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1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李詠健 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 要: 銀雀山漢墓出土有簡本《晏子春秋》,其中簡 575 曰:「不窮之以勞,不害 之以實」。該句亦見於今本〈內篇問上〉第十八章,文字同簡本,而《群書治要》 本「實」字則作「罰」。清代已有學者指出「不害之以實」義不可通,以今本「實」 字為誤字。本文從形、音、義及辭例等方面分析,認為簡本和今本「實」應為「質 (鑕)」的借字,指腰斬之酷刑,「不害之以質」即不以酷刑殘害人民之意,其字 與《治要》本之「罰」取義相通。 關鍵詞: 銀雀山漢簡 《晏子春秋》 《群書治要》 異文 斧質 壹、前言 銀雀山漢墓出土有簡本《晏子春秋》(下稱簡本),其簡 573 至簡 577 之內容 可與今本《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十八章及唐代魏徵等編撰之《群書治要》所 錄〈晏子〉(下稱《治要》本)相關部分對照,惟各本用字略有不同。為方便論 述,茲具錄今本《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十八章內容於下: 景公問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 義;飬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 1 ,不務於上;所禁於民者, 不行于身。守于民財,無虧之以利,立于儀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 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勸從其教也。稱事以任民,中聽以禁邪, 不窮之以勞, 1 原文作「求所于下者」。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謂「求所」二字誤 倒(頁 221-222),簡本此句亦作「所求於下者」,今據正。 291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1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李詠健

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

摘 要:

銀雀山漢墓出土有簡本《晏子春秋》,其中簡 575 曰:「不窮之以勞,不害

之以實」。該句亦見於今本〈內篇問上〉第十八章,文字同簡本,而《群書治要》

本「實」字則作「罰」。清代已有學者指出「不害之以實」義不可通,以今本「實」

字為誤字。本文從形、音、義及辭例等方面分析,認為簡本和今本「實」應為「質

(鑕)」的借字,指腰斬之酷刑,「不害之以質」即不以酷刑殘害人民之意,其字

與《治要》本之「罰」取義相通。

關鍵詞:

銀雀山漢簡 《晏子春秋》 《群書治要》 異文 斧質

壹、前言

銀雀山漢墓出土有簡本《晏子春秋》(下稱簡本),其簡 573 至簡 577 之內容

可與今本《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十八章及唐代魏徵等編撰之《群書治要》所

錄〈晏子〉(下稱《治要》本)相關部分對照,惟各本用字略有不同。為方便論

述,茲具錄今本《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十八章內容於下:

景公問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

義;飬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 1,不務於上;所禁於民者,

不行于身。守于民財,無虧之以利,立于儀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

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勸從其教也。稱事以任民,中聽以禁邪,不窮之以勞,

1 原文作「求所于下者」。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謂「求所」二字誤

倒(頁 221-222),簡本此句亦作「所求於下者」,今據正。

291

Page 2: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2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不害之以實,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

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愛民為灋,下相親為義,

是以天下不相遺,此明王教民之理也。」2

本文主要討論「不窮之以勞,不害之以實」一句。此句亦見於簡本第 575 號簡,

原篆作:

3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將之隸作「不窮之以勞,不害之以實」,與簡本文字同。

《治要》本方面,此句見於該書卷三十三,作:

不窮之以勞,不害之以罰 4

比勘各本,可知其文字略同,特簡本及今本「實」字,《治要》本作「罰」。本文

嘗試以此文獻比勘結果為基礎,從形、音、義及辭例諸端作分析,探討簡本和今

本「實」字與《治要》「罰」字的關係,為句中「實」字作考釋,並就正於方家。

貳、前人研究綜述

清代以降,校注《晏子春秋》者甚眾,要者如盧文弨(1717-1796)《晏子春

秋拾補》5、孫星衍(1753-1818)《晏子春秋音義》6、黃以周(1828-1899)《晏

子春秋校勘》7及劉師培(1884-1919)《晏子春秋校補》8等。然而,對於〈內篇

問上〉第十八章「不害之以實」句中「實」字之取義,諸家著作少有論及。日人

2 晏嬰撰:《晏子春秋》,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影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活字本(上海:上

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份不詳),頁 34。 3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頁 85。

原書字形或有不清,此處部分文字以駢宇騫編著之《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所錄字形補正。 4 日本所傳《群書治要》有卷子本及駿河版,兩本所見此句文字相同。卷子本此句見(唐)魏徵

等撰,尾崎康、小林芳規解題:《群書治要》(東京:汲古書院,1989),頁 161。駿河版此句

見(唐)魏徵等撰:《群書治要五十卷》,日本元和二年(1616 年)銅活字印本駿河版,卷三

十三,頁 11a-11b。圖版收錄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象資料庫

(http://shanben.ioc.u-tokyo.ac.jp)。 5 (清)盧文弨:《羣書拾補》,據淸抱經堂叢書本影印,見《續修四庫全書》第 1149 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455 上。 6 (清)孫星衍撰:《晏子春秋音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頁 43。 7 (清)黃以周:《晏子春秋校勘》(台北:中華書局,1966),頁 24b。 8 (清)劉師培:《晏子春秋校補》,見《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頁 820。

292

Page 3: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3

伊藤馨(1806-1870)《晏子春秋證注》則於「不害之以實」一句下注云:

實,財也。

其例證為:

《左傳‧文公十八年》:「聚斂積實」,杜注:「實,財也。」9

伊藤氏以「財」訓「實」,其釋義並非無據,但本章中「不害之以實」一句當作

何解,其注文未詳言。就上下文看,「不害之以實」中的「之」實上承前句的「稱

事以任民」,則此「之」乃借代前句之「民」。如按伊藤氏之釋,則「不害之以實」

或可解作「不以財貨傷害人民」。問題是,為何「財」會「害民」?這點伊藤氏

未有申明,不能使人無疑。 王念孫則別為一解。他取《治要》本校勘今本,指出今本「實」字義不可通,

應從《治要》作「罰」。其說曰:

案「害之以實」,義不可通。「實」本作「罰」,謂不以刑罰害民也。「窮之以

勞」、「害之以罰」,皆虐民之事。《群書治要》正作「不害之以罰」。10

依王說思路,《治要》本以將「罰」與「勞」對舉,在文義上較今本的「實」字

為優。換言之,今本之「實」或為誤字。王氏此說影響甚大,其後張純一撰《晏

子春秋校注》時即引其說,指出「罰舊譌實」,並以《治要》本之「罰」訂正此

句。11王更生《晏子春秋今註今譯》於此句下亦注引王說,改「實」為「罰」。12

吳則虞《晏子春秋校釋》雖未直接改訂原文「實」字,但於原句下亦引王說作解。13學界對王說之重視,於斯可見一斑。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簡本出土後,我們得知西漢時期的《晏子春秋》版本

亦作「不害之以實」。這樣看來,今本作「實」可能前有所承,未必是後人誤抄。

考慮到這一點,有學者主張今本的「實」字無誤,並另闢新解。駢宇騫《銀雀山

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云:

簡本此句與明本同。「實」,《治要》本作「罰」。王念孫云:「案『害之以

9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衞忠、龔抗雲、胡遂、于振波、陳咏明

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 669 下。 10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中冊(北京:中國書店,1985),頁 122。 11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世界書局,1935),頁 89。 12 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頁 146-147。 13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頁 223。

293

Page 4: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4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實』,義不可通。『實』本作『罰』,謂不以刑罰害民也。『窮之以勞』、『害之

以罰』,皆虐民之事。《治要》正作『不害之以罰』。」黃以周云:「『不窮

之以勞』,謂稱事。『不害之以實』,謂中聽。『實』當依《治要》本作『罰』。」

騫案王、黃說不足信。「不窮之以勞」,謂不以勞作使之窮也。「不害之以

實」,謂不反以實情使之受害也。張純一校本改「實」為「罰」,非。孫星

衍云「邪」、「實」為韻。是。14

駢氏之說,於義固可通,但其缺點是未能兼顧上下文的內在聯系。考「不窮之以

勞,不害之以實」上承「稱事以任民,中聽以禁邪」,兩句在文意上理應相關,

駢氏所引清代黃以周之說已指出這一點。駢氏雖云黃說不足信,但並未提出實據

駁斥,說服力不強。

其次,本章章首記載景公問晏子「明王之教民」,而晏子答曰:「明其教令,

而先之以行義;飬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細繹全章內容,知此句乃全章內容

之總領。事實上,此句以下,從「所求于下者」到「故下之勸從其教也」一段,

其所言均強調人君須以身作則,實即「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義」之謂。至於後

半段的「稱事以任民」到「故下不敢犯其上也」,皆針對人君對百姓之施政而言,

實呼應前文的「飬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分而言之,「稱事以任民」和「不窮

之以勞」,可視為「飬民不苛」之體現;由此推論,「中聽以禁邪」和「不害之以

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並以「實情」作解,就文意而言,仍有可商之處。

要言之,就版本而言,簡本和今本此句既同作「不害之以實」,則「實」字

當亦有所據,駢氏不取《治要》本之說而將「實」解作「實情」,或即出於此種

考慮。但不能否定的是,相比簡本及今本的「實」字,《治要》本的「罰」字確

實於義較勝。也許是這個緣故,今人注本對於「不害之以實」一句的解讀,多傾

向王念孫之說。如湯化 15和張景賢 16二家之譯注本即逕取王說,以《治要》之「罰」

直接改訂原文之「實」。王思平注釋本雖未引王說,但於原文「不害之以實」下

注:「『實』當作『罰』,即不以刑罰害民也。」17是亦以王說為解。石磊《晏子

春秋譯注》18、李萬壽《晏子春秋全譯》19、陳濤《晏子春秋譯注》20及孫彥林、

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譯注》21於正文也保留了簡本及今本的「實」,但在注

14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頁 47。 15 湯化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 211。 16 張景賢注譯:《晏子春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頁 159。 17 王思平注釋:《晏子春秋:注釋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 版 2 刷),頁 101。 18 石磊:《晏子春秋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版 2 刷),頁 122-123。 19 李萬壽譯注:《晏子春秋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頁 154-155。 20 陳濤譯注:《晏子春秋譯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頁 147-148。 21 孫彥林、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1),頁 152-153。

294

Page 5: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5

釋和譯文部分則取王念孫說,將「實」視為「罰」字,作「刑罰」解。至於趙蔚

芝《晏子春秋注解》的取態則較為中立,該書既保留了原文的「實」字,但於其

下又注引王念孫說,並加案語云:「此句銀雀山本作『不害之以實』。」22是趙氏

未敢否定簡本及今本之說。

綜上,時賢多以《治要》本之「罰」解讀簡本與今本的「實」。但如前文所

言,簡本「實」字當有所據。那麼,「實」與「罰」字的異文關係為何?這點前

人多未細論。筆者認為,要釋讀簡本和今本的「實」字,必先釐清其與《治要》

本「罰」字的關係。下文試從字形、字音及文義等方面分析,分析二字的異文關

係。

參、「實」、「罰」異文考證

一、版本異文關係分析

關於古籍異文,陳劍先生說:

簡本古書與傳本古書的異文關係,除了讀音近同之外還存在形近訛字、義

近換用字等複雜情況。23

陳先生所言,大致總括了異文關係的三個層面:「形近誤字」屬字形層面,「讀音

近同」屬音理層面,「義近換用」則屬詞義層面。

就字形而言,「實」、「罰」二字在今文字中寫法迥異,似不存在形近誤抄的

問題。當然,《晏子春秋》一般認為成書於秦統一前後 24,而漢簡本則出於西漢

武時期,換言之,簡本所見「實」為誤抄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不過,就戰國秦

漢文字材料觀之,「實」字戰國楚簡作 (郭店‧忠信 5)、 (信陽 2‧9)25,

秦簡作 (雲夢‧效律 58)、 (雲夢‧日乙 26)26等,銀雀山漢簡則作 ;「罰」

22 趙蔚芝注解:《晏子春秋注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頁 156。 23 陳劍:〈清華簡《皇門》「 」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 年 2

月 4 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397)。 24 吳則虞《晏子春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認為《晏子春秋》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政

統一六國後的一段時間之內」(頁 20),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則認為其成書年代「最晚不會晚於秦統一中國,從書中的內容及書

中的語言用字來看,很可能會更早一些。」(頁 3) 25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 版 2 刷),頁 499。 26 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 115。

295

Page 6: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6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字戰國楚簡作 (郭店‧成之 5)、 (郭店‧緇衣 29)等 27,秦簡作 (雲夢‧

為吏 4)、 (雲夢‧秦律 14)等 28,銀雀山漢簡則作 (簡 273)、 (簡 862)、(簡 379)等,二者構形截然不同,誤抄機會應不大。由是以論,二者應非

形近誤字之關係。

就音理而言,吳辛丑曰:「文字方面,最常見的異文是通假字。」29音同或

音近通假,是古書常見的語言現象。然而,審諸音理,「實」古音船紐質部 30,「罰」

並紐月部 31。二字韻部雖為旁轉關係,但聲紐遠隔,較難通假。 再就詞義言之。「罰」在古書中一般訓「罪」、「治」「責」、「刑」等 32,而「實」

古義雖多,然皆與「罰」義無涉。33若視二字為義近換用,似亦難以圓通。

二、「實」讀為「斧質」之「質」

如果「實」與「罰」二字在形、音、義方面均未見明顯聯繫,則此異文當作

何解?筆者認為,簡本和今本的「實」在文中或非作本字用,而是「質(鑕)」

的借字,其義與《治要》本之「罰」相應。下文再就音理、詞義、辭例和上下文

意等方面加以申述。

就古音而言,「實」屬船紐質部,「質」章紐質部 34,二字疊韻,聲紐同屬舌

上音,音近可通。古書中二字有相通之例。如《楚辭‧九歎》:「姿盛質而無愆」,

洪興祖(1090-1155)《考異》:「質,一作實。」35即其證。因此,「實」讀為「質」,

在聲韻上沒有問題。

《說文》:「質,以物相贅。从貝从斦。闕。」段玉裁(1735-1815)注:「闕

者,闕從斦之說也。」36朱駿聲(1788-1858)《說文通訓定聲》補釋曰:「此字當

从斦聲,斦疑即椹質之質。」37林義光(?-1932)《文源》則從字形角度分析,以

為字所从之「斦」非聲符,其說云:

27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 版 2 刷),頁 277。 28 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頁 64。 29 吳辛丑著:《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頁 12。 30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 89。 31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 9。 32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滙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頁 1797-1798。 33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滙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頁 592-593。 34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 83。 35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頁 302。 36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頁 6502。 37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頁 6503。

296

Page 7: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7

按「質」從二斤,則專義當為「椹質」之質,貝古作 ,象椹形,二斤

並運於上也。38

林氏言之有理,可從。「質」本義或即「椹質」,即砧板。《玉篇‧金部》中訓「鐵

鑕砧」的「鑕」39,應為「質」的後出區別字。

古書中「質」、「鑕」並見。《晏子春秋‧內篇問下》第十一章:「嬰無斧鑕之

罪」,孫星衍《音義》引《古今韻會》云:「鑕,通作質。」40又《戰國策‧秦策

三》:「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鮑彪注:「質、鑕同。」。41是二字古通。與「鑕」

相通之「質」,又特指古代腰斬刑所用之砧板。《史記‧項羽本紀》:「此孰與身伏

鈇質」,司馬貞(679-732)《索隱》引崔浩云:「質,斬人椹也。」42本文所論「不

害之以實」的「實」,疑即此「質」之假借。

「質(鑕)」在文獻中常與「斧(鈇)」連用,如:

《戰國策‧燕策二》:「今軍敗亡二萬人,臣有斧質之罪,請自歸於吏以戮。」43 《呂氏春秋‧貴直論》:「吏陳斧質於東閭,不欲殺之,而欲去之。」44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45 《說苑‧善說》:「前雖有乘軒之賞,未為之動也。後雖有斧質之威,未為之

恐也,此既之所以為勇悍也。」46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今臣得矣,願請璽復以治

鄴。不當,請伏斧鑕之罪。」47 《呂氏春秋‧離俗覽‧高義》:「於是乎伏斧鑕,請死於王。」48 《新序‧節士》:「弛罪廢法,而伏其辜,僕之所守也。伏斧鑕,命在君。」49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許歷曰:『請就鈇質之誅。』」50

38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頁 123。 39 (梁)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 84 下。 40 (清)孫星衍撰;(清)黃以周校:《晏子春秋音義》,影印清光緒元年(1875)浙江書局覆孫

氏平津館校刊本(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頁 417。 41 (宋)鮑彪注:《戰國策》,影印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卷三頁 44。 42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鄭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頁 66 中。 43 (宋)鮑彪注:《戰國策》,影印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卷九頁 30。 44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光緒元年(1875)據靈巖山館

本校刻,見浙江書局輯《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 715 上。 45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鄭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頁 418 下。 46 劉向編纂;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說苑》,上海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上海:

中華書局,出版年份不詳),頁 73 下。 47 (周)韓非著:《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頁 102 上。 48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光緒元年(1875)據靈巖山館

本校刻,見浙江書局輯《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頁 699 上。 49 劉向撰;陳用光校:《新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頁 115。

297

Page 8: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8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賜之以死。」何休

(129-182)注:「鈇鑕,要斬之罪。」51 《文選‧揚雄〈解嘲〉》:「徽以糾墨,制以鑕鈇」,劉良注:「鑕、鈇,皆刑

法名也。」52

上舉諸例中的「斧質」、「斧鑕」、「鈇質」及「鈇鑕」皆為聯合結構,其用字雖不

一,但取義略同,或謂腰斬之刑,或指腰斬之罪。統言之,「斧(鈇)」、「質(鑕)」

皆斬刑刑具;析言之,則前者為斫殺人之刀斧,後者乃作墊用之鐵砧。

雖然「斧(鈇)」與「質(鑕)」在古書中多並列以見義,但因二者皆為斬刑

之刑具,其義或可通。如《廣韻‧質韻》:「鑕,斧也。」53又《文選‧潘勗〈册

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鈇鉞各一」,李善(630-689)注引《蒼頡篇》曰:「鈇,

椹也,質也。」54是二字互訓之證。也許是這個原因,文獻中的「斧質」有時僅

以「質」為之,如:

《說苑‧正諫》:「『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所言已畢,乞行就質。』乃

解衣伏質。」55 《史記‧張丞相列傳》:「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56

上述二例中,「就質」及「伏質」雖省「斧(鈇)」字,但其用法和意義與前

文所舉諸例中的「就鈇鑕」及「伏斧質」相類。以此言之,簡本和今本所見「不

害民以實(質)」中的「質」,也可視為「斧質」之省稱,其用法與此二例同。

明確了「質」的詞義和用法後,下面再討論一下簡本和今本中「不害民以質」

的意思。「質」即「斧質」,謂腰斬,乃古代酷刑,「不害民以質」,即不以酷刑殘

害人民之意,其義實與前句「中聽以禁邪」的「中聽」相承。「中聽」者,聽訟

得中之謂也。57朱熹(1130-1200)《四書集注》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50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鄭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頁 420 上。 51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頁 907。 52 (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

書局,2012),頁 843 下。 53 (宋)陳彭年、邱雍等撰:《廣韻》,見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委員會:《中華漢語工具書書

庫》第 59 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 142 下。 54 (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

書局,2012),頁 669 上。 55 劉向編纂;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說苑》,上海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上海:

中華書局,出版年份不詳),頁 58 下。 56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鄭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頁 460 下。 57 俞樾:《諸子平議》卷七〈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54,第 1 版),頁 131-132。

298

Page 9: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9

之名。」58「中聽」指不偏不倚地處理獄訟,無過無不及,人君若能為此,自亦

不會以過分的酷刑迫害人民。故此,本句「實」讀為「質」,於義甚協。此外,「質」

為酷刑,「不害民之質」一句乃針對明王對待刑法的態度而言,這與本章章首所

言的「防之以刑辟」之意亦正好對應。 若上文的說法成立,則簡本和今本的「實(質)」與《治要》本的「罰」或

可視為義近換用之異文。《廣雅‧釋詁一》:「罰,殺也。」59又《楚辭‧九章‧

惜誦》:「忠何罪以遇罰兮」,王逸注:「罰,刑。」60「罰」可訓「殺」、「刑」等,

與「質」在文中表達的酷刑義性質相近。這樣看來,把簡本和今本的「實」讀為

「質」,不但文意順適,同時也能解決版本異文的分歧問題。

肆、結 論

綜上所述,簡本和今本《晏子春秋》中「不害之以實」一句應讀作「不害之

以質」,「實」為「質」之借字。「質」與「鑕」同,古書中「斧(鈇)」和「質(鑕)」

皆為腰斬之刑具,故「斧質」、「斧鑕」、「鈇質」、「鈇鑕」均可解作腰斬之刑。「斧

質」或省稱為「質」,故「不害民以質」意謂不以腰斬之酷刑害民,其義與同章

前段的「中聽以禁邪」和「防之以邪辟」意義相關。比對《治要》本,「質(鑕)」

乃酷刑,而「罰」亦可訓「殺」或「刑」,二者取義相近,可視為義近換用之異

文。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以時代前後為序,同時代者以漢語拼音為序)

1. (周)韓非著:《韓非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周)晏嬰撰:《晏子春秋》,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影印江南圖書館

藏明活字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份不詳。 3.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衞忠、龔抗雲、胡遂、

于振波、陳咏明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0。 4.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呂氏春秋》,光緒元年(1875)

58 (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頁 18。 59 (魏)張揖撰:《廣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 439 下。 60 (宋)洪興祖補注;卞岐整理:《楚辭補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頁 108。

299

Page 10: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10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據靈巖山館本校刻,收錄於浙江書局輯《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頁 625-728。 5.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1。 6. (漢)劉向編纂;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說苑》,上海中華書

局據明刻本校刊,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年份不詳。 7. (漢)劉向撰;陳用光校:《新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8.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史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 (魏)張揖撰:《廣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 (梁)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 (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

北京:中華書局,2012。 12. (唐)鮑彪注:《戰國策》,影印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13. (唐)陳彭年、邱雍等撰:《廣韻》,收錄於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委員會:

《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 59 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4. (唐)洪興祖補注;卞岐整理:《楚辭補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5. (唐)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北京:

中華書局,1983。 16. (唐)魏徵等撰,尾崎康、小林芳規解題:《群書治要》,東京:汲古書院,

1989。 17. (唐)魏徵等撰:《群書治要五十卷》,日本元和二年(1616 年)銅活字印本

駿河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象資料庫

(http://shanben.ioc.u-tokyo.ac.jp)。 18. (宋)朱熹注;王浩整理:《四書集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19. (清)黃以周:《晏子春秋校勘》,台北:中華書局,1966。 20. (清)劉師培:《晏子春秋校補》,收錄於《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7。 21. (清)盧文弨:《羣書拾補》,據淸抱經堂叢書本影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

書》第 1149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2. (清)孫星衍撰:《晏子春秋音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23. (清)孫星衍撰;(清)黃以周校:《晏子春秋音義》,影印清光緒元年(1875)

浙江書局覆孫氏平津館校刊本,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24.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北京:中國書店,1985。 25. (清)俞樾:《諸子平議》卷七〈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54。

300

Page 11: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釋 11

二、近人論著(以漢語拼音為序)

(一)專著

1.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2. 王更生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3. 王思平注釋:《晏子春秋:注釋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 版 2 刷。 4. 石磊:《晏子春秋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版 2 刷。 5. 吳辛丑著:《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6. 陳濤譯注:《晏子春秋譯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7. 郭錫良編著:《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8. 李萬壽譯注:《晏子春秋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9.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 10.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晏子春秋〉校釋》,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1. 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2. 孫彥林、周民、苗若素:《晏子春秋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1。 13. 湯化譯注:《晏子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 211。 14.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 版 2 刷。 15.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5。 17.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世界書局,1935。 18. 張景賢注譯:《晏子春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9. 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20. 趙蔚芝注解:《晏子春秋注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 21.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滙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二)單篇論文

1. 陳劍:〈清華簡《皇門》「 」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網站,2011 年 2 月 4 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397)。

301

Page 12: 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實」字補 - url實」,當亦與「防之以刑辟」含意相關。若此說不誤,則《治要》本作「不害之 以罰」似較簡本及今本作「實」來得合理。換句話說,駢氏採簡本及今本之「實」

12第二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