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高中生對音樂風格及音樂特質偏好 之研究 The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i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指導教授:曾善美 博士 研究生:劉曉穎 中華民國一 五年一月

高中生對音樂風格及音樂特質偏好 之研究ir.nptu.edu.tw/retrieve/23238/104NPTU0247002-001.pdfmusic with stronger rhythm, faster tempo, and in major keys, better than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高中生對音樂風格及音樂特質偏好

    之研究

    The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i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指導教授:曾善美 博士

    研究生:劉曉穎

    中 華 民 國 一 〇 五 年 一 月

  •   I  

    謝               誌    

    研究所四年的日子,即將在論文完成後劃上句號。回顧整個過程可說是喜怒

    哀樂交加所有點滴歷歷在目,研究所選擇了音樂教育組,我想音樂教育組與論文,

    對從小學音樂演奏的我來說是一個全新挑戰。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曾善美教授的諄諄教誨,我是一個反應能力慢且惰性又高

    的學生,從研究主題的選擇、資料的蒐集、問卷的發放、寫作的指導,老師都不

    厭其煩地教導我,讓我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和方法,使得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我知道我是一個讓老師頭痛的學生,但老師始終沒有放棄我耐心指導我到畢業的

    前一刻。在指導論文之餘,也能感受到老師對我的關心,謝寫老師如此的疼愛我

    即指導我。  

    感謝口試委員呂昭瑩教授與侯雅齡教授,在論文口試時,給予許多精闢的見

    解建議,使我的論文內容更完善,讓我能更明確地朝研究目標邁進。  

    感謝我的同學與好友雅萍,沒有你的大力幫忙與協助我的論文不可能完成,

    謝謝你總是不辭辛勞地替我發放問卷,馨之、盛州、咸慶、禮柔、宜琳與教程的

    好夥伴們彥瀚、柏鈞、信賢、振嘉、念穎、陳頎,在求學過程中一起相互扶持與

    幫忙,一同分享喜悅與抒發情緒,無形之中給予我很大的力量,咱們同甘共苦以

    及一同歡笑的日子令我難忘,你們是我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感謝弟弟、爺爺以及所有親戚,謝謝你們為我的論文操心,當我寫到山窮水

    盡、江郎才盡時,總是不忘提醒我為論文加油,讓我能順利完成學業、完成論文。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何其有幸,擁有你們的疼愛及付出,感

    謝多年的養育及栽培之恩,感謝你們的包容與愛護,在此與你們分享這份小小的

    成就。  

    在論文打完的按下 Enter 的那一剎那,諸多的感覺湧上心頭,說不出的興奮

    與感動,也非常的想道路上大聲叫,完成論文對我來說是一項超大的挑戰,在此

    將本感謝溢於言表,謹將此論文獻給所有陪伴我走過寫論文的老師、朋友、同學、

    家人以及協助我完成論文問卷的學生們,謝謝你們!  

    曉穎   謹誌    

    2016 年 01 月  

  •   II  

  •   III  

    高中生對音樂風格及音樂特質偏好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並以高中生之性別、

    音樂學習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

    情形,並探討音樂熟悉度與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之關聯性。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

    法,以文獻探討為理論基礎,採用研究者自編之「音樂風格偏好問卷」為研究工

    具,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南部某兩所男校與女校共 300 位高中生進行施測,本研

    究共發出 300 份問卷並全部回收,包含有效問卷 277 份、無效問卷 23 份,有

    效回收率達 92.3%。本研究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t 考驗、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與卡方考驗等統計方式加以分析,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茲將研究結論敘述如下:

    一、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以傾向於「爵士音樂」者較多;「古典音樂」其次;

    「流行音樂」接受程度排名較低。

    二、高中生音樂特質(旋律強弱、大小調、速度快慢)偏好,以傾向於「旋

    律性強」者最多,並以「旋律性弱」的喜愛程度最低。

    三、不同背景(性別、不同音樂學習經驗、不同家庭社經背景)高中生之音

    樂風格偏好呈現部分差異。

    1. 男生較偏好「古典音樂」;女生較偏好「爵士音樂」。 2. 有音樂學習經驗者較偏好「爵士音樂」;沒有音樂學習經驗者較偏好

    「古典音樂」。

    3. 中社經地位者較偏好「流行音樂」之程度明顯高於低社經地位者。 四、不同背景高中生之音樂特質偏好有部分差異。

    1. 女生音樂特質(旋律強弱、速度快慢、大調小調)偏好皆高於男生。 2. 有音樂學習經驗者音樂特質(旋律強弱、速度快慢、大調小調)偏

    好皆高於沒有音樂學習經驗者。

    3. 中社經地位者偏好「旋律性強」、「速度快」、「大調」之曲目高於低社經地位者。

    五、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呈現中低度相關。

    關鍵字:音樂風格、音樂偏好、音樂特質

  •   IV  

  •   V  

    The Explor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i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igh-school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in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to test whether music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differ among genders,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ocio-statu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school students’ familiarity in music choice and their music preference. The instrument in this study included one questionnair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participants were 300 high-school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from two local schools in southern Taiwan. A total of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but only 277 were valid, represented a return rate of 92.3%.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 method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est of reliability,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High-school students prefer jazz music the most, followed by classical music,

    pop music the least. 2. As for preference 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rhythm, mode, tempo),

    high-school students prefer stronger rhythm. 3. The result of students’ preference in music styl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ocio-status. (1) Male students prefer classical music while female students prefer jazz. (2)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 in learning music tend to show their

    interests in jazz whereas people who have little exposure to music prefer classical music.

    (3) Among different socio-status, people in middle socio-status prefer pop music better than people in low socio-status.

    4. The result of students’ preference 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show par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s,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ocio-status. (1) Female students have shown a stronger preference 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than male students. (2) Stu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s in learning music tend to show more of

    their interests in music characteristics than that of people who have

  •   VI  

    little exposures to music. (3) Among different socio-status, people in middle socio-status prefer

    music with stronger rhythm, faster tempo, and in major keys, better than people in low socio-status.

    5. The result showed a moderate to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iarity in music choice and music preference.

    Keywords: Music style, Music Preference, Music characteristics

  •   VII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音樂風格之相關理論 ………………………………………………7

    一、古典音樂風格……………………………………………………7

    二、流行音樂風格…………………………………………………9

    三、爵士音樂風格……………………………………………………9

    四、音樂風格與音樂偏好相關理論…………………………………10

    第二節 音樂特質之相關理論 ………………………………………………12

    一、旋律 (Melody) ………..…………………………………………12

    二、調性 (Tonality) …………………………………………………12

    三、速度 (Tempo)……………………………………………………12

    四、音樂特質與音樂偏好相關理論…………………………………13

    第三節 音樂偏好之相關理論 ………………………………………………14

    一、音樂偏好與音樂風格……………………………………………20

    二、音樂偏好與熟悉度………………………………………………22

    三、音樂偏好與音樂特質……………………………………………23

    四、音樂偏好與性別……………………………………………25

    五、音樂偏好與音樂學習經驗…………………………………26

    六、音樂偏好與社經地位………………………………………28

  •   VIII  

    第四節 音樂偏好測量工具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38

    第五節 研究步驟及流程……………………………………………………4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之分配情形……………………..47

    第二節 不同背景之高中生在音樂風格、音樂特質偏好上的差異探討…....51

    第三節 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相關情形…………………..59

    第四節 假設驗證彙整探討…………………………………………………..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1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4

    參考文獻…………………………………………………………………………67

    一、中文部分…………………………………………………………………67

    二、西文部分…………………………………………………………………70

    附錄 附錄一 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問卷(預試版)……………………………73

    附錄二 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問卷(正式版) ……………………………75

    附錄三 不同風格音樂專家效度曲目表……………………………………79

  •   IX  

    表 次

    表 2-1 LeBlanc 音樂偏好階段模式圖每階段的因素與意義……………16 表 2-2 音樂偏好與音樂風格……………………………………….…………20

    表 2-3 音樂偏好與熟悉度………………………………………………22 表 2-4 表 2-5 表 2-6 表 2-7

    音樂偏好與音樂特質……………………………………………….…23 音樂偏好與性別………………………………………………………25 音樂偏好與音樂學習經驗……………………………………………26 音樂偏好與社經地位…………………………………………………28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3-7 表 3-8

    受測樣本資料分析……………………………………………………35 樣本背景分析表……………………………………………………….36 職業標準分類表………………………………………………………39 問卷信度分析結果…………………………………………………41 項目分析統計表………………………………………………………41 專家效度音樂曲目表…………………………………………………42 音樂風格偏好曲目表………………………………………………… 43

    專家經歷表…………………………………………………………… 44 表 4-1 音樂風格偏好分析表………………………………………………….48 表 4-2 各題音樂曲目之偏好分析…………………………………………….48 表 4-3 音樂特質偏好分析表………………………………………………….50 表 4-4 不同性別在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分析表………………………….51

    表 4-5 不同音樂學習經驗在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分析表……………….52 表 4-6 不同性別在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分析…………………………….53 表 4-7 不同音樂學習經驗在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分析………………….54 表 4-8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在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分析………………….55 表 4-9 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在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分析………………….56 表 4-10 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之相關分析表……………….59 表 4-1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60

  •   X  

  •   XI  

    圖 次

    圖 2-1 LeBlanc 音樂偏好階層圖………………………………………………15

    圖 3-1 研究架構圖…………………………………………………………………33

    圖 3-2 研究步驟圖…………………………………………………………………45

  •   XII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音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閒嗜好(許育銓、 施以諾、陳美伶、謝弘

    一、林宛儀,2010)。從古至今音樂是文化中特有的產物,因時代的變化,成為

    許多不同特色與風格的音樂(鄭心怡,2007)。音樂早期是人類對於自然界聲音

    的模仿,之後發展為社會文化環境中互相交流的工具,在古代醫學和科學尚未發

    達,音樂是治療疾病與自然界溝通的媒介,故音樂則有醫病、驅魔、崇拜等功能

    (李維靈、郭世和、張利中,2004)。在現代社會中,音樂的運用已經有系統化,

    展現多元的風貌與面向。如:運用於教材中,影劇配樂裡,供人欣賞的藝術,升

    學的方式或有醫學的效果等(鄭心怡,2007)。儒家《禮記‧樂記》中記載著「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柏拉圖 (Plato) 也認為聆聽音樂是使人從善的不二法門(許游雅,2009)。亞里

    斯多德 (Aristotle) 則認為透過音樂的聆聽,可以從中得到強烈快感經驗,使人

    忘掉一切的煩惱(李君如、陳郁欣,2012)。

    在聆聽音樂和學習音樂時,應該結合學生對音樂的偏好(林其融,2005)。

    鈴木音樂教學法中,強調由聽覺引導學生學習,從欣賞好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

    意願、藉由模仿,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目標(鄭方靖,1993)。青少年發展的重要

    階段則是高中階段時期,因年齡的增長,高中生與外在社會接觸日趨頻繁,而接

    觸範圍已擴展到學校團體,補習班或網路上,因資訊的蓬勃發展,廣播、電視、

    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也融入了高中生與社會接軌的一部分(蘇郁惠,2005)。

    學者Gembris (2002) 與 LeBlanc (1991) 的研究都指出,從青春期開始,學生對

    音樂風格的偏好會逐漸脫離父母、老師的影響,開始建立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

    青春期中若對音樂風格有特定的偏好,則會持續至成年期 。

    LeBlanc (2007)在音樂偏好階層圖中提出,影響音樂偏好的因素分為八個階

    層,其中包括音樂物理特質及文化變項、聆聽者當下的生理狀況、聆聽者的注意

    力、聆聽者當下的心理狀況、聆聽者的個人變項、音樂經由聆聽者的大腦思考過

    程、聆聽者決定偏好與聆聽者對音樂接受或拒絕,而近幾年許多音樂偏好的文獻

    都根據此圖進行研究,在此圖的第四層影響音樂偏好的因素有聽覺的敏感度、音

  •   2  

    樂能力、音樂訓練、個性、性別、族群、社經地位、成熟與記憶。然而,音樂風

    格偏好方面國內外已有許多學者進行此方面的研究,社經背景的不同或自我本身

    有無音樂學習相關經驗皆會影響聆聽者選擇的音樂偏好(陳又嘉,2009;張偉琦,

    2010;曾珮琳,2004;鄭心怡,2007)。許多研究中顯示性別皆會影響音樂偏好

    的選擇,在數據中顯示通常女生的音樂偏好接受程度接大於男生(許游雅,2009;

    蘇郁惠,2005)。蘇郁惠(2005)針對青少年時期(國、高中)男女生音樂偏好

    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時期(國、高中)的女生對於任何一種流行音樂的

    偏好與接受程度,除了嘻哈音樂之外皆高於男生。因此,設定性別、音樂學習經

    驗與家庭社經背景三種不同背景變項來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成為本研究動

    機之一。

    近幾年來,音樂偏好的研究頗受重視,有關於樂曲熟悉度對個人音樂偏好之

    影響,也有一系列的研究與理論。在理論中指出當學生聽到熟悉的音樂時,喜好

    程度會提高,但若聆聽太多次反而會隨之下降 (Finnäs, 1989; Hargreaves, 1986)。

    一般學生對音樂熟悉程度會產生反應,若經常性的選擇、接觸或從事該類別的音

    樂與活動,則學生會對此反應產生習慣(李維靈、郭世和、張利中,2004)。由

    以上觀點可知,對音樂熟悉的程度的確影響音樂偏好的選擇。因此,探討高中生

    聆聽不同熟悉度的音樂時,其音樂偏好的相關程度為本研究動機二。

    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離不開音樂的陪伴,不同特質的音樂會使人在聆聽上

    有不同的感受。如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的《命運交響曲》

    (Symphony No.5, Op.67),這首曲子雖然旋律形態不強,以速度偏快的小調方式

    呈現,然而由於其動機運用的作曲手法,仍使人有種振奮精神的感覺;韋瓦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5-1741) 的《春》(La primavera) 以大調方式呈現,曲

    子的旋律線條明確,令人有股如沐春風般的感覺(鄭如芳,1997)。此外,在許

    多文獻中指出,不同特質的音樂皆會影響聆聽者的音樂偏好,如 Prince (1973) 研

    究發現年紀越輕的受試者對於輕快有活力、且節奏感明確又有速度感的音樂,有

    絕對的偏好與喜愛程度。因此,探討音樂特質是否影響高中生音樂偏好為本研究

    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聆聽者因不同背景因素與聆聽不同特質的音樂及不同熟悉度的音

    樂皆可能影響受試者的音樂偏好,引發研究者對這些研究變項的興趣與動機。此

    外,藉由本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以升學為主的普通高中,使其更重視音樂課的

    具體價值,進而促使主管單位重視學校發展音樂欣賞課程。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

    並以高中生之性別、音樂學習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

    音樂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情形,並探討音樂熟悉度與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

    關聯性。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分項敘述如下:

    一、瞭解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情形。

    二、瞭解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情形。

    三、瞭解不同背景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情形。

    四、瞭解不同背景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情形為何?

    (一)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古典音樂之情形為何?

    (二)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流行音樂之情形為何?

    (三)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爵士音樂之情形為何?

    二、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情形為何?

    (一)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不同調性音樂之情形為何?

    (二)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不同旋律性音樂之情形為何?

    (三)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偏好不同速度音樂之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情形為何?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為何?

    (二)不同音樂學習經驗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

    為何?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風格偏好之差異性

    為何?

    四、不同背景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情形為何?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為何?

    (二)不同音樂學習經驗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

    為何?

  •   4  

    (三)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高中生聆聽音樂時,其音樂特質偏好之差異性

    為何?

    五、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並以高中生之性別、

    音樂學習經驗與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

    情形,並探討高中生音樂熟悉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性。綜上所述,本研

    究之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抽樣方式:本研究之抽樣方式為立意抽樣。

    (二)研究地區:本研究係以屏東某兩所高中為研究範圍

    (三)研究對象:本研究之對象為屏東某兩所高中學生。

    (四)研究內容:本研究之研究內容限於人力、物力、財力,僅針對高中生

    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進行探究。此外,並以高中生之性別、音樂學

    習經驗與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情

    形,並探討高中生音樂熟悉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性。其他可能影響

    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之因素甚多,但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內。

    二、 研究限制

    (一)研究變項之限制:本研究僅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並

    以高中生之性別、音樂學習經驗與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

    音樂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情形,並探討高中生音樂熟悉度與音樂風格偏好

    情形之關聯性。然而其他影響的因素頗多,在問卷設計上有其限制,難免

    無法顧及所有的相關變項,因此研究結果恐有偏頗。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施測,受試者在填答時,

    難免受主觀認知影響,或基於防備心而有所顧慮,亦可能為當時環境所影

    響,因而影響填答的結果,因此在解釋研究時應更謹慎。此外,受限於研

    究者時間與經濟上的限制,無法以實際訪談的方法進行調查,可能造成研

    究結果不夠深入與客觀。

  •   5  

    (三)曲目取樣之限制:本研究在選取音樂時,因為需要顧及不同音樂特質的編

    排(如:大調而速度慢同時搭配旋律性弱的音樂),在歌曲取樣上變異性

    較大且難免受主觀意識所影響,無法顧及是否為學生所皆知的曲目或是經

    典流行之曲目;亦或者為了搭配不同音樂特質,而已經超出排行榜前 10

    名外的曲目,曲目取樣上有可能選到較極端曲目或者是歌曲變異性較大,

    造成研究結果不夠客觀。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 音樂風格偏好

    音樂風格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有所不同,如旋律、節奏、曲調等以及作曲家

    的背景因素或是時代的關係等,都會影響音樂本身的風格(邱垂堂,1998)。本

    研究將音樂風格分為三種,爵士音樂、古典音樂及流行音樂。本研究以高中生音

    樂風格偏好高低程度為主軸,採用研究者自編「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問卷」,此

    問卷為四點式問卷,計分為 4 到 1,如:「非常喜歡」為「4」,「非常不喜歡」

    為「1」,其間等級以此類推。

    二、 音樂特質

    一首曲子的組成其中的特質包括了節奏、調性、旋律、和聲、速度、強弱、

    曲式、風格及音色等,這些是構成音樂的重要因素(曾毓芬,2001)。而這些特

    質往往會影響聽眾的喜愛程度。本研究僅選取調性、旋律及速度三種特質作為研

    究變項,因為這三種特質對一般高中生音樂程度而言,較容易區分其中音樂的差

    異。

    三、 熟悉度

    本研究之熟悉度係指對受試者所播放的音樂之熟悉程度,在使用問卷的問卷

    中以勾選「熟悉」與「不熟悉」的方式進行調查高中生對音樂的熟悉情況,瞭解

    高中生對於不同熟悉程度的音樂之偏好情形。

  •   6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探討國內外之相關文獻,作為研究的參考資料。第一節是音樂特質之

    相關理論、第二節是音樂風格之相關理論、第三節是音樂偏好之相關理論、第四

    節是音樂偏好測量工具,以下分別說明。

    第一節 音樂風格之相關理論

    本研究將不同音樂風格作為探討變項,分為「古典音樂」、「爵士音樂」與「流

    行音樂」三種風格來進行探討研究,以下為音樂風格之相關文獻探討。

    一、古典音樂風格

    古典樂以西方音樂史的年代時期來區分,可分以下音樂六種風格:中古時期

    (Middle age, 450-1450);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1450-1600);巴洛克時期

    (Baroque, 1600-1750);古典時期 (Classical, 1750-1820);浪漫時期 (Romantic,

    1820-1900);現代 (Twentieth century, 1900-) (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本研究以高中音樂教科書中常出現的曲目背景時代來分別探討說明,在教科

    書中最常出現的時期分別為:巴洛克時期 (Baroque, 1600-1750);古典時期

    (Classical, 1750-1820);浪漫時期 (Romantic, 1820-1900),以下茲分別說明。

    (一) 巴洛克時期 (Baroque, 1600-1750)

    巴洛克 (Baroque) 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

    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一開始為建築領域的術語,之後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而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因為巴

    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裡奢華的排場是文化及藝術的發展

    中心,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影響音樂家的創作。十七、八世紀宮廷樂師所寫的音

    樂作品,大部分是為上流社會的社交所需而做,為了炫燿貴族的權勢以及財富,

    當時的宮廷音樂必定得呈現出炫燿的音樂以及不凡的氣度,以營造愉悅氣氛。所

    以在這時期的音樂特點為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

  •   8  

    而律動,旋律精緻。複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

    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複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複音音樂在巴哈時代發

    展到極致,而數字低音及即興創作是巴洛克重要的部分,但是管弦樂團編制尚未

    標準化(李韋翰,2006;劉志明,2002;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除了適合在宮廷裡演奏的大協奏曲 (concerto grosso) 以

    外,還有貴族沙龍裡帶有私密氣氛的小規模樂器奏鳴曲 (Sonata);彌撒、神劇、

    受難曲以及豐富的管風琴曲目,令教堂充滿了神聖的光彩;另外,歌劇在威尼斯

    快速興起,藉著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將情感抒發到最高點。音樂創作從此步入了一

    個蓬勃發展的階段。代表人物為:韋瓦第、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韓德爾 (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 等作曲家(李韋翰,2006;

    劉志明,2002;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二) 古典時期 (Classical, 1750-1820)

    這一時期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2)、貝多芬等。古典時期音樂承繼著巴洛克

    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Burkholder、Grout

    & Palisca, 2006)。這個時期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

    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

    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而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

    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許懷楠、黃家寧譯,1999;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三) 浪漫時期 (Romantic, 1820-1900)

    浪漫時期的音樂是延續古典時期的音樂,西方音樂史上另一種音樂風格的產

    生。19世紀的法國因自由思想及社會結構的改變,而興起浪漫的思潮,開始著重

    於個人情感上的反應,而浪漫時期的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

    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音樂不受格式所影響。此時期的音樂往往富於

    想像力,相當多作品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有標題,故標題音樂

    蓬勃發展 (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此時音樂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

    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豐富的和聲變化,逐步確立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

    此時期代表的音樂作曲家有舒伯特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   9  

    白遼士 (Hector Louis Berlioz, 1803-1869)、孟德爾頌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dy, 1809-1847)、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1810-1849)、

    舒曼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李斯特 (Liszt Ferenc, 1811-1886)、

    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等(李韋翰,2006;許懷楠、黃家寧譯,

    1999;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二、流行音樂風格

    流行音樂 (Popular Music 或 POP music),是指在一段有效的時間內被大眾所

    喜歡而廣為流傳的音樂,而此音樂形態又稱流行歌曲或現代流行音樂,因這種音

    樂在現今社會中被商業化的運用,故又稱之為商業音樂(李君如、陳郁欣,2002)。

    而流行音樂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意義來看,廣義則是指古典音樂以外的音樂,

    符合一般普羅大眾的胃口,而且是在當時流傳性最高的曲子,但是更換率極高;

    狹義則是指內容簡單明瞭、淺顯易懂、容易傳唱的曲子,這些曲子大部分的風格

    是較為優美的抒情曲,歌詞親近人心外,也容易譜出人們當時的心情寫照(李君

    如、陳郁欣,2009)。流行音樂在不同的時代中,所謂流行風格都會不同(如義

    大利歌劇,則為古典浪漫時期所流行的音樂;1930 年代流行的搖擺爵士 (Jazz),

    落寞許久後,在近幾年內又開始流行),而流行的時間也會因當時的背景而有所

    差異,多至五年以上少至一年以下都有(李君如、陳郁欣,2002)。由以上可知

    流行音樂會因地區上的民族性、語言與社會風俗的不同,所呈現的流行風格也會

    不同,然而在今日科技發達的時代,各項文化元素的交會融合更令流行音樂的風

    貌更加地多元(許涵翔、郭文貴、黃碧村,2008)。

    林谷芳(1995)在近代錄音技術日漸發達後,這種技術讓複製音樂這項產品

    越來越容易,故漸漸的發展出商業利益的存在,在創作一首新曲子時,必須將此

    首曲子做得通俗易唱,在經過包裝或許多行銷手段來刺激消費者的接受度、聆聽

    慾及購買慾,所以流行歌曲在藝術的成就不會是主要的考量(李君如、陳育欣,

    2009)。陳藝苑(2007)認為歌曲有著優美或是明快的節奏、歌詞內容能夠淺顯

    易懂,而且音樂風格形態可以迎合普羅大眾,就是所謂的流行音樂。

    三、爵士音樂風格

    爵士音樂 (jazz) 起源於非洲,形成於 19 世紀末的美國。爵士音樂更早出現

    於美國,又稱為黑人音樂(如藍調、福音歌曲等),而這些音樂是美國黑人根植

    於其非洲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他們在現實中的遭遇創作出來的(如藍調的英

  •   10  

    文 Blue 就是指「憂鬱」之意),大多比較凄苦,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有黑人

    音樂的根源外,還吸收了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諸多音樂元素,逐漸形成了今

    天種類繁多的爵士樂,所傳遞的內容也更為多樣,已經不是印象中早期的「黑人

    風格」(Burkholder, Grout & Palisca, 2006)。

    爵士樂在美國屬於平民化的音樂,由民眾聚在一起集體創作(如工作時所創

    作的工作勞動歌),且具有濃烈的民族性質,在禮葬歌曲或教會福音歌曲中都有

    爵士音樂的蹤跡(顧連理譯,1998)。將爵士音樂依年代演變與發展分為以下

    14 種風格:散拍樂(Ragtime)、藍調(Blues)、紐奧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狄西蘭爵士樂隊(Dixieland)、布吉伍吉(Boogie-Woogie)、芝加哥爵士

    (ChicagoJazz)、搖擺樂(Swing)、比博譜(BeBop)、酷爵士(Cool Jazz)、

    西岸爵士西岸爵士(West Coast)、放克與硬博普(Funk, Hard-bop)、調式爵士

    (Modal Jazz)、自由爵士(Free Jazz)、融合爵士(Fusion Jazz)、新古典主義

    和現代比博譜(Neo-Traditionalism, Post-Modern Bop)(顧連理譯,1998)。

    四、音樂風格與音樂偏好相關理論

    歷年來國內外已有許多的學者投身於音樂風格與音樂偏好此類的研究,以下為各學者的研究理論。

    LeBlanc (1979) 針對五年級學生的音樂風格偏好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流行音

    樂風格的偏好度最高,其次為搖滾樂、散拍樂、迪士西蘭爵士樂、樂團進行曲、

    西部鄉村音樂/蘭草音樂等風格,最不受五年級學生歡迎的音樂風格為電子流行

    樂、現代搖擺樂、環境音樂、前衛音樂、古典樂、黑人福音音樂、聲樂的合唱曲、

    民俗音樂等。而也有學者針對國小一到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音樂

    風格進行研究施測,研究結果發現國小一到三年級的學生對於流行音樂喜愛度最

    高,而其他非流行音樂的風格音樂較不受學生青睞 (May, 1985)。

    Choi (2003) 研究指出年輕的受試者對於重金屬搖滾樂偏好較高,而年長的

    受試者對於古典音樂和鄉村音樂兩種風格,偏好較高。此外,教育程度較高的受

    試者對於搖滾或流行音樂的風格偏好較低,對於古典和爵士音樂偏好較高,由此

    可知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試者願意花時間也比較有耐性聆聽較古典性質的音樂。此

    外,國內也有學者針對青少年對於各種流行音樂的偏好進行研究,將流行音樂分

    為五種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樂、其他音樂與嘻哈音樂,結果顯示青少年

  •   11  

    對於節奏藍調的偏好平均數明顯偏高,在高雄地區偏好程度高於台北,此外,高

    中生對於五種音樂風格(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樂、其他音樂與嘻哈音樂)

    的接受程度也高於國中生(蘇郁惠,2005)。

    曾珮琳(2005)以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音樂風格偏好的研究對象,其

    使用的音樂風格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世界音樂與台灣傳統音樂。研究結果指

    出國小學生對於流行音樂的偏好最高,其次為古典與世界音樂,而呈現負面反應

    的則是台灣傳統音樂。此外研究中也發現年級越小的學生,對於古典音樂風格的

    接受度較高年級的高,隨著年紀的增加對於流行音樂、通俗音樂或搖滾樂的偏好

    會逐漸上升;反之,對於古典音樂的喜愛會下降。由此可推測年級較小的學童,

    對於音樂偏好的選擇受家庭影響較多。劉純瑛(2007)在國小六年級學童探討音

    樂偏好與音樂聆賞之關係的研究中,使用了30首曲子,其中包含古典音樂、世界

    音樂(美洲、歐洲、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以及傳統音樂。研究結果發現,

    以古典音樂為主要聆賞類型的學校或家庭,其學生若對古典音樂有顯著偏好,多

    半都是受家庭或是學校的影響,若家庭與學校無特別的規範,學生在傳統音樂與

    世界音樂的平均數則偏高。

  •   12  

    第二節 音樂特質之相關理論

    構成一首曲子其中的音樂要素包括:速度、節奏、音高、旋律、和聲、曲調、

    調性、音量、音色、風格等 (Finnas, 1989)。本研究探討音樂要素中三種特質—

    旋律、調性及速度,作為其研究變項。以下為三種音樂特質分別說明之。

    一、 旋律 (Melody)

    「旋律」是構成一首曲子的靈魂,旋律的組成來自於不同或相同的音高,以

    特定的高低音關係和多種節奏模式所組合而成,在音樂進行中出現高低的音,經

    由節奏的改變形成一種橫向線條的組織,構成為一條旋律線。由此可知,音高與

    節奏是密不可分的,而旋律是構成一首曲子的重要元素(邱垂堂,1998;苟煥彩,

    2007;宮辰芳,2003)。

    二、 調性 (Tonality)

    「調性」若以西方為主,主要的調性則有 24 個調。調性的產生是藉由音符

    有系統選擇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排列,讓其形成階梯式向上/向下的排列,此排

    在中國古代音階則稱為「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歐洲中世紀則稱「希臘調

    式」和「教會調式」。在西方音樂裡 1750 年到 1900 年,出現以大調與小調音

    階為基礎的「大小調系統」,整個系統共有二十四個大小調。(苟煥彩,2007;曾

    毓芬,2001)。如:一首曲子調性由音階走向及主音來判斷其調性類別,如:C

    為主音的大調音階,其調性即是「C 大調」,以 a 為主音的小調式,其調性就是

    「a 小調」等。

    三、 速度 (Tempo)

    速度決定了一首曲子的快慢,也直接影響了一首曲子的情感、風格與演奏時

    的難易度。在古典時期節拍器尚未發明時,作曲家利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標示曲子

    的情感表達及速度,而這些用詞以義大利文居多,這與音樂史的發展有關,如:

    Presto(急板)、Allegro(快板);在節拍器發明之後速度記號則以節拍器的數字

    來表示速度。一般來說速度的標語都會標示在曲子的開端而有些較為特殊的現代

    曲目因為演奏時需要不斷地變換速度,所以速度的標語會穿插在曲子之間,而速

  •   13  

    度標示的方式通常以術語的方式呈現或以節拍器的速度所呈現(苟煥彩;2007;

    邱垂堂,1998)。

    四、 音樂特質與音樂偏好相關理論

    音樂特質與音樂偏好之相關理論,國外已有許多學者針對此變項進行研究,

    以下呈現學者們針對音樂特質與音樂偏好的相關研究。

    Prince (1973) 針對國一(七年級)學生進行施測,研究者給予學生聆聽不同

    樂種的古典音樂,研究結果發現國一(七年級)學生較偏好節拍與節奏清楚的音

    樂。Webster 與 Hamilton 對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音樂風格偏好進行施測,

    施測曲種包含古典、搖滾、鄉村民謠與爵士四種風格,在研究結果發現每種風格

    的樂曲中,若出現重複性、律動感強烈的音樂片段,學生都有顯著偏好,所以大

    部分的學生都喜愛節奏明確的音樂 (Webster & Hamilton, 1981)。

    Boyle、Hosterman 與 Ramsey (1981) 針對五年級至大學學生為對象,給予

    受試者聆聽不同旋律與不同音樂特質的曲目,研究結果發現越高年級的學生對於

    旋律敏感度越高,由此可知越高年級的學生所偏好的音樂,有可能受旋律的不同

    而有所影響。LeBlanc、Cote 與 McCrary 針對為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讓學生

    聆聽不同速度的爵士音樂,在研究結果顯示五、六年級的學生對於速度較輕快或

    者有速度感的音樂有顯著偏好 (LeBlanc, Cote & McCrary, 1983)。

    Davies 和 Barclay (1977)研究發現多數的聆聽者喜歡和諧的音色,最喜歡的

    音色為完全八度、完全四度、完全五度,最不喜愛的為二度與七度,而 Rosner

    和 Narmour (1992)研究指出 V-I 的大調終止式普遍受到聆聽者的喜愛,因此聆聽

    者對於和聲音色為聽起來較寬廣和諧的音色較為偏好(鄭心怡,2007)。Teo (2005)

    針對新加坡的國小四年級以上至十二年級學生進行音樂風格偏好進行施測,結果

    發現音樂偏好受音樂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節奏、調性、音樂風格與

    演奏者對音樂詮釋等皆有顯著的影響。

    此外,也有學者針對美國市區五至十二年級的學生進行音樂風格偏好,研究

    者讓受試者聆聽十四首曲目,其中共分成西方與非西方音樂兩類。非西方音樂包

    含日本、墨西哥與非洲。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流行音樂(pop)、嘻哈音樂(Hip

    Hop)、福音歌曲及節奏藍調等風格偏好及熟悉度亦較高,而這些風格的音樂要

    素內包含節奏、速度、音色與歌詞等,在節奏與速度方面則是以明確的節奏感以

    輕快的速度為主,由此可知學生可能偏好速度與節奏較為明確且輕快的曲目

    (Walker, 2006)。

  •   14  

    第三節 音樂偏好之相關理論

    「音樂偏好」代表對某一種風格有特定喜愛或偏愛的反映情形,而這一詞起

    源於拉丁文的 “praefero” (Schutten, 1987)。Boyle 與 Radocy (2003) 理論提到,

    每個人的偏好是會改變的。隨著生活中所接觸的文化、學習與經驗的累積而不同,

    對於食物、繪畫、家庭裝潢、服飾、音樂的偏好都會不一樣,如在特定的情況下

    會偏愛某項東西,若場景或情況改變時,則又會產生在另一種偏好。Behn、Finnäs、

    LeBlanc、Madesc 與 Geringer 這幾位學者對音樂偏好的相關理論,皆認為個人

    音樂偏好是在不同原因或變項的影響下所形成的,而以下對這五位學者所提出的

    音樂偏好相關理論分別說明之

    Behne (1984) 主要影響音樂偏好的因素有以下四項:(一)選擇既定印象中

    的音樂、(二)當下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三)當下對音樂的感受 、(四)被

    音樂理論所影響 (Schutten, 1987)。

    Finnäs (1989) 理論中提出了影響音樂偏好的主要因素:(一)不同音樂特質

    (如速度、節奏、音高)。由此因素提出四種影響學生音樂偏好之變項,有速度

    感且有明確的節奏感、連續性也優美的旋律、無不諧和音、難度較低。(二)熟

    悉程度與重複聆聽,難度較高的曲子,藉由重復聆聽以及增加對樂曲的熟悉程度

    來提升學生的音樂偏好;相反的,如果重複聆聽簡單或非常熟悉的曲子時,則會

    造成反效果,使學生產生厭惡感。(三)個人的背景變項,如選擇音樂的種類、

    有無音樂訓練、學歷高低、性別與年齡等。(四)社會與同儕的影響:學生們的

    音樂偏好受同學影響已大於家庭,而科技日漸發達媒體傳播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學

    生選擇音樂的風格偏好。

    LeBlanc (1982) 在文獻中將音樂偏好的理論定義為,影響音樂偏好的歷程是

    種交互模式,此模式影響音樂偏好的變項其中有三類來源:(一)音樂本身的特質。

    (二)聆聽者的文化與教育背景。(三)聆聽者本身的個性。

    LeBlanc (1980) 所提出的音樂偏好形成層級次序模式圖被認為是音樂偏好

    的重要典範及圖表,此圖指出影響音樂偏好的因素可分成八個階層(圖2-1)(表

    2-1)由下而上分別說明茲:

  •   15  

    圖 2-1 LeBlanc 音樂偏好階層模式圖

    資料來源(引自鄭心怡(2007)。台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

    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頁 16)

    1

    2

    3

    4

    5

    6

    7

    8

    16

  •   16  

    表2-1

    LeBlanc音樂偏好階段模式圖每階段的因素與意義

    因素 說明

    八 音樂物理特性

    及文化變項

    聆聽者受到音樂的物理作用以及文化背景因素的影響,九

    種聆聽音樂的變項包含物理作用有:「音樂的物理性」、

    「音樂的複雜度」、「音樂的指涉意義」以及「演奏品質」。

    文化環境變項有:「媒體」、「同儕或團體」、「家庭」、

    「教師與權威者」與「附帶狀況」。以下分別加以敘述:

    一、物理作用

    (一)「音樂的物理性」

    音樂的物理性其中可分為頻率、強度、音長與波型,

    而將這些名詞以音樂名詞來說明則為旋律、和聲、音色、

    織度、節奏、曲式等要素。

    (二)「音樂的複雜度」

    音樂的複雜度是當聆聽者聽到的音樂複雜程度為適

    中時,聆聽者對音樂的偏好則會提高;反之,若音樂複雜

    程度過於複雜或太過簡單,聆聽者對音樂的偏好程度則會

    下降。

    (三)「音樂的涉及意義」

    音樂的涉及意義是指音樂之外的意義,如歌詞的含義

    所製造出的意境或音樂標題所表達的情境。

    (續下頁)

  •   17  

    (四)「演奏品質」

    演奏品質則是演奏者以主觀詮釋方式,呈現曲子的技

    巧、音樂性及所曲子表所想達的含義,進而影響聆聽者的

    選擇偏好。

    (五)「附帶狀況」

    附帶其他狀況是指聆聽者個人的經驗或其它以聆聽

    者為中心的變項條件。

    二、文化環境變項

    (一)「媒體」

    媒體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地

    方或任何國家的消息或資訊都可經由媒體獲得,它是傳遞

    消息重要的媒介,同時也是影響着聽眾偏好的角色。

    (二)「同儕與團體」

    同儕與團體對於青少年時期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而

    在兒童時期與成年時期則影響較低。兒童時期偏向家庭的

    影響,成人時期則已形成自己的偏好。

    (三)「家庭」

    家庭是兒童的偏好發展最大的影響之一,此時兒童最

    密切接觸的環境則在家庭中,因此,家人的音樂偏好往往

    影響兒童最深。由此上述兩項觀點可知,當接觸的環境不

    同則會直接影響偏好的選擇。如:兒童時期長期跟家人接

    觸所以家庭的影響最深,而青少年因在學校的時間較長,

    受同儕與團體的影響則比家庭多。

    (續下頁)

  •   18  

    (四)「教師與權威者」

    教師在教導音樂課程或活動時,對於學生或個人選擇

    音樂偏好是有直接且明顯的影響,而權威者則是指音樂專

    家、音樂評論家或政府機構。教育者與權威者對於個人選

    擇音樂偏好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若教育者與權威者不

    受歡迎時,則會呈現負面的影響。

    七 聆聽者當下的

    生理狀況

    音樂能夠順利地進入聆聽者的耳朵(聆聽系統)且無其他

    生理狀況產生(如疼痛),而大腦內需有對音樂之外的背

    景變項有一定的認知。

    六 聆聽者的注意

    注意力是需要聆聽者的自我控制,若聆聽者缺乏注意力,

    即使第七層生理狀況良好,仍然無法對音樂有進一步的感

    受。

    五 聆聽者當下的

    心理狀況

    聆聽者的心理因素(如當下心情、情感)很容易影響對音

    樂的感受(如當聆聽者當下的心理狀況是悲傷時,聆聽輕

    快的音樂與抒情的音樂,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四 聆聽者的個人

    變項

    聆聽者的音樂偏好開始受個人背景變項所影響,這些個別

    變項會控制並讓大腦控制音樂偏好的形成。此變項可分為

    九類:「聽覺敏感度」、「音樂能力」、「音樂訓練」、「個性」、

    「性別」、「族群」、「社經地位」、「成熟」及「記憶」。

    三 音樂經由聆聽

    者的大腦思考

    過程

    聆聽者聆聽音樂時,已經將所聽的音樂貼上一定的標簽

    (如音樂的形模式、風格,)。同時經由大腦來思考音樂

    所傳達的意義,而聆聽者也開始對音樂有所期待。

    二 聆聽者決定偏

    此階段是決定音樂偏好最重要的階段,分為兩個部份,第

    一部分融合之前所有變項,將接收到的音樂做整理,進而

    產生音樂偏好。第二部份為重新回到最底層,蒐集更多與

    音樂相關的理論與文化環境,在從最底層出發,且重複聆

    音樂,而在聆聽中獲得更多的資料。

    (續下頁)

  •   19  

    一 聆聽者對音樂

    接受或拒絕

    此階段為模式圖的最上層,聆聽者將會作出對音樂偏好的

    選擇。聆聽者「接受」此項音樂時,則會提高注意力與重

    複聆聽;反之,若聆聽者「拒絕」此項音樂偏好,則整個

    過程便終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Madsen和Geringer (2001) 理論中提到聆聽有意義可以使聆聽者的注意力提

    升。「注意力」可以提升聆聽者在聆聽音樂時,聽覺系統與大腦的連結,進而讓

    聆聽者更清楚的分辨出偏好 (Droe, 2006)。

    由以上文獻研究可以發現,理論中所提出影響偏好的變項有以下五點:聆聽

    者對於音樂的熟悉程度、當時的生心理狀態、音樂本身的特質、聆聽者本身的個

    人變項及社會同儕的影響,而也有學者提到聆聽音樂時的「注意力」也是造成音

    樂偏好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有好的注意力,才能使大腦有清晰的思考,進而產

    生對音樂的偏好 (Behn, 1984; Finnäs, 1989; LeBlanc, 1982, 1980; Madesc&

    Geringer, 2001)。

    以下為音樂偏好之相關文獻及研究共分為六部分:(一)音樂偏好與音樂風

    格(如表2-2)、(二)音樂偏好與熟悉度(如表2-3)、(三)音樂偏好與音樂

    特質(如表2-4)、(四)音樂偏好與性別(如表2-5)、(五)音樂偏好與音樂

    學習經驗(如表2-6)、(六)音樂偏好與社經地位(如表2-7),以下分別說明。

  •   20  

    一、音樂偏好與音樂風格

    不同的音樂風格皆會影響聆聽者所選擇的偏好,而歷年來已有許多的學者投

    身於此類的研究,以下為各學者的研究理論,分別說明。

    表 2-2

    音樂偏好與音樂風格(依年代順序)

    研究者 年代 研究理論

    LeBlanc 1979 針對五年級學生的音樂風格偏好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流

    行音樂風格的偏好度最高,其次為搖滾樂、散拍樂、迪

    士西蘭爵士樂、樂團進行曲、西部鄉村音樂/蘭草音樂等

    風格,最不受五年級學生歡迎的音樂風格為電子流行

    樂、現代搖擺樂、環境音樂、前衛音樂、古典樂、黑人

    福音音樂、聲樂的合唱曲、民俗音樂等。

    May 1985 對國小一到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音樂風

    格進行研究施測,研究結果發現國小一到三年級的學生

    對於流行音樂喜愛度最高,而其他非流行音樂的風格音

    樂較不受學生青睞。

    Choi

    2003 研究指出年輕的受試者對於重金屬搖滾樂偏好較高,而

    年長的受試者對於古典音樂和鄉村音樂兩種風格,偏好

    較高。此外,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試者對於搖滾或流行音

    樂的風格偏好較低,對於古典和爵士音樂偏好較高,由

    此可知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試者願意花時間也比較有耐性

    聆聽較古典性質的音樂。

    蘇郁惠 2005 針對青少年對於各種流行音樂的偏好進行研究,將流行

    音樂分為五種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樂、其他音

    樂與嘻哈音樂,結果顯示青少年對於節奏藍調的偏好平

    均數明顯偏高,在高雄地區偏好程度高於台北,此外,

    高中生對於五種音樂風格(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

    音樂、其他音樂與嘻哈音樂)的接受程度也高於國中生。

    (續下頁)

  •   21  

    曾珮琳 2005 以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作為音樂風格偏好的研究對

    象,其使用的音樂風格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世界音

    樂與台灣傳統音樂。研究結果指出國小學生對於流行音

    樂的偏好最高,其次為古典與世界音樂,而呈現負面反

    應的則是台灣傳統音樂。此外研究中也發現年級越小的

    學生,對於古典音樂風格的接受度較高年級的高,隨著

    年紀的增加對於流行音樂、通俗音樂或搖滾樂的偏好會

    逐漸上升;反之,對於古典音樂的喜愛會下降。由此可

    推測年級較小的學童,對於音樂偏好的選擇受家庭影響

    較多。

    劉純瑛 2007 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探討音樂偏好與音樂聆賞之關係」

    的研究中,使用了30首曲子,其中包含古典音樂、世界

    音樂(美洲、歐洲、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以及

    傳統音樂。研究結果發現,以古典音樂為主要聆賞類型

    的學校或家庭,對古典音樂的偏好有顯著偏高的學生,

    多半都是受家庭或是學校的影響,若家庭與學校無特別

    的規範,學生在傳統音樂與世界音樂的平均數則偏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觀點可得知,一般的學生對於流行類型的音樂接受度明顯偏高(蘇

    郁惠,2005;曾珮琳,2005;劉純瑛,2007;LeBlanc, 1979; May,1985)。對於非

    流行音樂的部分,如古典音樂或傳統音樂則是年級越低的學生接受度比年級高的

    學生來得高,由此可知,學生對古典音樂偏好較高者,多半受家庭或學校提倡的

    影響;而偏好古典音樂的受試者教育程度普遍偏高,由此可知,這些受試者較有

    耐心也較願意花時間聆聽古典音樂。(曾珮琳,2005;劉純瑛,2007;Choi, 2003)。

    除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外,還有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樂、嘻哈音

    樂、重金屬搖滾樂、世界音樂(美洲、歐洲、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傳

    統音樂、台灣傳統音樂與其他音樂等,在研究發現皆受不同年齡的受試者所喜愛,

    但國小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台灣傳統音樂偏向負面的結果(蘇郁惠,2005;曾

    珮琳,2005;劉純瑛,2007;Choi, 2003)。在青少年對於節奏藍調的偏好平均

    數明顯比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樂與嘻哈音樂高;重金屬搖滾樂在年輕的

    受試者偏好較高,較為年長的受試者較偏愛在古典音樂和鄉村音樂兩種風格;年

  •   22  

    級越小的學生,對於古典音樂風格的接受度較高年級的高,隨著年紀的增加對於

    流行音樂、通俗音樂或搖滾樂的偏好會逐漸上升,而對古典樂的階層度則下降;

    但青少年(高中)時期對多種音樂風格的接受度又會略顯提升(蘇郁惠,2005;

    曾珮琳,2005;Choi, 2003)。

    二、音樂偏好與熟悉度

    以下為Hargreaves 與 Finnäs二位學者對於音樂偏好與熟悉程度的研究理論,

    分別說明如下。

    表 2-3

    音樂偏好與熟悉度(依年代順序)

    學者 年代 研究理論

    Hargreaves 1986 提出的「倒U型理論」說明當聆聽者對音樂作品

    有適當的熟悉程度時,對此音樂的偏好程度會隨

    著熟悉度成長;反之,若超過時,偏好程度則會

    以負的方向發展。聆聽者聆聽音樂時對音樂的熟

    悉度與音樂偏好,呈現一種「倒U」型的發展模

    式,當聆聽者聆聽熟悉程度高的曲子偏好會提

    高,但若太頻繁的聆聽偏好程度則可能會下降;

    而當聆聽者聆聽複雜程度適中時,喜愛程度會隨

    之偏高,但若聆聽太過於簡單或者過於複雜的曲

    子時,喜愛程度則會隨之下降。

    Finnäs 1989 在文獻中指出,聆聽者透過重復聆聽來增加對於

    曲子的熟悉度與喜愛程度,前提是聆聽的曲子必

    須有一定的複雜度;反之,若重複聆聽過於簡單

    或是已經非常熟悉的曲目,則會造成反效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Hargreaves (1986) 提出「倒 U 型理論」模式來說明音樂偏好與熟悉度之間

    的關係。Hargreaves (1986) 與 Finnäs (1989) 皆提出當聆聽者對於歌曲有一定的

    熟悉度時偏好程度會提高,但若反覆聆聽太多次偏好程度則會降低,在聆聽難度

    適中的曲目,經由反覆聆聽後喜愛成度會隨之提高;反之,若聆聽太簡單或太過

  •   23  

    複雜的曲目時,喜愛程度則會下降。

    由此可知當聆聽者聽到不同熟悉程度的曲子時,所選擇的音樂偏好也會隨之

    而不同。當聆聽者聆聽熟悉的曲子喜愛程度會提升,而聆聽難易度適中的曲目最

    能引起聆聽者的興趣,而太過於簡單或複雜時都會使其喜好程度下降 (Finnäs,

    1989)。

    聆聽者對於喜好程度是呈現「U 型」,也就是說適當的反覆聆聽樂曲則會增

    強熟悉度,而此熟悉度則可提升聆聽者的偏好,反之,若太頻繁接觸,反而會使

    喜愛度下降 (Hargreaves, 1986)。

    三、音樂偏好與音樂特質

    不同的音樂特質皆會影響受試者聆聽時所產生的不同的音樂偏好,以下為學

    者對於音樂特質與音樂偏好的相關研究,加以彙整下表。

    表 2-4

    音樂偏好與音樂特質(依年代順序)

    學者 年代 研究理論

    Prince 1973 Prince針對國一(七年級)學生進行施測,研究者

    給予學生聆聽不同樂種的古典音樂,研究結果發現

    國一(七年級)學生較偏好節拍與節奏清楚的音樂。

    Webster & Hamilton 1981 Webster 與 Hamilton 對小學四至六年級的學生進

    行音樂風格偏進行施測,施測曲種包含古典、搖

    滾、鄉村民謠與爵士四種風格,在研究結果發現每

    種風格的樂曲中,若出現重複性、律動感強烈的音

    樂片段,學生都有顯著偏好,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

    喜愛節奏明確的音樂。

    Boyle, Hosterman &

    Ramsey

    1981 針對五年級至大學學生為對象,給予受試者聆聽不

    同旋律與不同音樂特質的曲目,研究結果發現越高

    年級的學生對於旋律敏感度越高,由此可知越高年

    級的學生所選的音樂偏好,有可能受旋律的不同而

    有所影響。

    (續下頁)

  •   2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此可知,學生(大學以下的學生)對於輕快有活力、且節奏感明確又有速

    度感的音樂,在不同風格的音樂(如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或是流行樂),都是有

    絕對的偏好與喜愛程度 (LeBlanc, Cote & McCrary, 1983; Prince, 1973; Teo, 2005;

    Walker, 2006; Webster & Hamilton, 1981)。在節奏與方面,受試者則是對輕快且

    有明確拍點的節奏有明顯的偏好 (LeBlanc, Cote & McCrary, 1983; Prince, 1973;

    Teo, 2005; Walker, 2006; Webster & Hamilton, 1981)。

    LeBlanc, Cote &

    McCrary

    1983 針對為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讓學生聆聽不同速度

    的爵士音樂,在研究結果顯示五、六年級的學生對

    於速度較輕快或者有速度感的音樂有顯著偏好。

    Teo 2005 研究新加坡的國小四年級以上至十二年級學生進

    行音樂風格偏好進行施測,結果發現音樂偏好受音

    樂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節奏、調性、

    音樂風格與演奏者對音樂詮釋等皆有顯著的影響。

    Walker 2006 針對美國市區五至十二年級的學生進行音樂風格

    偏好,研究者讓受試者聆聽十四首曲目,其中共分

    成西方與非西方音樂兩類。非西方音樂包含日

    本、墨西哥與非洲。研究者發現流行音樂(pop)、

    嘻哈音樂(Hip Hop)、福音歌曲及節奏藍調,學

    生對於這些風格偏好及熟悉度亦較高,而這些風格

    的音樂要素內包含節奏、速度、音色與歌詞等,在

    節奏與速度方面則是以明確的節奏感以輕快的速

    度為主,由此可知學生可能偏好速度與節奏較為明

    確且輕快的曲目。

  •   25  

    四、音樂偏好與性別

    許多音樂偏好相關文獻皆指出性別是影響音樂偏好的重要因素,以下為學者

    對於性別與音樂偏好的相關研究,加以彙整如下表。

    表 2-5

    音樂偏好與性別(依年代順序)

    學者 年代 研究理論

    Hargreaves, Comber

    & Colley

    1995 認為聆聽者選擇音樂偏好是受性別期待的關係。因

    為社會環境期待的原因,社會期待女生就是要氣質

    溫柔;而男生則是要較為剛強,所以女生比男生常

    接觸音樂環境(如:有樂器學習的經驗),因此,

    女生選擇古典音樂的比男生高出許多;而男生通常

    偏好較為搖滾的音樂。

    Ho 2001 研究指出女生學習古典音樂的機會比男生多,所以

    女生在選擇音樂偏好時,偏好古典樂曲也高出男生

    許多。

    蘇郁惠 2005 針對青少年對於各種流行音樂的偏好進行研究,將

    流行音樂分為五種節奏藍調、通俗音樂、搖滾音

    樂、其他音樂與嘻哈音樂,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時

    期(國、高中)的女生對於任何一種流行音樂的偏好

    與接受程度,除了嘻哈音樂之外皆高於男生。

    LeBlanc 2007 LeBlanc的音樂偏好階層模式圖中第四層「聆聽者

    的個人變項」中指出性別為其中一變項。聆聽者會

    因為自己的性別特色而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偏好音

    樂。

    許游雅 2009 研究者對於國小學同進行音樂偏好與情緒感受之

    探究,研究數據表示國小女生對音樂風格的接受程

    度高於國小男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26  

    由以上文獻可得知,因為社會環境期待的關係,在一般社會環境中,覺得女

    生應該較為氣質、柔和;而男生則是被期待出較為剛硬的個性,所以通常女生接

    受音樂訓練的機率比男生高,所以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選擇古典音樂做為音樂偏好

    (Hargreaves, Comber & Colley, 1995; Ho, 2001)。而也有學者研究指出,除了

    一些較為激烈形態的音樂(如:嘻哈樂)女生的音樂風格偏好與接受程度皆高於

    男生(蘇郁惠,2005;許游雅,2009)。

    五、音樂偏好與音樂學習經驗

    Leblanc (2007) 提出的音樂偏好階層模式圖中第四層「聆聽者的個人變項」

    中指出音樂訓練與音樂能力為聆聽者選擇音樂偏好其中一變項,聆聽者較容易選

    擇與自己相似的音樂訓練與音樂能力,以下為學者對於音樂學習經驗與音樂偏好

    的相關研究。

    表 2-6

    音樂偏好與音樂學習經驗(依年代順序)

    學者 年代 研究理論

    Finnäs 1989 理論指出有接觸音樂訓練(其中包含音樂訓練、個

    別音樂課、在校參音樂社團與相關活動以及校外的

    音樂社團與相關活動)的學生,選擇音樂的風格與

    未接觸音樂訓練的學生選擇音樂的品味風格不一

    樣,而接受音樂訓練會給予學生更多的正面力量。

    Hargreaves, Comber

    & Colley

    1995 以古典音樂、爵士音樂、歌劇、民歌、藍調及搖滾

    樂等曲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聆聽者選擇音樂

    偏好會受音樂訓練的關係,進而接受較為廣泛的音

    樂,不會侷限於某一風格特色的音樂上。

    劉純瑛 2007 以「基隆市國小學童樂器學習與音樂欣賞經驗對音

    樂偏好」進行研究,結果指出有古典音樂訓練的國

    小學童接受古典音樂程度比未接受音樂訓練的學

    童來的高。而學童則會因學習的樂器不同,影響所

    選的音樂類型。

    (續下頁)

  •   27  

    此外,國小學童對於「傳統音樂」與「世界音樂」

    的偏好明顯較低,但是若有學習過傳統音樂的學

    童,喜愛傳統音樂的偏好明顯偏高。

    陳又嘉 2009 研究者針對大學音樂系不同主修樂器的學生進行

    調查研究,了解是否學生因學習不同的樂器而有所

    不同的音樂偏好,以「古典音樂」、「流行音樂」、

    「民謠音樂」、「爵士與藍調音樂」及「世界音樂」

    進行調查施測,結果顯示出學生較偏好於「古典音

    樂」與「爵士與藍調音樂」。在不同主修樂器上數

    據顯示,主修聲樂的學生音樂偏好為「流行音樂」;

    主修打擊樂的學生比其他主修樂器的學生偏好「爵

    士與藍調音樂」;主修樂器為古典吉他、應用音樂

    組及傳統樂器類者,對「民謠音樂」的音樂偏好高

    於其他主修樂器學生。

    張偉琦 2010 研究者將音樂風格分為「流行音樂」、「古典音樂」、

    「世界音樂」與「台灣傳統音樂」四種音樂風格,

    針對「南部地區高中音樂班與非音樂班學生的音樂

    偏好」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音樂班(有音樂訓

    練者)學生偏好「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較非

    音樂班(無音樂訓練者)學生高;而非音樂班學生

    則是較偏好「台灣傳統音樂」。此外,研究者還針

    對在校外有音樂訓練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

    校外有接觸古典音樂訓練的學生音樂偏好為「古典

    音樂」與「世界音樂」。而學生接觸音樂訓練的時

    間也會直接影響學生選擇音樂時的偏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觀點,曾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生選擇音樂偏好與音樂風格接受程度比無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生來的廣泛;反之,無音樂學習經驗的學生通常只會偏好

    一種音樂類型,而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學生也較容易接受古典音樂(劉純瑛,2007;

    陳又嘉,2009;張偉琦,2010;Finnäs, 1989; Hargreaves, Comber & Colley, 1995)。

  •   28  

    而不同的樂器學習經驗也會影響聆聽者選擇的音樂偏好(劉純瑛,2007;陳又嘉,

    2009),如主修聲樂因為是以唱歌為主,所以偏好流行音樂;而主修打擊者因為

    接觸節奏型態較為平凡,故選擇節奏感較為鮮明的爵士與藍調音樂(陳又嘉,

    2009)。

    六、音樂偏好與社經地位

    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紛紛提出家庭社經地位對音樂偏好有一定的影響,以下

    表格為學者對於家庭社經地位與音樂偏好的相關研究,分別說明之。

    表 2-7

    音樂偏好與社經地位(依年代順序)

    學者 年代 研究理論

    鄭心怡 2007 研究者對於「台南地區老年人的音樂偏好與聆聽音

    樂之生理反應」進行操弄實驗研究,此研究其中一

    個變項就是以社經地位高、中、低的老人之音樂偏

    好情形,音樂風格研究者以「古典音樂」、「流行

    音樂」與「台灣音樂」此三大類,研究結果發現:

    高社經地位的老人對於古典音樂的偏好大於中社

    經、低社經的老人;中社經地位的老人大於低社經

    地位的老人。但是高社經地位的老人在流行音樂上

    偏好卻小於中社經與低社經的老人,低社經地位的

    老人音樂偏好則偏向台灣音樂。

    劉純瑛 2007 文獻中學者以基隆市的國小學同進行樂器學習與

    音樂欣賞經驗對音樂偏好之影響進行調查研究,而

    其中一變項則是針對家庭社經地位與學童的音樂

    偏好進行調查與分析,數據顯示:西洋古典音樂偏

    好與家庭社經地位間具顯著差異,具中度至低度之

    相關,由此可知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學童接觸古典

    音樂則越平凡,進而影響學童在選擇音樂偏好時接

    受古典音樂的程度則越高;而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

    學童欣賞音樂的次數也越高。

    (續下頁)

  •   29  

    陳又嘉 2009 文獻中針對家庭社經地位與大學音樂系學生的音

    樂偏好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社經背景

    的音樂系學生音樂偏好有顯著差異,其中選擇「流

    行音樂」的學生與父母親的職業與學歷有相關性。

    吳慧貞 2012 研究者於「國中生對於音樂欣賞偏好之研究調查」

    論文中針對國中生的音樂欣賞偏好與家庭社經背

    景作為其中一個變項,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社

    經地位之國中生對「古典音樂」類型的偏好上有顯

    著差異,表示家庭為高社經地位的國中生偏好「古

    典音樂」比家庭為低社經地位的國中生來得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資料可得知,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聆聽者,接觸音樂比社經地位較低

    的聆聽者來得廣;高社經地位地聆聽者欣賞音樂的次數也較低社經地位的聆聽者

    來得高(劉純瑛,2007),由此可知,家庭為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及聆聽者,偏好

    古典音樂比中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及聆聽者來得高,聆聽者可能因接觸音樂會、音

    樂相關活動(社團)或有音樂學習相關背景,進而影響聆聽者及學生偏好於古典

    音樂(陳又嘉,2009;吳慧貞,2012;鄭心怡,2007;劉純瑛,2007)。

  •   30  

    第四節 音樂偏好測量工具

    近年來許多學者紛紛對音樂偏好的測量方式提出許多分類的方式,本章節主

    要以 LeBlanc (1984) 提出的五大類對於音樂偏好測量的工具,下列分別敘述說

    明。

    一、 自我陳述 (Self-Report)

    自我陳述分為兩種:口語陳述與書面陳述的方式,口語陳述的方式較趨向於

    質性研究,研究者若當下沒有採取錄音、拍照或錄影,很難再找回原本的一手資

    料,所以口語陳述的方式較費時也較為費力,在中受試者可能也會因口語陳述的

    關係而有所顧忌,故此方式雖然效度高,但卻缺乏信度;而書面陳述的方式是用

    於量的研究,此方式以書面呈現問題工受試者填寫(如李克特氏量表)此方式可

    讓受試者較輕鬆填寫,也可在問卷量表上寫上自我想陳述的話 (LeBlanc, 1984)。

    二、 行為觀察 (Observation of Subject Behavior)

    研究者在施測時,觀察受試者對於測驗的行為反應,而將其反映記錄下來,

    行為觀察法因過程中變數大且資料不易處理,若無結合其他觀察法一起實行,則

    無法獲得良好的研究結果 (LeBlanc, 1984)。

    三、 對非音樂刺激之反應觀察 (Observation of Subject Reactions

    to Ambiguous Stimuli) 此測量方式是用於質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給予受試者一個情境的想像空間,

    由受試者所既定的刻板印象來填寫研究者所給予的問題,研究者再由此答案推論

    出受試者對音樂的喜愛程度。這種研究方式沒有讓受試者經過音樂的刺激,受試

    者常常根據自己的印象來描寫出一句形容詞,此項測量方式則常常缺乏效度

    (LeBlanc, 1984)。

    四、 生理反應測量 (Physiological Measures)

    以生理反應器去設備測量受試者聽完音樂的反應,如呼吸反應、脈搏、心跳

    等反應,但此研究的變項頗多,因當下的生理反應不單單只有音樂刺激,許多外

  •   31  

    在環境的因素等也會影響個人的生理反應,而若要實施此測驗應要花費大量金錢

    與時間,故此測量方式無法控制的變項太多,實行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存在

    (LeBlanc, 1984)。

    五、 受試者對於施測主題的反應 (Observation of Subject

    Performance) 研究者事先假設好一個主題,而在這主題中可得知受試者對音樂的認知與偏

    好態度。在執行施測時,受試者必須完全不知道研究者所設定的假設主題及目的,

    才可獲得客觀且具有高信度及效度的資料 (LeBlanc, 1984)。

    由上述可知,行為觀察法、生理反應測量與受試者對於施測主題的反應實施

    起來都是有許多限制,而對非音樂刺激之反應觀察因為無音樂的直接刺激則缺乏

    效度,在自我陳述方面是目前最多研究者使用也是最常見的測量方法,無論是在

    質性研究上的口語陳述或是書面陳述法,都是可以在最有效率的時間內取得資料

    與數據的方式。

  •   32  

    小結

    由第二章文獻探討可知,影響聆聽者選擇音樂偏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背景

    變項就占了一大部分,聆聽者因性別、家庭背景或是否有音樂學習的經驗都會直

    接影響音樂的偏好,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因社會環境期待的關係進而影響不同性別

    地聆聽者所選的音樂偏好;有音樂學習經驗的聆聽者,則較容易選擇與自己所學

    相似的音樂風格;在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聆聽者因接觸音樂活動、音樂會(古典

    風格)或音樂訓練的機會較高,故選擇古典音樂的比例偏高。

    音樂風格聆聽及熟悉程度對於音樂偏好的影響方面,有不少學者提出論點,

    文獻中指出不同特質的音樂對聆聽者的喜好程度有一定的影響,在對音樂熟悉度

    方面,有一定難度的曲目可以使聆聽者增加聆聽的次數,而隨著次數的增加,喜

    愛度也會增加;反之,若是曲目太過於簡單,喜愛度則會下降。

    音樂特質方面,許多研究發現受試者偏好較有速度感或適中且不會讓人不舒

    服的音樂,旋律方面則是明確且可以預測出下一段旋律走向的音樂;反之,若速

    度感較為薄弱,且旋律線條較不明確,一般受試者則較不偏好此類音樂,若速度

    快到使人不舒服或旋律線條較為多變化無法預測時,較少受試者能接受此類音

    樂。

    音樂偏好的影響因素有許多種,包括個人因素、受試者當時的心理生理狀態、

    音樂特質、熟悉度、音樂訓練與注意力等,有關音樂偏好的界定範圍並無標準或

    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對象或研究主題則存在著差異,測量工具方面則有自我陳述、

    行為觀察、對非音樂刺激之反應觀察、生理反應測量、受試者對於施測主題的反

    應等五種。

  •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高中生對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的偏好情形,並以

    高中生之性別、音樂學習經驗與家庭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音樂

    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情形,並探討高中生音樂熟悉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

    性。本章共分為六節,依序為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

    步驟及流程以及分析方法,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4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整理歸納出研究假設如下,藉以驗證各研

    究變項之關係。

    H 1 不同背景高中生,其音樂風格偏好有顯著差異。

    H1-1 不同性別高中生,其音樂風格偏好有顯著差異。

    H1-2 不同音樂學習經驗高中生,其音樂風格偏好有顯著差異。

    H1-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高中生,其音樂風格偏好有顯著差異。

    H 2 不同背景高中生,其音樂特質偏好有顯著差異。

    H2-1 不同性別高中生,其音樂特質偏好有顯著差異。

    H2-2 不同音樂學習經驗高中生,其音樂特質偏好有顯著差異。

    H2-3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高中生,其音樂特質偏好有顯著差異。

    H 3 高中生音樂熟悉程度與音樂風格偏好有相關。

  •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音樂風格與音樂特質偏好情形,並以高中生之性別、

    音樂學習經驗與社經地位為背景變項,探討其對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方面之差異

    情形,並探討音樂熟悉度與高中生音樂風格偏好情形之關聯性。

    研究內容限於人力、物力、財力,以立意抽樣方式,僅針對屏東某 2 所高中

    (以下簡稱 P 校與 G 校)學生作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 102 學年度第二學期

    的人數為基準)。P 校學生人數為 2184 位;G 校學生人數為 1801 位。兩間學校

    抽出 300 位學生進行施測(如表 3-1)。

    表 3-1

    受測樣本資料分析

    學校 學生總人數 受測人數

    P 校 2184 人 150

    G 校 1801 人 150

    N=3986 N=150

    本研究共發出 300 份問卷並全部回收,包含有效問卷 277 份、無效問卷 23

    份,有效回收率 92.3%。樣本背景資料包含性別、接受音樂訓練與家庭社經背景(父

    母親的職業)之情形,並以次數、百分比方式呈現,如表 3-2 所示。

    一、「性別」:本研究對象的樣本中,「男性」的受訪者人數有「144」人,占全體

    的「51.99」%;「女性」的受訪者人數有「133」人,占全體的「48.01」%。

    二、「音樂學習經驗」:本研究對象的樣本中,「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受訪者人數

    有「139」人,占全體的「50.18」%;「沒有音樂學習經驗」的受訪者人數有

    「138」人,占全體的「49.82」%。

    三、「父親的職業」:本研究對象的樣本中,最多則為「專業人員」的受訪者人數

    有「86」人,占全體的「31.05」%,其次則是「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的受

    訪者人數有「28」人,占全體的「10.11」%;第三「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   36  

    的受訪者人數有「27」人,占全體的「9.75」%;第四「農、林、漁、牧業

    生產人員」的受訪者人數有「22」人,占全體的「7.94」%;第五「其他」

    的受訪者人數有「21」人,占全體的「7.58」%。

    四、「母親的職業」:本研究對象的樣本中,最多則為「家管」的受訪者人數有「91」

    人,占全體的「32.85」%;其次則是「專業人員」的受訪者人數有「72」人,

    占全體的「25.99」%;第三「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的受訪者人數有「29」

    人,占全體的「10.47」%;「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的受訪者人數有

    「7」人,占全體的「2.53」;第四「其他」的受訪者人數有「18」人,占全

    體的「6.50」%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的受訪者人數有「13」人,占全

    體的「4.69」%。

    表 3-2

    樣本背景分析表

    次數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144 51.99

    女性 133 48.01

    接受音樂訓練

    有 139 50.18

    沒有 138 49.82

    父親的職業

    1.軍人(官) 5 1.81

    2.主管及經理人員、高階主管及總執行長 11 3.97

    3.行政及商業經理人員 15 5.42

    4.生產及專業服務經理人員 6 2.17

    5.專業人員 86 31.05

    6.餐旅、零售及其他場所服務經理人員 6 2.17

    7.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18 6.50

    8.事務支援人員 3 1.08

    9.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28 10.11

    10.農、林、漁、牧業生產人員 22 7.94

    (續下頁)

  •   37  

    11.技藝有關工作人員 7 2.53

    12.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15 5.42

    13.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27 9.75

    14.家管 7 2.53

    15.其他 21 7.58

    母親的職業

    1.軍人(官) 3 1.08

    2.主管及經理人員、高階主管及總執行長 4 1.4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