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下士道1 導讀 廣論 一書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一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其次是 說明要到何時才算真正生起下士的意樂心,第三是將一切錯誤的邪執分別 排除。 在第一的部分中,分為「發生希求後世的心」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兩個內容。前者是開示「念死無常」及「三惡道苦」,後者則開示「歸依三 寶」與「深信業果」。其中「深信業果」是佛法的根本,曾出過單行本,而 師父恐怕文義尚難解,更增益其內容,詳細開示演繹。且為方便學人了知 業果的重要,仍舊以單行本方式出版。是以下士道即分為(1)、(2)兩 冊發行,此處僅就第一冊的內容作一簡介: 一、念死無常 1、未修念死之過患──說明人會輪迴是因為執著四種顛倒想:常倒、樂 倒、我倒、淨倒。因為不解無常,起我執、法執,不知人必定死,三界 無樂可言,不知萬法無我,以為有我,念念生煩惱,念念造惡業,虛耗 時日,空過一生,這是墮入輪迴的根本過患。 2、修習念死之殊勝利益──若能真正隨起念死之心,能斷對親友、財物、 名望等的貪著。文中引證諸經,都說念死無常是一切想中的第一想,能 頓摧一切煩惱惡行,是一切圓滿之門。其後特別強調:念死的法門,是 三士道恆常修習的重要法門,念死之心未生起,其他一切不必談!只有 念死,才能真正出離,而生起大悲心,成就菩提大果。 3、正確的念死之心──念死不是怕死,正確的念死,是怖畏死時惡業未 清淨,善業未積聚。這樣的怖畏心生起,方能積極斷惡修善,真正的修 行。 4、念死之法 ◎三種根本──是指思惟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死時除法 之外,餘皆無益三門。 ◎九種因相──前面所言三種根本,各有三種因相,合為九種。詳論 三界無常,如秋雲、如瀑流水,無一可著處;身如水沫、如陽燄,死 緣極多,活緣極少,而且不可逆料。故能痛徹骨髓,生起「今日必死」 之心,破除懈怠,精進修行。 二、三惡趣苦 1、地獄苦 ◎大有情地獄苦──即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燒熱、極 下士道 1 導讀 I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下士道1

導讀

廣論一書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一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其次是

說明要到何時才算真正生起下士的意樂心第三是將一切錯誤的邪執分別

排除 在第一的部分中分為「發生希求後世的心」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兩個內容前者是開示「念死無常」及「三惡道苦」後者則開示「歸依三

寶」與「深信業果」其中「深信業果」是佛法的根本曾出過單行本而

師父恐怕文義尚難解更增益其內容詳細開示演繹且為方便學人了知

業果的重要仍舊以單行本方式出版是以下士道即分為(1)(2)兩

冊發行此處僅就第一冊的內容作一簡介 一念死無常 1未修念死之過患說明人會輪迴是因為執著四種顛倒想常倒樂

倒我倒淨倒因為不解無常起我執法執不知人必定死三界

無樂可言不知萬法無我以為有我念念生煩惱念念造惡業虛耗

時日空過一生這是墮入輪迴的根本過患 2修習念死之殊勝利益若能真正隨起念死之心能斷對親友財物

名望等的貪著文中引證諸經都說念死無常是一切想中的第一想能

頓摧一切煩惱惡行是一切圓滿之門其後特別強調念死的法門是

三士道恆常修習的重要法門念死之心未生起其他一切不必談只有

念死才能真正出離而生起大悲心成就菩提大果 3正確的念死之心念死不是怕死正確的念死是怖畏死時惡業未

清淨善業未積聚這樣的怖畏心生起方能積極斷惡修善真正的修

行 4念死之法

三種根本是指思惟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死時除法

之外餘皆無益三門 九種因相前面所言三種根本各有三種因相合為九種詳論

三界無常如秋雲如瀑流水無一可著處身如水沫如陽燄死

緣極多活緣極少而且不可逆料故能痛徹骨髓生起「今日必死」

之心破除懈怠精進修行 二三惡趣苦 1地獄苦

大有情地獄苦即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燒熱極

下士道 1 導讀 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熱無間等八個熱地獄除介紹其苦之外並談到墮入各地獄之業因

及其壽量 近邊地獄苦它靠近八熱地獄每一個八熱地獄的外面有十六個

近邊地獄因此共有一百廿八個最可怕的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

獄利刀道地獄無極大河地獄也是介紹地獄之苦狀及業因壽量 寒冰地獄苦八寒地獄處在日月不照的黑暗之中冷冷苦迫凡

不信因果起斷滅見對佛像經典不敬奪取僧地等就會投生此處

依其業因壽量不等 獨一地獄苦是由多數或一二眾生的別業所形成它呈現的景

象很多處所也不一定此中業因也是要深自警惕不可染著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這一部分非廣論所有是師父慈悲特別節

錄於此讀之思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旁生苦畜生道是弱肉強食的世界牠們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

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壽量也視落在那一類而定所受之苦分總

苦和別苦來介紹 3餓鬼苦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的眾生就會投生在此道所受的

苦是經常處在飢渴狀態這個飲食障礙可分為外障內障本身三類

因為這樣的障礙以致無法受用淨妙飲食 4總結我們平日可藉天氣冷熱飲食需求等生活狀態來略略的體

會三惡道之苦並思惟惡趣之因這樣可以真正生起怖畏三惡道的心

至誠懺悔淨除業障 5補述為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師父特別節錄法念經及大吉義

咒經中有關餓鬼道的部分供作學人參考並思惟戒慎 三歸依三寶 1歸依三寶之因歸依的原因很多總而言之有二個最重要的因素

是怕死後墮惡趣和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細讀

此段當急奔三寶處歸依了 2歸依之對象分為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什麼是歸依的對象那就

是佛法僧三寶第二是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呢原因有四因為

他證得無畏的果位以及他具有善巧方便大悲心能度化一切有情

而且他只接受正行供養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度眾而後強調歸依三寶

是救護的外支因內支因在眾生是否對三寶生起真實的信心 3歸依之理

知三寶的功德我們先明白三寶的功德多麼偉大才會去歸依

這裡分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四項來分別介紹佛法僧

三寶的功德師父為了讓學人更了解佛的身功德特別節錄佛的卅二

相八十種好的內容附表其中這相好莊嚴是由外身現出功德來表

下士道 1 導讀 I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示佛內心的功德細細思惟才知為什麼佛是圓滿是無上恭敬讚

歎之餘當發起歸依之心勵力修行 知三寶的差別我們由於明瞭三寶之間互相的差別然後正式歸

依內容分為六種差別來介紹即相差別業差別信解差別修行

差別隨念差別生福差別 自誓歸依這是說自己發誓要歸依三寶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分大師教法和

學人來討論其殊勝和低劣在這裡有清楚的講述高下分明因此不

會再歸依外道 4歸依後修學之次第

攝分中出無著菩薩系統分為兩大方面第一方面又分為四個

部分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三是法隨法行

四是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個部分來說一是修

習諸根不掉動二是學習佛法三是對一切有情起悲愍心四是勤修

供養 教授中出龍樹菩薩系統 1 別學分為應該遮止和應該修學兩個部分應該遮止的部分有

三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應該修學的

內容是詳論對佛佛像經典僧寶等應恭敬不可毀傷或染污等

這是已經歸依三寶的學人應當熟知奉行的 2 共學分為六項隨念三寶功德數數歸依隨念三寶大恩恆勤恭

養隨念悲故引導眾生也來歸依不論做任何事有何須求皆當供養啟

白三寶知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即使開玩笑或生命危險都要守護三

寶不捨三寶 5歸依三寶之殊勝利益

攝分中出這裡分為兩方面介紹每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第

一方面是獲廣大福德獲大歡喜獲三摩地(得定)獲大清淨(解

脫)四項第二方面是具大守護惡業輕微或消除進入善士的行列

得佛及修清淨梵行人的喜樂四項 教授中出共分為八項正式成為佛弟子歸依一切戒律之本

減輕或淨除業漲積大福德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得加害於你易

實現願望很快成佛 6歸依後之違犯就別學與共學兩方面來談那些情況屬於對三寶有所

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捨棄三寶呢 以上是下士道(1)的全部內容我們仔細思惟修學可從念死無常

的法門上生起捨離的心知道世間的名相都是虛妄生滅的平生所追尋欲

求的富貴榮華都是不可依恃的而且了知人都會死死了之後到何處去

下士道 1 導讀 II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怕死的原因是什麼本書中介紹的三惡道苦多麼悽慘可怖為什麼會墮入

三惡道中呢我們思惟當中的業因能不審慎惶恐而迫切的想逃離墮入

三惡道的苦嗎而思惟歸依三寶的功德及殊勝利益更讓我們明白唯有歸

依三寶淨信三寶對三寶生起堅定的恭敬心念念都住在正法中不執

常不執有才不會再造煩惱惡業而漸漸減輕或淨除業障這時自然有

可能免於墮入三惡道苦了

下士道 1 導讀 IV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士道1」目錄

念死無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1

未修念死的過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

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

正確的念死之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

念死的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根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九因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5

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7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39

旁生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3

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5

總結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8

法念經及大吉義咒經之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3

歸依三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三寶之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之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8

歸依之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0

知三寶的功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1

知三寶的差別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1

自誓歸依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修學的次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4

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0

歸依後的違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5

下士道 1 目錄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熱無間等八個熱地獄除介紹其苦之外並談到墮入各地獄之業因

及其壽量 近邊地獄苦它靠近八熱地獄每一個八熱地獄的外面有十六個

近邊地獄因此共有一百廿八個最可怕的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

獄利刀道地獄無極大河地獄也是介紹地獄之苦狀及業因壽量 寒冰地獄苦八寒地獄處在日月不照的黑暗之中冷冷苦迫凡

不信因果起斷滅見對佛像經典不敬奪取僧地等就會投生此處

依其業因壽量不等 獨一地獄苦是由多數或一二眾生的別業所形成它呈現的景

象很多處所也不一定此中業因也是要深自警惕不可染著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這一部分非廣論所有是師父慈悲特別節

錄於此讀之思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旁生苦畜生道是弱肉強食的世界牠們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

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壽量也視落在那一類而定所受之苦分總

苦和別苦來介紹 3餓鬼苦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的眾生就會投生在此道所受的

苦是經常處在飢渴狀態這個飲食障礙可分為外障內障本身三類

因為這樣的障礙以致無法受用淨妙飲食 4總結我們平日可藉天氣冷熱飲食需求等生活狀態來略略的體

會三惡道之苦並思惟惡趣之因這樣可以真正生起怖畏三惡道的心

至誠懺悔淨除業障 5補述為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師父特別節錄法念經及大吉義

咒經中有關餓鬼道的部分供作學人參考並思惟戒慎 三歸依三寶 1歸依三寶之因歸依的原因很多總而言之有二個最重要的因素

是怕死後墮惡趣和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細讀

此段當急奔三寶處歸依了 2歸依之對象分為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什麼是歸依的對象那就

是佛法僧三寶第二是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呢原因有四因為

他證得無畏的果位以及他具有善巧方便大悲心能度化一切有情

而且他只接受正行供養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度眾而後強調歸依三寶

是救護的外支因內支因在眾生是否對三寶生起真實的信心 3歸依之理

知三寶的功德我們先明白三寶的功德多麼偉大才會去歸依

這裡分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四項來分別介紹佛法僧

三寶的功德師父為了讓學人更了解佛的身功德特別節錄佛的卅二

相八十種好的內容附表其中這相好莊嚴是由外身現出功德來表

下士道 1 導讀 I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示佛內心的功德細細思惟才知為什麼佛是圓滿是無上恭敬讚

歎之餘當發起歸依之心勵力修行 知三寶的差別我們由於明瞭三寶之間互相的差別然後正式歸

依內容分為六種差別來介紹即相差別業差別信解差別修行

差別隨念差別生福差別 自誓歸依這是說自己發誓要歸依三寶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分大師教法和

學人來討論其殊勝和低劣在這裡有清楚的講述高下分明因此不

會再歸依外道 4歸依後修學之次第

攝分中出無著菩薩系統分為兩大方面第一方面又分為四個

部分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三是法隨法行

四是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個部分來說一是修

習諸根不掉動二是學習佛法三是對一切有情起悲愍心四是勤修

供養 教授中出龍樹菩薩系統 1 別學分為應該遮止和應該修學兩個部分應該遮止的部分有

三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應該修學的

內容是詳論對佛佛像經典僧寶等應恭敬不可毀傷或染污等

這是已經歸依三寶的學人應當熟知奉行的 2 共學分為六項隨念三寶功德數數歸依隨念三寶大恩恆勤恭

養隨念悲故引導眾生也來歸依不論做任何事有何須求皆當供養啟

白三寶知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即使開玩笑或生命危險都要守護三

寶不捨三寶 5歸依三寶之殊勝利益

攝分中出這裡分為兩方面介紹每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第

一方面是獲廣大福德獲大歡喜獲三摩地(得定)獲大清淨(解

脫)四項第二方面是具大守護惡業輕微或消除進入善士的行列

得佛及修清淨梵行人的喜樂四項 教授中出共分為八項正式成為佛弟子歸依一切戒律之本

減輕或淨除業漲積大福德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得加害於你易

實現願望很快成佛 6歸依後之違犯就別學與共學兩方面來談那些情況屬於對三寶有所

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捨棄三寶呢 以上是下士道(1)的全部內容我們仔細思惟修學可從念死無常

的法門上生起捨離的心知道世間的名相都是虛妄生滅的平生所追尋欲

求的富貴榮華都是不可依恃的而且了知人都會死死了之後到何處去

下士道 1 導讀 II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怕死的原因是什麼本書中介紹的三惡道苦多麼悽慘可怖為什麼會墮入

三惡道中呢我們思惟當中的業因能不審慎惶恐而迫切的想逃離墮入

三惡道的苦嗎而思惟歸依三寶的功德及殊勝利益更讓我們明白唯有歸

依三寶淨信三寶對三寶生起堅定的恭敬心念念都住在正法中不執

常不執有才不會再造煩惱惡業而漸漸減輕或淨除業障這時自然有

可能免於墮入三惡道苦了

下士道 1 導讀 IV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士道1」目錄

念死無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1

未修念死的過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

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

正確的念死之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

念死的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根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九因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5

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7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39

旁生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3

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5

總結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8

法念經及大吉義咒經之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3

歸依三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三寶之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之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8

歸依之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0

知三寶的功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1

知三寶的差別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1

自誓歸依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修學的次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4

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0

歸依後的違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5

下士道 1 目錄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示佛內心的功德細細思惟才知為什麼佛是圓滿是無上恭敬讚

歎之餘當發起歸依之心勵力修行 知三寶的差別我們由於明瞭三寶之間互相的差別然後正式歸

依內容分為六種差別來介紹即相差別業差別信解差別修行

差別隨念差別生福差別 自誓歸依這是說自己發誓要歸依三寶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分大師教法和

學人來討論其殊勝和低劣在這裡有清楚的講述高下分明因此不

會再歸依外道 4歸依後修學之次第

攝分中出無著菩薩系統分為兩大方面第一方面又分為四個

部分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三是法隨法行

四是歸依僧伽為修行的助伴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個部分來說一是修

習諸根不掉動二是學習佛法三是對一切有情起悲愍心四是勤修

供養 教授中出龍樹菩薩系統 1 別學分為應該遮止和應該修學兩個部分應該遮止的部分有

三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應該修學的

內容是詳論對佛佛像經典僧寶等應恭敬不可毀傷或染污等

這是已經歸依三寶的學人應當熟知奉行的 2 共學分為六項隨念三寶功德數數歸依隨念三寶大恩恆勤恭

養隨念悲故引導眾生也來歸依不論做任何事有何須求皆當供養啟

白三寶知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即使開玩笑或生命危險都要守護三

寶不捨三寶 5歸依三寶之殊勝利益

攝分中出這裡分為兩方面介紹每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第

一方面是獲廣大福德獲大歡喜獲三摩地(得定)獲大清淨(解

脫)四項第二方面是具大守護惡業輕微或消除進入善士的行列

得佛及修清淨梵行人的喜樂四項 教授中出共分為八項正式成為佛弟子歸依一切戒律之本

減輕或淨除業漲積大福德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得加害於你易

實現願望很快成佛 6歸依後之違犯就別學與共學兩方面來談那些情況屬於對三寶有所

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捨棄三寶呢 以上是下士道(1)的全部內容我們仔細思惟修學可從念死無常

的法門上生起捨離的心知道世間的名相都是虛妄生滅的平生所追尋欲

求的富貴榮華都是不可依恃的而且了知人都會死死了之後到何處去

下士道 1 導讀 III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怕死的原因是什麼本書中介紹的三惡道苦多麼悽慘可怖為什麼會墮入

三惡道中呢我們思惟當中的業因能不審慎惶恐而迫切的想逃離墮入

三惡道的苦嗎而思惟歸依三寶的功德及殊勝利益更讓我們明白唯有歸

依三寶淨信三寶對三寶生起堅定的恭敬心念念都住在正法中不執

常不執有才不會再造煩惱惡業而漸漸減輕或淨除業障這時自然有

可能免於墮入三惡道苦了

下士道 1 導讀 IV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士道1」目錄

念死無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1

未修念死的過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

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

正確的念死之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

念死的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根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九因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5

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7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39

旁生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3

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5

總結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8

法念經及大吉義咒經之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3

歸依三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三寶之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之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8

歸依之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0

知三寶的功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1

知三寶的差別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1

自誓歸依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修學的次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4

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0

歸依後的違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5

下士道 1 目錄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怕死的原因是什麼本書中介紹的三惡道苦多麼悽慘可怖為什麼會墮入

三惡道中呢我們思惟當中的業因能不審慎惶恐而迫切的想逃離墮入

三惡道的苦嗎而思惟歸依三寶的功德及殊勝利益更讓我們明白唯有歸

依三寶淨信三寶對三寶生起堅定的恭敬心念念都住在正法中不執

常不執有才不會再造煩惱惡業而漸漸減輕或淨除業障這時自然有

可能免於墮入三惡道苦了

下士道 1 導讀 IV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士道1」目錄

念死無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1

未修念死的過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

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

正確的念死之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

念死的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根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九因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5

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7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39

旁生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3

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5

總結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8

法念經及大吉義咒經之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3

歸依三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三寶之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之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8

歸依之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0

知三寶的功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1

知三寶的差別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1

自誓歸依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修學的次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4

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0

歸依後的違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5

下士道 1 目錄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士道1」目錄

念死無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1

未修念死的過患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

修習念死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

正確的念死之心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

念死的方法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根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九因相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

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5

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27

地藏本願經之地獄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39

旁生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3

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5

總結三惡趣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48

法念經及大吉義咒經之餓鬼苦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3

歸依三寶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三寶之因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6

歸依之對象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58

歸依之理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0

知三寶的功德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61

知三寶的差別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1

自誓歸依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3

歸依後修學的次第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74

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0

歸依後的違犯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hellipp95

下士道 1 目錄 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

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

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

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

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

親近依止善知識以後該如何開始修行呢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

是得暇滿的人身接下來就需要依照三士道的次第來修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於上士夫道次修心為什麼必須依照三士道來修的原因前面已經介

紹過了現在進一步說明如何修習三士道的內容分為三方面解說一

是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二是共中下士道修行的次第三是上士道修

行的次第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

執 初中分二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初

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

樂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當中再分為正修下士意樂發此意樂之量以

及除遣此中邪執三部分

整個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是先要生起下士的意樂心什麼是下士的意

樂心呢就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及依止後世安樂方便發起希求後世之

心是不再為求現世的安樂或眼前的利益為主而是以後世為主既然

以後世為主必然想到這一期的生命終將結束因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

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將投生何處是一個更讓人關切的問題若是投生

三善趣便有暫時的安樂可言倘若投生的是三惡趣就只有無量無邊的

大苦所以在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的苦樂差別以後就希

望能死後不墮三惡道而得人天果報以上是發起希求後世之心的內容

但是要怎麼做才能不墮惡道而得人天果報呢首先要尋求能從惡道中

救護我們的真實歸依處那就是歸依三寶就算是已經歸依三寶如果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業不斷也仍然無法從三惡道中出離所以唯有斷除十惡業才能真正不

墮惡道也唯有行十善業才能真正得人天果報這些就是依止後世安樂

方便的內容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二部分是發起意樂之量是說明要到什麼時

候才算是真正發起下士的意樂就是到心已經轉向以後世為主完全不

顧著這一世這時就算是已經達到下士意樂之量

共下士道修行的次第第三部分是除遣此中邪執就是將一切錯誤的邪

執分別排除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

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今初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為思惟此世不能久

住憶念必死以及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

死再分為四方面介紹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

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首先說明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

損害之門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

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

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

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

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

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

一損害之門雖然已經獲得了暇滿的人身但是因為有四種顛倒所以仍

然無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是那四種顛倒呢第一種顛倒是「常倒」是

由執著一切「無常」法以為是「常」來的一切法本來是因緣所生緣

生則有緣滅則無但是因為我們對「無常」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一

切原本是無常生滅的認為是常住不滅而起了種種的執著第二種顛倒

是「樂倒」由於對於三界輪迴中只有苦沒有真正的快樂起了顛倒想

所以才會認為在三界中有快樂可以追尋因此對種種安樂生起執著第

三種顛倒是「我倒」這是執著原來「無我」的一切法以為有「我」

宇宙萬法只是循著因緣的法則呈現出生住異滅成住壞

空生老病死等種種現象並沒有一個主體來主宰安排掌控

或者監視由於我們對「無我」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在一切「無我」的

萬法上以為有「我」而起了「我執」與「法執」第四種顛倒是「淨

倒」就是對於原本「不淨」的身體等執著以為是「清淨」的我們的身

體實際上是由三十六種不淨物共同聚合起來的呈現出暫時的生命現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但是由於我們對於「不淨」起了顛倒想所以才會把這個「不淨」的身體

認為是「清淨」的而對它產生種種的貪著這四種顛倒就是讓我們一

直無法出離三界的原因因此如何對治這四種顛倒是我們修行最重要

的課題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把「無

常」執著為「常」的「常倒」當中又分為粗的「無常」相與細的「無

常」相粗的「無常」相是指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起了顛倒想我們從

出生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但是在我們的意識裡面

卻把生命當作是永恆存在的而對人生有種種長遠的計劃和許多需要奮

鬥的目標這就是我們對於死亡起了「常倒」對於這「無常」的生命

以為是「常」細的「無常」相是指剎那遷流的心念來說我們的心識

每一剎那都在生滅念起念滅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們卻把這生滅無

常的念頭當作是實有的是「常」的而牢牢地把它執持在心識中實

際上心識的活動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生滅作用而已這中間並沒有一個

能思想的主體-我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對於「無常」的心識起了顛倒想

才會執以為「常」以修行來說對於「死無常」所起的顛倒想是最嚴重

的損害之門因為它使我們的修行無法精進道業無法成就

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

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

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雖然大家都知道人終有一天會死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時常提醒自己「我隨時都會死」這樣的心念我們的

心就會一直落在「我不會死」的顛倒想上甚至到了臨終都還不認為

自己會死這樣的執著若是不想辦法對治的話就會被「以為不死」的

心念所蓋覆因此起了久住現法的心以為能夠長久留在這個世間上而

忘記了會死這件事情

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

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設

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復與惡行罪犯

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一旦起了久住現法的心就會

為了世俗的事情而忙碌心裡所想的也都是如何追尋眼前或這一生的快

樂絕對不會對於後世的解脫感到興趣也不會對什麼才是有真實利益的

事情多加思惟觀察因此很難生起想要學佛修行的心就算是偶爾從事

聞思修等修學也因為學佛修行的動機發心是為求現世的利益

為了能圓滿世間的名聞利養等而使得所修善業功德的力量變得非常微

弱再加上惡業未斷身語意三業隨著惡行在轉這樣只是偶爾修行又

無法斷除惡業的話想要不墮惡趣是非常困難的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遂以睡眠昏沈雜言

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縱使你可以希望將

來不墮惡趣而發心修行但仍然不能遮止往後拖延的懈怠總認為來日方

長以後有時間再修所以每天還是忙著睡眠昏沈雜言飲食這些事

情依然虛耗時日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的修行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礙

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

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根

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

此暴惡之門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

暴於此」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

罪惡」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於此障

礙或疑作礙起猛利瞋於彼過患蒙昧愚癡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

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由於被以為生命能久住世間的顛倒心所

欺騙所以就會對這一世的利益如名聞利養恭敬等起了猛利的貪

如果有妨礙我貪的或是懷疑會妨礙我貪的都會引發猛利的瞋而對於

這些過患無法真實了解每天都在顛倒當中這是最大的愚痴又因為執

著自我的名譽利益在順境時容易引發慢心見人獲利時容易引起嫉妒

心這些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的力量就像瀑流水一樣的強大

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能引惡趣猛利大苦身語

意攝十種惡行無間隨近謗正法等諸不善業如此跟著煩惱轉我們每

天只是在增長惡業的力量以及不斷地造作將來引發惡趣猛利大苦的因而

已如身語意的十種惡業和毀謗正法等種種不善業

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所有命

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

有過此暴惡之門這樣每天都在忙著造作惡業又沒有精勤修習對治惡業

的法門於是便漸漸地捨棄了佛所宣說的甘露正法也斷除了能讓我們生

生增上的善業和究竟解脫殊勝的利益如此到臨命終時就會被這些惡

業牽引到充滿了苦痛受猛火燃燒等恐懼的三惡道去因此沒有比這

個「常倒」所引發的過患更加暴惡的了

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四百論中也說「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主宰三世的死主閻羅王這個所謂的閻

羅王是指主宰我們輪迴的業力我們死後並沒有他人可以主宰我們的

生死而是隨著自己的業力來輪轉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依然還在無明

愚痴的大夢中安睡實在沒有比這個更暴惡的了」

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入行論中也說「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緣故所以不能了知死的時候

必須拋棄世間所有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才會在生前為了親人怨敵

非親非怨等對象增長貪愛瞋恨和愚痴而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

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

取堅實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

壳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

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由是自能昇勝妙位

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

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

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如是又以是能頓摧

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集

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

死王無見位」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

家世庸豈能遠離欲」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

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

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

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

門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第二修習之勝利者上面所說是未能修念死所有的過患接下來說

明若能修習念死有那些殊勝的利益

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

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若是真能

隨起「念死」之心譬如說「我今天就會死」或者「明天就會死」的話

只要是對佛法稍微有點理解的人就會明白親屬和財物這所有的一切死

的時候都帶不走如此在生前就能遮止對親屬和財物的貪愛而更樂於修

布施等真正堅實的善行

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壳

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生起的話就會把一般人所追求的名聞利養恭敬等世間法當作是像

風扇吹空穀壳一樣完全是虛妄不實在的東西它們只是讓我們在活著

的時候看不開放不下和欺誑我們的東西如此思惟就能防止為了

汲汲營營於名聞利養等而造下種種的罪惡行

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

取勝堅實倘若能夠每天「念死」就知道死的時候「萬般帶不走唯有

業隨身」希望能不帶著惡業墮入三惡道因此就會在善妙業上非常的

精進殷重的積集資糧修歸依三寶清淨的戒律等一切的善行以我們

不堅實的四大假合之身來修堅實的善妙業

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如此

不但能成就自利獲得勝妙的果位還能成就利他以自證的佛法再去

引導其他的眾生這樣自利利他還有什麼比「念死」利益更大的呢

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

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

貪欲無明我慢」所以經中以多種比喻來讚美「念死」殊勝的利益

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在一切的耕種當中以秋天的收成最為殊勝一切的

足跡當中以象的足跡最大最殊勝在一切的想當中以念『無常』的

『死想』最為殊勝那是因為『死想』能夠幫助我們除去三界一切的貪欲

(親屬財物等死的時候都帶不走)無明(去除四種顛倒中的「常倒」)

以及我慢(名聞利養等一切世間法如空穀壳般的不實在)」

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

如是等喻而為讚美同樣的又以鐵椎椎鐵來比喻「念死」能椎煩惱(能

頓摧一切煩惱)又能椎一切惡行也是能夠馬上轉入以及成就一切勝妙

的大門以這些比喻來讚美「無常」的「死想」

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

能趣死王無見位」集法句經中也說「念死使我們了達身體的不堅實

就像瓦器一樣隨時有碎裂的可能念死也使我們了知一切法如陽焰

一般看上去似有水波實際上卻是虛假的念死更讓我們了悟名聞利

養等有如誘惑我們的魔花是幻化不實的念死更能使煩惱這把威逼

我們的利劍紛紛折斷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切本來虛假就不會起執著

造下惡業而墮三惡道到時候就是死主閻羅王也找不到你了」

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

能遠離欲」又說「如果見到衰老及病等無常相又看到人終究要拋下一

切而死亡就應該像勇士一樣奮力地切斷所有的煩惱與貪欲這樣才能

跳出三界的牢獄倘若還是像世俗的凡夫一樣貪著世間又怎能遠離一切

的貪欲呢」

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

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

一切衰損之門總而言之要修三士夫的菩提道只有在得殊勝的暇滿人

身期間才有可能我們在過去世墮於惡道的時間比較長就是偶而暫時生

在善趣也多會生在沒有佛法如邊地或長壽天等這些沒有閒暇修行的

地方如今我們雖然生在難得的善趣而且還是有閒暇修行的地方但

是仍然沒有辦法如理修習正法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念死無常」的關係

所以很容易又把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空空度過因此「念死無常」的心念

若是無法生起的話就會執取在「不死」方面生前不但貪著世間不能

精進地斷惡修善在死後也很容易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執取在「不死」方

面是一切衰損之門

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如何來對治這個衰損之門

以及對「常」的顛倒呢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會死以「憶念死」來策發精

進如此才能從初步不墮惡道進而得人天善趣而到達最後的解脫這

些都是靠「念死」來成就的所以說「念死」是一切圓滿之門

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

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

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因為沒有其他更高深

的法門可以修了才來修習「念死」也不要認為「念死」只是在最初學佛

的時候偶爾修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經過恆常的修習這些都是錯誤的

觀念實際上「念死」在修行的初期中期和後期都是相同的重要在

初期修下士道時由於「念死」才能生起希求後世的心而得人天之果

在中期修中士道時也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出離心而得解脫之果

在後期修上士道時更是因為「念死」才能生起大悲心而成就菩提大果

所以對於在初中後期都必須修習「念死」的道理一定要發起決定

的信解而且是恆常殷重精勤的來修習「念死」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

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爾者何謂由

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

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

即便沒亡而應恐怖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

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

生畏懼臨終悔惱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

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

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

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

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

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不得生

第三當發何等念死心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三部分是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是說明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

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

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若是仍然對親屬財產有深深的愛著

如今「念死」便生起唯恐與他們分離怖畏的心這樣「念死」是完全不

了解佛法的道理正確的「念死」並不是要我們生起畏懼死亡的心

若爾者何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故於彼

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

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

心呢就是告訴自己這個由煩惱所感得的業報之身不能不死雖然一想

到死難免會心生恐懼但這也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真正要怖畏的不是

怕死的時候親屬財產都帶不走而是怕死的時候過去的惡業還沒有感

果這樣死後一定會墮惡趣再加上能讓我們感得人天果報以及能得究

竟解脫的善因還沒有來得及積聚這些才是我們應該感到畏懼的

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

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

惱若是我們思惟「念死」是怕死的時候惡業還沒有清淨善業還沒有

積聚死後一定會墮惡趣無法生善趣因而生起怖畏的話就一定會積

極的斷惡修善平常如果能時時「念死」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有所怖畏

若是因為害怕捨離親屬財產而「念死」不但無益於死反而增長對親屬財

產的愛執就是由於不能在生前積極的清淨惡業積聚善因資糧所以臨

終才會因為害怕墮惡趣而深深地起了悔恨懊惱

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

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

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

住正法誰畏死」本生論中說「就算是想盡辦法耗盡力氣也不能久住

世間不死到時候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捨離若是生前不修習『念死』臨

終時為了世間的一切起了種種的怖畏這樣增長貪著又有什麼益處呢

如果知道業果的道理造惡業的人臨終時一定會引發憂悔未造善業的

人將來也一定會引發大苦若是能夠不造令我產生悔惱的惡業又能修

習一切的善業這樣身心安住在善法當中死後一定不會墮惡趣那麼對

死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

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四百論中也說「隨時憶念我必定會死就不會在意有誰能決定我的死期

我已經遠離了對親屬財產死後墮惡趣等種種的怖畏又怎會怖畏死主閻

羅王的到來」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

著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所以應當數數思

惟「死無常」的道理憶念我們的身體以及受用的種種財物等很快就

會捨離我們這樣就能去除對世間的一切貪著也能漸漸遠離因貪著所引

發的憂惱進而不再畏懼死亡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的第四部分是如何

修念死就是如何修習念死的方法

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如何修習念死的

法門當中分為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來修習

此中有三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

外餘皆無益這三種根本就是指思決定死思惟死無定期以及思惟

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

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

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

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

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

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

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

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

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

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

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

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

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

藥等易於靜息」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

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初中分三在「思決定死」當中分三種因相來思惟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死一

定會來沒有任何的外緣能讓它退却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不論是任何身一定都會死無常集中說「像

佛聲聞獨覺這些已經獲得生死自在的聖者都捨身而示現涅槃了

何況是我們這些生死還不能自在的凡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

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不管是住在什麼地方死一定

都能到達也如無常集中所說「沒有死不能到達的地方無論是空中海

中還是山間」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

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任何時間也是一

樣在過去和未來的一切時中不管是六道的那一類眾生當死亡到來的

時候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就如無常集中所說「所有過去已經生的將來

當生的都必須捨棄這個身體隨業力再投生有智慧的修行人就應當

了知這個生命終究是要壞滅的何不快快捨下對世間的貪著住於正法好

好的修行」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

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

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並研一切有情有命

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

易於退却所以死是無法逃脫的無法使用咒力財力或藥力來使它退

却停止就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中所說「譬如有四大山王非常的堅硬而

且結實結實到沒有任何的損壞或破裂當這個四大山王從四面八方壓

擠過來的時候中間任何的草木樹幹以及枝葉都被研磨得粉碎還

有一切的有情眾生也都被擠壓得粉碎這時不是很輕易地就能從中間

快速的逃脫也沒有辦法靠勢力財力種種物品以及咒藥等來使四大

山王退却

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

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當這個四大山王極端恐怖的從四

方逼來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快速地逃開也沒有辦法用任何的勢

力財力諸物或者咒藥等來使它退却

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

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

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這個四大山王是什麼呢就是老病死

衰大王老會摧壞強壯病能毀壞健康衰會摧毀豐饒死能毀壞命根

當老病死衰來到的時候是無法快速地逃脫或者用勢力財力

諸物以及咒藥等來使它平息」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

臨終時用爪抓胸」迦摩巴說「如果平常『念死』臨終的時候就能

夠沒有恐懼但是眾生顛倒平常的時候只知道追尋快樂不知道『憶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念死』到臨終的時候才恐懼害怕得用手抓胸」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

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

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

其壽命總量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

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

餘可添我何能不死」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

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

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

在引至死前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

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

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

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

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

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於眾

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如迦

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非

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

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

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

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此

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

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

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思決定死」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我們

的壽命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沒有間斷地一直在減少

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如入胎經中

所說「就算是懂得養生之道知道怎麼來延續生命最多也只能活一百歲

已經算很長壽了」

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謂月盡其年日

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

短少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

遍晝夜無間有故但是就算能活到最長的一百歲這中間的壽量也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很快的就過去了十二個月過了一年三十天過了一個月白天和晚上又

過了一天上午和下午是一個白天這樣每個小時一分一秒的過去壽

命總量也一天天在減少因此我們只能看著壽命在損減所剩的壽量

卻一點也沒辦法增加就這樣白天晚上一天天的過去我們的壽命也

一天天在減少這中間沒有剎那的間斷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入行論中說「白天晚上沒有暫時的停留我們的壽命也是一天天的在

減少當中不但每天在減少而且沒有辦法增加這樣的有減無增我又

怎麼能夠不死呢」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

速疾完畢所織這個道理可以經由種種的比喻來正思惟譬如織布

雖然是一次只能織一縷線但是很快就能織完整匹的布

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如同待宰的羊當牠

被牽往屠宰場時也是一步步的接近死亡

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

奔流的江河或是險崖傾瀉的瀑布都是沒有剎那的停留我們的壽量

也如湍急不停的流水很快就會銷盡

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

無自在引至死前又如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這些牲畜也只能毫無

自主的被驅向歸處我們也同樣的被老病等毫不自主的引向死亡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

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這類的道理應該經由多方面來精勤修習

如集法句中所說「譬如織布先織經線再織緯線經線織好了以後緯

線是隨著經線的長度一步步的把它織完緯線要到達的邊際就是經線

結束的地方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沒有剎那間斷的在減少很快就步向

死亡就像緯線很快就到達經線的邊際

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也如正要被宰

殺的羊隨著牠的腳步很快就能到達殺者的面前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

很快的就步向死亡

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就像瀑布或

江河的流水一般一去就不可能返回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過去的時光

不可能再倒流

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

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我們的生命充滿各種艱辛和

勞苦而且非常的短促很快就會壞滅就像用木杖畫水水馬上就合攏

起來也像牧童持杖驅趕牲畜回柵欄我們就是被老病催逼到死亡

的面前」

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已而修傳記中敘述大覺走到水邊時說道「水淅淅的流剎那剎那都

在快速的生滅正是修無常的方便」說完就在水邊修無常

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

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大遊戲經中也以多種比喻來宣說無常的道

理「三界的無常就像瞬息萬變的秋雲眾生的生死如同觀看一場戲一

樣眾生的壽命更像空中閃電般的快速也如懸崖上的瀑布正迅速地

向下奔流」

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故

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又說「只要略略地向內思惟就能體會山河大地等宇宙間的一切變化沒

有一樣不是在顯示無常的道理」所以對於所有的事物都應該作無常

的思惟若是能經常思惟就能引發決定的信解如果只是偶爾思惟是

無法產生利益的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

語」就像迦摩巴祖師喝斥他的弟子說「你說你思惟了但是無法生起死

無常的心念我看你白天在散亂放逸當中晚上睡覺又在大昏沈當中

你什麼時候思惟了別打妄語了」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

不減壽量之時不但壽命會趨向死亡重新再投生轉世就是在這一世

我們的壽量也會隨著每天的行住臥這三件事和其他的所有事情中

逐漸地在減少當中

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

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首先從入胎開始時間就沒

有一剎那停止過只有一步步的趨向死亡然後再轉往他世這一世活著

的時候也是被老病等苦所牽累而這個老病等現象就好比是死亡

的前行正引導我們步向死亡

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

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所以我們不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只知道一味地

追尋快樂安然地住於歡樂當中完全不思惟死無常的道理也不為後世

能不墮惡趣往生善趣而努力這就好比是從懸崖高峯上掉下來(比喻這

一生正一步步趨向死亡)在沒有落地之前(喻死)之前是不應該空歡喜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

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也如四百頌釋引經中所說「人從剛剛結

胎的那一剎那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步向死亡剛剛投胎的識心加上父精

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然後住於母親的胎胞中從這個時候開始到以

後的每一天都是沒有剎那停止的步向死亡」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破四倒論中也說「譬如從險峯上

摔下來一定是粉身碎骨的那有人在沒有落地之前還忙著享受快樂

同樣的我們活著的時候也正向著死亡飛奔在這個赴向死亡的過程當

中那有追尋快樂的理由」這些例子都是再再顯示死亡很快就會到來

的道理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

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

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

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

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

其類非一亦能斷滅」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

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

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思決定死」的第三種因相是

思惟活著的時候還沒有閒暇修習妙法死亡就已經到來

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

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

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

為少許縱使你能像前面所說的活到百歲也不一定有時間來修行因為

你都在忙世間的事情一些無意義的事情已經耗去了大部分的壽命所

剩下的時間有一大半是花在睡眠上不睡眠的時候又在散亂當中空過

時日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忙著玩樂也不會想要修行到了老年身心

衰退就是想要修行卻又沒有力氣修行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間實在

很少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

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入胎經中說「我

們一生當中有一半的時間在睡眠從一歲到十歲是幼童時期絕對不

會想到要修行到了年紀大了年邁體衰又沒有辦法修行其他的少壯

時期大部分時間是在愁嘆苦憂以及種種恚惱當中度過還有身上幾百

種的病苦也耗掉了很多的時間」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

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破四倒論中也說「人的壽命最

長也不過是一百歲這中間除了最初的童稚期和最後的老年期無法修行

外其餘的時間也因為睡眠生病等因素無法修行所以真正在無病無

痛既不昏沈也不散亂能在安樂中修行的時間實際上沒幾年」

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伽喀巴也說「在六十年當中除去飲食睡眠生病的時間真正能夠修

法的時間實際上不到五年」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誓願

決斷必須修行正法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

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

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

處誰有心知思愛此」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

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

自利」

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

樂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如是思已多起

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不管我們能活多久在世的一切圓滿在你臨

死前都成了幻境就像睡醒後回憶夢中所受的種種安樂境一樣實際

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死亡這個怨敵遲早都會到來我們也沒有辦法防止不

讓它來那為什麼不早一點覺醒呢為什麼還貪著世間這些帶不走的東

西繼續的被世法所欺騙如果我們能夠這樣來思惟就能經常發起誓願

下定決心趕快精進修行正法

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

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

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

愛此」應該如本生論中所說的來思惟「唉世間的這一切只會為我們

帶來煩惱而且是非常不堅實和可悲的就像舉辦一場盛大的姑姆達會

當曲終人散後只剩下夢幻般的回憶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也好像一場

夢境一樣夢中的種種安樂景像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眾生仍然還在追

尋這些虛妄不實的歡樂以為是真實存在的完全不會怖畏死亡有一天會

到來這些所貪戀的世間法到時也沒有一樣帶得走面對老病死的

逼害這些怨敵的大勢力逼得我們無處可逃想想死後一定是墮三惡道

投生在種種苦惱的處所誰還有心思追尋快樂呢」

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

行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迦尼迦書當

中也說「當死主閻羅王來到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悲憫心的他是不講情面

也不講任何道理的想到死王隨時能奪走我們的性命凡是具有智慧的修

行人誰還會日夜在放逸中空度時日呢所以在這個強有力方向不會

錯誤的弓箭還沒有發射之前(死亡還沒有來到之前)趕快精勤的修行」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

何日而來亦無定期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

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

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

憂悔而沒亡故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

此事亦為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

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如何修習念死」的法門當中第二種根本是

思惟死無定期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不管是活多久從現在開始到百歲以前一定會死但是這中間那一

天會死不知道所以死期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無法確定儘管如此我

們的心仍然應當執取在死亡上面必須發起「我今日一定會死」的心念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

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因為

如果不發起「今日必死」的心念就會心存僥倖的想我大概還不會死吧

也許沒這麼快吧漸漸的就會忘記會死這件事情而開始忙碌如何久住世

間的事情如何追名逐利如何豐衣足食如何享受人生如何健康長壽

如何家庭美滿如何事業順利如何helliphellip於是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

用在怎麼規劃人生計畫未來上面而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死死的時候

怎麼辦死後我又會到那裡去就不能為籌備後世的事情做努力由於平

常忘記會死又貪著愛戀世間的一切所以當死亡真正來到的時候一定

會產生極大的恐懼怕死怕財產親人等世間的一切都帶不走怕死後

墮惡趣帶著無限的憂惱悔恨而死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若是能夠修習「念死」每天都發起「今日

必定會死」的心念就能在活著的時候捨下世間的一切而積極的修習

淨除業障積聚資糧為他世的利益做準備每天都能這樣做即使不死

也是天天在積集善法就是死了也能坦然面對而不會畏懼死亡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

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隨時生起「必死」的心念就好像防禦

敵人一樣因為知道這個對自己會造成猛利損害的大敵一定會來由於不

知道什麼時候會來所以必須每天作審慎的防備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我

們「念死」的心也是如此平時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它隨時都會到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

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

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

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

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如果每天都能生起「今日必死」的

心念至少也能經常憶念「必死」就能為後世的利益多修習一些善業

而不再為這一世忙碌

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

利若是不能生起「念死」的心念就會以為能久住世間而忙著籌劃世

間的種種事而不會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

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這個情況就好比我們如果

知道要在一個地方住很久的話就會把它好好設計裝潢所有設備所

需都儘量的準備周詳若是知道不會久留而是要趕往另一個目的地的

話就會為下一個目標作準備我們「念死」的心也是一樣隨時為死作

準備為後世的利益作準備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在世間法上

面也更能捨離這一切來精進修行佛法所以每一天一定要發起「必

死」之心

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

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

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

無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集法句云「上

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又云「若眾多男女

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

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

果」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

緣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

此中分三第二種根本思惟「死無定期」當中分為三種因相來思

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第一種因相是思惟南贍部洲的壽量是不定的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

多數能得定限如北俱盧洲的壽量是一定的其餘的各處雖然隨各自投

生的地方而有所差別有些也是沒有一定但是大多數眾生的壽量都是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有一定的限度譬如以四洲來說只有我們現在所住的南贍部洲壽量是

不定的其餘的三洲都是一定北俱盧洲壽量千歲西牛貨洲壽量五

百歲東勝身洲壽量二百五十歲

贍部洲壽極無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南贍部洲的壽量絕對沒有什

麼標準在劫初的時候人壽最長可到八萬四千歲然後每一百年減一歲

一直減到劫末的時候人壽只有十歲然後再慢慢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

樣一增一減我們稱為一小劫在這中間的壽量是老年幼年還是中

年死亡都不一定

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這個內容也如俱

舍論中所說「從劫末的十歲到劫初的八萬四千歲壽量都是不定的」

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集法句中說「你上半天還看到他也許下半天就走了下半天看到他也

許上半天就不見了所以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

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類胎

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

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又說「很多男女在壯年時就死亡不一定

都能安享天年再死我們又怎能保證一個人在幼小時就一定能存活呢

有的人是在胎中就死亡有的是生產的時候死亡有的是還在爬的時候死

亡有的是在能走路的時候死亡死的時候有老有少也有中年人只要

時候到了就會死亡就好像果實成熟後就一定會落地一樣」

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

未滿心願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令發生必死之心我們應當

思惟平常所看見和聽見有關死亡的種種如我們的師長朋友或者伴侶等

還沒有活到百歲就突然因為內外的原因在生前心願未了的情形之下就

走了所以我們平時就應該經常思惟我也可能隨時會死一定要發起

「今日必死」之心(內外的死因內因是生病或衰老外因是意外死亡或

天災等)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

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彼等如何

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復次自身由

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

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如是亦

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

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

醒覺最希奇」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切非應理」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

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能消已亦無大益資糧寡集惡行

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又諸活緣亦無不能

為死緣者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

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

非死緣者

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二種因相是思惟

讓我們死的因緣很多活的因緣很少

謂於此命有多違害為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

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能夠造成死亡的原因很多如有心

的和無心的種種外緣有心的就是有情的包括魔王和他的眷屬人或

者非人等以及毒蛇猛獸等畜生這許多種類都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生

命人的外緣如遭受王難死賊害死冤仇殘害死等非人的外緣有

遇到魑魅魍魎山精水怪等侵擾無心的也就是無情的如水火風

災崖崩石墜等害都可能讓我們喪命

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違損之理皆應詳思

除了種種外緣之外還有內緣如多種疾病和四大不調等損害也應當詳

細的來思惟

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

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

可安保因為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形成的如果四

大不調的話就會生出種種疾病(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種病四大實際上有

四百四十種病)任何一種的疾病都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而這四大種

是與生俱來構成我們色身的條件又不可能把它丟掉所以我們的生命

隨時都在死亡的威脅當中

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

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這個死緣極多的道理也如大涅

槃經中所說「所謂的死想就是要經常思惟我們的四周好像有很多怨

敵圍繞(怨敵比喻造成死亡的種種因緣)每一剎那都可能危及生命這些

怨敵只能讓我們的壽命逐漸衰退而完全沒有辦法使它增長」

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寶鬘論中也說「我們的

生命處在這眾多的死緣當中就好像燈火處在強風當中隨時都有熄滅

的可能」

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

有暇醒覺最希奇」親友書中也說「損害我們生命的死緣這麼多我們活

著是比泡沫在風中更為脆弱所以平常就要多念死無常體會這無常迅速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如果我們能在睡眠中也修無常想念出入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會無常

迅速等於是有暇滿人身又能夠好好的修行也好像大家都還在無明愚

痴的大夢中只有你是覺醒的如此覺醒的修行人是最稀有難得的」

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四百論中也說「我們這個無法自在的四大種假合以後的名稱叫做身體

如果以為能從這四大假合之身追尋到快樂的話那是沒有道理的」

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飲食等

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我們現在是處於五濁惡世當中想要

修一個長壽法或者是能夠久住世間的法機會非常的小如果生病的話

雖然吃藥但是藥效非常有限因此能夠治癒的可能性也是非常的小

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縱

能消已亦無大益如飲食等受用物原本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如今也

可能因為消化不良等而造成身體的虧損縱使是能消化對身體來說

也已經沒有大益處

資糧寡集惡行尤重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我們平常都是造惡業的機會比較多積聚資糧的機會比較少雖然偶爾來

修行持個咒念個佛或者是修個法門這些力量也是非常微小如此

想要消災延壽幾乎是不可能的

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另外本來是讓我們活的因緣結果

反倒成為死緣的情況也相當的多

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

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譬如原本是為了活命我們才求取飲食房子親人友伴等等但是這

些也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死亡的因緣例如吃得太多太少或者不適宜

的食物因而生病導致死亡本來是保護我們房子也可能因為地震風

災等倒塌而壓死人還有親人友伴等原本應該互相扶持照顧結果

卻遭受欺負甚至喪命所以這些活命的因緣往往會造成我們死亡的

因緣這個機會非常的多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寶鬘論云「死緣極

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再說活著實際

上是一步步趨向死亡所以活緣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是卻完全無法憑藉

依靠

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寶鬘論中說「我們的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而活緣又可能成為死緣所以

我們應當經常的來修念死思惟一切無非都是死緣」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

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親友書云「七

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

而修正法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

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瑜伽自

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

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

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思惟「死無定期」的第三種因相

是思惟我們的身體非常微弱隨時都有喪命的可能所以是死無定期

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

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我們的身體就像水中的泡沫一樣非常的脆

弱不須要太大的損害就可能喪命譬如被芒刺所傷或蜂螫蚊叮等

都可能危害到我們的生命所以死亡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

諸至極微弱人」親友書中說「在末劫的時候有七個太陽同時出來須

彌山崩裂海水全部乾涸所有的宇宙大地都將燒成灰燼何況是我們

這麼微弱的人身」

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

現在而修正法如此思惟身命非常危脆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所以

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往後推延懈怠應該多多發誓下定決

心從現在就開始修行正法

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

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如迦尼迦書中所

說「死主閻羅王是不講情面的他隨時都可能突然降臨所以不要想說我

明天後天再開始修應該從現在開始修行正法會說明天後天再修

而一再拖延的不是賢人你又怎能有把握一定有明日呢」

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

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也

說「就如同國王握有生殺大權隨時都能取你性命自己是無法作主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因為種種內緣和外緣會隨時喪命所以不要在沒有病

老衰的時候安樂而住應該好好修行來取得真正堅實的法財而不是追

求世間不堅實的財物這樣等病死衰到來的時候才能夠無所怖畏

否則等到那時再來感嘆想修行又有什麼幫助呢」

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三種根

本當中以思惟死無定期最重要只要能發起「今日必死」之心就能破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一切推延懈怠的心馬上開始精進修行所以對於這個部分應該盡力

的來思惟修習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

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

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

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

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

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

修妙行」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

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

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第三種根本是思惟死的

時候除了佛法以外其餘的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其中分為三種因相

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

第一種因相是死的時候親友無法幫助你臨終前親友們雖然起了極

大的憐愛而圍繞在你的身邊儘管你有多麼的不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

能夠隨你一起去

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第二種因相是死的時候

財物也不能幫助你生前所有你喜歡的財物寶貝等連灰塵那麼少許的東

西都帶不走

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第三種因相是死的時候這個身體

也沒有辦法幫物你死時我們最珍愛的自身都必須要棄捨了何況是

其他的身外之物

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所以

死的時候是世間的一切都要捨棄我我也只有捨棄它們趕往下一世去

投生

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

道理因此除了應當思惟「今日定死」之外還必須思惟死的時候什

麼都帶不走只有佛法是我們真正的依靠才能真正有所助益這些才是

最根本重要的道理

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

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行」迦尼迦書中說「我

們過去曾經造的舊業和現在所造的新業都會感受果報當死主來到的時

候我們應該知道除了這些能感受果報的善惡業帶得走以外其他的親

人財物和自身沒有一樣帶得走所以應當在生前多修善妙行」

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刦於野獨無子無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

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吉祥勝逝友也說「就算你生前

是國王擁有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在死的時候也如同被敵人搜括一空

後獨自一人在曠野當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妃子在身旁陪伴沒有衣

食也沒有朋友沒有國家也沒有王位生前儘管你擁有無量的軍隊

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聽不到一個人會因為顧戀你而和你一同前往

只有孤伶伶的一個人走國王之身都帶不走何況是名利地位等其他的

東西」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

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

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論云「畜

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

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

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

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

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

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前面曾經思

惟暇滿的人身意義非常重大而且很難獲得現在又知道這難得的人

身非常的脆弱而且容易死亡如果已經獲得了難得的暇滿人身但是

不能精進修習後世和畢竟的種種安樂只知道追尋眼前的快樂的話那很

多動物所具有的本能甚至還超過我們我們之所以超越畜生道的是有

一個暇滿人身可以修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的修行就和畜生沒有

什麼差別雖然已經獲得善趣卻等於沒有獲得

如入行論云「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如入行論中所說「畜生道活著

只是為了獲取一些小利益以延續生命如果我們活著也是為了忙一些

眼前的小利益的話那就和畜生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應該多修習念死無

常思惟這難得的暇滿人身很快就會壞滅」若是覺得念死無常的心很

難生起也應當繼續努力的修因為它是修道的基礎非常的重要

博朶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

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

現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博朶瓦說「想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要去除我慢等習氣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念死無常由於已經知道世間

的一切光榮如親友資具等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走只能孤獨一人前往

他世此時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任何的東西都幫不上忙如果能夠這樣思

惟念死無常的心念才能生起而不再貪著世間的種種若是心中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會阻礙一切道法的成就因為它是修行的基礎基

礎不穩固就沒有辦法修學一切佛法」

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

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鐸巴也說「如果是覺得修行障礙重重老是修不上路或者修不相應實

際上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心念沒有生起的緣故如果能夠同時兼修積集資

糧淨除罪障或者啟請本尊和上師的加持並且即刻發起殷切思惟的心

念死無常的心念就能生起」

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

至迦瑪巴的弟子請求迦瑪巴為他換一個法門修迦瑪巴就把念死無常

的內容再講一遍弟子再請求說能不能先修後面的法他就回答說沒有

前面的基礎怎麼修後面的法就是先修後面的法也沒有辦法成就所

以如果沒有把修行的基礎先打好再好的法傳給你都沒有用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

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

離數數修習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

了知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

了知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應如前說而正修習如果我們的心能生起念死

無常就應該按照前面所說的內容好好的去修習

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

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若是我們的心無法生

起念死無常的心念就依照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內容好好的來思惟

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觀察世間的人事物反正死的時候都帶不

走若是仍然貪著不捨苦苦追求的話就好像已經赴刑場死到臨頭了

你還說等一下我要好好打扮打扮看能不能死得莊嚴一點所以念死

無常的心在還沒有真實的生起之前都應該不斷的來思惟修習

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是彼

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餘處亦當如是了知不只

是這本論其他的經論當中只要是談到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思惟暇滿

人身難得以及念死無常這一類的內容我們都應當明瞭其中所闡述的道

理隨時思惟修習這樣就能很快悟入佛法的真諦在修習其他法的時候

下士道 1 念死無常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也應當如此

三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

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

生善趣或是惡趣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

引而生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如龍猛依怙

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應觀念極多愚苦

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趣因」此中所

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

傲慢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死希

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如

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又云「復次苦功德厭

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以

是因緣思惡趣苦

第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者「發生希求後世之心」的第二部

分是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趣惡趣苦樂的差別前面修習念死知

道人一定會死但是死後往那裡去若是投生善趣就有暫時的安樂可言

如果是投生惡趣就只有無量的大苦了 如是決定速死沒故於現法中無暇久居然死而後亦非斷無仍須受

生此復唯除二趣之外無餘生處謂生善趣或是惡趣由以上可以明白無

法久住世間而且很快就會死亡但是死亡以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我

們的肉體雖然死亡但是心識還會繼續投生投生的時候除了二趣以外

並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受生這個二趣就是指善趣和惡趣 於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諸業他自在故如黑白業牽引而生死後

會投生善趣或者是惡趣並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者自在作主的而是隨

著你所造的善惡業來決定如果善業先成熟就投生在善趣若是惡業先

成熟業力就會牽引你往惡趣受生 如是我若生惡趣者當為何等故應思惟諸惡趣苦倘若我是投生在

惡趣當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大苦而這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是過去所

造惡業所感得的果報所以若是不想死後墮惡趣受無量的大苦就必

須先斷除惡業如何使自己能積極地斷除惡業又需要生起怖畏墮三惡道

的心如何才能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則必須先思惟三惡趣苦 如龍猛依怙云「日日恆應念極寒熱地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

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斷彼因行善贍部洲人身難得今得時勵斷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趣因」如龍樹菩薩所說「我們應該每天憶念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的苦

也應當時常憶念餓鬼道飢渴的苦還有愚癡的畜生遭受鞭打殺害等苦如

此思惟三惡趣苦才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而開始斷惡修善我們南贍

部洲的人身非常的難得如今既然已經獲得就應該把握這暇滿的人身

盡力地斷除墮惡趣的因」 此中所修生死總苦惡趣別苦至極切要因此在整個佛法的修行

當中思惟修習輪迴生死的總苦和三惡趣的別苦非常的重要 謂若自思墮苦海理意生厭離能息傲慢由於思惟生死的總苦知

道自己還在六道中輪迴只要還在三界的苦海中輪轉根本只有苦沒有

究竟的安樂可言因此便能生起厭離三界的心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一

旦生起厭離心就能除去一切的傲慢 由見苦是不善果故於諸惡罪極生羞恥不樂眾苦故而樂安樂由

於思惟三惡道別苦知道一切的苦都是因為惡業受報的緣故因此便對

惡業生起羞恥的心為了不受惡報就必須積極的斷除惡業不希望再受

眾苦希望能得安樂 由見安樂是善果故於修善法深生歡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厭生

死希求解脫由畏眾苦發起猛利真歸依等故是能攝眾多修要大嗢柁南

如何能得安樂呢只要修一切的善業就能得安樂因此為了得安樂

便對善法生起歡喜修行的心這些是以自利來說如果把自己希望離苦得

樂的心再擴展到每一位眾生身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樣

就自然生起利他的大悲心了這樣思惟生死總苦能生起厭患生死希求

解脫的心藉由思惟三惡趣別苦更能生起怖畏墮惡道的心為了不墮惡

道希望找尋一個歸依處找到了歸依處以後還要積極地斷惡修善才

能真正離苦得樂再將自身希求離苦得樂的心推展到眾生身上因而生

起了大悲心所以從歸依到發菩提心從自利到利他都是以思惟苦諦

為基礎因此思惟六道總苦和思惟三惡道別苦是一切修行的重要關鍵

也是一切法門的總綱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汝堅忍」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如果不思惟苦諦就不會想要出離如何生起堅固的出離心

呢就是要多多思惟總苦和別苦的內容」 又云「復次苦功德厭離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惡樂善行」又說

「談到思惟苦諦的功德和利益它不但能生起厭離心防止憍慢心還能

斷惡修善自利利他」 又云「我由畏怖故將自奉普賢」又說「我由於怖畏墮三惡道

所以才會斷除惡業進而歡喜行一切的善業」 此諸苦德入行論中雖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說然其當受眾苦亦爾

以是因緣思惡趣苦關於思惟苦諦的功德在入行論中是依照自身現

世所受的諸苦來說明但是和思惟後世所受的諸苦效果是相同的所以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這裡首先介紹三惡趣苦的內容 其中分三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二旁生所有眾苦三餓鬼所有

眾苦初中分四一大有情地獄二近邊地獄三寒冷地獄四

獨一地獄 今初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以及善惡二趣苦樂的內容分三一是思惟地獄所

有眾苦二是思惟旁生所有眾苦三是思惟餓鬼所有眾苦 思惟地獄所有眾苦當中又分為大有情地獄近邊地獄寒冷地獄和

獨一地獄四部分 首先介紹大有情地獄(八熱地獄)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下

而有餘七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

苦具次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

還等活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二黑繩者其中所生

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

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或斫或割三眾合者謂

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羺頭鐵山之間從

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如諸羊馬象獅及如

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全身如壓甘蔗

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擣若裂如是等時

血流涌注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

已火便熾起由是燃燒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

層匝有二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

大鐵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

二眼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

以極熾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

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

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

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

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餘如燒熱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

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

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

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

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

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

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

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

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

謂從此過三萬二千踰繕那下有等活地獄從此漸隔四千四千踰繕那

下而有餘七由印度金剛地基為起點向下約三萬二千踰繕那的地方

有等活地獄再往下每隔四千踰繕那有一獄層層而下分別是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踰

繕那是由旬為計里程的數目帝王一日行軍的里程約四十里或三

十里) 如是八中初等活者謂彼有情多共聚集業增上故種種苦具次

第而起互相殘害悶絕躃地次虛空中發如是聲汝諸有情可還等活

次復欻起如前殘害由是當受無量眾苦這八個熱地獄當中第一是等

活地獄這裡的眾生多以冤仇相聚互相仇視由於過去身口意的不善

業所致用種種的鐵具互相殘害這些眾生手上長有很多像鐵爪一樣的

東西互相廝殺一直到昏厥倒地為止然後虛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們可

以活過來了一陣業風吹過所有身上的傷痕又恢復原狀這些眾生又忽

然起身互相傷害這樣一日之間百死百生反復不止受盡無量眾苦

一直到離開等活地獄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由於貪瞋癡三毒尤其是以猛烈的瞋心殺害生命

死後墮等活地獄生前若是販賣眾生的生命像是販賣畜生或奴隸共人驅

使或者是從事屠宰業等以殺害眾生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生命死後

都會墮等活地獄遭受刀杖的捶打或遭被斬被刺被推磨搗碎等果

報這些苦受都是因為殺害生命而來的不論你是自己殺害還是供他

人殺害都是同樣的果報 二黑繩者其中所生諸有情類謂多當受如是眾苦諸守獄卒以黑

繩拼或為四方或為八方或為種種非一紋畫如其所拼如是以刀

或斫或割第二是黑繩地獄這裡的眾生受的是身體被切割的痛苦有

許多頭如蛇如牛的獄卒把你拉到燒熱的紅鐵板上面(等活地獄及黑繩地

獄地基都是燒得很燙的紅鐵)先用熱的鐵繩在你身上彈出線條就像

匠工們要丈量或劃線時所使用的繩墨劃好線之後再開始分割分為

四塊八塊或者種種不同的紋畫按照原本劃好的線用刀來切割由於

業力的緣故上面切開時下面復合下面切開時上面復合周而復始的受

報一直到離開黑繩地獄為止 六經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對於長輩父母已經證果的聖者三寶等

起強烈的瞋心而加以損害或者是打妄語欺誑說離間語以及勸他人

接受惡法等死後一定墮黑繩地獄先用熱鐵線劃身體使皮肉骨髓焦爛

再受斬鋸切割等種種苦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眾合者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而共集會爾時獄卒驅逐令入如二

羺頭鐵山之間從此無間兩山合迫爾時從其一切門中血流涌注如是

如諸羊馬象獅及如虎頭合迫亦爾又集會時驅逐令入極大鐵槽壓迫

全身如壓甘蔗又集會時有大鐵山從上而墮於鐵地基若斫若剖若

擣若裂如是等時血流涌注第三是眾合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造同

樣的業所以聚集在一起這時有蛇頭或是牛頭的獄卒將眾生驅趕到像

狗頭或羊頭的兩座鐵山中間忽然兩山合攏靠近就像榨油一樣把眾生擠

壓在中間身上的血如噴泉般的湧出沿著山的夾縫中流下流入赤熱的

地基後立刻成為沸湯再繼續煎煮眾生的身體使加倍痛苦其他如羊

如馬如象如獅以及如虎頭的鐵山壓迫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所現的

山形各依生前的業力而有所差別如果是殺犬的就見山形如犬頭殺

羊的就見山形如羊頭又有在聚集時被驅逐進入一個很大的鐵槽之內

然後壓迫全身就像是榨甘蔗也有在聚集時這大鐵山是從上面墜下來

整個身體被壓得糜爛然後在赤熱的鐵地基上被切割解剖擣碎撕裂

頓時之間血流成河

六趣輪迴經中說若是生前殺害豬羊狐兔以及其他的眾生

死後就會墮眾合地獄遭受種種拷打掠奪等苦生前是如何追殺這些動

物死後就用什麼方式來被擠壓等到整個身體都碎裂掉眾山便分開

待身體恢復後又繼續的再壓一直重覆到受報的時間結束為止這種種

的苦楚都是因為生前不修習不殺不盜不婬身三善行而造嚴重的殺

盜婬身三惡業所致

四號叫者謂彼有情尋求宅舍即便趣入大鐵室中始纔入已火

便熾起由是燃燒第四是號叫地獄這裡的眾生因為被猙獰的獄卒們

追趕所以心生恐怖急忙尋求宅舍躲避於是便跑進入大鐵室中才一

進入火就開始燃燒鐵室在一時之間熾熱異常只有發出痛苦的號叫聲

等到痛苦暫停時門忽然打開想急忙逃出又被獄卒們再度逼入鐵室

如此反復一直到業盡為止

六趣輪迴經中說只要是因為瞋恚心造下身語意三惡業如惡意的

挑撥離間等死後一定墮號叫地獄被猛火燃燒沒有間斷地受苦時常

發出悲慘的號叫聲

五大號叫者多與前同其差別者謂其鐵室層匝有二第五是大號

叫地獄這個地獄和前面的號叫地獄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是鐵室有

二層外層受完苦後再入內室加倍地受苦 這個地獄主要是由於猛烈的貪心所致如謀財害命殺生飲血等

或者因為邪見造種種卑劣的惡行所招如六趣輪迴經中所說如果剽竊

佛法僧三寶以及貧窮者的財物一定墮大號叫地獄為猛火所燒身心

受極大的熱惱只能發出悲慘的號叫聲受這樣的苦報 六燒熱者謂彼有情為諸獄卒置於眾多踰繕那量極熱燒然大鐵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中展轉燒煿猶如炙魚熾然鐵弗從下貫入徹頂而出從口二眼

二鼻二耳一切毛孔猛燄熾生又置熾然大鐵地上或仰或覆以極熾

然炎熱鐵椎或打或築第六是燒熱地獄這裡的眾生被獄卒們捕獲後

放到幾百由旬大燒得極熱的大鐵上展轉的燒烤就像我們烤魚一樣

還有用燒得紅熱的鐵叉從身體的下方貫入從上方的頭頂穿出全身上

下從口中兩眼兩鼻孔兩耳以及一切毛孔都噴出猛烈的火焰又

放在燒紅的大鐵板上趴著或者是仰著用燒得很熱的鐵錘搥打或是研

磨直到皮肉焦爛骨頭碎裂為止搥完又復活這樣重覆受苦 這個地獄的業因主要是對三寶父母以及眾生作種種的殘害所致

六趣輪迴經中說生前用火燒山川林木以及原野燒害諸眾生死後

墮燒熱地獄受火焰遍燒的痛楚叫苦之聲不斷兩眼不見光明受這樣

的果報 七極熱者謂以三尖大熱鐵弗從下貫入左右二鋒徹左右髆中從

頂出由是因緣從口等門猛燄熾生又以熾然炎熱鐵鍱徧裹其身又

復倒擲熾然涌沸彌滿灰水大鐵鑊中其湯涌沸上下漂轉若時銷爛皮

肉血脈唯餘骨琑爾時漉出置鐵地上待其皮肉血脈生已還擲鑊中

餘如燒熱第七是極熱地獄這個地獄所受的苦是以三尖的大熱鐵串

自下向上貫穿於兩肩及頭頂從口耳等門都噴出猛烈的火焰燃燒

其身又以炎熱的鐵片裹身又將身體倒置丟入熾燃的大鐵鍋中煎煮鍋

中的石灰水沸騰身體在滾燙的水中上下漂浮直到皮肉血脈銷爛為止

再把僅存的骨骸撈出來放在鐵地上等到皮肉血脈重新長出再丟入鐵

鍋中燒煮這樣重覆受苦這個地獄比前面燒熱地獄所受的苦還要更重

除了燒熱地獄的苦以外還要加受極熱地獄的苦

這個地獄主要的業因是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六趣輪迴經中

說只要是將正法說成非法沒有根據而毀謗令他人心生熱惱死後就

會墮極熱地獄受大火的逼迫沒有一刻的停留非常的痛苦難挨 八無間者謂自東方多百非一踰繕那地猛火熾然即從其中騰燄而

來由此漸壞彼諸有情皮肉筋骨直徹其髓徧身一切猛燄熾然燒

如脂燭所餘三方悉皆如是四方火來於彼合雜所受苦痛無有間

隙唯因號哭叫苦聲音知是有情又於盛滿熾然鐵炭大鐵箕中而為揃

簸又命登下熱鐵地上諸大鐵山又從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釘而

張之令無皺襵如張牛皮又置鐵地令其仰臥以大鐵鉗鉗口令開

熾然鐵丸置其口中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口及喉徹諸腑臟從下流

出所餘諸苦如極燒熱此但略說粗顯苦具非餘種種眾多苦具而不可

得如是所住住處之量及諸苦等是如本地分中所說錄出第八是無間

地獄這個地獄先從東方幾百由旬的地方撲來猛火所有眾生的皮肉筋

骨全身上下剎那間都燃燒起火焰就像燒蠟燭一樣其餘的三方也

都是同樣的情況猛火從四面八方來置身火焰中的眾生已經看不到他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們的形體只能聽到號叫的聲音所受的苦痛也沒有剎那的間斷又把

眾生捉來以後放進熾熱的大鐵箕中和裡面的熱灰一起翻滾又命令眾

生爬到熱的鐵地上或者大鐵山中再從口中拔出舌頭用百個鐵釘張

開釘牢使它沒有絲毫皺褶好像張開牛皮一樣又把眾生放在熱鐵地上

讓他仰臥用大鐵鉗鉗開他的口把燒紅的熱鐵丸放進他的口中再

以洋銅水灌進他的嘴裡從他的口喉嚨一直到整個臟腑都燒得焦爛

洋銅水再從便道流出其他的苦則和極熱地獄非常相似以上簡略地介

紹八熱地獄粗顯的苦其他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苦受在這裡不多做介紹

上面所說有關地獄的住處壽量和所受的苦是從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

節錄出來的 無間地獄的業因是把非正法的說為正法把正法反說為非法或是

對佛大菩薩上師等生瞋恨心和不承認有前後世等根本邪見以及入

密乘後對於金剛上師起邪見等六趣輪迴經中說對於父母師長以及

有德的人起惡心殺害死後一定墮無間地獄受大火的燃燒痛苦貫徹

骨髓這樣長時間沒有間斷的受苦所以若是行五逆十惡一定遭受

無間地獄的果報(五逆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個地獄為什麼稱為「無間」呢有五重意義第一是「趣果無間」

就是死後直接墮入地獄時間上沒有間隔第二是「受苦無間」一旦墮於

此獄受苦的時間沒有剎那間斷第三是「時無間」此地獄的壽量長一

劫在這期間時間相續沒有間斷第四是「命無間」是說在無間地獄這

一劫當中壽命沒有間斷第五是「身形無間」在這個地獄縱橫八萬四千

由旬的範圍內身形遍滿沒有間隙的受苦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經

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盡

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

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

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

量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又云

「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無間中劫」

本地分中亦同是義

此諸大苦要經幾時而領受者如親友書云「如是諸苦極粗暴雖受

經百俱胝年乃至不善未盡出爾時與命終不離」謂其乃至能受業力未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盡以來爾時定須受彼諸苦這八熱地獄的苦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受

完呢如親友書中所說「如此猛烈粗暴的苦縱使已經經過百俱胝年(俱

胝是數目名比喻數字很大)的時間但是在惡業沒有受完之前是不

會離開八熱地獄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業力沒有報盡之前的這段時

間之內是必須要受地獄中的種種苦 此復人間五十歲是四天王眾天一日一夜以此三十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歲此五百歲是四天王眾天壽量總此一切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

月此十二月為一歲此五百歲是為等活地獄壽量八熱地獄的壽量是

一定的若是以人間的歲月來換算的話等活地獄的壽量長九百萬乘以十

八萬歲計算的方式為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

如此三十天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四天王眾天的壽量為五百歲所以等

於人間的九百萬歲以九百萬歲為一日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

年如此五百歲是等活地獄的壽量因此等於人間的九百萬乘以十八萬歲 如是人間百歲二百四百八百千六百歲如其次第是三十三乃至他化

自在諸天一日一夜其壽量者謂各自天千歲二千四千八千萬六千歲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以各自歲從千乃至一萬六千

以此類推人間的百歲是忉利天的一日一夜忉利天的壽量為千歲(等

於人間的三千六百萬年)以此壽量為黑繩地獄的一日一夜黑繩地獄的壽

量為千歲(千歲等於三十六萬個日夜因此等於人間三千六百萬乘以三十

六萬年的壽量)人間的二百歲是焰摩天的一日一夜焰摩天的壽量為

二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眾合地獄的一日一夜眾合地獄的壽量為二千歲

人間的四百歲是兜率天的一日一夜兜率天的壽量為四千歲如此的壽

量為號叫地獄的一日一夜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四千歲人間的八百年是

化樂天的一日一夜化樂天的壽量為八千歲如此的壽量為大號叫地獄的

一日一夜大號叫地獄的壽量為八千歲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

天的一日一夜他化自在天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如此的壽量為燒熱地獄

的一日一夜燒熱地獄的壽量為一萬六千歲 俱舍論云「人中五十歲是欲界諸天下者一日夜上者俱倍增」

俱舍論中說「人間的五十歲是欲界四天王眾天的一日一夜四天王眾天

的壽量為五百歲如此壽量為下者等活地獄的一日夜上者欲界天各天的

壽量以倍數增加八熱地獄的壽量也同時以倍數增加」 又云「等活等六次日夜與欲天壽等故彼壽數與欲天同極熱半

無間中劫」本地分中亦同是義又說「等活等六個地獄一日夜的壽量

等於六欲天各天的壽量就是說四天王天的壽量等於等活地獄的一日夜

另外六欲天各天的壽量也等於等活等六個地獄的壽量如四天王天的

壽量是五百歲等活地獄的壽量也是五百歲等極熱地獄的壽量是三萬六

千歲等於半中劫無間地獄的壽量為六萬四千歲等於一中劫」本地

分中也是同樣的說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

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

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

諸蟲名曰利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第三者謂與此泥無

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

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與此無間有劍葉林

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

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

而噉食之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遂登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

節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

曰無極沸熱灰水彌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

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以水彌滿猛火煎煮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

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

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

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

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

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

近邊者謂彼八種大那落迦一一各有四牆四門其外皆有鐵城圍繞

其城亦復各有四門一一門外有餘四四有情地獄謂煨坑屍糞臭泥

或穢糞泥惡臭如屍利刀道等無極大河近邊地獄因為是靠近八熱

地獄所以稱「近邊」就是八個熱地獄每一個外面有四面牆四個門

外面都有鐵城圍繞鐵城上又各有四個門所以一共是十六個近邊地獄

每個熱地獄的旁邊都有十六個近邊因此共有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

這四個門外是不同的近邊地獄分別是煨坑地獄屍糞臭泥地獄(或稱

穢糞泥地獄惡臭味如屍體腐爛)利刀道地獄以及無極大河地獄 其中初者謂有煻煨沒齊膝許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

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皆銷爛舉足之時皮等還生第一是煻煨地獄

當等活等八熱地獄的罪業將盡時忽然看見獄門打開就拼命地往外跑

先循東方想得涼風來熄滅熱惱遠遠望見沙丘就歡喜地前往可是當爬

上山丘時地上的沙都成了熱灰腳一踏上去熱灰就淹沒到膝蓋頓時

之間皮肉和血脈全部焦爛就像把食物埋在熱灰中煨熟一般等腳舉起來

時全部恢復原狀換另外一隻腳踩上去也是同樣的情況就這樣重覆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受報一直到業盡為止 第二者謂即與此無間相鄰有穢糞坑臭如死屍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顛陷其中首足俱沒其糞泥內多有諸蟲名曰利

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與煻煨地獄相鄰的有穢糞坑地獄等業

報受完後從煻煨地獄逃出又循南方想求得飲水遠遠看見河水就

很歡喜的靠近但是等到跳進河水中水中頓時成了充滿人屍馬屍以

及犬屍的穢糞坑整個身體陷在這極臭腐壞的死屍堆當中頭腳都被淹沒

了糞屍坑內還有很多名叫「利嘴」的蟲從皮肉中鑽進去先把筋骨

全部破壞再取骨髓來啃食 第三者謂與此泥無間相鄰有多利刀仰刃為路彼諸有情為求

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筋血悉皆刺截舉足之時復生如故

和糞坑地獄相鄰的有利刀道等地獄從糞坑地獄逃出後再循西方想尋求

房舍躲避遠遠看到翠綠的青山就很歡喜的爬上去由於業力的關係

腳才一踏上去本來如茵的綠草馬上變成一把把銳利的刀使皮肉筋骨

全部被刺穿割傷等抬腳的時候皮肉筋骨又恢復原狀這就是「刀刃道」 與此無間有劍葉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趣其陰

纔坐其下眾多葉劍從樹而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是諸有情便即

躃地來諸釐狗摣製脊而噉食之走過利刃的道路以後全身已疲

憊不堪看見平日最喜愛的森林和果樹於是便前往樹下摘果子和納涼休

息可是才一坐下樹葉就變成刀劍紛紛從樹上落下使整個身體被切

割得遍體鱗傷在不支倒地後就有紫紅色的獒犬來啃喫背脊

從此無間有鐵設拉末梨林彼諸有情為求舍宅遊行至此遂登

其上當登之時諸刺向下欲下之時復迴向上由是貫刺一切支節

雖然被獒犬啃噬得幾乎昏死過去但是由於業力的緣故又再度的蘇醒過

來為了躲避獒犬的追趕便奮力地奔逃見到大樹就急忙登樹逃避但

是一爬上去這些拉末梨林(鐵刺林)都變成了鐵刺全部向下貫穿全身

當痛得想下來時刺卻又突然朝上同樣的貫穿整個身體 次有大烏名曰鐵上彼頭頂或上其膊探啄眼睛而噉食之是等

同是刀劍苦害故合為一接下來有一種大烏叫做「鐵嘴」迅速地臨

空而降飛到頭頂或胳膊上啄你的眼睛來吃以上所介紹的利刀劍葉

林鐵刺林和鐵嘴大烏是屬於為刀劍所傷的苦地獄因此將它們合而為

一都歸在第三類的近邊地獄中 第四者設拉末梨無間相鄰有廣大河名曰無極沸熱灰水彌

滿其中彼諸有情為求舍宅墮中煎煮上下漂沒如以豆等置大鑊中

以水彌滿猛火煎煮第四類近邊地獄是無極大河從鐵刺林中逃出後再

往北方這時已經又餓又渴遠遠望見一條清澈的河流等到一靠近跳

下去喝水時卻成了沸騰的熱灰水於是就在這個充滿熱灰水的大河當中

上下漂流置身其中煎煮就好像把豆子放進大鍋當中待加滿水後再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用猛火煎煮一樣 其河兩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即以大網行列而住遮不令出或

以索羂或以網漉仰置熾然大鐵地上問何所欲彼若答曰我等今者

竟無覺知然甚飢渴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及以洋銅而灌其口

大河的兩岸有拿著棍棒繩索以及大網的獄卒們把守著以防止你上

岸你只有在熱灰水中繼續漂流等到時間差不多了以後獄卒們再用鈎

子繩索或是網子把你撈起來仰著放在熾熱的大鐵地上問你現在覺

得怎麼樣想要什麼嗎如果你回答說我現在除了非常的飢渴之外已

經沒有任何的感覺了他就會把燒紅的熱鐵丸放在你的口裡再用洋銅水

灌入你的口中以止你的飢渴 此等皆如本地分說其中復說近邊獨一二中壽量無有決定然

其能感如是苦業乃至未盡爾時即當於如是處恆受諸苦以上所說近

邊地獄的內容和本地分中所說的相同其中又說到近邊和獨一這兩種地

獄壽量是沒有一定的所感得的果報在沒有結束以前是一定要處在

地獄中恆常的遭受諸苦 近邊地獄的業因是生前違犯五戒沙彌戒比丘戒和破壞他人梵

行欲邪行等或者是邪命生活(以不正當的手段方法謀取生活如從事

殺生等職業)焚燒山林(因為山林中有很多生命以及蟲卵等)以及喜

殺多生(如螞蟻窩蜜蜂窩等一次殺害許多生命)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從

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七

焉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皰裂

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

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

裂五或六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

多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本生論云「斷無見

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欲自利而趣彼」此說

住於黑暗之中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遍身慄戰而縮屈百皰

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

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

八寒地獄者謂從八大有情地獄橫去一萬踰繕那外是有彼處即

從此下三萬二千踰繕那處有寒皰獄次下各隔二千二千踰繕那處有餘

七焉與八熱地獄相距一萬由旬的地方有八寒地獄往下三萬二千由

旬處是第一個寒皰獄如此每往下二千由旬就有一個寒地獄各別是

瘡卷皺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裂如青蓮裂如紅蓮裂如大紅蓮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七個寒地獄

其中皰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一切身分悉皆卷縮猶如瘡皰第一

是寒皰獄其地全為冰山冰川活著的時候恆遭大風所吹大寒所觸

全身一切肢節都捲縮起來好像瘡皰一樣身形如泡沫

皰裂之中所有差別謂瘡卷皺如泡潰爛第二是瘡卷皺又稱大

皰地獄是依皰裂的情況而有所差別這個地獄的眾生生在冰中心識

昏闇上下全都是冰風從下方吹來身體冷得捲縮成皰皰再破裂血

流成冰因為血中仍有識性存在所以在結成冰時倍受痛苦又血所結

成的冰中有蟲能使身體像泡一樣的潰爛使身形更加的破裂猶如肉段

一般

哳詀郝郝凡虎虎凡者是以叫苦聲音差別而立其名第三

四五寒地獄是以叫苦聲音的差別來定它的名稱哳詀是牙齒碰擊

的聲音這個地獄的眾生身已成冰不能動彈只有心識領受寒苦由

齒牙撞擊舌動而唇不動發出叫苦的聲音郝郝凡是舌頭不動由嘴

唇抖動所發出來的叫苦聲虎虎凡是舌頭嘴唇都不動由喉嚨震動氣

體所發出的叫寒聲

裂如青蓮者謂遭廣大寒觸所觸其色青瘀裂五或六第六七八

寒地獄是依皮膚的顏色和裂開的程度來命名第六裂如青蓮地獄是因

為遭受嚴寒的侵襲使得皮膚變成青瘀色身體凍裂成五瓣或六瓣形狀

像青蓮花所以稱青蓮地獄(寒皰獄的眾生血肉細嫩經過風吹就結成

冰進而破裂成塊狀如蓮花)

裂如紅蓮所有差別謂過青已變為紅赤皮膚分裂或十或多第

七裂如紅蓮地獄是皮膚顏色由青瘀轉為赤紅裂成十瓣或更多中有

識性領受寒苦

裂如大紅蓮所有差別謂其皮膚變極紅赤分裂百數或更繁多

第八裂如大紅蓮地獄這時的皮膚變得非常的紅就像大紅蓮一樣而且

裂成百瓣或者更多其中的痛苦更加劇烈

如是次第處所量齊及諸苦等皆是依於本地分說以上所說八寒

地獄的處所身量以及所受的苦等內容都是依於本地分中所說

本生論云「斷無見者於後世當住寒風黑暗中由此能銷諸骨節誰

欲自利而趣彼」此說住於黑暗之中本生論中說「凡是不信因果起斷滅

見的眾生死後就會投生在寒風黑暗的寒冰地獄當中由風和冰銷蝕自己

的骨節誰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投生此處」這是說八寒地獄處在日月

不照的黑暗之中而且寒冷苦迫難挨

弟子書中亦云「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

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

住寒地獄苦最極」弟子書中也說「無比嚴寒的風雪侵蝕骨髓全身戰

慄而捲縮皰又破裂成百血流成冰冰中又有蟲啃嚼身肉骨髓使身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形更加潰爛破裂寒冷使得牙齒顫抖毛髮豎立眼耳鼻舌身五根都被寒

冰所逼心識也顯得愚鈍昏闇因此住在寒冰地獄是最痛苦的」

八寒地獄的業因除了不信因果起斷滅見以外還有對於佛像經典

做刮金偷盜毀壞等事以及奪取僧地奪取父母衣食逼他人墜河等

業都會墮八寒地獄中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

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次第相望各近其半」俱舍釋中

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蔴大篅以諸胡蔴高

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蔴諸苾芻由是漸次容八十斛胡蔴

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芻如二十皰

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蓮如是裂如

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

受如是苦經幾時者謂乃至未盡如是惡業八寒地獄所受的苦要經

過多少時間才能結束呢在惡業還沒報盡之前是一定要在八寒地獄中受

苦的

此又如本地分云「生寒地獄有情壽量當知望於諸大有情地獄有情

次第相望各近其半」又如本地分中所說「生在寒冰地獄眾生的壽量相

對於八寒地獄來說是依照它的次序各別接近它一半的壽量」

俱舍釋中引經說云「諸苾芻譬如此間摩羯陀國納八十斛胡麻大篅

以諸胡麻高盛充滿次若有人經越百歲取一胡麻諸苾芻由是漸次容

八十斛胡麻大篅速當永盡然我不說生寒皰中諸有情壽而能永盡諸苾

芻如二十皰如是乃為一皰裂量廣說乃至又諸苾芻如其二十裂如紅

蓮如是裂如大紅蓮量其一亦爾」謂乃至爾許壽量受苦俱舍釋中引

經說「諸比丘譬如摩羯陀國內有可以容納八十斛(五斗是一斛)胡麻

的大筐筐筐內放滿胡麻如果有人每一百年取一粒胡麻諸比丘這

個裝滿八十斛胡麻的大筐筐很快就會取盡但是相對於生在寒皰地獄眾

生的壽量來說卻仍然無法窮盡諸比丘若是以皰地獄為基準大皰地

獄的壽量是皰地獄的二十倍 哳詀是大皰的二十倍郝郝凡是 哳詀

的二十倍虎虎凡是郝郝凡的二十倍諸比丘以同樣的計算方式裂如

青蓮是唬唬凡的二十倍裂如紅蓮是裂如青蓮的二十倍裂如大紅蓮是裂

如紅蓮的二十倍」這就是八寒地獄應當受苦的壽量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說

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

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

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悉皆有故」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

日日中亦集多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

畏怖與彼中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

地獄業何故安穩住」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

聞諸地獄無量苦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

尚能引發諸恐怖況諸正受猛異熟」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

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

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親友書

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間獄苦極粗

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

分」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

勵輕微惡行莫令染著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

汝應盡力而策勵縱其塵許莫令侵」

獨一地獄者謂於寒熱地獄近邊本地分說人間亦有事阿笈摩亦

說住於近大海岸猶如僧護因緣中說獨一地獄的住處在八寒八熱地獄

的近邊本地分中說人間也有事阿笈摩中也說獨一地獄的眾生住

在靠近大海的岸邊這和僧護因緣中所說的相同 俱舍釋亦云「如是十六有情地獄是由一切有情共業增上而成獨一

地獄或由眾多或二或一別業而成此等形相差別非一處所無定

若河若山若曠野處若所餘處若於地下悉皆有故」俱舍釋中也說

「八熱八寒這十六個地獄是由一切眾生的共業所形成的獨一地獄

則是由多數或者兩位一位眾生的別業所形成所以它呈現的景象有很

多種所住的處所也沒有一定有的在河邊有的在深山有的在曠野

或者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地下也有獨一地獄的存在」有的被壓在崖中

或封於石內有的凍僵在冰中或在煮沸的泉中有的更處在燃燒的大火

中或是藏匿在樹中當樹被砍伐時他的四肢百骸也同時受到斫斷另

外還常被杵帚盆門柱爐繩等物擠壓遭受通體壓迫的痛苦 從前有一次凌結惹巴大德對著雅卓湖感歎地說「可憐可憐」身

旁的弟子不解地問「為什麼說可憐呢」大德就回答說「這湖中有一位

喇嘛生在孤獨地獄中備受煎熬受種種苦」弟子們要求說明這件事

大德於是顯現神通湖水立刻乾涸見到一條大魚長數百里身量等於

湖的寬度身上有無數的小蟲正在啃食牠的肉魚身輾轉翻滾痛苦異

常大德接著述說這位喇嘛生為魚身的因緣原來這位喇嘛是後藏的黑馬喇

嘛由於生前為人治病騙取供養所以才遭受這樣的果報 如是能感於彼等中受生之因如下當說極近易為於日日中亦集多

種先已集者現有無量是故不應安穩而住應思此等深生畏怖與彼中

間唯除隔絕悠悠之息而無餘故會在種種地獄中受生最主要的業因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來自於身語意三門的種種惡行而這些惡行非常容易造幾乎在每天的

衣食住行當中只要一不小心就會種下地獄的種子既然在過去已經造

下了無量的惡業因此就不該還是這樣安穩的過日子應當好好來思惟地

獄中種種的苦以生起怖畏的心否則我們和地獄的距離只隔在這一

口氣還在不在的差別而已 如是亦如入行論云「已作地獄業何故安穩住」這個道理也如入

行論中所說「已經造下這麼多的地獄業怎麼還能如此安穩的過日子」 親友書亦云「諸作惡者唯出息未斷之時而間隔聞諸地獄無量苦

如金剛性無所畏見畫地獄及聽聞憶念讀誦造形相尚能引發諸恐怖

況諸正受猛異熟」親友書中也說「那些造惡業的眾生和地獄只隔著一

口氣沒斷的間隔而已只要呼吸一斷立刻就墮入地獄中受苦聽到這些

地獄應當受的無量苦之後怎麼還能像金剛一般的如如不動而沒有絲毫的

怖畏呢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看到地獄的畫像聽到地獄受苦的情況讀

誦有關地獄的經論或建造地獄的形象等都能引發恐怖而心生厭離更何

況是修習墮在這些地獄中遭受種種果報時所受猛烈的痛苦應該是更能引

發怖畏的心才對」 生死苦中諸惡趣苦極難忍受其中復以地獄諸苦極難堪忍於一

日中以三百矛無間猛刺所有痛苦於地獄中微苦少分亦莫能比

諸地獄中又以無間苦為至極所有生死輪迴的苦當中以三惡趣的苦最

難忍受而三惡趣的苦當中又以地獄的苦更為難忍如果在一天之內

同時用三百根矛不斷地猛刺身體這樣所遭受的痛苦還不及地獄中輕

微的痛苦而所有的地獄當中又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大 親友書云「如於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為樂主如是一切眾苦中無

間獄苦極粗猛此間日以三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於地獄輕微苦非

喻非能及少分」親友書中說「在一切的安樂之中是以永遠斷盡一切的

貪愛為最究竟的安樂在一切的眾苦當中要以無間地獄的苦為最嚴厲

了若是一天當中以三百根矛猛烈貫穿身體所生的苦比起無間地獄

最輕微的苦還輕」 能感如是眾苦之因唯是自內三門惡行如是知已應盡士夫力用策勵

輕微惡行莫令染著能感得地獄眾苦的業因是由於自己的身語意三門

造作了種種的惡行既然已經明白業因就應當反省過去和現在所積集的

惡業勤加懺悔再盡力地警惕自己就是連最輕微的惡行也不再讓它

染著 即前書云「此諸不善果種子即身語意諸惡行汝應盡力而策勵縱

其塵許莫令侵」就如前面親友書中所說「這些不善果的種子是由於身

語意三門的惡行所致你應該盡力的策勵自己即使像灰塵這麼小的惡業

也都絲毫不造」 其他如地藏本願經中也有詳細說明不同地獄的內容和景象特別節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錄於後供作參考 阿鼻地獄

閻浮提的東方有一座山叫鐵圍這山黑暗深邃沒有日月光明

照耀有一重大地獄名叫極無間還有一重地獄名叫大阿鼻這獄橫

直都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層鐵網刀林劍林等也各有七重裡面還

有十八重寒冰等獄附設在阿鼻地獄中還有其他的地獄 阿鼻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四角地獄 四壁都是燒紅的鐵壁上面落下來的鐵

火像密雨一般把罪人都燒得化為灰

僧人聽聞了婦女的歌舞戲

笑心生愛染以及世人

喜歡殺生叫人殺生斬斫

動物的手腳割他的背肉

二飛刀地獄(刀輪

地獄)

四面都是刀山空中有八百萬億極大的

刀輪旋轉落下也像雨點一般一著

罪人的身就首足分離肌肉狼藉

若有聚人鬪戰肆意殺害的

人死後墮此獄

三火箭地獄 有萬億數的鐵弩鏇頭百億的鋒刀鐵

一開動同時張發一枝枝都射入罪

人的心窩

愚痴的人為了貪欲的緣

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不聽順良善的教化叫人殺

害動物飼養奸人

四夾山地獄 無數的犯人怕入地獄逃入山間

前後自然的起火兩山也自然的夾合磨

轉一時流血成河骨肉都糜爛盡了

惡業作多了

五通槍地獄 槍是一種剡木的兵器穿通罪人的胸

殺害生命更加鬪戰

六鐵車地獄 用火燒紅了鐵車的車輪碾研罪人

七鐵牛地獄 許多鐵鑄的火牛見了罪人或用角

觸或使蹄踏

八鐵驢地獄 使騎在燒熱的鐵驢上焚燒或使人變了

驢用火焚燒

鐵車鐵牛鐵驢的果報

皆是冤枉人瞋怒人的惡習

所致

九鐵床地獄 火燒紅的鐵床罪人一旦睡著身體就

被燒得焦爛

十抱柱地獄 罪人一抱緊銅柱鐵網自然纏絡他的頸

項剎那銅柱火發身體焦焚

鐵床抱柱地獄皆因愛染

邪淫貪多女色

十一鐵衣地獄 有千萬的赤鐵袈裟以及衣服從空落

下各各纏裹罪人瞬間皮肉筋骨都

焦爛了

僧人不著袈裟愛穿常人衣

十二千刃地獄 罪人坐在大劍床上百億的劍刃同時

出火燒刺他的身體空中有刀從上

而下直劈頭頂身體碎裂做數千段

世人不順從法師的教誨不

知道報恩供養害師罵師

打師殺師做了非法的事

不知道慚愧剝壞佛像破

壞寺塔殺伯叔父母兄弟姊

十三烊銅地獄 獄卒將烊化的鐵汁灌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腸胃小腸依次燒破向下

流出

十四鐵丸地獄 獄卒將燒紅的鐵丸拋入罪人的口中

唇舌齶依次焦爛經過小腸向

下而出鐵丸還是紅的

貪吃四方僧人的花果飲食

不肯報謝所致

十五流火地獄 遍處火燒絕無出路獄卒拿了火燒的

鐵杵擊破罪人的頭臚

有了大勢力的人虐待人民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六耕舌地獄 牽住罪人的舌頭將罪人當做了耕牛

去犁別的罪人的舌頭

說誑語欺騙人的報應

十七剉首地獄 用刀斧斬截解剖罪人的頭 有人打破魚蛇蜈蚣等畜

生的頭

十八燒腳地獄 罪人所站踏的地方很像烊化的鐵塊

他的腳隨踏隨焦爛或有淹沒到膝蓋

的或有淹沒到肚臍淹沒到頸項的

還有整個人都淹沒的

捉拿一切有性命的動物拋

置火中熱灰中熱湯中

或有偷姦人家的妻女不守

世上的理法出家破戒

十九啗眼地獄 鐵鷹飛來爪抓罪人的肩膀啄啗他眼

珠內的水

貪飲酒的人見人布施用

話毀辱他譏笑他又說布

施沒有功德沒有果報等語

二十諍論地獄 罪人都生了鐵爪鋒刃很像半月形時

刻瞋怒自相搏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廿一鐵鈇地獄 鈇是利斧斬腰的罪具 利口的人常出惡言稱讚

不善的人毀謗良善的人

廿二多瞋地獄 因瞋發怒互相殘殺 貪欲嫉妒多起瞋怒

無間阿鼻地獄中還有各種小地獄

地獄名號 業報 業因

一叫喚地獄 獄卒捉了罪人擲入大鑊中用熱湯沸

煮又提到大鏊盤裡反覆煎熬

瞋恚懷毒造諸般惡業習

種種邪見的報應

二拔舌地獄 獄卒用鐵鉤鉤開罪人的口拔取他的舌

頭用稱鉤鉤住

三糞尿地獄 受罪的人都漂沒在糞堆尿河之間

穢臭不堪聞受

四銅鏁地獄 把大鐵鍊繫鎖罪人的頸項一端繫住

鐵山叫他負載而走

拔舌糞尿銅鏁地獄皆

是行梵志一等人是法說非

法非法說是法犯了戒不

肯懺悔的報應

五火象地獄 象徧身赤火追燒罪人

六火狗地獄 熱沸灰河的兩岸所有的諸狗身都紫

黑色垢膩得很可怕把獄裡的罪人身

上的肉塊塊咬喫

養蠶煮食的報應

七火牛火馬地獄 牛馬身上一縱火便盡力去追逐獄裡的

罪人這些罪人都給牠踏死觸死或

焚燒而死

是邪行淫欲的報應

八火山地獄 兩山都是火罪人入山內兩山自會相

合磨打化成虀粉

九火石地獄 將罪人放在燒熱的鐵石上再拿別人的

鐵石壓覆在罪人身上這樣細的磨

研直到膿血流出髓骨也化作灰末

都是多作罪業的報應

十鋸牙地獄 把罪人用黑鐵繩綁直用鋸子鋸破身

體破了再破身體破完再破齒牙

是口中作惡業的報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十一剝皮地獄 先把罪人的皮剝下再一塊塊割他的

肉堆在他的皮上

是做膾屠業的專門殺豬

羊牛鹿以活自己的命

或者專門捕捉魚鳥等來過生

活的報應

十二飲血地獄 獄裡有許多的惡蟲咬喫罪人的血肉

還要咬喫他的筋髓

是偷盜邪淫的報應

十三燒手燒腳地獄 此獄單獨燒罪人的手足直到皮肉焦

是貪口腹的滋味殺害生

命斷手斷足炮燒煮炙的

報應

十四倒刺地獄 裡面有火燒的大鐵樹刺長十六寸獄

卒牽拖罪人上樹樹刺皆向下牽拖罪

人下樹樹刺便會向上經過幾次的拖

牽皮肉都割盡了

是邪淫的婦女或婦人欺侮

夫主違背夫主再加各種增

上的惡業

十五火狼地獄 粗惡的火狼渾身是火撲逐罪人腳

踏口咬塊塊喫盡

瞋怒惡習所感

十六拔舌地獄 拔取了罪人的舌頭用牛去耕犁他 犯了兩舌惡口妄語綺

語謗毀三寶等口業

十七取心地獄 在灰河中的劍樹中間羅剎先用鐵叉叉

出罪人的心再叫夜叉去吃

偷盜了師長父母的罪業所

十八鑊湯地獄 有五百個羅剎鼓大石灰燒大銅鑊

燒沸了湯去煮罪人瞬息之間身體都

銷爛了再用鐵叉撈出喂鐵狗喫喫

了嘔吐罪人又活再捉去鑊裡燒煮

專做生蟹投糟養了魚造

膾刺血生吞湯殺鱔鱉的

十九火燒地獄 用諸般火去焚燒追逐罪人 心懷苛刻瞋恨他人

二十寒冰地獄 一向都沈埋在寒冰裡縱廣有二萬里

風吹寒冰透入骨髓便凍死了

心生怨恨結毒解化不開

廿一沸糞獄 分有十八隔每隔八千由旬隔中都有

四壁還有百萬億的劍樣都生鐵蟲口

吐熱屎罪人飲了屎這蟲就唼他的

舌啖他的心

破壞八齋戒穢褻神物座

前以及佛像佛經等書籍

廿二地獄(

是一種三角式多

刺的東西)

罪人落在黑暗中有鐵鳥嘴巴又長又

利從山上飛來抓啄罪人罪人急得

亂跑腳下的熱鐵又刺痛得穿股

徹髓

獵殺飛禽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廿三純飛地獄mdash火

槍撞胸等獄

大約滿獄都是多攢火槍觸擊撞罪人

的胸背

是背後毀人用器物擊人的

報應

廿四鐵騾地獄 是人變了騾用火焚燒或騎在騾上燒

是當廚的僧人私下留食自

喫不平均的分與他僧死

了落地獄化作騾身受火焚

的苦楚

思惟旁生苦者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又為人天資生

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

同依止無別處所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

餘者皆從大海散出」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

諸離寂滅淨善者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肉皮故而死亡

無自在故由他驅足手鞭鉤及棒打」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

顯示別苦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互

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

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

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

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

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

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惱道理厭患出離

思惟旁生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二部分是思惟旁生

所有眾苦 謂旁生中諸羸劣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整個畜生道來說就是弱肉

強食的世界一些弱小的畜生會遭受到強力者的傷害或吞食 又為人天資生之具自無自在為他驅馳遭其傷殺撻打損惱畜生

道還往往被人道或天道作為資生的工具自己不但無法自在作主只能供

他人驅使而且隨時還會遭到傷害殺戮以及鞭打等損惱 本地分說與諸人天共同依止無別處所本地分中說畜生道的眾

生和人道天道的眾生共同居住沒有屬於自己的處所 俱舍釋云「旁生謂諸水陸空行其處根本是謂大海餘者皆從大海散

出」俱舍釋中說「旁生是指水裡游的路上走的以及空中飛的畜生

牠們主要居住的處所是大海其他的散居在地面等各個地方」 親友書亦云「旁生趣中遭殺害繫縛打等種種苦諸離寂滅淨善者

互相吞噉極暴惡有因真珠及毛骨由皮肉故而死亡無自在故由他驅

足手鞭鉤及棒打」親友書中也說「受生在畜生道的眾生有遭受殺害

繫縛以及鞭打等種種苦由於愚痴性重無法證得涅槃善法而且還有互

相吞食的危險有的因為自身的真珠毛骨肉皮等遭受殺害而死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亡有的供他人驅使而失去了自由通常是以足手鞭撻鈎牽以及棒

打等方式供人驅使」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其第二頌顯示別苦以上的偈頌中前四句

是說明畜生道的總苦後四句是顯示畜生道的別苦 言打等中等攝驅馳及穿鼻等此是依於由人非人作殺害等總苦當中

所提到的畜生道遭受打等種種苦是包括了驅馳以及穿鼻等內容這些

苦是指遭受人和非人的殺害繫縛以及鞭撻等苦 互吞噉者是約傍生眾同分中所為損害總苦中所說的互相吞食

是指畜生道當中弱肉強食等情況所作的損害

寂滅淨善者謂能證得涅槃善法遠離此者顯極愚蒙不堪道器

總苦中所說的「寂滅淨善」是說能夠證得涅槃善法「遠離寂滅淨善」的

意思就是顯示畜生道非常的愚痴不堪為道器所以無法證得涅槃善法 從足踢使至以棒打而為驅使五事如次謂馬水牛驢象牛等別

苦當中所說畜生道遭受種種的驅使如用腳踢手拉鞭撻鈎牽以及

棒打依照這五種方式的次第分別是指對於馬水牛驢象牛等動

物的驅使 此等是如親友書釋中所說其餘尚有生於黑暗及以水中老死於彼負

重疲勞耕耘剪毛強逼驅使又以非一殺害方便苦惱而殺又受飢

渴寒暑逼惱又由獵士多方惱害應於此等常懸畏懼思惟眾多苦

惱道理厭患出離親友書釋中也提到畜生道的種種苦如生在黑暗以及

深海中終其一生不見天日老死其中還有負重以及耕耘勞役等

苦不但被剪毛擠乳穿鼻繫頸啣杖枸腳只有俯首貼耳飼殺由

人更受鞭打杖擊強迫驅使等苦又因象牙麝香虎骨等不同的用

途而遭受殺害種種飢渴的苦如野犬饑鼠山中的虎豹等常處在

飢渴的狀態另外寒暑的逼惱也是隨時隨地可見再加上獵人的追捕

以及多方的惱害等苦以上所說旁生的苦應當思惟其中的道理令心常

懸恐懼因怖畏墮惡道而引發出離 其壽量者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

其壽量者關於畜生道的壽命長短並沒有一定 俱舍論云「旁生長經劫」謂壽長者能達劫量短則無定俱舍論

中說「旁生的壽量最長可達一劫的時間」如八大龍王的壽命可長達

一中劫最短的壽量也不一定有不到一天的如蜉蝣的朝生夕死 墮畜生道的業因是對於佛法以及說法者心不恭敬或對現出家

相的僧伽等輕視毀謗及壞其名聲還有行十惡業輕者死後也墮畜生

道如多欲的生鵝鴿孔雀鴛鴦鳥等愚痴的生蛆蟻飛蛾等好打

縛追殺動物的生象馬牛羊麞鹿等瞋恨的生為蛇蜂蠍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毒蟲類驕慢心重惡心惱害眾生的生在虎獅八腳獸當中狂傲不

拘心懷險惡的生在豬狗驢狐狼當中慳吝不惠施嫉妒多憎

惡輕躁不安的生在猿猴當中沒有羞恥心語多無節制的生在烏鳥

當中貪得無厭說離間語挑撥親友的生在貓狸熊當中雖行大布

施但性急多瞋怒的生在大力龍中能修大布施但是貢高我慢陵蔑於

人的生在大力金翅鳥當中 思惟餓鬼苦者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

及血肉悉皆枯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此中有三

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有情持劍槍矛

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於諸飲食有內障者

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

自然不能若食若飲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

飲若食悉皆然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

有損可厭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

思惟餓鬼苦者「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的第三部分是思惟餓鬼

所有眾苦

謂諸習近上品慳者生餓鬼中彼復常與餓渴相應皮及血肉悉皆枯

槁猶如火炭散髮覆面口極乾焦舌常舐略凡是曾經串習上品慳貪

(最慳吝)的眾生就會投生在餓鬼道當中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在餓渴

的狀態身上的皮膚以及血肉都枯槁的像火炭一樣頭髮燒得焦黃

散亂的覆蓋在臉上口非常的乾渴即使經常用舌來舐嘴唇也無法除去

焦渴

此中有三於諸飲食有外障者謂彼若趣泉海池沼即於其處為餘

有情持劍槍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見其水變為膿血自不樂飲餓鬼

道的眾生會經常處在飢渴的狀態主要是由於對獲得或受用飲食有種種

的障礙這些障礙共分三類第一類是對飲食有外障這類眾生因為

業力的緣故只要是接近泉海池沼的時候就有大力鬼神拿著刀

劍槍矛擋在岸邊不讓他靠近要不然就是當他靠近岸邊時水馬上

變成了膿血就是再渴也不想喝了

於諸飲食有內障者謂有其口細如針孔口或如炬或有頸癭或腹

廣大縱得飲食無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飲第二類是對飲食有內障

這類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有的喉細如針孔滴水難進有的口中常

噴出猛烈的火燄如火炬般的燃燒只要飲食一入口馬上就被燒焦有

的頸部生大癭乾熱酸痛彼此還互相把頸癭擊破擠出臭膿爭相取食

以除少分的飢餓有的則腹大如山谷內有火焰燃燒這些眾生即使能

無障礙的獲得飲食也因為自身的障礙而無法受用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於諸飲食自有障者謂有餓鬼名猛燄鬘所有一切若飲若食悉皆然

燒有名食穢食糞飲溺及有唯能飲食不淨生熟臭穢有損可厭或

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淨妙飲食第三類是對飲食的本身有障礙

有一種餓鬼名叫「猛燄鬘」所有的飲食要享用時都被燃燒有一種餓

鬼名叫「食穢」只能吃糞便飲尿汁要不然就是吃一些生或熟的非

常臭穢可厭的不淨物如屠殺牲畜時所殘留的血穢或遭人吐棄的殘食

等有的餓鬼則只能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而不能受用淨妙的飲食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

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

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怖畏所生極暴苦或有口細

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有存皮骨

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下種類

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諸餓鬼中

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其中初

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

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

燒然口中燒然者謂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

甘涼泉河悉當枯竭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

種種穢蟲彌滿流注是釋中說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

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

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

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

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

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

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銷」 是等處所如俱舍釋云「諸餓鬼王名為琰魔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而有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有關餓鬼道的住處

俱舍釋中這樣說「餓鬼的鬼王名叫琰魔所以餓鬼道的住處稱為琰魔王國

它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五百由旬的地方這是餓鬼道正住的處所其他

邊住的處所則散居在各處」正住的處所周圍有七萬五百千由旬由琰

魔統領鬼眾在其中居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月光不照的地方也有很多

餓鬼住在其間邊住的處所包括一切的不淨處空中古墓丘陵新

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大海以及海邊的山谷等處都有餓

鬼居住 親友書亦云「於餓鬼中須依近欲乏所生相續苦無治飢渴寒熱勞

怖畏所生極暴苦親友書中也說「餓鬼道不同的苦有接近飲食時所產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苦如見水則化為膿血吃食物則變為焦炭等還有因為內障外障以

及飲食等障礙長期處在缺乏飲食無法滿足口腹之慾所產生的相續苦

上另外有由於起顛倒想所生的苦如月光覺得炎熱日光也覺得寒冷

的寒熱之苦再加上見到手執劍杵以及繩索的大力鬼神所生起的怖畏

之苦以上這些說明餓鬼道的總苦 或有口細如針孔腹等山量為飢逼至於餓鬼道的別苦有口細如針

孔腹廣如山量永遠為飢餓所逼迫的苦 下劣捐棄不淨物尚不具足尋求力也有只能找些粗劣或丟棄的不淨

物但往往難以尋獲只能飢渴地到處狂奔所生的苦 有存皮骨裸形體如枯枝葉多羅樹有的已經餓得皮包骨整個裸體

的身形就像一棵已經乾枯的多羅樹 有於夜分口熾然受用口中燒然食有的一到晚上嘴巴就起火燃燒

不但把所吃的食物都燒成焦炭火炭還反燒其口 有下種類諸不淨膿糞血等亦無得有一類的餓鬼則是吃些膿糞

血等穢物也同樣因難以獲得而長期處在飢渴當中 面互相衝有受用頸癭成熟所生膿餓鬼往往為了爭食互相毆鬥

將對方的頸癭擊破擠出臭膿再爭相取食以便充飢 諸餓鬼中於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有的餓鬼由於到了晚上腹中

就會燃燒發熱所以在夏季不但怕日光連晚上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覺

得炎熱難受到了冬天日光又變為寒風寒冷得無法忍耐 令樹無果諸餓鬼略視江河亦當乾」有一類的餓鬼因為業力的緣

故遠遠望見園林中有果樹等前往的時候樹卻忽然乾枯有的眼睛會

冒出惡毒的火焰只要一看到江河清涼的甘泉立刻變得乾涸」 其中初頌顯示總苦所餘諸頌顯示別苦以上偈頌中的初頌是顯示

餓鬼道的總苦其餘的偈頌是顯示餓鬼道的別苦 勞為食故徧處馳求畏謂由見執劍杵索諸士夫故而起畏怖總

苦中的「勞」是說明餓鬼道的眾生為了尋求飲食到處奔波的勞苦「畏」

是指看見拿著刀劍棍棒或者繩索的大力鬼王等所引起的怖畏 下劣捐棄謂隨意棄夜分者謂至夜間其口燒然口中燒然者謂

隨所食皆燒其口受用謂食眼如惡毒之所然燒甘涼泉河悉當枯竭

又於一類顯似猛燄火炭充滿又於一類顯為膿河種種穢蟲彌滿流注

是釋中說別苦中的「下劣捐棄」是指任意丟棄的一些粗劣物「夜分」

是說一到晚上口中就開始燃燒起來「口中燒然」意思是所有你要吃的

東西全部都燃燒化為灰燼除了讓你沒有辦法吃以外還反燒你的口「受

用」是指飲食的享用「略視江河亦當乾」是說餓鬼道的眼睛就像惡毒

的火焰一般所有甘甜的清泉只要稍稍看上一眼都會立刻乾涸又有

一類的餓鬼能使所看見的食物全部都被猛烈的火焰燃燒化為火炭

又有一類的餓鬼遠遠望過去是清澈的江河等靠近時就化為膿血膿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血中還充滿種種污穢的蟲就是再渴也不會想去喝它以上這些情況

都是釋中所說的內容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

臭泥血糞充滿水弟子書中也說「遠遠看見清淨的河水口非常乾渴想趨

前飲用等你靠近時它就改變了河水變得臭爛不堪裡面充滿了雜亂

的頭髮青污的爛泥和臭穢的膿血糞水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

倒遠遠看是風吹楊柳浪灑青山一幅清涼景象檀香等樹青翠碧綠

樹蔭下涼爽怡人等到一靠近猛烈的火焰遍燒整個山林所有的樹木都

乾枯傾斜倒塌呈現一幅雜亂的景致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沫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

野面對奔騰翻滾的巨浪和瀰漫整個大海的泡沫餓鬼道的眾生看起來

只是滾滾的熱沙土覆蓋著層層的熱霧炎熱的狂風吹亂了整個曠野 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

身仰望天空中的雲雨降下來時卻變成了支支的鐵箭熾熱的烟炭

以及堅硬如金剛的紅熱石頭這些鐵箭烟炭石頭飛竄在空中像金色

閃電般的撞擊在身上 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

倒餓鬼道的眾生為熱苦所逼惱的時候即使是冬日紛飛的白雪也覺得

炎熱反之為寒苦所逼惱的時候就是炎熱的夏季也覺得寒冷這都是

由於過去的惡業成熟才會感得今日如此愚痴顛倒的果報 針口無量由旬腹苦者雖飲大海水未至寬廣咽喉內口毒滴水悉乾

銷」那些喉嚨如針孔般細小腹部卻有無量由旬大的餓鬼眼見大海水

卻苦於滴水難進即使喝進去了也是還沒有到達寬廣的腹部就已經完

全乾枯銷盡了」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

百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本地

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若思如是惡趣

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

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

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度現在心

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

習悉皆無益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

懈怠不讀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

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

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

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

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

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

即便嘔吐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

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

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

白目犍連子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

應發精進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

而生惡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

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彼二厭離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連子為說法已

證阿羅漢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

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

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

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恆常勵力修習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

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

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

便隨力令發畏怖之心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

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

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

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捨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又

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

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勤救

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

於所觀閱應當思惟

其壽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論說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

五百關於餓鬼道的壽量本地分以及俱舍論中說餓鬼道以人間的一個

月為一日依這樣子計算可長達五百歲 親友書云「常無間息受眾苦由其惡行堅業索繫縛一類有情壽五

千及萬終不死」其釋說為一類餓鬼壽量五千或有一類壽量萬歲親友

書中說「餓鬼道的眾生恆常無間地受種種的苦報由於過去所造惡行的

業力繩索牢牢地繫縛住餓鬼道的眾生使其壽命可長達五千年甚至萬

年都不死」釋中所說的是有一類餓鬼的壽量是五千歲更有一類餓鬼

的壽量可長達一萬歲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本地分說三惡趣中身量無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本地

分中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身量並沒有一定由所造惡業的強弱來決定

他的大小身量愈大則愈苦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

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

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

何能忍我們如果要思惟三惡道的苦現在可以把手放在油鍋裡面或者

是熱灰之中這樣待上一個白天一個晚上來體會一下熱地獄的苦或

者是在嚴冬時到寒冷的冰窟裡赤身裸體的待上幾小時來體會一下寒

冰地獄的痛苦或者是幾天不進飲食來體會一下餓鬼道的痛苦或者是

讓蚊蟲等來叮咬我們的身體以體會畜生道的痛苦以上這種種方式所產

生的小苦我們都難以忍受了更何況是寒冰地獄火燒地獄餓鬼道

以及畜生道中互相吞食等大苦又怎麼能忍受呢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

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以這樣比較的心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在

自己還沒有因為怕死後墮惡趣而生起大怖畏的心立誓要斷除一切惡因

之前應當精勤地修習若是雖然知道三惡道的苦但是不去思惟修習

或者只是偶而的思惟修習都無法獲得利益的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

附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如事阿笈摩中說阿難有二個外甥已經出家

教他們讀誦佛經不好好學習放逸懈怠不用功只讀了幾天就不讀了阿

難沒辦法只好把他們託付給目犍連結果還是一樣 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阿難囑咐目犍連說看看有沒有什麼

辦法能激發他們的厭離心 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

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目犍連是

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於是就利用神通把他們白天經過的地方化為熱地

獄當他們聽到被砍截所發出的哀號聲時就前往觀看地獄中所有切割

砍截的景象以及所生的眾苦全部都現在眼前接著又看見那裡有兩個

大油鍋鍋中的油正在沸騰 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

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

處詳白所見他們二人就好奇地問這個油鍋中為什麼沒有人呢回報

的人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已經出家卻不好好修行只知道放逸懈怠空

度時日所以死後就要墮這個熱地獄中受油鍋煎煮的果報兩人聽了之

後惶恐的不得了想說如果現在就被知道的話說不定就被丟進油鍋中

去了於是趕忙回到目犍連的住處詳細說明了所見的一切 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

憶念者即便嘔吐目犍連於是告訴他們應當發起真實的厭離心來修行

這一切的過患都是由於放逸懈怠才發生的若是不想死後墮地獄到油

鍋裡去煎煮的話現在就應該好好的精勤修行因此這兩人就開始發憤精

進吃飯前只要一想到所見的地獄景象就厭惡得無法飲食如果是飯

後想起來的話便馬上要嘔吐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

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

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

犍連子又有一天目犍連在另外一個他們白天經行的地方化現出天界

的景象二人聽到琵琶等天樂聲就前往觀看結果看到天宮中有很多天

女卻沒有天子就問天宮中為什麼沒有天子天女回答說阿難有兩

個外甥已經出家而且發了精進心因為修行善業的果報所以死後生天

界中當天子他們二人聽了非常歡喜又趕回去報告目犍連所見的經過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目犍連教導他們說應當真實發起厭離三界的心死後能夠生天界享受

天子種種殊勝的利益只是因為精進修行累積了善行福德的緣故但是

終究還不能跳出輪迴所以應當發起真實求出離的心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

趣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告云二賢首乃至

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轆轤理應須輪轉在他們勤發精

進接受佛法教導的同時看見引真實相應經中談到原本許多善趣的眾生

最後卻都投生惡趣覺得懷疑於是就問聖者說我們若是從人天善趣當

中死後還會投生到三惡道去嗎聖者回答說二位賢首只要是還沒有

斷盡煩惱之前都是在六道中不斷地輪迴就像打井水時懸掛在繩子上

的轆轤必須不停地輪轉才能使水桶上下取得井水 彼二厭離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目犍

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這時他們才真正的生起出離三界的心發誓

今後再也不因煩惱而造業了於是要求目犍連為他們解說如何斷煩惱得

解脫的正法目犍連為他們說法後二人都證得了阿羅漢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

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所以為什麼下士道當中要思惟三惡道苦呢

就是因為從開始修行它能滅除懈怠真正發精進勤修正道到進一步希

求解脫以及最後證得解脫這個中間最根本的因還是思惟修習三惡道

的苦所以它非常的重要 縱有大師現住世間於此教授更無過上而可宣說即於此中發生

下中士夫意樂次第極顯淨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樂以來應須

恆常勵力修習縱使現在有佛再來世間為我們宣說佛法也是從思惟三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惡道苦開始宣說因為沒有比這個再更殊勝的法門了因此為了獲得

究竟解脫如何先發起共下士中士的出離心其中的次第就非常明顯了

應該怎樣檢查思惟修習三惡道的心量是否生起呢就是看怖畏墮三惡道的

心是否真實生起如果還沒有如實的生起就應當恆常勵力的修習 內隖嗉巴亦云「應觀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現作未作為念不念

當來應作若先已作或現正作或念後時而當作者則當生彼若生

彼中爾時我當何所作耶我能忍乎內隖嗉巴也說「應當先觀察會墮三

惡道的因有那些再反觀自身這些墮惡道的業因先前有沒有造現在有

沒有造是不是將來正準備要造若是先前已經造了惡業或者現在正在

造惡業或是將來正準備要造的話就一定會墮三惡道如果一旦投生於

三惡道中那時我該怎麼辦我能忍受那樣的大苦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須令其腦漿炎熱起坐慞慌無寧方便隨

力令發畏怖之心這樣反問自心了以後接下來好好思惟三惡道的苦一

定要思惟到頭腦發脹身心熱惱睡不安穩坐中驚起隨時恐怖慌張

儘量以種種的方法隨自己的能力發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

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為什麼思惟三惡道苦這樣重要呢因為我

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的人身如果能如此來思惟三惡道的苦就能藉由懺

悔而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將來也能減少造惡的機會以前所作的善業

也會因為生心歡喜發願行一切善而變得增長廣大 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若於現在不思彼等

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於其應不應作

無慧力故不能取捨」如果每天都能積極地斷惡修善的話就能使我們

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利益若是現在不能思惟三惡趣苦不能斷惡道的因

就算是希望從三惡道的怖畏中被救護出來尋求一個真正可以依靠之處

也是無法獲得等到墮入惡道中什麼是該做不該做就沒有分辨的智

慧可以做取捨了 如入行論云「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如入行論中所說「若是在得暇滿人身能修一切善行的時候而我卻不去

行善等到墮惡趣為無量大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又能做什麼呢」 又云「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

無依次乃徧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為故自今歸依諸佛眾生怙

勤救眾生事大力除諸畏」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

觀閱於所觀閱應當思惟又說「有誰能從怕墮惡道的大怖畏當中把

我救護出來我睜著恐懼的雙眼四方上下到處的尋覓我四處的找尋

心中充滿了迷悶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歸依處那時我該怎麼辦呢如今

我已經找到了我真實的歸依處只有三寶能把我從三惡趣的怖畏中救護出

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依怙他們精勤地行救度眾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事業奮力地去除一切眾生的怖畏」以上所說只是概略地介紹思惟

三惡趣苦若要詳加說明就必須讀誦念住經中所說的內容所以應當

對於如何思惟三惡趣苦的部分好好的觀察閱讀而且要經常地觀察

閱讀對於所觀察閱讀的內容更應該進一步的去思惟修習

為了進一步了解餓鬼道的內容特別節錄了「法念經」以及「大吉義咒經」中有

關餓鬼的部分

三 品 九類 業 報

臭口 口常腐臭過廁觸惡恆空嘔逆飲食難通飢渴狂奔苦不堪言

炬口 口常猛炎身如燎樹極慳之業招此大苦

食 針咽 腹如山谷咽若針孔滴水難通飢渴難忍

針毛 腹毛如針內鑽自體外射他身如鹿中毒箭狂走時逢不淨少濟飢

臭毛 身毛臭甚薰爛肌骨衝喉變嘔荼毒難忍攖體拔毛傷裂皮膚轉

加劇苦時逢不淨少濟飢渴

食 大癭 咽生大癭熱晞酸疼更相臭脹爭共取食少得充飢

希祠 常受人祭來去凌空往還無礙或住本舍坟墓受眷屬祭此慳貪少

知布施所招

希棄 常受棄吐殘糞棄食物等彼以為豐饒

食 大勢 有威德大福衣冠美食猶如天子宮殿嚴飾車馬相隨

外障 身常飢渴皮肉如炭蓬頭口乾舌常自舐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

到泉池大力鬼神手持刀杖護不令覷縱見有水即變膿血

內障 針咽炬口腹且寬大縱得飲食自不能食

障 自障 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噉皆被燒燃飢渴大苦

心造貪瞋心現諸障故鬼類常見大火大力刀杖等境俱是心業所現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鬼 道

正住 邊住

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城周七萬五百千由

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又鐵圍兩山中間日

月威光不照中有餓鬼甚眾

不淨一切等處悉皆有之空中古墓丘

林新居故宅屏廁四洲名山大川巨

海海邊山谷

威德有二

有福有德為正神 有福無德為邪神

四洲名山大川嶽瀆城隍土地等各有攸司

香火綿綿福佑民間

依廟而靈妄作殃祥常享淫祀夜叉羅剎

魑魅魍魎附物為怪

有威德 無威德

住山谷空中海邊等處皆有莊嚴寶宮殿宇甚

麗非人所見

幽皆無舍宅安居墓屏廁故區附物依

依不淨糞穢草木塚

餓鬼身量

極長大者一由旬頭如大山咽如針孔蓬髮形瘦拄杖而行中者不定約三寸中間形

量最小者如有知小兒

法念經有三十六種施食儀註有三十六部鬼王

三十六部鬼王

一波吒薛荔多 十阿附邪佞傳送 十九附物為怪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

二婆羅門仙 十一波吒吉遮 二十風行妖怪 二十九河海精魅

三婆托遠害大力 十二毗陁羅多 二十一畜行精魅 三十波吒食尿

四若夜叉吉遮 十三若健陁羅 二十二蟲成蠱毒 三十一日月薄蝕

五波羅剎食不淨 十四鳥摩勒迦 二十三瘟衰癘瘧 三十二波羅遮文荼

六飢虛食糞 十五阿跋摩羅 二十四陰昧幽視 三十三婆吒食涎便

七波吒富單那 十六鳩槃荼羅 二十五精明魍魎 三十四波吒食膿涕

八婆叉人吉遮 十七毗舍閒多 二十六明靈役使 三十五婆吒食胎血

九婆羅多熱病 十八韋陁羅多 二十七阿利帝母 三十六婆吒摩羅

此皆鬼神中之王能統領無量諸鬼若舉其主則部落從矣

三十六部鬼神

鬼神名號 業 報

鑊湯鬼 由受他雇殺生受鑊湯煎煮或受他寄抵拒不還故受斯報

針口臰鬼 以財雇人令行殺戮故咽如針鋒滴水不容

食吐鬼 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

食糞鬼 由婦人誑夫自噉飲食惡嫌夫故常食吐糞

食火鬼 由禁人糧食令其身死故受火燒噑叫飢渴之苦

食氣鬼 多食美食不施妻兒常困飢渴唯得齅氣也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食法鬼 為求財利為人說法身常飢渴身肉消盡蒙僧說法命得存立也

食水鬼 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焦渴也

希望鬼 由買賣諍價欺誑取物常患飢渴先靈祭祀而得食之

食唾鬼 以不淨食誑出家人身常飢渴恆被煮燒以求人唾兼食不淨

食鬘鬼 以前世時盜佛華鬘用自莊嚴若人遭事以鬘賞祭因得鬘食

食血鬼 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食肉鬼 由以眾生身肉臠臠秤之賣買欺誑因受此報多詐醜惡人惡見之

祭祀雜肉方得食之

食香鬼 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

疾行鬼 若有破戒而披法服誑惑取財言供病人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由受

此報常食不淨自燒其身

伺便鬼 由謀誑取財不修福業因受此報身毛火出食人氣力不淨以自存

黑闇鬼 由枉法求財繫人牢中目無所見聲常哀酸故受闇處惡蛇徧滿猶

刀割苦

大力鬼 由偷盜人物施諸惡友不施福田因受此報大力神通多被苦惱

熾然鬼 由破城抄掠殺害百姓因受此報嘷哭叫喚徧身火燃後得為人

常被劫奪

伺孾兒便鬼 由殺孾兒心生大怒因受此報常伺人便能害孾兒也

欲色鬼 由好淫得財不施福田因受此報遊行人間與人交會妄為妖怪以求

活命

海渚鬼 由行曠野見病苦人欺而誑取財物生海渚中受寒熱苦十倍過人

閻羅王執杖鬼 由前世時親近國王大臣專行暴惡因受此報為王給使作執杖鬼

食小兒鬼 由說呪術誑惑取人財物殺害豬羊死墮地獄後受此報常食小兒

食人精氣鬼 由詐為親友我為汝護令他勇力沒陣而死竟不救護故受斯報

羅剎鬼 由殺生命以為大會故受此飢火所燒報

火燒食鬼 由慳嫉覆心喜噉僧食先墮地獄從地獄出受火爐燒身

不淨巷陌鬼 由不淨食與梵行人因墮此報常食不淨

食風鬼 由見出家人來乞許而不施其食因受此報常患飢渴如地獄苦

食炭鬼 由典主刑獄禁其飲食因受此報常食火炭

食毒鬼 由毒食喪人因墮地獄後出為鬼常受飢餓恆食毒火燒身

曠野鬼 由曠野湖池造以施人惡口決破令人渴乏故受斯報常患飢渴火

燒其身

塚間食灰土鬼 由盜佛華賣已活命故受此報常食死人處燒屍熱灰也

樹下住鬼 由見人種樹為施人作蔭惡心斫伐取材自用故墮樹中常被寒熱

交道鬼 由盜行路人粮以惡業故常被鐵鋸截身因交道祭祀取食自活

魔羅身鬼 由行邪道不信正真因墮魔鬼破人善法

下士道 1 三惡趣苦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東洲

南洲

西洲

無威德鬼

北洲

四天王天

鬼 忉利天

有威德鬼

北洲人報勝鬼報亦勝故彼唯威

德鬼四天忉利亦有鬼神唯威德

者但為彼諸天所給使故也

大吉義咒經有四天王所領八部鬼神

乾闥婆眾 此翻尋香為帝釋樂神 東方持國天王領

毗舍闍眾 此翻噉精氣鬼

鳩盤荼眾 此翻厭魅畜 南方增長天王領

薛荔多眾 此翻最初餓鬼

富單那眾 此翻臭餓鬼 西方廣目天王領

那伽眾 此翻龍

夜叉眾 此翻捷疾鬼能速疾傳報

神 北方多聞天王領

四天王各

領二部鬼

神保護四

洲人世

故得天下

民安

羅剎眾 此翻暴惡食人鬼

鬼徧諸趣乃至諸人所住房舍滿中有之但人與鬼互不見聞亦無相礙此皆沈空滯

冥長劫不超縱得佛法聖光覿面不能見聞宿業自障如是所謂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是

歸依三寶

第二習近後世安樂方便分二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二一

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正修下士意樂當中」的第二部分是如何達到後世的安樂方法有

二一是歸依三寶二是修十善業道因此本論首先說明進入佛教最殊

勝的方法mdash淨修歸依接著再介紹如何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mdash十善業道

發起決定的信解

初中分四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三由何

道理而正歸依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 今初

淨修歸依的內容分為四第一是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第二是歸依的對

象是什麼第三是歸依的方法和內容第四是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首先解說歸依的原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生

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

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生求依之心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

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總為二事由惡

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

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

修二因

因雖多種然於此中是如前說於現法中速死不住死歿之後於所

生處亦無自在是為諸業他自在轉歸依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其中最重

要的是怕死後墮惡趣所以才發起想要歸依的心想到今世無法久住

而且隨時都會死亡死了之後又只能隨著業力在六道中流轉自己將投

生何處是一點也沒有辦法作主的

其業亦如入行論云「如黑暗依陰雲中剎那電閃極明顯如是佛力百

道中世間福慧略發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恆作重罪極強猛」諸白淨業

勢力微劣諸黑惡業至極強力故墮惡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發

生求依之心而我們的惡業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我們所造的惡業就好

像黑暗中再加上烏雲密佈這樣的多善業卻如同剎那的閃電那樣的少

現在除了歸依三寶藉著佛的加持力可生起少許世間的福慧之外我們

善業的力量實在是太微弱了而長時間造惡業所累積的力量卻非常的

強盛因此不墮惡道是不可能的」反觀自己善業的力量這麼小惡業

的力量這麼強將來一定會墮惡道每每想到這裡便不禁生起大怖畏的

心希望能找到讓自己不墮惡趣的真實歸依處

猶如陳那菩薩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

身今當歸依誰」也如同陳那菩薩所說「我們現在是處於無邊生死輪迴

的大海中加上貪瞋癡慢疑等惡業的力量是如此的強盛一旦這些惡業

成熟的時候就像要被大鯨魚吞嚼一樣自己一點也沒有辦法抵擋所以

要墮惡道非常容易有誰能幫助我從惡道中救護出來呢我又應當歸依誰

呢」

總為二事由惡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總而

言之為什麼要歸依的理由可總括為兩個第一是怖畏墮三惡道的心

第二是深信只有三寶能將我們從三惡道中救護出來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

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若是對於這兩個歸依的理由不了解

只是歸依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更不知道歸依有那些功德的話那歸

依只是空話所以必須先瞭解歸依的原因在那裡並且真正發起堅固猛利

的信心因為有了堅固猛利的信心之後才能由修歸依的功德慢慢轉變

自己的煩惱和業力因此了解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應當勵力勤修這二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因真實的生起怖畏墮三惡道的心和對三寶清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這兩個原因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只有怖畏的心而沒有深信三寶的心就

可能會去求其他的天神或外道歸依這樣的話便無法生起歸依的功能

也無法從惡道中救護出來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二應歸依此之因相 今

「淨修歸依」的第二項是介紹歸依的對象分兩方面說明第一

什麼是歸依的對象第二為什麼要歸依這個對象

首先介紹歸依的對象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謂若有一能辨

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

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如百五十頌中所

說「有誰是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只要是有智慧的人

都知道這樣的對象就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也是應該讚歎恭敬的對

象應該學習這樣的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

亦表法及僧寶所以若是有人具有分辨可歸依和不可歸依的智慧就知

道應當歸依的對象是真實無欺誑的佛以及佛所說的法和修行佛法的

僧伽這三寶

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就如同歸依七十頌中

所說的「佛法以及僧伽這三寶是求解脫者的真實歸依處」

應歸之相分四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

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二者謂於一切種

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三者

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

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

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

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

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

引而作助伴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

歸此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

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

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應歸之相分四接下來介紹為什麼要歸依三寶這個對象原因有四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

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歸依的對象

他自己已經遠離怖畏證得無畏的果位若是他自己都還沒有遠離怖畏

又怎能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怖畏呢就像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站穩我們依

靠他的話也一定會跌倒所以如果他自己沒有離開怖畏的話是不可能

幫助我們從一切的怖畏中救護出來的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

不能辦所求事故第二個歸依的原因是對於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在度

化他們時具足了善巧方便若是沒有種種的善巧方便就算是歸依他

也沒有辦法達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圓滿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第三個歸依的

原因是他必須具足大悲心所謂的大悲心就是普度一切的有情眾生

沒有怨親憎愛的差別否則即使你歸依了他也不見得能得到救護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

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第四個歸依的原

因是如果我們以一切世間上最殊勝的財物來供養他他不一定會很高興

而是要以正行來修供養他才會真正地生起歡喜心所謂的正行供養就

是依照佛的教化內容好好的修證以正行佛法來作供養是一切供養中

最殊勝的也是佛最歡喜的因為只有正行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乃至最

後的成佛解脫而財供養只能積聚福德得富有的果報所以若是我們

歸依的對象不具備這個條件就會先看看你對他有沒有行供養的恩惠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讓你歸依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善巧於畏度他方便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

悲徧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是應歸處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

即是所歸依處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就是自己真正解脫了

已經遠離了一切的怖畏而且具足善巧方便能令眾生也遠離一切的怖畏

達到最後的成佛解脫另外對於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的差別對待同

樣以大悲心來救護並且能夠普徧利益一切有情不論是有財物供養的恩

惠還是沒有財物供養的恩惠都同等的攝受這樣不重視財供養只重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視法供養更是真正大悲的表現所以只有佛具備了這四個條件也只

有佛是我們應該歸依的對象而不其他的神祇如大自在天等(大自在天

是印度教所崇拜的神祇認為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主宰)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

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由於以上的四

點理由我們知道只有佛才是真正的歸依處所以由佛所說的法和佛

的弟子眾也都是我們的歸依處若是對於攝決擇分中所說的歸依道理

產生真實的信解並且能專心歸依佛法僧三寶的話一定能得到三寶

的救護因此應該誠心的發起對三寶的信解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然是內支未

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復無懈怠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故應歸此我們現在

已經知道只有歸依三寶才能真正得到救護但是若想要得到救護

還必須同時具備內外二支因外支因是指能救度我們的佛這個因是

從來沒有缺少過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已成佛隨時可以來救護我

們既然佛從未缺少過為什麼眾生還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法被救度出來

呢這是因為缺少了內支因眾生沒有辦法對三寶行真實的歸依對三寶

沒有真實的信心所以依然還隨著煩惱轉因而產生苦惱輪迴不斷因

此我們要了解的是未能被救度真正的原因是眾生自身的問題所以

我們對這位雖然沒有被眾生請求卻由於大悲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想

作為眾生助伴的心從來沒有間斷過的佛這個永遠精進無懈怠的行利

他無比勝妙真實歸依的對象正是我們應該去投靠的大依怙所以應該

真實的來歸依佛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大

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汝是諸有情依怙總

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

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讚

應讚中說「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依怙者的助伴由於抱持著大悲心永

遠精勤無懈怠的哀愍眾生救度眾生有誰能比佛更尊勝呢我們眾生都

應該來依怙祂如果不歸依佛就會仍然在輪迴的苦海當中沉溺若是能

夠真正接受佛法就是根性再下劣的眾生也能獲得利益一切能夠利他

的善巧方便只有佛的智慧能夠完全了知所以一切外支因佛都已經

成辦只是由於內支因的缺少愚癡的眾生才會在輪迴中受苦」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一知功德二知差別

三自誓受四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淨修歸依」的第三項是知道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在攝決擇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大略分為四事一是知道三寶的功德二是知道三寶的差別三是自己誓

願要接受歸依四是歸依以後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

功德三僧功德 今初分四

第一知道三寶的功德才行歸依的道理是說明必須先能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但是如何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呢

以下分為佛功德法功德和僧功德三方面介紹

首先介紹佛功德內容有四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業功德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如云「相

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

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

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

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

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

蓮華何能嚴」

身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一是身功德

謂正思念諸佛相好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關於佛身的功德

是正確的思念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應如喻讚中所說的來憶念

佛身的功德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讚中是

這樣說的「相好莊嚴的佛身具有殊勝的妙眼像盛滿了甘露水有如秋

天萬里無雲的晴空也如眾星拱月般的莊嚴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佛的膚身呈金

色披覆著端嚴的法衣就等同在金山頂上為萬丈的霞光祥雲所纏繞

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佛的臉上並沒

有任何的裝飾卻極度的光明圓滿就算是無絲毫雲翳遮障的明月也沒

有辦法和他相比

尊口妙蓮花與連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佛的口如微妙

的蓮花開口時就像蓮花般的綻放蜜蜂見了以為是蓮花把他當作是懸

掛的繩索上下來回不停地轉

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佛金色的面容

上端嚴著潔白整齊的四十顆牙齒就如同清淨秋月的光明照入金山的

縫隙

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佛的右手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紋具足輪相佛就是以手來安慰處在生死怖畏中的眾生

能仁遊行時雙足妙如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佛行走時

雙腳像踩出蓮花般的印畫在地上這是地上的蓮花所無法嚴飾的

為了能讓學人進一步了解佛身的功德特別將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內容節錄於後

一 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凡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味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獅王 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目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由昔於有學道時極善迎送師長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輪相由昔正受律儀

堅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龜腹狀由昔修習四攝事故感得手足指間縵網

相連猶如鵝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軟細嫩由昔布施善妙

飲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漢文經謂掌)雙肩及頸七處充滿由昔救脫

被殺被縛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諸指纖長可愛由昔饒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

寬廣由昔離殺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

皆不突現由昔自所行善轉增長他故感得諸毛皆悉上靡由昔將醫方明工

巧明等傳授他故感得雙腨漸次細圓如瑿泥耶腨由昔不捨諸來求財者故感

得雙臂長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於梵行律儀及善防護秘密語故感得陰

相藏密最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淨鮮明由昔施他勝

宮殿故感得身皮細薄潤滑由昔遠離憒鬧散亂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

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眾生及師長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間毫相莊

嚴量如橄欖核許形如銀管潔白柔軟展長三肘縮即右旋毫端上靡

由昔未曾輕毀他故感得上身猶如獅子由昔隨順他善說故感得臂膀圓實

由昔施他醫藥等故感得雙肩之中項部極善豐滿由昔承事眾生作看病人等

故感得於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園林等故感得身量與弓相等如諾瞿

陀樹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頂上烏瑟泥沙高顯周圓由昔三無數劫說和

愛語等故感得舌相薄淨廣長如紅蓮色由昔一音為一切世界有情宣說正法

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遠離綺語過故感得兩頰如獅子王由昔承事稱

讚一切眾生故感得齒潔白相由昔遠離邪命正命清淨故感得齒平齊相由

昔修諦實語故感得齒細密相由昔遠離離間語故感得整四十齒由昔視一

切眾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紺青寶相由昔視一切眾生無貪瞋故感得兩眼上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下睫毛不相雜亂猶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圓滿報身定能感得此

三十二相謂由能感此此諸相之彼彼因皆圓滿故迎送師長等因隨各

各相時已廣宣說此等名為相者由誰具足此相即能表現彼是大丈夫故

二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 行步如獅象 鵝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蘋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隨好由於一切諸行離貪愛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銅色鮮

紅光明由於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樂到究竟故爪色潤澤由於上等族姓生

故爪甲高起由行境無罪故諸指圓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諸指豐滿由漸次

修三種智德故指漸細長由昔善護十不善業道及邪命故筋脈不現由已解

釋煩惱結故筋脈無結由能了知甚深密義踝骨不現由從生死等難可行處

度眾生故足無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獅子由善巧映覆龍故行步如

象王由善巧騰空故行步如鵝王由善引有情至安樂處故行步如牛王由

順繞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莊故行步善妙由心常無曲屈故行

步直進由稱讚他功德故身盤緊密由不染著諸惡法故其身光潔由說稱

機法故身次第相稱由行清淨故身最潔淨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

清淨故身善清淨由法毘奈耶圓滿故眾相圓滿為他說廣妙功德圓滿故身

廣大微妙於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說清淨法故雙目清淨無

翳由說易解法故身極細嫩由於難行處心不退故身容無怯弱由修善根

勝出一切世間故身最充實由盡後有故身善策勵由善分別緣起順逆故支

節善開展由說清淨法義故顧視清淨無翳由弟子戒圓滿故其身圓滿由

未染著生死過故身部相稱由摧伏我慢故身無歪倒由說無盡法故身相平

整無諸高下由通達甚深法故臍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順自之教授故臍紋右

旋由諸徒眾行端嚴故威儀端莊眾所樂見由意淨故三業行淨由於非時

不說法毘奈耶故身無疣贅及諸黶點由說身等安樂法故雙手柔軟如覩羅

棉由得光明大沙門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數數說真淨

法故手文長直由為眾生宣說眾多學處故面門不太長由通達一切世間猶

如影像故唇紅如蘋婆果由柔和語調伏眾生故舌極柔軟由說眾多功德正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理故舌極微薄由所說法毘奈耶諸著我我所之凡夫難測度故舌赤紅色由

無一切怖畏故語具雷音由說和愛語故音韻美妙防護三有結使故四牙圓

整調伏難調故四牙鋒利降伏煩惱法毘奈耶最潔白故四牙潔白安住通

達生死涅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齊漸說三乘現觀故四牙漸細安住方便所持

勝慧故鼻相高修具足眾生信仰淨行故鼻清淨由說廣大法故眼目寬廣

由度眾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眾生歡喜稱讚故眼目青白分明圓滿如蓮

華葉由常時回顧諸有情故雙眉修長由善巧和緩調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

眉毛細軟意為善故雙眉潤澤徧見貪等過患故眉毛齊整由遮遣有情損

害故手長圓滿由戰勝貪等故兩耳相齊令諸有情相續不壞故耳根不壞

不由邊執見等擾動心故額部與髮際極善分展由摧壞一切邪說故額部開展

寬大由圓滿勝願故頂圓如蓋由於色等斷除貪愛故髮紺青色如蜂徧盡

見修所斷隨眠故頭髮稠密由說聖教妙慧徧知故頭髮柔軟由意不為貪等

亂故頭髮不亂常時不說粗惡語故髮不粗澀由於三寶前散布妙花故髮出

妙香奪眾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紋相猶如金剛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紋其

外無名指等有七紋右旋而善莊嚴此八十種名佛隨好者由身外現功德相

表內心功德故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

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

悟解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

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

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

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

瞋毒蛇等同妙翅鳥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

剛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且初聞尊語

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

者厭離尊語相稱轉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

生」應如是念

語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二是語功德

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

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佛

語的功德是佛在說法的時候可以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有情各別

依照自己的問題同時請問佛能在剎那之間以相應的智慧同時攝持所

有的問題再以不同的音聲語言同時回答一切的問題各類的眾生

也能隨自己的音聲語言完全地領悟了解就是所謂的「佛以一音演說

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

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應當思惟佛語功德稀有的道理如

諦者品中說「若是眾生在同一時間內發多種問題請問佛佛都能在剎那

間普徧了知一切問而由一音聲回答各各的問題由此可知佛是三界

中最殊勝的導師以清淨的音聲在世間轉正法輪使人天眾生離一切

眾苦」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

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又如百五十頌

中所說「觀看佛的面容慈祥可愛聽聞佛說法時音聲非常和美有如皎

潔的月亮注下甜美的甘露佛語的功德能靜息一切的貪欲就像天空

降下的雲雨將所有的塵埃都洗刷得乾乾淨淨佛說法時不但能降伏我

們的貪煩惱同時也能調伏我們的瞋煩惱如同大鵬金翅鳥吃盡所有的

毒蛇一般拔除一切眾生的瞋毒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也能摧壞我們

的愚癡無明如同日光衝破一切雲翳的障礙又如堅固的金剛一般摧毀

我慢的高山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佛所說的法義

完全是真實語所以沒有任何的欺誑佛是隨順不同的眾生而宣說不同

的法所以沒有任何的過失佛說法時善於引導所以眾生容易了悟佛

語的功德就是具備這些善說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而且最初聽聞

佛說法就能當下調伏心意若是能再進一步正思惟的話就能滅除貪

瞋癡等煩惱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對於有所匱乏

的眾生佛能以慈語安慰他們對於放逸懈怠的眾生佛能讓他們的心收

攝回轉對於貪心難捨的眾生也能夠使他們生起厭離心佛語的功德

總是隨不同眾生的情境適當地任運而轉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應如是念

佛說法能使上等根性的智者生起歡喜心能使中等根性的眾生增長他

們的智慧對於下等根性的眾生也能除去他們的無明愚癡所以佛語

的功德能普徧利益一切的眾生」應當這樣來憶念佛語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

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

狹小悉不能徧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

唯所知寬廣」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

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

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

死過令如此久住」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

獄勝仙發悲心」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

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

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意功德分二「佛功德」方面第三是意功德分為智慧的功德和大

悲的功德首先說明智慧的功德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

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我們知道佛的智慧是徧知一切的不論

是見道時所顯現的根本智(如所有性)或是悟後所漸修的後得智(盡所有

性)佛都完全通達所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就好像觀自己手

掌中的菴摩洛果一樣的內外透徹清清楚楚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

佛的智慧是徧及一切無所不知的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除了佛以外的諸天智

慧的寬廣都有限度而且量也狹小所以都不能像佛一樣的周徧一切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如讚應讚中所說「只有佛的智慧能徧知一切其他的諸天所知的只能

算寬廣但不能徧一切」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

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又說「佛看

世間的一切包括一切眾生的心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情器世間都

好像他手掌中的菴摩洛果般的清清楚楚這就是佛智慧的心所到達的境

界世間上的一切法不管是有情世間器世間是一還是異的種種差別

相通通好像風行於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阻礙所以佛的智慧是完全

通達的徧一切境一切法的」應當這樣來憶念佛智慧的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

在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至於佛的大悲功德方面如

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所束縛無法自在作主佛也為大悲心所繫縛不能

自在所以見到仍在苦海中流轉的眾生總是生起大悲心而且是恆常

沒有間斷過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

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如百五十頌中說

「就如同一切眾生被煩惱束縛不能自在佛也是為了解救眾生被大悲

心束縛得不能自在所以在禮敬諸佛之前應該先禮敬大悲心佛因為了

知輪迴生死的過患所以才會因大悲心而久住世間如此恆常無間斷

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諦者品也說「佛見到一切眾生是因為被愚癡無明所覆蓋所以才陷入生

死的牢獄當中為了讓眾生能解脫生死的牢獄因此才發了大悲心」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

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又說「佛是見到眾生常被貪欲所

蒙蔽耽著沈溺在貪愛的大海中才會發起大悲心又看見煩憂的眾生

為病苦所逼惱為了拔除眾生的病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佛所生起

的大悲心是恆常沒有間斷的盡未來際為眾生拔一切苦」應當這樣

的來憶念佛大悲的功德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

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

一切所應作事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

亦示無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讚

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應憶念

業功德者「佛功德」方面第四是業功德

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佛的業功德

是任運自然而且無間斷的以身語意三業來行饒益一切眾生的事

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

損定做一切所應作事而且佛還會因所度化眾生的差別以不同的善

巧方便作引導讓被度化的眾生能遠離一切的衰損過失圓滿一切的

功德成就佛業的功德就是如此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百五十頌云「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諂動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豈有此餘事」如百五十頌所說

「佛以魔是如何的擾亂眾生來教導眾生如何摧伏煩惱也說明輪迴生死

的苦性和怎麼解脫生死怖畏的方法佛總是以大悲心來利益一切的有

情所以佛除了饒益眾生的事業之外便沒有其他應行的事業了」

讚應讚云「尊未度眾生何有是衰損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

應憶念之讚應讚中說「沒有比佛不度眾生更衰損的事了若是佛不以身

語意三業來度化眾生又怎會有饒益一切眾生的盛事呢」應當如此來憶

念佛業的功德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若能數數

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是略說念佛道理若由種種門中憶念亦由多門能發淨信以上是

約略地介紹念佛功德的內容若是能由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功德以及

業功德的道理多方面來憶念佛的功德的話也能多方面的發起清淨的信

若能數數憶念思惟則勢猛利常恆相續餘二寶德亦復如是如果

再能夠不斷憶念思惟佛的功德就更能猛烈恆常相續地生起淨信心

了其餘的法寶和僧寶的功德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來憶念思惟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授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則諸經論多是開示三歸功德此等皆能現為教

授若是能夠這樣的來修習三寶的功德就能了解為什麼在佛所說的經

或菩薩所造的論中一再開示歸依三寶的功德也能將它視為重要的教授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治

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此等

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又若

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恆得見佛

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

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

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

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

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

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

卜」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

安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

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

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

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

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力引發至心定解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

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

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

念觀察修皆是分別於修行時而棄捨者是遮此等集聚資糧淨

治罪障非一門徑故於暇身攝取無量堅實心藏應當了知為大障礙這

樣經常來憶念三寶的功德就是觀察修(用分別思惟觀察來修)如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說修行不需要經過思惟觀察分別的話就不能對於這些內容如功德

等清楚的明瞭因此就沒有辦法很正確地積聚資糧和淨除罪障這樣的

話對於已經擁有的暇滿人身來說想要生起堅固的信心想要修學佛法

成就佛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此等若作常時修持心隨修轉若是我們能夠不斷的來憶念思惟

觀察佛法的內容我們的心才會慢慢的隨著修行轉變

故於初時修心稍難後時於彼能任運轉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要

讓心立刻轉變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心在過去相應的都是世間法而

不是佛法現在藉著聽聞佛法再加上思惟分別觀察了以後我們的

心自然就能逐漸地轉向佛法跟佛法相應

又若能念願我當得如所隨念如是佛者是發菩提心一切晝夜

恆得見佛於臨終時任生何苦然隨念佛終不退失如果說我們對於憶

念佛的身語意業的功德能夠真正生起信心就有一顆如同佛般的

菩提心也能日夜見佛在臨終時不論有任何的痛苦現前憶念佛的心

也終究不會退失

三摩地王經云「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

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果我們想對事

物有所體悟了解的話就要透過觀察由於要不斷地觀察所以心很自然

的就容易趨入我們隨時憶念佛的功德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我們時常

修習隨念佛身語意業的功德並且在行住坐時都能心住其中

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和佛相應這樣要成就佛的智慧成就無上菩提就

不難達成這個心願了」

又云「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

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又說「應當恆常以清淨

的身語意三業來稱讚佛殊勝的功德能夠這樣持續來修習的話就

能日夜見到佛即使在生病的時候身心不安的時候甚至是臨死的時候

都能不退失念佛任何的苦受也都無法侵奪他的心志」

博朶瓦云「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由於此上獲

得定解故能由其誠心歸依若於所學能正習學則一切事悉成佛法吾

等對於諸佛妙智尚不計為準洽占卜」博朶瓦云「若能不斷的思惟就

能漸漸地增加信心這樣清淨的信心能夠在身心上持續之後就能得到

佛的加持如果對以上所說的內容產生了決定的信解就能至誠的歸依

若是再加上正確的修學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否則對於諸佛微妙的智慧

非但不能了悟而且對佛法的信心可能還不及一位卜卦很準的占卜先生」

此復說云「譬如有一準利卜士說云我知汝於今年無諸災患則心安

泰彼若說云今歲有災應行此事彼事莫為則勵力為若未能辦

心則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說我未能辦又說「譬如有一位很靈驗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命先生告訴你說你今年沒有任何的災難一切都很順利你聽了之後

心中便覺得安泰若是他說你今年會有什麼災難處處應當小心行事最

好是多做那些事那些事千萬不能做你一定會盡力的去辦到如果不能

做到的話就會覺得不安心中老是惦記著說他告訴我應該注意的事情

我沒有完全遵照辦理

若佛制云此此應斷此此應行豈置心耶若未能辦豈憂慮耶反

作是言諸教法中雖如彼說然由現在若時若處不能實行須如是

行輕棄佛語唯住自知」若不觀察隨心愛樂唯亂於言可是佛也

告訴了我們很多戒律的內容這些惡行是應該斷的這些善行是應該行的

我們是不是真的將這些應斷應行的內容跟相信算命先生一樣的把它放

在心裡呢如果我們沒有辦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會像因為沒有聽從算命

先生的話而起憂慮呢還是反而為自己找很多理由藉口作為不能

斷惡修善的原因譬如這樣說佛當時所制訂的戒律已經不能順應時代

的潮流了因為現在的時代已經改變社會國家也一天天在進步所以很

多內容已經不可能實行了應該如何如何來改正應該如何如何來實

行helliphellip於是很輕率地把佛的教導丟在一邊而堅執自己的看法」如果

我們對整個佛法的內容不詳細的去觀察一味隨著自己的心意高興怎

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說自己歸依學佛也只是空話而已

若非爾者內返其意詳細觀察極為諦實故當數數思佛功德勵

力引發至心定解若是我們能把這些佛法的內容時時刻刻的放在心裡

好好仔細觀察的話這才是真正的諦實所以應當經常思惟佛的功德關

於佛身語意業四方面的功德要不斷的觀察思惟一直到引發決定

的信解為止

此若生者則於佛所從生之法及修法眾亦能發起如是定解是則歸

依至於扼要此若無者即能轉變心意歸依且無生處況諸餘道如果

我們對於佛能真正產生信心同樣的對於佛所說的法教以及依教奉

行的僧眾也能夠生起深切的信心這樣才算是真正歸依三寶若是沒有

真實修歸依的話就算是能歸依三寶也無法產生決定的信解學佛的第

一步就是歸依三寶如果我們連對三寶的信心都無法建立的話更別談其

他的了

法功德者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

滅道二諦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如正攝法經云「諸

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

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

法功德者「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二部分是憶念法功德

謂由敬佛而為因緣應作是念佛具無邊功德者是由證修滅道二諦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除過引德以為自性教證二法而得生起法功德是由於恭敬佛而來

的若是對佛能產生真正的信心恭敬心那當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

也能生起絕對的信心所以憶念法功德就是憶念佛所有無邊的功德

都是由修證「滅」「道」二諦來的如何斷除一切的過失圓滿一切的功

德而成佛是經由「教」「證」二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標(「教」是指

經律論等聞思的內容「證」是指修證的內容)

如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

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如

正攝法經中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無邊的功德都是從法生起的

由學習法開始聽聞思惟法的內容再進一步修證所有佛法的內容才

能漸漸斷除一切的過失成辦一切的功德」因此想要圓滿佛的一切功

德只有以「教」「證」為主的佛法能夠成辦應該這樣來憶念法的功德

僧功德中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

而為憶念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

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

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

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僧功德中由「知功德而歸依」的第三部分是憶念僧功德

正謂諸聖補特伽羅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

念憶念僧的功德是指憶念「聖僧」的功德「聖僧」是由念正法的功

德而生的是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教如理的修行而證得的僧眾(「聖僧」

是指已經入見道位或是已經開悟的僧眾這裡憶念僧的功德主要是指

「聖僧」的僧眾以區別出家但是還未悟道的「凡夫僧」)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

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

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

恆趣向法常白淨行」正攝法經中說「對於僧伽應當這樣來憶念僧

伽是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以及實行正法的人他不但受持正法

依於正法供養正法還作種種佛法的事業由於是以佛法作為身語

意三業的標準所以才能修行圓滿而且心地正直清淨具有悲愍心

不但成就悲愍心還具有遠離世俗的出離心因此才能心恆趨向法常行

清淨的梵行」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

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

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

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

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

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

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

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由知差別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二是知道三寶的

差別就是要知道三寶的差別以後才知道為什麼要歸依三寶的理由

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如攝分中說由於明瞭三寶

之間互相的差別才正式歸依

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

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其中的差別分為六種第一是相差別

這是以三寶的本體來說一切究竟圓滿現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是佛寶

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相依法如理修習成就的人是僧寶相

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

第二是業差別這是以三寶的作用來說佛成就以後轉法輪開示一切的

教法這就是佛寶的作用能斷一切的煩惱止息一切的苦是法寶的作

用能夠以身作則為眾生的模範勇猛增長一切的善業這就是僧寶的

作用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

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第三是信解差別對於佛寶我們應當有親近

承事恭敬供養的信解對於法寶應當有真實修學希求證得果位的

信解對於僧寶的信解是要對佛寶與法寶產生了信解之後大家就能

和合的同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和合僧團」(一個僧團若行「六和敬」

便能共住在一起成為「和合僧團」「六和敬」第一是身和敬大家共同

行禮拜等身業就能「身和共住」第二是口和敬大家共同行讚詠等口業

就能「口和無諍」第三是意和敬大家共同行信心等意業就能「意和同

事」第四是戒和敬大家共同行戒法就能「戒和同修」第五是見和敬

大家共同持相同的見解就能「見和同解」第六是利和敬大家共同受用

衣食等利益就能「利和同均」)

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

修共受財法正行第四是修行差別對於佛寶應該修供養承事等正行

對於法寶應該修和法相應的正行對於僧寶應該修共受財法等正行

大家共同接受財物以滋養我們的色身共同接受佛法以增長我們的法

身慧命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第五是隨念

差別就是分別隨念三寶的功德如說「佛是一切功德的資糧田佛是堪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為歸依供養者helliphellip等等」

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

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第

六是生福差別這個依眾生和法兩方面來說都能夠生出最殊勝的福田

佛寶以及僧寶都是屬於眾生方面差別在於佛只有一位而僧寶有多位

法寶屬於法方面這三寶都是我們眾生最殊勝的福田如果再加上上師

就有四歸依(在密教是修四歸依)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

為修助伴由如是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

由自誓受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三是由自誓受而

歸依就是自己誓願要接受歸依的

謂由誓受依佛為師依般涅槃為正修法歸依僧伽為修助伴由如是

門而正歸依如毘奈耶廣釋中說自己誓願接受佛為大師接受能證得涅

槃的法為修習的正法接受僧伽為修行的助伴這樣來誓受歸依三寶這

些內容是毘奈耶廣釋中所說的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

唯於三寶執為歸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

由不言餘而歸依者「為什麼歸依三寶的道理」中第四是歸依以後

不再歸依其他外道

謂由了知內外大師及其教法諸學法者所有勝劣唯於三寶執為歸

處不執與此相違師等是所應歸為什麼不再歸依其他外道呢因為清

楚的知道佛教和其他外道有關大師教法和學法的人這三方面所有

殊勝和低劣的差別因此才會認定三寶為真實的歸依處而不歸依其他有

違三寶的外道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違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又云

「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徧智宗

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

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

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

說法獅尊教此眾生」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

尊語與餘言差別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

此專一妙善彼唯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能清淨此即依怙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

此二所有差別之中師差別者謂佛圓滿無邊功德所餘大師與此相

違佛法和外道所有的差別之中分師差別和教差別兩者來討論師的差

別是只有佛是圓滿一切功德的大師其餘的老師都無法和佛相比

殊勝讚云「我捨諸餘師我歸依世尊此何故為尊無過具功德」

殊勝讚中說「我為什麼會捨棄其餘的老師而唯獨歸依佛呢就是因為佛

已經斷除一切的過失具足一切的功德這是其他的老師所無法相比的」

又云「於餘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於依怙如是非

徧智宗過壞其心心壞者不見無過大師尊」又說「其餘的外道或宗

教如果你善加思惟的話就知道不但智慧不圓滿不能如佛一般的徧知

一切而且他們的宗旨教法還有過失心也還有貪瞋癡三毒的染污這

就是為什麼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的原因所以我才深信佛是眾生的

大依怙也只有佛才能斷除一切的過失」

教差別者謂佛聖教由安穩道得安樂果息生死流淨諸煩惱終

不欺罔樂解脫者唯一善妙清淨罪惡外道教法與此相違至於教的

差別佛的聖教是真正的安穩道能得究竟安樂的果位能夠息滅生死

之流並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這是絕對沒有錯誤和欺罔的它是希望達到

解脫的修行人唯一善妙能畢竟清淨罪惡的解脫道路其餘外道的教法

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

如殊勝讚云「何故由尊教安樂得安樂故於說法獅尊教此眾生」

如殊勝讚中說「我為何歸依佛的教法是因為只有佛的教法能令眾生得

一切的安樂從人天的安樂小乘的涅槃樂到大乘的究竟安樂所以佛

所說的法教是最尊貴的佛說法時能調伏一切眾生就如獅子吼百

獸聞之腦裂任何外道的眾生也都被懾服了」

讚應讚亦云「謂應趣應遮清淨及雜染此是雄尊語與餘言差別

此純顯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語與餘言除此須何殊此專一妙善彼唯

障礙法尊語與餘言除此有何別由彼染極染由此能清淨此即依怙

語與餘言差別」僧伽差別由此能知讚應讚中也說「只有佛法能趨入

清淨遮止雜染這是佛的法教和其他外道的法教最大的差別佛法能

開顯我們的真如本性外道卻無法顯示給我們真實道所以是欺罔的教法

這是佛法和外道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能清除一切的障礙外道法只會障礙

解脫的道路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分別之處佛法能清淨一切的煩惱雜染

外道法卻令生煩惱使心更染污這更是佛法與外道法差異的地方」以

上是說明師和教的差別僧伽的差別也由此可以推知

第四既歸依已所學次第分二一攝分中出二教授中出 今初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淨修歸依」的第四項是說明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

有關修學的次第分為兩種不同的傳承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中出

就是相宗所傳屬於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

中出就是性宗所傳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介紹攝分中出的內容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

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

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

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

惱即應作意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

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

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初中有二四聚攝分中出的內容分為兩大方面介紹每個方面再分

為四個部分說明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

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

近示道師故第一方面的第一部份指出歸依以後應該修學的第一步

就是親近善知識前面「道前基礎」的部分已經介紹過善知識是讓我

們的一切功德真正能生起的地方那是因為聽聞善知識的教導後我們

才知道正確地斷惡修善因此功德才能慢慢增長所以一切功德的所依

就是依於善知識既然明白善知識的重要就應該親近一位具足德相的善

知識因此歸依佛就是歸依這位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這是歸依後

應當修學的第一步

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隨其所應謂當聽聞若佛所說若佛弟子

所說法教諸契經等及若作意何種所緣能息煩惱即應作意親近善

知識以後接下來就是聽聞正法聽聞佛或者佛弟子所說的法教如經

律論等聽聞之後還要進一步思惟所聽聞的內容再加上如理作意

如作「不淨觀」來對治貪煩惱作「慈心觀」來對治瞋煩惱作「因緣

觀」來對治癡煩惱等因此修學的第二步是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

由歸依法於教證法應當現證此即是彼隨順行故法隨法行者謂

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所謂歸依法是對於聽聞的佛法能夠現證

如何現證佛法的義理就是要依照佛法的內容修行因此修學的第三步

是法隨法行隨著能達涅槃解脫的教法而正修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羅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

者共同學故所謂歸依僧是認定修涅槃解脫法的人為自己修行的助

伴應當和這樣的人共同來學習所以修學的第四步是歸依僧伽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修行的助伴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悲愍有情者

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斷除損害應時

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

第二四聚中諸根不掉者謂根於境放散之後意亦隨逐於境掉動

深見過患令意厭捨第二方面的第一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修習諸

根不掉(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時不產生掉動的狀態)通常在六根面對六塵時容易放逸散亂

意識也跟著掉動不安因此產生貪瞋痴等煩惱所以應當觀見六根

掉動的過患使心生厭離

受學學處者謂隨力受學佛制學處第二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

學習所有佛法的內容佛法主要的內容是戒定慧三學而戒學又是

三學的基礎所以歸依以後就應該學習戒律的部分並且盡自己的能力

受戒持戒

悲愍有情者謂佛聖教由悲差別故歸依此於諸有情亦應悲愍

斷除損害第三部分是歸依三寶後應當對一切的有情生起悲愍心

我們為什麼歸依佛呢是因為佛具足了大悲心而且這個悲心又有智慧的

攝持才能如此圓滿這是任何其他教派所無法相比的因此既然歸依

了三寶就應該學習佛的大悲心對一切眾生斷除損害的心念生起真正

的悲憫心

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者謂應日日供養三寶第四部分是

歸依三寶後應當勤修供養就是每天都不忘要時時供養三寶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別學二共學

有關歸依以後應當修學的次第第二種傳承是教授中出為龍樹菩

薩的系統教授中出的內容分為別學與共學兩大部分

初中分二一遮止應學二修行應學 今初

別學方面再分為遮止應學以及修行應學兩個部分

首先介紹遮止應學的內容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

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

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

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

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

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第三謂與

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

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如涅槃經中說「如

果歸依三寶就是『正近事』應該親近承事三寶所以歸依佛寶以後就

不應該再歸依其他的天神等神祇歸依法寶以後就應該遠離殺害心歸

依僧寶後就不應該再與不信佛法的外道共住」(「正近事」又指至誠歸

依三寶後能漸漸成就正淨善也能逐日接近涅槃所以稱「近事」)

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以

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三件事就是不再歸依其

他天神對於一切有情遠離損害心以及不再和外道共住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徧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

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

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為

什麼必須遠離這三件事呢其中的理由申述如下首先歸依佛寶後就

不再歸依其他神祇即使連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徧入天等天人都不歸依

了何況是欲界的鬼類山神龍神等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象本身都還

沒有脫離三界還在輪迴當中我們歸依他又怎能解脫輪迴呢所以

不可以不相信三寶而歸依這些對象可是如果是對三寶有信心只是

暫時請這些神祇作為助伴如法的成辦一些事業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可

被允許的譬如說為了蓋寺廟建道場修財神法(財神是屬於欲界第一

天的四大天王)祈請他的協助或者是修護法希望他能幫助我們清除一

些修行上的障礙等這些情況就像是施主是被施者活命的助伴醫師是

病人治病的助伴只要是如理如法都算是恰當的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

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其次歸依了法寶以後就不應再生起傷害眾

生的心念因為佛法是講求慈悲的若是仍然有損害眾生的心就和佛法

根本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不應該對其他的人或畜生做出鞭打捆綁

囚禁穿鼻等事或者強行令他負載他所不能負載的重物等總而言之

一切損害眾生的心念和行為都應當遠離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最後歸依了

僧寶以後就應該與能清淨修行的善知識或者是具正信的同參道友們多

接近而不再和不信三寶或者會毀謗三寶的人互相來往或共處一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才剛剛歸依三寶開始學佛不久佛法的正知見還沒

有建立恐怕受到他邪知邪見的不良影響也許因此而退失了對佛法的信

心或者因此造下毀謗三寶的共業所以最初時應當遠離這些惡友等

到我們有了真正的信心以後再把佛法的正知見介紹給他們

以上是說明歸依三寶後應該遮止的部分接下來闡述歸依三寶後

應該修學的內容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險

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親

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

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

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

迦法王住旁生中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

有一工人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後善成已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

惡身形倭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

他所造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大瑜伽師

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可將絨巴迦格

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師工中

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

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

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

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

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

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

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

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三種修行應學者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醜不應譏毀置塵

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

應當修學的部分分佛法僧三方面介紹首先關於佛寶的內容既

然歸依了佛對於一切佛像不論是塑的畫的不管是美的醜的都

不應該譏評詆毀或者把它隨地擱置任它風吹雨淋蒙塵或者把

它當作財物來抵押典當應該斷除這一切的不恭敬輕視和詆毀等行

為應該視一切佛像為眾生的敬田(恭敬三寶就能種植福田可積聚福德

資糧)如同見到佛一樣

親友書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供善逝像」親友書中說「對

於一切的佛像不管是泥塑木雕工匠的巧拙如何凡是有正知見的行人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都應該很恭敬的把它供奉起來而不應該有所批評」

分辨阿笈摩說劫毘羅摩納婆由於學無學僧眾說十八種異類

惡語謂云「汝等象頭豈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異類頭形摩羯

陀魚自迦葉大師時乃至釋迦法王住旁生中分辨阿笈摩中說有一位

印度婆羅門名叫劫毘羅由於善於辯論所以經常和佛的弟子們辯論

有一次和一些有學(還未證得阿羅漢之前仍須要繼續修學佛法的稱為

有學)和無學(已經證得阿羅漢不須要再學了所以稱無學)的僧眾辯

論的時候就惡意的批評了這些出家眾用十八種不同種類的畜生名字

咒罵這些僧眾譬如說「你這個象頭愚癡到了極點怎麼可能有智慧分

辨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helliphellip等等」所以最後感得墮畜生道的果報

身形為龐大的摩羯陀魚頭上長有十八種不同種類畜生的頭當初咒罵出

家眾那些動物的頭如今全部應驗到他的身上這就是不恭敬三寶毀謗

三寶所得的果報這位婆羅門不但墮在畜生道當中而且受報的時間相

當長從迦葉佛(賢劫千佛中的第三位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一直

到釋迦牟尼佛時都生在畜生道當中(不恭敬三寶就得愚癡的果報所

以生在畜生道中)

雜事中說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

曾經二次作是譏云今令樹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後善成已

深生憂悔將其工價造一金鈴掛於塔上其後感生容顏醜惡身形倭

小聲音和美名曰善和故於佛像不應說言此如此類於他所造諸佛

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廣大不應譏毀及遮止等另外在雜事中也說

了這一類的故事在拘留孫大師般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了供奉佛的舍利

於是就請了很多工人來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建塔的工人曾經兩次輕蔑

地譏笑說建這樣大的舍利塔要幾時才能完工有可能完成嗎後來

等到舍利塔完成後看到如此莊嚴巍峨的舍利塔不禁心生悔意於是就

把所有的工錢打造了一個金鈴掛在舍利塔的塔頂上他這樣輕慢佛塔

的果報後世就感得雖生為人卻容貌醜陋身形矮小但由於供養金鈴

的功德所以聲音特別宏亮和雅人人都稱他為「善和」這就是釋迦牟

尼佛的弟子「善和尊者」的前生故事所以對於佛像不應該作任何的批

評和毀謗對於別人所造的佛像也不應當譏笑或評論他的好壞美醜

形狀大小等

大瑜伽師奉曼殊像於覺前請觀視云此善醜何似若善妙者

可將絨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錢金授與購取覺答云至尊妙音之身無所

不善師工中等說已置頂於一切像悉如是行有一位大瑜伽師想

供奉一尊文殊菩薩的像就把這尊佛像帶到阿底峽尊者的面前請他檢視

一番然後請問他說您覺得這尊佛像做得怎麼樣美還是醜如果您還

覺得不錯的話我就拿絨巴迦格瓦所供養的四錢金把他買過來阿底峽尊

者回答說一切佛的善妙之身實際上沒有不好的但如果單是以師工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技巧來論的話只能算是中等說完就把佛像置於頭頂表示恭敬的意思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佛像都應該這般的恭敬才對以上是有關於佛寶應

該如何修學的部分

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

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并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至

於法寶方面應該如何來修學呢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正法乃至

短短的四句一個偈頌都應該遠離不敬如何斷除一切的不恭敬呢就是

不可以拿經卷來作抵押品也不可以把它當作貨物來買賣更不可以將它

任意丟置在有灰塵的地上或者會遭風吹雨淋的險處避免和鞋襪放在一

起以及在上面跨越等等應該對一切的法寶生起恭敬心

傳說慬哦瓦善知識凡見有持經典來者合掌起立後不能起殷勤

合掌傳說善知識慬哦瓦凡是見到有手持經典的人經過一定馬上起立

合掌以表示對法的恭敬後來雖然因為腿不方便無法起立仍然殷勤的

合掌以表恭敬

又說覺至哦日時有一咒師不從聞法大依怙尊見一記錄以齒

污穢沾其經書深生不忍說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師生信遂從聞法

又傳說阿底峽尊者在哦日傳法的期間有一位咒師從來沒有參加過法會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看見一位記錄經典的人用手沾污穢齒縫中流出的口

水來翻經書心生不忍覺得這樣會把經典弄髒了對法是大不敬於是

就非常悲愍地對他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生

起了對阿底峽的信心而開始前去聽法

霞惹嚩亦云我等於法任何玩耍無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師者是

壞慧因現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癡之因若愚過此更有何能

霞惹嚩也說我們對法一向輕視忽略對不恭敬法的事也經常在做

那裡知道這樣不恭敬法及法師是讓我們智慧無法開發最主要的原因如

今既然已經這般愚癡無明了就不該再造集愚癡的因如果不但不知道

為什麼如此愚癡的原因還依然繼續再造的話就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事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黨

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

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

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敦

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如是

行持應隨修學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

摩地王經云「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

若於僧伽或出家眾持沙門相及於其相不罵不毀又一切種不應分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黨視如怨敵云汝等我等應當敬重猶如僧寶接下來介紹對於僧

寶應該如何修學的內容歸依三寶以後對於一切的僧伽或者現出家相

沙門相的人不應該辱罵毀謗對於一切的僧眾也不應該因彼此宗派

的不同分別你我而將他視為怨敵應當將他們都視為僧寶同樣的敬

勸發增上意樂會云「希樂功德住林藪不應觀察他過失不應起心作

是念我是超勝我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永不應輕劣苾芻一劫不能得

解脫此是此教正次第」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應該在水邊林下等寂

靜處修習能得安樂的功德而不應當觀察他人的過失更不應當起憍慢

心認為自己是最超勝第一這種憍慢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使我們

難得戒定慧解脫所以永遠都不應該輕視下劣的比丘否則在一

劫這麼長的時間之內都不能得到解脫這是本教授真正的次第」

敦巴仁波卿與大瑜伽師見碎黃布在行路中皆不輕越抖置淨處

如是行持應隨修學敦巴仁波切和大瑜伽師他們看見馬路上有碎黃

布絕對不會就這樣輕易地跨越過去一定是先把它抖乾淨再放到清淨

的地方像這樣恭敬僧寶的態度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黃顏色是僧

寶的象徵)

自能如何恭敬三寶則諸眾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經云「作

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以上對於三寶應該如何修學的部分已經介紹

完畢自己能夠如何的恭敬三寶將來眾生也能同樣的恭敬自己這樣的

業果關係就如同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你造集了什麼樣的業就當會得什

麼樣的果報」

共學分六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

內外差別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

共學分六「教授中出」的第二部分是共學的內容共分為六項

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歸依者謂數思惟如前所說內外差別

及三寶中互相差別並其功德第一項是歸依三寶後應當隨念三寶

功德的差別就是經常地思惟前面所說佛法與外道的差別三寶互相的

差別以及三寶的功德等內容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

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

悉應了知是三寶恩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

樂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

塔等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不現前供養者謂佛

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

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

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

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

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自作供養者謂非由

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

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

唯教他供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末香

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右

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諸

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廣大供養者謂以

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

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

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供

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酥

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

第二隨念大恩恆勤供養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共學」內容的第二項

是歸依三寶以後應當隨念三寶的恩德恆常精勤供養三寶如在吃喝之

前應先供養三寶

如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此是以獲飲

食為喻隨自所有一切樂善悉應了知是三寶恩如三摩地王經中說「由

於過去承佛的恩德我們才能獲得今日的飲食愚癡的凡夫在受用飲食的

時候不知道要報答佛的恩德」這只是以獲得飲食為比喻實際上不論

獲得什麼樣的善樂內容都應該知道這一切無非是三寶的恩德由於前

生行布施等善業所以今世才能得到一切世間的圓滿受用這些都是因為

過去世歸依三寶學佛修行後才知道要行一切善業因此才能感得一切

的受用圓滿這都是三寶的功德所致所以我們應當隨時憶念三寶的恩德

為了報恩在受用一切的飲食之前不忘供養三寶如此一來我們不但

能隨念佛恩勤修供養更能不斷地累積功德資糧他生來世也能感

得更好的果報

由報恩德意樂供養此中復二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但是應該

如何為了報答佛恩而修供養呢這其中分為供養的內容和供養時的意

樂兩方面來說

初中有十供養身者謂親供養真佛色身有關供養的內容又分為

供養身供養塔現前供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財敬供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養廣大供養非染污供養和正行供養十種種類第一類供養身是說

佛在世時可以親自供養佛的色身

供養塔者謂供為佛所建塔等第二類供養塔是說供養為佛所建造

的佛塔等譬如說你居住的地區離佛比較遠但為了想供養佛就造

了佛塔或者是佛涅槃以後將佛的袈裟牙齒等物建造佛塔供奉起來

也是屬於供養塔

現前供養者謂前二事現自根前而設供養第三類現前供養是指

在行前面所說供養身供養塔這兩類的供養時都是現在自己的根前

親自設供養的

不現前供養者謂佛佛塔非現在前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第

四類不現前供養是指所供的佛身或佛塔都不是現在根前而是用意

念觀想佛或佛塔而設供養

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數等亦非現供又如

在佛般涅槃後為了供養佛而造了象徵佛的佛像以及佛塔不論是一還

是多數都不是屬於現前供養而是屬於不現前供養

若供此二隨一之時作如是念而供養者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

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及供十方無邊佛塔若

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時候能夠這樣來觀想現在所供養佛及佛塔

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所以現在供養這兩種不現前供養的

佛及佛塔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此是俱供現不現前論說初者獲廣大福第二較前獲大大福第三

較前獲最大福故於一佛或佛像等修供養時應憶法性無所差別先

當遣意供養一切極為切要以上是說明現前及不現前兩種供養的差別

論中說現前供養可以獲得廣大的福德不現前供養比現前供養所獲得的

福德更大但比起法性供養來說法性供養的福德卻是最大所以在對

一尊佛或者佛像等修供養的時候應當憶念一尊佛和十方三世一切

佛的法性沒有差別因此供養一尊佛就等於同時供養了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這樣憶念的話就能獲得最大的福德所以非常的重要

自作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第

五類自作供養是說由自己親自作供養而不是因為自己的懈怠懶惰

放逸而假手他人

教他供養者謂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

教此供當獲安樂由悲愍心唯教他供第六類教他供養是看到其他

的眾生由於福德不足所以生活貧苦無力供養正好身邊有一些可作

供養的物品於是就教他如何作供養並同時解說供養的殊勝利益比如

供養不但他生來世可以除貧窮還可以獲得種種的安樂等等像這樣由於

悲愍心而教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又亦勸他共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此三福果大小如前另外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還有一類是勸他共供養就是勸他人和自己一起作供養若是要比較這三

類供養所獲得福德的大小則是以勸他共供養的福德最大教他供養的福

德次之自作供養所獲得的福德為最小以上是說明能供者的差別

財敬供養者謂供種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薰香

末香塗香華鬘伎樂及諸燈燭敬問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支徧禮

右旋圍繞又供田等無盡奉施又供摩尼耳環臂釧諸莊嚴具下至供養

諸小鳴鈴散諸珍奇纏寶縷線供養諸佛或佛塔廟第七類財敬供養

就是以財物和恭敬作供養財物供養有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坐具

醫藥等身體所需以及供養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供佛

所需恭敬供養是以問訊禮拜奉迎合掌唱種種讚五體投地右旋

圍繞等作供養另外也有供養田地供養摩尼寶耳環臂釧等莊嚴具

甚至供養一些小鳴鈴珍奇寶物金縷線等給佛或佛塔廟

廣大供養者謂以如是利養恭敬常時供養此復有七謂所供物眾

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

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第八類廣大供養是以利養恭敬常時作供養這

其中包含七項內容就是所供的物品不但眾多而且微妙不論現前供

養不現前供養自作供養教他供養都是至心歡喜帶著強烈的信心

來作供養最後再將這廣大供養的功德迴向給無上菩提

非染汙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

不散漫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得利敬而為

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隨順物者謂諸淨物遠離不淨雌黃所塗

酥所灌洗局啒羅薰遏迦花等及諸所餘非清淨物第九類非染污供養

是指供養時應離一切的輕蔑憍慢心不因放逸懈怠而教他人代供

一定親自作供而且供養時至誠恭敬專一作供養更不為獲國王等權

貴的歡心以增長名聞利養等貪染心而行供養供養時是用隨順物來作

供養所謂的隨順物是除了雌黃所塗酥所灌洗(如浴佛身時須用淨水)

局啒羅薰(局啒羅香是因為香中有血所以不供)遏迦花等(凡是有刺

的有毒的有臭味的花都不供)以及其他種種的不淨物以外所有的清

淨物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來

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

寶等亦當供養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

羅起防護心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

應知是名圓滿供養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少分思惟而生無量廣大果利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

出現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

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

能修妙供養

又若如是財物供養自無所集無從他求應於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

來諸供養具以歡喜俱及於廣大勝解俱心周徧思惟一切隨喜少用功力

而修無量廣大供養攝集菩提廣大資糧恆常於此以真善心起歡喜心

當勤修學如果自己沒有這些財物來作供養也不必從別人那裡勉強獲得

只要對一切世界當中所有供養佛的供養物修隨喜心以歡喜心淨信

心具正知見來修隨喜這樣雖然只花很少的力氣卻能積集廣大的菩提

資糧自己雖然沒有真實供養卻因為隨喜他人的供養而等於自己修了

無量廣大的供養所以應當起歡喜心恆常勤修隨喜

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所說無主攝持諸華果樹及珍寶等

亦當供養又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中所說凡是大自然當中沒有

主人的花卉果樹以及珍寶等都可以拿來供養這樣隨時拿所見的一

切事物來供養不但能去除對事物的貪著又能因隨念三寶的功德勤修

供養而積聚菩提的資糧

正行供養者謂於下至搆牛乳頃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

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淨尸羅起防護心

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第十類正行供養是指以正行佛法來作

供養即使連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都不忘精勤修習一切佛法如修四無

量心(慈悲喜捨)四聖諦(苦集滅道)隨念三寶的功德

以及修解脫的智慧無分別住的禪定於戒起防護心三十七菩提道品

六度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以上財敬供養廣大供養

非染污供養以及正行供養是說明所供的差別

若能由此十種供養三寶應知是名圓滿供養如果能夠在一座中作

這十種供養來供養三寶就稱為圓滿供養

由如是等興供養時有六意樂能於三寶隨一之所少分思惟而

生無量廣大果利有關供養的內容已經介紹完畢現在解說供養時的意

樂若是作前面所說的十種供養時能具備六種意樂雖然對於三寶之一

只作少分的思惟卻能生出無量廣大的果報利益究竟是那六種意樂呢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第一是在供養三寶時同時體認三寶是無上大

功德田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第二是知道三寶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因為

它可以幫助我們從斷一切惡不墮惡趣進而修一切善得人天果報

到最後究竟解脫都是靠三寶的救度所以對我們有無上的大恩德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第三三寶是一切有情當中最尊貴的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第四三寶就像鄔曇妙花一樣的難遇

聽說這種花一千年才會出現一次因此用它來比喻佛法的難遇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第五三寶在這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是

獨一無二的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第六三寶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圓滿

的根本

作是思惟而設供養此等是如菩薩地說而正摘錄恆常時中於如是

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就是以這六種意樂

來設供養這些內容是從菩薩地中節錄出來的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

這樣的意樂心來行供養尤其是遇到如佛誕成道日等吉祥日或者是大

節慶大法會時更當隨自己的能力來修這樣的妙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

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

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為什麼我們在受用

飲食之前要先供養三寶呢那是因為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時時不忘供養

三寶的話只要花很少的力氣很快就可以圓滿積聚一切的福德資糧所

以我們即使是受用一杯清水也好都不要忘記先以至誠的心供養三寶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又供茶時現一切

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錄中出譬如有一極肥

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不忍如是能生若

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無間堪種一切善

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極堪

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

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盡際」於最勝田尚不

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精進供養三寶若如

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

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極增

長」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

及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

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

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諸

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長香供養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若

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上妙

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若諸已得

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現百千等手

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

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

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

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諸佛及諸菩薩」

此復非以糕之瘀處菜葉黃處是須擇其妙者而供另外在供養時

不應該拿已經腐敗或者不新鮮的物品作供養譬如發霉的糕餅發黃

的菜葉等應該選擇新鮮而且最好的來供養

又供茶時現一切人如洒揚塵唯彈少許不成供養是霞惹瓦語

錄中出又在供茶時有些人只用手指彈少許在空中當作供養像這樣如

灰塵般微小的供養實在不成供養這是霞惹瓦語錄中所談到的

譬如有一極肥沃田至下種時而不下種任其荒蕪如是廢止實生

不忍如是能生若現若後一切善樂最勝福田於其四季一切時中常恆

無間堪種一切善樂種子復應於此如經說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

這樣做的話就好比有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該播種的時候不播種任它

雜草叢生這個譬喻是指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種福田的機會但是我們卻

不播種那麼福德資糧又怎麼積聚呢所以三寶實際上是我們產生現世

以及究竟一切善樂的最勝福田我們應該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間裡恆常

而且不間斷地種下一切善樂的種子更應該如經中所說的「以信心的犁

來耕耘這個福田」

若未能作至極堪惜故如讚應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間非有施

處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猶如虛空界橫豎無邊際於尊為利害異熟無

盡際」如果我們不能以信心的犁來耕耘這個福田就算每天供養三寶

唱頌三寶的功德也沒有辦法有效地積集資糧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應

該如讚應讚中所說「像三寶這樣尊貴的福田在三界中是沒有任何福田可

以代替因此是最尊勝第一的如果能夠以清淨的信心來供養三寶他

的福德將如虛空般的廣大沒有邊際當然所獲得的果報和利益也同

樣的沒有邊際」

於最勝田尚不見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無賢善相故一切時當勤

精進供養三寶現在我們對於這樣殊勝的福田不但不知道要播下善根

的種子甚至把它看成連一般世俗的田地還不如這是因為我們善根不足

又沒有正知見的緣故所以我們應該調整錯誤的認知在任何時候都

不忘精勤地供養三寶

若如是行由於勝田種善根力於諸道次慧力增長故於聽聞不能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

要教授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由於是在最殊勝的福田當中培養善根力

的關係所以對於一切修行的次第和內容很快地就能趨入慧力也能不

斷地增長因此對於那些聽聞之後不能憶持思惟之後不能了解其

義修習的時候不能產生定力智慧力又非常低劣的修行人來說依止

這個最殊勝的福田力是最重要的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詩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雖小

極增長」這個道理也如吉祥敬母所說「只要在這尊貴的福田當中不

斷地種植大善根我們的智慧就能快速地增長正如同夏季裡的江河水

原本雖然很小卻在一陣驟雨之後很快地就暴漲起來」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

諸淨水并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又說「供

養時最重要的不在所供的物品而是在供養時的信心」若是具足信心

就是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時只是用曼達盤和一些清水或者是沒有

主人的物品等都可以拿來供養同樣的能積聚福德資糧所以在沒有

財物作供養的時候應該這樣子來做

如現實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

等同博朶瓦云於一穢螺盃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

是諸生盲欺明眼者但是如果是有財物供養卻因為慳貪不能捨然後

說「我因為福德不夠非常貧窮所以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作供養」這樣

的話就如同博朶瓦所說在一個骯髒的破碗中隨便丟一些香草進去

然後觀想說「這些是栴檀冰片還有妙香水」這簡直就是眼睛瞎了

不說還要欺負明眼人

又如樸穹瓦云「我於最初供養香草其氣辛辣次有四合長香供養

其氣甘美現在供養若沈水香嘟嚕迦等其氣香馥」又如樸穹瓦說

「我起先用的是最差的香草來供養它的氣味比較辛辣等到較有財力的

時候我就用四種合起來的香來供養這種香氣就比較甘美一點我現

在用的是沈水香兜羅脂來供養這兩種香的氣味是所有的香當中香

氣最濃郁上妙的」

若於微供輕而弗供則永生中終是唯爾若縱微少發起殷重漸得

上妙應如此師行持修學傳說此師每配一次須用二十二兩金之香如

果我們因為財物太少覺得微不足道而不供的話那一生當中就沒有種植

福田的機會了他生來世也依然會貧窮所以就算是很少的物品我們

也要發起至誠的心來作供養這樣就能因為福田力的關係漸漸地獲得上

妙的物品來供養所以應該效法這位大師的做法來修供養傳說這位大

師每配一次供養的香要花掉二十二兩的黃金

若諸已得資具自在大菩薩眾尚化其身為多俱胝於一一身復各化

現百千等手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諸佛像那些已經獲得資具自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的大菩薩們還要時常觀想化自身為無量身每一身再化現有千百隻手

拿著各種上妙的供品前往一切的佛土經過無量劫長的時間來供養諸

諸由少許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於此上希菩提者是於正法極

少知解造次亂言以是應如寶雲經中所說而行如云「應當聽聞諸契經

中所有如是廣大供養廣大承事由其最勝真實善心增上意樂迴向

諸佛及諸菩薩」而我們才生起一些相似的定境就以為可以和空性相應

了認為只要心住於無分別當中和定心相應剎那間的功德可以勝過一

切有為的功德所以不須要再修世間有為的善法這樣輕視供養不知真

實地積聚福德資糧才能夠成就菩提的人是對於正法缺少認識才會有

這樣錯誤的知見所以應該如寶雲經中所說的來做如經中說「應當聽

聞所有經論中有關如何修習廣大的供養然後依照經論當中所說的內容

去行以最圓滿的十種供養再加上六種殊勝的真實意樂最後再把一

切供養的功德完全不執著的迴向給一切諸佛及諸菩薩」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

餘有情令受歸依

第三隨念悲故亦應安立於諸眾生於是道理者「共學內容」的第三項

是隨念大悲的緣故應該告訴其他的眾生歸依的道理

謂由悲愍隨能安立諸餘有情令受歸依自己歸依以後由於對於三

寶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悲愍其他的眾生未能得到歸依的好處因而勸其

歸依這也是屬於一種法布施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於

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

第四隨作何事有何所須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者

「共學內容」的第四項是想要完成什麼事或者心中有所求時都應該

修供養三寶啟白三寶事情的內容而不應該採行世間的種種方法

謂隨作為何種所作隨見何等緊要重事應依三寶及興隨順三寶供養

於一切種不應依止不順三寶邪道等儀一切時中應當至心歸憑三寶就

是若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碰到緊急危難想求助於人的時候應該依止

三寶而不依止其他先供養三寶然後再觀察如何來做應以正法的內

容為依歸譬如以不違犯戒律的軌則為標準或者以業果的道理為考量等

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應該去依止不順三寶的世俗法如看風水算命

求神問卜等或者藉助於一些外道的儀式如作法等不論處境如何是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順境還是逆境心永不離三寶至誠以三寶為依歸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

授所出勝利

第五由知勝利晝三業三勤修歸依分二「共學內容」的第五項是

知道歸依三寶殊勝的利益之後無論晝三時夜三時都要勤修歸依歸

依三寶有那些殊勝的利益呢分兩種傳承介紹

一攝分所出勝利二教授所出勝利第一種傳承是由攝分所出

屬於無著菩薩的系統第二種傳承是由教授所出屬於龍樹菩薩的系統

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勝利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

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

羅蜜多論亦云「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者

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

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

以慧學而得解脫

初中有二四聚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分為兩方面介紹每一

方面再分為四小項說明

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

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攝波羅蜜多論亦云

「歸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歸依三寶」的

第一個勝利是能獲廣大福因為三寶不可思議所以歸依以後所獲得

的福德也不可思議若是要衡量歸依所獲得的福德恐怕是三界這麼大的

容器也無法容納正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中說「佛寶難思議法寶也難思

議僧寶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對三寶的信心不可思議所獲得的果報也難

思議」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歸依三寶的福德如果有形相可以衡量的

話就是三界這麼大的容器也還嫌太小這樣的福德如同大海水是

無法用手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歸依佛

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

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歸依三寶」的第二個勝利是能獲大歡喜

如念集中說「能在日夜當中隨念諸佛的功德正歸依佛的只有暇滿的

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不但獲

得了暇滿的人身又能夠歸依三寶實在是非常的幸運想到這個殊勝的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利益心中就充滿了歡喜

三獲三摩地「歸依三寶」的第三個勝利是能獲得三摩地三摩地

又稱「等持」就是得定由於心中時常充滿了歡喜因此就很容易得定

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歸依三寶」的第四個

勝利是能獲得大清淨大清淨就是解脫由於歸依三寶後就從五戒

十善等戒開始行持因為戒律逐漸清淨所以心中常生歡喜而易得定

再由定而生出解脫的智慧達到最後的大清淨這些都是依止三寶而來的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

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

皆得輕微當得清淨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

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

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

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第二四聚中在「攝分所出的勝利」當中第二方面也分為四小項說

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歸依三寶」以後第一個殊勝的利益

是具大守護無論人或非人都不能加害於你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

步說明

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歸依惡

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歸依三寶」以後

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

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歸依惡師結交惡友行諸惡法這

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歸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除而變得輕微

或者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歸依三寶」以後第三個殊勝的利益

是可以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因為歸依三寶之後具有正知正見所

以行的都是正行當然就可以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

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

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

等由其成就歸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歸依亦

當來我眾同分中「歸依三寶」之後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夠得到佛

如法行持者以及淨信佛法的諸天(護持佛法者)他們的護念歡喜因

為歸依後行的都是正行就能進入善士的行列當中所以能得到佛和修

清淨梵行人的喜樂諸天見到有人歸依就感念自己往昔也是因為歸依

知道如何斷惡修善死後才生到天界來的現在這個人只要能夠歸依

如法行持將來也同樣能生到天界成為天眾和我作伴所以非常的歡喜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眾同分是指同一類的眾生如天道和天道是同一類人道和人道是同

一類)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

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

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

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

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

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三

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

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

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

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四積廣大

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

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

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

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

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

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

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

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

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第二種傳承由教授所出的勝利分八項說明

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

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謂得歸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

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

入佛弟子數「歸依三寶」的第一個殊勝的利益是可以正式成為佛弟子

判別佛與外道的差別其中的標準雖然很多然而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

師都是以有無歸依作為判別內外道的標準因此在歸依三寶後

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在最初歸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

心至誠的接受佛為我們歸依的大師法為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為我

們歸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歸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只是

口誦歸依文的話是不能得到歸依的如此雖然通達經論獲得禪定

甚至見空性都不能算是佛弟子也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打坐還是修

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因為你對於歸依三寶沒有正確的

認識而且也不是至誠歸依的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

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歸依三寶」的第二個殊勝的利益是

歸依為一切戒律所依的根本俱舍釋中說「接受歸依等於是接受一切戒

律的開始」歸依七十論中也說「親近承事歸依三寶是八種戒律(七

眾別解脫戒加上八關齋戒)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歸依是步向

涅槃的開始由於怖畏墮惡道所以歸依三寶開始斷惡修善因為清淨

持戒所以出生定慧而達最後解脫因此從希望不墮惡趣的怖畏心

進而生起希望出離三界的心再一步步趨向涅槃解脫能堅固這些意樂心

的開始就是歸依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

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

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

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歸依

三寶」的第三個殊勝的利益是先前所積集的業障都能變得輕微甚至

完全清淨集學論中有段說明歸依能清淨罪障的例子論中說「應當以

將生為豬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當天人的五

衰相現時知道自己福報已盡於是就用天眼通觀察來生發現自己將墮

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帝釋天知道了這件事就勸他歸依三寶天子至

誠歸依三寶七日七夜不捨天子死後帝釋天遍觀惡道都找不到天子

出生的地方就去問佛佛回答說「已生兜率天」這個故事就是告訴

我們歸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因此論中說「若有歸依佛的

就不墮惡趣這一世捨棄人身以後就能得天身」至於歸依法及歸依僧

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歸依三寶先前所積集的罪業有的可以減輕

有的甚至還可以完全清淨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歸依三寶」的第四個殊勝的利益是能

夠積集廣大的福德這個和前面所說的相同

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歸依三寶」的第五個殊勝的利益是不墮惡

趣這個道理由前面的第三項就可以知曉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

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

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

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歸依三寶」

的第六個殊勝的利益是人與非人不能加害於你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

在遭受怖畏時就去歸依山川土木鬼神那裡知道這些對象本身都

還沒有離怖畏又怎麼能庇佑我們離怖畏呢所以這樣的歸依不是最殊

勝的即使歸依了他們也不能脫離眾苦若是歸依佛法僧三寶由

於知道煩惱是一切的苦因又知道如何除滅煩惱所以就能超越眾苦除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此之外還知道如何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定正念)因此能趣般涅槃得解脫樂若是以智慧觀察就能明

瞭這個依苦集滅道四聖諦而證得解脫的三寶才是最殊勝最 尊

貴的歸依也只有這個歸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這個道理應當以

風索外道的因緣做為譬喻有一位外道學習一種風繩可以致人於死

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童子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

用風繩施法童子卻毫髮未傷外道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就用狗

來做試驗結果狗立刻暴斃外道就質問童子說「你到底有什麼法術能夠

不死」童子回答說「我什麼法術也不會我只是歸依了三寶而已」外

道聽了以後拋棄所有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歸依三寶這就是歸依三寶

以後能得大守護的最好說明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

祈禱成辦則易成就「歸依三寶」的第七個殊勝的利益是一切的願望

容易實現不論做任何的事情如果能先供養三寶修歸依三寶祈請三

寶的加持就能因為供養修歸依的功德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

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

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歸依三寶」的第八個殊勝的利益是很快能

夠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說「由於歸依可以不墮三惡道對於三寶的功

德深具信心就能斷除執邪倒見因為對三寶的信心就可以不生在邊地

等處因此對三寶的清淨信心能斷八無暇」由於獲得暇滿的人身

又能歸依三寶學習殊勝的解脫道所以不久就能成佛

以上所說八種歸依三寶的殊勝利益應當時常憶念它的功德每天

當中不論日夜都要勤修歸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

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

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

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共學內容」的第六項

是說從平常的開玩笑到生命有危險的時候都不忘守護三寶絕不輕言

棄捨三寶

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

任至何事不捨歸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歸依語

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歸依未見根據我們的生

命財產未來死的時候都帶不走都要捨離的可是如果我們為了守

護生命或財產隨便棄捨三寶的話就會因為棄捨三寶救護的力量也隨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著消失而在往後的生生世世當中繼續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都

要護持三寶不棄捨歸依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就該常發誓願就算是

在玩笑當中所說的戲言也不輕易地說棄捨三寶這類的話有些人說如

果你想往生那個世界就該歸依那個世界的佛譬如你想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就該歸依阿彌陀佛等這樣的說法在經論當中是沒有根據的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

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

擇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

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以上這六種共同學處是如

道炬釋論中所說

各別學處等三種者契經中說至於別學中應該遮止的三種應學

是契經中說

後三種者出於歸依六支論中別學中的後三種修行應學是出於

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

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像這類的說

法「應該將一切佛的形像以及象徵佛的碎黃布都視為佛寶對於佛親

口所說的諸法也應當至誠恭敬的不生毀謗視為法寶不論已經淨除煩

惱還是沒有淨除煩惱的修行人都應當視為僧寶」是攝決擇中所說的

內容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隖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

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壠跋嚩道次第中迦摩跋說「這些別學共學的內容

我想內隖蘇跋也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兩人都是從阿蘭若師那邊聽聞來

的」這段話是出自於這位老師所傳的壠跋嚩道次第中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

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

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

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

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歸依以後若是對於這

些別學和共學的內容有所違犯的話就是退失或者棄捨三寶那些情況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退失)那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呢

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歸依為命不捨供養三

寶有的說只要違犯了六種內容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內容包括了

前面別學部分應該遮止的三處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歸依供養三寶

為命不捨三寶這三項

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有的主張要違犯九

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內容以外再

加上別學部分應該修學的三處

其餘僅是虧損之因除了違犯這九種內容以外其他的內容只算是

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是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歸依如是雖未棄捨

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歸故

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然而只要仔細的想一想若

是違犯了「即使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緊急為難的時候也不棄捨三寶」

這一項的話實際上就等於是已經棄捨了歸依或者是雖然並沒有說要

棄捨三寶之類的話但是卻仍然喜愛和執著其他的外道譬如歸依其他的

外道大師非正法而認為是正法等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是唯一真實的歸

依處心裡也沒有至誠的歸依都等於是棄捨了三寶如果沒有違犯上面

所說的內容只是違犯其他的部分就不算是違犯三寶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殊

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故如前說

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

是故歸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唯虛言則是依止最

殊勝力因此歸依是入佛教的大門如果能夠真正至誠的歸依而不僅

僅是空言歸依而已就等於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力量

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轉增長為什麼是最殊

勝的力量呢那是因為歸依三寶以後所獲得的福德力和加持力能使一

切內外障緣不能違害過去沒有的功德容易產生已經有的功德很

難退失因此功德能倍轉增長

故如前說由於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勵力不違歸依學

處是極扼要所以正如前面所說我們由於怖畏墮惡趣憶念三寶的

功德才受持歸依現在既然歸依了三寶就應該對於三寶有真實的信心

平時也應該儘量的做到所以別學和共學的內容絕不輕易地退失或棄捨

歸依這才是最重要的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處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斷

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佛是歸依大師僧是

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最下法寶亦

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

非離此外忽從他來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歸

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如何救拔我們已經知道

由於念死之後生起怖畏死後當生惡趣的心才會找尋能幫助我們從惡

趣當中救護出來的真實歸依處如今我們也相信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

而且至誠歸依歸依三寶以後如果能夠不違背所有別學和共學的內容

那麼這個三寶又是如何幫助我們從惡趣當中救護出來的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

畏故最下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

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如集法句中說「有誰能阻斷所

有傷害我們的利箭(能斷除所有輪迴之苦的因)我告訴你們只有佛能

做到所以你們應該學習佛的一切行」因此我們應該歸依三寶將佛

視為歸依的大師將僧視為歸依正行的助伴而正歸依正是實踐法寶最

好的說明若是果真如此就能解脫一切的怖畏從三界中救拔出來最

上乘的法寶能究竟成佛中乘的法寶能解脫生死最下乘的法寶也

能不墮惡趣這也是從歸依以後知道如何正確修行從遠離一分的過失

修證一分的功德來的如此漸漸地斷除過失修證功德才能真正斷惡修

善而不墮惡趣並不是離開斷惡修善還有其他不墮惡趣的途徑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

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

不能脫此畏故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

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

修法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

亦不能脫此畏故所以想要不墮惡趣就必須先知道如何正確地斷惡修

善而斷惡修善又必須善巧地分辨善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這樣

才知如理的取捨修一切的正行這才真修行若是不能經常地思惟善

不善業以及果報的差別就不知如何的取捨來遮除一切墮惡趣的業因

這樣的話縱使你不想墮惡趣也不能從將墮惡趣的怖畏中脫離出來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於諸業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

果得深忍信因此想要不得惡趣的果報必須從因下手時時防止我們

的心念不轉向惡才不會造下墮惡趣的業因如何做到心不生惡念則

還有依賴於對業果的道理產生決定的信解如何對於業果的道理產生

決定的信解呢這就是下一部「深信業果」所要介紹的內容

下士道 1 歸依三寶 98

Page 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2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3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4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5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6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7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8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4: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5: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6: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8: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99: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00: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01: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02: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
Page 103: 菩提道次第廣論ftp3.budaedu.org/ghosa3/C008/TI001217/ref/TI001217_03.pdf法尊法師譯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 念死無常 下士道(1)三惡趣苦 歸依三寶 念死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