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 ⋯⋯⋯⋯⋯⋯⋯⋯⋯⋯ 1 ⋯⋯⋯⋯⋯⋯⋯⋯⋯⋯⋯⋯⋯⋯ 3 ⋯⋯⋯⋯⋯⋯⋯⋯⋯⋯⋯⋯ 5 ⋯⋯⋯⋯⋯⋯⋯⋯⋯⋯⋯⋯⋯ 7 ⋯⋯⋯⋯⋯⋯⋯⋯⋯⋯⋯ 9 ⋯⋯⋯⋯⋯⋯⋯⋯⋯⋯ 11 ⋯⋯⋯⋯⋯⋯⋯⋯⋯⋯⋯ 13 ⋯⋯⋯⋯⋯⋯⋯⋯⋯⋯⋯⋯⋯ 15 ⋯⋯⋯⋯⋯⋯⋯⋯⋯⋯⋯ 17 ⋯⋯⋯⋯⋯⋯⋯⋯⋯⋯⋯ 19 ⋯⋯⋯⋯ 21 ⋯⋯⋯⋯⋯⋯⋯⋯⋯⋯⋯⋯⋯ 23 ⋯⋯ 25 ⋯⋯⋯⋯⋯⋯ 27 ⋯⋯⋯⋯⋯⋯⋯⋯⋯⋯⋯ 29 ⋯⋯⋯⋯ 31 ⋯⋯ 33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一)

不虛妄讚譽⋯

⋯⋯⋯⋯⋯⋯⋯⋯⋯

1

不折福⋯

⋯⋯⋯⋯⋯⋯⋯⋯⋯⋯⋯⋯⋯

3

半杯水⋯

⋯⋯⋯⋯⋯⋯⋯⋯⋯⋯⋯

5

愛之以道⋯

⋯⋯⋯⋯⋯⋯⋯⋯⋯⋯⋯⋯

7

不擺架子⋯

⋯⋯⋯⋯⋯⋯⋯⋯⋯⋯

9

寫經不可玩忽⋯⋯⋯⋯⋯⋯⋯⋯⋯⋯

11

三太興國⋯⋯⋯⋯⋯⋯⋯⋯⋯⋯⋯

13

真佛弟子⋯

⋯⋯⋯⋯⋯⋯⋯⋯⋯⋯⋯⋯

15

不可怕死⋯

⋯⋯⋯⋯⋯⋯⋯⋯⋯⋯

17

惟切實而已⋯

⋯⋯⋯⋯⋯⋯⋯⋯⋯⋯

19

楊岐燈盞

寶壽生薑⋯

⋯⋯⋯

21

認識妄念⋯

⋯⋯⋯⋯⋯⋯⋯⋯⋯⋯⋯⋯

23

既有佛堂何須在寮房供佛⋯

25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

27

色欲一事⋯

⋯⋯⋯⋯⋯⋯⋯⋯⋯⋯

29

好名惡實

修行第一大忌⋯

⋯⋯⋯

31

存好心

說好話

行好事⋯

33

臺中蓮社印行

目錄

Page 2: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 ∼ 1 ∼

印祖親教的弟子德森法師云:

「茲時丁末季,人心澆漓,競尚浮誇,變本

加厲,欲求晦跡韜光,不護己短,不眩己長之士,

真覺寥若晨星。唯我師印公老人,古道可風,雖數十載勤苦

修習,年臻耄耋,道德崇隆,行解超越,中外景仰,四眾傾

心。而自視欿然,常稱慚愧,每見世風日下,益自振奮。故

近年來,自知世緣將盡,凡遇小有不適,便函示森云:

不虛妄讚譽

『光大約不久了,若死,決不與現在緇素相同,瞎張

羅、送訃聞、開弔、求題跋,歛些大糞堆到頭上以為榮。如

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至於作傳、銘、讚、誄、

聯者,教他門千萬不要歛大糞向光頭上堆。好好的佛法,就

被好名而惡實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矯正時弊,何敢跟

到歛大糞的一班人湊熱鬧。光無實德,若頌揚光,即是歛大

糞向光頭上堆,祈與一切有緣者說之。』

如此真語實語,不特於森屢屢函示,即於緇素請

益,亦每諄諄剴切言之。足徵老人對於虛妄讚譽,

深惡痛絕,而其返妄歸真,直趣大圓覺海之心,

至深且切矣。」︵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3: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4 ∼ ∼ 3 ∼

師︵印祖︶雖名震遐邇,而克苦儉樸,一如故

昔。洒掃洗滌、躬自操作、粒粟寸紙、珍若拱璧。

與人書牘,概以國產毛太紙為箋,某年給明道師

信,則用人所供養水蜜桃外的包皮紙也。間有人供

養以較好之紙,則亦用之。若過華美,則必峻拒,

珍貴物,則不必論矣。嘗有達官某,供養以蜜蠟之

念佛珠,公曰:「爾看錯人也,予豈需此者乎?」

關絅之居士,在普陀山打佛七,請公開示,

允在早課時,關乃於半夜後雇轎往接,而公已步行

至半途,堅不肯坐。民十五年,與真達老和尚上靈

岩,以及下山,雖為備轎亦不肯坐,以為折福故。

某年駐錫滬上太平寺,關絅之居士拜訪,樓

不折福

上樓下找尋數次,乃在天井中見之,蓋公方在洗衣

也。關請吃齋,公不允,請之再,乃囑只需高裝饅

頭一盆,豆腐渣一盂而已,關乃於席間,加此二

物,以示順從。︵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4: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6 ∼ ∼ 5 ∼

大師自奉極簡,每飯只粗菜一

碗,吃完以饅首將菜碗擦淨食之,或

以開水盪洗飲之。

在報國寺時,有一次因菜中用

醬油稍好,將明道師大加呵斥,責其

虛消信施,言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

人,即施主一粒米,亦無法消受,那可更吃

好菜。我們看見大師自律之嚴,自奉之儉,

和虛己的慈懷,想著自己在家驕奢我慢的習

氣,真是慚恨無地。

我們侍坐於大師前,是一滴水也不許糟

蹋的。我曾經將喝剩的半杯水倒於痰盂中,

半杯水

大受喝斥,卻是奇怪,我從那次被喝斥後,

纔似見到佛菩薩超情離見之境界,纔領解了

佛法的真意,纔覺得平日昏肆的罪惡。那一

次的呵斥,是與我以大利益,終身不忘的。

哎!大師的精嚴,佛法的高深,是到了如何

程度啊!

大師的衣服,是自己洗的,房間的地,

是自己掃的。

有一次,一弟子送來饅首四個,被侍者

遺忘,隔兩日纔想起,已經壞了,侍者大為悔

恨,欲自取食。大師說你吃是要壞肚子的,我

吃還不要緊,不過以後小心,不要糟蹋施主的

東西呀。說完,就自己拏來吃了。我那次在旁

看見,竟感動得要流淚,想大師的慈悲謹嚴,

是如何境界啊!︵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5: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8 ∼ ∼ 7 ∼

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

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

或偏與錢財,或偏令穿好衣

服。錢隨彼用,則必至妄喫致

病。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

者,於父母生嫌心,於所偏得

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

孝教弟之道。

若女有錢,出嫁必以錢

自驕,或輕其夫,或不洞事,

以錢助夫為不法事。

愛之以道

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

福,不當為積財。財為禍本,

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

無錢,自勤而來,而大富家,

多多不久房產一空。

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

籯,不如教子一經」。能讀則

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

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

本。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

固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則

害其女,並害其壻,並害其外

孫孫女矣。︵︽印光法師文鈔

正編˙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Page 6: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1 0 ∼ ∼ 9 ∼

五年前︵民國廿四年︶,余

奉母受皈戒於報國寺。瞻印光大

師道貌,聆其言論,令人肅然起

敬。師有極平凡之言曰:「我不

不擺架子

擺架子,故亦不怕倒架子。」余當

時未加注意,今追憶之,覺甚有意

味。其偉大之人格,高尚之道德,

此二語即其具體表現也。

夫不擺架子,則虛榮之心盡

淨矣。故能甘淡薄,受枯寂,質朴

無華。持戒念佛,自行如是,教人

亦如是,洵一典型之老實衲僧也。

嗣復見於靈巖,先後凡十

月,幾經開示,莫非家常便飯,使

人於淺近平實處,信受奉行,未

嘗以高深學理,幽玄教義,公開

教誨,蓋老人固又不怕倒架子

也。︵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7: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1 2 ∼ ∼ 1 1 ∼

宗懿前發願書︽地藏

菩薩本願經︾一部,以資

先祖父母冥福。書畢請示於

師,師見字體不整,未覽畢,

即厲斥。謂:「大乘經典,諸

寫經不可玩忽

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

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

敬,致貽褻慢之咎。」

宗懿深自惶慚,旋更寫

︽阿彌陀經︾呈覽。師雖色霽,

猶諄諄戒以寫經字體之不可玩

忽。宗懿因遂請師題語,藉以警

策,供諸佛前。︵見︽印光大師

永思集︾︶

Page 8: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1 4 ∼ ∼ 1 3 ∼

印光大師云:

周之開國,基於三太。而文王

之聖,由於胎教。是知世無聖賢之士,

由世少聖賢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

三太,則其子縱不為王季文王周公。而

為非作奸,蓋亦鮮矣。而世人祇知愛

女,任性憍慣,不知以母儀為教。此吾

國之一大不幸也。

人少時常近於母,故受其習染最

三太興國

深。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勿曰此

異姓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

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

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

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

子。即佛法中賴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

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賢,斷不至

下劣一至於此。惜哉。︵︽印

光法師文鈔正編˙

復永

嘉某居士書一︾︶

Page 9: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1 6 ∼ ∼ 1 5 ∼

印光大師云:

至於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

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祐之哉。

真佛弟子

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

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

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

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

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

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云,選忠

臣于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

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

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

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

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

人者,乃可謂真佛弟

子。︵︽印光法師文

鈔正編˙

與丁福保居

士書︾︶

Page 10: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1 8 ∼ ∼ 1 7 ∼

印光大師云: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

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

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

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

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

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

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

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

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

不可怕死

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

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印光

法師文鈔正編˙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Page 11: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0 ∼ ∼ 1 9 ∼

有一謝真淨居士在︽印光大師永思集︾上言:總

論印祖一生的事業,其立為宗旨,發為言論,行為事

實,均有一貫的模範指標,就是「惟切實而已」也。

這「切實」二字,是德行中最為珍貴的美行,是

惟切實而已

成就事情最有效果的方法,而偏偏

是世間人最難做到的行為。如果世

間出世間的事業,在在都本著切實而

為,那麼世間的政治、文教必會更加的

良善。而出世間的了生死大事,也必然無

須曲折費力,或因浮虛不實而難以成就。所以印祖弘法切實

的道風,實足為今人及後人所珍惜效法學習的。

謝居士又說:

印祖一生,弘法利生,全以切實為修行的重點,並以切

實為修行的途徑,同時也以切實來教化眾生。看印祖「宏揚

淨土,廣度群品」的心志,這是當機的切實。又印祖「敦重

人倫」,這是使民德歸厚的切實。還有印祖「提倡因果,流通

經書,恤難濟災」,這是指示人,應切實行善。另外印祖

倡導「竭誠盡敬」,這是教化眾生以存心立品,來切

實道行。所以印祖的教化,是身體而力行的,老人家

心心切實,步步切實,因此在了生脫死的路上,無不

切實。這切實的道風,是吾等後學晚生,所當心生效

法,而切實遵行的。︵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12: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2 ∼ ∼ 2 1 ∼

印祖剛出家,未受戒前,曾到湖北蓮花寺,發

心行苦役,供養眾僧,每天要打煤炭,燒四十多人

用的開水,日夜都不間斷。而且挑水和挑煤渣的粗

活,也是由印祖一人來擔任。後來和尚看印祖勤慎

忠實,正巧庫頭有病,便讓印祖照應庫房,而銀

錢帳算則由和尚自行處理。

印祖言,他剛出家時,看到「楊岐燈盞明

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的對子,凜凜之氣便

在心中迴盪,沙彌律上,也明言盜用常住財物,

是會遭報應的。因此印祖在庫房工作,心中甚是敬慎

楊岐燈盞

寶壽生薑

不敢絲毫苟且。凡是整理糖食,手上粘有氣味

的,也都不敢用口舌舔食,只以紙揩下而已。

「楊岐燈盞」,是指楊岐方會禪師,在石

霜圓會下作監院時,夜間看經,自己另買油使用,

不將常住油拿來私用。「寶壽生薑」,是指洞山自

寶禪師︵寶壽乃其別號︶,他曾在五祖師戒禪師會

下作監院,五祖有寒病,須用生薑紅糖熬膏服用,

侍者到庫房求生薑及紅糖時,監院寶壽禪師言道:

「常住公物,那能私用,拿錢來買。」戒禪師馬上

請侍者用錢去買,同時心生讚許。後來洞山住持缺

人,戒禪師便推薦這買生薑漢去擔任。

印祖為淨土第十三代祖師,其名

絕非虛得,老人家不辭賤役,敬慎

忠實,公私分明,聞善而心生效法

的修行骨風,正足為後人效法學習。

︵見︽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復邵慧圓居士書一︾︶

Page 13: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4 ∼ ∼ 2 3 ∼

印光大師云:

妄念之在人心,就好比灰塵屑末在空間一樣。我們生存的

空間裏,無時不是充滿著灰塵與屑末。而人心也是一樣,也

無時不充滿著妄念。假若不懇切念佛,不單是沒有辦法去除

妄念,而是,根本不了解妄念是什麼?其實孔子所

說的「克己」,也就是要克除這「妄念」。孟

子所說的「寡欲」,也就是要寡去這「妄

念」啊!佛家所講的「貪、瞋、癡」

三毒,也正是這妄念,而菩薩所言

的「無盡煩惱』,也就是這

妄念的別名。儒家佛家

認識妄念

的立場處境雖然不同,而要

格除心中私慾的學說,則是

沒有不同。釋尊開示淨土

法門,勸人念佛,人果

能夠念佛念到「無念

而念,念而不念」的

境界,自然心光發現,

妄念全消,這正是經

典所說的「一心不亂」。

︵見︽印光大師永思集︾︶

Page 14: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6 ∼ ∼ 2 5 ∼

如岑法師問印光大師可在寮房供佛否?

印祖言:「既有佛堂,何須在寮房供

佛。今人多半粗心浮氣,殿堂上尚肆無忌

憚,正念誦禮拜時,尚敢出下氣,則寮房之放

肆,更不堪言。若寮房供佛,當作大雄寶殿想,或可少招罪,否則

其功甚少,其過無量。每見高座法師尚不以出下氣為罪,而於念誦

時,竟敢行之。況悠悠泛泛之學人乎?座下所說,乃於無可設法中

既有佛堂何須在寮房供佛

與彼作一方便。當以在殿禮

拜為免招罪過之第一法。」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Page 15: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2 8 ∼ ∼ 2 7 ∼

「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印祖言:「須知此語,

乃一切學佛法人之總關切要

語。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

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

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

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

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

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

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

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印光法師文鈔正編˙

復馬

契西居士書一︾︶

Page 16: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3 0 ∼ ∼ 2 9 ∼

印光大師云: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

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

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

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祇由打不破此

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

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

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

色欲一事

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

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

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

道交矣。︵︽印光法師文鈔正編˙

復甬江某居

士書︾︶

Page 17: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3 2 ∼ ∼ 3 1 ∼

印光大師云: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

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以

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

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於

好名惡實

修行第一大忌

己。其心行已污濁不堪,縱有

修持,亦為此心所污,決難

得其真實利益,此所謂好名

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

︵︽印光法師文鈔正編˙

廬山

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Page 18: 臺中蓮社印行 · 寫經不可玩忽 敬,致貽褻慢之咎。」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

∼ 3 4 ∼ ∼ 3 3 ∼

學佛之人,必須存好

心,說好話,行好事。

存好心者,凡逆天悖

理,損人利己等惡念,不許

起。起,則立刻生慚愧懺悔之

心,令即消滅。凡孝、弟、

忠、信、禮、義、廉、恥,利

人利物之心,須常存之。力能

存好心

說好話

行好事

做者,認真做去,不能做者,

心亦常存於此。

說好話者,要說有益於

人,有益於物的話。不是要人

聽到歡喜,叫做好話。如教

訓兒女,及勸人為善,勸人戒

惡,勸人敦倫,勸人修福等。

行好事者,認真行孝

親、敬兄、睦族、化俗之事,

凡誦經、禮佛、念佛、拜懺、

各佛事,必須身心恭敬。︵見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戒吾鄉

初發心學佛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