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報告人:吳美慧 主任 101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執行成果發表會 館校合作--認識東南亞文化

館校合作--認識東南亞文化 · 1.能利用心智圖製作台東 族群與其文化特色未達 目標。深究原因發現,教 學前置規劃未與教學群做 好溝通,教學群將重點放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報告人:吳美慧 主任

    101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執行成果發表會

    館校合作--認識東南亞文化

  • 報告大綱

    計畫發想

    進行歷程

    成果與檢討

    課程規劃

  • 計畫發想

    設計理念

    --台灣因婚姻移民改變了人口的組成,同時也促使著文化

    的變化,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因東南亞配偶人數不在

    少數,所以「認識東南亞文化」有助於社會發展。

    --結合博物館(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民間社福團體(臺

    東縣外籍配偶協會),進行「文化課程推廣」的新嘗試。

    --讓學生覺察國際間文化的差異,進而能理解差異,達到「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

    學生經驗 --學校位於市中心,地處商業、文化區,生活機能便利。多數學生對各國風味飲食或手工藝品(飾品)都曾接觸。

    --少數學生的家庭(家族)已是國際化與多元種族組成,但身處多元文化家庭未必具有多元文化素養。有的學生反而缺乏自信或價值觀偏差。

  • 課程規劃 推動指標

    2-2 尊重不同文化 2-3 欣賞不同文化 4-1 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

    參與年級 五、六年級學生

    融入領域

    社會領域:東南亞文化週前導課程、主題國家 文化民俗的介紹海報。 語文領域:東南亞文化教學素材。 綜合領域:東南亞飲食體驗及手工藝品製作。

    延伸學習 圖書館東南亞文化主題展、米食文化風味體驗

    合作單位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農糧署台東辦事處

  • 指標與執行說明

    尊重不同文化 操作型定義 ==與國際友人互動時能尊重彼此生活與文化的差異

    ==能嘗試不同國家的特色飲食(入境隨俗) 執行方式說明

    ==社會課程:教師介紹亞洲鄰近國家的地 理位置、建築特色、宗教信仰、服裝與 飲食等生活上的特殊性。 ==學生則透過查閱資料、觀察訪問、書籍 閱讀、媒體閱讀等方式,對這三個鄰近 國家有進一步的理解。 ==利用學習單、小組海報製作的程序,檢 核學習成效。 ==語文教學:教學群以學習歷程和經驗為 素材,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中,透過文字 陳述學習者的學習所得與心情轉化,透 過作品傳達感謝。 ==綜合領域:外配協會姊妹進入班級與學 習者互動,讓學習者將文本知識與異質 文化連結。

    欣賞不同文化

    操作型定義 ==能說出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特色 (如建築、舞蹈、音樂) 執行方式說明 ==利用4週次期程,每班進行 一節課的異國飲食體驗, 製作並品嘗異國美食。 ==綜合領域:由外配協會姊 妹入班指導,班級師生共 同學習,以社會課所學的 認識為基礎,結合外配志 工的現身說法,讓文化的 體驗更深入。 ==採小組合作的方式,整合 蒐集的資料,以海報方式 組織所學習到的知識。

    操作型定義 ==能說出台東的族群有哪些 ==能說明台東不同族群的文 化特色 ==能利用心智圖製作台東族 群與其文化特色 ==能體現尊重異質文化的態 度 執行方式說明 ==結合四年級種稻學習歷程 舉辦成果展 ==透過欣賞多元藝術作品的 歷程擴大視野 ==利用交流機會學習並尊重 多元文化之美

    認識及尊重不同 族群的異質文化

    國內的文化,也是下一代要關注的;人和人、文化和文化間的交流,更是展開世界觀的大門。

    1.越南:河粉、粉腸。2.斗笠。 3.沒兔年,有貓。4.小船拼紙畫。

  • 進行歷程

  • 執行成果

    社會領域

  • 執行成果

    綜合領域

  • 執行成果

    語文領域

  • 執行成果

    綜合領域

  • 執行成果

    成果展

  • 執行成果

    成果迴響

  • 檢討一:質性與量化執行分析

    質性說明 量化說明

    1.將認識東南亞文化融入社會、語文與綜合領域進行教學,目的在於認識東南亞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自然與人文條件。

    1.五六年級14個班級參與,每週3節社會課程,至少進行一單元的課程融入教學。

    2.在綜合領域中加入異國飲食體驗與手工藝製作課程,透過實際的接觸和操作更貼近生活。

    2.五六年級14個班級利用綜合課2節進行手工藝製作與部分班級美食體驗,共計進行34節課的體驗課程。

    3.透過外配協會新住民媽媽的現身說法,讓學習者與異國文化有更近身接觸的機會。

    3.由新住民媽媽進行手工藝與美食體驗的操作教學課程,同時融入文化的介紹。(34H)

    4.彙整課程中所有學習成果,結合四年級種稻課程,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邀集全校師生共同參與,透過展示分享讓更多人了解東南亞文化的特色。

    4.五六年級14個班級進行成果展,於101/12/12舉行,共計參與人數1090,與時間5H。

  • 檢討二:成果與改善 辦理特色

    1.融入式教學減輕教師的 壓力。 2.教材包分享提升教學效 能。 3.以實作經驗作為教材印 象更深刻。 4.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 情意教學更落實。 5.善用社區資源提升學 習效果 。

    未達目標分析與改善

    1.「能利用心智圖製作台東 族群與其文化特色」未達 目標。深究原因發現,教 學前置規劃未與教學群做 好溝通,教學群將重點放 置在資料蒐集、歸納、分 類與海報製作上。 2.改善策略: ˙計畫執行期間除了前置作 業外,需定期(每一次)進 行檢核會議,隨時追蹤執 行的進度以了解計畫是否 疏漏,或教學群是否有需

    要協助之處。

    產出效益 1.學習者: ˙透過課程介紹和體驗操作 ,能理解國家的地理位置、 氣候和環境是影響飲食、 建築、文化的主要因素。 ˙書寫回饋心得將所學知識 、情感與經驗進行分享。 ˙ 採小組合作的方式,整合 各自蒐集的資料,製作海 報,此方式易於組織所習 得知識。 2.教師:事前的課程規畫及教 學活動執行過程中的檢視與 修正,是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的試煉。 3.社區與學校共創1+1>2的 效益。

  • 感謝聆聽

    敬請指教

    認識自己,了解在地 關懷在地,友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