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企管系專題報告 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成癮及使用行 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型科技大學為例 專題生:謝佳臻、詹浿棋 楊宗憲、陳怡臻 蔡若綺、劉昭暉 指導教授:陳元和 老師 林耀南 老師 中華民國 95 5 龍華科技大學

龍華科技大學 - ba.lhu.edu.t 94-03.pdf · 誌謝 此篇論文之完成,首先要感謝陳元和教授、林耀南教授,於製作專題期間, 費心教導我們,在觀念上的啟發、研究架構的確立,以及研究方法的運用,使我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企管系專題報告

    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成癮及使用行

    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型科技大學為例

    專題生:謝佳臻、詹浿棋

    楊宗憲、陳怡臻

    蔡若綺、劉昭暉

    指導教授:陳元和 老師

    林耀南 老師

    中華民國 95 年 5 月

    龍華科技大學

  •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授權書 頁: 1/1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或專題為本人在龍華科技大學

    94 學年度第 2 學期所撰寫。 論文/專題名稱: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成癮及使用行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型科技大學為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或專題提要,授予龍華科技大學,得重製成電子資料檔後收錄於該單位之網路,並與台灣學術網路及科技網路連線,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光碟或紙本重製發行。 (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同意 不同意 本論文或專題因涉及專利等智慧財產權之申請,請將本論文或專題全

    文延至民國 年 月 日後再公開。

    (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或專題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不限時間與地域,惟每人以一份為限。並可為該圖書館館藏之一。 (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發行權利。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 指導老師姓名: 學生簽名: (親筆正楷) 日期:民國 年 月 日

    90/11/09 -ZH10027-01

  • 龍華科技大學

    企管系專題報告審定書

    本系 四 年 級 A 班 謝佳臻、詹浿棋、楊宗憲、

    陳怡臻、蔡若綺、劉昭暉 君

    所提專題報告

    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成癮及使用行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型

    科技大學為例

    經本委員會審定通過,特此證明。

    委 員:

    指 導 教 授:

    系 主 任:

    中華民國 95 年 5 月

  • 摘要

    專題報告名稱: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成癮及使用行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

    型科技大學為例 頁數:93

    校系別:龍華科技大學企管系

    畢業時間:94學年度第二學期

    專題生:謝佳臻、詹浿棋、楊宗憲、陳怡臻、蔡若綺、劉昭暉

    指導教授:陳元和、林耀南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行為(強迫性上網、戒斷行

    為與退癮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與健康問題)與生活態度(幸

    福感、憂鬱、生活壓力、焦慮、生活滿意、無望感)之關係,並檢視人口背景因素

    對於網路成癮行為之影響。本研究樣本為 608 位科技大學學生,透過問卷調查的

    方式收集資料。本研究結果顯示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確實比一般網路使用

    者表現出明顯的網路成癮行為。而在客觀外在環境中,高網路成癮者比低網路成

    癮者有較大的生活壓力;高網路成癮者比低網路成癮者也較容易有憂鬱的症狀。

    另一方面,高網路成癮者在幸福感、生活滿意、焦慮與無望感等生活態度上與低

    網路成癮者並並沒有顯著差異。

    在人口統計變項上,本研究發現科技大學學生上網時間越長,網路成癮程度

    越高。南部科技大學學生網路成癮程度高於北部科技大學學生。在網路上最常使

    用線上遊戲之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程度明顯高於使用網路其他功能之科技大

    學學生。而科技大學學生上網是以寬頻連接和使用宿舍的網路上網有較高的網路

    成癮程度。本研究結果可供政府官員與學者了解網路成癮之大學生的成癮狀態與

    生活態度,以作為後續政策推廣與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網路成癮、生活態度、網路使用行為

    i

  • 誌謝

    此篇論文之完成,首先要感謝陳元和教授、林耀南教授,於製作專題期間,

    費心教導我們,在觀念上的啟發、研究架構的確立,以及研究方法的運用,使我

    們在專題研究中有更具體之表現,除了有豐富的專題內容之餘,也成就了我們專

    題製作。

    其次還要感謝企業管理系所有師長為我們的專題耐心解惑,感謝正修科技大

    學何清釧教授的幫忙協助,還有感謝已畢業的學長姐在我們製作專題前,提供了

    寶貴的意見,讓我們在製作專題前提早作了準備。

    因為有各位老師、學長姐及同學的幫助,使我們的專題製作能如此的豐富、順

    利。感恩之心、感謝之情,筆墨難以形容,茲將今日之喜悅,獻給所有關心與愛

    護我們的人。

    ii

  • 目錄 中文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1.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圖………………………………………………………………..... 4

    2. 文獻探討……………………………………………………………………....... 5 2.1 網路成癮………………………………………………………………….... 5

    2.1.1 網路成癮定義……………………………………………………….. 5 2.1.2 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7 2.1.3 網路成癮量表探討………………………………………………….. 9

    2.2 網路成癮者之生活態度探討……………………………………………… 10 2.2.1 幸福感……………………………………………………………….. 10

    2.2.1.1 幸福感的定義…………………………………………...….. 10 2.2.1.2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11 2.2.1.3 幸福感之量表探討……………………………………......... 12

    2.2.2 憂鬱………………………………………………………………….. 13 2.2.2.1 憂鬱的定義……………………………………...………….. 13 2.2.2.2 憂鬱之相關研究………………………………...………….. 14 2.2.2.3 憂鬱之量表探討………………………………………......... 14

    2.2.3 生活壓力…………………………………………………………….. 15 2.2.3.1 生活壓力的定義………………………………………......... 15 2.2.3.2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16 2.2.3.3 生活壓力之量表探討…………………………………......... 17

    2.2.4 焦慮………………………………….................................................. 17 2.2.4.1 焦慮的定義…………………………………......................... 17 2.2.4.2 焦慮之相關研究………………………………………......... 19 2.2.4.3 焦慮之量表探討………………………………………......... 20

    2.2.5 生活滿意…………………………………………………….…......... 20 2.2.5.1 生活滿意的定義………………………………………......... 20 2.2.5.2 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 21 2.2.5.3 生活滿意之量表探討…………………………………......... 22

    iii

  • 2.2.6 無望感……………………………………………………….…......... 23 2.2.6.1 無望感的定義…………………………………………......... 23 2.2.6.2 無望感之相關研究…………………….……………............ 24 2.2.6.3 無望感之量表探討……………………………………......... 25

    3. 研究方法…………………………………........................................................... 26 3.1 研究架構………………………………………………………...……......... 26 3.2 研究假設………………………………………………………...……......... 27 3.3 研究工具………………………………………………………...……......... 28

    3.3.1 網路成癮……………………………………………….....……......... 28 3.3.2 幸福感……………………………………………….........……......... 29 3.3.3 憂鬱………………………………………………………………….. 29 3.3.4 生活壓力………………………………………………….……......... 30 3.3.5 焦慮………………………………………………………………….. 30 3.3.6 生活滿意…………………………………………………………….. 31 3.3.7 無望感……………………………………………….......................... 31

    3.4 資料分析工具………………………………………………...……............. 32 3.5 樣本來源………………………………………………...……..................... 32 3.6 預試………………………………………………...……............................. 32 3.7 正式施測………………………………………………...……..................... 33

    3.7.1 施測程序………………………………………………...……........... 33 3.7.2 廢卷篩選………………………………………………...……........... 33

    3.8 反向題計分………………………………………………...……................. 33 4. 研究結果………………………………………………...………………............ 34

    4.1 樣本人口特性之分析……………………………………………................ 34 4.2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36 4.3 信度分析………………………………………………...……………......... 37 4.4 研究假設之統計結果分析………………………………………………… 38

    5. 討論………………………………………………...…….................................... 51 6. 結論與建議………………………………………………...……........................ 59

    6.1 結論………………………………………………...……............................. 59 6.2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60

    6.2.1 研究限制………………………………………………...……........... 60 6.2.2 未來研究建議……………………………………………….............. 61

    參考文獻………………………………………………...……................................. 64 附錄 A 個人資料及網路使用行為問卷…………………………………………............ 74 B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R) …………………………………………………... 75

    iv

  • C 幸福感量表……………………………………………………………………… 77 D 貝克氏憂鬱量表(BDI) …………………………………………………………. 83 E 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 86 F 曾氏焦慮量表………………………………………………...……..................... 90 G LSIA 量表………………………………………………...……......................... 92 H Beck 無望感量表………………………………………………...……............. 93

    v

  • 表目錄

    表 4-1 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與文學院學生(一年級至四年級科技大學學生).. 35 表 4-2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 37 表 4-3 各種分量表內部一致性……………………………………………………. 38 表 4-4 強迫性上網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39 表 4-5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39 表 4-6 網路成癮耐受性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0 表 4-7 時間管理問題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1 表 4-8 人際與健康問題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1 表 4-9 幸福感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2 表 4-10 網路成癮程度高低在生活壓力之差異…………………………………... 43 表4-11 憂鬱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3 表 4-12 生活滿意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4 表 4-13 網路成癮程度高低在無望感之差異……………………………………... 44 表 4-14 焦慮在網路成癮程度高低之差異………………………………………... 45 表 4-15 每週上網時間在網路成癮之差異………………………………………... 46 表 4-16 地區在網路成癮之差異…………………………………………………... 46 表 4-17 學院別在網路成癮之差異………………………………………………... 47 表 4-18 性別在網路成癮之差異…………………………………………………... 48 表 4-19 不同年級在網成癮量表總分之差異……………………………………... 48 表 4-20 不同使用功能在網成癮量表總分之差異………………………………... 49 表 4-21 不同上網方式在網成癮量表總分之差異………………………………... 50

    vi

  • 1.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在說明研究動機,發掘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以

    確立研究方法與主題;第二節延續動機的發現,擬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及方向;

    第三節描述研究流程,確認研究架構。

    1.1 研究動機

    人類創造文明,科技帶來進步及便利,縮短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國度的隔閡、

    地域的落差。隨著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網路的使用人口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趨勢。

    然而在滿足於網路所提供的各種功能時,一些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逐漸浮

    現,像是目前耳熟能詳的網路犯罪、網路色情及網路援交等問題。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2000)指出,過度的使用

    網路可能形成類似酒癮、藥癮、毒癮、病態性賭博等等不可自拔的上癮行為

    (addictive behaviors)。有學者發現,沈迷於網路可能造成夫妻失和、工作表現下降,

    甚至引發憂鬱症或減少社會接觸(Young, 1998)。另外可能和家人的溝通減少、社交

    圈縮小、學習成績下降(Andreson, 1999)。甚至有人認為網路的沈迷是新世紀人類

    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Young, 1999)。因此,網路沈迷帶來的副作用,值得我們加以

    正視。

    網路五花八門的虛擬世界,創造不少誘因,對於正值身心發展中的學生族群

    而言,網路科技帶來的不單只是豐富多元的資訊交流,很可能成為個人或群體顛

    覆行為的養成溫床(梁朝雲,2001)。近幾年教育部大力提倡資訊教育,使得學生更

    有機會接觸到電腦網路,但是學生族群是最容易發生網路成癮的族群,尤其是大

    學生更是高危險群。根據 Kubey 等人(2001)所做的研究,大學生在網路世界中過度

    地從事娛樂性質的活動,會對學生在校的學業造成負面的影響。以學生使用網路

    比率分布而言,美國有 28%的網路使用者是全職的大學生(Anderson, 1999);台灣

    1

  • 有 40.9%的網路使用者是學生(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9);而在使用習慣上,網路

    使用者有 40%是在學校連上網路(廖敏如,2000)。另一方面,美國的大學生之中,

    工學院學生每天平均上網超過兩個小時,文、理學院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也有

    79 分鐘,網路依賴者(大約佔所有學生的 9.8%)每天平均上網時間達到 229 分鐘,

    高度使用者(大約佔所有學生的 6%)每天平均上網時間更高達 400 分鐘以上

    (Anderson, 1999)。而在國內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每週平均上網時間為 8.61 小時,

    而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每週上網時間為 19.5 小時(陳淑惠,1999)。由以上數據得

    知,當前大學生對網路依賴的程度,已經達到「可以數日不讀書,不可一日不上

    網」的程度。

    大學生容易發生網路成癮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易接近性

    (Accessibility),因在大學校園及宿舍內提供便宜或免費的校園網路,使得上網方

    便。此外,學生想要藉由網路來認識朋友及擴展人際關係,由於網路匿名的特性

    形成的安全感,降低了發生虛擬關係的風險性,使得有些社交技巧較差的人可以

    建立虛擬友情。另一方面,大學生也利用網路去尋求自我認定,重新塑造自我

    (Anderson, 1999)。此外,大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晚期,此時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健全

    的獨立人格,以及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而網路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親和需求

    (Kandall, 1998)。

    台灣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產品生產國,並且擁有全球第七大的連網主機數,以

    及接近美國水準,高達三成的網路普及率(FIND 資策會推廣處,2000)。台灣地區

    具有世界水準的高度網路普及率,因此網路成癮所造成的對於個人或是社會之負

    面影響也相當明顯。而青少年學生又正處於身心發展未具成熟階段,比較容易受

    到外界事務干擾,以致網路成癮行為,因此,研究青少年學生在網路世界中的網

    路成癮行為對其生活造成之影響,確實是有其必要性。本研究以具有網路成癮行

    為之科技大學學生為研究主題,深入了解他們上網行為與生活背景型態,並對於

    網路成癮者的生活態度,包括憂鬱、生活壓力、焦慮、無望感、生活滿意與幸福

    2

  • 感,進行進一步之深入探討研究,以期了解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癮狀態與生活態

    度,以作為後續政策推廣與學者研究之參考。

    1.2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行為與生活態

    度(憂鬱、生活壓力、生活滿意、焦慮、幸福感、無望感)之關係,並檢視人口背景

    因素對於網路成癮行為之影響,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給學校單位正視與了解大學

    生網路成癮之行為因素與其對於生活態度與形態之影響。並提供政府相關機構作

    為參考依據。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1. 了解科技大學學生日常生活之上網習慣與行為模式。

    2. 探討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行為(強迫性上網、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網路成

    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與健康問題)之現況。

    3. 探討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行為對於其日常生活態度(憂鬱、生活壓力、生活

    滿意、焦慮、幸福感、無望感)之關聯性。

    4. 探討個人人口統計背景因素影響個人網路成癮行為程度。

    5. 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行政人員之參考。

    3

  • 1.3 研究流程圖

    確認研究主題

    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

    相關文獻搜尋與探討

    進行修正依前測選出之問卷

    問卷前測

    正式問卷之發放

    調

    資料統計分析

    驗證各假設

    結論與建議

    圖 1-1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

    4

  • 2.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透過系統化的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假

    設推演之依據。本章第一節說明網路成癮之定義、相關研究與量表探討;第二節

    針對網路成癮者之生活態度作探討,分為有幸福感、憂鬱、生活壓力、焦慮、生

    活滿意、無望感等,說明其定義、相關研究及量表探討。

    2.1 網路成癮

    2.1.1 網路成癮定義

    Goldberg(1996)首先提出了「網際網路成癮失調症」這個名詞(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他也同時在網路上成立了一個「網路成癮支援團體」希望可以讓更

    多的網路成癮者得到幫助。而 Goldberg(1996)形容網路成癮的症狀是「因網路使用

    過度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功能上的減弱」。

    Young(1996b) 定 義 網 路 成 癮 有 強 迫 行 為 (compulsive use) 、戒斷行為

    (withdrawal)、忍受性(tolerance)、沈迷的困擾後果(related consequences of internet

    dependence)。同時認為網路互動特質,如聊天室、網路連線遊戲似乎最具成癮性,

    與病態性賭博最為接近,因此,Young(1998)提出一個較為正式的辭彙--「病態性

    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來代表這種成癮性的網路使用行為。

    以國內學者來說,周榮及周倩(1997)在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對成癮的定義上稍作

    修改後,定義「網路上癮」為:由重複的對於網路的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

    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

    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有一種心理與

    生理上的依賴。

    除此之外,陳淑惠(1998)也將網路成癮界定成以下四個向度。

    5

  • (1) 忍受度(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隨著網路使用的經驗程度增加,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是更長的上網

    時間,才能得到與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

    (2 ) 強迫性網路使用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

    一種難以克制上網渴望與衝動。

    (3) 網路戒斷現象(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若被迫難離開電腦或不能使用網路,很容易就出現挫敗、沮喪的情緒反應。

    (4)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s)

    因為沈溺在網路上的時間過長,而出現了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包

    括與家人朋友疏遠;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

    體出現不適反應等各種反應。

    綜合上述,本研究採用陳淑惠(1998)界定網路成癮定義為本研究之基本定義,

    有以下四個向度:(1)忍受度:隨著網路使用的經驗程度增加,必順透過更多的網

    路內容或是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與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2)強迫性網路使

    用行為:是一種難以克制上網渴望與衝動;(3)網路戒斷現象:若被迫難離開電腦

    或不能使用網路,很容易就出現挫敗、沮喪的情緒反應;(4)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因為沈溺在網路上的時間過長,而出現以下行為:(1)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

    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2)耽誤工作或學業;(3)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4)

    身體出現不適反應。且依據陳淑惠(1998)的研究,界定「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是視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總分分配中,排序最高的 5%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網路

    成癮高危險群的大學生每週上網時數為 18.46 與 21.44 遠高於一般大學生的 7.88 與

    8.09 小時。

    6

  • 2.1.2 網路成癮相關研究

    Brenner(1997)繼續進行此項網路上癮行為的調查,並將結果發表在上,稱作網際網路相關上癮的行為評量(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這份收集資料為期 90 天的調查報告,得到來自超過 25 個國家 1885 份

    問卷。受訪者大部分是時間管理上的失敗、睡眠時間減縮,或是三餐沒有正常進

    食等等;有 55%的人有被告知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的經驗,28%的人發現一旦下線

    後會對網路念念不忘,有 22%的受訪者曾努力花費較少時間上網但卻失敗。此外,

    在此份研究報告中,Brenner 也指出,年輕的使用者比較沒有掌握多重角色與時間

    分配的能力。

    Young 與 Rodgers(1998a)的研究發現,若網路使用者本身的憂鬱(depression)傾

    向越高,其網路成癮情況也就越嚴重。他們認為憂鬱症者經常伴隨低度自尊、動

    機缺乏、害怕被拒絕與需要獲得他人肯定的特質,因此推論,可能是網路世界提

    供了使用者匿名環境讓成癮者能夠克服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互動的障礙。此外 Petrie

    與 Gunn(1998)的研究除了重複驗證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關聯外,同時亦發現內

    向性(introversion)與網路成癮有高相關。

    此外,Armstong, Phillips,和 Saling(2000)等人,指出會對電腦網路形成過度使

    用或上癮的人,在其分析的人格項目中低自尊(poor self-esteem) 及追求感官體驗

    (sensation seeking)兩項是明確的。低自尊的人格會沈溺於過度使用網路與他們無法

    適應或較不注重實際生活的因素有關;追求感官體驗的人格,係指他們使用網路

    產品的目的在於藉由操作歷程終將自己處在開拓前所未有的新感受,這種感受很

    類似上癮藥物引發的快感,或其他一般感受征服了某種不可能的任務所獲得之感

    受體驗,通常這樣的人也較具衝動或任性的特質。

    在國內研究方面,朱美慧(2000)將個人特質和成癮行為加以研究,其中發現,

    個人特質愈好的大學生,比較不會有網路成癮的現象;反之,則傾向有「網路成

    癮」。也就是,自尊愈高、情緒商數高、人際關係好、學習適應愈好、愈有自主定

    7

  • 向、家庭適應愈好的大學生,較不會有上網時間加長、產生逃避情緒及強迫性反

    應的行為出現。

    游森期(2001)在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上,認為以人格特質、憂鬱、焦慮

    為預測變項,可以有效的區分大學生是否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其中,在人格特

    質方面,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在神經質、外向性以及開放性量表上的得分較高。 其

    研究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為 164.0 分鐘,使用頻率最高的網路使用項目分

    別是 WWW、BBS、E-mail、ICQ 以及網路遊戲;而大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上網

    時間較長、學業成績較差、社交圈較小、網友數較多。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有較高

    的憂鬱分數及焦慮分數。經由群集分析後,可將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分為「色情網

    站及網路遊戲成癮高危險群」、「線上購物成癮高危險群」、「虛擬友誼依賴高危險

    群」、「強迫性資訊搜尋高危險群」等四個集群。

    此外,王澄華(2001)在其研究中,認為具備有不同個人特質的網路使用者,會

    受到不同的網路功能特性所吸引,而產生不同的網路成癮型態。研究的結果顯示,

    在所有的依附型態中焦慮依附者的網路成癮傾向最高,其次是逃避依附者,安全

    依附者則沒有表現出任何的網路成癮問題。而自尊越低、對自我概念越不確定者,

    其網路成癮問題越嚴重。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網路成癮」這個話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

    題目,不單只是上面幾位學者在網路上做研究的調查,更有許多學者專文探討網

    路成癮的現象。而網路成癮者之人格特質不管在自我概念、社會技巧、寂寞感、

    憂鬱感方面均表現不佳,故凡是自我概念較差,具寂寞感或憂鬱感者,沈迷或是

    依賴網路的機會更是遠高於不具上述特質者。因此本研究將延續前人之研究觀

    點,從憂鬱、焦慮、生活壓力、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無望感等相關議題作為探

    討網路成癮的面向。

    8

  • 2.1.3 網路成癮量表探討

    有關網路成癮的界定標準,雖然各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大都仍側重在不

    當使用網路後所產生的耐受性、戒斷與退癮等症狀,以及所引發在時間管理、人

    際、財務以及健康等向度上之問題,其概述如下:

    Goldbery(1996)提出網路成癮的七項判定準則,主張只要在連續的十二個月

    中,個人的行為發生七項中三項以上的症狀,即可診斷是網路成癮。

    Young 對網路成癮的診斷乃依 DSM-IV 對賭博成癮的標準改編而來的(Young,

    1996 ; Young & Rogers, 1998),其將賭博成癮的診斷改編成一份包含八個項目內容

    的問卷,以幫助個人做網路成癮的自我判定,若八個題目中回答 ”是” 的超過五題

    及以上,則可視為網路成癮者。

    蕭銘鈞(1998)將 Brenner(1996,1997)的網路關係成癮行為目錄(Internet-Related

    Addiction Behavior Inventory, IRABI)修正,使其適合於台灣的個人網路工作環境,

    編訂了中文網路成癮量表-II (C-IRABI-II),以 37 個問題來界定大學生的網路成癮,

    包括網路成癮相關問題、網路成癮的強迫性與網路使用的退癮症狀、網路使用時

    間、網路當成社會中介、網路人際關係的依賴、以及網路對日常活動的取代等六

    個因素。

    國內學者陳淑惠(1999)則綜合 DSM-IV 對各種成癮診斷的標準及臨床個案觀

    察,編制了「中文網路成癮量表」,有 29 個題目,網路成癮包含了:(1)強迫性上

    網行為;(2)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3)網路成癮耐受性;(4)時間管理問題及(5)人際

    及健康問題等五種症狀向度。陳淑惠(2003)再修訂,編製「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CIAS-R)」,有 26 題,仍區分成五種向度:(1)強迫性上網行為;(2)戒斷行為與退

    癮反應;(3)網路成癮耐受性;(4)時間管理問題及(5)人際及健康問題。

    綜合上述,由於網路沈迷或成癮現象之存在,已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是否

    可成為一個獨立的診斷類別,在累積足夠的研究證據之前,實難定論。然而,評

    估網路使用者的成癮傾向,卻是值得及早加以探討、並研擬防治對策的重要課題。

    9

  • 本研究採用學者陳淑惠(2003)所編製「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R)」,經由「網路

    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分量表組成,共有 26 題,分為「強迫

    性上網」、「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人際

    與健康問題」等部分。本研究採用此量表主要是基於本土性研究的考量,除了較

    適用於台灣學生的文化、社會背景,也期望藉由同一量表的使用,能建立本土性

    的信效度,而累積研究成果。

    2.2 網路成癮者之生活態度探討

    2.2.1 幸福感

    2.2.1.1 幸福感的定義

    早期的幸福感定義把幸福當作一種外在的標準,歷經了幾次的轉折,學者對

    於幸福感一詞,有以下不同的定義:

    Andrews 和 Withey(1976)對幸福感所下的定義為:「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

    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這樣的定義不僅不會忽略人類

    認知功能與幸福感間的關係,也兼顧了情緒對幸福感帶來的影響。因此,本定義

    在學術界廣受引用。

    此外,Campbell(1976)等學者認為幸福感是物質條件的擁有(having),人際關

    係的歸屬(relating)以及成就自我(being)的自我實現,其面向包含了整體的情感與生

    活的感受。

    Veenhoven (1984)強調幸福應該是個體對其生活的喜歡程度,即幸福感是一種

    正向的情緒反應。而 Argyle(1987)則認為幸福是對整體生活品質的沉思評鑑,反映

    出對生活滿意判斷的結果。並藉由正向情緒的提高、負向情緒的降低與對生活的

    滿意,這三個向度的評估結果共同形成最後的幸福感。

    Lu & Shih(1997)的研究也指出中國人幸福感來源之一乃是強調人際和諧。在受

    儒家哲學影響的傳統中國社會裡,個人的幸福感必須建立在所屬群體的福祉上,

    10

  • 即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後,再成就小我。而 Buss(2000)認為幸福感是個人

    對於此刻甚或是指全部生活中,一種感到實現自我抱負、生命有意義且愉快的一

    種持續性的感覺。另一方面,Lu 等學者(2001)則認為幸福感是個人以正向情緒控

    制負向情緒的情況,以及對整體生活滿意高低之評價。

    綜合上述,本研究同意 Andrews 和 Withey(1976)的說法,認為「幸福感」是

    由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情緒強度所整體評估而成。這樣的定義不僅

    不會忽略人類認知功能與幸福感間的關係,也兼顧了情緒對幸福感帶來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以其基本定義進行本研究。

    2.2.1.2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一般研究多著重於人口統計變項與幸福感之關係,在年齡方面,有些研究指

    出年齡愈大幸福感愈高(Lu, 1995)。但有些研究認為幸福感不隨年齡的改變而出現

    差異(Diener, 1984)。

    有關性別方面,Argyle(1987)發現女性的幸福感高於男性。陸洛(1998)研究也

    同樣發現,女性的幸福感高於男性。翁樹澍(1990)研究發現,男性的心理社會幸福

    感比女性的心理社會幸福感高。施建彬(1995)之研究發現性別與幸福感並無顯著相

    關。

    在網路與幸福感相關研究上,魏心怡(2001)探討師院生的網路使用對心理幸福

    與學業成績的影響,發現在真實人際關係上疏離感愈低者,心理愈幸福,在網路

    人際關係愈佳者,則其人際疏離感愈高,心理幸福感則降低。Reich 與 Zautra(1981)

    亦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帶來幸福。根據其研究顯示,增加社會互動可提升幸福

    感,而不幸福則是因為失去人際關係所致。

    一般來說,網路使用者在真實人際關係上疏離感愈低者,心理愈幸福,在網

    路人際關係愈佳者,則其人際疏離感愈高,心理幸福感則降低(魏心怡,2001)。除

    此之外,網路使用者比一般人自覺人際關係更佳,且有著較高的幸福感與生活快

    11

  • 樂感,此現象可能是因網路人際關係的滿足影響了個體在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感

    受,並不代表其在現實人際關係中也是較佳的(吳齊殷,1998) 。

    2.2.1.3 幸福感之量表探討

    牛津幸福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簡稱 OHI)是由 Argyle(1987)參考

    「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中的偏態編題形式。量表題目建構包

    含以下七個概念:樂觀(optimism)、社會承諾(social commitment)、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身體健康(physical fitness)、自我滿足(satisfaction

    with self)與心理警覺(mental alertness)。

    而陸洛等人於民國 83 年將 OHI 原題目予以翻譯與修訂成中文化,用於研究社

    區民眾之幸福感,具有良好信效度(引自施建彬,1995)。施建彬(1995)採用陸洛已

    中文化之 OHI 題目,用以測量中西方民眾幸福感相同的部分,結果共獲得九個不

    同的幸感來源,包括:(1)和諧的親友關係;(2)他人讚賞;(3)物質滿足;(4)工作成

    就;(5)活得比別人好;(6)樂天知命;(7)自我控制及自我實現感;(8)快樂及正向的

    情緒;(9)健康。這其中有六個為本土特有的幸福感來源,分別為:(1)和諧的親友

    關係;(2)他人讚賞;(3)物質滿足;(4)工作成就;(5)活得比別人好及(6)樂天知命等

    六個,施建彬根據以上向度,編製成「中國人幸福感」量表。

    而巫雅菁(2001)所編「大學生幸福感量表」,主要參考陸洛與施建彬(1995)所編

    「中國人幸福感量表」。針對於幸福感來源的「工作成就」構念,考慮到大學生有

    工作者佔少數,且即使有工作,也多為兼差之工作,其成就來源大多來自學習(包

    括學業、社團或生活上的學習),並非工作,故把「工作」二字修訂成「學習」。這

    份量表沿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的正偏態量尺進行測量。信度方面,內部一致

    性 Cronbach α值為.95,折半信度為.9297,總量表的解釋異量為 53.05%。

    綜合上述,可發現現有的幸福感測驗工具中,「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具有本土

    的幸福感來源。但因其中有些題目較不適合本研究之需要,而巫雅菁(2001)所編之

    12

  • 「幸福感量表」,是參考陸洛與施建彬(1995)所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而把其中

    五題較不適合台灣大學生的題目加以修改,也是相同立意。故本研究採用巫雅菁

    「幸福感量表」為本研究工具。

    2.2.2 憂鬱

    2.2.2.1 憂鬱的定義

    「憂鬱」(depresson)一詞在一般口語、臨床診斷以及學術上被廣泛使用,雖然

    都代表著負向不愉快的情緒,但是不同用法,「憂鬱」所呈現的實質意義與功能即

    不盡相同。國外學者 Lazarus(1976)認為憂鬱是一個人感到所處的情境是無助,或

    是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是自認必須對問題負責的一種情形。Powell(1983)指出

    憂鬱是一種複雜的感覺,包括無助、低自尊心,並且內心時常覺得將有不吉利的

    事發生。Meyer 與 Hokanson(1985)認為憂鬱是一種退縮與社會性低度反應(socially

    under-responsive),並且易表達負向之語言與情緒。此外,也缺自我肯定,並且有

    情緒性抑鬱(emotional reticent),常會生活失常,或與藥物為伍、酗酒、自殺,影響

    正常功能之發揮甚鉅。Allen-Meares(1987)則指出憂鬱是對失落或壓力的一種回

    應,它代表一種混亂,或是一群症狀,症狀項目包括有飲食失調、憂傷的情感、

    課業表現不佳、體重改變或想到死亡等。國內學者高桂足(1976)表示憂鬱是一種處

    於低調、悶悶不樂的情緒狀態,正常者與病態者都可能有此一現象,只是程度上

    之差別而已。陳錫銘(1991)提出憂鬱可以是一個描述情緒的字眼,也可以說是生理

    或精神上的一種偏差,或一個症群,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精神病理症狀。張春興(1989)

    表示憂鬱是屬於憂愁、悲傷、頹廢、消沉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之心理狀態。

    13

  • 2.2.2.2 憂鬱之相關研究

    在憂鬱事件方面的相關研究,如國外的學者 Paykle(1974)與 Warheit(1979)的研

    究中提到憂鬱常被視為疾病,但有時憂鬱只是壓力反應的一種類型,而非疾病。

    無論是突發的或長期存在壓力,都會影響到個人的自尊、控制感、焦慮、憂鬱、

    一般家居能力,甚至影響到智力。Matthews & Wells(1999)認為憂鬱與焦慮會使注

    意力的效率下降,產生偏差的選擇結果,而導致個體在日常生活的情緒不及情緒

    疾患,產生意識察覺上的痛苦。而 Seidlitz, Fujita & Duberstein(2000)研究亦發現悲

    傷、憤怒的情緒和憂鬱症有正相關,此結果顯示若個體經常經歷悲傷與憤怒的情

    緒,則產生憂鬱的機率便會提高。在國內學者中如黃慧貞(1982)研究大學生的憂鬱

    症有關的生活事件時,發現遭遇生活事件越多的大學生,其憂鬱程度越高。及陳

    清泉(1990)研究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發現大學生的憂鬱

    傾向與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有關。林淑華(2000)認為情緒覺察能力愈好,愈無情緒

    表達、辨識上的問題,表示心理愈健康,愈無焦慮、憂鬱的問題。

    2.2.2.3 憂鬱之量表探討

    憂鬱症狀的表現如上述類頗為複雜,一般用在研究上的評量工具大致可分為

    二類:一是由受試者自填的自陳式量表,一是由專業人員在臨床上做診斷用的評

    量表。自陳式量表中較常被使用的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Hathaway & Mckin-ley, 1943)中的憂鬱量表、貝克

    氏憂鬱量表(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eck, Ward, 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憂鬱形容詞檢核表(DACL;Depression Adjective Checklist, Lubin,

    1995)。

    貝克氏憂鬱量表(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eck, Ward, 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由二十一個涵蓋內容廣泛的憂鬱症狀組成,每個項目有四個,依

    症狀嚴重程度的陳述,由受試者按自己的情況加以圈選後,可以反應受試者的憂

    14

  • 鬱嚴重程度。BDI 所包括的症狀有心情、悲觀、哭泣衝動、罪惡感、自恨、易激

    動、人際退縮、睡眠障礙、食慾障礙、和性慾減退等。BDI 的信度與效度已為大

    多數學者所接受(Beck, Ward, 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Bumberry, Oliver

    & Mcclure, 1978;Miller & Seligman, 1973)。

    綜合上述自陳式量表對憂鬱症狀的評量需考慮下最幾個因素:(1)完整的症狀

    表現;(2)症狀的嚴重程度;(3)時間準據。本研究為了解一般大學生憂鬱傾向的表

    現,貝克氏憂鬱量表 BDI 最符合本研究所考量的以上三個因素,所以採用貝克氏

    憂鬱量表 BDI 做為評量工具。

    2.2.3 生活壓力

    2.2.3.1 生活壓力的定義

    生活壓力是指一種刺激或一事件,它的發生會使個人失去原有的平衡狀態,

    並激發個體內在的適應歷程以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早在 1929 年國外學者 Cannon

    即指出,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在不同的身體或精神失調的病因上,扮演了一個重要

    的角色。Holmes 與 Rahe(1967)表示壓力是遇到外界事件而失去生活平衡時,個體

    為了恢復原有適應狀態所需花費精神和體力的總量。Brown(1974)認為壓力是指對

    個體具有威脅意味的事件,或直接威脅維生功能,或妨礙應變能力的事件,這些

    事件並非對所有人都產生了相同的結果。Ivancevich 與 Matteson(1980)表示壓力是

    適應性質的反應;是外界的動作、情況及事件對於個人產生特殊的生理或心理上

    的要求而造成的結果;其反應以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為中介。McGrath(1970)則認

    為壓力是在某種具有嚴重影響工作要求的狀態下,個人所知覺到工作要求與個人

    反應能力間的一種實際存在的不平衡。Cohen(1986)表示壓力的界定應以個人與環

    境之間的交流關係為觀點,亦即壓力是完全來自於個人對其環境之間關係的知

    覺。在國內學者對於壓力定義而言,張秀玲(1998)則表示壓力為隱含在個體中的刺

    激,刺激本身就有壓力的特性,會使個體感受到某種程度的生活改變,或對個體

    15

  • 造成威脅、對個體有過度要求,甚至對個體造成失序,而導致個體在表現與要求

    間有所差異。藍采風(1982)表示壓力係指某種情境下,使個人覺得受到某種程度或

    種類的威脅,並使個人感到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以保持其身心的平衡。蔡嘉慧

    (1998)表示壓力為一種反應狀態,個體在面對外在之威脅情境時,在生理及心理上

    所產生應對之反應,此反應受到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之影響。

    2.2.3.2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

    在生活壓力事件方面的研究,如國外學者 Atkison 等(1983)曾指出,面對壓力

    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包含了認知損傷以及焦慮、憤怒與攻擊性、冷漠、抑鬱等

    不同的情緒反應。D’aurora 與 Fimian(1988)所彙整的壓力模式,乃指學生的壓力形

    於外的表現,便是情緒上的沮喪、焦慮不安、暴躁易怒,生理上則會出現疲乏、

    倦怠或是神經症狀的出現,在行為乃會產生退縮、孤立與肆意瘋狂發洩等情形。

    在國內生活壓力事件方面的研究較傾向於青少年及學生,如陳清泉(1990)研究

    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發現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主觀負

    向的生活壓力有關。駱重鳴(1982)研究生活壓力、適應方式與身心健康時,同樣以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中的憂鬱反應有關。江

    承曉(1991)研究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其研究結果指出:主客觀生

    活壓力與情感性或神經性健康問題的相關性最高。王淑俐(1995)針對國中生進行的

    研究,發現學校的考試與課業壓力已深切地左右了學生的情緒。王佩玲(1987)研究

    高中聯考壓力、考試焦慮、社會支持等與國中生的身心健康關係,發現其中高中

    聯考壓力對國中生的身心健康最具預測力。黃玉真(1994)發現資優學生的學校生活

    壓力與學校適應有顯著相關存在。另一方面,朱士祈(1988)的研究亦指出生活壓力

    與家庭適應、學校適應,最有負向的影響。蔣桂嫚(1993)研究高中生活壓力與身心

    健康的關係,結果發現生活壓力愈大,罹患身心症狀的程度愈高,亦即身心健康

    狀況愈差。

    16

  • 2.2.3.3 生活壓力之量表探討

    最早發展適合測量青少年生活壓力的工具,是由 Coddington(1972)所發展的

    「生活事件紀錄」(Life Evints Record)。此量表類似 Holmes and Rach(1967)編製的

    「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而本研究所使用的

    量表係由陳清泉(1990)參考多位作者而自行編製的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

    「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之主要內容包括:(1)把動機性語意改成具動作結論

    的事件。如「打算轉學」改成「轉學(系)且轉成」;(2)保留事件陳述已夠清楚、明

    確者。若是不夠明確、清楚,則改用較明確的描述。如「擔任家教」改為「一星

    期有三天以上(包含三天)的家教」;(3)量表內容包括一般大學生較喜歡及較不喜歡

    的事件,以期涵蓋大學生的生活。此量表針對大學生:(1)學業方面 19 件,如「接

    受大學教育」;(2)家庭方面 17 件,如「父親或母親去世」;(3)感情方面 15 件,如

    「喜歡某異性,但遭對方拒絕」;(4)一般人際方面 14 件,如「結交新朋友」;(5)

    其它方面 13 件,如「打工」。

    2.2.4 焦慮

    2.2.4.1 焦慮的定義

    焦慮(anxiety)的意義可從不同的觀點加以界定:美國精神病協會(APA, 1968)

    責任為焦慮是一種精神方面過度憂鬱、不安的特性,而導致驚慌反應,同時也常

    附帶有身體上的症狀或失調現象。Horney(1950)則對焦慮解釋為:一種生存於富有

    敵意的世界裡,一個人所經驗到的孤獨感與無力感。國內學者王鍾和等(1979)在其

    所翻譯的「適應與心理衛生」一書中,將焦慮定義為:個體的平靜心情受到威脅

    而激起的狀態。一般來說,焦慮症狀的成因分為三方面,意即指:在動力心理方

    面上,心理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個人早期心理衝突的結果;在學習上:直接了當

    地指出,焦慮症是制約的結果;認知行為方面:認為焦慮症的成因可能有二:一

    則在認知上以為自己缺乏處理某特定威脅的能力,二則個人已經習慣於以焦慮作

    17

  • 為應付威脅的反應方法。因此,認知的扭曲使自己處於焦慮、不安、恐懼、壓力

    等負面反應之中,也支持自己不良反應症狀的正當性。

    綜合以上諸意義可知,焦慮乃是個體遭受挫折後的情緒反應,而這些反應可

    以說是相當複雜,而焦慮之症狀大致可分為三種情緒上的症狀、行動上的症狀、

    生理上的症狀。(賴保楨、簡仁育,1975;柯永和,1980;李長貴,1980;Zung,

    1979)。

    焦慮亦可分為情境性焦慮與特質性焦慮,所謂情境性焦慮是指一個人在某一

    特殊情境和時刻下所經驗到的緊張、憂慮、擔心、不安的感受,尤其是當他對某

    一個外在的壓力情境主觀地解釋為有危險或威脅性時,焦慮現象便會伴隨著上述

    感覺應運而生。至於特質性焦慮則指個人較穩定持久的焦慮傾向,也就是個人知

    覺到威脅性情境時不同的反應傾向(鍾思嘉,1984)。Zung(1979)以廣泛的角度來解

    釋焦慮,包括有:(1)是一種情感反應—低潮之心理狀態;(2)是一種病因—指行為

    之內在病因;(3)是一種動機來源;(4)是一種情境反應;(5)是一種人格特質是一種

    情緒障礙(見俞筱鈞、黃志成,1984)。

    其成因還有下列幾種看法:(馬淑榮,1988;林擎寰,1994)

    Hewis(1980)認為心理學家或研究者所著重之處不同,對焦慮的定義也不同,

    但可將焦慮的必要條件排列如次:

    (一)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它含有個人主觀經驗到的某種程度或和害怕接近的

    情緒(如恐懼、驚嚇等)。

    (二)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

    (三)焦慮是一種未來導向的。在個人信念上,深信有某種威脅、不具體的危險

    存在。

    (四)個人感到的威脅是無法辨認的,或者如以正常的標準而言,個人誇大了威

    脅的嚴重性。

    (五)在個人感到焦慮期間,同時伴有主觀上的身體不適。例如,較明顯的有胸

    18

  • 部壓迫感、喉嚨緊緊的、呼吸困難、四肢發軟等。

    (六)有較明顯的生理困擾(包括急躁、尖叫、口乾舌燥、冒汗、發抖、心悸等)。

    (見林淑玲,1991)。

    而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廣義的角度來解釋焦慮,認為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

    態,屬於一種內在病因,當人面對某一個外在的壓力,情境上主觀的認為有危險

    及威脅性時,焦慮的現象便會伴隨著上述的感覺而產生。

    2.2.4.2 焦慮之相關研究

    有關電子網路與焦慮相關的研究,張雅惠(2002)曾探討資訊焦慮在「收發電子

    郵件數量」上獲得驗證,公關人員會因為在時間壓力或是公關人員無法處理過多

    訊息的情況下,其將無法負荷過多的資訊量,此時資訊尋求者會產生焦慮感,且

    收發電子郵件數量越高,對網際網路所產生的資訊焦慮也越高。而許文綺(2002)

    探討資訊超載而引起的資訊焦慮這一部分,發現輔大管理學院研究生經常出現資

    訊超載的情形,且男性研究生的資訊超載情形較女性顯著,而研究生也多傾向人

    際關係來解決資訊超載的問題。

    再則,楊靜芳(2003)研究社交焦慮、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環境特性之關聯性探

    討,研究指出:雖然互動焦慮與表現焦慮皆和整體的網路社交焦慮、「網路評價焦

    慮」以及「網路交談焦慮」有顯著的正相關,但不同社交焦慮類型影響的網路人

    際互動焦慮程度及內容顯然是有差異的。而此結果也意謂了現實人際互動中會遇

    到的困難,在網路人際互動中也很難完全避免;在網際網路的純文字交談環境之

    中,確實對社交焦慮者有影響,可能是在網路人際互動時焦慮度減少、較能自在

    表達、表現,滿足人際需求、或是提升與人互動時的自信。因此這些人在網路上

    可能比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焦慮程度低,但影響仍是有一定的限度。

    19

  • 2.2.4.3 焦慮之量表探討

    Mattick 與 Clarke(1998)曾依據 DSM-III-R 對社交焦慮症的定義,發展社交互

    動焦慮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SIAS);以及測量焦慮狀態的狀態特質

    焦慮量表(STAI)。

    而本研究選擇曾氏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其量表信度與效度均高(信度為 0.73、

    效度為 0.75)。此外,曾氏本身為一精神醫學家、臨床醫生,因此,在編制本量表

    時,更能將理論與實務合而為一。而本量表經國內學者專家測試及修訂之後,以

    增加其準確性。

    另外,Zung 曾於 1980 年發表之專題報告中,提供修訂者(俞筱鈞)於 1976 年

    刊登於中華心理學刊(Acta Psychologica)之研究報告之結果,如此更奠定了本量表

    之實用價值。

    2.2.5 生活滿意

    2.2.5.1 生活滿意的定義

    生活滿意度所包涵的範圍非常廣,不同的學者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因為生活

    滿意也涉及個人內在的情緒狀況和個人價值觀,即「質」的方面。Neugarten,

    Havighnurst, Tobin(1961)便提出著重個人內在的架構其涵義中隱藏著兩個重要的要

    素,就是人的外在與內在的交互作用,其意義皆從此兩部分開始發展,國內學者

    駱美芳(1997)就從外在的角度切入,以參與社會活動的多寡來衡量生活滿意的情

    形,但覺是「量」來衡量畢竟沒辦法完全的解釋,即為主張讓個人自我評估生活

    滿意度,以「質」來衡量生活滿意度。

    根據上述對於的生活滿意定義敘述,本研究認為雖然各派學者對於生活滿意

    的定義雖然不盡相同,但終究還是脫離不了一個大的範圍,將彼此的觀念交叉分

    析後,可以了解到,生活滿意其實包括了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理因素,以及個

    人的自我評估。

    20

  • Talento(1984)認為生活滿意是一種老化的過程,強調在此過程中高齡者對於過

    去和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Brandmeyer(1987)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個人邁向期望目標

    過程中的一種判斷性或認知評估,藉以瞭解內在感受和真實情況之間的差距程

    度,此一概念被視為一種直接、穩定和精確的途徑,以界定個人是否適應良好。

    Henry(1989)認為生活滿意是指個人對目前生活的所有狀況及其追求的期望目

    標,是否達成一致的整體評估過程,其所評估的是一種長期生活之下的結果。

    Edginton, et al.(1995)認為生活滿意度乃是個人對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與實際生活情

    形是否一致的認知與評價,系屬一個主觀且複雜的概念,客觀的調查僅能測量個

    人對其外顯生活狀況的評價,但是生活滿意還包括其他內在的心理感受。

    Gregg(1996)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個人看待自己生活的一種態度,也可視為對個人生

    活的一種滿足程度,可藉由士氣量表、生活滿意量表或個人調適量表來衡量。Hollis

    (1998)認為生活滿意度係指個人對其經濟、體力、情緒、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層面,

    是否適應良好的主觀判斷。

    歸納了各派學者的定義後,本組之研究對於生活滿意度之定義為多層面概

    念,包括內在感受、整體的生活適應情況、期望目標和實際成就等要素,以多方

    角度的切入來探討本次的研究。

    2.2.5.2 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

    生活滿意究竟視為一單面或是多面性的概念,各家學者其實一直都有著不同

    的觀點,以下本組將說明生活滿意內涵之探討,並提出本研究所持的觀點。

    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單一層面的研究學者,通常用單一的問題來做調查,例如:

    許俐琍等人(1992)的研究中,直接請受訪者對其目前的生活滿意度,分別以滿意、

    尚可、不滿意來表示。

    某些學者則是使用多道題目所構成的問卷來調查,最後再將所有答案加總的

    結果代表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這些題目所得的總分,即代表受訪者的生活滿

    21

  • 度意,和單一問題的結果其實是差不多的,並不將生活滿意度再予以細分為不同

    的層面。

    McKazie 和 Campbell(1987)便是強調生活滿意度是屬於多層面的研究學者,認

    為將所有的題目加總起來的單一概念並不是很恰當的測量方式。因此,認為生活

    滿意度是多層面概念的學者,即發展出多層面的問券來測量生活滿意度,例如:

    B.L , Neugarten , R.J., Havighurst, S.S., Tobin 在 1961 年便發展出「生活滿意度表 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 LSIA)將生活滿意度視為一個多層面的概念,包括五個心

    理層面:生活的熱衷、處事態度、目標的一致性、自我概念、情緒狀態

    (Brandmeyer,1987:64-68; Diaz, 1998:23-31)。

    Neugarten 等人編製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強調生活滿意度應包括五個層面(1)對

    生活的熱衷(是否能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樂趣);(2)自覺生活是否有意義,以及是否能

    接受目前的生活;(3)自覺已完成的生活目標;(4)在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自我概念;

    (5)對老化的態度和情緒。

    2.2.5.3 生活滿意之量表探討

    評估生活滿意度有兩種觀點(Diaz, 1998);一為評估外顯的行為,例如:社會

    參與程度及健康情況,二為內在的心理層面。不論外在環境或是內在的感受,都

    和評量的方法有關係。

    國外的相關研究,Knapp(1976)的研究中,以生活滿意度量表(LSIA)做為工具,

    前提為視生活滿意度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研究中建立四條複迴歸方程式以預測

    生活滿意度。研究結果印證了生活滿意度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

    由於國內外的學者對於生活滿意的內涵缺乏一致的觀點,所以在評量上面的

    方法也有所不同。Neugarten 等人認為,大致有兩種途徑來評量個體的生活滿意度,

    一為強調將評量的重點置於個體外顯的具體行為,認為參加越多的社會活動,生

    活滿度意越高:其二,強調將重點置於個體的內在參考架構,認為應以當事人透

    22

  • 過自我分析的方式,來評量整體生活的滿意度或快樂程度(Talento, 1984)。

    此外,「Kutner 士氣量表」(Kutner Morale Scale)也是一種測量個人是否感到滿

    意的工具,此量表共有七個通目,以士氣的高低作為適應是否良好的依據。在此

    量表中,士氣被視為一種心理狀態,對於個體處理生活中各種不同面向之個體具

    一定的影響力,因此佔有一定的地位。不過「Kutner 士氣量表」,將生活滿意度視

    為單一向度之概念,所以使得量表在使用價值上有所限制(Diaz, 1998)。

    LSIA 量表包括 20 個題目,由受訪者以同意或不同意來作答,可視為一個多

    元向度的測量工具。「生活滿意度量表 A」後由 V. Wood, M.Wylie 和 B.Sheafor 在

    1969 年修改為「生活滿意度量表 Z」(Life Satisfaction Index Z, LSIZ),將原本的 20

    題減少為 13 題,並改變計分方式,修改後的量表信效度分析,均達.01 的顯著水

    準(Talento, 1984)。

    歸納了各派學者的定義後,本研究對於生活滿意度之定義為多層面概念,包

    括內在感受、整體的生活適應情況、期望目標和實際成就等要素,以多方角度的

    切入來探討本次的研究,所以本組採用 LSIA 量表。

    2.2.6 無望感

    2.2.6.1 無望感的定義

    Stotland(1969) 將無望感定義為一個認知基模的系統,而常見於它們的共同特

    點是對未來的負向期望。Beck 等人(1974)定義無望感指的是一組對未來有負面期

    望的認知基模系統。Limandri 和 Boyle(1978)則認為無望感為個體放棄生存的願

    望。而 Schneider(1985)定義無望感為個體對生活中太多事物需要處理,而不可能處

    理好的情緒狀態,最後導致個體的冷漠。Carpenito(1993)則定義無望感為個體對於

    解問題或達到所期望之目標,認為沒有可行之道或個人的選擇,並且無法運用能

    力為自已建立目標的一種持性、主觀的情緒狀態。

    一般來說,學者提出個體形成無望感之界,分為九個階段 Miller(1992):(1)個

    23

  • 體期待情況變好,以達成目標;(2)期待達成目標卻重覆失敗;(3)將現在失敗的情

    境和過去所期待的成功做比較;(4)修正目標和重新選擇方法以達成目標卻仍失

    敗;(5)解決問題的期望降低;(6)達成目標的限制增加;(7)對解決問題絕望;(8)

    對自己和他人喪失信心;(9)放棄嘗試、無望。

    因此無望感的產生是為一動力狀態,包括一連串的過程,為個體期待達成目

    標,卻失敗,因而與過去的經驗、期待做比較,而修正目標或計劃去達成卻仍少

    有成效,最後個案變得失去自信、氣餒、缺乏達成目標的動機及感到無望、絕望。

    指個體預期其所很想達成的目標不可能會發生,甚或將會有無法接受的壞結果,

    但自己無力去阻止或改變它的產生(Abramson, 1992)。此一概念強調的不只是不能

    控制感、更是負向的預期。

    最後綜合上述,本研究以 Abramson(1992)對無望感論述作為本研究操作之定

    義。無望感的產生是為一動力狀態,包括一連串的過程,為個體期待達成目標卻

    失敗,因而與過去的經驗、期待做比較,而修正目標或計劃去達成卻仍少有成效,

    最後個案變得失去自信、氣餒、缺乏達成目標的動機及感到無望、絕望。

    2.2.6.2 無望感之相關研究

    Yang 與 Clum(1994)以一群在美國就學的亞洲學生為對象進行有關自殺行為的

    研空,結果發現社會支持是介於生活壓力與憂鬱症狀、無望感、及自殺意念之間

    的重要干涉變項。Alloy, Lipman, & Abramson(1992)在有關憂鬱無望感理論

    (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的驗証上得到相當的支持,此研究比較不同的受

    試對象發現:高危險歸因的受試者較易出現嚴重憂鬱症狀 (major deoressive

    disorder)、無望感的憂鬱及經驗更多具此類症狀的事件 (episodes of these

    disorders)。Beck 等人(1998)在一項分析無望感與情感性疾病間之關係的研究中指

    出:嚴重性憂鬱患者的無望感水準顯著高於焦慮受試者,且在憂鬱的影響被控制

    之後,焦慮與無望感間的關係便不會達到顯著。Rholes, Blackwell, Jordan & Walters

    24

  • (1980)在有關學得無助感的發展性研究中指出:對於較年輕的受試者而言,負向事

    件的歸因並不大會導致無助感:但年紀較大時則會有無助感的產生。

    2.2.6.3 無望感之量表探討

    Beck 等人(1974)指出,無望感量表曾被使用在多個研究中(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4),在多個研究著對研究無望感時,研究者都以 Beck 無望感

    量表作為選擇。Beck 等人(1974)曾以因素分析形成無望感量表的三個因素(Winters

    et al,. 2002),分別命名為:(1)對未來的感受;(2)缺乏動機;(3)對未來的期望。陳

    文卿(1998)在青少年自殺意念與家庭功能、無望感之相關研究中使用,林美李(2002)

    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中也使用此量表。由此可知,在無望感的研

    究中,Beck 的無望感量表是最被廣泛使用的量表,因此,本研究以 Beck 的無望感

    量表作為測量無望感之工具。

    25

  • 3. 研究方法

    本章敘述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由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歸納出本研究理論之架

    構,再針對實驗設計需要對各變項定義作說明,最後介紹整個實驗的設計與進行

    及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因此,本章第一節說明研究架構;第二節是研究假設的彙

    整;第三節介紹本研究採用之研究工具;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工具;

    第五節說明收集樣本資料過程與樣本來源,;第六節為預試,修正提議不清楚題

    目並確認正式量表;第七節則對本研究問卷正式施測過程做一概要說明;第八節

    為反向題目計分說明。

    3.1 研究架構

    H8

    H1

    網路成癮程度

    人口統計變項 每週上網時間

    地區

    學院別

    性別

    年級

    使用功能

    上網方式

    網路成癮行為 強迫性上網

    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

    網路成癮耐受性

    時間管理問題與

    人際與健康問題

    H5

    H4

    H6

    H7

    H2

    H3

    幸福感

    生活壓力

    憂鬱

    生活滿意

    無望感

    焦慮

    圖 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26

  • 3.2 研究假設

    H1:科技大學學生個人網路成癮之嚴重性會影響不同網路成癮行為(強迫性上網、

    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與健康問題)

    之程度

    H1a: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的強迫性上網行為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

    H1b: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的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

    學學生

    H1c: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耐受性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

    H1d: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的時間管理問題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

    H1e: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的人際與健康問題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

    H2: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幸福感的程度低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

    H3: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生活壓力的程度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

    學生

    H4: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憂鬱的程度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

    H5: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生活滿意的程度低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

    學生

    H6: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無望感的程度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

    H7:高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感到焦慮的程度高於低網路成癮之科技大學學生

    H8:人口統計背景變項之因素會影響個人網路成癮程度

    H8a:科技大學學生每週上網時間越長,網路成癮程度越高

    27

  • H8b:北部科技大學學生之網路成癮程度高於南部科技大學學生

    H8c:科技大學理工學院學生之網路成癮程度高於科技大學商管學院學生

    H8d:男性科技大學學生之網路成癮程度高於女性科技大學學生

    H8e:高年級之科技大學學生之網路成癮程度高於低年級之科技大學學生

    H8f:在網路上使用最常使用網路及時傳呼軟體(MSN、YAHOO、即時通、ICQ)

    之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程度高於使用網路其他功能之科技大學學生

    H8g:使用自己的電腦(寬頻撥接)上網之科技大學學生的網路成癮程度比使用其他

    連接方式上網之科技大學學生高

    3.3 研究工具

    3.3.1 網路成癮

    本量表由陳淑惠(2003)綜合「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對各項成癮症之

    診斷標準與臨床個案的觀察,依循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並以側重其心理

    行為層面的原則,提出網路成癮量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總共有二十六題,包

    含以下五個向度:「強迫性上網行為」、「戒斷行為與退癮反應」、「網路成癮耐受

    性」、「時間管理問題」與「人際與健康問題」。量表為四點量表,依反應方式分為

    「極不符合」得 1 分、「不符合」得 2 分、「符合」得 3 分、「非常符合」得 4 分,

    26 題的總分即代表個人網路成癮程度,總分越高表示網路成癮的程度越高。本研

    究定義總得分最高的 25%為網路沈迷的高危險群,總得分最低的 25%為網路沈迷

    的低危險群,其餘的 50%研究樣本為一般網路使用者。以往的研究皆定義所收集

    樣本中總得分最高的 5%為網路沈迷的高危險群,而本研究為了突顯網路成癮對生

    活態度所造成之影響,且避免所蒐集的大量樣本流失,因此將網路成癮量表總得

    分最高的 25%為高網路成癮者,在另一方面,將網路成癮量表得分最低的 25%為

    低網路成癮者,其餘的 50%研究樣本為一般網路使用者,藉由此比較方式,突顯

    28

  • 網路成癮者之特性。

    另一方面,此量表在第一年施測時得到的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 α)

    為 0.93,兩週後的再測信度為 0.83,各因素量尺之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 0.79 與 0.83

    之間(陳淑惠,2003)。(見附錄 B)

    3.3.2 幸福感

    本量表為巫雅菁(2001)所編「幸福感量表」,主要參考陸洛與施建彬(1995)所編

    「中國人幸福感量表」修改而成。原量表經過詞句修改的題目共有五題,對於「工

    作成就」構念,考慮到大學生有工作者佔少數,因此把「工作」二字修訂成「學

    習」。本量表有六個本土特有的幸福感來源,分別為:和諧的親友關係、他人讚賞、

    物質滿足、工作成就、活得比別人好及樂天知命。量表填答分數分別為 0、1、2、

    3。答「0」者,表示其最近三個月的情況和以前或他人一樣,沒有比較好,或更

    糟。而答「1」、「2」、「3」者,皆表示其最近三個月的狀況比以前或他人好,得分

    愈高者表示其整體幸福感愈高,得分愈低者則表示其整體幸福感愈低。總得分在

    48 分以上者,亦即每單題平均得分 1 分以上者,即表示對幸福感有正向態度,總

    得分在 96 分以上者,亦即每單題平均得分在 2 分以上者,則表示對幸福感有較強

    程度的正面態度。此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值為.95,折半信度為.9297。(見

    附錄 C)

    3.3.3 憂鬱

    貝克氏憂鬱量表(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eck, Ward, Mendelson, Mock,

    & Erbaugh, 1961)量表 21 個測題中的每一題從 0(低抑鬱感)到 3(最嚴重抑鬱感)共四

    個選項,總分從 0 到 63 分。粗略的分級方法,總分小於 4 分為沒有抑鬱或極小的

    抑鬱感;總分 5-13 分為輕微的抑鬱;總分 14-20 分為中度抑鬱感;總分 21 分以上

    為嚴重的抑鬱感。根據 Stear 等人的研究,間隔數週測量的穩定信度穩定係數通常

    29

  • 為.70 至.79。(見附錄 D)

    3.3.4 生活壓力

    「大學生生活壓力量表」之主要內容包括:(1)學業方面 19 件,如「接受大學

    教育」;(2)家庭方面 17 件,如「父親或母親去世」;(3)感情方面 15 件,如「喜歡

    某異性,但遭對方拒絕」;(4)一般人際方面 14 件,如「結交新朋友」;(5)其它方面

    13 件,如「打工」。此量表的計分方式如下:(1)就受試者在每個事件勾選『發生過』

    與否,若該事件曾發生過得 1 分,未發生過,得 0 分,累計總分代表客觀的生活

    壓力。因此,客觀生活壓力的得分,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78 分;(2)就受試者在每

    個事件勾選『發生過』且為正向的生活事件時得 1 分,其餘皆不算分,累計總分

    代表主觀正向的生活壓力。因此,主觀正向的生活壓力的得分,最低為 0 分,最

    高為 78 分;(3)就受試者在每個事件勾選『發生過』且為負向的生活事件時得 1 分,

    其餘皆不算分,累計總分代表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因此,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

    的得分,最低為 0 分,最高為 78 分。

    陳清泉(1990)以 68 名大學生施測此量表,在「客觀的生活壓力」、「主觀正向

    的生活壓力」、及「主觀負向的生活壓力」三部分,所得到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α分別為.89、.76、.82,而間隔兩週的再測信度分別為.90、.82、.85。(見

    附錄 E)

    3.3.5 焦慮

    本量表採用曾氏量表共十八題,每個答案按程度之不同,給一至四分,其記

    分程序為:檢查受事者是否依照規定方式作答。然後將受試者所得總分相加,並

    將原始分數轉化為標準分數(四捨五入):原始分數×1.25=標準分數。此外,本量表

    之解釋方法係採標準分數。Zung 根據他多年之臨床經驗,將得分 50 分以上者視為

    「心理焦慮症」,亦即心理不健康者,依據得分之高低,Zung 又將心理不健康者分

    30

  • 為三等級:得分在 50-59 之間者,視為輕度焦慮;得分在 60-69 之間者,視為中度

    焦慮;得分在 70 分以上者,視為重度焦慮。量表信度為 0.73 而效度為 0.75。(見

    附錄 F)

    3.3.6 生活滿意

    本量表採用 Neugargen, Havighurt and Tobin(1961)所發展的生活滿意量表(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本研究施測為符合施測對象,將原量表的 20 頭刪除 2 題,

    共計有十八題;本量表涵蓋心情狀態、生活趣味、一致性、自我概念和生活自主

    五大構面,計有 18 道 likert 五等距呎度之問項(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每個人

    生活滿意量化分數介於 18 至 90 分之間。(見附錄 G)

    3.3.7 無望感

    Beck 無望感量表常用於成人及青少年無望感的測量,無望感量表曾被使用在

    多個研究中(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4),此量表的主要三個因素分別

    為:(1)對未來的感受;(2)缺乏動機;(3)對未來的期望。無望感量表共 20 題,題

    項內容包括無望而負面的敘述,以及正向而積極的敘述,填答方式對「對」、「錯」、

    兩種選項,對於無望而負面的敘述句填「對」給 1 分,填「錯」者給 0 分,對正

    向而積極的敘述句之給分則相反,分數越高代表有越高的無望感。量表總分範圍

    則在 0 至 20 分之間。

    在效度方面,Beck 等人(1974)曾經由求取無望感量表跟 Stuart 未來態度測驗

    (Stuart Future Test)及跟臨床評定法兩者間之相關,提出此量表具有同時效度之證

    據。另外 Beck 等人(1974)指出,無望感量表曾被使用在多個研究中(參見 Beck,

    Weissman, Lester & Trexler 1974),由於每個研究假設皆獲證實,因此可以確定此量

    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在信度方面,Beck 等人(1974)以近期企圖自殺的醫院病

    患為樣本,求取無望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93,且每題項與無望感量表總分上

    31

  • 有顯著的相關,係數範圍在.39 至.76 之間。(見附錄 H)

    3.4 資料分析工具

    使用統計軟體 SPSS for Windows 12.0 進行資料分析,包括進行相關分析、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信度檢定。

    3.5 樣本來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台灣地區私立科技大學之大學生為研究

    對象。本研究乃採用「便利抽樣」方式,按本研究目的選擇具代表性的樣本。發

    散問卷之主要範圍北部以桃園縣某科技大學之大學生 360 人,南部則以高雄縣之

    某科技大學之大學生 360 人,共計 720 人。由於科技大學之系所與學生背景特殊

    性,樣本背景組成多半為理工與商管學院學生。

    3.6 預試

    為避免量表題目有題意不清、鑑別力太低或題目不具代表性造成的混淆,研

    究者在正式施測之前先對科技大學學生 30 位受試者進行小樣本施測,樣本選取

    時,包含多種異質性樣本(考慮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與科系);並在問卷後放入開放

    式意見問卷,詢問受試者是否感受到有題意不清,或難以作答的情形,再根據受

    試者之建議與回饋加以修訂量表。

    32

  • 3.7 正式施測

    3.7.1 施測程序

    為避免不必要之混淆變項,在進行大學生施測時,由研究者委託受試班級老

    師到場進行施測。作答前由其根據量表上之作答說明,及研究者所列出之注意要

    項對受試者說明問卷作答方式。作答時採不計時、不計名方式,待所有人作答完

    畢後統一收卷。

    3.7.2 廢卷篩選

    問卷回收完畢後進行廢卷篩選的工作。首先將整頁或整段題目漏答者剔除。

    再將明顯不合作或反應傾向(respond set)嚴重之樣本剔除,篩選標準如下:

    (1) 如連續 20 題以上圈選相同答案者,予以刪除。

    (2) 整份問卷只圈選答案兩端之極端樣本(例如“1"及“5"),予以刪除。

    (3) 對於防弊辨識題未能有效作答者予以刪除。

    結果篩選後,共得 608 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 84%(608/720),有效回收率頗

    高。

    3.8 反向題計分

    由於正式施測量表中,包含了部份的反向題,為便於統計分析,所有的反向

    題均經由重新編碼(recode)為正向題計分方式加以分析。

    33

  • 4. 研究結果

    本章乃是針對本研究之結果進行分析,並對所推論之假設做一驗証。第一節

    描述受測樣本人口特性之分析;第二節敘述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分

    析;第三節針對各變項進行信度分析;第四節驗証本研究假設之統計結果分析,

    探討其是否成立。

    4.1 樣本人口特性之分析

    正式施測結果共得有效樣本 608 人,並將樣本人口特質資料之分布、依樣本

    個人人口特性,絕大部分為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學生,大致而言,樣本分布

    尚稱平均。如表 4-1 所示:

    (1)性別方面:男性科技大學學生佔 53.6%、女性科技大學學生佔 46.4%。

    (2)地區方面:北部地區佔 54.6%、南部地區佔 45.4%。

    (3)年級方面:以二年級科技大學學生佔最多,有 42.8%,其次為一年級科技大學

    學生有 26.5%,而三年級抖技大學學生佔 24.3%、四年級科技大學學生佔 6.4%

    為最少。

    (4)學院方面:商學院佔 51.6%,工學院佔 47.4%、理學院佔 0.2%、文學院佔 0.2%、

    漏答佔 0.66%。

    (5)平常上網最主要採用的形式:寬頻撥接佔 82.4%,宿舍網路佔 13.5%,傳統數據

    機撥接佔 1.3%、網咖佔 1.0%、學校電算中心佔 0.3%、其他形式佔:1.0%、漏

    答佔:0.5%。

    (6)平均每週上網時間:使用 36 小時以上佔 20.6%,29-35 小時佔 7.7%,22-28 小

    時佔 7.4%,15-21 小時佔 15.8%,8-14 小時佔 22.0%,7 小時以下佔 26.2%、漏

    答佔:0.3%。

    (7)在網路上最常使用的功能: www 佔 23.5%,E-mail 佔 7.4%,網路購物佔 2.1%,

    34

  • 線上即時播放佔 0.5%,聊天室佔 3.0%,MSN、YAHOO 即時通、ICQ 佔 34.9%,

    BBS 佔 0.8%,查詢資訊佔 4.8%,檔案傳輸佔 1.0%,上色情網佔 0.7%,線上遊

    戲佔 13.3%,漏答佔 8.1%。

    表 4-1 樣本人口特性

    變項名稱 樣本分布

    性別 男性:326(53.6%) 女性:282(46.4%)

    漏答:0(0%)

    地區 北部:332(54.6%) 南部:276(45.4%)

    漏答:0(0%)

    年級 一年級:161(26.5%) 二年級:260(42.8%)

    三年級:148(24.3%) 四年級:39(6.4%)

    漏答:0(0%)

    學院 商學院:314(51.6%) 工學院:288(47.4%)

    理學院:1(0.2%) 文學院:1(0.2%)

    漏答:4(0.66%)

    您平常上網最主要

    採用的形式是

    寬頻撥接:501(82.4%) 傳統數據機撥接:8(1.3%)

    網咖:6(1.0%) 宿舍網路:82(13.5%)

    學校電算中心:2(0.3%) 其他:6(1.0%)

    漏答:3(0.5%)

    您平均每週花多少

    時間上網?

    7 小時以下:159(26.2%) 8-14 小時:134(22.0%)

    15-21 小時:96(15.8%) 22-28 小時:45(7.4%)

    29-35 小時:47(7.7%) 36 小時以上:125(20.6%)

    漏答:2(0.3%)

    您在網路上最常使

    用的功能是

    www:143(23.5%) E-mail:45(7.4%)

    網路購物:13(2.1%) 線上即時播放:3(0.5%)

    聊天室:18(3.0%) MSN、YAHOO 即時通、ICQ:212(34.9%)

    BBS:5(0.8%) 查詢資訊:29(4.8%)

    檔案傳輸:6(1.0%) 上色情網:4(0.7%)

    線上遊戲:81(13.3%) 漏答:49(8.1%)

    35

  • 4.2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分為七大部分,性別、地區、年級、學

    院、最主要使用上網的形式、每週平均上網時間、在網路上最常使用的功能等。

    而依據陳淑惠(1998)之研究,界定「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是視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

    總分分配中排序最高的 5%,人數共有 32 人。依此標準,經統計分析,如表 4-2

    所示:

    (1)性別方面:男性科技大學學生佔 59.4%、女性科技大學學生佔 40.6%。

    (2)地區方面:北部地區佔 34.4%、南部地區佔 65.6%。

    (3)年級方面:以二年級科技大學學生佔最多,有 53.1%,其次為一年級科技大學

    學生有 28.1%,三年級抖技大學學生及四年級科技大學學生各佔 9.4%。

    (4)學院方面:商學院佔 62.5%,工學院佔 37.5%。

    (5)平常上網最主要採用的形式:寬頻撥接佔 71.9%,宿舍網路佔 21.9%,傳統數據

    機撥接及網咖只佔 3.1%。

    (6)平均每週上網時間:使用 36 小時以上佔 46.9%,29-35 小時佔 18.8%,22-28 小

    時佔 9.4%,15-21 小時佔 12.5%,8-14 小時佔 6.3%,7 小時以下佔 6.3%。

    (7)在網路上最常使用的功能: MSN、YAHOO 即時通、ICQ 為最多佔 34.4% ,

    WWW 佔 28.1%,線上遊戲佔 21.9%,網路購物 3.1%、聊天室佔 3.1%、上色情

    網佔 3.1%、漏答佔 3.1%。

    36

  • 表 4-2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人口統計變項

    變項名稱 樣本分布

    性別 男性:19(59.4%) 女性:13(40.6%)

    漏答:0(0%)

    地區 北部:11(34.4%) 南部:21(65.6%)

    漏答:0(0%)

    年級 一年級:9(28.1%) 二年級:17(53.1%)

    三年級:3(9.4%) 四年級:3(9.4%)

    漏答:0(0%)

    學院 商學院:20(62.5%) 工學院:12(37.5%)

    漏答:0(0 %)

    您平常上網最主要採

    用的形式是

    寬頻撥接:23(71.9%) 傳統數據機撥接:1(3.1%)

    網咖:1(3.1%) 宿舍網路:7(21.9%)

    漏答:0(0%)

    您平均每週花多少時

    間上網?

    7 小時以下:2(6.3%) 8-14 小時:2(6.3%)

    15-21 小時:4(12.5%) 22-28 小時:3(9.4%)

    29-35 小時:6(18.8%) 36 小時以上:15(46.9%)

    漏答:0(0%)

    您在網路上最常使用

    的功能是

    www:9(28.1%) 網路購物:1(3.1%)

    聊天室:1(3.1%) MSN、YAHOO 即時通、ICQ:11(34.4%)

    檔案傳輸:1(3.1%) 上色情網:1(3.1%)

    線上遊戲:7(21.9%) 漏答:1(3.1%)

    4.3 信度分析

    信度即是測量的可靠性(trustworthiness),係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

    或穩定性(stability)。信度的高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