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9月6日 9 主编:马朝宏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李霁野( 19041997 ),作家,翻译家。有九卷本《李霁野文集》 行世。著名译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损害的》、夏绿蒂·勃 朗特《简·爱》、乔治·吉辛《四季随笔》等,是“直译”的代表,在译界享 有盛名。他还是未名社成员,鲁迅的学生。 1944 年,李霁野先生在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其 间,就人生、社会、读书、爱等青年人关注的命题作了一系列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整理结集为《给少男少女》。这里所选,是其中的第 一讲。该讲的主题,是“常谈”,似无多新意,但平实 亲切,鲜活有味,不失为关于读书的良训。 此外,了解李霁野,了解《给少男少女》,似乎也 是挺应该的事。 (任余) 随看 随想 “读”过暑期 段伟 关键人物 白鸽远飞 李鸿理 师生之间 一个乡村教师的咏叹调 王雄 数学王老师是我们最爱的老师,她不仅漂亮,而且善于利用自己制作的图表让数学 变得简单。我们的数学课堂总是轻松而愉悦,我们都喜欢数学课,更喜欢王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 宋奕璇 辅导教师 江南 童心绘师 年轻时,暑假要分给朋友,献给学 校,娱乐和培训占据了整个暑期生 活。越过45岁这道坎后,暑假就逐渐 变为私有了。 暑假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同寻常 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后,学校组织了各 种暑期培训给教师充电。但是,这种培 训苦于经费的短缺和组织者精力的所限 而草草收场。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应 该是持续不间断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对 学习的渴望和热爱,说白了就是读书。 讲句实话,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 教师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 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里,潜下心来 读书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 我就是这样一个静不下心来的 人。为了让自己养成读书习惯,经过 了极其漫长而痛苦的灵与肉的斗争, 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其中,这个法 宝就是我支教时给人临时代课教过的 一篇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所说 的,在人的心灵里是很容易长满杂草 的,要铲除这些杂草,必须用稻子去占 据整个心灵,让杂草失去生长的空 间。在我看来,心灵里的“杂草”就是 各种不良嗜好,而“稻子”呢,就是书 籍,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书籍的时候, 教师的精神生活才是丰富的,暑假才 会变得充实起来,教师的精气神才能 重新得到焕发。 我是一个中学英语教师,暑假给 了我充裕的时间阅读中外文学作品。 我常常希望暑假更长一些,每当暑假 快结束的时候,总有一种感叹 “哎,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呢”。但当 自己整理所读过的书籍目录的时候, 又觉得这个暑假没有荒废,内心还会 生出一种教学的冲动,在新学期的讲 台上,我又有了用武之地。 暑假是漫长的,如何读更多的书 呢?我觉得其中还有许多方法可讲。 我的读书方法可能同其他教师不 太一样,别人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 我则不然,我的读书方法是学校课程 式的。我有每天的课表,自己常常把 它戏谑为在进修研究生课程班。 晨光熹微,我就沿着中国文学史 一路读来。第一节是先秦文学,第二 节是唐诗,第三节是宋词,第四节是元 曲,第五节是现当代文学。学习方法 很简单,就是大声朗读。 烈日炎炎的下午时段基本以本专 业的课程为主。午睡起来第一节课, 做一个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写好自己 的点评。第二节课是阅读教育专著。 这两节课的内容是写作的主要素材和 思考源点,然后利用足够的时间和原 始的写作冲动在电脑前涂鸦。 夕阳西下,暑热散去,我手里捧着 鲜活的时文选粹带着儿子到小溪边朗 读,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驰骋在文学的 想象中,一天的燥热全然离我而去。 月明星稀,夏虫声声,独自一人坐 在台灯下品读经典时光。我喜欢黒塞 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 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 堂。品味经典的恒久魅力,觉察生命 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 缘,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 刷一新。 去年暑假,我读完了《曾国藩九九 方略》《治心经》等养心的文学作品及 教育专著。今夏,友人推荐《人类简 史》,这本书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 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书能香我不需花,暑假正是读书 时。最好的阅读还不能忘记朋友,朋 友们谈天说地,每有会意,辄欣然忘 言,这种阅读共同体的作用不能低 估。“魅力教师阅读坊”有许多志趣相 投的朋友,来吧,让我们在知行路上阔 步向前。 (作 者 单 位 系 湖 北 省 英 山 县 实 验 中学) 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 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 充实自己的生活。换了话说,读书必须 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 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 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 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 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 地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实际 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 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 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 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 而无生活,只尝得到间接的经验,和吃 嚼过的饭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读书,却 势必空虚、狭小。 我说读书可以增广加深生活的经 验,因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 晶,我们可以从其中吸收无穷的精神养 料。很平常的事情,很平常的东西,经过 名著的作者,特别是诗人描写之后,便有 了意味,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联想。这 样的诗句便成了“Open, sesame!”一样的 咒语,可以替读者打开珍贵的宝库。 最近我翻译乔治·吉辛的《四季随 笔》,其中有一段将这个意思讲得最好。 他引约翰生的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 书的人之间,同死人和活人之间,有同样 大的差别。接着他说蝙蝠和枭鸟,若不 是因为入了诗人的世界,他也许看到它 们,听到它们,只怀着厌恶或迷信。可 是,“凝目的枭鸟夜夜歌唱着欢快的歌 调。我在蝙蝠的背上飞来飞去,快快乐 乐地追随夏季” —这两种鸟便入了超 凡的境界,变为富于诗的联想的了。可 是对于不读诗的人,它们和麻雀有什么 不同呢?夜莺、云雀、布谷,也因为诗的 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 读诗的人却无福领略。我因为韩愈的诗 句“黄昏到寺蝙蝠飞”对于蝙蝠也颇有好 感,而且每见到它,往往想起“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仿佛见到了诗人辛弃疾独 宿的凄凉景况。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 鹤、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 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 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 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 而不曾读过诗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自 然也就贫乏得多了。其他如树木花草, 本身固然是美的,也因为诗的联想而更 美。梅呀、柳呀、梧桐呀、芭蕉呀,在不读 书的人的心目中,假如引起什么情绪的 话,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读书使 我们的生活丰富。 吉辛又说到中夜的钟声使他惊醒, 若不是为了莎士比亚的联想,他也许会 诅咒它扰乱睡眠呢。读过张继的“夜半 钟声到客船”,假如诸位中有人中夜被钟 声惊醒,不会因此感到喜悦吗? 我说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增加读书的 理解和欣赏,让我也来举一个小小的例 子。记得有一回,和在座的台静农先生 谈到中国诗的意境,我说很欢喜柳永词 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问我,前一 句“今宵酒醒何处”,如何?我摇摇头,因 为我不善喝酒。他却觉得酒醒后那境界 更好。这有点不好商量。不过他继续 说,有一次回故乡的途中,却亲身经历过 这境界。我只有甘拜下风,承认他的欣 赏更真切。在我,只有“杨柳岸”和“晓风 残月”合成过一张和谐的图画。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很多地方很受 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脍炙人口的名 著,有时读不出什么好,也不必扫兴 的。怎样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 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了解力过差。就 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 样领略。有人说,一年读一次莎士比 亚,每次都可以有新发现。真正的名 著,大体都很耐咀嚼,咀嚼一回,总可以 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别人的说法, 虽然明达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可 惜这样的批评并不多。我们和十个人 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 书中所得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 有时我们自己的经验没有成熟,不能了 解欣赏一部作品;有时同一作品,因为 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很不同的印象, 可以证明自己的经验往往在读书上有 绝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深入 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 不可。有批评家说,少年人阅读西万提 斯的《吉诃德先生》会发笑,中年人读了 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也就正是 这个道理。 所以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来的。 一方面不要做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死 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 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 疼的工作。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 它美化并充实。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 今中外的良师益友;生活,我们才可以 接受他们给予的恩惠。这样将生活和 读书熔为一炉,我想英国诗人勃莱克所 说的“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 个天国……”,这境界我们有时候可以 领略到。 (选自李霁野《给少男少女》,北京出 版社 2016 年 7 月第 1 版) 作家王宏甲在见到 26年前教过自 己的老师时,曾这样描述:“青春的容颜 像一只美丽的鸽子,永远飞出了她的巢 穴……”哀婉之情溢于言表。半百之 年,忆起恩师,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如美 丽的白鸽,在蓝天下飞翔,那亮丽的风 景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王俊卿老师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之 一。他的脸上总是一副严肃刚毅的神 情,他说话声音不大,但威力很大。他规 定女生不要常常洗衣服,因为女生每次 洗衣服都要占用吃饭时间,爱美虽然重 要,但是不能影响健康。他规定排队买 饭时不能聊天,只能拿着笔记本看,于是 我们的笔记本总是有些饭渍。他要求每 个学生要画一张8毫米见方的卡纸,写字 时垫在作业本下面,不许出格。他的学 生不仅升学率高,而且书写整齐漂亮也 是出了名的。这样的要求,渗透到生活 的每个方面。他一个人可以教语文、地 理、历史、政治四门课程;他是教师,却可 以用银针为乡亲们治病。 王俊卿老师爱生如子。那时,我们 的学校距家较远,家长一个月才来看望 一次,带点生活必需品,而后与外界的 联系似乎就断了。一次,听说晚上村里 放电影,几个男生上完晚自习准备翻墙 跑去看电影。他们的小心思哪能躲过 王老师的火眼金睛,他们刚一出门,王 老师就进了男生宿舍,但还是晚了一 步。王老师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派人 去追,而是躺在男生宿舍的大通铺上等 候着。那几个男生一回来就看到躺在 床上的王老师,不敢说吓得魂飞魄散, 但也从此规规矩矩做学生。 我刚工作时,不敢去看王俊卿老 师,担心自己工作没有成绩给他丢脸。 直到有一次,我硬着头皮找他借书,发 现他居然和颜悦色地跟我说话,临走还 塞给我一大包酸奶。 王俊卿老师不仅代家长“管教”学生, 还在工作和生活上助力弟子。有许多学 生毕业后成为王老师的同行,在教学上, 王老师特意编辑了大量复习资料帮助弟 子快速成长。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去王老 师家拜年,他告诉我忙了一夜,手写了许 多题给我参考。当别人在“难忘今宵”之 时,王老师却在“忙碌今宵”。复习资料年 年变,但我的书柜里依然保留着王老师手 写的资料。标准的魏碑字迹,工整中透着 劲道儿,格式层次清晰,虽是手写,却没有 一处涂抹,这不仅是一份复习资料,而且 是老一辈教师留下的精神财富。 王俊卿老师是个不肯休息的人,他 退休后又为民办教育工作。然而天有不 测风云,一次意外夺走了他的生命。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丰富,但能帮 助我们辨别信息真假的王俊卿老师已 经走了。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 看着那些活泼贪玩的孩子真的很羡慕, 在人生的路上还有老师陪伴。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 八月初某日,我正坐在考场上参加一 次乡村教师选调进城的考试。 秋初的阳光依然毒辣,它燎过树木, 燃烧着我正考试的这幢楼,教室内掀起了 滚滚热浪。我忽然有些恍惚:参加考试, 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吗?是为了逃离乡 村那些顽劣的孩子们吗?还是为了寻找 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头顶上的电扇嗡 嗡地响着,躲在茂密树梢上的蝉扯着嗓子 卖力地鸣叫,像极了学生李龙文爷爷歇斯 底里的嘶吼。 去年我当初一班主任,开学几天了, 还差一个学生没有报到。一日,我正在上 课,忽然一阵雷鸣般的吼叫声闯进了课 堂。我连忙走出去,原来是李龙文的爷爷 强拽着他来上学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男 孩啊,黝黑的皮肤,扭着腰站在那里,两只 手愤怒地摆来摆去。这是一个家长已管 束不住的问题学生,我毫不迟疑地给他下 了定义。 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压制住他,很 快在他周围将形成一个小团伙,整个班风 也会在这个小团伙的影响下变得不思进 取,失去竞争。 回到教室,我将李龙文单独安排在远 离集体的最后一排。第三天,就有授课教 师接二连三地向我投诉。如同被人在头 上点了一把火,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教 室,一把将李龙文拎到了教师办公室。 那个下午,我没有上课,同他谈了许 久。父母教育的缺位,让本来可塑性强的 孩子没有接受足够的道德教育;祖父母的 宠溺,让他无所畏惧。这个以无所谓示人 的男孩,说到最后竟然低下头,依然倔强 的眼睛里闪动着几点泪光。 第二天,我摘下了“有色眼镜”,将他 的座位调整到集体当中。以后的一个月, 就像对待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我握着他 的手一笔一画纠正他写字;晨读时,我搬 来一个板凳坐在他旁边,和他一起放声朗 读;我请求所有的教师降低对他的要求, 却在我们两个人时,严格要求他的言行。 偶尔,他也顶撞老师,上课做小动作…… 我总是强压下内心的情绪,一遍遍地给他 剖析事理。 两个月后,忽然一个老师说:“李龙文 像变了一个人!”仔细想想,虽然他成绩提 升不大,但确实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学生: 懂礼貌、守纪律、有集体荣誉感……一丝 笑容悄悄挂在我的嘴角。 与此同时,我也改变了许多。以前对 班级的管理过于生硬,学生有错误就叫家 长到校,实在不通人情。于是,我开始与 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共同学习,师生共 同进步。 后来,李龙文转到城里父亲身边上学 了。我与他分别半年多,不知他现在如 何,愿他人生路上一直向上向善! 教室外又是一片明晃晃,我忽然惊觉 自己坐在考场上,讶然失笑,自己竟然在 这样严肃的考试中走神。 也许是不想走!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枞阳县金社初级 中学) 悦读·话题

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 著,有时读不出什么好,也不 …€¦ ·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很多地方很受 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脍炙人口的名

  • Upload
    others

  • View
    1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 著,有时读不出什么好,也不 …€¦ ·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很多地方很受 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脍炙人口的名

2017年9月6日 9版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电话:010-82296728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书与生活

李霁野(1904—1997),作家,翻译家。有九卷本《李霁野文集》行世。著名译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损害的》、夏绿蒂·勃朗特《简·爱》、乔治·吉辛《四季随笔》等,是“直译”的代表,在译界享有盛名。他还是未名社成员,鲁迅的学生。

1944 年,李霁野先生在四川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其间,就人生、社会、读书、爱等青年人关注的命题作了一系列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整理结集为《给少男少女》。这里所选,是其中的第一讲。该讲的主题,是“常谈”,似无多新意,但平实亲切,鲜活有味,不失为关于读书的良训。

此外,了解李霁野,了解《给少男少女》,似乎也是挺应该的事。 (任余)

随看随想

每周推荐

李霁野

“读”过暑期□段伟

关键人物

白鸽远飞□李鸿理

师生之间

一个乡村教师的咏叹调□王 雄

数学王老师是我们最爱的老师,她不仅漂亮,而且善于利用自己制作的图表让数学变得简单。我们的数学课堂总是轻松而愉悦,我们都喜欢数学课,更喜欢王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 宋奕璇 辅导教师 江南

童心绘师

年轻时,暑假要分给朋友,献给学校,娱乐和培训占据了整个暑期生活。越过 45岁这道坎后,暑假就逐渐变为私有了。

暑假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同寻常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后,学校组织了各种暑期培训给教师充电。但是,这种培训苦于经费的短缺和组织者精力的所限而草草收场。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持续不间断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和热爱,说白了就是读书。

讲句实话,真正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师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里,潜下心来读书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

我就是这样一个静不下心来的人。为了让自己养成读书习惯,经过了极其漫长而痛苦的灵与肉的斗争,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其中,这个法宝就是我支教时给人临时代课教过的一篇课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所说的,在人的心灵里是很容易长满杂草的,要铲除这些杂草,必须用稻子去占据整个心灵,让杂草失去生长的空间。在我看来,心灵里的“杂草”就是各种不良嗜好,而“稻子”呢,就是书籍,当我们的生活中只有书籍的时候,教师的精神生活才是丰富的,暑假才会变得充实起来,教师的精气神才能重新得到焕发。

我是一个中学英语教师,暑假给

了我充裕的时间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我常常希望暑假更长一些,每当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总有一种感叹——

“哎,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呢”。但当自己整理所读过的书籍目录的时候,又觉得这个暑假没有荒废,内心还会生出一种教学的冲动,在新学期的讲台上,我又有了用武之地。

暑假是漫长的,如何读更多的书呢?我觉得其中还有许多方法可讲。

我的读书方法可能同其他教师不太一样,别人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我则不然,我的读书方法是学校课程式的。我有每天的课表,自己常常把它戏谑为在进修研究生课程班。

晨光熹微,我就沿着中国文学史一路读来。第一节是先秦文学,第二节是唐诗,第三节是宋词,第四节是元曲,第五节是现当代文学。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大声朗读。

烈日炎炎的下午时段基本以本专业的课程为主。午睡起来第一节课,

做一个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写好自己的点评。第二节课是阅读教育专著。这两节课的内容是写作的主要素材和思考源点,然后利用足够的时间和原始的写作冲动在电脑前涂鸦。

夕阳西下,暑热散去,我手里捧着鲜活的时文选粹带着儿子到小溪边朗读,沐浴着夕阳的余晖,驰骋在文学的想象中,一天的燥热全然离我而去。

月明星稀,夏虫声声,独自一人坐在台灯下品读经典时光。我喜欢黒塞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堂。品味经典的恒久魅力,觉察生命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缘,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刷一新。

去年暑假,我读完了《曾国藩九九方略》《治心经》等养心的文学作品及教育专著。今夏,友人推荐《人类简史》,这本书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书能香我不需花,暑假正是读书时。最好的阅读还不能忘记朋友,朋友们谈天说地,每有会意,辄欣然忘言,这种阅读共同体的作用不能低估。“魅力教师阅读坊”有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吧,让我们在知行路上阔步向前。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换了话说,读书必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地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实际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而无生活,只尝得到间接的经验,和吃嚼过的饭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读书,却势必空虚、狭小。

我说读书可以增广加深生活的经验,因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

晶,我们可以从其中吸收无穷的精神养料。很平常的事情,很平常的东西,经过名著的作者,特别是诗人描写之后,便有了意味,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联想。这样的诗句便成了“Open,sesame!”一样的咒语,可以替读者打开珍贵的宝库。

最近我翻译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其中有一段将这个意思讲得最好。他引约翰生的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和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接着他说蝙蝠和枭鸟,若不是因为入了诗人的世界,他也许看到它们,听到它们,只怀着厌恶或迷信。可是,“凝目的枭鸟夜夜歌唱着欢快的歌调。我在蝙蝠的背上飞来飞去,快快乐乐地追随夏季”——这两种鸟便入了超凡的境界,变为富于诗的联想的了。可是对于不读诗的人,它们和麻雀有什么不同呢?夜莺、云雀、布谷,也因为诗的

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读诗的人却无福领略。我因为韩愈的诗句“黄昏到寺蝙蝠飞”对于蝙蝠也颇有好感,而且每见到它,往往想起“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仿佛见到了诗人辛弃疾独宿的凄凉景况。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鹤、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其他如树木花草,本身固然是美的,也因为诗的联想而更美。梅呀、柳呀、梧桐呀、芭蕉呀,在不读书的人的心目中,假如引起什么情绪的话,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读书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吉辛又说到中夜的钟声使他惊醒,若不是为了莎士比亚的联想,他也许会诅咒它扰乱睡眠呢。读过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假如诸位中有人中夜被钟声惊醒,不会因此感到喜悦吗?

我说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增加读书的理解和欣赏,让我也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记得有一回,和在座的台静农先生谈到中国诗的意境,我说很欢喜柳永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问我,前一句“今宵酒醒何处”,如何?我摇摇头,因为我不善喝酒。他却觉得酒醒后那境界更好。这有点不好商量。不过他继续说,有一次回故乡的途中,却亲身经历过这境界。我只有甘拜下风,承认他的欣赏更真切。在我,只有“杨柳岸”和“晓风残月”合成过一张和谐的图画。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很多地方很受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脍炙人口的名

著,有时读不出什么好,也不必扫兴的。怎样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了解力过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样领略。有人说,一年读一次莎士比亚,每次都可以有新发现。真正的名著,大体都很耐咀嚼,咀嚼一回,总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别人的说法,虽然明达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可惜这样的批评并不多。我们和十个人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书中所得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有时我们自己的经验没有成熟,不能了解欣赏一部作品;有时同一作品,因为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很不同的印象,可以证明自己的经验往往在读书上有绝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不可。有批评家说,少年人阅读西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也就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来的。一方面不要做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实。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生活,我们才可以接受他们给予的恩惠。这样将生活和读书熔为一炉,我想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的“一粒沙里一个世界,一朵花里一个天国……”,这境界我们有时候可以领略到。

(选自李霁野《给少男少女》,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作家王宏甲在见到 26 年前教过自己的老师时,曾这样描述:“青春的容颜像一只美丽的鸽子,永远飞出了她的巢穴……”哀婉之情溢于言表。半百之年,忆起恩师,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如美丽的白鸽,在蓝天下飞翔,那亮丽的风景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王俊卿老师是我中学时代的老师之一。他的脸上总是一副严肃刚毅的神情,他说话声音不大,但威力很大。他规定女生不要常常洗衣服,因为女生每次洗衣服都要占用吃饭时间,爱美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影响健康。他规定排队买饭时不能聊天,只能拿着笔记本看,于是我们的笔记本总是有些饭渍。他要求每个学生要画一张8毫米见方的卡纸,写字时垫在作业本下面,不许出格。他的学生不仅升学率高,而且书写整齐漂亮也是出了名的。这样的要求,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方面。他一个人可以教语文、地理、历史、政治四门课程;他是教师,却可以用银针为乡亲们治病。

王俊卿老师爱生如子。那时,我们的学校距家较远,家长一个月才来看望一次,带点生活必需品,而后与外界的联系似乎就断了。一次,听说晚上村里放电影,几个男生上完晚自习准备翻墙跑去看电影。他们的小心思哪能躲过王老师的火眼金睛,他们刚一出门,王老师就进了男生宿舍,但还是晚了一步。王老师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派人去追,而是躺在男生宿舍的大通铺上等候着。那几个男生一回来就看到躺在床上的王老师,不敢说吓得魂飞魄散,但也从此规规矩矩做学生。

我刚工作时,不敢去看王俊卿老师,担心自己工作没有成绩给他丢脸。直到有一次,我硬着头皮找他借书,发现他居然和颜悦色地跟我说话,临走还塞给我一大包酸奶。

王俊卿老师不仅代家长“管教”学生,还在工作和生活上助力弟子。有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王老师的同行,在教学上,王老师特意编辑了大量复习资料帮助弟子快速成长。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去王老师家拜年,他告诉我忙了一夜,手写了许多题给我参考。当别人在“难忘今宵”之时,王老师却在“忙碌今宵”。复习资料年年变,但我的书柜里依然保留着王老师手写的资料。标准的魏碑字迹,工整中透着劲道儿,格式层次清晰,虽是手写,却没有一处涂抹,这不仅是一份复习资料,而且是老一辈教师留下的精神财富。

王俊卿老师是个不肯休息的人,他退休后又为民办教育工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夺走了他的生命。

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丰富,但能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真假的王俊卿老师已经走了。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看着那些活泼贪玩的孩子真的很羡慕,在人生的路上还有老师陪伴。(作者单位系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

八月初某日,我正坐在考场上参加一次乡村教师选调进城的考试。

秋初的阳光依然毒辣,它燎过树木,燃烧着我正考试的这幢楼,教室内掀起了滚滚热浪。我忽然有些恍惚:参加考试,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吗?是为了逃离乡村那些顽劣的孩子们吗?还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头顶上的电扇嗡嗡地响着,躲在茂密树梢上的蝉扯着嗓子卖力地鸣叫,像极了学生李龙文爷爷歇斯底里的嘶吼。

去年我当初一班主任,开学几天了,还差一个学生没有报到。一日,我正在上课,忽然一阵雷鸣般的吼叫声闯进了课堂。我连忙走出去,原来是李龙文的爷爷强拽着他来上学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啊,黝黑的皮肤,扭着腰站在那里,两只手愤怒地摆来摆去。这是一个家长已管束不住的问题学生,我毫不迟疑地给他下了定义。

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压制住他,很快在他周围将形成一个小团伙,整个班风也会在这个小团伙的影响下变得不思进取,失去竞争。

回到教室,我将李龙文单独安排在远离集体的最后一排。第三天,就有授课教师接二连三地向我投诉。如同被人在头上点了一把火,我三步并作两步冲进教室,一把将李龙文拎到了教师办公室。

那个下午,我没有上课,同他谈了许久。父母教育的缺位,让本来可塑性强的孩子没有接受足够的道德教育;祖父母的宠溺,让他无所畏惧。这个以无所谓示人的男孩,说到最后竟然低下头,依然倔强的眼睛里闪动着几点泪光。

第二天,我摘下了“有色眼镜”,将他的座位调整到集体当中。以后的一个月,就像对待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我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纠正他写字;晨读时,我搬来一个板凳坐在他旁边,和他一起放声朗读;我请求所有的教师降低对他的要求,却在我们两个人时,严格要求他的言行。偶尔,他也顶撞老师,上课做小动作……我总是强压下内心的情绪,一遍遍地给他剖析事理。

两个月后,忽然一个老师说:“李龙文像变了一个人!”仔细想想,虽然他成绩提升不大,但确实变成了一个合格的学生:懂礼貌、守纪律、有集体荣誉感……一丝笑容悄悄挂在我的嘴角。

与此同时,我也改变了许多。以前对班级的管理过于生硬,学生有错误就叫家长到校,实在不通人情。于是,我开始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共同学习,师生共同进步。

后来,李龙文转到城里父亲身边上学了。我与他分别半年多,不知他现在如何,愿他人生路上一直向上向善!

教室外又是一片明晃晃,我忽然惊觉自己坐在考场上,讶然失笑,自己竟然在这样严肃的考试中走神。

也许是不想走!(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枞阳县金社初级

中学)

悦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