数列极限 10

    第三章 函数极限 16

    第四章 函数的连续性 10

    第五章 导数和微分 18

    第六章 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8

    第七章 实数的完备性 6

    第八章 不定积分 10

    第九章 定积分 14

    第十章 定积分的应用 8

    第十一章 反常积分 8

    第十二章 数项级数 12

    第十三章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 12

    第十四章 幂级数 8

    第十五章 傅里叶级数 10

    第十六章 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12

    第十七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18

    第十八章 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 12

  • 6

    第二十章 曲线积分 6

    第二十一章 重积分 22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0

    5.主要参考教材

    [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玉琏编:《数学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执 笔 人:陈 涛

    修订时间:2010年 11月

  • 7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1302 课程名称 高等代数 考试/考查 考查/考试

    总学时数 154 实验学时数 学分数 9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性质及任务

    高等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系统介绍多项式、

    行列式、矩阵、二次型及线性方程组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有限维空间理论及其相关的基本内

    容的讨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通过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讲授与讨论,习题课,作业辅导等)一方

    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提供必需的理论基

    础和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数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抽象思维,推

    理论证及独立创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高等代数课程的基本内容成为数学与应

    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数学基础,它对于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现出更加重要的意义。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是中学数学,后继课程有近世代数,初等数论等。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两个学期讲授。1). 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一元多项式及相关的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问题;掌握行列式,矩阵及相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基本计算,会应用行

    列式,矩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无关,线性方程组解的讨论等)。2). 第二学期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向量的线性相关理论,并能应用该理论解释和认识一些实际问题(如几何空间

    中向量线性相关、无关的几何特征,线性方程组解的讨论,矩阵的秩等);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理论及

    其基本计算。引导学生“解析的”,“几何的”理解二次型的基本理论及其化成规范形的基本方法,掌

    握对称矩阵对角化的基本意义及技巧。作为线性代数的抽象部分,要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任意域上向量空

    间、欧氏空间、线性映射、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计算及技巧。理解并掌握空间结构及

    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学会用矩阵及其运算来表示、刻划线性映射(变换)及其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和

    技巧。 矩阵和双线性函数可作为选学内容,根据情况决定取舍。使学生了解 矩阵的基本概念和

    标准化问题。了解双线性函数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对偶空间的基本概念及性质。3). 在教学中,注意将

    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集合的观点、公理化的方法、寻求决定事物本质的独立因素、分类方法、表

    示论方法等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始终(如多项式与多项式函数的关系;“几何地”理解向量

    的线性相关性、二次型的化简;研究空间理论及其结构的一般思想方法;用矩阵刻划线性映射;用具体

    的来刻划抽象的等),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以上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体会或认识到正是现代数

    学的高度抽象性使之更深刻的揭示了它的统一性,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4). 在做

    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课后作业,笔记整理等学习环节的辅导,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将课堂教

    学、课后练习、答疑、作业批改等科学的,系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切实对所学内容能

    消化、吸收,进而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 8

    在具体教学安排上可先进行第四章,即矩阵一章的教学,再进行第三章,即线性方程组的教学。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多项式

    教学内容:数域;一元多项式;整除概念;最大公因式;因式分解定理;重因式;多项式函数;复

    系数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理系数多项式。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数域、一元多项式、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互素

    多项式、本原多项式、不可约多项式、多项式的重因式、多项式函数与多项式的根、多项式在实数域及

    复数域上的标准分解式等。(2)正确理解,掌握以下基本性质的内涵及外延,并熟练运用这些基本性

    质处理具体问题:带余除法定理;整除性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式及互素的基本性质;不可约多项式的

    基本性质;余数定理;一般数域及实数域、复数域上的因式分解定理;代数基本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

    定理。熟练掌握以下基本运算:多项式的运算及相关性质;多项式的长除法、竖式除法及综合除法;辗

    转相除求最大公因式;整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Eisenstein判别法)。

    重点与难点:整除与因式分解理论,最基本的结论是带余除法定理、最大公因式的存在表示定理、

    因式分解唯一性定理为本章的重点。因式分解定理的应用,有理系数多项式为本章的难点。

    第二章 行列式

    教学内容:排列;n级行列式;n级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行式按一行(列)展开;Cramer

    法则;Laplace定理及行列式乘法法则(根据课时取舍或简述)。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n级排列、逆序(数)、奇(偶)排列、n级行列

    式、矩阵及初等变换、(代数)余子式。(2)正确理解,掌握以下基本性质,并会灵活应用其进行行

    列式的证明及计算:行列式的基本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了解 Laplace 定理);Cramer

    法则。(3)熟悉,掌握一些特殊行列式(如上(下)三角行列式;次三角行列式;分块三角行列式;

    奇数级反对称行列式)的值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思想和方法。除了利用行列式的性

    质化为上(下)三角行列式和按行(列)展开定理进行降级这些常用手法外,还应熟悉根据行列式的特

    点采用特殊方法,如递推法、数学归纳法、加边法、利用特殊行列式(如 Vandermonde行列式)等的一

    些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一般(低级)行列式和一些

    特殊形式的行列式。其难点是具体计算方法及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 矩阵

    教学内容:矩阵的运算;矩阵乘积的行列式;矩阵的逆;矩阵的秩;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矩阵的

    分块;矩阵分块乘法的初等变换。

    基本要求:(1)在熟练掌握矩阵线性运算、乘法、转置、方阵的幂运算和性质的基础上正确了解

    一些特殊矩阵的概念及性质(如零矩阵、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反)对称矩阵、上(下)

    三角矩阵)。(2)正确理解,掌握可逆矩阵、 逆矩阵,伴随矩阵的概念;矩阵可逆的判定条件;求逆

    矩阵的各种方法、矩阵秩的基本性质。(3)在熟练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初等矩阵的

    概念及性质,矩阵的等价的性质及判定。(4)在正确理解,掌握矩阵分块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分块矩

    阵,准对角矩阵的概念和分块矩阵的运算及初等变换。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矩阵的运算及性质;矩阵可逆的判定及逆矩阵的计算。特别注意与过去所

    熟悉的运算性质所不同的运算规律(往往是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有关矩阵的秩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

  • 9

    明是一个难点,要指导学生熟悉矩阵秩的相关结论,对有关问题的证明会化解难点,对后继内容的学习

    有较大帮助。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教学内容:消元法; n 维向量空间;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定定理;线性方程组解的结

    构。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线性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方程组的初等变换、n

    维向量空间及相关概念、向量组的线性相(无)关性;向量组的秩及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等价、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2)正确理解,掌握以下基本性质及结论:向量空间的基本运算性质;

    向量线性相(无)关性的性质;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定理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理论。(3)

    熟练应用以上所学概念及结论解决如下基本计算与相关的证明问题: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初等

    变换解线性方程组;含参数的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向量组秩的计算;向量组间的等价和向量组中线性关

    系的确定;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计算等。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利用向量的线性相(无)关性、矩阵的秩等理论给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条

    件;利用向量空间理论讨论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来求解线性方程组,从而完善的给

    出了线性方程组解的基本理论体系。其难点是向量组的线性相(无)关理论,在该内容的教学中,无论

    是判断、证明和计算,关键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论证过程应引导学生注意

    逻辑上的严谨、正确,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章 二次型

    教学内容:二次型及矩阵表示;标准形;唯一性;正定二次型。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二次型及矩阵表示方法;线性替换及矩阵表示方

    法;矩阵的合同;二次型的秩;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正(负)惯性指数、符号差;正(负)定二

    次型。(2)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性质和结论:矩阵合同的性质及二次型上的应用;二次型的标准

    形和规范性理论(重点是惯性定理);正(负)定二次型和正(负)定矩阵的判定。(3)熟练掌握如

    下基本运算与相关的证明问题:用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形,规范形;判定二次型或对称

    矩阵是否为正(负)定二次型或正(负)定矩阵。

    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之一是灵活运用配方法,初等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或对称矩阵合同于对

    角矩阵,这也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另一重点就是正确理解,掌握将二次型问题化为矩阵理论和方法来研

    究,也可将对称矩阵问题化为二次型的方法来处理的基本数学思想。第三个重点是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

    阵的判定与证明。其难点则是灵活运用初等变换法。

    第六章 线性空间

    教学内容:集合、映射;线性空间的定义与简单性质;维数,基与坐标;基变换与坐标变换;线性

    子空间;子空间的交与和;子空间的直和;线性空间的同构。

    基本要求:(1)在复习、归纳集合及相关概念和运算,映射及相关概念和运算的基础上,正确理

    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和性质:线性空间的定义及性质。(2)向量的线性相(无)关性及性质。(3)

    线性空间的基、维数、坐标及性质。(4)线性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5)线性子空间的概念,

    运算(主要指交、和、直和)及性质。(6)线性空间的同构。

    重点与难点:重点之一是通过向量空间概念的学习,熟悉、了解现代数学的重要特征,即公理化的

    数学思想。另一重点是熟悉、了解利用有限维线性空间的基、维数来深刻认识线性空间的内部结构,利

    用同构的概念将 n 维线性空间的研究划归为对 nP 的讨论的数学思想。第三个重点,也是难点是通过子

  • 10

    空间的和与直和理论的研究,熟悉、了解把一个线性空间的研究划归为若干个较简单的子空间来研究的

    数学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理解现代数学的抽象化,进一步揭示了它的内

    在统一性这一重要特征。

    第七章 线性变换

    教学内容:线性变换的定义;线性变换的运算;线性变换的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对角矩阵;

    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及常见不变子空间)。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线性变换、线性变换的矩阵、相似矩阵、矩阵的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变换的特征多项式、矩阵可对角化、线性变换

    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2)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性质与结论:线性变换的性质;线性变换的

    运算及性质(包括线性变换运算的矩阵表示);相似矩阵的性质;线性变换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Hamilton-Caylay定理;矩阵对角化的判定条件;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的性质。熟练掌握如下基本计算

    与相关的证明问题:线性变换的基本运算;线性变换(或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n阶矩阵

    对角化的计算;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的计算;不变子空间与线性变换的矩阵的化简。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线性变换的性质,线性变换与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计算,线性变换

    和矩阵对角化的判定与对角化。难点是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线性变换和矩阵对角化的判定与对角化。

    第八章 欧几里得空间

    教学内容:欧几里得空间的定义及性质;标准正交基;欧几里德空间的同构;正交变换;子空间;

    实对称矩阵的标准形;向量到子空间的距离。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概念:内积、欧几里得空间、向量长度,距离和夹角、

    向量正交、度量矩阵、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欧几里得空间的同构、正交变换、正交子空间与正交补、

    对称变换、向量到子空间的距离。(2)正确理解,掌握如下基本性质和结论:内积与欧氏空间的性质;

    向量长度,距离,夹角的性质;度量矩阵的性质;标准正交基的性质;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性质;欧

    氏空间同构的性质;正交子空间的性质;对称变换的性质;主轴定理。了解最小二乘法。(3)熟练掌

    握如下基本计算与相关的证明问题:用 Schmidt正交化方法求 n维欧氏空间的标准正交基;实对称矩阵

    正交相似与对角矩阵的计算;用正交线性替换化二次型成标准形。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在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中引入内积概念,求标准正交基的 Schmidt 正交化方法,

    欧氏空间中与内积有关的正交变换与对称变换,找正交矩阵,化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即用正交线性变

    换化实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难点是化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即用正交线性变换化实二次型为标准

    形)的方法

    4.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授课学时数 实验时数 备 注

    第一章 多项式 22 0

    第二章 行列式 18 0

    第三章 矩 阵 22 0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16 0

    第五章 二次型 16 0

    第六章 线性空间 20 0

    第七章 线性变换 22 0

  • 11

    第八章 欧几里得空间 18 0

    5.主要参考教材

    [1]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组.《高等代数》(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蒲义书等.《高等代数》(第一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执 笔 人:周 亚 兰

    修改时间:2010年 11月

  • 12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1303 课程名称 解析几何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60 实验学时数 学分数 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性质及任务

    解析几何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系统介绍矢量代数、轨迹与方程、平

    面与直线、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全面掌握解析几何学的基本理论

    与思想方法;为后继课程(如微分几何等)提供必需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

    代数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抽象思维,推理论证及独立创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

    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解析几何课程的基本内容成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数学基础,它

    对于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现出更加重要的意义。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向量代数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该理论解释和认识一些实

    际问题(如几何空间中向量线性相关,无关的几何特征);学会常见几何体(如平面曲线、空间曲面、

    空间曲线、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方程的写法;并通过对常见几何体(如平面、直线、二次曲面)

    方程的代数研究,引导学生学会用“解析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从而掌握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

    法。

    在教学中,注意将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渗透于教学始终;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

    仅掌握能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体会或认识到“形”与“数”的内在统一性,培养学生正确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课后作业,笔记整理等学习环节的辅导,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答疑、作业批改等科学的,系统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切实对所

    学内容能消化、吸收,进而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矢量代数

    教学内容:矢量的定义及线性运算;线性结构;标架与坐标;内积、外积、混合积运算。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矢量的线性运算。(2)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线性结构理

    论。(3)正确理解点的坐标与矢量的分量等概念。(4)正确运用矢量各种运算的分量表示。(5)正

    确理解内积、外积、混合积、双重向量积运算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重点:矢量的各种运算。

    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

    教学内容:平面曲线方程;曲面方程;空间曲线方程。

    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几何体的坐标方程、参数方程、矢量式参数方程等基本概念。(2)牢固

    掌握并灵活运用矢量工具写出几何体的方程。

  • 13

    重点:写几何体的方程,难点是方程形式的转换。

    第三章 平面与直线

    教学内容:平面各种形式的方程及代数特征;直线各种形式的方程及代数特征;点、直线、平面之

    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平行平面束与有轴平面束。

    基本要求:(1)学会平面、直线各种形式的方程的写法。(2)掌握平面、直线各种形式的方程的

    代数特征。(3)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判定方法。(4)理解平面束理

    论。

    重点:平面、直线各种形式的方程的写法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判定。

    第四章 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

    教学内容: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方程的写法;二次曲面的定义及其几何性质;平行截割法。

    基本要求:(1)理解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的定义。(2)会求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的方程。

    (3)掌握二次曲面的定义。(4)正确运用平行截割法研究二次曲面的几何性质。

    重点: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方程的写法及平行截割法。

    第五章 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1)掌握二次曲线与直线的相关位置。(2)二次曲线的渐进方向、中心渐近线、二次

    曲线的切线

    重点:二次曲线的渐近线

    4.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备 注

    第一章 矢量代数 18

    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 8

    第三章 平面与直线 28

    第四章 柱面、锥面、 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 16

    5.主要参考教材

    [1] 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虞言林、杨松林《解析几何》科学出版社,2005.

    执 笔 人: 李让利

    修改时间: 2010年 11月

  • 1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9304 课程名称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54 实验学时数 14 学 分 数 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是该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领会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和风格,类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与程序的安全性、结构性和灵活多样性之

    间的关系,达到掌握其设计方法和编程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是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后继课程有面向对象(使用 MFC)的 Windows

    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基本

    语法和编程方法,C++语言面向对象的基本特性,其内容包括类、对象、派生类、继承、多态性、虚函

    数、模板、流类库、异常处理和 STL简介等;从而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和

    风格,类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与程序的安全性、结构性和灵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达到掌握其设

    计方法和编程基础的目的,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1)面向对象思想的产生;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

    象方法简述。

    基本要求:(1)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的发展----面向机器)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的演变,从

    中领悟开发系统时程序设计的思想。(2)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重点与难点:对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的理解

    第二章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2)消息;3)类

    基本要求:(1)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2)掌握消息与类的概念(3)了解在 C++语言语言的

    特点

    重点与难点: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以及在 C++中这些概念如何实现。

    第三章 C++对 C常规性能的扩充

    教学内容:1)本输入流和输出流类;2)变量;3)引用类型;4)函数;5)new 和 delete;6)行

    注释

    基本要求:(1)C++中的内置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控制语句)函数等基本语法结构的定义

    与使用;(2)初步了解 C++语言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内置数据类型、函数等基本语法结构的定义与使用。

    第四章 面向对象系统的特性与面向对象分析

  • 15

    教学内容:1)封装性;2)继承性;3)多态性;4)概念模型;5)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概念模

    型。

    基本要求:(1)掌握封装性的概念(2)掌握继承性的概念(3))掌握多态性的概念。掌握用面

    向对象的方法建立概念模型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的概念,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概念模型。

    第五章 面向对象设计技术

    教学内容:1)面向对象设计软件生命周期;2)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

    基本要求:(1)理解需求分析)设计阶段)演化阶段)维护阶段的概念(2)掌握面向对象设计的

    方法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需求分析、设计阶段、演化阶段、维护阶段的概念,面向对象设计的方法的方法。

    第六章 类的定义及其类对象的封装性

    教学内容:1)C++类的构成;2)成员函数的定义;4)类于对象;5)析构函数与构造函数;6)静

    态成员;7)类对象作为成员;8)对象数组;9)C++中的封装性。

    基本要求:(1)掌握类的定义方法及格式(2)掌握数据成员、成员函数、对象、对象成员函数、

    静态成员成员的定义和使用(3)类对象作为成员和对象数组的理解和使用。

    重点与难点:对象、对象成员函数、静态成员、类对象作为成员和对象数组的理解和使用。

    第七章 友元

    教学内容:1)友元的概念;2)友元类;3)友元函数;4)友元成员函数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隐藏实现的技术;(2)掌握友元及其使用

    重点与难点:友元函数、友元成员函数的使用。

    第八章 引用

    教学内容:1)引用的概念;2)引用参数;3)引用返回值

    基本要求:(1)掌握引用参数;(2)掌握引用返回值

    重点与难点:引用参数、引用返回值的使用。

    第九章 重载

    教学内容:1)成员函数重载;2)函数重载;3)运算符重载

    基本要求:(1)掌握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的作用和语法(2)掌握重载的概念(3)重载和运算

    符重载技术的使用。

    重点与难点:对重载的概念、重载和运算符重载技术的使用。

    第十章 继承

    教学内容:1)基类、派生类和保护成员;2)单重继承;3)多重继承;4)虚基类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和掌握继承的基本概念(2)掌握 C++中实现继承的方法,设计时应该注

    意的事项

    重点与难点:C++中实现继承的方法。

    第十一章 多态性与虚函数

    教学内容:1)滞后联编和运行时的多态性;2)虚函数;3)纯虚函数和抽象类

    基本要求:(1)理解面向对象技术中的运行时的多态性(2)掌握 C++中如何用虚函数和晚捆绑技

    术实现多态性(3)掌握抽象类的概念和应用

    重点与难点:C++中如何用虚函数和晚捆绑技术实现多态性。

    第十二章 类属

    教学内容:1)类属;2)模板;3)函数模板;4)模板类

    基本要求:(1)掌握 C++中模板的概念(2)掌握模板技术在 C++标准库的使用

    重点与难点:掌握模板技术在 C++标准库的使用。

  • 16

    第十三章 并发和并发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1)并发和并发对象;2)并发程序设计的基本问题;3)进程和线程;4)并发和同步;

    5)多线程示例

    基本要求:(1)掌握并发和并发程序设计的概念(2)掌握并发性解决与其相关的同步和通信问题

    的程序设计方法。

    重点与难点:并发性解决与其相关的同步和通信问题的程序设计方法。

    第十四章 I/O流库

    教学内容:1)C++流库结构;2)基本数据类型的输入/输出;3)格式控制;4)文件的读/写;5)

    用户自定义类型输入/输出

    基本要求:(1)掌握 C++流类库的基本结构(2)掌握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的设计和文件的读写方法

    重点与难点:理解掌握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的设计和文件的读写方法。

    4.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1)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用 visualc++/C++语言上机编写并调试类的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等基本结构及算法

    的程序。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2)主要仪器设备

    微型计算机,MicrosoftWindows98/2000/XP 操作系统;MicrosoftVisualC++或 Turboc++系统。

    (3)承担实验室

    数学与计算机系实验中心软件分室

    (4)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性质 类型 学时

    1 简单 C++程序设计 熟悉 C++编译器的使用 选做 验证 2

    2 函数重载和内联函数 掌握内联函数的方法与函数重载的编程

    技术 选做 验证 2

    3 类和对象 掌握类和对象的编程技术 必做 综合 6

    4 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 掌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的编程技术 选做 验证 2

    5 堆与拷贝函数 掌握堆与拷贝函数的编程技术 选做 验证 2

    6 静态成员与友员 掌握静态成员与友员的编程技术 选做 验证 2

    7 继承 掌握类与对象的继承的编程技术 选做 验证 2

    8 运算符重载 掌握运算符重载的编程技术 选做 验证 2

    5.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授课时数 实验时数 备 注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

    第三章 C++对 C常规性能的扩充 4 2 选做

    第四章 面向对象系统的特性与面向对象分析 3

    第五章 面向对象设计技术 3

    第六章 类的定义及其类对象的封装性 3 6 必做

  • 17

    第七章 友元 2 2 选做

    第八章 引用 3 2 选做

    第九章 重载 3 2 选做

    第十章 继承 3 2 选做

    第十一章 多态性与虚函数 2 2 选做

    第十二章 类属 2

    第十三章 并发和并发程序设计 2

    第十四章 I/O流库 2

    注:选做实验为 6 选 4。

    6.主要参考教材

    [1] 朱战立等编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 C++语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5.

    [2] 刘斌等编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visual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执 笔 人:赵 晖

    修订时间:2010年 11月

  • 18

    《运筹学与最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9305 课程名称 运筹学与最优化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54 实验学时数 学 分 数 3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

    掌握运筹学与最优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一些优化算法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应

    用规划论、优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系统规划、最优设计、参数优选、最

    优管理与运行及计算机算法方面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微积分、初等集合论和线性代数。教学中要注意学科系统性,着

    重讲授基本概念、问题求解思路、算法及方法步骤等。了解各种优化方法的特点和实用价

    值,提高建立模型、分析求解能力和技巧。教学中注重建立模型,算法求解、编制程序这

    三方面有机结合。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优化软件使用方法。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线性规划

    教学内容: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图解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单纯形法及单纯

    形法的矩阵描述。

    基本要求:(1)掌握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的方法及线性规划模型标准型。(2)掌握两

    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掌握可行解、基、顶点的概念。(4)掌握单纯形法

    的理论依据、基本步骤,并熟练应用。(5)熟练应用大M法 、两阶段法求解线形规划。

    重点与难点:线形规划基本理论和概念;单纯形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第二章 线性对偶规划

    教学内容: 对偶问题;原问题与对偶问题互化;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

    基本要求:(1)掌握对偶规则。(2)了解线性对偶理论、影子价格的意义。(3)

    掌握对偶单纯形法。(4)掌握线性规划的灵敏度分析方法。

    重点与难点:对偶原理与对偶单纯形法;灵敏度分析。

    第三章 运输问题

    教学内容: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表上作业法。

    基本要求:(1)掌握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2)掌握用西北角法、最小元素法等求

    初始基可行解。(3)掌握位势法、闭回路法进行检验数判别。(4)换基迭代。

    重点与难点:求解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

    第四章 整数规划

    教学内容: 整数规划模型;割平面法;分枝定界法;0-1型整数规划。

    基本要求:(1)整数规划的模型,及常见典型例子。(2)掌握割平面法的基本原理

    和求解步骤。(2)掌握分枝定界法的基本原理和求解步骤。(3)掌握求解0-1型整数规

    划的隐枚举法。

  • 19

    重点与难点:分枝定界法和割平面法。

    第五章 动态规划

    教学内容:不定期多阶段决策问题模型;动态规划的最优性定理和最优性原理;动态

    规划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方法与典型应用。

    基本要求:(1)掌握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模型及要素。(2)了解动态规划的基本理论:

    最优性定理和最优性原理。(3)掌握动态规划求解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程。(4)牢固掌

    握动态规划的顺序解法和逆序解法。(5)掌握若干典型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及求解技巧。

    重点与难点:动态规划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若干典型问题的动态规划模型及求解技

    巧。

    第六章 图与网络分析

    教学内容:图论基本概念;最小树问题,最短路问题,最大流最小割问题。

    基本要求:(1)图论基本概念,包括图与子图、关联矩阵、邻接矩阵、图的连通与

    割集、路、回路、连通、边割、割边、割集等概念;(2)树的概念和性质,及最小树问

    题;(3)最短路 、最短有向路的模型和Dijkstra算法;(4)最大流、最大流最小割定

    理及其求解方法。

    重点与难点:掌握最小树、最短路、最大流最小割算法。

    4.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实验时数 备注

    第一章 线性规划 12

    第二章 线性对偶规划 12

    第三章 运输问题 6

    第四章 整数规划 8

    第五章 动态规划 8

    第六章 图与网络分析 8

    5.主要参考教材

    [1] 袁亚湘,孙文瑜编著.《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8.

    [2] 杨民助.《运筹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执 笔 人:张凌霜

    修订时间:2010年 11月

  •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2501 课程名称 离散数学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56 实验学时数 学 分 数 3.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离散数学》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主

    要目标,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

    生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处理离散结构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数学工具和方法。同

    时,也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符号演算和慎密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

    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但无须特殊先修知识。与离散数学有关

    的其它课程有数据结构、数据库、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可计算性理论、人工智能、

    电子电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信息管理与检索以及开关理论等,离散数学也是研

    究自动控制、管理科学、电子工程等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离散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

    必要的理论准备。基本要求:(1)学习数理逻辑最基本的内容,掌握命题逻辑及谓词逻辑的基本概念,

    掌握命题演算的方法,掌握命题推理及谓词推理的基本理论,并会用推理理论进行逻辑论证。(2)学

    习二元关系的概念与性质,掌握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并使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函数。(3)学习图论

    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主要掌握简单图和一些特殊图的性质,包括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二部图、平面

    图等。掌握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运算。学会使用图论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本课程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四部分内容。

    第一章 命题逻辑

    教学内容:命题符号化及联结词;命题公式及分类;等值演算;对偶与范式;推理理论。

    基本要求:(1)理解和掌握命题逻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2)掌握命题、命题联结词、命

    题公式的概念、自然语言的形式化方法。(3)掌握公式的真值、等值演算的计算方法,熟悉常用的等

    值式。(4)熟练掌握求主合取范式与主析取范式的方法,知道范式的用途。(5)能用各种方法判别公

    式的类型。(6)掌握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能熟练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命题演算的推理。

    重点与难点:命题联结词的正确使用;主析取范式的求法;用各种方法判断公式的类型;推理理论。

    第二章 一阶逻辑

    教学内容:一阶逻辑基本概念;一阶逻辑合式公式及解释;一阶逻辑等值式;一阶逻辑推理理论。

    基本要求:(1)掌握个体词、谓词与量词的概念。(2)掌握约束变元与自由变元的概念。(3)

    掌握谓词公式的定义、解释、公式在解释下的真值及谓词公式的类型的判别。(4)熟悉常用的谓词等

    值式。(5)熟练掌握前束范式的求法。(6)熟练掌握 UG 规则、UI 规则、EG 规则、EI 规则,能进行

    谓词演算的推理。

  •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个体词、个体域、谓词、量词的概念和使用;公式在解释下的真值;求公式的

    前束范式。谓词逻辑的基本推理方法。难点是用谓词、量词、逻辑联结词描述命题;用解释的方法判定

    公式的类型;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第三章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教学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集合中元素的计数。

    基本要求:(1)了解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集合上的运算及相关定律。(3)能运用文

    氏图、包含排斥原理求解有穷集计数问题。

    重点与难点:集合的运算;有穷集计数问题的解法。

    第四章 二元关系和函数

    教学内容:集合的笛卡尔积与二元关系;关系的运算;关系的性质;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和偏序

    关系。

    基本要求:(1)掌握 n元组与笛卡儿积的概念、性质。(2)掌握二元关系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掌握关系的运算、性质与闭包。(4)掌握等价关系与等价类的概念和性质,了解集合的划分。(5)

    掌握偏序关系的概念和性质,会画哈斯图,能求极大(小)元、最大(小)元、上(下)界、上(下)

    确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二元关系的性质;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的性质;难点是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第五章 图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无向图及有向图;通路、回路、图的连通性;图的矩阵表示;最短路径及关键路径。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和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 (2)会画阶数较小的所有非同构的图。

    (3)掌握图的通路和回路、图的连通性、点割集、边割集的概念。(4)了解图的矩阵表示,掌握有向

    图的邻接矩阵。(5)掌握图的两个应用:最短路径和关键路径。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图的一些基本概念。难点是图的同构。

    第六章 一些特殊的图

    教学内容:二部图;欧拉图;哈密尔顿图;平面图。

    基本要求:(1)掌握二部图的定义和判断方法。(2)掌握欧拉图与哈密顿图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并会画图。(3)掌握平面图的定义和判断条件,会画平面图的对偶图。

    重点与难点:各种图的判别。

    第七章 树

    教学内容:无向树及生成树;根树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1)掌握树的几种等价定义和定理, 掌握生成树、最小生成树的定义及生成方法,掌

    握基本回路和基本割集的定义和求法。(2)掌握根树、最优树等概念,了解树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

    具体问题。

    重点与难点:树与根树的概念及其应用。

    4.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授课时数 实验时数 备 注

    1 命题逻辑 10

    2 一阶逻辑 10

    3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4

    4 二元关系和函数 10

    5 图的基本概念 8

    6 一些特殊的图 8

  • 7 树 6

    5.主要参考教材

    [1] 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离散数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2.

    [2] 耿素云,屈婉玲编著.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执 笔 人:周乾智

    修订时间:2010年 11月

  •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092502 课程名称 离散数学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时数 58 实验学时数 12 学 分 数 3.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1.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数据结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课。本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的理解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概念,了解他们有关的基本问

    题,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有关操作的算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分析

    研究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结构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

    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了解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本课

    程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还应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先行课是《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本课程将以C语言作为算法描

    述和上机实践的工具。同时,本课程又是软件开发与设计等方面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实

    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上机实践,通过上机实践验证算法的

    正确性,掌握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理解、掌握和熟

    练掌握。它们的含义大致为:了解就是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就是能够理解和分析现有知识,

    熟练掌握就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数据结构的概念;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语言;算法定义;算法的性能标准;

    算法的后期测试;时间复杂度的渐进表示法;渐进的空间复杂度。

    教学要求:(1)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基本概念抽象数据类型及面向对象概念。(2)算法

    的定义及算法的特性。(3)算法的性能分析与度量方法。

    重点与难点:什么是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数据抽象与抽象数据类型;算法的事前估

    计;空间复杂度度量;时间复杂度度量。

    第二章 线性表

    教学内容:线性表的逻辑特性和两类不同的存储结构;线性表的定义和初始化;作为

    抽象数据类型的线性表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相关操作的实现。

    教学要求:(1)掌握两类存储结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的描述方法,以及单链表、

    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特点;(2)熟练掌握线性表在顺序存储结构中实现基本运算(查找、

    插入、删除、合并等)的算法及分析;(3熟练掌握线性表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实现基本运算

    (查找、插入、删除、合并等)的算法及分析。

    重点与难点: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的定义和特点;线性表的查找、插入和删除。

    第三章 栈与队列

    教学内容:栈的抽象数据类型;栈的顺序存储表示;栈的链接存储表示;栈的应用;

  • 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队列的顺序存储表示;队列的链接存储表示。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1)栈的定义及实现。(2)队列的定义及实现。(3)表

    达式求值。

    重点与难点:栈的顺序存储表示;栈的链接存储表示;栈的应用;队列的顺序存储表

    示;队列的链接存储表示。

    第四章 数组与广义表

    教学内容:数组的定义、表示和实现,广义表的概念,广义表的表示及操作;广义表

    存储结构的实现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1)数组的逻辑结构和存储表示。(2)稀疏矩阵压缩存储

    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广义表的定义及其实现方法。

    重点与难点:数组在以行为主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方

    式及下标变换公式;广义表的结构特点及其存储表示方法。

    第五章 树与二叉树

    教学内容:树的定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

    抽象数据类型;数组表示、链表存储表示;树的遍历;线索化二叉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

    换;树的遍历;森林的遍历;二叉树的计数;路径长度;霍夫曼树;霍夫曼编码。

    教学要求:理解:(1)树和森林的概念。(2)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及二叉树的表示。

    (3)线索化二叉树的特性及寻找某结点的前驱和后继的方法。(4)二叉树的计数方法及

    从二叉树的前序和中序遍历结果得到二叉树的方法。掌握:(5)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其

    它应用算法。(6)树与森林的实现和树的遍历算法。(7)霍夫曼树的实现方法及霍夫曼

    编码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的性质;树的数组表示;树的链表存储表示;树

    的遍历;线索化二叉树;建立最优树和实现Huffman编码的方法。

    第六章 图

    教学内容:图的基本概念;图的抽象数据类型;邻接矩阵;邻接表;邻接多重表,典

    型操作,如构造、求根、找第一个邻接顶点、找下一个邻接顶点等操作的实现算法;深度

    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连通分量。重连通分量;Kruskal算法;Prim算法;用顶

    点表示活动的网络;用边表示活动的网络。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1)图的基本概念。(2)图的存储表示。(3)图的遍历

    算法与求解连通性问题的方法。(4)求解关节点及构造重连通图的方法。(5)构造最小

    生成树的Prim算法和Kruskal方法。(6)活动网络的拓扑排序算法。(7)求解关键路径

    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邻接矩阵;邻接表;邻接多重表;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连通分量。

    第七章 排序

    教学内容:排序的定义、排序的时间代价、排序方法的稳定性;插入排序:直接插入

    排序。折半插入排序;链表插入排序;希尔排序;交换排序,起泡排序;快速排序;直接

    选择排序;链表选择排序;锦标赛排序;堆排序,归并。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1)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性能分析方法。(2)插入排序、交

    换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等内排序的方法、算法及其性能分析方法。

    重点与难点:排序的时间代价、排序方法的稳定性;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

    插入排序;链表插入排序;希尔排序;交换排序:起泡排序;快速排序。

  • 4. 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1)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使用高级语言实现数据的结构设计及算法设计的能力。由于

    程序设计更注重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时中安排了必做的实验内容,通过

    实验,使学生能使用C高级语言验证或者设计出基本的算法。

    (2)主要仪器设备

    安装操作系统的微型计算机、VC++语言环境或者TC。

    (3)承担实验室

    数学系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处理分室

    (4)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性质 类型 学时

    1 线性表 用顺序存储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创建、插入、

    删除、遍历功能 必做 验证 2

    2 栈和队列 采用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实现栈和队列的基

    本功能 必做 验证 4

    3 树和二叉树 建立二叉链表,遍历二叉树 必做 验证 2

    4 图 用邻接表的存储结构表示无向图的创建和销

    毁 必做 设计 2

    5 图 实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算法 选做 验证 2

    6 排序 用排序算法实现一个排序的程序设计 必做 设计 2

    5. 学时分配参考表

    章 次 内 容 授课时数 实验时数 备 注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线性表 6 2

    第三章 栈和队列 8 4

    第四章 数组和广义表 6

    第五章 树和二叉树 8 2

    第六章 图 6 2

    第七章 排序 8 2

    6. 主要参考教材

    [1]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谢柏青,佘晓歌.算法与数据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执 笔 人:李娜

    修订时间:2010年 11月

  •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

    的理解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 SQL语言的应用和利用 DBMS 的工具进行数据库定义、维护、查询及

    掌握数据安全性、数据完整性等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 的应用技术及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先行课是《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

    作系统原理》等课程;后续课是《软件工程》。以 Microsoft SQL Server 98/2000 和 Power Builder

    作为上机实习的工具。

    本课程是以理论讲授和上机试验并重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

    势;掌握常用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理论及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熟练掌

    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 SQL 的使用;掌握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并发控制、安全性和完整性;掌握主流数

    据库管理系统 SQL Server的应用技术;熟悉数据库应用的开发环境。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每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它们的

    含义大致为:了解就是正确理解概念,掌握就是能够理解和分析现有知识,熟练掌握就是会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数据及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

    的研究领域。

    教学要求:本章的新概念比较较多,因而在组织教学时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阐

    述方面,要求学生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掌握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了解常用的数据模型。

    重点与难点: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 关系数据库

    教学内容:关系模型;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关系代数;关系演算;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基本概念,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关系的三

    类完整性;关系代数及关系演算。

    重点与难点:关系数据结构及形式化定义;关系的三类完整性。

    第三章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 SQL

    课程

    编号 10092503

    课程名

    数据库原理及

    应用 考试/考查 考试

    总学

    时数 56 实验学时数 10 学 分 数 3.5

    课程

    性质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

    学 课程承担单位 数学系

  • 教学内容:SQL基本概念、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视图、数据控制、嵌入式 SQL。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 SQL的特点。掌握数据定义、查询、更新,掌握视图定义、查询、更新。

    理解数据控制,嵌入式 SQL。

    重点与难点: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视图。

    第四章 关系系统及查询优化

    教学内容:关系系统的定义和分类,评价全关系系统的基本准则;关系系统的查询优化及其一般准

    则、查询优化的步骤;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

    基本要求:掌握关系系统的定义、分类,关系系统查询优化的一般准则;了解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

    则。

    重点与难点:关系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关系系统的查询优化及其一般准则。

    第五章 关系数据理论

    教学内容:函数依赖的概念;规范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模式的分解算法。

    基本要求:掌握函数依赖、码、范式、2NF、3NF、BCNF;了解多值依赖、4NF。

    重点与难点:规范化理论的基本概念;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模式的分解算法。

    第六章 数据库设计

    教学内容: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物理

    设计;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

    基本要求: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方法、步骤;掌握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

    重点与难点: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完整性。

    第七章 数据库恢复技术

    教学内容:事务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恢复概述;故障的种类;恢复的实现技术;恢复策略;数据库

    镜像;SQL Server的恢复技术。

    基本要求:理解事物的概念;了解故障的种类,恢复策略;掌握数据库恢复技术。

    重点与难点:事务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恢复概述;故障的种类;恢复的实现技术。

    第八章 并发控制

    教学内容:并发控制的概念;封锁及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两段锁协议;

    封锁的粒度;SQL Server的并发控制技术

    基本要求:理解封锁、封锁协议、活锁死锁。掌握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

    重点与难点:并发控制的概念;封锁及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

    第九章 数据库安全性

    教学内容:计算机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统计数据库安全性;SQL Server 的安全性技术。

    基本要求:理解计算机安全性概念;掌握数据库安全性控制。

    重点与难点:计算机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统计数据库安全性;

    4.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

    (1)实验目的

    使学生掌握用 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软、PowerBuilder 等数据库系统开发平台进行数据库、数据

    表的创建;SQL数据查询;SQL数据操纵;嵌入式 SQL 语言的使用;数据库综合应用试验。以便学生进

    一步巩固和加强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开发能力。实验时要求每个学生一台计算

    机,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2)主要仪器设备

    数据库服务器一台,微型计算机 20台,Microsoft Windows 98/2000/XP 操作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PowerBuilder 数据库开发系统。

  • (3)承担实验室

    数学系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处理分室

    (4)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性质 类型 学时

    1 数据表的创建 运用 SQL语言创建数据库及数据表 必做 验证 2

    2 数据查询 运用 SQL语言进行数据查询操作 必做 验证 4

    3 数据操纵 运用 SQL语言数据库的操纵 必做 验证 4

    5.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