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銓敘部人事制度改進專案小組研究專題報告 研究單位:退撫司 100 1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銓敘部人事制度改進專案小組研究專題報告

研究單位退撫司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0 月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目 錄

壹前言 1

一 研究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4

貳現況說明 5

一 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5

二 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7

三 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10

四 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11

五 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12

六 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13

七 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15

參檢討分析 21

一 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21

二 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30

肆改進建議 34

一 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34

二 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40

伍結語 45

參考文獻 47

參考法規 47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48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48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4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52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覽表 61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67

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

壹前言

一研究目的

古賢曾謂「為政之道莫若得人百官稱職則萬務

咸治」凡國家建設的推動政府職能的發揮均取決於文

官的素質能力廉潔與忠誠基此我國文官制度之建制

舉凡任用考績俸給與退撫等制度之設計均係本於鼓勵

工作意願激發工作潛能並引領公務人員勇於任事進而

提高政府效能也因此考試院亦秉持憲法賦予之職責旴

衡國家當前需要提出「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並建立

「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等 5 大核心價值其中

又以「廉正」與「忠誠」為要

本於以上認知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建置除在對公務

人員的晚年生活與基本經濟負擔預為籌措準備以使公務人

員在職時無後顧之憂外亦強調促進公務人員能奉公守法及

落實官箴之維護以達上述清廉自持忠誠負責之目標因

此對於公務人員辦理退休之條件除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以

下簡稱退休法)明定公務人員申請退休須以「有給專任之

現職人員」為前提並限有一定任職年資及年齡之事實外另

針對在職服勤忠誠與否亦予以特別規範-包括於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明定「公務人員因案停

職休職期間應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申請」公務員懲戒法(以

下簡稱懲戒法)第 7條另明文規定「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

會(以下簡稱公懲會)審議中或經監察院彈劾成立者均不

得申請退休」

為確實管制上揭涉案公務人員藉由申辦退休以規避責

2

任早期在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係屬特別權力關係之高權環

境下本部即以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略以「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中

或正審理中除屆命令退休1案應專案報核2外其餘退休案

均暫緩辦理」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

函釋併補充規定略以「上述所稱偵查中之涵義應依刑事訴

訟法有關偵查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

理涉嫌瀆職而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

不得辦理退休」據此早期針對涉案公務人員僅以其在「偵

查中」或「審理中」即受不得申辦退休之管制必須俟案情

澄清或判決無罪確定且未有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起彈劾

之情事始得申辦退休3

嗣隨 85 年 10 月 16 日公務人員保障法之公布施行其第

7 條第 2 項已明定「公務人員之身分應予保障非依法律不

得剝奪基於身分之請求權其保障亦同」(現已改列為第

9 條)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與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以及貫徹依法行政精神

之考量本部乃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將本部前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 83 年 10 月 28 日函釋規

定均予停止適用同時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懲戒

1 公務人員屆齡退休原係與傷殘命令退休合併稱為「命令退休」嗣於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

已將屆齡退休單獨規範僅稱為「屆齡退休」 2 所稱「專案報核」係由本部依其涉案程度裁量是否受理或建請當事人之服務機關辦理停職俾管制其

退休案 3

至於涉嫌貪瀆以外之刑事案件者則視其有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以下簡稱考績法)或行政院暨所

屬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等相關法令所定停(免)職情事如無須停(免)職亦

無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退休情事由於當事人仍具現職身分其若符合退休法所定退休條件自仍

准其申辦退休

3

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

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

休規避涉案責任之情事

然而因涉案公務人員是否先予停(免)職係屬各用人

機關權責在實務上服務機關或未詳慎檢討或於檢討後

仍認為涉案情節非屬重大而僅給予申誡記過等行政懲處

或調任非主管職務而未予移付懲戒或停(免)職時在當事

人已具備申請退休之積極資格下基於依法行政原則本部

亦無否准或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理由此外因前開懲戒法所

定限制辦退規定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

休)之適用爰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員

身分事由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

彈劾亦仍得辦理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據上在上述現行

規範機制下導致部分涉案公務人員藉由上述管道仍得獲

准辦理退休尤以現今政經環境複雜公務人員涉案情事時

有所聞-重大者如先前曾發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之收賄

案花蓮高階警官涉及包庇電玩業者案以及近期爆發關稅

總局基隆關稅局關務人員涉集體包庇進口業者走私收賄

案等均顯見現行法制對於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確

有再檢討改進之空間4

基上本研究目的可分述如下

(一)釐清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存在之問

(二)分析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產生問題之

本部前於 98 年間經人事制度研究行動小組討論後針對是類案件提出事前之防範及事後之管制等興革

建議嗣經依該小組決議由本司邀集法規委員會及訴願審議委員會等法制人員組成專案小組於 98

年 10 月 28 日召開研商會議共同會商後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與改進方案進行討

論並獲致建議「應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定相關規定後始得予以限制」之共識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目 錄

壹前言 1

一 研究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 4

貳現況說明 5

一 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5

二 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7

三 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10

四 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11

五 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12

六 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13

七 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15

參檢討分析 21

一 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21

二 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30

肆改進建議 34

一 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34

二 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40

伍結語 45

參考文獻 47

參考法規 47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48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48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4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52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覽表 61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67

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

壹前言

一研究目的

古賢曾謂「為政之道莫若得人百官稱職則萬務

咸治」凡國家建設的推動政府職能的發揮均取決於文

官的素質能力廉潔與忠誠基此我國文官制度之建制

舉凡任用考績俸給與退撫等制度之設計均係本於鼓勵

工作意願激發工作潛能並引領公務人員勇於任事進而

提高政府效能也因此考試院亦秉持憲法賦予之職責旴

衡國家當前需要提出「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並建立

「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等 5 大核心價值其中

又以「廉正」與「忠誠」為要

本於以上認知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建置除在對公務

人員的晚年生活與基本經濟負擔預為籌措準備以使公務人

員在職時無後顧之憂外亦強調促進公務人員能奉公守法及

落實官箴之維護以達上述清廉自持忠誠負責之目標因

此對於公務人員辦理退休之條件除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以

下簡稱退休法)明定公務人員申請退休須以「有給專任之

現職人員」為前提並限有一定任職年資及年齡之事實外另

針對在職服勤忠誠與否亦予以特別規範-包括於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明定「公務人員因案停

職休職期間應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申請」公務員懲戒法(以

下簡稱懲戒法)第 7條另明文規定「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

會(以下簡稱公懲會)審議中或經監察院彈劾成立者均不

得申請退休」

為確實管制上揭涉案公務人員藉由申辦退休以規避責

2

任早期在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係屬特別權力關係之高權環

境下本部即以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略以「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中

或正審理中除屆命令退休1案應專案報核2外其餘退休案

均暫緩辦理」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

函釋併補充規定略以「上述所稱偵查中之涵義應依刑事訴

訟法有關偵查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

理涉嫌瀆職而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

不得辦理退休」據此早期針對涉案公務人員僅以其在「偵

查中」或「審理中」即受不得申辦退休之管制必須俟案情

澄清或判決無罪確定且未有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起彈劾

之情事始得申辦退休3

嗣隨 85 年 10 月 16 日公務人員保障法之公布施行其第

7 條第 2 項已明定「公務人員之身分應予保障非依法律不

得剝奪基於身分之請求權其保障亦同」(現已改列為第

9 條)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與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以及貫徹依法行政精神

之考量本部乃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將本部前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 83 年 10 月 28 日函釋規

定均予停止適用同時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懲戒

1 公務人員屆齡退休原係與傷殘命令退休合併稱為「命令退休」嗣於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

已將屆齡退休單獨規範僅稱為「屆齡退休」 2 所稱「專案報核」係由本部依其涉案程度裁量是否受理或建請當事人之服務機關辦理停職俾管制其

退休案 3

至於涉嫌貪瀆以外之刑事案件者則視其有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以下簡稱考績法)或行政院暨所

屬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等相關法令所定停(免)職情事如無須停(免)職亦

無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退休情事由於當事人仍具現職身分其若符合退休法所定退休條件自仍

准其申辦退休

3

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

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

休規避涉案責任之情事

然而因涉案公務人員是否先予停(免)職係屬各用人

機關權責在實務上服務機關或未詳慎檢討或於檢討後

仍認為涉案情節非屬重大而僅給予申誡記過等行政懲處

或調任非主管職務而未予移付懲戒或停(免)職時在當事

人已具備申請退休之積極資格下基於依法行政原則本部

亦無否准或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理由此外因前開懲戒法所

定限制辦退規定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

休)之適用爰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員

身分事由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

彈劾亦仍得辦理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據上在上述現行

規範機制下導致部分涉案公務人員藉由上述管道仍得獲

准辦理退休尤以現今政經環境複雜公務人員涉案情事時

有所聞-重大者如先前曾發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之收賄

案花蓮高階警官涉及包庇電玩業者案以及近期爆發關稅

總局基隆關稅局關務人員涉集體包庇進口業者走私收賄

案等均顯見現行法制對於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確

有再檢討改進之空間4

基上本研究目的可分述如下

(一)釐清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存在之問

(二)分析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產生問題之

本部前於 98 年間經人事制度研究行動小組討論後針對是類案件提出事前之防範及事後之管制等興革

建議嗣經依該小組決議由本司邀集法規委員會及訴願審議委員會等法制人員組成專案小組於 98

年 10 月 28 日召開研商會議共同會商後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與改進方案進行討

論並獲致建議「應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定相關規定後始得予以限制」之共識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

壹前言

一研究目的

古賢曾謂「為政之道莫若得人百官稱職則萬務

咸治」凡國家建設的推動政府職能的發揮均取決於文

官的素質能力廉潔與忠誠基此我國文官制度之建制

舉凡任用考績俸給與退撫等制度之設計均係本於鼓勵

工作意願激發工作潛能並引領公務人員勇於任事進而

提高政府效能也因此考試院亦秉持憲法賦予之職責旴

衡國家當前需要提出「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並建立

「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等 5 大核心價值其中

又以「廉正」與「忠誠」為要

本於以上認知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之建置除在對公務

人員的晚年生活與基本經濟負擔預為籌措準備以使公務人

員在職時無後顧之憂外亦強調促進公務人員能奉公守法及

落實官箴之維護以達上述清廉自持忠誠負責之目標因

此對於公務人員辦理退休之條件除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以

下簡稱退休法)明定公務人員申請退休須以「有給專任之

現職人員」為前提並限有一定任職年資及年齡之事實外另

針對在職服勤忠誠與否亦予以特別規範-包括於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明定「公務人員因案停

職休職期間應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申請」公務員懲戒法(以

下簡稱懲戒法)第 7條另明文規定「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

會(以下簡稱公懲會)審議中或經監察院彈劾成立者均不

得申請退休」

為確實管制上揭涉案公務人員藉由申辦退休以規避責

2

任早期在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係屬特別權力關係之高權環

境下本部即以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略以「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中

或正審理中除屆命令退休1案應專案報核2外其餘退休案

均暫緩辦理」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

函釋併補充規定略以「上述所稱偵查中之涵義應依刑事訴

訟法有關偵查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

理涉嫌瀆職而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

不得辦理退休」據此早期針對涉案公務人員僅以其在「偵

查中」或「審理中」即受不得申辦退休之管制必須俟案情

澄清或判決無罪確定且未有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起彈劾

之情事始得申辦退休3

嗣隨 85 年 10 月 16 日公務人員保障法之公布施行其第

7 條第 2 項已明定「公務人員之身分應予保障非依法律不

得剝奪基於身分之請求權其保障亦同」(現已改列為第

9 條)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與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以及貫徹依法行政精神

之考量本部乃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將本部前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 83 年 10 月 28 日函釋規

定均予停止適用同時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懲戒

1 公務人員屆齡退休原係與傷殘命令退休合併稱為「命令退休」嗣於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

已將屆齡退休單獨規範僅稱為「屆齡退休」 2 所稱「專案報核」係由本部依其涉案程度裁量是否受理或建請當事人之服務機關辦理停職俾管制其

退休案 3

至於涉嫌貪瀆以外之刑事案件者則視其有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以下簡稱考績法)或行政院暨所

屬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等相關法令所定停(免)職情事如無須停(免)職亦

無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退休情事由於當事人仍具現職身分其若符合退休法所定退休條件自仍

准其申辦退休

3

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

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

休規避涉案責任之情事

然而因涉案公務人員是否先予停(免)職係屬各用人

機關權責在實務上服務機關或未詳慎檢討或於檢討後

仍認為涉案情節非屬重大而僅給予申誡記過等行政懲處

或調任非主管職務而未予移付懲戒或停(免)職時在當事

人已具備申請退休之積極資格下基於依法行政原則本部

亦無否准或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理由此外因前開懲戒法所

定限制辦退規定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

休)之適用爰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員

身分事由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

彈劾亦仍得辦理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據上在上述現行

規範機制下導致部分涉案公務人員藉由上述管道仍得獲

准辦理退休尤以現今政經環境複雜公務人員涉案情事時

有所聞-重大者如先前曾發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之收賄

案花蓮高階警官涉及包庇電玩業者案以及近期爆發關稅

總局基隆關稅局關務人員涉集體包庇進口業者走私收賄

案等均顯見現行法制對於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確

有再檢討改進之空間4

基上本研究目的可分述如下

(一)釐清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存在之問

(二)分析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產生問題之

本部前於 98 年間經人事制度研究行動小組討論後針對是類案件提出事前之防範及事後之管制等興革

建議嗣經依該小組決議由本司邀集法規委員會及訴願審議委員會等法制人員組成專案小組於 98

年 10 月 28 日召開研商會議共同會商後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與改進方案進行討

論並獲致建議「應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定相關規定後始得予以限制」之共識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

任早期在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係屬特別權力關係之高權環

境下本部即以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略以「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中

或正審理中除屆命令退休1案應專案報核2外其餘退休案

均暫緩辦理」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

函釋併補充規定略以「上述所稱偵查中之涵義應依刑事訴

訟法有關偵查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

理涉嫌瀆職而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

不得辦理退休」據此早期針對涉案公務人員僅以其在「偵

查中」或「審理中」即受不得申辦退休之管制必須俟案情

澄清或判決無罪確定且未有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起彈劾

之情事始得申辦退休3

嗣隨 85 年 10 月 16 日公務人員保障法之公布施行其第

7 條第 2 項已明定「公務人員之身分應予保障非依法律不

得剝奪基於身分之請求權其保障亦同」(現已改列為第

9 條)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與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以及貫徹依法行政精神

之考量本部乃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將本部前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 83 年 10 月 28 日函釋規

定均予停止適用同時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懲戒

1 公務人員屆齡退休原係與傷殘命令退休合併稱為「命令退休」嗣於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

已將屆齡退休單獨規範僅稱為「屆齡退休」 2 所稱「專案報核」係由本部依其涉案程度裁量是否受理或建請當事人之服務機關辦理停職俾管制其

退休案 3

至於涉嫌貪瀆以外之刑事案件者則視其有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以下簡稱考績法)或行政院暨所

屬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等相關法令所定停(免)職情事如無須停(免)職亦

無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退休情事由於當事人仍具現職身分其若符合退休法所定退休條件自仍

准其申辦退休

3

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

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

休規避涉案責任之情事

然而因涉案公務人員是否先予停(免)職係屬各用人

機關權責在實務上服務機關或未詳慎檢討或於檢討後

仍認為涉案情節非屬重大而僅給予申誡記過等行政懲處

或調任非主管職務而未予移付懲戒或停(免)職時在當事

人已具備申請退休之積極資格下基於依法行政原則本部

亦無否准或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理由此外因前開懲戒法所

定限制辦退規定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

休)之適用爰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員

身分事由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

彈劾亦仍得辦理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據上在上述現行

規範機制下導致部分涉案公務人員藉由上述管道仍得獲

准辦理退休尤以現今政經環境複雜公務人員涉案情事時

有所聞-重大者如先前曾發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之收賄

案花蓮高階警官涉及包庇電玩業者案以及近期爆發關稅

總局基隆關稅局關務人員涉集體包庇進口業者走私收賄

案等均顯見現行法制對於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確

有再檢討改進之空間4

基上本研究目的可分述如下

(一)釐清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存在之問

(二)分析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產生問題之

本部前於 98 年間經人事制度研究行動小組討論後針對是類案件提出事前之防範及事後之管制等興革

建議嗣經依該小組決議由本司邀集法規委員會及訴願審議委員會等法制人員組成專案小組於 98

年 10 月 28 日召開研商會議共同會商後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與改進方案進行討

論並獲致建議「應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定相關規定後始得予以限制」之共識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

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

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

休規避涉案責任之情事

然而因涉案公務人員是否先予停(免)職係屬各用人

機關權責在實務上服務機關或未詳慎檢討或於檢討後

仍認為涉案情節非屬重大而僅給予申誡記過等行政懲處

或調任非主管職務而未予移付懲戒或停(免)職時在當事

人已具備申請退休之積極資格下基於依法行政原則本部

亦無否准或不受理其退休案之理由此外因前開懲戒法所

定限制辦退規定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

休)之適用爰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員

身分事由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

彈劾亦仍得辦理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據上在上述現行

規範機制下導致部分涉案公務人員藉由上述管道仍得獲

准辦理退休尤以現今政經環境複雜公務人員涉案情事時

有所聞-重大者如先前曾發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之收賄

案花蓮高階警官涉及包庇電玩業者案以及近期爆發關稅

總局基隆關稅局關務人員涉集體包庇進口業者走私收賄

案等均顯見現行法制對於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確

有再檢討改進之空間4

基上本研究目的可分述如下

(一)釐清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存在之問

(二)分析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產生問題之

本部前於 98 年間經人事制度研究行動小組討論後針對是類案件提出事前之防範及事後之管制等興革

建議嗣經依該小組決議由本司邀集法規委員會及訴願審議委員會等法制人員組成專案小組於 98

年 10 月 28 日召開研商會議共同會商後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與改進方案進行討

論並獲致建議「應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定相關規定後始得予以限制」之共識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

成因

(三)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研提退休前有效管制之可

行措施

(四)針對已退之涉案公務人員研提退休後有效追繳之可行

措施

從而本研究之章節安排即係依上述研究目的就涉案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以及目前控管機制所面臨之問題

進行檢討分析並分就退休前之管制及退休後之追繳等二面

向規劃具體可行措施俾藉以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

控管規定提供更臻妥適及合理之改善建議以作為未來修

正相關規定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行之方法係採法制研究法除就退休法上

之申辦退休條件與限制加以探討外並輔以探討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侷限情形以及因應司法院函送立法院審議

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

之懲戒處分後退休法應否增訂相關配套機制等相關問題

加以檢視此外亦採實證分析法以 100 年 3月 23 日部退

三字第 1003331611 號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

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

第 1483321 號函釋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

件填列相關數據藉以探討現行涉案公務人員控管機制存在

實務運作上之困境進而分析在法制上增列申辦退休條件及

退休給與追繳與扣減等限制性規定之必要性妥當性與合憲

性等等相關問題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

貳現況說明

為瞭解目前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控管機制及其現況

問題本部前以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機

關統計自 87 年 3 月 2日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案件之相關數據受調查機關總計 104 個最後回報機關

計 93 個其涉案總人數合計為 530 人其中於中央機關計 22

個機關人數為 243 人地方機關計 19 個機關人數為 287

人本章即分就公務人員成就退休條件之現行規定及目前控

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措施實施現況配合上述統

計資料分別說明如後

一公務人員退休條件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必須其係依公務人員任用法律任

用並經銓敘審定之現職公務人員為前題此規範緣自退休

法於 32 年建制伊始即於該法定有明文除此之外亦須

具備下列「任職年資及年齡」等基本條件

(一)於自願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4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 5年以上且年滿 60 歲或任職滿 25 年者均得申

請自願退休對於擔任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

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

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0 歲

另配合機關裁撤組織變更或業務緊縮並依法令辦理精

簡符合「任職滿 20 年以上者任職滿 10 年以上年

滿 50 歲者及任本職務最高職等年功俸最高級滿 3 年

者」亦得准其自願退休

(二)於屆齡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5條規定公務人員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

任職 5 年以上且年滿 65 歲應予屆齡退休對於擔任

具有危險及勞力等特殊性質職務者由主管機關就其職

務性質具體規定危險及勞力範圍送經本部認定後得

酌予減低但不得少於 55 歲

(三)於命令退休條件部分依退休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

任職滿 5年以上因身心障礙致不堪勝任職務繳有

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評鑑合格醫院出具已達公教人員保

險殘廢給付標準表所定半殘廢以上之證明並經服務機

關認定不能從事本職工作亦無法擔任其他相當工作且

出具證明者應予命令退休惟如係因公傷病致身心障

礙而不堪勝任職務者則不受上開任職滿 5年以上之限

以上各退休種類彙整如表 2-1

危勞降齡自願退休(sect4Ⅲ)

屆齡退休

危勞降齡屆齡退休(sect5Ⅱ)

因公命令退休(sect6ⅢⅣ)

命令退休

自願退休 一般自願退休(sect4Ⅰ)

一般屆齡退休(sect5Ⅰ)

彈性自願退休(sect4Ⅱ)

一般命令退休(sect6Ⅰ)

表 2-1 公務人員退休種類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7

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限制規範

依前開退休法規定公務人員申辦退休須具備「現職

人員身分」之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員若要申辦退休

在是項基本規範下必須審酌下列基本限制

(一)經停(免撤休)職等未具現職身分時

依退休法第 2條及其施行細則第 2條規定公務人員申

辦退休係以具「現職身分」為前提要件故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停(免撤休)職而成為非現職公務人員時

依法均不得申辦自願屆齡或命令退休至於停(免

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

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

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

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公務員有「一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羈押

者二依刑事確定判決受褫奪公權之宣告者三

依刑事確定判決受徒刑之宣告在執行中者」其職

務當然停止同法第 4條規定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

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

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

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

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

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5同法第 9

5 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6條規定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3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

送達被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8

條規定懲戒處分包括「一撤職二休職三

降級四減俸五記過六申誡」等 6種其經

公懲會議決處以「撤職」及「休職」處分者因生已未

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之事態自不得申辦退休

(二)經移付懲戒或經提出彈劾時

依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如經移送公懲會審議

中或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即便未經停

(免撤休)職仍不得申請自願退休惟依據上述

規定並非所有經移付懲戒者均無法申辦退休茲就

其規範要件分別說明如下

1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規定所稱「申請退休」於

該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之立法意旨中係排除屆齡

退休及傷殘命令退休之適用6故申請屆齡退休或傷

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如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

院提出彈劾在未經停(免撤休)職或無其他

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情況下仍得辦理退休

2所稱「公懲會審議中」依公懲會 89 年 10 月 13 日

(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規定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審議中」係指案件繫屬於公懲會

之日起至該會終局議決之日止準此經該會依 6 參照立法院公報第 74 卷第 31 期院會紀錄略以懲戒法草案第 7條原係規定「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退休helliphellip」旨在加強懲戒權之效果與監察權之功能有其必要

惟所稱「退休」2字究係單指「自願退休」或涵蓋「命令退休」語意不甚明確如已屆命令退休

年齡之公務員因案不許其退休而任其繼續任職有違退休法所定應予命令退休之規定實非所宜

乃將上述條文中「不得資遣或退休」修正為「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以排除命令退休之適用藉資

明確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9

懲戒法第 31 條所定「必要時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規定而議決「停止審議程序」之案

件以其審議程序雖已停止惟仍處於移付懲戒中

是在該會尚未依據刑事判決作成議決前仍應受前

開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依上開規定涉案公務人

員若經移付懲戒而經該會議決「停止審議程序」

時其案件仍屬在該會審議中者亦不得申辦退休

3所稱「提出彈劾案者」指經監察院審查成立並提出

彈劾案然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移付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

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

送監察院審查7是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

人員尚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所定「不得申

請退休」之限制8反之薦任第九職等以下或相當

薦任第九職等人員若有涉案情事無須先移送監察

院審查得由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

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逕送公懲會審議其案件

即已繫屬於公懲會依前開規定即受不得申辦退

休之限制

(三)綜合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按

退休種類之不同分別彙整如下列表 2-2

7 依懲戒法第 19 條第 1項規定各院部會長官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認為所

屬公務員有第 2條所定情事者應備文聲敘事由連同證據送請監察院審查但對於所屬九職等或相

當於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得逕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8 參照公懲會 100 年 1月 4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略以某員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審查在該

案未經監察院提出彈劾尚未繫屬該會其提出自願退休申請應由服務機關依職權卓處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0

表 2-2 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

所具情事 法律效果

退休種類 停(免休)

移付懲戒或

經提出彈劾 得辦理退休

不得辦理退

X ˇ

X ˇ 自願退休

ˇ

X ˇ

X ˇ

屆齡退休

傷殘命令退休

ˇ

附註本表所列符號表示「有」X表示「無」ˇ表示所適用之法律

效果

三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之程序

(一)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項是

為符法律保留原則爰已將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休之相

關情形提昇至退休法規定並於 100 年 1 月 1 日修正施

行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明文規定公務人員有下列情

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一留職停薪

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

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

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

特別規定上開第 5款規定所稱「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1

即指懲戒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準此涉案公務人員若

有上述各款情形本部即應不受理其退休案

(二)至於各服務機關對於涉案公務人員究竟是否應決定將之

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或同意其退休案之申請本

即依前開懲戒法及考績法規定本於權責檢討辦理惟

以上述作為其實係屬各服務機關用人權責原依本部前

開 68 年 2 月 27 日及(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台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規定僅

在檢察官偵查中或提起公訴時或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

調查局偵查中即不得申請退休嗣因基於無罪推定等

人權保障精神經檢討後重新以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

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停止上述 2 號函釋規定

之適用並規定於各服務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申請退休時應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情節是否重大為具

體檢討再衡酌是否將其移付懲戒或應予停(免)職

一旦決定不將之移付懲戒或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

休案應於報送退休案時敘明理由以明責任據此

實務上本部於受理是類涉案退休案件時若服務機關所

敘明之理由不明確或未就當事人應負之行政責任予以檢

討其退休案即先退回由服務機關再審慎研酌並補正

後再憑辦理

四停職期間逾屆齡退休年齡之相關規定

涉案公務人員停職期間逾屆齡(65 歲)者依本部 59

年 4 月 14 日 59 台為特三字第 7573 號函66 年 6 月 15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2

日台楷特三字第 15607 號函71 年 9 月 7 日台楷特三字第

42420 號函釋規定均應俟刑案確定並經公懲會議決後視

其結果再行辦理故仍須俟判決無罪復職時始得申辦並追

溯自屆齡退休至遲日退休生效嗣 100 年 1月 1 日退休法修

正施行後上述停職期間逾屆齡者其得否申辦退休之規定

已明定於該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以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

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應於原因消滅後 6

個月內以書面向原服務機關申請辦理退休但有撤職或免

職及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喪失退休權利等情形者9仍不得申

辦退休上述補辦屆齡退休人員之退休生效日期依退休法

第 21 條第 4 項規定係訂為「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

因消滅之次日10」其退休年資之採計依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僅得計至其屆齡退休之至遲生效日前

1日止11

五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否採計為退休年資之規定

公務人員退休年資採計依退休法第 2 條及其施行細

則第 2條規定係以有給專任為原則至於因案經先行停職

人員依公務人員俸給法第 21 條規定於停職期間得發

給半數之本俸 (年功俸)至其復職撤職休職免職或

9 依退休法第 21 條第 2項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因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且逾屆齡退休年齡者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仍不得辦理退休一撤職或免職二6 個月應辦理期限屆滿時仍有退休法第 22 條

規定喪失辦理退休權利之法定事由者 10

退休法第 21 條第 2 項所定「停職休職或移付懲戒等原因消滅」係指當事人已無上述情形者停職

休職者自須以停職休職期滿翌日為退休生效日(但無須送經本部辦理復職動態登記)移付懲戒

者自須其案件已未繫屬於公懲會之日之次日為退休生效日 11 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21 條第 3 項規定依本法第 22 條規定申辦屆齡退休者其自應屆齡退休之至

遲生效日(指 1 月 16 日及 7 月 16 日)至上開實際辦理退休生效日前一日止之年資依本法第 5 條規

定不得採計為公務人員退休年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3

辭職時為止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

執行或經移付懲戒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始得

補發停職期間未發之本俸 (年功俸)據此涉案人員停職

期間若合於上開補薪規定其停職期間之年資得准於併計公

務人員退休年資其中屬於 84 年 7 月 1 日公務人員退撫新

制實施後之年資應依規定完成補繳退撫基金費用後始予

採計

六涉案公務人員審定退休後之控管規定

(一)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案若經服務機關確實依本部前開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就涉案

情節及應負行政責任檢討後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

本部在無其他限制規範下亦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惟若該人員於退休生效日前經判刑確定並經服務機關停

(免)職或移付懲戒時應即由服務機關報請本部註銷

其退休案

(二)退休生效後支領退休給與之限制規定如下

1依退休法第 23 條第 1項第 1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

復權者應停止領受月退休金之權利至原因消滅

時恢復綜依上開規定而言涉案公務人員申報之

退休案如經受理並經本部審定生效後除經宣告褫

奪公權終身或於褫奪公權執行期間始不得支領退休

金是若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公

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之權利此外若係

支領一次退休金者亦無追繳退休金之規定又查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4

刑法於 95 年 6 月 30 日修正後已明定緩刑並受褫

奪公權裁判確定者其褫奪公權期間應自裁判確定

時起算本部爰據以 95 年 8 月 29 日部退三字第

0952656799 號令規定支領月退休金之退休人員於

95 年 6 月 30 日以前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

確定者在褫奪公權暫緩執行期間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仍照上開規定繼續發給於 95 年 7 月 1

日以後受緩刑宣告及褫奪公權裁判確定者以其

褫奪公權應自裁判確定時發生效力其月退休金(含

優惠存款)應自裁判確定時起停發

2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公懲會議決受「降級」

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以其懲戒處分之執行日12

已在退休生效之後且以其於退休生效後已非現職

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

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

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休金之計算

標準

3另為加強管制於 100 年 5月 13 日修正發布之公務

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第 5 點第 7 款規

定領受人如因案逃亡藏匿或被通緝由發放機

關主動暫停發放退撫給與並通知臺灣銀行一併暫

停發放優惠存款利息且不適用同要點所定得親自

12

依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第 2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

翌日執行惟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17 條規定如受降級或減俸處分而在處分執行前或執行完畢前離職

者於其再任職時始依其再任職之級俸執行或繼續執行之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5

請領或委託國內親友或辦理失蹤登記由其配偶請領

等規定13上述人員若於 5年請領時效內無退休法

第 22 條或第 23 條所定喪失或停止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仍得向發放機關請求發給

4依退休法施行細則第 42 條及第 43 條規定略以涉

案公務人員如於退休生效後經判刑確定並褫奪公權

時應依上開規定通知原服務(發放)機關自

褫奪公權起算日起停發月退休金並副知本部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亦應通知臺灣

銀行停止優惠存款之權利如有違反而造成溢領情

事除應由支給機關追繳外並得加計利息繳庫或

繳還退撫基金惟經停發月退休金及停辦優惠存款

者得於停止原因消滅後檢具完整證明文件請

求繼續發給

七各機關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案件之情形

茲將本部 100 年 3 月 23 日部退三字第 1003331611 號

書函請中央及地方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就本機關及其所屬

機關自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之後實際受理涉案公務人員申請退休案件填列相關數據之

結果分析說明如下

(一)就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顯示總計涉案人數為 530

人其中經服務機關審酌後不同意受理其退休案者(即

13 依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第 5 點第 2 款至第 4 款規定退撫給與領受人若移居國外得檢具

駐外單位驗證之相關文件每年親自申領或委由國內親友代為申領退撫給與同點第 6 款規定領受

人行蹤不明或發放機關無法聯繫時若已依法令辦理失蹤登記其月退休金得由其配偶代為請領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6

先予停(免)職或移付懲戒)計 29 人(含自願退休者

27 人屆齡命令退休者 2人)其餘計 501 人均經服

務機關同意受理退休案(含自願退休者 432 人屆齡

命令退休者 69 人)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涉案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而經服務機關同意受理者高達 945之比

例僅 55之退休案件遭服務機關否准並予限制其

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3

表 2-3 各機關受理退休案之情形表

受理退休案

計 501 人(945)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

付懲戒及停免職)

計 29 人(55)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

免職

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

機關名稱(均

含所屬)

涉案總

人數

自願退休命令屆齡

退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退

中央機關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二)就受理之涉案退休案件中退休人員擇領之退休金種類

顯示總計經受理退休者計 501 人其中擇領一次退

休金者計 87 人擇領月退休金者計 384 人兼領

一次退休金與月退休金14者計 30 人詳細數據如下列

14 100 年 1月 1日修正施行前之退休法所定退休金種類包括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兼領二分之一之

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兼領三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三分之二之月退休金及兼領四分之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1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7

表 2-4由上述擇領退休金種類之情形觀知涉案公務

人員仍有近 83之人員仍選擇支領或兼領月退休金

究其原因有 2種可能其一為涉案公務人員確信自己無

罪其二為涉案公務人員雖有犯罪事實但涉案情節輕

微不致遭判處褫奪公權而影響日後支領月退休金及辦

理優惠存款之權利或縱受判處褫奪公權仍得於復權

後恢復是項權利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4

表 2-4 涉案公務人員擇領退休金種類表

退休金種類 不移付懲戒亦不

停免職

移付懲戒但不

停免職 小計

一次退休金 80 7 87 (174)

月退休金 365 19 384 (766)

兼領一次退休金

與月退休金 27 3 30 (60)

合計 472 29 5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三)就涉案公務人員判決有罪與否之結果顯示是類涉案人

員經判處無罪者計 218 人占總人數 435經判處

有罪者計 127 人占總人數 254其中有 52 人經

褫奪公權迄今仍未確定者計 156 人占總人數 311

就以上涉案判決結果而論仍以判處無罪者為較多

一之一次退休金與四分之三之月退休金等 5 種自 100 年 1 月 1 日退休法修正施行後上述退休金種

類已簡化為一次退休金月退休金及兼領二分之一之一次退休金與二分之一之月退休金等 3 種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8

數惟迄今仍未確定者亦高達 311這期間又產生

另一問題由於刑事判決程序冗長致涉案公務人員在

長時間未獲確定判刑與否之情況下勢產生「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最終如經判刑確定有罪仍已支領月退休金多

年」及「若其未受褫奪公權之執行亦不影響其支領退

休金之權利」等不合理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5

表 2-5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統計表

判刑結果 人數 比例 備註

無罪 218 435

有罪 127 254 褫奪公權 52 人

尚未確定 156 311

合計 501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四)就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之時點顯示在退休生效

前獲判無罪者計 94 人經判處有罪者計 26 人(其

中 2 人經褫奪公權16 人經判處有期徒刑10 人經移

付懲戒)但申請註銷原審定退休案者僅 1 人至於

在退休生效日後獲判無罪者計 124 人經判處有罪

者計 101 人(其中 50 人經褫奪公權88 人經判處有

期徒刑22 人受懲戒處分)由上述數據可知多數案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19

件(652)係於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對涉案人

員支領退休金之權利影響程度不大即便係於退休生

效前即經判刑確定或移付懲戒又鮮少報部註銷原審定

退休案顯見各機關未澈底執行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後之追蹤與管控其詳細數據如下列表 2-6

表 2-6 涉案公務人員獲確定判決時點統計表

時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15有期徒刑

(不含緩刑) 移付懲戒

94 26

退休生效前 348

2 16 10

124 101

退休生效後 652

50 88 22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五)就涉案公務人員確定判決結果與擇領退休金種類顯

示一次退休金者合計 87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20 人

經判刑有罪者計 41 人占其人數 471擇領月退休

金者合計 384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8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82 人占其人數 214兼領一次退休金及月退

休金者合計 30 人其中獲判無罪者計 14 人經判刑有

罪計 4人占其人數 133由上述數據看來擇領一

次退休金者最終經判刑有罪者之比例較高此即顯示

15 依刑法第 34 及 37 條規定褫奪公權係合併主刑宣告之從刑且緩刑之宣告亦未及於從刑爰表 2-6

「褫奪公權」欄位所列人數除受「有期徒刑」判決外尚有受判處其他主刑或受緩刑宣告之可能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0

涉案人員如確實有犯罪事實偏向擇領一次退休金俾

將所有退休給與一次領畢以規避於判刑有罪並褫奪公

權時須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之情形其詳細數據如下

列表 2-7

表 2-7 涉案公務人員判決結果與退休種類統計表

擇領退休金種類 無罪 有罪 褫奪公權 有期徒刑 移付懲戒

一次退休金(87 人) 20 41

(471) 20 35 6

月退休金(384 人) 184 82

(214) 28 65 21

兼領一次退休金與

月退休金(30 人) 14

4

(133) 4 4 5

合計 218 127 52 104 32

1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統計期間自 87 年 3 月至 100 年 3 月止)

2擇領退休金種類合計人數與判決有罪及無罪之人數總和不一致係因尚有部分涉案

公務人員尚未經判決確定

至於軍職人員及教育人員部分以渠等同屬公務員懲戒

法之適用對象因此公務員懲戒法所規範涉案辦退之限制

規定對於上述 2 類人員亦具有約束力惟以目前軍職人員

及教育人員涉案辦退之相關文獻資料尚付之闕如是本研

究仍以探討涉案公務人員之退休控管機制為主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1

參檢討分析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具有與國家終止公法上職務關係之性

質自學理上而言係屬公務人員之權利公務人員欲享有

該等權利除應符合現職人員及一定之年資年齡條件外

自當以恪守官箴戮力從公為前提倘公務人員具有違反忠

誠及執行職務之義務或違法犯紀之情事者基於社會正義之

維護同時兼顧憲法第 18 條服公職權及其衍生之享有退休金

權利與第 23 條法律保留比例原則等合憲性考量自得於踐

行正當法律程序後由國家以法律加以限制甚至剝奪申辦

退休及請領退休金之權利然而並非僅有相關法令規定即

為已足仍應審慎檢視該法令規定在實務運作上所產生之問

題從而瞭解現行制度實施之成效

本節即針對現行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及相

關法令規定之實務運作情形分就退休前之控管機制與退休

後之追蹤管制等二面向列舉目前面臨之問題與困境並配

合本部前以 100 年 3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

調查所提意見進而分析現行控管制度之良窳以供後續檢

討相關法律條文規定將限制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權利之

規定作更適切而完備之規劃

一退休前之控管機制

(一)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但服務機關未予

先行停(免)職者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問

1懲戒法第 7 條所定因案在公懲會審議中或經提出彈

劾案者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定其立法意旨僅

限於申請自願退休並未包含命令退休因此涉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2

案人員在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他未具現職人

員身分之情形下即便已經移付懲戒或經監察院提

出彈劾依現行規定亦仍得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

2就實務而言有部分服務機關依照前開規範機制

雖已將涉案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人員移付懲戒卻

未給予停(免)職處分致涉案人員仍得藉以辦理

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而規避責任形成現行控管機

制之漏洞相關案例如經濟部侯之屆齡退休

案該員前因涉犯貪污等罪嫌經判處有期徒刑 6

年 10 個月褫奪公權 4年尚未確定雖經經濟部

將其移送監察院審查惟因已達屆齡退休年齡不

受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請退休規定之限制案

雖經本部多次函請經濟部先就其所涉案情「是否重

大」及「是否應予停(免)職」之檢討後該部仍

決定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其退休爰本部僅得據

以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顯係肇因於現行懲戒法所定限制

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規定因其立法目的係排除屆

齡及傷殘命令退休故未經停(免休)職或無其

他未具現職人員身分之涉案公務人員即便經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亦仍得辦理命令退休

致部分機關允許涉案人員以未確定判決前為無罪推

定之理由不予先行停(免)職之處分仍同意其

辦理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並藉此規避責任這部分

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將涉案之屆齡或傷殘命令

退休人員納為不得辦退對象之建議此外實務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3

運作上服務機關存在「移付懲戒」而不「停(免)

職處分」致使縱經移付懲戒仍可申辦屆齡退休之

法律漏洞

(二)經服務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

提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問題

1依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移付

懲戒之程序必須由各院部會長官或地方最

高行政長官或其他相當之主管長官檢證先移送監

察院審查在該院尚未審查成立之前是類人員尚

不受前開懲戒法第 7條第 1項所定「不得申請退休」

之限制

2依前開規定涉案公務人員列簡任第十職等以上

者若未經服務機關先予停(免)職而僅依前開懲

戒法第 19 條規定先移送監察院審查者在該院審查

成立提起彈劾前之空窗期間該涉案人員仍具現職

身分得在服務機關之同意下申辦退休此情形

亦係現行控管機制之另一漏洞其對於薦任第九職

等或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產生

公平性問題-相關案例如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陳

自願退休案該員因涉貪污罪嫌案經服務機

關移送監察院調查後以案件需俟司法程序確定

後再依相關資料據以審查爰彈劾案尚未成立

因此在該案尚未繫屬公懲會之情況下尚無懲戒

法第 7條規定之適用16復因其所涉違法失職案件已

16 依懲戒法第第 25 條第 3 款規定略以自違法失職行為終了之日起至移送公懲會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為免議之議決另依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函送「各機關辦理保障業務參考資料」常見之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4

逾移付懲戒之 10 年時效爰經服務機關同意不予停

(免)職並同意其自願退休之申請本部僅得據以

審定其退休案

3以上問題之產生係因懲戒法第 19 條規定不夠周延

且此一規定易發生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公務人

員申辦退休管制之空窗期從而存在得以申辦退休

而規避責任之不合理現象且對於薦任第九職等或

相當第九職以下之涉案公務人員而言亦顯不公平

(三)服務機關未確實依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範審慎檢討造成控管漏洞之問題

1查懲戒法對於涉案人員除於第 3 條明定各款職務

當然停止之條件外同法第 4 條對於送請監察院審

查或移送懲戒而認定情節重大者亦定有先行停職

之規範次查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等案件

者得辦理專案考績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考績應予免職人員未確定前應先行停

2基前規定本部87年3月2日87台特三字第1483321

號函釋亦明定請各服務機關就涉案人員涉案情節

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前開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

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

案以避免產生涉嫌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

責任之情事然而上開規定實存有下列問題須

撤銷原因「hellip有關平時考核之懲處經本會審理發現有逾 10 年以上服務機關始為懲處者有違即

獎即懲時效之要求」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5

加以強化修正

(1)上開函釋之適用對象僅以「涉嫌刑責之公務人員」

為範圍惟對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者未予明定實有疏漏

(2)上開函釋僅要求各機關就當事人涉案情節先行檢

討是否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

停(免)職並未明定其相關檢討程序致目前

大部分機關係召開考績會審議亦有機關僅簽報

機關首長同意不論涉案情節輕重仍將涉案公

務人員退休案報送本部審定又因囿於本部上開

規定僅係函釋非法令上之強制規定以及涉案

公務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

致對於是類人員經服務機關檢討且同意報送之退

休案本部尚難予以否准是該檢討程序確應予

明確化並採嚴謹規範為宜相關案例如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南縣榮民服務處程

案例程員因涉貪污治罪條例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南分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 2 年 8 個月嗣經更

三審判決無罪惟檢察官仍在上訴中案經服務

機關檢討後認為其無需移付懲戒或停(免)職

並受理其退休案本部僅得據以審定其退休案

(3)實務上服務機關多未確實就涉案公務人員涉案

情節及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或僅以其案件尚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6

未經判決確定及無罪推定原則等理由即決定不

予移付懲戒亦不予停(免)職並同意受理其退休

案致延宕至該等人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有罪

其已未具現職公務人員身分致難究其責或再予

懲處又若發生須追繳退休給與情形時該等人

員亦可能已潛逃致生追繳困難情事基上對

於服務機關疏失未確實檢討管制是類退休案者

目前尚乏課責機制宜予明定以強化服務機關管

制責任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

出「建議於退休法明定涉案人員限制申辦退休案

之具體規範」「建議提昇本部 87 年 3月 2日函釋

之位階並具體規範受理涉案退休人員申請退休

案件之審查作業程序」「應由當事人填具未有涉

案情事之切結書並請司法機關建置提供涉案公

務人員審理情形進度及判決資料」及「擴大不

得申辦退休之範圍包括列為被告拘提或經起

訴」等建議凡此均顯見僅以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函釋作為控管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規範

恐已未符實際

(4)考量公務人員得否申辦退休係屬其重大權利事

項是為符法律保留原則已於 100 年 1 月 1 日

修正施行之退休法將現行不得受理公務人員退

休之相關情形明定於第 21 條第 1項規範公務人

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本部應不受理其退休申請

案一留職停薪期間二停職期間三休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2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7

職期間四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

外患罪尚未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

或緩起訴尚未期滿五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

惟上開規定僅係將現行不得申辦退休之規定明

定於本法中但對於前述「因案移付懲戒或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仍得辦理命令退休」「經服務

機關移送監察院之案件在未經該院審查成立提

出彈劾之前尚不受不得申辦退休之限制」及本

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規定「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情節審慎檢討即同

意涉案人員提報退休」之控管漏洞尚付之闕如

倘仍未予提昇至法律或法規命令之位階實務運

作之困境將仍無法解決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無具體之審查標準

1現行停(免撤休)職之規定包括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大有確實

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同法第 18 條規定

考績應予免職人員自確定之日起執行未確定前

應先行停職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

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

規定公懲會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

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

官先行停止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

屬公務員依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8

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

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

2前述考績法及懲戒法所訂「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

失職行為」「行政責任重大」及「情節重大」均屬

不確定法律概念致各機關實際執行時常發生不

同認定標準又查現行人事法制中於警察人員人

事條例第 29 條對於涉案警察人員係按其所犯之

罪分別依法院審理進度明確規範應予停職之標準

為「(第 1 項)警察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即停職一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犯內亂罪

外患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決前二涉嫌犯

貪污罪瀆職罪強盜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審判

決前但犯瀆職罪最重本刑 3 年以下有期徒刑者

不包括在內三涉嫌假借職務上之權力機會或

方法犯詐欺侵占恐嚇罪經提起公訴於第一

審判決前但犯最重本刑 3年以下有期徒刑之罪者

不包括在內四涉嫌犯前 3 款之罪經法院判決有

罪尚未確定或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案

件其撤銷前之各級法院判決均為有罪尚未確定

五涉嫌犯第 1 款至第 3 款以外之罪經法院判處

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緩刑或得易科

罰金或嗣經撤銷判決發回更審或發交審判前一

審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尚未確定未宣告

緩刑或得易科罰金六依刑事訴訟程序被通緝或

羈押但犯內亂罪外患罪貪污罪強盜罪被通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29

緝者依第 31 條第 1項第 2款或第 3款規定辦理

(第 2 項)警察人員其他違法情節重大有具體事

實者得予以停職helliphellip」

3據上目前於涉案警察人員之停職事項有較為具

體及統一規範其餘涉案公務人員究是否應否移付

懲戒或予以停(免)職則尚乏具體統一標準這部

分在前開各機關之調查意見中亦有要求明確規範

應移付懲戒或先行停職之統一審查標準之建議避

免各機關標準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

間之爭執

(五)現職人員涉案情形無完善通報及管控機制

1為避免公營事業人員或教育人員或軍職人員等未送

審之非現職人員如具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所

定消極任用資格於日後擔任公務人員時本部未

能注意而予審定造成違法任用情事本部已建置

「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統」(業自 97 年 4 月

22 日正式上線作業)目前已由法務部提供全國褫奪

公權人員資料並採每日傳檔作業模式進行將是類

人員資料納入銓審資料庫並予控管其用途亦為避

免已經宣告褫奪公權人員尚未復權者於擔任公務人

員時本部未能注意而予審定然由於上述資料庫

目前僅使用於「非現職人員」辦理銓敘審定時之控

管提示功用並未擴及檢核「現職人員」有無褫奪

公權情形其使用範圍有限另法務部僅提供褫奪

公權資料並未包含法院判決結果其資料來源亦

顯不足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0

2又依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第 5 條第 2 項規定各機關學校所屬公

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然依前開各機關反應意見得

知以人工追踪控管困難易有疏漏多數希望由

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理情形或可

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時掌握最新

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

二退休後之追蹤管制

(一)涉案公務人員退休生效後始經判刑確定者已領退休

金並無追繳之控管機制之問題

1依退休法第 22 條規定公務人員喪失申請辦理退休

權利致同時喪失退休金請領權利之條件為「死

亡」「褫奪公權終身」「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曾

犯內亂外患罪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

案」「喪失中華民國國籍」及「其他法令特別規定」

同法第 23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褫奪公權尚未復

權者」及「領受月退休金後再任有給之公職者」應

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

2基前規定涉案人員經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判刑確定

者僅於符合前開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金權利情事

時方會往後喪失或停止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之權

利(即便在服刑或假釋期間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

息仍照發)至於已領一次退休金或歷年之月退休金

及優惠存款利息並無追繳之規定此亦造成涉案人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1

員藉由先行退休而規避責任

3此外實務上亦曾發生在退休生效前即經判刑確定

或褫奪公權惟服務機關事後始發現並函報註銷原

退休案時因已逾退休生效日當事人已支領一次

退休金並潛逃國外之情事此種情形雖可對其已領

給付進行追繳惟實際上服務機關及公務人員退休

撫卹基金管理委員後續追繳困難即便已對之採取

行政執行之作為迄今仍無法完成追繳另礙於行

政執行有 5 年執行時效若經 5 年過後未執行終結

者亦不得再執行17此亦使是類涉案人員於潛逃

後等待 5 年時效經過後即無須受追繳之執行並

用以規避責任

4這部分在前開調查意見中亦有機關提出「立法規

範涉案公務人員應暫停領受或減發其退休金俟判

決確定再予恢復或補發」及「明定涉案之退休公

務人員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退休金及

優惠存款利息」等建議顯見在現行法令不足之情

形下涉案公務人員除可能以申辦退休規避責任

外甚至產生可「依法牟取不當利益」之怪異現象

顯與社會正義之價值相悖

(二)退休後始經公懲會議決之懲戒處分均不影響原已審

定退休結果之問題

1依懲戒法第28條第 3項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

辦法第 2 條規定懲戒處分由受處分人之主管長官

17 依行政執行法第 7 條第 1 項規定「行政執行自處分裁定確定之日或其他依法令負有義務經通知

限期履行之文書所定期間屆滿之日起5 年內未經執行者不再執行其於 5 年期間屆滿前已開始執

行者仍得繼續執行但自 5 年期間屆滿之日起已逾 5 年尚未執行終結者不得再執行」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2

於收受公懲會議決書之翌日執行準此涉案人員

於退休後始經公懲會為懲戒處分之議決其執行日

均已在退休生效日之後故對原已審定之退休結果

均不生影響包括降級減俸等處分亦不變更其

原退休金之計算標準這部分在前開各機關查復之

調查意見中即有機關建議如退休後始受減俸或

降級等懲戒處者應依減俸或降級後之標準計算退

休金由此觀之現行規定不僅使懲戒處分失去及

時處罰效益同時促使涉案人員藉著提早辦理退休

而逃避處罰實非允妥亦有違公義

2又查司法院於 99 年 2 月 9 日以院台廳行二字第

0990003842 號函送立法院審議之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 19 條已增列「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

分其立法目的主要係考量公務員於任職時涉有違

失行為於發覺時業已退休離職依現行懲戒法規

定如予撤職休職記過申誡等懲戒處分因

其已不在職懲戒效果有限即使予以降級減俸

亦僅於其再任職時執行尚未能有效處罰已離職公

務員違失行為亦不能對現職公務員達到懲儆之一

般預防效果是為對離職人員懲戒處分具有一定有

效之處罰機制爰增列上述懲戒處分其規範內容

摘述如下

(1)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

於第 1項針對公務員或離職公務員增列第 5款「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種類上述處分於

現職公務員以符合退休退職或退伍條件者為限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3

(2)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9 條

第 1款剝奪退休金指剝奪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

任職年資所計給之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其已支

領者並應追回之

第 2款減少退休金指受懲戒人離職前所有任職

年資所計給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 10至 20

其已支領者並應追回之

前述所稱「退休金」之範圍依其立法說明欄所載

係指退休法所定退休金補償金及公教人員退休金

其他現金給與補償金及遺族撫慰金等不含公保養

老給付年終慰問金退撫新制實施後公務人員自

繳之退撫基金費用及政務人員自行繳付之政務人

員離職儲金本息18所稱「其他離職給與」包括資

遣給與及其他較特殊人員離職時得領取之給與如

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等(按指公提本息部分)

3綜前所述未來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若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經總統公布施行對於退休或離職公務人員

其在職時之違法失職情形即得受「剝奪減少退

休金」之懲戒處分惟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

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經移付懲戒者在上開修正

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後仍無該規定之適

用實有疏漏應予補強

18 考量公務人員在 84 年 7 月 1 日退撫新制施行後之年資依法均應繳付 35之退撫基金費用又政務

人員自 93 年 1 月 1 日後之年資如符合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規定亦應繳付 35之離職儲金是

基於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前經本部以 98 年 12 月 7 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建議司法院針對是類

涉案人員退休金或其他離職給與遭全部剝奪時其於公務人員退撫新制施行後年資繳付之退撫基金費

用本息或 93 年 1 月 1 日後年資繳付之政務人員離職儲金本息均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始為合理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4

肆改進建議

本部為針對前開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提出

改進方案及具體措施前經主管司(退撫司)成立專案小組

並召開研商會議就前開現存之涉案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

相關問題及改進方案進行廣泛討論並獲致共識以「基於依

法行政原則建議於退休法增定涉案人員申辦退休之相關管

制規定以期確實有效之控管」此外本部前開 100 年 3

月 23 日書函請中央及地方人事主管機構就所屬涉案人員申

辦退休情形進行調查時亦請各機關就現行涉案辦理退休之

管控機制提出改進建議經參酌前述初步建議詳慎審酌後

一方面須本於退休制度旨在促進公務人員永業化及官箴維

護一方面亦須衡酌公務人員退休權利之維護爰就相關實

質細節性之規範內容分別按退休前後之管制措施擬具

相關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一強化退休前之管制措施

(一)於退休法增列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之限制規

1基於現行法令針對涉案人員申辦退休相關規範之不

足宜於退休法第 21 條所訂 5款人員之外增加涉

案公務人員為不受理退休案之範圍惟以是項限制

辦退之規定影響當事人退休權利甚鉅因此如不

分涉案情節輕重故意或過失與否以及所涉罪名

為何等一律均予限制辦退亦非合理且恐失之過

嚴爰為兼顧當事人退休權利經審慎研酌後建

議增列同時有下列情形者亦不得申辦退休之相關

限制要件

(1)以「故意」涉案者為對象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5

參照刑法第 12 條第 1 項所定「行為非出於故意或

過失者不罰」之精神復參酌現行人事法令

如法官法第 6條「具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任法

官helliphellip二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

告確定helliphellip」第 42 條「實任法官非有下列情

事之一不得免職helliphellip二故意犯前款以外之罪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確定helliphellip」公務人員陞

遷法第 12 條「各機關下列人員不得辦理陞任一

最近三年內因故意犯罪曾受有期徒刑之判決確定

者helliphellip」等規定均以「故意」犯罪為認定要件

並考量退休金之發給係屬退休人員重大權益因

此對於過失涉案者以其並無犯罪之故意擬不

予限制其申辦退休僅以「故意」涉案者為限制辦

退之適用對象

(2)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者且其所犯

之罪最重本刑為 5年以上者限制範圍

甲考量涉案人員限制辦退之機制旨在維護官箴

因此前開退休法第 21 條第 1項已將「動員

戡亂時期終止後涉嫌內亂罪外患罪尚未

判刑確定不起訴處分尚未確定或緩起訴尚

未期滿」者納為不受理其退休申請案之範圍

基此為兼顧官箴之維持及退休人員之基本退

休權利本案建議擴大不受理涉案人員退休案

之範圍應僅以所犯之罪係侵害國家法益及社

會法益者為限又參照刑法學界之認定標準

所稱侵害「國家法益」之罪名除上述刑法分則

第 1 章及第 2 章所定「內亂罪外患罪」外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6

尚包括第 3章至第 10 章所定妨害國交罪瀆職

罪妨害公務罪妨害投票罪妨害秩序罪

脫逃罪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偽證及誣告

罪所稱侵害「社會法益」之罪名則包括第 11

章至第 21 章所定公共危險罪偽造貨幣罪偽

造有價證券罪偽造度量衡罪偽造文書印文

罪妨害性自主罪妨害婚姻及家庭罪褻瀆

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妨害農工商罪鴉片

罪及賭博罪此外貪污治罪條例第 4條至第 6

條所定貪污罪亦屬侵害國家法益之罪

乙另考量退休事項屬退休人員重大權利若擬予

限制不得受理其退休案應審慎為之爰建議

以所犯前開之罪為最重本刑 5 年以上有期徒刑

者為限制對象

(3)以其所涉案件經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

為免涉案人員所涉案件輕微或受他人誣告者一經

偵查或列為被告即受限制辦退之效果恐失之過

嚴且易造成錯誤處罰之情事爰宜以所涉案件經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始予限制辦退較為合理妥適

(二)建議司法院修正懲戒法第 7 條所定不得申辦退休之規

定擴大其適用對象

1司法院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已於 99年 2月 9日函送

立法院審議目前尚未完成三讀程序宜藉由本次

修法之機會建議司法院於上述懲戒法修正草案

中將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涉案人員亦納入限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3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7

制辦退之範圍以維官箴19另對於經服務機關移

送監察院審查者亦明定不得申辦退休以符合公

平原則其相關機制建議如下

(1)由於屆齡或傷殘命令退休之公務人員於因案移付

懲戒或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時如亦納入懲戒法

第 7 條限制辦退之範圍即須修正該條規定除

應將原訂「不得申請退休」明定為「不得申請自

願屆齡及命令退休」外亦須將原定「經監察

院審查成立並提出彈劾案者」之規定修正為「經

移送監察院審查者」此方得將上述屆齡或傷殘命

令退休以及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之涉案經移送監

察院等人員亦納入「不得申請退休」之限制規

範)是建議配合前開懲戒法之修正時機適時向

司法院提出修正建議

(2)另配合將「屆齡退休」人員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

應同時建議司法院併同修正懲戒法第 3 條所定當

然停職之範圍增訂「服務機關對屆齡退休之涉

案人員至遲於應退休之前1日予以當然停止職務」

之配套規定俾避免是類人員逾應退休之至遲日

後不准其申請屆齡退休而仍繼續任職之情形

又是類逾屆齡仍停職人員於其停職期間依現行

規定仍得支領半薪以維持基本生活俟停職原

因消滅時尚得依退休法第 21 條規定申請自原

因消滅之次日辦理屆齡退休若最終因撤職或免

19 本部前經司法院秘書長來函請就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13 條及第 19 條所定「剝奪減少退休金」

相關規定及其所擬「公務員受剝奪減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之試算」實例說明提供意見並經本部以 98年 12 月 7 日部退三字第 0983133221 號書函復以「建請於所擬修正草案第 8 條將命令退休之涉案

人員亦納入限制辦退之範圍同時增訂須至遲於『應命令退休之前 1 日』予以當然停止」之建議惟

未獲採納未來本部將視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立法情形再適時向司法院提出建議如該院仍未能

採納本部意見建議亦可於公務人員退休法中增訂相關規定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8

職等退休法第 21條第 2項所定不能辦理退休之情

形而無法辦理屆齡退休者其停職期間所領半

薪依現行規定亦無須追回如此即可避免屆齡退

休之涉案人員經限制辦退後因服務機關未予先

行或當然停職致其逾應屆齡退休之至遲日須依

公務人員任用法規定予以免職進而造成未具現

職人員身分之情事而於判決無罪時仍不得申辦退

休亦喪失如停職期間得支領半薪以維基本生活

之保障

(三)強化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

釋規範

1修正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

函釋規範之適用對象明定除以「涉嫌刑責之公務

人員」者外有其他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

為等情事已構成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者

亦予明文納入須進行檢討之範圍惟為期明確嚴

謹應訂定具體之處理程序如下

(1)衡酌現行大部分機關針對是類涉案人員申辦退休

之檢討程序係召開考績會以為審議是為期明確

審慎應明定是類涉案退休案件必須經考績會之審

(2)至於具體審查內容必須包含所涉案情是否屬情

節重大有無對應負之行政責任進行檢討另基於

我國懲戒制度係採刑懲併行機制不可僅以涉案人

員尚未經判刑確定而以「無罪推定原則」為由即

不先行予以檢討並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若經詳慎檢討後確定其所涉案情輕微並已就應

負之行政責任進行切實檢討後同意受理其退休案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39

時仍應於報送其退休函內敘明理由並檢附討證

據以明責任又針對服務機關未確實就涉案人員

所涉案情及應負行政責任先行檢討即同意受理其

退休案者應建制課責機制促使其持審慎嚴謹之

態度處之

2為有效促使服務機關就涉案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

無確實檢討建議可將本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

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之相關規定提昇於退休法或

其施行細則中明定以強化其規範效力

(四)針對受理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

職」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

檢視現行訂有停(免撤休)職規定之相關法規命令

增訂涉案人員「是否應予移付懲戒或予以停(免)職」

訂定具體之審查標準相關法規命令如下

1考績法第 12 條規定涉及貪污案件其行政責任重

大有確實證據者得一次記二大過免職上述所

稱「行政責任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2懲戒法第 2 條規定公務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應受懲戒同法第 4 條規定公懲會

對於受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節重大有先行停

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

懲戒法第19條之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

止其職務上述所稱「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職行為」「情節重大」應訂定具體認定標準

(五)建置現職公務人員涉案情形通報及管控機制

1利用本部現行已建置「非現職人員消極資格控管系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0

統」強化其功能及補強資料庫來源是首要之務

即應擴大其檢核範圍將現職人員亦納入適用另

建議洽詢司法機關確認是否可提供判決資料並了解

資料庫連結之可行性再據以規劃強化上述系統資

料庫事宜如可建置完成未來針對涉案人員申辦

退休管控機制之改善亦有助益

2於各服務機部分除加強各人事人員確實依行政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第

5條第 2項規定對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

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

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俾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外建議由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公務人員案件審

理情形或可建置判決追蹤查詢系統供各機關得隨

時掌握最新審理進度及判決結果以減少人追踪控

管之疏漏此可併同前項建議與司法機關協調辦

理研議建置相關通報機制之可行性

二加強退休後之管制措施

綜前所述雖司法院所擬懲戒法修正草案已增列「剝

奪減少退休金」之懲戒處分惟迄今尚未經立法院三讀通

過且其上述對象亦僅侷限以依規定移付懲戒者為對象未

經移付懲戒者即便在上開修正草案規定修正通過公布施行

後仍無該規定之適用是為予補強規範應於退休法增訂

相關配套機制以資遵循另並搭配建制相關追蹤管制措

施以利各機關加強專案列管事宜相關建議措施說明如

(一)於退休法增訂「退休資遣生效或離職後始經判決有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1

期徒刑確定時應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相關規定

相關規劃方案如下

1適用對象

考量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退休

金」之懲戒處分爰為免日後發生法令適用競合問

題以及涉案人員因同一事由重覆受處罰情形前

開擬於退休法增訂「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相關規

定之適用對象應僅限於「未經停(免)職亦未

經移付懲戒或提起彈劾而先行獲准退休資遣之涉

案人員或離職者20」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

參照司法院前開於懲戒法修正草案增訂「剝奪減

少退休金」懲戒處分並按所犯之罪經判決確定之

刑度輕重分別給予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惟

衡酌前開司法院已規劃於懲戒法增訂「剝奪減少

退休金」懲戒處分基於衡平性之考量爰參照司

法院所規劃「剝奪減少退休金」之標準規劃追

繳扣減退離給與標準如下

(1)追繳扣減退離給與方式

甲全部追繳(即剝奪退離給與)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 5 年以上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剝奪退休金」之

擬議予以全部追繳已領退離給與但其於

公務人員退撫新制實施後年資所繳付之退撫

20 含於退休資遣或離職後始發現其在職期間曾涉案者並參照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23 條規定

應受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之涉案行為自行為終了之日起至案件繫屬司法機關之日止已逾 10 年

者應予排除追繳或扣減退離給與規定之適用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2

基金費用本息應准其申請一次發還

乙部分扣減

「故意犯罪經判決有期徒刑未滿 5 年確定

者」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減少退休金」

之擬議永久扣減其退離給與 20其已支

領者並應依扣減給與額度追回

(2)追繳扣減退離給與項目

參照司法院前開規劃之內容界定追繳扣減範

圍僅限於依退休法核給之法定給與並列舉說明

如下

甲包含之項目

依法核給之退休金資遺給與退休法第 30

條第 2 項及第 3 項補償金退休金其他現金

給與補償金遺族撫慰金及政府撥付之退撫

基金費用本息等均包含在內

乙不包含之項目

公保養老給付年終慰問金及公保養老給付

優惠存款利息退撫新制實施後自行繳付之

退撫基金費用本息均不包含在內

(3)其他相關事項

甲為免失之過嚴追繳扣減退離給與範圍

參照前開懲戒法修正草案規定其追繳扣

減範圍限縮界定指「該次退離前任職年資所

計給之退離給與」因此受追繳扣減退離

給與者日後如再任公務人員並重行退休

時其先前已受追繳扣減退離給與之服務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3

年資自仍不得要求再併計發給退離給與

惟仍得准其自再任後之年資重新核給退離給

乙前項再任人員若係受追繳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均未領取退離給與21自無

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年資最高採

計上限限制若係受扣減退離給與者因其

先前之服務年資僅係扣減退離給與 20故

是項年資仍須與再任後年資合併計算受退休

年資最高採計上限限制

(二)建議增訂涉案公務人員於退休後受有期徒刑執行期

間應停發月退休金如受有減俸及降級之懲戒處分

時其退休金應改按減俸及降級標準計算以收懲戒實

1為解決現行經判刑確定入監服刑在尚未執行褫奪

公權時亦不影響其支領退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

權利之問題建議修正退休法第 22 條第 23 條第 1

項第 1款及第 32 條第 6項等規定明定涉案公務人

員如經本部審定退休生效後始受有罪判決並處以

有期徒刑者自其確定入監服刑之期間應停止退

休金及辦理優惠存款之權利至原因消滅時恢復

2建議修正退休法或懲戒法明定涉案人員退休生效

後始受「降級」或「減俸」之懲戒處分者其退

休金應改按「降級」或「減俸」後之標準計算始

符公平並避免涉案人員先行辦理退休而規避責任之

21 所指均未領受退離給與於退撫新制實施後係指政府撥付之退撫基金費用本息而言且是段年資縱

未領取退離給與惟既經追繳退休金嗣後如再任退休時自不得併計年資再發給退離給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4

情形

(三)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之法源規範定期查

核所涉案件起訴及判決情形

1查本部為齊一各機關(構)月退休金月撫慰金及年

撫卹金等定期給與之發放及領受人資格查驗作業程

序同時免除領受人逐期申請手續之困擾並藉由確

實查驗領受人之資格以減少誤發溢發情形於92

年 5月 9日訂定「中央機關公務人員退撫給與發放作

業要點」(自99年 12月 6日已更名為公務人員退撫

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並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

卹查驗系統」(以下簡稱查驗系統)協助向司法院

法務部等7個機關進行領受人資格之查驗其中司法

院係提供領受人所受判決資料以供各機關查核涉案

及判決情形另法務部係提供領受人有無褫奪公

權通緝等情事目前上述查驗機制每 2 個月即辦

理 1次每年共辦理 6次

2依照前述機制各機關應針對是類涉案辦退之公務

人員透過本部查驗系統協助提供之判決褫奪公

權及通緝資料積極追蹤後續判決情形以加強管

控至於部分機關建議查驗系統查詢之判決資料

包含是否屬確定之終局判決或仍屬得續提上訴等

情形因涉及司法院資料庫建置問題可列為未來

提昇查驗系統功能之規劃參考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5

伍結語

經過前面各章之分析探討以及實證調查資料之分析佐

證得以發現目前針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控管機制

無論是在法制規範面或實務運作面均確實存在亟需檢討修

正之問題本研究藉由上述各章對現況檢討之深入分析進

而提出因應之改進建議同時基於國家為限制或剝奪公務人

員權利時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比例原則及應踐行正當法

律程序之要旨期盼本研究結果能作為後續法制修訂之參

考進而對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之權利加以合理限制並

具體落實於社會公義價值及憲法原理原則之規範

其次我國自 100 年 7 月 20 日成立法務部廉政署專責

國家廉政政策規劃執行防貪反貪及肅貪業務主要係為

策進國家廉政建設使我國成為更清廉更具競爭力的國家

其成立宗旨與考試院建立文官「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

值相互呼應亦期回應社會各界對建制「廉能政府」之期待

基此精神對於公務人員有違法或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等行

為實已違反上述「廉正」與「忠誠」之核心價值自應縮

減或限制其請領退休金之權利以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奉公

守法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積極任事並回應人民託付的責任

與期待

綜言之退休制度之建制除為促使公務人員在職時戮

力職務勇於任事另一層意義係為維護其基本經濟生活安

全進而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是對於涉案公務申辦退休之控

管機制提出相關改進建議一方面須本於前開退休制度旨在

促進公務人員奉公守法及官箴維護之意旨一方面亦須衡酌

公務人員退休基本權利之保障從而本研究針對是類涉案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6

公務人員申辦退休前及退休後分別提出相關改進建議除

能供未來研議相關措施之參考亦期望透過上述管控機制之

完備促使公務人員體認自身之責任清廉自持對國家忠

誠締造一流的政府與一流的國家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4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7

參考文獻

1關中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暨考試院 80 周年慶音樂饗宴致

詞〉《公務人員月刋》(163)

2張哲琛2010〈98 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表揚大會對得奬人的期勉〉

《公務人員月刋》(163)

3立法院1985〈74 年立法院審議公務員懲戒法草案院會紀錄〉《立法

院公報》74(31)

4〈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考試院文官資訊服務網2011

httpcsinfoexamgovtwctaspmp=11ampxItem=11189ampctNode=1043

參考法規

1公務人員退休法及其施行細則

2公務員懲戒法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3考績法

4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5公務人員俸給法

6刑法

7行政執行法

8公務人員退撫給與定期發放作業要點

9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本部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

本部 87 年 3 月 2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10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89 年 10 月 13 日(89)臺會調字第 02832 號函釋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 100 年 1 月 4 日臺會議字第 1000000003 號函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8

附錄 168 年 2 月 27 日(68)台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

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情節重

大業經移付懲戒中其退休案應如何處理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瀆職刑責在偵

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休案件應專案報核

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

附錄 2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

主旨有關涉嫌刑事責任之公務人員辦理退休請切實依照公務人員退休法

公務員懲戒法及其他有關法令規定辦理請 查照並轉知所屬照辦

說明

一為落實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之權利及貫徹依法行政茲經檢討本部 68 年 2

月 27 日(68)臺楷特三字第 02796 號函釋規定「公務人員因案涉嫌貪污

瀆職刑責在偵查或正審理中以及因案失職業經移付懲戒中如屆命令退

休案件應專案報核外其餘退休案均暫緩辦理」及 83 年 10 月 28 日 83

臺中特四字第 1043039 號函釋補充規定「『偵查中』之含義應依刑

事訴訟法有關偵查之規定及法務部調查局組織條例第 23 條規定辦理涉嫌

瀆職刻正由政風機構函請法務部調查局偵查中自不得辦理自願退休案」

等均自即日起停止適用

二又為促使各機關首長重視所屬之官箴維護並善盡督導之責避免產生涉嫌

刑責公務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情事各機關遇有涉嫌刑責之公務人

員申請退休時應就該員之涉案情節先行檢討是否應依公務員懲戒法規

定移付懲戒或查明是否應予停(免)職再衡酌得否受理其申請退休案

如經受理於依規定程序報送本部之函內應予敘明以明責任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49

附錄 3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條文第 81319 條對照表

(司法院 9929 函送立法院)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3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4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5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6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5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7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8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1: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59

附錄 4各機關涉案辦退調查統計表

受理退休案 未受理退休案(即先行移付懲

戒及停免職) 不移付懲戒亦不停免職移付懲戒但

不停免職機關名稱(均含

所屬) 涉案總人數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退

休 自願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命令(屆齡)

退休

總統府 1 1

司法院 6 3 1 2

內政部 24 2 17 2 3

財政部 58 4 47 7

教育部 7 6 1

法務部 13 3 10

經濟部 16 2 10 3 1

交通部 58 5 39 3 11

行政院主計處 5 3 1 1

行政院衛生署 10 7 3

行政院海岸巡防

署 1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2

行政院國家退除

役官兵輔導委員

15 3 1 7 4

行政院原子能委

員會 1 1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2 2

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13 1 10 1 1

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 1 1

行政院消費者保

護委員會 1 1

行政院原住民族

委員會 1 1

中央選舉委員會 5 1 4

公務人員保障暨

培訓委員會 2 2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2: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0

臺灣省政府 1 1

小計 243 24 2 174 21 22

地方機關

臺北市政府 14 13 1

新北市政府 57 49 8

臺中市政府 17 15 2

臺南市政府 31 30 1

桃園縣政府 32 2 30

新竹縣政府 10 10

苗栗縣政府 44 41 3

彰化縣政府 7 7

雲林縣政府 15 14 1

嘉義縣政府 16 9 5 2

屏東縣政府 5 5

宜蘭縣政府 10 9 1

花蓮縣政府 15 14 1

臺東縣政府 2 2

澎湖縣政府 5 5

金門縣政府 3 1 2

臺中市議會 1 1

桃園縣議會 2 2

屏東縣議會 1 1

小計 287 3 0 258 19 7

合計 530 27 2 432 40 29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3: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1

附錄 5「涉案公務人員申辦退休控管機制改進方案之檢討」各機關意見一

覽表

建議單位 建議意見

外交部 建議立法規範涉案人員暫停領受或定額減發退休金俟判決確定再恢復或補

發退休金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各機關是否本於公正審慎原則落實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之執行因屬實務執行問題請參酌各機關所提實務執

行上之具體改進建議處理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建議公務人員涉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 28 條第 3 款及第 4 款所定內亂罪外

患罪及貪污行為經起訴後雖可依法申請退休但停止支領退休金俟判刑

確定後再補發退休金或撤銷退休案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一 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5條第 2款規定關於人民權利義務事項應以

法律定之爰有關限制涉案人員辦退規定因屬限制公務人員申請退

休之權利允宜以法律限制之

二 又為回應人民對廉潔政府期待有關限制公務人員退休之要件除現

行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所列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及經監

察院提出彈劾者外似可參酌刑事訴訟法第 8章被告及拘提(第 71 條)

規定將已列為被告者因案接受檢調機關通知到場詢問之情形列為

限制退休條件之一

三 又前開限制退休情形之規定似可移列至公務人員退休法規定俾免

散見於各該法律中影響各機關之遵行

嘉義市政

為杜絕社會質疑涉案人員以辦理退休規避責任之合宜性正本清源爰建請修

改公務員懲戒法第 7條為「公務員因案在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

資遣或申請退休(包括命令退休) 其經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者亦同」涉案

情節雖未達辦理停(免)職處分審議中亦不得辦理命令退休嗣經判決無罪

後再行補辦退休並追溯命令退休生效日以保障當事人權益並彰顯社會

公平正義

財政部

教育部

建議維持現行實務作法即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辦理

機關

受理

涉案

退休

案之

審查

程序

部分

法務部 一 建議否准受理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

範以符合「法律保留」原則

說明按依銓敍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對於衡酌

涉案人員情節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係對公務人員法定權利予

以限制另依銓敍部 89年 7月 3日 89退三字第 1910283 號書函「依

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6 條第 2 項後段規定之一次加發 5 個基數之一

次退休金者係指於年滿 55 歲之日起 1 年內得申請自願提前退休

者而言公務人員如因案而依公務員懲戒法第 7 條之規定不得申請

退休者自無上開規定之適用縱嗣後為無罪之判決或未受撤職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4: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2

休職之懲戒處分如於申請退休時已逾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

第8 條第1 項規定之期限者即不合公務人員退休法第6 條第2 項

有關加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之規定自無法予以加發」倘涉

案公務人員未移付懲戒惟因否准受理其申請退休案致喪失「加

發 5 個基數之一次退休金」縱日後獲判無罪不起訴處分亦不得

補發係對公務人員財產權利予以剝奪故建議否准受理是類涉案

公務人員退休案件宜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明文規範以符合「法律

保留」原則

二 依司法院 99 年 2 月 9 送請立法院審議之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5

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移送之懲戒案件認為情

節重大有先行停止職務之必要者得通知該管主管長官先行停止

被付懲戒人之職務(第 2項)主管長官對於所屬公務員依第二十

七條規定送請監察院審查或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而認為情節重大

者亦得依職權先行停止其職務因懲戒法修正草案對於上開有關公

務人員停職之規範並未訂定或授權訂定統一之審查標準致各用人

機關寬嚴不一致有涉案人員仍得辦理退休規避其應負之責任或

仍得請領退休金引起社會不良觀感爰建議應於該法訂定或授權訂

定上開停職之標準俾符法律保留原則並收一致性規範

三 查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草案第 8條規定(第 1項)公務員因案在公

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休退伍其經監察院

提出彈劾案者亦同(第 2項)前項情形由其主管長官或監察院

通知銓敘部或該管主管機關茲因上開規定所定限制辦理退休之立法

意旨係排除命令退休(含屆齡及傷殘命令退休之試用)似有疏漏

建議協請司法院研議後修正

經濟部 建議立法規定涉案人員經起訴即不得再提出退休案以防止該等人員規避責

任之弊端發生惟若獲判無罪或免受刑之執行(即獲緩刑)者可提出退休

已逾屆齡退休者同意追溯自 65 歲為退休生效日期並補發期間之退休金

以適度保障涉案當事人權益

交通部 建議將銓敘部 87年 3月 2日 87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提昇至法規

命令位階

行政院國

軍退除役

官兵輔導

委員會

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函釋之規定非法令上強制規

定以及涉案人員是否停(免)職係屬用人機關權責等形成現行控管機制之

另一漏洞建議銓敘部於退休法增訂「不得受理涉案人員退休申請案」法令

行政院農

業委員會

按懲戒法第 7條規定公務員因案移送公懲會審議中者不得資遣或申請退

休但公務員涉案中是否即時移送懲戒實務上存有諸多爭議建議於懲戒

法中將涉案中公務員移送公懲會審議作負面表列規範以避免各機關標準

不一造成機關人事單位與涉案同仁無謂爭執又公務員因違法或廢弛職務

或其他失職行為移送懲戒者於懲戒尚未議決前已屆齡退休為避免外界

疑慮建請除規範機關於報送銓敘部審核時應加以敘明外並副知懲戒機關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5: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3

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

員會

對於退休後始被提起公訴之退休公務人員建議建立防範機制

中央選舉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維持現行做法

公務人員

保障暨培

訓委員會

一 建議於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增訂各機關受理退休案時請當事人

填具未有涉案情事之切結書

二 建議銓敘部或法務部相關權責機關如有公務人員之判決書請函知權

責機關建請各地方法院或檢察署建置查詢系統供各機關查詢涉案

情形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苗栗縣政

建議具體規範涉案退休人員之審查作業程序

臺北市政

退休後始受懲戒處分(例如受懲戒處分為降 2 級改敘) 之涉嫌刑責公務人

員因其身分已非現職人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故得繼續享有支領一次退休金或支(兼)月退休金及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

款之權利建請銓敘部向司法院建議列入修正懲戒法之參考

新北市政

一 建議增訂如退休生效日前經判決有罪(不以確定判決為限)並具有退

休法規定之喪失請領退休金之情形者即由服務機關函請銓敘部撤銷

退休案之規定

二 建議明定涉案人員僅得申請月退休金

台中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案建置至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供機關查詢

臺南市政

依銓敘部 87 年 3 月 2 日 87 台特三字第 1483321 號函釋規定機關檢討是否

應依懲戒法規定移付懲戒交付考績委員會審議實務上各機關有不同處理方

式有的起訴或一審判決有罪即移付懲戒有的俟三審判決確定始移付懲

戒寬嚴標準不同建議於公務員懲戒法增訂條文或另訂法律明訂移付懲戒

具體標準

桃園縣政

建議司法偵查機關法院書面函知涉案公務人員審理情形或開放上網供各

機關查詢涉案審理進度情形

新竹縣政

涉案人申請退休案未經銓敘部審定前已屆申請之退休日期涉案當事人

在未變更退休生效日前是否仍應繼續上班或給薪等問題造成服務機關之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6: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4

困擾建請銓敘部就類此案件函請當事人更改退休生效日期

嘉義縣政

建議銓敘部能將退休申請案之網路作業系統與司法法務相關系統與司法

法務相關系統連結以利機關審核退休案

宜蘭縣政

一 建議由檢調單位主動函知當事人涉案情節供服務機關知悉

二 建議由退休機關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依據考績委員會決議是否准予

當事人申請退休如同意當事人申請退休除檢陳退休相關資料外

尚須併同考績會決議紀錄函報銓敘部核處

外交部

交通部

新北市政

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

關及銓敘部

南投縣議

會等機關

南投縣議會財政部經濟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桃園縣政府新竹縣政府

苗栗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建議司法機關將案件最終判決確定結果主動通知涉

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機關

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

建議透過銓敘部網路作業報送系統每月報送

最高法院

人事室

建議於退休事實表增列是否涉案及處理方式之欄位由服務機關每年度年終

列冊函報銓敘部服務機關人事單位將判刑及懲戒情形登載於退休個人卷

內政部 建議由相關單位列管並配合退休金發放作業於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

退休撫卹查驗系統」辦理查證

財政部 建議司法機關透過銓敘部建置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查驗系統」提供判決等

資料俾供各機關辦理查驗

法務部 一 茲以司法院 81 年 8 月 3 日(81)院台廳二字第 11687 號函及本部 81

年 7 月 24 日(81)法檢字第 10996 號函請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

於審理或偵辦公務人員違法案件時將涉及公務人員之判決書或起

訴不起訴處分書寄達其服務機關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期各機關

確實依規定辦理公務人員涉訟案於 97 年 12 月 19 日再請司法院及

本部通函各所屬法院及檢察機關協助辦理前述相關書類寄送服務機

關事宜惟實務上似無法落實此點為達有效追蹤管控宜仿照退撫查

驗系統建請建置涉案人員退休追蹤管控系統定期查核其涉案之起

訴及判決情形

二 建議配合貴部每年 6次查驗辦理(如查驗機關司法院係協助查

驗領受人有無涉案情形)

涉案

人員

退休

生效

後之

追蹤

管控

部分

經濟部 查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324 條規定略以擇領或兼領月退休金之人員有褫

奪公權尚未復權或褫奪公權終身之情形者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之權

利復查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辦法第 13 條規定略

以退休人員如有退休法第 2324 條應停止或喪失領受月退休金情事者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7: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5

退休人員或其遺族應主動通知服務機關轉報支給機關及受理優惠存款機

構辦理停止優惠存款事宜上開法令係針對涉案之擇(兼)領月退休金之

人員停止(或喪失)月退休金或優惠存款之權利並未規範到涉案之擇領「一

次退休金」人員爰此為期衡平建議於相關法令(如公務員懲戒法修正

草案)中研定涉一定案件(如貪瀆等)退休人員支領退休金(含月退休金及

一次退休金)並經判刑確定者剝奪或減少其已領之退休金

交通部 建議涉案退休人員均由銓敘部退休核定函敘明並由服務機關將是類人員

專案列管控冊並與司法機關密切聯繫填報「公務人員涉訟案件通報表」追

蹤控管

行政院原

子能委員

建議銓敘部協調相關單位將受刑人之受刑狀態包括入獄服刑日期刑期執

行完畢日期(或赦免日期)登載於銓敘部銓敘作業網路系統俾判斷褫奪公

權停發月退休金之時點

行政院消

費者保護

委員會

台中市政

建議於列入銓敘部建置之「銓敘部業務網路作業系統」追蹤控管

新北市政

建議涉案人員退休生效日後如經判決確定有罪應自喪失或停止領受退休

金時起追繳其溢發之退休金並得強制執行

台南市政

建議對於涉案退休人員應課以規範其對於司法裁判後應主動與機關聯繫以

避免誤發月退休金及優惠存款利息

彰化縣政

涉案人員退休生效後退休支給機關於銓敘部網路作業系統查驗退休人員司

法審判進度作為退休註銷退休案依據惟退休查驗系統中僅能從個人案件

進度終結要旨中得知當事人無罪判刑或禠奪公權等後續案件追蹤情形

本處建議增加是類案件不可上訴或定讞等詳細說明以俾利查驗機關查詢作

嘉義縣政

一 建議起訴過程之相關公文司法機關主動通知涉案退休人員最後服務

機關

二 建議褫奪公權或懲戒處分造成退休金之停發或減發以系統作更明確

之訊息通知

屏東縣政

一 建議修法統一規定涉嫌貪污者於判決確定前不得辦理退休另

為避免涉案人員於起訴前申請退休規避責任請法務部通函各檢察機

構於起訴書備註第一次偵查時間並副知銓敘部經發現有第一次偵

查後始申請退休情事者由銓敘部逕行撤銷其退休案

二 建議凡涉及重大刑案或貪瀆案件若欲申請自願退休屆齡命令退

休者應由涉案者之所屬機關就當事人之涉案情節先行函報監察

院公懲會審議是否予以懲戒處分然後涉案之所屬機關再依公懲

會懲戒處分結果併同退休事實案件依公務人員退休法之規定核報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8: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6

銓敘部審理是否准予退休(按因司法案件在法院司法審理程序中

曠日廢時為兼顧涉案者之權益及國家司法尊嚴前提下理應先行

函送公懲會審理是否予以懲處後再行核定是否應予退休)

宜蘭縣政

一 建議司法單位主動將判決結果上傳至「銓敘部查驗系統」

二 服務機關亦須隨時與當事人保持聯繫掌握判決進度及結果

其他

建議

台南市政

一 現行規定公務人員核定退休生效後再受懲戒撤職處分因已非現職人

員其以退休人員身分應享之權利自不得再適用現職人員懲處之規

定予以停止因此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亦不影響其原退

休金之計算標準建議退休後始受減俸或降級處分者應依減俸或降

級後之標準計算其退休金以收懲戒之實效

二 另現行退休法僅就褫奪公權部分規定停發月退休金建議是類涉案人

員退休生效後如經判刑有罪確定後即減發或停發月退休金並停止優

惠存款至原因消滅時始回復以減少社會各界對於涉案人員於執行

刑期期間仍照領退休金產生不良觀感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69: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7

附錄 6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修正日期 民國 93 年 06 月 11 日

第 1 條 行政院 (以下簡稱本院) 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以下簡稱各機關學校

)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第 2 條 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退休

或離職 (已故者除外) 人員之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人事資料

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 (過) 以上獎懲時

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第 3 條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相關

法令規定辦理

第 4 條 各機關學校依考績法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

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

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條第

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本

院備查

第 5 條 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機關

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應與

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

第 6 條 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生之

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

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第 7 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薪) 於撤職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第 8 條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

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者依公務

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停職人員其免

職案經復審程序決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

一條第一項規定應予復職

第 9 條 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處分

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得由各機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Page 70: 涉案公務人員退休控管機制之檢討與改進 · 復考量公務員與國家之關係,已逐漸轉變為公法上之 職務關係,爰在詳慎檢討後,基於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

68

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者不得先予復

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者須

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 (薪) 或年功俸 (

薪)

第 10 條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留職

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務

及復薪

第 11 條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第 12 條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由各

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 13 條 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日為

生效日

第 14 條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雇員

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第 15 條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

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