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自殺防治中心 - 首頁 - 主任的話tspc.tw/tspc/upload/tbepaper/20090507174412_file1.pdf《自殺防治網通訊》自95年3月起發 行,三年來通訊編輯組努力為讓更多關心自

  • Upload
    others

  • View
    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2 第四卷.第一期

主任的話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於民國97年6月21日

正式成立,並於98年元月起承辦衛生署「全

國自殺防治中心第二期計畫」,除繼續朝向

「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的理念邁進,並落

實自殺防治網網相連的架構,持續推動守

門人的活動。此外,為響應國際自殺防治學

會(IASP)今年世界自殺防治日主題Suicide

Preven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本中心特別

將2009年訂為「珍愛生命義工年」,強調在

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各類型義工培訓及資

源整合,以達「網網相連,面面俱到」之境

界,更做為在地化行動之延伸,具體落實人

人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本期主題訂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之

回顧與前瞻」,回顧過去三年半之實務投

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戮力於結合各種專業

團隊以及民間之力量,發揮全國性自殺防治

網絡之力量,呼籲社會大眾「珍愛生命,希

望無限」,世界上有一群人在黑暗角落,因

為承受巨大身心壓力而產生自殺意念,衍生

無助、無望;這群人也知道要珍惜生命,只

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我們需利用守門人

三步驟「一問、二應、三轉介」共同關心弱

勢的族群,擔任自殺防治守門人。而在本期

內容之中,除了持續與大家分享自殺防治新

知之外,更淺談失業與自殺之關聯,世界性

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蔓延,引發大眾關切

經濟情勢與自殺之關聯性,本期通訊特翻譯

IASP主席Brian L. Mishara博士提供之特稿。

本中心於四月份起,將連結「Love Life

珍愛生命」系列活動,由中華民國醫師公會

全國聯合會、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與儂儂國際

媒體集團共同發行「Love Life珍愛生命別

冊」,隨四月號儂儂雜誌出刊免費贈送,期

望民眾能找到激勵自己的勇氣,以及愛惜自

己、關心別人的方法,自殺防治需要大家共

同投入。

《自殺防治網通訊》自9 5年3月起發

行,三年來通訊編輯組努力為讓更多關心自

殺防治的人,能夠獲得最新、最有幫助的資

訊,因此,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全國自殺防

治中心計畫案」通訊編輯委員考慮其延續

性,維持原發行卷期,改為雙月發行。內容

增闢對於國內四大報自殺新聞報導之觀察以

及地方通訊,邀請各區提供自殺防治工作最

新消息或基層心聲,作為各地衛生局及社區

心理衛生中心資訊交流之專欄。期盼透過大

家的同心協力,能達到自殺防治網網相連、

面面俱到,落實全民共同參與。

自殺防治:網網相連、面面俱到

李明濱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暨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3第四卷.第一期

自殺防治是當代公共衛生以及心理衛

生工作之重要課題,然而自殺之危險因子,

包涵之範圍廣佈於個案之精神病理、性格特

質、社會心理、以及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

具有快速變動與不易測度的特質,致使自殺

防範成為複雜而艱鉅的任務。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團隊之核心成員,過

去有鑑於憂鬱症防治為世界性心理衛生重要

之課題,遂於2002年發起成立「台灣憂鬱症

防治協會」,由本人擔任創會理事長,積極

推動國內憂鬱症防治工作。此外為瞭解台灣

地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基本背景、工作內

容、特點、困境與展望等運作概況,本專業

團隊曾於2003年,承辦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評

估工作,以CIPP為評估模式,其結論為精神

衛生法修正內容中,規定直轄市及縣(市)

衛生主管機關,「得設」改為「應設」社區

心理衛生中心,提供重要之政策依據。

本專業團隊亦曾於2003年至2005年承辦

「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為台灣近

代首次以全國代表性樣本為標的族群,使用

國際通用之測量工具之流行病學調查,涵蓋

範圍包括社區民眾常見精神疾病以及自殺行

為,為我國自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之背景資

訊。其後有鑑於台灣之自殺死亡率有明顯增

加之趨勢,為期有效降低自殺死亡率,「台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之回顧與前瞻壹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之回顧與前瞻

李明濱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暨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於2005年9月承接衛生

署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執行國家

自殺防治策略,並於西元2005年12月完成該

中心建置。中心之組織任務,依業務特性區

分為防治推廣、教育宣導、資訊管理及秘書

行政等四項領域,並於計畫期間先後擇定11

個縣市,成立自殺防治先導區及推廣區辦公

室。

由2004年至2007年台灣自殺死亡率劇烈

變化之四年間,死亡檔資料分析顯示:若回

顧近20年來自殺死亡率升幅最大之2004年至

2005年,自殺方法增幅最大者為ICD-9-CM

碼中952﹝其他蒸氣等多數為燒炭自殺﹞,

增幅高達60.9%。而就近20年來自殺死亡率

唯一下降之2007年與2006年間相較,自殺死

亡率減少約11%,就自殺方法而言,以ICD-

9-CM碼中952,亦即其他蒸氣等多數為燒炭

自殺降幅最大,達23.5%,而長年居冠之自

殺方法,ICD-9-CM碼953,亦即上吊或勒死

窒息,其降幅則非常有限。

若就性別及年齡分層而言,回顧近20年

來自殺死亡率升幅最大之2004年至2005年,

中年男性,亦即年齡分層為25歲至44歲以

及45歲至64歲兩層之男性增幅最大﹝25-44

歲:31.1%;45-64歲:34.2%﹞。而就近20

年來自殺死亡率唯一下降之2007年與2006年

間相較,最主要下降之性別年齡層為25歲至

44歲之男性,降幅達25.8%,而在2004年至

2005年同樣具有大升幅之45歲至64歲男性而

言,於2007年與2006年間,降幅僅有9.6%。

而就女性而言,2004年至2007年間,並無明

顯之年齡別趨勢差異,致死方法之變化趨勢

亦無明顯差別。

自殺死亡率短時間的變化,難以單純原

因解釋之。然而就上述2004年至2007年之資

料分析,有如下之現象及假說需驗證:貢獻

自殺死亡率降幅最大之致死方法為燒炭類型

之減少,而木炭之取得並無法如農藥般,可

利用強制之系統性作法管制之。是否全面性

策略中於木炭包裝加印宣導字樣,搭配安心

專線之實施,增進了求助行為以及相關資源

之連結?仍需要進一步驗證。

自殺死亡率降幅最大之性別年齡分層

為25歲至44歲之男性,而由死亡檔分析,該

年齡層最常用之致死方法即為燒炭類型之其

他蒸氣窒息,約為上吊窒息之兩倍,故性別

年齡分層與致死方法分層之間有一定程度相

關。45歲至64歲男性之最常見致死方法為上

吊窒息,與25歲至44歲之男性不同,而這也

和45歲至64歲男性自殺死亡率降幅不若25歲

至44歲之男性有關。除了上述致死方法之影

響外,由健保資料庫及死亡檔之連結分析結

果呈現:自2001至2004年於健保資料庫登錄

有憂鬱疾患以及其他精神官能疾患之個案,

較傾向於使用燒炭類型之其他蒸氣窒息。是

否原本求助行為較低之25歲至44歲男性,經

由各種層次之自殺防治服務介入或宣導,其

求助行為增加且符合需求?例如遭逢社會經

濟剝奪者,各項社會救助之利用率增加?此

外,25歲至44歲為多種常見精神疾病(如憂

鬱症或焦慮症)之好發年齡層,是否罹患精

神疾患者,經由去汙名化努力或篩檢轉介,

就醫之行為增加?以上假說均需要進一步驗

證。

經過三年半之實務投入,本團隊成員深

感於自殺行為之預防,除憂鬱症防治為重要

工作之外,尚需結合各種專業團隊以及民間

之力量,且自殺防治為當代心理衛生工作之

重要課題,涉及生物、心理、社會、經濟、

文化等多種層面,必須應用專業知識以及國

內外實證資料,來擬定防治策略與方案。

自殺防治相關的研究與教育工作,需要持

續地匯集各地菁英的力量,以達成「自殺防

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繼往開來」

的境界。為達成更盡完善的自殺防治網絡,

同時為促進國際交流,與世界接軌,由本團

隊成員,會同各相關領域之自殺防治專家,

共同籌組「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英文全名

及縮寫為Taiwanese Society of Suicidology

(TSOS),以期促使台灣在自殺防治的研究及

教育工作能永續經營。本學會於97年6月21

舉辦成立大會,網羅國內從事自殺防治教育

及研究相關之專業人員及意見領袖,包括醫

事專業、心理學、衛生教育、社會工作、流

行病學、統計資訊、健康傳播等專業背景之

人員。本學會核心成員所專精之領域與其所

領導之團體,足以透過各種專業及民間組織

層面,發揮全國性自殺防治網絡之力量。

本學會之宗旨為:(一)推展自殺防治相

關教育及研究工作。(二)舉辦自殺防治之學

術性及教育性訓練。(三)出版自殺防治相關

教育性及學術性雜誌及刊物。(四)參加國際

自殺防治相關組織及國際合作計畫。(五)接

受有關機構之委託,辦理全國性自殺防治相

關事項。(六)其他與自殺防治相關之工作。

本學會於理事會下設各委員會(資訊、資料

4 第四卷.第一期

分析、教育推廣、國際事務、公共關係…)

來負責承辦各項業務。

本次「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案則

配合政策轉型,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為執行單位,以當代自殺防治策略之全面性

(universal)、選擇性(selective)與指標

性(indicative)三大向度作為主軸,以促

進醫療及非醫療體系之自殺防治網絡整合

(network integration)為手段,透過資訊分析

之實證基礎(evidence based)為策略依據,協

助衛生署對於自殺防治工作,提出全國性之

策略研擬、業務輔導、以及成效評估之工

作。本計畫預計於98年度至101年度四年期

間執行,預期成效除降低自殺死亡率外,其

他預期效益包括:(一)強化社區心理衛生

中心功能;(二)提升國人對精神醫療及心

理衛生之認知;(三)增強第一線醫療人員

對自殺個案之覺察與照護能力;(四)即時

提供自殺高風險群關懷協助;(五)發展本

土化自殺危險因子分析研究;(六)連結政

府與民間公益性組織及資源;(七)促進跨

國及與國際組織之業務合作。就理論及實務

層面而言,自殺防治工作可謂人人有責,需

要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參與,策略的制定與宣

導涵蓋全國民眾,建立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

識與參與感,將有利於政策的推行,本計畫

最終期望藉由促進全國民眾的共同努力,結

合不同專業力量的積極投入,共同達成「珍

愛生命、希望無限」的理想境界。

自殺防治新知貳

金融海嘯與自殺:經濟蕭條與自殺的關係

國際自殺防治學會(IASP)主席Brian L. Mishara博士特稿

本篇文章為國際自殺防治學會(IASP)主

席Brian L. Mishara親自回函,表示同意授

權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翻譯「Suicide and the

Economic Depression.」為中文版本,並主動

提供附錄文章「More on Unemployment and

Suicide.」。在經濟蕭條期間,台灣難免於

自殺數量的增加,若發展社會團結和網網相

連可以減少這樣的情況,僅以本文提供台灣

自殺防治工作參考!

金融海嘯是導致自殺率上升原因的可

能性,是近來全球新聞工作者急欲探討的主

題,根據一般性的推測,在經濟大蕭條時

期,自殺率可能急劇增加。但是在1929年

10月,股票崩盤所引起的投資者自殺潮,可

能只是個迷思,從1925年起,美國的自殺率

每一年都以持續且穩定的趨勢增加,只有在

1930及1931年增加的趨勢特別顯著,這可能

被解釋為是經濟大蕭條對帶來社會的影響,

然而,受到這波股票崩盤衝擊最大的紐約

市,在這段期間自殺率的變化也不顯著,而

且,該地自殺率有些微上升的情況,是發生

在1930年之前,(無法作為經濟影響自殺率

上升的佐證)。

事實上,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盤並沒有

對美國造成立即的影響。同年十月及十一月

的自殺數只比一月、二月及九月高,比起其

5第四卷.第一期

他的月份的自殺數都還要來的低。自殺數量

最高的時候是在夏天(6-8月) 但同個時期股市

指數卻相當良好。曼哈頓的的自殺率在1929

年的10/15到11/13比前一年同一個時期低。

儘管在大蕭條時期因為自殺而死亡的案

例只有些許的上升,但因為幾件著名自殺事

件的發生,讓人們產生因為大蕭條而引發自

殺潮的迷思。其中一件著名的自殺事件為J.J.

Reordan的自殺事件(註),J.J. Reordan在1929

年11月8號星期五自殺,但他的死訊一直到

11月10日星期日才被報導出來;11月8日星

期五Reordan到銀行取出他放在銀行保險櫃

的手槍後,回家舉槍自盡,他的死因被現場

的驗屍人員隱瞞,一直到銀行關門之際─也

就是星期六中午之後─才被發現。有傳言指

出,Reordan在股市中失去大量資產(在他

的死訊公布後,也被證實是事實),但他的

同事表示Reordan從未投資股票,與銀行往

來財務上十分可靠,紐約市府也宣佈將其全

部存款放在紐約信託公司。所幸他的自殺並

沒有造成一連串的不良影響。

有幾份研究報告探討在大蕭條時期自殺

與失業的關係,1984年Platt在一篇討論失業與

自殺行為的文獻裡提到,無論在什麼時期,

失業人數跟自殺率一直都有密切的關係。但

是Platt也認為雖然失業人數跟自殺率的變化

有關,但不代表兩者是因果關係,自殺危險

性增加與失業人數提高的關聯,有可能是來

自於心理健康問題。一個人如果心理健康出

現狀況,不僅提高了自殺的危險性,同時也

提高失業的可能性。但是,Platt的結論仍是有

爭議性的。Cook(1980)以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

不同時期的美國進行研究,檢測美國1900到

1970年間自殺與失業之間的關係,得到以下

結論:他認為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做研究,

失業及自殺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在本文簡短回顧大蕭條時期的自殺事

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美國確實有些特殊

的著名自殺事件與個人財務的損失有關,如

果推論自殺率的增加,的確是由於經濟大

蕭條所引起,可能有推論上的瑕疵,因為在

經濟大蕭條之前,自殺率就已經明顯增加,

經濟大蕭條也可能不是引起自殺率增加的主

要原因,對於自殺率的升高,最多只能保守

的解釋為,有文獻證明在經濟蕭條期間,失

業和自殺之間有高度相關,不過,這兩者之

間的關係還有許多需要深入討論的空間。失

業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因為結婚率

降低以及離婚率的增加,打亂了原有的社會

結構。然而,失業和自殺都可能是其他原因

造成的結果,例如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

題。

關於經濟蕭條期間,影響失業和自殺的

相關性可能因素,還有一個說法是保護因子

的出現,例如在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之下,

弱勢族群的互助團體是一個很好的支持系

統,同時也可能減少自殺率升高。另一個可

能,則是人們在絕望的情況之下,有時候會

把重心放在家人或是心愛的人身上,這種把

重心專注在他人的需求,也是一個自殺保護

因子,因為會自殺的人通常會把注意力放在

自己受困的情緒上,而非他人的感受。

譯註:J.J. Riordan (原著拼字為Reordan)

在1929年當時擔任美國紐約郡立信託公司

6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New York County Trust Company) 總裁,於

該年11月8日華爾街崩盤,著名的「黑色星

期五」當天不幸自殺身亡,後世常以其作為

談論當年股市崩盤與自殺相連結之代表性個

案。

附錄:

有很多會員在閱讀「Suicide and the

Economic Depression.」時,建議我應該對最

近金融海嘯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患者增加、與

自殺率的升高提出預警,他們認為我應該呼

籲IASP的會員,對他們的地方政府及國家提

出如何減低這個危險性的建議。

我會撰寫該篇文章,是因為有太多記

者們都想要寫出因為經濟衰退造成自殺潮的

聳動文章,很多記者假設自殺率將會立即上

升,並且煞有其事的指出自殺潮將會或是已

經開始。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即是避免此種情

況發生,因為這樣的文章事實上對自殺率的

上升是有影響,但Steven Stack's研究經濟大

蕭條時期媒體對自殺的影響,其結果卻與我

的論點相反,他假設在經濟崩盤時期,媒體

報導自殺事件比平時更容易影響人們心情,

但是他的研究結果卻推翻了這項假設,因為

他發現媒體的影響力在20世紀末比經濟蕭

條時期更大,因此雖然嚴重的失業率造成人

們產生自殺意念,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許多社

會運動跟經濟的改變,所以他指出在經濟蕭

條的影響下,有部分人們將失落的情緒轉向

其他事件以替代自殺行為,譬如參與社會運

動。

我希望現今的金融海嘯不會造成自殺率

的上升,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世界各地的自

殺率上升是可被預期的。

我同時也呼籲各國政府,必須對心理

健康與自殺防治工作投入更多的心力,以減

低自殺率上升的風險。然而,以我想要影響

政府高層的經驗來看,我發現政府大多數的

政策,會將大部分的經費投資在創造就業機

會,而不是失業者的精神支持。從事自殺防

治之工作者應發展、應用及評估計畫,去減

低失業對心理健康與自殺風險的潛在影響,

我們更應盡我們所有的力量,去避免媒體進

行假設性失業自殺潮的聳動報導。

7第四卷.第一期

淺談失業與自殺之關聯

李明濱 廖士程 張家銘

行政院衛生署委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壹、前言

自殺本身並非疾病,是累積多重複雜的

因素後,一種悲劇性的共同結局,也是世界

上多數地區十大死因之一。自殺的成因複雜

而多樣,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學因

素、身體疾病與健康問題、社會經濟因素、

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問題、以及衝動性之生

物體質因素等。雖說自殺身亡的成因,絕非

單一因子可以解釋,然而,自2008年底以

來,世界性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蔓延,台

灣在全球化浪潮下亦難置身風暴之外,而經

濟情勢與自殺之關聯性,更引發大眾關切。

相對應於巨觀經濟環境變遷,經濟成長率以

及失業率等勢必朝經濟衰退之方向變動。過

去有諸多國外文獻指出如經濟成長率降低以

及失業率升高等巨觀之經濟指標,與整體自

殺死亡率之升高呈現一定程度之相關,但也

有方向相反之理論或實證資料反駁此一關聯

性,於解讀相關資料時,需抱持更謹慎之態

度。本文謹回顧過去之文獻,並配合台灣之

初步資料呈現,初步探討失業與自殺之關

聯。

貳、台灣失業率與自殺死亡率之散

布情況

由主計處提供之年失業率,以及衛生署

統計室提供之自殺死亡率自1978年至2007年

30年間兩者之散布圖﹝scatter plot﹞觀之,

台灣男性之失業率與男性之自殺死亡率,呈

現清楚之巨觀程度相關,尤其是針對中年男

性。然而其中更細膩之相關型態,以及數量

化之解讀,需要考量諸多方法學的問題。

參、解讀失業與健康相關資料應注

意之事項

一、由巨觀資料推論至微觀層次之限制

巨觀集合性統計數字之相關,並不能直

接推論微觀或個體層次之因果關係或風險大

小。此外巨觀的經濟情勢,對於自殺行為的

影響,也可能有一段潛伏期或有延遲效果,

例如當年度的失業率,可能與數年後的自殺

率相關較高。然而,就微觀層次而言,失業

確實為自殺身亡眾多危險因子之一,然而依

照部分以英國與台灣相關流行病學資料所做

之分析顯示:自殺死亡者與一般民眾相較約

有2.5至3倍的機會是處於失業狀態,然而自

殺死亡者與一般民眾相較,約有20倍以上之

機會,過去曾有非致命性的自殺企圖行為,

由此可知針對失業的相關處置﹝所謂全面性

策略﹞,以及針對自殺企圖者之關懷服務

﹝所謂指標性策略﹞,對於自殺防治而言,

皆不可偏廢。

二、大環境背景因素

有學者認為:在近代人類社會史中,能

與2008年底開始之金融風暴相比較之世界性

經濟危機,僅有1929年以及1976年兩波差堪

比擬,而前兩波風暴當時之醫療以及社會安

全環境,與現在有相當差距,故以過去的資

料,尚難做有效的推論。在探討失業與心理

衛生問題的同時,失業者當時所面臨之大環

8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境的特性,也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所謂的

經濟大環境特性,例如,在某些經濟大環境

當中,有利於更換工作,或者是不利於更換

工作,對於一個失業者來講,其實對於心理

健康的意義,可能也有些不同。

三、選樣誤差

一般而言,先前有健康問題的個案,

比較容易遭逢失業的問題。而探討失業以

及身心健康問題的研究,也可能會遭逢方

法學上重大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選樣

誤差﹝selection bias﹞,或是健康工作者

﹝healthy worker﹞之問題。有部分學者認

為,某些個案、個體,可能因為本身身心健

康狀況就不理想,因此在經濟衰退、失業率

增加時,他會比較容易失業,特別在橫斷面

的研究當中,就會呈現出失業與身心健康問

題的關連性。身心方面遭逢不適或疾病的

人,可能也容易遭逢失業問題,同時也可能

增加自殺身亡之風險,如此一來失業與自殺

死亡會因為心理衛生或身體健康等問題,作

為中介因子而連動起來。

肆、失業、心理衛生、以及自殺關

連性的因素

失業與心理衛生問題之間關連的程度,

依報告及方法學而異。以美國地區之研究法

為例,過去一項著名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

(Epidemiology Catchment Area study: ECA

Study)之追蹤研究顯示:新發生的失業大

約會比沒有失業的個案,多出一倍的機會,

會有所謂憂鬱的症狀;在該項研究當中也顯

示出:失業可能會增加酒精使用問題,機會

可以高達9倍。而由過去國內外文獻顯示:

憂鬱疾患以及物質使用疾患,是自殺身亡之

重要危險因子。

至於失業對於心理健康之負面影響,到

底兩者相關性有多高?若以英國或歐洲地區

相當廣泛使用的GHQ12問卷來作為測量心

理衛生問題嚴重程度的測量工具之研究觀

之,大致而言,失業與心理衛生問題的相關

係數大約為0.34,意思是說在GHQ12的變異

台灣不同年齡層男性自殺死亡率與失業率 自 1978年至 2007年 30年間之散布圖﹝ s c a t t e r plot﹞

9第四卷.第一期

當中,有14%左右是由失業狀態來加以決定

的,這是一種低到中等程度的相關。那假如

用日後可能達到GHQ12所定義之臨床程度

之心理衛生問題的危險來看,西方的研究指

出:62%的失業個案,未來可能會有GHQ12

所定義所謂臨床程度的心理困擾,而在處於

受雇狀態的人當中大概只有25%左右到達

GHQ12所定義所謂臨床程度的心理困擾。

伍、經濟衰退對於民眾健康行為有

不同方向的影響

部份國外文獻指出經濟衰退也有可能對

健康有益,部分已開發國家學者認為:收入

減少可能會導致某些民眾吃的比較節省,吃

得更健康,而避免肥胖。這效應可能反而有

助於健康以及降低死亡率。然而也有很大的

可能性因為收入減少,而在食物的選取上面

選擇比較便宜而比較不營養的食物,而這同

樣不利於健康。

在經濟衰退的時候,由於害怕失去工

作,所以有許多家戶可能會減少一些消費,

降低花費在一些可能有潛在危險的行為,例

如減少參加需要飲酒的應酬,因而間接減少

酒後開車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

當經濟衰退、失業率升高時,部分學者

認為也有可能對某些人造成正面的影響,例

如過去經常因為喝酒的問題,或一些危險行

為而曠職的人,由於害怕失去工作,因此他

們會下更大的決心去控制他們的酒精問題,

因此而使得飲酒的問題獲得控制,間接使健

康情形改善。當然也有可能某些慢性疾病個

案,因為害怕失去工作,犧牲休息時間,或

超時工作,而使他們的健康狀況惡化。總而

言之,經濟衰退、失業以及身心健康問題,

是有很多相當複雜的因素互相在影響,很難

以單純的直觀解釋來加以論述。

陸、經濟衰退與民眾求醫行為之關

聯性

過去西方文獻指出經濟衰退對於疾病早

期診斷與預防可能有不利的影響,不過這是

在西方的研究,而西方國家的醫療資源與健

保體系與台灣有相當的差別,這些理論是否

可在台灣印證,需進一步探討。其中一項著

名的研究,便是失業對於非洲裔以及非西班

牙裔白種美國人女性,早期乳癌或早期乳房

腫瘤的偵測的一個影響。在該研究發現,在

經濟情況不好的年代當中,新診斷出來有乳

房腫瘤的女性當中,她們的乳房腫瘤特性,

是屬於比較局部比較早發的腫瘤的比例會降

低。意思是在經濟情況不好的年代,婦女們

可能會比較沒有動機,或者是資源上的不

足,去接受乳癌早期診斷或者是早期篩檢。

然而也有國外文獻指出:經濟衰退,對

於仍有健康保險的人,可能對於健康不一定

是壞事。以美國為例,有一種假說是,在經

濟衰退的情況下,受雇者會覺得自己的健康

狀態變得重要,因為在經濟衰退以及失業率

升高的情況下,他們的雇主可能會對於因為

健康或行為問題而造成工作能力損失的耐

受力下降,意思是受雇者擔心他們可能容易

因為健康或者是行為的問題而失去工作。因

此,為了保住工作,他們會更加的注意健康

以及預防保健的問題。

柒、經濟衰退與心理衛生服務需求

之關聯性

10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部分民眾因為失去了工作與收入,而感

到挫折,也有一少部份的民眾,可能會用酒

精或藥物來處理他們的挫折與憤怒,進一步

造成情緒及行為失控的事件。而這些情況,

也反應在國外的文獻記載:在經濟衰退的期

間,可能有比較多的民眾,由於他們的行為

問題,而被警察機關強制送往精神醫療單位

求助。

經濟大環境不佳可能會造成對於心理衛

生資源使用的增加,而這樣的一個機轉可能

不是僅僅在於失業造成壓力,也有部分可能

是失業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心理衛生問題變得

更明顯,讓有需要的人們必須要求助,而這

個部分並非失業造成精神疾病。

有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在經濟衰退一開

始的初期,精神醫療的需求會降低,原因可

能來自於尋求維持性治療的個案減少,但是

終究這些個案都有可能遭逢再次急性的疾病

發作。其後,強制的治療可能會增加,特別

是當社區的民眾對於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個

案,耐受力逐漸減少。

由於許多需要維持性治療的個案,並沒

有接受到妥當的處理,以致於導致急性的再

發作。當然,此一論述的醫療體系背景多在

美國,並非由全民健保涵蓋最主要的民眾的

醫療需求。因此,這種論述,是否適用於民

眾健康保險納保率極高且醫療服務可近性極

高的台灣,仍須要進一步觀察與驗證。

捌、公共衛生體系之因應

在經濟衰退的時代,公共衛生體系應致

力於促進民眾落實良好的健康行為,面對生

活失落事件能有正向的壓力因應行為,增進

社會支持網絡之連結,並且避免不利健康之

危險因子。而醫療以及衛生保健網絡,最重

要的工作之一便是:要設法能夠確保失去工

作的人及其家人,在疾病發生的時候,能

夠去尋求適切地幫忙,或者是能夠維持與過

去水準相當的預防醫學或公共衛生一、二級

預防方面的一些努力跟資源的投注。接下來

要關切的事情在於:要如何說服不願意接受

協助的民眾願意接受幫忙?要如何鼓勵他們

尋求醫療的協助?要如何在經濟上面提供支

援?

一、對於失業民眾之建議與呼籲

彙整包括英國布里斯托地區有關經濟衝

擊與健康之建議討論,有對於民眾如下建議

1. 積極的尋求幫助:來自於失業的壓力有可

能影響到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而來自社

會、家庭或是朋友支持的力量,有助於緩

衝壓力帶來負面的影響。當你失去工作的

時候,到相關單位登記及申請幫助是非常

必要的。此外與家人,朋友或是同事分享

你的感覺與憂慮,積極地從親友、政府機

構、或社會公益團體中尋找所有可能的支

持與幫助。

2.好好的照顧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休息與

睡眠,無論目前是否忙於工作,規律的生

活是健康之首要,也是休息後再出發的重

要基礎。

3. 切勿過度飲酒:有些人可能藉由過度飲酒

來撫慰心靈,但飲酒帶來的心理慰藉是短

暫的,清醒之後將會感覺更難過,過度的

11第四卷.第一期

飲酒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

的健康問題。

4.健康的飲食:多攝取纖維質高的食品,

並注重飲食營養的均衡,並攝取足夠的水

分。

5. 保持活躍的生活型態:有研究指出身體的

活動將會刺激腦內啡的製造,腦內啡是人

體自製對抗低落情緒的元素,可以幫助你

感覺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6.利用心理諮詢與醫療專業協助:若有身心

方面顯著的困擾與病痛,應依照身心困擾

之嚴重程度,盡速尋求心理諮詢與醫療專

業之協助。可以利用「心情溫度計」了解

自己或周遭親友最近一週的心情狀態,提

醒自己需要不同程度之生活調整或尋求專

業協助。

「簡式健康量表」是由李明濱教授等

人所發展(別名心情溫度計,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主要作為精神

情緒狀態之篩檢表,目的在於能迅速瞭解個

人的心理照護需求,進而提供所需之心理衛

生服務。BSRS-5為一自填量表,每個人都可

以藉由此量表了解自己的心情狀態,也可以

用來關懷週遭的人。

分數說明

1至5題之總分:

0 – 5分: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6 – 9分: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談,抒發情緒。

10 - 14 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接受專業諮詢。

15分以上: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第六題(有無自殺意念)單項評分。

本題為附加題,本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即建議尋求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簡式健康量表

12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二、對於自殺防治守門人的建議

參考日本自殺預防綜合對策中心根據第

2次自殺綜合對策企劃,聚焦於對經濟衰退

較為敏感的中高年男性,進行自殺預防之工

作者,也就是所謂「自殺防治守門人」,該

中心於最近提出實用而淺顯的10大守則。當

然,日本的國情與文化,日本民眾對於精神

疾病之認知,以及該國人道資源之分布等與

台灣有相當的差異,但是由其中所呈現針對

中高年男性之自殺預防之精華,值得我們助

人專業者參考。

1 多關懷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有相當比例的自殺身亡者,在不幸過世

前,其精神瀕臨生病的狀態,有可能是憂鬱

症或酒精濫用等。除了憂鬱症之外,其他的

心理健康問題亦是造成自殺的因素之一,請

多加留意。

2 了解他們所珍惜的羈絆與精神支柱

人必須在許多的羈絆以及精神支柱(家

人、朋友、人生目標、身心健康等)的支撐

下才能夠生存。失去這些羈絆與生活支柱會

令人感到相當痛苦。我們應該常想一想「這

個人在過去的人生當中是為什麼而生,又靠

著什麼而活下去呢?」,藉此去了解或同理

求助者的心理。

3 身體健康問題也是重大痛苦的一種

身體疾病所造成的的痛苦,不僅會損害

心理健康,也會提高自殺的危險性。進入中

高年後,身體容易罹患疾病。我們應該理解

求助者的身體疾病,以及疾病所引發的痛

苦,並伸出援手。

4 在社會問題的背後,隱藏著造成心理健康

問題與支援的痛苦

例如:背負著多重債務的人,也有可能

有憂鬱症、躁鬱症、病態性賭博等心理健康

的問題,往往因果難辨,問題很難用簡單的

方法一下子就解決。這並不只是表面的社

會.經濟問題,我們也可以試著了解其心

理健康以及背景等各項因素,以了解整體情

況,提供建議與援助。

5 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支持問題的諮詢窗口

攜手合作

有時,前來諮詢窗口求助的人是因為心

理健康問題而來的。然而,為了提供完整而

有效的援助,社會支持系統問題以及心理健

康問題二者的聯合,各種不同特性的諮詢窗

口,例如就業服導、家暴、物質濫用、以及

醫療四方的窗口,彼此之間相互了解與溝

通,並從共同的案例中,逐步研討學習共通

的援助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所謂「自殺防

治」、「人人有責」、「網網相連」就是這

個道理。

6 日常生活的行動隱藏著尋求協助的訊息

若我們關切有自殺意念的個案,注意他

們的行動,就有機會發現自殺的警訊。例如

在職場、社會生活的不順遂、不斷出現具攻

擊性及衝動的舉動等。在自殺者開始有自殘

的舉動時,我們應該將這些舉動視為自殺者

尋求援助的聲音。

7 酒精容易導致自殺

酒精會提高自殺的風險。當內心有無限

煩惱時,藉由喝酒解決是危險的舉動。酒醉

時,頭腦容易導出輕率而衝動的結論,並縮

短由自殺想法到自殺行動的距離。此外若在

13第四卷.第一期

接受心理衛生問題治療時,也千萬不可飲

酒。

8 「身陷谷底」為提供援助的過程中所得到

的體驗

在物質濫用問題的介入方面,基於「個

體必須要在深痛的體認後自覺才行」,人道

服務者,有時也可能採取比較彈性而尊重自

主的方式,以促進動機為諮商會談的首要目

標。不過,「尊重自主」必須在家庭與社會

支持系統的共同協助下,才能夠發揮效果。

9 在令人感到安心的環境下,放鬆心情進行

諮詢支持

一般來說,男性較少找人商量或訴苦,

尤其是中高年男性更是不輕易示弱,也不擅

長找人商量人生的問題。也許堅強而獨立地

解決問題,不找他人商量,是他們過去所

培養的「生存之道」,但這是不利於因應

失業或社會經濟大環境的壓力。因此一旦有

機會接觸中高年男性,初次諮詢就顯得特別

重要,建議不要一直堅持要求對方說話或訴

苦,而是耐心地建立支持性的會談關係,以

個案為中心,尊重個案的感受與表達痛苦的

方式,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10 建構一個面對面交談的支持網絡

除了個別的自殺防治守門人與單一輔導

機構以外,各區域也應設置專門受理自殺問

題的各種專業援助者與機構。所謂「網網相

連」,即為了維護彼此的工作與生活所建立

的緊密聯繫。相信各個領域人員投入的力

量,一起來建構一個能夠面對面、讓彼此安

心的聯繫網絡吧!

玖、結語

所謂「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整體而

言,自殺行為絕非單一因素所能造成,然而

面對新型態之全球性經濟社會不利因素,是

否增加國人自殺之風險,需密切注意。為因

應未來之不確定因素,整體人道服務相關之

團隊,除繼續落實暨定之國家自殺防治策

略,特別是跨領域整合以及「網網相連」工

作外,正確地解讀經濟變遷與自殺相關的訊

息,落實自殺防治守門人之推廣工作,並對

於自殺企圖者之通報後續關懷活動,以及拓

展全面性之自殺防治作為,是未來重要之自

殺防治方向。

拾、參考文獻

1. Catalano R: Health, Medical Care, and Economic Cri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9; 360(8): 749-751.

2. Ruhm CJ: Healthy living in hard time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5; 24(2): 341-363.

3. McKee-Ryan FM, Song ZL, Wanberg CR, Kinicki AJ: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 e l l - b e i n g d u r i n g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 A meta-analytic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 90(1): 53-76.

4. Neumayer E: Recessions lower (some) mortality rates:: evidence from German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4; 58(6): 1037-1047.

5. Khan J, Gerdtham UG, Jansson B: Effects of macroeconomic trends on social security spending due to sickness and dis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11): 2004-2009.

6. Dooley D, Catalano R: Introduction to underemployment and i ts social costs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2003; 32(1-2): 1-7.

7. Creed PA, Muller J, Machin MA: The role of satisfaction with occupational status, neuroticism, financial strain and categories of experience in predicting mental health in the unemploy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0(3): 435-447.

8. Murphy GC, Athanasou JA: 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on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9; 72: 83-99.

9. Dooley D, Fielding J, Levi L: Health and unemployment.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1996; 17: 449-465.

10. Pritchard C: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suicide in young men and unemployment - a comparison of the UK with other European community countri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2; 160: 750-756.

11. Stefansson C-G: Long-term unemployment and mortal i ty in Sweden, 1980-1986.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1; 32(4): 419-423.

12. Wagstaff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r e la t ionsh ip be tween unemployment and mortality - a survey of econometric cr i t iques and repl icat ions of brenner stud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5; 21(9): 985-996.

13. Plat t S: Unemployment and suicidal-behavior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4; 19(2): 93-115.

14. Gravelle HSE: Time-series analysis of mortality and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4; 3(3): 297-305.

15. http://www.bristolpct.nhs.uk/PublicHealth/bristol_leaflet.pdf

16. h t t p : / / i k i r u . n c n p . g o . j p / i k i r u - h p /orekusha080714.pdf

有關燒炭自殺的最新報告

張家銘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

林口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燒炭自殺自1998年起在香港發生,經媒

體報導影響,逐漸成為增加最快的自殺死亡

方式,特別是香港與台灣。繼香港的幾篇報

告後,本土相關的分析近年來陸續刊出,本

期通訊以下作重點的節錄(2008-2009年初)

台灣郭千哲醫師等(2008)將台北市2004-

2005年自殺企圖通報的5,261人追蹤到2005

年底的死亡資料,總共有72人死於自殺。利

用存活分析比較通報時自殺方式與自殺死亡

的差異性,結果發現通報後一年內的自殺死

亡發生率是1.7% (男性2.6%,女性1.3%)。

自殺企圖通報時的自殺方法為燒炭者,與之

後的自殺死亡顯著相關。以燒炭為自殺方法

的自殺企圖者,也常用燒炭作為自殺死亡方

式,而有59%以燒炭為自殺方法的自殺死亡

者,之前是企圖用其他方法自殺。結論是企

圖燒炭自殺者為自殺死亡的高危險群;企圖

燒炭自殺者,之後同樣選擇燒炭自殺死亡的

機會高。燒炭自殺死亡者,也是之前企圖以

其他自殺方式自殺後常用的自殺死亡方式。

建議燒炭自殺應該是自殺防治目標之一。

潘怡如醫師與本中心李明濱主任(2008)

分析1999-2006年台灣媒體報導母親攜子自

殺的方法別事件特徵,發現燒炭自殺為母攜

子自殺最常用的方法。母攜子自殺事件與

25-44歲的女性燒炭自殺死亡率同步增加。

而其他自殺方式沒有顯著改變。媒體報導燒

炭自殺的容易取得與沒有痛苦,可能與母攜

15第四卷.第一期

子自殺採取燒炭為自殺方式有關。建議限制

炭的取得應該是自殺防治策略的優先項目。

林進嘉醫師與呂宗學教授等(2008)分析

1971-2005年台灣自殺死亡的年齡別、性別

與方法別的自殺率。發現1971-1993年兩性

自殺死亡率皆下降,自1993年起上升。整

體而言年紀大於65歲者自殺死亡率最高,而

25-64歲的男性增加幅度最大。以跳樓為自

殺死亡方法者自1991年起每年增加,而以

其他氣體(主要為燒炭)為自殺死亡方法者從

1998年起增加。結論是燒炭與跳樓成為台灣

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預防此趨勢的上升是

非常重要的。

林進嘉醫師與呂宗學教授 (2008)利用

2001-2005年的自殺死亡檔分析,整體而言

四年間以燒炭為自殺方法的自殺死亡者有

3,961人、服藥自殺死亡2,996人、上吊自殺

6,596人。25-44歲的男性且居住在都會區

者,為燒炭自殺的最高危險群,佔了所有燒

炭自殺的1/4。而年紀大於65歲以上自殺死

亡者,居住在都會區容易以上吊方式自殺,

居住在鄉村地區主要是服藥自殺。以燒炭為

自殺方法的自殺死亡者未有顯著城鄉差異。

他們的分析也發現年齡是預測自殺方式最重

要的因素,年紀越大越容易服藥或是上吊自

殺,25-44歲是最容易燒炭自殺的年齡層,

這與香港的研究類似。

陳映燁醫師與本中心執行長廖士程醫

師、李明濱主任共同發表的論文(2009)分析

2001-2004年自殺死亡檔與健保就醫檔的連

結,比較燒炭、上吊與服藥三種自殺死亡方

式的就醫利用。結果發現以燒炭為自殺方法

的自殺死亡者較上吊及服藥自殺死亡者,有

較少的醫療利用。燒炭自殺死亡者在生前一

年內只有18%曾看過精神科醫師,而上吊自

殺者有25%、服藥自殺者有23%。燒炭自殺

者有40%曾經有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但是

上吊自殺者有57%,服藥自殺者有59%。而

生前一年內身體疾病住院比例也較少(18%,

35%,58%),控制年齡後仍是如此。這樣的

結果與香港的發現類似,代表燒炭自殺死亡

者可能有較少的精神或身體疾病,或較少的

醫療利用,於是傳統利用醫療方法來預防自

殺的策略,可能較無法接觸到燒炭自殺者。

新的方法(燒炭自殺)對於原本不會考慮到自

殺者提供新的選擇,急性像是經濟壓力,可

能促發了這一類可能燒炭自殺族群的危險。

以人口為基礎的策略包括降低精神疾病的恥

辱感、鼓勵適當就醫求助的行為、限制炭的

可取得性、媒體報導限制,可能是有用的。

參考文獻:

1. Kuo CJ, Conwell Y, Yu Q, Chiu CH, Chen YY, Tsai SY, Chen CC. Suicide by charcoal burning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means substitution by a case-linkage study. Soc Psychia t ry Psychia t r Epidemiol . 2008 Apr;43(4):286-90.

2. Pan YJ, Lee MB. Charcoal burning and maternal filicide-suicide trends in Taiwan: the impact of accessibility of lethal methods. J F o r m o s M e d A s s o c . 2 0 0 8 O c t ; 1 0 7 (10):811-5.

3. Lin JJ, Lu TH. Suicide mortality trends by sex, age and method in Taiwan, 1971-2005. BMC Public Health. 2008 Jan 8;8:6.

4 . Lin JJ , Lu TH. High-r isk groups for c h a r c o a l - b u r n i n g s u i c i d e i n Ta i w a n , 2 0 0 1 - 2 0 0 5 . J C l i n P s y c h i a t r y. 2 0 0 8 Sep;69(9):1499-501.

5. Chen YY, Liao SC, Lee MB. Health care use by victims of charcoal-burning suicide in Taiwan. Psychiatr Serv. 2009 Jan;60(1):126.

16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台灣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變化參

2006-2008台灣民眾對自殺防治的認知變化

李明濱 廖士程

張家銘 傅小青 賴欣瑋

行政院衛生署委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為瞭解全國民眾對於自殺問題與防治的

態度與看法,以消除民眾對自殺現象的迷

思、為自殺去污名化,並落實民眾自殺防

治的觀念,本中心於每年規劃並執行民意調

查。每年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根據 2 0 0 6年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

85.7%的民眾認為台灣自殺問題嚴重(非常

嚴重48.5%,還算嚴重37.2%),只有9.4%認

為不嚴重。到了2007年調查時,認為台灣

自殺問題嚴重的民眾下降到75.5%(非常嚴

重40.2%,還算嚴重35.3%),而認為台灣自

殺問題不嚴重的則上升至16.9%(不太嚴重

15.2%,還算嚴重1.6%),兩年差距達到顯

著上的差異。雖然認為台灣自殺問題嚴重的

人數已明顯減少許多,但在同年度的調查卻

也顯示有70.5%的民眾認為台灣近一年來的

自殺問題有惡化(惡化很多38.7%,有點惡化

31.9%),僅9.2%的民眾認為台灣的自殺問題

有改善,其餘8.8%則認為差不多。

2008年度再次進行調查則發現有74.8%

的民眾認為台灣的自殺問題嚴重,14.4%的

民眾則認為不嚴重。與2007年調查相比,

兩年調查結果並未達顯著差異。但問及台

灣近一年來的自殺問題惡化或改善時,則有

60.9%民眾認為問題惡化,但也有12.5%民眾

則認為有改善,與2007年調查相比,認為惡

化比例達明顯下降。

對自殺現象的知識與態度

根據研究顯示自殺身亡的人通常在生

前大多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但在2006年

調查時,有42.1%的民眾同意「自殺身亡的

人,通常在生前大多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

說法, 47.9%不同意此說法,不同意此說法

者多於同意此說法者,顯示大部分的民眾

對此認知有錯誤的認知。2007年調查更顯

示有57.7%民眾同意「自殺身亡的人,通常

在生前大多不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說法,

36.7%不同意此說法,與前次調查比較,顯

示對此項認知有誤的民眾有明顯增加,且差

異達顯著水準。2008年調查時更有60.7%的

民眾同意「自殺身亡的人,通常在生前大多

不會說出他們想要自殺」說法,31.5%不同

意此說法。歷年調查比較,認知錯誤有逐年

增加趨勢,而今年與去年調查達顯著差異。

2006年調查時發現,有52.9%的民眾同

意「說出自己想自殺的人並非真的想死,

只是在發洩而已」說法,37.5%不同意此說

法,而同意此說法者明顯多於不同意此說法

者。根據研究顯示「說出自己想自殺的人並

非真的想死,只是在發洩而已」是錯誤的,

因此有高達五成三民眾對此認知有誤。2007

年調查仍有56.7%民眾同意「說出自己想自

殺的人並非真的想死,只是在發洩而已」說

法,37.3%不同意此說法,同意此說法者明

顯多於不同意此說法者。與前次調查相比,

17第四卷.第一期

兩次調查結果並無明顯差異。

2006年調查發現有43 .9%的民眾認為

「自殺是個人的權利,決定權在於自己」,

49.3%則持反對意見。表示“否”者多於表

示“是”者。隔年調查仍顯示有46.8%民眾

認為自殺是個人的權利,47 .8%持反對意

見,與2006年調查相比,民眾對自殺是否是

個人權利的看法,並無顯著差異。2008年

度的調查與前兩年相比則有顯著的改變,有

39.7%的民眾認為自殺是個人的權利決定權

在於自己,而有54.5%的人持相反意見,與

前一年調查相比,不同意此說法比例有顯著

增加。

自殺的原因與預防

調查民眾認為最常見的自殺原因,

2006年發現有79.7%民眾認為經濟問題是

最常見的自殺原因,其次是男女感情因素

(49.3%),再來是生理疾病(11.4%)、家庭失

和(10.2%)、精神疾病(8.0%)等;2007年仍有

71.9%民眾認為經濟問題是最常見的自殺原

因,其次是男女感情因素(53.4%),再來是家

庭失和(11.6%)、工作壓力(9.9%)、課業壓力

(7.9%)。從歷次資料可得知,經濟因素及男

女感情問題一直都是民眾認為的最主要自殺

原因。而近年來的失業率及卡債風波等問題

而造成社會上許多自殺案件的發生,加上媒

體大量的報導,也使得大多數人直覺經濟問

題是最常見的自殺原因。

2007年詢問民眾對於自殺防治,自己可

不可幫得上忙,結果顯示52.1%民眾認為自

己對自殺防治幫得上忙(一定可以10.0%,還

算可以42.2%),38.3%(不太可以30.7%,一

定不可以7.6%)民眾則認為自己無法幫得上

忙。與2006年調查顯示多數民眾認為一般大

眾也有能力防治自殺發生相比較,則可發現

2007年的比例明顯較低。2006年調查結果

為有71.6%民眾認為一般大眾對自殺防治幫

得上忙(一定可以20.6%,還算可以51.0%),

21.8%民眾則認為無法幫得上忙。而2008

年調查則顯示有55.5%的民眾認為自己對自

殺防治幫得上忙,33.8%則認為無法幫得上

忙。與2007年調查相比,兩年調查結果達顯

著差異。

關於如何因應自殺企圖者的問題,2006

年調查顯示69.3%的民眾表示若有人透露他

想自殺的訊息時,會選擇與對方談一談他

對自殺的想法,24 .8%民眾則表示會轉移

話題,5.9%不知道該怎麼辦。2007年則有

41.5%民眾表示會協助他尋求專業人員的幫

忙,41.1%會選擇與對方談一談他對自殺的

想法,13 .7%民眾則表示會轉移話題。與

2006年相比較發現,表示會轉移話題者明

顯較低,且達顯著差異。2008年則調查了實

際遇到狀況的民眾當時的處理方式為何? 最

多數的人採和對方談一談他對自殺想法方式

(54.8%),其次是先向其他親友透露此事請求

協助(16.6%)。比較親友自殺未遂及自殺身亡

者處理方式可看出,親友自殺未遂者大多採

和對方談一談他對自殺想法方式,而親友自

殺身亡者雖仍採和對方談一談他對自殺想法

方式居多,但採轉移話題或不知如何是好也

不少。

對於政府作為的了解

2006年調查發現有22.3%的民眾認為政

18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府重視自殺防治工作(非常重視3.2%,還算

重視19.0%),而有65.6%民眾認為政府不重

視。到了2007年仍顯示有24.2%民眾認為

政府重視自殺防治工作(非常重視5.0%,還

算重視19.2%),有65.4%民眾認為政府不重

視。與2006年調查相比並無顯著的差異,民

眾普遍認為政府並沒有重視自殺防治工作,

因此政府對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再加把勁。

另外,調查民眾對於安心專線的認知,

2006年有42.4%的民眾知道有自殺防治諮詢

專線,57.6%民眾不知道政府設有自殺防治

諮詢專線。2007年仍有39.6%民眾知道有自

殺防治諮詢專線,60.4%民眾不知道。到了

2008年的調查,雖然知道率較去年提升2.4%

達到了有42.0%民眾知道有自殺防治諮詢專

線,但仍有58.0%的民眾不知道,且不知道

者遠多於知道者。三年的調查雖然有高有

低,但比較三年差異,經由卡方檢定結果並

無顯著差異。

自己/親友經歷

詢問親戚好友中,是否有人曾經自殺,

2006年調查顯示有20.0%的民眾身邊親友曾

經自殺過,而自殺身亡的比率為12.2%,佔

有自殺經驗的61.0%;2007年有22.1%的民

眾身邊親友曾經自殺過,而自殺身亡的比率

為12.9%,自殺未遂比例為9.2%,自殺身亡

者佔有自殺經驗的58.4%,與2006年調查相

比,兩次結果並無顯著差異。2008年民眾身

邊親友曾經自殺過降低至19.5%,而自殺身

亡的比率仍為12.5%,自殺未遂比例則下降

為7.5%,與2007年相比,達到了顯著差異。

結論與建議

民眾對自殺的認知仍有待加強,去污名

化的工作仍需持續進行

調查指出,民眾對自殺的認知仍不足

外,也因缺乏相關的教育訓練使得民眾自

認對自殺防治幫不上忙;有情緒困擾及有自

殺想法者仍未過半知道「自殺防治諮詢專

線」,最能幫助自殺者的機制卻未能讓多數

有需求者知道。

政府自殺防治工作仍有努力空間,而所

做的努力亦要多加宣傳

台灣地區15歲以上民眾推估約174萬人

有情緒困擾問題,約50萬人最近一星期有自

殺的想法。需要協助者非少數,政府宜投入

更多的資源及人力來預防以降低台灣的自殺

率。其調查結果也顯示,知道自殺防治諮詢

專線的民眾相對認為政府較重視自殺防治工

作,表示只要政府努力民眾就會肯定,因此

自殺防治工作的宣導必須採能見度更高的途

徑。

針對不同的自殺高危險群採取適宜的自

殺防治措施

曾有自殺意念者、最近一週有情緒困擾

者及最近一週有自殺想法者是潛在的自殺族

群,依人口變數大致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

求學中的年輕人與負擔經濟重擔的青壯年

人。不同族群有不同的資訊接收管道及壓力

來源,針對不同族群的特性及問題應有不同

的宣導方式。

結合大眾力量才能使自殺防治工作的推

動更加順利

調查指出,親友是最能夠幫助自殺者的

19第四卷.第一期

人,另外亦有五成以上民眾認為對於自殺防

治自己可以幫得上忙。若政府與民眾能齊力

合作,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必定更加順利。

自殺防治工作最大的力量來自於大眾,

由政府主動宣導、協助只是自殺防治工作中

的一環,更重要的是,要民眾的齊力配合才

能真正得到自殺防治之效果,故建立雙向的

自殺防治管道刻不容緩。不論是公家機關或

民間機構都不乏相關性質的單位存在,如社

會局、董氏基金會、紅十字會等,結合民間

力量才能發揮更大效益,使自殺防治資源更

豐富。衛生署有發行衛生署「健康報」免費

電子報,內容多在介紹與醫藥食品有關的資

訊。國人的生活水平已由物質主義時代進入

到後物質主義時代,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已不

亞於對生理健康的重視。若能適時在電子報

中加入專欄,在資訊的散播上可用的管道更

多元,也將有更多民眾能接收到自殺防治的

訊息。

自殺概況要覽肆

自殺新聞報導六不六要

原則之《不要簡化自殺

原因》

有多項研究指出,自殺新聞對讀者具有一

定程度的影響力,關於自殺新聞的適宜報導方

式,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六不六要的原

則,期待記者報導自殺相關新聞時,能以該原

則自律,降低自殺新聞事件對社會的衝擊。在

六不六要原則中,「簡化自殺原因」容易造成

民眾誤解「自殺」為單一成因,自殺的成因多

重,絕非單一原因造成,然而我們在新聞報導

中,經常可見自殺原因被簡化為經濟問題、感

情問題、精神疾患等,僅就表面的現象報導,

甚至妄下結論,容易使社會大眾對自殺成因產

生錯誤的認知。

以98年3月4日高雄市「同居男殺女再自

殺」之新聞為例,綜觀事件披露當日,A報

未臆測自殺原因,且僅以小篇幅(約50cm2)

描述事件過程,以「快結婚的戀人 住處同歸

於盡」為標題報導,是該事件當日最低調之

報導;B報篇幅雖與A報相仿,但以「失業

催命?情侶陳屍新居」作為標題報導事件,

直接連接自殺事件與失業的關係;C報則以

「貧病結不成婚 男殺女再自殺」標題報導該

則新聞,並連同當日其他兩則同因失業自殺

之新聞以專題呈現,約佔半版報紙的四分之

三,將自殺之原因簡化為失業與疾病交迫的

結果;D報雖未臆測自殺原因,但使用多張

照片與模擬圖片,整起自殺事件報導的呈現

最為血腥。

該則新聞的後續報導中,3月5日D報於

內頁刊出屍體與死者生前照片,雖有打馬賽

克,仍怵目驚心,文中臆測死者因吸食毒

20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品,神智不清,才持刀殺死女友再自殺,背

景敘述時有提到兩人因工作不穩定,暫緩結

婚計劃;截至3月底止,該事件最後一則報

導出現在D報3月7日的報導中,於標題中提

出案件的偵查發展「第三者送胸罩 害情侶雙

屍 」,副標「情人節性感禮物 引男妒火 殺

女自戕」,該自殺事件發展至此,肇因已由

經濟問題轉為感情問題。

由此事件之新聞報導走向,我們可以發

現當事人自殺原因可能是經濟、感情、藥物

濫用等多重原因造成,新聞標題取單一原因

臆測自殺肇因,使社會大眾對自殺成因產生

錯誤的認知,媒體從業人員在報導自殺事件

時不可不慎,除此之外,自殺防治的理念仍

需你我共同推廣,教育民眾以正確的觀念去

判讀新聞內容,讓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的理

念真正落實。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媒體報導自殺

新聞原則:「六要」與「六不」

「六不」: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

「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近期統計資料

自殺通報概況

97 年全國自殺通報24,180 人次(21,348

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5 . 1 %。通報

比(通報人次 /死亡人數)為6 .1,分案率

為98.1%,分案關懷率為98.7%,結案率為

42.3%。自殺通報人次,女性為男性的2.01

倍;不論男性或女性,發生最多的年齡層為

25-44歲年齡層(佔53.6%)。通報單位以醫

療院所通報數量為最多,佔91.7%,其次為衛

生局所(佔5.3%)及警消單位(佔2.1%)。

以自殺方式分析,自殺通報個案最常使

用之自殺方式前三名分別為「安眠藥、鎮靜

劑」(42.1%)、「割腕」(15.7%)及「燒

炭」(6.5%)。男性最常使用之自殺方式前

三名依序為「安眠藥、鎮靜劑」(29.1%)、

「農用殺蟲劑及除草劑」( 1 1 . 0 %)及

「燒炭」(10 .8%);女性最常使用之自

殺方式前三名分別為「安眠藥、鎮靜劑」

(48.6%)、「割腕」(18.3%)及「其他藥

物」(6.7%)。

分析自殺原因,除「其他」外,前三名

依序為「有憂鬱症病史」(21.7%)、「家

人情感因素」(18 .6%)及「感情因素」

(18.0%)。男性自殺原因除「其他」外,

前三名為「家人情感因素」(15 .7%)、

「有憂鬱症病史」(15.0%)及「憂鬱傾向」

(12.7%)。女性自殺原因除「其它」外,前

三名依序為「有憂鬱症病史」(25.0%)、

「感情因素」(20.8%)、「家人情感因素」

(20.0%)。

9 7年總計關懷 4 2 , 3 6 3人次( 2 0 , 7 0 7

21第四卷.第一期

人);其中電訪有38,047人次(18,882人)

佔89 .8%、家訪3 ,874人次(2 ,909人)佔

9.1%,門診晤談442人次(314人)佔1.0%。

關懷後,處遇計畫「安排電話關懷」佔

41.7%,「結案」佔26.1%。

安心專線概況

97年安心專線累積接聽量為48,127通,

其中有自殺意念者計1,934通,佔4.0%。平均

每次通話時間為8.3分鐘,最長為122分鐘;有

自殺意念者平均協談時間為19.6分鐘,較整體

來電者長,最長協談時間則為118分鐘。

分析來電者的特性,無論有無自殺

意念,服務對象以「當事人」為主,佔約

95%,來電時間則皆以白班與小夜班為主。

有自殺意念的來電者,曾經有精神相關疾病

就醫經驗的佔61.3%。以性別來看,女性來電

通數高於男性,但在男性來電者中,有自殺

意念的比例高於女性,其中,男性來電者計

16,018通,有自殺意念者計809通,佔所有男

性來電者的5.1%;女性來電者計25,040通,

有自殺意念者計1,124通,佔4.5%。

分析協談內容,整體而言,以「生活

適應」佔最多(51.2%),其次為「家庭問

題」(11.2%)及「人際適應」(8.8%);

有自殺意念者,其協談內容以「自殺問題」

為最多,佔75.6%,其次則為「生活適應」

(50.2%)及「家庭問題」(20.5%)。

在處置方式上,以提供「輔導支持」為最

多,佔79.6%,其次為「資訊提供」(26.1%)。

而對於有自殺意念者,仍以提供「輔導支持」佔

最多(93.7%),另外,提供「轉介」佔9.2%,

較整體的轉介(0.9%)為高。

【北區】

「Love Life珍愛生命」專刊

98年4月3日「Love Life珍愛生命,永不

放棄」記者會,配合Love Life珍愛生命公益

短片的首播,本中心李主任明濱受邀致詞,

總統馬英九先生、衛生署署長葉金川等首長

均出席,擔任記者會嘉賓。並發表由中華民

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與儂儂國際媒體集團共同發行之「Love Life

珍愛生命」專刊,透過本刊讓民眾找到激勵

自己的勇氣,以及愛惜自己、關心別人的方

法。

臺北縣提供縣民免費心理師諮詢服務

為使民眾多一個情緒抒發的管道,臺北

縣政府衛生局特規劃免費之「心理師駐點服

務」,於本縣21處(10市2鎮)駐點,每週

共提供61個時段供民眾選擇,其中亦規劃於

「非上班時間」(如夜間、假日)的服務時

段,讓本縣縣民在休閒時間使用專業心理諮

詢服務,釐清問題並排解情緒。

台北市自殺防治諮詢專線:8858(幫幫我

吧)

98年4月15日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舉行掛

牌儀式,邀請本中心李明濱主任擔任剪彩嘉

賓。8858諮詢專線─服務時段:週一至週五

上午9時至下午10時(註:非上班時間,會以

語音告知轉撥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

(請幫幫,救救我),另撥打市民專線1999

也可轉接8858專線,致力對緊急個案提供協

助。

地方通訊

交流園地伍

22 第四卷.第一期

珍愛生命,希望無限

【中區】

彰化縣衛生局自殺防治工作展望

彰化縣衛生局規劃於民國98-100年期間

結合縣內各醫院共同推廣自殺防治守門人123

概念,同時邀請各社區發展協會、社區關懷

照顧據點、或其他社區團體志工參與,於縣

內不同鄉鎮市、不同村里辦理宣導活動,每

年至少100場次,期使自殺防治守門人概念廣

泛深入各村里,並落實『一村里一守門人』

的目標。

【南區】

高雄市自殺防治工作甘苦談

高雄市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 陳偉任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擔任高雄市自殺防

治中心執行長已逾三年,在這一千多個日子

裡,直接與間接和成千上百的自殺個案接觸

中,做越多似乎疑惑越多,每當夜闌人靜腦

海中不時地會浮現許多的問號?

人怕死,但卻又會自殺,對一般人而

言,死亡比什麼都可怕,但是為什麼人能超

越過死亡恐懼而自斷生命呢?到底是什麼樣

的理性思維運作,或什麼樣的情感蒙覆,讓

人越過求生的本能,選擇自殺?

在這些自殺的案例中,每一個相信都有

著林林總總自己深信不移的動機,但自殺的

歸路卻是一樣的----死亡,意味著從此不再動

作、呼吸,也不再有救贖的機會與夢想。不

管這樣的決定是正確或是錯誤的抉擇,但都

不可能再重來一遍。

這樣的歷程中,本以為自殺是弱者的姿

勢,甚至自殺者多半是中老年人、失業或是

失戀者的刻板印象,但經過這幾年的實務經

驗,讓我有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自殺」這

個議題,這樣的經驗,有責任有壓力,更重

要的是……豐富了我的人生。

台南市衛生局紓解失業民眾心理壓力

為協助失業民眾調適心情,台南市衛生

局結合勞工處與就業服務站,提供心情溫度

計(別名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讓民眾檢測自己情緒

波動,若分數>10分以上者,可預約設在南

區、東區及安南區衛生所的「心理健康諮詢

室」,由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預約專

線:06-3352982。

【東區】

宜蘭地區活動訊息

98年5月1日上午09:50-13:00於宜蘭

縣立體育館舉辦「珍愛生命、愛在蘭陽」心

手相連活動,為提供失業民眾與情緒困擾者

壓力紓解及支持管道,使其以樂觀態度正向

面對生命中的難關,活動包括「珍愛生命,

希望無限」舞台劇,冬山國小管絃樂團的演

出,並進行心情溫度檢測,提供溫馨支持。

23第四卷.第一期

第四卷第一期 自殺防治網通訊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理 事 長:李明濱

秘 書 長:廖士程

副秘書長:張家銘、陳偉任

常務理事:文榮光、李 蘭、周煌智、劉珣瑛

理 事:邱南英、陳慶餘、許文耀、賴德仁、陳為堅、龍佛衛、李伸一、周元華、陳珍信、蔡文哲

常務監事:呂淑貞

監 事:戴傳文、劉嘉逸、江東亮、陳碧霞

編輯委員會總 編 輯:廖士程

副總編輯:張家銘、陳偉任

編輯委員:廖士程、周元華、張家銘、劉珣瑛、陳映燁、陳偉任、黃鈞蔚、李康如、張秀如

執行編輯:張家銘、陳偉任

助理編輯:何佩瑾

編輯顧問:賴德仁、鄭若瑟、周煌智、戴傳文、邱南英

發 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

編 輯 處:10044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63號6樓電 話:02-23817995 傳 真:02-23618500E - mai l:[email protected] 學會網址:http://www.tsos.org.tw郵政劃撥:50086539

竭誠歡迎加入「珍愛生命義工」的行列

本中心特別將今年訂為「珍愛生命義工年!」,只要您用心人人都可以

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歡迎所有認同珍愛生命理念以及願意發願投入自殺

防治工作的民眾加入「珍愛生命義工」。

自殺防治:網網相連,面面俱到─

「珍愛生命義工」工作內容包括:

擔任自殺防治守門人、活動支援、推廣珍愛生命理念、提供專業服務(媒體

傳播、美編設計、網頁設計、公關顧問、資源連結、法律顧問、健康醫療專

業諮詢…等等)。

聯絡電話:02-2381-7995(請救救我)

分機207沈小姐或301林先生 傳真:02-2361-8500

誠摯邀請您加入「珍愛生命義工」的行列!

24 第四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