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编辑/袁景辉 美编/郭金龙 制作/王玉敏 专题报道 6 “扑通”一声,王婷跃入泳池。只 见她身姿矫健,动作流畅,在水中自 由前行。 王婷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 院附属学校六( 1 )班学生。 8 岁时,她在 游泳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随即投入 到专业的训练中。 “训练很苦很累,但也 能在拼搏中收获快乐。”王婷说,上课期 间,每天要练两个半小时;到了寒暑假, 仍然坚持每天训练。 仰泳、蝶泳、蛙泳……通过一次次 训练,王婷不断提升能力,超越自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婷在各级各类 比赛上获得的奖励无数,因成绩优秀, 2016 年,她被选拔到了云南省游泳体 工大队。 游泳训练锻炼了王婷坚忍不拔的 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成绩也名 列前茅,多次摘得学年第一的桂冠。 “要仰望星空,首先要脚踏实地,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王婷说。 本报记者 浦美玲 在拼搏中收获快乐 王婷 省文明办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省少工委 在全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评选出 2019 年“新时 代好少年”。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观进取、向上向 善,用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接过姑妈手里的活,黄晓冬擦桌子、 拖地板、洗衣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位就读于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 中学五( 5 )班的小男孩,虽然有过惨痛 的经历,但也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一 颗温暖善良的心。 “爷爷奶奶和姑妈都很爱我,老师 和同学们那么关心我,我没有理由不努 力。”两岁时父母因车祸双双离世,黄晓 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艰辛的环境 并没有成为他成长的绊脚石,反而塑造 出他坚强不屈、积极上进的品质。后来 爷爷把他送到县城姑妈家,希望他能有 一个好的未来。黄晓冬特别珍惜这样的 学习机会,总是付出百倍努力,成绩一 直名列班级前茅,曾获学校“自强之星” 称号,以及首届英语书法竞赛“书写达 人”称号等。 在姑妈眼里,他乖巧懂事、健康乐 观;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勤奋好学、乐 于助人。“沐浴着关爱的阳光和雨露成 长,我要做向日葵般温暖的男孩。”黄晓 冬这样说,也这样做。 本报记者 浦美玲 向日葵般温暖的男孩 黄晓冬 活泼开朗的彝族帅小伙布昀凡,是 蒙自市第一小学五年级( 2 )班的学生。 别看他年纪小,他可是一名“资深” 的小记者。 2017 10 月,布昀凡加入了 红河日报小记者团,他时时以身边的优 秀记者为榜样,积极参加小记者团组织 的社会实践。从杨红樱的“小樱桃见面 会”到刘珈辰的《阅读,相伴美好生活》讲 座;从元阳南沙踏春采风到五里冲生态 茶园采茶制茶;他走进军营、走进交警队 去体验和采访,甚至在“州中小学生运动 会” “州两会”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 多彩的社会实践,丰富了布昀凡的思维; 广泛的阅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的写 作水平。一篇篇采访稿、体验稿陆续发表 在《红河少年报》和“红报小记者微信平 台”上,其中,一篇关于州中小学生运动 会开幕式的消息,还刊登在《红河日报》 上……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小布是红河州参加小记者活动最积极、 发表文章最多的小记者。 布昀凡不但是活跃的小记者,还是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优秀播音员,也是学 校各种活动“最受认同”主持人。从国旗 下的演讲者到各种演讲比赛的获奖者, 从朗朗上口的英语口语到婀娜多姿的 拉丁舞姿,从《红河少年报》的作者到绘 画比赛的获奖者,多重的角色、出彩的 成绩,让他成了同学们最佩服、最骄傲 的榜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布昀凡坚信,只要勤学善思,就可以做 好想做的每一件事情。 本报记者 胡梅君 勤学善思做好每件事 布昀凡 “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名 教师,把知识带给乡亲,我要成为‘金凤 凰’,让家乡更美丽。”这是盈江县弄璋镇 姐帽中学98 班曹汝特的“梦”。 曹汝特的家在弄璋镇古里卡村,生 活在这里的大部分村民为景颇族、傈僳 族,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 最初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来到这 里时,由于一半以上的群众不懂汉语, 沟通上的障碍一度让工作队难以开展 工作。此时,刚刚小学毕业的曹汝特自 告奋勇,主动为工作队当起了“双语翻 译”。工作队员与群众的交流通畅了,她 成了村里的脱贫攻坚“小翻译”。 村寨环境“脏乱差”,曹汝特带头组 织了一个“小小环卫队”,捡垃圾、清杂 草、打扫环境卫生……用实际行动,激 励大家整治环境。在“小小环卫队”的带 动下,寨子里随意丢垃圾的人少了,参 与环境卫生大扫除的人越来越多了,村 容村貌焕然一新。 曹汝特家境贫寒,自幼和爷爷奶奶 留守家中,一年级开始便跟着村里的小 伙伴步行上下学,从没有叫过苦,也没 让爷爷奶奶操过心。贫困的生活环境塑 造了她坚强勇敢的性格,积极乐观、勤 学好问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换来了贴在 墙壁上的 38 张奖状。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心怀感恩坚 强面对,只要我们善于感受爱、理解 爱、传递爱,同样能够成为一个自立自 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曹汝特在日记 里激励自己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 胡梅君 立志要做“金凤凰” 曹汝特 博学笃志、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李 奕萱是普洱市思茅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 生。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真善 美,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好少年应具备的 美德。 在知识的海洋里,李奕萱是一个快 乐的畅游者,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让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 好学生”。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积极承 担老师交给的任务,带领同学们自觉主 动、快乐地学习,是老师得力的好帮手。 她还是同学们公认的“小老师”。班 上两位同学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 他们,导致厌学、怕学,看到老师每天放 学后辅导功课的辛苦,李奕萱主动提出 帮忙辅导,当起了“小老师”。在她的激 励和帮助下,两名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 进步,重拾自信。 李奕萱自幼就热爱唐诗宋词和中 国传统文化。她有一个梦想:长大要成 为一名翻译官,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这个梦想,她积极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每学期的 校级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知识竞赛和钢 笔字竞赛中都荣获一等奖;她精心准备 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百善孝为先》分 别荣获思茅区第四届“国学经典”诵读大 赛一等奖和普洱市第四届“国学经典”诵 读大赛二等奖;在普洱电台第二届“我是 朗读者”中荣获网络人气奖。 本报记者 胡梅君 一言一行传递真善美 李奕萱 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脸上总是挂 着灿烂的笑容,眉宇间透着灵气,她就是 段维柠,个旧六中七年级的一名学生。 面对这样一个优秀、阳光、乐观的女 孩,谁能想到,她竟然与病魔抗争多年。 2015 1 月,段维柠被确诊为急性 白血病,她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开始了漫 长的治疗之路。在与疾病抗争的日子里, 她总是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勇敢地坚 持着, 30 多次往返于个旧和昆明, 30 次骨穿手术,化疗打针吃药……坚强的 她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妈妈的细心照 顾下,段维柠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重返 校园的她,倍加珍惜读书学习的好时光, 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文学、英语、手工、 音乐……她都不舍得放弃,因为每一样 都是自己喜欢的。 “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 务,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就要抓紧每 一分每一秒。”在学校上课时,她专心 致志听课;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时,她 把不懂的内容整理出来,带到学校请 教老师和同学。在缺课很多的情况下, 她依旧保持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和同 学们赞许不已。 “治病就像爬山,只有一点一点努力 才能攀登山顶。”没有被病魔击垮的段维 柠,将会绽放出更绚烂的笑容给明天。 本报记者 胡梅君 用更灿烂的笑容迎接明天 段维柠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她尊敬师长、乐 于助人;在父母眼里,她乖巧懂事、独立 自强。这只在傣乡大地上正待展翅的“小 孔雀”,就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 小学五年级 3 班的何家佳。 沐浴着浓浓的傣乡风情, 5 岁时何 家佳便开始学习钢琴和舞蹈,小小年纪 的她不仅学得有模有样, 9 岁时便跟随 老师外出参加各类钢琴、舞蹈比赛,并多 次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获奖。 刻苦的训练,让何家佳从小养成了 自强自立自信的品格,在学校里,她勤奋 自律、高效学习,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在 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校“三好 学生” “四好少年” “优秀少先队员” “优秀 班干部” “优秀队干部”。 美丽的西双版纳,有着神奇的热带 雨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这让保护大 自然的种子早早地在何家佳心中生根 发芽。热心公益的她,成为一名小小环 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留住蓝天碧水, 我们在行动” —澜沧江公益环保徒步 志愿活动,沿景洪城区澜沧江段开展垃 圾清理,身体力行宣传生态环保的重要 意义。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老师家长 的培育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何家佳这只 “小孔雀”在美丽富饶的傣乡大地上正茁 壮成长,展翅高飞。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身体力行热心公益 何家佳 每天7 时,一群小“留学生”排着整齐 的队伍有序地从缅甸木姐市入境到瑞丽 市姐告小学上学。校门口,一位中国小学 生早早等候着“留学生”们的到来。她就 是姐告小学四年级59 班学生黄梓旋。 黄梓旋就读的姐告小学是一所地处中 缅边境线上的小学,这里有很多来自缅甸 的小“留学生”。中缅两国的小学生在这里 融洽相处,很好地诠释了中缅“胞波情”。 在班上,黄梓旋和缅籍小“留学生” 娜薇相处得最好。娜薇刚来姐告小学时, 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性格内向,有点跟 不上节奏。细心的黄梓旋看到娜薇的窘 境后,在学习上热心地为她讲解难点重 点,做好笔记;课余时间,她主动带着娜 薇一起玩游戏,一起出黑板报,一起制作 手抄报。渐渐地,娜薇适应了这个新环 境,性格也变开朗了,学习成绩突飞猛 进。在黄梓旋的影响下,娜薇也开始力所 能及地帮助其他同学。黄梓旋说:“我们 友好相处共同进步,我们既是好朋友,也 是传播中缅友谊的使者。” 为更好地和缅甸小伙伴沟通,黄梓 旋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的缅语培训班。她 说,学会了缅语才能更好地和缅甸小伙 伴沟通,才能一起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问及她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她开 心地说,长大后想当一名外交官,因为我 有很多缅甸小伙伴,我们要共同维护中 缅友谊。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胞波”情谊的小使者 黄梓旋 2018 年代表学校参加保山市“永 子杯”中小学幼儿园围棋赛,获团体第 一名、个人第六名;代表保山市参加“谁 是棋王”中国围棋民间争霸赛获儿童组 第七名;先后参加过省级、市级围棋比 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保山市拥有 围棋业余四段水平为数不多的几个女 孩子之一,她就是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 六年级( 1 )班的李舒月。 自幼便开始学习围棋的李舒月, 养成了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锤 炼出胜不骄败不馁的坚毅品格,围 棋带给她快乐的同时也让她感悟颇 多:“面对变化莫测的棋局,棋手只 有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得最 后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学习上刻苦发奋 一丝不苟的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 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习成绩都在班 级或年级名列前茅,连续 5 年被评为 优秀学生。 多才多艺的她,在学习之余积极参 加校园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学、才 兼优的好少年。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 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从橱窗里 篇篇习作的作者到各科考试的全优,她 不断地挑战历练着自己。 “每个人的路不尽相同,可我们都 应走出精彩的一盘棋,成为人生这个棋 盘上熠熠生辉的棋子。”李舒月相信只 要努力拼搏,未来将会更加精彩美好。 本报记者 胡梅君 做一粒熠熠生辉的棋子 李舒月 来自双柏县 嘉大山深处的刘文 兰,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九 年级学生。因为先天性听力障碍,从未 聆听过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命运对她 是如此不公,但她却始终坚信:生命的 意义在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只要自强不 息,努力追求进步,总能获得别样精彩 的人生。 听力和语言功能的缺失,让刘文 兰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艰辛。她发奋 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只要 有时间,她就会把自己平常练习写下 的句子拿给老师批改,努力提高交流 水平。在她的带动下,班里的其他同学 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各科成 绩有了较大的提升。她多次被学校评 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2019 5 月荣获楚雄州“第一届新时代好 少年”称号。 面对残疾给自己生活造成的不便, 她从没有过一句抱怨。“虽然我听不到 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我可以用眼睛去欣 赏,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热爱 舞蹈,是学校艺术团的主要演员,多次 代表学校和楚雄州参加全省残疾人艺 术汇演、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 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雄鹰若要搏击长空,就要承受那重 重的摔打。刘文兰每天都在以向上昂扬 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她常 说:“我们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只有 这样才能被人尊重,才能承担好家庭和 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自强不息收获别样人生 刘文兰 家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 江峡谷深处献九当村的丁学平,现就读 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高一年级。 丁学平家境贫困,父母早年离异, 他和两个妹妹跟着爸爸相依为命。恶劣 的自然条件和清贫的生活环境磨炼出 他自立自强的性格,从小学开始,他就 树立理想:一定要走出大山,一定要踏 出一条人生的新路。 虽然生活上缺衣少食,有时甚至 连鞋子都穿不上,但他对学习的渴望 始终不减,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与 日俱增。自求学初始,年少的丁学平 就异常刻苦,在小学阶段就因成绩突 出转入贡山县茨开镇小学就读。在校 期间,他多次获“三好学生”“学习积 极分子”等称号,并以全县第二的成 绩 考 入 贡 山 一 中 初 中 部 。初 中阶段 , 丁学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评 为“ 县级三好学生 ”, 3 年后又以优异 的成绩考取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 州民族中学。 走出独龙江的路,虽然艰难,但丁 学平一路奋斗,一路积累了人生历练。 在学校,他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精 益求精。生活中,他谦虚谨慎、团结同 学,主动帮助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在 家里,他全力帮助父亲分担家务,悉心 照料两个妹妹,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 个家。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自立自强的独龙少年 丁学平 时而翻腾跳跃,时而旋风扫退,一 招一式,有模有样。正在表演彝族民间 舞蹈“擦大钹”的是保山一中附属智源 小学的祁润鲁。 12 岁的他已多次随彝族 擦钹队荣登各种级别的舞台,成为保山 市隆阳区彝族群众眼中的小明星。 祁润鲁生长于彝族文化传承与保 护世家,是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彝族文 化的小传承人。他的曾祖父是隆阳区杨 柳乡腊鲁彝族文化保护的发起者;父母 毕生都在传承和发扬彝族腊鲁文化, 是集彝族文化技艺于一身的民间艺 人;叔叔是彝族腊鲁支系文化传扬会 的负责人,彝族“擦大钹”舞蹈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彝族小四门拳的第 五代传人。 祁润鲁 5 岁开始学习彝族“擦大 钹”的基础动作和基本的擦法, 6 岁开 始和叔叔传习彝族小四门传统武术,勤 学苦练,毫无怨言。 在学校,他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 进取的好学生。生活中,他谦逊有礼,尊 敬长辈,关心同伴,深受亲朋邻里的喜 欢。 2018 年,他参加隆阳区“三区”人才 服务成果系列展演,荣获一等奖;参加 保山市武术比赛,荣获少数民族传统类 金牌;参演《小鸟与金钹》,参加云南省 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颇受好评。 多年来,受叔叔的影响,祁润鲁 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深刻 的认识,立志做一个彝族文化的传承 者、传播者、研究者和保护者,在传承 和发扬腊鲁彝族文化的大道上 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胡梅君 彝族文化传承人 祁润鲁 来自壮乡苗岭的壮族女孩王应楠 是砚山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她独立 自信、乐群好学、尊老爱幼、文明有礼, 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是师生眼中的优 秀少先队员,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好少年。 王应楠深受壮族文化熏陶,以民族 代言人的身份亮相砚山首部形象宣传 片,展示了各民族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的美好形象。多才多艺的她还荣获云南 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 小学甲组二等奖,多次被学校选派到省 州参加中小学生“三球一操”运动会啦 啦操比赛、科普剧表演、绘画比赛等活 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她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代言人, 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用自 己的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添砖 加瓦,唱响了民族团结的赞歌。她积极 参与本民族的文化调查实践活动,在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 范创建活动中,她用自己的行动传播 民族团结的意义,参与砚山县壮族使 用民族语言的现状调查研究课题,她 和老师、同学共同开展的科技创新项 目《砚山县江那镇壮族使用民族语言 的现状调查》,在云南省第 34 届青少 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上荣获 省级二等奖。 正如她所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锻 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使她 从生活中得到了启发,做出了优秀的作 品,在成长的路途中又多了一项新的技 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奋进,争做全面发 展的好少年。 本报记者 胡梅君 用实际行动展示民族团结 王应楠 生命就像鲜花一样,越接受风雨的 洗礼,它就越顽强。杨锦瑜是玉溪市红 塔区北城街道东古城小学六年级学生, 13 岁的她用勤奋和坚强书写出了本不 该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别样美丽。 杨锦瑜6 岁时,一场意外降临到这个 原本幸福的家庭,母亲遭遇车祸不幸身 亡; 8 岁时,父亲突发疾病也离开了她。稚 嫩的年纪,本该在父母手心尽享欢乐童 年,度过七彩时光,但笼罩在杨锦瑜身上 的却是生命的无常和生活的苦难。 然而,杨锦瑜并没有被不幸和苦难 圧垮,如同一株顽强的小草,在风雨中 茁壮成长。她常说: “越努力,越幸运。我 要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不能泄气,一定 要努力再努力。” 杨锦瑜是校园里最活跃的一个学 生,她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参加征文 比赛时,老师告诉她,家庭作业可以暂时 不做,先写征文,但她还是先完成家庭作 业,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老师提出的 修改意见,她牢牢记在心里,仔细琢磨, 不停地修改。由于学习刻苦、准备充分, 杨锦瑜在学校举办的作文竞赛、口算竞 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活动中 多次获奖,在北城中心小学举办的“筑梦 玉溪共建宜居生态文明城市”演讲比赛 中获一等奖,在玉溪市第三届“起来·读 书”暨中华经典诵书讲系列活动全市中 小学征文比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 一路走来,杨锦瑜以微笑面对困 难,凭着自己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 神努力战胜困难,收获幸福和成功。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越努力越幸运 杨锦瑜 善于思考的“理科男” 徐唯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读于云南师范 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高二理一班的 徐唯耀,常常以清华校训激励自己。 成绩优异的他,善于独立思考, 每天制订计划,保持高效学习,并且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踏实完成每一次 作业。在中小学老师的谆谆教诲下, 徐唯耀深爱国学,擅长英语,有着赤 诚的爱国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曾 2018 年的 NEPCS (英 语 能 力 竞 赛) 高中组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 三等奖;在同年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竞赛和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均 获得较好成绩。 徐唯耀还参加过“云南省第一届 ‘最佳阵容’足球赛”的志愿服务。 “体验 到志愿者是一个神圣的角色,我更加坚 定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我希 望祖国在我们的奋斗建设之下,绽放出 更加艳丽的光芒。”徐唯耀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浦美玲 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酒窝,对生活 和学习总是充满信心的陈姝彤,是富源 县第七中学初二( 8 )班的学生。 面对这样一个阳光、清纯的女孩, 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个身有残疾的 少年。出生时,陈姝彤因在医院用药不 当而导致极重度耳聋,从小听不见声 音。 3 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 怀里撒娇时,小姝彤已佩戴着助听器 独自在昆明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语言康 复训练了。 语训的艰辛, 没有把小姝彤打 倒,反而锻造出坚毅的性格,骨子里 似乎与生俱来的一股不轻易服输的 劲儿,让她勇于面对困境,磨炼得坚 不可摧。就这样,在老师们的精心呵 护下,经过两年半的训练后,她终于 学会了说话。 回到父母身边,回到渴望已久的 校园,她像一块海绵一样快乐地汲取 着、学习着;像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一 样快乐地成长着、翱翔着。自强不息、 乐观向上的姝彤从学习中找到了新的 乐趣,渐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全面 发展的好学生,成长为父母的好帮手, 同学们的好榜样。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藐视困 难的人,才能战胜困难。这位带着助听 器的学霸,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藐视困难的人才能战胜困难 陈姝彤 本报美编 本报美编 郭金龙 郭金龙 制图 制图

专题报道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编辑/袁景辉 美编/郭金龙 制作/王 …yndaily.yunnan.cn/images/2020-04/03/06/2020040306_pdf.pdf · 与环境卫生大扫除的人越来越多了,村

  • Upload
    others

  • View
    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编辑/袁景辉 美编/郭金龙 制作/王玉敏专题报道6

    “扑通”一声,王婷跃入泳池。只见她身姿矫健,动作流畅,在水中自由前行。

    王婷是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六(1)班学生。8岁时,她在游泳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随即投入到专业的训练中。“训练很苦很累,但也能在拼搏中收获快乐。”王婷说,上课期间,每天要练两个半小时;到了寒暑假,仍然坚持每天训练。

    仰泳、蝶泳、蛙泳……通过一次次

    训练,王婷不断提升能力,超越自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婷在各级各类

    比赛上获得的奖励无数,因成绩优秀,2016年,她被选拔到了云南省游泳体工大队。

    游泳训练锻炼了王婷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多次摘得学年第一的桂冠。

    “要仰望星空,首先要脚踏实地,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王婷说。

    本报记者浦美玲

    在拼搏中收获快乐王婷

    省文明办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关工委、省少工委

    在全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评选出2019年“新时

    代好少年”。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观进取、向上向

    善,用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接过姑妈手里的活,黄晓冬擦桌子、拖地板、洗衣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这位就读于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五(5)班的小男孩,虽然有过惨痛的经历,但也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爷爷奶奶和姑妈都很爱我,老师和同学们那么关心我,我没有理由不努力。”两岁时父母因车祸双双离世,黄晓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艰辛的环境并没有成为他成长的绊脚石,反而塑造出他坚强不屈、积极上进的品质。后来

    爷爷把他送到县城姑妈家,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未来。黄晓冬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总是付出百倍努力,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曾获学校“自强之星”称号,以及首届英语书法竞赛“书写达人”称号等。

    在姑妈眼里,他乖巧懂事、健康乐观;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沐浴着关爱的阳光和雨露成长,我要做向日葵般温暖的男孩。”黄晓冬这样说,也这样做。

    本报记者浦美玲

    向日葵般温暖的男孩黄晓冬

    活泼开朗的彝族帅小伙布昀凡,是蒙自市第一小学五年级(2)班的学生。

    别看他年纪小,他可是一名“资深”的小记者。2017年10月,布昀凡加入了红河日报小记者团,他时时以身边的优秀记者为榜样,积极参加小记者团组织的社会实践。从杨红樱的“小樱桃见面会”到刘珈辰的《阅读,相伴美好生活》讲座;从元阳南沙踏春采风到五里冲生态茶园采茶制茶;他走进军营、走进交警队去体验和采访,甚至在“州中小学生运动会”“州两会”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多彩的社会实践,丰富了布昀凡的思维;广泛的阅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一篇篇采访稿、体验稿陆续发表在《红河少年报》和“红报小记者微信平台”上,其中,一篇关于州中小学生运动

    会开幕式的消息,还刊登在《红河日报》上……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小布是红河州参加小记者活动最积极、发表文章最多的小记者。

    布昀凡不但是活跃的小记者,还是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优秀播音员,也是学校各种活动“最受认同”主持人。从国旗下的演讲者到各种演讲比赛的获奖者,从朗朗上口的英语口语到婀娜多姿的拉丁舞姿,从《红河少年报》的作者到绘画比赛的获奖者,多重的角色、出彩的成绩,让他成了同学们最佩服、最骄傲的榜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布昀凡坚信,只要勤学善思,就可以做好想做的每一件事情。

    本报记者胡梅君

    勤学善思做好每件事布昀凡

    “我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名教师,把知识带给乡亲,我要成为‘金凤凰’,让家乡更美丽。”这是盈江县弄璋镇姐帽中学98班曹汝特的“梦”。

    曹汝特的家在弄璋镇古里卡村,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村民为景颇族、傈僳族,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

    最初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时,由于一半以上的群众不懂汉语,沟通上的障碍一度让工作队难以开展工作。此时,刚刚小学毕业的曹汝特自告奋勇,主动为工作队当起了“双语翻译”。工作队员与群众的交流通畅了,她成了村里的脱贫攻坚“小翻译”。

    村寨环境“脏乱差”,曹汝特带头组织了一个“小小环卫队”,捡垃圾、清杂草、打扫环境卫生……用实际行动,激

    励大家整治环境。在“小小环卫队”的带动下,寨子里随意丢垃圾的人少了,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的人越来越多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曹汝特家境贫寒,自幼和爷爷奶奶留守家中,一年级开始便跟着村里的小伙伴步行上下学,从没有叫过苦,也没让爷爷奶奶操过心。贫困的生活环境塑造了她坚强勇敢的性格,积极乐观、勤学好问的她,以优异的成绩换来了贴在墙壁上的38张奖状。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心怀感恩坚强面对,只要我们善于感受爱、理解爱、传递爱,同样能够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对社会有用的人。”曹汝特在日记里激励自己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胡梅君

    立志要做“金凤凰”曹汝特

    博学笃志、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李奕萱是普洱市思茅第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着真善美,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好少年应具备的美德。

    在知识的海洋里,李奕萱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积极承担老师交给的任务,带领同学们自觉主动、快乐地学习,是老师得力的好帮手。

    她还是同学们公认的“小老师”。班上两位同学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导致厌学、怕学,看到老师每天放学后辅导功课的辛苦,李奕萱主动提出

    帮忙辅导,当起了“小老师”。在她的激励和帮助下,两名同学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重拾自信。

    李奕萱自幼就热爱唐诗宋词和中国传统文化。她有一个梦想:长大要成为一名翻译官,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这个梦想,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每学期的校级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知识竞赛和钢笔字竞赛中都荣获一等奖;她精心准备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百善孝为先》分别荣获思茅区第四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和普洱市第四届“国学经典”诵读大赛二等奖;在普洱电台第二届“我是朗读者”中荣获网络人气奖。

    本报记者 胡梅君

    一言一行传递真善美李奕萱

    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眉宇间透着灵气,她就是段维柠,个旧六中七年级的一名学生。

    面对这样一个优秀、阳光、乐观的女孩,谁能想到,她竟然与病魔抗争多年。

    2015年 1月,段维柠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她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路。在与疾病抗争的日子里,她总是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勇敢地坚持着,30多次往返于个旧和昆明,30多次骨穿手术,化疗打针吃药……坚强的她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妈妈的细心照顾下,段维柠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重返校园的她,倍加珍惜读书学习的好时光,

    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文学、英语、手工、音乐……她都不舍得放弃,因为每一样都是自己喜欢的。

    “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就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学校上课时,她专心致志听课;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时,她把不懂的内容整理出来,带到学校请教老师和同学。在缺课很多的情况下,她依旧保持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和同学们赞许不已。

    “治病就像爬山,只有一点一点努力才能攀登山顶。”没有被病魔击垮的段维柠,将会绽放出更绚烂的笑容给明天。

    本报记者胡梅君

    用更灿烂的笑容迎接明天段维柠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她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在父母眼里,她乖巧懂事、独立自强。这只在傣乡大地上正待展翅的“小孔雀”,就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允景洪小学五年级3班的何家佳。

    沐浴着浓浓的傣乡风情,5岁时何家佳便开始学习钢琴和舞蹈,小小年纪的她不仅学得有模有样,9岁时便跟随老师外出参加各类钢琴、舞蹈比赛,并多次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获奖。

    刻苦的训练,让何家佳从小养成了自强自立自信的品格,在学校里,她勤奋自律、高效学习,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优秀

    班干部”“优秀队干部”。美丽的西双版纳,有着神奇的热带

    雨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这让保护大自然的种子早早地在何家佳心中生根发芽。热心公益的她,成为一名小小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留住蓝天碧水,我们在行动”——澜沧江公益环保徒步志愿活动,沿景洪城区澜沧江段开展垃圾清理,身体力行宣传生态环保的重要意义。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老师家长的培育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何家佳这只

    “小孔雀”在美丽富饶的傣乡大地上正茁壮成长,展翅高飞。

    本报记者胡梅君

    身体力行热心公益何家佳

    每天7时,一群小“留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地从缅甸木姐市入境到瑞丽市姐告小学上学。校门口,一位中国小学生早早等候着“留学生”们的到来。她就是姐告小学四年级59班学生黄梓旋。

    黄梓旋就读的姐告小学是一所地处中缅边境线上的小学,这里有很多来自缅甸的小“留学生”。中缅两国的小学生在这里融洽相处,很好地诠释了中缅“胞波情”。

    在班上,黄梓旋和缅籍小“留学生”娜薇相处得最好。娜薇刚来姐告小学时,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性格内向,有点跟不上节奏。细心的黄梓旋看到娜薇的窘境后,在学习上热心地为她讲解难点重点,做好笔记;课余时间,她主动带着娜

    薇一起玩游戏,一起出黑板报,一起制作手抄报。渐渐地,娜薇适应了这个新环境,性格也变开朗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黄梓旋的影响下,娜薇也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同学。黄梓旋说:“我们友好相处共同进步,我们既是好朋友,也是传播中缅友谊的使者。”

    为更好地和缅甸小伙伴沟通,黄梓旋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的缅语培训班。她说,学会了缅语才能更好地和缅甸小伙伴沟通,才能一起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问及她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她开心地说,长大后想当一名外交官,因为我有很多缅甸小伙伴,我们要共同维护中缅友谊。 本报记者胡梅君

    “胞波”情谊的小使者黄梓旋

    2018年代表学校参加保山市“永子杯”中小学幼儿园围棋赛,获团体第一名、个人第六名;代表保山市参加“谁是棋王”中国围棋民间争霸赛获儿童组第七名;先后参加过省级、市级围棋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保山市拥有围棋业余四段水平为数不多的几个女孩子之一,她就是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六年级(1)班的李舒月。

    自幼便开始学习围棋的李舒月,养成了爱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锤炼出胜不骄败不馁的坚毅品格,围棋带给她快乐的同时也让她感悟颇多:“面对变化莫测的棋局,棋手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学习上刻苦发奋一丝不苟的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习成绩都在班级或年级名列前茅,连续 5年被评为优秀学生。

    多才多艺的她,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学、才兼优的好少年。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从橱窗里篇篇习作的作者到各科考试的全优,她不断地挑战历练着自己。

    “每个人的路不尽相同,可我们都应走出精彩的一盘棋,成为人生这个棋盘上熠熠生辉的棋子。”李舒月相信只要努力拼搏,未来将会更加精彩美好。

    本报记者胡梅君

    做一粒熠熠生辉的棋子李舒月

    来自双柏县 嘉大山深处的刘文兰,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九年级学生。因为先天性听力障碍,从未聆听过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命运对她是如此不公,但她却始终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地投入,只要自强不息,努力追求进步,总能获得别样精彩的人生。

    听力和语言功能的缺失,让刘文兰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艰辛。她发奋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把自己平常练习写下的句子拿给老师批改,努力提高交流水平。在她的带动下,班里的其他同学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各科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她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19

    年 5月荣获楚雄州“第一届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面对残疾给自己生活造成的不便,她从没有过一句抱怨。“虽然我听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我可以用眼睛去欣赏,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热爱舞蹈,是学校艺术团的主要演员,多次代表学校和楚雄州参加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雄鹰若要搏击长空,就要承受那重重的摔打。刘文兰每天都在以向上昂扬的姿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她常说:“我们要发愤图强,学好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尊重,才能承担好家庭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报记者胡梅君

    自强不息收获别样人生刘文兰

    家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峡谷深处献九当村的丁学平,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一年级。

    丁学平家境贫困,父母早年离异,他和两个妹妹跟着爸爸相依为命。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清贫的生活环境磨炼出他自立自强的性格,从小学开始,他就树立理想:一定要走出大山,一定要踏出一条人生的新路。

    虽然生活上缺衣少食,有时甚至连鞋子都穿不上,但他对学习的渴望始终不减,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与日俱增。自求学初始,年少的丁学平就异常刻苦,在小学阶段就因成绩突出转入贡山县茨开镇小学就读。在校

    期间,他多次获“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称号,并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贡山一中初中部。初中阶段,丁学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3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

    走出独龙江的路,虽然艰难,但丁学平一路奋斗,一路积累了人生历练。在学校,他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生活中,他谦虚谨慎、团结同学,主动帮助一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在家里,他全力帮助父亲分担家务,悉心照料两个妹妹,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本报记者 胡梅君

    自立自强的独龙少年丁学平

    时而翻腾跳跃,时而旋风扫退,一招一式,有模有样。正在表演彝族民间舞蹈“擦大钹”的是保山一中附属智源小学的祁润鲁。12岁的他已多次随彝族擦钹队荣登各种级别的舞台,成为保山市隆阳区彝族群众眼中的小明星。

    祁润鲁生长于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世家,是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彝族文化的小传承人。他的曾祖父是隆阳区杨柳乡腊鲁彝族文化保护的发起者;父母毕生都在传承和发扬彝族腊鲁文化,是集彝族文化技艺于一身的民间艺人;叔叔是彝族腊鲁支系文化传扬会的负责人,彝族“擦大钹”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彝族小四门拳的第五代传人。

    祁润鲁 5岁开始学习彝族“擦大钹”的基础动作和基本的擦法,6岁开

    始和叔叔传习彝族小四门传统武术,勤学苦练,毫无怨言。

    在学校,他是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好学生。生活中,他谦逊有礼,尊敬长辈,关心同伴,深受亲朋邻里的喜欢。2018年,他参加隆阳区“三区”人才服务成果系列展演,荣获一等奖;参加保山市武术比赛,荣获少数民族传统类金牌;参演《小鸟与金钹》,参加云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颇受好评。

    多年来,受叔叔的影响,祁润鲁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深刻的认识,立志做一个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研究者和保护者,在传承和发扬腊鲁彝族文化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本报记者 胡梅君

    彝族文化传承人祁润鲁来自壮乡苗岭的壮族女孩王应楠

    是砚山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她独立自信、乐群好学、尊老爱幼、文明有礼,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是师生眼中的优秀少先队员,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王应楠深受壮族文化熏陶,以民族代言人的身份亮相砚山首部形象宣传片,展示了各民族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美好形象。多才多艺的她还荣获云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小学甲组二等奖,多次被学校选派到省州参加中小学生“三球一操”运动会啦啦操比赛、科普剧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她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代言人,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用自己的努力为弘扬民族文化添砖

    加瓦,唱响了民族团结的赞歌。她积极参与本民族的文化调查实践活动,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中,她用自己的行动传播民族团结的意义,参与砚山县壮族使用民族语言的现状调查研究课题,她和老师、同学共同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砚山县江那镇壮族使用民族语言的现状调查》,在云南省第 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上荣获省级二等奖。

    正如她所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使她从生活中得到了启发,做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成长的路途中又多了一项新的技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奋进,争做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本报记者 胡梅君

    用实际行动展示民族团结王应楠

    生命就像鲜花一样,越接受风雨的洗礼,它就越顽强。杨锦瑜是玉溪市红塔区北城街道东古城小学六年级学生,13岁的她用勤奋和坚强书写出了本不该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别样美丽。

    杨锦瑜6岁时,一场意外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母亲遭遇车祸不幸身亡;8岁时,父亲突发疾病也离开了她。稚嫩的年纪,本该在父母手心尽享欢乐童年,度过七彩时光,但笼罩在杨锦瑜身上的却是生命的无常和生活的苦难。

    然而,杨锦瑜并没有被不幸和苦难圧垮,如同一株顽强的小草,在风雨中茁壮成长。她常说:“越努力,越幸运。我要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不能泄气,一定要努力再努力。”

    杨锦瑜是校园里最活跃的一个学

    生,她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参加征文比赛时,老师告诉她,家庭作业可以暂时不做,先写征文,但她还是先完成家庭作业,再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她牢牢记在心里,仔细琢磨,不停地修改。由于学习刻苦、准备充分,杨锦瑜在学校举办的作文竞赛、口算竞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活动中多次获奖,在北城中心小学举办的“筑梦玉溪 共建宜居生态文明城市”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在玉溪市第三届“起来·读书”暨中华经典诵书讲系列活动全市中小学征文比赛中获小学组一等奖。

    一路走来,杨锦瑜以微笑面对困难,凭着自己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战胜困难,收获幸福和成功。

    本报记者胡梅君

    越努力越幸运杨锦瑜

    善于思考的“理科男”徐唯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呈贡校区高二理一班的徐唯耀,常常以清华校训激励自己。

    成绩优异的他,善于独立思考,每天制订计划,保持高效学习,并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踏实完成每一次作业。在中小学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徐唯耀深爱国学,擅长英语,有着赤诚的爱国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曾在 2018年的 NEPCS(英语能力竞赛)

    高中组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在同年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中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

    徐唯耀还参加过“云南省第一届‘最佳阵容’足球赛”的志愿服务。“体验到志愿者是一个神圣的角色,我更加坚定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我希望祖国在我们的奋斗建设之下,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芒。”徐唯耀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浦美玲

    笑起来有两个可爱的酒窝,对生活和学习总是充满信心的陈姝彤,是富源县第七中学初二(8)班的学生。

    面对这样一个阳光、清纯的女孩,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少年。出生时,陈姝彤因在医院用药不当而导致极重度耳聋,从小听不见声音。3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时,小姝彤已佩戴着助听器独自在昆明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了。

    语训的艰辛,没有把小姝彤打倒,反而锻造出坚毅的性格,骨子里似乎与生俱来的一股不轻易服输的劲儿,让她勇于面对困境,磨炼得坚

    不可摧。就这样,在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下,经过两年半的训练后,她终于学会了说话。

    回到父母身边,回到渴望已久的校园,她像一块海绵一样快乐地汲取着、学习着;像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一样快乐地成长着、翱翔着。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姝彤从学习中找到了新的乐趣,渐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成长为父母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

    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藐视困难的人,才能战胜困难。这位带着助听器的学霸,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

    本报记者胡梅君

    藐视困难的人才能战胜困难陈姝彤

    本报美编本报美编郭金龙郭金龙制图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