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24 阅读/连载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阅读编辑:孙钟焜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7年 3月2日 星期四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李丽莲:喜欢唱歌的延安丽人 (上) 读史老张 在梳理上世纪 !" 年代复旦剧社史料时, 一个人物名字跳入眼帘:李丽莲。 #$!% # 月,复旦剧社分别在上海卡尔 登大戏院、新光大戏院演出曹禺名作《雷雨》, 这是《雷雨》在上海的首演。著名戏剧大师欧 阳予倩担任导演,复旦剧社成员参演了大部 分角色(其中四凤由复旦学生凤子扮演)。 # #& 日的《申报》这样介绍《雷雨》的演出阵容: “剧本是曾获得一九三五年至高的评价,导演 是中国舞台技巧最精细的专家,演员是久经 锻炼的学校剧人。”然而,《雷雨》主角繁漪,却 由“李丽莲女士客串”—— 李丽莲是谁?她既 不是复旦学生,更不是“学校剧人”,怎么会在 《雷雨》中担任主角呢? 查当年报刊可知, !& 年代初,李丽莲已经 走红,在歌舞、戏剧和电影方面崭露头角。她 的表演天赋,深得欧阳予倩赏识。按复旦剧社 的传统,一些名剧的重要角色,都会邀请著名 影剧明星担纲,袁牧之、王莹等都客串过复旦 剧社的演出。在欧阳予倩引荐下,李丽莲成为 《雷雨》的台柱,也算顺理成章。 “不要放过她在舞台上的 眼泪吧!” 李丽莲,祖籍广东, #$#' 年出生于上海。 她原是粤剧演员,又喜欢唱歌,被称为“岭南 歌星”。李丽莲曾这样评价自己: “音乐与戏剧 是我最醉心的两样东西,音乐方面我欢喜唱 歌,同时也欢喜弄乐器……戏剧方面我爱话 剧电影,可是同时粤曲、京戏和昆曲也能使我 着迷……” #$!& $ 月,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新 东方剧场,上海曦社歌剧部隆重推出了五幕 歌剧《王昭君》,这是中国严肃歌剧的开山之 作。该剧由萧梅编剧、张曙作曲,全剧音乐素 材取自广东粤剧。年仅 #% 岁的李丽莲,凭其 粤剧演员的功底,成功扮演了主角王昭君。 编剧兼导演萧梅盛赞李丽莲的表演:“在 那黄昏饮马的交河旁,当唱完一曲哀怨的‘昭 君怨’过后,她眼红了,再唱‘夷地凄风,吹去 汉土无踪,只剩胡弓瘦马……凄凉客梦,绕遍 旧时九重’,她真的流泪,感情这样真挚的人, 不是扮演我们王昭君很恰当的人物吗?”他特 别提醒观众:“请不要放过她在舞台上的眼泪 吧!因为那清纯的眼泪,也是可以给我们以灵 魂的欢喜。” 《王昭君》的乐谱已经散佚,也没有留下 影音资料,但从当年报刊评论中,仍可一窥李 丽莲的表演功力。#$!& $ #& 日《民国日 报》刊文认为:“主角李丽莲女士,岭南生,精 于粤曲,其歌喉的嘹亮动听,自不待言,表演 方面除一二处稍嫌呆板外,余均自然而入理, 所以我确认李女士是一个富有艺术天才的人 才。” $ ## 日《申报》评论道: “……伊(指李 丽莲)是很富于感情的,所以演来极哀怨之 致,第三幕昭君独唱一曲,由李女士用‘粤讴 调’歌曲,声音嘹亮,令人想见岭南民歌的情 调的一斑。” 李丽莲出名以后,灌制过不少唱片。那 时,正是黎锦晖、黎锦光流行音乐的黄金时 代,李丽莲也唱过黎派歌曲。据说,她唱过一 首名为《花生米》的流行歌曲,名满乐坛,所以 又有人称她为“花生米”。 “演技衬托出剧情的活跃” #$!# 年,李丽莲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正式 “触电”,在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中扮演角 色。之后,经欧阳予倩推荐,她又进入明星影 片公司。 从歌星跨界成为影星,李丽莲似乎不费 吹灰之力。除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外,她还 在《有夫之妇》中扮演林四小姐、在《社会之 花》中扮演张曼、在《梦里乾坤》中扮演赵女士 ……#$!% 年,李丽莲出演欧阳予倩执导的影 片《清明时节》,她饰演爱搬弄是非的女仆王 妈,是影片中的丑角,但她演得炉火纯青。业 界这样评论,王妈“叫人看了痛恨,感到这一 类人最能坏事,她(指李丽莲)的演技衬托出 剧情的活跃,她那皮哭肉笑的嘴脸,更给人们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过,因为在电影中演的大多是配角,和 其他影星比起来,李丽莲似乎没有同时代的 王人美、黎莉莉、阮玲玉和胡蝶那样大红大 紫,她的优势在于歌喉,不少影片插曲(如胡 蝶主演的《皇后的新婚》等),她都担任了配 唱。在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中,李丽莲唱了 “恋芳春”,《申报》评论道:“李丽莲是歌舞明 星,片中清歌一曲,莺声呖呖,名不虚传。” 李丽莲与其他影星的不同特点,当年有 人曾做过比较:“她的嗓子却比王人美、黎莉 莉等都好,特出的一点是情感的浓郁。” “她所 唱的歌,都是些很快、很难的曲子,音乐也特 别复杂,只有她,才能够胜任呀。”以前还有过 这样一个传说: #$!' 年出品的轰动海内外的 电影《渔光曲》,一段插曲原定由主演王人美 演唱,不料在影片摄制过程中,王人美突然宣 布与男影星金焰结婚,并表示不愿意再配唱 插曲,后来导演蔡楚生急得没法,只好请李丽 莲代唱收入片中。这一说法,虽未得到证实, 但当年李丽莲如日中天的声乐影响力却不容 小觑。 “总觉得延安那台最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丽莲加入上海救亡 演剧队。#$!( 年底,她辗转到达延安,开始了 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作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学员,李 丽莲一毕业即成为鲁艺音乐系教员。她还曾 担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干事、边区 文化协会执委会委员等职。对于延安文艺活 动,李丽莲倾注极大的热情,参加过各类演 出,曾演唱过《黄河曲》《凤凰涅槃》等。李丽莲 参演的新歌剧《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受 到延安军民热烈欢迎。《军民进行曲》是冼星 海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他本人非常珍爱,曾 点名要求“由李丽莲同志来扮演嫂嫂……” 李丽莲是延安最活跃的文艺活动家之 一。在延安,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当年,美国医 生马海德向鲁艺女学员苏菲求婚,得到同意 后,他高兴地策马赶到王家坪,冲进政治部主 任王稼祥住处,大声喊道:“我要结婚了!”据 苏菲回忆:“王稼祥同志一愣,问道:‘你要和 谁结婚?’马故作神秘地说: ‘你猜。’王稼祥同 志试探性地问:‘李丽莲?’马急忙自豪地说: ‘不是,是苏菲!……’”可见,在中央领导人眼 中,李丽莲也是个延安名人。 李丽莲自己的婚姻有点戏剧性。在一次 延安举行的舞会上,她遇见了身材高大的奥地 利人李德,李德那时已无实权,正在抗大任教。 李丽莲用英语向李德问好,李德对她竟会讲英 语深感吃惊。之后,李丽莲邀请李德观看了一 场歌舞晚会,她演唱的陕北民歌《赶牲灵》,让 李德听得如痴如醉,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李德 后来回忆: “在我和李丽莲成了密友之后,自然 各方面的艺术家就常到我家来过周末,爱好交 往的马海德也常常把一些年轻人拉到我们院 里来。我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主要谈艺术和 政治,也打乒乓球,有时甚至跳舞……” #$!) 年的一天,李德找到主管中央组织部的陈云, 请求与李丽莲结婚,得到了批准。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记忆每一 种记忆都有属于她自己的传主工人新村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帮会纵横百乐门舞厅 声色犬马的事也不关上流社会金枝玉叶高大 上的事 本文通过工人子弟的视角叙事所引发 的独特记忆是属于个人的但又不仅仅归于个 是属于工人新村的但又不仅仅归于工人新 归根结底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属 于共和国的致青春 从石库门搬到工人新村 上海的城市地标是什么?据史料 云,代表上海开埠至今的建筑文化很 历史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太平天国 战争而诞生的以石库门为代表的前 殖民时代的经典建筑,还有一类是体 #$'$ 年以后工人阶级成为了社会 主流的工人新村。这两种文化范畴, 分别赋予了人们完全不同的叙事记 忆。而我,肯定是在混混沌沌之中,被 上帝的命运之手轻轻一个拨弄,便实 行了“跨界”行动—— 在一个秋高气 爽的日子,父亲带领着我们举家从常 德路的弄堂房子搬往了杨浦区的控 江新村,一下子从石库门文化迈入了工人新 村文化。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必定连片言只字 的发言权也无。那年,我实足五岁。属于小赤 佬一个,用北方话说,则是小屁孩。 据一本已经发黄已经发脆已经老掉了牙 的很古老的户口簿上记载,那一年为公元一 九五四年,十月。至今在我记忆影像中挥之不 去的是一个长长的镜头:父亲埋头弓腰拉着 一辆很大很长的劳动榻车(一种双轮平板人 力车,是当年很常见的运输工具)在一个劲儿 地往前跑着,车上端坐着我、奶奶、妈妈三个 人—— 妈妈还时不时地下车去帮忙推上一 把。呵呵,不对,妈妈的怀里还抱着一岁多的 我的弟弟。在我的身边好像还胡乱堆放着几 根长竹竿几块木铺板。那时候似乎也没什么 家具,真的是穷得“清汤寡水”的无产阶级,就 这样潦潦草草地开始了后来在理论层面上那 么富有历史意义的乔迁之喜。 其实,当时是有另一辆劳动榻车和我们 并行的,只不过拉车的是一个尚未婚娶的宁 波籍小青年,所以他的车上更为简单:一桌一 凳一老娘而已。他与我父亲为同一爿厂的老 同事,此去大杨浦则更是成为了未来几十年 出入与共的新同事。他们后来的工作单位皆 为国棉十七厂。前些时日遇见了这位已然八 十有余的老邻居,他至今犹记得当年他居住 ) 号,而我家则住 ' 号。其实这 ' ) 号并 不真正属于他们,他们仅仅是房客罢了,工人 们肯定买不起房子的,买得起房子的就绝对 不那么工人了。那条弄堂唤作英华里—— 三字乃是从已故作家毛炳甫先生的 《算命纪事》 小说集中查阅而得,在 大自鸣钟附近。顺便说说,他们三人 当年竟是同一爿厂子里的工友。这 位老邻居姓李,至今我们见面都改 不了沿袭几十年的称呼,唤他为:娘 舅。而他则很奇怪地叫我:老管。当 然,在我未“老管”之前,他是唤我 “新生”的。 这样的长途跋涉,拖家带口,他 们的脚步不但不知疲倦,而且是一 路欢快。童年的我,又如何理解大人 们的心事?直到近几年创作长篇小 说《工人》,翻阅史料方才恍然。原来 在那年头,能住进工人新村,绝对是 一大幸事一大快事,当年流行的一句口号自 是从历史的故纸堆中一不小心泄露了时代的 心事: “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不少劳模 可是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很光荣地住进工人 新村的。那个时代的浪潮改变了我的一家,也 影响了千千万万上海家庭的命运。 尤为令人叹服的是,普陀的曹杨新村,杨 浦的控江新村、长白新村、鞍山新村等等,当初 连选址都是大有讲究颇具考量的,一毗邻大夏 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一紧挨复旦大学、同 济大学、理工大学(原沪江大学,那时为机械学 院),政府的良苦用心十分显然,期盼着工人子 弟的教育和文化生活都能更上一层楼。 轻轻掀动历史的台历,每一页均隐隐绰 绰风雷动。自 #)'& 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 开埠,列强争相划定租界,西风东渐,外国传 教士和商人纷至沓来,在沪上圈地、建厂。时 至民国,此风尤甚。#)%* $ +" 日(清同 治四年八月初一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 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中国的 现代工业从这里起步,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 人从这里诞生了。 上海方城 余之 迎面碰上曼丽和龙小丽 两人并肩向外白渡桥方向走去,走过了上 海大厦,走上了外白渡桥,从边门走进了外滩 公园。他们沿着树荫道走到了外滩公园的正 门。“这里是公园的正门。这里曾经有过一块牌 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外滩公园开园之初是 不准中国人进入这个公园的。”柳梅说。“本来 就是中国人的地方,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呢? 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在美 国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小伙子转过 脸来问柳梅: “你们学校与美国学校有交流学 生吗?” “我听唐教授说学校方面正在积极地开 展这项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多年了,这样的机 会我想一定会越来越多的。”柳梅说。他们边说 边走,沿着江堤在公园里绕了两圈,小伙子提 议在沿江的长椅上休息一会,柳梅也没反对。 他们看着江面,微风吹拂,头顶上的树叶像无 数绿色小风铃在摇弋,只是发出的声音不是清 脆的“滴零零”,而是“啪啪啪”。随着一阵风起, 偶而飘落下来的几片绿叶,掉在他们头上。柳 梅在拍落头上、身上的树叶时,想起了妈妈梅 香年轻时从爸爸那里批发过来的早年外滩公 园的故事。“早年英国人在开园时,这里的树很 多,树上有许多鸟巢,坐在这长椅上,头顶上经 常会落下鸟屎来。”柳梅说着笑了笑。“这是真 的吗?那该多狼狈?”小伙子说着情不自禁地抬 头朝树上张望。“现在你用不着担心了,树上也 没有鸟巢了。” 小伙子看了看手表,时间接近 点了, 对柳梅说: “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了,我们一起 吃饭去,可以吗?”小伙子每提议一事,总要在 后面礼貌地加一句: “可以吗?”这在柳梅听上 去特别舒服。柳梅点了点头。于是他们走过马 路。凑巧的是,在南京路外滩的转角处,迎面 碰上了曼丽和龙小丽。“柳梅!”龙小丽惊讶地 喊道,她忽然发现柳梅的身旁站着一位文质 彬彬的帅哥,有点不好意思,后悔自己的鲁莽 举动。“小丽!太巧了,在这里遇到你们。”柳 梅大方地对身边的帅哥说, “这是我的阿姨。” “阿姨!”小伙子很有礼貌地喊了一声。柳梅又 转向小丽: “这是我从小的好朋友龙小丽。”小 伙子又得体地一点头: “您好!”曼丽说: “小丽 今天有空,我和她逛逛街。没想到……太巧 了。”曼丽在说到“没想到”三字时停顿了一 下,下面的话意思有多层:没想到在这里碰到 你;没想到你有了男朋友;没想到你在谈恋爱 ……柳梅羞涩地笑了笑。 小伙子把目光转向柳梅,轻声地询问道: “能请阿姨她们一起午餐吗?”柳梅对曼丽母 女说: “我们一起吃饭吧?”曼丽与小丽同时摇 了摇手: “不,不,我们还有事要办呢。”说着, 曼丽拉起小丽就走。小丽临走的时候,回过头 来问了柳梅一句: “你今天回家吗?这两天我 在家里休息。”柳梅说: “今天不回家了,明天 我还有课。”其实柳梅明天并没有课,她只是 随便应酬了一句,因为她已经做好了思想准 备,这几天她打算多陪陪男友,相互多接触多 作些交流沟通。 曼丽看着柳梅远去的背影,问女儿说: “迭咯小伙子是柳梅的男朋友吗?”龙小丽说: “我也不知道,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曼丽 说: “我也呒没听伊拉姆妈讲起过么,保密工 作倒是做得蛮好的嘛。” 晚上,曼丽与小丽在客厅里碰到了梅香, 她拉着梅香的手神秘兮兮地说:“侬晓得今朝 我碰到啥人了?” “啥人?” “侬猜猜看,猜着,我 请侬吃饭。” “上海滩我认得介多人,那能猜得 着?” “反正是侬认得的人?讲得再明白点,就 是侬最亲近的人。” “阿拉柳梅?伊交关日脚呒 没回来过了。” “猜着一个,还有啥人?” “还有 啥人我倒真的猜勿出来了。” “侬咯毛脚。” “毛 脚?啥个毛脚?” “毛脚女婿!” “侬瞎讲啥末事, 啥地方来咯‘毛脚’?”梅香说是这么说心里却 在想:莫不是这通信男友从广州来了?她只是 听柳梅好像说过他要来出差,但从没有跟她 说过什么时候来。梅香急切地问曼丽:“侬真 的看到伊拉两介头了?” “还会有假的?高高的 个子,白白的面孔,挺挺的鼻子,粗粗的眉毛 ……” “好了,好了,拨伊讲得花好桃好。”“真 的,卖相瞎嗲,侬勿相信问小丽。”“一口南方 口音,夹杂几句生硬的上海闲话,派头十足, 像个港商大老板的样子。”小丽说。说起南方 口音,梅香相信曼丽的的确确是碰着伊拉两 个人了。

李丽莲:喜欢唱歌的延安丽人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03-02/A24/A24.pdf · 这是《雷雨》在上海的首演。著名戏剧大师欧 阳予倩担任导演,复旦剧社成员参演了大部

  • Upload
    others

  • View
    1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李丽莲:喜欢唱歌的延安丽人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resfile/2017-03-02/A24/A24.pdf · 这是《雷雨》在上海的首演。著名戏剧大师欧 阳予倩担任导演,复旦剧社成员参演了大部

!

李丽莲

A24 阅读/连载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阅读编辑:孙钟焜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年3月2日 星期四 连载编辑:刘伟馨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李丽莲:喜欢唱歌的延安丽人(上)" 读史老张

! ! ! !在梳理上世纪 !"年代复旦剧社史料时,一个人物名字跳入眼帘:李丽莲。

#$!%年 #月,复旦剧社分别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新光大戏院演出曹禺名作《雷雨》,这是《雷雨》在上海的首演。著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担任导演,复旦剧社成员参演了大部分角色(其中四凤由复旦学生凤子扮演)。#月#&日的《申报》这样介绍《雷雨》的演出阵容:“剧本是曾获得一九三五年至高的评价,导演是中国舞台技巧最精细的专家,演员是久经锻炼的学校剧人。”然而,《雷雨》主角繁漪,却由“李丽莲女士客串”———李丽莲是谁?她既不是复旦学生,更不是“学校剧人”,怎么会在《雷雨》中担任主角呢?

查当年报刊可知,!&年代初,李丽莲已经走红,在歌舞、戏剧和电影方面崭露头角。她的表演天赋,深得欧阳予倩赏识。按复旦剧社的传统,一些名剧的重要角色,都会邀请著名影剧明星担纲,袁牧之、王莹等都客串过复旦剧社的演出。在欧阳予倩引荐下,李丽莲成为《雷雨》的台柱,也算顺理成章。

“不要放过她在舞台上的眼泪吧!”李丽莲,祖籍广东,#$#'年出生于上海。

她原是粤剧演员,又喜欢唱歌,被称为“岭南歌星”。李丽莲曾这样评价自己:“音乐与戏剧是我最醉心的两样东西,音乐方面我欢喜唱歌,同时也欢喜弄乐器……戏剧方面我爱话剧电影,可是同时粤曲、京戏和昆曲也能使我着迷……”

#$!&年 $月,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新东方剧场,上海曦社歌剧部隆重推出了五幕歌剧《王昭君》,这是中国严肃歌剧的开山之作。该剧由萧梅编剧、张曙作曲,全剧音乐素材取自广东粤剧。年仅 #%岁的李丽莲,凭其粤剧演员的功底,成功扮演了主角王昭君。

编剧兼导演萧梅盛赞李丽莲的表演:“在那黄昏饮马的交河旁,当唱完一曲哀怨的‘昭

君怨’过后,她眼红了,再唱‘夷地凄风,吹去汉土无踪,只剩胡弓瘦马……凄凉客梦,绕遍旧时九重’,她真的流泪,感情这样真挚的人,不是扮演我们王昭君很恰当的人物吗?”他特别提醒观众:“请不要放过她在舞台上的眼泪吧!因为那清纯的眼泪,也是可以给我们以灵魂的欢喜。”《王昭君》的乐谱已经散佚,也没有留下

影音资料,但从当年报刊评论中,仍可一窥李丽莲的表演功力。#$!&年 $月 #&日《民国日报》刊文认为:“主角李丽莲女士,岭南生,精于粤曲,其歌喉的嘹亮动听,自不待言,表演方面除一二处稍嫌呆板外,余均自然而入理,所以我确认李女士是一个富有艺术天才的人才。”$月 ##日《申报》评论道:“……伊(指李丽莲)是很富于感情的,所以演来极哀怨之致,第三幕昭君独唱一曲,由李女士用‘粤讴调’歌曲,声音嘹亮,令人想见岭南民歌的情调的一斑。”

李丽莲出名以后,灌制过不少唱片。那时,正是黎锦晖、黎锦光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李丽莲也唱过黎派歌曲。据说,她唱过一首名为《花生米》的流行歌曲,名满乐坛,所以又有人称她为“花生米”。

“演技衬托出剧情的活跃”#$!#年,李丽莲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正式

“触电”,在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中扮演角色。之后,经欧阳予倩推荐,她又进入明星影片公司。

从歌星跨界成为影星,李丽莲似乎不费吹灰之力。除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外,她还在《有夫之妇》中扮演林四小姐、在《社会之花》中扮演张曼、在《梦里乾坤》中扮演赵女士……#$!%年,李丽莲出演欧阳予倩执导的影片《清明时节》,她饰演爱搬弄是非的女仆王妈,是影片中的丑角,但她演得炉火纯青。业界这样评论,王妈“叫人看了痛恨,感到这一类人最能坏事,她(指李丽莲)的演技衬托出

剧情的活跃,她那皮哭肉笑的嘴脸,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过,因为在电影中演的大多是配角,和其他影星比起来,李丽莲似乎没有同时代的王人美、黎莉莉、阮玲玉和胡蝶那样大红大紫,她的优势在于歌喉,不少影片插曲(如胡蝶主演的《皇后的新婚》等),她都担任了配唱。在影片《上海小姐韩绣雯》中,李丽莲唱了“恋芳春”,《申报》评论道:“李丽莲是歌舞明星,片中清歌一曲,莺声呖呖,名不虚传。”

李丽莲与其他影星的不同特点,当年有人曾做过比较:“她的嗓子却比王人美、黎莉莉等都好,特出的一点是情感的浓郁。”“她所唱的歌,都是些很快、很难的曲子,音乐也特别复杂,只有她,才能够胜任呀。”以前还有过这样一个传说:#$!'年出品的轰动海内外的电影《渔光曲》,一段插曲原定由主演王人美演唱,不料在影片摄制过程中,王人美突然宣布与男影星金焰结婚,并表示不愿意再配唱插曲,后来导演蔡楚生急得没法,只好请李丽莲代唱收入片中。这一说法,虽未得到证实,但当年李丽莲如日中天的声乐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总觉得延安那台最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丽莲加入上海救亡

演剧队。#$!(年底,她辗转到达延安,开始了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作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期学员,李丽莲一毕业即成为鲁艺音乐系教员。她还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干事、边区文化协会执委会委员等职。对于延安文艺活动,李丽莲倾注极大的热情,参加过各类演出,曾演唱过《黄河曲》《凤凰涅槃》等。李丽莲参演的新歌剧《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受到延安军民热烈欢迎。《军民进行曲》是冼星海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他本人非常珍爱,曾点名要求“由李丽莲同志来扮演嫂嫂……”

李丽莲是延安最活跃的文艺活动家之一。在延安,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当年,美国医生马海德向鲁艺女学员苏菲求婚,得到同意后,他高兴地策马赶到王家坪,冲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处,大声喊道:“我要结婚了!”据苏菲回忆:“王稼祥同志一愣,问道:‘你要和谁结婚?’马故作神秘地说:‘你猜。’王稼祥同志试探性地问:‘李丽莲?’马急忙自豪地说:‘不是,是苏菲!……’”可见,在中央领导人眼中,李丽莲也是个延安名人。

李丽莲自己的婚姻有点戏剧性。在一次延安举行的舞会上,她遇见了身材高大的奥地利人李德,李德那时已无实权,正在抗大任教。李丽莲用英语向李德问好,李德对她竟会讲英语深感吃惊。之后,李丽莲邀请李德观看了一场歌舞晚会,她演唱的陕北民歌《赶牲灵》,让李德听得如痴如醉,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李德后来回忆:“在我和李丽莲成了密友之后,自然各方面的艺术家就常到我家来过周末,爱好交往的马海德也常常把一些年轻人拉到我们院里来。我们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主要谈艺术和政治,也打乒乓球,有时甚至跳舞……”#$!)年的一天,李德找到主管中央组织部的陈云,请求与李丽莲结婚,得到了批准。

工人新村

管新生

! ! !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她自己的记忆!每一

种记忆都有属于她自己的传主" #工人新村$不

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帮会纵横%百乐门&舞厅

声色犬马的事!也不关上流社会金枝玉叶高大

上的事'本文通过工人子弟的视角叙事所引发

的独特记忆!是属于个人的但又不仅仅归于个

人!是属于工人新村的但又不仅仅归于工人新

村"归根结底!是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属

于共和国的(致青春&'

!"从石库门搬到工人新村

上海的城市地标是什么?据史料云,代表上海开埠至今的建筑文化很历史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太平天国战争而诞生的以石库门为代表的前殖民时代的经典建筑,还有一类是体现 #$'$年以后工人阶级成为了社会主流的工人新村。这两种文化范畴,分别赋予了人们完全不同的叙事记忆。而我,肯定是在混混沌沌之中,被上帝的命运之手轻轻一个拨弄,便实行了“跨界”行动———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带领着我们举家从常德路的弄堂房子搬往了杨浦区的控江新村,一下子从石库门文化迈入了工人新村文化。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必定连片言只字的发言权也无。那年,我实足五岁。属于小赤佬一个,用北方话说,则是小屁孩。据一本已经发黄已经发脆已经老掉了牙

的很古老的户口簿上记载,那一年为公元一九五四年,十月。至今在我记忆影像中挥之不去的是一个长长的镜头:父亲埋头弓腰拉着一辆很大很长的劳动榻车(一种双轮平板人力车,是当年很常见的运输工具)在一个劲儿地往前跑着,车上端坐着我、奶奶、妈妈三个人———妈妈还时不时地下车去帮忙推上一把。呵呵,不对,妈妈的怀里还抱着一岁多的我的弟弟。在我的身边好像还胡乱堆放着几根长竹竿几块木铺板。那时候似乎也没什么家具,真的是穷得“清汤寡水”的无产阶级,就这样潦潦草草地开始了后来在理论层面上那么富有历史意义的乔迁之喜。其实,当时是有另一辆劳动榻车和我们

并行的,只不过拉车的是一个尚未婚娶的宁波籍小青年,所以他的车上更为简单:一桌一凳一老娘而已。他与我父亲为同一爿厂的老

同事,此去大杨浦则更是成为了未来几十年出入与共的新同事。他们后来的工作单位皆为国棉十七厂。前些时日遇见了这位已然八十有余的老邻居,他至今犹记得当年他居住在 )号,而我家则住 '号。其实这 '号 )号并不真正属于他们,他们仅仅是房客罢了,工人们肯定买不起房子的,买得起房子的就绝对不那么工人了。那条弄堂唤作英华里———这

三字乃是从已故作家毛炳甫先生的《算命纪事》小说集中查阅而得,在大自鸣钟附近。顺便说说,他们三人当年竟是同一爿厂子里的工友。这位老邻居姓李,至今我们见面都改不了沿袭几十年的称呼,唤他为:娘舅。而他则很奇怪地叫我:老管。当然,在我未“老管”之前,他是唤我“新生”的。

这样的长途跋涉,拖家带口,他们的脚步不但不知疲倦,而且是一路欢快。童年的我,又如何理解大人们的心事?直到近几年创作长篇小说《工人》,翻阅史料方才恍然。原来在那年头,能住进工人新村,绝对是

一大幸事一大快事,当年流行的一句口号自是从历史的故纸堆中一不小心泄露了时代的心事:“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不少劳模可是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很光荣地住进工人新村的。那个时代的浪潮改变了我的一家,也影响了千千万万上海家庭的命运。尤为令人叹服的是,普陀的曹杨新村,杨

浦的控江新村、长白新村、鞍山新村等等,当初连选址都是大有讲究颇具考量的,一毗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一紧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理工大学(原沪江大学,那时为机械学院),政府的良苦用心十分显然,期盼着工人子弟的教育和文化生活都能更上一层楼。轻轻掀动历史的台历,每一页均隐隐绰

绰风雷动。自 #)'&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列强争相划定租界,西风东渐,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纷至沓来,在沪上圈地、建厂。时至民国,此风尤甚。#)%*年 $月 +"日(清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中国的现代工业从这里起步,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人从这里诞生了。

上海方城余 之

! ! ! ! ! ! ! ! ! #$"迎面碰上曼丽和龙小丽

两人并肩向外白渡桥方向走去,走过了上海大厦,走上了外白渡桥,从边门走进了外滩公园。他们沿着树荫道走到了外滩公园的正门。“这里是公园的正门。这里曾经有过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外滩公园开园之初是不准中国人进入这个公园的。”柳梅说。“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地方,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呢?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小伙子转过脸来问柳梅:“你们学校与美国学校有交流学生吗?”“我听唐教授说学校方面正在积极地开展这项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多年了,这样的机会我想一定会越来越多的。”柳梅说。他们边说边走,沿着江堤在公园里绕了两圈,小伙子提议在沿江的长椅上休息一会,柳梅也没反对。他们看着江面,微风吹拂,头顶上的树叶像无数绿色小风铃在摇弋,只是发出的声音不是清脆的“滴零零”,而是“啪啪啪”。随着一阵风起,偶而飘落下来的几片绿叶,掉在他们头上。柳梅在拍落头上、身上的树叶时,想起了妈妈梅香年轻时从爸爸那里批发过来的早年外滩公园的故事。“早年英国人在开园时,这里的树很多,树上有许多鸟巢,坐在这长椅上,头顶上经常会落下鸟屎来。”柳梅说着笑了笑。“这是真的吗?那该多狼狈?”小伙子说着情不自禁地抬头朝树上张望。“现在你用不着担心了,树上也没有鸟巢了。”小伙子看了看手表,时间接近 !"点了,

对柳梅说:“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了,我们一起吃饭去,可以吗?”小伙子每提议一事,总要在后面礼貌地加一句:“可以吗?”这在柳梅听上去特别舒服。柳梅点了点头。于是他们走过马路。凑巧的是,在南京路外滩的转角处,迎面碰上了曼丽和龙小丽。“柳梅!”龙小丽惊讶地喊道,她忽然发现柳梅的身旁站着一位文质彬彬的帅哥,有点不好意思,后悔自己的鲁莽举动。“小丽!太巧了,在这里遇到你们。”柳梅大方地对身边的帅哥说,“这是我的阿姨。”

“阿姨!”小伙子很有礼貌地喊了一声。柳梅又转向小丽:“这是我从小的好朋友龙小丽。”小伙子又得体地一点头:“您好!”曼丽说:“小丽今天有空,我和她逛逛街。没想到……太巧了。”曼丽在说到“没想到”三字时停顿了一下,下面的话意思有多层: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没想到你有了男朋友;没想到你在谈恋爱……柳梅羞涩地笑了笑。小伙子把目光转向柳梅,轻声地询问道:

“能请阿姨她们一起午餐吗?”柳梅对曼丽母女说:“我们一起吃饭吧?”曼丽与小丽同时摇了摇手:“不,不,我们还有事要办呢。”说着,曼丽拉起小丽就走。小丽临走的时候,回过头来问了柳梅一句:“你今天回家吗?这两天我在家里休息。”柳梅说:“今天不回家了,明天我还有课。”其实柳梅明天并没有课,她只是随便应酬了一句,因为她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这几天她打算多陪陪男友,相互多接触多作些交流沟通。

曼丽看着柳梅远去的背影,问女儿说:“迭咯小伙子是柳梅的男朋友吗?”龙小丽说:“我也不知道,她从来没有和我说过。”曼丽说:“我也呒没听伊拉姆妈讲起过么,保密工作倒是做得蛮好的嘛。”晚上,曼丽与小丽在客厅里碰到了梅香,

她拉着梅香的手神秘兮兮地说:“侬晓得今朝我碰到啥人了?”“啥人?”“侬猜猜看,猜着,我请侬吃饭。”“上海滩我认得介多人,那能猜得着?”“反正是侬认得的人?讲得再明白点,就是侬最亲近的人。”“阿拉柳梅?伊交关日脚呒没回来过了。”“猜着一个,还有啥人?”“还有啥人我倒真的猜勿出来了。”“侬咯毛脚。”“毛脚?啥个毛脚?”“毛脚女婿!”“侬瞎讲啥末事,啥地方来咯‘毛脚’?”梅香说是这么说心里却在想:莫不是这通信男友从广州来了?她只是听柳梅好像说过他要来出差,但从没有跟她说过什么时候来。梅香急切地问曼丽:“侬真的看到伊拉两介头了?”“还会有假的?高高的个子,白白的面孔,挺挺的鼻子,粗粗的眉毛……”“好了,好了,拨伊讲得花好桃好。”“真的,卖相瞎嗲,侬勿相信问小丽。”“一口南方口音,夹杂几句生硬的上海闲话,派头十足,像个港商大老板的样子。”小丽说。说起南方口音,梅香相信曼丽的的确确是碰着伊拉两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