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哪个更重要 快乐先行还是学业优先 - dzb.whb.cndzb.whb.cn/images/2018-04/26/12/120426.pdf美国小学教育最成功之处。 但看似一 片祥和的背后同样也有隐忧,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王 薇

    《经济学人》 4 月 21 日

    共和党发生了什么

    特朗普的共和党只有一个原则———忠诚, 不是对理想、 愿景或者法案的忠诚, 而是对特朗普的个人忠诚, 以及对他的偏见和愤怒的忠诚。 这些偏见和愤怒正消耗着他的选民基础。 本期 《经济学人》 认为, 对于美国来说, 这是前所未有、 且非常危险的现象。 对特朗普个人的忠诚, 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共同价值观。

    哪个更重要:快乐先行还是学业优先一位中国妈妈在美国亲历“幼升小”的困惑———

    国内的 “幼升小” 大战又一次打响。 适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陷入了紧迫的择校和面试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的小学生录取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中。

    美国的小学从学前班开始,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如果家有年满5岁的孩子,家长们就需要为他们在当地的学区注册报名。网络注册工作早在今年1月就开始了,家长们只需在网页上输入家庭住址就能查到所在学区对应的

    小学。 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家庭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好坏。 众所周知,亚洲父母注重教育。 所以近些年美国一些好学区已经成为亚裔人口的

    聚集地,房价也被一再炒高。由于只是短期驻美, 我们并没有

    居住在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区, 住所对口的是一所连打分和排名都查不到

    的美国“菜小”。事实上,它甚至都算不上一所完整的小学, 全校只有K、1、2三个年级, 学生三年级时转入另外一所小学就读。在美国,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需要参加州统考,所以说白了,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完全逃

    过一切考核。 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我不敢想象, 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

    在为儿子注册报名时, 我欣喜地发现居然还有 申 请 跨 学 区 入 学 的 选

    项。原来,周边的一些所谓好学校如果招生名额未满, 会把机会留给申请跨学区入学的孩子。 遇到僧多粥少的情况,会采用摇号的方式确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跨学区录取的孩子无法乘坐校车, 必须由父母接送———这完全不是问题。于是我决定去碰碰运气。谁知这个想法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理由居然是乘坐校车是他去念书的重要

    动力。作为一位自诩开明的母亲, 我当

    然尊重他的选择,只能在提交“菜小”申请表时不断安慰自己, 学校好坏是次要的,主要还得靠自己。一位美国妈妈在得知我的担忧后非常不解。 她告诉我,这所“菜小”是她见过的最好的小学,她家三个孩子都从那里毕业。我问她究竟好在哪里? 答曰: 因为学校小 , 所以全校 师 生 都 认 识 , 关 系 很好———很显然, 我们对于好学校的定义是不同的。

    两个月后, 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学校的邮件, 热情洋溢地邀请儿子去参加冰激淋派对。 派对在被无数气球装点的篮球馆内举行。 十来位准小学生们边吃着冰激淋, 边和未来的老师同学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聊着聊着,孩子们就跑到 室 外 操 场 追 追 打 打 去

    了。 美国大多数学校没有早晨出操的规定。 所以校舍之外一般就只有一大片草坪, 和一些类似滑滑梯的游乐设施。 三座大型彩色滑滑梯很快被叽叽喳喳的孩子占满。 一旁的老师向家长介绍说, 美国小学三年级之前都是以玩为主, 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爱上学校。 “看! 他们好像已经开始爱上了! ”老师的目光中充满了慈爱。

    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对学业要求

    不高。一位小学教师朋友告诉我,这几年美国教学大纲还在不断调低难度,因为不想有孩子因为学不会而掉队。也许这就是美国公立教育饱受非议的

    反智倾向。正因如此,越来越多对子女学业有要求的家长索性把孩子送去私

    立学校。在一些优质学区的公立学校,甚至出现了家长们联合“逼宫”老师,要求提高授课难度的情况。 还有家长直接向校方申请让孩子跳级, 理由是学业没有挑战会让孩子失去积极性。为了准确把握 每 一 届 学 生 的 整 体 情

    况, 美国公立学校也开设了入学面试环节。 这类面试不是为了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 而是为老师们制订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显然这和国内的小学面试有着本质的不同, 自然也不需要任何准备。

    直到当天早上, 儿子才从我们这里得知下午要去小学面试。 由于对面试没什么概念, 加之他觉得那里就是一个有冰激淋和滑滑梯的地方, 所以我家的这位准小学生一脸轻松地去了。 面试依然是在小学篮球馆里举行。 儿子被招呼进去之前正在看门口鱼缸里的鱼。 接待他的是一位慈祥的银发老太太。 儿子素来说话大声,加上球馆回音,我站在外面都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的面试内容: 先是写名字、画自画像;接着是辨认形状、颜色、数字、字母;再有剪纸、数积木……最后,老师拿出一个绘本, 要他指认哪里是封面、封底,哪里是故事的开头。 整个过程

    十分钟不到就结束了,甚至都没有算术、认字、 看图说话的环节, 更别说才艺表演、家庭状况调查。

    结束面试后, 老师专程走来给我反馈。儿子得到了71分中的67分,被扣去的4分全是低级错误所致。我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答都能扣分。 老师却感叹:“他竟然得到了60分以上, 真是太棒了!”美国老师经常会给孩子各种言过其实的夸奖, 这常常让我担心是不是会让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 受到表扬的儿子自信爆棚, 开心地在篮球馆里跑跑跳跳。 负责接待的老师把他领到一个堆满零食的野餐桌旁, 邀请他吃些点心饮

    料。 其实所谓的点心饮料不过是各种糖果和垃圾食品。 自从3岁来到美国之后,他的健康饮食习惯难以为继。 儿子为自己精心挑选了一袋果汁和一包薯片作为

    辛苦面试的奖励。离开前,老师又送了他一堆数字字母的闪卡、 一盒蜡笔和几本小书, 顺便提醒未来还有深入参观校园的活动,希望我们不要错过。见每次来都有好吃好玩的招待, 儿子对上小学这件事更加期待了。

    和国内幼升小的轰轰烈烈相比,美国的幼升小程序异常简单, 整个过程自然而愉快。正如那位老师所说,孩子们还没入学就已经开始喜欢学校了———这是

    美国小学教育最成功之处。 但看似一片祥和的背后同样也有隐忧, 教学质量缺乏衡量与监督可能会让部分教师

    放松懈怠。美国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老师一般会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任务

    自行选择知识点的顺序和深度。 学生每天书包里装的只有饭盒。 低年级的所谓家庭作业, 就只有父母每天陪着阅读半小时而已。 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学校学了什么, 也无法帮孩子复习和检验。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待他们的将是同样残酷的竞争。 看看国内刻苦奋斗、埋头苦读的孩子们,大洋彼岸的父母内心有着另一种焦虑。

    www.whb.cn2018 年 4 月 26 日 星期四12 主编/陆益峰 编辑/吴雨伦 环球

    《时代》 4 月 30 日/5 月 7 日

    球王费德勒

    球王费德勒入围 《时代》 评选出的2018 年度百大人物, 且成为六位登上封面的名人之一。 曾在表演赛中与他搭档出战双打比赛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为这位瑞士人撰写了评论 , “罗杰(·费德勒) 清楚, 只有严于律己, 才能让慈善事业真正落入实处, 就如同打出精彩的网球比赛一般。”

    《纽约客》 4 月 30 日

    棍子球胡同

    本期 《纽约客》 封面描述了游戏的紧张与刺激。 封面作者卡迪尔·尼尔森3 岁起开始画画, 曾就读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 自那时起, 城市街头生活成为其画作的主题 。 封面背景为布鲁克林, “事实上我成长于新泽西与圣地亚哥。 当我 18 岁时, 父亲和我从亚特兰大开车到布鲁克林, 参观校园。 当我们穿过大桥 , 双脚踏上布鲁克林的人行道, 这种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我喜欢这里的活力, 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宿。”

    60 万册一家美国出版商 24 日说, 联

    邦调查局前局长詹姆斯·科米新书上市第一周卖出大约 60 万册, 成最新政治类畅销书。 新书 《更高忠诚度: 真相、 谎言和领导力》 篇幅304 页, 讲述科米过去二十年工作经历, 包括他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大量共事细节。 科米多次为宣传新书而接受媒体采访, 新书发行前便登上电商亚马逊的畅销书排

    行榜榜首并持续数周。

    2580 亿美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日前发布

    报告说 , 2017 年中国游客对国际旅游市场贡献最大。

    报告指出 , 2017 年 , 全 球 出境游市场增长强劲, 中国去年出境游消费额达 2580 亿美元, 稳坐出境游消费贡献国 “头把交椅”, 排名第二的美国为 1350 亿美元, 德国、 英国和法国分列第三、 第四和第五位。

    一周封面

    一周数字

    在英国“幼升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女儿JoJo出生后一直在香港,2岁

    半时来到英国上幼儿园。转眼间,女儿来英国已经一年多了, 快到上小学的年龄。关于上小学的问题,我和妻子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研究了———孩子将来到底是在上海、 香港还是英国上学?平衡各种利弊后, 我最后决定让JoJo到英国接受教育, 毕竟英国的教育环境比较轻松, 相比上海和香港的压力要小许多。

    幼儿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

    来英国后,女儿每天早上7点去幼儿园,晚上6点前回来,每天的学费为60英镑左右。 在英国,3岁前的幼儿园(其实相当于国内的托班)都是要收费的。 由于女儿待在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做父母的总是有点不舍,所以妻子一般都会提早把孩子接回来。回家后,就看中文电视学习中文等, 英国幼儿园里没有学习任务, 每天的活动主要是做游戏、讲故事、做手工、画画等,一边玩一边学会与人相处, 锻炼语言能力。由于幼儿园靠近大学,在英国大学读书的各国留学生和大学老师也会把

    孩子放在这个幼儿园。 所以,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尼、西班牙、波兰等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将这个幼儿园变成

    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3岁后, 每个在英国的孩子每周都有

    15小时的学费补助,当然如果是上全日制幼儿园的话,额外的上学时间的费用需要自己掏腰包。 因此在JoJo3岁后,我们便让女儿转去了另外一家评级更高的幼儿园。值得一提的是, 英国政府下属一个名叫Ofsted 的机构会定期对学校进行评级,一般有四个级别,分别是杰出(Outstanding)、很 好 (Good)、 需 要 改 善 (RequireImprovement)和不足(Inadequate)。 所以,如果一个学校能拿到“杰出”评级,会非常自豪, 也会用来作招生广告。 一般而言,只要学校评级在“很好” 之上,都可以考虑申请。

    在英国,孩子3岁之后上的幼儿园其实叫学前班(Pre-School)。 与3岁前的托班相比,除游戏活动外,幼儿园里还有许多读书写字的课程,比如字母、会话、基本加减法等,为将来上小学打基础。

    最近, 幼儿园老师给JoJo一个毛绒熊玩具,让她带回家过周末,并要求JoJo把和玩具熊共度周末的经过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后, 老师会让女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

    英国幼儿园也非常注重孩子的家庭

    教育, 期待家长能和老师共同努力, 促进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 比如, 老师会定期把孩子的发展报告发邮件给家长,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一对一谈话。 家长也可以据此对症下药, 在家里帮助孩子

    学习, 补短板。 在最近一次谈话中, 幼儿园老师对妻子表示, JoJo太主动, 一直帮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 希望家长能与孩子沟通, 告诉她也需要给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表示JoJo已有很大进步, 和每一位小朋友都是好朋友。

    私立小学、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

    在英国还有私立幼儿园, 孩子可以沿着私立学校的路线一直上到中学,不过费用相对比较高, 且这些学校需要提早申请, 有些甚至需要在孩子出生前就申请。 我们因为没有经验,没赶上报名,就放弃了。

    女儿JoJo将于今年9月上小学,我们夫妻俩也早早准备起来。 英国小学的入学年龄是4岁至11岁,其中还分幼儿学校(4-7岁)和初级学校(7-11岁)。 与中国一样, 英国对孩子入学年龄的划分也是比较严格。只有在每年9月1日之前(含这一天)出生的孩子,才能在4岁那年的9月开始入学。 由于JoJo是9月出生,所以她要在快5岁的时候才开始上小学。

    英国“幼升小”的流程,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拿JoJo为例,去年10月,幼儿园老师就通知了家长申请小学的时间,并发了入学申请指南。 这本指南会详细介绍每个公立小学的招生规则。 各个小学也会有开放日, 让有兴趣报名的家长去

    学校参观和和参加讲座等。到了12月,家长可以在市政府网站上申请学校,通常有3个学校可以选择。英国的公立小学一般都是就近入学, 所以家离学校越近,入学的几率也会越高。因此与国内一样,英国也有学区房,好学校附近的房价也会贵一点, 但没有国内贵得那么离谱。

    此外,在英国,教会学校一般比普通公立学校要好一些,但只收教徒,且孩子至少要参加两年以上的教会礼拜

    才能被优先录取。参照了入学指南, 参加了几所学

    校的讲座后, 我们最后决定把家附近的一家英国圣 公 会 小 学 放 在 第 一 志

    愿。学校的评级虽然不是“杰出”,但各项综合指数都比较高, 最重要的是离家近,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方便接送孩子。

    今年4月中旬,市政府以邮件方式通知家长录取情况, 然后发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如果家长满意的话,就需要把通知书交到学校确认。 如果对录取情况不满意的话, 比如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 家长也可以向市政府提出上诉,讨个说法。不过英国政府的办事效率比较低, 通常会拖很久。 而在入学前, 学校也会安排孩子和学生到学校参观,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老师也会来家访, 告诉家长将来一年的学习内容等。

    从“唐人屋敷”到新地中华街到达长崎的翌日上午, 长崎电视台

    的朋友带我们去看了市内的 “唐人屋敷”,这也正是我极想踏访的一个街区。

    大航海时代之后的17世纪开始至近代, 长崎可以说是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港市。 长崎作为一个港市的兴盛, 源于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洋人通过海路向东亚的拓展。1571年葡萄牙商船第一次进入长崎港, 之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也陆续进入。 大约在1620年代,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开始频频登陆日本, 而这时的江户幕府惧怕西洋人带来的基督教蔓延之后会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已经陆续推出锁国政策,严禁具有基督教背景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登岸,划出长崎一隅, 只准许中国人和具有新教背景的荷兰人可在此与日本做贸易。所谓“唐人屋敷”,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走到广马场商店街, 入口处巍然伫立着一座石砌大门, 模样犹如孔庙前的棂星门,为了不影响交通,这座石门只是建在宽阔的人行道上,又称为“诱导门”,

    表示由此便进入了以前“唐人屋敷”的境界。在馆内町的入口处,还建有一座黛瓦粉墙的中华门,呈飞檐翘角的风格。这两座门应该都是后来新建的。 据文献记录和学者的研究, 在1634年以后的十年内,每年大约平均有57艘商船自中国来到长崎,每艘船平均大约有船员50人左右, 这一数字随着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的变化有所增减。 一开始中国人是可以随便居住在日本人开的民宿或简易客栈内的,这也激活了当地的青楼业,形成了江户时代日本三大青楼街之一的 “丸山游廓”。后来江户幕府的锁国政策渐趋严厉, 也为了减少中国船员与当地人之间的纠纷,于是在1689年建立了一个“唐人屋敷”,有点类似今天的唐人街。 不过这一“唐人屋敷”是被封闭起来的,用围墙和竹篱与外界相隔, 除青楼女子和僧侣之外,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出。据文献记载,“唐人屋敷” 共有三万六千多平方米

    的面积,里边除了仓库货栈等之外,大约有20栋两层楼的房子供商人和船员居住。由于经历了好几次大火,“唐人屋敷”内的建筑被屡屡烧毁。1850年代日本对外打开国门之后, 西方人再次纷纷登陆日本, 横滨和神户等成了日本新的对外门户,长崎的“唐人屋敷”也衰败下来了,今天只留下了部分遗迹。

    在靠近旧迹的地方,走过一座石桥,迎面可见一座重檐的土神堂, 最初建于1691年,后屡毁屡建,眼前的这幢建筑则是1977年复建,当年是用来祭拜土地菩萨的。当年华人居住的楼房,在历史的沧桑和原子弹的轰毁中,早已荡然无存,后来修复了“天后堂”、“观音堂”和福建会馆几处建筑。1907年重建的天后堂内供奉祭祀的是妈祖神, 这差不多是中国沿海民众共同敬奉的神祗, 祈求妈祖保佑海上平安, 在堂内同时供奉着关帝的偶像,因此又被称作关帝庙,这些都体现

    了中国的民间信仰,虽然有些芜杂,但都是华人在海外的重要文化符号。1917年复建的观音堂是一座由红砖砌成的中式建筑,正面有高大的廊柱,两侧的进门上端呈拱形, 这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留存的旧建筑中,福建会馆大概是规模最大年代也最为 久 远 的 ,1868年时由福建过来的移民创建,最初名曰“八闽会馆”,后改称现名。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可见一座朱红色的大门,门匾上镌刻着“福建会馆”四个大字。 进门左侧有一座孙中山的石像, 这自然是后有的。走入正殿,蓦地让人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往昔,所谓画梁雕栋,朱色已经斑驳脱落,祥云仙鹤的图案也有些漶漫不清,唯正面的一块金底匾额上, 可清晰地看见用黑色镌写的“桑梓万里”四个大字。

    离开了“唐人屋敷”旧迹,又去看了相距不远的孔子庙。 感觉上像是一个微型版的皇宫, 朱红的底色上闪耀着明晃

    晃的金黄,大门柱子上是金灿灿的腾龙,顶部是黄灿灿的琉璃瓦, 大成殿屋檐的两侧还有两条腾空跃起的飞龙, 门墙等均被漆成朱红色, 里面的孔子像被塑造成了戴着皇冠的帝王, 与国内的孔庙大成殿大异其趣, 令我想起了琉球首里的王宫。 孔庙,对于海外的华人而言,已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标志性存在了。

    19世纪后期, 列岛与大陆人员的往来进入另一个盛期, 三菱汽船会社开通了横滨、 神户以及长崎与上海等地的航线, 彼此无需签证, 在不少日本人纷纷前往中国大陆拓展的同时, 南部沿海的中国居民也再度掀起了渡海东行的热潮,长崎就是一个中心点, 在这里形成了新的华人社会。 今天新地的中华街, 便应运而生, 与横滨的中华街 (最早称 “南京街”) 和神户的南京街并列为日本最著名的三大华人社区, 成了中华美食集聚地。 当地华人在每年春节都会举行舞狮舞龙的盛大灯会, 于是自1994年开始,长崎市政府将此定为中国灯节, 为期半个月。 2018年的中国灯节是2月16日至3月4日, 吸引100万左右的游客, 那个时候, 大半个长崎, 都沉浸在中华文化热烘烘的氛围中了。

    行走世界

    ■徐静波

    ■赵 劼

    英国格里诺克的一对双胞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学校, 开启了她们小学生涯的第一天。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