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超越的基督 --- 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吳慧儀 引言 本文討論有關基督論的問題。上帝所差來的,究竟是 怎樣的一位耶穌基督?祂是人性還是神性的?祂完成的使命 是甚麼?祂死而復活之後的身分和地位又是如何?⋯⋯對於 基督教信仰來說,這一類都是核心的問題,也是令信仰的內 容得以更為清晰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基督論可以代表不同的 信仰。就如有提出基督是人不是神,又或認為基督是神不是 人,都是不同的信仰,也是基督教會從開始就致力去辨析的 異端。如果從教會的歷史學習功課,認定基督是我們信仰的 核心,那麼有關基督的真理就是今天的教會所必須明辨和持 守的。在這方面,中國教會的神學和教育工作者可謂任重而 道遠───只要環顧一下今天在我們四周出現的許多異端,就 知道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之一,正是信眾在基督論的理解上 有偏差所致。 (一)新約基督論的探討 探討基督論的途徑不只一條,素常的方法是按神學綱 要之下的課題逐點去推敲;只是,神學既以耶穌基督為本, 便應從新約聖經去考證根據。本文採取的是聖經神學的進 路,嘗試直接從新約的書卷發掘出基督的真理,從而為神學 研究提供素材。中國教會素來是重視聖經、喜愛研讀聖經 的,信徒對聖經的規範性亦有共識。談到認識基督,我們要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吳慧儀

引言本文討論有關基督論的問題。上帝所差來的,究竟是

怎樣的一位耶穌基督?祂是人性還是神性的?祂完成的使命

是甚麼?祂死而復活之後的身分和地位又是如何?⋯⋯對於

基督教信仰來說,這一類都是核心的問題,也是令信仰的內

容得以更為清晰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基督論可以代表不同的

信仰。就如有提出基督是人不是神,又或認為基督是神不是

人,都是不同的信仰,也是基督教會從開始就致力去辨析的

異端。如果從教會的歷史學習功課,認定基督是我們信仰的

核心,那麼有關基督的真理就是今天的教會所必須明辨和持

守的。在這方面,中國教會的神學和教育工作者可謂任重而

道遠───只要環顧一下今天在我們四周出現的許多異端,就

知道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之一,正是信眾在基督論的理解上

有偏差所致。

(一)新約基督論的探討探討基督論的途徑不只一條,素常的方法是按神學綱

要之下的課題逐點去推敲;只是,神學既以耶穌基督為本,

便應從新約聖經去考證根據。本文採取的是聖經神學的進

路,嘗試直接從新約的書卷發掘出基督的真理,從而為神學

研究提供素材。中國教會素來是重視聖經、喜愛研讀聖經

的,信徒對聖經的規範性亦有共識。談到認識基督,我們要

Page 2: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14

了解的到底是憑著主觀印象構想出來的基督呢?是隨著環境

的需要而編造出來的基督呢?還是應按照聖經的記載,細心

聆聽上帝自己的啟示?這正是聖經研究的使命所在───基督

如果是實存的,我們的神學就不能只求順應時代的需要,卻

必須也站在聖經的堅實基礎上去宣講基督。

從新約聖經去闡釋基督的真理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

單,因為各書卷有其獨特的處境,它們的作者在傳講或提及

基督的時候,也因而有不同的著重點。由此,新約神學在基

督論的詮釋上有所謂「高」、「低」的衡量,就是考慮到有

一些書卷注重高舉基督的神性,例如祂的復活、升天、坐在

上帝的右邊與祂同等、自有永有、統治萬有等等,另一些書卷

卻注重刻劃基督在世時的人性,例如祂以耶穌為名生在世上、

營營役役地作受苦的僕人、受猶太人擁戴卻至終死在十字架

上等等。學者稱前者為高次基督論(high Chri sto logy),

稱後者為低次基督論(low Christo logy)。這樣分析經文,

絕非表示基督的神人二性可以被分割或者互較高下。須知初

期教會對耶穌基督的認信,無論是偏向至高一面───強調祂

的超越和神性,還是偏向至低一面───強調祂的受辱和受

死,都得不到當代的猶太人承認或尊重,然而,對於基督教

的教義來說,高和低的基督論卻是缺一不可、同等的重要;

將之分述為高與低,目的是為剖白和說明新約經文的原意,

以求更確切地掌握聖經作者提供的資料,好進一步整理出所

需要的神學。

顧名思義,本文討論的是新約其中一些高次的基督

論。新約中較高次的基督論出現於歌羅西書、以弗所書、希

伯來書和約翰福音。筆者相信高次的基督論正是中國的信徒

需要重新去認識的,因為我們本身的傳統文化───撇開優劣

不談───可能已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令我們看不清基督

的超越;例如,民間宗教已有不少被視為「神性」的膜拜對

象存在,若說基督是神性的,那麼祂的神性是否超越其他被

供奉的對象呢?既然我們已經有古聖賢之道教導我們甚麼是

仁愛了,基督的永生之道可還有甚麼更超越的啟示嗎?又或

者,在所處的環境中,基督徒只屬少數,看似卑微的教會又

該從哪個觀點或角度去認識基督的超越呢?

Page 3: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15

當研究新約有關基督的經文時,我們可能會遇到以下

的情況:同一個基督的稱號,可以在歷史的背景中被理解為

高次或低次,又或同時是高次和低次的。就以「基督」這個

稱號為例,希臘文的「基督」相等於希伯來文的「彌賽

亞」,是「受膏者」的意思,在舊約的用法中,所指的不外

是君王或祭司,而「受膏」是指他們獲委任的形式;到了新

約時代,「受膏者」添上一重超然的色彩,因為在國家民族

沒落的光景中,有猶太人看到上帝將要差遣彌賽亞來恢復昔

日強盛的王國,不過,相信彌賽亞有神性身分的人不一定很

多───猶太傳統是一神信仰,猶太人難以相信彌賽亞會像耶

和華一樣「神性」。1 故此,新約的基督論在當時的傳統

中是不容易被接納的。耶穌被奉為基督,是因為祂的出現帶

給人們極大的震撼:祂大能的傳道、祂奇妙的死和死而復

活,以及祂在升天之後藉聖靈降臨在人身上所成就的經歷,

在在令門徒不但稱祂為基督,更全面地認識到祂的超越和神

性。新約的基督論便是這樣產生的:使徒在經歷過震撼性的

啟示之後,對耶穌基督的了解從只有低次的認識,轉為在低

次之上還加上高次的認識,於是將所認信的寫下來。例如他

們見證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既是超越的上帝,又是有血有

肉的人(參約一1~14)。又由於新約作者的觀點是在猶太傳

統中萌生出來,他們的記載也就很自然地反映出由此而引起

的種種歧見和異議;福音書記載了不少有關「基督是誰」的

爭論,便是一例。因此,對詮釋者來說,「基督」的稱號可

以牽涉不同的時代層面、不同的觀點角度:高次的、低次

的、又或高而又低的,實在耐人尋味。若要明察新約作者們

本身的看法,就必須進入書卷的經文脈絡和歷史背景去作恰

當的分析。

從上述例子可以見到,學者研究新約的基督論,基本

上有以下兩種方式:(一)詮釋耶穌曾被冠以的名銜,並為

這些基督的稱號(Ch ri st o lo g i ca l t i t le s)鑑定意義,如先

1 提及「彌賽亞」的當代文獻可說各家各法,而學者對此的評估

也眾說紛紜,在此不能詳述。

Page 4: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知、僕人、祭司、彌賽亞、人子、主、救主、道、上帝的兒

子等等。2 (二)追溯新約基督論形成的過程;當中要處理

的是基督教和當代宗教之間的微妙關係,包括猶太思想與基

督信仰之間的延續和分歧。 3 這兩者───前者以主題為綱

要,後者以歷史為主線───都是研究新約神學的主流方法。

(二)本文的素材和論點由於篇幅有限,我們不會研究基督的每一個稱號,這

反正是以往的學者已經處理過的了。上文說過,高次的基督

論是中國的信徒需要重新認識的,因此筆者在新約中挑選一

些高次的基督論來討論;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提出高次基

督論的書卷,包括以弗所書、歌羅西書、希伯來書和約翰福

音,都似乎是成書較晚的作品。究竟形成高次基督論的過程

歷時多久,學界存著不同的意見;但上述幾卷著作足以反映

當時的教會對基督的認識已進入成熟的階段,因為作者為幫

助信徒持守那震撼生命的道,顯然寫下了比其他新約書卷更

清晰的、高次基督論的指示。

作為初步的嘗試,本文將討論希伯來書的基督論。原

因之一,是這卷書的思想傳統與猶太信仰之間存有一定的連

繫,有助我們循序漸進地研究聖經神學或聖經宗教的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希伯來書的背景與中國教會有相似的地方,

例如教會過去曾經歷逼迫、現在面對種種衝擊、信徒在漫長

歲月中備受考驗、領袖急須為神學作反省等等都是。研讀此

16

2 參Oscar Cullm 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 ans. S. C.

Gu thrie and C. A. M. Hall (Philad elph ia: Westminster, 1963 )。

3 參James D. G. Dunn, Christo logy in the Making: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 ins o f the Do ctrin e of th e Incarnatio n, 2d ed . (Lo ndo n: SCM,

1989)。有關新約基督論與猶太思想的關係的探究,可參Larry W.

Hu rtado, One God , One Lord: Ea rly Christian Devo tion and Ancient

Jewish Mo notheism (Londo n: SCM, 1988 ); Richard Bauck ham, God

Cru cified: Monotheism and Christology in th 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 ids: Eerd mans, 199 8)。

Page 5: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書之餘,或許我們更能見到聖經神學的實用性。

本文的論點是:基督教信仰在猶太的神學傳統中誕

生,一方面需要承襲舊約的信念,另一方面須回應當代的思

潮,但在這段過程中,教會始終堅持「基督的超越」,一直

忠於基督起初所傳遞的救恩。這種執著始於使徒們的一個認

信,是他們在經歷過基督的震撼之後傳下來的;這認信就是

新約基督論的核心。我們詮釋希伯來書的時候,不難見到這

段歷史過程的縮影;從中我們可以反省:基督的信仰與當代

的思潮之間存著甚麼分歧呢?作者是在怎樣的處境下指出基

督的超越?當中的高次基督論是從何而來?怎樣在處境的衝

擊下發展神學?⋯⋯我們須從經文和歷史的上文下理去了解

作者的看法,方能藉著新約去認識和忠於上帝所啟示的基

督。

研究新約神學,神學的主題是經,文學和歷史的脈絡

是緯;這將會是本文依循的方法。

(三)希伯來書的主題討論:「上帝的兒子」(三)和「大祭司」

在希伯來書出現的基督稱號主要有兩個,就是「上帝

的兒子」和「大祭司」。不過,如上文所述,稱號未必能清

晰表達作者心目中的基督是怎樣的。4 希伯來書的基督論

之所以精彩絕倫,甚至有學者以「交織的」或「交響樂式

的」等字眼來形容,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元、微妙的修辭技

巧───包括舊約和當代的文字,以及「連鎖」和「對比」的

寫法,去說明這兩個稱號的真正含義。5

17

4 其他稱號包括「主」(二3,七1 4等)、「元帥」(二1 0)、

「先鋒」(六20)等。

5 William L . Lane, “An Orch estra ted Chr istolo gy,” in Hebrews 1– 8,

WBC 4 7A (Dallas: Wo rd, 19 91) , cx xxix.

Page 6: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首先,一至二章的主題是「上帝的兒子」。6 作者引

述一連串仿似連鎖式的舊約經文(一5 a、5 b、6、7、8、

9、10~12、13,二12、13a、13b),加上類似米示大式的

講經(二6~ 8a),對比出上帝的兒子和天使之間的高下。7

作者又一再運用反問句語(一5a、5b、13、14),表達一

種講者的激情。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引述和問句歸納出一個要

點: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個稱號的意義在於祂的名字

無比尊貴、祂的身分和地位至高無上、祂的權柄存到永遠

───這些都是絕對超越的;一切能力非凡的天使,或者具備

所謂神性身分的活物,都不能與祂相比。

接著,三至十章說明基督為「大祭司」。這部分的篇

幅很長,佔全書的一半以上,而且是由好幾個段落組成的,

比一至二章「上帝的兒子」的討論來得更要詳細。這裏其實

也涉及一些「連鎖」和「對比」:連鎖,是因為段落與段落

之間都由舊約的釋經串連起來;對比,是每個段落都指出一

些與「大祭司」有關的比較,例如新舊約和新舊祭禮的比

較。以下是這些段落的概覽:

三1至四13 耶穌是使者、大祭司(三1),

比摩西更榮耀

四14至十18 耶穌是升入高天的大祭司

(四14,七26),比亞倫更超越

四14至七10 更高的等次

18

6 一至二章的結構如下:

一1~4 引介基督:祂為「兒子」的身分和工作

一5~14 兒子比天使更尊貴───用一連串舊約的引證和反問

句帶出

二1~4 插段:提醒信徒堅信祂所傳講的救恩

二5~15 兒子的權柄和榮耀遠超天使───用米示大釋經帶出

二16~18 承上接下,引入耶穌為「大祭司」的工作和身分

7 參吳慧儀:〈希伯來書二章6至8節上───新約中的釋經案例〉,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4期(199 8年1月):189– 215。

Page 7: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七11至八6 更完全的職任

八7至九10 憑更美之應許立的約

九11至十18 更徹底的贖罪祭

從有關祭禮和救贖的漫長討論中,可見到作者稱耶穌

基督為大祭司,意義不僅在於祂的身分如何超越,更在於祂

的救恩如何完備。在這裏,筆者深信希伯來書的基督論是同

時為救恩論而寫的,兩者相輔相成,否則作者無須詳盡講解

「大祭司」這個稱號。這個稱號是其他新約作者沒有使用

的;雖然在猶太文獻裏出現過類似「末世大祭司」的盼望,

但希伯來書的「大祭司」是獻上自己為祭、為人代求的,與

新約以外的講法截然不同。8 若以「高次」、「低次」來說

明,「上帝的兒子」肯定是較高次的稱號,「大祭司」則是反

映人性的稱號。9 讀者只需想到祭司素來是由人擔任,所以

他們都是明瞭人間疾苦的,就會明白為何希伯來書的作者必須

先指出耶穌基督曾經「成了血肉之體」(二1 4 )、「與他

的弟兄相同」(二1 7 ),並且「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

樣」(四1 5 ),亦即首先指出耶穌基督這位大祭司的「人

性」和慈悲,然後才論證祂的超越。1 0 又由於「大祭司」

這稱號的意義包括基督成為像人一樣的大祭司,我們在希伯

來書也就多處見到「耶穌」這個「人」名的單獨出現(三

1,四14,六20,七22,十19,十二2,十三12),這是叫

讀者意識到祂的人性,感受到祂的體恤。從新約作者的觀點

19

8 新約中暗示耶穌為大祭司的有馬太福音廿七章 5 1節。有關猶太

背景中的彌賽亞大祭司的講法,可參Harold W. Attridg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h iladelphia: Fortr ess, 1 989), 99。又,近代盛行歷

史研究,因此在聖經神學中討論這基督稱號的論著較少,但可

參Cu llmann, Ch ristolo gy o f th e New Testamen t, 83 –87。

9 在初期教會的神學發展中,「上帝的兒子」很快便成為表達基

督的神性的主要稱號。參Dunn, Christology in the Making, 12–13。

10 誠然,作者用了許多篇幅,以創十四18~20和詩一一○4等經文去

論證耶穌基督為「大祭司」的超越。

Page 8: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來看,耶穌這個名字本來就意味著上帝的拯救(參太一

21)。

從「兒子」和「大祭司」兩個主題的論述,可以見到

希伯來書的基督論有高次的一面,也有低次的一面。不但如

此,作者在論說中把兩個稱號交替地運用,一方面指出神性

的「兒子」是與人認同的,另一方面指出人性的「大祭司」

原來是高過諸天的。從以下經節可管窺兩者的連繫:

「⋯⋯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

(四14)

「⋯⋯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

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

那一位⋯⋯」(五5)

「⋯⋯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

順從。」(五8)

「⋯⋯立兒子為大祭司,乃是成全到永遠

的。」(七28)

這樣的論說帶出甚麼意義呢?指出大祭司是上帝的兒

子,或者上帝立兒子為大祭司,最終其實是指出:這樣的救

贖才是徹底的救贖───希伯來書的基督論和救恩論實在不可

分割。試想,作者詳細論述耶穌是「高過諸天的大祭司」

(七2 6 ),難道只為說明基督的「高次」而已?不。如果

要論證大祭司的神性,根本用不著與摩西、亞倫相比,他們

不過是人罷了。作者要論證的,顯然不是基督的神性,而是

基督救贖的功效。猶太的傳統只有摩西和亞倫所代表的舊約

祭禮,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經據典地說明,這些傳統並不能

與耶穌基督的救恩相比,因為惟有耶穌才能拯救到底(參七

25)。

這個結論可以從希伯來書的經文脈絡,特別是勸勉和

警告的話,看到端倪。眾所周知,這些警告、勸勉是與書中

的神學論說交替出現的,從中可以洞悉作者闡述基督論的原

因。例如,在一至二章論及「上帝的兒子」的中間,出現以

下的插段(參注6 ):「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

20

Page 9: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理⋯⋯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是主

親自講的⋯⋯。」(二1 ~ 4 )從這插段可見,兒子比天使

更超越。由此而帶來的一個實際的信息,就是我們要留心祂

所傳的救恩───天使傳來的信息既然重要,上帝的兒子所傳

的救恩就更輕慢不得!筆者認為作者論說上帝兒子的超越,

作用並不在於說明基督的高次,而是在於論證基督的話比天

使的更有效;因此,這「兒子基督論」和「大祭司基督論」

一樣,重點都在於基督的工作。這不是說基督的身分和工作

可以分割,而是說經文的信息以基督的工作為重點。我們可

以從一至十章的整體結構去掌握這點:一至二章是基督與天

使的比較,意義在於基督以更尊貴的身分做使者的工作;三

至十章是基督與人間祭司的比較,意義在於基督以高過諸天

的身分去做大祭司的工作。在這兩個主題之間的三章 1節,

出現一個很清楚的轉接:「⋯⋯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

祭司的耶穌」───作者的信息是非常實用的。11

總括來說,希伯來書兩個主要的基督稱號───「上帝的

兒子」和「大祭司」,都在對比之下顯出其超越性,而基督

的超越與基督的救恩有密切的關係,作者在強調「基督的超

越」之餘,也論證基督的救恩的重要。他論證的要點如下:

(一)論述基督為「兒子」的超越,提醒信徒鄭重看待基督

的救恩(參二3 );(二)論證基督為「大祭司」的超越,

從而說明祂的救贖是完備的(參十10、14、18)。此外,希

伯來書的基督亦有人性的一面;作者透過1 .「兒子」與人認

同的經歷(參二1 0、1 4,五8等),和 2 . 「大祭司」的慈

悲、忠信、體恤、順從(參二17,四15~16等),勉勵信徒

21

1 1 早有學者指出,希伯來書看起來充斥著引經據典的論述,但背

後的動機其實是教牧關注; 例如M. Barth便指出: “Scripture ex-

position is fo r this man not an end in itself . It is a b rotherly service to

a congregation th at is in actu al temptation.” 見氏著:“Th e Old Tes-

tamen t in Hebrews: An Essay in Biblical Hermeneu tics,” in Current

Issues in New Testament Interp retation, ed. W. Klassen and G. F. Snyder

(New York: Harper & Ro w, 19 62), 57;另參Lane, Heb rews 1 –8, lvi,

cxx xviii, cxliii。

Page 10: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效法基督,把救恩堅持到底(參三14)。

(四)希伯來書的基督論傳統:「承受萬(四)有⋯⋯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按上文的分析,希伯來書的主題不單是基督論,更是

救恩論;而「上帝的兒子」雖然是高次的稱號,在書卷中卻

不過與天使、祭司比較。那麼,作者心目中的基督究竟有多

高次?難道僅止於超越天使而已?祂的工作只限於傳話和救

贖?他對「上帝的兒子」這稱號有沒有更高次的理解?12

為此,我們需要研究在書卷一開始便出現的一段引介基督的

經文(一1 ~4):13

1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

諭列祖,

2a 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

2b 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

2c 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

3a 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

的真像,

3b 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

3c 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

右邊。

4 他所承受的名,既比天使的名更尊貴,

就遠超過天使。

研究希伯來書的基督論,這段引介基督的文字無疑十分重

要,因為內中蘊藏了初期教會從開始就有的認信;它的文字

也很優美,在原文可以看到用字和聲韻的微妙。1 4 在這裏

22

1 2 在猶太背景中,「上帝的兒子」不一定比「人子」的稱號更有

權威。

1 3 參注6。

1 4 有學者認為這裏存著較早期流傳的詩歌。

Page 11: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我們只分析它的結構和內容。以下先討論引言的開頭和結

尾。

作者一開始便在1 ~ 2 a 和4 節預告他在下文將要討論的

話題:耶穌是為上帝「曉諭」我們的使者。在古時,舊約的

時代,曉諭是先知的工作;到了新約時代,流傳的猶太文獻有

將天使描述為律法的傳遞者,於是「傳話」在當代的猶太傳

統中也被理解為天使的工作。1 5 在希伯來書中,作者兼顧

了古代和當代兩個傳統:先在一章1 節提及先知的曉諭,後

在二章2 節提及天使的「傳話」。這麼一來,一章1 ~ 2 a 和

4 節是首尾呼應的,都指向基督為上帝傳遞信息的角色。這

個引言到了一章 4 節便轉入下文去詳論兒子與天使的對比,

因此在結構上是與整卷書連在一起。這樣,引言也再一次說

明基督為「使者」是主題之一,而且從開始就指出基督是

「超越」的。

在引言的中間,由首尾呼應的1 ~ 2 a 和4 節夾住的那幾

句經文,我們見到希伯來書中最高次的基督論。這幾句

(2b~3c)猶如一段插曲,由2a「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

諭我們」開始,引入以「兒子」為主角的一連串短句。16

這裏的每一句都論及基督,所說的比書中論證的「超越的基

督」更為高次,因為在這裏,「兒子」是與上帝的等次比

較:祂是上帝的承受者、萬物的創造者、宇宙的掌管者───

這些形容詞都不是使者或大祭司的稱號可以相提並論的。

從文法去分析,這些短句可以分為兩組,由2 a 開始,

2 b、2 c 均以上帝為主語:「藉著(他)曉諭我們⋯⋯立他

為承受萬有的⋯⋯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到了3 a ,轉為

以兒子作主語:「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

真像⋯⋯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

邊。」

若要詮釋希伯來書中的基督論,探索它在新約神學中

23

1 5 參Bo ok o f Jub ilees, 1:27; 2:1, 26 –2 7。類似的講法見於新約其他

經文的,包括徒七38;加三19。

1 6 都是以關係代名詞(relative clauses)開始的。

Page 12: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的脈絡,我們必須注意到這幾句短句都只是直述,在所出現

的段落中見不到任何詳細的論證。問題的關鍵是:為甚麼見

不到這些論證?作者在整本希伯來書長篇大論、引經據典,

但在這個重要的段落、這麼高次的基督論,卻竟然見不到隻

字片語的闡釋?筆者認為,這是由於讀者對這些原始的、高

次的基督論已頗為熟悉,因此作者不必再作解釋,只需將大

家所共同認信的觀念寫出來便是了。就如不少學者認為,初

期教會的高次基督論是很早便已形成的,早在新約成書之時、

或之前,這些有關基督的教義已經在教會被確認了。1 7 因

此,作者只須重提一遍,無須加以論證。1 8

既是這樣,詮釋這些短句,要探討的就不是經文本身

的脈絡,而是句子裏面可能蘊含的神學及文學傳統。從新約

的背景可以看到,這些傳統包括舊約的經卷,也可能涉及當

代的猶太文學如智慧文學,以及基督的教會本身從開始就傳

下來的認信。近代學者發現新約的書卷存有智慧文學的痕

跡,所以做過不少研究,嘗試將其中的智慧文學傳統發掘出

來。在這傳統中,「智慧」可以是上帝的代號,她創造、啟

示,與上帝一樣是永存的(參箴八2 2 ~ 3 1 );學者認為這

些有關智慧的寫法也有在新約的基督論反映出來。1 9 就

如希伯來書一章2 a 至2 c 這裏,「兒子」擔當了曉諭、創造

的角色,與箴言所說的上帝的智慧類似,因此有學者稱這裏

的基督論為「智慧基督論」(wi sd om Chr is to l og y)。20

筆者的看法是,智慧傳統對新約的影響是有限的,但不能否

24

1 7 “The earliest Christology was already the highest Christology” (Bauckham,

Go d Crucified, viii).

1 8 「認信」一字(om̀ologi ,a,co nfessio n)在書中一再出現(三1,

四14,十23),反映讀者對所信的已有共識。

1 9 其他類同的猶太文獻,可參Wisdom of Solom on 7 :22– 27。

2 0 參Du nn, Ch risto lo gy in th e Makin g, 166 , 2 06– 9。另有學者認為

3b的「以權能托住萬有」亦是智慧文學的講法(Wisd om o f

Solomon, 8:1),是作者從亞歷山大的神學傳統吸納過來的,參Lane, Hebrews 1– 8, 1 4。

Page 13: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認的是那些提出高次基督論的書卷都不約而同指出基督是創造

者,如約一3 及西一1 6 ,或同時指出祂與上帝一樣是「先

存」的(p re -e x is ts),如約一1 ~2及西一15;這些經文都

與智慧傳統有所相似。按此推論,也許來一2這裏也涵蓋

了「先存」的意思。2 1

舊約對於希伯來書的影響更是可以肯定的,這影響不

止在文學上,也包括很多神學上的延續性;例如希伯來書論

證基督為大祭司,便是以舊約為理據的基礎,故此作者多處

引述和闡釋舊約。22 然而,在2b至3c這片斷中,涉及的舊

約經文早已被吸納為短句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不但見不到

闡 釋 , 也 見 不 到 刻 意 的 引 述 , 只 見 到 舊 約 的 指 涉

(al lus ion)。筆者相信2b「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

指涉了詩二8 所說的、上帝對大衛承受國度的應許。2 3 另

外,3c 指涉了詩一一○1,「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

句子在希伯來書被指涉或引用了五次之多(一3 、1 3 ,八

1,十12,十二2)。除此之外,詩一一○4(「你是照著麥

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在希伯來書四至十章亦多次被

提及,是作者心中的鑰節之一;可見詩篇一一○篇可能代表

了希伯來書所重視的其中一個舊約傳統。

說到流傳於早期教會的基督論傳統,我們必須再從3 c

說起。首先,3 c 「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一句,在文法

上是突出的:其他的短句均以分詞形態(part ic ip le)出現,

惟獨這一句是限定句(f in i te)。這可能意味「坐在⋯⋯右

邊」是前面幾個動詞───「承受」⋯⋯「洗淨」───的高

潮;但筆者認為:亦很有可能因為這句從詩一一○1 套取過

25

2 1 James D. G. Du nn , Un ity an d Diversity in the New Testa ment: An

In qu iry into the Ch aracter o f Earliest Ch ristian ity (Lo ndo n: SCM,

19 77), 22 2.

2 2 採用的可能是猶太釋經法;詳參吳慧儀:〈希伯來書二章6至8

節上〉。

2 3 同一篇詩的經文「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二7),在

下文(來一5)被引述,便可作附證。

Page 14: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來的經文是傳誦已久,為當時的教會所熟識的認信內容,所

以作者較為強調。原來這「坐在⋯⋯右邊」不但在希伯來書

被提及五次之多,並且在新約別的書卷亦曾多次以不同形式

出現:太廿二44,廿六64;可十二36,十四62,十六19;

路二十42,廿二69;徒二3 3 ~3 5,五31,七5 5 ~ 5 6;羅八

3 4;林前十五25;弗一20;西三1;來一3、13,八1,十

12,十二2;彼前三22。在這眾多經文中,羅八34是最早寫

成的;有學者進一步衡量,羅八33~34本身已經是認信形式

的文字,在教會中已流傳一段日子。2 4 相信「在上帝的右

邊」這個片語很早就從詩一一○1 被引申出來單獨地使用,

成為基督教義的傳統。2 5

筆者認為,希伯來書成書比羅馬書更晚,所以,2 b ~ 3 c

這幾句直述式的、被孑然插進周密的大結構中的短句,更有

可能蘊藏早期教會所傳誦的認信。曾經有學者以編修學的方

法去分析這裏的經文,指出3 a ~ c 是一首詩歌的片斷,可能

是從一些更早期的認信歌曲節錄過來。2 6 這些說法雖然難

26

2 4 參Martin Hengel, Studies in Ea rly Ch risto log y (Edinbu rg h: T & T

Clark, 19 95) , 13 9–4 0。有關經文如下:

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

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

而且從死裏復活,

現今在上帝的右邊,

也替我們祈求。

2 5 按He n g el的見解,「在上帝的右邊」並不是另置一寶座在右邊

(參來八1,十二12),而是站或坐在上帝寶座上的右邊,如此

親近和緊密的關係是猶太傳統從沒提過的,參Hengel, Stu dies in

Early Christolo gy, 1 49。

2 6 這說法的解釋之一是這幾句短句發展到3 a,便由以上帝為主語

轉變為以兒子作主語,基督的角色因此更見突出。另一個理由是

3a使用了一些新約罕見的字,如「光輝」(avpau ,gasma)和「真

像」(carakth.r),可能是從別處引入的。詳參B. Bornkamm, “Das

Page 15: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以證明,卻也反映出這裏的文字有教會認信的特質。不過,無

論是羅八3 3~ 34還是來一2 ~3,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認信帶

有基督救贖的內涵,例如羅八3 3 有「稱義」,羅八3 4 有

「基督⋯⋯(為罪)代求」。在希伯來書,一3 c 的上半是

「他洗淨了人的罪」;這些祭禮的語言與智慧傳統的創造者

拉不上關係,卻道出救贖的特色。27 3c 的「洗罪」一詞是

希臘文舊約的用詞,與「坐在⋯⋯右邊」連在一起,可說是

「大祭司」和「兒子」兩個主題的伏線───除了這兩句,作

者再沒有為引言的其他短句在書卷的下文加以說明。2 8

總括來說,在希伯來書的引言(一1 ~ 4 )裏面,從幾句

簡短的直述句子中,我們可以找到全書最高次的基督論。這

基督論的核心意義,是從上帝的等次宣告基督的身分,從創

造的等次宣告基督的工作。除了引言中的結構性句子,即首

(1~2 a)、尾(4)和伏線(3c)與下文有關之外,其他句

子都見不到任何進一步的闡釋。2 9 追溯這基督論背後的傳

統,我們看到希伯來書反映了早期教會的認信。引言這裏的

文字與智慧文學和舊約的一些經文有相似之處,但從它們的

結構和文學看來,這些句子所蘊含的,是早已被確認的基督

論。換句話說,在希伯來書成書之時,這些高次基督論已成

為教會的神學傳統。

(五)希伯來書的教牧關注:「開創者⋯⋯(五)完成者」

希伯來書發展到第十章之後,作者用另一個主題表達

基督的超越:「耶穌是信心的『開創者』、『完成者』」

27

Beken ntnis im Hebraerbrief ,” in Studien zu Antike und Urchristentum:

Gesamm elte Aufsatze (Munich: C. Kaiser, 1963 ), 2 :188– 203, quo ted

in Lane, Hebrews 1– 8, 7。

2 7 是希伯來文「潔淨」或「赦免」的翻譯(參出廿九37;伯七21)。

2 8 參Lane, Hebrews 1– 8, 1 5。

2 9 只是偶然提及,例如二1 0,四1 3(重提基督在萬物中的創造或

掌管),但作者沒有再加以解釋。

Page 16: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十二2 )。3 0 這些稱號在一至十章已有伏筆:論到「兒

子」的超越時,「耶穌是⋯⋯開創者(或作「領袖」)」

(二10),論到「大祭司」時,祂是「先鋒」(六20)。31

這些稱號與「耶穌」的名字連在一起,顯出基督與人接近的

一面。筆者認為這個主題的伏筆不只見於這些稱號,更見於

那些插在主題討論中的插段:二1 ~ 4,三7至四13,五11至

六12,十19~39,十二14~ 29。上文說過,在一至二章,論

「兒子」一段的中間,是二1 ~ 4的警告(參注6),其中一

句:「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指出基督在傳講救恩的

事上是「開創者」。以下,筆者列出其他插段中那些有關基

督為「開創者、完成者」的勸告:

二1~4 「鄭重所聽見的道理⋯⋯這救

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二3)

三7至四13 「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

底,就在基督裏有分了」(三

14)

五11至六12 「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六1)

「顯出這樣的殷勤⋯⋯一直到

底」(六 11)

十19~39 「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

的路,從幔子經過⋯⋯」(十

20)

「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

的旨意⋯⋯得著所應許的。」

(十36)

28

3 0 參《呂振中譯本》。《和合本》作「創始成終」。原文是

avrchgo .j,teleiwth.j;後者在新約中只出現一次。

3 1 參《和合本》或《新譯本》。呂本作「先導者」。原文是

pro ,dromoj,在新約中只出現一次。

Page 17: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這些勸告中指出一條路,不過,

在一至十章的主題討論中,沒有機會說明這條路。來到十一

至十二章,作者便列舉無數例子,說明這是一條信心的路,

以及有信心的人如何走這條路(十一1 ~ 4 0),最後提出耶

穌為壓軸信息(十二2 b )。在這兩者中間,又插入一段勸

告:「⋯⋯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

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

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那信心的開創者、完成者---

耶穌。」(十二1 ~ 2 a)3 2

筆者認為,耶穌為信心的「開創者」、「完成者」,

是十一至十二章的基督論主題。雖然佔的篇幅不像前面的主題

那麼長,但它的重要性不容忽略。「開創」和「完成」與希伯

來書的救恩論都有密切的關係。這裏涉及一組與「完成」、

「完全」、「完結」有關的字彙(pe rf ec t io n te rm s),是

作者一再使用的。他指出:亞倫等次的祭司不完全(七

1 1),前約的禮拜不完全(九9),律法要求的祭牲也不能

使人得完全(十1 ),但基督「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

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五9;參九11)。「完成者」

不是流行的基督稱號,但在希伯來書卻顯然構成了該書的主

題。3 3 有學者指出,希伯來書所講的「完全」,跟當代人

講的都不一樣,例如,菲羅說的是道德的完全,昆蘭文獻說

的是義行的完全,《七十士譯本》反映的則是宗教禮儀的完

全,但希伯來書講的是實存的、完全的救恩,是基督已經完

29

3 2 「仰望那信心的開創者、完成者---耶穌」是筆者的翻譯;原

文是avforw /ntej ei vj t o.n th/j pi,stewj a vrchgo.n kai . teleiwth.n VIhsou/n;

「開創」可以是「領導」的意思(參二1 0 ),而「完成」有「使

之完全」的意思;NASB翻譯為“f ixing our ey es on Jesus, th e au-

th or and perf ecter o f f aith ”。

3 3 「開創者」一字可見於徒三1 5及五3 1,有可能是早期的基督稱

號,但找不到其他經文可以證明這個傳統。有學者從希利尼背

景衡量這字的意思,將之譯為“champ ion ”;如Lane, Heb rews 1–

8 , 5 1, 5 7。

Page 18: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成的工作。3 4 作者細論基督完成救恩的「始」(兒子成為

大祭司)與「末」(大祭司升入高天),一方面是要說明救

恩的完備,另一方面則指出耶穌基督從「開創」到「完成」

這個過程的完全,讓信徒可以效法:

「⋯⋯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

(二9)

「⋯⋯那救恩的開創者,藉著苦難得以完

成,本是合宜的。」(二10)35

「⋯⋯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

他沒有犯罪。」(四15)

「⋯⋯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就因他的

虔誠蒙了應允。」(五7)

「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

從。」(五8)

這裏,作者稱耶穌為「開創者」、「先鋒」、「完成

者」,意義在於使相信基督的人看到自己的人生如何與基督

的人生連在一起。一方面,這的確是把耶穌看為榜樣,如作

者說:「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

心。」(十二3;參三1)另一方面,耶穌開創和完成的不只

是一個榜樣而已,更是「永遠得救的根源」(五9 b );3 6

祂也是「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的「開創者」(二

1 0 ),是「為我們進入幔內」的「先鋒」(六2 0 )。這麼一

來,信心的路本是祂所成全的,是屬於祂的;跟隨的人是因

30

3 4 參Harold W. Attr idge, “Ex cursus: Th e Languag e of ‘Per fection’, ” in

Th e Epistle to the Heb rews, 83–8 7。

3 5 這是筆者的翻譯;英譯可參NIV, “In bringing many sons to glory,

it was fitting that Go d . . . sh ould make the author of their salv ation

per fect throug h suf ferin g”。

3 6 「根源」,原文是ai;tioj,NASB翻譯為 “source”,可以理解為「源

頭」。

Page 19: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著祂才能走完這路。3 7 如此看來,這裏的基督論與救恩論

也是息息相關的。

上文說過,基督為「兒子」和「大祭司」這信息是實

用的。在這裏,基督是「開創者⋯⋯完成者」這信息就更為

實用;作者在十一至十二章流露出的教牧關注,比先前更加

明顯。我們可以從希伯來書的最後幾章歸納出以下的處境:

其一,教會群體正面對外來的壓力,也曾經受過逼迫,「被毀

謗,遭患難」(參十32~34);不過還沒到「流血的地步」

(參十二4 ),教會的事工仍在繼續下去(十三1 ~ 3 )。

其二,在這樣的景況下,有人感到疲倦灰心(十二3 ),不

再堅持起初對基督的信仰,在信心的路上裹足不前(十二

12),或許又有人停止了聚會(十25)。38「開創者⋯⋯完

成者」的基督論是為激勵信徒而寫;作者指出,基督開創的

不只是得救的名分而已,更是一條等待著跟隨者去走的路途。

第十章以後提及的「更美長存的家業」(十3 4 )、「更美

的家鄉」(十一16)、「更美的復活」(十一35)和「更美

的事」(十一4 0 ),都是踏上這條道路的人以信心的眼睛

所看到的末世應許;而最後,那位比所有這些見證人都超越

的耶穌,「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十二2 b),成為這些應許的明證。3 9

總括來說,在希伯來書最後幾章裏,作者的教牧關注

表露無遺。耶穌為「開創者⋯⋯完成者」成為這些篇章裏基

31

3 7 “Christ becomes the perfect mod el. . . . (Perf ectio n) is not th rou gh

en ligh tenm ent or moral develo pmen t, but thro ugh the son ship char-

acter ized b y f aithfu l endu ran ce that Ch rist a tta ins ‘p erf ection ’ and

makes it possible fo r his p erfected fo llowers to tak e th e same route”

(Attr id ge, Ep istle to th e Hebrews, 8 7).

3 8 有關作者的身分及讀者的處境,學者曾提出許多涉及細則的理

論,在此無須詳贅。這裏僅概略提出兩個主要的論點,可算是

眾論的共識。

3 9 十一至十二章的「信心」不僅與基督論和救恩論有關,更是末

世論的核心主題。因篇幅有限,未能在此加以說明。

Page 20: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 第三十四期(20 03 .1)

督論的主題,刻劃出這條由耶穌成就的救恩之路,是需要信

徒以信心去跟著踏上的。耶穌就是這條路上最超越的見證

人。

(六)結論:希伯來書的基督論的宗旨作者用這麼詳細、有舊約理據的基督論去回應教牧的

問題,原因在哪裏呢?一般認為他的讀者是有猶太背景的基

督徒,即或不然,至少也是已經歸化、熟識舊約的外邦人。

這是合理的推斷;就是中國教會的學者或教育工作者,也會

使用一些有中國文化背景的理據去幫助信徒明白基督的真

理。然而,希伯來書由始到終都強調基督的超越性,這與此

書強烈的猶太背景是否協調?我們又該如何從猶太以外的文

化去理解基督的超越?如果說:基督的超越只適用於猶太基

督徒,那麼難道中國教會的信徒便不需要接納希伯來書為信

仰的正典?

有關這些問題的討論,筆者認為需要平衡地詮釋希伯

來書與猶太傳統的關係。過去曾有不少詮釋者把希伯來書理

解為護教性的書卷,認為它的高次基督論有一個作用,就是

提防猶太背景的信徒走回猶太祭禮的舊路,鼓勵他們徹底棄

掉傳統或由傳統而來的某些形式⋯⋯。這個看法已被證明難

以成立,因為希伯來書的基督論,尤其是「大祭司基督

論」,是以舊約經文為基礎的;惟有明瞭舊約,才能更欣賞

作者的論說,而作者也不可能用他所反駁的傳統去支持自己的

論點。4 0 近年的論著對這問題似乎已有較為平衡的看法:

希伯來書並沒把猶太傳統視為異端,也沒有向逼迫教會的力

量提出申辯,只是以豐富的基督論去幫助讀者持守起初對基

督的認信,惟恐他們對基督認識不夠清楚,至終離棄的是那

位舊約也在啟示的永活真神。在此,鑑於新約的信仰是從猶

太傳統的脈絡萌生出來,舊約文化其實是我們在詮釋新約時

必須有的參考。

話說回頭,對基督的認信是教會從起初就流傳下來

32

4 0 參Lane, Hebrews 1– 8, cxxv– cxxx v.

Page 21: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超越的基督----從希伯來書看新約作者的基督論

的。按希伯來書作者的說法,這是舊約傳統也無法超越的。

本文已分三個部分將書中基督論的層次說明:我們見到作者

很創意地在一至十章詳細論證基督是「兒子」和「大祭

司」,指出祂在傳話和獻祭職事上的超越;又在十一至十二

章指出祂是「開創者」、「成全者」,勾勒祂如何超越地完

成一條信心之路;然而,書中最高次的基督論,即一章 1 至

4 節的論述,指出祂從起初就是萬物的創造者、掌管者,在

完成救恩之後又坐在上帝的右邊,這些認信式的說法,在書

中卻見不到論證。4 1 筆者認為終極的基督論是使徒在親身

經歷過道成肉身的基督所帶來的震撼之後,對耶穌的認識由

低次轉為加上高次的認識,由此而誕生的。在希伯來書的作

者來說,這是預設的,也是他所創寫的基督論的基礎:那位

「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裏去」的「開創者」(二1 0 )本是

「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祂「忍受十字架的苦難」

之後,又「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十二2 )。作者在論述

中,一再引用起初便已確立的、對基督的信念,並且提醒讀

者持守原先的認信,例如「所承認的道」(四1 4 )、「所

承認的指望」(十23)。

按作者對認信的闡釋,基督是為拯救而作「兒子」、

「大祭司」、信心的「開創者」和「完成者」。因此筆者在

文中一再強調,希伯來書的基督論與救恩論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從主題的交織,在字裏行間,可以看到作者縝密的思想

佈局,他所認信的不是口頭上的字句,而是信心所看到的、

那位帶來完備救恩的基督。他創寫了一篇豐富的基督論著

作,使教會在面對衝擊時知道要堅持些甚麼,和怎樣堅持下

去:要堅持的當然不是慣性的聚會或背誦式的認信而已,而

是對基督的整全認識;堅持的方式也不會是捷徑,而可能是

漫長、不容易見到曙光、艱苦的路。筆者認為,做神學也是

一樣。

33

4 1 按Attr i d g e的說法,要重構希伯來書的教會群體的認信雖然困

難,但從一至二章,應可找到他們認信的其中一些句子。參

Attridge, Epistle to the Heb rews, 26。

Page 22: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The Supreme Christ:A Glimpse of New Testament Christology through theBook of Hebrews

(A n abst ract )

Wai-ye e Ng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re are three strands of

Christological themes in the Book of Hebrews.

In chapters one through ten, the supremacy of Christ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two main titles, “the Son of God”

and “the Great High Priest.” It is noted that these titles

str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hrist’s work as the revealer

of salvation and the savior, rather than the loftiness of His

divinity. Then, the “highest” Christological notes in Hebrews

should be found in the first four verses of chapter one, where

the author, without any further explanations, presents several

simple sentences in relation to the Sonship of Christ. These

sentences, which point out that He is the heir, the creator

. . . and the upholder of all things, are declarations about

Christ’s loftiness and power, and they could have been

ecclesiastical confessions existed prior to the writing of

Hebrews. Among them, the expression “(Christ) sitting down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Majesty in Heaven,” which appears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Psalm 110, is referred to by many

other NT writers and can be shown to have been circulated

at a very early tim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T.

The third strand of Christology is seen in chapters

Page 23: 뙗뙖ꪺ냲럾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2015. 2. 13. · 2 냑Oscar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 S. C. Guthrie and C. A. ꅃM. Hal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35

eleven to twelve, where Christ is described as the author

and perfecter of faith, supreme among many other who

bore witness to that faith. This theme ties in with the idea

of perfection in Christ’s sacrifice, and it conveys a

supremacy that makes Christ not only a model but the

ground of salvation as well.

These three strands, the first and third in particular,

are written with a pastoral concern in mind. The detailed

Christology in the Book of Hebrews serves to expand the

readers’ knowledge of the savior Christ so that they can,

at a time of turmoil or persecution, hold on to the first

confessions of faith.

The Supr em e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