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 2012 6 26 日 星期二 D02 特别报道 责编 李静 图编 高玮 美编 顾乐晓 责校 陆爱英 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中药饮片“代茶饮”对于一些较轻的疾病或慢 性疾病是有疗效的。但中医专家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医误认为以“养生”、 “保健”、“治未病”为主,忽视、混淆了“中医治疗”。加上中药药材是天然草 木,往往被认为是无毒害,可以随意使用的。于是,民间流传着许多调理方 子,药店里,消费者可以随意配伍这些“偏方”回家泡水喝,超市里贩卖许多包 装精美的“清心茶”、“明目茶”、“润喉茶”、“养颜茶”、“安睡茶”……这些是否 真的会对身体有益?是否也会有隐患和不良作用? D02-D03 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潘波 中药代茶饮并非随心所欲 不要混淆“治疗”与“养生” 近日,网上一位业内人士发了 这样一条微博,被很多人讨论: “滥用药茶埋下严重健康隐患”菊 花茶清热解毒,人参茶补元气,橘 皮茶消炎、化痰、开胃,胖大海润 喉,决明子茶清肝明目,银杏叶茶 降血脂…… 这些茶饮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中药专家 认为, 这些加入中药的茶,都属中 药饮片代茶饮范畴, 人们随意在茶 中加泡中药饮片是严重的药物滥 用行为。” “中医 90% 的内容是治疗学, 而不是用来养生的。中医不等于 养生,用中医来治未病的愿景很 好,但实际操作可能性非常差,一 个人没有病,上医院开什么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明说。将“代茶饮”这种治疗疾 病、增加患者依从性的方式,是建 立在医生专业诊断和权衡的前提 下的,没有那么高的普适性。 “一个什么都不偏的人,天天 喝清热解毒的,反而会损伤阳气, 反而吃偏了。”陈明教授举例说,预 防疾病的能力不是通过吃什么药 来提高的,关键是饮食合理、起居 规律,才能抵抗外邪。“不要动不动 就要用药物来预防。中药也是一 种药。” 中医辨证治疗讲究个体差异 “我认为,保健市场上的许多 宣传点虽然打着中医的旗号,却不 是按照中医的理论来的,他们往往 给人造成‘一药治百病’的错觉,实 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 的体质是不同的,人有胖、瘦之分, 也有容易上火的,有怕冷的,有怕 热的,每个个体的体质不同,在吃 保健品或药品时,也不能一样。”陈 明教授说。 夏天里许多人爱喝凉茶,怕上 火。“实际上,夏枯草不能当作食物 来吃。含有夏枯草的凉茶,虽然可 以泄肝火,但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的。脾胃虚寒者就不适。中医里 讲心火要清,肾火要滋,脾火要生, 不是见上火就要喝凉茶。”陈明教 授解释中医的辨证治疗首先要辨 证,各有定位。 中医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字面上看,即上火的人要用 寒凉的药食去克制,虚寒的人用热 性药食祛之。“这是同类相聚,细菌 病毒感染与人的身体环境息息相 关,喜欢凉爽环境的细菌,往往会容 易侵犯那些虚寒的人;喜欢温暖环 境的病毒,往往容易感染容易上火 的人。中医药不是用来杀菌消炎 的,而是通过改善全身身体环境和 状态,来使得细菌、病毒存活不了。” 陈明举例道,同样的浅表性胃 炎的胃镜报告,其中一人是一吃凉 的就胃胀,还有一个吃凉的胃才舒 服,冬天要吃冰淇淋才舒服的那 种,前者开热药,后者开凉药。中 医用药不是看表现为什么症状,而 是通过对病机的判断来给药。“一 群人看不同的病,结果病机相同, 可能使用的就是同一个方子;而同 一种病如浅表性胃炎,可能病机不 同,虚寒表现不一,可能会开五六 个不同的方子。不是可以随便去 药店自己配一服治疗胃痛的饮片 就可以的。” 当归、黄芪等,在南方是经常 作为食材,炖汤中使用,有补血之 效。网上也有一些治疗妇女痛经 的“偏方”中用到当归、黄芪烧水 喝,“血虚的人可以吃,但血稠的人 吃的话就反了,反而会淤血。”陈明 说,当归是温补的,对虚寒性痛经 有效,对湿热的人是无效的。 随意使用中药代茶饮, 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再比如说吃人参,人参是温 补的,有的人吃完后满嘴上火起 泡,晚上睡不着觉,就可能是燥热 体质。“老百姓知道,一般来说,高 血压病人是不能吃人参的,但是 有一部分病人是虚寒体质的高血 压,这种高血压病人如果不用人 参和黄芪,血压反而降不下来,而 吃治疗高血压的龙骨牡蛎汤,反 而会血压越吃越高,吃坏了肠胃。 虚寒的人需要祛寒来降压。”陈明 说,中医与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 是,西医看的是高血压,目的在降 压,看的是“人的病”;而中医看的 是“病的人”,看 的 是 个 体 的 体 质。“在没有医生辨证的情况下, 不加选择使用中药代茶饮,可能 导致不良后果,可能因为不对症 而增加不适,或是选用了不应长 期选用的中药,而导致毒性,所以 是不可取的。” (下转 D03 版)

中药代茶饮并非随心所欲 - 新京报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2-06/26/D02/xjb20120626D02.pdf · 健康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d02特别报道 责编 李静 图编

  • Upload
    others

  • View
    12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中药代茶饮并非随心所欲 - 新京报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2-06/26/D02/xjb20120626D02.pdf · 健康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d02特别报道 责编 李静 图编

健康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D02特别报道

责编 李静 图编 高玮 美编 顾乐晓 责校 陆爱英

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中药饮片“代茶饮”对于一些较轻的疾病或慢性疾病是有疗效的。但中医专家认为,现在很多人将中医误认为以“养生”、

“保健”、“治未病”为主,忽视、混淆了“中医治疗”。加上中药药材是天然草木,往往被认为是无毒害,可以随意使用的。于是,民间流传着许多调理方子,药店里,消费者可以随意配伍这些“偏方”回家泡水喝,超市里贩卖许多包装精美的“清心茶”、“明目茶”、“润喉茶”、“养颜茶”、“安睡茶”……这些是否真的会对身体有益?是否也会有隐患和不良作用?

D02-D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潘波

中药代茶饮并非随心所欲不要混淆“治疗”与“养生”

近日,网上一位业内人士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被很多人讨论:

“滥用药茶埋下严重健康隐患”菊花茶清热解毒,人参茶补元气,橘皮茶消炎、化痰、开胃,胖大海润喉,决明子茶清肝明目,银杏叶茶降血脂…… 这些茶饮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中药专家认为,这些加入中药的茶,都属中药饮片代茶饮范畴,人们随意在茶中加泡中药饮片是严重的药物滥用行为。”

“中医 90%的内容是治疗学,而不是用来养生的。中医不等于养生,用中医来治未病的愿景很好,但实际操作可能性非常差,一个人没有病,上医院开什么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说。将“代茶饮”这种治疗疾病、增加患者依从性的方式,是建立在医生专业诊断和权衡的前提下的,没有那么高的普适性。

“一个什么都不偏的人,天天喝清热解毒的,反而会损伤阳气,反而吃偏了。”陈明教授举例说,预防疾病的能力不是通过吃什么药来提高的,关键是饮食合理、起居规律,才能抵抗外邪。“不要动不动就要用药物来预防。中药也是一种药。”

中医辨证治疗讲究个体差异

“我认为,保健市场上的许多宣传点虽然打着中医的旗号,却不是按照中医的理论来的,他们往往给人造成‘一药治百病’的错觉,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人有胖、瘦之分,也有容易上火的,有怕冷的,有怕热的,每个个体的体质不同,在吃保健品或药品时,也不能一样。”陈明教授说。

夏天里许多人爱喝凉茶,怕上火。“实际上,夏枯草不能当作食物来吃。含有夏枯草的凉茶,虽然可以泄肝火,但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的。脾胃虚寒者就不适。中医里讲心火要清,肾火要滋,脾火要生,不是见上火就要喝凉茶。”陈明教授解释中医的辨证治疗首先要辨证,各有定位。

中医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字面上看,即上火的人要用

寒凉的药食去克制,虚寒的人用热性药食祛之。“这是同类相聚,细菌病毒感染与人的身体环境息息相关,喜欢凉爽环境的细菌,往往会容易侵犯那些虚寒的人;喜欢温暖环境的病毒,往往容易感染容易上火的人。中医药不是用来杀菌消炎的,而是通过改善全身身体环境和状态,来使得细菌、病毒存活不了。”

陈明举例道,同样的浅表性胃炎的胃镜报告,其中一人是一吃凉的就胃胀,还有一个吃凉的胃才舒服,冬天要吃冰淇淋才舒服的那种,前者开热药,后者开凉药。中医用药不是看表现为什么症状,而是通过对病机的判断来给药。“一群人看不同的病,结果病机相同,可能使用的就是同一个方子;而同一种病如浅表性胃炎,可能病机不同,虚寒表现不一,可能会开五六个不同的方子。不是可以随便去药店自己配一服治疗胃痛的饮片就可以的。”

当归、黄芪等,在南方是经常作为食材,炖汤中使用,有补血之效。网上也有一些治疗妇女痛经的“偏方”中用到当归、黄芪烧水喝,“血虚的人可以吃,但血稠的人吃的话就反了,反而会淤血。”陈明说,当归是温补的,对虚寒性痛经有效,对湿热的人是无效的。

随意使用中药代茶饮,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再比如说吃人参,人参是温补的,有的人吃完后满嘴上火起泡,晚上睡不着觉,就可能是燥热体质。“老百姓知道,一般来说,高血压病人是不能吃人参的,但是有一部分病人是虚寒体质的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病人如果不用人参和黄芪,血压反而降不下来,而吃治疗高血压的龙骨牡蛎汤,反而会血压越吃越高,吃坏了肠胃。虚寒的人需要祛寒来降压。”陈明说,中医与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是,西医看的是高血压,目的在降压,看的是“人的病”;而中医看的是“病的人”,看 的 是 个 体 的 体质。“在没有医生辨证的情况下,不加选择使用中药代茶饮,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可能因为不对症而增加不适,或是选用了不应长期选用的中药,而导致毒性,所以是不可取的。”

(下转D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