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 六十七年)以前,陸續傳入我國。而佛教藝術文 化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如 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 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也成為人類文明的 瑰寶,在世界的藝術史上發出了千古永恆的光 輝。 什麼是佛教藝術? 直接將深奧佛法哲理,轉化成具象藝術的表現。達到 為宣傳教義,弘揚佛法的目的。使佛教信眾在宗教信仰修 行中,自然而然昇華藝術之美,在藝術欣賞中潛移默化領 會佛法義理。所以佛教是重視善用藝術,而達到以智慧、 美學來傳法的功能。   佛教藝術博大精深,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融和了 印度、希臘、中國等民族傳統豐富文化和優美的藝術思想。 其種類包含有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書法、舞蹈、文 學等。無不是人類卓越智慧、藝術、願心的高度展現。 自古以來,有佛教弘傳的地方,遍布亞洲各地,皆有留 下珍貴的佛教藝術足跡。所以古佛教藝術不僅是文化藝術 欣賞而已,更隱含無數的教化歷史,那高深睿智的生命哲 理,千古以來照耀出永恆的光輝,成就了高度的人類文明, 並成為世界性重要的文化遺產。 創造佛像的精神: 創造佛像是最好的布施和修行功德,當下有份定靜喜 悅的禪境。自古以來藝術家對宗教的虔誠,以最優美 的藝術雕刻手法來表現佛菩薩像,以示對佛菩薩無上 的崇敬、仰慕。使佛像散發出一種神聖莊嚴的光輝。所 以在創作過程中,他發揮了藝術才華,領受心靈的樂 趣,體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以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心情,來 完成以藝術傳揚佛法的願力,所以功德殊勝。 在我國古代傑出的藝術家,大都會參與創造佛像的神聖 工作。如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張僧繇、曹仲達、吳道子、 李公麟等皆是佛教藝術的名家,促使佛教藝術蓬勃發展, 更有許多虔誠的僧人藝術家,畢生創造莊嚴佛像來說法度 眾。因為佛像是宗教禮敬觀想對象,通常不署名,故晚期 常被誤解為意匠而被忽視。 為什麼要有佛像? 佛像是象徵佛陀的莊 嚴法相,祂能表現佛陀 的慈悲智慧、崇高偉大, 令人生起仰慕之心。當 我們瞻仰佛陀聖像時, 自然會攝心正念,息滅 紛擾的雜念。當我們禮 敬莊嚴佛像時,身口意 也會和戒定慧相應。莊 嚴佛像可使人憶想到佛 陀,啟發我們的信心, 學習佛陀的典範和教 誡,幫助我們的修行。 所以佛像藝術所傳遞的 美,是一種智慧生命。 不管佛法傳播到何處, 偉大導師的法相,就會出現在何處,來幫助弘法利生。佛 像不僅是禮拜的對象,也是禪觀和尊敬的對象,所以佛像 有無上功德。 觀賞佛像藝術是件賞心悅目之雅事,也是一種修行,能 在信仰中增進美學,在美學中增進信仰。古佛像雖為宗教 文物,它却超越種族、信仰、年齡的界限。任何人以沉靜 的心,都可以觀賞到藝術、文化之美,也可觀照到佛像中 的佛法之美。體會生命更深一層的感動與法喜自在。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 會訊創刊號 西元2011/中華民國一○○年四月 大寂靜學會 創辦人的期許: 大寂法師 大寂靜學會會訊創刊號 誕生了,透過會訊我們 希望讓更多層面的人士 能來參與學會所提供的 免費佛學、禪修課程及 公益慈善活動。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自古以來多少英雄好漢為情所困 輪轉生死洪流永無出期 破情執 為大家講一個有關禪師破生死關的故事。什麼是「破生 死關」?破生死關,又叫作「破牢關」或「破情欲關」。 一個修行者,就算是修了很久的一段時間,那種內在的 貪欲,還是最難斷的,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情。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情」,根本就不會隨業入娑婆。反 過來說,我們今生之所以會落入娑婆世界,就是因為有 「情」。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老和尚有一次帶領了四十位禪師, 在禪堂裏面禪修。經過了三個月,這四十位禪師,已經到 了一個破生死關的階段。老和尚為了要幫助這四十位禪師 能破生死關,想著:怎麼樣幫助他們呢?怎麼樣讓他們更 上一層樓呢? 就在老和尚思惟之際,禪堂大門的外面,傳來一陣吵鬧 聲,有人在那邊吵吵嚷嚷。會神一聽,原來是一位女子, 正在跟守門的禪師,口吐劍光,互相對罵。女子直嚷著說, 想要進來,但是,守門的人卻阻攔說:「不行!禪師們在 裏面閉關,不可進去」。就在這言語相互激盪的過程中, 這個女子她執意硬闖。忽然間,禪門被打開了,走進來的, 竟是一位阿娜多姿的妙齡女子。 這時候,四十位禪師的目光,全部都投注過去,看著那 位妙齡女子。只見這位女子,有著一張瓜子臉,眉目清秀, 容貌莊嚴,長髮披肩,隨著步履,長髮同步飄逸。就在眾 多目光投注的這一瞬間,所有的禪師們,都被吸引住了。 這個時候,老和尚就用低沉的聲音詢問道:「請問這位女 施主,妳來到這邊做什麼呢?我們正在禪修,妳闖進來做 什麼呢?」 這位妙齡女子回說:「我來到這邊,只是一番的好意。 我帶了四十雙鞋過來,要供養給這些禪師們,我只是要布 施供養而已。」和尚答應了:「好!妳既然好意布施,就讓 妳布施吧!」這位妙齡女子又說了:「師父!我有個條件, 請老和尚務必答應。我要親自為這四十位禪師穿上僧鞋。」 此語一出,還得了!說時遲,那時快,這四十位禪師的 心跳,瞬間加速到一千,衝擊力道,宛如巨浪撞擊海岸, 個個心怦怦地響,久久不能停止。為什麼呢?原來,他們 當下都失去了正念,增長了原已枯黃的貪婪,個自在編織 著同一齣戲碼:「這位妙齡女子如此莊嚴,如果可以跟她 共度一宿,此生足矣!」齷齪!出了家,怎麼可以有這種 想法,真是有失僧儀。想到這,祇好深深吸一口氣,故作 鎮定,雖是人天交戰,心神恍惚,也祇能偷偷的想在心理, 不敢說出口。 結果呢?老和尚居然也答應,讓這位女子為四十位禪師 一一穿上僧鞋。因此,她就拿了鞋子,逐一為四十位禪師, 一個一個全部都穿上了。穿完之後,這女子心願已足,正 想離開之際,老和尚把她給叫住了,並且叫守門的人,把 門關上,上好門栓。 這位女子見狀,心想:「不妙!莫非上了賊船?我今出 不 得 此 門, 怎 麼 辦?」 為 了 壯 膽, 因 而 大 聲 喊 却:「 我 要 回家了!你把門關上,做什麼呢?」老和尚告訴她:「這 四十位禪師,今天在這裡修行,妳闖進門來,破壞了諸位 禪師的寂靜。眼前祇有兩條路供妳選擇。第一條,妳要立 誓,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必須跟一位禪師結為 夫妻,以了妳今日牽動他們的情緣;第二條路,妳當場上 吊自殺,以斷此情緣。」 這兩條路,都是極為不好的路。這妙齡女子,根本都不 想選,可是,卻逼得她不得不選。諸位!你們且猜一猜, 她最後會選擇哪一條路呢?她選的竟是第二條路,當場上 吊自殺。不曉得各位猜對了嗎?因此,老和尚就叫人,拿 了一條繩子進來,穿過屋樑,讓它如楊柳般垂了下來。隨 後,這位女子也搬了一張椅子,墊著腳,踩了上去。就這樣, 她上吊自殺,當場身亡了。 說也奇怪,她身亡之後,也沒有人來尋找,也沒有人去 處理這女屍,就任憑她吊在那裏。一天過去了,兩天也過 去了,第三天又來臨了,這一具女屍還是吊在那裏,不過, 已經開始發臭,屋裏面已然瀰漫著屍體的臭味。這時,禪 師們漸漸受不了了,心裏在想:「唉呀!怎麼不趕快把這 個屍體抬出去,還讓她吊在這邊做什麼?」老和尚不理會 大家心裏的想法,祇是任憑時間一天、一天的消逝。 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一個禮拜又過去了,這個屍 體開始膨脹,五官逐漸模糊,如充氣漲大的氣球。接著, 全身瘀青泛黑,長蟲生蛆,潰爛敗壞,其慘狀,實在是難 以言喻。這些蟲呢,卻吃得津津有味,越來越肥,不僅在 這個屍肉與衣服之間竄來竄去,而且有的還肥得抓不牢, 掉了滿地。由於屍肉已被吃掉一大半祇剩骨架,因此,衣 服開始逐漸往下滑落。忽然間,一陣風吹來,竟然將這個 女屍的衣服給吹下了。這時,裸露出來的會是什麼呢?祇 是一具不堪入目的、腐爛的、許多蟲在那邊啃著、吃著的 屍體而已! 所有禪師看到這個場景,都不自覺的噁心起來,忍不住 作嘔吐狀。此時,老和尚才開口說:「你們所認為的漂亮 女子,現在跑到哪裏去了?還有什麼漂亮女子嗎?虧你們 還想要跟她共度一宿!」此景此刻,四十位禪師不得不頓 悟了,原來所謂的漂亮,所謂的美,看來不過爾爾,都抵 不過無常的摧殘。 老和尚心裏想:「大家既然都已有所領悟,也該收手 了!」因此,他下了法座,淡然地囑咐禪師們說:「把這 個屍體處理好!」說完,逕自走出禪門,回他的寮房去了。 大家開始著手處理這具屍體,先把她從繩上移下來。正 準備要把她抬出去埋的時候,大眾不自覺地晃晃頭、揉揉 眼睛,定睛一看,這哪是什麼女屍,根本就是大殿裏的那 一尊觀音菩薩像嘛!大家正納悶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情呢?」因而趕緊跑去老和尚的寮房,向老和尚稟報這件 事情。祇是誰料想得到,老和尚端坐在寮房的法座上,早 已圓寂坐化了。 從這個故事,大家有沒有對於色法,有更深入的認識呢? 前面所稱的色法,是指物質現象,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女色。 現今的社會,物質相當豐沛,人們對於物質現象,不斷地 產生貪欲,例如對於女色,有太多的追求;對於車子、房子、 飾品、衣服、美食,有太多的貪喜;甚至,有的人,還會 將它轉化為一種癖好。 不論你是追求、貪喜或癖好,大家都要從這個故事去體 會,首先,不妨先去取得一個對比,也就是反面思考,那麼, 你就會明白:原來再怎麼美的東西,都是敵不過時間的考 驗,因為時間會使它醜陋。接著,你要思惟:你確定你所 喜歡的東西,真的是這麼真實嗎?經過一些時間之後,它 不會改變嗎?對於目前你所喜歡的事物,我希望大家先不 要下定論,更不要以為非它不可,非擁有它、佔有它不可。 千萬不要這麼做,何妨等它個五年、十年,再來下定論也 不遲。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全然不同的見解,那就表示: 你的智慧已經萌生了。 此外,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故事,獲得另一個啟發: 在平常,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進而使信 心生長增廣。若能如此,肯定對大家是有幫助的。 ( 圖:麥積山西魏佛像 ) 印刷物 大寂靜學會宗旨以 1.宣揚佛法—闡述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妙 法,以教化人心。 2.教導禪修—禪修止觀是一切萬法的通 門,能淨化內心,調和身心靈。 3.參與公益活動—修習佛法須解行並 進,福慧雙修,六度萬行就從參與公益 開始。 現代人由於壓力大、容易煩躁不安、失眠、 易怒、生病、、等百病叢生,這都是身心四 大失調,透過佛法、禪修的內化薰習,改變 看待萬物萬事的心態,可以讓生活更自在安 詳。 但了解再多,都不如起而行,我們期待有更 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茁壯大寂靜學會的行列, 讓我們有更大的力量行菩薩道,也期許更多 聽聞佛法的人會在一句一聲中,因一念相應 而心開意解,獲得重生、解脫自在。 由林祉含老師所帶領的松德太極拳團隊 成立已2年多,林老師運動30多年來曾 練過瑜珈、氣功、太極拳…等等。 最後覺得還是太極拳獲益最多,因此 專心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習,也參加過無 數次比賽,分別奪得冠軍、亞軍等殊 榮,更獲得國家教練、國際教練的資格 認證與頒獎。 太極拳是以氣吐納丹田、導引全身, 而貫透入骨,形於指趾。是以意導氣, 通過奇經八脈,鼓盪身軀,貫串全體, 是眾所公認最溫和的絕佳運動,可強身 保健,延年益壽。 太極拳有許多的保健功效,將留待下 期分曉,竭誠歡迎期待自己更健康或對 太極拳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喔! 地點:廣慈公園(福德派出所旁) 電話 : (02)2788-9287 松德太極拳團隊 邀請大家來運動 截至100年2月底止 徵信功德芳名錄 (護持道場) 截至100年2月底止 徵信功德芳名錄 (助印) ( 圖:宋代 觀世音菩薩 石雕 ) 吳文成老師簡介:吳文成是大寂靜學會理事、鹿野 苑藝文學會創會會長、鹿野苑佛藝網站負責人,現任 佛光山人間大學及板橋文化廣場講師,專門從事佛教 人文藝術的推廣。 引自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第一輯》,pp.42-60 本刊使用大豆環保油墨 第一版 第四版 佛像不是偶像崇拜? 通常佛教徒供奉的佛像是表示對佛陀的尊敬,有「見佛 如面佛」的功能,但佛教徒卻不是偶像的崇拜者,佛教也 不是偶像宗教。禮敬瞻仰佛像,意在對佛陀表示尊敬、感 恩,學習佛陀教誨。而不是面對石刻金塑的形象,盲目膜 拜、祈求禱告?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 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31巷18弄35號2樓 電話:02-2766-0108 傳真:02-2766-0172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網站: http://www.muchcalm.com.tw 歡迎大家加入護持弘法的行列 徵求會員及志工 www.muchcalm.com.tw www.muchcalm.com.tw 種福田 助印 三寶弟子 仁善國小三年甲班 尤蕙珍 方健銘、蕭素治 王慧佩 朱清雲 余亞聰 余雪如 丁台生、馮連鳳 吳玉華 吳順和 呂方水 李水近 李淑梅 李碧鸞 李藤吉 沈碧雲 邢智田 周松禾 周高緣 林千如 林益雄 林曾阿銀 倪秀慧 徐月秀 徐月珍 高水明 高壯明 張秀雄 張思哲 張智鈞 得暉美術社 曹采琴 涵捷貿易有限公司 郭弘誠 郭美珠 郭鯤濱、吳麗卿 陳芊佑 陳俗良 陳偉達 陳雪芳 陳雅玲 陳慧燕 陳麗珠 鹿野苑 彭維政 彭維政全家 游林却 游麗秋 馮連衡 黃心怡 黃明聰 黃俊元 黃俊傑 黃素珍 黃喬楨 黃鐘弘 葉秀琴 詹明珠 劉莉珍 蔣昀芝 蔣景安 蔡玉鳳 盧美鈴 蕭登元 蕭麗雲 韓却珍 蘇映嬌 釋真弘 釋善哲 釋善廉 釋善學 釋善繼 釋善譯 饒勝善 丁宣文 Emily Lu 丁台生共 10 位 方健銘 王文璿 王珮儀 王國泰 王慧湄 玉欣珍美食坊 朱敏珍 朱華倉 吳玉對 吳有福 吳林地 吳美豐 吳海參 吳常景 吳禮碧 李林珍共 6 位 李美雪 李美麗 李家榮 李淑梅 李碧鸞 李麗英 杜志遠共 8 人 周靖山 周廣鈺 林玉峰 林有福 林秀蓮 林辰翰、林永雄 林怡辰 林明俊 林奎一 林祉含 林益雄 林許綢 林曾阿銀 林鈞斌 林瑞麟 林慶喜 林燕秋 松柏精舍 松德太極拳 邱垂平 姚曼青 洪士臻 紀幸君 胡婉儀 倪秀慧 徐月秀 徐木生 徐吳靜妹 徐詩雅 高洪金鑾 高綺梅 張月梅 張百一 張伯琚 張秀雄 張玲玲 張高森 張智鈞 張黃素香 張慧彤共 5 位 莊承連 許仙兒 許燕珍 許錫熙 許麗雲 郭民俊 郭怡伶 郭泓誠共 5 位 郭晉瑋 郭鯤濱共 5 位 陳玉雪 陳玉麟 陳立榜 陳光雄 陳吳清蘭 陳宏裕 陳芊佑 陳欣宜 陳亭佑 陳信明 陳俗良 陳秋錦 陳重元 陳晉霆、徐美蓮 陳素燕 陳偉達 陳培郡 陳琇瓊 陳逸全、陳垠誠 陳榆靜 陳慧燕 陳麗珠 陳寶玉 鹿野苑 傅榮堯 彭維政 彭慧敏、黃蔡秀治 黃河璇 黃素珍 黃陳寶玉 黃翊禕 黃聰明 楊朝琴 楊麗英 楊寶貝 葉秋龍 詹明珠 劉秋香 劉健行共 7 人 劉莉珍 劉毓薇 劉錦堂 歐秀月 蔣序仁等 4 人 蔣昀芝 蔣景安 蔡宗育 蔡美麗 蔡麗珠 盧坤廷 盧邱月桃 盧美玲 盧祝鈴 篤行念佛會 蕭秀梅 蕭登元 蕭麗雪 謝依儒 謝柏榮 謝雪君 韓金樑 魏素玲 魏素華 魏銀榮 懷西基金 羅鳳嬌 嚴招治 嚴麗清 釋善度 釋隆性 釋增 劉慧君 陳月春 洪清和 林秀蓮 銀行匯款帳號: 彰化銀行009 江翠分行9696 帳號96960100555900 郵政劃撥帳號:50179925 戶名皆是: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 歡迎護持道場及助印 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主要的是遵行八正道。寺院裡通 常有供奉佛像、塔和菩提樹,以供佛教徒瞻仰、禮拜、獻花、 點燈、燒香。這種儀式是為紀念一位指點迷津的偉大導師, 釋迦牟尼佛,所表示的仰慕之忱。它能滿足社會上平凡人 們,宗教心靈的慰藉,而逐漸引導他們走上佛法的大道。 心靈享宴講座「邁向寂靜快樂的生活」 日期:5月15日(星期日) 時間:早上9:30 ~ 11:30分 報名電話:02-2766-0108 最新活動訊息 無法投遞免退回 漫談佛像藝術

漫談佛像藝術 - muchcalm.com.t · 化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如 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 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也成為人類文明的

  • Upload
    others

  • View
    2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漫談佛像藝術 - muchcalm.com.t · 化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如 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 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也成為人類文明的

佛教起源於印度,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以前,陸續傳入我國。而佛教藝術文化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如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在世界的藝術史上發出了千古永恆的光輝。

什麼是佛教藝術? 直接將深奧佛法哲理,轉化成具象藝術的表現。達到

為宣傳教義,弘揚佛法的目的。使佛教信眾在宗教信仰修

行中,自然而然昇華藝術之美,在藝術欣賞中潛移默化領

會佛法義理。所以佛教是重視善用藝術,而達到以智慧、

美學來傳法的功能。  

佛教藝術博大精深,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融和了

印度、希臘、中國等民族傳統豐富文化和優美的藝術思想。

其種類包含有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書法、舞蹈、文

學等。無不是人類卓越智慧、藝術、願心的高度展現。

自古以來,有佛教弘傳的地方,遍布亞洲各地,皆有留

下珍貴的佛教藝術足跡。所以古佛教藝術不僅是文化藝術

欣賞而已,更隱含無數的教化歷史,那高深睿智的生命哲

理,千古以來照耀出永恆的光輝,成就了高度的人類文明,

並成為世界性重要的文化遺產。

創造佛像的精神:創造佛像是最好的布施和修行功德,當下有份定靜喜

悅的禪境。自古以來藝術家對宗教的虔誠,以最優美

的藝術雕刻手法來表現佛菩薩像,以示對佛菩薩無上

的崇敬、仰慕。使佛像散發出一種神聖莊嚴的光輝。所

以在創作過程中,他發揮了藝術才華,領受心靈的樂

趣,體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以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心情,來

完成以藝術傳揚佛法的願力,所以功德殊勝。

在我國古代傑出的藝術家,大都會參與創造佛像的神聖

工作。如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張僧繇、曹仲達、吳道子、

李公麟等皆是佛教藝術的名家,促使佛教藝術蓬勃發展,

更有許多虔誠的僧人藝術家,畢生創造莊嚴佛像來說法度

眾。因為佛像是宗教禮敬觀想對象,通常不署名,故晚期

常被誤解為意匠而被忽視。

為什麼要有佛像?佛像是象徵佛陀的莊

嚴法相,祂能表現佛陀

的慈悲智慧、崇高偉大,

令人生起仰慕之心。當

我們瞻仰佛陀聖像時,

自然會攝心正念,息滅

紛擾的雜念。當我們禮

敬莊嚴佛像時,身口意

也會和戒定慧相應。莊

嚴佛像可使人憶想到佛

陀,啟發我們的信心,

學 習 佛 陀 的 典 範 和 教

誡,幫助我們的修行。

所以佛像藝術所傳遞的

美,是一種智慧生命。

不管佛法傳播到何處,

偉大導師的法相,就會出現在何處,來幫助弘法利生。佛

像不僅是禮拜的對象,也是禪觀和尊敬的對象,所以佛像

有無上功德。

觀賞佛像藝術是件賞心悅目之雅事,也是一種修行,能

在信仰中增進美學,在美學中增進信仰。古佛像雖為宗教

文物,它却超越種族、信仰、年齡的界限。任何人以沉靜

的心,都可以觀賞到藝術、文化之美,也可觀照到佛像中

的佛法之美。體會生命更深一層的感動與法喜自在。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 會訊創刊號 西元2011/中華民國一○○年四月

大寂靜學會創辦人的期許:大寂法師大寂靜學會會訊創刊號誕生了,透過會訊我們希望讓更多層面的人士能來參與學會所提供的免費佛學、禪修課程及公益慈善活動。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自古以來多少英雄好漢為情所困 輪轉生死洪流永無出期

破情執 為大家講一個有關禪師破生死關的故事。什麼是「破生

死關」?破生死關,又叫作「破牢關」或「破情欲關」。

一個修行者,就算是修了很久的一段時間,那種內在的

貪欲,還是最難斷的,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情。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情」,根本就不會隨業入娑婆。反

過來說,我們今生之所以會落入娑婆世界,就是因為有

「情」。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老和尚有一次帶領了四十位禪師,

在禪堂裏面禪修。經過了三個月,這四十位禪師,已經到

了一個破生死關的階段。老和尚為了要幫助這四十位禪師

能破生死關,想著:怎麼樣幫助他們呢?怎麼樣讓他們更

上一層樓呢?

就在老和尚思惟之際,禪堂大門的外面,傳來一陣吵鬧

聲,有人在那邊吵吵嚷嚷。會神一聽,原來是一位女子,

正在跟守門的禪師,口吐劍光,互相對罵。女子直嚷著說,

想要進來,但是,守門的人卻阻攔說:「不行!禪師們在

裏面閉關,不可進去」。就在這言語相互激盪的過程中,

這個女子她執意硬闖。忽然間,禪門被打開了,走進來的,

竟是一位阿娜多姿的妙齡女子。

這時候,四十位禪師的目光,全部都投注過去,看著那

位妙齡女子。只見這位女子,有著一張瓜子臉,眉目清秀,

容貌莊嚴,長髮披肩,隨著步履,長髮同步飄逸。就在眾

多目光投注的這一瞬間,所有的禪師們,都被吸引住了。

這個時候,老和尚就用低沉的聲音詢問道:「請問這位女

施主,妳來到這邊做什麼呢?我們正在禪修,妳闖進來做

什麼呢?」

這位妙齡女子回說:「我來到這邊,只是一番的好意。

我帶了四十雙鞋過來,要供養給這些禪師們,我只是要布

施供養而已。」和尚答應了:「好!妳既然好意布施,就讓

妳布施吧!」這位妙齡女子又說了:「師父!我有個條件,

請老和尚務必答應。我要親自為這四十位禪師穿上僧鞋。」

此語一出,還得了!說時遲,那時快,這四十位禪師的

心跳,瞬間加速到一千,衝擊力道,宛如巨浪撞擊海岸,

個個心怦怦地響,久久不能停止。為什麼呢?原來,他們

當下都失去了正念,增長了原已枯黃的貪婪,個自在編織

著同一齣戲碼:「這位妙齡女子如此莊嚴,如果可以跟她

共度一宿,此生足矣!」齷齪!出了家,怎麼可以有這種

想法,真是有失僧儀。想到這,祇好深深吸一口氣,故作

鎮定,雖是人天交戰,心神恍惚,也祇能偷偷的想在心理,

不敢說出口。

結果呢?老和尚居然也答應,讓這位女子為四十位禪師

一一穿上僧鞋。因此,她就拿了鞋子,逐一為四十位禪師,

一個一個全部都穿上了。穿完之後,這女子心願已足,正

想離開之際,老和尚把她給叫住了,並且叫守門的人,把

門關上,上好門栓。

這位女子見狀,心想:「不妙!莫非上了賊船?我今出

不得此門,怎麼辦?」為了壯膽,因而大聲喊却:「我要

回家了!你把門關上,做什麼呢?」老和尚告訴她:「這

四十位禪師,今天在這裡修行,妳闖進門來,破壞了諸位

禪師的寂靜。眼前祇有兩條路供妳選擇。第一條,妳要立

誓,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必須跟一位禪師結為

夫妻,以了妳今日牽動他們的情緣;第二條路,妳當場上

吊自殺,以斷此情緣。」

這兩條路,都是極為不好的路。這妙齡女子,根本都不

想選,可是,卻逼得她不得不選。諸位!你們且猜一猜,

她最後會選擇哪一條路呢?她選的竟是第二條路,當場上

吊自殺。不曉得各位猜對了嗎?因此,老和尚就叫人,拿

了一條繩子進來,穿過屋樑,讓它如楊柳般垂了下來。隨

後,這位女子也搬了一張椅子,墊著腳,踩了上去。就這樣,

她上吊自殺,當場身亡了。

說也奇怪,她身亡之後,也沒有人來尋找,也沒有人去

處理這女屍,就任憑她吊在那裏。一天過去了,兩天也過

去了,第三天又來臨了,這一具女屍還是吊在那裏,不過,

已經開始發臭,屋裏面已然瀰漫著屍體的臭味。這時,禪

師們漸漸受不了了,心裏在想:「唉呀!怎麼不趕快把這

個屍體抬出去,還讓她吊在這邊做什麼?」老和尚不理會

大家心裏的想法,祇是任憑時間一天、一天的消逝。

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一個禮拜又過去了,這個屍

體開始膨脹,五官逐漸模糊,如充氣漲大的氣球。接著,

全身瘀青泛黑,長蟲生蛆,潰爛敗壞,其慘狀,實在是難

以言喻。這些蟲呢,卻吃得津津有味,越來越肥,不僅在

這個屍肉與衣服之間竄來竄去,而且有的還肥得抓不牢,

掉了滿地。由於屍肉已被吃掉一大半祇剩骨架,因此,衣

服開始逐漸往下滑落。忽然間,一陣風吹來,竟然將這個

女屍的衣服給吹下了。這時,裸露出來的會是什麼呢?祇

是一具不堪入目的、腐爛的、許多蟲在那邊啃著、吃著的

屍體而已!

所有禪師看到這個場景,都不自覺的噁心起來,忍不住

作嘔吐狀。此時,老和尚才開口說:「你們所認為的漂亮

女子,現在跑到哪裏去了?還有什麼漂亮女子嗎?虧你們

還想要跟她共度一宿!」此景此刻,四十位禪師不得不頓

悟了,原來所謂的漂亮,所謂的美,看來不過爾爾,都抵

不過無常的摧殘。

老和尚心裏想:「大家既然都已有所領悟,也該收手

了!」因此,他下了法座,淡然地囑咐禪師們說:「把這

個屍體處理好!」說完,逕自走出禪門,回他的寮房去了。

大家開始著手處理這具屍體,先把她從繩上移下來。正

準備要把她抬出去埋的時候,大眾不自覺地晃晃頭、揉揉

眼睛,定睛一看,這哪是什麼女屍,根本就是大殿裏的那

一尊觀音菩薩像嘛!大家正納悶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情呢?」因而趕緊跑去老和尚的寮房,向老和尚稟報這件

事情。祇是誰料想得到,老和尚端坐在寮房的法座上,早

已圓寂坐化了。

從這個故事,大家有沒有對於色法,有更深入的認識呢?

前面所稱的色法,是指物質現象,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女色。

現今的社會,物質相當豐沛,人們對於物質現象,不斷地

產生貪欲,例如對於女色,有太多的追求;對於車子、房子、

飾品、衣服、美食,有太多的貪喜;甚至,有的人,還會

將它轉化為一種癖好。

不論你是追求、貪喜或癖好,大家都要從這個故事去體

會,首先,不妨先去取得一個對比,也就是反面思考,那麼,

你就會明白:原來再怎麼美的東西,都是敵不過時間的考

驗,因為時間會使它醜陋。接著,你要思惟:你確定你所

喜歡的東西,真的是這麼真實嗎?經過一些時間之後,它

不會改變嗎?對於目前你所喜歡的事物,我希望大家先不

要下定論,更不要以為非它不可,非擁有它、佔有它不可。

千萬不要這麼做,何妨等它個五年、十年,再來下定論也

不遲。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全然不同的見解,那就表示:

你的智慧已經萌生了。

此外,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故事,獲得另一個啟發:

在平常,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進而使信

心生長增廣。若能如此,肯定對大家是有幫助的。

( 圖:麥積山西魏佛像 )

印刷物

大寂靜學會宗旨以1.宣揚佛法—闡述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妙 法,以教化人心。2.教導禪修—禪修止觀是一切萬法的通 門,能淨化內心,調和身心靈。3 . 參 與 公 益 活 動 — 修 習 佛 法 須 解 行 並 進,福慧雙修,六度萬行就從參與公益 開始。 現代人由於壓力大、容易煩躁不安、失眠、易怒、生病、、等百病叢生,這都是身心四大失調,透過佛法、禪修的內化薰習,改變看待萬物萬事的心態,可以讓生活更自在安詳。但了解再多,都不如起而行,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茁壯大寂靜學會的行列,讓我們有更大的力量行菩薩道,也期許更多聽聞佛法的人會在一句一聲中,因一念相應而心開意解,獲得重生、解脫自在。

由林祉含老師所帶領的松德太極拳團隊成立已2年多,林老師運動30多年來曾練過瑜珈、氣功、太極拳…等等。 最後覺得還是太極拳獲益最多,因此專心致力於太極拳的研習,也參加過無數次比賽,分別奪得冠軍、亞軍等殊榮,更獲得國家教練、國際教練的資格認證與頒獎。 太極拳是以氣吐納丹田、導引全身,而貫透入骨,形於指趾。是以意導氣,通過奇經八脈,鼓盪身軀,貫串全體,是眾所公認最溫和的絕佳運動,可強身保健,延年益壽。 太極拳有許多的保健功效,將留待下期分曉,竭誠歡迎期待自己更健康或對太極拳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喔!

地點:廣慈公園(福德派出所旁) 電話 : (02)2788-9287

松德太極拳團隊

邀請大家來運動

截至100年2月底止 徵信功德芳名錄 (護持道場)

截至100年2月底止 徵信功德芳名錄 (助印)

( 圖:宋代 觀世音菩薩 石雕 )

吳文成老師簡介:吳文成是大寂靜學會理事、鹿野

苑藝文學會創會會長、鹿野苑佛藝網站負責人,現任

佛光山人間大學及板橋文化廣場講師,專門從事佛教

人文藝術的推廣。

引自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第一輯》,pp.42-60

本刊使用大豆環保油墨

第一版第四版

佛像不是偶像崇拜?通常佛教徒供奉的佛像是表示對佛陀的尊敬,有「見佛

如面佛」的功能,但佛教徒卻不是偶像的崇拜者,佛教也

不是偶像宗教。禮敬瞻仰佛像,意在對佛陀表示尊敬、感

恩,學習佛陀教誨。而不是面對石刻金塑的形象,盲目膜

拜、祈求禱告?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31巷18弄35號2樓電話:02-2766-0108

傳真:02-2766-0172

Email : [email protected]

網站: http://www.muchcalm.com.tw

歡迎大家加入護持弘法的行列

徵求會員及志工

www.muchcalm.com.tw

www.muchcalm.com.tw

種福田

助印三寶弟子仁善國小三年甲班尤蕙珍方健銘、蕭素治王慧佩朱清雲余亞聰余雪如丁台生、馮連鳳吳玉華吳順和呂方水李水近李淑梅李碧鸞

李藤吉沈碧雲邢智田周松禾周高緣林千如林益雄林曾阿銀倪秀慧徐月秀徐月珍高水明高壯明張秀雄張思哲張智鈞

得暉美術社曹采琴涵捷貿易有限公司郭弘誠郭美珠郭鯤濱、吳麗卿陳芊佑陳俗良陳偉達陳雪芳陳雅玲陳慧燕陳麗珠鹿野苑彭維政彭維政全家

游林却游麗秋馮連衡黃心怡黃明聰黃俊元黃俊傑黃素珍黃喬楨黃鐘弘葉秀琴詹明珠劉莉珍蔣昀芝蔣景安蔡玉鳳

盧美鈴蕭登元蕭麗雲韓却珍蘇映嬌釋真弘釋善哲釋善廉釋善學釋善繼釋善譯饒勝善丁宣文

Emily Lu丁台生共 10 位方健銘王文璿王珮儀王國泰王慧湄玉欣珍美食坊朱敏珍朱華倉吳玉對吳有福吳林地吳美豐吳海參吳常景吳禮碧李林珍共 6 位李美雪李美麗李家榮李淑梅

李碧鸞李麗英杜志遠共 8 人周靖山周廣鈺林玉峰林有福林秀蓮林辰翰、林永雄林怡辰林明俊林奎一林祉含林益雄林許綢林曾阿銀林鈞斌林瑞麟林慶喜林燕秋松柏精舍松德太極拳

邱垂平姚曼青洪士臻紀幸君胡婉儀倪秀慧徐月秀徐木生徐吳靜妹徐詩雅高洪金鑾高綺梅張月梅張百一張伯琚張秀雄張玲玲張高森張智鈞張黃素香張慧彤共 5 位莊承連

許仙兒許燕珍許錫熙許麗雲郭民俊郭怡伶郭泓誠共 5 位郭晉瑋郭鯤濱共 5 位陳玉雪陳玉麟陳立榜陳光雄陳吳清蘭陳宏裕陳芊佑陳欣宜陳亭佑陳信明陳俗良陳秋錦陳重元

陳晉霆、徐美蓮陳素燕陳偉達陳培郡陳琇瓊陳逸全、陳垠誠陳榆靜陳慧燕陳麗珠陳寶玉鹿野苑傅榮堯彭維政彭慧敏、黃蔡秀治黃河璇黃素珍黃陳寶玉黃翊禕黃聰明楊朝琴楊麗英楊寶貝

葉秋龍詹明珠劉秋香劉健行共 7 人劉莉珍劉毓薇劉錦堂歐秀月蔣序仁等 4 人蔣昀芝蔣景安蔡宗育蔡美麗蔡麗珠盧坤廷盧邱月桃盧美玲盧祝鈴篤行念佛會蕭秀梅蕭登元蕭麗雪

謝依儒謝柏榮謝雪君韓金樑魏素玲魏素華魏銀榮懷西基金羅鳳嬌嚴招治嚴麗清釋善度 釋隆性釋增劉慧君陳月春洪清和林秀蓮

銀行匯款帳號:

彰化銀行009

江翠分行9696

帳號96960100555900

郵政劃撥帳號:50179925

戶名皆是:

社團法人中華大寂靜學會

歡迎護持道場及助印

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主要的是遵行八正道。寺院裡通

常有供奉佛像、塔和菩提樹,以供佛教徒瞻仰、禮拜、獻花、

點燈、燒香。這種儀式是為紀念一位指點迷津的偉大導師,

釋迦牟尼佛,所表示的仰慕之忱。它能滿足社會上平凡人

們,宗教心靈的慰藉,而逐漸引導他們走上佛法的大道。

心靈享宴講座「邁向寂靜快樂的生活」

日期:5月15日(星期日)

時間:早上9:30 ~ 11:30分

報名電話:02-2766-0108

最新活動訊息

無法投遞免退回

漫談佛像藝術

Page 2: 漫談佛像藝術 - muchcalm.com.t · 化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消融與轉化,發展出如 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等地石 窟,不僅輝煌了中國藝術史,也成為人類文明的

禪宗常自謂:不立漸次,「無言之教」、「無門為門」,因

此在方法上似乎是不講漸次〈指四禪八定或四雙八士〉或

深修禪定。講的似乎某個程度的定能伏住一定程度的妄

念,只管打坐不斷地放捨諸相或以話頭把妄念逼到無可生

處,只待因緣時節成熟,便能打破桶底頓見佛性的頓悟。

但頓悟就即成佛嗎?雖禪宗常這麼講,但是否成佛?頓

悟:或可說即覺悟到法的精義〈如天台的六既佛〉或乍見

佛性如如境界。但如以佛,即一切覺行圓滿者;那即使頓

悟了,卻離圓滿還有蠻遙遠的距離。歷史上,本師釋迦牟

尼佛成佛以來,至於禪宗史上,雖很多大師都已頓悟了,

甚至徹悟了;但到目前為止,且還沒有第二位佛出現於世,

所以頓悟不即成佛也。事實上很多修禪者,都得歷經一次

又一次的悟,才慢慢成為大菩薩─還不是佛。

禪宗雖常自謂:不立漸次,不假次第即刻頓悟。但不可

能一次即頓悟即圓滿佛果,故必仍有漸次的差別。但禪宗

的漸次,雖不是方法的漸次〈指四禪八定或四雙八士〉,

但證量卻是漸次──即雖用同樣的方法〈參話頭、默照、

公案、機鋒〉,但修出不同的成效來。最普遍的,即是三關:

一.破初參,一個人如初在禪法上得受用了,或見性了,

就稱為破初參。二.過重關,在初見性後,可能為業障現

行故,又迷惑了。尚需依性起修,修到最後見地能非常清

楚明亮,並永不褪失,稱過重關也。三.最後一切無明業

習殆已除盡,才出牢關。

禪宗雖講頓悟亦可說是漸悟的。即雖每次都是頓悟,但

悟的境界乃漸次增上。所以高峰妙禪師,就說過:他歷經

大悟十八次,小悟無窮次。但仍未達到佛的境界,所以禪

宗,還是多從漸悟中,使悟的境界趨向於更究竟.更圓滿。

聖嚴師父也說參禪可大悟小悟無數次。

有人說禪宗在六祖惠能大師之前,達摩祖師傳的是如來

禪,於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傳的才有祖師禪。達摩祖師是用

楞伽經印心,五祖以後改以金剛經或機鋒印心。但也有人

認為禪宗初祖大迦葉祖師傳的禪即是祖師禪。但不管是如

來禪或是祖師禪應都是佛所說的成佛之道。

「如來禪」是根據你的心、意、識來參,即一般教授止

觀等等的入門方法,那是可以說依著你心、意、識來參。

所謂如來禪就是佛法所說種種禪定,亦即「禪那」,禪那、

禪定皆稱之為三昧。此次第禪觀中的修「止」,是與外道

修的四禪八定相通的。所謂「禪定」,就是由修尋、伺、喜、

樂、一心的五個禪支,而入初禪,然後逐次捨棄初禪而入

二禪,捨棄二禪而入三禪,捨棄三禪入於四禪,是為色界

定。可是如只修「安止定」,縱然再進入無色界的四空定,

也未得解脫。因此聖嚴師父說而有第二種次第禪觀,那就

是世尊發明的修七方便而入見道位的小乘初果。所謂七方

便,就是五停心、四念住的別相念、總相念、暖、頂、忍、

世第一之後,就是見道位。五停心位是修「止」,四念住

位以上主要是修「觀」,修止可得定,修觀可發慧,先止

後觀由定發慧,或在修五停心之前,由修四聖種作為基礎,

就是少欲知足的「戒」。這就是由修戒定慧而證無漏道,

進解脫門的「如來禪」;「祖師禪」是斷絕了心意識來參,

簡單說就是直指人心,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頓超直入不

假次第、沒有言說,祖師禪則不講修證,而是講「契悟」--

契入本心--先悟到自己本心、本性,才開始修。因為悟

了以後,見到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是道,然後在日常生活

上,於動靜閒忙中保任這念心,使這念心不被境界所轉。

了解祖師禪與如來禪的差別之後,才能悟到禪宗所說的

頓悟法門,沒有悟到前要漸修--漸次修證,以戒定慧來

熏修。只要悟了這念心,時時刻刻把這念心保任,動靜閒

忙中都了了分明,都能作得了主宰,這就是修道,悟了的

這念心,裡面就具足戒定慧,當前這念心,沒有生相、沒

有入相,所以祖師禪是不出不入的這念心。如果依頓悟漸

修而言,則「修無修修」更好,修了以後不住在「修」上面。

就如四十二章經講的「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會者近爾,不會者遠乎。」

祖師禪直指你的心,你真心想投入,依此法門,修行要

道,那就離開心意識、離開語言、離開文字,一切都沒有

了,乃至離開你的身心,這個不是我們一般非利根者所能

做得到的。是否也能退一步說,在「如來禪」跟「祖師禪」

兩者之間?要覺察你自己的根機,選擇怎麼樣的修行才適

合。並不一定要選擇頓悟法門才是在學佛,才能行菩薩道

度眾生,才能成佛。

有人認為:『修祖師禪這個「定」,不需要真入定。認為

修禪,不必修到一切妄想雜念都消除了,才可能頓悟。指

在禪宗的公案裡,多數不是這個樣子。有的是在路上看到

桃花而頓悟,有的是在與禪師的對話當下而見性。於是不

管路見桃花或與人對話,都還在「分別作意」中。因此在「分

別作意」的當下,也可以頓悟的;而不是必修到一切妄想.

雜念都消盡了,才能頓悟。』

華嚴宗第五祖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

把禪法分為五等:1. 外道禪: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四禪

八定。2. 凡夫禪:正信因果,亦以欣上厭下而修四禪八定。

3. 小乘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四色四空及七方便行。就

是從五停心到見道位,配合四念住修十六特勝,再配合四

聖諦修十六心行而完成見道位。4. 大乘禪:悟我法二空之

理,亦修四色、四空,各種禪支,唯以悟理不同,而異於

小乘。亦可修中道的空觀、唯識觀,以及法界觀、念佛觀、

般若三昧等百千三昧。5. 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

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

惱,此心即佛,畢竟無異。此即《壇經》所說的「即定即慧,

即慧即定」,只要能於當下的一念上除我法二執,便能見

空性,就是明心見性,雖然未登佛位,但是亦悟眾生心就

是佛心。即是中國禪宗的頓悟法門。

可見出世間外道凡夫禪、出世間小乘禪,乃至大乘禪,

都要以四禪為基礎。出世間外道凡夫禪、出世間小乘禪、

大乘禪所不同的是空慧的有無,但若有定而不見空慧,便

不得解脫;若悟偏空,證小乘聖果;若悟二空,登大乘菩

薩位。唯有如來禪不涉漸次,故不歷四禪,但於當下一念

頓悟,便是即定即慧。臨濟宗用參話頭公案,即能助人一

念頓悟。曹洞宗用默照,就是即定即慧、即止即觀;默,

在因位是止,在果位是定;照,在因位是觀,在果位是慧;

默照同時,便成定慧不二。

可知修如來禪是要以四禪為基礎,但要具空慧。修祖師

禪可不必如如來禪涉漸次第,故不歷四禪,但於當下一念

頓悟,便是即定即慧。但我提出個人看法,我認為祖師禪

在未破初關前可不涉漸次第,不歷四禪,於當下一念頓悟,

但到破初關後保任階段最好還是要修四禪八定甚至九次第

定。證得四禪八定五神通具足,才有能力隨緣度化眾生。

一、六妙門修證次第表

修學禪定的基礎──觀呼吸(一)

二、簡介「六妙門」是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為我們講的六種觀呼

吸的方法。哪六種呢?觀呼吸在原始佛教裡,自佛陀以來

都很重視這個方法,因為那是禪修及斷煩惱很重要的方便

法。

在佛教史演變以來,觀呼吸法門越來越完備,因為後來

的祖師持續加以補充。原本佛陀在講的時候,只有「隨息」,

即注意力跟隨著呼吸,看呼吸的進與出,只觀察呼氣與吸

氣。但後來祖師又補充「數息」,越補充越多,到了部派

時代又有「止、觀、還、淨」。

所以,六妙門不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最早在《大毘婆娑

論》裡已經提到,(《大毘婆娑論》具備了六妙門的雛形 ),

希望大家能瞭解智者大師講的六妙門是有根據的,最早的

根據當然是來自於佛陀。

以下所說的第三大點到第八大點,都是根據第一大點的

「六妙門修證次第表」而作出的解釋。

三、數息( 一 ) 修行技巧

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

不令馳散。

首先介紹「數門」。數息是什麼呢?就是觀呼吸之外,

再加入數目字,數息可分為「修」與「證」來說明。修的

方面是「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

心在數,不令馳散」。數息令呼吸越調越順,在南傳佛教裡,

對觀呼吸的看法是讓它自然就好,吸氣的時候自然吸氣,

呼氣的時候自然呼氣,不用特別去控制。

有些瑜伽,會刻意去控制呼吸,但是在佛法裡的觀呼吸,

不用去控制呼吸,只要好好的自然呼吸。如此與一般人的

差別,在於一般人沒有去觀照呼吸,我們現在有特別去注

意呼吸,所以可藉它來修行及調心。

我們「調和氣息,不澀不滑」。這就有點類似印度瑜伽,

有調一點點呼吸,不是讓呼吸完全自然,南傳佛教是自然

呼吸的。但經文這邊說要調一下,怎麼調呢?「不澀不滑」。

什麼是不澀?什麼是澀?譬如感冒鼻塞時很難呼吸,感覺

澀澀的;有時候身體好好的,呼吸很順暢,但順暢有時候

就變太快,太快也不行;澀澀很難呼吸,不順暢也不好。

這邊教大家要調到不澀或太慢,也不要調成太快、太滑

順,要調到剛剛好。這邊的善巧方便是,我們不用刻意去

調,只要你每天好好觀呼吸,自然就調整下來了。最好要

每日早晚各修一次,一次最好修半小時至一小時。

出家人每天在寺廟有早晚課各一小時,在家居士也需早

晚課,可以觀呼吸半小時至一小時,做為自己的例行訓練。

每天這樣觀呼吸,就算不去調它,最後呼吸還是會調得相

當好,不澀不滑,速度剛剛好。

「安詳徐數,從一至十」。呼氣的時候數一,吸氣不數;

第二次呼氣數二,吸氣不數;第三次呼氣數三,吸氣不數,

一直數到十。有的人以為呼氣的時候,一次呼氣就連續數

一、二、三却却九、十,這樣是不對的。如何數才正確呢?

每次只少一個數目字,例如:呼氣數一,吸氣不數;呼氣

數二,吸氣不數;呼氣數三,吸氣不數却速度不要特別快

或慢,自然就好。

剛剛講過,若每天好好打坐,就算你有鼻塞,有一天自

然就通,到時候你的呼吸就很順。這樣從一數到十,一直

攝心于內在,原本你的心是在外面,觀察外面的世界,很

愛攀緣,很愛講是非,現在通通不管外在世界,全部收攝

回來我們的內心。

但是一開始時,我們沒有所緣境,很容易昏沈、打瞌睡,

怎麼辦?只要把你的心綁在一個所緣境上──鼻端,即兩

個鼻孔處,呼氣與吸氣交界之處,這就是「數息」的所緣境。

在《大毘婆娑論》裡說明了為何要加入數目字,隨觀呼

吸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加入數目字呢?加入數字就好像一

個跛腳的老人走路時,若是有一根拐杖,走起路來就很穩。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今天純粹觀呼吸,很難觀,易打瞌睡、

想睡覺、會散亂,怎麼辦?或者心調不下來,心很激昂,

這時候就加入數目字的方式讓心調下來。所以從一至十把

我們的心放在數目字上面。

下面會講到第二點「隨息」,隨息原本是佛陀教的,後

來人類的根機轉鈍,因為這個世界的欲望越來越多。你看,

現在電視頻道一百多台,網路上無奇不有,所以現在的人,

尤其是要讓年輕人來學佛,真的很難!

人類的根機就是這樣,漸漸的將注意力往外在移,越來

越糟糕。修行剛好相反,需要由外往內收攝,一直數息,

一、二、三却却九、十。

「攝心在數,不令馳散」。就是不讓觀照呼吸的注意力散

形而跑到外面,要一直拉注意力回來。因為我們不是佛陀,

所以絕對是會打妄想、想很多事。假如你在數息過程中打

妄想,這時候要如何來處理呢?你應時時把注意力放回數

息。一發現打妄想,趕快拉回來數息,不要讓心放在妄念

上太久,這點很重要。

有的人很奇怪,沒打坐沒事,一打坐就打瞌睡;也有人

的體質相反,他無法想像為什麼打坐會打瞌睡?他覺得打

坐有如電池在充電ㄧ樣,精神一直來,坐到最後脖子向上

挺,體力旺盛。

萬一你不是這種體質,打坐昏沈怎麼辦呢?有一位居士

的方法很不錯,大家可以參考:剛剛有談到,數息是打坐

的時候閉眼睛,呼氣的時候數一,第二次呼氣數二;現在

發現自己昏沈時,那就數「昏沈一」,又昏沈就數「昏沈二」

却看你可以數到多少。有的人昏沈數到四就斷掉了,這很

正常,因為昏沈時更容易斷掉,很難放在呼吸上保持專注。

像這樣的訓練自己,也是保持正念正知。

假設一直昏沈,你就打開眼睛,讓光線刺激一下,通常

會覺得精神好一點,之後,就可以再將眼睛閉起來、繼續

坐。如果又昏沈怎麼辦?可以用手按摩臉,拉拉耳朵,再

繼續坐。

假如又昏沈,可以起來,拿毛巾,用冷水洗一洗臉,讓

自己清醒一下。若又昏沈,就可以經行,以走路令自己清

醒,若仍想睡怎麼辦?當所有的方法都試過後,只好先去

適當地補眠一下,回來再好好修行。

( 二 ) 修證結果

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

心相漸細。

有「修」就有「證」,證什麼?「覺心任運從一至十,

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每一個法

門有修就有證,要如何知道你的數息有證了呢?再一次跟

大家說明,佛法裡頭說的修行,絕對靠自己就可以知道,

不用去問別人。

有的人很喜歡去請求別人幫自己印證,這樣就不對了!

佛陀在《阿含經》裡講得很詳細,所有的修行「緣自覺知,

不待時節,不待他人」。自己的身心自己最清楚,數息到

相當純熟後,你會發現,你的心可以自然而然的從一數到

十。以前數到三就打妄想、就斷掉。如果打妄想,就要從

一開始重新數,應要加行一直到最後,從一數到十都不會

斷掉,那時候就成功了。

這時候證得之境界是什麼?「不加功力,心住息緣」。

你的心完全安住在呼吸的所緣境。為什麼會昏沈?因為所

緣不清楚才會昏沈,昏沈是什麼?是黑暗,所以你要儘量

讓所緣境光明清楚,心要住在呼吸這個所緣境上。

「覺息虛微,心相漸細」。這時候感覺呼吸若有若無,若

存若亡,綿綿密密。以一般人的感覺來講,此時好像沒呼

吸,在這個時候,你摸他鼻子,好像死亡沒呼吸了,其實

是呼吸很細微。

有的人打坐時,呼吸聲有如噴射機一樣呼呼叫,這很正

常,大家不要有挫折感。因為平常你沒修觀呼吸,現在坐

下來,會感覺好像刻意在控制呼吸,其實不要去控制。有

的人會覺得不去觀察還不會怎麼樣,一旦觀察,就好像要

去控制呼吸的長短。

假如有這種感想就對了,因為平常人都會想去控制事

情,這是人的習氣!你注意看,在注意力所到之處,我們

都有一種習氣,即想要抓、想要控制、想要照我的意思,

你是不是也這樣?遇到事情總是想要控制,以前沒觀呼吸

還好,一旦觀呼吸時,你就想去控制它的出入息;原本呼

吸自然,現在反而變不自然,這是過程,很正常的。

所以,你可以從這過程裡面漸漸去修與體會,學習不要

控制,讓呼吸自然進來、出去這樣就好。如果可以專心觀

呼吸而不去管它,讓它自然這樣,你就成功。以後你在世

間上,不管去哪裡,你的心不會散亂,很專心看事情,而

且只是看,卻不會去干涉,你可以成為一位很好的觀照者,

這時候心相不染、不雜、不疑。

名詞解釋

五蘊:

( 一 ) 色蘊,即一切色法之類聚,泛指物質現象

( 二 ) 受 蘊, 可 分 為 苦 受、 樂 受、 捨 受 或 不 苦 不

樂受,無非是六根接觸六塵時所生之諸受。

( 三 ) 想蘊,眼觸等所生之諸想。

( 四 ) 行蘊,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為法,

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

( 五 ) 識蘊,即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第二蘊至

第五蘊為精神現象。

三法印:

( 一 ) 無常,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不能

暸知,反於無常中執常想,故佛說無常以破眾

生之常執。

( 二 ) 苦,凡有所受,悉皆是苦。痛苦本來就是苦,

是苦苦;快樂的事情還是苦,因為快樂的程

度會減損,是壞苦;不苦不苦的事情還是苦,

因為下一秒可能成為苦或樂,具逼迫性之苦,

屬行苦。此乃四聖諦之第一聖諦,揭開世間的

真相與真理

( 三 ) 無我,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

眾生不能暸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

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

課程名稱 講 師 課程內容 上課時間

禪坐共修大寂法師

禪坐 / 經行 每週二 19:00-21:00

佛學講座

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禪修次第 每週三 14:00-16:30

雜阿含經 徹底斷除煩惱 每週四 14:30-16:30

大般若經 空性智慧 每週四 19:00-21:00

梵唄共修 楊居士 梵唄及法器練習 每週五 19:00-21:00

法 會 名 稱 日期 時 間 備 註

地 鐘 念 佛 每月第二個星期六 9:00 ~ 17:00

金剛經/地藏經 每月第四個星期日 9:00 ~ 17:00 二經輪流

台北市例行課程表:

台北市每月共修會:

大寂法師 大寂靜學會導師暨理事長引自大寂法師《圓融觀呼吸──天台宗的六妙門》pp. 1-15

禪法之我見〈如來禪與祖師禪〉

第三版第二版

連載

待續...

大寂靜學會

生命電視臺 弘法時間:逢週六、日晚上 7:30 - 8:00

www.muchcalm.com.tw

www.muchcalm.com.tw

日期:每月/第一個星期六 時間:18:00-21:00 地址:新北市新店市民權路143號2樓新店市佛學講座:(明德素食巷內到底)

周靖山 整理

上課/共修會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31巷18弄35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