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 研討會論文集 2003 12 月,頁 169~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晉龍 提 要 本文旨在探討道教通俗善書《文昌化書》成書的時間、傳播狀況、引 錄《詩經》為說的事實,以及明、清之交兩位《詩經》詮解者,引錄其說 不同態度的現象,分析討論此一狀況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傳播、雅俗文化交 融上的意義與作用。 《文昌化書》最早的七十三化本,出現在南、北宋之間,南宋出現九 十四化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出現於元代;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為說,且以毛、鄭之說為 旨,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及毛、鄭一派《詩經》注解,在宋、元時 期猶具有影響力等的現象。 明末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首先引錄《文 昌化書》之說,並批評其說不可信,顯示《文昌化書》的普遍流行,對有 意自創《詩經》新詮解的何楷,造成心理重大壓力的實際現象。明末清初 的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在《朱氏訓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 之說備以存參,表現出面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5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

研討會論文集

2003 年 12 月頁 169~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晉龍

提 要

本文旨在探討道教通俗善書《文昌化書》成書的時間傳播狀況引

錄《詩經》為說的事實以及明清之交兩位《詩經》詮解者引錄其說

不同態度的現象分析討論此一狀況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傳播雅俗文化交

融上的意義與作用

《文昌化書》最早的七十三化本出現在南北宋之間南宋出現九

十四化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出現於元代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為說且以毛鄭之說為

旨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及毛鄭一派《詩經》注解在宋元時

期猶具有影響力等的現象

明末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首先引錄《文

昌化書》之說並批評其說不可信顯示《文昌化書》的普遍流行對有

意自創《詩經》新詮解的何楷造成心理重大壓力的實際現象明末清初

的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在《朱氏訓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

之說備以存參表現出面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信

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或不信的民俗信仰的矛盾心理

本文的研究成果除有助於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和《詩經》

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引錄《文昌

化書》為說的意義與價值對雅俗文化交融等的瞭解外還對詩經學史

民俗宗教傳播的研究提供部分可作為論證依據的實證性資料對宋代以

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因而具有部分實質而有效的

幫助

關鍵詞《文昌化書》《朱氏訓蒙詩門》何楷詩經學宗教學文昌信仰雅俗文化

16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晉龍

一前言

傳統中國思想的發展或者可以比較粗疏的如此陳述自孔子開私家

興學之風後學術成為公器形成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現象漢武

帝以後政治上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這時的儒家實質上已經大量融入他

家的思想和孔子時代的儒家大不相同了尤其自東漢以後更實際的是

儒(包括學術上的儒學與具有宗教意義的儒教)道(包括學術上的道家與

宗教上的道教)釋(包括學術上的佛學與宗教上的佛教)三家思想的互相

本文發表之際蒙學姊賴芳伶教授細心批閱提供不少具有建設性的卓見使得

本文的訛誤能夠減至最低的程度謹此致謝相關的訛誤已儘量修改若還

有其他不當之處當然要由筆者負責本文係國科會資助下的「《文昌化書》與詩

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研究成果之一謹在此說明92 年 6

169

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0

月 3 日謹識

交融影響儒學固然受到絕大部分政權的正式尊崇然道釋二家無論對

一般民眾或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生活的影響實亦不亞於儒家 1 唐代

以後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三教合一」的趨勢雖也存在一些阻力但總

體而言三家間的融通取益愈來愈緊密宋代以後更難說那一家思想

完全沒有受到他家思想的影響 2 因此要對傳統中國尤其是宋代以後情

況趨於複雜的思想內涵做出清楚地階層屬性的分類的確有其實質上的

困難毋怪研究明清社會思想的美國學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

要有「幾乎沒有什麼信仰能自信可以排他地與社會等級制度中的任何等級

聯繫起來『大眾的』和『精英的』說法也不能正確地指明信仰與思想的社

會起源」的論點出現 3 不過如果不從嚴格的思想內涵改從目錄學的分

1 中國思想史上儒道釋等「三家融通」的觀點本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常

識之見這方面的討論當然也相當多比較近的資料可以參考大陸學者陳運

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長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的討論此書以儒佛二家之融通為主〈緒

論〉中曾稍微觸及道教 2 所謂融通當然絕非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就如嚴耀中所言「在宋以後儒

家實際上處在更高的層次佛道在治世意義上對它的配合成了大多數人對三

教合一的基本認識」亦即道佛兩家在「忠孝」等「道德倫理觀念」上逐漸

與儒家統一見嚴耀中《江南佛教史˙走在三教合一的路上》(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年)頁 377-393 的討論至於宋代形成儒家地位高漲形成

道釋兩家向儒家義理靠攏等原因的簡單論述可參見陳曉芬《傳統與個性

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85-87馮賢

亮研究清代江南地區政府的社會控制認為清代將「文昌」等神靈納入國家的

祭祀「除了反映『國家化』的特徵外更體現出清政府欲將地方神祇『儒家

化』的意圖」似乎民間信仰之向儒家靠攏乃被動地受政府控制之結果此

論大可商榷見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民間意識型

態的國家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455 3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

171

類與常識性的瞭解以及實際功能上的考慮則大致還是可以將大部分的

書籍比較粗略地歸屬於「雅」(精英的)與「俗」(大眾的)兩類例如

將儒家經典《十三經》歸屬於「雅」文化系統將《文昌化書》《文昌孝

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等類善書歸類於「俗」文化系

統應該是正當而可以被容許的合法區分

儒家除本身義理特點的優勢外更由於長期在政治上取得獨尊的地

位使其在現實利祿上也佔盡絕對性的優勢在學術上因而也同樣取得較

高的領導位階就一般比較常識性的瞭解而言似乎只有道釋二家逐漸

向儒家靠攏的趨勢 4 同時也只有儒家學者比較擔心受釋道二家思想「污

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56

4 誠如註 2 所言三家的融通絕非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多數是道釋二家向儒

家靠攏大陸學者肖群忠與日本學者蜂屋邦夫均曾分析道釋二家在「孝道」

上不得不順應儒家緣故的意見當有助於對這一問題更進一步的瞭解肖氏

說「由于儒家思想能夠適應傳統中國的社會需要加之統治者的提倡使之

居于統治指導地位因而迫使道釋兩家在孝道問題上逐漸地不斷地向儒

家趨向靠攏漸趨融合統一宋以後道釋兩家還進一步以自己的特有方

式為儒家的孝道推廣助力幫忙以儒釋道三家之綜合力量加強了孝道

的社會功能矛盾趨同結合這便是儒道釋在孝道觀上之關係」(標

點稍有不同)見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232肖氏此文雖係針對「孝道」一事發言實則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諸多

思想與行為道釋兩家的因應方式莫不如此日本學者蜂屋邦夫也以「孝

道」來說明佛教由於儒家在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向儒家靠攏以爭取更多信眾

的趨勢蜂屋邦夫舉佛教徒造作《佛說父母恩重經》調和信仰與「孝道」的衝

突為例說明佛教不得不向儒家靠攏的理由說「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是以儒教

為基礎的官僚選拔方法對于經過選舉進入政界的官僚來說自然不可能擺脫

儒教德目的約束在民間hellip特別是宋代以來善書的流行孝道滲透和佔據了普

遍人的內心深處hellip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佛教本來的思想如何都不可能對

孝加以否定」此說亦頗值得參考見[日] 蜂屋邦夫著陳捷譯〈從民間信

仰看東亞的思維與佛教〉[日] 蜂屋邦夫著 雪艷陳捷譯《道家思想與佛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或不信的民俗信仰的矛盾心理

本文的研究成果除有助於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和《詩經》

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引錄《文昌

化書》為說的意義與價值對雅俗文化交融等的瞭解外還對詩經學史

民俗宗教傳播的研究提供部分可作為論證依據的實證性資料對宋代以

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因而具有部分實質而有效的

幫助

關鍵詞《文昌化書》《朱氏訓蒙詩門》何楷詩經學宗教學文昌信仰雅俗文化

16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晉龍

一前言

傳統中國思想的發展或者可以比較粗疏的如此陳述自孔子開私家

興學之風後學術成為公器形成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現象漢武

帝以後政治上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這時的儒家實質上已經大量融入他

家的思想和孔子時代的儒家大不相同了尤其自東漢以後更實際的是

儒(包括學術上的儒學與具有宗教意義的儒教)道(包括學術上的道家與

宗教上的道教)釋(包括學術上的佛學與宗教上的佛教)三家思想的互相

本文發表之際蒙學姊賴芳伶教授細心批閱提供不少具有建設性的卓見使得

本文的訛誤能夠減至最低的程度謹此致謝相關的訛誤已儘量修改若還

有其他不當之處當然要由筆者負責本文係國科會資助下的「《文昌化書》與詩

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研究成果之一謹在此說明92 年 6

169

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0

月 3 日謹識

交融影響儒學固然受到絕大部分政權的正式尊崇然道釋二家無論對

一般民眾或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生活的影響實亦不亞於儒家 1 唐代

以後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三教合一」的趨勢雖也存在一些阻力但總

體而言三家間的融通取益愈來愈緊密宋代以後更難說那一家思想

完全沒有受到他家思想的影響 2 因此要對傳統中國尤其是宋代以後情

況趨於複雜的思想內涵做出清楚地階層屬性的分類的確有其實質上的

困難毋怪研究明清社會思想的美國學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

要有「幾乎沒有什麼信仰能自信可以排他地與社會等級制度中的任何等級

聯繫起來『大眾的』和『精英的』說法也不能正確地指明信仰與思想的社

會起源」的論點出現 3 不過如果不從嚴格的思想內涵改從目錄學的分

1 中國思想史上儒道釋等「三家融通」的觀點本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常

識之見這方面的討論當然也相當多比較近的資料可以參考大陸學者陳運

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長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的討論此書以儒佛二家之融通為主〈緒

論〉中曾稍微觸及道教 2 所謂融通當然絕非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就如嚴耀中所言「在宋以後儒

家實際上處在更高的層次佛道在治世意義上對它的配合成了大多數人對三

教合一的基本認識」亦即道佛兩家在「忠孝」等「道德倫理觀念」上逐漸

與儒家統一見嚴耀中《江南佛教史˙走在三教合一的路上》(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年)頁 377-393 的討論至於宋代形成儒家地位高漲形成

道釋兩家向儒家義理靠攏等原因的簡單論述可參見陳曉芬《傳統與個性

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85-87馮賢

亮研究清代江南地區政府的社會控制認為清代將「文昌」等神靈納入國家的

祭祀「除了反映『國家化』的特徵外更體現出清政府欲將地方神祇『儒家

化』的意圖」似乎民間信仰之向儒家靠攏乃被動地受政府控制之結果此

論大可商榷見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民間意識型

態的國家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455 3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

171

類與常識性的瞭解以及實際功能上的考慮則大致還是可以將大部分的

書籍比較粗略地歸屬於「雅」(精英的)與「俗」(大眾的)兩類例如

將儒家經典《十三經》歸屬於「雅」文化系統將《文昌化書》《文昌孝

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等類善書歸類於「俗」文化系

統應該是正當而可以被容許的合法區分

儒家除本身義理特點的優勢外更由於長期在政治上取得獨尊的地

位使其在現實利祿上也佔盡絕對性的優勢在學術上因而也同樣取得較

高的領導位階就一般比較常識性的瞭解而言似乎只有道釋二家逐漸

向儒家靠攏的趨勢 4 同時也只有儒家學者比較擔心受釋道二家思想「污

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56

4 誠如註 2 所言三家的融通絕非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多數是道釋二家向儒

家靠攏大陸學者肖群忠與日本學者蜂屋邦夫均曾分析道釋二家在「孝道」

上不得不順應儒家緣故的意見當有助於對這一問題更進一步的瞭解肖氏

說「由于儒家思想能夠適應傳統中國的社會需要加之統治者的提倡使之

居于統治指導地位因而迫使道釋兩家在孝道問題上逐漸地不斷地向儒

家趨向靠攏漸趨融合統一宋以後道釋兩家還進一步以自己的特有方

式為儒家的孝道推廣助力幫忙以儒釋道三家之綜合力量加強了孝道

的社會功能矛盾趨同結合這便是儒道釋在孝道觀上之關係」(標

點稍有不同)見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232肖氏此文雖係針對「孝道」一事發言實則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諸多

思想與行為道釋兩家的因應方式莫不如此日本學者蜂屋邦夫也以「孝

道」來說明佛教由於儒家在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向儒家靠攏以爭取更多信眾

的趨勢蜂屋邦夫舉佛教徒造作《佛說父母恩重經》調和信仰與「孝道」的衝

突為例說明佛教不得不向儒家靠攏的理由說「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是以儒教

為基礎的官僚選拔方法對于經過選舉進入政界的官僚來說自然不可能擺脫

儒教德目的約束在民間hellip特別是宋代以來善書的流行孝道滲透和佔據了普

遍人的內心深處hellip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佛教本來的思想如何都不可能對

孝加以否定」此說亦頗值得參考見[日] 蜂屋邦夫著陳捷譯〈從民間信

仰看東亞的思維與佛教〉[日] 蜂屋邦夫著 雪艷陳捷譯《道家思想與佛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晉龍

一前言

傳統中國思想的發展或者可以比較粗疏的如此陳述自孔子開私家

興學之風後學術成為公器形成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現象漢武

帝以後政治上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這時的儒家實質上已經大量融入他

家的思想和孔子時代的儒家大不相同了尤其自東漢以後更實際的是

儒(包括學術上的儒學與具有宗教意義的儒教)道(包括學術上的道家與

宗教上的道教)釋(包括學術上的佛學與宗教上的佛教)三家思想的互相

本文發表之際蒙學姊賴芳伶教授細心批閱提供不少具有建設性的卓見使得

本文的訛誤能夠減至最低的程度謹此致謝相關的訛誤已儘量修改若還

有其他不當之處當然要由筆者負責本文係國科會資助下的「《文昌化書》與詩

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研究成果之一謹在此說明92 年 6

169

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0

月 3 日謹識

交融影響儒學固然受到絕大部分政權的正式尊崇然道釋二家無論對

一般民眾或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生活的影響實亦不亞於儒家 1 唐代

以後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三教合一」的趨勢雖也存在一些阻力但總

體而言三家間的融通取益愈來愈緊密宋代以後更難說那一家思想

完全沒有受到他家思想的影響 2 因此要對傳統中國尤其是宋代以後情

況趨於複雜的思想內涵做出清楚地階層屬性的分類的確有其實質上的

困難毋怪研究明清社會思想的美國學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

要有「幾乎沒有什麼信仰能自信可以排他地與社會等級制度中的任何等級

聯繫起來『大眾的』和『精英的』說法也不能正確地指明信仰與思想的社

會起源」的論點出現 3 不過如果不從嚴格的思想內涵改從目錄學的分

1 中國思想史上儒道釋等「三家融通」的觀點本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常

識之見這方面的討論當然也相當多比較近的資料可以參考大陸學者陳運

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長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的討論此書以儒佛二家之融通為主〈緒

論〉中曾稍微觸及道教 2 所謂融通當然絕非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就如嚴耀中所言「在宋以後儒

家實際上處在更高的層次佛道在治世意義上對它的配合成了大多數人對三

教合一的基本認識」亦即道佛兩家在「忠孝」等「道德倫理觀念」上逐漸

與儒家統一見嚴耀中《江南佛教史˙走在三教合一的路上》(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年)頁 377-393 的討論至於宋代形成儒家地位高漲形成

道釋兩家向儒家義理靠攏等原因的簡單論述可參見陳曉芬《傳統與個性

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85-87馮賢

亮研究清代江南地區政府的社會控制認為清代將「文昌」等神靈納入國家的

祭祀「除了反映『國家化』的特徵外更體現出清政府欲將地方神祇『儒家

化』的意圖」似乎民間信仰之向儒家靠攏乃被動地受政府控制之結果此

論大可商榷見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民間意識型

態的國家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455 3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

171

類與常識性的瞭解以及實際功能上的考慮則大致還是可以將大部分的

書籍比較粗略地歸屬於「雅」(精英的)與「俗」(大眾的)兩類例如

將儒家經典《十三經》歸屬於「雅」文化系統將《文昌化書》《文昌孝

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等類善書歸類於「俗」文化系

統應該是正當而可以被容許的合法區分

儒家除本身義理特點的優勢外更由於長期在政治上取得獨尊的地

位使其在現實利祿上也佔盡絕對性的優勢在學術上因而也同樣取得較

高的領導位階就一般比較常識性的瞭解而言似乎只有道釋二家逐漸

向儒家靠攏的趨勢 4 同時也只有儒家學者比較擔心受釋道二家思想「污

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56

4 誠如註 2 所言三家的融通絕非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多數是道釋二家向儒

家靠攏大陸學者肖群忠與日本學者蜂屋邦夫均曾分析道釋二家在「孝道」

上不得不順應儒家緣故的意見當有助於對這一問題更進一步的瞭解肖氏

說「由于儒家思想能夠適應傳統中國的社會需要加之統治者的提倡使之

居于統治指導地位因而迫使道釋兩家在孝道問題上逐漸地不斷地向儒

家趨向靠攏漸趨融合統一宋以後道釋兩家還進一步以自己的特有方

式為儒家的孝道推廣助力幫忙以儒釋道三家之綜合力量加強了孝道

的社會功能矛盾趨同結合這便是儒道釋在孝道觀上之關係」(標

點稍有不同)見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232肖氏此文雖係針對「孝道」一事發言實則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諸多

思想與行為道釋兩家的因應方式莫不如此日本學者蜂屋邦夫也以「孝

道」來說明佛教由於儒家在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向儒家靠攏以爭取更多信眾

的趨勢蜂屋邦夫舉佛教徒造作《佛說父母恩重經》調和信仰與「孝道」的衝

突為例說明佛教不得不向儒家靠攏的理由說「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是以儒教

為基礎的官僚選拔方法對于經過選舉進入政界的官僚來說自然不可能擺脫

儒教德目的約束在民間hellip特別是宋代以來善書的流行孝道滲透和佔據了普

遍人的內心深處hellip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佛教本來的思想如何都不可能對

孝加以否定」此說亦頗值得參考見[日] 蜂屋邦夫著陳捷譯〈從民間信

仰看東亞的思維與佛教〉[日] 蜂屋邦夫著 雪艷陳捷譯《道家思想與佛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0

月 3 日謹識

交融影響儒學固然受到絕大部分政權的正式尊崇然道釋二家無論對

一般民眾或士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生活的影響實亦不亞於儒家 1 唐代

以後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三教合一」的趨勢雖也存在一些阻力但總

體而言三家間的融通取益愈來愈緊密宋代以後更難說那一家思想

完全沒有受到他家思想的影響 2 因此要對傳統中國尤其是宋代以後情

況趨於複雜的思想內涵做出清楚地階層屬性的分類的確有其實質上的

困難毋怪研究明清社會思想的美國學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

要有「幾乎沒有什麼信仰能自信可以排他地與社會等級制度中的任何等級

聯繫起來『大眾的』和『精英的』說法也不能正確地指明信仰與思想的社

會起源」的論點出現 3 不過如果不從嚴格的思想內涵改從目錄學的分

1 中國思想史上儒道釋等「三家融通」的觀點本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常

識之見這方面的討論當然也相當多比較近的資料可以參考大陸學者陳運

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長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的討論此書以儒佛二家之融通為主〈緒

論〉中曾稍微觸及道教 2 所謂融通當然絕非以平等互惠的方式進行就如嚴耀中所言「在宋以後儒

家實際上處在更高的層次佛道在治世意義上對它的配合成了大多數人對三

教合一的基本認識」亦即道佛兩家在「忠孝」等「道德倫理觀念」上逐漸

與儒家統一見嚴耀中《江南佛教史˙走在三教合一的路上》(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0 年)頁 377-393 的討論至於宋代形成儒家地位高漲形成

道釋兩家向儒家義理靠攏等原因的簡單論述可參見陳曉芬《傳統與個性

唐宋六大家與儒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85-87馮賢

亮研究清代江南地區政府的社會控制認為清代將「文昌」等神靈納入國家的

祭祀「除了反映『國家化』的特徵外更體現出清政府欲將地方神祇『儒家

化』的意圖」似乎民間信仰之向儒家靠攏乃被動地受政府控制之結果此

論大可商榷見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遷與社會控制˙民間意識型

態的國家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455 3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

171

類與常識性的瞭解以及實際功能上的考慮則大致還是可以將大部分的

書籍比較粗略地歸屬於「雅」(精英的)與「俗」(大眾的)兩類例如

將儒家經典《十三經》歸屬於「雅」文化系統將《文昌化書》《文昌孝

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等類善書歸類於「俗」文化系

統應該是正當而可以被容許的合法區分

儒家除本身義理特點的優勢外更由於長期在政治上取得獨尊的地

位使其在現實利祿上也佔盡絕對性的優勢在學術上因而也同樣取得較

高的領導位階就一般比較常識性的瞭解而言似乎只有道釋二家逐漸

向儒家靠攏的趨勢 4 同時也只有儒家學者比較擔心受釋道二家思想「污

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56

4 誠如註 2 所言三家的融通絕非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多數是道釋二家向儒

家靠攏大陸學者肖群忠與日本學者蜂屋邦夫均曾分析道釋二家在「孝道」

上不得不順應儒家緣故的意見當有助於對這一問題更進一步的瞭解肖氏

說「由于儒家思想能夠適應傳統中國的社會需要加之統治者的提倡使之

居于統治指導地位因而迫使道釋兩家在孝道問題上逐漸地不斷地向儒

家趨向靠攏漸趨融合統一宋以後道釋兩家還進一步以自己的特有方

式為儒家的孝道推廣助力幫忙以儒釋道三家之綜合力量加強了孝道

的社會功能矛盾趨同結合這便是儒道釋在孝道觀上之關係」(標

點稍有不同)見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232肖氏此文雖係針對「孝道」一事發言實則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諸多

思想與行為道釋兩家的因應方式莫不如此日本學者蜂屋邦夫也以「孝

道」來說明佛教由於儒家在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向儒家靠攏以爭取更多信眾

的趨勢蜂屋邦夫舉佛教徒造作《佛說父母恩重經》調和信仰與「孝道」的衝

突為例說明佛教不得不向儒家靠攏的理由說「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是以儒教

為基礎的官僚選拔方法對于經過選舉進入政界的官僚來說自然不可能擺脫

儒教德目的約束在民間hellip特別是宋代以來善書的流行孝道滲透和佔據了普

遍人的內心深處hellip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佛教本來的思想如何都不可能對

孝加以否定」此說亦頗值得參考見[日] 蜂屋邦夫著陳捷譯〈從民間信

仰看東亞的思維與佛教〉[日] 蜂屋邦夫著 雪艷陳捷譯《道家思想與佛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5: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

171

類與常識性的瞭解以及實際功能上的考慮則大致還是可以將大部分的

書籍比較粗略地歸屬於「雅」(精英的)與「俗」(大眾的)兩類例如

將儒家經典《十三經》歸屬於「雅」文化系統將《文昌化書》《文昌孝

經》《文昌帝君功過格》《太上感應篇》等類善書歸類於「俗」文化系

統應該是正當而可以被容許的合法區分

儒家除本身義理特點的優勢外更由於長期在政治上取得獨尊的地

位使其在現實利祿上也佔盡絕對性的優勢在學術上因而也同樣取得較

高的領導位階就一般比較常識性的瞭解而言似乎只有道釋二家逐漸

向儒家靠攏的趨勢 4 同時也只有儒家學者比較擔心受釋道二家思想「污

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56

4 誠如註 2 所言三家的融通絕非建立在平等的原則上多數是道釋二家向儒

家靠攏大陸學者肖群忠與日本學者蜂屋邦夫均曾分析道釋二家在「孝道」

上不得不順應儒家緣故的意見當有助於對這一問題更進一步的瞭解肖氏

說「由于儒家思想能夠適應傳統中國的社會需要加之統治者的提倡使之

居于統治指導地位因而迫使道釋兩家在孝道問題上逐漸地不斷地向儒

家趨向靠攏漸趨融合統一宋以後道釋兩家還進一步以自己的特有方

式為儒家的孝道推廣助力幫忙以儒釋道三家之綜合力量加強了孝道

的社會功能矛盾趨同結合這便是儒道釋在孝道觀上之關係」(標

點稍有不同)見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232肖氏此文雖係針對「孝道」一事發言實則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諸多

思想與行為道釋兩家的因應方式莫不如此日本學者蜂屋邦夫也以「孝

道」來說明佛教由於儒家在政治上的優勢因而向儒家靠攏以爭取更多信眾

的趨勢蜂屋邦夫舉佛教徒造作《佛說父母恩重經》調和信仰與「孝道」的衝

突為例說明佛教不得不向儒家靠攏的理由說「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是以儒教

為基礎的官僚選拔方法對于經過選舉進入政界的官僚來說自然不可能擺脫

儒教德目的約束在民間hellip特別是宋代以來善書的流行孝道滲透和佔據了普

遍人的內心深處hellip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佛教本來的思想如何都不可能對

孝加以否定」此說亦頗值得參考見[日] 蜂屋邦夫著陳捷譯〈從民間信

仰看東亞的思維與佛教〉[日] 蜂屋邦夫著 雪艷陳捷譯《道家思想與佛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2

染」的問題 5 因此在三家相關的詮釋著作中一般而言也只有道釋二

家的書籍比較容易見到引錄儒家經典之說至於儒家的著作中尤其是

儒家最重視的經典《十三經》的注解中這種引錄道釋二家之論尤其

是「通俗善書」為說的情形就不是那麼常見了這當然是個事實惟就

筆者長期閱讀《詩經》注解的經驗在明末清初的一段時間內確實出現

過一些例外的現象亦即在儒家經典《詩經》的注解中部分著作就雜引

有道釋二家之文為說者除《四庫全書總目》曾稍微提及者外 6 其他

如徐光啟(1562―1633)的《毛詩六帖講意》中就引用佛教經典之文

以為解說之助 7 何楷(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的《詩經世本古義》則

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頁 95 5 最明顯的例證如宋代理學家們的著作或語錄及清高宗下令編纂的《四庫全

書總目》等文中觸目可見的有關譴責某位學者為「禪學」或「援儒入墨」的

「語句」稍舉一例以明之如朱熹有詬責陸九淵之學為「禪學」說佛老之學

「罪大惡極」之論見[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陸氏》(臺北

文津出版社1986 年)第 8 冊卷 124頁 2978 及〈釋氏〉第 8 冊卷 126

頁 3014 兩處所言「援儒入墨」之論參見[清]紀昀等編纂王伯祥斷句《四

庫全書總目˙蘇轍《道德經解》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 年)下冊卷

146頁 1243朱熹之言曰「(陸氏之學)只是禪」(頁 2978)「莊老絕滅義

理未盡至佛則人倫滅盡至禪則義理滅盡」「佛老之學hellip只是廢三綱五

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頁 3014)《四庫全書總目》之論

云「蘇氏之學本出入於二氏之間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hellip朱子謂其援儒

入墨作〈雜學辨〉以箴之然二氏之書往往陰取儒理而變其說儒者說經

明道不可不辨別豪釐剖析疑似以杜學者之岐趨」(頁 1243) 6 以《詩經》著作為例《四庫全書總目》就批評過陳啟源《毛詩稽古編》之「盛

稱佛教」為「橫滋異學」批評袁仁《毛詩或問》解經「純取妙悟之說」之「誕」

見《四庫全書總目》同前註卷 16頁 132卷 17頁 139 7 有關明清詩經學著作引錄佛典為說的實際情形筆者已在進行國科會通過

的「佛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1-2411-H-001-021-)計畫完成後將會

有比較完整的報告可以提供學界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7: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

173

引錄《文昌化書》之論將其視作道家之說而加以批評可知此時非僅

道釋二家引證儒家經典而已儒家經典的著作也會引錄道釋二家之文

為解說之助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的現象無論從思想經學或宗教的

角度應該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可惜長期以來除一九九六年七月

筆者粗淺的〈論《詩經世本古義》中的兩本《化書》〉一文曾稍微觸及外

8 至今猶未見有更深入探討者

宗教相關書籍引用儒家經典為說或儒家經典的注解者引用宗教書籍

討論這種三家互相交融取益雅俗文化互通的現象至少涉及下述幾個

問題(一)儒道釋三家思想融通取益的實質內涵問題也就是有關取

用的實際取用材料的內涵等問題(二)取益的內容與該家根源思想本質

關係的問題亦即有關材料的內容和該家思想本質的比較等問題(三)諸

家互相取用的動機目的與效果的問題也就是有關何以要取用該資料

何以有取用的行為取用的目的是什麼取用後對該家思想的發展是否造

成影響如果有則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沒有則其原因為何等等的問題(四)

所以出現這種互相取用為說的情形與思想宗教經學等發展關係的問

題亦即是否與「三教合一」或「民俗宗教」思想的發展有關是否與各

家本質思想的不足有關等問題(五)互相融通取用後在思想上可能形成

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諸問題亦即此種融通的情形在學術發展上的意義與

價值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是在學術研究上具有意義且值得探討並有可能

取得比較真實答案的問題不過要探討這一系列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儒家

經典注解書籍與宗教等相關的書籍無論是《十三經》的歷代注解《道藏》

8 按此文原作為本所每月例行的「學術討論會」的討論之文經修改後正式發

表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見拙著〈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

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 年 9 月)頁 293-338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4

與通俗的道教書籍《大藏經》等相關的書籍一般詩文集中涉及的文獻資

料等等數量都非常龐大當然無法憑一人之力解答所有問題由於筆

者長期注意宋代以來「詩經學」的發展尤其對明代詩經學發展和傳播的

研究以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自認有一些比較深入的認識 9 因此乃選擇

9 傳統「詩經學」的歷史研究內涵主要表現為以作者所認定「具有創發性」的

「菁英學者」與「重要作品」為研究對象的「菁英式論述」這樣的研究取徑

主要是基於一種先驗性的「假設」即菁英分子乃社會中堅是促進社會進步

最主要的動力與代表性人物故必然具有指標性的作用只要瞭解他們的指標

性表現即足以瞭解整個時代或地區的學術表現我對這樣的先驗假設頗有疑

慮總覺得代表性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因此私下提出一種從社會傳播角度

研究的方式我稱之為「情境研究法」此法的研究對象除學術菁英分子或

作品外還包括學術社群中其他所有參與成員的學術表現在這個預設研究方

法前提之下「詩經學」研究的資料因而也就從《詩經》解說的內涵擴及

到所有與《詩經》解說相關的文獻亦即也把詮解之際利用到的相關文獻也納

入研究之列因此在文獻資料的取用上較諸傳統「菁英式論述」研究法顯得

更為寬廣此文所以將《文昌化書》納入詩經學的研究即從「情境研究法」

的角度立論因為該書被引入《詩經》的詮解之中這種詮解引用的相關書籍

之研究或者可以比較大膽地叫做「詩經學引書研究」細節當然還需再討論

唯此類研究應該還具有可以被接受的合法性地位有關詩經學研究的成績與

「情境研究法」的說明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年)一書「情境研究法」較清楚的說明請

參考第二章所論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轉變的探討呂妙芬《陽明學士

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年 4 月)

一書的〈導言〉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值得參考引用書籍可以納入經學史研

究的重要資料美國科學哲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 1962

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序〉中「由于我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學術界改變對熟

悉的資料的看法與評價所以hellip一種這樣的影響-研究報告腳注中所引技術

文獻分布的轉移-應作為革命發生的一種可能指標而加以研究」的說法可作

為重要的參考見[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5有關「詩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9: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7

175

明代前後的《詩經》注解為研究範圍並以道教通俗書且篇幅不大的《文

昌化書》作為主要觀察研究的對象於是在國科會的資助下從二一

年 八 月 開 始 進 行 「《 文 昌 化 書 》 與 詩 經 學 」 的 一 年 期 研 究 計 畫 ( NSC

90-2411-H-001-022-)以便對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的研究探討

在「《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的研究計畫下首先分析《文昌化書》與

《詩經》的關係完成〈《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 10 接著

進行相關研究資料收集於是翻譯出與此計畫關係密切的日本學者森田憲

司的〈文昌帝君成立mdash地方神科舉神〉一文 11 然後改寫前

述〈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之文發表

經仔細閱讀考察明清相關詩經學著作發現引錄《文昌化書》之文者

除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外還有朱日濬(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的《朱

氏訓蒙詩門》同時考察臺灣光復以來的詩經學論著以及大陸學者與日本

學者的研究 12 也發現從未有學者注意及此遂以上述已經發表的二文為

經學」界域說明不夠清楚因而引發讀者疑慮的事實特別感謝賴芳伶教授的

質疑提醒使本文在行文上出現的疏漏得以作比較有效的彌補 10 按〈《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一文發表於中國詩經學會主辦的「第

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張家界2001 年 8 月)的會議上「無注

解的簡本」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五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頁 583-598「附注解的全文本」請參見繳交國

科會「《文昌化書》與詩經學」研究計畫(NSC 90-2411-H-001-022-)的「附件」 11 [日本 ]森田憲司〈文昌帝君成立-地方神科舉神〉 [日本 ]梅原郁

編《中國近世都市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 59[1984]

年)頁 389-418翻譯工作先由計畫助理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研究生劉怡

君小姐擔任筆者再進行校訂與確認的工作見〈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

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 12 參見林慶彰先生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7)˙詩經》(臺北漢

學研究中心1989 年1995 年2002 年)等三書朱守亮先生編輯《詩經論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0: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6

基礎擬定此一題目將《朱氏訓蒙詩門》納入分析探討的範圍以見明

清之際屬雅文化的《詩經》與屬俗文化的《文昌化書》間的融通所蘊含

的學術史意義

本文主要是希望透過相關資料的歸納與分析以探討《文昌化書》在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出現的學術史意義與價值使用的基本資料除《文

昌化書》《詩經世本古義》《朱氏訓蒙詩門》等三書外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涉前述完成的二文者甚多其中更有不少不得不重複者因而前述提及

的兩文實為本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本文研究進行的程序首先討論《文

昌化書》成書與流傳的問題其次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關係

其三探討《詩經世本古義》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其四則討論《朱氏

訓蒙詩門》與《詩經世本古義》及引錄《文昌化書》等相關的問題最後

作成結論分析兩書引錄《文昌化書》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則是希望經由此文的實際探討達到以下幾項功能

一則加深對此類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再則將相關研究成果與經學史的「成

見」加以比較以明其是非與關係三則提供實證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三

教合一」思想發展研究上證實或證偽比較可信的根據四則對詩經學史或

宗教史研究提供比較有效的參證五則激發相關範圍的研究興趣由於

《文昌化書》是解說文昌帝君這位神明的「化生」生涯及其職司的傳記

著目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 年)[日本]村山吉廣先生江口尚

純合編《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平成 4 年[1992])林慶彰先

生主編《日本學者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

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 年)寇淑慧編《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1 年)拙編《臺灣二十世紀詩經學論著目錄》(未刊稿

此亦國科會人文中心委託研究之成果)等書以及「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

統」「中國期刊網」「日本京都大學東洋學文獻類目檢索網」等網站所收錄之

資料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9

177

本就屬於道教「文昌信仰」中的一環 13 因而長期以來無論中外學者的

研究大多會注意到其神格信仰內涵信仰傳播及其與科舉的密切關係

等方面的問題從未見有從經學傳播融通的角度加以研究者 14 詩經學研

13 有關「文昌」的意義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根據元代人衛琪注解《玉清

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卷二「文昌」一詞的說法認為道教「文昌信仰」中

的「文昌星」是土炁所化「『文昌』為天文地文人文之理」因此「文昌」

不僅具有「星辰信仰」之意同時也是「文理昌盛之意」因此「這裡的『文』

包括文書文彩文明文獻文章文物等就人世而言文昌是教化之本

源祈文昌帝君可開慧能文因而文昌帝君成為文化人和科舉考試的保護神

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文昌帝君信仰作為一個典型說明文為體為用為人

道之方文字文學文化雙向貫通綜攝為一」見孔令宏《宋明道教思

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14 《文昌化書》比較專門的研究情況參見游子安《勸化金箴mdash清代善書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7-14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

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4-8兩處「研究回顧」相關的討論比較著名

的專門研究當屬美國學者Terry F Kleeman在 1988 年完成的博士論文Wenchang

and the ViperThe Creation of a Chinese National God (文昌與毒蛇一個中國

民族神的創生)和 1994 年完成的A Godrsquos Own TaleThe Book of Transformations

of Wenchang the Divine Lord of Zitong(神的自述文昌梓潼帝君化書)兩書

有關《神的自述》一書之內容紹介與評論見[日本]山田利明〈書評TF

-著《神自傳-文昌帝君化書-》〉《東方宗教》第 89 號(平成 9 年

[1997]5 月)頁 82-88「善書」的相關研究專論《文昌化書》者雖少然

論及「文昌信仰」者甚多亦可參考有關梓潼文昌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的

情形比較值得提出者有 [清 ]惲敬(1757-1817)《大雲山房文稾初集˙文

昌宮碑陰錄》《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原刊本)

第 91 冊卷 3頁 70a-73b總頁 101-103 所錄資料現代研究者引錄的資料

絕大多數不出其外討論化身故事來源者有王家祐〈梓潼神歷史探微〉《道

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1 年)頁 105-115 一文除去文中附會「氐

羌」的「現代想像」之說外其他亦可供參考有關文昌信仰與慈善事業的關

係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1890 年初版的《中國人的特性》在〈缺

乏利他主義〉一章中就有「按照某些教派的『教義』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78

究者也都偏於儒學角度的探討也未見有從三家融通交流的角度思考這

一類引用道釋等的經典以詮解《詩經》諸問題者如果能有一些比較實

質可信的研究成果出現自然就有可能激發學者投入此類問題研究的興

趣不同層次的研究成果愈多對問題的解決論題的深入當然有很大

的助益前述設定的諸項功能雖然離深入研究尚有一些距離但如果可

以獲得比較有效的實際成果則至少對於某些因為單一學科認識的偏向

印象式的想像刻板印象等造成的訛誤具有澄清辨正的效果對於相關

著作不足之處當然也具有補益的作用無論是那一方面的功能都對學

術的研究與發展具有其他研究無法替代的貢獻這也就是本文設定的問

題值得探討研究的理由至於研究的成效如何自有待關心此研究學者

之評判與指正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文昌化書》的成書就其信徒之記載傳述此書不像傳世的其他一

般著作單純的係由個人創作或者集體編輯完成實質上是經由神明降筆

樣的行為展現著人類的美德hellip收集那些手寫或印刷的紙錢把它們全部燒

掉以避免人們對它們褻瀆」的記載這顯然是指「文昌信仰」之事見匡雁

鵬譯《中國人的特性》(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年)頁 396另外梁

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年)

第五章中也有相關的討論有關文昌信仰在明清兩代的發展常建華〈清代

的文昌誕節-兼論明代文昌信仰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史

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年)

頁 282-302 一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相當值得參考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1

179

「扶鸞」(即「扶箕」)的啟示信徒按照神明的意旨運筆紀錄下來的作

品如若其說可信則此書原始作者是神仙界的神明因由人間的「鸞生」

秉筆完成故嚴格說當是神界與人間共同完成的作品信徒所以要強調特

殊神人合作的說法就一般研究的瞭解而言應該可以同意大陸學者陳霞

所說僅能視為信徒們用「以增強其經典的神聖性」的一種宣教手法 15

本文因此在分析討論此書文本內容之際將排除其特殊神秘的「神聖性」

僅將其視作當代的「人間作品」處理但這並不否認該書在其信徒心目中

所具有的「神聖性」由於前賢在《文昌化書》成書方面的相關研究還有

一些未曾得到共識的問題因此本小節討論的重點就設定在考察《文昌

化書》可能的成書時間及其發展情形的研究上現今流傳的《文昌化書》

就所見者而言至少有《正統道藏》本(下稱《正統本》)《道藏輯要》本

(下稱《輯要本》)《古今圖書集成》本《道書集成》本等四種版本 16

其中《正統本》與《輯要本》兩書雖均為九十七化然除文字稍有出入

外七十六化以後在內容與次序上更互有參差 17 《輯要本》因編於

15 參見陳霞〈道教勸善書的界定及主要特徵〉《宗教學研究》1998 年第 3 期

頁 41此文討論有關道教勸善書的定義分類特點等內涵有關《文昌化書》

作者屬性問題論述不夠周延之處蒙賴芳伶教授指正謹此致謝 16 四種版本為(1)《梓橦帝君化書》《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本)第 5 冊頁 49-100(2)《文帝化書》《道藏輯要》(臺北新文

豐出版公司1998 年影印本)第 23 冊頁 10115-10155(3)《文昌帝君化

書》《道書集成》(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 年)卷 22頁 215-249

按此書內容同《正統本》(4)《梓橦化書》[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神異典˙文昌之神部˙外編》(成都中華書局和巴蜀書社1985

年)第 49 冊卷 17-18頁 59968-59985按此一版本大致與《輯要

本》同惟刪去其中的詩詞 17 有關兩本內容實際參差情形參見〈《文昌化書》內《詩經》資料研究〉同註

10 文中之討論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0

清代故有避清帝之諱而改字者如「玄」或作「伭」且均缺末筆(頁

10147)「丘」改作「邱」(頁 10122)「化胡行」改作「化故行」(頁 10133)

「戎狄」改作「邊戎」(頁 10146)等《正統本》由於收錄時間較早且

無避諱改字的現象因此討論之際將以該本為主然由於這類書籍的校

勘甚差如有兩本文字參差太大者經比較諸本文字後則取其較合理可

信者並非完全以《正統本》作為討論之唯一根據

《文昌化書》成書時間依兩本之〈序〉與《正統本弭蝗化》所言

此書係依文昌帝君所作「飛鸞闡化之法」降筆「扶鸞」而成降筆之時間

不一運筆之「鸞生」又非知名之士雖書後附有題降筆成書之時間者

然人或不信之因此其著成時間或以為元代或以為明代 18 疑不能定

也考《輯要本》之〈原序〉題作於南宋孝宗淳熙八年(重光赤奮若即辛

丑西元 1181 年)至七十三化而止崇應大帝李〈序〉則題作於南宋光

宗紹熙五年(閼逢攝提格即甲寅西元 1194 年)並言已續增至九十七化

觀書中稱宋代為「皇朝」(頁 10150)「聖朝」(頁 10151)「大宋」(頁

10152)亦相符合則似此書當成於紹熙五年以前然〈亨屯化〉卻有「紹

定辛卯蜀變甚慘hellip迨至乙卯世事日非」(頁 10154)之言 19 紹定為

南宋理宗年號(1228―1233)乙卯則理宗寶祐三年(1255)則書當成於

理宗之時或其後《正統本》在〈弭蝗化〉後記其扶鸞之時為咸淳丁卯(頁

18 如郭武以為成於元代見《道教與雲南文化mdash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90朱越利以《正統本》內〈中興

化〉中有 37 代天師張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之語認為成於明代見《道

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年)頁 198蓋誤將「先朝」看成「前

一朝代」實非 19 按以上「引文」後之「頁 10115 至頁 10155」之數目字均為《輯要本》同

註 16 之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5: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3

181

100) 20 即度宗咸淳三年(1267)文中亦稱宋代為「皇朝」(頁 93)「皇

國」(頁 94)及避宋諱「真」字缺末筆者(頁 57)則似亦成於南宋唯〈中

興化〉又論及正一派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mdash1294)「受命於先朝皇帝

親沾灑翰」事並有「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之言(頁 99)

考張與棣實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嗣為天師依此則成書應不會

早於元成宗(1295mdash1307)之時惟再考其書之〈序〉既有「予又增及〈甦

民化〉〈科舉化〉為九十九」之言(頁 51)又言及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且有「皇元」之稱(頁 50)

則此書似應成於元代延祐三年之後且已增至九十九化不過今日通行者

都為九十七化本則此為九十九化本所寫之〈序〉或不能作為九十七化本

一書著成時間之證因此九十七化本之書應不至於遲至延祐三年以後纔成

書以上是依該書文本所得成書時間之結論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1236mdash1282)在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時

曾有「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之論

21 趙文(1238mdash1314)則稱「文昌閣者故丞相文公所書梓橦元皇帝君之

閣也梓橦神相傳以為士之貢舉隸焉hellip予讀其《化書》自言其或為神

或為人凡七十有三化他日神又降又言益二十一化為九十四化」 22

其後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張衍亦謂「大帝hellip與化樞相周旋其功

20 按以下「引文」後之「頁 49 至頁 100」之數目字均為《正統本》同註 16

之頁碼下文皆同 21 [南宋]文天祥〈龍泉縣太霄觀梓橦祠記〉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

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13-414 22 [元]趙文〈文昌閣記〉《全元文˙趙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第 10 冊卷 336頁 128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2

用則形于九十四事善善惡惡捷若影響」 23 文天祥等所見皆為九十四化

之本趙文則謂其本為七十三化經再「降筆」而成九十四化則宋元

人所見皆當為九十四化之本明代刊於正統九年(1444)的《正統道藏》

所收《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經》中有「汝居西蜀之中鳳凰山上顯靈

凡土具有象成察九十四化之行藏顯億千萬劫之變化掌救苦之一職

司禍福於四方」之論 24 曹安(1414mdash1490 前後)謂「天下學宮皆立

文昌祠hellip為吳會間人張戶老之子名亞又有七十三化之說近又刊七

十九化書使人可驚可怪」25 王圻(1530mdash1615)刊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

前後的《三才圖會》比較詳細地說「帝君本在天張翼之精周武王乙巳歲

降生於吳會間張氏家hellip常寓於劍嶺之靈應洞事多顯應始建廟於斯

其地屬梓橦縣故人遂以梓橦稱其後分身應化功被生民上帝命掌文

昌職貢舉事因加秩帝號故人又稱為帝君其事跡詳具於《化書》然

《化書》乃出於帝君之鸞筆其前七十三化乃劉安勝設壇於誠應樓執

鸞從事又有沖和道人馮如意焚香扶鸞叩神復降行事之實續為九十

七化」 26 余繼登(1544mdash1600)言及「易參伯君選梓《文昌化書》hellip予

觀九十七化中有似有者有似無者」 27 李維楨(1547mdash1626)的觀點是

23 [元]張衍〈文昌行祠記〉[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國家圖書館善本金

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影印[清]光

緒 27 年[1901]刻本)第 11 冊頁 626-627 24 《元始天尊說梓橦帝君應驗記》《正統道藏》同註 16第 2 冊頁 409 25 [明]曹安《譋言長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本)第 867 冊頁 34筆者懷疑「七十九」為「九十七」之誤然即使

是另一種減省版亦不涉及原本成書時間的考察故下列討論中存而不論 26 [明]王圻王思義編集《三才圖會˙人物圖˙梓橦帝君》(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年影印[明]萬曆校正本)上冊卷 10頁 773 27 [明]余繼登《淡然軒集˙梓文昌戒言小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

註 25第 1291 冊卷 5頁 13a總頁 8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7: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5

183

「《內傳》及七十三化事不言文昌hellip至七十三化而有〈桂籍〉向後為

〈孝廉〉為〈明經〉為〈扶聖〉為〈明威〉稍與儒家事相涉〈明威篇〉

言『蜀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職貢舉司祿之官』八十八化言兼

掌文昌之命八十九化言玉音加秩『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而

文昌始為真授矣hellip有天則有文昌即降而為人不應至唐始見豈前此

主文昌者故自有神神晚出而代之耶抑文昌六星各有司存神第司

祿耶抑科目之制起自近代天事恒象因人事為轉移建置耶」 28 葉

向高(1559mdash1627)於萬曆三十年(1601)亦謂「文昌六星hellip未聞有神

而為之者世所傳九十七化龍漢鸞臺之事其有無不可知」 29 成於崇

禎十五年(1643)的〈文昌書院記〉云「予按〈天官書〉以梓潼之神

權輿於張仲其言九十三化大都以忠孝為本」 30 此明人所見版本與其

書淵源之論以上係以《文昌化書》外的相關資料推得的論據

歸納上述南宋至明末諸家之說可知《文昌化書》的版本有多種最

早為七十三化係劉安勝「扶鸞」運筆成書爾後則不斷有人也藉由「扶

鸞」而增飾之於是有九十三化九十四化九十七化九十九化等多種

28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化書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明]萬曆 39 年[1611]刻本)第 150 冊卷 9

頁 50b-51a總頁 506-507按該文所用版本與《輯要本》同惟〈扶聖〉今

本作〈護聖〉 29 [明]葉向高《蒼霞草˙福清縣新建文昌閣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1994 年影印[明]天啟刊本)第 2 冊卷 10頁 38a-40a總頁

1021-1025 30 [明]佚名〈文昌書院記〉[清]吳榮光纂《佛山忠義鄉志˙金石志上》(影印[清]

道光 11 年[1831]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4 冊卷 12頁

603-604這類內容較少的版本合理的推測應該是較繁版本的減省因而不

納入成書時間的考查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4

版本九十七化之書則是馮如意「扶鸞」而成根據趙文的說法南宋之

前曾有七十三化之本考該書七十三化以前所言諸事的確都是北宋以前

事七十四化到九十四化記載之事雖非北宋以前之事然又有「皇宋」

「皇朝」「大宋」之稱這應該是南宋所增入依此則七十三化本應該

在北宋時已成書至晚不會遲於南宋初南宋末則已有九十四化之本了

根據《正統道藏》收錄的是九十七化本以及曹安以後多言九十七化之實

則明代正統以後九十四化之本應已不流行而流行九十三化九十七化

九十九化等幾種版本據李維楨之文則似《輯要本》之流傳較廣至於

各本內容間的關係雖無不同版本可供對照但可以合理的推測應該是

大同小異承襲多而變化小至少前七十三化不太可能變化根據前述資

料推得的成書時間其結論是《文昌化書》非一人一時之作是經由不同

時間不同人物的「扶鸞」而成書七十三化之本至遲在北宋末南宋

初已完成南宋則有九十四化之本明初已有兩種內容稍為不同的九十七

化本及一種九十九化本流傳兩種九十七化本至遲在元代延祐以前已成

書至於九十九化之本大約成於延祐以後 31 但不會晚到明代纔成書

再者諸版本均無尊稱明朝為「聖朝」「皇明」「大明」者亦可作為此書

不會遲至明代纔完成的另一個旁證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一般常識性意見多數認為與元仁宗延祐

31 這是比較保守的推測如果從《正統本》在〈大丹化〉中有「老氏中原厭甲兵

西昇甘作化胡行」(頁 73)之言而論則或者可以有另外的看法考元世祖至

元十八年(1281)詔令焚燬道書之際《老子化胡經》列為首要焚燬之書若

《文昌化書》作於至元十八年以後當不至出現此文詞否則必引發佛教徒之

抗爭而元代並無佛教信仰者對《文昌化書》提出批判則此或亦可旁證九十

七化之《文昌化書》不會遲至延祐以後纔成書有關元代釋道之爭而引發焚

燬《道藏》一事之經過與原因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96 年修訂本)第 3 卷頁 216-2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19: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7

185

三年(1316)封贈「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一事相關 32 不過從文

天祥之言以及趙文以「文昌閣」稱「梓橦元皇帝君之閣」一事觀之則

可以合理的推測至少在宋末元初之際文昌已與梓潼合一了 33 甚至有

可能更早當不至如全祖望(1705mdash1755)所說文昌之祭始於元代之

袁桷(1266mdash1327) 34 更不可能遲至延祐以後才出現合一的趨勢蓋就一

般地方性民間信仰進入官方正式系統的程序而言必然是先有民間信仰

32 如[清]杜春生編《越中金石記˙嵊縣文昌祠置田記》(詹波館刻本)《歷代

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3 冊卷 9頁 2b總頁 535 之「按語」中國

大百科全書宗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道教俗神》(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年)頁 71[日本]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

諸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122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

同註 14頁 58-60朱越利陳敏《道教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頁 240 等處所言 33 日本學者森田憲司也認為「梓潼神以一個科舉之神的姿態出現在世上是在北

宋末到南宋初的這段期間之內」所以森田氏所謂「因為元朝所加之封號裡含

有『文昌』二字我們可以說它就此得到了正式的認可」表達的應該是「文

昌」稱號之官方認可而非指梓潼神與科舉合一之事森田氏之說參見劉怡君

譯筆者校訂的〈文昌帝君的確立從地方神明到科舉之神〉(未刊稿)同註

11另外美國學者韓森(Valerie Hansen)根據地方志與廟寺碑文記載的實證性

研究也指出在南宋理宗端平 2 年(1235)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就已經出

現專屬的梓潼廟他又根據比文天祥寫碑文更早一年的景定 2 年(1261)出現

在嚴洲(今浙江建德縣)的一篇碑文指出梓潼神在當時「就已經牢固地確立

了他作為科舉神的名聲」見[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

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143既

然梓潼神在宋代已經與科舉合一文昌主科舉功名之事則是自古已有之信仰

傳說因此當梓潼與科舉合一時合理的推斷則當時也必然與文昌信仰合一

了不可能遲至元代官方認可後纔形成 34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經史答問》(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下冊卷 5頁 1932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0: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6

的興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方信仰纔經由相信

或熱心的官吏上報因而取得官方的承認官方正式承認之後則又增強

其信仰與傳播的強度並且還可免除被歸入「淫祀」而遭迫害的危險另

外因為可以公開的宣揚則更具有變成全國性祭拜對象的可能性梓潼神

的信仰至少在唐代已經被官方正式承認所以不會被歸入「淫祀」而

遭到取締更可以公開宣揚更由於宋代科舉考試制度公正性的改革使

得唐代以來那種需要靠特殊人際關係纔能中舉的情形大為改觀一般民

眾中舉「機會均等」的可能性大為落實 35 因此對中舉的希望大增不過

這種中舉的強烈心理要求卻也同時引發實際層面「不確定性」的心理焦

慮於是許多可能有助於中舉的方式就不斷的被提出而被選擇接受其

中文昌主科舉是否中試的功能梓潼神就是文昌化身的傳說就是被大多

數民眾選擇相信的信仰之一 36 梓潼與文昌應該就是在宋代此種背景下合

一了文天祥之說可以為證元代延祐年間封贈的最大作用應該是使得

文昌梓潼的信仰更加普及元代虞集(1272mdash1348)所言「文昌宮者蜀

梓潼縣七曲山神君之祠也hellip七曲神君者學士大夫乃祀之以為是司祿

35 有關宋代科舉考試制度較唐代更具「公正性」的改革使得一般民眾中舉機會

大增諸事可參見李弘祺著劉耕荒譯《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94 年)第六章與第八章之相關討論馮爾康等即認為宋代

以後比較公平的科舉制度樹立起「以知識平等競爭的原則為平民等級入仕提

供了可能性」見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43宋代科舉考試制度改革後引發儒家獨尊與士大夫俗化等影響的

相關探討可參考王炳照徐勇主編《中國科舉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年)尤其是第四章到第八章的討論 36 有關宋代因科舉而形成的各種形式的文士科舉文化包括與文昌帝君信仰關係

的討論可參考[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 年)第七章的簡略說明不過賈氏還是過信俗說將文昌神與梓潼神

合一誤認為遲至元代纔出現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9

187

主文治科第之神云hellip自科舉廢而文昌之靈異亦寂然者餘四十年延祐初

元hellip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而蜀人稍復治文昌之祠焉hellip蜀省以其事來

上hellip天子為降璽書褒顯神君甚渥而祠文昌者日盛矣」之論 37 可以

為證所以延祐之褒顯不是促成文昌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而是令文昌之祀

日盛再就一般信仰與宣傳信仰書籍出現的先後次序而言絕大多數是先

有信仰然後纔出現宣傳信仰之書宣傳之書出現後則再次增強信仰的

傳播這種常識性的見解也可以作為梓潼與文昌信仰合一不會遲至延

祐三年以後纔形成的旁證至於元明以後出現許多不同版本的《文昌

化書》當然可以作為元明以後文昌信仰興盛的證明明孝宗弘治元年

(1488)由於各地書院學宮幾乎無處不供奉文昌帝君因而引發部分自

認為儒者的不滿張九功(成化 9 年[1478]進士)上〈釐正祀典疏〉論「文

昌崇拜」之「附會不經」周洪謨(1420mdash1491)等則建議拆毀天下所有的

「梓潼祠」「以解人心之惑」38 但弘治五年(1492)三月丘濬(1418mdash1495)

和王鏊(1450mdash1524)為《文帝孝經》作〈序〉與〈跋〉時卻依然推崇

「文昌信仰」對科考的重要作用王鏊甚至還有「文昌先天之孔子也

孔子後天之文昌也」一類高度推崇的讚美語 39 這次的禁毀令和丘王

37 [元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川順慶路蓬州相如縣大文昌萬壽宮記》(影印 [明 ]

景泰年間翻刻本)《四部叢刊正編》同註 14第 68 冊卷 46頁 6b-7a總

頁 400 38 見[明]張懋李東陽等纂修《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年縮版影印原抄本)第 6 冊卷

13頁 6b-12a原總頁 0304ndash0315新總頁 5516-5519[明]倪岳〈覆正祀典

疏〉[明]黃宗羲編輯《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影印原抄本)第

1 冊卷 49頁 17a-17b總頁 378[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禮志˙諸神祠》

(臺北鼎文書局1982 年影印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 3 冊卷 50頁 1308 39 [明]丘濬〈文帝孝經原序〉[明]王鏊〈文帝孝經原跋〉見[明]朱珪校[明]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88

二人的稱美實可旁證「文昌信仰」在明代根深蒂固流傳於人間的實際狀

文昌帝君另外還有「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

「元皇大帝」等不同的稱號 40 廣西博物館藏有一塊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元皇大帝像與贊」的拓片其〈贊〉云「元皇大帝掌握人世

積祿積名司造所繫有德進官多才及第式籍之司千古砥礪學問

文章忠信孝悌人事既修天理默契」 41 簡潔的說明其職司是觀德取

才以晉其官這當然是現在一般研究者最熟悉的功能 42 實則文昌神另有

送子助戰的職司明代李維楨即以為「蜀人言張亞子戰沒成神」「《化書》

言神世業儒帝使主仕籍」「或言神故張星hellip先為皇帝子揮造弓矢

張弓挾彈射諸物無不祥者使人宜子子宜壽」等等諸說皆係附會之

論 43 不過由此亦可見當時文昌神當有這些不同的職司李氏纔會於文中

極力辨之任僎作於天啟四年(1624)的〈文昌帝君石像題詞〉亦有「子

息 功 名 在 人 生 並 切 而 帝 實 兩 司 之 」 之 言 44 明 末 清 初 的 朱 鶴 齡

(1606mdash1683)意見與文字和李維楨之文幾乎完全雷同同樣以為文

蔣予蒲重訂《文帝孝經》收入胡道靜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

年影印本)第 4 冊頁 1a-2a總頁 300頁 3a-3b總頁 301 40 參見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頁 253 41 [南宋]諸葛應傑〈元皇大帝像贊〉《道家金石略》同註 21頁 422 42 如江日新〈文昌崇祀與臺灣的書院和道德勸化研究之一〉討論文昌職司以

為「都是在於命祿等上」見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mdash道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年修訂版)頁 54 43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文昌閣記》同註 28第 151 冊卷 54 上頁 7a-7b

總頁 632 44 [明]任僎〈文昌帝君石像題詞〉收入李權編纂《鍾祥金石考》(民國 26 年《雙

槐盧叢書》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3頁 37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1

189

昌 神 主 司 武 功 宜 子 宜 壽 仕 籍 之 說 皆 傅 會 不 可 信 45 清 代 朱 彝 尊

(1629mdash1709)為文辨正俗傳以孟昶(919-965)為「送子張仙」之非

46 以為送子的張仙應該就是梓潼神因而謂世俗以梓潼神為文昌星神號則

非是 47 若非文昌有主子嗣之說當不至有此辨吳敬梓(1701mdash1754)

完成於乾隆十四年(1749)之前的《儒林外史》小說中也提及俞育德父母

到中年尚無子嗣遂到文昌帝君面前去求因而降生俞育德之事 48 全

祖望亦有「或又以為即蜀中之張仙」之言 49 楊銜作於道光十一年(1831)

的〈重修文昌閣記〉中更加明白地指出「海內文昌之祀有三有崇其武

功祀之者有謂佐南斗注生祀之者而黌宮所奉則因其綰文柄焉」 50

可見至少從明代開始文昌即有主司武功生息文柄之職除此之外

文昌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書坊業刻字業的「行業神」以及「梓潼戲」

的「戲神」 51 這些也就是文昌在傳統社會中相關的職司

45 [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新修文昌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影

印[清]康熙刻本)下冊卷 9頁 10a-12a總頁 433-437由於文字意見超

乎尋常的雷同性筆者懷疑朱氏此文有抄襲李維楨文章之嫌 46 以孟昶為張仙主司生育之神參見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

社1997 年)頁 95-100 47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影印原刊本)《四部叢刊正編》同

註 14第 81 冊卷 69頁 12a-13a總頁 528 48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36 回頁 443 49 [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答蔣生

學鏞問湖上三廟緣起》同註 34中冊卷 47頁 1784 50 [清]楊銜〈重修文昌閣碑〉[清]張惇德編《欒城縣志》([清]同治 11 年[1872]

刻本)《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同註 23第 16 冊卷 14頁 812 51 參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工藝文化用品類》(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 年)

上卷頁 778285 等處以及黃枝生〈文昌聖誕與民間習俗〉《中華文化

論壇》1996 年第 2 期頁 65 所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0

《文昌化書》的流行與傳播自然與「文昌信仰」息息相關「文昌信

仰」的興盛實與宋代「公正掄才」科舉考試制度的革新建立密切相關

由於民眾期待中舉而又有不可知的焦慮因而希望透過崇拜禮敬文昌神明

的途徑以求取中舉的保證或加深中舉的機率這種信仰的心理當然與

宋代以來形成的《太上感應篇》或《功過格》等以善行獲得獎勵的「報

應信仰」同一系統 52 是一種典型「無教義無嚴格的規制民眾的崇拜

不固定無系統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的「民間宗教信仰」

由於文昌信仰的影響越來越大信仰的版圖密佈全國使得道教不得不加

以收編而列入其「神統」中 53 明代《正統道藏》收錄《文昌化書》的緣

由於此亦可得一合理的解釋因此《文昌化書》之成書與傳播自然無

法脫離此一重要的背景因素所以《文昌化書》最早的版本不可能遲至

宋代以後甚至晚到明代纔成書

52 有關《太上感應篇》對南宋以來士人的影響參見余英時先生《中國近世宗

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年)頁 145-146 的簡

單討論有關明清時期《功過格》的功能與思想史社會史間的關係參見

[美]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

道德秩序》同註 3 一書較詳細的討論 53 有關「民間宗教信仰」之定義道教收納「民間宗教信仰」之神祇等事參見

趙世瑜〈民間社會中的寺廟一種文化景觀〉《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

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83-111 之討論此書頁 87 也

論及明清時期「文昌廟」或「梓潼廟」與城隍廟土地廟關帝廟龍王廟

東嶽廟真武廟等是全中國「南北各地分布最為普遍」的廟宇此可證「文

昌信仰」在明清二代的普及情形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大陸學者李小光有關道

教吸納的民間俗神及民間信仰功利性質的研究中居然只提《呂祖全書》卷 18

引錄了《文帝勸孝錄》及提過一次梓潼帝君而已竟似完全不知有《文昌帝君

孝經》等「文昌信仰」在這一議題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見李小光《生死超

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年)

頁 221 提到《文帝勸孝錄》頁 243 提到「梓潼帝君」竟然完全遺忘了在傳統

社會的文人圈中至少不會比「關帝聖君」信仰薄弱的「文昌信仰」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5: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3

191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文昌化書》所以進入《詩經》的詮釋系統當然與該書的內容相關

本節即要探討《文昌化書》與《詩經》的實際關係並分析其間所具的相

關學術意義《文昌化書》與《詩經》相關者一則〈生民〉〈沔水〉〈白

駒〉等三章借用《詩經》之篇名再者其〈序〉如「元命者序太始也」

的形式一眼即可看出完全是襲用《詩序》的表達形式三則引錄《詩經》

相關資料為說根據《正統本》初步的統計文中至少引錄了近三十處之

文 54 引錄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下列三種狀況

明用《詩序》之義者

此類引錄係以《詩序》的內容為主加以必要之誇飾說明文昌帝君

的化身在現實世界的功績與貢獻者《文昌化書》書寫之際直接以《詩

經》原篇章之名而名篇者計有兩例

1 〈沔水化〉(頁 61-62)敘述化生為周宣王時張仲一事言其多方解說

釋疑規勸宣王不要輕信讒言宣王因而信任尹吉甫遂成中興之功

54 按所謂「引錄」指實際運用《詩經》之文句或運用發揮《詩經》詩旨之意義

以入《文昌化書》文本內涵者故如〈明經化〉(頁 91)「〈大雅〉全排〈鄭〉

〈衛〉音」一類文字雖與《詩經》相關然不得謂為「引錄」故不列入討

論之範圍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2

此用〈小雅沔水〉之義 55

2 〈白駒化〉(頁 62)言宣王不能容諫下大臣於獄張仲遂作〈白駒〉

之詩以譏刺之宣王因而改過留賢士風大盛即用〈小雅白駒〉

之義(卷 11 之 1頁 378mdash379)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文昌化書》中有一類雖使用《詩經》本文之意以作為敘述文句或

義理發揮的根據以彰顯文昌帝君化身欲表達的意見但文中並未明確告

知讀者文句或義理出自《詩經》本文此類共有九例

1 〈格非化〉(頁 58)敘述化生為張氏子因醫術高明官於周成王之

朝為司諫之事謂其偶聞成王於周公有不平之語於是諫草屢上以

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成王因而信任周公周公東征之時雖有四

國流言召公不悅之事然終無大礙所述實即《詩序豳風鴟鴞》

(卷 8 之 2頁 292)所謂「成王未知周公之志」而作詩一事之發揮

2 〈榮歸化〉(頁 58)謂文昌帝君之化身因見周公〈鴟鴞〉之詩惻

然有感於是有歸田之意所述為〈豳風鴟鴞〉(卷 8 之 2頁 292mdash294)

言周公勤於國事而受疑謗一事之發揮

3 〈化書序〉(頁 49)所謂「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

55 《毛詩注疏附校勘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年影印[清 ]

嘉慶 20 年[1815]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以

下《十三經注疏》均用此本僅隨文注出該書之卷數與總頁碼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7: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5

化也」之論自是發揮《詩序》「風」(卷 1 之 1頁 16)之定義為說

4 〈格非化〉(頁 58)之「四國流言」當是使用〈豳風破斧〉(卷 8

之 3頁 300)的文義

5 〈孝友化〉(頁 61)顯然是〈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 10 之 2

頁 360)一言的發揮

6 〈舉讎化〉(頁 62)言風成有「青蠅之行」係用〈小雅青蠅〉(卷

14 之 3頁 489)讒人讒言之意

7 〈存褒化〉(頁 65)言周幽王寵褒姒而廢太子宜臼事實發揮〈小雅

小弁〉(卷 12 之 3頁 420mdash423)和〈小雅白華〉(卷 15 之 2頁

515mdash518)《詩序》的意思

8 〈牛山化〉(頁 79mdash80)以涇渭二水的清濁隱寓君子小人的分

別自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卷 2 之 2頁 90)一言的發揮

9 〈中興化〉(頁 99)「民安鴻鴈」一語當是以《詩序小雅鴻鴈》

「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

所焉」(卷 11 之 1頁 373)之義移以稱美元朝

借用《詩經》文詞者

直接借用《詩經》本文的詞彙作為《文昌化書》敘述文本者此類

共有十九處依其出現之次序說明如下

1 〈生民化〉(頁 53)有「厥月誕彌」之詞當是取自〈大雅生民〉「誕

彌厥月」(卷 17 之 1頁 589)一詞

2 〈稽古化〉(頁 53)〈天宮化〉(頁 57)〈榮歸化〉(頁 58)均有「京

193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周」一語當是取自〈曹風下泉〉「念彼京周」(卷 2 之 1頁 72)

之文

3 〈寧親化〉(頁 54)有「母氏劬勞」一句〈殞賊化〉(頁 69)〈婆娑

化〉(頁 75)也有「劬勞」一語應是來自〈邶風凱風〉(卷 2 之 1

頁 85)之文

4 〈淵石化〉(頁 55)的「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之說當係來自

〈小雅斯干〉「載弄之璋」與「載弄之瓦」(卷 11 之 2頁 387mdash388)

之文名為淵石疑取自〈小雅鶴鳴〉「魚潛在淵」與「它山之石

可以為錯」(卷 11 之 1頁 376mdash377)之意

5 〈馴雉化〉(頁 55)因父母雙亡而有「罔極」之嘆自是借用〈小

雅蓼莪〉(卷 13 之 1頁 436mdash437)之義

6〈孝友化〉(頁 61)出現「北堂」之詞應是取自〈衛風伯兮〉「言樹

之背」毛《傳》(卷 3 之 3頁 140)之義

7 〈沔水化〉(頁 62)之「板蕩」當是取〈大雅板〉(卷 17 之 4頁

632)與〈大雅蕩〉(卷 18 之 1頁 641)之義「四夷交侵」則應是

取《詩序小雅六月》(卷 10 之 2頁 357)之文

8 〈回風化〉(頁 66)的「都人士」一詞取自〈小雅都人士〉(卷 15

之 2頁 510)之詩

9 〈殞賊化〉(頁 69)的「好逑之心」明顯為〈周南關雎〉(卷 1 之 1

頁 20)之詞彙

10 〈戒龍化〉(頁 75)的「維新之命易我舊德」一語係用〈大雅

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卷 16 之 1頁 533)之意

11 〈牛山化〉(頁 80)有「褰裳而往」一詞係取〈鄭風褰裳〉(卷 4

之 3頁 173mdash174)文詞之義

12 〈天威化〉(頁 80)中「性褊急」一詞的意思當是用〈魏風葛屨〉

(卷 5 之 3頁 206)急躁迫切之義

19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29: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7

195

13 〈祐正化〉(頁 83)有「夜未央」一句此出〈小雅庭燎〉(卷 11

之 1頁 375)之文

14 〈咸陽化〉(頁 85)有「靜言思之」一詞56 實出自〈邶風柏舟〉(卷

2 之 1頁 75)與〈衛風氓〉(卷 3 之 3頁 136)之文

15 〈止足化〉(頁 95)的「干戈載戢」一句當是因〈周頌時邁〉「載

戢干戈」(卷 19 之 2頁 719)之句而成文

以上就是《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際情形

探討《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文句與文義的意義必須先瞭解

《文昌化書》的本質根據前文有關《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的分析可

知文昌帝君職司察功賜祿協助戰事賜予子息諸事且其書內容雖也有

〈解脫化〉一章謂其有皈依「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頁 86)之

事然書中實言「化生」而不言「輪迴」且有「化胡」(頁 73)之論可

見是偏向以道教思想為主軸的「民間宗教信仰」之作品這類「以善行獲

得獎勵」而「具有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特徵」的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以

得個人利益的「民間宗教信仰」性質的書籍現代研究者統稱之為「善書」

像《文昌化書》這類偏向道教思想的善書引錄儒家典籍為例證的事實

從宗教傳播的角度言至少表達三項意義一是「三教合一」思想融合的

表現承認「道」唯一只是各家的操作形式有別二是道教徒努力向儒

家靠攏的表現宋代以後俗世化通俗化愈來愈強的民間道教具有較強

烈的神秘性功利性當代的傳統士大夫階層接受者較少排斥者較多

因此期望透過引用官方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之說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57

56 《正統本》原作「靜而思之」依《輯要本》(頁 10142)改正 57 道教這種靠攏的原因與效果孔令宏的說法值得參考他認為由於道教在三教

中一向居於最下的地位因而「迫使道教進一步順應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普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0: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6

三是道教世俗化向民眾靠攏的表現道教是中國民間產生的宗教因此對

民間的喜惡有較敏感的認知科舉制度確立以後民眾透過儒家經籍的學

習經由科舉的篩選即可獲得利祿道教徒感受到民眾對利祿的高度期

待因而對儒家經籍的遵崇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於是引錄儒家經籍之

論為證以助成道教之說以便爭取更多的信徒 58 這是《文昌化書》所

通老百姓的心理不得不在倫理要求上進一步向儒家靠攏與儒家的倫理規範

融會貫通hellip把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教的鬼神信仰結合起來變得簡潔明確

通俗適用推向世俗世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見孔令宏《宋

明道教思想研究》同註 13頁 378-379肖群忠〈《文昌孝經》的道教孝道

觀〉《道德與文明》1997 年第 6 期頁 16-19 有關道教向儒家靠攏的相關論

述亦值得參考 58 有關這三個原因與內容研究的相關成果甚多除前舉註 14 游子安陳霞註

18 朱越利註 32 朱越利和陳敏合著等書外筆者所見猶有葛兆光《道教與

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年)頁 167242259289324 及〈序〉

頁 6葛先生此書頗多可取之卓見惜全書充斥許多非理性且不必要之輕薄謾

罵一類無謂的文字減低了此書的學術性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530625661鄭土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

的神仙與神仙信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頁 201259

306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分店1992 年)

頁 121142176唐大潮等《勸善書今譯˙導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年)頁 1-5韓秉方《道教與民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58190198姜生郭武《明清道教倫理及其歷史流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213244276278284[美]包筠雅《功

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同註 3頁 178254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

(成都巴蜀書社1999 年)頁 9193100271饒宗頤先生〈三教論

及其海外移植〉《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60-202柳存仁先生〈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的三教〉《道教史探源》(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254-289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

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年)一書尤其頁 80 與 153

162王志忠《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0 年)頁 62[法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29

197

以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的內在原因分析這三項原因可以看出道

教徒能充分掌握民眾心理需求因應民眾需要而傳播其宗教的高明策略

宋代確立較具「公正性」科舉考試制度後一般民眾經由考試中舉而改變

身分名利雙收的機會大增考試科目既然以儒家經籍為主儒家經籍當

然成為學子必讀之書文昌帝君的神秘能力提供考試中舉可能性的保證

引為例證的儒家經籍更是讀者必須接觸之書因而不但較無排斥感且

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透過這種利祿可能性的期待與例證熟悉親切的雙重作

用接受其所傳達觀點的可能性當然就相對地提高明清以後以道

教為主軸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的民間宗教或秘密宗教越來越普及就

可以看出道教徒在宗教傳播策略上的成功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為說除具有前述宗教史與思想

史的意義與價值外還可以從詩經學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分析《文昌化書》

所引錄的《詩經》相關資料可確定其均出自毛鄭孔的《毛詩注疏》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斷宋元時期的詩經學雖然以朱熹《詩集傳》為主的

「宋學」已經開始興起但是恐怕還是以毛鄭一系的「漢學」為主理

由有三一則《文昌化書》的書寫者在行文中總共使用了近三十處的《詩

經》本文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可見這些書寫者對《詩經》本文的熟

悉因而運用的非常純熟再者《文昌化書》既是一本通俗的民間善書

則設定的讀者群或聽眾群當不會僅是上層文化階層的士大夫應還包括

一般不具功名身份的平民百姓如果當時《詩經》的傳布不夠普遍《文昌

化書》如此多量運用《詩經》本文為說豈非顯得奇特而毫無意義最後

安娜˙塞德爾著蔣見元劉凌譯《西方道教研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頁 849395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上

海文化出版社2001 年)頁 85 等以上諸處所論均有可供參考的相關論述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198

且為最重要的理由是《文昌化書》中引錄《詩經》的相關資料除《詩經》

的本文外對詩旨的解釋也均取自《詩序》《詩經》本文詞彙的解說

也均取用毛《傳》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熟悉的是代表「漢學」的《毛

詩注疏》一系的解說而非朱熹《詩集傳》代表的「宋學」家派之解說

59 由此亦可知受《四庫全書總目》所謂「有元一代之說《詩》者無非朱

《傳》之箋疏」的影響 60 因而以為元代詩經學皆朱子《詩集傳》一系之

天下的常識性觀點顯然還有再加斟酌的必要若元代詩經學果真如《四

庫全書總目》所言僅是朱子《詩集傳》之箋疏而已則成書於元代九十

七化本的《文昌化書》何以毫無半點相關訊息的反應可見《四庫全書總

目》之言並不完全可信 61 另外亦可由《文昌化書》引用《詩經》資料全

無朱《傳》的訊息反證《文昌化書》不可能成書於朱子《詩集傳》勢力

凌駕一切家派說法的明代

59 試舉兩顯例以明之〈沔水化〉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近臣規勸周宣

王而令其改過之意(卷 11 之 1頁 6a-8a總頁 375-376)朱熹《詩集傳》一

則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代的詩作再則認為這是朋友相規勸之詩〈白駒化〉

中《文昌化書》用的是《詩序》周宣王初善後惡近臣刺其不能留賢之意(卷

11 之 1頁 12b-14a總頁 378-379)朱熹《詩集傳》也不承認這是周宣王時

代的詩其次則是不從「刺」的角度去理解僅將此詩當成一般性的敘述之詩

可見《文昌化書》書寫者的解詩立場與朱熹《詩集傳》的解詩立場的確無法

相符應朱熹之說見《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 年影印本)卷 10

頁 16a-17a總頁 479-481卷 11頁 2a-3b總頁 487-490 60 見《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大全提要》同註 5上冊卷 16頁 128 61 按若就《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類》所收元代詩經學著作而言的確可自

圓其說不過以此倖存有限的幾部著作從菁英研究設想的角度而論固然可

看出當時部分《詩經》詮釋者的立場但從「情境研究」的統整性立場而論

欲因這幾部可能經過刻意選擇的詮解書籍而擴大為論證整個元代詩經學的實

況就比較嚴謹的角度來看恐怕基本條件還不夠故還不宜毫無疑慮的盲信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1

199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何楷([明]天啟 5 年[1625]進士約 1600―1646 前後在世)明朝福建

鎮海衛(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縣東南)人字玄子號黃如《明史》稱其

「博綜羣書」「尤遂於經學」並錄其《古周易訂詁》《毛詩世本古義》(下

稱《古義》)《孝經集解》等三本著作 62 《古義》一書成於崇禎十四年

62 根據日本東京大學內「東洋文化研究所」典藏的日本寬政戊午年(1798)翻刻

本《何氏詩經世本古義》的紀錄參與該書「校正」工作的有何楷之兄名九雲

字舅悌大弟名九說字鏡子二弟名模字侗子三弟名樅字聲子四弟

名櫆字平子五弟名楞字佛子還有大侄子名家駒字如飛二姪子名燁

字光文小姪子名際盛字玄如子壻趙永等人〈原引〉之〈注〉則為何楷

之子何燾所為如果何楷所宣稱此書注解的指導原則係來自其父的構思無

誤則《詩經世本古義》簡直就是何楷一家詩經學的實際呈現了另外四弟何

櫆亦著有《禹貢解》一書見[清]錢謙益著錢仲聯點校《初學集˙題何平子

禹貢解》(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年)第 4 冊卷 83頁 1754由此可見

何楷一家確有經學的家學淵源這種凝聚幾代家族學問或幾代合作而成書的狀

況在傳統中國實在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何燾之〈注〉知何楷

之父為何湛字印海祖父名良紹字志齋何楷有「黃如」之號見[清 ]顧

鎮《虞東學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註 25第 89 冊〈譜說〉頁

6a總頁 377卷 2頁 62a總頁 435 等處何楷生卒年錢保塘謂「順治二

年(1645)卒年當四十餘」見《歷代名人生卒錄》(臺北廣文書局1978

年影印海寧錢氏清風室 1936 年刊本)下冊卷 7頁 27b總頁 688再者清

人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子」為「元子」今當復其「玄子」之字何

楷的著作與生平又參[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同註 38第 4 冊卷 96頁

2351頁 2357頁 2367第 10 冊卷 276頁 7077 等處另外根據「漢華知

識庫網站」內《臺灣文獻叢刊》一欄以「何楷」一詞檢索可得 152 筆資料

見http wwwsino21com這些紀錄何楷生平活動的資料亦有助於對何楷

生平之瞭解又案《明史》稱是書為《毛詩世本古義》疑有誤蓋無論崇禎

原刊本或《四庫全書》的相關紀錄及各家目錄學諸作皆作《何氏詩經世本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0

(1641)是明末比較值得注意的《詩經》詮釋著作這本書最明顯的特色

有三一則打破〈風〉〈雅〉〈頌〉的分類與次序完全依照何楷自定的詩

作時代重新排列上至「夏少康之世」下至「周敬王之世」並以二十八

星宿配合分部 63 即「角部夏少康之世」「軫部周敬王之世」等再

則重訂每首詩的詩旨三則解說引錄資料相當龐雜《古義》成書後讀者

多肯定其蒐羅材料之富名物訓詁等考證之精詳但也不滿其援引過分駁

雜混〈風〉〈雅〉〈頌〉為一重訂時代與作者之舉由於《古義》瑕瑜

並呈的特色幾百年來一直受到相關研究者激烈的批評這種爭議性同時

也顯現其在詩經學上的影響力與值得重視的地位否則也就不至於一再受

到批評了 64 其他姑且不論即以清代官方編纂的《詩經傳說彙纂》為例

明言稱引《古義》之說者即達一百七十條之多居《詩經傳說彙纂》全

書注解中出現總人數二六九位中引錄數量最多的前第十六位居該書新

採錄的明代《詩經》注解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黃佐錄入 185 條)可見

何楷在《詩經傳說彙纂》編纂群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5 其名號與解說透過

官書的傳播影響力當不容小覷

古義》未見有作《毛詩世本古義》者崇禎原刊本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

書館善本書志初稿˙經部》(臺北國家圖書館1996 年)頁 84下文皆以

「《古義》」稱之 63 按國家圖書館藏《古義》崇禎原刊本之〈目錄〉頁碼錯亂當依 19a19b

20a20b21a22b22a23b23a21b24a24b25a25b之次序排列

方為正確 64 有關《古義》成書後幾百年來的批評與研究狀況可參見拙著〈何楷《詩

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同註 8 一文之相關討論 65 參見拙著《明代詩經學研究》同註 9頁 273伍純嫻《《詩傳大全》與《詩

經傳說彙纂》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之統計伍文頁 76 及頁 118 共 160 條之統計當是筆誤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5: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3

201

《古義》一書引錄的資料據粗略的初步統計出現的人名共有五六

九位書籍共有五一九種 66 毋怪稱譽者強調其「博」而贊其「引據詳明」

貶抑者論其「雜」而責其「過于冗繁」本小節並無意處理此書雜引資料

引發的所有相關問題主要是探討何楷將民間通俗勸善書《文昌化書》引

入《詩經》詮釋系統的意義研究資料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主 67

透過必要的分析論述以探討此種引錄在詩經學史與宗教學史的價值《文

昌化書》的內容主要在敘述文昌帝君歷世顯化降生人間的種種事蹟《道

藏提要》紹介其書云

係自傳體helliphellip全書分九十七化每化一節每節各有品題先列

七言詩一首次用散文敘事亦可視為詩話體之傳記傳文始自周

初歷經秦漢晉唐宋訖於元初helliphellip皆為編造之神話

然所敘之事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其內容大抵是

孝親敦宗盡忠薦賢恤孤憫世明經獲聖以至餌丹顯

靈等而以宣揚賞善罰惡善惡報應融合儒釋道之說而以

66 此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古義》所做的統計由於有些人即書的作者

因此頗有重複之處故曰粗略的初步統計相關的研究筆者將另文論之 67 見《四庫全書˙經部》同註 25第 81 冊頁 1-865又《四庫》本刪去〈原

引〉「子燾注」三字容易造成誤解另外在〈小雅˙鹿鳴〉下錄有何燾之〈注〉

見卷 6頁 16a總頁 107頁 17b總頁 108頁 18a總頁 108 等三處顯見

何燾在《古義》的成書上當有一定的貢獻再則何楷於書中稱蔡毅中(1548

-1631)為「先生」為「吾師」稱李材(1562 年進士)為「李見羅先生」

稱湛若水(1466-1560)為「甘泉先生」稱黃道周(1585-1646)為「黃子

道周」見卷 10 之上頁 80a總頁 262卷 10 之中頁 47a總頁 299卷

24 之下頁 34a總頁 819卷 24 之下頁 43a總頁 823 等處這些特殊稱

呼似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意涵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2

道為主 68

由於此書所敘之事始自周初且「部分依據歷史資料加以敷衍編纂而成」

文中敘述之「史實」有一部分與《詩經》所敘之事相關比較明顯的如前

述所舉的〈格非化〉謂周公受「四國流言」中傷之事〈榮歸化〉提及周公

作「〈鴟鴞〉之什」〈沔水化〉言張仲「歌〈沔水〉之什」〈白駒化〉說張

仲「作〈白駒〉之詩」等其中有兩條資料的說法與何楷所訂《詩》旨

不符何楷因而在《古義》中引錄而駁斥之今迻錄析論於下

〈牛部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9

頁 108a-108b總頁 216)

何楷定〈牛部〉十三首詩皆作於「周武王之世」(卷 9頁 1a總頁

163)據鄒忠胤(約 1590mdash1635 前後在世)《詩傳闡》之說而訂此詩為

「餞箕子」之作 69 並根據《尚書序》《尚書洪範》《尚書大傳洪範》

《竹書紀年》《史記》《漢書》《後漢書》及蘇軾等諸說謂周人釋放被

囚的箕子箕子陳〈洪範〉後離去最後到達朝鮮逐漸有名於世周人

遂詔而封之何楷以詩中「勉爾遁思」一句為證強調此詩絕不是受封時

68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梓潼帝君化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頁 124-125 69 鄒忠胤之說見《詩傳闡˙小疋白駒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

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年影印 [明 ]崇禎年間刻本)第 65 冊卷 16頁

11a-12b總頁 661-66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7: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5

203

所作必是箕子隱遁之際周人餞別箕子時所作以為周人惋惜箕子一代

賢人卻因是殷商後裔不願留為周用今既離去則不知何往然周人

愛慕思念之心不減終冀其勿吝惜金玉良言而有以教誨周人作者當以

周武王(卷 9頁 103b總頁 215)為最有可能

《文昌化書白駒化》謂此詩乃周宣王時宣王因見韋仲的諫章而大

怒遂下韋仲於獄導致不少賢人高士離朝他走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憂心國家之興衰於是作為此詩以諷諫宣王冀其寬容諫者

留心賢才宣王遂改過遷善周朝因而再盛此論與何楷所定之時世與詩

旨皆不合何楷因而駁斥云

《序》以為「大夫刺宣王」鄭玄云「刺其不能留賢也宣王之

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 70 而《文昌化書》亦云

「宣王以四方無虞于心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天

威肅震置韋于理于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

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

使有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跡者期于願仕詩聞于上

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庭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

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靄盛天下復見成康化矣」《序》

因篇次與宣王諸詩相錯遂以為宣王事《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卷 9頁 106a-106b總頁 216)

何楷批駁的理由是《詩經》中諸詩次序先後的排列諸家本就各依己意安

排傳者個個不同但皆不足據即使儒者比較相信的《毛傳》亦「未必

70 案「宣王之末不能用賢賢者有乘白駒而去者」一段乃《毛傳》之文

何楷誤作鄭玄之說見《毛詩注疏˙小雅˙白駒》同註 55卷 11 之 1頁 12b

總頁 378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4

聖人之意」(〈卷首〉頁 8a-8b總頁 8)既然《詩序》只因此詩剛好和

宣王時代的詩排列在一起就將之定為周宣王時之作當然是不足為據《文

昌化書》中〈白駒化〉之論既是根據《詩序》之說加以附會而成因

而更不可信從

〈胃部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7頁 146a總頁 521)

何楷考定〈胃部〉二十首詩均為「周宣王之世」所作(卷 19頁 1a

總頁 448)並定此詩之旨云「〈沔水〉畏讒也疑隰叔所作」何楷根

據《竹書紀年》與《汲冢璅語》之言謂周宣王四十三年宣王因其妾女

鳩之讒言中傷囚杜伯于焦杜伯之友左儒九諫宣王不僅不聽諫言最

後甚至連左儒也一併殺之杜伯之子隰叔於是奔晉(卷 17頁 147a-147b

總頁 521) 71 何楷以為此詩當是隰叔在杜伯被囚左儒九諫的那段期間所

作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受黃佐「作此詩者其父母必有身遭讒言而將罹凶

禍之事」說法的啟發何楷由於發現周宣王時正有因讒言而冤殺杜伯

其子隰叔奔晉之事隰叔的處境正符合黃佐所「讀出」的「父母身遭讒言

71 案[漢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立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1985 年)卷 4頁 101[後魏]酈道元著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

陳橋驛點校《水經注˙渭水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年)中冊

卷 19頁 1571-1572[宋]李昉等纂《太平御覽˙人事部六十二˙義中》(北

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補宋刻本)第 2 冊卷 421頁 6b-7a總頁 1942-1943

等三處均有杜伯與左儒見殺之事的記載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39: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7

而將罹凶禍之事」的詩意因而認為此詩係隰叔奔晉前憂慮其父將因讒

言而見殺一事而作

《文昌化書沔水化》則謂此詩乃周宣王時文昌帝君之化身張仲(張

忠嗣)因見宣王受左右讒言影響懷疑帶兵在外的賢臣尹吉甫之忠心經

多次勸諫無效於是乃作此詩宣王聽後終於去疑心而再度信任尹吉甫

遂成中興之功此與何楷認為係擔憂父母罹難的詩旨不合何楷於是引而

駁斥之云

《序》謂「規宣王也」朱《傳》謂「憂亂也」于《詩》詞固亦

相附但無所發明耳《子貢傳》則謂「宣王念亂也」鄒忠胤為

闡其說云「hellip」其說雖纚然可聽然不無辭費若《申培說》

與(謂)「宣王即位乞言于羣后而作是詩」則篇中殊無「乞

言」意又《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搢

紳所慕國家中更板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

武之境吉甫嘗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俱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

王之左右多不悅者于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于疑方其在鎬有

飛語聞于王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沔水〉之詩王聽

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

優焉」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仙跡幻

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卷 17頁 146a-147a總頁 521)

《文昌化書》所言僅時世與何楷相近其他如作者指涉之事件等則大不

相同何楷以《文昌化書》乃「仙跡幻化之事」其事猶在虛無飄渺間無

法予以證實為由認為其說不能相信

《文昌化書》這兩條的說法何楷皆加以批駁以為不足憑信然據

《文昌化書》之〈序〉「〈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

(頁 49)的篇旨觀之在詩旨解說的教化意義上與《古義》差別並不大

205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0: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6

最大的不同乃在詩作的時間作者發言立場針對的對象針對的事件

等以發言立場論〈白駒〉一詩何楷是站在主人或上位者的主位立場發

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客位立場發言〈沔水〉之詩何楷是站

在人子的立場發言《文昌化書》則是站在臣子的立場發言就詩篇意義的

詮解而言《古義》發言的角度接近「個人情感」的立場《文昌化書》則

發揮「公共群體」的立場例如〈沔水〉之詩義何楷主張是直接受害的

當事人隰叔所作原因是擔憂父親受害《文昌化書》則說是旁觀的第三者

張仲所作原因是擔憂國家受到傷害一是出於私情的反應一是出自公

務的憂慮解說的立場完全不同客觀的說何楷根據當代人鄒忠胤和黃

佐「讀出」的意見反駁《文昌化書》根據《詩序》發揮的意見並不是

一項有力的證據因為這些僅是當代人的私人意見並無任何具有論證價

值的直接證據足以推翻舊說或支持己說由於證據力並不高當然無法

真正駁倒《文昌化書》最多也只能形成各說各話而已

《古義》徵引《文昌化書》的資料完全是何楷自主的選擇並且是

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其主要目的當然是辨正駁斥他說之非以澄清

己說之是《文昌化書》流行民間至少也有幾百年書中出現與《詩經》相

關之說的故事何楷應該不是第一位發現者但卻從來沒有人加以理會

何楷是基於何種需要而必須如此做何楷此一「創舉」呈現了什麼意義

長期探索道教文化的柳存仁先生(1917mdash)曾研究指出明代科舉中人「無

不拜文昌」 72 又根據曹端(1376mdash1434)不拜梓潼神 73 諸家藏書目錄中

72 參見柳存仁先生〈明儒與道教〉《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中冊頁 818〈什麼是道教〉《和風堂新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 年)上冊頁 236 73 見[明 ]黃宗羲著夏瑰琦洪波點校《明儒學案˙諸儒學案˙曹端》沈善洪

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8 冊卷 44頁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39

207

多錄有《文昌化書》 74 今存還有兩種萬曆年間一種崇禎年間刻本等的事

實 75 以及前文的分析研究的成果則明代「文昌信仰」與《文昌化書》

的普遍流行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時一般人閱讀《文昌化書》的機會

應該甚多何楷因此很有可能擔心這本普遍流行於社會的書籍與自己所

定詩旨相悖的記載對自己建構的新說產生威脅為了確保自己新說的成

立不得不先發制人的提出澄清因此纔會特別重視而予以引錄駁斥用

以證明己說之可信何楷引錄駁斥《文昌化書》的現象突顯的其實就是

何楷在面對「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況時不得不出現

的「憂患意識」既然熱中科舉的人無不信仰「文昌」《文昌化書》又係

「文昌神」自述的傳記就一般信仰者是非的評價標準而言如果真心信

仰該神則出自該神之口的道理毫無疑問的就具有不必驗證的權威性《文

昌化書》中的記載對信仰者而言當然有可能具有如此的意義與價值何

楷可能已經意識到這種必然存在的情況《古義》設定的閱讀對象又正好

是這類多數信仰「文昌」的熱中科舉者因此當他發現《文昌化書》中出

現與己說不同的說法時自然會擔心《文昌化書》的有形與無形的實質影

響《古義》也就不能不加以引錄駁斥如果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

書》的流行不夠普遍對《古義》建構的新說不具任何威脅性則何楷

354-356 74 如《文淵閣書目》(1441)《行人司重刻書目》(1602)《秘閣書目》(1486)

《晁氏寶文堂書目》(約 1541 前後)《澹生堂藏書目》(1620)等見馮惠民

李萬健等編選《明代書目題跋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年)上

冊頁 1641656306887991001 等處括弧內數目字為該書大略的刊

刻年代 75 參見潘承弼顧廷龍同纂《明代版本圖錄初編˙繪圖》(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 年)卷 11頁 475-47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道家類》(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下冊頁 1056mdash1057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08

又何必如此費心的加以引錄批駁《古義》的引錄批駁正是對當時「文

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這同時也反過來顯示當時

「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何楷對《文昌化書》

的重視其實同樣也是此一現象的表現這也就是何楷引錄《文昌化書》

所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朱日濬([清]順治 11 年[1654]貢生約 1600―1700 前後在世)明清

之際湖廣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地區黃岡縣)人字靜源號睿水又

號菊廬自稱是朱熹的後裔《均州志》載其康熙二十五年(1686)任訓導

職〈藝文志〉並錄其〈清江曲〉一文 76 《黃岡縣志》稱其「好學博文

端方自守由歲貢訓導均州講說經義後進以為典型卒於官著有

《四書五經門句解》百餘卷《黃文獻》六卷其門人王材任兄弟為梓行之」

〈藝文志著述〉錄其作《訓蒙易門》七卷(附〈自序〉康熙癸亥[1683]

仲春作)《四書門》《五經門句解》一百二十卷《黃文獻》六卷等〈藝

文志〉內又錄有〈論往事〉〈馮徵君(雲路)傳〉〈王子重(材任)集杜

序〉等文 77 存世經學著作有《朱氏訓蒙易門》七卷首一卷《朱氏訓蒙書

76 見[清]馬雲龍修[清]賈洪詔纂《續輯均州志˙秩官表》《中國地方志集成˙

湖北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影印[清]光緒 10 年[1884]均州

志局刻本)第 61 冊卷 8頁 16a總頁 124〈藝文志〉卷 15頁 117b-118b

總頁 279 等兩處 77 有關朱日濬生平著述參見[清]戴昌言修[清]劉恭冕纂《黃岡縣志》(臺北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1

209

門》六卷及《朱氏訓蒙詩門》(下稱《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等

三書另有《黃州文獻集》五十四卷 78

《詩門》一書係朱日濬《五經》《四書》等諸注解書籍中最先完成

的一種著作的形式和目的頗有與清代官書《詩經傳說彙纂》相近者

篇章安排全依朱熹《詩集傳》唯博採諸家之說雖亦以羽翼朱熹《詩集傳》

為主然並非以朱子的說法為唯一的定論朱日濬最後還會再以己意決定

諸說的是非「諸說」包括朱熹之說在內書中雖無直接駁斥朱熹之言然

也會婉轉探討說明朱熹的不可信之論書中甚至還出現「今雖姑仍舊說

然必以濬說為正」(卷 20頁 54b) 79 這類「自誇」己論超出諸家的「宣

言」此書引錄諸書至少有孔穎達等《毛詩注疏》歐陽修《毛詩本義》

臺灣學生書局1969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刊本)第 3 冊卷 8頁 5a

總頁 1013第 4 冊卷 10頁 12b-13a總頁 1342-1343第 8 冊卷 20頁

32a-32b總頁 2847-2848卷 21頁 29b-32a總頁 2966-2973第 9 冊卷

23頁 5a-5b總頁 3239-3240頁 18a總頁 3265頁 19b總頁 3268頁 44a

總頁 3317頁 79b-80a總頁 3388-3389 等處至於其名字《(光緒)黃岡縣

志˙人物志˙文苑傳》稱其「字睿水」而《朱氏訓蒙詩門》書後共訂此書

之裔孫朱照與門人王材律所為〈附記〉則謂其「名日濬字靜源號睿水」

此依其裔孫與門人之說「又號菊廬」見柯愈春〈黃州文獻集提要〉《清人

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年)上冊卷 9頁 242

朱日濬生卒年並無可據之資料主要根據《朱氏訓蒙詩門》起草於天啟初估

計其大約 20 歲上下以及《訓蒙易門》的〈自序〉作於康熙癸亥即康熙 22

年(1683)康熙 25 年(1686)任職均州訓導等的粗略推算而得 78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卷

1頁 41b總頁 82〈書類〉卷 1頁 59a總頁 117〈詩類〉卷 2頁 11a

總頁 147《朱氏訓蒙詩門》三十六卷首一卷附錄一卷之書為湖北省圖書館典

藏的清初抄本《黃州文獻集》見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同上註

是書亦典藏於湖北省圖書館 79 案「卷 20頁 54b」係該段文字於《詩門》中之出處下皆同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2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210

蘇轍《詩集傳》朱公遷《詩經疏義》胡廣等《詩傳大全》徐光啟《毛詩

六帖》何楷《古義》顧夢麟《詩經說約》等數十部《詩經》詮解之書

根據朱日濬書後的〈自記〉該書初稿完成於於崇禎癸未年夏五月即崇禎

十六年(1646)據王材律與朱照的〈附記〉則初稿「後復加增省去其

大半而成」因此在〈召南摽有梅〉中有「己與家仲乙未正月十四日舟

過鍾賈山大雪探梅僧院」(卷 2頁 43b-44a)之言蓋乙未當是順治

十二年(1655)文中涉及明代歷史事件者均稱「明朝」而未見有稱為「國

朝」「聖朝」或「大明」者這也可以證明該書在明亡以後的確有增修

之事 80 書中頗多論及著書方法與宗旨之文如論韻腳之言

80 本文所用《詩門》一書係根據典藏於日本的[清]初江寧劉豫生刊本(見卷 36

頁 1 書縫)所製成的微捲每卷之前題「黃岡朱日濬述」「同學王澤弘正」「門

人王材升材任材成材律參」等字王澤弘為清順治 12 年(1655)進士

卒於康熙 47 年(1708)王材升等五人為其子王材任為康熙 18 年(1679)

進士王材升為康熙 17 年(1678)歲貢生參見《黃岡縣志˙選舉志》同

註 77第 3 冊卷 8頁 6a總頁 1015頁 13b總頁 1030頁 14a總頁 1031

〈人物志˙文苑〉第 4 冊卷 10頁 11a總頁 1339頁 14a總頁 1345 [清]

王澤弘《鶴嶺山人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篇》(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影印[清]康熙刻本)第 53 冊卷 5頁 1b總頁 371卷 6頁 9b總頁

381 及王材振〈附注〉頁 1b總頁 345 等處此書每卷之末皆有「天保壬辰」

篆印「天保」係日本仁孝天皇的年號壬辰為天保 3 年即清道光 12 年(1832)

這應該是收藏入庫的時間該書〈商頌〉後有朱日濬所書「崇禎癸未夏五月記」

之文門人王材律謂此書乃「先生積數十年而始成雖《五經》併有成書而

《詩》之成最先」論此書的內容與目的認為是「折衷諸說縷分條貫句

解而字釋之表裏精粗無不畢貫靡獨為入門之書已也而先生亦以『門』

名蓋欲學者由淺得深終求之心性之間而不徒在章句之末也」裔孫朱照

則謂此書「草自天啟初年成於崇禎之末後復加增省去其大半而成」見

卷 36頁 64b-65a根據此書將部分「夷狄」字剷除如〈小雅˙十月之交〉

(卷 20頁 26b)將朱熹《詩集傳》中「夷狄侵中國」五字剷除而〈小雅˙

六月〉(卷 18頁 24b頁 25a)卻有「夷狄」和「戎狄」之詞與部分「玄」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5: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3

211

《詩》記古人聲音其對待分析不宜專論事理〈風〉〈雅〉之體

大率二句為一節惟〈三頌〉稍有變體然如常為多要其大都

全要認取韻腳審其用韻便可得其節奏hellip《詩》主諷詠須循

韻律此先儒之論自古為然後世訓詁單行而此道不講遂失

咏歌之體(卷 11頁 16a-17b)

夫古詩用韻所以被之管絃使人唱歎抑揚入人之深而陶其心

和其性者也若使一字之韻反限其一篇之脈絡神理致上自上而

下自下豈古人之意乎唐人作近體韻律森嚴猶能首項腹尾

承遞顧盼風人之言當不昧此至若有義理貫串而為韻所限者

亦當韻自韻而理自理以理求其意以韻和其詞音義兼得庶幾

無戾於作者矣若復循音失義斯非孟子所云『以文害辭以辭害

志』之大謬乎濬之此編大意欲使後生小子先得其義理之所在

字音之本義然後韻律以諧之諷詠以吟之非欲顧與諸家曲為異

論者也知我志者或不以為甚悖耳(卷 11頁 25b-26a)

以為《詩》文固以義理為重然其體實以音聲為用故其咏唱抑揚亦足以

感動人心陶冶性情所以不能排除韻律節奏之要求因此不能忽略音韻

相關問題的探討「音義兼得」乃是其最原則性與最高的要求或標準論讀

《詩》的本意與當代讀經出現的問題說

古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故夫子教伯魚以〈二南〉曰

字缺末筆如〈商頌˙玄鳥〉(卷 36頁 25a-32a)之「玄」而非全部避諱「胤」

字與「弘」字全未避諱的現象觀之則此書當刻於康熙年間蓋此時士大夫已

開始有疑懼之心故官方雖無正式禁令然士大夫等乃先行「自我審查」唯

未甚嚴重看待故這些牽涉到「民族歧視」與「皇帝名字」的避諱字不免有

改而未盡之疏漏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4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為」今人習經書亦曰「治」蓋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古人實

學往往若是hellip總之不外乎明德以修身而明德之本又不外

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而已嗟夫文王一人耳能使諸

侯被化又能使諸侯推以及人而今學者一家之內殊多矛盾視

古人何如雖曰事權各殊然古者庶人之子亦教以大學之道則

知宇宙內事皆吾人分內事也自古學既亡議論愈多實修益微

不能取其理以力行不能咏其言以養性蓋由無正心誠意之功遂

使垂世大典肆其雌黃如應門失守〈關雎〉興刺蔡有惡疾

〈芣苢〉遂作以〈二南〉之正經岐說如此斯所以啟後人之邪

思開庸夫之嘲謔至聞變〈風〉淫詞不特不以為戒乃相與嬉

戲甚至講師輕罷其座聞者以為話柄亦獨何也豈非其所讀者

徒在口耳而實學盡亡之故乎濬初有《經監》一書如hellip〈二南〉

則取古今家國理亂之故推其所自皆本於一身者以為教亦欲學

者務期實績不徒在口耳之間(卷 2頁 71a-72b)

這一段文字不僅可以看出朱日濬循守程朱一系理學的立場同時這種以「古

人說話都是要人去做不獨空言」「取其理以力行」等實用的要求來

衡量讀《詩》是否有得的標準用以譴責當代讀經者僅是口耳之學的批

評立場就可以見出朱日濬強烈的經世意願這也是《詩門》一書的特色

所在以經世實績為重而輕口耳之學以朱熹《詩集傳》為主而不為所限

博採諸家而以己意為主注重訓詁名物而不遺音韻

《詩門》引錄詮解諸說中與《文昌化書》相關者有三處今依序迻

錄而析論如下

21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7: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5

〈小雅 六月〉「張仲孝友」(卷 18頁 28a-28b)

朱日濬接受朱熹《詩集傳》的觀點謂此詩乃周宣王命尹吉甫征伐侵

犯周土的玁狁有功而歸詩人因而作詩歌其事朱日濬詮解「張仲」一

詞時云

《古義》云「張仲諸友之一《爾雅》李巡《注》云張姓仲

字《路史》云帝鴻氏次妃生揮造弧矢受封於張為張氏」

或謂張仲即今濬鄉俗所祀之文昌帝君未知是否(卷 18頁

28b)

此段解說多用《古義》引錄之文唯疑張仲為「文昌帝君」一事則

係朱氏自行加入此事雖以疑詞表示但至少透漏出三個訊息一則朱氏

所居之黃岡確有祭祀「文昌帝君」之事二則朱氏並無反對祭祀「文昌

帝君」之表示三則可以推知朱氏並不堅決反對張仲為「文昌帝君」之事

〈小雅 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

六句」(卷 18頁 82b)

朱日濬因朱熹《詩集傳》而定此詩為「憂亂之詩」謂此詩最後歸於

「敬」「只是自己戒慎修省不愧不怍之意」即所謂「止謗莫如自修」(卷

18頁 81b)之意論此詩之詩旨先引《詩序》《子貢傳》鄒忠胤等諸

213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6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說最後引錄《古義》之說云

《古義》云「《文昌化書》云『宣王有賢臣尹吉甫嘗任專鉞之

命惟予與王居言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左右多不悅者方其

在鎬有飛語聞於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因作〈沔水〉

之詩王聽之』案文昌世傳張仲化身此書乃其自譜以示人者

仙跡幻化之事尚在杳茫間耳」姑存於此以備考(卷 18頁 82b)

朱氏此段引錄之諸家實皆抄錄改寫《古義》之文而成所引《文昌化書》

之文亦約簡改寫《古義》引文除將《古義》原誤作「飛語聞于王」之

「王」改正為「上」字外唯加入最後「姑存於此以備考」一句而已朱

氏改正《古義》誤「上」為「王」一字或可推論其乃根據《文昌化書》

原文所為然更可能是《四庫》本抄錄時的訛誤朱氏在此透露出的訊息

一則同樣也是「存疑」而非絕對不信再則此與何楷用其事猶在虛無飄渺

間無法予以證實為由判定其說不能相信的態度頗不相同從亦可推

知朱氏並不同意何楷不可信的論斷否則又何必如「蛇足」般的加上最後

一句

〈小雅 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 19

頁 13a)

朱日濬依朱熹《詩集傳》之意以為此詩之意旨在惋惜賢人離去而

不可留又推衍其寫作時間以為係賢人離去後之作故其詮解曰

朱日濬曰詩作於既去之後首三章因將去而留之末因既去而思

214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49: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7

之《序》云「大夫刺宣王也」《箋》云「刺其不能留賢也」

《文昌化書》「宣王怠於政師氏韋仲將諫章方上置韋于理

於是士有翻然而去者余乃作〈白駒〉之詩以諷焉」《子貢傳》

以為周公作制禮樂樂燕賓客之詩《申培說》以為賢者將去王

者留之之詩(卷 19頁 13a)

朱氏本節所引錄諸家其說亦都不出《古義》之外朱氏雖未明白表示同

意《文昌化書》之說實則已隱含拒絕接受何楷「《文昌化書》則好事者因

《序》說而附益之要未可信」的結論主要是《文昌化書》之文乃轉引

自《古義》若非朱氏認為對《詩經》的詮解猶有正面的助益則大可刪

去或加以駁斥因這本就是詮解者應有的「權力」(Power)與「權利」

(Right)朱氏既然未明確表達任何贊成或反對之意見當也是留此存參

之意

《詩門》徵引《文昌化書》相關的資料與何楷一樣都是詮解者自

主性的選擇比較不同的是何楷是選擇和己說有衝突的資料加以辨正

駁斥以澄清及證明己說之可信《詩門》則以朱熹《詩集傳》的觀點作

為其「前理解」來思考問題雖非贊同《詩集傳》的所有觀點但實際上

還是依循朱熹建構的「語境」方向思考問題就朱日濬而言《詩門》的引

錄詮解目的僅在於針對《詩集傳》的疏漏加以補充修正使《詩集傳》

更加可信而已雖然不免要出現糾正《詩集傳》的疏漏與駁斥諸家不相符

合的意見但絕無取代《詩集傳》或其他諸家詮解的意圖因此也就不至

於出現何楷那種建立己說詮解地位以便取代諸家解說的強烈企圖朱日

濬因而在詮解的論斷上比較能夠保持必要的彈性比較不會出現何楷那

種令人覺得過分專斷自是缺乏彈性態度的論斷這兩種不同的詮解態度

或立場就清楚的表現在有關《文昌化書》的取捨上何楷的絕對不信與

朱日濬的無妨存參形成一個有趣的對比這是從詩經學角度分析的結果

「文昌信仰」如前所述在宋代以後開始迅速傳布擴大影響層面

215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50: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48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到明代幾乎無處無之《文昌化書》是以有心成為士大夫階級的讀書人為主

要對象而傳布「文昌信仰」的工具之一內容是以說明主管科舉成敗的

「文昌帝君」如何通過化身的修道與種種忠孝的實際作為因而獲得「應

許」而成為「文昌帝君」的過程目的是以「文昌帝君」成神的功利內涵

說服讀書人相信通過和「文昌帝君」化身相似的行為就比較有機會獲得

「文昌帝君」的青睞在科舉考試中就有可能取得較優先中選的地位以

此勸誘讀書人努力遵守傳統的倫理道德無論現代人如何看待此種信仰

亦不論其所造成的效果如何從朱日濬在詮解中引錄《文昌化書》相關說

法時「無妨存參」的現象既不完全承認也沒有完全否認的態度至少

可看出明清時期某些讀書人在「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際面對此一

信仰的那種猶豫不決因而難以絕對相信或堅決不信的疑惑心理實則這

種民俗信仰的心理態勢古今皆然不少現代人對待民俗信仰的態度不

也是如此嗎這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觀察到的現象

六結論

何楷和朱日濬引錄《文昌化書》進入《詩經》詮解系統的行為就詩

經學的意義而言兩者呈現的現象雖同但意義則有別就何楷此一「創

舉」而言由於創新詮解系統的強烈企圖心使然因而引述《文昌化書》

之論主要係以駁斥他說之訛誤確立己說在詮解上的獨尊地位為目的

就朱日濬而言由於承認朱熹《詩集傳》的觀點具有詮解上的優先性

因而引述《文昌化書》之論僅在提供具有「存參」價值的解說而已

就宗教學的意義言兩者的引述有同有不同同者在於從兩人引述

《文昌化書》之論的現象可以看出當時「文昌信仰」流行的普遍不同

者在於兩人的不同反應何楷因為擔心《文昌化書》之論對其努力想建

216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5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49

構的詮解權威產生極大的威脅因而不得不嚴正的加以駁斥朱日濬則

認為《文昌化書》之論有助於對《詩》旨的瞭解因而抱持著不妨錄以

存參的開放態度無論是《古義》的引錄批駁或是《詩門》的引述存參

都是對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流行普遍的一種反應兩者的引

述其實也同時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普遍流行的實際現象

這也就是兩者引錄《文昌化書》呈現的宗教傳播上的意義

《文昌化書》的成書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合一的實際文昌的職司

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的實況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

蒙詩門》引錄《文昌化書》之說等實際情形及其在詩經學史和宗教學上的

意義經由上述的歸納分析大約可以得到以下數點結論

(一) 《文昌化書》最早應為七十三化本成書時代大約在北宋末與南宋初之

際南宋末則已出現續增的九十四化本其後則陸續出現七十九化到九十

九化等不同的版本流傳的九十七化本有兩種版本內容稍有不同但可

確定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元代

(二) 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至遲在南宋已經形成元代延祐三年封贈的

效果主要在增強文昌信仰的傳播速度與拓廣傳播的範圍絕非至此時纔

促成文昌信仰與梓潼信仰的合一

(三) 文昌帝君又稱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職

司至少有仕祿子息及武功等三項同時也是傳統造紙業刻字業書坊

業梓潼戲等文化產業的行業神

(四)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相關資料約三十處或明用《詩序》的《詩》

旨以表化身的事功或化用《詩》旨以發揮化身的事跡或借用《詩經》

本文詞彙以為書寫敘述之助此一引錄《詩經》的現象表現出「三教合

一」思想的融合道教徒向官方主流學術儒家的靠攏以及道教迎合民眾

需要而世俗化加深等事實亦即表現出俗文化與雅文化融合的實際現象

(五) 《文昌化書》引錄《詩經》以毛鄭之詮解立場為主未雜《詩集傳》一派

217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52: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50 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的宋學詮解觀點表現漢代毛鄭一派的《詩經》注解在宋元時期普及

於大眾的現象可證毛鄭之說在當時的影響力猶大從而可證以菁英研究

的立場謂元代詩經學為朱熹《詩集傳》附庸的俗見值得再加斟酌

(六)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是一項詩經學史上的創舉何楷以《文昌化

書》附益《詩序》之說及仙跡幻化之事難以確信為理由批駁《文昌化書》

之論目的當是想壟斷《詩經》詮解的市場以確立《古義》詮解論點

唯一而不容懷疑的正確性之地位

(七) 《古義》引錄《文昌化書》之俗說而加以批駁顯見其對《文昌化書》的

重視分析其重視的態度以及明代不少讀書人對《文昌化書》的正反面

批評即顯示當時「文昌信仰」和《文昌化書》在讀書人間普遍流行的實

際現象

(八) 《詩門》受《古義》影響而引錄《文昌化書》相關之論目的是備以存參

引用態度與何楷不同的原因在於朱日濬編著《詩門》雖有一己的內在

認知然實以修正補充朱熹《詩集傳》的疏漏為旨書中固不乏評說《詩

集傳》與諸家之文唯並無何楷重新建構一己《詩經》詮解系統的企圖

故能以較彈性的態度處理引文故可看出《文昌化書》對《詩經》詮解的

可能助益因而不是堅決的否認反對而是錄以存參

(九) 《詩門》對《文昌化書》之論錄以存參的猶豫態度表現出朱日濬詮解

《詩經》較彈性與博採不固的詮解態度或立場但同時也可看出朱日濬面

對「文昌信仰」普遍流行之後那種難以絕對相信或絕對不信的民俗信仰

的疑惑心理這應該也是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之際共同存在的心理矛盾

(十) 本文論證分析的結果對《文昌化書》成書與傳播歷史的研究對《文昌

化書》與《詩經》的關係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和朱日濬《朱氏訓蒙

詩門》引錄《文昌化書》為說的狀況目的作用意義等的瞭解對雅

俗文化交融的瞭解等等均有一定的助益這些研究成果對詩經學史民

俗宗教傳播的研究同時具有提供進一步瞭解與作為論證依據的實際價

值更對宋代以後宗教史思想史詩經學史等相關的研究可以提供部

218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
Page 53: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COnnecting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1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51

219

分實質有效的助益作用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明清詩經學著作中的《文昌化書》
    • 一前言
    • 二《文昌化書》之成書與流傳
    • 三《文昌化書》與《詩經》之關係
      • (明用《詩序》之義者
      • (化用《詩經》或《詩序》文意者
      • (借用《詩經》文詞者
        • 四何楷《詩經世本古義》與《文昌化書》
          • (〈牛部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9頁108a-108b總頁216)
          • (〈胃部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7頁146a總頁521)
            • 五朱日濬《朱氏訓蒙詩門》與《文昌化書》
              • (〈小雅六月〉「張仲孝友」(卷18頁28a-28b)
              • (〈小雅沔水〉「〈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卷18頁82b)
              • (〈小雅白駒〉「〈白駒〉四章章六句」(卷19頁13a)
                • 六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