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者 张建芳 昆河中桥,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就成为包 钢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都有数万人 从昆河中桥走过。 如果说,昆河中桥承载了几代包钢人建设包 钢的青春与梦想,这座桥,更是见证了包钢和包 钢人的风雨历程。 财经 07 编辑 金宇诚 李美编 张霞 审校 陈红琴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电话:2529183 2018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三 拍摄于1950年的一张资料照 片显示,当时的昆河中桥上,包 钢人是走着去包钢上班的,路上 人流稀疏,仅有几辆自行车显得格 外显眼。 “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末,包钢人还是步行上班,骑车子 的人很少。”今年70岁的退休职工 刘书庆是1969年部队转业到包钢 参加工作的,从宿舍到工作单位 —包钢无缝厂,每天上下班都是 结伴走路的。“单程走一个钟头多 一点,到了冬天,都带棉帽子,穿 着皮袄,三四个人搭伴儿走,风大 的时候刮得你都得戴上风镜。”那 时上班路上,许多人都是走着,骑 自行车的很少。“那时的自行车比 现在的高级轿车都要奢侈,一则是 没钱,二则是凭票供应,即便是有 钱,也未必能买得到。” 时间流淌到1979年,同样的 昆河中桥,由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 二拍摄的一张包钢上班潮照片被广 为传播,在这张照片上,人们骑着 自行车上班,路上已经是人山人 海。从照片上清晰可见,场景是包 钢职工进入中桥的一段,这是宽阔 的钢铁大街最窄的一段,昆河的防 洪堤依然可见。照片中人们穿的服 装各异,绝大部分是当年常见的蓝 黑色衣服,在一片素色当中,一个 穿浅红色衣服、带着红白相间拉毛 围脖女子的背影非常突出。拉毛围 脖是当年最好的服饰,不亚于现在 的奢侈品LV、爱马仕。马路上, 看不见一辆汽车。人们骑的自行车 基本都是黑色。那时候,自行车是 每个家庭生活奋斗的目标—三大 件之一。 同样是隆冬季节,12 月 5 日早 上 7 点,驾车行驶在钢铁大街,包 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看着穿 梭行驶的私家车、通勤车、自行 车,回忆起三十年前全员骑自行车 入厂的壮观情景,感慨万千:“大 家都是朝一个方向走,多数是骑自 行车,有摩托车也是少部分。我们 都穿得非常厚,手套、棉袄,就是 这样也不行,记得有一次过春节, 走到中桥这儿,那个风刮起的沙粒 打在脸上生疼,都想掉头往回走。” 每到上下班,昆河中桥的自行 车大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每 个人车子上夹带着的饭盒,更是那 时候的“标配”。或是在车把上挂 着,或是在后车架上夹着,大家都 带着饭盒,到了单位统一在锅炉里 或暖气管上热饭,摆成“饭盒 阵”,那是他们的午饭。 这是赵进伟这一代包钢人的记 忆,也是刘书庆那一代包钢人的记 忆。“1969年转业,第二年无缝厂 投产,我们在上岗前被安排到鞍钢 学习了一年,第二年回来上岗。那 时工厂的生产条件比较差,到冬天 最冷的时候都没办法生产,只好放 假。”从入厂就从事管箍加工的刘 书庆说,当年生产设备也相对落 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高,劳动强 度大。之后,无缝厂新上了数控设 备,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大 幅提升。 1978年,包钢职工人均产钢 量不到17吨;包钢全年生产钢坯 只有90万吨,还不足现在包钢一 个月的产量。给赵进伟印象深刻的 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包钢的 生产工艺和装备基本没有太多变 化。三座高炉炼铁、炼钢主要以平 炉为主,轧钢线上也只有少数规格 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 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 售钢坯的原始困顿中完全走出来。 1994年的昆河中桥,如潮涌 般的人流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包钢 职工,“自行车大军”仍是主力。 到2009年,昆河中桥上,是开汽 车、骑摩托车、电动力和自行车上 班的人们。 一座桥见证三代包钢人的时代变迁 文/记 者吴 图/特约记者 杨生茂 本报讯 近年来,土右旗依托境内充 足的光照和光伏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光 伏发电项目,规划建设了占地 2000 亩的 光伏光电产业园,光伏光电产业初具规 模。图为土右旗光伏光电产业园一角。 光伏光电产业 初具规模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包钢新 增装备的速度开始加快,以 4 号高 炉为代表的“三大工程”相继建 成。21世纪,连铸工艺代替初轧 工序成为主流……流程更短、效率 更高的生产格局,推进包钢装备现 代化初露端倪。从照片上也可以看 到,包钢钢铁产量大幅增加,而上 班的人却没有以前多了。 近20年间,包钢的发展更是 步入快车道,轧钢生产线的投入更 加着眼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 标,先后建成了高速线材、热轧卷 板、冷轧薄板、宽厚板、百米钢轨 等一大批生产线。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葛洲坝 水利枢纽、秦山核电站、黄河小 浪底工程、三峡大坝及库区、北 京2008奥运会场馆等标志性建 筑,以及大庆、胜利、辽河等著 名大型油田,包钢产品都以其优 秀品质挺起脊梁。京沪、武广、 青藏铁路,都有包钢钢轨接受着 极速极寒考验…… 2010年参加工作的包钢炼钢 厂综合部职工罗晓龙作为第三代包 钢人,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过 上了好日子。每天开车上下班,到 停车场坐摆渡车到厂门口,设备也 是智能化。“我们厂目前基本实现 了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生产管 理,ERP 平台可以看到整个生产流 程的各项数据,目前正在推进的无 人值守泵站、自动开浇技术等,会 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更推进一步。”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在 这条因包钢而命名的宽阔街道,你 再也找不到当年久保田博二镜头里 浓缩包钢以及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缩 影的影像踪迹。 如今的昆河中桥,道路宽 阔、风景如画,行走其中的人 流、车流个性鲜明,与桥共同成 为一道风景。 40年来,钢铁产业经历了由 简陋高耗、粗老笨重到高效智能、 节能环保的巨大转变。 从包钢建厂至今,包钢职工上 下班的“洪流”始终浩浩荡荡蔚为 壮观。流动在昆河中桥的上班一 族,同样是骑车上班,内涵却发生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新一代包 钢职工罗晓龙来说,企业技术、成 了职工思想同步升级换代,骑自行 车成了他们健身的一种方式。 “无缝厂现在更名为钢管公司 了,听说产品已遍布祖国大地,还 出口国外,虽然退休这么多年一直 没机会回去看看,但一想到现在的 包钢厂区景色美、设备新、产品 强,我的心里就非常高兴、自 豪。”从入厂到现在,刘书庆在包 头的近50年的岁月都与包钢密不 可分,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企业的 发展。 时代的变迁,提升的是包钢的 设备、技术,靓丽的是昆河中桥沿 途的风景,不变的是包钢人40年 如一日的钢铁情怀。 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聂新宇 本报讯 12 月 15 日,第五届内蒙 古品牌大会在乌兰察布市召开。会上, 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荣获 “2018内蒙古百强品牌”,“牛羊传 奇”被评选为 2018 内蒙古品牌培育示 范单位、“牛羊传奇”品牌价值达4.13 亿元,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飞荣获2018内蒙古品牌建设推动奖。 2013年,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 媒有限公司在包头成立,公司以“让 世界品味草原、让世界聆听草原”为 愿景,将以牛羊肉为代表的绿色农畜 产品、以蒙古音乐为代表的草原文化 推广到全世界,以文化的方式为内蒙 古优势资源赋能。哈木格于2014年 发起了首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 大会,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牛羊肉 产业的行业盛会,首届大会便实现超 过 10 亿元的贸易订单。之后的第二、 第三、第四、第五届牛羊肉产业大 会,实现了连年突破,先后四次被评 为中国十佳专业展览会。 在牛羊肉大会之外,哈木格还 通过发起“寻找中国好食材”采供 直联活动,多次率领全国餐饮企业 走进内蒙古优质羊肉主产区,带动 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内蒙古牛羊肉 品牌走向全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哈木格将牛羊 肉产业大会、寻找中国好食材等多 个系列活动整合为“牛羊传奇”项 目,致力于为内蒙古牛羊肉找到更 多打开方式,助力内蒙古特色品牌 走出草原,为自治区经济插上品牌 的翅膀。如今,集聚2000多家牛羊 肉产业上下游资源的牛羊传奇已成 为顶级的牛羊肉产业整合与品牌孵 化平台,其品牌价值达 4.13 亿元。 包头市智慧物流协会 首届高峰论坛举行 记者 郭健 本报讯 12月12日,包头市智慧物流 协会正式启动,并在国际稀土大酒店举行 了首届高峰论坛,来自国内物流行业的多 位专家学者围绕物流行业政策、发展动 态、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课题进行讲解、交 流和探讨。 包头市智慧物流协会于今年 10 月上旬 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现有78家会员单 位、91 名个人会员,设立公路运输专业委员 会、项目咨询专家委员会、铁路运输专业委 员会等多个机构,立足发展现代智慧物流, 促进全市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 协会举办的首届高峰论坛吸引了区内外物流 企业、园区仓储企业、科研院校、金融保险 等相关行业代表近 300 人参加。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物流”作为 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抢占制高点,培育新动能,先后建成铁路 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钢铁物流园区、装备 制造物流园区、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物流 园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煤炭物流 园区等六大类特色物流园区,物流业基本 实现集中、集聚、集约的功能。几年间, 我市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布局为二级物流 园区布局城市、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全 国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高新区企业 江馨微电自主研发出 第四代产品 记者 张海芳 本报讯 日前,稀土高新区江馨微电自 主研发出性能更优越的 VCM 第四代产品, 实现了研发上的新突破。 江馨公司成立于 2012 年,并于 2017 年 6 月成立了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微型摄像头自动 变焦马达 (VCM)。据介绍,VCM 马达由 上下弹片、磁石、线圈、底座、外壳组成, 其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应用于手机摄像头, 还可用于电子教育产品、儿童手表、车载系 统、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家居产品。 公司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自行设 计,并引进国际先进设备,采用激光扫描 作业及视觉自动作业,将误差控制为 0.001 毫米,闭合更精确,合格率更高。研 发团队不断学习,将自有设备改造,取得 设备改造及产品专利30余项,减少人工 50%。第四代产品的诞生,实现了研发进 程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九原区市场主体 达 1.9 万户 记者 樊广友 通讯员 张慧敏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九原区市场监督 管理局获悉,截至 11 月底,九原区共有各 类市场主体1.9万户,注册资金386.2亿 元,从业人员6.2万人,同比分别增长 3.5%、25.5%、5.1%。 据了解,九原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户 5243 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 26 家,食品 流通经营户3049户,餐饮服务单位1867 户,食品小作坊 301 户。1—11 月,全区新 增各类市场主体 2536 户,注册资金 25.9 亿 元,从业人员0.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 4.1%、25.7%、20.6%。 满都拉口岸进出口报关 货物首破 300 万吨 记者 李岸 通讯员 辛澍钰 本报讯 截至 12 月 12 日,满都拉口岸 进出口报关货物完成303.89万吨,同比增 长 39.28%;其中进口报关货物 301.35 万 吨,同比增长38.35%,出口报关货物2.54 万吨,同比增长586.48%;进出口贸易额 15.14亿元,增长42.56%;其中进口贸易 额13.35亿元,同比增长29.61%,出口贸 易额 1.79 亿元,同比增长 459.37%。 今年以来,满都拉口岸深度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 济走廊建设,加快完善“三互通关”协作 机制,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 模式,建设双边贸易“单一窗口”。建成互 市贸易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等项目,启 动铁路综合物流园区、口岸专用集装箱物 流园区和口岸过境加工项目,实现进出口 货物品种多样化、贸易形式多元化,口岸 过货量首次突破 300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哈木格荣膺内蒙古百强品牌殊荣 旗下“牛羊传奇”品牌价值达 4.13 亿元 “自行车大军”成为包钢职工的代名词 出行方式多样化 三代人不变的是包钢情怀 财经资讯

一座桥见证三代包钢人的时代变迁customupload.baotounews.com/nepaper/btrb/page/1/... · 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 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座桥见证三代包钢人的时代变迁customupload.baotounews.com/nepaper/btrb/page/1/... · 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 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

□记者 张建芳

昆河中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成为包钢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都有数万人从昆河中桥走过。

如果说,昆河中桥承载了几代包钢人建设包钢的青春与梦想,这座桥,更是见证了包钢和包钢人的风雨历程。

财经 07编辑 金宇诚 李喆 美编 张霞 审校 陈红琴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2529183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拍摄于1950年的一张资料照片显示,当时的昆河中桥上,包钢人是走着去包钢上班的,路上人流稀疏,仅有几辆自行车显得格外显眼。

“一直持续到上世纪 60年代末,包钢人还是步行上班,骑车子的人很少。”今年70岁的退休职工刘书庆是1969年部队转业到包钢参加工作的,从宿舍到工作单位——包钢无缝厂,每天上下班都是结伴走路的。“单程走一个钟头多一点,到了冬天,都带棉帽子,穿着皮袄,三四个人搭伴儿走,风大的时候刮得你都得戴上风镜。”那时上班路上,许多人都是走着,骑自行车的很少。“那时的自行车比现在的高级轿车都要奢侈,一则是

没钱,二则是凭票供应,即便是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

时间流淌到1979年,同样的昆河中桥,由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拍摄的一张包钢上班潮照片被广为传播,在这张照片上,人们骑着自行车上班,路上已经是人山人海。从照片上清晰可见,场景是包钢职工进入中桥的一段,这是宽阔的钢铁大街最窄的一段,昆河的防洪堤依然可见。照片中人们穿的服装各异,绝大部分是当年常见的蓝黑色衣服,在一片素色当中,一个穿浅红色衣服、带着红白相间拉毛围脖女子的背影非常突出。拉毛围脖是当年最好的服饰,不亚于现在的奢侈品LV、爱马仕。马路上,看不见一辆汽车。人们骑的自行车

基本都是黑色。那时候,自行车是每个家庭生活奋斗的目标——三大件之一。

同样是隆冬季节,12月5日早上7点,驾车行驶在钢铁大街,包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看着穿梭行驶的私家车、通勤车、自行车,回忆起三十年前全员骑自行车入厂的壮观情景,感慨万千:“大家都是朝一个方向走,多数是骑自行车,有摩托车也是少部分。我们都穿得非常厚,手套、棉袄,就是这样也不行,记得有一次过春节,走到中桥这儿,那个风刮起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都想掉头往回走。”

每到上下班,昆河中桥的自行车大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每个人车子上夹带着的饭盒,更是那

时候的“标配”。或是在车把上挂着,或是在后车架上夹着,大家都带着饭盒,到了单位统一在锅炉里或暖气管上热饭,摆成“饭盒阵”,那是他们的午饭。

这是赵进伟这一代包钢人的记忆,也是刘书庆那一代包钢人的记忆。“1969年转业,第二年无缝厂投产,我们在上岗前被安排到鞍钢学习了一年,第二年回来上岗。那时工厂的生产条件比较差,到冬天最冷的时候都没办法生产,只好放假。”从入厂就从事管箍加工的刘书庆说,当年生产设备也相对落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之后,无缝厂新上了数控设备,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

1978年,包钢职工人均产钢量不到17吨;包钢全年生产钢坯只有90万吨,还不足现在包钢一个月的产量。给赵进伟印象深刻的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包钢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三座高炉炼铁、炼钢主要以平炉为主,轧钢线上也只有少数规格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售钢坯的原始困顿中完全走出来。

1994年的昆河中桥,如潮涌般的人流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包钢职工,“自行车大军”仍是主力。到2009年,昆河中桥上,是开汽车、骑摩托车、电动力和自行车上班的人们。

一座桥见证三代包钢人的时代变迁

□文/记 者 吴 杰图/特约记者 杨生茂本报讯 近年来,土右旗依托境内充

足的光照和光伏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光伏光电产业园,光伏光电产业初具规模。图为土右旗光伏光电产业园一角。

光伏光电产业初具规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包钢新增装备的速度开始加快,以4号高炉为代表的“三大工程”相继建成。21世纪,连铸工艺代替初轧工序成为主流……流程更短、效率更高的生产格局,推进包钢装备现代化初露端倪。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包钢钢铁产量大幅增加,而上班的人却没有以前多了。

近20年间,包钢的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轧钢生产线的投入更加着眼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标,先后建成了高速线材、热轧卷板、冷轧薄板、宽厚板、百米钢轨

等一大批生产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葛洲坝

水利枢纽、秦山核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大坝及库区、北京 2008 奥运会场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大庆、胜利、辽河等著名大型油田,包钢产品都以其优秀品质挺起脊梁。京沪、武广、青藏铁路,都有包钢钢轨接受着极速极寒考验……

2010年参加工作的包钢炼钢厂综合部职工罗晓龙作为第三代包钢人,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过上了好日子。每天开车上下班,到

停车场坐摆渡车到厂门口,设备也是智能化。“我们厂目前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生产管理,ERP平台可以看到整个生产流程的各项数据,目前正在推进的无人值守泵站、自动开浇技术等,会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更推进一步。”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在这条因包钢而命名的宽阔街道,你再也找不到当年久保田博二镜头里浓缩包钢以及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缩影的影像踪迹。

如今的昆河中桥,道路宽阔、风景如画,行走其中的人

流、车流个性鲜明,与桥共同成为一道风景。

40年来,钢铁产业经历了由简陋高耗、粗老笨重到高效智能、节能环保的巨大转变。

从包钢建厂至今,包钢职工上下班的“洪流”始终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流动在昆河中桥的上班一族,同样是骑车上班,内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新一代包钢职工罗晓龙来说,企业技术、成了职工思想同步升级换代,骑自行车成了他们健身的一种方式。

“无缝厂现在更名为钢管公司

了,听说产品已遍布祖国大地,还出口国外,虽然退休这么多年一直没机会回去看看,但一想到现在的包钢厂区景色美、设备新、产品强,我的心里就非常高兴、自豪。”从入厂到现在,刘书庆在包头的近50年的岁月都与包钢密不可分,他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企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提升的是包钢的设备、技术,靓丽的是昆河中桥沿途的风景,不变的是包钢人40年如一日的钢铁情怀。

□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聂新宇

本报讯 12月15日,第五届内蒙古品牌大会在乌兰察布市召开。会上,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荣获

“2018内蒙古百强品牌”,“牛羊传奇”被评选为2018内蒙古品牌培育示范单位、“牛羊传奇”品牌价值达4.13

亿元,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飞荣获2018内蒙古品牌建设推动奖。

2013年,内蒙古哈木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包头成立,公司以“让世界品味草原、让世界聆听草原”为愿景,将以牛羊肉为代表的绿色农畜产品、以蒙古音乐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以文化的方式为内蒙

古优势资源赋能。哈木格于2014年发起了首届中国包头国际牛羊肉产业大会,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牛羊肉产业的行业盛会,首届大会便实现超过10亿元的贸易订单。之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牛羊肉产业大会,实现了连年突破,先后四次被评为中国十佳专业展览会。

在牛羊肉大会之外,哈木格还通过发起“寻找中国好食材”采供直联活动,多次率领全国餐饮企业走进内蒙古优质羊肉主产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内蒙古牛羊肉品牌走向全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发展过程中,哈木格将牛羊肉产业大会、寻找中国好食材等多

个系列活动整合为“牛羊传奇”项目,致力于为内蒙古牛羊肉找到更多打开方式,助力内蒙古特色品牌走出草原,为自治区经济插上品牌的翅膀。如今,集聚2000多家牛羊肉产业上下游资源的牛羊传奇已成为顶级的牛羊肉产业整合与品牌孵化平台,其品牌价值达4.13亿元。

包头市智慧物流协会首届高峰论坛举行□记者 郭健

本报讯 12月12日,包头市智慧物流协会正式启动,并在国际稀土大酒店举行了首届高峰论坛,来自国内物流行业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物流行业政策、发展动态、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课题进行讲解、交流和探讨。

包头市智慧物流协会于今年10月上旬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现有78家会员单位、91名个人会员,设立公路运输专业委员会、项目咨询专家委员会、铁路运输专业委员会等多个机构,立足发展现代智慧物流,促进全市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协会举办的首届高峰论坛吸引了区内外物流企业、园区仓储企业、科研院校、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代表近300人参加。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大物流”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抢占制高点,培育新动能,先后建成铁路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钢铁物流园区、装备制造物流园区、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物流园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煤炭物流园区等六大类特色物流园区,物流业基本实现集中、集聚、集约的功能。几年间,我市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布局为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全国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高新区企业江馨微电自主研发出第四代产品□记者 张海芳

本报讯 日前,稀土高新区江馨微电自主研发出性能更优越的VCM第四代产品,实现了研发上的新突破。

江馨公司成立于2012年,并于2017年6月成立了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业研发、生产、销售微型摄像头自动变焦马达(VCM)。据介绍,VCM马达由上下弹片、磁石、线圈、底座、外壳组成,其应用前景广阔,不仅应用于手机摄像头,还可用于电子教育产品、儿童手表、车载系统、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家居产品。

公司产品全部为自主研发、自行设计,并引进国际先进设备,采用激光扫描作业及视觉自动作业,将误差控制为0.001毫米,闭合更精确,合格率更高。研发团队不断学习,将自有设备改造,取得设备改造及产品专利30余项,减少人工50%。第四代产品的诞生,实现了研发进程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九原区市场主体达1.9万户□记者 樊广友 通讯员 张慧敏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九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1月底,九原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 1.9 万户,注册资金 386.2 亿元,从业人员 6.2 万人,同比分别增长3.5%、25.5%、5.1%。

据了解,九原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户5243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26家,食品流通经营户3049户,餐饮服务单位1867户,食品小作坊301户。1—11月,全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536户,注册资金25.9亿元,从业人员 0.8 万人,同比分别增长4.1%、25.7%、20.6%。

满都拉口岸进出口报关货物首破300万吨□记者 李岸 通讯员 辛澍钰

本报讯 截至12月12日,满都拉口岸进出口报关货物完成303.89万吨,同比增长 39.28%;其中进口报关货物 301.35 万吨,同比增长38.35%,出口报关货物2.54万吨,同比增长586.48%;进出口贸易额15.14亿元,增长42.56%;其中进口贸易额13.35亿元,同比增长29.61%,出口贸易额1.79亿元,同比增长459.37%。

今年以来,满都拉口岸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完善“三互通关”协作机制,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建设双边贸易“单一窗口”。建成互市贸易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等项目,启动铁路综合物流园区、口岸专用集装箱物流园区和口岸过境加工项目,实现进出口货物品种多样化、贸易形式多元化,口岸过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哈木格荣膺内蒙古百强品牌殊荣旗下“牛羊传奇”品牌价值达4.13亿元

“自行车大军”成为包钢职工的代名词

出行方式多样化 三代人不变的是包钢情怀

■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