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们要做好日常防晒? 日光中含有三种紫外线 UVA UVB UVC 防晒是为了防止紫外线刺 激皮层色素扩张,造成肤色不 均、斑点等肌肤问题。 不防晒会给皮肤带来哪些危害? 容易导致 皮肤癌 产生过 敏现象 变黑 长斑 皮肤变 得松弛 毛孔 粗大 使皮肤产 生细纹 防晒的误区你知道吗? 误区一 误区四 误区三 误区二 只有在 十分炎热的 高温下,紫 外线才会强 烈。 阴天时 云层很厚, 紫外线就不 会伤害到皮 肤。 防晒产 品的防晒系 数越高,就 越对皮肤有 利。 防晒产 品涂上后立 即会产生防 晒作用。 正确的防晒方法有哪些? 防晒必备品 选择合适防晒霜,日常防护建议选SPF30/PA+++的防 晒霜,能抵挡 96%的紫外线。防晒霜一定要在出门前 30分 钟涂抹。 晒后修复 食补防晒 防晒要趁早 正确防晒的小秘诀 天气逐渐变热,气温逐渐上升,紫外线的 辐射越来越强,如何正确防晒呢? (武帆/绘) 兵团科技局 科协 协办 7 科普 新闻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 兵团网:www.bingtuannet.com 周刊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魏巍电话:0991-5509362 视觉:武帆李云裳校检:强晓璇 尽管英国富豪理查德·布兰森旗下航天企业维珍轨道公司5月25日首次 试射空基运载火箭任务以失败告终,团队研究人员表示已开始研究试射任务 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为下一次试射任务做准备。 与传统上依靠从地面垂直发射运载火箭将卫星带到太空不同,维珍轨道 公司希望先用飞机将火箭带到万米高空并释放,再由火箭将卫星等载荷送入 太空。这种高空发射方式有何优点和难点? 20世纪 90年代初,美国曾利用一架 B-52轰炸机搭载“飞马座”火箭,将卫星 成功送入轨道。后来“飞马座”空射型运载火箭还多次搭乘其他载机发射成功。 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生前也曾将目光瞄准高空发射,他创 立的航天企业斯特拉托发射系统公司计划将飞机打造为火箭的空中发射平 台。据介绍,由该公司开发的世界最大飞机将来可以携带不同类型的火箭从 地面升空,作为一个移动发射平台,让火箭在高空点火、发射,将卫星送入轨道。 空中发射技术一直颇具挑战。维珍轨道公司此前在新闻公报中介绍,这 种发射方式“令人难以置信地困难”,需要成千上万的零件全部按计划发挥作 用,控制好极高的能量并以“难以置信”的高速飞行。火箭结构必须能耐受恶劣 环境,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不解体;推进剂的温度和压力不能 太高也不能太低;每个内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要有完美的同步性等。据新华社 澳大利亚多种巨型动物为何在 4 万年前灭绝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澳大利 亚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站上发表论文说,导致巨型动物灭 绝最可能的原因是气候变化,而非人类活动。 此前有观点认为巨型动物灭绝是人类过度狩猎造成的,且发生在人类抵 达澳大利亚大陆后不久。但这项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领导的研究结果 显示,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火灾增加以及植被变化等最终导致袋狮、巨型 史前袋鼠等至少 13 种远古巨兽灭绝。 为了解4万年前巨型动物生活的环境,研究人员对昆士兰州南沃克溪遗 址及挖掘出的化石展开了长达10多年的分析研究。研究人员斯科特·霍克 纳尔表示,在6万到4万年前,南沃克溪遗址至少生活着16种巨型动物,包括 一些尚未被正式记载的物种。 研究显示,当人类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大陆后,这些远古巨兽们依然存活 着。但气候和环境恶化让澳大利亚的远古巨型动物难以应付。 据新华社 研究揭开澳大利亚 巨型动物灭绝之谜 高空发射难在哪? 近日,北京市场监管局重点在农贸 市场、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场所,开 展为期 3 个月的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 对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及免费提供塑 料购物袋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 2020年,对很多塑料制品而言将是 “生死线”。到 2020 年底,我国将禁止生产 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 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针对当前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 染”,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出台 了一揽子新政。先是国家发改委、生态 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 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誉 为 2008 年“限塑令”的升级版,明确提出 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随 后,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禁止、限制生 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 见稿)》(以下简称《禁塑目录》);将于9 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 法》)则规定,未遵守国家有关禁止、限制 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规定的,将处以一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从“限塑”到强化“禁限”到细化法律 责任,我国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正在有力 有序推进中。 着眼于塑料制品全生命 周期管理 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 国与消费国。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生 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新兴业态发展,塑料 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 续上升。 由于绝大部分废弃塑料回收利润 低,99%的快递废弃塑料会被混入生活 垃圾中,最终被焚烧或填埋。《中国快递 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 告》指出,2018 年,我国快递行业共消耗 塑料类包装材料 85.18万吨。塑料包装 废弃物中,仅1.77万吨会被再生利用。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 会秘书长蒋南青表示,塑料包装最大的 问题是用完就被扔掉,没有被当作资源 性产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与 之前相比,《意见》的一大亮点在于,着眼 于整体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提出构建 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层面上 发力,比如规范企业的生产,健全垃圾回 收体系等。配套的监管、政策和科技研发 方面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体系规划。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 与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相比, 《意见》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 不同于以往政策仅对个别环节、个别领 域做出规范,《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基 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 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 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 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升级版‘限塑令’主要针对的是一 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对环境的危害,促进 塑料制品的易回收、可循环、减量化。”中 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会 长、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 政教授表示,《意见》还明确设置了完成 任务的时间节点:今年开始,率先在部分 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 生产销售和使用;到 2022 年,一次性塑 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 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 例大幅提升;到 2025 年,塑料制品生产、 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 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 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 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 染得到有效控制。 源头减量与末端分类、回 收并重 《意见》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 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 塑料包装都提出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具体 范围和时间表。比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 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 度小于 0.01 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随后,《禁塑目录》提出了更为详细 的品种、使用范围等规定,并要求目录涉 及品类的细化标准将根据实施情况动态 调整。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告诉 科技日报记者,解决塑料污染,光靠分类、 回收是不够的,必须有源头减量措施。《意 见》明确禁止、限制一部分塑料产品,从源 头上阻断这些产品的生产,这有利于减轻 末端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压力。 毛达指出,纳入《禁塑目录》的塑料 制品,主要是国内使用量大、污染较为严 重以及前期有减量经验的塑料制品,比 如2019年7月开始,上海在宾馆限制使 用的“六小件”等。 此外,《禁塑目录》制定时,也参考了 国际“禁塑”的相关规定。2019 年 5 月, 欧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规定到 2021 年将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 品,其中包括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 签等,成员国要在2029年之前实现回收 90%饮料瓶。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和 棉签等也被列入《禁塑目录》。 可降解塑料产业仍面临 不少瓶颈 《意见》明确指出,推广使用可降解 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在餐饮外卖 领域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 品;加强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加 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和成果转化,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 验证和产品遴选等。 可降解塑料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 员关心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 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指 出,《意见》发布后亟须研发大量可生物 降解新材料及制品,建议完善相关可生 物降解评价机制及产品标准。同时,结 合《禁塑目录》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 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等。 杜欢政指出,市场上可降解塑料的 品种非常多,需要建立相关评价标准、认 证体系,对可降解的认定进行规范。在 推广应用方面,还需从产品适用条件、生 产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可降解塑料生 产、销售、使用、回收的新体系,才能满足 《意见》规定的要求。 毛达说,目前,尚未完全禁止普通塑 料袋的使用。如果部分居民使用了可降 解袋,但其他人不用,可降解塑料袋和不 可降解塑料袋混杂在一起进入堆肥场, 难以区分,也达不到降解的效果。 毛达建议,应该明确限制可降解塑 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级别。例如,与食 物接触的包装物,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 较适宜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回收时不易 混入传统塑料垃圾的特殊场合,也可优 先考虑使用可降解塑料,如大型赛事活 动中提供的茶包、咖啡胶囊、快餐盒等。 而对于电商、快递等行业,大规模使用可 降解材料的难度较大,为此应更多关注 包装制品的可重复使用性,以降低一次 性塑料的使用强度。 “消除白色污染,一次性塑料的减 量、塑料的可循环利用、可降解塑料的使 用,三方应齐头并进。”杜欢政说。 据《科技日报》 2020 2020 年将是很多塑料制品 年将是很多塑料制品 大限 大限消除白色污染 消除白色污染限塑 限塑行动再升级 行动再升级 李禾 (武帆/绘) 2022 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 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 广;2020 年,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 域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 塑料制品; 2025 年,塑料制品生产、流 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 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 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前不久,河南、湖南等地相继出现的学 生在校戴口罩运动猝死事件令人痛心,同 时,疫情期间运动安全也成为热议话题。 口罩在阻挡病毒和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同 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体对氧气的摄入。 学生运动时猝死是否与戴口罩有直接关系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任明在 介绍,运动时人体的耗氧增加,需要吸入非 常多的氧气,而N95等专业口罩通气性并不 好,通过口罩外部的阀门与外界空气实现交 接,氧气吸入不及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残留 在鼻腔内无法及时排出,会反复吸入二氧化 碳,吸收不到氧气,故而造成严重缺氧,这一 行为不仅会对人体的肺部造成损伤,还会对 人体的全身造成损伤。 厦门市教育局也规定:户外运动时,在 相互间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可以不戴口 罩,此外,中考体育考试也可不戴口罩。 遇到运动期间戴口罩导致缺氧、猝死等 情况时第一时间该怎么办?任明表示:“出 现猝死紧急情况时,一定在黄金4分钟内为 患者做心肺复苏,越早救治抢救几率越大。 我们提倡人人都要会心肺复苏基本操作,因 为猝死发生后,医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到 达现场,而周围人员的第一时间施救,会很 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据《科技日报》 日前,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研 究员带领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与合作 团队一起对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质 和代谢物分子进行了系统检测时,发现新冠 肺炎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独特的分 子变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 郭天南团队与其他团队合作,对99份 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清样本进行了安全处 理和质谱分析。根据现行临床诊断标准,这 些血样被分为对照(健康)组、疑似但实为普 通流感组、新冠病毒感染轻症组、新冠病毒 感染重症组。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健康)组、普通 流感组和轻症组相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 样本中出现了93种特有的蛋白表达和204 个特征性改变的代谢分子,其中50种蛋白 与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补体系统、血小板 脱颗粒有关。 他们发现,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体内, 有100多种氨基酸及100多种脂质均出现 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病毒迅 速扩增导致的消耗,从而为临床医生监控病 情和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参考。 此外,郭天南团队在质谱分析数据的基 础上,筛选出重症患者特征性的22个蛋白 质和7个代谢物。研究人员分析,血清样本 成分符合这一组合的患者,很可能是重症患 者,或有很大可能性发展为重症病例。 “这项研究表明,利用血清蛋白和代谢 物生物标记物预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有 可能的。研究数据还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分 子病理生理学特征,有望助力研发抗新冠病 毒疗法。”郭天南表示,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 多的独立临床队列中验证。 据《科技日报》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可佩戴N95口罩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血清存在独特分子变化 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专注于饮酒脸红基因—“乙 醛脱氢酶 2”(ALDH2)研究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从 基因的角度对饮酒脸红的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人体把酒精代谢 掉要分两步走,即“变身”和“解毒”,如果体内的“乙醛脱氢酶 2”的活性 不好,代谢能力减弱,乙醛就会在体内堆积,出现酒后脸红的现象。 在他看来,喝酒到了科学家这里,并不只是“干杯”那么简单,从人 群特征到分子机制,从基因遗传到蛋白调控,科学家对喝酒的研究细 致而透彻。陈玉国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词—“亚洲脸红”,“不是 说亚洲人容易羞涩脸红,而是东亚人中有30%至50%的人,喝酒容易 ‘上脸’。” 人体代谢酒精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变身”。酒精变成了容易 代谢的乙醛,但是乙醛仍有毒性,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最容易被发现 的就是脸红。第二步为“解毒”。乙醛被迅速代谢成乙酸,然后变为无 害的二氧化碳和水。陈玉国说,解毒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便是 “乙醛脱氢酶2”催化酶。 陈玉国研究发现,30%至50%的东亚人携带乙醛脱氢酶2突变基 因,导致产出的酶结构先天不良,代谢能力大大减弱,也就使得乙醛在 体内堆积,产生饮酒后脸红的现象。反之,如果饮酒者乙醛脱氢酶2的 活性不错,酒精代谢顺利,则不容易脸红。 陈玉国团队有了重大发现:饮酒脸红的人群即使不喝酒,患一些 疾病的几率也会上升。这些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塞、老年 痴呆症。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严 重的冠心病。陈玉国团队发现,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的汉族人,比 起不携带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几率明显更高。差不多同时,日 本、韩国人群也有发现了同样情况。研究者还发现,已经得了急性冠 脉综合征的人,如果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经过同样的治疗后更容 易再犯。 陈玉国提醒:饮酒容易脸红的朋友,从年轻时就应注意预防高血 压、高血糖、高血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注意饮食平衡、不食油腻食 物,适量运动,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 据《科技日报》 一喝酒就脸红, 并不是酒量小那么简单

消除白色污染,“限塑”行动再升级epaper.bingtuannet.com/pc/att/202006/09/a9fe513a-349a-46...新闻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 兵团网: 周刊 2020年6月9日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消除白色污染,“限塑”行动再升级epaper.bingtuannet.com/pc/att/202006/09/a9fe513a-349a-46...新闻线索邮箱:btrbxwxs@126.com 兵团网: 周刊 2020年6月9日

为什么我们要做好日常防晒?一

日光中含有三种紫外线

UVA UVB UVC

防晒是为了防止紫外线刺激皮层色素扩张,造成肤色不均、斑点等肌肤问题。

不防晒会给皮肤带来哪些危害?二

容易导致皮肤癌

产生过敏现象

变黑

长斑 皮肤变得松弛

毛孔粗大

使皮肤产生细纹

防晒的误区你知道吗?三

误区一 误区四误区三误区二

只有在十分炎热的高温下,紫外线才会强烈。

阴天时云层很厚,紫外线就不会伤害到皮肤。

防晒产品的防晒系数越高,就越对皮肤有利。

防晒产品涂上后立即会产生防晒作用。

正确的防晒方法有哪些?四

防晒必备品

选择合适防晒霜,日常防护建议选SPF30/PA+++的防晒霜,能抵挡96%的紫外线。防晒霜一定要在出门前30分钟涂抹。

晒后修复 食补防晒

防晒要趁早正确防晒的小秘诀

天气逐渐变热,气温逐渐上升,紫外线的辐射越来越强,如何正确防晒呢?

(武帆/绘)

兵团科技局 科协 协办 7版科普新闻线索邮箱:[email protected]兵团网:www.bingtuannet.com

周刊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客户端

责任编辑:魏巍 电话:0991-5509362

视觉:武帆 李云裳 校检:强晓璇

尽管英国富豪理查德·布兰森旗下航天企业维珍轨道公司5月25日首次试射空基运载火箭任务以失败告终,团队研究人员表示已开始研究试射任务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为下一次试射任务做准备。

与传统上依靠从地面垂直发射运载火箭将卫星带到太空不同,维珍轨道公司希望先用飞机将火箭带到万米高空并释放,再由火箭将卫星等载荷送入太空。这种高空发射方式有何优点和难点?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曾利用一架B-52轰炸机搭载“飞马座”火箭,将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后来“飞马座”空射型运载火箭还多次搭乘其他载机发射成功。

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生前也曾将目光瞄准高空发射,他创立的航天企业斯特拉托发射系统公司计划将飞机打造为火箭的空中发射平台。据介绍,由该公司开发的世界最大飞机将来可以携带不同类型的火箭从地面升空,作为一个移动发射平台,让火箭在高空点火、发射,将卫星送入轨道。

空中发射技术一直颇具挑战。维珍轨道公司此前在新闻公报中介绍,这种发射方式“令人难以置信地困难”,需要成千上万的零件全部按计划发挥作用,控制好极高的能量并以“难以置信”的高速飞行。火箭结构必须能耐受恶劣环境,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而不解体;推进剂的温度和压力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每个内部阀门的开启和关闭要有完美的同步性等。据新华社

澳大利亚多种巨型动物为何在4万年前灭绝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站上发表论文说,导致巨型动物灭绝最可能的原因是气候变化,而非人类活动。

此前有观点认为巨型动物灭绝是人类过度狩猎造成的,且发生在人类抵达澳大利亚大陆后不久。但这项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领导的研究结果显示,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火灾增加以及植被变化等最终导致袋狮、巨型史前袋鼠等至少13种远古巨兽灭绝。

为了解4万年前巨型动物生活的环境,研究人员对昆士兰州南沃克溪遗址及挖掘出的化石展开了长达10多年的分析研究。研究人员斯科特·霍克纳尔表示,在6万到4万年前,南沃克溪遗址至少生活着16种巨型动物,包括一些尚未被正式记载的物种。

研究显示,当人类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大陆后,这些远古巨兽们依然存活着。但气候和环境恶化让澳大利亚的远古巨型动物难以应付。 据新华社

研究揭开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灭绝之谜

高空发射难在哪?

近日,北京市场监管局重点在农贸市场、便利店、超市等商品零售场所,开展为期3个月的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对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及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

2020年,对很多塑料制品而言将是“生死线”。到2020年底,我国将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针对当前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出台了一揽子新政。先是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誉为2008年“限塑令”的升级版,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随后,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禁塑目录》);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则规定,未遵守国家有关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的,将处以一万至十万元的罚款。

从“限塑”到强化“禁限”到细化法律责任,我国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正在有力有序推进中。

着眼于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与消费国。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新兴业态发展,塑料

制品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用品的消耗量持续上升。

由于绝大部分废弃塑料回收利润低,99%的快递废弃塑料会被混入生活垃圾中,最终被焚烧或填埋。《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快递行业共消耗塑料类包装材料85.18万吨。塑料包装废弃物中,仅1.77万吨会被再生利用。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秘书长蒋南青表示,塑料包装最大的问题是用完就被扔掉,没有被当作资源性产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与之前相比,《意见》的一大亮点在于,着眼于整体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提出构建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层面上发力,比如规范企业的生产,健全垃圾回收体系等。配套的监管、政策和科技研发方面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体系规划。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与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相比,《意见》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不同于以往政策仅对个别环节、个别领域做出规范,《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升级版‘限塑令’主要针对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对环境的危害,促进塑料制品的易回收、可循环、减量化。”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分会会

长、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表示,《意见》还明确设置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今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源头减量与末端分类、回收并重

《意见》对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都提出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具体范围和时间表。比如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随后,《禁塑目录》提出了更为详细的品种、使用范围等规定,并要求目录涉及品类的细化标准将根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毛达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解决塑料污染,光靠分类、回收是不够的,必须有源头减量措施。《意见》明确禁止、限制一部分塑料产品,从源头上阻断这些产品的生产,这有利于减轻末端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压力。

毛达指出,纳入《禁塑目录》的塑料制品,主要是国内使用量大、污染较为严重以及前期有减量经验的塑料制品,比如2019年7月开始,上海在宾馆限制使用的“六小件”等。

此外,《禁塑目录》制定时,也参考了国际“禁塑”的相关规定。2019年5月,欧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规定到2021年将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产品,其中包括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签等,成员国要在2029年之前实现回收90%饮料瓶。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和棉签等也被列入《禁塑目录》。

可降解塑料产业仍面临不少瓶颈

《意见》明确指出,推广使用可降解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加强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可降解地膜等技术验证和产品遴选等。

可降解塑料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蓝闽波指出,《意见》发布后亟须研发大量可生物降解新材料及制品,建议完善相关可生物降解评价机制及产品标准。同时,结合《禁塑目录》加大科研支持力度,研制计量可溯源塑料标准品等。

杜欢政指出,市场上可降解塑料的品种非常多,需要建立相关评价标准、认证体系,对可降解的认定进行规范。在推广应用方面,还需从产品适用条件、生产能力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可降解塑料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新体系,才能满足《意见》规定的要求。

毛达说,目前,尚未完全禁止普通塑料袋的使用。如果部分居民使用了可降解袋,但其他人不用,可降解塑料袋和不可降解塑料袋混杂在一起进入堆肥场,难以区分,也达不到降解的效果。

毛达建议,应该明确限制可降解塑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级别。例如,与食物接触的包装物,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较适宜采用可降解塑料。在回收时不易混入传统塑料垃圾的特殊场合,也可优先考虑使用可降解塑料,如大型赛事活动中提供的茶包、咖啡胶囊、快餐盒等。而对于电商、快递等行业,大规模使用可降解材料的难度较大,为此应更多关注包装制品的可重复使用性,以降低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强度。

“消除白色污染,一次性塑料的减量、塑料的可循环利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三方应齐头并进。”杜欢政说。

据《科技日报》

20202020年将是很多塑料制品年将是很多塑料制品““大限大限””

消除白色污染消除白色污染,,““限塑限塑””行动再升级行动再升级●李禾

(武帆/绘)

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

2025 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前不久,河南、湖南等地相继出现的学生在校戴口罩运动猝死事件令人痛心,同时,疫情期间运动安全也成为热议话题。

口罩在阻挡病毒和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体对氧气的摄入。学生运动时猝死是否与戴口罩有直接关系呢?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任明在介绍,运动时人体的耗氧增加,需要吸入非常多的氧气,而N95等专业口罩通气性并不好,通过口罩外部的阀门与外界空气实现交接,氧气吸入不及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残留在鼻腔内无法及时排出,会反复吸入二氧化碳,吸收不到氧气,故而造成严重缺氧,这一

行为不仅会对人体的肺部造成损伤,还会对人体的全身造成损伤。

厦门市教育局也规定:户外运动时,在相互间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可以不戴口罩,此外,中考体育考试也可不戴口罩。

遇到运动期间戴口罩导致缺氧、猝死等情况时第一时间该怎么办?任明表示:“出现猝死紧急情况时,一定在黄金4分钟内为患者做心肺复苏,越早救治抢救几率越大。我们提倡人人都要会心肺复苏基本操作,因为猝死发生后,医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而周围人员的第一时间施救,会很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发生。” 据《科技日报》

日前,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研究员带领的蛋白质组大数据实验室,与合作团队一起对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蛋白质和代谢物分子进行了系统检测时,发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独特的分子变化,并找到了一系列生物标志物。

郭天南团队与其他团队合作,对99份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清样本进行了安全处理和质谱分析。根据现行临床诊断标准,这些血样被分为对照(健康)组、疑似但实为普通流感组、新冠病毒感染轻症组、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组。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健康)组、普通流感组和轻症组相比,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样本中出现了93种特有的蛋白表达和204个特征性改变的代谢分子,其中50种蛋白与患者体内的巨噬细胞、补体系统、血小板

脱颗粒有关。他们发现,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体内,

有100多种氨基酸及100多种脂质均出现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病毒迅速扩增导致的消耗,从而为临床医生监控病情和制定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参考。

此外,郭天南团队在质谱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筛选出重症患者特征性的22个蛋白质和7个代谢物。研究人员分析,血清样本成分符合这一组合的患者,很可能是重症患者,或有很大可能性发展为重症病例。

“这项研究表明,利用血清蛋白和代谢物生物标记物预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有可能的。研究数据还揭示了新冠肺炎的分子病理生理学特征,有望助力研发抗新冠病毒疗法。”郭天南表示,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多的独立临床队列中验证。 据《科技日报》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可佩戴N95口罩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血清存在独特分子变化

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专注于饮酒脸红基因——“乙醛脱氢酶2”(ALDH2)研究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从基因的角度对饮酒脸红的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人体把酒精代谢掉要分两步走,即“变身”和“解毒”,如果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不好,代谢能力减弱,乙醛就会在体内堆积,出现酒后脸红的现象。

在他看来,喝酒到了科学家这里,并不只是“干杯”那么简单,从人群特征到分子机制,从基因遗传到蛋白调控,科学家对喝酒的研究细致而透彻。陈玉国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词——“亚洲脸红”,“不是说亚洲人容易羞涩脸红,而是东亚人中有30%至50%的人,喝酒容易

‘上脸’。”人体代谢酒精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变身”。酒精变成了容易

代谢的乙醛,但是乙醛仍有毒性,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最容易被发现的就是脸红。第二步为“解毒”。乙醛被迅速代谢成乙酸,然后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陈玉国说,解毒过程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便是

“乙醛脱氢酶2”催化酶。陈玉国研究发现,30%至50%的东亚人携带乙醛脱氢酶2突变基

因,导致产出的酶结构先天不良,代谢能力大大减弱,也就使得乙醛在体内堆积,产生饮酒后脸红的现象。反之,如果饮酒者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不错,酒精代谢顺利,则不容易脸红。

陈玉国团队有了重大发现:饮酒脸红的人群即使不喝酒,患一些疾病的几率也会上升。这些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塞、老年痴呆症。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较为严重的冠心病。陈玉国团队发现,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的汉族人,比起不携带者,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几率明显更高。差不多同时,日本、韩国人群也有发现了同样情况。研究者还发现,已经得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人,如果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经过同样的治疗后更容易再犯。

陈玉国提醒:饮酒容易脸红的朋友,从年轻时就应注意预防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注意饮食平衡、不食油腻食物,适量运动,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

据《科技日报》

一喝酒就脸红,并不是酒量小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