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 5 28 星期六 周刊热线: 84910259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辑:仲一晴 排版:仲一晴校对:侯焰 朱红与雕刻的缘分是在玉器厂结下的。他的父亲曾 在玉器厂工作过,儿时的朱红常常到玉器厂玩,看着师傅 们如何在玉石上雕刻。师傅们挥舞着刻刀,不久后,一件 精美的作品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 过程,深深地印刻在小朱红的心里。 读初中的时候,学生中间流行雕刻图章,朱红也凑热 闹,结果发现自己不仅能刻章,还能雕龙刻凤。天赋使 然,还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不管怎样, 18 岁的朱红做了 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自学雕刻。把爱好当作事 业,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朱红买了大量相关资料阅读, 仔细研究别人的作品,先是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雕刻, 后来慢慢自己创作。 渐渐地,朱红有了名气!请他雕刻的顾客越来越多, 他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多年来,在雕刻事业里拼搏, 朱红深深感到少年时的梦想、青年时的积累、中年时的阅 历对雕刻都大有裨益。现在,有几位爱好雕刻的市民正 跟着朱红学雕刻,朱红希望他们多些热爱,多些悟性,时 间久了,自然会有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赋加上勤奋,朱红逐渐在靖江艺 术界闯出名气,从核雕、木雕到玉石雕刻,他都得心应手, 风格自成一派。“竹木牙角”无一不会,倒也雕一件成一 件,还没有失过手的时候。 在朱红的工作室,看他做出来的东西,橄榄核四五公 分长,他能雕刻罗汉头像。一个头像一天功夫,十八罗汉 十八天完成。用巴林石,他雕过一把茶壶盖子,比一元硬 币还小,水可注入其中却倒不 出来,因为壶太小,导致压力 不够。这件作品,在第六届中 国艺术节上展出过。 同时展出的还有他的 12 件作品,巴林石雕《刘海戏金 蟾》、黄杨木雕《瑶池赴会》、 《醉 卧 铁 拐 李》等 。2000 年, 朱红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艺 术节,并现场进行雕刻演示, 他雕刻的作品被收入江苏省 民间工艺博览会优秀作品 集。2002 年,朱红参加江苏 (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 被评为江苏省农民文艺之 星。 朱红不仅能雕小件作品, 也能雕大的刻件。他曾以泡 沫为材料,为某企业雕刻了和 真牛一样大小的《躬耕牛》,也 只雕了四五天。大件雕刻时 难度也很大,特别是泡沫这种 几乎没有坚硬度的材料。朱 红雕刻完成后,见到作品的人 无不赞叹牛的栩栩如生,形神 兼备。 朱红告诉笔者,雕刻名贵材料时,他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 选素材,只有便宜的核桃、橄榄核,他才能够自己选择题材。 他说,迎合市场是我们这样的艺人首要的任务。“而工匠精神 中其实也包含有探索、坚持自己的风格、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精 神等要素的。”他说。朱红的无奈,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 天,似乎有点非主流,但笔者很赞成一句话:工匠精神必须要 以工匠制度为支撑,工匠精神很浪漫,工匠制度却是现实。 要想在一个行业中将产品做到极致,特别是手工产品,工 匠们必须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 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成本。工匠也 是人,也有经济压力,也要养家糊口。工匠付出的时间、严谨、 坚持和耐心,真正转换成经济收益,又能有多少呢?又能支撑 多少工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 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东西。 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工 匠”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 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德国和日本工匠精 神的底气,来源于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 者的严厉惩罚。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 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那么 工匠制度中最先应该明确的一条,就是对工匠经济收入、社会 地位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问,在制度里标明经济收入、地位保障,具有 可操作性吗?的确如此,操作还有很多的问题要研究和解决, 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对工匠劳动成果的尊重,比如:我们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我们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今天我们真正 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 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更呼唤工匠制度! 朱红,一位年过不惑的靖江人, 18 岁时开始自学雕刻,如今有自己的工 作室,在圈内很受大家关注和褒扬,被称为“朱大师”。 从事雕刻工作,朱红乐此不疲, 26 年来越来越得心应手。在他看来,所 谓工匠精神,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 10 年, 20 年,一辈子,做得快乐且 专注。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雕刻师朱红 朱红的工作室内,墙壁上挂着各种雕刻工具。他在台灯 下,手持刻刀,在一块乒乓球大小的绿松石上雕刻。埋头搞雕 刻的朱红话不多,朋友却很多。紫砂界的泰斗、中国工艺美术 大师徐秀棠也是他的朋友,多有过往。朱红还喜欢摄影,喜欢 旅游,喜欢喝茶,呼朋唤友,走遍天下。 他雕刻的素材有很多,但大致是市场需求什么,他就雕什 么,都由客户做主。“比方说,我手里正在雕刻这款绿松石,市 场价格非常高,都是论克出售的。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帮客户 雕刻,而是要看客户喜欢什么。蟾蜍、貔貅、寿星等吉祥物形 象多为客户所选。”他说。也有些石料,客户拿不定主意,就非 常信任地交给朱红,由他根据石料的形状,思考雕刻题材。有 一次,朋友交给他一块龙蛋石,石头上有三种色彩,如何巧妙 地利用三种色彩,又不破坏龙蛋石的整体形状,为此朱红整整 思考了三年,终于有一天突发灵感,将那块龙蛋石雕刻成了一 个寿星。 26 年从事雕刻工作,朱红乐此不疲,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他说,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要耐得 住性子,守得住寂寞。有些行当,可能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琢 磨它、从事它,用工匠精神去成就,其实也是成就自己。 工匠精神呼唤工匠制度 · 仲一晴 · 本报记者仲一晴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 cnepaper.com · 多少工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 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东西。 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工

  • Upload
    others

  • View
    8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 cnepaper.com · 多少工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 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东西。 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工

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

周刊热线:84910259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仲一晴 排版:仲一晴 校对:侯焰

((上上))

()朱红与雕刻的缘分是在玉器厂结下的。他的父亲曾

在玉器厂工作过,儿时的朱红常常到玉器厂玩,看着师傅们如何在玉石上雕刻。师傅们挥舞着刻刀,不久后,一件精美的作品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深深地印刻在小朱红的心里。

读初中的时候,学生中间流行雕刻图章,朱红也凑热闹,结果发现自己不仅能刻章,还能雕龙刻凤。天赋使然,还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不管怎样,18岁的朱红做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自学雕刻。把爱好当作事业,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朱红买了大量相关资料阅读,仔细研究别人的作品,先是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雕刻,后来慢慢自己创作。

渐渐地,朱红有了名气!请他雕刻的顾客越来越多,他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多年来,在雕刻事业里拼搏,朱红深深感到少年时的梦想、青年时的积累、中年时的阅历对雕刻都大有裨益。现在,有几位爱好雕刻的市民正跟着朱红学雕刻,朱红希望他们多些热爱,多些悟性,时间久了,自然会有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赋加上勤奋,朱红逐渐在靖江艺术界闯出名气,从核雕、木雕到玉石雕刻,他都得心应手,风格自成一派。“竹木牙角”无一不会,倒也雕一件成一件,还没有失过手的时候。

在朱红的工作室,看他做出来的东西,橄榄核四五公分长,他能雕刻罗汉头像。一个头像一天功夫,十八罗汉十八天完成。用巴林石,他雕过一把茶壶盖子,比一元硬币还小,水可注入其中却倒不出来,因为壶太小,导致压力不够。这件作品,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展出过。

同时展出的还有他的 12件作品,巴林石雕《刘海戏金蟾》、黄杨木雕《瑶池赴会》、《醉卧铁拐李》等。2000 年,朱红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并现场进行雕刻演示,他雕刻的作品被收入江苏省民间工艺博览会优秀作品集。2002 年,朱红参加江苏(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被评为江苏省农民文艺之星。

朱红不仅能雕小件作品,也能雕大的刻件。他曾以泡沫为材料,为某企业雕刻了和真牛一样大小的《躬耕牛》,也只雕了四五天。大件雕刻时难度也很大,特别是泡沫这种几乎没有坚硬度的材料。朱红雕刻完成后,见到作品的人无不赞叹牛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

朱红告诉笔者,雕刻名贵材料时,他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选素材,只有便宜的核桃、橄榄核,他才能够自己选择题材。他说,迎合市场是我们这样的艺人首要的任务。“而工匠精神中其实也包含有探索、坚持自己的风格、融入自己的理解和精神等要素的。”他说。朱红的无奈,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似乎有点非主流,但笔者很赞成一句话:工匠精神必须要以工匠制度为支撑,工匠精神很浪漫,工匠制度却是现实。

要想在一个行业中将产品做到极致,特别是手工产品,工匠们必须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成本。工匠也是人,也有经济压力,也要养家糊口。工匠付出的时间、严谨、坚持和耐心,真正转换成经济收益,又能有多少呢?又能支撑多少工匠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东西。

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工匠”用一生的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底气,来源于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那么工匠制度中最先应该明确的一条,就是对工匠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保障。

也许有人会问,在制度里标明经济收入、地位保障,具有可操作性吗?的确如此,操作还有很多的问题要研究和解决,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对工匠劳动成果的尊重,比如:我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今天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更呼唤工匠制度!

朱红,一位年过不惑的靖江人,18岁时开始自学雕刻,如今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圈内很受大家关注和褒扬,被称为“朱大师”。

从事雕刻工作,朱红乐此不疲,26年来越来越得心应手。在他看来,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10年,20年,一辈子,做得快乐且专注。

::

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

雕刻师朱红

朱红的工作室内,墙壁上挂着各种雕刻工具。他在台灯下,手持刻刀,在一块乒乓球大小的绿松石上雕刻。埋头搞雕刻的朱红话不多,朋友却很多。紫砂界的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也是他的朋友,多有过往。朱红还喜欢摄影,喜欢旅游,喜欢喝茶,呼朋唤友,走遍天下。

他雕刻的素材有很多,但大致是市场需求什么,他就雕什么,都由客户做主。“比方说,我手里正在雕刻这款绿松石,市场价格非常高,都是论克出售的。我不能随心所欲地帮客户雕刻,而是要看客户喜欢什么。蟾蜍、貔貅、寿星等吉祥物形象多为客户所选。”他说。也有些石料,客户拿不定主意,就非常信任地交给朱红,由他根据石料的形状,思考雕刻题材。有一次,朋友交给他一块龙蛋石,石头上有三种色彩,如何巧妙地利用三种色彩,又不破坏龙蛋石的整体形状,为此朱红整整思考了三年,终于有一天突发灵感,将那块龙蛋石雕刻成了一个寿星。

26年从事雕刻工作,朱红乐此不疲,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他说,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有些行当,可能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琢磨它、从事它,用工匠精神去成就,其实也是成就自己。

工匠精神呼唤工匠制度·仲一晴·

三□本报记者仲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