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辽时期村落形成 豆各庄乡辖行政村 12 个(自然 11 个),面积 14.16 平方公里。历 史上逐步形成南部的马家湾、水牛 房、孙家坡,中部的豆各庄、孟家屯、 黄厂,北部的南何家村、于家围(包 括于家围南、北两行政村)、石槽、西 马各庄、东马各庄等 3 个自然村落 群。 宋辽时期,辽统和六年( 988 年),开挖萧太后河。萧太后河西起 南京(今北京市),东至潞县(今通州 区)大运河,从豆各庄地区南部横穿 而过,域内河长 4.5 公里。开通后, “河面船只穿行,河人如织同江南水乡。河沿岸渐有人居住出现了码头驿站客栈人们习惯 “逐水而聚居” 久之,豆各庄乡 南部逐步形成河而聚居的马家湾 村、水牛房村、孙家 坡村(包括和西等两个自然村)等自然村落 群。 元代天 历年 13281330 年), 家庄(今豆各庄村) 成村。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 已有 “豆各庄。豆各庄村 《王氏谱》记载其先祖乾隆三十一 入赘豆各庄”可见证据老人讲豆各庄村南有一条古盐帮专用 道—— 老盐道,于家围村有一条 穿村中的通商古道 村中)。条古商道,成为明清时期 南方各地盐商及货商经通县家湾 进入重要贩盐、运队伍络绎不,豆各庄村和于 家围村形成来往地。 时,村中开酒馆的、 茶馆的、 的、行的各沿街卖菜 的、 卖小吃的、 卖针线脑叫卖声 吆喝声持续深夜热闹景象光绪年( 1886 年), 光绪顺府志通县全图》已出 于家围、石槽、西马各庄、东马各 庄、豆各庄、孟家厂(黄厂)、孙 家坡、水牛房、马家湾等村伴随两大通商古道兴衰,逐 形成豆各庄乡中部豆各庄、孟 (屯)、黄厂北部何家(南何 家村)、于家围、石槽、西马各庄、东 马各庄两个自然村落群。 明清时期,豆各庄地域村落规模,大村三十 。村落之间土路相连不同的历史时期落地,以姓房而繁衍生 土坯房, 垒土当墙木棍 柁檩茅草柴秸捆把儿做屋顶 土泥抹顶宅无天如饱腹衣衫褴褛遇战争瘟疫肆虐遮风挡雨树皮充饥人们流离失所饿殍遍 地。 期, 的村出现了一批较 规模结构,大部宗祠朝廷官员地等。 光绪 右侍郎右侍郎戴花翎(豆各庄村 ), 豆各庄村张氏宗祠与 张氏近亲四座砖结构四 合院,成为代表性时,于家 围、黄厂等村和家 境殷实也修结构民百姓居住活环境没显著改变时期,地各村百姓居住 状况基本以姓聚居的形后,广翻身1950 后,各村的贫雇农分到地和房贫苦农宿串白天处安身有了子又现了 耕者有其使农感到极投农业 时,农闲己分到土坯 补倒塌残缺的房残破的房补整 ,家家户户有了日子新村建设展风采 进入 20 世纪 70 ,豆各庄 地区有了大的发展,各具备了一重要 文化的年党支队队长的导岗位改变家乡面抱负村里民宅 乱分布,房破旧很难遮风挡 易垮塌里, 中。 时, 20 成家年需求房的渴望益凸 。各党支部和委会领导 需求,自宅规划和村改造课题摆领导。从,开地域各村自筹资金行村阶段2000 年,北京市启动绿地区,豆各庄乡北京市绿地区新农启动地区之一豆各庄地区 12 个行政村自 2000 绿地区拆迁2007 年京拆迁 2009 腾退拆迁拆迁 的村民绝大部分都入住两个绿丰2013 年年绿丰园社区内配套设施4 号楼 豆各庄地区服务立文化 服务文化广阅览室康复 动室房、 棋牌室乒乓室蹈排练场动设施天可唱歌跳 ,和谐舒适娱乐绿 丰社区和丰社逐步环境优雅美观大方、 良好绿达标里和康乐区。 491 电台 491 电台位于豆各庄乡东北角,始 建于 1918 年, 1923 年竣工,是中国最 早的长距离无线电通讯台。 1918 2 21 日,段祺瑞政府海军 部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 (又称三井 洋行)签订协议,确定建造双桥电台( 491 电台前称),作为建设无线电台之用。当 时,电台建 198 米高钢造铁塔 6 座,德式 建筑风格二层小楼 6 座及其他住所、俱 和马路等总占地 200 英亩战争,日本侵略局将更名平广播电台第一播送以此对华进文化思想侵略1945 8 月中,日本无条件投降 ,国政府派要员接收双桥电台。 1948 12 月中县解放随后队进驻电台老警卫营部( 四合里 )。 1949 第一季度开转播陕新华广 电台节目而被称为 491 电台中国成立,电台在许多重 大事件中, 发挥了重要宣传作用。大典,通491 电台把毛主席 国中央人政府成立 了” 的庄遍全球2001 年, 491 电台定为北京市 保护单位。2013 3 月, 491 电台北式建筑务院批准七批全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 张翼祠堂 ) 位于豆 各庄乡豆各庄村西,始建于清光绪张翼 18471913 年), 字燕谋字彦谟,豆各庄村人清光绪间历任 工部右侍郎开平矿务督办大员张氏宗祠系张翼祭祀张氏祖先 建。 宗祠为二院落,前为三间金柱 带雀替两间倒硬山筒 瓦箍头脊彩画磨砖左右有上5 两侧有墙门院正房 5 ,东、 西配房3 缝硬山筒瓦出廊戗檐面雕刻吉祥图案规划院墙淌白冰脊墙宗祠占地面积约 10000 米, 建筑面积 700 米。3 年竣工, 耗白 10 宗祠前, 雕刻葡萄百子图精美图案影壁座, 1966 “文化大革命影壁1986 年,宗祠定为朝阳区保护单 位。 两级 1990199820042012 4 次出资修缮 总投300 余万元占地面积 1693.34 米。 副刊 圆园16 7 20 日 星期三 5 风物 责任编辑 崔杨 王莹莹 豆各庄乡位于朝阳区东南部, 东至大咸路,与黑庄户乡接壤;南 至水牛坊南路,与通州区台湖镇 为界;西至通惠干渠,与王四营乡 毗邻;北至南何家村路,与三间房 乡相邻。辖域面积 14.16 平方公 里。1996 年为乡建制,隶属双桥 农场和双桥农场办事处。 1998 9 月,整建制划归朝阳区。2004 5 月,设地区办事处。 早在 1000 多年前的宋辽时 代,豆各庄乡的先民就在这片热 土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千百经历了少次沧桑巨变!如 ,这里又迎来了千载难逢凰涅槃短短几年,豆各庄乡各村的旧容旧貌便消失殆尽是一幢幢高楼拔 一个个一、功能齐备、 环境优美、谐宜居屹立 在豆各庄大地,一道道靓丽 风景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探究 发生在豆各庄乡这片土地滴变化萧太后河孕育下的 一条沧桑萧太后河经数百兴衰的通商古道育着我们祖先豆各庄这块聚居繁衍生息悠悠千载步形成了豆各庄北、中、 自然村落群我们携妻 面八方聚集到这勤劳变荒漠良田改荆棘 坦途使旷野变数百的豆各庄儿女不但 心血甚至生命造豆各庄 辉煌昨天且还造豆 各庄好今天灿烂明天张氏宗祠 萧太后河位于部,是北世界一一条以后名 萧太后河漕运始于辽统年( 988 年), 二年( 1004 年)。是北最早的运粮代漕运三年, 1276 年) 270 年, 漕运的通年, 1291 年)早300 年。 萧太政时9821009 年), 战争和、建设的物供给二年( 1004 年), 下令从南 至潞(通)的萧太后河淀玉渊潭入经积水 北海至龙潭湖沿途湖泊湿料记萧太后河地属永土壤密实很差黏土层(胶泥), 铜帮运粮河” 之称。萧太后河成以 “河船只穿行, 如织南水一派旺景象。为国的控制南方沿途在一增强社会的定。,豆各庄萧太后河岸陆续出现孙家坡家湾村落萧太后河 豆各庄乡村变迁记

萧太后河孕育下的 - bjchy.gov.cnvideo.bjchy.gov.cn/vodfiles/992/2015/09/23/cyb/page/1/2016-07/20/05/... · 491 电台 491 电台位于豆各庄乡东北角,始 建于1918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宋辽时期村落形成

豆各庄乡辖行政村 12个(自然村 11个),面积 14.16平方公里。历史上逐步形成南部的马家湾、水牛房、孙家坡,中部的豆各庄、孟家屯、黄厂,北部的南何家村、于家围(包括于家围南、北两行政村)、石槽、西马各庄、东马各庄等 3个自然村落群。

宋辽时期,辽统和六年(988年),开挖萧太后河。萧太后河西起南京(今北京市),东至潞县(今通州区)大运河,从豆各庄地区南部横穿而过,域内河长 4.5公里。开通后,“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河沿岸渐有人居住,出现了码头、驿站和客栈。人们习惯“逐水而聚居”,久而久之,豆各庄乡南部逐步形成依河而聚居的马家湾村、水牛房村、孙家坡村(包括白庄和西营等两个自然村)等自然村落群。

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年),窦家庄(今豆各庄村)已成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已有“豆各庄”村名。豆各庄村《王氏家谱》记载的其先祖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入赘豆各庄”可见证。据老人讲,豆各庄村南有一条古时盐帮的专用通道———老盐道,于家围村有一条贯穿村中的通商古道(即村中心沟)。这两条古商道,成为明清时期南方各地盐商及货商经通县张家湾进入京城的重要通道。贩盐、运货的骡马队伍络绎不绝,豆各庄村和于家围村形成了来往商贾们的聚散地。那时,村中开酒馆的、茶馆的、客栈的、脚行的各有数家;沿街卖菜的、卖小吃的、卖针头线脑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吆喝声持续至深夜,一派热闹景象。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光绪顺天府志》附《通县全图》已出现于家围、石槽、西马各庄、东马各庄、豆各庄、孟家坟、荒厂(黄厂)、孙

家坡、水牛房、马家湾等村名。伴随两大通商古道的兴衰,逐

渐形成了豆各庄乡中部:豆各庄、孟家坟(屯)、黄厂;北部:何家坟(南何家村)、于家围、石槽、西马各庄、东马各庄两个自然村落群。

明清时期,豆各庄地域村落初成规模,大村百十户,小村二三十户。村落之间,土路相连。先民们按不同的历史时期落居此地,以姓氏家族为主,划地建房而居,繁衍生息。住房为土坯房,垒土当墙,木棍为柁檩,茅草、柴秸捆成把儿做屋顶薄,土泥抹顶。宅无院墙,露天如厕。村民食不饱腹,衣衫褴褛。遇战争、天灾,瘟疫肆虐,漏房遮风挡雨,野菜树皮充饥,人们流离失所,饿殍遍地。清中晚期,有的村出现了一批较大规模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部为庙宇、宗祠及朝廷官员的墓地等。光绪年间,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御赐一品顶戴花翎张翼(豆各庄村人),在豆各庄村修建的张氏宗祠与给张氏近亲建造的四座砖木结构四合院,成为代表性建筑。同时,于家围、黄厂等村一些有皇族背景和家境殷实的人家也修建了砖木结构的住宅。绝大多数村民百姓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没有显著改变。

民国时期,当地各村百姓居住的状况,基本延续着先民们以姓氏家族聚居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1950年土地改

革后,各村的贫雇农民分到地主富农的土地和房屋,一些贫苦农家告别了“夜宿串房檐,白天晒太阳”无处安身的生活。有了房子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农民感到生活有了奔头。农民在积极投入田间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农闲和早晚时间整修自己分到的旧房小院,用土坯修补倒塌、残缺的房屋和院墙,防漏雨搽抹房顶,把残破的房屋修补整齐,家家户户有了过日子的模样。

新村建设展风采

进入 20世纪 70年代,豆各庄

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生产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陆续走上农村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队长的领导岗位。这些年轻人,有改变自己的家乡面貌的抱负。他们把村里民宅散乱分布,房屋破旧,很难遮风挡雨,遇到天灾易垮塌的现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同时,也预见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人都 20多岁了,到了结婚成家年龄,社员对宅基地的需求和建新房的渴望之情日益凸现。各生产队党支部和队委会领导班子根据自己生产队的实际,顺应社员的建房需求,自觉地把农村住宅规划和村容村貌改造的课题摆在领导班子的工作日程。从此,开启了地域各村自筹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的阶段。

2000年,北京市启动绿化隔离地区建设,豆各庄乡是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新农村建设先期启动的重点地区之一。

豆各庄地区 12 个行政村自2000年绿化隔离地区农民拆迁上楼开始,经历 2007年京津二通道拆迁到 2009年土地储备腾退拆迁,拆迁的村民绝大部分都入住到两个新建的社区:绿丰家园和朝丰家园。

到 2013年年底,绿丰家园、朝丰家园社区内配套设施齐全。4号楼豆各庄地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活动室、健身房、棋牌室、乒乓室、舞蹈排练场等多种文体活动设施。社区居民们每天可在这些场所唱歌跳舞、休闲健身,和谐舒适地娱乐。绿丰社区和朝丰社区正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雅、美观大方、生态良好、设施齐全、绿化达标、邻里和睦、祥和文明、康乐和谐的社区。

491电台491电台位于豆各庄乡东北角,始

建于 1918年,1923年竣工,是中国最早的长距离无线电通讯台。

1918年2月 21日,段祺瑞政府海军部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又称三井洋行)签订协议,确定建造双桥电台(491电台前称),作为建设无线电台之用。当时,电台建 198米高钢造铁塔 6座,德式建筑风格二层小楼 6座及其他住所、俱乐部和马路等,总占地 200英亩。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当局将其更名为“北平广播电台第一播送台”,并以此对华进行文化思想侵略。

1945年 8月中旬,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派要员接收双桥电台。1948年 12月中旬,河北省通县解放,随后,春泉部队进驻电台老警卫营部(四合里)。因1949年第一季度开始转播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节目而被称为“491电台”。

新中国成立前后,电台在许多重

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开国大典,通过 491电台把毛泽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宣言传遍全球。

2001 年,491 电台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 3月,491电台北欧式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俗称张翼祠堂)位于豆各庄乡豆各庄村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张翼(1847—1913年),字燕谋,亦字彦谟,豆各庄村人。清光绪年间历任工部右侍郎、开平矿务局督办、总办路矿大臣、一品大员。

张氏宗祠系张翼为祭祀张氏祖先而建。

宗祠为二进院落,前为三开间金柱大门,带雀替两间倒座房,大式硬山筒瓦箍头脊,苏式彩画,磨砖对缝,江米灌浆,门前左右有上马石,5级台阶,大门两侧有随墙门。

前院正房 5间,东、西配房各 3间,均为丝缝硬山筒瓦前后出廊,戗檐面砖雕刻历史典故和吉祥图案。后院规划格局同前院,院墙为圆角淌白冰瓦檐过垅脊墙面。

宗祠原占地面积约 1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700平方米。3年竣工,耗白银 10万两。宗祠前,原有雕刻葡萄、松鼠、百子图等精美图案大影壁一座,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影壁被毁。

1986年,宗祠被定为朝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乡两级于 1990、1998、2004、2012 年 4 次出资修缮宗祠,总投资 300余万元。现占地面积1693.34平方米。

古迹传说

副刊副刊 圆园16年 7月 20日 星期三

5风物责任编辑 崔杨 王莹莹

豆各庄乡位于朝阳区东南部,

东至大咸路,与黑庄户乡接壤;南

至水牛坊南路,与通州区台湖镇

为界;西至通惠干渠,与王四营乡

毗邻;北至南何家村路,与三间房

乡相邻。辖域面积 14.16平方公里。1996年为乡建制,隶属双桥农场和双桥农场办事处。1998年

9月,整建制划归朝阳区。2004年 5月,设地区办事处。

早在 1000多年前的宋辽时代,豆各庄乡的先民就在这片热

土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千百年

来,经历了多少次沧桑巨变!如

今,这里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凤

凰涅槃,短短几年,豆各庄乡各行

政村的旧容旧貌便消失殆尽,取

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

起,一个个整齐划一、功能齐备、

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社区屹立

在豆各庄大地,成为一道道靓丽

的风景。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探究

发生在豆各庄乡这片土地上的点

滴变化。

萧太后河孕育下的

古香旧影

一条古老沧桑的萧太后河,两条历经数百年兴衰的通商古道,养育着我们的祖先在豆各庄这块风水宝地聚居、繁衍生息。悠悠千载,逐步形成了豆各庄地区北、中、南三大自然村落群。我们的祖辈先民携妻带子,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靠一双勤劳的手,变荒漠为良田,改荆棘为坦途,使旷野变为繁华。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豆各庄儿女,不但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创造豆各庄地区的辉煌昨天,而且还在创造豆各庄地区的美好今天和灿烂明天。

张氏宗祠

萧太后河位于地域南部,是北京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以皇太后名字命名的河流。

萧太后河漕运始于辽统和六年(988年),大规模修整于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它是北京最早的运粮河道,比元代漕运的壩河(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早 270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早近 300年。

萧太后摄政时期(982—1009年),为保障战争和日常生活、建设的物资供给,统和二十二年(公元 1004年),萧太后下令大规模开凿从南京至潞县(通州)的萧太后河。该河水源主要为海淀玉渊潭入护城河的水,流经积水潭和北海至龙潭湖的水及沿途大量的地下泉水、地上湖泊及湿地。

据史料记载,萧太后河地属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土壤多为质地密实、渗水性很差的黏土层(俗称“胶泥层”),故有

“铜帮铁底运粮河”之称。萧太后河建成以后,“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一派兴旺景象。为辽国的燕京等北方地区,宋朝所控制的南方地区及沿途两岸带来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稳定。自此,豆各庄地区萧太后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孙家坡、水牛房、马家湾等稳步发展的村落。

萧太后河

豆各庄乡村变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