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深圳市 2013 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高校在深研究院 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研究 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日

高校在深研究院 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研究 - szstic.sz.gov.cn/kjfw/rkx/rkxcgsjk/201711/P... · 基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平台创新为一体,是深圳市开发智力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深圳市 2013 年软科学研究项目

    高校在深研究院

    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研究

    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日

  • 目录

    报告 2

    目录

    摘要 ...................................................................... Ⅰ

    第一部分 导论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三、研究设计 ............................................................. 3

    四、文献回顾 ............................................................. 5

    第二部分 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 10

    一、虚拟大学园: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知识集群与知识网络 ............................................. 10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结构功能分析 ................................................................................. 13

    第三部分 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 20

    一、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设计逻辑 ..................................................................................... 20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系统的构建 ......................................................................... 24

    第四部分 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 28

    一、指标体系 ......................................................................................................................... 28

    二、指标释义 ......................................................................................................................... 30

    三、指标评估标准 ................................................................................................................. 35

    四、计算方法和模型 ............................................................................................................. 40

    第五部分 高校在深研究院可视化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基于创新链的 PDCA主动评估 ......... 42

    一、主动评估的必要性 ......................................................................................................... 42

    二、主动评估的“PDCA”体系设计 ..................................................................................... 44

    三、基于创新链理论的指标开发 ......................................................................................... 45

    四、基于“动态仪表盘”的可视化处理 ............................................................................. 48

    第六部分 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建议—基于战略的标杆管理 ........................... 51

    一、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制约因素 ..................................................................... 52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最佳实践” ............................................................. 51

    三、基于标杆管理的政策建议 ............................................................................................. 54

    四、本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54

    参考文献: .................................................................................................................................... 56

    附件 1:关于在深研究院问卷结果的分析报告 .......................................................................... 60

    附件 2:指标设计要点——基于年终总结的扎根分析 .............................................................. 69

    附件 3: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 2013年创新绩效成果一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摘要

    报告 2 报

    告 2

    摘要

    高校在深研究院是深圳市为适应科技自主创新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

    市而创建的新型组织机构。在深研究院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的学科优势,

    基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平台创新为一体,是深圳市开发智力

    资源和知识财富的有效途径。作为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

    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成立于 1999 年的深圳虚

    拟大学园目前已经聚集了 57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41

    所中国内地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6 所香港院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

    7 所国外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生院,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深圳研究院 45 家。在人才培养、成

    果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等方面为深圳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

    的贡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提出一个适合高校在深研究院提升竞争能力和发展

    质量的绩效评估指标、模型和体系,在理论上为高校在深研究院在人才、项目、

    信息与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提供依据;二是通过对入驻虚拟大学园的高

    校在深研究院开展绩效评估,形成一个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发展与创新绩效数据

    库,为了解高校在深研究院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三是以

    绩效评估结果为依据,形成一个增强高校在深研究院知识溢出的政策支持框架,

    帮助高校在深研究院明确功能定位、特色优势和发展目标。

    本研究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从知识网络的角度构建高校在深研

    究院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二是界定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和系统

    构成;三是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构建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四是基于创新链的 PDCA 主动评估,构建高校在深研究院可视化创新绩效指标体

    系;五是基于战略的标杆管理提出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建议。

    研究指出,高校在深研究院本质上是一种知识集群,各种知识通过外部力量

    (行政力量)作用而聚集在一起,聚集后的各种知识资源通过彼此依赖与相互作

    用形成的内在动力而最终体现一种知识网络。基于知识网络的理论框架,本研究

    把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体系按主基二元法分为发展绩效和创新绩效两个层

  • 摘要

    II

    面,其中发展绩效为基础绩效,创新绩效为主要绩效。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

    括支持系统、核心系统和服务系统三个一级指标,下设 15个二级指标、30个三

    级指标。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指标权重按“综”(综合类)、“特”(特色类)分

    类设置,分类评估。同时,为了促进在深高校研究院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本研究根据在深高校研究院自身的创新目标、创新计划与创新方式,设计“基于

    创新链的 PDCA可视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认为,我们要通过“抓典型、树

    标杆”的标杆管理方法,建立资料全面的“最佳实践”数据库,使各院校找到产

    生差距的根源,明确改进目标和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主要贡献为:从理论上创新了对在深高校研究院

    的认识,有助于高校在深研究院与相关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建立

    开放式创新网络体系;构建了基于被动面和主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能更加精细

    地测量在深高校研究院持续发展的潜力及其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深

    圳市进一步强化知识集群和科技创新提供依据;引入 PDCA 闭环管理的思想,

    使研究院的绩效与其战略目标一致,并最终把战略转化为行动,实现战略与执行

    的统一。

    总之,本研究为推动高校在深研究院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提升”建立

    了一个全新的绩效评估框架、模型和指标体系,为高校在深研究院在人才、项目、

    信息与资本等创新要素上的流动与整合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相关部

    门出台更具有针对性的激励与约束对策,进一步推动高校在深研究院从数量增

    长、规模扩大和空间拓展走向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实现实质性的跨

    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校在深研究院 发展 创新 绩效评估

  • 第一部分导论

    1

    第一部分导论

    一、研究背景

    从 1983 年创建深圳大学开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已经建立了包括

    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层次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但是,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和科学研究水平与自身经济实力仍不匹配,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研发基地和人才

    集聚平台,与深圳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在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深圳积极利用体制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

    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资

    源共享、联合培养、合作研发等方面的合作途径。1999 年 09 月,深圳市首创建

    立起了占地面积 1 万多平方米的虚拟大学园,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国内外

    57 所著名高校的大窗口、大平台和大基地,为深圳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培养

    高层次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虚拟大学园自成立 15 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大院校的共同努力

    下,依托其作为海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在深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及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以自身优势创新资源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将大学

    科教和人才优势与深圳体制机制优势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开创了异地高校在

    深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也为践行我国教育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目前,深圳虚拟大学园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增量与提质两个方面开展海

    内外大学创新资源的引进与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促进院校之间多样化

    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推进各院校不断从创新载体向创新主体转变,创新

    举措和实践层出不穷。

    目前,虚拟大学园内的聚集了 41 所国内院校,6 所香港院校,7 所国外院校,

    以及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研究生院,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深

    圳研究院 45 家,形成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院集群。园内的研究院基于补齐短板、

    追赶前沿、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不断打造科研平台,积极争取科研

    项目和科研经费,实现产、学、研整体发展,始终将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创造

  • 第一部分导论

    2

    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在科技创新与研发孵化方面成绩显著。同时,各研究院非常

    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与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探索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

    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面授与远程授课结合,将人才培养推向

    “定制化”和“订单式”,并通过引入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新的办学

    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大量的经验。

    得益于虚拟大学园的区域集中性优势,园内的研究院近年来加强合作力度,

    创设协同创新新局面,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集群网络。通过院校之间的合作、院

    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合作氛围和环境,搭建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不同主体

    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各研究院不断探索将自身技术和研发优势与深圳市场需

    求相结合,积极对接科技型企业,以承接项目委托、联合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

    让等形式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业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成为

    深圳市的重要创新源头,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

    引进、科技研发、产品创新、项目孵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

    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模式服务经济发展做出

    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贡献。

    二、研究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科技发展形势下,高校在深研究院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

    长期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更好地发挥各研究院在构建深圳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

    重要作用,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提供更有力的引领、支撑和保障,提升深

    圳市科技创新水平,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年 11 月,科技部、教育部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修订出台了《国家大学

    科技园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并于 2011 年启动了新一轮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绩

    效评价,后续将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导意见》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分类指

    导,以评促优,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规范发展。具体地,该评估体系包含了 6

    个一级指标,并在这 6 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内设了 19 个二级指标,指标特性依据

    不同的二级指标分别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但是,这种评估指标仍比较宽泛,难

  • 第一部分导论

    3

    以全面、深入地测量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发展与创新绩效。例如,一部分高校在深

    研究院在工程类高新技术项目方面见长,另一部分则可能在文化艺术、企业服务

    和决策咨询上具有优势,这就决定我们不可能照搬该指标体系。

    可以说,国内对科技园的绩效评估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在指标设计以及具

    体的评估方式主要侧重投资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要素,并不适合高校在深研究

    院的实际情况。以高校在深研究院为主体的深圳虚拟大学园这种模式在世界上没

    有先例,是国内唯一一个依托非本地院校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这就需要我们

    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既有通用框架性质,又注重不同对象多元化特质的绩

    效评估体系,推动在深研究院更深层次地融入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深圳构

    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中坚力量之一。

    三、研究设计

    鉴于虚拟大学园已经成为高校在深研究院最为重要的载体,本研究将选择入

    驻虚拟大学园的高校研究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设计上,我们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重新定位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群体性质。由于虚拟大学园是研究院的集成

    性载体和发展平台,研究院具有地域集中性和知识关联性的特点,这为未来建设

    一种新型的科技创新网络奠定了基础。由此出发,本研究拟运用“知识网络”这

    一概念来重新定位研究院的聚类性。

    二是发展与创新绩效的有机联系与区分。本研究将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绩效划

    分为发展绩效与创新绩效两大组成部分,前者侧重从组织发展的整体面进行评

    估,涉及在研究院的投入、过程和结果等因素;后者侧重对研究院的创新绩效进

    行评估,分析研究院对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贡献。

    三是被动评估与主动评估相结合。鉴于研究院的多样化特点,我们拟按照横

    纵两个维度,将发展绩效进行横截面的被动评估(对研究院而言);将创新绩效

    进行纵向面的评估,是研究院针对自身发展的主动评估,是一种自我激励。

    四是创新链和闭环管理相结合。我们把研究院的创新分为从研究投入、创意

    产生到商业化的链状结构,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测量,以准确地反映研究

    院对整个知识、技术过程的催动、转化和增值作用。同时,引入 PDCA 闭环管

  • 第一部分导论

    4

    理的思想,使研究院的绩效与其战略目标一致,并最终把战略转化为行动,实现

    战略与执行的统一。

    五是引入基于“动态仪表盘”(dashboard)的可视化思路。我们拟把创新绩

    效进行可视化处理,应用“动态仪表盘”的思想将关键创新数据以易懂、易看、

    易读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动态仪表盘”,管理者可以设置一些关键创新绩效

    指标的“阈”值,一旦创新绩效达到警戒值,就可以及时预警,通知负责人采取

    措施进行整改。

    具体技术线路如下图所示:

    图 1.1:本研究的技术线路

    遵循以上的研究技术路线,本研究共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本研

    究设计,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第二部分以知识网络为视角搭建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

    论框架,本部分首先剖析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知识集群与知识网络,其次进行高校

    在深研究院的结构功能分析。

    第三部分为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包

    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

    发展绩效 创新绩效

    知识网络

    被动评估 主动评估 点 面 环 链

    动态仪表盘(呈现方式)

  • 第一部分导论

    5

    括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设计逻辑以及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系统的构建过程。

    第四部分在前文基础上,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设计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指标释义、指标评估标准以及计算方法和模

    型。

    第五部分基于创新链的 PDCA 主动评估,设计高校在深研究院可视化创新

    绩效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主动评估的必要性、主动评估的“PDCA”体系设

    计、基于创新链理论的指标开发以及基于“动态仪表盘”的可视化处理。

    第六部分基于战略的标杆管理,提出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政策建

    议,具体内容包括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的制约因素、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

    与创新的“最佳实践”以及基于标杆管理的政策建议。

    四、文献回顾

    从世界范围内看,政、商、学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园、研究院已经成为技术创

    新、产业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例如,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部

    的“科研三角园”(RESEARCH TRIANGLE PARK),就是官商学协调运作并带

    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据统计,到 1990 年,美、英、日、德、法等九个

    最发达国家已先后建立起了 220 个科技园,其中有 189 个是在大学直接参与下发

    展起来的,占到了 86%的比例。通过考察国外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可以发

    现其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普遍建立了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而且在市场

    化的运作机制下企业孵化成功率普遍得以提高。

    不同的科技园、大学园举办目的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任务的多样化,以及大

    学、科研机构和公司之间知识溢出和交换的复杂性,很难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绩

    效评估体系。同时,绩效根据其测量因素的差别,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

    它也被称为一个多维结构体,在进行绩效评估时需要注意因绩效结构层面的不同

    而使绩效评估具有的差异性,同时还要关注绩效评估是否具备了环境变化的适应

    性。Waggoner(1999)认同了绩效评估系统应该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说法1。吴俊

    卿(1991)则从绩效评估应用于科研机构出发,定义绩效评估为对一项有意义的

    1Waggoner D.B, NeelyA.D, KennerleyM.P. The forces that shap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npmics,1999(6):53-60.

  • 第一部分导论

    6

    实践活动或对某单位、某部门、某行业、某地区的某个时期工作和建设事业所取

    得的结果,从成绩和效益方面进行客观评价2。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的绩效评估,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原理,

    按照统一的标准,并参照特定程序,以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特定项目

    或特定人的行为在一段时期内的效益和业绩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的综合评判。

    综合目前国内外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

    1.基于战略考核的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法是由 David Norton 和 Robert

    Kaplan 在对美国 12 家绩效管理成绩卓著的公司进行研究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

    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和方法。平衡记分卡包括财务指标、对象指标、内部流程指

    标和学习创新指标。通过在不同类别中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可以确保组织不仅仅

    关注于过去的财务结果,更着重于组织的业务战略和未来的绩效,也平衡了组织

    内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不同要求。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是由运筹学家 T.L.Saaty 提

    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3。Drucker 强调了它必须

    遵循的一个原则: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展开。这种方法促进了组织

    之间不同层级的人之间相互沟通协商,通过责任和分目标的形式将任务传递下

    去,并以此作为考核的标准。层次分析的主要特点是它重视结果,同时强调合作,

    缓和了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它忽视了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流程再造,缺乏成本导向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

    易产生内部目标重叠而降低了激励效用。

    3.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绩效指标法,这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

    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衡量流程绩效的目标式量化管理办法,它把组织的战略目

    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工具,是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关键绩效指标法可以

    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确定关

    键绩效指标有一个重要的 SMART 原则,强调了指标的特定性、可度量性、可实

    现性、现实性和时限性。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首先要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再根

    据目标找出关键领域的绩效指标。接下来就是依据驱动因素、工作流程来细化各

    级评估指标体系,再在标准设立的情况下进行审核,确保最终的关键绩效指标能

    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绩效。

    4.360 度绩效评估法。顾名思义,360 度绩效评估法是一种全方位全视角的

    2吴俊卿.研究所综合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J].科研管理,1991(5):27-33.

    3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1-54.

  • 第一部分导论

    7

    绩效评估方法,评估的对象包含了被评估者本人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在内

    的所有利益相关成员。考虑到扩大评估对象的范围和类型,从组织的不同层次中

    收集信息,可以集中评估者的优势,努力保障评估结果的公平与全面。自 360

    度绩效评估法被提出来之后,基本涵盖了原先所涉及到的所有绩效评估方法,它

    与其他评估方法最本质区别在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总体而言,对于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绩效评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绩效,即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对社会的

    贡献情况。Stanley Seashore 认为组织的最终目标可能是多重的,如果目标都具

    备相同的重要性,那绩效就变得简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进行绩效评估时

    要从多个角度对组织绩效进行多重变量评估4;(2)机制绩效,Hirsch(1975)在

    关于科技园区绩效考核的文章中提到,人才激励机制、技术转化机制、资金利用

    机制是三个关键性的组织机制,会对绩效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5;(3)目标实现

    的程度,这是衡量研究院的设立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新西兰梅西大学建立了

    包括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开办企业、促进现有高技术企业成长、

    在高技术公司间创造协同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地

    区形象、创造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联系大学、企业和政府的纽带在内的 25

    个目标6。

    在评价方法方面,最早对科研活动评价标准进行系统化尝试是来自于上世纪

    30 年代的前苏联早期经济学家斯格鲁米林,当时采用的主要都是定性评价方法。

    一直到 20 世纪中叶,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开始被引入到科研机构的评估当中。

    目前,国外很多研究机构的评价都是将定性与定量方法分别作为基础和手段相结

    合运用。具体应用较多的有层次分析法、运筹学评价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在美

    国,NSF(国家科学基金会)、NIH(全国卫生研究所)以及国防部、能源部、农

    业部等所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机构在绩效评价中则采用了国际上较为通行

    的同行专家评议法。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投入产出以及基础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先进入了

    研究者的视线,Griliches Z 和 Nelson R 就从这两个方面开始了对公共科研机构绩

    4Seashore S E, Bowers D G. Chang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an Organization: Report of a Field

    Experiment.[J].Monograph ,1970(33):299-300. 5 Hirsch.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Administrative Science,1975,(20):

    26 -28. 6刘奕,刘爽,孙光明.基于平衡计分卡与灰色模糊理论的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1):53-59.

  • 第一部分导论

    8

    效的评价7。随后,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大量研究开始在研究机构绩效评估领

    域内建立起来。Campbell 指出,科研水平、影响力、资源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是与科研机构业绩相挂钩最紧密的四个方面8。在引入了“竞争价值理论”

    之后,Jordan 和 Streit 又对其进行了改进,除了保留对科研能力的考量之外,创

    造性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内部运作管理绩效和科研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到了考

    核的内容中9,这基本形成了目前绝大多数对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固

    有套路。

    此外,在不同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科研院所的评价指标也会有所侧重。

    像 NSF 对美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中强调了以经费获取及科研成果作为

    核心指标。英国则会以定量指标为主,看重科研机构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化。在德

    国,若干项二级指标中获得经费的能力、申请专利数量、顾客满意度、提供的技

    术与成果情况以及人员状况成为了重点10。

    如同在深研究院组成的虚拟大学园一样,国外对于科研机构构成的大学科技

    园区的绩效评估研究也趋向于复杂性11,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大学

    科技园区的设立目的存在差异,承担的责任与任务也各有侧重,再加上地理位置

    的不同导致区位资源并不统一12;其次,部分学者13认为大学科技园区的设立存

    在利益妥协,是地方政府和大学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银行或商会之间的交易行

    为,从而限制了绩效评估环节的有效性;再接着,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公司之间

    的知识转移仍然缺乏合理有效的连接机制14,在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上受到交换过

    程中复杂多变情况的被动限制;最后,关于大学科技园区的法律问题虽然在公开

    发表的文献材料中甚少提及,但也不容忽视法规政策问题对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

    限制了其自身发展,多而杂的法规反而束缚了大学科技园区的长远眼光。

    国内对于研究院的绩效评估到上世纪 90 年代才刚刚起步,吴俊卿等最早在

    7赵红专,翟立新,李强.公共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J].科学学研究,2006(1):85-90.

    8Campbell D.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Netherlands, Germany and

    Austria[A]. Shapira.P, Kuhlm.S. Learning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C]. Edward Elgar,

    2003. 9 Jordan G, Streit.D. Recognizing the competing val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evaluation[A].Shapira P,.Kuhlm S. Learning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valuation [C]. Edward Elgar,

    2003. 10李晓轩.德国科研机构的评价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院院刊,2004(4):274-277.

    11Hodgson B. An etholog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A]. Guedes M, e

    Formica P. The Economics of Science Parks IASP[C].Rio de Janeiro, 1996. 346-357. 12

    Amirahmadi H, Saff G. Science parks: a critical assessment [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993(3):

    78-96. 13

    Escorsa.P.Valls. A proposal for a typology of science parks[M].The Science Park Evaluation Handbook

    European Innovation Monitoring System,1996:356-389. 14

    Phillmore J. Beyond the linear view in science park evaluation: An analysis of western Australian technology

    park [J]. Technovation, 1999(27): 23-34.

  • 第一部分导论

    9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5。在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方面,廖

    文国、赵飞在研究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评价是运用了人力财务资源、业绩成果、

    发展后劲和财务管理 4 个指标评价其绩效和素质16。在 1987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

    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也有不少研究者关注于科研院所转制后如何

    展开全面的工作绩效评估,赵历男、翁悦军采用了加权评价、评价矩阵、几何平

    均、层次分析等方法,制定了 4 个层次 41 项指标组成的科研院所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一些省市的科研院所进行了实际测算与应用17。钱文娟,汤少梁(2010)基

    于 SWOT 的内外部环境解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在二级指标中设置权重较大的包

    括国家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国家有关立法的完善、国内大学科技园融资产

    权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大学的科研力量、学校大学科技园的重视、科研转化能力

    相对薄弱与缺乏成果转化人才等 7 项18。值得借鉴的是,朱蕾等(2009)在《我

    国大学在粤研究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已经对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

    进行了尝试19。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国内的研究都还未跳出摸索试验的阶段,虽然

    研究者会将精力投入到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标准与计算公式、评价方法与评价程

    序方面,还是难以避免指标体系系统性差、评价结果差异过大、缺乏客观准确的

    弊端。

    15吴俊卿等.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在科研机构的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6廖文国,赵飞.科研院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6):50-54.

    17赵历男,翁悦军.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145-149. 18钱文娟,汤少梁.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2):

    26-29. 19朱蕾,黄文勇,李晨光.我国大学在粤研究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广东科技,2009(5):76-81.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0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

    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一、虚拟大学园: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知识集群与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一种知识生产主体打破原有组织边界,促进知识流动,发挥协同

    优势的一种开放性创新网络。它最早是由瑞典工业界提出,主要从企业内和企业

    间两个视角进行定义,即企业内知识网络是由企业员工聚集起来通过知识创造和

    知识共享来积累并使用知识的网络,企业间知识网络是以企业为节点、以知识活

    动为连接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网络20。在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正逐渐从封闭性创

    新走向开放性创新,所有的知识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趋向

    于一种开放性的过程。当前国内新兴的各种创业咖啡屋(如北京中关村的车库咖

    啡、3W 咖啡和贝塔咖啡)就是促进研究与产业、科技与经济、政治与经济的融

    合重要社会网络机制,知识生产主体在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一种“社会胶”,把

    人才、产业、环境与文化充分粘合起来,形成一种知识网络。

    对于高校在深研究院而言,因为有虚拟大学园这一重因素,他们具有一个

    十分重要的特殊之处,即表现出强烈的区域集中性和知识集群性,他们在相互学

    习、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汇聚、重组和增倍。在我们看

    来,虚拟大学园就是一种有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它的出现反映

    了现代产学研向虚拟化、弹性化和多样化的形态转换。虚拟大学园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于那些推动城市发展的各种稀缺资源过于分散,合作协调成本大,创新力量

    不够凝聚,导致了成果产出、转化与应用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地

    区,各领域分散资源各自的作用,产生强大的聚焦力量,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

    实现资源的集中,为他们的合作与协调提供条件,虚拟大学园也就应运而生。

    深圳虚拟大学园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实施的具有

    战略意义的创新举措,是我国第一个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按照一园多校、市校

    20赵蓉英.知识网络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1

    共建模式建设的创新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是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认定的“国

    家大学科技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

    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基于此,我们认为虚拟大

    学园本质上讲是一种知识集群,各种知识通过外部力量(行政力量)作用而聚集

    在一起,聚集后的各种知识资源通过彼此依赖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内在动力而最终

    体现一种知识网络。

    虚拟大学园首先是一种知识集群。形式上看,深圳虚拟大学园聚集了 57 所

    国内外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41 所中国内地院校,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等 6 所香港院校,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等 7 所国外院校以及中国科

    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事业单位建制、

    独立法人资格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 45 家;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

    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在深设立研发机构得 184 家;形成了特色鲜明、专业

    突出的高端人才宜聚地、研发机构聚集地和中小科技企业集散地。实质上看,这

    些知名研究院和科研机构等实际上代表着技术、人才、科研、智力、资金、服务

    等世界各地的优势和稀缺资源,这些资源以虚拟大学园为载体和平台在这里汇

    聚,将大学的科研和智力优势融入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人才培养、成果

    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等方面为深圳经济建设与发展作贡献,也为

    成员院校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服务社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

    索,实现了市校共赢。

    虚拟大学园其次体现为一种知识网络。由高校在深研究院所代表的各方资源

    的集聚为深圳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看似错综复杂,毫无规律可循的各

    种资源在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知识系

    统,我们称之为知识网络,本文认为, 知识网络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在深研究院, 开

    放式创新网络是以高校在深研究院为核心以及与高校在深研究院有关联的配套

    机构建立起的网络, 因此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主体也是以高校在深研究院

    为核心。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创新主体包括:高校在深研究院、高校、政府、社会

    组织、企业、个人等。宏观上讲,这种知识网络知识转移的主体可划分为三个系

    统结构:(1)核心系统;(2)支持系统;(3)服务系统;微观上讲,高校在深研

    究院知识网络包括了 4 个重要的结点:(1)人才;(2)研发;(3)技术;(4)服

    务;这样三个系统结构以人才、研发、技术、服务为结点最终形成了高校在深研

    究院的知识网络(如图 2.1 所示)。虚拟大学园最终所体现的也就是有众多具体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2

    的高校在深研究院知识网络为单位所形成的更大、更复杂的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模型来源于拓扑模型,所谓拓扑是指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研

    究与大小、形式无关的线和面的特征的方法。拓扑结构表示网络中的结点与链路

    之间的几何关系,拓扑结构则形象地描述了网络的安排和配置, 反映了网络中各

    实体间的结构关系。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 星形、环形、总线形、网状

    形。在本文中,知识网络模型是指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传播链路和结

    点的几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图形, 结点指知识转移的依赖资源,链路是知识转移主

    体间的相互联系, 它们共同组成了知识网络模型。

    图 2.1:高校在深研究院知识网络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3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结构功能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在深研究院进行绩效评估我们首先要了解高校在深研究

    院的结构网络,因为这决定了绩效指标体系的维度,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在深研

    究院的功能,因为这决定着各维度下绩效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结构网络与功能

    的视角有效地从纵向网络与横向网络两个维度,将纵横结合,从而较为全面、系

    统体现了高校在深研究院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估的思

    路与做法——将评估指标的设计仅仅局限于评估对象本身,而没有看到影响绩效

    评估对象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评估的全

    面性与客观性。为了对高校在深研究院进行一个更为客观的绩效评估,我们从更

    加宏观的角度来去认识和把握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组织结构网络和功能,本文以高

    校在深研究院的结构网络为依据,以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功能为根本,进行更加全

    面、具体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目的不仅仅在于评估高校在深研究院自身的

    发展状况,而且要全面评估影响高校在深研究院存在和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从而

    为高校在深研究院的不断完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上的动力保障。

    (一)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组织结构网络

    结构网络视角是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知识网络的一个纵向的分解(如图 2.2),

    狭义上讲,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组织结构,是指各研究院的人、才、物分工制度安

    排的组织架构;在这里我们做广义的理解,即将所有与高校在深研究院有关联的,

    影响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成长与发展的所有的因素包括进来,以一个动态的、系统

    的角度去理解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个结构网络有三大系统主体构

    成、我们将这三大系统主体称为:(1)核心系统网络;(2)支持系统网络;(3)

    服务系统网络。

    图 2.2:知识网络的纵向网络

    支持系统

    核心系统

    服务系统

    在深研究院结构网络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4

    1.核心系统网络。高校在深研究院构成了整个知识网络的核心系统,他们

    是知识、技术、服务的生产和产出基地,基本上承担了所有的高校在深研究院的

    所有功能,承担着重要的人、才、物的转化功能,也正是有了这个核心系统,高

    校在深研究院才得以存在与发展,才得以服务于深圳市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这个核心系统成员包括了 57 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等 41 所中国内地院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6 所香港院校,加拿大阿尔伯

    达大学等 7 所国外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和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事业单位建制、独立法人资格的成员院校深圳研究院 45 家;

    搭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平台”,在深设立研发机构 184

    家。这些成员单位需要在自我建设中发挥作用,包括:①制度建设,为了实现自

    身活动组织性、计划性,提高活动的效率而进行的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行为;

    ②团队建设,为了确保智能的有效履行,组件和完善自身团队,形成一个结构合

    理,能力适应的工作和科研团队。

    2.支持系统网络。主要由相关高校、政府、相关社会组织组成。从相互作

    用的关系来看,他们是核心系统的能量出入的重要源泉,没有外围系统,核心系

    统就无法运作。从绩效指标设计的角度来看,外围系统是核心系统的重要影响因

    素,对于核心系统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自然的影响到核心系统绩效

    水平,因此,这将构成绩效指标体系的重要维度。这种支持系统对于核心系统的

    支持体现在:①人力,政府或者高校为在深研究院配置的人员数量,人员结构,

    人员学历情况,人员科研能力等;②财力,为了保障在深研究院的正常运行与发

    展,政府或者高校每年对于在深研究院的财政预算支持情况;③物力,为了保障

    在深研究院的正常运转,政府或者高校提供的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设备、实验器

    材配备等;④政策,主要是指政府或者高校为支持在深研究院的发展而制定的各

    项支持与优惠性的政策与规章制度等。

    3.服务系统网络。服务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在深研究院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个

    人。服务系统是高校在深研究院成果应用与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在深研究院成果

    与效益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服务系统也将是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指标体

    系的一个重要维度。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①人才培养,根据深圳市的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而有目的的培养各种人才;②科技研发,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与

    升级,而进行的专项技术难题攻克;③企业孵化,培养和升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④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的转化成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5

    生产力;⑤综合服务,为企业、社会、个人提供各种信息与咨询服务等。

    三大系统及系统内部的具体成员和功能如表 2.1 所示:

    表 2.1:知识网络各系统及成员、功能

    系统 成员 功能

    支持系统 深圳市政府、各高校 人力物力财力政策

    核心系统 在深研究院、研发机构、实验室 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

    服务系统 在深研究院、研发机构、实验室 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

    学研一体化

    三大系统网络彼此区别又紧密联系。人才、科研、技术与服务四种知识资源

    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这四种知识资源构成了知识网络的四个重要结点,对三

    大系统的结合起到了“粘合”作用:

    (1)人才。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在深研究院的设立就是为了充分利

    用高效的人才优势,发挥相关人才的优势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这部分人才的需

    要,同时也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2)研发。高校在深研究院拥有着雄厚的科研基础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一

    方面,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需要寻求科研方向与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中的很多难题都需要这些成果来去解决;这样以科研为纽带就将高校与政府

    和相关技术需求企业联系在一起。

    (3)技术。高校在深研究院技术研发和诞生地,是高新技术的供给方,而

    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需要技术进行攻克,因此,这就构成了技术的需求方,这样

    就会以技术为中介,将供给与需求相结合。

    (4)服务。高校在深研究院不仅仅只是追求教学和科研,还要服务于深圳

    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参与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寻找社会服务项

    目,发挥知识的应用价值,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人才服务和咨询服

    务。

    三大系统以四种知识资源为结点,构成了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知识网络的框

    架。三大系统从整体上代表了知识网络的纵向结构网络,贯穿了高校在深研究院

    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体现了一种简单而严谨的投入,转化、产出的逻辑关

    系。将三者相结合作为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的三个重要维度能够做到全面、

    具体,不仅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效益进行评价,还体现了影响高校在深研究院发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6

    展的各种因素。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组织功能

    功能视角是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知识网络的一个横向网络(如图 2.3)的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绩效评估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而高校在深研究院

    的组织功能直接体现着其绩效水平,也就决定着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因此,概

    括和梳理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功能是我们确定绩效具体指标的前提。

    美国社会学家 Robert Merton 曾用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某些事物或活动在社

    会系统中的作用。他从层次分析角度将功能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

    性功能是指那些直接对系统产生明显效果的功能,而所谓隐性功能是指对系统产

    生间接或潜在作用的功能。默顿的功能分析中划分显性和隐性功能是为了避免社

    会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其客观效果相混淆。鉴于这种分析方法,我们把高校在深研

    究院的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两大类别。其中,显性功能是一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行为或效益,隐性功能是需要长时间才会显露出来的效益,是一个系统

    获取充分资源并适应环境需要的功能。

    根据高校在深研究院的角色与定位,我们认为,高校在深研究院的隐性功能

    是外部资源利用和组织建设功能。外部资源利用是指研究院为了生存需要而从周

    围环境吸取资源的功能,表现为资金投入、人力投入、政策支持等因素。所谓组

    织建设功能是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主导功能而有目的的进行自身建设,包括:(1)

    制度建设,为了实现自身活动组织性、计划性,提高活动的效率而进行的规章制

    度的建设与完善行为;(2)团队建设,为了确保智能的有效履行,组件和完善自

    身团队,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能力适应的工作和科研团队;(3)文化建设,为了

    凝聚全体员工的理想和信念,构筑组织的文化动机和价值取向,以体现组织发展

    的方向和目标,并使社会公众对组织产生良好的印象。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7

    图 2.3 :知识集群的横向网络

    我们认为,高校在深研究院的主导功能有包括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企

    业孵化、深港合作与国际化和社会服务等五个层面:

    1.人才培养,是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基本功能。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补

    充,高校在深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的人才培养任务,据了解,深圳虚拟大学园从成

    立以来已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培养体系和从短期专项到为企业

    量身订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人才培养通过两种形式完成。一是培训,

    截止 2013 年各高校在深研究院引进实习研究生 3847 人、订单培训 56261 人次;

    二是学历学位教育,截止 2013 年各高校在深研究院培养博士 1585 名、硕士

    372762 名,本科生 42756 名。三是博士后培养,截止 2013 年各高校在深研究院

    培养博士后 123 名。

    2.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在深研究院的重要功能。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可

    以从几个方面去衡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但是,这些年来,应用

    研究却在两个不同方向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偏重于规律性、知识性的研究,以求

    从中找出规律,能够在思想上和创造上获得突破。一部分是侧重于产品开发,从

    而进行一系列的产业化研究。在深研究院的设立就是要创造这样的条件,让知识

    创新在有利的外部条件下转向技术创新,同时,地方的技术创新成果又能在大学

    知识创新的提高下不断获得产品的技术突破。在没有各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情况

    下,大学研究成果只能硬性的植入企业,只有在技术成果相对成熟,企业条件相

    制度建设 文化建设 团队建设

    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

    人才培养 产学研一体化

    企业孵化 深港合作与国际化

    社会服务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8

    对匹配的前提下,技术成果才有产业化,市场化的可能。并且,技术创造者的经

    验,知识无法连续的输入到系统当中去,这样的技术转化过程的间断不连续的,

    甚至可以说是营养不良的。但是高校在深研究院的存在,让技术成果能在软硬件

    条件的不断输出下获得最好的生存条件。科技成果转化数量、校企合作项目数量

    与规模,承担的省市、国家及科技项目数量,专利数量等都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截止 2013 年深圳虚拟大学园各高校在深研究院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 531 项、

    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 86 项、承担市级科技项目 487 项、科技成果转化 1460 项以

    及获得专利 555 项。

    3.企业孵化,是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核心功能。具体来分析,高校在深研究

    院的企业孵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吸引和帮助建立高新技术企业。

    高校在深研究院拥有科技成果之后,可以利用相应的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创建高新

    技术企业,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利用园区的各种优势条件,吸引外部拥有

    创新技术的个人和企业在园区安家落户,从各个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尤其可以

    利用大学的技术优势,融入学校的教育资源,让企业在园区内快速成长。②协助

    已有企业完成技术跨越。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是由于其

    研发能力薄弱,或者由于其他信息流的缺乏。难以完成产品的转型和创新,这个

    时候高校在深研究院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并给与引导和支持,协助其

    完成技术的飞跃,培育成熟的市场。在这里,高校在深研究院孵化企业的数量与

    规模将是衡量高校在深研究院企业孵化能力的标准。据了解,截至目前,深圳虚

    拟大学园各高校在深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 791 家。

    4.深港合作与国际化,深港合作与国际化功能是高校在深研究院区别于其

    他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差异化功能。深圳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实践中都处于中国改

    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的发展不仅仅要强化深港合作而且要不断地融入的世界经

    济大环境中去,不断推动深圳的国际化程度。高校在深研究院要参与到深港合作

    与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与策略制定中来,同时要解决深港合作与国际化进程中的

    各种难题,为深圳的发展提纲理论与技术支持。截止 2013 年,深圳虚拟大学园

    共有境外院校 13 所,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

    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6 所香港院校,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

    阿尔伯特大学、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中兰开夏大

    学、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 7 所国外院校。

    5.社会服务,是高校在深研究院的辅助功能。大学服务社会,是大学发展

  • 第二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基于知识网络的多维考察

    19

    的新功能,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高校在深研究院是高等教育社会化、开

    放化的成果,它使得高校不再是少数地区可以享受到的“专利”,而是成为覆盖

    社会各种人群、向全社会开放的社会化的高等教育系统。高校在深研究院不仅要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并创新科学技术,积极推动深圳市社会

    经济发展,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灯塔”。

    从功能的类型来看,深圳虚拟大学园内的高校在深研究院大致可划分为以下

    几类,如下表所示:

    表 2.2:深圳虚拟大学园园区内组织功能分类

    类型 院校(57 所)

    综合类

    (36 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

    学、西南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

    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

    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

    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电

    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特色类

    (8 所)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对

    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境外类

    (13 所)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

    学、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阿尔伯特大学、布达佩斯

    技术与经济大学、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中兰开夏大学、日本电气通

    信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

    总之,基于知识网络视角的考察,一方面使得我们的指标得以贯穿高校在深

    研究院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同时体现了一种简单而严谨的投入,转化、产出的

    逻辑关系。不仅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效益进行评价,还体现了影响高校在深研究

    院发展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知识网络视角使得我们的指标充分体现了高校在

    深研究院的各层次功能,不仅能够全面了解高校在深研究院现在的功能发挥情

    况,同时对于高校在深研究院未来功能的完善与优化也给出了方向。因此,知识

    网络视角与以往绩效评估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用一种全面、体统、发展的理念去

    看待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成长与发展。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0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

    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与其他对大学科技园区的绩效评估研究不同,本研究对于高校在深研究院的

    绩效评估建立在知识网络的理论基础上,所以在设计原则、逻辑思路和设计特点

    上会与已有研究有所差别。

    一、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的设计逻辑

    (一)设计思路

    针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特点,绩效评估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在深

    研究院已经走过了近 15 年的时间,步入了需要深耕、细化的发展周期。这就需

    要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数量,而是要提升发展质量,使研究院能够更好地扎根深圳、

    服务深圳。第二,在深研究院涉及多重利益相关者,包括研究院自身、所依靠的

    高校、深圳市、社会合作伙伴、客户等,需要把利益相关者的满意与组织战略结

    合起来。根据上述判断,我们在绩效评估系统设计过程中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指

    导性思路:

    1.主基二元:绩效评估系统的主要范畴

    主基二元类似赫茨伯格讲的“双因素”理论,一部分绩效是基础绩效,只有

    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才能符合各方的目标要求;另一部分是主要绩效,着重评估

    当前需要突出的重要工作。本项目把研究院的绩效分为发展绩效和创新绩效,分

    别对应基础绩效和主要绩效。其中,发展绩效侧重整体性的发展,涉及软硬件建

    设、组织发展、团队构成、人才培养等;创新绩效侧重对深圳市科技创新的贡献

    程度,涉及整个创新的价值链。这一原则主要强调了在考核高校在深研究院所组

    成的虚拟大学园绩效高低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其组织自身发展的情况,更关注

    各个在深研究院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服务于深圳市当地科技创新的绩效程度。主基

    二元其实就是把绩效评估设计成两大部分,一是属于基础绩效部分的组织自身发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1

    展,大学园的各项指标成果要求必须达到标准,否则就会对绩效结果产生负面影

    响进而遭到扣分。另一部分可以称之为主要绩效,这一部分不设置硬性的达标标

    准,旨在鼓励大学园的扎根服务情况能够落实得更好,所以做得越好,绩效分也

    就越高。通过这样的主基二元考核,可以对重点评估指标作量化考核,对非重点

    评估指标进行定性判断。在突出重点项目的同时又不会使非重点的考核对象受到

    忽视。

    2.战略绩效:绩效评估系统的设计目标

    有别于传统以财务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方式,基于知识网络多维考察的绩效评

    估设计要将长期战略制定实施过程及其结果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把长远目

    标的实现而不是短期眼前利益作为绩效评估的重点。在战略绩效的原则要求下,

    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科技转化过程意义胜于其结果。而且战略绩效强调各层级间的

    部门与个人都理解和承担虚拟大学园长期发展的战略责任,在相应的激励机制的

    带动下发挥出系统作用。具体在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上会以组织的长远发展目标落

    实程度、长期利益导向维系状况等作为衡量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绩效成果。

    体现战略绩效的设计思路是平衡计分卡。这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财务面(收

    入的增长、收入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资产的利用和投资战略等)、

    客户面(市场份额、老客户挽留率、新客户获得率、顾客满意度、从客户处获得

    的利润率)、内部营运面(企业的改良/创新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

    学习与成长面(员工的能力、信息系统的能力与激励、授权与相互配合)。

    图 3.1: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思想

    http://baike.baidu.com/view/2122259.htmhttp://baike.baidu.com/view/386620.htmhttp://baike.baidu.com/view/5129075.htmhttp://baike.baidu.com/view/995381.htm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2

    3.绩效棱柱:绩效评估系统的基本要素

    所谓绩效棱柱实质上是由利益相关主体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

    推导而出的。高校在深研究院构建形成的虚拟大学园致力于在长期的发展道路上

    获得成功,那么他们就有必要了解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及其能

    够提供的东西,以及明确有效率的运作流程。从本质上讲,绩效棱柱是一种理性

    的全盘考虑结构模式,它主要涵盖了五个关键性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谁是

    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为了培育和

    发展组织能力,需要利益相关主体做出多少贡献)、组织战略(应该采用什么战

    略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自身要求)、业务流程(需要什么样的关

    键业务流程才能执行战略)和组织能力(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开展和改善组织

    业务流程)。

    图 3.2:绩效棱柱模型图

    4.标杆管理:绩效评估系统的实施路径

    标杆管理原则在现代化企业中已经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它体现了现代知识

    管理中自然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特别是同一行业中的最优者,往往被列为比较

    和分析的对象,成为寻找不足并不断改进和实现超越的动力。标杆本身是一种用

    于参照点的标识符号,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比较的方法,可以与过去比较,跨部门

    比较,与绩效标准比较等21。它能够使组织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运用已

    经被证明是成功的经验来定位自身目标。在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中重视标杆

    管理,有意在虚拟大学园的各成员单位当中塑造良性的循环竞争关系,将绩效评

    估成果切实在应用在体现出来,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模仿创新的高度。

    21卓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类型和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07(2):25-28.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3

    (二)理论逻辑

    沿着知识网络的脉络,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设计逻辑路线关注知识输

    入、知识节点管理和知识输出。知识网络的搭建,节点之间的流动是主体。节点

    的属性是影响知识网络内在流动意愿的关键因素。Herzberg 的双因素理论说明内

    在的因素可以真正激励个体并让组织内的成员感到满意22。如果知识流动满足了

    某一高校的需求或是各高校由于自身特点而达到知识网络搭建的满足感,在节点

    上的知识就能够充分得以共同分享。从静态的角度看,这种知识网络的搭建要形

    成一种常态化的组织结构,使得在这其中的个体、组织和高校都有普遍的认同并

    共同发挥各自优势。从动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强调高校在深研究院之间知识的

    创造与共享,要将各研究院充分调动起来形成知识流动的工作系统。此外,知识

    网络下的绩效评估设计是以目标的实现为宗旨,在促进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换

    与传递的同时,更要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指标设计的时候不可

    忽视各个在深研究院持续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设计特点

    1.系统性。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系统性表现为高校在深研究院形成的知识

    网络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流动节点在发挥联系功能过程中覆盖的全面性,这对于

    日后虚拟大学园的扩军和现有成员胜任工作和服务于深圳市当地发展的知识网

    络的获取、更新与创造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地,强调绩效评估过程中的系统性主

    要关注的焦点在于评估对象的个体特征,以及它是如何通过管理过程将组织要求

    和个体要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在绩效指标、结构安排、制度程序设计等因素

    的共同作用下,高校在深研究院的绩效评估设计要努力成为提高个体绩效的系统

    性安排。

    2.整合性。在深研究院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中部分高校对于在深研究院的发展投入支持力度有限。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整合

    全国知名高校的知识网络,也是此次绩效评估体系在设计层面上的一大特点。绩

    效评估指标的设计不仅仅在于考察研究院自身的发展情况,还纳入了研究院与本

    校之间的沟通联系状况,有机地将整个绩效评估体系组合起来,使得多个要素之

    22张宝生,王晓红.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分析框架[J].研究

    与发展管理,2012(2):1-9.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4

    间存在某种联系而形成统一整体,具备相互关联性。

    3.权变性。考虑到不同的高校都有不同的特殊情况,没有哪一种固定的绩

    效评估体系适用于全部的评估对象。权变性就要求高校在深研究院可以在不影响

    其他研究院正常运行及自身其他环节活动的前提下,针对深圳市社会发展目标和

    科研项目要求适时对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其核心是权

    宜应变,是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之间的规律性,没有绝对有效的、一成不变的评

    估模式。在绩效评估设计的过程中,有些指标的权重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微调,鼓励高校特色发展,以促进社会需求对在深研究院科研能力发展的激励作

    用。

    4.价值性。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的设计是存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任

    何事物如果脱离了需要、意志和情感,也就不会有价值。高校在深研究院只有把

    服务于深圳市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其重要设立目的,才能才能凸显其高等教育

    的公共利益价值。绩效评估的设计目的也就在于把握这种公共服务基调,引导各

    高校在深研究院将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的创新能

    力。

    二、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系统的构建

    (一)绩效策略目标

    组织绩效管理的首要工作是设定核心的策略目标和图像,使之作为绩效管理

    和衡量的指导与参照,策略目标代表着组织刻意选择在未来一段时间希望达成的

    愿景方向,要将组织内各项资源主要配置在达成策略目标上,策略目标就是组织

    认为“对”的事,然后再透过绩效管理与衡量工具将对的事情做好。

    由于在深研究院是一个知识网络,由“支持系统”、“核心系统”和“服务系

    统”三大部分有机结合而成,为了让每一部分明确自己的使命,并为“促进深圳

    发展”这一总目标服务,以下将对这三大部分做出说明并为其建立各自的策略目

    标。

    “支持系统”指的是在深研究院所依托的高校对其的所有资源投入所构成的

    资源支持网络。考虑到这种支持是为了促进研究院的发展,将其策略目标设定为

    “能够投入足够多的资源以支持研究院发展”。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5

    “核心系统”指的则是在深研究院组织本身。处在网络核心地位的在深研究

    院担负着吸收更多资源并促进资源转化的中介功能,知识资源能否转化为深圳经

    济发展的助推器关键就在于这一环节。因此,将核心系统的策略目标设定为“研

    究院的组织构建与管理有利于产学研的转化”。

    “服务系统”指的是在深研究院对深圳社会的服务网络。经过在深研究院对

    高校提供资源的转化后,产出了一系列的人才、科技项目、孵化企业等,这些产

    出的有效性要根据是否能促进深圳社会发展来决定。因此,将服务系统的策略目

    标设定为“促进深圳社会的发展”。

    (二)指标体系

    一般而言,绩效衡量层次面向约有:投入(inputs)、过程(process)、产出

    (outputs)和结果(outcomes),如表 3.1 所示。

    表3.1:四种绩效衡量面向

    绩效面向 定义 相关概念

    投入 制造产出的实际运用资源 经费数、人力数、场地数、设备数

    过程 组织内部正在执行的活动或数量 项目数、活动数

    产出 实际传送完成的产品或服务 产品或服务数量

    结果 组织产出对外造成的效应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顾客满意度

    投入指标:指组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投入的资源总量,包括资金(预

    算)、人力、设备等。 此类型的资讯与产出和结果的计算有所关联,可以得到

    效率和生产力的指标。

    过程指标:指组织内部正在执行的活动或数量。组织内部活动或数量等过程

    资讯虽然不一定与产出有直接的关联,但是活动的执行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到组织的产出和结果。

    产出指标:指实际传送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是组织内部活动所获致的最后成

    品。 就此定义而言,与组织内部活动无直接联结或涉及到组织外部人员共同努

    力的结果不宜归为组织的产出,而以归为结果为宜。

    结果指标:组织的产出(人才、项目或服务等)对外所造成的效应,这些效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6

    应对服务对象有直接联结,即结果与的目标和使命的达成程度有关。 就绩效测

    量而言,结果指标的测量比产出指标的测量更为困难,不过,结果指标比产出指

    标更能反映出组织的真正绩效。有关结果的资讯包括正面和负面:正面结果系指

    组织的方案或活动意图达成的目标;负面结果则是非意图的或不可欲的副作

    用。 换言之,任何的决定都有可能同时产生利益或造成损害,这些正面和负面

    的信息都是测量组织绩效时必须同时关注的面向。一个好的绩效衡量指标体系能

    够达到促进组织正面结果达成、避免组织产生负面结果的作用。

    根据知识网络的内涵和运行模式,结合绩效衡量“投入”、“产出”、“过程”

    和“结果”四个层次面向,“支持系统”对应四个层次中的“投入”面向,这一

    面向评估的是在深研究院所依托的高校对在深研究院的投入程度;“核心系统”

    与“过程”面向衡量工作事项正在执行的活动或数量并不能完全对应。在知识网

    络的概念中,核心系统的功能在于促进高校对在深研究院投入的人力、财力、知

    识等资源的转化,因此核心系统的关键指标(KPI)便是具备可以促进资源高效

    率转化的组织结构,评估的是在深研究院的组织构建与管理的有效性,在某种程

    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在深研究院为了促进资源有效转化而进行的完善组织结构和

    管理的活动,这便是核心系统与过程面向的连接处;“服务系统”则对应产出和

    结果两个面向:产出评估的是在深研究院产出了多少可以促进深圳社会发展的教

    育培训、科技项目、社会服务、企业孵化等;结果则衡量深圳研究院的产出对深

    圳的经济、文化能产生多大的效益以及顾客满意度。

    表3.2:知识网络与四种绩效衡量面向的对应

    知识网络 对应的绩

    效面向 相关概念

    支持系统 投入 在深研究院所依托的高校对其的经费支持、场地支持、人力支持

    核心系统 过程

    为促进高校投入资源的转化,在深研究院对完善自身组织结构与

    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组织地位建设、完善组织结构、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构建组织文化以及加强组织能力

    服务系统

    产出 在深研究院对高校投入的资源进行转化后的直接产出,包括人才

    培养、教育培训数、科学研究等。

    结果 企业服务 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联合技术攻关等

    社会服务 开展公益讲座、学术论坛、公益性服务以及为深

  • 第三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的设计逻辑与系统构建

    27

    圳市提供各项决策支持

    (三)指标系统

    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指标体系设有“支持系统”、“核心系统”、“服务系统”三

    个一级指标,并分别下设二、三级指标,某些不易衡量的三级指标还下设了操作

    指标以规范评估。

    1.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属于投入面向的指标,对在深研究院来说,高校对其的投入是重要

    的因此在支持系统这个一级指标下结合在深研究院的特质,本研究下设了经费支

    持、人力支持、设施支持和政策支持四个二级指标以衡量高校对在深研究院的投

    入程度。

    2.核心系统

    根据前文的分析,核心系统指的是在深研究院为促进资源有效转化而进行的

    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根据主基二元理论,核心系统的运行不仅

    要能够促进深圳发展这一战略目标,还要对自身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并能反馈组织

    所依托的高校。根据在深研究院的组织特性,本研究在核心系统这个一级指标下

    设立了组织管理、创新平台、组织文化和人才培养四个二级指标。

    3.服务系统

    服务系统是指高校在深研究院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科研成

    果、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的服务。根据“虚拟大学园是深圳市委市政

    府为吸引和促进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来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

    型科技企业孵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建立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园区”的定义,人才

    培养、科技研发与产学研合作是研究院的主导功能,当地服务与港深、国际合作

    与交流服务是辅助功能。相比于核心系统和支持系统,对服务系统的评估主要是

    对研究院产出端的评估,是成果、效益、服务对象(顾客)的满意度的评估。

  • 第四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28

    第四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为推动高校在深研究院更好地融入深圳自主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

    设过程,结合深圳市虚拟大学园的建设目标,制定本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

    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体系按主基二元法分为发展绩效和创新绩效两个

    层面,其中发展绩效为基础绩效,创新绩效为主要绩效。按照主基二元的思路,

    发展绩效是基础性的工作,它对维持一个组织运转具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失,

    将会对组织的发展存亡产生重要影响。这部分绩效是我们对组织发展的基本要

    求,包含对各类要求的特定范围的绩效标准,这些事情不能低于这个范围的下

    限标准;创新绩效则是显性绩效,它是从组织战略目标分解下来的关键绩效,

    它对一个组织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础绩效是在一个范围之内要求

    所有的组织单位都要达标,但并不是绩效的住房方向,它仅仅为相应的管理工

    作提供便利操作;主要绩效是我们鼓励的方向,要求尽可能达到最好。

    具体地,发展绩效评估指标分三级设置。一级指标保持相对稳定,二、三

    级指标根据深圳市科技创新主要工作和上年度绩效评估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发

    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支持系统、核心系统和服务系统三个一级指标,下设

    15 个二级指标、30 个三级指标。根据不同院校的特点,指标权重按“综”(综

    合类)、“特”(特色类)分类设置,分类评估。

    发展绩效作为一种基础绩效,是上级管理者对高校在深研究院的自上而上

    评估,侧重高校在深研究院的横向比较,是一种基于整体组织发展的被动评估。

    为此,评估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支持系统、核心系统和服务系统三大构面(具

    体如下表所示)。

  • 第四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29

    表 4.1:高校在深研究院绩效评估指标框架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数据来源

    指标

    方向

    指标

    性质

    权重

    综 特

    支持

    系统

    经费支持

    1 总经费支出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

    高校本年度对高校在

    深研究院投入的经费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人力支持

    3 高校在深研究院常驻

    工作人员数量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4 高校在深研究院科研

    人员数量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设施支持

    5 科研仪器设备总额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6 产学研基地面积 虚拟大学园 正向 定量

    政策支持 7 校本部的项目授权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性

    核心

    系统

    组织管理

    8 组织结构设置完善性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性

    9 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性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性

    创新平台

    10 知识生产基地(实验

    室、研发机构) 虚拟大学园 正向 定量

    11 成果转化基地(产学

    研基地或创业基地) 虚拟大学园 正向 定量

    12 跨学科、跨区域、国

    际化创新平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组织文化

    13 内部文化(人员归属

    感、员工流动率)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性

    14 社会声誉(依据网站

    规模、媒体报道) 虚拟大学园 正向 定性

  • 第四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30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数据来源

    指标

    方向

    指标

    性质

    权重

    综 特

    服务

    系统

    人才培养

    15 博士后招收和毕业人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16 研究生(博硕士)在读

    和毕业人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17 本专科在读和毕业人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18 引进实习研究生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19 订单培训人数、特色人

    才培养人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0 国际化办学(联合培养)

    项目数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科研成果

    21 发表高水平论文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2 承担的国家、省市级科

    研项目数(纵向)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3 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4 专利申请、授权数量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5

    成果转化(新产品、新

    工艺、新材料)数量和

    合同金额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企业服务

    26

    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

    技术攻关的项目数(横

    向)和金额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7 孵化企业数量和效率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社会服务

    28 开展公益讲座、学术论

    坛数量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29 开展公益性服务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30 为政府决策服务数量 高校在深研究院 正向 定量

  • 第四部分高校在深研究院发展与创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组织面的被动评估

    31

    二、指标释义

    1.总经费支出数:研究院在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并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 还

    要使研究所�