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8 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 2015年8月31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 年 9 月 25 日创刊(总第 3907 期)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93 代号 1-102 星期一 北京6人 王景山、阮波、钱小惠、曹菲亚、葛文、甄崇德 天津4人 王干之、杨润身、张孟良、周骥良 河北4人 刘艺亭、苑纪久、赵卜一、徐光耀 山西3人 刘江、刘德怀、林鹏 内蒙古3人 王磊、云照光、冯国仁 辽宁3人 于铁、邵默夏、韶华 上海7人 丁景唐、邵伯周、陆俊超、欧阳文彬、施燕平、 峻青(孙俊卿)、崔素华(欧阳翠) 江苏7人 李萌、杨静如(杨苡)、陈辽、海笑、龚德、斯群、 戴石明 浙江2人 冯增荣、朱明溪 安徽4人 方志明、边子正、乔浮沉、谢竟成(原名谢竞成) 福建2人 王仲莘、陈中 山东4人 孔林、江源、宋协周、苗得雨 河南1人 栾星 湖北2人 王淑耘、李玉英 广东4人 吴南生、郁茹、罗滨、野曼 海南2人 朱逸辉、罗德祯 四川4人 马识途、王火、白航、刘令蒙(杜谷) 云南1人 孙凯宇 陕西4人 王丕祥、王绳武、贺鸿钧(贺抒玉)、霍松林 甘肃1人 武玉笑 宁夏1人 杭行 解放军 35 人 马融 、王传洪、王昊、王知十、王恺、王辅一、王楠、田川、 史 超、白刃、任耀庭、齐 振 夏、江波、江峻风、孙波、严寄洲、 杜烽、李来柱、李治亭、李振玉、何标、汪德荣 、张 文 苑 、 张立云、苗冰舒、林江、林耶、赵戈、赵勇 田 、胡 可、洪炉、 顾工、徐怀中、章文龙、谢雪畴 煤矿1人 成善一 公安1人 王瑞玉 中直、国直、中国作协 36人 王一地、王勉思、韦嫈、尹锡康、邓友梅、布赫、乔羽、刘保端、 许 翰如、孙剑冰、李连庆、李纳、杨觉、何辛、辛大明、张沛 、 张 颖、陈 明、陈 涌、陈 默、罗扬、赵亦吾、姚见、贺敬之、 贾芝、徐 刚、徐 非 光、郭汉城、常海、崔璇、程文、解力夫、 黎先耀、黎辛、戴煌、露菲 其他1人 黄庆云 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单 (143 人) 杨润身:抗战硝烟孕育创作 刘奇葆在参观第 22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强调 推动更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 天津的清晨还有些凉意,坐在老作 家杨润身寓所中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的鸟 鸣声,这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恬然而平 静。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润身波澜不惊地 讲起 70多年前他经历的那些抗战的惊 心动魄故事,恍惚间把人拉回到战火硝 烟 的 年 代 。 老 作 家 生 于 1923 年 ,14 岁 时便参加了井陉抗日工作团,投身到抗 战革命工作中,这几乎成为了他后来半 个多世纪文艺创作的契机。贫苦农民的 出身和抗日战争的磨练为杨润身提供了 情感的养分和生活的积累,并深深地影 响了他日后的文艺创作。 生死战斗中诞生的剧本 1938年,杨润身在晋察冀第四军分 区八大队任宣传队队员,这一年他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队中,杨润身以 他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才能积极 宣传抗日;后来他作为晋察冀民族民主 革命中学剧团指导员,集编剧、导演、作 曲于一身,并亲自参演。他说:“演出看 得多了,宣传工作做得多了,自己也开始 编剧。”早年的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从事 戏剧创作的实践基础。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杨老始终说, 是抗日战争的硝烟孕育了他,孕育了他 的文学创作。在 1942 年到 1946 年杨润 身任平山县紫庄完小教师兼校长,几年 间,由他创作并排演的街头剧、舞台剧 多达40余部,这些作品很多都取材于 真实的抗战故事,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 的真人真事,他迅速地将这些或惊险或 感人的抗战事迹转化为文艺作品,创作 了《炕 头 会》《围 困堡垒》《交公粮》等大 量的现实题材的戏剧。其中《围困堡垒》 呈现的是作家参加围攻敌人堡垒的一次 亲身经历。 《围困堡垒》创作于 1944 年,剧本真 实地还原了抗战斗争的艰辛和人民群众 夺取胜利的智慧与果敢。那是在抗战反 攻阶段,杨润身所在的柴庄村民兵围困 敌人堡垒,经过半个月的战斗取得了最 终胜利的真实故事。 71年前的这场战斗,杨老铭记至 今。作家回忆,“当年我在村子里当民 兵,还是民兵的一个负责人,所在的村子 离鬼子的堡垒五里路。堡垒在一个山头 上,我们在山下挖了工事,鬼子一出来我 们就攻击,我们围了半个月,民兵用机枪 把子弹打到了堡垒上,鬼子以为八路军 来了。我们围困了堡垒以后,把鬼子的 电话线也剪断了;城里的鬼子也不能来 救援。半个月以后的一个清晨,鬼子突 围,冲出来了,其中一个鬼子离我只有十 步远,我一枪就打倒了”。杨润身于是根 据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素材完成了 《围困堡垒》(又名《拿下鬼子堡垒》)的创 作。“最后一场是庆祝胜利,唱歌、跳舞、 扭秧歌。我们在围困鬼子的那个村子演 出,老百姓很欢喜,结束的时候,人们跑 上台去和演员们一起扭秧歌,演出很成 功。”杨老特别指出“这个剧本是 1944 年 写的,围困鬼子就发生在 1944 年,演出 也是在1944年,创作很顺利是因为它是 真实的事情”。演出的巨大成功,使杨润 身组建了所在的柴庄村剧团,用戏剧的 形式将抗敌的事迹、抗战的生活搬到周 围村庄的舞台上。为配合反“扫荡”的工 作,自编自演的《战斗生产》,从老百姓粮 食生产的快打、快收、快藏,到造地雷、石 雷、游击组活动等,都是取材于生活实 际,在群众中引起反响和共鸣。1946年 春天,冀晋第四分区党政军民各界,授予 柴庄剧团“分区乡艺运动的旗帜”的光荣 称号,冀晋区全区开展了“柴庄剧运”。 杨润身把自己在抗战中经历的这些 故事说成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道“关” “战争关”。他说:“生活在敌后,鬼子年 年扫荡,处境异常险恶。我却幸运得很, 虽然受了伤,但是活了下来。战争关就 是要不怕艰难。”杨润身在抗战中有过数 次危险的经历,有一次鬼子来扫荡,杨润 身因为严重的伤寒不能撤退,战友以为 他已经牺牲,就地掩埋在玉米地里,后来 被经过的父亲和战友发现才捡回一条 命。这些经历都成为杨润身在创作中真 实反映抗战生活的依据。他的作品及时 真切地还原抗战生活的残酷、敌人的凶 残和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用特定 的演出场所和形式,记录历史,鼓舞人 民。许多年以后,杨润身说起这些往事, 说起那时创作的压力和辛苦,仍然感慨 万千。杨润身说, “我把生活转换成了文 艺作品,自己去参加的就是我的文艺”, 正是有着这样的创作激情和使命感,杨 润身才能写出真实反映人民生活情感、 正义民心的文艺作品。 (下转第 2 版)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参观第22届北京 国际图书博览会,强调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书籍是心灵 沟通的载体,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推动更多优秀中国图 书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刘奇葆参观了国内出版单位展区和阿联酋主宾国展 区,参观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 70 周年图书展和中国主题图书展、中国出版“走出去”图 书展,与有关出版单位负责同志就图书策划、出版发行、国 际合作、数字出版等进行交流。 刘奇葆强调,出版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 出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处理好数 量与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两个效益” 相统一,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 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图书,为人民群众送去更好更多的精神 食粮。要大力推动出版走出去,贴近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 和习惯,翻译出版和量身定做一批优秀图书,生动介绍中国 道路和中国梦,介绍中国发展变化,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和当代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要做大做 强一批外向型出版企业,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拓展海外销 售渠道,加大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力度,推动更多图书进入国 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 刘奇葆指出,面向世界加强中国抗战宣传,对于国际社 会更好了解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推出一批史料价值重大的学术专著、一批真实生动反映中 国抗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向海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作为 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作 出的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作用。 刘奇葆强调,要进一步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创新 宣传推广机制和招展办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办成更 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图书综合交易平台。 本报讯 8 月 25 日至 29 日,文化部、中国作协在京联 合举办 2015 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为期 5 天的时间里, 来自30多个国家的“文化使者”围绕中外文学翻译出版课 题深入研讨、交流经验,以期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更好理解“中国之大”和“中国文学之大” 26 日举行的 2015 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座谈会汇集 了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埃及、 法国、德国、印度、印尼、墨西哥、蒙古、荷兰、韩国、俄罗斯、 土耳其、英国、乌克兰、美国、委内瑞拉、越南等国家的中青 年翻译人才和出版专家。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 部长丁伟、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座谈会。 丁伟在致辞中表示,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是中 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加强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 作互鉴、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与内容的重要举措。来自 各国的中青年翻译人才是中外文学翻译的生力军,也是文 化沟通的使者。希望各国热爱并希望长期从事中外文学 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工作者们能充分利用研修合作、网站平 台等新的手段,加强联系、充分合作,以高水平的翻译帮助 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李敬泽介绍了“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 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等项目。他说,翻译是一项 “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工作,而做到“心心相印”的最 好办法就是“经常见面”。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会发现中国 之“大”不仅在幅员和人口上,也在人们的风俗、生活,以及 为美好生活所做出的生机勃勃的努力。正是这样的“大” 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希望国外翻译家通 过此次活动,对“中国之大”和“中国文学之大”产生新的惊 喜,从而加深对中国人民生活、心灵、语言、文化的理解。 来自阿根廷的明雷、来自埃及的马伟丽、来自韩国的 金泰成和来自俄罗斯的萨沙等翻译家畅谈了对中国文学 的认识和翻译体会。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邓肯、美国传 捷电子书出版公司创始人布莱恩特、英国同一片天出版公 司负责人卫克安结合儿童阅读、数字出版、大众文学出版 等主题,为中国文学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提出了建议。 翻译使原著获得新的生命 8 月 25 日,以“文学:翻译的可能性”为主题的翻译家 与中青年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 加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涛、鲁 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等,同来自中国的中青年作家与中 外翻译家研修班学员进行了交流。 吉狄马加谈到,各国翻译家为推广、译介中国当代作 家作品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 奉献精神令人尊敬。当前在对外译介出版方面有许多需 要拓展的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走出去”,才有可能从 整体上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和水准?这需要国内外 相关部门、出版机构,同作家、翻译家之间通力合作,建立 起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影响力的机制。 张涛介绍了中国作协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的 情况,以及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作家计文君、徐则 臣、石一枫、笛安、马小淘、文珍、李宏伟同学员进行交 流。大家谈到,翻译对文学交流来说至关重要,文学翻译 是最有难度的翻译,其中凝聚着翻译家的心血和智慧。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使得母本在另一种语言里获得新的 生命力。译介、推广当代文学作品面临着许多难题,比 如选择哪些作家作品进行译介,更有效传播作品的途径 方法、翻译出作品的精髓和文化的灵魂等等,这些都值得 思考。 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 作为“2015 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的一项专题活动,8 月27日,“中外文学翻译与出版沙龙”在北京图博会举行。 作家、出版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汉学家、翻译家代表齐聚 一堂,就文学翻译与出版的有关话题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在作家对谈环节,格非、周大新分别结合各自作品《江 南三部曲》和《安魂》与评论家张柠进行了深度对话,分享 了多年来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和思考。随后,印度诗人墨普 德、德国汉学家郝慕天等研修班代表与作家进行了互动交 流,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 研修班期间,还举行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赏析”、“官话、方言、俗语结构及风 格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等为主题的讲座和交 流活动。翻译家们还参观了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体验 中国的古老历史和民俗文化。 (武翩翩 李晓晨) 2015 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晓晨) 8 月 28 日,以“当代的本土文学与 世界文学”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印文学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协 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印度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维诺德·雅各出 席论坛并致辞。 白庚胜说,去年 11 月,我曾同几位中国作家前往印度,在 新德里印度文学院首开中印文学论坛。今天,这个年轻的论 坛来到北京,两个文明古国的作家们,在书香弥漫的北京图 博会上再次相逢,这是文学的节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会因 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在互联互通的新经济时代, 中国文学与印度文学有理由携手共进,建设“文学的丝绸之 路”,希望论坛能为两国文学的互动增添新的渠道,成为中印 作家增强了解的引擎,成为两国人民展现梦想、回顾过去、畅 想未来的舞台。 自古以来,文学交流一直丰富着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之间 的接触。维诺德·雅各谈到,两大文明几乎在小说、诗歌、戏剧 等所有文学形式上都互相学习。自1950年中印建交以来,两 国派遣了多个作家代表团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出版,同时发行中英文两种版本,记 录了两国在贸易、经济、文学、文化和哲学层面接触交流的丰富 历史。中印文学论坛为两国有创造力的人才交流对话提供了 机会,希望论坛能成为未来双边交流中长期的、固定的机制。 来自中国的祝勇、李锦琦、北塔、葛竞同印度作家、翻译家 阿瓦达什、德努瓦康达、费罗兹、普拉卡什等展开对话。大家谈 到,中印两国在人类事业的诸多领域都进行过接触与合作,两 国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全球化时代,本土性与世界性成为 文学关注的焦点。世界与本土之间存在既密切又紧张的关系, 我们都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又不得不受到 其他国家语言文学的影响。本土是世界的一部分,好的作品是 多种文化交流下的产物。中印两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来自于文 化的广泛开放,以及同各国文学的深度交流。文学不是寻找差 异性的,而是在差异中寻找人类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使人类有 了互相理解的可能,成为文学存在的前提,文学,也就成为了实 现沟通的最好途径。 据介绍,中印文学论坛是中国作协同印度文学院合作创办 的机制性文学交流活动。在中印两国关系逐步加深的大背景 下,双方希望不断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国的文学交流。 建设中印文学交流新渠道 本报讯 70年前,中华儿女经历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 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艰苦卓绝的胜利离不开国共 两党的齐心合作、同仇敌忾。8月24日,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 公室主办,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台湾抗日志士亲属 协进会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协办的“海峡两岸抗日题材作品 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台湾抗日志士亲 属协进会理事长丘秀芷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何建明在致辞中说,在70年前的那场全民族抗战中,中国 作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用各种文学手法创作出许多优 秀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学,这其中包括了海峡两岸 的共同付出。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中留下了 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 伟大进程中所凝聚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是两岸 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抗战题材文学方 面,两岸作家可以做很多交流和合作。 两岸作家、学者、抗日志士、抗日将士亲属 30 余人先后发 言。来自台湾的丘秀芷、蓝博洲、高惠宇、罗秋昭、林铭镡、吕 芳雄等回顾了台湾爱国志士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期间 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肯定了日据时期台湾作家为抵制“皇 民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郑安国还为目前海 峡两岸在一领域的交流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认为,对抗战史 的研究,两岸应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历史真实。其次,遗落 民间的日记、笔记等史料、文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者对 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此外,要加强以访谈、对话等形式挖掘 经历抗战人士的个人记忆。 来自大陆的作家吴克敬、王松、范稳、李春雷、刘建东、李 骏虎、张学东等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中 对这一宏大历史的新发现。大家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 全民族共同参与的反法西斯战争,两岸人民都有不当亡国奴 的爱国之心。对抗战历史的重新发现和书写,有助于我们重 新发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是作家对遗忘的拒绝与反抗。两 岸作家认为,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 中凝聚了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遗产,也是两岸文学交流与创作的宝贵财富。 (行 超) 抗战精神是两岸文学创作的共同财富 “海峡两岸抗日题材作品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 8 月 29 日,刘慈欣读者见面会暨《三体》三部 曲中文版、英文版签售会在北京图博会举行。见面会还未 开始,热情的科幻迷就排起长长的队伍,将现场挤得水泄不 通,每个人的手里都提着一摞厚厚的《三体》中英文版,等 待刘慈欣入场。《三体》系列自出版以来,就是众多科幻迷 心目中的经典之作,不久前这部作品还将刘慈欣推上了 国际奖台。 本次读者见面会由科幻作家吴岩主持,吴岩询问了刘 慈欣的创作进展、及《三体》改编电影的情况。刘慈欣表示, 他每天都在构思新作,但如果不能突破,就宁可不写,也希 望广大读者多给他一些时间。对于此次获“雨果奖”,他说, 《三体》只是一个特例,并不代表中国的科幻作品已经达到 世界一流。但获奖之后,中国科幻的前景会更加乐观,希望 更多的年轻人热爱科幻,看科幻,写科幻,才会有更多更好 的作品出现。刘慈欣说,《三体》系列英文版翻译得很好,译 者刘宇昆本身就是一位科幻作家,在翻译时他没有带入自 己的语言特色,而是偏重了作家的特点,体现出了原著的精 髓,他甚至觉得,这个奖是他和刘宇昆两人共同获得的。至 于《三体》电影,他希望读者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进电影院 支持,毕竟这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投资的科幻电影,不一定 能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它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走上一个 新的台阶。 在接下来的签售环节,几千名科幻迷蜂拥入场,把刘慈 欣团团围住。在北京图博会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最火 爆的一次作家签售,或许,这也预示着中国科幻文学美好的 明天。 本次签售会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教育出版 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尹 超) 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前景可观

杨润身:抗战硝烟孕育创作 - chinawriter.com.cn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5/0831/U3875P843T61... · 万千。杨润身说,“我把生活转换成了文 艺作品,自己去参加的就是我的文艺”,

  • Upload
    others

  • View
    21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98每周一、三、五出版

(今日八版)2015年8月31日

WENYI BAO 中国作家网网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

1949年9月25日创刊(总第3907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93 代号1-102

星期一

北京6人 王景山、阮波、钱小惠、曹菲亚、葛文、甄崇德

天津4人 王干之、杨润身、张孟良、周骥良

河北4人 刘艺亭、苑纪久、赵卜一、徐光耀

山西3人 刘江、刘德怀、林鹏

内蒙古3人 王磊、云照光、冯国仁

辽宁3人 于铁、邵默夏、韶华

上海7人 丁景唐、邵伯周、陆俊超、欧阳文彬、施燕平、

峻青(孙俊卿)、崔素华(欧阳翠)

江苏7人 李萌、杨静如(杨苡)、陈辽、海笑、龚德、斯群、

戴石明

浙江2人 冯增荣、朱明溪

安徽4人 方志明、边子正、乔浮沉、谢竟成(原名谢竞成)

福建2人 王仲莘、陈中

山东4人 孔林、江源、宋协周、苗得雨

河南1人 栾星

湖北2人 王淑耘、李玉英

广东4人 吴南生、郁茹、罗滨、野曼

海南2人 朱逸辉、罗德祯

四川4人 马识途、王火、白航、刘令蒙(杜谷)

云南1人 孙凯宇

陕西4人 王丕祥、王绳武、贺鸿钧(贺抒玉)、霍松林

甘肃1人 武玉笑

宁夏1人 杭行

解放军35人马融、王传洪、王昊、王知十、王恺、王辅一、王楠、田川、

史超、白刃、任耀庭、齐振夏、江波、江峻风、孙波、严寄洲、

杜烽、李来柱、李治亭、李振玉、何标、汪德荣、张文苑、

张立云、苗冰舒、林江、林耶、赵戈、赵勇田、胡可、洪炉、

顾工、徐怀中、章文龙、谢雪畴

煤矿1人 成善一

公安1人 王瑞玉

中直、国直、中国作协36人王一地、王勉思、韦嫈、尹锡康、邓友梅、布赫、乔羽、刘保端、

许翰如、孙剑冰、李连庆、李纳、杨觉、何辛、辛大明、张沛、

张颖、陈明、陈涌、陈默、罗扬、赵亦吾、姚见、贺敬之、

贾芝、徐刚、徐非光、郭汉城、常海、崔璇、程文、解力夫、

黎先耀、黎辛、戴煌、露菲

其他1人 黄庆云

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单(143人)

杨润身:抗战硝烟孕育创作

刘奇葆在参观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强调

推动更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

天津的清晨还有些凉意,坐在老作

家杨润身寓所中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的鸟

鸣声,这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恬然而平

静。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润身波澜不惊地

讲起70多年前他经历的那些抗战的惊

心动魄故事,恍惚间把人拉回到战火硝

烟的年代。老作家生于1923年,14岁

时便参加了井陉抗日工作团,投身到抗

战革命工作中,这几乎成为了他后来半

个多世纪文艺创作的契机。贫苦农民的

出身和抗日战争的磨练为杨润身提供了

情感的养分和生活的积累,并深深地影

响了他日后的文艺创作。

生死战斗中诞生的剧本

1938年,杨润身在晋察冀第四军分

区八大队任宣传队队员,这一年他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队中,杨润身以

他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才能积极

宣传抗日;后来他作为晋察冀民族民主

革命中学剧团指导员,集编剧、导演、作

曲于一身,并亲自参演。他说:“演出看

得多了,宣传工作做得多了,自己也开始

编剧。”早年的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从事

戏剧创作的实践基础。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杨老始终说,

是抗日战争的硝烟孕育了他,孕育了他

的文学创作。在1942年到1946年杨润

身任平山县紫庄完小教师兼校长,几年

间,由他创作并排演的街头剧、舞台剧

多达40余部,这些作品很多都取材于

真实的抗战故事,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

的真人真事,他迅速地将这些或惊险或

感人的抗战事迹转化为文艺作品,创作

了《炕头会》《围困堡垒》《交公粮》等大

量的现实题材的戏剧。其中《围困堡垒》

呈现的是作家参加围攻敌人堡垒的一次

亲身经历。

《围困堡垒》创作于1944年,剧本真

实地还原了抗战斗争的艰辛和人民群众

夺取胜利的智慧与果敢。那是在抗战反

攻阶段,杨润身所在的柴庄村民兵围困

敌人堡垒,经过半个月的战斗取得了最

终胜利的真实故事。

71年前的这场战斗,杨老铭记至

今。作家回忆,“当年我在村子里当民

兵,还是民兵的一个负责人,所在的村子

离鬼子的堡垒五里路。堡垒在一个山头

上,我们在山下挖了工事,鬼子一出来我

们就攻击,我们围了半个月,民兵用机枪

把子弹打到了堡垒上,鬼子以为八路军

来了。我们围困了堡垒以后,把鬼子的

电话线也剪断了;城里的鬼子也不能来

救援。半个月以后的一个清晨,鬼子突

围,冲出来了,其中一个鬼子离我只有十

步远,我一枪就打倒了”。杨润身于是根

据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素材完成了

《围困堡垒》(又名《拿下鬼子堡垒》)的创

作。“最后一场是庆祝胜利,唱歌、跳舞、

扭秧歌。我们在围困鬼子的那个村子演

出,老百姓很欢喜,结束的时候,人们跑

上台去和演员们一起扭秧歌,演出很成

功。”杨老特别指出“这个剧本是1944年

写的,围困鬼子就发生在1944年,演出

也是在1944年,创作很顺利是因为它是

真实的事情”。演出的巨大成功,使杨润

身组建了所在的柴庄村剧团,用戏剧的

形式将抗敌的事迹、抗战的生活搬到周

围村庄的舞台上。为配合反“扫荡”的工

作,自编自演的《战斗生产》,从老百姓粮

食生产的快打、快收、快藏,到造地雷、石

雷、游击组活动等,都是取材于生活实

际,在群众中引起反响和共鸣。1946年

春天,冀晋第四分区党政军民各界,授予

柴庄剧团“分区乡艺运动的旗帜”的光荣

称号,冀晋区全区开展了“柴庄剧运”。

杨润身把自己在抗战中经历的这些

故事说成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道“关”——

“战争关”。他说:“生活在敌后,鬼子年

年扫荡,处境异常险恶。我却幸运得很,

虽然受了伤,但是活了下来。战争关就

是要不怕艰难。”杨润身在抗战中有过数

次危险的经历,有一次鬼子来扫荡,杨润

身因为严重的伤寒不能撤退,战友以为

他已经牺牲,就地掩埋在玉米地里,后来

被经过的父亲和战友发现才捡回一条

命。这些经历都成为杨润身在创作中真

实反映抗战生活的依据。他的作品及时

真切地还原抗战生活的残酷、敌人的凶

残和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用特定

的演出场所和形式,记录历史,鼓舞人

民。许多年以后,杨润身说起这些往事,

说起那时创作的压力和辛苦,仍然感慨

万千。杨润身说,“我把生活转换成了文

艺作品,自己去参加的就是我的文艺”,

正是有着这样的创作激情和使命感,杨

润身才能写出真实反映人民生活情感、

正义民心的文艺作品。(下转第2版)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

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参观第22届北京

国际图书博览会,强调出版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书籍是心灵

沟通的载体,要多措并举、多方发力,推动更多优秀中国图

书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刘奇葆参观了国内出版单位展区和阿联酋主宾国展

区,参观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0周年图书展和中国主题图书展、中国出版“走出去”图

书展,与有关出版单位负责同志就图书策划、出版发行、国

际合作、数字出版等进行交流。

刘奇葆强调,出版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

出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处理好数

量与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两个效益”

相统一,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

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图书,为人民群众送去更好更多的精神

食粮。要大力推动出版走出去,贴近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

和习惯,翻译出版和量身定做一批优秀图书,生动介绍中国

道路和中国梦,介绍中国发展变化,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和当代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要做大做

强一批外向型出版企业,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拓展海外销

售渠道,加大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力度,推动更多图书进入国

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

刘奇葆指出,面向世界加强中国抗战宣传,对于国际社

会更好了解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抗战主题图书出版发行工作,

推出一批史料价值重大的学术专著、一批真实生动反映中

国抗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向海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作为

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作

出的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作用。

刘奇葆强调,要进一步办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创新

宣传推广机制和招展办展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办成更

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图书综合交易平台。

本报讯 8月25日至29日,文化部、中国作协在京联

合举办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为期5天的时间里,

来自30多个国家的“文化使者”围绕中外文学翻译出版课

题深入研讨、交流经验,以期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更好理解“中国之大”和“中国文学之大”

26日举行的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座谈会汇集

了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埃及、

法国、德国、印度、印尼、墨西哥、蒙古、荷兰、韩国、俄罗斯、

土耳其、英国、乌克兰、美国、委内瑞拉、越南等国家的中青

年翻译人才和出版专家。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

部长丁伟、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出席座谈会。

丁伟在致辞中表示,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是中

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加强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

作互鉴、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与内容的重要举措。来自

各国的中青年翻译人才是中外文学翻译的生力军,也是文

化沟通的使者。希望各国热爱并希望长期从事中外文学

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工作者们能充分利用研修合作、网站平

台等新的手段,加强联系、充分合作,以高水平的翻译帮助

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李敬泽介绍了“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

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等项目。他说,翻译是一项

“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工作,而做到“心心相印”的最

好办法就是“经常见面”。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会发现中国

之“大”不仅在幅员和人口上,也在人们的风俗、生活,以及

为美好生活所做出的生机勃勃的努力。正是这样的“大”

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希望国外翻译家通

过此次活动,对“中国之大”和“中国文学之大”产生新的惊

喜,从而加深对中国人民生活、心灵、语言、文化的理解。

来自阿根廷的明雷、来自埃及的马伟丽、来自韩国的

金泰成和来自俄罗斯的萨沙等翻译家畅谈了对中国文学

的认识和翻译体会。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邓肯、美国传

捷电子书出版公司创始人布莱恩特、英国同一片天出版公

司负责人卫克安结合儿童阅读、数字出版、大众文学出版

等主题,为中国文学更好地应对全球市场提出了建议。

翻译使原著获得新的生命

8月25日,以“文学:翻译的可能性”为主题的翻译家

与中青年作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

加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涛、鲁

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等,同来自中国的中青年作家与中

外翻译家研修班学员进行了交流。

吉狄马加谈到,各国翻译家为推广、译介中国当代作

家作品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

奉献精神令人尊敬。当前在对外译介出版方面有许多需

要拓展的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走出去”,才有可能从

整体上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和水准?这需要国内外

相关部门、出版机构,同作家、翻译家之间通力合作,建立

起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影响力的机制。

张涛介绍了中国作协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的

情况,以及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作家计文君、徐则

臣、石一枫、笛安、马小淘、文珍、李宏伟同学员进行交

流。大家谈到,翻译对文学交流来说至关重要,文学翻译

是最有难度的翻译,其中凝聚着翻译家的心血和智慧。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使得母本在另一种语言里获得新的

生命力。译介、推广当代文学作品面临着许多难题,比

如选择哪些作家作品进行译介,更有效传播作品的途径

方法、翻译出作品的精髓和文化的灵魂等等,这些都值得

思考。

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

作为“2015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的一项专题活动,8

月27日,“中外文学翻译与出版沙龙”在北京图博会举行。

作家、出版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汉学家、翻译家代表齐聚

一堂,就文学翻译与出版的有关话题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在作家对谈环节,格非、周大新分别结合各自作品《江

南三部曲》和《安魂》与评论家张柠进行了深度对话,分享

了多年来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和思考。随后,印度诗人墨普

德、德国汉学家郝慕天等研修班代表与作家进行了互动交

流,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

研修班期间,还举行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

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赏析”、“官话、方言、俗语结构及风

格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等为主题的讲座和交

流活动。翻译家们还参观了古北水镇、司马台长城,体验

中国的古老历史和民俗文化。

(武翩翩 王 觅 李晓晨)

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8月28日,以“当代的本土文学与

世界文学”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印文学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协

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印度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维诺德·雅各出

席论坛并致辞。

白庚胜说,去年11月,我曾同几位中国作家前往印度,在

新德里印度文学院首开中印文学论坛。今天,这个年轻的论

坛来到北京,两个文明古国的作家们,在书香弥漫的北京图

博会上再次相逢,这是文学的节日。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会因

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在互联互通的新经济时代,

中国文学与印度文学有理由携手共进,建设“文学的丝绸之

路”,希望论坛能为两国文学的互动增添新的渠道,成为中印

作家增强了解的引擎,成为两国人民展现梦想、回顾过去、畅

想未来的舞台。

自古以来,文学交流一直丰富着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之间

的接触。维诺德·雅各谈到,两大文明几乎在小说、诗歌、戏剧

等所有文学形式上都互相学习。自1950年中印建交以来,两

国派遣了多个作家代表团进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出版,同时发行中英文两种版本,记

录了两国在贸易、经济、文学、文化和哲学层面接触交流的丰富

历史。中印文学论坛为两国有创造力的人才交流对话提供了

机会,希望论坛能成为未来双边交流中长期的、固定的机制。

来自中国的祝勇、李锦琦、北塔、葛竞同印度作家、翻译家

阿瓦达什、德努瓦康达、费罗兹、普拉卡什等展开对话。大家谈

到,中印两国在人类事业的诸多领域都进行过接触与合作,两

国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全球化时代,本土性与世界性成为

文学关注的焦点。世界与本土之间存在既密切又紧张的关系,

我们都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又不得不受到

其他国家语言文学的影响。本土是世界的一部分,好的作品是

多种文化交流下的产物。中印两国的文化自信应该来自于文

化的广泛开放,以及同各国文学的深度交流。文学不是寻找差

异性的,而是在差异中寻找人类的共性。这样的共性使人类有

了互相理解的可能,成为文学存在的前提,文学,也就成为了实

现沟通的最好途径。

据介绍,中印文学论坛是中国作协同印度文学院合作创办

的机制性文学交流活动。在中印两国关系逐步加深的大背景

下,双方希望不断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两国的文学交流。

建设中印文学交流新渠道

本报讯 70年前,中华儿女经历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

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艰苦卓绝的胜利离不开国共

两党的齐心合作、同仇敌忾。8月24日,由中国作协港澳台办

公室主办,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台湾抗日志士亲属

协进会和《中国作家》杂志社协办的“海峡两岸抗日题材作品

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台湾抗日志士亲

属协进会理事长丘秀芷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何建明在致辞中说,在70年前的那场全民族抗战中,中国

作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用各种文学手法创作出许多优

秀作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学,这其中包括了海峡两岸

的共同付出。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中留下了

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

伟大进程中所凝聚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是两岸

作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抗战题材文学方

面,两岸作家可以做很多交流和合作。

两岸作家、学者、抗日志士、抗日将士亲属30余人先后发

言。来自台湾的丘秀芷、蓝博洲、高惠宇、罗秋昭、林铭镡、吕

芳雄等回顾了台湾爱国志士在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期间

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肯定了日据时期台湾作家为抵制“皇

民化”、保持中华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郑安国还为目前海

峡两岸在一领域的交流提出了几点意见。他认为,对抗战史

的研究,两岸应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历史真实。其次,遗落

民间的日记、笔记等史料、文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者对

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此外,要加强以访谈、对话等形式挖掘

经历抗战人士的个人记忆。

来自大陆的作家吴克敬、王松、范稳、李春雷、刘建东、李

骏虎、张学东等从各自的创作实践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写作中

对这一宏大历史的新发现。大家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儿女

全民族共同参与的反法西斯战争,两岸人民都有不当亡国奴

的爱国之心。对抗战历史的重新发现和书写,有助于我们重

新发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是作家对遗忘的拒绝与反抗。两

岸作家认为,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

中凝聚了团结统一、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遗产,也是两岸文学交流与创作的宝贵财富。(行 超)

抗战精神是两岸文学创作的共同财富“海峡两岸抗日题材作品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 8月29日,刘慈欣读者见面会暨《三体》三部

曲中文版、英文版签售会在北京图博会举行。见面会还未

开始,热情的科幻迷就排起长长的队伍,将现场挤得水泄不

通,每个人的手里都提着一摞厚厚的《三体》中英文版,等

待刘慈欣入场。《三体》系列自出版以来,就是众多科幻迷

心目中的经典之作,不久前这部作品还将刘慈欣推上了

国际奖台。

本次读者见面会由科幻作家吴岩主持,吴岩询问了刘

慈欣的创作进展、及《三体》改编电影的情况。刘慈欣表示,

他每天都在构思新作,但如果不能突破,就宁可不写,也希

望广大读者多给他一些时间。对于此次获“雨果奖”,他说,

《三体》只是一个特例,并不代表中国的科幻作品已经达到

世界一流。但获奖之后,中国科幻的前景会更加乐观,希望

更多的年轻人热爱科幻,看科幻,写科幻,才会有更多更好

的作品出现。刘慈欣说,《三体》系列英文版翻译得很好,译

者刘宇昆本身就是一位科幻作家,在翻译时他没有带入自

己的语言特色,而是偏重了作家的特点,体现出了原著的精

髓,他甚至觉得,这个奖是他和刘宇昆两人共同获得的。至

于《三体》电影,他希望读者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进电影院

支持,毕竟这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投资的科幻电影,不一定

能和好莱坞大片相比,但它代表着中国科幻电影走上一个

新的台阶。

在接下来的签售环节,几千名科幻迷蜂拥入场,把刘慈

欣团团围住。在北京图博会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最火

爆的一次作家签售,或许,这也预示着中国科幻文学美好的

明天。

本次签售会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教育出版

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尹 超)

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